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

篇1

论文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重视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是英语教育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学习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效果,所以基础阶段的教学受到格外的重视。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学生基础阶段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强调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第二,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第三,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从目前来看,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还不尽如人意,出现了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表现在教师对人文素质的敏感度不够,不能就教材内容深入探讨人文思想,学生只学到了表面的词汇知识和语言知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2008年于上海召开的一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修班的研讨会上,知名学者何兆熊教授多次强调“语言能力和语言修养并重”是提高语言技能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能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用社会现实来解决书本中的疑惑,用书本知识解释现实社会的难题,将学生培养成思考型的学习者,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在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是人们在实践中体现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切实落实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 

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有的学生受知识、年龄等的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愿意质疑。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在课堂上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既得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课堂上或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如果我们将这五项技能细分的话,说、写、译是语言的输出行为,而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行为。听、读能力的训练固然在语言学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终极目标,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获得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诱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然后从各个小组中推荐出一名学生阐述观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督促了学生必须积极思考。 

三、转变教学理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程晓堂教授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一般说来,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如下几个因素:第一,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没有了往日的紧张,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能轻松地度过大学生活,因而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第二,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感兴趣。英语课堂上一味地说教,不能就事论事地创造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依赖性,会扼杀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不利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三,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满足于表面知识的获得,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也影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使学生通过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得以实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积极实践,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支撑,需要教师学生的理念的转变,还需要完善该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参与教育的各方积极互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ampbell,c.&kryszewska,h.1992.learner-based teachingm].oxford:oup. 

[2]hadfield,j.1992.classroom dynamics[m].oxford:oup. 

[3]heloc,h.1981.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6]张欢.英语专业教学中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与交叉[j].惠州学院学报,2010,(2).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地不断深入,在职业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为了使其得到更好地发展,就要顺应新课改教学理念,针对职业高中教学现状,全面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进而更好地传承我国悠久的经典文学。

二、职业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在职业高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进行全面地改革创新,就要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养这几个主要方面的分析,进而找到教学改革的方法。1.教学模式陈旧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和阻碍。现阶段,在职业高中的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因此,很多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都不够积极。并且,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及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也是十分不利地。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往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全面地否定。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汉语言文学属于我国经典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为了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那么,就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够高最后,汉语言教师整体的素质不够高,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缺少语言的趣味性,不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不高。那么,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都不是有利地。

三、职业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综上所述,目前在职业高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不够高。那么,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就要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使职业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1]。1.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首先,针对于教学模式的陈旧,就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新课改教学的重要理念,进行全面地教学模式创新。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就要针对课程体现进行创新。同时,还需要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改革,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中,还要适当地进行教学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文学素养得到不断地提高。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使汉语言文学知识得到更好地传承,并且,通过创新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地发展[2]。2.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其次,针对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就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中,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还要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目前的学生状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主动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点,可以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手段,进而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内在潜力。进而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3]。3.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就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的综合素养对教学水平其到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地教育,那么,就要重视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培训、演讲、讲座等多样化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进而使教师得到锻炼,使其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高。

四、总结

由此可见,现阶段在职业高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素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使职业高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得到全面地改革创新,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完善教学结合;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发香.浅析如何提升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J/OL].中国培训,2016,(16):190.

[2]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课程设置;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52―03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在以培养学生的高技能为重心的高职院校,同样也有开展相关素质教育的必要。国家相关文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也有改革步伐的滞后。要想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素质”目标,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即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进行全新的梳理和创新。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创新的必要性。

1 综合素质课程开设随意,效果不理想,现状不容乐观

(1)课程开设随意。应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学校设立相应的教学部门,开设思想政治课、体育课、就业指导课、人文艺术类的欣赏课等。但部分课程开设随意性比较大,有因人开课或因需开课的嫌疑。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学院在最初设置了“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方法”等四门极富特色的课程之后,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在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门综合素质课的选课压力下,又相继开设了“书法欣赏”、“美术欣赏”、“演唱技巧”等课程内容过于专门的选修课。

这些课程和本校最初凸显综合性和职业性的综合素质课程开课宗旨有所偏离,滑入了与普通高等学校相类似的带有普泛性的选修课的开设轨道,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开设相关的人文艺术鉴赏课程。当然,这种课程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联系不够紧密,而难以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2)教学效果不理想。选修课一般以大班形式开设,每班动辄都是百人以上,课堂师生互动困难,难以采用比较适合高职学生智力特点的教、学、做一体化以及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满堂灌式的讲授仍是基本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的演讲水平和个人魅力就成为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的重要因素。但有如此水平的优秀教师毕竟有限,这就导致大部分综合素质课课堂效果差强人意,往往是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再则,由于这些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没有直接的帮助,导致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很多学生纯粹为了得学分而上课。

2 专业课程改革、综合素质课程改革两张皮,前者成果显著,后者严重滞后

在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一般把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截然分开,而且重视专业课,轻视综合素质课,觉得上好专业课、培养学生的高技能才是重中之重,综合素质课只是锦上添花,有没有、学没学好无关紧要。因此,在学校的一切教改活动中,专业课的改革是核心,而且通过近些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本改变了原来本科“压缩饼干”式的课程,确立了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等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新理念。

然而,这些先进的改革理念根本没有渗透到综合素质课程的改革之中,综合素质课程仍然停留在学校单方面设立课程名目、确定讲课内容,并主要由校内教师教授的阶段。

综合素质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大模块,不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开课讲课。把它和专业课程统筹起来设计,而且用一以贯之的理念全盘改革,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把学生培养成既有高技能又有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教育工作者应该抓紧这有限的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开设富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毕业即上岗,上岗能工作,真正实现和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二、综合素质课程设置的原则

1 “双主体”原则

目前,随着国家100所骨干院校的申报和建设,在高职教育领域提出了“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理念。所谓“双主体”,就是除了学校这个人才培养主体,企业、行业协会或政府作为另一个主体也要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人才培养过程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各环节,其中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建设无疑是重点,在课程体系这一重点之中,理应包括综合素质课程板块。我们必须一改以往由学校一厢情愿为学生开设综合素质课程的做法,联合企业、行业或政府,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此来确定综合素质课程。

2 综合性和职业性兼顾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文科学素质类的普泛性的课程,另一类是针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谋程。禾同门类的课程,其建设原则也应有所区别。对于第一类课程,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尤其是现在各院校都在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很多精力都要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加上学生选修课的学分有最低“门槛”,学生一般也不会选修太多课,因此,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不可太专门,过于专门不利于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期间比较全面地建构知识系统。鉴于呲,在设计此类综合素质课程时应尽量将接近的科目知识融合在同一门课里。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设计了“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等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中,不同的教师分专题为学生讲授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门类的知识。第二类课程的设置要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学者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指出,有助于高职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重要素质包括“善于学习”、“较强的纪律观念、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人际交往和应对能力强”、“培养团队精神”等。高职教育专家赵志群也指出;职业能力的首要部分是专业能力,其次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社会能力就是学生人际交往、沟通协作、自我调节能力等。后两种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职业通用能力,是职场成功的必备素养,它可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习得,但重点应在综合素质课程的

教学中予以培养。

3 灵活性原则

考虑到综合素质课程有以上所述的课程建设主体以及课程类别上的差异,因此,在确定课程内容、讲授方式、开课地点等方面都应该因课而异,灵活变通。不必硬性规定所有的课程都要达到一定的学时,或在固定的课室上课,而应设计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并确定相应的课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为了照顾企业教师来上课可以选择在晚上或周末,教学地点既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既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

三、综合素质课程设置的方法

1 调研走访

(1)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工作的适应性及企业需求。每年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部门都会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类似的问卷,其调查结果对于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08届毕业生调查报告显示,在“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哪些能力最有利于就业后发展”这一问题的答案中,“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位居前列;在“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养方面的重视情况”这一条目的答案中,“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等位居前列。虽然这种问卷因为设计的科学程度不一,其结果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反映现状,但其指导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为了给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可以对这种问卷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设计,或者请一些专门的调研公司来完成这一工作。

(2)走访企业,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或咨询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了解他们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各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都负有招聘、培训、管理员工的职责,他们对于新近员工的工作胜任情况是最了解的,同时他们还要分阶段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通过对他们的走访,可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他们的培训内容,以确定哪些培训可以结合学校的综合素质课程来合作开展。

(3)调研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或员工培训机构,了解他们的课程模块以及培训效果。现在,各种管理咨询公司层出不穷,一些资深的管理咨询公司如时代光华、澜海原创等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员工培训项目,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效的会议管理”、“高绩效团队的建立与运作”、“服务文化”等。近来有报道称:“东莞市还引入企业资源开展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合作开发职业素养课程”,“邀请联想集团对中职教师在人际关系‘破冰’训练、教学沟通技巧、高效团队建设、职业心态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虽然东莞市开展的是师资培训,但这些课程对于即将成为职业人的高职学生来说同样有用。这些管理咨询公司的一些培训内容具有普适性,对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研讨分析

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以及相关培训机构资深培训师,共同研讨、梳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与专业课程需要细致的岗位任务分析相比,综合素质课程内容的确定要相对容易,大家所要商讨的,主要是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大多数职业所普遍需要的通用能力,或日“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就是在具备了专业能力之后,有效发挥专业能力,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并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铺垫良好基础的能力。

3 确定课程

篇4

导游服务技能竞赛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要赛项,是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也是实现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三峡职院”)为例,以职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切入点,就改革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一、三峡职院参加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的情况综述

三峡职院旅游管理专业为湖北省高职重点专业,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旅游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多年积累和探索,将导游技能竞赛的内容融入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技能竞赛成为提高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5年起参加各级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19次,先后获得了1个国家级一等奖,5个省级一等奖,1个市级一等奖的优异赛果,收到了竞赛成绩和人才培养质量双丰收的良好效果。

二、职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模式的构建

职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模式的构建使得三峡职院获得了竞赛成绩和人才质量双丰收效果。这是基于深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以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为指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以行业标准和服务流程为基础,并结合了前沿、先进的导游技能服务理念。三峡职院将技能竞赛方案中的竞赛理念、比赛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内。

(二)以导游技能竞赛为标杆,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三峡职院旅游专业以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为驱动,创新课程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导游人才。

1、将导游技能大赛开设为一门素质拓展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开设,不仅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奠定基础,也帮助学生某方面的技能得以提升。导游技能大赛通常由包括形象风采展示、导游讲解、知识问答、情景再现、才艺展示等环节组成。将竞赛各环节集中通过一门素质拓展课程开设,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带团技能,课程最终将以校内导游大赛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设置艺术类选修课程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还注意突出兴趣性和开放性,除主干课程外,还专门设置艺术类选修课程如声乐、舞蹈、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在舞蹈、唱歌、朗诵、乐器演奏、书画表演、魔术杂技等方面的才艺特长。以提高导游素养为主题,为学生创设出灵活、开放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才艺展示环节的要求,使之在比赛中能获得优异成绩。

(三)与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相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体现了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是行业企业对导游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行业职业标准与技能规范的凸显。三峡职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导游服务规范》国家标准(GBT 15971-2010)为依据,全面改革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锤炼学生实践技能

实践是导游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让学生前往景区、企业进行专业认知、模拟导游实训、旅行社实训等校外实训。将职业环境资源引入到教学进程。通过新生对旅游专业的直观认识和深刻体验,二、三年级在一线岗位上实际工作,帮助学生增强对专业及行业背景的认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完善导游技能竞赛训练方式

“实践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此,三峡职院以数字化模拟导游实训中心为主要竞赛训练场所,为学生提供实景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利用导游微格实训室,让学生熟悉导游的相关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掌握导游的带团技巧。通过两个校内实训室交替训练,实现了教学、纠偏、提高的良性循环,学生训练效果优良,为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与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相配套,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

“技能大赛不只是比学生素质更是比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核心竞争力是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在赛制研究、各赛项环节准备、选手心理调节等方面运筹帷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分为导游词撰写、讲解,理论知识,才艺表演,后勤保障四个小组,各小组分工合作,逐项突破各比赛环节,为取得优异的导游技能竞赛成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篇5

 

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会重点分析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文精神是理想和道德的共同体。

 

在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教给职业院校的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在诱惑面前如何进行取舍,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要在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领会人文精神的内涵,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本文会重点分析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精神

 

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精神由多个方面组成,主要体现如下:

 

(一)职业教育管理的理念

 

职业教育要求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坚持乐于奉献的精神。每个人都有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没有信仰也就谈不上奉献精神和责任心。在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要提倡人文精神中的奉献精神,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因此,职业教育中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当个人利益同祖国、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人文精神中的奉献精神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本着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的原则,这样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二)教育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造力的现代化人才。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在教育管理中要将职业教育同人文精神相结合,要重点培养人文教育中的道德自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准。比如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责任教育、敬业乐群教育等。敬业教育就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的感情,乐群教育就是在工作过程中与全体员工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在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要将“刚柔相济”、“严爱相融”的教育理念融入进去,只有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进而将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在学生中间生根、发芽,产生强大的力量,促进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效果的提升,实现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社会道德责任感的人才。

 

(三)教育内容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只需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行,不需要了解太多的人文知识,也不需要具备太高的人文素养。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这种想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人员要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精神,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突出价值观和价值哲学教育,将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智能的人才,为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育过程

 

教育管理过程是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影响的过程。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要在坚持人本主义的理念下,向管理者提供全面的教育和服务过程,以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从而更好地进入社会实现就业。

 

二、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人文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首先,职业院校中教育者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他们普遍缺少人文精神观念,因此,很难将这些精神传授给学生;其次,教育工作者对人文精神教育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导致人文精神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职业院校缺乏完善的人文精神教育管理体系,使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制度保障。

 

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人文精神的主要培养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通过教育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实现人格的转变。

 

(二)加强对教师人文精神教育工作

 

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必须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精神素养,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真正得到提升,进而实现学校教育管理职能的实现。

 

(三)完善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体系

 

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也是当前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正是由于职业院校的这一目标严重制约了人文精神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的人文精神教育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虽然当前职业院校对人文精神进行了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仍然以培养专业技能型的人才为主,忽略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眼前的利益,对于学生日后进入社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费希特所说:“先树人、后树学”,要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要完善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四、结语

 

综上,职业院校在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适应了当前社会新形势的发展。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精神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工作过程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不仅包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还包括获得工作回报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1]。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工作过程化教学在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摒弃了旧的教学设计中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简单相加,取而代之的是分析、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思考、整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判断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理念以及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内容

面向制造类专业,高等职业院校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为以后参与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注重他们道德素质以及个人品质的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提供大量的人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专业知识的运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组织和社交能力的提高三个方面。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将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自身的就业岗位的需要,将课程理念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就我国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形势而言,虚拟情景化的教学仍然存在,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缺少联系,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正确把握离不开实践,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包括生产性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基于制作过程中的课程教学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生产性教学设计

生产育人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2]。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能够学生消化和吸收课程理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学生能够从职业生活中获得书本上没有的实际体验,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2、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项任务。单项技能的训练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练和做,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在综合技能的培养方面,主要发挥任务的领导作用,项目的激励作用以及工作岗位的导向作用,在满足零件工艺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实际的情况,在零件制造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对综合技能训练项目进行安排和设计。

3、制作过程中的教学设计

在制作过程中的教学模式以工作情景和任务为切入点。在制作零件的过程中,对工作任务进行划分,根据工作任务创建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素质。通过将学习领域分成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情境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设计单元教学。

(二)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教学法、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法以及六步教学法五种主要教学法。

1、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在此教学法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知识量的积累,收集大量的实际或者生产资料,通过引经据典,加深学生的印象,深化他们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此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以集体讨论的形式开展,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提出自身独到的见解,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工学结合法

工学结合教学法完全达成了教学场地与实习基地的一致性,实现了教学的一体化,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实践培训的同时接受理论知识的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消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项目教学方法

从狭义上看,所谓项目是指生产中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3]。教学实践中的项目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以项目为导向,将项目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开展教学活动。

4、引导文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文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引导文法主要是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工作计划和进程,教学文件是该教学法的主要切入点,一般作为辅助教学法,在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和使用下,发挥其积极作用,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律精神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

5、六步教学法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以及评估是六步教学法的六个主要步骤。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并评价计划,掌握职业基本技能,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形成独立、完整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力开展,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越来越多的理论和方法被引进并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以工作过程为重要教育理念,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六步教学法为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学会自主地思考、分析、总结实践所得,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作者单位:潍坊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毅.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刍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149.

篇7

关键词:模拟导游;行动导向;教学法;高职

《模拟导游》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为基础的主干核心课程。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如课程定位设置不合理,课程学习与行业脱节严重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今它不仅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同时也被其它的国家的职业教育所认可与推荐。本文将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以提高《模拟导游》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介绍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含义:“行动导向”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确定行动产品,并以此产品来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以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协调。在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能够营造一种与真实工作环境相类似的学习气氛,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以此目标和任务为驱动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便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团体协作能力[1]。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说,行动导向可以理解为工作过程。与其说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方法,还不如说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进行教学设计的理念。它具有如下的特点[2]:

(1)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作为学习体中的个体,处在教学中心的地位。(2)教学过程中,其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定义的。教师不在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3)行动导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习者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目前高职高专《模拟导游》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教学现状

《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学模式中将该课程设置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来讲解,在教学中,各自组成体系结构,形成互不干涉的科目,这样容易导致《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都很难形成一个整体。各知识点间也无法形成很好的衔接和联系[3]。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在《模拟导游》课程设置方面,通过的做法是将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分开的教授。这样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缺乏有机的结合。总所周知,《模拟导游》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导游服务等相关理论的学习,而且需要加强导游实践能力的培养。

(2)偏重技能学习,忽视职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目前旅游业飞速的发展的今天,导游行业中,乱象丛生。旅游行业中存在着不少导游职业道德水准差,职业素质低等导游人员。这些都暴露了我国旅游行业中旅游工作人员的文化修养低,综合素质差等。

(3)一些教师本身缺乏导游的经验。在一些旅游学校或具有旅游专业的学校,有比较多的教师光有理论知识,而其导游的实践比较缺乏。这严重阻碍了对旅游人才的培养。虽然,一些学校增加了些投入,但主要用在教学硬件和设施方面。在软件方面培养的力度有所欠缺。在高职担任《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中,大多数没有长期带团经验,缺乏职业实践经验。这样,教学的过程中,就无法很好的对该课程的讲授。

三.行动导向法在《模拟导游》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通过将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学中,能够较好解决现阶段《模拟导游》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运用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到《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实际的教学过程的全真模拟,这样在《模拟导游》课程中应该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在课程的建设中,应该考虑将其与旅游行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根据旅游行业和岗位对人才的需要而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标准和内容体系。

(二)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职业素质的能力

在当前《模拟导游》课程教学过程,重视对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职业修养,学生情感的培养等。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教学中,不仅强调对课程技能的学习,而且特别要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加强《导游模拟》行动导向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中,从教学角度而言,对教师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比较高。因此,担任《模拟导游》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必须要有良好教学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和开阔视野。

(四)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训的相结合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强调知识和实践同等的重要,要求将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机联系。行动导向的教与学应按照工作过程来进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光理论学习,而且要通过实践来学习课程的内容。因此,建立必要的实训基地和场所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文才.技校在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8.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053-0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科学内涵,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指导思想,对于改善和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一、对“以人为本,和谐管理”内涵的科学理解

(一) 从党的理论基石和教育政策的高度来看“以人为本,和谐管理” 。马克思指出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是的基本观点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教育政策也逐渐向和谐化、人本化的方向靠拢,更多地追求整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并力求达到一种最优化的效果。党的教育政策,体现了高层教育部门对学生各种能力及兴趣的培养的和谐考虑。至于要保持教育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这一教育方向,则很好地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地分别对待并予以和谐地处理的一种精神。

(二)从时代和现实的需要看“以人为本,和谐管理” 。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的背景和现实的需要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精神实质就是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人文建设,强调人文关怀。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角度来看,人文是人类的终极目的和价值所在。对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人文建设和人文关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让青年学子树立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存在与命运的终极关注或终极关怀”。所谓“终极关怀”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予以关注和追问。

二、从“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视角来审视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过去的误区和现存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当然目标之一,是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心任务。但是,由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等等因素,致使过去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少误区。其具体表现:一是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 二是重学校强制管理,轻学生自律。三是重形式,轻效果。四是重成绩,轻德行的养成。五是重智能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重智能的表现形式就是唯成绩论,以成绩好坏这一个标尺来衡量学生的各个方面。事实上,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面对着来自许多方面的压力,在压力之下,很容易出现形形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媒体上就有不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子不堪重负而选择自杀的报道。

(二)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育理念的更新指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和教育活动观的更新。在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一来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来因受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理念长期受到意识形态框框条条的妨碍,长期抱着固有的思维模式不变,这和我国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内的蓬勃生机形成鲜明的反差。

三、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的多渠道实施 。第一,要重视在学生自我管理和发展这一层面上,除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校园文明新风以外,还要以提升集体凝聚力为中心目标,致力于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凝聚力是任何组织最为重要,也是最难形成的人文力。凝聚力是集体组织运行中个体活力最后凝结而成的组织合力。”现在有不少学校领导还有一种“政绩思维”的惯性,只想让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则遮遮掩掩。事实上,正是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反而让人心存疑虑。

篇9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教育文化的创新与变革,素质教育就是在该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产物,遵循科教兴国的战略理念,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合现代化就业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与传统的教育理念迥然不同,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思想、观念与情感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素质教育的前期推广,其在增强学生体格、丰富学生情感世界、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素质教育下高职院校改革意义分析

素质教育的大环境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做好教育改革,从另一个层面上说高职院校做好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高职教育改革推广素质教育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综合性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高职教育正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开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当前就业,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起步晚,基础差,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普教色彩较为浓厚,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的双向关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往往技能不过关,综合素质差,很难积极适应社会就业大环境与企业生产小环境,而积极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可以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的双向对接,实现学校到企业人才的横向转移与输出。

三、素质教育下高职教育改革思路探讨

1.保持自身特色,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任何教育机构来说,课程建设是教育的核心与关键,高职教学尤其如此,因此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理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与着重点,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性定位,与本专科普通教学区分开来,增设课程的任务驱动性,实现课程教学与社会就业的无缝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既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2.建立实践基地,推广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要想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变革必然要保证教学基地的培育与完善。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为专业技能人才,专业技能的开展不能纸上谈兵,而应付诸实践。要想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无疑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学校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仿工厂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实地操作,为将来更好地就业做准备。建立实践基地是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改革中更应该寻求企业的支持,建立诚信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借助企业现有设备资源为学生搭建锻炼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真正参与的过程中了解自身认识不足,发现自己操作欠缺的地方,能够自觉地解决问题,完善自己,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就业做准备。而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也有助于新型科研成果的问世、技术难题的攻破,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优秀的人才。3.推动文化建设,逐渐渗透素质理念。学校文化是学校建设的一部分,高职院校也不例外,良好的文化建设有助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需要着手三个方面。首先是做好学生个性的呵护与培养。其次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掀起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在与同学教师的合作探讨中激发学习兴趣与科技灵感。最后要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之一,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加强教师培训,保证高职师资力量。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实施与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的成效归根到底是由教师的素质教育观念与执行能力决定的,因此高职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只有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保证师资力量与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推进高职教育素质化的开展。

素质教育作为当前必然的教育改革趋势需要引起高职院校的关注,高职院校要在开展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要积极融合到当前的素质教育大背景中,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高效的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搭建实现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实施,以当前素质教育下的教育改革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张爱华 单位:开封大学

篇10

关键词:就业;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理念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应当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重心,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面向市场和面向技术,还要面向应用,以便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这同时也是确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理念的关键。

1.树立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

高职院校所设立的课程,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并且为使学生有一个前进的方向,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知识就要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时代随已经到来,特别是在21世纪,科学和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传统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技术发展已经远远的超过了科学的成就,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对其教育方针进行调整。高等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现代技术和产业结构相结合,以便能够转变成现代新型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属于应用型的,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他们更加面向市场,他们掌握的技术能够满足工程化的需要。只有构建这种以技术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才能符合现代技术型大学的课程观。

2.体现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以技术知识为载体,在表达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以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让那些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的身心素质,这是一种动态的转变,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对于现在的课程教育来说,他们往往着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对学生的能动性却不是特别注重,但是让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往往都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现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依赖老师所学到的知识通常都会更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中,以便促进高职院校的课程系统构建。

3.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实践观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现在有很多院校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如何落实方面,却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落实到实处,院校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就需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以便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从而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作为一项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其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习到技术知识,让毕业生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院校为学生创造一个参与和体验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对于传统的大学来说,主要是以学术型为主,在设置课程时,主要以学科为基础,传统大学的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就叫做“顺向设计法”[3]。而现如今的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的,那么在设置课程时,就应该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把掌握职业技能放在第一位,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逆向设计法

因为高职院校的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和传统大学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课程的“逆向设计法”。

逆向设计法就是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出发点。首先就是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然后再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最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根据职业技能课的需要,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让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等都得到全面发展,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让培养出来的高技术人才能够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2.逆向设计法的特点

(1)逆向设计法明确了构建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逻辑思路。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运用逆向设计法,就是通过综合分析就业市场来确定的,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逆向设计法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是一种新的突破,通过对高职课程体系的创新,就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战略。

(2)逆向设计法推动了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从而满足了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术人才时,就是因为社会的需求,才会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逆向设计课程体系就很好的把这个运用到了人才培养工作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让高职课程体系变得更加开放和合理[4]。

(3)构建逆向设计法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就业,高职教育通过和社会经济相结合,让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有了更好机制保障。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中,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有一技之长的、抢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以便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能充分就业,不为未来担忧。普遍开设以就业为指导的教育课程,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不仅会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能为我国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基金项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研究课题(jg14024)

作者简介:王青迪(1980-),女,浙江温州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办公室主任,云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大园.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23-53.

[2]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坛,2011(10):13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