环境治理成果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治理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环境;管理;国外
一、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以保证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不仅系统完备,呈不断强化、细化趋势而且能够有效地实施。荷兰是世界上环境管理和环境标准最严格和国际环境领域最为积极和活跃的国家之一。其法制建设有三个特点:(1)环境立法体系完整,从1960年代开始,荷兰针对各种环境媒体和环境问题陆续制定了大量的环境法律法规。如地表水污染控制法、地下水法、海域污染控制法、空气污染防治法等。(2)重视各项法律制度协调。(3)制定了一步综合性的《环境管理法》。该法典是目前除法国《环境法典》外世界上综合性最强的一步环境法。日本在迅速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这个时期日本政府主要的对策是通过制定、完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对企业进行排污限制。如1967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噪音规则法》,1970年日本国会又全面修改了《公害基本法》,并制定了《海洋污染防治法》等有关环境保护的14项法律。1993年11月,日本颁布了新的《环境基本法》,从而使作为位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从重点解决国内环境问题转向积极参加国际环境合作,共同应付全球环境问题的新挑战。发达国家环境治理过程说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主要采用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等强制性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发达国家各种环境保护措施都是依据相关法律政策来发起和推进的。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系以加强环境行政管理
美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较为健全。在联邦政府中除设有环境保护局外,在总统办公厅之下还设立了总统环境质量委员会。委员会由三人组成,委员人选须由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批准。该委员会是总统的一个环境咨询机构,协助总统编制国家环境质量报告,收集、分析和解释有关环境条件和趋势的情报,提出有关改善环境的政策建议,帮助总统起草有关对外环境政策的报告。同时该委员会还是一个行政机关间的协调机构,帮助总统协调解决行政机关间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分歧。德国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也值得我国借鉴,其构成主要包括:环境管理的权责体系、环境保护机构设置、环境管理的运行机制。根据法律规定的不同权责体系在联邦、州和地方3个不同层次设定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同时有相应的运行机制予以保障。
三、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在发达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社会公众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关键作用。社会公众推动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实际上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也改变了传统的只有政府和企业的“二元”污染控制结构,形成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三元”污染控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公众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既监督企业又监督政府的位置,也能通过市场消费行为直接影响企业的环境行为。
四、利用生态税收改善环境质量
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运用财税政策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有价格政策、税收和收费政策、补贴政策等。德国、荷兰和美国等国家使用征收生态税的办法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税的征收对象是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不同用途。不同品种采用的不同税率,平均税额占油价的12%~15%。与此同时,生态税改革鼓励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相比之下,美国的生态税更为多样化,包括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的征税、与汽车使用相关的税收、开采税和环境收入税4类。美国的生态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减免、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税收支出措施上。税收手段在美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对损害抽样测得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大大减少了在泡沫制品中对氟利昂的使用;汽车税收则鼓励了广大消费者使用节能型汽车,减少了汽车废弃物的排放;开采税通过抑制处于盈利边际上的资源开采活动,减少了约10%~15%的室友总产量。有关资料显示,虽然美国汽车使用量大增,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比1970年代减少了近一倍,而且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减少了97%,二氧化硫减少了42%,悬浮颗粒物减少了70%。可见美国生态税收政策成效显著。
五、发展环境教育强化民众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化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化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美国环境教育立法始于1970年,该年10月美国通过了《环境教育法》。标志着美国环境教育走向法制化轨道的开始。《环境教育法》将环境教育定义为:围绕着人们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过程。1981年,政治格局的变化导致美国1970年的《环境教育法》到期失效。这段时间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张主要依靠那些有较高环境意识的人和相关NGO的参与,这也奠定了NGO阻碍美国环境教育的主导地位。1990年美国重新制定了《环境教育法》,这部法律重申了国家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责任和任务;确认了国家对教育和培养有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有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决策能力的高素质公民的迫切需求;对提高美国公众环境道德水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主要作用。《环境教育法》特点在于:一是环境教育机构健全,职责明确,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性强;二是教育经费来源稳定,渠道多样;三是以法律规范明确环境教育奖励。
六、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环保产业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提升离不开科技进步,环境问题的解决同样也离不开科技进步。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中也很重视通过促进技术研究,开发污染控制、节能、节水等新工艺和技术,在降低污染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使企业在经济和环境保护上实现“双赢”。而环保产业的兴起,不仅为发达国家经济注入活力,也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重视科技进步,加快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是治理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根据环境问题研究的进展,对机构及经费也不断地进行调整。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环境科研机构,由于联邦政府对环境科研的支持,提供较为充足的经费来源。因此,几乎所有大学都设立了环境研究机构。1996年德国政府用于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领域的经费约为192亿马克,占GDP的1.8%。德国认为,应通过技术和立法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而环境技术必须成为整个工商业的一部分,由市场带动它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田艳敏.浅析国外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王志文.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手段借鉴[J].商场现代化.2007(29)
[3]将廉洁.法国的环境保护[J].水资源保护.2003(1)
[4]胡红玲.中美环境教育及立法比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王蓉.美国环境立法和执法的发展方向[J].2000(4)
[6]张金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山东环境地方立法体系[J].科学与管理.2007(4)
[7]王凯军.国外环境技术管理对外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7(4)
[8]臧辉艳.浅析美国环境教育法对我国的启示[J]
篇2
关键词:家禽;养殖;环境
1 家禽在生态养殖过程中环境管理的现状
我国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消费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家禽产品。但在家禽养殖行业中也也存在着家禽食品安全和养殖污染的问题。家禽生态养殖是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家禽养殖业中出现大量的畜禽粪尿及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采取的一种养殖新模式。生态养殖不仅能够发挥养殖业优势,而且能够保护环境。因此生态养殖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认可,有利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养殖的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维持养殖和生态之间的平衡发展,既要实现养殖的经济价值,又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维持整个生态平衡发展。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家禽生态养殖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生态养殖的模式单一、养殖过程中的环境管理不到位、生态养殖的技术更新难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我国家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2 家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措施
2.1 家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加上养殖企业资金有限,不重视环保,或相关设施未配套,家禽的粪便、污水、有害气体、粉尘、噪音及死亡家禽等,将导致养殖场自身环境恶化同时也影响其周边环境,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2.2 家禽养殖环境管理措施
2.2.1 减少家禽养殖污染措施
为从根本上解决由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治污有法可依。同时采取营养措施,采用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配制低粗蛋白质日粮以降低氮排泄量;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代谢调节剂,如酶制剂、酸制剂、微生态制剂、促生长剂和中草药制剂等,以提高日粮营养素利用率和减少粪、尿、臭气排泄量。药物添加剂的使用必须规范,也提倡使用相应替代物,如益生素、酶制剂和天然中草药等。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对人畜有害和对环境有污染的消毒药物,如强碱、强酸和醛类等。
2.2.2 养殖场废弃物的处理
病死禽和解剖病料必须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任其污染环境,造成人为的疾病传播。养殖场自然死亡的家禽意味着有许多有机物需要我们从环保和生物安全角度来加以处理和应用。从生物学角度看焚烧法较为安全,但是其处理速度慢且成本高。掩埋和焚烧方法由于环境的因素,使用越来越少;堆肥法因其环保和成本低廉,已经被广泛接受。死禽可以运出养殖场后予以利用,但是存在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威胁,不过在运输至加工场之前,对家禽尸体作短时间冷处理贮存是非常有效的,另外也可在运输前进行发酵处理,病原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能被有效地杀死,发酵法被认为是运输前在养禽场内处理死禽的一种经济、可行、环保的方法。
在粪便的处理方面,如果管理不当,向土地排放动物粪便会危害环境。目前研究应用最多、最具发展前景的为生物处理法,即主要利用微生物生命过程把废水中有机物转化为新的微生物细胞和简单元机物的形式,从而去除有机物、氮和磷等。鸡粪直接或经过发酵、干燥、杀菌处理后喂养生存能力较强的鱼;鸡粪含有大量以非蛋白氮形式存在的粗蛋白,将其与全株玉米青贮并与牛羊饲料合理搭配,可获得营养平衡、价格低廉的日粮。
2.2.3 家禽饲养模式与设施的改进
首先,饲养模式的转变
我国水禽养殖技术落后,目前养殖普遍设施简陋、环境差。而目前我国农村大力推广的生态养殖模式为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成一个循环链。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是把双刃剑,人为的生产循环链改变了家禽的生长环境,给病原体传播和某些病原体的重组变异增加了机会。强化饲养管理是防止传染病的根本途径。通过对不同养殖模式鸡舍的温度、氨气浓度、死淘率进行比较,证明了标准化鸡舍的以上指标明显好于普通鸡舍,标准化养殖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健康养殖模式。从养殖生产工艺上杜绝群体间的垂直和交叉感染已引起国外养殖界的高度重视。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实行“多点式”工艺,即养殖场之间采取多点建场的布局。这点我国应多加学习,特别是一些缺乏合理规划、布局混乱、发病率高的地区。
其次,饲养设施的改进
篇3
【关键词】 环境监理 执行过程 存在问题
1 环境监理概念
环境监理在早期的社会中又被称为环境监察,因为那时的环境监理还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具体的保护环境的行为,也是我国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环境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环境监理在目前则是主要指项目环境监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三方咨询服务活动。我国现在的环境监理主要是环境监理机构受到项目单位的委托,而进行的环境监理的活动与行为。
2 环境监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法律不完善
环境监理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起步晚,所以我国并没有与环境监理相对应的、专门性的立法,因此只能依靠于与环境监理方面有关的法律规范以及制度来进行管理与约束。而且近年来,虽然我国为了提高环境监理的质量与水平,减少环境监理过程中的问题而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规章与制度。但是由于这些规章制度的针对性较差,而且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根本无法对环境监理工作的管理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2.2 执法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是阻碍我国环境监理工作进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环境监理的一些相关机构中,由于机构内人员对于人员的选拔准入不严,所以并不能真正地了解人员的执法素质与水平,因此就会给环境监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而也不利于环境监理机构自身的形象与信誉。除此以外,在执法队伍中,会存在一部分人员素质不过关的现象,由此就会为了一点经济利益,而做出的事情,从而使环境遭受到重大的污染。
2.3 缺乏专业环境监理人员
一般情况下,在环境监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处理的资讯类业务会比较多,因此,要想提高环境监管水平的提高,就要提高环境监理人员的素质与知识水平。对于我国的环境监理工作来说,不仅需要监理人员掌握监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法律方面的意识,从而为我国环境监理工作提供一批优秀的监理人才。在我国的环境监理的人员是由两个部分所组成。一部分是由各个高等院校以及环境方面的科技型人才组成。另一方面则是由环境监理本单位、本机构内部的人员所组成的。由于这两个部分的人员对于环境监理方面的监理侧重点不同,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2.4 对环境监理人员的监管不严
环境监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建设单位提供劳务与智力,从而赚取自身酬劳的过程。但是,近年来,我国监理机构本身对于监理人员的工作管理不严格以及监理人员自身素质不过关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监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为了谋求自身的额外利益,忽略自身本职工作的性质,从而导致违规违纪、现象的出现。甚至有时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给自然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进而危害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2.5 环境监管理论知识匮乏以及经验不足
在我国,由于环境监理工作的起步晚,所以对于环境监理工作的经验还尚浅。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一些关于环境监理的研究,但是由于经验的限制而浅尝辄止,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在环境监理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其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一旦我国环境监理工作中出现了事故,而我国却没有针对该种事故进行明确的立法,只能依据与环境监理事故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这就使其结果不具有说服务,从而不利于环境监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3 改善环境监理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3.1 完善和健全环境监理法制体系建设
目前,针对我国环境监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有利的解决方式就是让其“有法可依”,只有我国积极地为环境监理工作提供完善的立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环境监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第一,我国可以现在全国的地区推行试点工作,以此来不断地吸取实际监理工作中的经验,从而为我国完善环境监理立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第二,目前我国在环境监理工作方面使用的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并不高,导致环境监理质量的提高受到阻碍,所以这就需要立法部门结合我国环境监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第三,一直以来,我国环境监理工作的涉及面就比较广,各个职权部门的权利出现交叉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由此部门成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就屡见不鲜了。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就需要相应的管理部门对各个部门的职权进行明确的划分,从而使监理人员都能做到各司其职,以促进环境监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3.2 完善环境监理体制,拓展环境监理范围
完善环境监理体制是我国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与保障,因为只有我国环境监理部门真正地实现了独立,才能使监理的工作更具有说服力与可靠性。与此同时,我国还应该拓展环境监理范围,不仅要对已经出现污染的环境进行监理,还要对即将可能出现污染等问题的环境进行监理,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做到将环境监理工作贯穿与整个环境保护的过程,以提高我国环境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3.3 创建一流执法队伍
创建一流的执法队伍是我国目前提高环境监理工作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举措,所以,这就需要执法人员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法律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监理工作的推广与普及,环境监理的涉及面越来越广,由此它对于我国执法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法人员除了具备丰富的环保方面的法律知识与技能,还要对其他方面的法律知识有所涉猎,从而创建一流的执法队伍以促进我国环境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有关立法部门一定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让执法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为我国环境监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3.4 强化对环境监理人员的管理
权力只有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中才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提高环境监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就必须强化对环境监理人员的管理。在环境监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由于监管不严,而出现一些违法违纪的现象,导致环境监理工作的管理失去了最初的本质。针对于这方面问题的发生,我国就急需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执法能力的监督管理团队,来对环境监理人员进行有效地监督,督促工作人员提高自身工作积极性,以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3.5 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及普及
在现代社会中,保护环境无论是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对于与环境监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来说,一定要将环保意识深入普及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使其在环境监理工作过程中能时刻履行保护的职责,从而真正地将环境监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以不断提高其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对于个人来说,需要相关的环境保护机构与单位积极地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可以具体通过在一些公共场所设置环保类的公益广告来让广大群众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来进一步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以鼓励人们参与到环境监理工作中来,监督相关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成果,从而让环境监理工作越来越好。
4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理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发展,而且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好明显不足,导致我国环境监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家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不断促进我国环境监理工作的法制化、体系化以及制度化的进程,从而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的提高,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安民.环境监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广东化工,2015(24):125-127.
[2]寇许.浅谈煤矿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J].能源与节约,2013(06):84-86.
篇4
关I词: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环境监测水平;环境质量维护;工业污染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11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053
1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内涵分析
正是基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项目的平衡关系研究,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管理机制的实效性,就要结合实际需求建构更加系统化的管理维度,积极应用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相关措施进行细化处理和集中监管,不仅要保证监测信息以及数据的科学性,也要对其精密性和可比性进行系统化分析。技术人员要强化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认知,并且对系统的完整度进行细化分析,在认知到质量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提高全过程质量管理项目的实际价值,积极落实质量管理体系,为管理系统的优化改进提供坚实动力。
在环境监测项目运行中应用全过程质量管理结构,能一定程度上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并对相应工作岗位进行细化分析和综合处理,也能有效提高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干扰因素对于环境监测项目的不良影响。只有实现监测结构和数据的完整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2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中监测水平缺失
在环境监测机制应用过程中,环境监测机制的应用若是遭遇监测基准缺失,就会导致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不理想。正是基于我国环境监测机制运行时间较短,无论是质量还是整体监测水平都存在缺失,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处理。其中,监测部门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技术不符合实际需求以及运行标准落后等问题也较为突出。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检测工序不符合要求以及应急设备和预案缺失都会影响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检测水平。除此之外,在对环境监测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忽视检测过程而只是关注检测结果也是导致其整体管理效果缺失的主要问题。
2.2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中监测制度缺失
在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针对相应问题进行集中处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管理效果。但是,相应的管理结构和管理维度并不能有效适应管理要求,在实际管理体系以及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相应的体系缺乏完整度,且具体管理机制和质量管理体系流于表面,相应的管理维度以及管理要求缺乏实效性。环境监测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求无法符合相关部门的实际需求,没有建立全员参与机制,也就导致实际工作中依旧运行传统单一化管理模式。相关管理人员没有质量管理意识,对于环境监测效果和效率的认知也存在缺失。质量监管人员不能对管理体系以及制度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也就导致整体管理维度和管控系统之间存在脱节。
2.3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缺失
在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项目建立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建构系统化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才能满足其动态化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整体管理维度的有效性。但是,在环境监测项目运行时,信息化技术的运行效果并不好,不仅检测设备较为落后,相应的检测技术也存在漏洞,这就导致相应的检测机制缺乏专业性,并且检测机制和信息化建设结构之间存在失衡,加之相关技术人员缺乏创新性,没有构建动态化的信息管理机制,也是致使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措施分析
3.1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升级质量控制模型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相关项目维护人员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集中管控,建构系统化管理模型和控制维度,从而顺利升级整体管理机制的体系效度。第一,由于环境监测过程的环境和点位确定较为困难,需要技术人员对不同采样项目的周期以及频率进行有效管控和综合审定,并且结合实际需求,运行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控制模型,保证采样管控机制贴合实际需求,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采样方案,保证项目运行进度贴合标准化流程,积极落实程序化采样工作,也为了进一步顺应参照标准进行系统化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采样工作开展进程中,要结合标准进行规范化操作,切实维护样品的完整性和针对性,建构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模型;第二,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积极落实质量检验机制,并且严格把控相应制度的完整度,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同时,确保环境治理方案贴合实际,也为数据稳定性和科学性奠定坚实基础。
3.2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升级监测人员素质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项目的效率,就要积极落实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监管力度和控制效果。在实际人才培训项目建立过程中,企业要结合实际需求,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确保技术人员能将质量至上作为基本的工作原则,提高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内化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确保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模型贴合实际需求。只有提高整体监测数据的完整度,才能真正落实有效的管理机制。
另外,针对检测人员的素质培训项目,要积极落实阶段性专业能力优化培养机制,并且结合相应培训项目进行集中考核,以保证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得到优化提升,优化管理效果和综合质量水平,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优化提供动力。
3.3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升级质量管理制度
只有建构系统化的质量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优化整体管理项目的实际质量,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建构系统化的管控维度,确保质量检测效果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对于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项目来说,只有保证监测质量项目的维度得以有效提升,才能从根本上优化整体项目的质量和综合水平。
第一,要建立健全清晰明确的质量监管机制,并且在监管机制中,针对各个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集中标注,以保证相关人员能对自身行为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并且根据相关运行维度监督自身行为;第二,要积极创设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保证其实际价值,利用监测质量抽检制度提高管理质量的验收效果,进一步对管理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针对性管理,以保证其整体管理模型和管理要求之间的契合度,从而建立切实有效的管控模型。另外,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建构切实有效的环境监测评估机制,保证管理维度和管理要求能得到有效运行和监督,真正实现全过程质量监管项目的完整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建构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模型和管控维度,确保质量管理以及环境监测项目的实效性。对于环境监测项目来说,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需要技术人员有效采取维护机制,确保监测水平和监管力度得以同步升级,也为我国环境监测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影.强化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环境监
测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2(17).
[2] 王晖.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环境监
测水平[J].中国科技信息,2013,19(12).
[3] 谢婧.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环境监
测水平[J].化工管理,2014,42(21).
[4] 徐瑾.浅谈全过程质量管理对环境监测水平的提升
[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9(12).
[5] 况昶,程声通,谢卫,等.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信息
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环境科学学报,2013,19(4).
[6] 刘澍.建立主动型、预防型、信息化型环境监测质量
篇5
摘 要 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运营资金的安全稳定变得日益重要。为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加强对赊销客户的信用管理,逐步完善健全客户的信用管理体系,有必要通过信息系统,结合ERP管理流程进行信用控制。无论从理论到制度,ERP系统体现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更经历了众多国际性大企业管理实践的锤炼。因此,笔者结合近年管理经验,围绕如何充分发挥ERP系统中的信用管理功能,实现对企业客户信用管理的过程控制,并不断完善,实现管理目标,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 ERP系统 信用管理 过程控制
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管理是企业的灵魂和竞争之本,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起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与流程、制订符合企业发展的信用政策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企业外部客户信用管理概述
企业的信用管理仅仅停留在应收账款的催收上,信用管理观念淡薄、缺少信用管理制度且随意性大、内部管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信息不畅通、客户信用资料缺乏管理、信用决策和控制缺乏信息支持、未建立信控部门及缺少内部信用管理人才等。上述各种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通过借助ERP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与流程迫在眉睫。
(一)建立科学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在发展战略、风险控制等诸多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目标;提高企业整体赊销能力,创造销售最大化目标;规避赊销中的信用风险,降低坏账损失;规范应收账款管理政策措施,缩短账款回收周期;优化客户资源管理,实现客户档案规范、集中控制;实现内部管理制度化,降低信用销售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配合企业总体经营策略和内部管理政策,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实现企业信用管理办公自动化,提高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效率和整体管理水平。
(二)ERP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的特点
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系统化管理流程,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统一,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共享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ERP系统进行企业信用管理,具有严谨性、集成性、统一性、开放性、动态性、时效性、全面性、网络智能化等优势。通过信用管理的前期引导、规范客户管理;建立严密的跟踪、分析、控制制度;加强后期管控、调整,时时、高效地将企业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决策。
二、ERP环境下信用管理过程控制
实行全面的信用管理涉及到的过程控制环节很多,如图1所示为企业客户信用管理流程。
图1 企业客户信用管理流程图
(一)前期信用管理――规范客户管理流程
企业根据信用管理制度,制订信用标准、划分风险等级,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在交易之前对客户基本信息等情况进行收集调查,授予信用条件。
1、申请
申请人使用《客户信息表》提交客户等级、类别、信用额度申请,《客户信息表》包括:客户基本信息、经营情况、信用申请信息等(包括申请客户等级、类别、额度)。
2、建档
信用管理人员根据以上信息经审批后,进行系统操作,维护客户信息及信用条件。
3、定期维护、统计与反馈
根据系统内的客户等级、类别、额度,定期导出报表,便于掌握企业整体客户信用情况,并根据交易数据适时调整信用条件。
4、集团类大客户的管理
针对集团类客户,授予集团信用条件,在集团内部成员中统一管理和分配。
(二)中期信用管理―信用风险分析与跟踪
信用分析是企业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及交易价值进行诊断和预测,是企业选择交易对象、确定交易方式和条件,进行客户管理的重要依据,是信用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在交易过程中进行信用控制的前提依据。
信用风险分析与跟踪是一项动态的管理,ERP系统提供了一个实时更新的平台,根据前期授予客户的信用标准、风险等级进行信用检查和冻结。包括对信用额度、账期、超期的控制。
1、信用额度的控制-系统动态管控
信用额度在报价单、销售订单、发货过账的环节中都会涉及。一旦占用,系统将不再支持后续流程操作,在执行过程中起到风险控制作用。
2、账期、超期的控制―销售预审表风险揭示
目前的信用控制主要针对单一客户进行额度控制,系统无法自动进行区域额度控制、帐期控制和超期控制。结合管理需求利用系统功能,提取相关信用信息,开发出销售预审表,用于揭示销售人员及区域的赊销额度、账期、超期信息,给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三)后期信用管理
1、事业部、区域额度、账期、超期的管控―红绿灯
根据企业整体战略指标,测算出最佳赊销量、整体账期、账龄结构等,并进行事业部、区域间的分配。ERP系统不能直接提供事业部、区域的限额控制,根据管理需求开发限额控制表,在系统中进行维护。
2、动态监控与调整
信控人员定期企业整体应收账款情况,包括总体余额、超期情况、账龄分析等,进行动态监控与调整,保持企业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
(四)激励与考核
经过几年的摸索,企业围绕资金成本、限度管理、信用规模等因素制订出一系列信用管理的激励与考核制度。
1、资金占用成本扣除
应收账款是企业资金占压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了资金占用的概念,对账期超过30天的客户,收取资金占用费。填制系统销售订单时,在系统中进行毛利扣除,提高了全员的参与意识。为鼓励提前回款,将进行资金占用费补偿。
2、超期应收账款管理
根据ERP系统出具的报表,并结合内部考核政策进行综合管理。划分超期时段,采取发送对账表、催款函、律师函等不同催收方式,并加大超期款项的考核力度。
三、ERP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
在信控领域,信用管理是魂,ERP系统是工具。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竞争压力、经济周期、竞争战略和公司信用政策的应用情况适时完善信用管理体系。
企业建立与实施信用管理体系已超过10年,规范严密的信用管理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企业予以长期关注、随时调整、更新和完善。
(一)加强客户甄别评估 提升客户质量,提高营运资金流动性
结合公司战略,深入分析客户需求,采取不同信用政策;针对信誉与贡献优良的客户给予宽松信用政策;针对中小客户采取易捷销售政策,提高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可以适时通过信用管理咨询公司,利用全球信息网络,进行客户资信调查。从资金实力、信用程度等多方面了解客户信息,做出全面的评估,帮助企业防患于未然。
(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降低企业风险
结合信用管理的职能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分析、控制、处理,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可以采取回避、控制或转移风险的政策。控制风险,减少损失是大多企业选择的方式。结合资金成本,也可以适时通过应收账款保理、信用证背证等金融工具,转移企业风险。
(三)结合业务实际及时修正信用指标
信用管理政策过紧过松都会给企业影响,如果过紧会导致客户流失,影响销售业绩,如果过松易导致坏账发生,应收账款余额增加,周转天数延长,超期账款增多。因此需要结合业务周期对信用期限、额度、等指标进行修正,使其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四)加强动态反馈、监控、分析和建议
围绕ERP信息系统提供的企业整体信用规模,应收账款账龄、超期等关键指标,信用管理人员要加强数据反馈,时时监控,提出分析报告及管理建议。
(五)不断开发信息系统,优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ERP信用管理系统功能,实现高集成、自动化管理是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效率的保证。实际工作当中,信用管理工作涉及大量的客户信息、账款信息和历史交易记录等业务往来信息。因此,不断优化流程,持续开发系统自动化管理功能、提升管理水平,是提高信用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六)强化信用管理观念与渗透
把信用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培育企业信用文化,使其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组织系统,每一项活动和每一个岗位中,实行全员信用管理,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并加强考核与激励措施。
(七)信用专业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及提高
企业要注重培养专业信用管理人才,加强培训交流,借鉴先进理念,为企业长期发展服务。
(八)提高系统安全意识,进行灾难演习
定期进行系统数据备份,结合ERP系统安全,不定期进行灾难演习,数据恢复。
只有经过不断的完善、改进,充分利用ERP管理系统的优势,才能保证企业经营业绩稳步增长,核心客户把握度高,经营性现金流量为正数,应收账款规模、周转率等关键指标与经营业绩相配比,DSO指标保持稳定,逾期账款率保持在相对固定的比例,提高全员参与、控制意识。
总之,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信用政策是需要随时调整的,信息系统是需要不断开发的。因此,在信控领域的探索前进永远不会停歇。企业应持续优化信用管理的系统化、流程化、一体化和专业化,综合权衡收益与财务风险,从企业战略的高度,结合信息系统采用科学的方法,寻求最优方案,从而保证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公司信用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凤梧,林均跃.高级信用管理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3]石晓军.信用治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秦彬.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科教文汇.2007.
[5]刘俊剑.信用管理实务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 环境污染 过程控制 末端治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工业污染防治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工业污染防治方法已逐步从过去单纯进行污染物排出后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末端治理方式,发展到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产品及生产工艺的设计、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和产品的销售、服务及使用等各个阶段,以及从原料、生产工艺、产品性能等各个方面全方位考虑减少污染物产生、改善环境性能、降低成本的过程控制方式即――“清洁生产”策略。
从定义上讲,末端治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产生的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其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具体体现为在烟道排放口安装脱硫除尘设备处理燃煤锅炉产生的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建设污水处理场对各类生产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后排放等。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有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趋势。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从本质上来说,清洁生产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具体措施包括: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过程控制的思路要优于末端治理。比如铅蓄电池企业普遍使用手工焊接,集气效率低,铅烟无组织排放量大;如果改用自动铸焊机,首先铅消耗量少;其次,铅烟在密闭环境直接排入配套的环保设施处理。在生产过程就减少了资源消耗,污染物的产生量必然就少了,而且还使有限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管理。清洁生产思路下,污染防治不再仅仅依赖于末端治理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这样治理和监管都能显著减轻压力。过程控制思路优于末端治理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工业生产所排污染物的种类检测越来越多,规定控制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从而对污染治理与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排放的要求,企业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大大提高了治理费用,即使如此,一些要求还难以达到。从我国整体工业体系来看,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均是依靠大量末端治理设施的投入和运行、提高污染物去除量实现的,这种做法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近年来,我国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的产生量实际上还在明显上升,而高昂的末端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也使国家和企业难以承受。在排放标准日趋严格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如果不进行清洁生产,实行过程控制,单靠末端治理根本无法稳定达标。其次从减排的持续性、有效性、经济性来看,这种单纯的末端治理的思路也已经不再适应需求。
第二,由于污染治理技术有限,治理污染实质上很难达到彻底消除污染的目的。因为一般末端治理污染的办法是先通过必要的预处理,再进行生化处理后排放。而有些污染物是不能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只是稀释排放,不仅污染环境,甚至有的治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废气变废水,废水变废渣,废渣堆放填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生态环境。以造纸行业为例,如果不采用连蒸连煮、分段氧化、污染物回收等先进工艺,企业目前难以稳定达标排放。而如果要控制造纸行业二恶英排放,靠末端治理无法去除,必须采用无氯漂白工艺。而如果在达标基础上还要挖掘减排潜力,现有的浓度控制、末端深度处理思路就都不再适用,必须依靠总量控制,要从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水量。
第三,只着眼于末端处理的办法,不仅需要大量投资,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资源(包含未反应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业原材料消耗增高,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一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如农药、染料生产收率都比较低,这不仅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的浪费了资源。国外农药生产的收率一般为70%,而我国只有50~60%,也就是一吨产品比国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因此改进生产工艺及控制,提高产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减轻了末端治理的负担。又如硫酸生产中,如果认真控制硫铁矿焙烧过程的工艺条件,使烧出率提高0.1%,对于10万吨/年的硫酸厂就意味着每年由烧渣中少排放100吨硫,多烧出100吨硫,又可多生产约300吨硫酸。因此污染控制应该密切的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末端控制的环保管理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资源不仅不能充分利用,浪费的资源还要消耗其它的资源和能源去进行处理,这是很不合理的。
篇7
【关键词】止血方法;冰敷;换药;护理;出血量
【中图分类号】R76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46-01
【Abstract】Objective Different hemostatic measures of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the postoperative nursing care. Method 12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rule out the whole body organic disease (such as high blood pressure, blood coagulation dysfunction, a woman's menstrual period), its were randomized into control, drug group, ice + drug group. Control group: filling out nasal bleeding after change observation records; Drug group: change in one hour before as directed by a physician to conventional injection of hemocoagulase 2 ku, then spare nasal filling, observation records the bleeding; Ice + drug group, in half an hour before the change to local an icepack on the nose, then spare nasal filling, record the bleeding. Results The result of drug, icing+ drug bleed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Ice + dru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mount of blood loss drug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application of the ice+drug hemostatic effect was better than drugs used alone the bleeding.
【Key word】nursing care,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hemostasis
鼻息肉、鼻窦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在鼻内镜下行鼻窦、鼻腔手术治疗鼻腔及鼻窦疾病已广泛开展,我科每年开展此类手术近千例。鼻窦与周围重要器官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其眦临眼球、泪道、视神经、颅底及颈内动脉,鼻腔粘膜处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一旦出血后果极为严重。
鼻内镜术后抽出鼻腔填塞物时,患者不但承受着伤口的疼痛,而且还经常出血,量少时几十毫升,量多时几百毫升,严重者可出现虚脱、晕倒现象,多数患者心理和生理都面临巨大的考验。
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鼻部术后出现大出血、眶或眶内损伤、鼻中隔穿孔、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而对术后第一次换药抽取鼻腔止血纱条时如何减少出血研究尚未报道。
本研究拟对鼻部手术患者第一次换药前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以减少患者在术后换药过程中伤口出血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连续选取2010年5月-2011年2月在我院行鼻腔鼻窦手术的120例行双侧鼻窦窦口开大病灶清除术的患者,排除全身器质性病变(如高血压、凝血机能障碍、女性月经期),将其随机分三组。对照组抽出鼻腔填塞物,换药后观察记录出血量。药物组:在换药前一小时遵医嘱给予常规肌肉注射注射用血凝酶2ku,然后抽出鼻腔填塞物,观察记录出血量。药物+冰敷组,在换药前半小时给予鼻部局部冰袋冷敷,然后抽出鼻腔填塞物,记录出血量。
1.2方法:三组患者换药后出血量的统计方法采用称量法(使用仪器为天平称)采用模拟视觉量表,对三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三组患者年龄、性别、鼻腔填塞物所用材料,术后到抽出填塞物时间均基本一致(说明三组之间存在可比性),由两组护士分别进行换药前处理和出血量统计及疼痛评估,相互不知道情况,以避免对结果的倾向性。
1.3结果:
各组出血量比较
图1 各组术后鼻出血量比较(ml)
2 讨论
(1) 鼻腔术后出血是鼻腔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症状重出血量多者会导致失血性休克,从而影响到病情恢复。[1]常用止血方法如喷麻黄素、放麻黄素棉片等方法,进行止血。但临床在换药时,经常会出现纱条抽出后,流血不止的情况。术后患者取半卧位, 减轻头部充血和便于吐出分泌物, 手术后给予温凉的半流质饮食, 避免过热过硬的刺激性强的食物。本文经过积累取证,术后48h给予鼻额部冷敷, 以减轻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有效地控制止血,疼痛肿胀, 减轻鼻部术后并发症有效的办法。成功的手术仅仅是治愈的基础, 并发疾病的处理和术后细致的鼻部换药、护理是促成术后良性转归的关键。[2]
(2)冰敷的效果与注意事项 冰敷可使局部组织迅速降温、局部血管收缩、降低组织代谢、抑制血管炎性渗出、并减轻疼痛、消肿、止血的作用。[3]本研究中也证明了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护士在进行此操作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体温、面部肤色及血液循环情况。每5分钟记录以上情况一次,皮肤的代谢和血液循环,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冰枕的完整、无漏水、保持治疗巾干燥。避免发生皮肤发红、发紫等冻伤情况。
(3)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天平采用了现代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称量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智能化功能强等机械天平无可比拟的优越性。[4]本研究采用高精度电子天平来进行测量出血量。要保障其良好的外部使用环境,如:恒温、无气流震动等,并经常进行校准,才能保障高精度的称量。
参考文献
[1]液氮冷冻治疗鼻出血12385例回顾性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第11期
[2]陈荣荣. 老年鼻出血的护理体会[ J]. 齐鲁护理杂志, 2001, 7 (11) : 826- 827.
[3]改良冰敷压迫法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上海护理,2010,2
篇8
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关系着四化建设,因此,一定要切实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严格管理。要搞好工程质量,一方面要依靠勘察设计、施工、建材等企事业单位,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搞好质量控制;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本条例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83〕15号文要求和各地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意见制定的。实行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还缺乏经验。请各地在试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并将试行情况和问题及时告诉我们。
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条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含勘察设计、施工、构件)的质量监督工作,促进建筑企事业单位加强管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发挥经济效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必须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为国家、为人民把好工程质量关。
第二章 机构和任务
第三条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筑管理局负责全国所属系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国家标准局指导。其主要任务是:
1.贯彻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条例和有关规章制度;
2.统一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网,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3.核验国家和部级优质工程项目;
4.统一规划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5.督促和检查各省、市、自治区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6.掌握质量动态,总结交流开展质量监督的经验。
第四条 各省、市、自治区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所属系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业务上受省、市、自治区标准部门指导。其主要任务是:
1.贯彻上级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本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条例的实施细则;
2.审核所属地区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资格;
3.核验省级优质工程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质量等级,参与组织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
4.规划和管理质量监督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5.统一规划和管理本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6.掌握本地区工程质量及质量监督状况,及时提出有关改进质量监督工作,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和要求。
第五条 各市、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和条件设质量监督站,在当地标准部门业务指导下,负责本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1.根据国家和部门(地区)颁发的有关法规、规定和技术标准对本地区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坚持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准使用,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不合格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
2.检查企业评定的工程质量等级,核验各单位上报的优质工程项目;
3.监督本地区设计、施工单位承建工程的资格;
4.监督对建筑工程质量技术标准的正确执行,参与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负责质量争端的仲裁;
5.督促和帮助本地区建筑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审定和考核企事业单位质量检验测试人员的资格;
6.参与本地区采用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试验工程的质量鉴定。
第六条 市、县质量监督站视本地区工程建设任务情况可相应配备一些对建筑工程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经验,熟悉专业质量技术标准,责任心强,办事公正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专职质量监督员。
市、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在本地区的设计、施工、科研、教育、建设银行等单位中任聘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参照专职质量监督员条件)为本地区质量监督站的兼职质量监督员,并发给证书。他们与专职质量监督员具有同样监督的权利。
第七条 建筑企事业单位必须加强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组织生产和进行质量检验,切实保证工程的质量。
第三章 权 限
第八条 市、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有权委托有关单位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凡未经质量监督站检验合格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第九条 质量监督站有权利用建筑企事业单位的测试手段、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地区工程质量进行检验和分配检验测试任务。
第十条 质量监督站对工程质量优良的单位,有权提请当地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给予奖励;对忽视质量的单位,有权根据情节轻重,分别按以下规定处理:
1.对违反规范、规程、无设计(含无证设计)或不按设计施工的建筑工程,有权责令其停止施工。
2.对质量低劣的建筑企事业单位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在通报批评后质量仍无明显改进的,有权责令其限期整顿;经限期整顿后质量仍无明显改进的,有权提请其主管部门责令停产整顿,直至建议有关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和设计证书。
3.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可通知建设银行停止拨款。
4.对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的质量事故单位,有权提请其主管部门追究领导和有关人员经济和法律的责任。
第十一条 质量监督站要支持企事业单位质量检查人员正确地履行职责,依靠他们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对阻碍他们行使正当权利,打击报复者,有权提请当地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认真调查,严肃处理。
第十二条 质量监督站对一贯工作积极负责的质量监督和检查人员,可提请当地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给予奖励;对玩忽职守、违法乱纪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质量监督人员,除撤销质量监督员资格外,并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严肃处分。
第十三条 质量监督站对承担的监督、测试项目,按有关规定收取必要的费用。
第四章 其 他
第十四条 各省、市、自治区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备案。
篇9
[关键词] 青岛市;绿色GDP;资源耗减成本;环境治理成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6-0039-05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虽然综合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是没有反映为取得这些成果所付出的代价,尤其是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代价。近年来,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已越来越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之一。绿色GDP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它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①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绿色GDP计算的关键所在。绿色GDP不但能够反应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能反应其质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的必然选择。测算绿色GDP,认识到经济发展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负效应,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制定相应政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改变当前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现状,避免资源和环境问题继续恶化给经济增长带来不良后果,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借鉴国际上较为通用的SEEA体系对青岛市绿色GDP进行核算,以期对青岛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青岛市概况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的咽喉部位,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腹地广阔。它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是面向世界的国家重要区域性经济中心。其所在的山东半岛经济区(8市)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经济区,居全国第四位。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青岛周边有19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 615.6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7%。[1]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青岛市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青岛市是中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9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远少于世界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标准。[2]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使用使得青岛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形势十分严峻。所以,对青岛市绿色GDP进行测算,认识到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环境的破坏对经济增长的副作用,对于青岛市制定相应政策以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青岛市绿色GDP核算研究及应用
SEEA体系即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由联合国于1993年首次公布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内容所构成,主要讨论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的估算方法,并着重将有关核算结果应用于调整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②本研究采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SEEA体系来核算青岛市绿色GDP,即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将资源和环境系统纳入到核算体系之中,以成本法计算自然资源耗减,以治理成本法核算虚拟治理成本,从而计算环境治理成本。计算公式为:
绿色GDP = 传统GDP-资源耗减成本(CR)-环境治理成本(CE)。
(一)选择核算要素
全面计算绿色GDP需要全面统计自然资源的损耗情况,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耕地资源、湿地资源、海洋资源等。但由于目前统计制度还不够完善,难以获得个别要素的统计数据,故本文在自然资源的核算要素方面仅选取较为重要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环境治理成本核算是绿色GDP核算的关键。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是由污染物排放造成的,包括废水、废气(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3]而青岛市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占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绝大多数比例,如2010年工业排放二氧化硫8618972吨,占该年二氧化硫总排放量的7643%;工业排放烟尘1296711吨,占全年烟尘总排放量的5596%。③所以在本文中,环境治理成本的核算仅统计工业排放污染物的虚拟治理费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魏振香,等:基于SEEA体系的青岛市绿色GDP核算初探(二)确定核算方法
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采用成本法来计算。对于水资源来说,统计青岛市2006—2010年历年的年均供水量与每单位体积水的价格。由于青岛市实行的是阶梯式水价定价办法,对不同水源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且供水价格方案自2005年6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未作调整,故本研究采用居民用水价格,该价格为250元/立方米。对于矿产资源来说,本文将青岛市历年的矿产资源使用情况统一折合为综合能源消费量,以标准煤单位计量,再统计历年的煤炭单价,通过折煤系数计算出历年标准煤的价格,二者乘积即为矿产资源的耗减成本。
环境治理成本采用治理成本法。青岛2006—2011年的统计年鉴显示,青岛市历年排放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危险废物皆为0,故本文仅研究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对环境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治理成本理论上应为该地区该年度为治理环境所付出的实际支出,但从现实来看,治理环境的实际支出并未使自然环境完全不受排放污染物的影响,例如,为了使工业废水经处理后达标后再排放,青岛市于2010年投入35475万元资金,使得该年排放的952118万吨工业废水中,940139万吨是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的,但是还有另外11979万吨工业废水是不达标就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③所以,本文对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治理成本核算采用的是虚拟治理成本核算方法,先通过该年实际治理环境支出除以该年该类型污染物的达标排放量,得到达标排放单位治理成本,再乘以该污染物该年的总排放量,得到该污染物的虚拟治理成本。以工业废水为例:
MCW=TCW/TQYW(1)
VCW=MCW×TQW(2)
式中,MCW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单位治理成本,单位为万元;TCW为治理工业废水的实际支出,单位为万元;TQYW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单位为万吨;VCW为工业废水的虚拟治理成本,单位为万元;TQW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单位为万吨。
青岛市绿色GDP核算要素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表1青岛市绿色GDP核算要素计算方法
项目D核算要素D核算方法 资源耗减成本(CR)D水资源
矿产资源D耗减成本=25元/立方米×年用水量
耗减成本=该年标准煤的单价×年标准煤耗用量 环境治理成本(CE)D工业废水
工业废气D虚拟治理成本=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单位治理成本×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虚拟治理成本=工业废气达标排放单位治理成本×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三)收集相关数据
1. 水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
自2005年6月1日起,青岛市居民供水价格调整为250元/立方米,并延续使用至今。通过收集青岛市2006—2010年水资源的耗减情况,结合居民供水价格,测算得出青岛市历年的水资源耗减成本,如表2所示。
2.矿产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
由2007—2011年青岛统计年鉴可知,2006—2010年的煤炭价格分别为:30155元/吨、33008元/吨、35630元/吨、35012元/吨、36836元/吨,由于煤炭折算标准煤的系数为07 143,故得到历年的标准煤价格,分别为21540元/吨、23578元/吨、25451元/吨、25009元/吨、26312元/吨,最后测算得出青岛市历年的矿产资源耗减成本,如表3所示。
3. 工业废水治理成本的核算
青岛市2006—2010年的工业废水排放及治理情况如表4所示。
5.绿色GDP的核算
综上所述,整理得出青岛市2006—2010年的资源耗减成本(CR)和环境治理成本(CE),如表6所示。
6.小结
从核算结果来看,青岛市历年的绿色GDP随着传统GDP的增加而增加。这一方面说明青岛市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青岛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推行绿色经济。虽然历年的绿色GDP在传统GDP中占有绝大多数比例,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成本很小。因为本文所统计的核算要素有限,且仅采用了环境治理成本来核算环境遭到破坏的经济损失,但这只是对经济增长所引起的负面效应的最低估计,实际上的环境成本远不止于此。[4]即便如此,本文对青岛市绿色GDP的核算仍然对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基于绿色GDP核算的青岛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本文对绿色GDP的测算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较为真实合理的GDP数值,而是为了通过调查分析最终发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弊端,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使城市今后得到更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5]青岛市是一个资源偏少、工业结构偏重的制造业城市,只有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根据本文对青岛市水资源历年耗减成本的核算发现,2010年青岛市水资源耗减成本比2006年增加了1437%,这大大降低了绿色GDP水平。青岛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虽然引黄济青工程大大缓解了青岛市的缺水难题,但仍然未能改变青岛市长期缺水的现状。据统计,青岛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供水缺口为26万立方米/日。除此之外,其他自然资源也是保证人民生活、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因此,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市海水资源充足,可利用海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充分利用海水、当地雨水资源及再生污水,将其用于企业冷却、城市水循环、农业灌溉、绿地灌溉、冲厕、消防等。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广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可循环的发展模式,降低每万元产值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6]同时,应大力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二)提倡清洁生产,减少污染,降低排放
根据本研究的统计,青岛市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量巨大,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由此而产生的污染物治理费用也降低了绿色GDP水平。因此,要想确保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实行清洁生产。
一是要适度提高排污费标准。青岛市对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偏低,污水排污费的收费标准是090元/污染当量,而据本文测算,2010年的废水达标排放单位治理成本为312万元/万吨,即312元/污染当量,每单位污水的排污费用远远低于单位污染物的治理费用,这从客观上鼓励了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
二是要建立绿色税收制度。受传统产品的影响,目前对企业开征的主要是资源税,现行税制中关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还未开设独立税种,因此,应建立绿色税收制度,增设对环境污染税种,加大调节力度,扩大调节范围,以调动污染者治理环境的积极性。
(三)促进第三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据《2011年青岛市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青岛市的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已由2010年的49∶487∶464调整为46∶476∶478,第三产业比例略微超过第二产业,但第三产业的优势地位仍然不突出。应在保证自然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继续发挥第二产业对于全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电子、汽车、造船产业等大的产业集群,同时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扶植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地区品牌,丰富产业结构层次,实现国民经济由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7],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升级,使青岛市三大产业间实现良性互动。
(四)建立以绿色GDP为基础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传统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以单纯的GDP增长作为衡量的基本指标,造成了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现状。所以,应将绿色GDP纳入青岛市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改变过去只重经济指标而忽略环境效益的政府业绩评价方法,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集约型模式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青岛市党政官员的政绩观,并使政府对官员的考核变得更为科学和全面。
注释:
① 参见.
[2] 廖洋,郭娇,丁晓丹.青岛水资源利用率达合理值极限[EB/OL]. (20110323)[20120520].?id=242635.
[3] 程士富,刘倩.绿色GDP的核算与验证[J].统计与决策,2010(24):710.
[4] 李浩.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绿洲农业绿色GDP估算——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2):200203.
[5] 温怀德.杭州市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110113.
篇10
(一)明确治理思路,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下发第二阶段考核评分标准后,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党委会和专题研究会,探讨新一轮的整改方案,明确了巩固场镇成果、重点整治农村环境的工作思路。
(二)镇村联动,落实责任。一是按照干部联村进行具体分工,要求各联村干部必须下村亲力指导所联系村的环境治理工作,并在每周一的政府例会上汇报该村的环境治理情况。二是各村实行村道分段治理模式,将村道按一定区域划分,落实分段责任人,并在村务公示栏上公布,对开展工作进行评比。
(三)落实农村“门前五包”。通过与农户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并贴于农户房前,做到无乱堆、乱放、乱晒、乱排,无禽畜敞养,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彻底根治道路、房前的“三堆”问题。
(四)建好“两块牌子”。一是建立农村分段“责任区域划分”牌,加强对具体责任人的工作监督。二是建好“村民公约”牌,健全了农村环境治理的管理制度。
(五)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以镇高坝村四社作为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推进罗桂路沿线7个村的环境整治试点工作,再由此带动其他村的环境整治,以此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跨步提升。
(六)强化督查问责。成立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办,每周对场镇各单位、各村(居)进行一次检查,每周出一期督查通报,每月进行排名,并将排名情况公布在政府公开栏,实行末位问责制。
二、将“奋战九十天”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与“作风转变年”活动相结合
深入开展“奋战九十天,城乡面貌大改观,综合治理上台阶”活动,要求全体镇村干部积极投入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提高对环境整治工作的认识,转变工作作风。一是坚持干部亲力亲为下村指导所联系村的环境治理工作,在每周一的政府例会上汇报所联村的环境治理情况。二是全体领导、镇干部及大学生村官坚持每周五亲自上街打扫街道卫生,同时转变干部作风开展“千人大扫除”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整治当中去,做好带头表率作用,在全镇形成良好的城乡环境整治氛围。三是举行“每周一评说会”,由一名中层干部发言,结合城乡环境治理、“四个年”活动、基层组织建设等中心工作,谈心得体会,讲工作安排,然后由镇党委书记或镇长对发言进行评讲,并将发言形成书面材料,通过自我评述的方式,加深了干部对转变作风的认识,对城乡环境治理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
三、总结经验教训,落实整改工作
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改善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迎接县级部门的检查监督。
针对2月9日至10日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对我镇城乡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的暗访,发现我镇街有商家占道经营和至路口有乱贴小广告的现象,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刻反省,立即整改,在收到整改通知当天,我镇党委政府召集全体镇干部召开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紧急工作会议,镇党委书记着重强调了此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分工,加大整改力度。整改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1.针对御马街商家占道经营问题,由市场秩序管理小组连同工商所对御马街的商户逐一进行劝导与宣传,规范商户门前经营秩序,大力推进户主“门前五包”签订工作,进一步落实坐商归店。
2.针对至瓦店路口乱贴小广告的情况,我镇在接到县整治办整改通知后立即对子金片区的小广告进行了及时清理,为长效保持,要求清洁人员每天清理,彻底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
四、第二阶段取得的实效
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第二阶段的工作开展,农村容貌环境达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农户房前无“三堆”、无乱搭乱建现象,房屋四周绿化、净化、美化,院内物料堆放整齐,室内干净整洁,畜禽圈养,道路畅通。
同时,场镇环境整理得到了保持和稳固提高。
- 上一篇:河湖环境整治
- 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