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治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环境治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环境治理方案

篇1

[关键词]钢铁企业环境治理;综合利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TM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92-01

钢铁生产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相对重要的构成,但是,钢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要求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要能够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通过预防污染、治理污染等有效措施来提升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造福百姓[1]。

一、钢铁企业环境治理意义分析

(一)满足我国环境现状改进的需求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让各种环境灾难越来越普遍,包括垃圾、水、大气等污染,特别是包括钢铁企业在内的重工业进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废渣以及工业制水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会导致环境污染力度逐渐加大。从2013年开始,各地雾霾天数开始增加,特别是华东和华北地区污染程度更是让人触目惊心[2]。钢铁生产期间排放的污染物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m、烟尘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所以,做好钢铁生产企业环境治理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环境现状。

(二)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需求

钢铁生产企业作为重污染行业的主要治理对象,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其环境治理问题也加以重视,期望进一步提升解决该行业环境污染问题的力度,除了颁布相关计划之外,新的《环境保护法》也在2015年开始实施,国家开始通过相关措施来对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指标进行监管,保证污染排放力度得到控制。通过对钢铁企业进行考核来进一步淘汰各种落后的产能[3]。

(三)达到钢铁企业生产绿色钢铁的要求

随着钢铁产量的逐渐增加,产能过剩现象越来越明显,钢铁企业冶炼工艺难以达到先进的水平,这就一些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成为制约整个行业环境治理的因素。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要能够遵循各种环境法规要求,并且做到持续改进,进一步贯彻并落实预防污染的要求,通过对资源高效利用的坚持来推广环保技术,深入推动公司环境绩效管理工作,做好环保设施管理、控制重点环境因素,从根本上推动环保体系的质量运行。

二、钢铁企业环境治理措施分析

(一)贯彻并学习法律法规

新的《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现阶段法律法规体系中较为严格的行政法,其中很多规定都会对企业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会对企业生产造成制约[4]。首先,钢铁企业为了能够让生产行为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达到环保法规要求,就会主动积极地降低产量;其次,因为新的方案对于污染企业的罚款所遵照的是“上不封顶”的模式,这就从根本上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污染惩罚力度开始加大,但是,很多钢铁生产企业为了能够规避这些罚款预计会主动增加罚款力度,但是,钢铁行业经营形式难以全面好转,个别环保成本较高的企业可能会因为压力退出市场,这有利于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从而缓解市场供应的压力。而且各种法律法规对于钢铁企业环境治理能够提供相应的指导,也是对钢铁企业发展的一种约束。

(三)通过成立环保小组来落实领导责任

钢铁生产企业成立环保工作小组,并且定期召开环保工作会议,对公司阶段性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研究,通过传达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指令来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还要针对同类型企业单位环境保护管理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加以推广,结合公司所规定的各种职责要求,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管理条例来分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四)提升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

为了进一步实现“资源友好型、环境节约型”的发展要求,钢铁企业每年可以对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加以编制,并且需要将这些计划都列入到相应的环保指标,要求达到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要求。二级单位则需要围绕总公司所下达的目标细化来分解减排指标要求,从技术、设备、管理等不同方面进行治理,结合实际需求来对环保工作内容进行制定,保证环保责任和环保意识都得到提升。职能部门还需要对环境质量进行定期测量,通过对环保指标的跟踪来对二级单位加以考核,整个公司通过纵向、横向来顺利完成年度工作指标。

(五)积极推动清洁生产

钢铁生产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能够实施全新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作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点,钢铁生产企业要能够积极构建系统规模的生产工作体系,并且在生产工序不同环节上都配置系统的环保设施,积极推进各种环保工艺;还需要和省市监控中心进行联网,保证重点部位能够实现在线监测。焦炉配备的布袋除尘器,并且焦炉煤气是吸纳全部脱硫之后再进行使用[5]。只有不断转变全新的发展方式,并对产品结构加以调整,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够避免废气、废水、环境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从根本上控制和降低不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实施低碳技术、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的要求,从而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美化厂区,从而保证资源得到利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结语:

通过对先进科学生产工艺的使用,钢铁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就要能够在物料损失降低、储存原料封闭等方面选择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对先进环保设施、工艺流程的使用来高效使用各种废弃物料,帮助钢铁企业产生更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庆芝,何枫,雷家X. 循环经济下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与技术创新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6):1-8+128.

[2] 刘涛. 以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为契机 促进中国钢铁工业绿色转型[J]. 环境保护,2014,(21):34-38.

[3] 张雅. 钢铁产业生态化设计与政策选择[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7):162-166.

篇2

目前,理论界关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采用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与企业环境治理信息相关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为审计起点,主要采取“逆查”的方式,追踪到导致这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过程,最终实现对环境保护的绩效性与合规性的考核与评价。二是采用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与环境保护方面所暴露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流程,发现薄弱环节,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方法。三是采用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中涉及环境治理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的项目为审计起点,检查分析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对项目是否按照既定的流程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作出判断,一旦找到实施过程存在的偏差,就寻找产生偏差的因素,进而实现对这些项目的改进。

上述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虽然都实现了对审计起点的确定,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均未对各自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不利于审计体系的构建。Where、WhenandHow(从何处做、何时去做、如何做)应是运作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目前的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仅仅解决了以什么为出发点的问题,均未提及何时去做、如何做的问题,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其次,均未对不同的审计领域加以区分。鉴于不同的审计领域应实施不同的审计模式,这种不对审计领域加以区分的做法是不利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发展的。再次,均未对所包含的审计要素加以明确界定。起点、目标、依据、内容、方法与结果是一个完整的审计模式必须包含的基本要素,若不对各要素的内涵加以明确说明,将无法保证各审计模式的顺利运行。最后,实践应用性较差。审计运作模式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真正运用到审计实践中才是构建审计运作模式的最终目标,但由于上述三种导向型的模式未对审计要素进行明确界定,也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体系,因而对环境审计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强。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新体系构建

鉴于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与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我国可以构建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以审计目标作为整个企业环境财务审计体系的核心,通过对审计内容、审计依据的深入分析,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最终通过出具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

(一)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目标导向的审计模式的核心,它对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乃至审计报告都会产生影响。从本质上讲,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目标依然是监督受托责任的执行。具体而言,该审计目标是通过检查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对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认定,为企业内部建立严密完整的内部环境保护控制体系提供保证,确保环境资源安全完整与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而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环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以及环境财务报告责任。其中,环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在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严密的控制系统对环境资源管理进行控制;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应当为受托环境资源的完整性提供保证,防止舞弊的发生;环境财务报告责任,是指管理者应对企业环境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反映了相关环境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负责。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就是通过对管理者上述三种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审查,评价和揭示企业管理者环境保全、环保控制与环境财务报告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对象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对象为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及其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能够对企业管理者的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加以说明的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资料、能够反映企业的环境财务收支信息及对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账务记录。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内容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与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其中,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主要涉及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状况。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重点是导致在财务报表中隐藏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事项,此外,还应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恰当确认和如实反映了由于环境隐患带来的或有环境负债与其他应计环境负债,以及对环境管理费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估计。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是对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保护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审核。根据内部控制理论,环境保护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控制程序、制度与政策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企业管理者的环保理念与对环保目标的追求在这个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通过对该控制系统的审计监督,可以实现对环保制度设计及其执行有效性的考核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找到改进提升的方法,最终完成对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依据作为衡量与判断环境财务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衡量标准的环境财务审计依据,其内容囊括了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1.环境法律法规。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加大了重视,截止到目前,已相继出台了14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8部环境保护法律以及34项环境保护法规。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上百项全国性环境保护规章与上千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由于法律、法规具有强制力,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2.国家出台的环境标准。法律法规虽然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但却只能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而不能为企业的环境治理与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的具体执行提供方方面面可供参照的标准。为此,我国环境保护部先后出台了近300项环境标准,这些标准可归为三类: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和方法、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上标准为审计人员实施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3.与环境事项相关的会计核算标准。根据日本等较早实施环境财务审计国家的经验来看,会计核算标准不仅为企业内部的环境会计核算提供了指导,也为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审计依据。令人遗憾的是,截止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统一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标准,各个企业做出的环境报告格式均不统一,随意性较强。因此,财政部应联合审计署、环境保护部、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一部高质量的、实用性强的环境会计核算标准。

(五)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方法作为环境审计之一的环境财务审计,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应同时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与专门的审计方法。其中,经常采用的传统审计方法主要有:查阅法,即查阅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始资料,以获得相关审计证据。抽查法,这种方法较多适用于审计人员面临较多与环境财务有关的经济项目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应在对这些项目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适的抽样比例,以对整个项目总体进行抽查。在抽查过程中,应对环境管理失控、环境制度不健全的环节加以特别重视。实地测量法,为对审计环境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保证,审计人员在对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始资料进行查阅之后,还应实施进一步的实地测量。重新计算法,为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财务收支计算的过程与结果是否存在故意采用不适用的计算方法以歪曲计算结果的行为,或者无意间造成计算错误的现象,审计人员应对有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财务收支进行重新计算。除了上述方法,适用于环境财务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还有实地盘查法、观察法等。环境财务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领域,它有很多与传统审计不同的专门审计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为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从环境资源消耗量与环境资源浪费量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其中,环境资源消耗量是指企业为实现经济财富的增加所消耗的环境数量,并对所消耗的环境数量进行货币估值。企业所消耗的环境数量主要涉及土地资源的减少、空气质量的破坏、水资源的消耗、林木资源的丧失等。由于资源消耗量是指资源消耗量的大小,资源浪费量是指资源利用率的高低,两者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还应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进行考察。造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浪费,这里的资源浪费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源的非有效消耗,即虽然消耗了资源,但该部分资源未能造福人类,也未能对社会经济产生效用;二是资源的非补偿性消耗,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带来环境的破坏,但如果消耗的环境资源被高效地利用了,那么人类所获得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足以对环境资源的消耗进行修复,以还原环境功能,但如果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将只能形成一笔无法还原的环境“坏账”,阻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六)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是环境财务审计的最后环节,相较于传统财务审计报告,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应对以下内容加以特别说明:一是企业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资金来源的保障程度,包括资金来源、资金数量、资金到位时间以及资金利用进程;二是企业与环境保护事项相关的资产、负债及费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三是由环境隐患所引起的或有负债的评估;四是在企业会计报告中对有关环境财务信息披露的情况等。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成本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

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极为迅猛,国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也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因为经济发展导致资源损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这种情况若不能及时得到抑制,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还在不断被破坏,各企业的污染排放量以及资源损耗量都已经超出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重大的问题之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套新的环境管理体制,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进行约束和治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由此提出。

一、可持续发展企业成本管理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与企业成本管理的关系

首先,可持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须要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有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提出,并在1987年被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对子孙后代的需要的能力进行维护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人类发展的关键要素,需要将人类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合理的协调,在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同时,维持地球生态环境的完好,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标准,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让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逐渐出现在人们眼前。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目前有大量的企业因无法适应这一新的社会环境出现破产现象。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维持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是目前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

其次,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制度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进行制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主要是对企业运营中的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决策、控制以及核算、分析和考核,其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组织性、计划性管理,以对成本管理的方式进行环境投资成本、环境保护效果和企业经效益之间的协调,用最低的投资成本达到最好的环境保护效果。新的环境成本管理不仅将传统的成本管理内容进行了拓展,还减小了企业环境破坏的因子,让企业成本管理能够用于环境保护,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对财务和环保两项标准进行协调,让企业决策有利于环境改善,并为企业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环境成本信息。在传统的企业成本观念中,企业关注的重点在于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成本,成本划分主要有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以及总成本等,以成本最小化为企业管理决策和生产目标。环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但在传统的观念中并未被列入经济学之内,企业核算也将环境成本排除在总会计成本之外,致使企业利润一直附带着环境成本费用,让企业效益出现虚增现象。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对环境污染的防范没有足够的重视,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在可持续发展出现的偏离

目前的环境成本管理的关注点在于排放、废弃污染物的处理,随着国家对污染物排放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的环境成本投资必然会越来越大。加之企业在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环境成本投资不高,习惯性实施先污染、再治理的环境管理方式。这种环境成本管理方式导致企业治污设备投资、运营费用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下降,不仅给企业带来了财政负担,还影响企业治污积极性。同时,这种方式还会导致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效率大大降低,不仅对资源造成了损耗、浪费现象,还间接加大了企业的资源投资,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并对企业的经营效益造成影响。这种在末端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存在背离。

环境成本在进行核算时,其核算对象及关注点不全面。传统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案核算范围不够广阔,关注点主要在于资源开发和利用,严重缺乏节能环保意识,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乏责任感。且环境成本的关注重点和传统的会计核算要求存在一些冲突,会计核算需要有客观精确的数据做计算依据,但环境会计核算中无法在资源以及环境破坏方面给出确切的计算凭证。

二、完善企业成本管理制度的探讨

对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进行完善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可加强对环境质量的跟踪管理,减小不必要的事故的环境成本投资

对企业的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监控,确保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处于国家规定标准以内。其主要方法有:对企业产品制造的原材料进行筛选,在保证产品适量的基础上,选择环保材料进行企业产品制造,并尽可能的将废弃材料进行再回收利用;对产品制造的技术进行优化,在保证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选用清洁的产品生产方式,选择对原料和能源消耗中污染排放较低的生产技术,以达到在技术上保证生产制造节能环保、投资小的目的;对产品的销售系统进行整改、优化,在进行产品定价时兼顾生产成本、国家政策以及市场现况等因素,在进行产品包装时,尽量选用节能、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二)对环境治理的投资成本进行控制

对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和废弃物进行综合治理,在这些污染物中发掘经济效益。对同企业产生的不同污染物进行分析,对能够互相治理的污染物进行以废治废的方法进行环境治理,以一举两得的防方式同时降低两厂的无处处理成本,节约环境成本费用,并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还可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组织性企业环境治理,将一片区域内各企业的排污进行集中处理,降低环境治理投资成本。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以及责任会计体制

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和社会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优点,对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制,结合会计人员和环境技术人员的能力进行环境成本的计算。环境会计需要结合环境学、会计学以及生物学进行核算,核算实践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十分复杂,需要综合运用上述三个学科的知识。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将环境成本责任经过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工作人员,并对环境成本进行可控和不可控分析,编制环境成本的责任预算,以此来约束环境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定完善的企业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制。

(四)完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

对企业的环境会计披露的方式进行具体规范的制定,完善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主要目的在于能够让环境核算工作有据可依,让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具有可行性,保证环境会计核算在企业会计中的地位。首先,将环境会计核算与监督纳入相关法律之中,以法律形式确定明确环境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其次,将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加入到会计要素之中,让会计报表体系得到扩展,提高环境会计准则质量。

三、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一种将过去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破坏以及环境保护治理,由社会承担改为企业承担,取代了传统的以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作为经济发展条件的发展方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类社会延续的根本,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它能够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做到两者协同共进,是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文献:

[1]齐建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李卉.低碳经济理念下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3]唐现杰,常文.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J].绿色财会,2013

篇4

1保证金的概念

保证金是为了保证履行某种义务而缴纳的一定数量的资金。如:在证券市场融资购买证券时,投资者所需缴纳的自备款;投标建设工程的企业在投标活动中,随投标文件一同交给招标人的一定形式、一定金额的投标责任担保;为能确保购买到某一商品或某项服务时,预付给商家的押金或定金等。支付保证金的目的就是确保权益人得到自己的权益,同时促使相关义务方履行责任的保障。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是为了保证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义务而缴纳的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因此,矿山企业有义务对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治理恢复。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的实质就是为了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环保原则,促进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保护矿山环境,并确保在闭坑、停办、关闭后受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治理恢复的一项特别的经济手段和措施。

2保证金征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

2.1理论基础

征收保证金制度实质是实施生态补偿的一种形式。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包括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生态资本理论等。根据外部性理论,在生产或消费中对他人产生额外的成本或效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好处,这种外部性就会导致市场失灵,使得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因此,需要采用一些措施或途径来矫正或消除这种外部性。具体而言,就是要设计一定的机制对生态产品的边际私人成本或边际私人收益进行调整,使之与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相一致,实现外部效益的内部化[1-3]。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是生态破坏的行为,属于负的外部效应,要实现生态补偿,就必须确保矿山企业的主体责任,利用一定的经济手段促使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从而建立一种生态补偿的有效形式,促进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恢复。当前,对外部效应的起源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有多种矫正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庇古手段,即通过政府干预的手段来矫正外部性,对于正的外部影响应予以补贴,对于负的外部影响应处以罚款,以使外部性生产者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二是科斯手段,即通过明晰产权、依靠市场力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4]。由此,要促使矿山企业的主体责任得到确立,并保证其主动实施,一方面需要从法律上规定其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的责任,另一方面,还必须利用税费政策从经济上约束矿山企业的行为,促使其保护环境。目前,中国许多法规中已有明确的要求,规定了矿山企业保护和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的责任,而建立保证金制度的目的正是利用经济手段促使矿山企业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的经济手段。

2.2现实需求

在矿山环境保护方面,中国虽已出台了一系列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资源税费政策,比如: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复垦费、水土流失防治费/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排污费等,分属不同部门征收和管理。但这些税费政策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及矿产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内化开发行为造成的社会成本,形成不了激励企业保护环境的经济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制度规律[5]。根据当前的税费政策,企业缴纳相关税费后,由主管部门统筹使用,企业的相关责任随之转嫁给相关部门。因此,从目前实践来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仍然主要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作为生态环境破坏主体的矿山企业,并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这种现象尤其在中小型矿山企业中十分明显。就当前情况来看,中国的矿山环境保护仍属于强制式的管理[6]。一方面,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管理政策主要属于命令控制型;另一方面,企业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不强,矿山环境保护行为是被动的和消极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提高矿山企业的责任意识,主动实施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内化企业开发行为造成的社会成本,从经济手段上制约企业的开发行为,促使其积极主动实施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

3保证金制度具有更好的法律效力

保证金制度与一般环境资源税费政策的共同点都是基于同一个目标,即为了保护和改善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而破坏的生态环境,是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落实中的重要措施和经济手段,通过缴纳保证金和征收环境资源税费以促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但相比之下,保证金在促使矿山企业履行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责任上,更具有法律效力。

3.1保证金的性质为企业所有,缴纳保证金不属于收费范畴

这一点与一般税费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容易被企业接受。矿山企业按规定缴纳的保证金,资金性质为企业所有,其权益仍然属于企业,监管部门只负责保证金的征收、监督和管理。企业按规定完成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并经验收合格后,监管部门必须及时返还保证金。只有在企业不履行环境治理责任,或者治理后达不到验收标准的情况下,权益才会发生改变,监管部门才有权根据相关规定动用保证金实施招标治理。而矿山企业缴纳的一般税费,自缴纳之日起权益已经发生改变,或纳入财政预算,或划定为专项资金,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已征收的税费按规定统筹使用。比如排污费,排污费是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法缴纳的专门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的费用。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和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等。

3.2缴纳保证金,企业的责任主体不发生转移

矿山企业缴纳保证金,并不免除企业治理恢复矿山环境的责任,而是促使矿山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履行这一基本义务的经济手段。无论企业是否自行组织实施治理,最终都要为恢复矿山环境买单,而确保这一企业责任的手段就是征收保证金。企业在缴纳一般税费后,至少会免除环境治理的部分责任。比如,企业在缴纳了森林植被恢复费后,因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的森林植被面积破坏和功能下降的责任,将由林业部门统一组织实施恢复。再比如:水土流失防治费和土地复垦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土地复垦条例》的规定,如果企业无力自行治理,必须缴纳相应治理费用,由相关部门代为组织实施治理。可见,在缴纳了水土流失防治费和土地复垦费后,责任主体已经明显发生转移。

3.3保证金制度有利于激励企业实施创新

矿山企业若实施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任务,并经验收合格后,保证金予以返还。能够有效地激励企业为了降低环境治理成本,而进行采矿工艺以及生态破坏恢复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创新。首先,可以促进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中改进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控制环境破坏的程度;其次,有利于企业创新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技术,以减少成本,提高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3.4保证金制度可以激发企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缴纳保证金可以有效地促使企业主动履行环境治理恢复责任。一方面,为了降低生态环境建设成本,企业从一开始就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免最终付出更大的代价实施环境治理恢复措施;另一方面,将保证金列为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缴纳保证金的积极性,并有利于企业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的整个过程中;第三,在企业完成环境治理与恢复责任后,缴纳的保证金会及时返还,有利于企业尽早、尽快实施环境治理任务。总体来看,实施保证金制度能够提高矿山企业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更好地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是当前矿山环境保护必要且有效的形式。

4中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现状与建议

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3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号)提出的“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施职业资格管理”、“扩大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实行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要求,提高企业环境守法能力与水平,规范企业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我部于20*年组织开展了重点行业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两年以来,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我部决定将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有条件的地区可扩大到省级或市级重点监控污染企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以增强企业社会环境责任意识、规范企业环境管理、改善企业环境行为为目标,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引导守法和强化执法相结合、企业自律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原则,继续扩大、深化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企业环保工作规范化建设,争取到20*年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基本试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省级或市级重点监控污染企业。积极探索引导企业增强守法能力和强化企业污染减排主体责任的有效机制,发挥企业在微观环境管理中的主动作用。

二、工作范围和内容

此次试点范围是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已开展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的企业、以及各地环保部门认为有必要纳入试点的企业。主要开展如下工作:

(一)建立企业环境管理组织架构。指导有关企业建立企业环境管理责任体系,设立环境管理机构,明确企业环境管理总负责人和企业环境监督员;

(二)提高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素质。组织有关企业参加由我部统一组织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三)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台帐和资料。指导有关企业做到台帐和资料完善整齐,装订规范,监测记录连续完整,指标符合环境管理要求,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指导有关企业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企业污染减排计划、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环境治理设施、设备运行管理等制度;

(五)指导有关企业在醒目位置放置污染源分布图、污染物处理流程图和企业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图;

(六)规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和报告制度等;

(七)探索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重点探索与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清洁生产示范、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上市环保核查、限期治理、停产整治等环境管理制度或环保工作相衔接的方法。

三、工作步骤及要求

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可以分为准备、试行及持续改进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年9月-*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统一组织和指导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地市级、有条件的县区级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在落实《关于开展大型电力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50号)和《关于开展造纸行业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41号)的基础上,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结合污染减排工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确定试点企业名单,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具体负责领导和人员,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组织有关单位参加培训。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于20*年*月底前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具体负责领导及人员和试点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汇总表报送我部。

(二)试行阶段(20*年*月-20*年12月)

各级环保部门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的登记制度,组织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填写登记申请表(附件一),并将登记变更情况汇总。要指导、督促有关企业根据环境监督员制度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并完善企业内部各项环境管理与监督制度,督促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履行职责,督促企业按规定上报试点工作情况。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于每季首月5日前将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登记变更汇总表、试点工作简报报送我部。

篇6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煤电化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36-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煤电化企业

煤电化企业就是指利用当地煤炭资源优势,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煤电产业化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企业。就黑龙江省而言,煤电化企业主要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黑龙江省实施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战略,将使“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卸掉包袱创造财富,由粗放型转为质量效益型,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而引起的资产的流出或价值的消耗。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将环境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对策成本,包括预防、去除和净化环境污染与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即内部环境成本;另一类是环境损失成本,指由于造成环境污染,受害者或第三方要求予以赔偿、恢复等支付的成本,即外部环境成本

3.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

二、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是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成本管理成败的关键。因而,环境成本控制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其控制活动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总环境成本最优原则

煤电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由于电能的生产消耗煤炭资源而发生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二是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发生的污染损失成本。这两种环境成本可归为“损失成本”。通常,损失成本随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增加而增加,而控制成本则随控制量(污染物减少量和自然资源恢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自然资源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呈一种互为消长的关系。

如图1所示,MAC表示边际控制成本,MFC表示边际损失成本。从左向右表示更多的污染排放量,更少的控制,从右向左则表示更多的控制,更少的污染排放。MAC从右向左看,MFC从左向右看。最有效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是总成本(损失成本十控制成本)最低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W左边的点(更多的控制)不是最有效率的,因为控制成本的增加超过损害成本的降低。因此,总的环境成本会上升。同样,低于W点的控制(W右边的点)使控制成本降低,但增加的损害成本会更高,从而使总环境成本上升,所以W点是最有效率的。可见,在环境成本控制企业中,最优污染水平不是0,即彻底消除环境污染是不经济的。企业既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生态效益而放弃经济效益,也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企业应该追求总环境成本最优。

2.预防性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应符合典型的1-10-100法则。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中,环境失败成本(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往往占用很大比例,是一种事后成本,处理时常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来补偿。根据1-10-100法则,如果环境问题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阶段解决,则只需付出1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内部解决,上升为内部失败成本,则需要付出10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外部解决,上升为外部失败成本,这时企业将付出100份的代价。1-10-100法则告诉我们,企业要控制环境成本的支出,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选择、原材料的选择等,尽可能将环境影响问题控制在污染产生之前。

3.全过程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的发生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种影响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从产品研究开发、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及回收处置等一系列过程。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导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实施企业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的方式不但增加了环境成本的控制面,扩大了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而且可以通过产品概念阶段面向环境成本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的工作,极大地减少环境成本产生的源头,实现企业的低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

三、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按煤炭化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可从环境成本产生前、产生过程中、产生后处理三个阶段分别采用超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方法。因此,全过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超前控制的方法,从源头控制环境成本的产生来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事中控制法来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第三个阶段主要通过事后控制的办法,在污染物被排放到外界环境之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1.生态设计――超前控制

生态设计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开发阶段综合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意识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其基本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中的工业代谢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从环境成本管理的角度讲,生态设计就是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综合考虑产品生产、使用、报废处理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成本,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替换环保材料、进行可循环利用设计等手段,来减少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产品生态设计主要包括产品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绿色制造工艺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四个部分,其流程图可用图2所示。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是综合考虑了产品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价值评估,筛选未来现金流出量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该方法力求达到控制环境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的均衡。

2.清洁生产――事中控制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

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程序一般要经过准备阶段、审计阶段、制定方案阶段和实施方案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宣传动员和培训、领导决策、组建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和物质准备;审计阶段包括制定审计对象和实施审计两部分;制定方案阶段包括征集方案、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选定方案四大部分。

事中控制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并且要对煤电化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是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尽量作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成本,适当处理企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环境成本的事中控制办法主要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法来实现。

3.污染综合治理――事后控制

在经历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两个阶段后,煤电化企业活动所产生的大部分环境影响基本被消除。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企业彻底清除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经济性问题,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后,往往还有一些“三废”的排放。这就需要企业采取另外的措施进行污染治理,可以采用“大企业独立模式”来进行污染综合治理。

“大企业独立模式”就是对于盈利能力强、环境污染集中的煤电化企业,成立自己的环境处理中心。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设备投资、年排污量等数据,建立起相应的环境污染成本函数,求解出适当的污染预防水平的数值。另外,出于商业机密考虑,企业可以为初始排污物质成分保密而建立自己的排污处理中心,甚至可以处理其他企业排出的废物,获得环境治理效益。

参考文献:

[1]林万祥,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研究的国际比较[J].四川会计,2002,(8):23-24.

[2]徐玖平,蒋洪强.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机理与模式[J].管理世界,2003,(4):12-13.

篇7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涵义及确认

环境成本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护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

环境成本应在其首次得以识别时加以确认。与环境成本有关的会计问题关键在于,成本是在一个还是几个期间确认,是资本化还是计入损益。如果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1)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2)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3)环境保护。此外,对于因安全或环境因素发生的成本以及减少或防止潜在污染而发生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

许多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而不能将其资本化,而应作为费用计入损益。这些成本包括:废物处理、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以及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赔偿等。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在原企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设与会计有关的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以及反映企业对环境、自然资源的人类的损害和赔偿的会计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延期资源以及安全生产所提供的社会效益。

根据环境成本费用的性质,按不同的方法进行财务处理:

1.资产核算。

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自然资源作为一项资产核算,可认为是对环境资产存量的核算,而将自然资源的耗减作为一项费用核算,其确认与计量均可参照“原材料”项目进行,在会计处理时可以将耗减费用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列入到资源产品成本中去,在成本项目中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专门核算资源产品耗用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为了保证“环境资产”账户能反映某一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环境资产总量,应设置“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反映耗用自然资源而减少储量的货币表现。

2.资本化处理。

费用按其支出以及与资产的关系,在会计处理中可分为:(1)费用的发生能够独立形成自然资源,如人造森林、草场的费用。会计上应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环境资产进行核算。但由于自然资源形成周期较长,而实际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一旦入账后,一般情况下不能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在维持费用发生的整个期间内,可以通过“环境资产准备”账户归依发生的费用,待其形成效用能力时,再转为环境资产。(2)费用的发生不能形成独立的环境资产,只是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其功能。这些费用相当于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追加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即将费用计入相应自然资源的价值;如果不能带来未来相应效用,或金额较小时,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3)费用的发生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效用,同时又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定义时,应将其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4)当支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设备时,如污水处理设备,也应资本化,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其会计处理可参照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3.记入当期损益。

当支出与资产无关时,则属于收益性支出,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但是生态资源保护费用产生的效用是长远的,受益范围是广泛的,而支出往往是近期的,个别发生的,因此按照会计惯例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企业对“三废”的治理取得一些产品收益、免缴所得税等优惠,实际上是一种为生产副产品而发生的费用,通常按照副产品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其进行核算,将其发生的费用作为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如果发生的费用不能产生副产品,则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作为管理费用处理。

另外,当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能够被合理而可靠地计量时,作为环境负债(或有负债)处理。当企业被罚款或被勒令停产、减产而发生损失时,作为环境损失处理。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1.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实施ISO14000国际标准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是提升企业形象,降低成本,改善环境管理状况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本着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宗旨,为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管理和操作技能,企业应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识别环境因素,制订环境目标、指标、方案、编制运行程序,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识别并获取适用本企业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定期检查遵循情况。

2.大力推行环保型生产工艺。

对于那些资源消耗较大、污染严重、环境成本较高的必需品的生产项目,除加强企业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外,最重要的是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工艺而采用环保型的生产工艺。

3.控制环境治理成本。

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包括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如果处理得当,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率;反之,则会提高处理成本。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1)“变废为宝”。从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中寻找效益,达到综合整治。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不但治理了污染,而且增加了效益。(2)“以废治废”,即利用不同企业产生污染物的不同性质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3)通过环境区域治理规划,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这种集中排污治理方法对于小企业密集的区域较为适合。

4.强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和协调职能。

篇8

“今日气象条件比较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一般。白天多云,南风二级转三四级,最高气温20度。”4月10日早上7:00,扫了一眼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短信后,家住北京海淀的陈娟戴上帽子和口罩,准备出门晨跑。

在北京,要不要晨练成为很多人的一大困扰。为了健身或减肥,很多人希望可以每天锻炼,但考虑到北京的空气质量,面对雾霾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的伤害,却只能无奈放弃。

陈娟也不例外。虽然预报空气质量“一般”,但据她的经验,户外的空气质量指数至少是轻度污染。

“在北京,都是看天儿锻炼。”扬尘、雾霾,北京的春天真正的“蓝天白云”并不多见,因此,即便是个不太蓝的蓝天,陈娟也不想错过。

国人正在遭遇的七大污染威胁

空气污染再登榜首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但现在却更像一种奢望。

2017年4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分别从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等五个方面对我国“生态小康”进行了调查。综合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得出“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75.7分,比上年提高4.0分。

据“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国人眼中的生态宜居城市要素之首便是“新鲜的空气”,93.9%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比排在第二位的“洁净的饮用水”和排在第三位的“整洁的街区”分别高出了24.2个百分点和42.4个百分点。但与之相对的则是,95%的受访者表示正在遭遇空气污染的威胁,在人们正在遭遇的七大污染威胁中同样位居榜首,比排在第二位的水污染和排在第三位的垃圾污染分别高出19.2个百分点和22.3个百分点;同时,50%的受访者对自己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给出了“比较差”的评价,16.7%的受访者直言“非常差”,对自己所在城市空气质量予以肯定的受访者仅为22.3%。

近两年,我国空气环境治理不断提速,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向好。据环保部监测,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和优良天数稳步增加,在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达标城市数同比增加11个;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城市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也在持续下降,338个城市PM2.5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PM10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但问题在于还不够好,尤其是冬季取暖期的污染改善程度并不大。2016年冬季大面积重污染天气频繁出现,至今仍让很多人心有余悸。

“大气十条”已经出台实施近四年时间,重污染天气仍旧频频出现,是不是我们的治理不对路?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空气污染真正好转?

面对人们的担忧与质疑,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曾予以了正面回应:空气质量主要受污染物排放量和气象条件两个变量影响。气象条件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一个地区的环境容量随着气象条件变化而变化。在冬季静稳天气条件下,环境容量比较低,加之北方地区采暖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一减一增导致了冬季频繁出现重污染天气。

在他看来,判断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策略是否有效,需要把这些起波动作用的气象条件排除出去。

按照国际通用办法,陈吉宁采用三年滑动平均法对我国“大气十条”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控制PM2.5的重点地区,平均浓度分别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3.0%、31.3%、31.9%。2016年,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除了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区在过去三年里都减少了30%以上。与此同时,优良天数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次也在明显降低。从三年来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是显著的。”

在肯定治理方向的同时,陈吉宁还通过对比国内外的情况,对我国环境治理措施的力度予以了肯定,“即使从改善速度上看,我们也不慢,甚至比一些国家还要快。但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跟他们比要难得多,发达国家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基本上是分阶段解决,先解决燃煤的问题,再解决机动车问题,是分阶段、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解决的。我们不同,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Y构以煤炭、化石燃料为主。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够绿色,汽车的保有量增长也很快。所以,我们单位面积上的人类活动强度比他们高很多。在这样一个比较难的情况下,三年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我们当前大气治理的方向和举措是对的,是有效的。”

不过,治理效果与民众切身感受出现落差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还城市一片蓝天”,既是民之所望,也是民心所向,更是施政所向。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并提出实施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等五大举措治理雾霾。

近四成受访者认为企业环境污染违法成本太低

号角已吹响,关键看行动。

近日,为全面实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切实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和《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治理力度,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6省市联合公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下文简称《工作方案》),正式开启了京津冀地区的“蓝天保卫战”。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大气污染最重的区域。据了解,此次《工作方案》的实施范围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济南、河南省郑州、山西省太原等“2+26”城市。

人们常说“冬病夏治”,此次为了彻底根治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中央已经将之提前到了“开春就治”。

北京已经开始全面实施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清煤降氮”、六环路重型柴油车限行、关停一般制造业的污染企业500家等六项主要措施。

天津严格责任落实,加压强化领导,累计安排5方面共719项重点任务,其中:燃煤污染治理555项,扬尘污染治理21项,机动车和船舶污染治理19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119项,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5项。

河北省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六个强力推进”,包括强力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强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强力推进机动车尾气治理,强力推进扬尘综合整治,强力推进露天矿山整治,强力推进城乡增绿扩容。

……

中央对蓝天保卫战拿出了雷霆万钧的力度,但据环保部日前通报的2017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2月15日至3月18日,环境保护部会同北京、天津等6省(市)组成18个督查组,对北京市、天津市等18个重点城市开展2017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走访、检查单位和企业8500余家,发现存在问题的单位企业有3119家,其中多家企业的监测数据不真实甚至造假。

为何这些企业在如此高压下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治理污染说一套做一套?“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4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36.4%的受访者将之归因于企业环境污染违法成本太低,23.6%的受访者认为环保法在实施过程中难以真正“落地”是企业以身试法的主要原因。

对此,有专家建议,从成本入手,“一升一降”寻求突破。“一升”主要是指提高企业违法成本,环境也有价,破坏应赔偿。目前虽然环保处罚不断加剧,但相比违法获利却依然犹如“九牛一毛”。只有使违法成本高于守法成本,才能有效遏制企业的“违法冲动”。并且,违法成本不应仅仅局限于金钱处罚,信誉、名誉、合作伙伴等都是企业的“痛点”,击中痛点,才能让其痛下决心进行改正。“一降”则是指降低企业环保投入。通过技术手段打造运行成本低、治污效果好的环保设备,也将有助于激发企业环保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环境治理七大难题

夯实地方责任就抓住了“牛鼻子”

“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全社会不懈努力,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政府工作报告的这句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也道出了雾霾治理的艰难。

在“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问卷中,《小康》杂志请受访者评选出了我国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七大难题,排在第一位的是“地方政府存在利益驱动,执行不力”(78.8%),排在第二位的是“企业只顾自己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69.7%),排在第三位的是“公众环保意识不足”(63.6%),分列第四至第七位的依次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重型化的工业企业比例过大”(60.6%);“‘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还存在”(48.5%);“缺乏相关的法规和机制”(48.5%);“环保部门权力有限”(39.4%)。

可见,只有夯实了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真正让其做好“守山人”,看好“责任田”,才牵住了污染治理的“牛鼻子”。

关于这一点,中央早有考虑。2015年7月1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决定全面实施环保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主体责任,绿色风暴之“剑锋”首次对准地方党委与政府。“督企更要督政府”、“先督政而后督企”,2016年,正式启动两轮环保督察,共覆盖全国16个省份,受理群众举报3.3万余件,立案处罚8500余件、罚款4.4亿多元,立案侦查800余件、拘留720人,约谈6307人,问责6454人。百姓对党和政府整治修复环境工作给予积极评价,说明环保督察效果开始显现,制度效力正在深入发挥。

而按照中央部署,今年年底前,中央环保督察将覆盖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

此外,“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应当说,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黄金法则”。然而在过去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由于现有制度权责不清,以及索赔主体、具体程序等的缺失,往往导致生态损害赔偿无疾而终。

为了破解“企业污染、民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2016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吉林、江苏、山东、湖南、重庆、贵州、云南7省市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根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7个试c省市近期纷纷出台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省级政府明确成为本区域的赔偿权利人,对责任人提起索赔。省级政府根据地方实际提起索赔,将有助于实现“责任者足额赔偿”“受损生态环境尽快得到有效修复”,有助于“谁污染谁治理”真正落地生根,倒逼企业实现从“被要求治理”到“主动治理规避赔偿风险”的转变。

超八成受访者愿为保护环境而改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环保意识空前高涨,正成为推进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据“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为环境保护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与环保相违背的生活方式的受访者合计占比83.7%,比去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感觉“比较勉强”的受访者占比5.6%,比去年减少了19.2个百分点;“不太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受访者为10.7%。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动真格的了!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垃圾分类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低碳城区的重要方法。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等8城市被确定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但这么多年过去,分类似乎并没有大的进展。“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11.4%的受访者居住地没有实行垃圾分类;5.7%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的居住地是否实现垃圾分类;74.3%的受访者居住地实行了垃圾分类,但存在问题,效果并不明显;只有8.6%的受访者表示居住地实行垃圾分类,并且效果较好。

垃圾分类,人人可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比如将可回收、不可回收、餐厨垃圾等进行分类放置,最后再扔出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点滴行动和内容。不过,“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虽然73.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支持垃圾分类,但仅有39.4%的受访者愿意真正去实践。

生活垃圾分类,就要改变居民的习惯,要么有正面引导,要么有强制的惩罚。除广州、南京等少数城市外,目前很少有城市对居民不分类进行处罚的法规。即使有法规,由于分类涉及每个家庭,居民普遍有“法不责众”心理,实际处罚方面也面临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4月12日,广州市法制办就《广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根据《管理规定》,单位和个人混投生活垃圾的,个人最高罚200元,单位最高罚3000元;个人乱丢垃圾最高可罚200元。

对此,专家分析认为,要顺利推进垃圾分类的实施,配套罚款机制必不可少,罚款机制可以倒逼企业和个人遵守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和知识。但是,垃圾分的关键更在重罚之外,“一方面要加强对市民的环保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提升其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自觉执行垃圾分类规定。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市民的垃圾分类能力,很多人不是不想对垃圾进行分类,问题是,不知道该怎么分类”。

篇9

关键词:物元分析 环境投资 决策

一、引言

环境是赖以生活的家园,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变的更加严重。人们进行了反思,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2012年人口已到13.7亿多,平均每年净增加的人口数超过千万,对能源、淡水、粮食等的需求较大,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必然会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但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整体上来说生产力较为落后,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强大压力,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不可能实现。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凸显了环境因素在企业投资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将运用物元分析法建立质量评价模型,对企业环境投资决策进行研究。从而帮助企业在明确环境责任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投资方案。1994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可见我国对于企业投资时的环境因素,将有更多的法规和政策限制,我国企业进行投资活动,需要超前性地考虑环境因素进行决策,从而在未来获得更佳的竞争优势。本文对基于物元分析的企业环境投资决策研究,是基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基础上研究企业的决策问题。Pigou首先提出企业污染的外部性效应,在著作《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1932)首次提出了 "外部不经济"与"内部不经济"的概念。科斯在其的著作中《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中认为可以通过制度安排以及产权界定,利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经济体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完成对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消除外部效应。现在及未来环保法规的完善,印证了科斯的理论。杨家亲(2005)研究分析了环境因素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企业投资决策应考虑环境因素。颉茂华(2009)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了企业的投资决策。以往的研究,多是对于企业环境问题的专述,或者用其他方法对于考虑环境因素的企业投资决策进行评价。所以我国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需要考虑环境因素进行决策。本文采用基于物元分析的企业环境投资决策研究,可以深化我国对于考虑环境因素的企业投资决策研究。

蔡文教授于1983年创立物元分析方法,物元分析通过运用关联函数对论域内的元素具有某种性质的程度及变化进行描述,这样经典集合的属于与不属于的定性描述可以发展成定量描述,从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矛盾问题。本文建立了物元评价模型,并根据物元评价模型对于企业环境投资案例进行分析,从若干方案中选取最佳的投资决策方案。企业实施环境投资决策评价方法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单凭借粗放式生产方式来发展我国经济,即对大自然没有限度的索取、肆无忌惮的进行生产活动,将会导致环境恶化、资源匾乏、生态失衡,那么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远不可及。企业社会责任延伸促进了环境投资决策方法的产生与应用,体现了外部成本内部化。若企业既考虑发展又考虑其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自我约束与规范,那么在将来愈加规范的环境法规颁布后,便不会因固定投资改造支出更多的环境成本,从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这不仅符合企业长期的发展,也有助于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物元评价模型的建立

物元分析包含以下步骤:首先创建物元矩阵,其次确认经典域及结域物元,然后计算关联函数及关联度,最后分析评价等级。

1.创建物元矩阵

物元是由已知事物名称(N)、特征(C)和量值(X)构成的有序三元组R=(N,C,X)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若事物N用n个特征,,…,及其相应的量值为,,…,来描述,有m个评价等级,则所创建的物元矩阵即表示为:[2]

(1)

(1)式中,为评价对象;为评价对象的第i项特征,i=1,2,…,n;为关于的量值,即对待评价单元第i项特征进行分析的原始数据。

2.确认经典域及结域物元

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实际情况,建立经典域和节域矩阵[2]。经典域矩阵为:

(2)

(2)式中,表示j个质量等级;表示所确定的质量等级的第i个特征的数值,i=1,2,…,n;表示第j个质量等级中关于所规定的量值范围。

确定节域矩阵为:= (F,,) = (F,,)

上式中,表示全体质量等级关于第i个指标的量值范围,即。

3.计算并确认关联函数及关联度

首先,()为第i项指标属于第j等级的关联度[2],计算方法如下。

= (3)

(4)

(5)

(6)

其次,确定第i项特征的权重,这里采用差异驱动法确定权重。

(7)

(7)式中, (8)

(8)式中= (9)

(9)式中m是评价单元选取的样本数量。

确定待评对象在各质量等级的综合关联度,并且对其进行等级评定。

(10)

(11)

当0

三、基于物元分析的企业环境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投资决策管理的目标应包括:减轻或消除企业投资运作过程中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改善企业投资决策质量、增强投资项目实施和运营能力,并进一步提出实现投资决策目标的策略。下例除了考察经济效益外,着重考察其社会效益。基于此设立了表1中的评价指标。

某纸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位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全州镇,项目建成后以废纸和商品浆板为原料,年产一亿五千万千克机制纸和纸板。鉴于造纸业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未来可能加大对于企业投资时的环保限制,本项目着重考虑环境因素进行的投资决策。项目共拟定4个投资方案,应用物元分析法进行科学选择。

从物元分析法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方案2达到了5级标准,方案1和方案3达到了4级标准,方案4达到了3级标准,显然方案2是造纸厂基于物元分析得出的企业环境最佳投资决策,这将是造纸厂优先考虑的备选方案。

四、结论

企业环境投资的决策方法不恰当、运行的效率不高不但浪费了投资资金,并且还影响了环境治理的效果,更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1]。随着人们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更应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重视环境保护,做好环境投资决策,提高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本文构建了基于物元分析的环境投资决策方法。基于物元分析的环境投资决策方法在解决企业环境投资决策问题上是行之有效的。基于制造企业设计环境投资决策指标,此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服务、零售和资源等其他行业的环境投资决策问题,因为不同行业面临着不一样的环境问题[1]。因此本文投资决策的指标仅适合于作为制造企业做出环境投资决策的参考指标,在其他企业进行应用时应按照各自所属行业的特点来进行增减。

参考文献:

[1]史茜(导师:颉茂华).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企业环境投资决策方法与应用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8.

[2]张广海,王佳.基于物元分析法的旅游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3-50

[3]Pigou.The Economics of Welfare[M].London:Macmillan,1932.

[4]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44.

[5]颉茂华.企业环境投资决策方法研究—模糊层次分析法[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5):69-78.

[6]杨家亲.浅谈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环境投资决策[J].经济问题,2005(9):20-25

篇10

排污收税的优越性

由于排污收费制度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很好的实现环境治理的最终目的,这也就为环境收费制向环境收税制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于是环境税应然而生,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税种,在发达国家,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逐步克服了排污收费体制的局限性,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税收费的标准更合理环境税征收设置的标准是“企业采用污染削减技术的成本低于因污染环境而承担的纳税负担”。这种设置标准从价格、税率等方面对税收的标准作了更合理、更公平的规定,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减少了企业宁交资金,也不愿更新设备、改进工艺的现象。(二)环境税的征收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由国家的强制力作保障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着国家的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其在征收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公平性,有利于国家进行统一的管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环境税的征收使专项资金得到很好的规范和使用由于环境税的征收是由税务部门统一进行的,并且在征收以后纳入公共财政的预算,由国家进行统一的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财政对于此项专款资金的滥用,保证了中央和地方工作的协调统一,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收入,又很好地利用了此项财政收入,最终实现税收的目的及环境保护的终极目标。

完善排污收税制的构想

实行排污收费制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同时还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由此可见,完善环境税收制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结合我国环境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对现行排污收费制度进行改革针对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在实际征收与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对已经陈旧过时的排污收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使其改革以后并入到新开征的环境税项目中,更好地推进环境治理的工作。(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方案环境税的征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传统的企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相协调的矛盾,因此,应限制并控制重污染型传统企业的发展,同时引进环保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环保产业,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三)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为更好地贯彻与执行环境税收制度,必须要做好与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一是做好与环保部门的协作,由于环境税是一种高技术性的税收,税务部门在征收过程中,需要以环保部门提供的检测数据作为征税依据,所以需要两者之间的密切协作;二是做好与财政部门的协作,由财政部门做好环境税收所得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这项专项资金真正的用于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上,更好地推进我国环保事业的顺利进行。

本文作者:曹聪工作单位:临沂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