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具体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27 18:2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具体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推进城乡一体化具体措施

篇1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ut for China's agriculture,and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but to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at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experience and has put forward relevant measures go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trategy.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经验;措施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experience;measure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94-01

1 相关概念

1.1 城乡一体化的定义。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1.2 城乡一体化的特点。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广东佛山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和经验

推进农村制度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具体方面,佛山提出了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二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着力点,全力解决民生问题。同时配套了21条政策措施,其中有不少是对农村制度的创新发展。比如“鼓励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且符合规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购买自主用房,并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等等。

3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3.1 系统把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城乡统一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要求,做好总体规划,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乡发展基础,有效整合城乡资源,加大投入,指导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加快“城中村”改造,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推进农村融入城镇、城市的进程。二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证。认真研究各项政策,加大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一步投向小城镇建设,完善城镇社会功能,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向城镇集聚,增强现有城镇辐射带动功能,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一体化发展的局面。三是促进城乡自由流转是城乡一体化的主攻目标。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同时,健全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搞好培训、中介、跟踪管理、权益保护等一条龙服务,畅通劳动力转移渠道,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3.2 掌握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径。

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我国应该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费比重,降低投资的比重,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达到能够使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水平。二是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城乡居民机会不均等和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问题。我国需要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对农村居民的各种非国民待遇的政策规定,使得农民有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三是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需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通过引进良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业丰收,提高农民收入。还需要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工商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3.3 建立健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合理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有进有退”的政府引导机制。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实践过程中,关键是在于政府正确定位、科学引导,树立政府在管理市场经济过程中“有进有退”的新理念。把支持农村、关心农民、调整农业摆到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以建立公共财政、满足人民公共需要为目标,加大政府对公共产品和农村、农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从体制机制上发挥政府对农村、农业等基础设施投资的“引致效应”,形成政府启动与引导、市场(社会)公共参与,农民积极响应的运行机制,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和发展。二要建立健全按规律、规则调节资源配置的市场推进机制。市场机制是市场内在的主体机制。一方面,通过政府对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完善与严格执行,充分维护公平与公正,不断净化市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市场配制机制,进而形成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经济机制。三要建立健全分工协作的产业支持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经济是基础,工业是动力,三产是后续动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按照规模化、基地化、企业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挖掘本地有特色及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整体实力,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四要建立健全涵盖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①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②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力度。③统筹社会保障,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胡同恭.论工业反哺农业[J].现代经济探讨,2005.

[2]周克任.“三农”问题的实质、特点及其解决途径[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

[3]赵学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初探[J].经济论坛,2006.

篇2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煤电铝一体化、传统建材与现代建材一体化、农工商贸一体化、统筹城乡一体化、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先后投入数亿元资金并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财政实力不断壮大,为全市保稳定、保运转、保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市财政局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要大力培植财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持。围绕全市经济发展重点和财政工作实际,大力支持项目建设,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骨干财源;突出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构筑板块财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植区域财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农村城镇化发展,建设农村稳固财源。

二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支持产业升级转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全市打造煤电、铝业、水泥、新兴产业4个百亿元集群,加快资金整合步伐,重点支持产业升级、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通过投资担保筹资等财政投融资杠杆和渠道,粘合、吸引、凝聚社会的民间资金、银行资金等,形成各路资金合力支持产业发展、升级、转型、培育新兴产业的格局。同时加快财政投融资平台的建设,推进国有股权的管理和经营,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篇3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就业制度 改革 掇刀区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想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潮流蓬勃兴起。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内容,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城乡统筹在初始发展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进入21世纪后,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

城乡一体化的最大特点在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就业作为社会极度关注的焦点,逐渐成为检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于城乡一体化视阈下就业问题的探究:杨兵经过不断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制约城乡一体化就业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在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赵芳认为,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人为地设置障碍,把人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张玲指出,这种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阻碍了农民工的流动就业,也导致了我国城镇化水平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以破除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统一体化建设在一些地区展开,该政策的实施能否有效解决长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现实议点。

二、研究设计

1、调研区域概况

本研究选取的试点李宁(荆门)工业园位于湖北省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之一的荆门市掇刀区,现有职工8000人。该工业园的建成吸纳当地大量剩余劳动力,为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并在招工、用工以及职工的管理等方面有较多的成功经验,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并进行推广。该企业在促进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措施和制度来讲概括如下:一是劳动报酬方面,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准确、系统以及高效的工资发放制度;二是休息休假方面,工业园内实行标准的工作时间制度,制定了明确的休息休假配套的制度措施;三是员工待遇方面,进一步缩小员工中城镇与农村的差距,努力提高农村员工的生活质量,着力解决农村员工的住房问题,稳定员工队伍,促进李宁产业园的稳步发展。

2、调研情况说明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结构式访谈两种形式。课题组于2013年7月就李宁(荆门)工业园内员工的工资报酬、休息休假、社会福利、劳动保护以及职业培训等方面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一线职工问卷发放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问卷有效率为97.33%;管理层问卷发放50份,回收份有效问卷41份,问卷有效率为82%(抽样分布详见表1)。问卷设计的题目进行编号,使用Visual Foxpro9.0和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对于员工的具体状况,课题组从工资报酬、社会福利保险、劳动保护、休息休假、职业培训五个方面进行调研。

1、工资报酬

在所调查的146名员工中,月工资在1500—2500元之间的有96人,占总体的65.75%(统计数据详见表2),该工业园的工资高于该区的整体水平。就员工进入工业园有无收取押金之类的额外资金,管理层和员工的回答就有高度一致性。其中员工中有91.8%的选择“没有收取过”,而在管理层中有95.1%的选择“没有收取过”。该数据说明,李宁(荆门)工业园在招聘过程中采取严格、规范、合法的程序,切实保障了劳动者权益,杜绝类似于像一些厂家那样,依靠收取押金等额外资金来遏制员工离职等现象的发生。

2、社会福利

就“五险”投保情况的对比,员工和管理的回答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此笔者在访谈中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工业园为每位员工都按照国家规定参与“五险一金”,由于员工少有注意并应用所投的保险,所以对于自己所投的保险很多员工也是处于一种不知情的状态。当前员工对于自己享有权利的了解比较缺乏,需要引起工业园的高度重视。

3、劳动保护

该内容主要从工业园的具体工作来进行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工业园在“宣传安全知识”和“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两方面做的比较好,这与对员工的调查中,有关安全知识职业培训的结果相符合,在员工中有64.6%接受过安全知识的培训。安全培训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贯穿员工在工业园的整个历程,是对员工生命保障和生产顺利进行的防线。

4、休息休假

员工的回答中,有36.7%的员工选择上班时数为“8小时”,而在管理层的回答中占比例最大的是“10小时及其以上”,究其原因,公司的工资制度使得有些员工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而自觉加班,在原有规定的产量的基础上再获得额外的收入。对于国家法定节假日休假情况,该工业园能够按时、按量为员工进行放假,充分保证了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此外调研发现,女性员工的“带薪休假”的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5、职业培训

调查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员工能够得到相关职业培训,78%的管理层经常为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以安全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主(多选),分别为64.6%、48.3%,说明这些职业培训对于工业园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四、相关政策与建议

1、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二元户籍制度更为根本,只有对之进行改革才能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户口登记一体化”以全面放松对小城镇常住户口的管制。今后的工作应从人民的意识强化抓起,加大对户籍制度改革中与就业相关的配套制度措施的宣传,让劳动者真正的意识到政策的支持,以便准确定位。

2、配合企业拓宽就业信息的宣传平台,最大程度让劳动者获取相关就业信息

工业园区除了普遍的网络、平面广告等宣传方式外,可以通过制作企业宣传视频全方位宣传企业特色。企业可以单独设立招聘中心,以规范化的流程和详细的讲解让劳动者获取就业信息。有关部门应该定期收集本地区下岗失业劳动者的信息,让这些劳动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新的工作,避免因失业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3、努力加强企业、劳动者双方面培训,双方面提升整体素质

可以通过座谈会、观摩考察等方式组织本区内各个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交流学习,这样推广了成功经验,使企业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利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发展格局。另外,还要加大对劳动者尤其是本区对失业、待业人员的技能培训的资金支持,让更多的失业、待业人员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

4、加快社会保障、维权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的重中之重。考虑到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维权意识薄弱等固有的特点,在社会保障和维权体系方面追求平等性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农民工进入城镇务工势必会涉及到家庭、子女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以此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

五、结语

掇刀区在推动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相关举措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扩大就业制度改革的社会影响力,应在招工、用工等方面做出细致的调整,推动就业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以此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推动就业城乡一体化,政府部门应努力做好“守夜人”的角色,实现社会和谐与经济健康发展。

(注:本文属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重点团队培育项目(126619001)。)

【参考文献】

[1] 杨兵:对中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反思[J].经济纵横,2006(6).

篇4

【关键词】统筹城乡;赣州;建议

一、赣州市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

县域经济不强、城镇发展滞后;赣州在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大市,工业不够发达,大部分行业居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深加工相对滞后,缺乏具有较强带动力、辐射力的大项目。“以城带乡”能力还较弱,加上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对农民的吸纳能力有限,导致城镇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不强。财政投入不足、配套改革相对缓慢;由于体制的限制,无论是公共设施投入还是产业发展扶持,均与城市和工业相差甚远,大部分还是靠农民自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发展水平不高。在土地实行后,农村改革目前仅林权制度改革进展较快,其他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步伐较慢。地理环境影响、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赣州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少,人均土地占有量少。城市规模小,农村广裹,尤其是大部分乡村地处偏远,交通、通讯不便,城市的辐射能力有限。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着赣州市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小、弱”,农产品转化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流通滞后,缺少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流通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

二、建议采取的具体措施

(1)逐步破解体制障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对持农业户口进城转化为新市民的,一律登一记为居民户口,条件按目前农转非的条件执行。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实行转包、租赁、互换经营、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民承包土地的合理流转。其次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形式,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用地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盘活农村宅基地存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最后试行土地及宅基地置换制度,在城郊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户,换取城市户籍和安置费用,消除其后顾之忧。三是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第一,实行统一的就业政策,形成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就业格局。第二,强化就业服务,建立乡镇、街道、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形成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统计制度,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第三,整合资源,将农民知识化、城镇居民职业化、农村党员培训等所有培训资源捆绑在一起,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分口培训,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完善投入支持机制,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第一,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一是确定财政支农投入的比例。可以考虑财政用于农村的比重划定一个基本的比例,列入预算。二是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涉及公益性的支出,基本以政府投入为主;涉及准公益性的支出,政府以奖代补为主;涉及扶持性的支出,以政府贷款贴息扶助为主。第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发展农业保险。针对农户生产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弱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信贷经营机制。积极培育支农金融组织;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形式。有条件的县(市、区)可组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解决农民贷款难和村镇建设融资难的问题。第三,鼓励社会资本支农。在切实维护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利用政府贷款贴息的办法和通过税收杠杆的调控,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逐步建立以政府、农民、金融机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体系。(3)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第一,合理区划产业布局。对全市产业发展进行区域功能划分,合理布局工业、农业、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一是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二是高新技术发展区。把中心城区定位于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和以金融、旅游等为主的高档商务区。三是产业承接区。港澳粤及海西产业转移承接走廊的县(市)可作为优势资源深加工区和劳力密集型的加工区,鼓励发展特色产业。第二,引导产业聚集发展,促进产业关联融合。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确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人才、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采取土地、人才、产业“三个集中”。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4)努力消除城乡建设差距,实现人居环境的等值化。第一,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大前提下,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县(市)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农村社区六级网络规划;一是中心城区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中心城区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促进人口的转移和集聚。二是按照“集聚产业、集合人口、集中资源”的要求,把瑞金、龙南两个次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农民变市民创造条件,给“草根”经济以发展空间。第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着力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和城乡公交网络化,扩大城乡公交服务范围。二是加快推进城乡水电一体化,按照城乡同网、同质、同价的目标,逐步解决农村水电安全问题。三是加快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推动数字乡镇和数字社区建设。第三,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在城市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创新环保和能源监管机制。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污染整治,推进农业病虫害防治由工程技术向生物技术转变。三是加大生活垃圾的清运处理,有效改善乡村的居住、生产、生活环境。(5)扩大社会事业覆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完善教育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办校条件。二是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可以将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教师全部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工资,统一配置师资,实行“同城同酬”等。三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不断充实完善教学点的内部设施,真正让偏远农村学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第二,提升卫生服务水平。积极完善覆盖城乡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等,加强卫生资源宏观调控。积极探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整合或代管乡镇卫生院的试点工作,达到城区医疗和乡镇卫生院“双赢”。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人员水平,长期稳定地落实技术协作、举办培训班、双向转诊、业务管理等方式的支援行动。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健康工程,以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为重点,融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于一体,实现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第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一是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彻底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二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探索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家书屋”网络三合一的办法。三是实施特色文化培育工程;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精心策划具有地方鲜明风格和个性特点的大型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商贸等产业的相互融合与促进。(6)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经济社会成果共享。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由救助型向普惠型转变。以农户自我保障为主,以土地保障和集体保障为补充,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可根据发展水平,逐步把进城打工的农民,特别是那些有相对稳定工作的人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采用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办法,使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

篇5

【关键词】流动人口 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 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居住和工作,这导致城市的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为其提供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和城市管理者应尽的职责义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市社会治安稳定,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存在脱节,导致许多从农村到城市暂时居住或工作的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从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对于政府来说,如何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并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

必要性分析

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指政府的治安、计划生育、教育、劳动力市场、文化、医疗等相关部门和行业在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为流动人口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从而达到两者的有机统一,实现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相关政府行政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在对流动人口进行服务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人本理念,把服务和管理结合起来,通过服务实现管理,充分满足流动人口对于各种公共服务的需求。

有利于规范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对人口的管理,但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生活和工作,而国家相关部门对于这些流动人口的管理并没有很好地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其对流动人口采取粗暴管理的方式,导致城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而恶化。这并非是流动人口的过错,其根源是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公共服务部门未能为流动人口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其防范式的管理引起了流动人口群体的极大不满,这是由于政府管理工作的缺位而造成的。目前,部分地区政府在对流动人口管理上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措施,而不是通过为流动人口提供最基本和优质的服务来促进管理,因此成效并不明显。此外,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以登记、办证和收费为主,政府的服务工作严重缺位。因此,推进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有利于解决政府服务工作缺位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政府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是政府有效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之后,他们对于就业、住房、就医和其他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十分迫切的需求,需要政府为其提供最基本的服务,从而满足在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但是,目前部分地区政府对此重视不够,对流动人口提供的公共服务十分有限,甚至将流动人口完全排斥在城市居民之外,使流动人口在公共服务的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具体而言,流动人口在城市完全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其在就医、劳动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相关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部分城市的流动人口的子女根本没有在城市入学的资格,流动人口的权益经常受到侵害而无法进行有效的维权,用人单位拖欠流动人口工资的现象也常有发生,在户籍、失业、工伤、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措施更是难以满足流动人口的需求。为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探索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模式,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推进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以便进一步提升对流动人口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推进公平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需要。伴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由公安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防范式、管制式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服务管理工作,并且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措施,近年来,中央政法委下发相关文件要求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之后,“三项重点工作”被提升到党委、政府实施的重大工程的层次,各级党委、政府将“三项重点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谋划、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按照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要求,在新形势下,我国必须推进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模式要逐步转化为由公安部门、计划和生育部门、社会保障部门、法院检察院以及医疗、城乡建设、工商等部门共同进行的综合服务治理。由此可见,实现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需要。

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必将越来越大,人口的合理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是,流动人口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城市的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并没有为流动人口提供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实现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城市管理者的人本理念尚未真正形成。目前,“以人为本”的理念似乎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口头禅,各种会议、各种文件、各种场合,其都在不断强调必须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按照人本理念深入开展好各项工作。但是,“以人为本”仅仅是在口头上重要,很少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比如,我国的城市管理者也不断强调开展城市的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城市管理者对流动人口非常排斥,认为流动人口是造成城市脏乱差和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的罪魁祸首,在为他们开展服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歧视现象,更不要说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了。

流动人口机构人员编制严重缺位。对流动人口的跨部门综合服务管理模式存在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政府职能部门,但事实上仍主要停留在公安机关治安和计划生育管理的层面上,而教育、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职能部门却缺少相应的服务管理机构,造成服务管理工作的整体合力难以很好发挥。即使许多城市的政府设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相关事宜进行协调和领导,但是,领导小组仅是城市政府的一个临时性机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缺乏应有的机构、编制和人员,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无法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保障机制

要实现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就必须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要切实完善和健全政策保障措施。改革户籍制度,推进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逐步实现平等,促进二元社会结构向一元社会结构的转变。流动人口的移民化趋势要求政府的政策设计必须兼顾这一特殊群体,正视并维护其合法权益,逐步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流动人员的户籍问题,注意避免其被边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二,加强体制机制保障。要以城市党委、政府的名义,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城市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认真加以落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行计划和生育、公安、教育、卫生、文化、工商、城建、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各部门综合治理、综合施策、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的机制体制。

第三,保障机构人员编制。目前,许多城市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小组,但是这个领导小组仅仅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缺乏专门人员办事。为此,城市政府之下应该成立专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立足于长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编制、人员等方面予以切实保障,政府财政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实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真正推进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社会管理创新,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加良好的人文环境。

篇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兴国县各有关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期实施原则,扎实推进我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工作。通过科学规划编制农村自来水工程,促进我县农村自来水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保障我县城乡供水安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任务

通过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摸清我县规划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水资源状况、自来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新时期城乡“三化”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明确自来水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研究并提出总体思路布局与实施意见,为县政府研究部署农村自来水工程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并在年月底以前完成我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制。

三、编制内容和责任分工

1、基础资料收集调查。资料收集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自来水工程现状等其他有关资料(含年各种规划报告)。

责任分工具体如下:

各乡镇和县城建局负责按附表一格式收集调查年县城自来水和农村自来水供给基本状况;

县发改委提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统计局提供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县国土局提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水利局提供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县环保局提供县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县城建局城市饮用水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和县总体规划;

县扶贫和移民办提供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县移民搬迁规划;

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县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规划;

县委农工部提供新农村建设规划;

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提供年城市和农村自来水工程水质检测结果汇总材料;

县教育局提供年各学校基本情况汇总材料;

县财政局负责解决编制工作经费;

各乡镇提供乡镇总体规划;

县水利局还负责其它一些基础资料收集调查。

本次规划现状水平年为年。各收集调查的资料于年3月底汇总到县水利局。

2、规划编制。按发改农经字]46号文件及县级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写提纲要求编制。

责任分工:由县水利局会同发改委组织编制,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做好配合。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我县成立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常务副组长,主任、局长为副组长,县委农工部、财政局、城建局、卫生局、国土局、工信局、环保局、教育局、农粮局、林业局、扶贫和移民办、统计局、疾控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农村自来水规划编制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水利局,由县水利局局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创新思路,健全机制。根据政府引导、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新思路,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研究制定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加强农村自来水工程运行管理,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3、统筹兼顾,优化整合。要根据城乡“三化”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给本地区的农村人口分布、水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整合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移民搬迁规划等有关规划,统筹水源和人口分布,确定农村自来水工程覆盖县、乡、村的供水范围,推行“一县一网、一乡一网、多乡一网”等区域性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

篇7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居民

建国后中国采用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格限制城市与乡村的自由发展,随着这种体制的不断强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立也日益明朗。它的存在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负面效应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明显。城市与农村享受不同的待遇,城市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农村则没有。封闭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把中国带到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上来,反而走了弯路,导致了普遍的贫穷。“中国工业是快马加鞭,而农业生产却仅仅略快于人口增长而已。”[1]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未完全消除。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下,片面地追求效率至上,实际上牺牲了公平。进入工业化中期,城乡差距反而急剧拉大,并且超出了国际水平。它的存在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沉重包袱,成为中国深化改革道路上的制度性障碍。如果任其发展势必会使农民积极性受挫,造成城乡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扩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会阻碍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持续的、不断攀升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源关键在于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它是造成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深层次根源,因此实现城乡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公平,彻底根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和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良好的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制度为每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人设置了一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行为规则,这就为每一个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行为人规定了约束条件,制约着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当制度约束有助于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解决不付费的免费搭车行为时,它就能以比较低的代价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2]

一、从政府方面而言,完善制度的具体措施

1.确立明确的产权制度。产权是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明确界定产权,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有效解决外部经济问题。对于农民而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莫过于土地。而现行的土地制度赋予了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而没有土地所有权,权利的排他性不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很难获得土地增值收益。因此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加强产权立法保护力度,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让农民和市民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2.改革城乡二元财税体制,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加快建立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结构和投向,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建立财政支农基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突出支出重点,提高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能够在国际大环境下与其他人公平竞争。

3.放活农村体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合形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3]。

4.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行“有限”政府的目标,防止权力滥用。权力是公共产品,应该为公众服务。对于政府的行为要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严格规范,防止权力的“寻租”行为,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实施者,不应该直接干预市场经济,不应该直接参与资源配置,而要为不同的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创设良好的体制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以保证公平,体现正义。

5.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范围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不能保证初次分配的公平,对初次分配的修正实质是对机会不均等的修正。保护弱者是人道主义的要求。要逐步把农村也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使农民与市民能够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公平的竞争而无后顾之忧。要加大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平等竞争的开放的市场体系

建立全国统一的平等、竞争、开放的市场体系,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给予农民完全的“国民待遇”。市场经济的价值准则是平等自由,每个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自由进出市场,他们的利益追求不同,需要调节。当前中国改革中关键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保障机制残缺,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他们的利益不能建成和谐社会。为了社会的长远利益,既要使大多数人共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使大多数人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要建立合理的利益结构,给予农民完全的“国民待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市场经济要给予每个市场主体充分的自由和机会。当前中国城乡居民巨大的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太低了。“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的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4] 对于农民提高收入,缩小差距,就业是关键。而“弱势群体能够用来获取财富的唯一手段就是他们的劳动力,因此要提高他们的经济地位,唯一可持续的办法是给予他们所拥有的劳动能力以最大最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按供求决定的合理价格”[5] 。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才会产生经济活力,因此,要保障劳动力、技术、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城乡间流动畅通,从而带来更多的机会以缩小城乡差距。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人口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今后我们必须淡化“城市偏向”,着眼于弱化和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按照平等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调整和规范城乡关系,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政治地位,以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以加快城乡经济的融合和协调发展。消除制度化障碍,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业,形成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建立新型的城乡平衡发展战略,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条件。”[6]同时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营,按照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本质要求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四、建立公平的教育体制

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具有社会效益。“当没有其他的措施来保证收入差距不致于太悬殊时,不断增加受教育的机会能够使弱势群体彻底摆脱贫困,形成持久的拉平差距的趋势”。努力推进教育机会的平等,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使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劳动者起点的一致。同时也为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中国融入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的条件下,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我们追求的共同价值准则。人类的发展最终将消灭“一部分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上”的不平等现象。社会要想迅速发展,必须保障大多数人享受发展的实惠,以此达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才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正义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赘瘤,消解它是大势所趋。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准则。从二元走向一体,实现经济正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消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挥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互补,为彻底消除城乡对立,建立新型城乡互动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准备条件;实现经济正义,对中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现代化,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姜法芹.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农民收入增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

[3]金人庆.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03-03(12).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篇8

一、工作思路

突出一个主旨(以生态建设为中心),解决两大难题(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产量不高;林民增收不足),抓住三个关键(造林营林为主生态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林业产业化建设,搞好林下经济开发),实施六大工程(退耕还林、三北造林、村屯绿化、农田林网、矿区绿化、防沙治沙等),配套九项措施(科技与人才兴林、依法治林、深化林业改革、项目投资的拉动、外资的带动、宣传发动、以工业理念管理林业工作、市场拉动)。

二、工作目标

1、造林绿化:计划营造林和封山育林70万亩,其中:“三北”造林10万亩;退耕还林40万亩(退耕地10万亩、配套荒山30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

一是要加强退耕还林、三北造林、速生丰产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项目建设推进我市生态建设。二是突出“治沙和治荒”的重点,将阜新防沙治沙工作争取纳入国家和省工程项目区,采取具体措施攻克我市荒山造林;三要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大力开展义务植树、部门绿化、绿色通道建设等各种形式的社会造林,全方位推进国土绿化步伐。四是全面实施《阜新市村屯绿化总体规划》,整治村容村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实现绿色和谐精美阜新。

2、林业育苗:计划育苗10000亩。容器育苗3000万杯,积极调整育苗结构,为配合荒山造林及封山禁牧工作,增加乡土、灌木林、饲料林树种育苗比重。

3、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计划防治森林病虫害90万亩,防治率达75%以上。苗木产地检疫率达到95%以上。监测覆盖率达到85%以上。要抓好杨树病虫害工程治理项目。

森林防火及林业严打,全年杜绝重大特大森林火灾,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04‰以下,利用好森林防火电子监测系统,加强森林火灾的预警预报。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重点抓好清理采伐迹地和小开荒行为。

4、林政资源管理:严格执行省政府“十一五”期间采伐限额,把好审批关,重点改造低产林和农田防护林。抓好林权证发放工作,规范木材行业管理,出台《阜新市林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

5、林业产业及基层基础建设:计划全系统实现林业产值9亿元,林业增加值4.3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农民增收龙头产业,抓好林业站建设、科技培训和推广及森防体系建设。

6、经济转型林业项目工作:要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三北”四期工程造林、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生物制药厂、海棠山自然保护区等项目的续建工作。争取国家防沙治沙、林业森防体系建设、国有林场脱困、林业站建设、生态公益林补偿等项目,使我市经济转型林业项目的争取工作再上新台阶。

7、继续搞好林下经济开发,发展到100万亩,以林草间作为主,配以林药、林菌、林烟、林粮间作、林下养鹅,重点抓好树木郁闭后林农复合模式开发,加快退耕后后续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好林农增收问题。

篇9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规划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一些群众威信高、“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形成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为我市城乡规划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局长牵头,副局长、副局长、书记协助,承办单位:办公室)

二、培育规划事业发展

随着城镇化追赶战略的实施,我市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对城乡规划工作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城乡规划工作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肩负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在认清发展形势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建设城乡秀美新的发展目标,正确把握战略转型时期城乡规划工作的任务和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和改进规划工作,促进城乡规划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各科室、各分局和局属各单位要牢固树立规划发展一盘棋的观念,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讲政治、顾大局、增团结、促和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规划事业健康向上发展,努力促进规划事业大繁荣。坚持依法依规,结合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研究制定扶持“两院一中心”发展的具体措施,为局属单位的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局属单位要加强管理、创新思路、主动出击、靠上服务,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全面提升业务水平,高质量干好各项工作,力争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局长牵头,副局长、副局长、书记、总规划师协助,承办单位:各科室、各分局、局属各单位)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执行中央、省、市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整体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扎实开展廉政教育,制定完善各类制度,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严禁干部职工利用规划职权和职务影响获取不正当利益,切实做到清正廉洁。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报”现象的发生,对于违规违纪者严肃处理,真正树立城乡规划行业良好形象。(局长牵头,书记协助,承办单位:办公室)

四、加强机构建设

随着我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特别是将乡村建设纳入规划管理范畴,规划管理任务大大加重。当前,我局的规划管理环节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现实工作的情况。要进一步优化业务科室职责分工,理顺规划审批流程,科学界定科室和分局的业务职权划分。加强与市编办的沟通协调,尽快组建规划展览馆管理中心;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完善分局设置;积极申请增加市局业务科室数量和人员编制,为进一步规范细化城乡规划管理奠定基础。(副局长牵头,承办单位:办公室、法制监察科)

五、全速推进规划展览馆布展

寄托着全市人民的期盼和厚望。当前,规划展览馆布展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布展工作办公室的同志要集中办公,认真谋划,按照布展工作时间节点,全力做好规划展览馆布展各项工作。(副局长牵头,承办单位:规划展览馆布展办公室)

六、认真做好交通规划编研课题

在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做好城区核心区交通疏解方案、都市区交通体系规划、城区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控制等交通规划编研课题,完善都市区交通系统,优化城区交通组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逐步改善城区交通拥堵的状况。(副局长牵头,承办单位:规划设计科、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七、扎实做好规划编研项目计划的实施工作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年初制定的2013年重点规划编研项目计划,高起点编制各类专项规划、重要片区详细规划和年度重点工程建设规划,指导乡镇及村庄规划的编制,着力构建以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为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为依据、重点片区和重点项目规划为保障,覆盖全市、定位明确、科学规范的城乡规划体系,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科学蓝图和法定依据。(副局长牵头,总规划师协助,承办单位:规划设计科、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规划咨询中心)

八、加快推进“数字规划”管理系统建设

将城乡规划纳入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边建设,边应用。启动“数字规划”管理系统工程一期建设,以规划“一张图”管理和城市规划高仿真三维辅助审批系统为核心,建立具有可扩展性和较高水平的全新“数字规划”管理平台,构建覆盖规划管理、规划编制与研究全过程的“数字规划”体系,力争2013年底初显成效。(副局长牵头,总规划师协助,承办单位:“数字规划”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规划咨询中心、市勘测院)

九、开展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总规》实施三年来,对促进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总规》实施评估研究,有利于全面客观的认识总体规划,找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需要调整的方向,为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建设提供指导。《总规》实施评估,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的、总体把握,从战略高度解决《总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好城镇化、城乡一体化问题,处理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副局长牵头,总规划师协助,承办单位: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各分局)

十、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及督查考核

将政风行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全局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行风建设、人人关心行风建设的良好局面。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效能提升年”活动,形成争先创优、积极向上的氛围,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进一步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规范规划审批行为,增强透明度。深入开展工程建设、容积率等专项治理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提高创建水平和质量。做好政风行风热线上线工作,用心倾听群众呼声,用实际行动解决民众诉求,全面提升规划系统社会形象。高度重视各项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把开展民主评议作为全面检验规划工作的重要契机,采取多种方式,搞好规划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努力提升评议名次。进一步强化督查考核,成立考核组,对重要事项完成情况实行月通报、季小结、年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各单位及领导干部的业绩评定、奖励惩处、评先树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书记牵头,承办单位:办公室、行政许可科、法制监察科)

十一、加快筹建规划协会

为进一步把握新时期我市城乡规划发展形势,总结和交流我市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城市勘测、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的成绩与经验,搭建城乡规划领域相互学习与沟通的平台,开展规划行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申请成立市城乡规划协会,聘请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及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组织开展课题调研、培训讲座、规划考察交流、主办规划刊物等工作。(书记牵头,张平主任协助,承办单位:办公室)

十二、扎实做好包村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统一部署,继续做好镇靳粮店村帮扶工作,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扎扎实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坚持深入基层、为民服务,结合“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探索建立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书记牵头,总规划师协助,承办单位:办公室)

十三、组织组群城市融合发展研讨会

随着我市“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市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空间不断融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呈现出“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积极探索城市发展规律,进一步推进都市区各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提升都市区的辐射带动力和区域影响力,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市政府将联合举办组群城市融合发展高层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我局将积极协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做好论坛的前期筹备工作和相关会务工作。(总规划师牵头,承办单位:办公室、规划设计科、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10

关键词: 城乡学校共同体 教育均衡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学术界和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个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一直在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很明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我们一直在探索能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构建学校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的意义

(一)有助于落实十精神,促进教育公平。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教育的繁荣发展是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一部分。构建学校共同体,为城市学校带动农村学校,农村学校促进城市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路径的保障。

在学校共同体内,城市学校可以用自己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互帮互助,共同繁荣”,有助于实现资源互补、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二)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特色办学名区。

学校共同体是基于相近的地域和办学理念而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应秉承“多元共生、和而不同、优质特色、高位均衡”的理念密切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联系。学校在高位均衡的办学理念下,容易形成办学的规模效应,扩大学区的影响力,形成具有学区办学特色教学名区。

(三)有助于教师的共同成长。

共同体学校通过加强教师的交流互动,沟通了思想,提高了自己的素质,促进了教师们的共同成长。通过校际间教师合作,相互听课评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共同开展教研交流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分享教学过程中管理学生的经验教训,提高了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有助于打造一支能够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的教师队伍,能够促进教师提高各种能力。

(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城乡共同体学校内开展辩论赛、运动会、科技创新等大型学生联谊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城乡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和舞台,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加适合自己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校共同体的组织形式

本论文是在调查郑州市某区的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完成的,该区的城乡教育共同体还处于探索阶段,它是结合本地域的特色建立起来的城乡教育共同体。

(一)建立学校共同体的指导思想。

1.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是国家教育精神的体现。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也是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精神的贯彻。它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给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建立学校共同体是该区教育理想的体现。郑州市某区处于城乡结合部,该区的教育理想是在“多元共生、和而不同、优质特色、高位均衡”的指导思想下建成“组织放心、人民满意、公众认同的现代化教育强区、名区”。

(二)城乡学校共同体的组织形式。

在教体局的倡导下该区建立了九个学校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内都有城市学校、城乡结合部学校和农村学校。每个共同体都会选出牵头单位作为该共同体的理事会单位,它主要负责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方面的交流合作活动。教体局负责对每个共同体进行评价,平时还会定期举行教学方面的竞赛,由各个共同体的理事单位抽取该共同体内比较优秀的单位参加。

三、组建学校共同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该区教体局于2013年1月出台了《关于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该区对学校共同体的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虽然截至目前城乡学校共同体在实践中运行得比较顺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以下问题不容忽视。

该区的城乡学校共同体是在教育体育局领导下的一种自治组织,共同体内学校的原有法人地位、领导班子、教师编制、财务核算等仍然保持独立,共同体内各学校共同研究制定《教育发展共同体章程》,并依照它实施自主管理。

首先,由于是各个共同体自定章程,整个区的发展很难形成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即使每个共同体都知道本区的整体目标是“教育均衡发展”,但是没有可落实的具体措施,这个目标就像“空中楼阁”。其次,学校共同体的管理单位是各个理事会学校,不是教育体育局专人专门负责,这样会加大理事会学校的工作量,影响学校共同体的实施效果。再次,没有独立的组织负责学校共同体的运行,共同体内相互交流过去的教师绩效工资不易核算。一般交流到别的学校的教师由原单位按他在本单位的工资水平发放工资,但是交流到其他学校的教师工作量往往与原单位很难对等,让现单位评价其他学校的教师难免会碍于情面流于形式,会降低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最后,交流教师在比例和时间方面的规定还欠妥。《实施意见》中规定:“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学校之间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共同体各学校每年教师流动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学校教师总数的10%。要与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计划和支教等相关工作相结合,在尊重教师意愿的前提下,各共同体校际之间、城乡之间教师交流的方式和比例,由共同体结合实际提出交流意见,经教体局批准后实施。”由于城乡学校间的差异,例如,乡村学校老师有很多都是“包班”的,从城市交流过来的老师会感觉工作量加大;交流到城市学校的农村老师也有不适应的地方,因为在农村都是小班教学,到城市学生人数比农村学校的多很多,对课堂没有“控制感”。

四、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的对策分析

一项好的教育政策要想取得预想的效果,只用制度约束是不行的,必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在目前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有很重要的意义,如何让城乡学校共同体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设置共同发展的目标。

人们探索的关于教师合作的具体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但是在现有的教师合作机制内,参与教师的共同意识不够,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个体的专业发展,很少从教师群体的角度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在学校共同体内,我们应该设置共同发展的目标,并且将此目标具体化,让城乡教师形成“共同意识”,最终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设立专门的管理单位。

设立独立的组织部门由专人负责学校共同体的活动组织、人员管理和最终评价等事情,该组织应该独立于参与学校之外。虽然现在的城乡学校共同体也有教体局的人员管理负责,但是这些人员不是专门负责该组织的运行,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和响应的财力做后盾,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也难免会有心无力。建立一个独立的管理单位,拨付一定的经费专款专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城乡学校共同体的效果。

(三)完善相关制度。

在制定城乡学校共同体的相关政策时要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老师对共同体内的交流政策都表示支持,但是很多老师认为奖励的力度不是很大,用于交流的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不是很充足。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加大奖励力度,灵活安排教师交流的时间。例如,可以延长优质教师在农村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不用一直适应新老师,优秀教师也可以更深入更广泛地对农村学校产生影响。

总之,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是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探索,它加强了城乡学校的联系,密切了城乡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城乡教师形成“共同意识”,促进一个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发〔2012〕48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S].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

[3]郑州市某区教体〔2013〕2号.关于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