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全县总面积为3 640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 0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地形地貌为东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县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分布在东、西部低山丘陵地区,风蚀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彰武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彰武县水土保持部门多年治理经验和地形地貌特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从2方面进行:一是东、西部低山丘陵区,可安排经济林为主的治理项目,结合坡耕地治理,通过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风沙区,可安排生态林为主的沙漠化治理项目[1]。自2008年以来,彰武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以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的形式进行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弥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1.1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
1.1.1区域概况。该区域包括彰武东部的大四家子乡、后新秋镇、苇子沟乡、东六镇和二道河子乡,及彰武西部的平安乡、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和四堡子乡。区域总面积为1 342.21 km2,水土流失面积361.4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蚀沟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规模。根据区域地形特点,治理措施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经济林应选适合当地的大扁杏。其次对坡耕地进行治理,措施为梯田。对坡度>15°、<25°,且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在植被覆盖较低的坡荒上,首先进行截水沟整地,之后栽植大扁杏。除了栽植大扁杏外,还可以做一些辅助措施,如打井、谷坊、作业路等。具体为:梯田2 153.3 hm2,截水沟整地3 166.7 hm2,栽植大扁杏3 166.7 hm2,其他辅助措施根据实际投资情况定。
1.1.3治理效益。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措施实施后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栽植3 166.7 hm2的大扁杏,3年后达到盛果期,年增加经济效益3 206万元。对2 153.3 hm2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粮食产量5 814 t,增加经济效益697.68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增加3 166.7 hm2的林地面积,林地覆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年涵养水源380.68万m3,保土11.17万t。
1.2北部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
1.2.1区域概况。北部风沙区包括四合城乡、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大冷乡、大德乡6个乡镇,区域总面积为1 115.55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90.4 km2,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从2005年全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是全省最严重的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需集中连续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规模。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对防沙治沙有较好效果,是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因此综合治理应以生态林为主,辅以发展适量适合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根据彰武县长期以来的防沙治沙经验,生态林栽植形式为乔灌混交,乔木选杨树、樟子松,灌木选柠条、紫穗槐,沙棘等。具体为: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其中乔木6 500 hm2,灌木700 hm2,发展林间隙地经济作物3 333.3 hm2。对植被覆盖率的疏林地、残次林实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为2.82万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2-3]。
1.2.3治理效益。风蚀沙化区发展生态林,以生态效益为主,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和实施生态修复2.82万hm2,植被覆盖率可提高6.5%,减少土壤风蚀量22.7万t,蓄水96.52万m3。营造生态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态效益显著,其经济效益表现为活立木效益,即树木材积量的增加和林间隙地种植的经济作物[4]。据测算,发展生态林7 200 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积量1.944万m3,增加经济效益1 166.4万元,林间隙地种植经济作物3 333.3 hm2。以菊芋为例,年效益为22 500元/hm2,种植3 333.3 hm2菊芋,年可获利7 500万元。
2小结
彰武县经
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治理区域逐年扩大,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发展生产,提高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 姚冬梅.淮南市秋菊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8-110.
[2] 郭海荣.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9.
[3] 王增亮.龙口市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研究[j].中国水利,2008(13):35-36.
篇2
1.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1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在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人工湿地的形成,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影响,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使当地气候得以改变,无霜期延长,温差缩小,降低了最高气温,增加了湿度。研究表明,水面上空空气的透明度比成片的房屋群高出8%~10%,水面上空紫外线辐射比陆地高出30%,水库或水域上的气温在炎热季要降低4℃~5℃,相对湿度提高10%~15%。
1.2对水文的影响 水库修建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水过程,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讯期的基流,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断流现象。
1.3泥沙淤积问题 水库的淤积形成主要来源为:从汇水流域进入水库的泥沙;由于库岸的改变、库岸坡上不同的重力作用等产生的入库泥沙;由于水中悬移质沉降、淤积成为库底沉积物。
1.4对地质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由于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在新的水边线地带形成了新的库岸。从地质、地球化学和生态过程角度分析,库岸可分为冲蚀型库岸、三角洲库岸、淤积盐岩型、漂浮泥炭型、贝壳泥炭型等多种类型。修建大坝后形成不同类型的库岸可能会触发地震、滑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
2.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移民的问题 修建大型水库,因淹没面积大,库区内部分群众、工矿企业都要进行搬迁,许多建筑物都要拆除。这样就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如群众向哪里搬迁,指定搬迁地能不能接受外来人员,搬迁群众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工矿企业在哪里选址,是否能适应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待业人员增加、如何安置等问题。
2.2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居住地建筑物大面积拆除后,很大程度上可能引发瘟疫、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霍乱、血吸虫病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环境。
2.3对文物的影响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多。水库库区淹没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
3.对于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补救措施
3.1对能源的开发 不可仅仅盯着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应该着眼长远,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应按照“大水利”思路制定总体规划,彻底改变“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3.2完善有关法律 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应真正把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
篇3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打造环首都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目标,突出重点,综合施治,全县联动,全民参与,通过对大气环境进行全方位综合整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幅度提升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
基本原则:
——坚持大气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相结合
——坚持大气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造林绿化相结合
——坚持大气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相结合
——坚持大气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拒马河综合治理相结合
——坚持大气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园区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
二、工作目标
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利用两个月时间,开展十项攻坚行动,并持续发力,实现空气质量逐年好转,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到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大幅度降低,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三、工作重点
(一)淘汰分散燃煤锅炉,下大力治理燃煤污染
1.加快燃煤锅炉淘汰。2013年底前淘汰5台10蒸吨及以下分散燃煤锅炉,2015年底前基本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在供热供气管网覆盖不到的地区,改用电力、新能源或洁净煤等清洁能源。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办
2.深化燃煤锅炉(设施)污染治理。对纳入淘汰范围的燃煤设施,在淘汰之前必须燃用低硫份、低灰份的燃煤或焦炭,同时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确保达标排放。严禁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及冒黑烟现象发生。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住建局、县质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办
3.严格审批新建燃煤锅炉。禁止新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通过建设集中供热、供气管网的办法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篇4
枣庄市峄城区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分别为低山、丘陵、平原。全区总面积627km。其中,耕地面积3.3万hm。 全区水土流失面积282km2,每年造成67.5万吨土壤流失,水土流失严重的恶化了生态环境,限制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山多草木稀,地薄产量低,沟壑到处有,水过扒层皮”就是当时全区自然状况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20年来,峄城区从小流域治理起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创建生态环境示范区为目标,持续开展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从2005年开始,紧紧抓住中央专项资金治理小流域的有利时机,峄城区专门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分管区长任组长,以治理水土流失,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先后治理阴平镇文峰山小流域、阴平龙山小流域、阴平上郭小流域,底阁镇北杨庄小流域,投入国债资金305万元,治理5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5km2,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以点带面抓好示范流域治理
峄城区抓住水利部淮委、省、市资助流域治理的时机,以创建示范流域为目的,带动全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近年来,淮委投资近百万元,重点治理榴园镇的坡耕地建设,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阴平龙山山小流域以兴建拦蓄工程为突破口,沟道内节节拦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阴平文峰山小流域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生态经济效益,顺利通过验收;阴平上郭小流域通过省水利厅示范区域,在全区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同时,以水利部举办“十、百、千”活动为契机,峄城区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峄城区2010―2050年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环境意识,对峄城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2.制定和完善奖励政策,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周期长,投人多,用工量大及面广,只有制订行之有效的政策,才能调动山区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启-动山区综合治理的活力。为此,峄城区本着注重效益、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原则,制订了4个方面的激励政策。一是轮换用工政策。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取轮流治理,集中人力搞会战。二是投资投劳建账建卡政策在投资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上级扶持为辅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国家投一点、乡镇补一点、村里承包费中拿一点、群众投资投劳的办法,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以奖代补政策。本着“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于不支持”的原则,对在水土保持综合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镇、村和农户,拿出一定的农发基金等进行奖励。四是承包拍卖治理政策。对面积较小,分布零散的荒山荒坡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承包期一定30~50年,允许继承和转让。峨山镇对长期荒芜的“四荒”公开拍卖1000hm2,把使用权拍卖给个人,10年内不搞提留。荒山拍卖后,群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快了水土保持治理步伐,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协调
1 土地生态协调建设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原则
生态建设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出发点,以人为本,使人与人、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资源供求等各方面协调一致。
1.2 土地生态适宜性原则
生态建设中,应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固有的生态条件对各类土地利用的适宜性。
1.3 可持续原则
生态建设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充分协调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力争使综合效益最大化。
1.4 维护土地生态系统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原则
土地生态系统中。农田生态系、林灌草生态系和城镇村生态系等子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总是不均匀分布的,我们称之为土地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维护土地生态系统异质性,有利于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促使处于平衡的群落容量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
1.5 因地制宜原则
土地生态系统不同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要素(如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存在一定差异性,土地生态系统在空间上有严格的地域分异性,因此,生态建设应立足差异,因地制宜,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建设方向。
2 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1 小流域建设中土地利用模式优势分析
第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随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逐年实施,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相应提高,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形成了科学合理又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利用结构。
第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农、林、牧、副各业产值的比例有所协调;形成了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三,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对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荒沟整地造林,合理实施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增加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提高林草覆盖率,起到了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地表植被的增加,对改善流域小气候,维持生态平衡起到显著的作用,充分显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后劲的作用。
第四,建设生态经济。在生产过程和经济活动中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下的经济发展。合理布局生产力,处理好治理、开发、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型的产业化、商品化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以生态综合治理开发为基础,生态的综合治理开发以发展生态经济为目标,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又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几种经营。
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在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提高了科技普及率,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户,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和推广各类高科技农业实用技术,形成一种养加结合、产供销配套的路子。
2.2 创建文明生态村中土地利用模式优势分析
“文明生态村”在农业生产上,既能形成大规模生产,又能延长二、三产业链;既能创出名牌产品,又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既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又能使光热水土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创建文明生态村既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又调整了农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生态农业;既解决农村道路硬化和“五乱”陋习,又实现农村美化、绿化、净化和沼气化的生态环境;既体现了与城市园林型、生态型、现代化的定位衔接;也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又使农业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
2.3 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庭院经济除了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如: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投资小、风险低、收益可观,为农村提供新能源,改善农民居住生态环境等特点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优势。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以庭院为基础,进行集约化商品生产,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发展。高效利用劳动力及时空资源,以庭院为基地建温室。冬季增加一季生产,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及家庭劳动力。高效的资源利用产生可观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养殖因条件适宜,从而周期缩短,饲料利用率提高。沼气发酵产生优质能源,同时节电、节煤,降低生产成本,气体效应及沼渣、沼液、禽畜粪便提供的优质肥料,可减少化肥的使用,在改良土壤结构的同时降低农作物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庭院经济可因地制宜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利用生物资源,组织有效的循环系统,使通过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所获得的生物能得到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3 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措施
3.1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施生态规划
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原则,集约化利用和经营各类用地,着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力求土地利用的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应大力开展以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和重建工作,采取小流域人工植树、种草和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的方法,提高区域地表植被盖度。建设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区,局部辅以部分工程措施,包括拦河坝、防洪堤等,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的综合效益。
篇6
1、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按照统筹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区域发展的要求,抓紧编制和启动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二期工程,谋划一批项目,提升生态保护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推动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努力将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加快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继续抓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野生动物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等重点工程,争取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完善和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进柴达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前期工作。完成人工造林75万亩、封山育林80万亩。
2、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抓紧制定出台《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严禁高于行业能耗标准的项目立项建设。在燃煤电厂、水泥、铁合金、碳化硅等行业,推进锅炉改造、余热利用、电机节能、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改,完成现有全部矿热炉烟气余热发电改造,从源头强化节能减排。全面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节能减排科技行动,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制定完善鼓励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发展节能环保的墙体材料。继续实施一批节能示范项目。力争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
3、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加快推进湟水流域水污染洽理、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城市大气环境整治等一批重点环保项目。开工建设再生水利用一期工程,全面实施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提标改造现有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负荷率。完成湟水流域排污口截污纳管,实现“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重点支持甘河、东川、大通北川、格尔木等四个工业区的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快城镇及人口集中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在、大通、甘河工业园等重点区域开展大气和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努力提高水质达标率、人均绿地率、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和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篇7
[关键词]水土 保持 综合 治理 山区 小流域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85-1
1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发展的影响因素
(1)山区小流域治理技术相对落后。我县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开展时间较久,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由于山区小流域治理技术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指导作用。且不能很好地应用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为水土流失现象日渐严重。
(2)水土保持观念不强,监管力度不够。一方面,由于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水土流失的人为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山区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作的环境复杂,在水土流失的途径、条件及治理方法上,认识看法各不相同,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增加了困难。
(3)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任务重,资金投入少。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我县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整体效果还是不理想。近年来,国家也对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了投入,但投入的资金跟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及治理的难度相比,是非常有限的。
2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
(1)山区水土流失人为破坏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损坏,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在交通、采矿、冶金等建设项目中,疏于防治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例如在采矿过程中,排入河流的废弃矿渣使河道淤塞、泥沙下泄,下游居民的安全受到威胁,有的地区遭受到多处破坏,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2)农业种植品种单一,产业化困难较大。由于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部分土地资源使用不科学,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使植被破坏、地表。
(3)山区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不能很好地被落实,规划的实施不能长期坚持,且在政策上缺乏保障实施的约束。
3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
(1)参考以往治理经验,进行全面治理。将我县内的一条小流域做为一个治理单位,在不同的土地类型地块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宜农的坡耕地上配置改梯地与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林草措施;在实际需要的坡耕地上配置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改善农业种植生产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侵蚀沟道内配置各项治沟措施,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
(2)通过发展经果林与兴建农田水利进行综合治理。相关部门要制定整体的综合治理方案,进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通过采取耕作措施及工程措施的实施来有效地种草植树。在水土流失的耕地中,可将小地形改变,如等高耕作、修石坎梯田等,以改善土壤抗蚀力与植被覆盖度,达到保肥、保土、保水、改良土壤等目的。
(3)将生态建设做为山区小流域治理的重点项目来抓。在山区小流域中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例如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坡林、护岸林、山地果园及经济林等。进行造林时,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及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最好选取在本地区长期种植过的,且已经取得成果的树种进行种植。对于大部分的陡坡地,要用来营造水土保持林,不允许将其用做耕地或其它用途。且规定在陡坡地所种植的树木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采伐。对于私自采伐者要进行处罚。
(4)在进行人工种草植树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好天然植被。使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达到水土保持的目标。由于人工种草植树所需的时间较长,相比而言,通过封育、补植、补种,来对天然草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措施则要简单许多。对于树木稀少的林地要进行补植与原有树木相同的树种。对坡度较大或石块较多的山体,需采取自然修复的措施。在该区域内禁止其它的生产活动,如伐木、放牧等,对该区域内的水土保持与封禁治理工作要不断加强。
(5)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管理进行革新,在宏观方面要加强对各个山区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工程的指导。具体实行时可在一些水土流失治理难度较大的地区安排专人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好林业、农业等有关部门,明晰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在修拦沙坝、谷坊、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建设中,要实行监理制,并且密切与各有关部门联系,以提高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
(6)提高农民水土保持意识,加强宣传力度,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发生。要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规范化的目标,组织人员深入农村,利用举办学习班、广播等形式在群众间进行广泛地宣传,使农民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健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依法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
(7)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山区小流域荒地通过利用农户投资的方式进行开发,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农户投资的积极性,并适当的补助资金。同时在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上亦鼓励农户直接投资,建成后投资者可向使用者收取管理的费用。并将集体原有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承包给个人管理,承包者在向使用者收取管理费的同时,也需承担小型水利水保设施的维修责任。
4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
水力侵蚀是造成我县山区小流域中的水土流失主要原因,侵蚀的范围以面蚀的方式逐渐扩大,细沟状侵蚀与片蚀增多,部分沟壑也在长时间的降水以及地形变化等多个因素的综合性作用下逐渐形成。水土流失严重的破坏流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侵蚀地貌,从而使土地的整体利用率大幅降低,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夏季在降雨比较集中的月份,土壤含水量增加,蓄渗迟缓,致使许多径流顺坡直接冲刷下来,很容易出现跑肥和跑水的情况。山区小流域地势起伏较大,且没有对坡耕地的植被很好地保护,在遇到了暴雨的时候,上游泄下的水里混杂着泥沙,严重的破坏了桥涵、道路等,并且还能使水利工程淤堵,影响下游居民的正常生活。此外,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会损害生态环境本身的自我平衡机制,使生态调节功能失衡,并引发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治理好山区小流域影响十分巨大。因此一定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周详地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综合确定治理措施。这样才能顺利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篇8
【关键词】综合治理;可持续利用;采煤塌陷
1、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对煤炭的需求量都十分大,为采煤带来较大任务。而且我国的采煤95%都使用井工开采,势必会破坏煤层的覆岩应力平衡状态,致使覆盖岩石会出现冒落、弯曲下沉以及裂隙,让采空区出现大面积的坍陷,导致大面积矿区出现积水受淹或者盐化,严重破坏矿区土地资源。在这种形式下,研究煤矿采煤坍塌地综合治理可持续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2、煤矿采煤坍塌地的危害性
采煤引发地表破坏并不都是一个样,而是不同的地表其破坏形式与程度都有不同,大都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而且其不同破坏大都是受到采厚、煤层产状、采矿方法、采深以及煤层产状等多种因素影响,且都具有不同破坏程度。
1)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随着采煤的进行致使地表形成了坍陷。这样势必导致地面积水,导致大量良田荒废而绝产,影响较大的村庄只有搬迁,选择其他地方建设新村庄占据大量土地。新建设一个村庄必须要占据其他耕地,致使土地资源进一步被侵占与破坏。
2)影响到煤矿生产;目前采煤坍陷主要体现出非连续变形,比如地裂缝、坍陷坑以及滑坡等,会将煤层围岩含水层中的水以及各种地表水溃入到井下,进而发生灾害性的透水事故,为采煤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3)破坏地面建筑物;一旦发现坍陷,就会导致地表出现变形和位移,破坏了建筑物地基的平衡状态,给建筑物带来附加应力,进而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
4)危害到交通运输;地表发现了坍塌必然会影响到附近的公路及铁路正常运输,致使交通路面出现下沉,产生积水,铁路的路基陷落、铁轨悬空或者弯曲。
5)危害到河流堤坝;地表发生了坍塌会导致堤坝出现下沉与水平位移。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堤体完整性,导致堤坝发生张裂带与破碎带,进而降低堤坝强度与防渗透能力。
6)影响到社会与生态环境;坍塌导致大片的土地沦为沼泽与水洼地,破坏原有农作物、自然植被。事实上,很多采空区附近的生态植被都明显减少,还有一些根本就没有植物。同时坍塌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水生态环境,为居民生活带来了加大不便,给当地政府带来了负担。
3、煤矿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可持续利用
从坍塌地危害可以看出来,如果不及时进行相应治理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极大影响。因此本文就是从综合治理现状中挖掘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做出相应策略,进而确保煤矿采煤坍塌地总综合治理可持续利用。
3.1煤矿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现状
1)采煤与综合治理都缺乏统筹安排;事实上,采煤坍塌程度大小大都受开采计划、开采技术方法、开采规模以及采后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因素。现实之中,大都煤矿无论是采煤还是综合治理上,都没有一个系统的长远规划,大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出了问题就处理哪里的问题。
2)缺乏统一综合治理管理机构;虽然相关部门也根据实况建立了许多组织机构,但是采煤坍陷地综合治理不是那么简单,都是复杂、艰巨的工程,不但涉及面比较广二期总有许多矛盾与困难极难得到协调解决,致使一些职能部门不能够发挥作用。
3.2煤矿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
近年来频频发生煤矿采煤塌陷地事件,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因此必须要针对综合治理现状中存在种种问题,结合煤矿实况做出相应的治理办法。
1)疏排积水
在采矿的坍陷区有一些地方地下水位置并不是太高,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势必要增大影响,因此就可以建立出良好的排水系统,有效的将水疏导走,进而达到降低潜水位与疏排积水的目的,让土地被重新利用起来。
2)结合实况规划区域治理
煤矿单位一定要协同当地相关部门,有机结合采煤规划,采用预见性办法对塌陷地制定出可行性报告以及治理方案,科学编制出坍塌地的治理规划以及治理计划。同时地方相关部门必须要严格进行控制,避免各种不当搬迁加重煤矿经济负担,导致大量物力人力上的浪费。同时还要加大各种宣传力度,打击各种违规行为,引导综合治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同时还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事实谁造成坍陷谁负责治理原则,让煤矿投入一定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还要积极探索对坍陷滴的治理技术,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以及分期分批等进行综合治理,通过综合治理将坍陷区改造环境优美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区。
3)合理使用煤矸石,科学开发土地资源
在各个煤矿之中,各种煤矸石不但占据着大量土地,还会严重的污染到环境。因此要做到综合治理可持续利用,就必须要处理好煤矸石,把煤矸石变为宝。①经过烧堆将煤矸石风化成为充填物,把土地进行复垦。②根据相关政策,将煤矸石改为建筑用砖,进而节约土地资源。③将煤矸石作为公路、铁路的路基,有效的降低了地表下沉,还能够降低对各种交通运输路基沉降的破坏。这样不但能够节省建筑之上的材料还能够降低煤矸石占有土地量,降低环境污染。④使用煤矸石发电;事实上煤矸石中含碳量大又不能够直接燃烧,因此可以按照一定比例掺配煤炭进行发电,进行可持续利用。
4)在塌陷地发展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那些塌陷比较重,不能够恢复生产的地方。就要投入适当资金严重塌陷地方修路,并且进行绿化与美化,并且要合理利用坍陷形成的湖泊,在里面进行网箱养殖甲鱼、虾子及螃蟹等附加值高的水产物,将坍陷区治理为高科技养殖及旅游观光相结合经济生态区,实现综合治理可持续利用。
4、结束语
要实现煤矿采煤坍陷地综合治理可持续利用,改变坍陷带来的各种危害,就必须要煤矿与相关部门携手合作,进行全面综合国画,大力恢复生态环境,有效的改善被占有的耕地面积,采用各种有效手段促进煤矿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肖伟.煤矿采煤坍陷地综合治理可持续利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5):134-136.
篇9
80年代以来,在流域内水土流失的不同类型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布设了26条试点小流域,形成了珠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区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和管理体系,为全面治理流域面上大片水土流失区积累了丰富经验。
目前,流域内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综合治理工作主要在南北盘江中上游地区。1992年开始,该地区被列为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经过5年综合治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一是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开拓生产渠道,帮助贫困山区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二是各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发挥了巨大的群体防护功能,各小流域林草覆盖率平均提高30%以上,缓洪、拦沙、保土效益显著,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三是社会效益突出,小流域内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改变,陡坡开荒、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逐渐向资源合理开发、立体布局的科学化生产经营方向转变。四是小流域内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是突出而重要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课题。广东省深圳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针对开发建设带来的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专门设立了水土保持机构,落实编制,配备人员,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坚持城乡统一管理,重点抓好城市基本开发建设项目的“三权一方案”(即审批权、监督权、收费权和水土保持方案),增加了基建水土保持项目方案审批程序。经过几年努力,成效明显,2000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
篇10
因此,要充分认识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现代化小康建设目标的发展。
承德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跨北纬40°34′06″—41°27′54″,东经117°29′30″—118°33′24″,总面积3996.6平方公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247.4平方公里,属燕山山脉,温带向暖温带过渡,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大陆性季风型燕山山地气候。年降水量在450-850毫米之间,土壤类属较多,原生植被已被破坏,现为残存植被,灌木草居多,乔木稀疏。以往的小流域治理存在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宏观控制和系统的治理方式,致使重复治理,顾此失彼,劳民伤财的事情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山区生态建设。近十几年以来,在国家增加水土保持投资的大好形势下,以小流域为单元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绩,自2000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我县共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232平方公里,造林207059亩(其中山杏140116亩、大扁1862亩、枸杞4187亩、侧柏2302亩、油松12973亩、落叶松1520亩、刺槐32765亩、大枣140亩、李子768亩、苹果5003亩、杏槐松混交林5153亩、杨树270亩),封禁118210亩,修梯田22732亩,谷坊2093道,作业路28.64千米,建标志碑23座,管护牌18个,完成水源及节灌工程1312处,共新打井135眼、维修井75眼、建井房75间、蓄水池454座、水窖127个、埋设主管路29.9435千米、配套水泵192台、风机23台,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740亩。
一、小流域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和特点是有差异的,其治理方法和措施视当地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承德县属土石山区,地面组成物质是石多土少,石厚土薄,地面土质松散,夹杂石砾。由于水土流失,坡耕地和荒地中土壤细粒被冲走,剩下粗沙和石砾,造成土质“粗化”;有的甚至岩石,不能利用。因此加快山地造林绿化步伐,积极开展缓坡兴修梯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多种经营及其必要。小流域治理要坡沟兼治,以治坡为主,坡面治理重点是植树造林和改造耕地,在生产上以农业为基础,同时搞好封禁治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改造坡耕地,修建谷坊、护村护地坝等工程措施,以加快治理速度,减少土壤流失量,提高治理效果。
目前,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途径措施上,已由分散的,不连续的、单一的措施治理,逐渐转变成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通过大户承包或联户承包,专业施工队常年治理和农业集体经济治理的组织形式,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式,达到高标准治理效果,同时加强预防监督、生态修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
二、小流域治理发展方向
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要搞好小流域综合和治理,就必须了解水土保持这门综合性科学,明白水土保持的特殊性。水土保持工作有自己的特点,包罗万象,可概括为综合、管理和注重效益。小流域治理也要向着三方面特殊性靠拢,今后我县的发展方向要1、加强理论研究,不断丰富水土保持工作内容;2、加强小流域治理优化模式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出快速治理的突破口;3、在法制方面,尽快制定更完善的法规、条例等;4、治理模式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5、加强预防监督力度,健全水土保持机构,加大执法检查。
总之,小流域治理发展方向是多样化,复杂化,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使小流域得发展方向走向新台阶,新起点,新步伐。
三、追踪管理
通过近几年来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我县小流域治理面积已达232平方公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效益已逐渐显现出来,每年春季扬沙天气已明显减少,天空也变得越来越清新。使我县的生态环境也将会有明显的改观,林草覆盖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水土流失量减少了,河道淤积程度降低了,洪峰流量削减了,防洪保安更有保障了,经济效益显著,节水灌溉工程新增灌溉面积4.6万亩;社会效益;减轻了自然灾害,促进了社会进步。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水土保持的追踪管理。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强化精品意识,创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京津风沙源示范工程,这一切都需要管理上去,只有管理上去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才会长久,才会蓬勃发展下去。
治理是基础,管护是关键,效益是目的。管理不好,治理的效益也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几年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给搞好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管理内容多样化,不仅包括治理后的水土保持设施、成果,典型试验场地,加以保护和管理,而且要参与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划、组织、协调、控制过程,同时要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以达到持久地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