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7 18:2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乡公交一体化 和谐交通建设 建议
一、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概述
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在地方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引导农村的客运向以公益性为主的农村公共交通形式转变,即城市的公交服务逐步延伸到农村、与农村的公交相互融合,完善城乡公交的基础设施、使公交路线有效衔接,达到最终形成布局合理、畅通有序、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城乡一体化公交服务体系。城乡公交一体化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协调性特点,即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建立在完善道路网基础上的各种运输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具体涉及领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各种要素在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也会与以往有所不同,从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外部环境及内部要素来看,各种运输组织形式必须服从整体要求。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成因及主要目标
1、城乡公交一体化形成的原因
政府部门之所以提出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为了整合全市的公共交通资源,完善公交市场运营机制,构筑功能完备的公交网络,形成高效、畅达、舒适、便捷的公交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城乡公交的现代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市民的出行需要。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就有明确的要求,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时期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金钥匙”。然而,城乡公交一体化成为交通客运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经济也需要一定的发展。为了能够尽快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村在提高自己经济能力的同时,更需要接受来自城市经济的副射。城乡公交一体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谓“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公众共同的交通工具。所以,公交企业只有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交通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了城市功能,使城市形态逐步的向科学化演变。城乡资源的优势组合,必将降低城乡往返的费用,提高公交车出行率,促进城乡交流,方便乡镇的居民进城采购、游玩,也更便于城区的居民去乡间旅游消费,使城乡群众充分享受公交的满意服务,大大提升对公交出行的满意度和信赖度,使人不分城乡都能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
2、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及其做法
(1)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交通服务部门现实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制定出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集中所有力量在合适的时间范围内,全面完成对公车公营的改造,调整和完善公交线路网络,努力提高公交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让乘坐公交出行成为公民的第一选择。
(2)如何做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做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具体如下:
第一,深化公交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首先要重点做两件事:一是要在管理体制上做到打破城乡分割,实行资源共享,将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合为一体。二是在经营机制上,将原来的承包经营改革为公车公营。明确公共交通公司为公交客运的经营主体,实行“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公司化运作”的公车公营模式,使公交线路、运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营运效率与服务质量,实行规范化经营。切实解决“散、小、多、乱、差”的承包租赁这种落后的经营机制。
第二,合理布局公交线网和场站。按照《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的要求,构建“线路功能明确,等级结构优化,与城市化进度和道路建设相适应”的公交线网体系。
第三,加强公交线路的运力投放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公交线路经营权管理。建立起规范有序、竞争适度的市场机制,维护公共交通秩序,确保公交事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努力优化公交车辆结构。
第四,全面提高公交行业与企业的经营服务水平。一要强化和规范公交行业的内部管理。对投诉电话进行公布,设立投诉信箱,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质量,接受群众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服务质量投诉和监督。二要实行公交一体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调度管理。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及通信设备,帮助主管部门与营运企业提供规划出行路线、导航、信息查询、话务指挥,随时掌握公交车行驶路线、位置、速度,以及控制车辆上的ECU(电脑)、油路、电路、车门、灯光等等,提供先进、便捷的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方便乘客及时了解本线路车辆离到站的情况,缩短乘客与公交系统的“距离”。
三、 推动和谐交通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交通部门在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同时还应考虑如何推动和谐交通建设的问题: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实施给之前承包经营人员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害,因此要考虑对农村客运人员的聘用。其次,要以实现职工的劳动权益为中心,保障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等方方面的一些思考。
综上所述,由于交通行业的工种比较多,分工比较细,具有线长、点多、面广、流动分散的特点,地区之间、单位之间的经济基础、物质条件和职工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在构建和谐交通的进程中,我们要立足于不同地区和条件的实际,研究城乡公交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目标和任务,使各级交通行业人员都能量力而行,尽力所为,发挥特色优势,抓好落实。努力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推动和谐的交通建设。
参考文献:
篇2
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全面稳步推进
精品化农业园区建设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为城乡一体化打下了基础。近年来,侯马市凤城万亩优质小麦、上院日光温室番茄、张王兔业等10个特色种植养殖基地蓬勃发展,涌现出全良肉食、晋良兔业、青青食品等优势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出青青“维皇”果糖、银杏“鸿舟”茶枕等数10个农业名牌产品,为新农村建设连片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工业化园区建设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侯马市积极招商引资,形成了军工、国有、民营企业鼎足而立、竞相发展的工业态势,壮大了侯马市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各村深入开展以“街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道路亮化、村落美化”为目标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全市农村的水、电、路、光缆、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全面提升了城镇化水平。
生态化环境建设为农民提供宜居家园,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生态化环境战略的要求,侯马市委、市政府对重点道路两侧、紫金山和峨眉岭2000亩的荒山、浍河滩金沙――上马村段逐步进行了绿化美化。农田林网绿化工程和园林示范村绿化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农村社会的和谐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集中连片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实施,推进了农村基层组织、精神文明、民主政治制度等各项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中,许多村根据自身特点,分别成立了老年秧歌队、文艺宣传队等,并积极参加各类演出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水平。
拉大的城市框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2007年,侯马市提出大幅拉大城市框架的战略。这一战略动用资金2亿元,于2008年5月全部完成了预定目标,使城市框架扩大了十几平方公里,为一大批新的建设项目落地提供了宽裕的空间。同时,城市道路骨架的膨胀和舒张,使沿线的东庄、南西庄、北西庄等十几个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村庄被纳入了城市的范围,使其在近期发展第三产业并在未来几年或十几年内实现全面城市化,布下了关键的棋眼。
特殊的地理环境奠定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优势。侯马市处于临汾、运城、晋城三市及晋、秦、豫三省的三角中心位置,同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枢纽,且距运城机场不到60公里,为侯马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优势。
联动发展城乡一体化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侯马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以完善的规划,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近年来,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侯马市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方案,同时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新农办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出台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下称《规划》)。该《规划》按照各村经济基础的好坏和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高低,将全市农村分成5批,集中连片进行新农村建设。
不拘于形式,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城乡一体化。侯马市摸索出“整合力量、集中连片、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之路。多年的实践证明,集中连片开发模式,促进了当地农村的发展。
全社会多方联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合力。在侯马市,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地位的农民,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作用。尤其是天然气安装工程、硬化街道、调产、小作坊建设以及全市的环境大整治工作中,各片各村农民积极参与,总体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促使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快速进行。
篇3
关键词: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山西;物流园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的制度要求
最近,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5》),提出“推进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之前,《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1》)、《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201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2014》)、《山西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山西规划2014》)等系列规范文件也均曾在这方面提出了系列要求。综而言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统一的规划和指导
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的的首要前提是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规划2009》首先提出 “统筹城市与农村物流协调发展”①。《意见2015》把需要统筹的内容要求细化到商业网点的布局及功能安排方面,并且对流通设施等提出了要求②。
(二)优先发展涉农物流
《意见2011》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业”③物流业重点工程建设,并对此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在《规划2013》、《规划2014》、《山西规划2014》等系列文件中,均把系列涉农物流建设列入重点工程中,尤其是《规划2014》之“物流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前四项均为涉农工程。《意见2015》则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地区商业网点建设”④。
(三)注意对特殊地区的支持
《意见2015》在着眼于优化发展涉农物流的基础上,还意识到支持贫困地区等系列特殊地区必要性。因此,明确规定“加强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市场建设的支持,保障居民基本商业服务需要”⑤。
二、在地方推进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的障碍
(一)顶层设计缺陷
上述系列规范文件,在具体内容方面,只有简单的规范性说明,或者是基于特定时段的规划或预测,但缺乏比较具体的说明。相对于指导推动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推进而言,稍显不足。
(二)目前的基础薄弱
主要有两个表现,一是城乡分离现象或者倾向严重,两个主要区域部分地呈现出不同体系的态势,整体上过于散乱;二是农村物流或者说流通网络构建水准偏低,尤其是流通网络的终端环节,也就是具体的村落,夫妻店等类似现象依旧普遍存在。
(三)农村及其物流的特点制约
在这方面,主要有四个因素,一是技术,在这方面目前城乡差距比较明显;二是成本,分散的村落远非集中的城市社区及办公区相比;三是主体,农村的物流行业从业者基本上都远离乡土,而农村的规范或者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很少;四是交通,在既定的交通网络规划中,广大农村一般均处于比较不受重视的交通末梢或者说容易被忽略的微观终端。
(四)市场主体的逐利本性阻碍
目前,推动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的主力应该是系列企业,即便是政府方面也主要是带有企业性质的邮政、供销社及国有资本支撑的物流园等参与。而这些机构或者组织的目标在于逐利,提升资本效益。相对而言,在农村发展物流或相关投资,带来的盈利或利润较少,他们往往很自然的选择避开农村。
(五)内涵的实质性缺失
在上述系列规范文件中,并没有对其内涵进行起码的阐述,有的只是笼统的推进呼吁,及规划文件中的片段性痕迹。在这种情况下,会存在很多疑惑或者问题。比如,这种一体化是绝对的一体化还是相对的,具体程度如何?等等。
三、推进地方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的的可行要点
(一)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涉农物流
优先发展涉农物流,提升农村物流各方面具体情况的整体水准,在这系列规章制度中均有说明及强化。在国家正式提出推进地方推进地方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后,应该继续坚持这个方向。一应该加大对涉农物流的支持力度,并确保落实;二应该注意强化涉农流通网络末端或者说终端的建设,对此《山西规划2014》中所言的“提高‘最后一公里’服务能力”⑥及相关内容,是不错的思路和方向。
(二)激发农村自发动力
基于各推动主体的逐利本性,推进地方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不应该单纯依靠外力提升涉农物流水准以便和城市趋同,更需要激发农村自发内在动力。对此,最关键的是,根据地方农村的具体情况,整合乡镇及村落流通及生产的系列资源,推动成熟流通主体的培育,使之成为推动涉农物流与城市流通网络密切对接的主力或者说有生力量之一。
(三)重点推进专业物流园建设
应该在综合分析特定地方农村具体情况或特征的基础上,强化推动以农产品及涉农服务为主要目标客体的专业物流园建设,形成特色优势,打造地方自身品牌,借助物流园区的规模性及系统性优势,推动地方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的进一步实现或者提升。正是基于这个思路的重要性及有效性,《规划2013》明确提出“有针对性地发展专业类物流园区”⑦,并在而后的列举中把农产品放在首位。
(四)细化具体的指导规范
一应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修正顶层设计,使相关说明更精细或者说细致化,以便提升指导价值;二应该推动系列规划的细致化转型,或者说在系列规划文件中附带细则性文件,同时将规划周期适当缩短,形成地方的具体而明确的思路,提升规划的可执行性,避免重复建设等造成的浪费。另外,特定层级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推动信息共享平台,适当规避涉农产品及服务因为交通而导致的信息闭塞等问题,以信息共享方面的一体化推动其他方面一体化的加速实现。
另外,应该正视农村及农村物流的系列特征或者特殊之处,避免将“一体化”僵化地理解为绝对性的“一致化”,在城镇化运动尚未完全展开的情况下应该有序推进,或者说在局部试行试点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而不是强行全面拔苗助长。
注释:
①《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②《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
④同2。
⑤同2。
篇4
关键词:城市物流;农村物流;城乡统筹;一体化;体系框架
伴随江苏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城乡物资流通需求增长,物流业同样也面临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城乡物流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是构成供应链、价值链的载体和基础,已成为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加速器”。城乡物流一体化作为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有重要支撑作用。从城乡统筹层面考虑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既是江苏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也是江苏“两个率先”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一、 江苏城乡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江苏区域经济的整体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江苏城市物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很多城市把发展物流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在江苏城市物流加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物流发展却相对滞后。因此,江苏物流业在实现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在结构上却逐渐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态势,呈现出城乡“二元”形态,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碍了城市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1.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滞后。伴随江苏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物流业提供了强大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2012年江苏省社会物流总额168 567.9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国的9.5%。省内一些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经济开发区,逐渐成为物流集聚的区域,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基地(园区)。然而,在江苏城市物流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比例很低。管理部门对农村地区物流、农产品物流重视程度还不够,农村物流场站还不完善,相关运输装备和技术较为落后,多种运输方式。储运环节衔接不畅,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2. 农村物流主体发展滞后。近年来,江苏城市物流主体发展迅速,一批具有现代物流意识的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已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服务模式构成的物流企业群体。相对城市物流来说,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农村物流发展缓慢。农村物流具有参与个体或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型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使得物流企业将物流网点布置在每个镇村的难度比较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严重制约了江苏农村物流主体的发展。此外,农村物流服务提供商资金、规模、管理、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他们资源整合能力不足,难以融入供应链全过程管理,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 农村物流技术水平低下。目前,江苏农村物流体系尚不完善,服务农村物流的生产组织、流通组织和物流企业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装备应用较少,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益普遍较低。在商品储存和保管方面,用于农产品冷藏设施、制冷设备不足,影响了农产品的高效流通。农村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农村配送作业速度缓慢、破损率大、差错率高。此外,农村物流信息化基础落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在农村物流中几乎为空白。
4. 农村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渠道模式单一,流通环节过多,延长了可控物流时间,使得物流的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农村商品配送的物流成本普遍比全省平均成本高25%左右,同时货品更新速度慢,使得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城市工业品与生活用品。另一方面,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损耗严重,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也使得农产品不能及时投放到城市商贸市场。目前,全省农产品物流环节的损耗平均比例是30%,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为3%、甚至更低。
5. 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对接不畅。由于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在组织形式上存在差异,两者在组织空间、组织时间、组织结构层面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农村物流是分散的,城市物流是集中的;另一方面,城市物流需求持续、稳定,而农村物流具有季节性特点,经营风险更大;此外,城市物流经营主体大多规模较大,而经营农村物流的则是供销社机构和个体经营者,他们规模小、实力弱、技术落后。这些导致了,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组织差异性,进而造成城乡物流对接不畅。要注重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的有机衔接,发展创新城乡物流对接模式,密切各环节主体之间的协作,统筹安排好,保证整个物流体系和各环节的顺畅。
二、 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农村发展也需要城市的助推,要打破目前的江苏城乡“二元”形态、建立城乡一体化网络,只有在实现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之后,才能真正起到实质作用。加快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江苏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江苏早日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支撑。
1. 促进江苏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谋划,联动改革,是一条新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城市痼疾的根本出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江苏就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农村为基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2007年,江苏明确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2010年,更进一步,将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成为贯穿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灵魂。通过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有效推动江苏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2. 提高江苏农业竞争力的手段。江苏不仅是经济强省,也是农业大省。2012年江苏省粮食总产达674.5亿斤,超过沿海广东、福建、浙江、上海4个沿海省市粮食总产之和,继续保持全国第4位。然而,当前农村物流发展的滞后影响着农业现代战略的推进,也是制约江苏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瓶颈”。通过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畅通农产品、农资的生产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与流通的组织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农资流通技术水平,提升江苏农业综合竞争力,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3. 推进江苏城镇化发展的举措。江苏城镇化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化解“三农”难题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把“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走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推动改造江苏中小城镇的工业,有助于加快江苏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提高城乡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带动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商贸的发展,加速农村和城市双向物资高效便捷流通,有利于形成全面融合、全域覆盖的城乡物流体系,适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障居民食品安全的需要。
三、 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框架设计
1. 建设目标。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总体目标根据江苏城乡物流资源状况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基于统筹发展思路,采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破解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二元物流之间的分隔、分离,促进城乡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推动城乡物流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发挥城乡全域物流系统的战略协同效益,以达到物流供求的相对平衡,保障城乡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需要,真正实现江苏城乡经济共同、协调发展。
2. 总体架构。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要结合江苏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的特点,分地区、分阶段统筹规划好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发展。一方面依托已有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向农村方向扩展,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农村物流设施建设,与城市物流相对接,进而促进城乡物流网络融合,实现物流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发挥城乡全域物流系统的战略协同效益,促进统筹城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四、 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重点
1. 城乡物流基础设施一体化。在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规划的“龙头”作用至关重要。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江苏省政府《江苏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要求,从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高度,统筹城乡物流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物流网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梯度建设的原则,统筹城乡物流发展,构建有利于推进农村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引导农村物流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形成市级物流中心、县级配送中心、乡(镇)级配送站、村级联托运网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物流四级联动网络。
2. 城乡物流渠道一体化。由于城市与农村经济活动分布于产供销网络及物流体系的不同环节中,因此,要以城乡物流渠道一体化为纽带,发挥城市物流对农村物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将城乡间产供销、产加销业务各个环节连为一个有机整体。城乡物流渠道一体化需要重点依托联盟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统筹安排好“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注重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城乡物流资源的整合、共享和衔接,积极发展创新城乡物流对接模式,保证整个物流体系和各个环节的顺畅,促进城乡物流之间的合理分工,实现城乡物流畅通直达、无缝衔接。重点依托各大商贸市场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完善农村物流集散体系和城市物流共同配送体系,促进城乡物流渠道对接,形成纵横交织、共生共荣、紧密联系的网络化城乡物流服务体系。
3. 城乡物流配送一体化。从江苏城乡居民生活物流需求来看,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以及绿色消费理念的加快普及,将带动电子商务、网络购物、邮政快递、城乡配送等新兴物流市场需求,生活性物流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物流网点建设,引进和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面向城乡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依托中心城市和供销等大型综合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建设多层次城乡日用消费品和农资配送中心,完善乡村服务网点,推行连锁经营。利用遍布城乡的邮政网点资源,整合农资生产企业、农家店等社会资源,拓展农村邮政物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以“物流企业为龙头、农村客货运站场为载体、乡村农村物流服务站点为节点”的县、乡、村一体化的新农村物流网络,加快推进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农机、日用工业品的配送下乡,打造便利、快捷、高效的城乡一体化配送物流体系。
4. 城乡交通资源一体化。交通设施是城乡商贸发展的硬件,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空间集聚的引导作用。能否加快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进程,关键在于城乡交通的衔接程度。统一规划干线、城市道路、乡镇公路等的网络布局是城乡物流发展的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当前城乡物流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只有首先实现城乡空间形态上的一体化,建立有效联结城市与农村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才能将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统一纳入物流业发展整体系统之中。城乡交通资源一体化具体包括交通场站资源整合、交通场站优化布局、运输方式的衔接、城乡公共货运与共同配送的推广等。
5. 城乡物流信息一体化。鼓励和支持城乡物流企业,广泛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条形码、无线射频(RF)等技术,构建全程可控、可溯、可视的新型物流配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建设基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形成覆盖主要城市、辐射农村的快捷、便利、畅通的智能配送体系。在中心城市引导建立一批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主体,集信息、交易结算、跟踪、信用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农资网交易中心。加快城乡物流供需信息共享,引导物流企业发展一体化、多功能、全流程的物流业务,推广应用VMI、JIT模式,通过城乡全域库存的分级、分类、集约化管理,促进城乡库存共享,合理调配安全库存量,控制库存水平,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总体而言,当前江苏城乡物流“二元”状态的存在,导致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在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环境里发展,使得大范围的物流资源配置受到局限。这种发展不平衡,也阻碍了城市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影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不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从城乡统筹发展、双向流通的视角,加快构建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体系,分地区、分步骤、差异化推进城乡物流基础设施一体化、物流渠道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交通资源一体化、物流信息一体化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助于江苏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经济互融,加速江苏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保障江苏“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锋.江苏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名城,2012,(1):28-32.
2. 白晋湘.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62-65.
3. 李汉中.基于PEST分析法浅谈江苏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江苏商论,2010,(12):57-59.
4. 丁俊发.城乡经济一体化与物流业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11,(8):8-10.
5. 钟铃.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物流体系构建.商业时代,2010,(22):31-32.
6. 卢美丽.基于城乡物流一体化的连锁经营配送网络优化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22):71-78.
7. 刘宝.我国物流发展的城乡“二元”形态及其破解思路.经济问题探索,2008,(4):47-49.
8. 王忠伟.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内容体系的战略探讨—以成都市为例.中国商贸,2009,(10):109-110.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号:10EYD03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项目号:2012-R2-5);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加快流通领域现代化问题研究”;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2012SJB630006)。
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一体化发展;改革;配套改革
最近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内各大地区掀起了一体化城乡建设浪潮。基于十七大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政策,当地政府部门需全面落实到位,将综合改革视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突破农村改革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新路子,带动综合改革,促进全面发展。
一、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理念,创新发展思路
紧跟国内开放型经济的高速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化、工业化及国际化经济的发展进程,尤其引领全局改革发展的的科学发展观原则,严格遵循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潮流,坚持“三农”、“三化”齐头并进,转变改革发展新格局,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变化。处于改革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区面临着各种挑战,存有一定的问题:土地资源欠缺,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空间需求无法满足;未集中农户住宅,居住环境欠佳;生产方式落后,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等种种问题。针对此情况,综合配套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已迫在敏捷,重视经济二元及社会架构的转变,运用新型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建设,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坚定发展引导理念,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真正落实到位,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走向特色发展道路,进一步规范改革发展目标,坚持以优富领头为发展向导,科学规划,创新制度,拓展内需,保障组织建设顺利进展,努力营造和谐先进优美的现代文明发展环境,争创规划城乡发展、综合配置资源、布局产业、公共服务及各项管理结为一体化的新格局。对此,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过程中,需建立在四条基本原则基础之上:首先,贯彻优先发展富民的原则。综合配套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推进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主要在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落实、维护与发展。其次,贯彻创新制度的原则。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环节需大力创新,深入实践,用事实来证明一切,并积极构建公平性、高效性、科学化的发展体制。再者,重视基层建设,尊重群众发展诉求。合理转变传统城乡二元化结构,推进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一定程度上可进一步创新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化农业和谐推进,建设实践性和谐发展的社会,并适度放手,予以一定的激励和支持,将统筹兼顾原则贯穿于发展始终。最后,有机结合发展改革、城乡以及经济社会的关联性,突破关键点,综合推进,政府协助市场化运行,并合理统一当前发展目标与长远规划,兼顾好改革发展间的稳定性关系,有效分类引导,合理制定改革发展统筹策略,加快改革发展进程,夯实创新改革系统有序进行。与此同时,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制的建立需予以特别关注,兼顾长效保障农民收益、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新型集体经济的动力体制、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运作体制、统筹社会管理城乡机制。
二、立足实践,推进城乡一体化机制改革
创新体制是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环节和核心点。快速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明确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向导性,尽可能实现一体化城乡建设政策体系的建立,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加速农业转型再升级,才能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着力实现农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在发展转变过程中,注入了全新动力,拓展了经济内需空间,实现了经济发展建设的大飞跃。除此之外,有力地支撑了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策略,最大限度的推动了全局发展工作,促进了经济迈向更快、更高、更多农业实惠的新轨道。
一是全面推进一体化城乡建设“三大集中转变”原则的贯彻实施,布局城乡空间进一步优化。试点改革先导区,需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良好示范性作用,大力推进分散的农村居住向集中社区转变,乡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化经营转变,促使城镇、工农业、居住、生态等功能空间优化布局。
二是全面落实“三大置换”,深入探索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的捷径。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规定,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性住房,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
三是促进“三合作”,走富民强村道路。加快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建立各类富民合作社,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形成了集体经济与农民持续共享资源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创新了全新化模式的共同富裕之路。
四是重视“三大创新”,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农业经营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适度拓展农业的发展规模,对粮食规模经营户实施收购价外补贴。
五是加强“三项举措”,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统筹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着力推进集合各项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并重点关注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的建设。提升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部分中心村,打造一批创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引导周边小型自然村庄有序集中营造基础;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建设一批新型小城镇,为吸纳农民进镇入户、享有公共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组织引导,夯实一体化城乡改革发展强大后盾
一是坚持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各级政府部门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为此,需要形成城乡齐抓共管、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机制。设立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改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切实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二是坚持改革发展的开创性。将突破核心、点面互动贯穿于改革发展始终,鼓励和引导先导区试点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合理建立先导区,加大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和金融制度、户籍制度、农村合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度,切实增强改革发展的开创性。
三是坚持改革发展的实效性。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建立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农民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评体系,把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对各有关部门改革发展重点工作的考核,每年年初制定考核细则,明确考核内容,年终进行考评和奖励,确保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水平。
篇6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城乡建设融合 产业融合 工农融合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党提出的建设新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路。所谓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根据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程度,现阶段我国应把实施城乡建设融合、产业融合和工农融合作为推进城乡融合进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主要着力点。
一是推进城乡建设融合。就是重视城乡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发展,改变过去那种就城论城、就乡论乡的城乡分割的规划建设的做法,把县域范围内的居民点、工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在统一规划、明确各个区域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乡发展基础,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设置,有效整合城乡资源,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到农村,以推动城乡职能一体化与空间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二是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产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如果没有产业作为基础,城乡一体化就是一句空话。过去一段时间,在快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以城带乡的口号推动下,各地轰轰烈烈地建起了一些开发区和小城镇,其中有很多由于没有产业支撑,缺乏人气、商流、物流,发展难以为继。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县域内城乡经济发展规划,调整城乡的产业布局,促进城乡市场统一开放、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尤其是推进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扩散,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以实现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全面发展。
三是推进工农融合。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公平就业。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通过诸多降低城市落户门槛的措施,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为推动上述“三大融合”的快速实现,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加快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要废除或修订传统计划体制下妨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关制度、法规、条例和政策,建设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要建立城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进行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的规划工作,统一进行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整治;要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集中;要推进社会保障和相关制度改革,提高城乡间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流动的自由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要创新和改革城乡土地管理制度,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土地交易市场的发育,引导城市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二是重视小城镇建设,发挥其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发展小城镇,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以做大做强中心镇。为此,要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优化发展环境,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区域性人口集聚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商品集散中心。要把小城镇发展与推进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办好特色经济园区、加工园区和商贸物流园区,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要坚持规划先行,依据产业优势和区位条件,培育发展各种类型的特色小城镇。
篇7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闻报道;空间;拓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吹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号角,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也为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全新视角。
一、准确把握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当下中国农村改革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随着一些大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农村的规模、面积越来越小,经济发展实力得到空前增强,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破除二元结构的割裂,享受普惠的社会福利,均等地享受公民权利。
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当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应当准确把握城乡一体化的深刻内涵和目标要求,主动所为,发挥新闻媒体的促进作用,加快推动这一进程的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闻媒体的责任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闻媒体要自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走在时代的前列,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好“耳目”。城乡一体化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当前农民常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下,新闻媒体应当充当好“耳目”,让更多的农民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掌握各种信息,提高农民信息拥有量。中国农民世世代代处于信息封闭的状态之中,习惯于过那种与世无争的世外桃园式的生活,信息观念淡漠、信息渠道不畅、信息质量低下,对城乡一体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随遇而安的习惯心理。因此,新闻媒体要充当好“耳目”,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城乡一体化,认识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信心与参与度。
2.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摇旗呐喊。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完全破除,城乡间仍然存在心理隔膜,有人不理解、不支持城乡一体化,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很遥远的事情,与己毫无关联,有的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越有责任摇旗呐喊,让更多的城里人接纳一体化的理念,让更多的农村人了解一体化进程,让全社会共同关注一体化,自觉推进一体化发展进程。
3.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人和升华,作为舆论先行的新闻报道更应与时俱进,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营造宣传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典型,广泛进行宣传造势,努力营造温
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建设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担当起应负的责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新闻报道空间拓展的思考与探索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契机,结合当地实际,准确进行媒体定位,积极寻求新闻报道的切人点,努力拓展新闻报道的空间,主动抢占对外宣传的制高点,在宣传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1.转变思路,拓展农村新闻报道的视野。随着取消农业税、发放各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前的靠天收,转变为人工可控型农业,农业传统的生产功能逐步向现代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延伸,农村、农业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农民的观念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转变为“一边望着田里,一边望着田外”,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节农业生产,收入来源也有更多的渠道: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种渠道。农村发生的这种由表及里的变化,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摘下有色眼睛,伏下身子去重新认识我们的农村、农民和农业,更加关注农民,更加关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的特殊变化,实现城里人与农村人之间的相互认识、相互理解,在思想上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应该跳出“三农”看“三农”,站在城乡一体化的新高度,充分注意到城乡之间的互动,农村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提供休闲空间、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参与新农村建设等。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大城市、小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人均GDP一万美元的新起点,然而,五环路以外落后的农村与现代化的城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没有现代化的郊区农村,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客观面对短板,北京提出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并进行了体制机制的创新。政府投资向农村倾斜,投资比例从2:8到4:6,再到5:5,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向农村延伸,比如环卫、市政、医疗、教育等,于是出现了农村的垃圾有人管了,名校、名院在农村办分校、办分院的好势头。实现生态林补偿制度,政府花钱雇农民看山。这些新动向成为新闻报道的好素材,比如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就报道了《北京四万农民实现养山就业》、《投资拉动助农增收》、《药品服务向深山延伸》、《农民培训政府买单》、《新能源第一村科技改变生活》、《70公里京承高速70公里田园走廊》等新闻,敏锐地捕捉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重要事件,用事实和镜头展现一体化的点滴成就,起到了引导舆论、鼓舞士气、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
2.发挥导向指导作用,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努力扭转过去农村、农业、农民对信息内容需求比较单一,时效性要求也不高的局面,引导大家从单纯关注政策、娱乐信息转到关注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新闻媒体要重点关注农产品结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价格、劳动力市场、交通信息甚至治安信息等,为农民“进城“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寻求信息,积极启发农民学会利用信息进行生产决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力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需要新闻宣传部门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推动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新闻媒体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农民主动地表达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利益诉求,关注农民在参与城乡
篇8
一是在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上下功夫。坚持把城区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着眼于推动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切实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构建城区与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目前我区已全部完成新农村村庄平面布局规划,5个行政村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半数以上的“城中村”完成规划编制方案。今年我们将继续做好海陵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工作,重点围绕中心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和完善城北街区控规,修编完善九龙、苏陈、罡杨等集镇、村庄规划,确保全区整体规划向农村延伸,实现全覆盖。
二是在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我区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以发展机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大城区向东、向南延伸开发力度,加快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工业向同区集中、农民向城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充分发挥海陵工业园区、城北物流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九龙台商工业同和中心城区对东部、北部、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农村变城市,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目标,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统筹规划新社区建设,加快已撤销乡镇建制的街道城市化建设和“撤村建居”进程,逐步解决城郊结合部“农夹居”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上下功夫。坚持把城区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一步强化城乡设施的衔接与互补,加大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目前我区硬质化道路、有线电视、远程教育平台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线路实现乡镇全通达,53个行政村全部接引长江水,超额完成项目村改厕任务,建成乡镇(街道)污水处理厂2座,90%的乡镇(街道)文体活动中心通过省级验收,森林覆盖率达到20.1%。下一步,我们将在巩固和完善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农村改水工程、农桥建设工程、农村文化工程,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区行政村接引长江水全贯通,镇、街标准文体活动中心全覆盖,农桥改造全到位,行政村农家书屋全建成。
四是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力度,确保投向农村的财政支出增长25%以上,推动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区各镇设立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实施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确保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民政工作站试点,启动农村社区试点,促进基层社区服务高效规范。建设城乡统筹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安装远程求助呼救系统,为社区(村)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电子保姆”服务。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100%。
篇9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坚持立足长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现实可行原则,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切实做好推进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单项工作规划,突出做好新城区分区、尚集组团分区和新城行政区控制性详规及禄马、丈地、西街等“五朵金花”的村庄规划等,形成了城乡一体、定位科学、衔接协调的高标准规划体系。
二是坚持功能配套。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的要求,从完善推进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垃圾处理、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入手,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建成许长城际道路、创业大道等14条道路建设,完善了推进区配套功能。同时,以村庄改造为载体,加快推进区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六有五化”的要求,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努力建设饮水安全、能源清洁、村庄绿化、街道明亮、环境整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坚持从完善城市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突出效益的原则,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着力抓好瑞贝卡化纤发丝、万向钱潮三期、远东公司等速传动轴等重大项目建设。三年来,在推进区新建规模以上项目112个,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物流、纺织、档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带。
四是坚持培育特色。按照提升档次、培育精品、打造亮点的思路,建设“4个精品园、4个景观带、4条绿化隔离带”,完成花木种植面积4.2万亩,全县建成花木基地12万亩。同时,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文化书画价值,实行政府引导,统一规划,业主开发,以尚集书画村、小江南国际度假村建设为重点,在推进区形成林水一体,生态、文化、旅游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坚持体制创新。以土地流转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按照村企合作、业主运作、土地入股、协商转包、委托租赁、“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土地向经营大户、种植能手和龙头企业集中,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大大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六是坚持环境创优。启动推进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通道绿化、亮化工程以及整体规划等基础工作,努力塑造推进区新形象。同时,制订完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重点企业、项目推进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解决项目入驻和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打造全省最佳创业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因素制约。中央执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农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问题,减缓了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入不畅,涉农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发展方面也存在职责不明、效果不显等问题。
三是社会保障亟待加强。失地农民在就业、养老、救助、低保等方面缺少保障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必须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居民生活区、工业区、商贸区、休闲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加快第三产业提档升级,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立足花卉苗木特色优势,推进土地流转,搞好规模经营,发展观光农业。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定位,充分发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风味饮食价值、文艺书画价值,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努力完善服务功能,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四是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有利
篇10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不同的学者在看待城乡一体化概念时所占的角度不同,导致其对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理解与定义也存在差异。人类学与社会学主要是站在城乡关系的角度上,认为: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打破之间的壁垒,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优化、流动,确保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产力得到合理的分布,再配合上社会生活、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将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缩小,甚至是消除,以此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从生产力的布局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工业与农业之间经济关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指的是对城乡经济进行统一的布局,实现城乡的协作与交流,确保城乡的生产力能够合理布局,做到分工优化,以此来保持最佳化的经济效益;从环境学、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确保城乡的协调与健康发展,保持畅通有序的自然生态之路。
虽然社会各界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注度正在日益升温,但是学者们都是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去看待,这样很难系统化地延伸其理论,也难以体现其内涵。就学者所提出的观点研究而言,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包含了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生态学等方面。所以,作为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需要具备以下特点:第一,行政管理一体化,保持城乡居民的政治权利的均衡;第二,做好城乡收入分配的优化,尽量减少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方面出现较大的差距;第三,全面的协调与规划城乡的社会事业;第四,努力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辅助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第五,达到自然资源的共享,建立出生态平衡。从这一些特点我们也不难看出,作为一个相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崭新阶段,同时,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其包含了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建立在“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相互依托”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城乡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在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正常的规划设计当中已经纳入了大中城市的建设,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正是因为环境的宜人生存,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的入住。但是,正常的规划当中却极少纳入小城镇与乡村的建设规划。由于同一设计规划的缺失,或者是建设时未能按照规划设计进行,导致个人自建、乱占、圈耕地,就算迁走,依然占用着土地,常年的失修,对整个村庄的容貌都会产生影响;大量的建设物堆积在街道上,严重阻碍了交通,一旦发生火灾等险情,消防车无法及时地到位,也容易埋下安全隐患。不完善的公共设施配套也是小城镇与乡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商业上主要是以个人的零星为主,卫生条件、商品的齐全性远远达不到标准,甚至会出现伪劣假冒产品;文体活动场所过于简陋,甚至是没有活动场所;对于乡镇区域,政府部门通过多年的努力也将教学环境进行了改善,但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部分乡村依然没有学校的存在,并且建筑物风格各异,排列不整齐,也会影响其外观。
(二)对于小城镇、乡村等工程建设,绝大部分都没有先进行地质方面的勘测与设计规划,在建设时,完全凭借自身的施工经验,并且承担建设的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经验也跟不上建设需要,导致所建设的建筑物不能满足节能标准,并且功能过于单一;绝大部分建筑完全忽视了抗震需要,存在大量的质量、安全隐患,对于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这样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也产生了阻碍。
(三)政府部门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制度不完善、管理上缺乏力度。从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专业人员过少,监督的缺失,也容易出现各种“隐蔽”问题。绝大部分建设者都不审核图纸、不报建,忽视了监理制度,在工程建设上不按照建设程序与规范进行,也使得城乡一体化建设脚步被延迟。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一)保持思想上的新认识
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思想上应当避免农业歧视、农民歧视、农村观念歧视的思想,让城乡两个异质存在的系统能够保持生态、文化与经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组合优化。在现实中形成差异化、均衡化、可持续以及集约化的发展思路。其中,所谓的均衡化发展就是为了将城乡分割的政策与体制打破,尽量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如此,才能确保城市与农村共享现代文明,确保城乡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把握新的规划特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城乡发展规划与布局的统筹安排。在规划上,要不惜重金聘请相关的专家对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以及城乡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发展做出一个全局总揽。对于平原地区的村庄,特别是经济基础条件又良好的区域,就应当尽量地扩大发展的空间,强化管理,将村庄发展力薄弱、布局过于分散的问题解决。对于城市周边的村庄,就可以在城郊村、园中村规划改造当中,将其纳入到统筹规划的范围内,这样也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村庄的发展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对于距离城市较远的山区村庄,就应当从政府部门入手,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多种经济增收的方式发展,来促进农民生活的改善。对于部分不具备发展条件与规模的村庄,就应当鼓励农民走出村庄,下山发展。通过城乡体系的合理规划,才能够将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新格局体现出来。
(三)在政策、体制与机制改革上下足城乡一体化建设功夫
在“一国两制、城乡分割”制度的安排与固化的体制之下,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虽然从改革开放至今,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已经进行了多次的制度与体制方面的调整,但是至今依然没有完全将其消除,使得国内的需求增长滞后,并且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地扩大,成为转型期间国内发展的顽疾。就这一基本国情来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就需要依靠结构性方面的改革,能够通过制度的安排、政策的创新、体制的改革,将城乡二元结构破解,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获取质的飞跃。
第一,将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放置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的关键位置。目前,土地依然是农村基本的生产资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关键就在于改革农村的土地产权。在确保不侵犯农民的土地权益的同时,还能够健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流转的市场。从而逐步将城市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之间“同价、同地、同权”的流转模式加以实现。
第二,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才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消除长期以来的制度基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完善城市社会事业,并且逐步地朝着农村延伸,尽快完善城乡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国民教育服务制度以及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才能促进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确保改革开放以来所获取的成功能够让城乡居民共同分享。
(四)加快政府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通过多方面的制度条件、体制条件与政策条件,才能形成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而各级政府的职责就在于创造这一些条件。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在自身的建设与改革的同时,还要创建完善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首先要政府部门开展自我改革,将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当中的公共资源过于集中、城乡分割的体制去除。目前,由于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上出现了分工不明、协调成本高、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过多、不合理的行政资源配置;在调控权、规划权与决策权等方面的集中与上移不足,监管中心与服务中心下移不足等。因此,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就应当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当中的职能与责任加以界定,将政府部门的权责便捷理清楚,确保政府职责体系满足“管理一体化、职责无缝化、权力明晰化”的目标,以此来突破区域与部门利益的格局,实现最优化的行政资源配置,确保在组织上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保护。
第二,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对城乡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模式进行积极探索,才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政府部门还需要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地位与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作为责任主体,并且能够适应利益格局与社会结构出现的变化,从而形成权益保障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确保城乡的社会发展一直都处于公开、公平的层面上;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体制,能够将城乡新型社区发展的标准与目标统一起来,确保城乡社区的建设能够满足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目标,最终形成社会生活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