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7 18:2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籍测量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籍测量;含义;控制测量。
【中图分类号】TU8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150-01
地籍测量包括权属调查和权属测量,是依照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在土地登记申请的基础上,通过权属调查和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地籍调查的数据,图件等调查资料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作好技术准备,对地籍测量的含义,内容及测量的基本方法进行论述。
一、地籍测量的含义及内容
1、地籍的含义。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表册和图等形式表示,地籍按发展阶段有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根据特点和任务,地籍又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而按其特点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2、地籍测量的作用。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是地籍调查中依法认定权属界地址和利用现状的技术手段,是地籍档案建立的信息基础。地籍测量应根据“测量尽可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要原原则,除能为地籍管理和地土税收提供测量保障外,还必须为国民经济建设各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提供服务。
二、地籍测量的技术路线
1、采用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野外全解析数字地籍测量一步到位工作模式,同一地块调查和测量工作由同一小组完成,大幅度减少工序衔接问题;
2、采用国内优秀的商业化测图系统软件CASS 5.1和自主开发测量软件相结合,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同时,提升调查成果科技含量;
3、采用统一提供的软件将地籍调查成果全部录入计算机,地籍测量数据按照统一规定格式加工处理,为建立合肥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奠定基础;
4、采用“套作”技术,即将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字化地籍测量、资料建库、数据加工等工序在时间上作一定量穿插作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5、采用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调查和测量工作,确保工程实施进度和成果质量总体达到优级。
三、地籍测量的基本经济
1、平面控制测量
(1)选点。在D级GPS控制网点的基础上采用GPS进行控制点加密,每个自然村平均布测4个E级点,共布测28个点,联测D级GPS控制网点坐标作为GPS控制网起算数据。(2)外业实施与数据处理。首级控制网用中海达GPS(单频和双频)接收机进行观测,然后用中海达HDS2003 数据处理软件包进行解算,先进行GPS网的三维无约束平差,然后在泰安市坐标下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得到平面直角坐标平差值、基线向量改正值、点位误差、基线精度等一些指标。本次外业观测、质量检核、室内平差均严格按照“GPS工程规范”进行,各项精度指标均满足“工程规范”中对E级平面控制网的要求,可作为平面首级控制。
2、地籍测量的内容。地籍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界标物:作为和为界标物的各类地物必须测量。
建筑物:永久性房屋应逐幢测量,临时性房屋不测量,房屋等建筑物按墙基角测量,围墙、栅栏、栏杆应测量,阳台雨篷下有支柱应测量,全封闭的阳台按房屋测量,围墙,栅栏,栏杆应测量,阳台雨逢下有支柱应测量,全封闭的阳台按房屋测量,与权属界线无关的悬空阳台不测量,室外楼梯与房屋相连的通道应测量,建筑物的细部如墙外砖柱,装饰性的门柱应测量,露天设备等不测量,住宅小区内的每幢有院的分户墙,凡与权属无关的不测量,居民院内违章搭建的房屋其高度未超过围墙的不测量。
道路:道路,街道和有正规铺装面的内部道路应按“规范“要求测量,公路以路肩线测量,街道以路涯线测量,建筑区内道路有明显界线的以路测线测量,无明显界线的以两旁宗地界址线为主,路旁的行树检修井、里程碑,指标牌等可舍去,道路上的桥梁,涵洞,隧道要测量,应注记路,街巷名,宗地内部道路只测量主干线,郊区道路如有界线,则必须在图上标明,路肩线也必须测量。
植被:较大面积绿化在(10平方米以上),街心花园,城乡结合部的农田,菜地,园地,河滩等按分类含义绘出地类界,配置少量植被符号或注记说明。
四、地籍测量的基本方法
1、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利用GPS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在一些大城市中,一般已经建立城市控制网,并且已经在此控制网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已有控制网的控制范围已不能满足要求,有些控制点被破坏,为此迫切需要利用GPS定位技术来加强和改造已有的控制网作为地籍控制网。
2、界址点坐标测量。在界址点和地物点测定前,传统的方法在首级控制网下加密一、二级导线和图根导线,随着GPS设备的普及,用GPS快速静态模式布设导线,是一种高效率地选择,在变更地籍测量时,当原有已知点破坏较多时,也可选择GPS快速静态模式加密导线,但应注意的时观测时间应大于15分钟,布网时要有足够的起算点,起算点分布要均匀,现在界址点解析法测量方法主要是全站仪极坐标法和GPS-RTK法,采用GPS-RTK方法时,由于每个界点测量都是孤立的,没有检核条件,建议每个界坦点幸免需认真测定二次。
3、地籍碎部测量的极坐标法。在控制点A上架设仪器,并以控制点A和点B定向,由于全站仪的广泛应用,该法已成为目前获取地籍要素的主要方法,通过直接将每个碎部点的高度角,水平角和斜距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或掌上电脑上,直接解算界址点的三维坐标。
4、利用全站仪的界址点测量。对于高层建筑物或较为隐蔽的地区,RTK接收机接收条件不好,测量状态无法固定时,则应用全站仪进行界址点测量,所用全站仪都具有自动记录和内存管理功能,外业直接观测界址点的平面坐标,并记录在全站仪内存中,在测量过程中注意画草图,由于全站仪的测量的坐标精度高,且又能如实记录数据,方便地向计算机传输数据,所以也是数字测图的主要方法。在部分界点和地物点无法用仪器直接施测时,可在图根点或界点上用钢尺测量取栓中菜用距离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等几何方法求其坐标,量取栓距时应注意要有多余条件检核,以排除粗差,对作为起算点的办址点应量取至少1-2条界址边长,检核其精度。
5、白纸成图法。白纸成图法包括太平板仪,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等作业模式,它是一种图解成图法,在建立图解地籍时,最初图解地籍测量是建立在平板仪测图技术基础上的,由于平板仪测量法不能提供精确的野外实测坐标数据,而只能得到图解资料,因而只能提供图解地籍,随着解析测量方法以及摄影测量法的广泛采用,平板仪测量法已逐步被取代。
6、摄影测量法。摄影测量法也称航空摄影测量法,它蝗安航测量摄像片及其测制底图获取目标的位置,主要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求得界址点坐标。当界址点的数目很多,地面通视不良的情形下,采有高精度的摄影测量方法是经济有效的,对于采用其它方法施测界址点坐标,而用航测法绘制地籍图,更是我国当前城镇地籍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李世平,王占利,数字化测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詹长根,唐祥云,刘丽,地籍测量学[M],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地籍测量 关键技术 内外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043-02
1 地籍测量技术概述
地籍测量成果直接为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社会经济宏观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对国民经济影响极为深远。多年来,我国地籍测量成果不仅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土地数据还成为国家实施土地监管、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地籍测量为各级人民政府日常决策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特别是每年的变更调查成果已经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数据。
地籍测量中充分发挥了“3S”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最后全面获取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第二次地籍测量的全国性展开,将推动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传统的地籍测量的技术方法推进了一大步。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为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存在了一定的条件。如何合理选择有效的地籍测量技术方法,实现更高效、无偏差的地籍测量就要先了解各种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特性,才能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设计,才能更准确、高效地完成地籍测量工作。
2 地籍测量技术比较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从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野外法,另一种是内外业一体化法。
而对于外业调查中对于补测地物的处理方法有二种:(1)简易补测法;(2)仪器补测法。
2.1 全野外法
全野外法是根据地籍测量内外业两部分的侧重点来划分的。全野外法是指外业部分的时间和调查时间占整个地籍测量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部分内业解读,输出工作底图,然后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内业部分解读主要是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对行政界线、行政村名矢量化,这种矢量化主要是对照权属协议书和原土地变更数据库,不对地类进行预判,内业作业完后没有内业作业的检查。
2.2 内外业一体化法
内外业一体化法是现在国内比较先进一种技术方法。内外业一体化法是指内业部分的时间占整个地籍测量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全部内业解读,进行内业检查再输出工作底图,然后进行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流程如图1。
内外业一体化方法主要是作用于内业解读方面,同时辅助于外业调查的的方法充分预判,除了对行政界线和行政村名的矢量化,还包括对各地类和地类范围的预判以及自然村名,图斑预编号,和线状地物的确定等,在进行了内业充分预判后的同时,还对预判结果进行了内业的专业检查。
从人员的技术要求来看,内外业一体化法明显要比全野外法的人员技术要求更高,不但要求技术人员对外业调查要点的掌握,同时对内业数据处理软件也要精通;而全野外法作业人员在和内业作业人员进行交接数据时,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数据质量上得不到保证,作业速度上也远远比不上内外业一体化法。可以看出全野外法主要是适用于数字正射影像比较模糊,根据影像特征无法完全判读,对地类地物判读比较困难时可采用全野外法,这样可减少不必要的内业作业时间。
2.3 补测地物方法
(1)简易补测法:简易补测法是地物补测的主要的常用方法,它主要是利用几何原理,采用简单测量工具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主要有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线法等,适用于补测地物较小或较规整,而且四周有较多的与影像对应的实地明显地物点作为控制的地区。
(2)仪器补测法:仪器补测法是指利用测量仪器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的方法。由于外业调查范围比较广,作业环境比较差,而且费用比较高,所以该方法主要用于简易补测无法完成的情况。仪器补测的方法有平板仪法,全站仪法和GPS补测法。这三种方法主要都是采用补测地物附近特征比较明显的地物或控制点作为已知点,测量已知地物到补测地物的坐标增量,再插入到工作底图上。
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各有各的特点,两者要互相结合,在不同地点采用合适的地物补测的方法。
3 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法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主要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不仅反映在内外业工作量的多少的不同,而且还反映在对作业成果的检查上,从作业效率上来说,内外业一体化法要优于全野外法,全野外法是体现在室外作业的工作量较大,而内外业一体化法主要是内业作业时间较多。全野外法采用的是先内业少预判(即只在工作底图上作业权属界线与权属名称),对于地类的确定、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全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先充分内业预判(对地类,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和权属界线等都矢量化,线状地物宽度须外业采集),外业作业还可以对内业情况进行检查和修改,大大的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全野外法的缺点是外业作业工作量太大,外业中除了对线状地物宽度采集和自然村名等反映在调查底图上外,还要对地类范围等的确定;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只要在室外对室内作业内容的修改少量采集就可。这大大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同时增加了对内业和外业数据的检查。从上面可以看出,对于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有三点优点:一是内业的充分预判,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二是内业作业对地类判别,在外业还可以对其范围,地类,位置等的正确性做一次检查;三是对于外业调绘情况的反映在内业矢量数据上更为方便,并能对预判数据再做一次检查和修改。
地籍测量常采用的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综合法。具体流程图如图2。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及处理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经验。
(1)内业预判,容易出现内业作业标准不统一,矢量化精度达不到要求,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发生。对于矢量化数据线型及颜色不一致的情况,处理的方法是统一内业作业标准,加强内业质量检查;对于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有明显错误的,室内立即修改。但对于内业把握不准的,外业调查后再作修改。
(2)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解译比较明显、容易判断的线状地物、林地、居民地以及较大的河流、湖泊,无法判断的地方作好标注,进行全野外调查以及对解译的地类图斑进行全野外核实和补充,与权属调查同时进行,依据影像调绘在工作底图上。将地物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记录在《地籍测量记录手簿》上,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界线、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
(3)外业作业时对于行政村合并情况较多的,但却与市民政局提供的村合并和村名称不符,处理方法就是按民政部门提供的资料为准,对于实地行政区界线与权属文件不符时,应签写新的权属协议。
实践证明,对于丘陵、山区面积较大的区域地籍测量的作业方法采用本文设计的方案,既先对影像进行分类,能充分在室内预判的影像,先在室内充分判读,对于影像比较模糊的图幅,采用部分预判的方法处理,这样在室内节省了时间,在野外也有减少了工作量,在进行地籍测量时,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地籍测绘;方法选择;常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不断推进,在社会建设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方式,同时也能够实现国家的建设工作与测量工作相结合,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发展情况,而测绘技术也越来越重要。虽然在测绘技术的发展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也在很多测量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测量作用,实现良好的测量工作。在对城镇地籍测量中的测绘技术应用过程,不仅推动了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良好发展,满足城镇地籍测量工作中对于精准技术的工作标准,同时也能够实现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只有实现良好的测绘技术发展,才能够大力推进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地表覆盖物的位置,土地权属界、土地使用者及土地资料、地籍资料的动态监测及更新,其中地表覆盖物位置是指我国国境内地表面的图形以及覆盖物的几何位置,地籍测量时应把具体的位置和数据用几何图形编制成图;权属界既定出界址的位置和界址的坐标,以方便土地权属的管理;土地使用者资料包含使用者的姓名、住址、拥有土地编号、面积、土地等级,建筑物占有面积等资料;地籍的动态监测包括地籍图的重测、修测、重新定级以及地籍簿册的修编,并依据我国土地管理与规划的要求,进行土地整治与划分的测量工作。地籍测量可以有效的控制不动产的位置、面积、质量和权属关系,并能建立具体的坐标数据,为地籍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同时经过测量的地籍数据可以为土地的租凭和利用提供资料,使地籍测量成果具备了法律效力。地籍测量还可以促进区域规划、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和古迹保护、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管理,为土地的利用与规划提供决策。
二、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
1、测量经费的合理性
城镇的地籍测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其需要对不断变化的地籍信息进行测量,同时还要考虑到经费支出问题,因测量方法的不同,单位面积所需的经费也不同。针对一个发展中的城镇这种测量经费往往无法接受,针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城镇地籍测量中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地籍测量方法。
2、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选择较为适宜的测量方法以满足测量过程中对坐标、面积、界址的需要。测量过程中对一般城镇和村庄都可以利用解析法和图解法进行测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物密集程度增大,宗地面积变小,界址密度也逐渐增大,需要利用现有的比例尺对现行的地籍图形进行似画,并根据实地测量绘制成地籍图。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部分解析法进行宗地坐标的划分,解析法可以计算出地籍数据,但有部分地籍数据还不够精确,这时利用实际测量确认部分解析的数据,以达到节省工作量和资金的目地,所以说城镇地籍测量要充分利用好测量方法,突出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3、原有地籍资料的可利用性
原有地籍资料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在地籍信息收集中一定要强化对原有地籍资料的再利用,这可以极大的缩短地籍测量图的成图周期,体现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目前,我国的土地测量单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仪器与设备相对落后,在开展地籍测量时存在难度大,任务重的情况,实际测量中如果测区内有现成的地籍图,可首先进行选用,如有平面地物缺失可进行修补,然后结合实地测量数据对宗地勘丈数据和地籍要素进行绘图,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缩短了成图周期,达到了土地管理的要求。
三、地籍测量的常用方法
1、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所谓的CPS系统,是一种建立于卫星信号搜寻角度之上的定位导航服务系统,其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其具有全球覆盖、生成准确、合理的三维立体坐标、操作方法较为快捷方面、能够连续性作业、传送速度快、灵活性强与精准度高等特点。现如今,在地籍测绘技术当中,CPS应用范围极广,成为探测地点的主要方式。GPS定位服务系统主要是依托PTK技术对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进行专业性的技术测算,可精确到厘米的单位,在生成数据或信息之后,将其拷贝到成图识别系统,便可获得需要的地图。下面我们简单阐述一下在采用CPS定位服务系统之后所应注意的事项,具体为:第一,地点问题,接受CPS发出信号的地点要无遮掩、较为开阔,有些树冠林中,能够干扰卫星信号,导致信号与地籍测绘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第二,在进行PTK测量技术之前,应选择卫星数多PDOP值较小的阶段进行操作,确保数据与信息的真实性、精确性与客观性;第三,基准站的上空辽阔无缘,无任何可干扰接收信号的介质,尤其是强大的电磁源,均会影响信号的接受与地籍测量的精确性。
2、摄影测量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所谓的摄影测量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摄影器材,提供立体、清晰、全面、精确的三维信息。其优势为:不需要近距离接触实物,即便是存在一定的距离,依然能测量出精确的地籍数据,如此一来,大大缩减了工作人员在野外的工作量,提高了测量效率,信息获取渠道的种类也愈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个测量地逐步创建了数字化摄影工作站,可见技术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在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均采用了摄影测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成像比例最高为1:00,能够形成清新线划、影像丰富多彩、数字化的信息效果。具体涵盖了三维立体化坐标测图硬件设施、解析成图方式以及高密度模拟应用测图实施等等,实现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采集与汇总,处理影像数据之后,将其录入到绘图系统当中。
3、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既能够获取影像信息与非影像信息的语义解释与非语义解释,又可进行精确的口标几何定位,通过非接触性传感器获取物理特征与几何相关的信息,为我们改造自然、认识自然提供强有力的参考和依据。遥感技术一般适用于一些中等或小规模的地形图当中,用来获取一些几何数据与物理信息。一般情况下,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的监测对象为土地资料及利用率,通过数字或图形等文体形式获取数据,结合现代化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处理一些难以分辨的信息,同时按照相关要求制定对地籍的监测周期,全程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对土地利用周期变化产生的不同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归纳、整理与对比,最终形成一组精准、科学、真实、有效的数据。遥感测绘技术的长足发展让测绘变得更加便捷、客观与科学,现代化计算机处理技术进一步的完善与丰富,让测绘地籍等项目更为合理、精确与科学,充分补充各类地籍信息、比例地形图与城市基本地形图等,提供高效、现代、科学的处理方式。
结束语
要想发展、完善地籍管理工作,必须提高科技水平,进行技术上的革新,掌握地籍测量基础的知识,把地籍测绘和地籍控制测量作为地籍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地籍控制测量,明确控制测量的要求,建立测量时的坐标系,建立首级控制网和加密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只有保证控制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更好地进行地籍测绘,才能确保地籍图册的准确性,才能更准确的开展测量工作。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地籍测量手段,才能促进地籍管理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慧,华运知,薛美玲.浅析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华章,2011(17).
篇4
关键字:地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地铁地面控制测量包括地面平面控制测量(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精密导线网测量)和地面高程控制测量两部分。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网由两个等级组成,一等为卫星定位控制网,二等为精密导线网。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城市坐标系。应沿地铁线路独立布设平面控制网。投影面高程应与城市现有投影面高程一致,若线路轨道的平均高程与城市投影面高程的高差影响每千米大于5mm时,应采用其线路轨道平均高程面作为投影面高程。对已建成的卫星定位控制网和精密导线网应定期进行复测。第一次复测应在开工前进行,之后应每年或两年复测1次,且应根据控制点稳定情况适当调整复测频次。复测精度不低于初测精度。
1.1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
1.1.1外业测量
1、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技术指标应满足表1.1-1的规定。
表1.1-1卫星定位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
2、卫星定位控制网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观测前进行星历预报,选择卫星状况良好的时间进行观测;
(2)天线定向标志指向正北,且经整平、对中后,其对中误差应小于2mm;测前、测后测定天线高各一次,互差应小于3毫米,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3)观测时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开机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观测开始后,及时记录或输入有关数据并随时注意卫星信号或信息存贮情况,并记录观测手簿。
(4)每日观测完毕,及时将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拷贝到计算机中并进行数据处理。
1.1.2数据处理
1、基线处理
卫星定位控制网外业观测基线解算时,对于小于8km的短基线采用双差相位观测值和双差固定解;对于8~30km的长基线在双差固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选择最优结果。对周跳较多或观测数据质量欠佳的时段进行删除或用分段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解算。基线解算采用卫星广播星历坐标值作为基线解的起算数据,基线解算结果中基线长度中误差输出值不超过2。
全部数据应进行同步环、独立环及重复基线检核, 检核时需要满足下列要求:
(1)同步环各坐标分量及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格式要求:
式中 ——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环闭合差;
——标准差,即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固定误差;
——比例误差系数;
——卫星定位控制网中相邻点间的平均距离(km)。
(2)独立基线构成的独立环各坐标分量及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各式要求:
,,,
——独立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3)复测基线的长度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同一边复测的次数,通常等于2。
2、网平差
(1)将全部独立基线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城市现有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作为起算数据,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边长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列各式要求:
≤ ,≤,≤
(2)在所使用的城市坐标系中进行约束平差及精度评定,约束平差采用的起算点与原测相同,平差完毕输出相应坐标系中的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角以及相关的中误差、相对点位中误差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等。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同名基线无约束平差相应改正数的较差应下列各式要求:
≤,≤,≤
1.2精密导线网测量
1.2.1外业测量
1、精密导线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2-1的要求
表1.2-1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2、观测时应执行以下要求:
(1)使用I级或II级全站仪进行,全站仪以及温度计和气压计应检定合格有效;
(2)当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其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A、采用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小于4";
B、前后视边长相差较大,观测需调焦时,宜采用同一方向正倒镜同时观测法,此时一个测回中不同方向可不考虑2C较差的限差;
C、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内2C较差,Ⅰ级全站仪为9",Ⅱ级全站仪为13"。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Ⅰ级全站仪为6",Ⅱ级全站仪为9"。
1.2.2数据处理
精密导线网数据处理及网平差采用经过鉴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严密平差。
(1)附合精密导线或精密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不应大于下式计算的值:
式中——测角中误差(") ,取±2.5";
n —— 附合导线或导线环的角度个数。
(2)精密导线网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
n —— 附合导线或导线环的角度个数;
N ——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3)导线网测距边进行气象改正、加常数和乘常数改正后,在进行高程归化和投影改化。
地面高程控制测量
2.1外业测量
1、水准测量应满足以下主要技术要求:
表2.1-1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2、水准测量应执行以下技术要求:
(1)施测时沿统一线路进行往返测量,联测沿线的所有水准点。
(2) 施测采用DNA03及配套铟瓦尺进行,水准仪和铟瓦尺在检定有效期内,测量时并配置稳定、结实的专用木质三脚架和5kg 的尺垫。
(3)i角检验:水准仪作业期间每天检校一次,当i角保持在15″以内时,可用于施测作业,超限时停止作业查明原因。
(4)数字水准仪观测方式
往、返测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后视标尺—>前视标尺—>前视标尺—>后视标尺;往、返测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前视标尺—>后视标尺—>后视标尺—>前视标尺。
(5)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在日出后与日落前30min内、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h内、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气温突变时、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不得作业。
(6)观测时应遵守以下事项:
A、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仪器罩。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行预热,预热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
B、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角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C、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应为偶数。由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支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D、观测间歇时,全部在水准点上结束。
2.2数据处理
1、水准测量外业工作结束后,应首先进行观测数据质量检核。检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测站数据质量、水准路线数据质量、往返测高差较差及附合路线闭合差,上述数据质量全部合格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
2、计算取位,高差中数取至0.1mm,成果取至1.0mm。
3、每条水准路线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Δ;当附合路线和水准环多于20个时,还需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W。
水准测量每千米的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Δ按下式计算:
式中MΔ —— 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m);
L —— 水准测量的测段长度(km);
Δ—— 水准路线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n —— 往返测水准路线的测段数。
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数全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MW —— 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m);
W —— 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mm);
L —— 计算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时的相应路线长度(km);
N —— 附合线路和闭合线路的条数。
4、水准网平差前进行水准标尺长度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水准路线闭合差改正。
5、待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后,进行整体严密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高差全中误差、最弱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点的相对高差中误差。
复测及成果分析
对已建成的地铁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应进行复测。第一次复测应在开工前进行,之后应每年或两年复测1次,且应根据控制点稳定情况适当调整复测频次。复测精度不低于初测精度。当平面控制网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的控制点坐标较差不大于15mm时,维持原测成果不变;当较差大于15mm时,采用周边稳定的控制点进行约束平差,求取其新成果,并对原测成果进行更新。高程控制网复测成果与原测高程成果较差的小于倍高程中误差时使用原成果,大于倍高程中误差时应复测确认,如确认检测成果无误,则说明水准点有沉降现象,要更新使用新成果,约束相近的稳定的水准点成果进行平差,求取下沉点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GB50308—20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S].
[2] 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S].
[3] CJJ/T 73-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S].
[4] 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
篇5
关键词:强夯法;原位检测;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 A
强夯法是将很重的夯锤(一般为50 ~ 400kN)起吊到很高的高度(一般为6 ~ 30m)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性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强夯法自1970 年在国外使用以来,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实践证明强夯法具有施工设备简单、原理直观、应用范围广泛、加固速度快,加固效果显著,节省工程造价等特点。因此作为一种适用性广、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技术在我国被广泛的应用。强夯的效果直接影响上部结构的稳定和变形,因此对强夯效果的质量检验非常重要。
强夯质量检验概述
为了对强夯过的场地作出加固效果的评价,检验是否满足设计的预期目标,强夯后的检测是必须进行的项目。强夯检验应在场地施工完成经时效后进行。对粗粒土地基,一般时间间隔取1 ~ 2 周;对饱和细粒粉土和粘性土应需孔压消散,土触变恢复后进行,一般时间间隔取3 ~ 4 周。对于一般工程,应用两种和两种以上方法综合检验;对重要工程,应增加检验项目并做现场大型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对液化场地应做标贯试验。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和重要性确定检验的数量。简单场地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建筑物地基不少于3 处。对于复杂场地,根据场地的变化类型,每个类型不少于3 处。当强夯面积超过1000m2,每增加1000m2以内,应增加一处。
强夯质量检验方法
强夯地基的质量检验方法,根据土的性质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原位测试方法,另一种为室内土工试验方法。
1. 原位测试法
原位测试可以直接明了地了解地基土的特性,常用的用于检测强夯效果的原位测试方法有以下几种:
2. 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是在室内对从现场所取的土样进行测试与分析,从而获得所需土工参数。
强夯效果检测分析
3. 工程概况
对沈阳沈北经济开发区某工厂机械加工车间回填砂土地基进行夯后检测,分别采用载荷试验、轻型动力触探、变形模量EV2三种原位测试方法检测。
4. 工程原位测试检测方法
(1)载荷试验
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载荷法。用一台1000kN千斤顶加荷,一台自重35 吨挖掘机作为反力构架,由油压千斤顶通过直径为0.8m 的圆形刚性承压板施加压力,油压表显示载荷值,竖向位移由4 块100mm 百分表测读。初级加荷37.5kN,以后每级加荷37.5kN,加荷等级最大取至8 级结束试验。并记录各级荷载下承压板的沉降量。
由于本工程试验点加最大荷载时,变形较小(沉降量均小于板直径的0.06,即48mm),地基土均没有破坏,计算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综合考虑对比沉降量与承压板直径之比等于0.01 时所对应载荷和按最大加载量的1/2 对应载荷值得出三个试验点承载力均为300kPa。由于3 个试验点承载力特征值实测值的极差小于平均值的30%,最终承载力特征值取其平均值fak=300kPa。由于3 个试验点承载力特征值实测值的极差小于平均值的30%,最终承载力特征值取其平均值300kPa。
(2)轻型动力触探
在强夯施工场地布置12 个动力触探点,采用轻型圆锥动力触探仪,检测深度为0.8m。采用自动落锤装置,连续进行锤击贯入,防止锤击偏心、探杆倾斜和侧向晃动,保持探杆垂直度;锤击速率每分钟宜为15 击;每贯入100mm 记录其相应击数。通过对检测结果分析可知强夯后,强夯处理效果较好,经综合判断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270KPa,检测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动力触探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土层从上到下的变化情况,很快地分析出强夯地基的处理效果,但是动力触探的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取值的可靠性必须通过静力载荷试验来验证。
(3)变形模量EV2的检测。
变形模量EV2是反映荷载作用下土体抵抗变形能力的刚度参数。变形模量EV2检测方法广泛适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城市交通、码头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基施工质量监控测试。
在涉外工程中,越来越多外企厂房设计和施工图纸上地基的压实控制指标采用EV2。变形模量EV2测试仪主要由承载板、加载装置、测试仪、测桥、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组成。
变形模量EV2试验是通过圆形承载板和加载装置对地面进行第一次加载和卸载后,再进行第二次加载,用测得的承载板下应力σ和与之相对应的承载板中心沉降量s,来计算变形模
量EV2、EV1及EV2/EV1值的试验方法。
本工程JBM-2型变形模量EV2测试仪对强夯回填砂土地基进行EV2检测试验。按照规范要求,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并计算得到各试验点的EV2和EV2/EV1。典型试验点的测试曲线见下图:
5、结语
由于强夯法至今为止还没有严密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岩土工程的复杂性,不能在设计时作出精确的计算和定量的预测,多数情况要依靠经验。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通过现场测试对施工效果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检验。因此,原位测试就成为强夯地基处理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沈阳某回填砂土地基强夯工程为背景,分别介绍了静力平板载荷试验、轻型动力触探、变形模量EV2三种原位测试方法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单靠一种检测方法只能从某一个片面角度说明问题,要想准确地反映强夯的质量以及土层的力学性质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方法。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对比,不仅为地基加固设计参数的取值获取依据和经验,同时也是正确评价加固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庆民,肖金凤,李树峰. 变形模量EV2检测方法及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J]. 铁道标准设计,2006(3):32-35.
篇6
工程测量是各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及设备安装的必要工序。随着我国地铁、轨道交通 事业的发展,工程测量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地铁由于其在建筑物、构筑物稠密地区修建,精度要求较高,施工线路长、施工单位多,又给工程测量增加了工作难度,因此,新的测量仪器及新的测量方法均在地铁施工中得到了应用。本文就当前地铁工程测量的现状和主要技术方法,由生产实践实际要求出发,作一些介绍和论述。
一、地下铁道工程测量精度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地下铁道测量工程的测量精度设计是根据工程的特征、施工方法、施工精度、设备安装精度和贯通距离等诸多因素确定的,它不仅要保证隧道和线路贯通,而且要满足线路定线和放样的精度要求。
地下铁道测量的首要任务是保证隧道贯通,因此在地下铁道工程测量精度设计中,合理地规定隧道贯通误差及其允许值,是地下铁道测量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目前在地下铁道测 量中使用的测量贯通误差要求,大都来自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它是根据山岭 隧道贯通误差测量的实际统计资料计算出来的。该指标应用在主要采用盾构和喷锚构筑法进 行隧道施工的地下铁道中,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是否科学值得商榷。一般认为地下铁道贯通测量误差应根据设计所给定的限界裕量(安全空隙)和隧道结构联结处的允许偏差两个主要因素来确定,当然还要考虑测量仪器设备的精度状况。如设计一般给定的隧道结构限界裕量每侧为100mm,则这100mm的限界裕量中应主要包括施工误差、测量误差、变形误差等。
地铁给定的高程安全裕量比较大,一般为70—100mm,因此根据目前测量仪器和设备状况以及隧道结构的竖向允许偏差,很容易满足贯通误差设计要求,但考虑到地下铁道整体道床铺轨对高程精度的要求,高程贯通测量误差确定为±25mm.同样采用不等精度分配方法,将高程贯通测量误差分配到高程测量的各个环节:
其中:地面高程控制测量中误差 ±12mm
高程传递测量中误差 ±8mm
地下高程测量中误差 ±12mm
则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mh为:
mh=±18.8mm<±25mm
二、定向测量
在地铁中,采用全站仪、垂准仪和陀螺经纬仪组成的联合作业方法进行竖井定向,该方法摆脱了传统悬吊钢丝的联系三角形法,不仅克服了受城市地铁施工场地狭窄制约,图形强度不易提高,占用井筒时间过长等缺点,而且采用双投点,双定向的方法,大大增加了测量 检核条件,又提高了定向精度。在地铁复八线测量中所使用的GAK—1陀螺经纬仪标称精度为一次定向中误差为±20mm″,实际作业时定向边的陀螺方位角和其改正数的测定误差,则定向边陀螺方位角误差可达到±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引进GAOS自动陀螺经纬仪定向系统,不仅操作方便,定向成果可靠,提高了定向精度。
当隧道埋深较浅时,则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和向地下传统坐标和方向,同样布设双导线加 强检核和提高精度。当隧道贯通距离较长时,还可采用在隧道上钻孔,通过钻孔投测坐标或测定投测点陀螺方位角的方法提高定向精度。
三、地下铁道GPS控制网测量
早在1990年5月北京地铁复八线就采用GPS进行首级控制测量,控制网由10个点组成,布 设成单三角锁形式,该网采用两台WM100单频接收机观测,异环闭合差为1.73ppm—2.89ppm, 边长中误差为±2.1mm,点位中误差为±3.5mm.
1994年由于城市建设的影响,原有GPS控制点有的被破坏,有的发生变形,需要对原控 制网进行扩充,并对原控制点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为此,在原GPS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扩充 ,新网共选设了13个点,其中3个点为一等点,7个点为旧点,新增6个点。
考虑到地铁测量误差分配到GPS测量的误差精度要求(相邻点位中误差小于±10mm),为加强控制网整体强度,1994年采用一次布设,两级观测、整体平差的原则设计和布设GPS网 .一级网由两个重叠的大地四边形组成,二级网为一级网下加密的三角锁。
四、断面测量
在地铁隧道中断面形式多样(包括矩形、直墙拱形、椭圆形、传统形、圆形、变截面6种 ),一般要求直线段每12米,曲线段每6米测量一个断面,并根据隧道不同的断面形状,在断 面上选择与行车密切相关的位置测定其与线路中线的距离。过去很多单位采用人工直接丈量 的方法,精度低,速度慢,工作非常繁重。随着测量仪器和测量技术的发展,断面测量仪面 世后,断面测量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但该仪器不能实行一站多断面测量,而且价格昂贵,很多单位无经济能力问津。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应用,采用全站仪、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和觇牌组成断面测量系统 进行断面测量,利用该系统进行断面测量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将全站仪和觇牌安置在隧道中线点上,首先测量置镜点至欲测断面中线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并将水平角置零,然后就 可连续依次测量多个断面测量点水平角和垂直角信息,并自动传输到数据采集器之中,并通 过计算机经运算既可求出待测点与中线距离。最终以数据表格和断面图形式输出观测成果。另外,为保证测量的断面垂直于中线,在觇牌上安置有简单照准装置和水平度盘装置,不管是直线、圆曲线还是缓和曲线段,都可以根据事先计算好的觇牌至仪器方向与断面夹角值标 定出断面方向。另一种方法是将全站仪或觇牌安置在隧道内任意位置,即测量仪器或觇牌在 非线路中心进行断面测量。该方法利用任意安置仪器或觇牌的点与线路关系,通过计算机确 定断面里程和议程,从而进行断面测量。上述两种断面测量方法速度快,使用方便,而且可 以充分利用本单位现有测量仪器设备,具有非常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铺轨基标测量
铺轨基标是高标准轨道混凝土整体道床的轨道铺设控制点,精确地测设铺轨基标是保证 轨道施工质量的关键。即将颁布实施的《地铁施工验收规范》中地铁轨道验收标准要求:平面上轨道中心线与基标中心线允许偏差为2mm,轨道方向在直线上要远视直顺,用10m弦量允 许偏差1mm,在曲线上远视圆顺,用20m弦量正矢,根据曲线半径圆曲线,允许偏差为1—3mm ,缓和曲线允许偏差为2—5mm,高程上轨顶标高允许偏差2mm左、右股钢轨顶面水平允许偏差为1mm,在延长18m的距离范围内,无大于1mm的三角坑,轨顶高低差目视平顺,用10m弦 量不大于2mm;道岔精度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要满足里程位置允许偏差2mm,导线及附带曲 线允许偏差1mm,附带曲线用10m弦量,连续正矢允许偏差为1mm,轨顶标高允许偏差为2mm,全长范围高低不大于3mm.
从上述地铁轨道验收标准不难看出,由于为节省工程造价,地铁限界预留的安全裕量比 较小,线路在隧道中调整空间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地铁轨道验收标准主要对铺轨基标中线与指导隧道施工的线路中线或结构中线的偏差作出规定。同时,为使线路圆顺,对单位长度 相邻铺轨基标间的相对精度也提出了要求。
转贴于
根据轨道验收标准,我们总结制定了铺轨基标测设精度要求和基本方法。
1.铺轨基标测设精度要求
为保证线路圆顺和基标相对精度,对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的测设精度制定如下要求:
(1)控制基标测设精度要求
两控制基标相邻边长间夹角平差后的值,对设计值而言误差不得超过6″,基标测设的角度测量中误差<±3″;基标高程测量的水准路线闭合差小于8 L mm;距离测量误差直线 段小于1*/5000;曲线段小于1*/1000.
(2)加密基标测设精度要求
直线段纵向误差每6m小于6mm,曲线段每5m小于5mm,偏离中线小于±1mm;相邻基标高差小于±2mm.
(3)道岔基标测设精度要求
道岔铺轨基标位置横向误差不大于±2mm,主线、侧线交角较差不大于±10″,高程误差同加密基标。
2.铺轨基标测设基本方法
由于地铁施工时车站控制点一般从地面直接投测,精度比较高,加之车站线路一般为直线,线路与站台间距限差要求很严,不易在车站进行线路调整。
(1)中线调整测量和精密水准测量
以“铺轨单位”两个车站中的中线控制点为起算控制点,与在区间隧道内的原有施工中线控制点布设通过左、右线的附合导线。如左、右隧道之间有联络线,则应布设结点网。平差后导线点坐标和原来坐标比较,当其较差不影响隧道限界时,即可用这些中线控制点进行下一步控制基标测量工作。如果影响隧道限界时,则应会同设计等有关人员改移或调整中线至允许误差内的合适位置上。
在“铺轨单位”中布设一条通过左右线的精密附合水准网,在区间埋设精密水准控制点(尽量利用施工水准点),水准点间距为100—200m,精密水准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施测,水准网闭合差小于8 Lmm(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千米计)。
(2)铺轨基标测量
控制基标的测设。利用调整后的中线控制点测设控制基标,控制基标分为初测、串线测量和调线测量三个步骤。
初测:根据事先计算的控制基标测设数据,用坐标法测至地面,并精确测定其位置。
串线测量:对“铺轨单位”中的控制基标进行串线测量,检测控制基标间角度、边长等几何关系是否满足设计精度要求。当控制基标间几何关系超限,并与线路存在较大偏差时应进行调线工作。
调线测量:调线前,先在室内计算控制基标间夹角实测值与理论值较差β,β值超 过6″时,可根据β和控制基标间距计算出控制基标在垂直于线路方向的改正值δ,然后 在现场对β超过6″时所涉及的控制基标进行归化改正。归化改正时要照顾到相邻基标改 正值的相互影响,往往仅改正一个点就可使相邻点几何关系满足要求。
控制基标的高程则利用上述精密水准点测定,其观测方法和限差同精密水准测量。
控制基标测设往往进行多次,控制基标高程和其之间的角度与边长不能满足限差要求时,则应重新进行调线测量,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加密基标的测设。在曲线段依据控制基标间的方向,按加密基标的间距,在控制基标间埋设加密基标。埋设时经纬仪定向、测距或在控制基标间张拉直线、以钢尺量距等方法确定各加密基标的位置。
在曲线段将仪器安置在控制基标或曲线元素点上用偏角量距等方法设置加密基标,加密基标高程依控制基标高程测量方法测定。
篇7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环境保护、能源消耗、水土流失、大气变暖等问题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到环保话题不能不说到碳排放问题。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3年的14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占世界的2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比重为34%。预计到2015年,我国CO2 排放量将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0%,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温室气体大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
目前低碳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抉择。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把大幅降低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这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已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低碳发展,必须要摸清碳排放的底数。
二、我国碳排放量
碳排放量是指燃烧化石能源释放出的热量所对应的碳量。其中,电力、 热能等二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均来自于其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的能量转换与能量损失。因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即为各类化石能源的终端消费(不包括作为原料的化石能源)、能源转换及能源损失所产生的相应碳排放量。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中国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3]。1994—2002 年期间,碳排放量以 1.6%的速度呈缓
慢上升趋势,年均碳排放量 7.9 亿吨。2003 年以来,碳排放量增加迅速,年均碳排放量 13.9 亿吨,平均增长率为 11.1%。造成中国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经济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1994—2002 年 GDP 的年均增长率为 8.9%,2003—2009 年GDP 的年均增长率上升为 11.1%。1994—2009 年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71%,石油消费占 19%。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而能源消费的增长也得益于经济增长,最终导致近几年我国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
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压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恶化。在众多的污染问题中,空气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工厂生产废气、人们日常生活排放废气、汽车尾气的无限制排放,都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带来了沉重的负荷。另一方面,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减少,而玻璃建筑、空调等的增加,都使得我们生活环境的气温逐年升高,空气中有毒成分的含量明显超标。随着政府对环境问题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入,逐渐加大了环境规制的强度,但由于环境规制与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各年环境规制力度的强弱往往是政府在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4]。
四、制约推进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及其结构。深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的原因,核心在于临港重化工业、能源基地特色定位等导致能源消耗总量过大和能源结构、发电结构比例失调问题,碳排放强度高的能源主要是原煤和石油产品,高排放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大型公共建筑能源消耗;居民生活中私家车出行的能源消耗所占比例呈现逐年增大趋势。
(一)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是衡量工业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能耗水平和碳排放强度的主要考量指标。
(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
(三)建筑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调研显示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滞后,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差,空调夏季制冷、冬季制热能耗大,成为电力负荷高峰的主要因素,也是夏季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居民建筑能耗相对较低,但宾馆、商场、医院、政府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写字楼等公共建筑能耗巨大,能耗水平大约是居民建筑的10—20倍。
(四)电力、热力行业燃料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要推进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电行业的总量控制和发电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必须下大力予以化解。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18克;德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97克;美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625克。根本原因是电力生产使用的一次能源化石燃料比例较高。
(五)居民生活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生活用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私家车增加导致的成品油增长幅度最大,电力、成品油消费在居民生活碳排放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五、实现低碳发展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突出以第二产业结构优化为重点,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重控制。
(二)狠抓节能降耗,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
(四)纵深推进环境整治,以大气污染减排带动低碳发展。
(五)发展生态种植业,着力增加农林碳汇
(六)加强政策创新,引导绿色低碳消费。
(七)培育低碳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六、结论和建议
鉴于此[6],我国在制定碳排放增长控制政策时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 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更新、 改造落后生产工具,提高能源密集部门的能源效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 新能源、 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通过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两大类规制政策,有效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对低碳经济复杂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参考文献
[1]宋杰鲲,张宇.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我国碳排放情景预测
[2]王国印.环境规制与企业科技创新—— —低碳视角下波特假说在东部地区的检验性研究[J] . 科技与经济, 2010,(137): 70-74.
[3]刘晓,熊文,朱永彬等.经济平稳增长下的湖南省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量预测[J] .热带地理, 2011,(3): 310-314.
[4]李程.环境管制: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J] .经济与管理,2011,(3) .
篇8
关键词 机场客流量;灰色系统理论;指数平滑
中图分类号:F5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104-02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航空运输业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下也在不断的蓬勃发展。我国民航平均客座率2002一年为64%,低于68%的盈亏平衡点。然而国内的航班客座率同一时期却都在70%以上。假如我国民航的客座率也能够达到70%以上,那么可以提高数倍的民航利润率。目前国内外对流量预测现状研究主要存在于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比如对机场吞吐量、运输距离、人口密度、邮政电信业务的总量以及我国航空客流量受城市性质和城市交通的影响情况;另一个是对预测方法的研究,例如公认的比较常用的稳健增量法,通过使用时间序列进行预测,短期客流量通过神经网络进行预测。使用支持向量机预测,航班预测采用聚类方法进行预测,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使用组合预测法,另外如模型,灰色系统,GMDH等诸多预测方法。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的客流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灰色理论模型与指数平滑法来对该机场今后几年的客流量进行预测。希望通过模型的研究,能够帮助机场管理人员对未来客流量的变化有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1 灰色系统理论模型的预测
1.1 灰色系统理论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1.1.1 累加生成
GM(1,1)是在灰色问题建模中使用最多的模型,这种模型是通过累加原始数据得到的。有灰色变成白色作为灰色过程的一种方法,累加生成是灰色建模的基础在灰色理论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累加过程可以观察出灰色累加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是使得任意非负的、波动的数列转化为非减的、递增的数列。其累加过程如下:对于给定的原始时间序列X(0)={ X(0)(1),X(0)(2),X(0)(3)……X(0)(n)},,n∈N,做一次累加生成,即:X(1)={ X(1)(1),X(1)(2),X(1)(3)……X(1)(n)}则称X(1)为X(0)的一次累加生成,记为1——AGO(Accumulating Generation Operator)。例如有原始序列。由此可以看出该序列的波动情况。通过对此税局做一次累加生成的处理,可以得到一次累加的数据序列,由此看出该数据序列是呈现递增趋势的,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1.2 累减还原
在经过累加生成进行建模预测后进行累减还原,对累加生成起到了还原的效果。其累减过程如下:
设X(0)为原始序列,X(0)={ X(0)(1),X(0)(2),X(0)(3)……X(0)(n)},,n∈N,
1.2 基于灰色理论机场客流量预测模型的应用
1)数据的处理。
由于灰色理论主要适用于小样本的数据,因此本文中选择了自2000年到2009引来的10组数据进行预测,得到相应预测模型之后,将其与之前最初的10组数据的到参数a与b构建的模型,逐年预测出2010年到2015年的客流量。
2)原始数据的一次累加生成:
满足GM(1,1)模型使用的参数被分为||≦2的条件,且-≦0.3,乌鲁木齐的机场客流量预测也可以采用GM(1,1)模型进行预测。
5)还原经过数据累减,得到原始数据的理论值,根据,当k=10时,即预测出2011年新疆乌鲁木齐机场客流量的值为:849.3(万人)。
6)模型精度检验。
以上是GM(1,1)模型的基本预测过程,这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调整才能够得到满意预测结果的闭环预测方法。
7)预测结果。
通过上述预测方法的都自1991年以来至2008年的私家车拥有量,将实际值与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相对的误差以及预测值。
2 指数平滑模型
在当前产生平滑时间序列的方法中指数平滑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常用于画拟合曲线中,也可以对未来的形式进行初步预测。在预测下二周期指标时不仅充分考虑到这周指标的同时也不忘记之前指标,这是指数平滑预测方法的基本思想内容。每个数据在采用移动方法中可以赋予相同的权重,然而在采用指数平滑方法中每个数据根据参数赋予不同的权重,这样可以得到更好的预测结果和拟合曲线。
单指数适合对具有平衡性的时间序列和数据进行预测和拟合因为单指数平滑只具有一个平滑参数,数据的波动变化不大是数据的平稳性。
2)初始化单指数平滑的起始平滑点是,一般有两种方法进行初始化s2,一种方法是s2=y1,另一种方法是取实际点的前四个或者前五个的平均值。
式中表示是经过的时刻点,也表示超前预测时刻。
下面我们对平滑公式进行扩展,用基本的平滑公式代替,如式(4)所示。
然后接着替代St-2,St-3,如此递归,直到,这样就可以得到式(5)如下所示。
本文取0.6,S2取前四个或者前五个的平均值进行预测。取2005—2009年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的客流量为初始数列,即初始数列为[513.60,617.00,581.73,657.54],所以S2=(513.60+617.00+581.73+657.54)/4=592.47。
3 结束语
本文分别运用了灰色系统理论模型、指数平滑模型两种预测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进行了未来六年的客流量预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与2000-2009年的旅客吞吐量原始数据序列的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在与往年实际的客流量相比较后发现,这种预测方法误差较小。在利用指数平滑模型和2005-2009年的客流量数据的均值作为初始值S2的指数平滑法,也得到较好的预测效果。与历史数据相比,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和指数平滑预测方法都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毅.数值分析与实践[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关治,陆金铺.数值分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篇9
[关键词]仪器仪表;测量;误差
中图分类号:TH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141-01
前言 在使用仪器仪表进行测量工作、勘探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所使用测量设备本身的原因、测量人员自身疏忽大意以及受到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测量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存在偏差的称之为误差。在测量工作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认识到误差会给实际的测量工作以及后续的数值分析工作带来影响,因此要尽可能的降低误差。通过对仪器仪表测量工作中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讨论降低误差的方法,为仪器测量、勘探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 仪器仪表测量过程中误差的产生原因分析
在使用仪器仪表进行测量工作时,首先可能会因为仪器仪表自身的问题而产生一定的误差。这其中包括了测量原理误差以及制造误差两种。其中测量原理误差是指仪器仪器在涉及之初,往往是借助了近似的测量原理来代替理论的工作原理。由于此类误差是已知的,因此这一类误差属于可以修正范畴的。通过在制造之初时设计误差修正即可有效避免此类误差。制造误差是指由于仪器仪表在组装时由多个零部件共同组成,因此在组装时极容易出现因组装失误而造成的测量上存在一定的误差。由于在每一个仪器仪表的组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失误,因此这一类误差也属于不可避免的。只有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持续的订正以保证仪器仪表测量的准确性。
其次,在使用仪器仪表进行测量时,还会因为使用测量方法的不准确而造成一定的误差。这其中包括了定位原因、测量力原因以及对准原因造成的误差。定位原因是指在使用仪器仪表测量时由于选择的基准面以及定点位置不理想而使得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存在误差的情况。因此在测量工作时需要保证在同一基准面、位置、工艺和装配条件下进行。测量力误差主要是指在进行接触测量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接触面的可靠需要给接触施加一定的力。但是在施加力的过程中极容易因为被测量的设备与测量设备之间受到力而产生一定的变形。无论是被测量设备亦或是测量设备,因为受到外力而产生变形导致测量误差称之为测量力误差。这在部分体型较为细长的设备上尤其明显。例如刻线尺、长丝杠等设备。针对这一情况,需要通过选取合适的受力支点位置以降低这种因为受力而导致的形变。第三种测量方法误差为对准原因造成的误差。这其中又包含了读数对准误差和测量对准误差。读数对准误差是指测量人员在使用仪器仪表测量读数的过程中,由于视线与刻度没有保持垂直位置而造成的误差。当人的视线处于刻度的下方时,所读数据要较实际值偏高;反之,则较实际值偏低。对准误差是指由于定位不准确而使得产生的误差。包括测量方向不垂直、测量头偏移等都属于对准误差范畴。一般而言,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着对准误差的大小。
第三,在使用仪器仪表进行测量过程中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而产生一定的误差。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部分情况下需要离开实验室前往野外环境开展测量工作。而野外环境不同于实验室中可以对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在野外环境中,仪器仪表等设备极容易受到外界凤、湿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的设备,在测量过程中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其测量数值就会发生变化并产生测量误差。例如,在长度的测量过程中,卡尺极容易因温度发生变化而发生膨胀或收缩进而产生测量误差。另外,在测量的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自身原因也极容易导致一定的误差。当测量人员自身技术水平不足、责任心不强或操作熟练度不够的情况下极容易导致测量与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二 降低误差方法讨论
首先,针对仪器仪表自身在设计、制造之初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设计误差修订或在测量工作之前进行一定的校准以降低因仪器仪表设计、组装原因而产生的误差。具体来说,可以在使用仪器仪表进行测量之前,通过选取准确程度更高的仪器进行校准,进而明确出仪器自身误差存在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以方便在后续的测量工作中注意对误差进行消除。其次,针对测量方法的问题而造成的误差可以通过调整基准面位置、注意受力方向和大小以及注意读数方式方法以降低测量误差。例如,在对刻度进行读数时,注意自身视线与刻度的垂直以保证读数的准确性,进而降低误差。第三,针对外部环境因素而产生的误差可以有意识的通过二次校准的方式对误差予以消除。例如,在室外进行测量时,如果处于湿度较高的环境中,极容易因湿度较大而出现卡尺刻度间距增大而使得测量数据与实际值相比较小的问题。这时可以适当的对所读取数据通过科学的二次校准和调整以降低测量误差。最后,针对测量工作人员的问题而导致的误差,需要在工作中强调测量工作的严肃性与科学性,尽最大可能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制定测量流程和工作制度以降低测量误差出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李新洁.浅谈影响仪器仪表测量误差的因素[J].山东工业技术,2016.
[2]:沈秋红.我国仪器仪表的测量与检修的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
[3]:贾云涛,胡耀元,张建永,岳伟.基于MATLAB的改进仪表测量精度的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5.
[4] 范立南.仪器仪表用户下期部分文章预告[J].仪器仪表用户.2004(05)
[5] 张开逊.重视和发挥仪器仪表对现代社会的作用[J].科技导报.1998(02)
篇10
关键词:地籍测量;宗地测量; 数字化地籍测量;测图流程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地籍是指土地中应纳税的土地面积、土壤质量以及纳税额度的记录,其反映的是土地的档案情况。地籍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的至关重要,地籍测量实现的是权属明确条件下的地形测量,给出的结果为土地备案登记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本文以城镇地籍测量的基本研究内容,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这一研究对于地籍备案管理有一定的意义。
2城镇地籍测量的分析
以下将从实用性、资料应用性等方面具体分析城镇的地籍测量。
2.1 地籍测量的方法
在城镇地籍测量中需要应用图解法与部分解析法的某一种或2种的结合,具体来说对于城镇中如新区等规划整齐的地方应用测算接线的方法就能比较好的实现的测量,对于人口相对密集的一些老城区则最好应用图解法,依据实际测量的数据形成地籍图。即测量方法应用的当中应结合界址与成本等相关因素应用合理的方法。
2.2 宗地的测量标定
宗地是指界址线围出的地段,在土地管理局中通常会因为时间过长或标记点图中难以辨认时,需要及时的完成界址点的恢复,实际测量中应进行以下处理:对界标物没有变化,只是界址点无法辨认的,应重新进行界标进行地籍测量;对界标物发生变化,标记也破坏的,在新增地物的基础上,重新测量标定且应基本达到原先一致的结果。宗地是事关个人利益的关键问题,实际的地籍备案测量中必须仔细测量,不能有丝毫马虎。
2.3 地籍测量结果的应用
地籍测量的结果就是获得标有地权等因素的地形图,地籍图的实现是在较大的投入基础上才能实现完成的,实际当应用应从一下几方面考虑:应用地籍图实现新征拨、批租用的土地测算;在地价评估中可为其提供准确的地块面积,获得更正确的地价结果;在土地变更中,利用地籍图可减少勘测时间,降低成本;可以为社会提供有偿的图件资料作为其开发应用的参考。从这些应用中可以看出,地籍测量结果需要进行慎重保管,不能随意更改且同时还应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为土地备案提供最新的依据。
3 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
3.1数字地籍测量
数字地籍测量属于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扩展,即应用全解析、计算机辅助测量的方法实现了计算机技术的融入。数字地籍测量应用了硬、软件技术对各地籍信息数据进行了采集、录入、绘图、输出、管理,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地籍测量结果,同时其还实现了图形数据库的备份,为地籍管理提供了又一便捷的方式。
3.2 数字化地籍测图的优点
数字化测图技术具有工作量小、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采集的数据会自动进行录入备份,无需经过传统测图的各道繁琐工序;测量结果精确程度高,传统测图过程中会出现如视距、方向等人为误差的影响,而数字化地籍测量中就无需考虑这些误差能获得更精确的测量结果;数字化测量无需考虑测量比例的问题,这样其对于很多小比例的测量信息的处理会更全面,且信息量更加丰富;数据传递更方便,应用计算机数据信息存储的优势是传统测图数据储存无法相比的;应用数字化测图的结果更新操作显然更好,更新只需应用代码形式的替代就能形成测图结果的变化。这些优点使得数字化地籍测量必将取代传统测量。
3.3 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
数字化地籍测量可应用原图数字化、地面数字测图、航测数字测图等方法实现。这三种较为领先的数字测量方式都实现了一体化的数字成图的结果。城市数字化测绘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流程:地籍测图预备阶段——实现城镇地籍调查、地区划分、布点控制等;地籍控制处理阶段——实现城镇地籍的具体细则方面的测量,完成地籍测量控制网;地籍具体测量阶段——应用如GPS、RTK等技术,完成测图绘制,实现清晰的草图地貌绘制;地籍图形成处理阶段——应用计算机把以下阶段数据图形进行处理,生产地籍图后,再进行图形编辑完成地貌进一步完善编辑。在实现上述地籍图后还需要进行相关的面积汇总、图标生产、建立地籍系统等工作,就能实现整个基础的地籍备案处理。
4 小结
本文对城镇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宗地测定、地籍图等进行了描述,另外分析了当前的数字化地籍测量的技术优势、实现过程,在实际应用中还需依据具体的地形地貌城镇规模等特点,结合更多的相关技术才能完成更全面的地籍图。
参考文献:
[1] 邹岩.地籍测量的技术与方法[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02)
[2] 贾峻峰.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J]. 科技资讯. 2009(02)
[3] 吴玲芝.地籍测量实施方法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