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3-09-27 18:2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

篇1

(一)师资力量城乡差距巨大

农村小学生师比为平均为13.6,县镇小学生师比为14.9。农村学校因学生不足、班额小,师资数量相对县镇而言较为缺乏,特别是部分学科教师,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配备不全。从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反映的师资水平,县镇学校远远高于农村。据调查,惠民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本科及以上143人,专科及以上46人;高级职称及以上2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72人,中级职称以下91人。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7人。可见,县镇小学师资水平的人员配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远远好于农村小学。

(二)教学条件城乡差距明显

惠民县教学资源配置农村小学均落后于县镇小学,小学教育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城乡差距显著。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图书蔵量分别为14.0册和8.3册,农村学生生均图书为城镇学生的58.8%;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3751元和1774元,农村学生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为城镇学生的47.3%。体育用场面积、理科实验室仪器,县镇所有学校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农村小学达标率分别为47.5%和86.9%。

(三)教育投入乡镇差距较大

惠民县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7.30hm2,小学在校学生6.28万人,生均校舍面积2.75m2,远远低于7.43m2米/生的全国平均水平。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校舍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地区尚有部分小学亟待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学生宿舍及其配套设施、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教学技术装备落后。

(四)农村生源流失问题突出

惠民县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十分严重。根据惠民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惠民县全县小学正常转入44人,转出96人,分别占全部小学人数的0.11%、0.24%;初中阶段转入164人,转出276人,尚有辍学125人,分别占初中阶段学生总人数的0.17%、0.28%、0.13%。生源的流失使农村中小学校面临许多困境,尤其严重的是部分学校面临着无生可教的地步,甚至被迫撤并。

二、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特征

(一)农村小学分布密度差异显著

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分布不均。各镇小学数量最多的是胡集,全镇16所小学,其次是石庙,全镇13所小学,还有李庄、何坊,全镇各有10所小学。小学数量最少的是麻店,全镇仅4所小学。全县共有小学114所,平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2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1.3个,服务的人口数量为5629.9人。除县城外各乡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1.75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0.67个,服务的农村人口数量5110.9人。县城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多,达11308.6人。各镇办中,麻店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7522.3人,李庄、魏集、大年陈、辛店、皂户李等5个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超过5000人,胡集镇小学数量最多,每个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少,为3750.9人。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和自然村数量比较,姜楼最多,分别为26.6km2和23.6个自然村;胡集最少,分别是8.6km2和5.9个自然村。惠民县县镇学校规模比较大,在校生人数多;乡镇学校在校生人数少,特别是某些村级教学点规模偏小。有的小学只有1个年级或2个年级,如桑落墅镇的明德小学只有一年级55人,苏堡小学只有五年级和六年级共60人,徐家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83人;胡集镇的于桥小学四个年级仅63人,白桥小学四个年级76人;李庄镇大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136人;石庙镇奎星刘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73人,九龙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33人;淄角镇大魏小学只有六年级13人。惠民县村级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个别小学或教学点的学生不到20人,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农村小学与村落空间分布不协调

惠民县小学达到了4.8km的全覆盖,其中距离小学1.2km以内的村有600个,占47.73%;1.2~2.4km的村庄有529个,占全部村庄的42.08%;距离小学2.4~3.6km的村占9.22%;距离小学3.6~4.8km的仅有12所。可见,惠民县小学集中分布在距离村庄2.4km以内。总体看来,惠民县农村小学能满足大部分村庄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但部分村庄上学距离偏远,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部分村庄。

(三)农村小学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惠民县小学主要设置在乡镇中心驻地附近的村庄,围绕乡镇中学驻地出现聚集趋势。以5.25km为半径,孙武镇大孙小学邻近村庄最多,有25个;其次是何坊街道办小学邻近村庄24个,大年陈镇孙家中心小学邻近村庄21个。邻近村庄最少的小学是清河镇中心小学,只有1个邻近村庄;其次是胡集镇东西屯小学,有3个邻近村庄。桑落墅镇明德小学、魏集镇中心小学、清河镇学区小学各有4个邻近村庄,有11所小学邻近5个村庄。个别乡镇小学数量过多,部分区域小学存在过度聚集。如桑落墅镇的徐家小学附近的村庄可以被桑落墅镇中心小学和苏家堡小学、韩龙章小学覆盖;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三所小学处于聚集现象;石庙镇的梁家小学和老关赵小学存在聚集现象等。

三、惠民县小学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化解城乡教育差距必须从单项制度的改革转化为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提高,其根本的措施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惠民县城乡教育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因此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调整城乡小学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针对惠民县农村小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应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做好学校的合理规划,本着“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均衡布局,适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教学点跨村联办”的布局调整思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小学的布局。从农村小学生的身心条件来看,低年级学童单程徒走上学的时间,平原地区以不超过30分钟、行程约1.5公里为宜;高年级以不超过40分钟、行程约2公里为宜。如以上述标准考察惠民县的农村小学,则以低年级学生的体力和身心条件,惠民县所有乡镇的小学数量均偏少;而以高年级的身心条件,则有姜楼镇、麻店镇、辛店镇、大年陈镇、皂户李镇等高年级小学数量偏少,其余乡镇小学的服务半径均能符合小学生步行的距离要求。对于小学相对聚集的区域,如桑落墅镇徐家小学、苏家堡小学、明德小学,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石庙镇的梁家小学、老关赵小学等,应在不违背学生就近入学原则的条件下,将小学在校生人数少、规模小的学校合并到邻近的小学。但对于小学数量本来就偏少、学生入学距离远的区域,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则应考虑增设学校,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

(二)增加农村小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小学的.校舍条件和各种教育设施条件,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惠民县是山东省典型的农业县,财政收入少,难以保证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所以,惠民县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本县经济甚为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首先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其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惠民县必须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投入,才能满足城乡教育一体化对财政投入的要求。第三,要注意教育投入的合理分配,使教育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小学倾斜,促进惠民县城乡中小学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设施的规模和质量。

篇2

近年来,山东省昌邑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优质学前教育”这一宗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加快构建以县级实验幼儿园为示范、以镇街区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公办和集体办幼儿园为主体,多种办园形式并存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全市3岁~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了95.7%,先后被评为“潍坊市学前教育先进县”、“山东省学前教育先进单位”,全市学前教育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良好格局。

统筹城乡园所建设,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昌邑市教育局立足全市学前教育实际,统筹推进城乡幼儿园建设,稳步实施普惠性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工程,以“三级园所”建设作为突破口,扎实做好农村学前教育普及工作,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为推进全市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深化办园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通过政府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对新建、改扩建的民办幼儿园,参照中小学校建设的有关规定以及相关法规给予优惠和支持,形成了多方投入、多元办学的良好格局。发挥优质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薄弱幼儿园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各级各类幼儿园之间的差距,统筹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规划城乡幼儿园布局。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了《昌邑市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11-2020年)》,把幼儿园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城市住宅小区严格按照《山东省城市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规定、农村按照“一村(社区)一园”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全市规划到2013年,新建幼儿园23所,改扩建幼儿园49所。

——稳步推进普惠性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按照《昌邑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以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镇街区中心幼儿园和社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普惠性标准化幼儿园建设,积极与市政府督查室联合开展督查,实行工程进度月报制度,扎实推进工程实施。对所有新建幼儿园按照《山东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进行规划设计,达不到标准的特别是不符合防灾标准和设计规范的幼儿园,限期进行改造。2011年,全市完成了34所普惠性标准化幼儿园的建设任务,2012年规划建设35所普惠性标准化幼儿园。

——抓好农村“三级园所”建设。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镇街区党委政府支持,近年来先后投资25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7所高标准、高质量的中心幼儿园,新增学位1685个,为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学区幼儿园建设。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通过资产置换等方式,努力盘活闲置教育资源,合理将幼儿园加以集中,走农村联合办园的路子。近年来,全市幼儿园累计接管小学80余所,资产估价800多万元,加快了农村学区幼儿园的建设步伐。加强村级幼儿园建设。制定出台了《昌邑市规范化幼儿园标准》,通过提供政策优惠,引导各村办园积极创建规范化幼儿园。目前,全市共有50处村级幼儿园创建为昌邑市规范化幼儿园,近年来全市用于村级幼儿园建设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000多万元。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学前教育人才支撑

昌邑市教育局把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儿教师队伍作为普及学前教育的关键,严把“三道关口”,为推进全市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严把准入关。严格实行幼儿教师资格认定。从2003年开始实施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凡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幼儿教师资格,否则不予聘用;在此基础上,对幼儿教师严格实行动态考核管理,每两年一次,由教育局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市幼儿教师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技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为不断充实优化幼儿教师队伍,一方面从每年的幼师毕业生中有计划地招聘优秀人才到幼儿园任教;另一方面,把能胜任学前教育工作的中小学超编教师,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后调整到学前教育工作岗位,增强了幼儿教师队伍活力。

——落实待遇关。为保证非公办幼儿教师安心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我们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逐年提高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仅2010年,全市非公办幼儿教师人均普提月工资210元。目前,全市所有镇街区都为正式聘用的非公办幼儿教师缴纳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解决了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大力开展十佳幼儿教师、优秀幼儿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关注度,激发了广大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

——把好培训关。为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我们将全市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园长、省市幼儿教育教学能手全部纳入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与管理。定期分类对民办幼儿园教师、新参加工作的幼儿教师、骨干幼儿教师等进行专题培训,并通过教学能手评选、优质课评选、教学成果奖评选、基本功大赛等形式,引导幼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快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创新管理机制建设,强化学前教育制度保障

在推进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过程中,我们全面落实“五项机制”,不断增强学前教育发展的内在活力,提升全市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为推进全市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建立镇村一体化管理机制。为充分发挥镇街区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幼儿园管理工作规范化,我们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理顺幼儿园管理体制的意见》,规定镇街区中心幼儿园实行独立设置,对全镇(街区)幼儿园实行“六统一”管理,各村办园按照“办管分离”的原则,由村委会负责园舍建设和设施设备投入,财务、教学业务、队伍建设等由镇(街区)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实践证明,“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符合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实际,增强了幼儿园办园活力,促进了全市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均衡发展。

——建立规范办园长效机制。针对非法办园现象,市政府下发了《昌邑市清理整顿非法办园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教育、卫生、公安等八部门联合办公的非法幼儿园清理工作小组,在全市范围开展强有力的非法幼儿园清理整顿工作,2010年集中清理整顿非法民办园15所。同时,昌邑市教育局还完善了登记年检制度,在对全市幼儿园进行登记注册的基础上,每年对所有幼儿园进行年检,实行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学前教育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近年来,我们严格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实行幼儿园园长“一岗双责”制和校园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根据幼儿园安全工作需要,全市147所幼儿园全部建立了高标准安全保卫室,配备专职保安246人,配置配齐了安全器械、电子监控等一系列安保设施,有力地保障了幼儿园的校园安全。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

一、国际上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定位

1.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

全人教育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教育思潮,后来传播到亚洲、大洋洲等地区,对各级各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批评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学习的观点,倡导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各国开始重视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儿童”,呼吁纠正将幼儿的发展等同于智力发展的错误倾向,把幼儿教育从“智育中心”转向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2.幼儿教育的民主化

儿童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是儿童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儿童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教育机会均等”“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需求,教育民主化的问题作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被提了出来。在教育民主化的浪潮中,从学前期开始,让不分种族、阶层、文化背景的儿童能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各国共同的理想。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容。当前,国际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呈现出多层次性:由最初的入学机会均等,扩展到教育选择的自由、“资源分配的公平”,再延伸到教育过程的平等,重视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以及其他受社会教育机会的均等。因此,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内涵随着整个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周延。

3.幼儿教育“一体化”

世界各国在努力实现幼儿教育民主化和追求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同时,开始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将幼儿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置于终身教育和全球化社会的背景下来思考。在这种背景下,“托幼一体化”“幼小一体化”和“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一体化”开始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变革和发展的趋势。

4.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

19世纪中叶以前,幼儿教育一直是私人行为,但在20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国家的介入使幼儿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政府介入幼儿教育的方式很多,制定政策、加强管理固然是重要方面(如严格幼教机构的审批制度,加强资产监控;制订幼教质量标准并监督执行;建立教师资格和培训制度等),但公共财政支持也是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其中,一些国家不论父母的就业状况和收入如何,幼儿教育都是免费的;另外一些国家则是采用国家财政支持和根据父母收入交费并行的方式,父母所支付的部分一般不多于费用的30%。

5.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许多国家根据《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和本国的实际情况,纷纷采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学前教育的地位。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倾向。如,美国1985年9月规定,5岁儿童的教育纳入学校公立教育中。这一规定,使得全国90%以上的5岁儿童进入学校的幼儿班接受学前教育。法国政府规定,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处于同一系统,属于初等教育的基础性或准备性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法国的4岁和5岁儿童的入园率已达到100%。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比利时、英国等,也已经将学前教育作为一种不完全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实施。有的甚至明确规定5岁以后的幼儿教育就是义务教育,国家对该阶段的教育不仅在师资、设施、财政上给予保证,而且也要求家庭尽其保证5岁以后儿童接受教育的义务。

二、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1.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

学前教育的教育性,即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广为我国公众所认识,但其社会公益性却似乎没有得到认可。所谓“公益”,顾名思义是私利的反义,是“公共利益”。而所谓“公益性事业”,自然是“为了公共利益的事业”。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尽管民间应该热心参与,但政府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在一些人的眼里,学前教育是家庭私事,完全可以交由市场解决,政府无需承担更多责任。近年来,全国普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不能不说与这种认识有着直接关系。

事实上,自世界上第一所托幼机构诞生的那一天起,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就是毋庸置疑的。从历史上看,最初的托幼机构(公共学前教育)原本就是慈善性、救的,以保护工人和贫困家庭的年幼子女的生命安全为目的,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公益事业。之后,一些国家开始视其为家长和儿童的福利而予以保障。近几十年,随着一系列有关学前教育效果的研究成果的出现,世界各国更是将它视为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未来的社会公益事业加以重视。2010年9月27日至30日,在莫斯科召开的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学前教育大会以“构筑国家财富”作为会议的主题,强调的就是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价值。

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为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教育改革的要求,《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具体而言,要求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同时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1)普遍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

我国学前儿童入园率一直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09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针对这一现状,《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这一规划目标显然是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各地学前教育的发展极其不平衡,有些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学前三年入园率70%的规划目标,而有些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则还远远落后于这一目标,两者差距较大。因此,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不同情况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不断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力争让有需求的适龄儿童都能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同时,随着学前教育的基本普及,“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将不断得到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将有所缩小,有助于进一步实现教育起点公平。

(2)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然而近年来,一些幼儿园引入了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明显超越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幼儿从小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对其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幼儿园甚至聘用了资质不合格的教师,连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都不达标,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正是为纠正现实中的这种偏差和问题,《规划纲要》将保证幼儿园保教质量作为提高入园率的前提意义,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其质量监督与管理的职责,通过“制订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开展学前教育督导检查”,以保证新建幼儿园合格,符合质量要求。同时促进已有幼儿园的办园行为规范和质量提高。

篇4

为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0*〕47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意见》(浙政发〔20*〕81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金政发〔20*〕15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确立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在政府积极举办幼儿园和托儿所(以下简称幼儿园)的同时,大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多种办园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城区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以民办幼儿园和社区国有民办幼儿园为主要形式,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农村以镇(街、区)中心幼儿园为中心,建立辐射各中心村幼儿园的管理辅导网络,达到幼教资源优质均衡,实现学前教育事业规范有序、健康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在巩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到2012年,各镇(街、区)都有一所规范的公办中心幼儿园;85%以上的中心村有幼儿园(班),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8%以上,省三级以上等级幼儿园招生的覆盖面达到85%以上;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达到98%以上,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60%以上;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加强“托幼一体化”工作,建成1-2所“托幼一体化”示范点或早教中心;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普遍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指导。到2020年,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所有幼儿园均达到办园标准,使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二、明确职责,强化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一)全市学前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

(二)市政府负责全市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制订、布局调整;完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与管理机制;保障学前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学前教育与其他各类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镇(街、区)政府承担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镇(街、区)中心幼儿园,并组织实施。

(四)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学前教育。市教育局要履行主管职责,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负责制订市域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管理规章,并组织实施;建立幼儿园注册登记制度,负责对各类幼儿园办园资格审批;完善学前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培养和培训各类托幼园所的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对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管理和分类指导。

(五)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卫生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业务工作;物价部门负责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收费管理;财政部门要安排学前教育经费,并做到逐年增长;建设和规划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在城乡规划中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民政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城市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对民办幼儿园实行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并配合教育部门加强管理;劳动人事部门要严格执行上级有关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保证学前教育发展的师资需求,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公安部门要加强幼儿园及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并会同交通、教育等部门加强对幼儿园交通安全工作监督,加强对接送车的规范管理,切实保障幼儿的交通安全;妇联要积极指导家长参与幼儿早期教育活动。

三、统筹规划,充实城乡学前教育办园体系

(一)坚持政府履职、多元办园、成本分担的学前教育发展和运行机制。要切实办好一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办幼儿园,坚持“公建民办”、“民办公助”等办园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学前教育成本由办园主体、幼儿家长、政府合理分担的机制,政府对新创建的等级幼儿园进行适当奖励,逐步建立起对困难群众子女入园的资助体系。

(二)加快镇(街、区)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各镇(街、区)要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被撤并的校舍,改建幼儿园,办公办中心幼儿园,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同步规划建设中心村规范幼儿园。力争到2012年,所有镇(街、区)都建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三)同步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实施农居工程时,要根据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修订版)》的要求,规划建设好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公建配套幼儿园,并做到与其他建筑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在出让商品房土地和安排经济适用房及农居房土地时,应根据学前教育设施布点规划,以教育用地划拨或作为土地竞拍的前置条件安排好幼儿园用地,市建设规划部门要按照2000户以上小区必须建设1所规模不少于8个班的准办级以上幼儿园(托幼一体园)的标准严格把关,在组织托幼园舍配套规划方案审查时必须邀请市教育行政部门参加,征求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公建配套幼儿园由市教育局办理幼儿园产权登记手续,不得改变性质和用途。

(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举办、自愿捐助幼儿园(所)。政府要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民办幼儿园在建设用地、立项和减免税收、建设规费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待遇;在审批注册、分级交费、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评优、培训、教育科研活动等方面,享受公办幼儿园同等权利。要建立民办幼儿园办园发展风险保障金管理制度,发展风险保障金主要用于幼儿园发生较大意外事故或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具体办法由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五)小区配套幼儿园按不同性质办园。凡移交教育行政部门使用管理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原则上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按事业法人登记,园舍的装修经费与设备设施的添置由市财政保障投入;现由部门办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一律按等级收费,严禁利用国有资源按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收取保育费;现采取租赁方式举办的属国有资产的小区配套幼儿园,承包合同期末后不得继续租赁给他人办学,应移交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采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性质办学;属非国有资产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可继续探讨多元化办园模式,但严禁改变其用途。

(六)大力推行名园集团化办园模式。进一步落实城乡幼儿园、公办民办结对帮扶制度,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办园质量。

(七)推行以公办和集体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农村多元化办园模式。镇(街、区)公办中心幼儿园承担本辖区学前教育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能,鼓励公办中心幼儿园在经济欠发达的行政村举办分园(班),实行“六统一”(即经费统一管理、教师统一调配、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工作统一考核、教玩具统一配置、办学质量统一评估)运行模式;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行政村,鼓励村集体投资举办上档次、上规模的幼儿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

四、加大投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一)落实财政性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市财政每年须安排相应的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到2012年全市财政性学前教育事业经费须达到同级教育事业费的4%以上,列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镇(街、区)每年要安排一定的配套经费,用于举办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

(二)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2009年至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600万元,支持全市学前教育发展。主要用于镇(街、区)中心幼儿园建设的以奖代补、民办或农村幼儿园升等级奖励、规范办园奖励、幼儿园教师培训等。专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加。

五、优化配置,提升学前教育师资水平

(一)建立幼儿园教师登记注册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幼儿园教师注册登记制度,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审、工资福利、社会保障、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二)实行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制度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从2009年起,对在职园长、教师和保育人员实行全面培训,限期提高,到2012年,不符合任职资格的不得续聘。

(三)教育行政部门要配足学前教育专职管理干部和教研员,切实承担起全市学前教育管理和指导的职责。

(四)适当增加公办幼儿教师编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稳定骨干教师队伍,落实镇(街、区)中心幼儿园园长、幼教专干、幼教辅导员的公办教师编制,并逐年提高镇(街、区)中心幼儿园公办教师的比例,提高镇(街、区)中心幼儿园的辐射、指导能力。

(五)劳动人事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并完善幼儿园教师编制和待遇等政策,建立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和在岗幼儿园教师按公开招聘办法进入事业编制的政策导向机制,吸引优秀的毕业生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幼儿园必须依法为其教师办理各类社会保险。

(六)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培训、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要把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学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六、规范管理,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一)严格登记审批、年检评估制度。对办园条件差、布点不合理、办园行为不规范的幼儿园要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和擅自办园的,由市政府牵头,成立由教育、公安、民政、卫生、物价等部门以及当地镇(街、区)政府组成联合执法机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二)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幼儿园教育改革,规范幼儿课程管理和教育行为。各类幼儿园都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学前教育渗透,防止将小学的教学内容向幼儿园前移。未经市教育局批准,任何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在学前教育机构设立所谓的科研、训练基地,不得组织学前儿童参加社会性活动,不得组织幼儿园参加展示、比赛、评比等活动;未经市教育局批准,任何幼儿园都不得擅自组织教师、幼儿参加其他部门及社会团体、个人举办的活动。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幼儿学籍管理。

(三)切实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定期开展园舍安全检查,加强师生一日活动过程的安全防范;严格幼儿接送车管理,幼儿园招生要坚持就近方便的原则,未经主管部门许可,不得使用车辆接送幼儿,确有需要接送车的须经相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审批管理;幼儿园食品采购、运送、储存、制作等环节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共同做好幼儿的防疫和保健工作;幼儿园要根据规定设置专兼职保教人员,建立各种卫生保健管理登记和报告等制度。

(四)规范、健全幼儿园收费管理制度。公办幼儿园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物价和财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幼儿生均教育成本和收费等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利用国有资产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民办幼儿园根据教育成本自行提出收费标准,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后执行;同一性质、同一等级的幼儿园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幼儿园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名义另外收取费用。幼儿园各类收费应向社会公开,收取的伙食费要实行民主管理,单独核算。

(五)公办中小学校不得举办幼儿园。已经举办的,要坚持法人资格独立、经费核算独立、园舍独立、师资独立的原则,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单独设置幼儿园,农村公办中小学经整合后确有闲置的校舍用于办学前教育,须经市教育局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国有民办幼儿园。严禁学校擅自出租校舍举办民办幼儿园。

七、加强领导,保障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一)增强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是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各镇(街、区)各部门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当前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动履责,大力支持,密切合作,切实解决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学前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篇5

一、加大布局调整力度,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为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民勤县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早规划、早安排,科学适时地调整学校布局,着力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县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对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优化组合。在城区,先后建立了一所职业学校、一所独立初中和两所完全小学;在农村,撤并规模小、效益低的村级完全小学,创办寄宿制高级小学,基本形成了一乡镇办一所独立初中、一所高级小学或完全小学办学格局。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尽快改变薄弱学校的落后面貌,县上对保留下来的农村薄弱学校一贯坚持“三个优先”的原则,即优先安排师资、优先安排项目、优先安排教师培训,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项目、师资、设备和教师待遇等方面积极向薄弱学校倾斜,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加快信息化学校建设步伐,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广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电子白板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为教师学习交流搭建了平台,促进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为学生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二、重视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民勤县一直把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抓手。一是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近两年,全县有100多名站校管理人员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和中小学校长在职提高远程培训活动。举办全县中小学校长、乡镇教学辅导站站长研修班,有效提升了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是全面开展转岗教师培训。面对农村小学教师超编、学前教育阶段师资匮乏的现状,我们采取培训后转岗的方式,让小学超编教师不断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2012年,对60名教师进行了转岗培训,举办了两期农村小学转岗教师暨学前教育教师培训班,进一步促进了学前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三是强化提升教师业务能力。邀请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举办了“科研项目申请与科研论文写作”专题讲座;组织50名中小学班主任参加了武威市教育局举办的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现场交流研讨会;选派207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和幼教置换、幼师转岗、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安排98名语数外教师,参加了由甘肃省教育学会组织的“山东杜朗口模式”教学法整体观摩会和小学名师经典课堂展示研讨会。有590人参加了市、县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培训,60人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四是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机制。为偏远贫困地区的教师每人每月增加50元的交通补助,落实乡镇教师岗位补贴政策。2008年起,民勤县委、县政府设立了“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每年评选90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10名师德师风标兵给予重奖,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广大教师勤奋努力、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三、加大扶贫助困力度,全力实现教育公平

民勤县把加大扶贫助困力度,全力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助推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构建教育公平机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发展、和谐发展,让学生共享优质教育成果。严格执行国家“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及中职生国家助学金、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教育惠民政策。积极拓宽贫困家庭学生救助渠道,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中小学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各项减免政策,并动员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个人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每年有3万多名学生接受社会救助,为贫困家庭学生上学搭建了“绿色通道”。2006年起,县上设立“县长教育基金”,先后募集资金872万元,资助贫困师生8700名,发放救助资金745万元;2007年起,全县共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3610万元,惠及学生6972人,建立了覆盖大中小学学生的帮贫助困体系,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的目标。

四、加强教育管理,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民勤县把学校规范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突破口,加强教育管理,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一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规范化管理考核细则》,出台了《民勤县中小学幼儿园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严格落实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达不到优秀的站校,集体和个人不得评为先进,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学校,对校(园)长进行诫勉谈话,取消学校和站校负责人当年评先树优的资格,有效促进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是强化教育督导。坚持开展学校常规督导检查,促使学校认真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全面落实学籍管理制度。三是抓好行风建设。召开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专题工作会议,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采取明查暗访、集中整治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对违规补课办班、乱征订教辅资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育乱收费等行为的查处力度,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各界最有力的支持,为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

民勤县始终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强大动力,不断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持续攀升。

一是高度重视行为养成教育。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活动,组织了“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关爱环境、美化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全国“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活动中,全县有293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其等奖1名,一等奖45名。

二是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主,加大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咨询室建设,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召开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暨感恩教育研讨会议,举办“感恩教育校园行”主题征文活动,培养了未成年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是努力丰富师生体艺生活。组织了第五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每年举办全县中小学师生艺术作品现场比赛和中小学生运动会,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艺术等级评定,力争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是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以研促教,以研提质。召开全县教研工作会议,营造科研氛围,全面总结工作经验,表彰奖励教研工作先进集体和教研工作先进个人,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扎实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形成了《义务教育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和《义务教育数学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文本稿。广泛开展片区教研活动,专题分析中考质量,召开高考研讨会,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2年,在第三届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中,全县共有15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在全国初中数、理、化和高中化学竞赛中,有365人次获得省级奖励,其中一等奖107人。2012年高考中,全县共录取5895人,比去年多515人,其中,一本院校录取404人,比去年多30人;二本以上院校录取1504人,比去年多118人,综合录取率达95.19%。录取总数、一本录取人数、二本以上录取人数均多于往年,综合录取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今年再次创出新高,比去年高出4.25个百分点。教育教学质量是核心,做大民勤教育品牌,做强民勤教育名片,为民勤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注入了更大的信心和更强的活力。

篇6

一、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学前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全面提升。截止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747所,其中公办幼儿园599所,社会办园148所。创建省级城市示范性幼儿园14所,省级一类幼儿园11所,市级农村示范性幼儿园150所。但学前教育仍是我市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学前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入园难”问题凸显;学前教育投入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偏低;合格幼儿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保教工作不规范,“小学化”倾向较为明显;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多元化办园体制的需要。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对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幸福,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作为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全面纳入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强化责任,抓好落实,推动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各级政府责任,以幼儿发展为本,健全和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加强建设,规范管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多元需求,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总体要求: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学前教育体系,努力提升保教质量。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师资达标、办园规范的学前教育网络,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多元需求,切实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三)发展目标:

1.新改扩建一批标准化幼儿园,到2013年,全市新改扩建幼儿园300所,全部取消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

2.推进幼儿园上档升级。到2015年,全市新增省级城市示范园6所,总数达到20所,省级城市一类园达到20所。各县(市、区)城区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建成省级城市示范性幼儿园,农村每个乡镇建成1~2所省级农村示范园,全市省级农村示范园超过200所。标准化幼儿园在园幼儿占入园幼儿总数的85%以上。

3.提高教师总体水平。每年组织园长和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到2013年,全市学前教育师资学历达标率85%,专科以上学历达到20%。到2015年,全体幼儿园园长、教师实现持证上岗。

三、工作任务

(一)统筹规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按照标准化幼儿园建设要求,坚持规模办园、就近入园的原则,结合“十二五”规划,根据全市人口出生状况和外来人口变化趋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幼儿园建设。

1.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统筹规划城乡学前教育布局,采取新建、改建和扩建等方式举办一批安全、适用的公办幼儿园。农村要以建设公办幼儿园为主,探索实施幼小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改扩建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完善农村幼儿园的食宿等基本保教条件,配备基本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努力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2.加快城区幼儿园建设。针对目前市区和各县(市)城区公办幼儿园不足的实际,抓紧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幼儿园。把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一项重点工作,充分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凡达到一定建筑面积的,依据教育设施规划兴建幼儿园,达到一定规模但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居住小区规划不予审批。积极发挥县直公办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县域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普及科学育儿知识,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举办3周岁前托幼班。

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支持集体和企事业单位举办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力争用三年时间,通过政策引导、扶持规范等措施,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民办幼教机构,形成公办民办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二)创新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按照“两教一保”的配置要求,配足配齐保教人员,优化学前师资整体水平,确保学前师资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

1.建立实施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和补充制度。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国家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定幼儿园教师,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并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坚持公开招录凡进必考,每年面向社会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形式,招收一定数额的优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幼儿园教师队伍。非公办幼儿园也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配足、配齐保教人员。

2.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幼儿园公办教职工工资由政府全额保障,纳入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序列。民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险由举办者依法保障。对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补贴政策,同时在评先评优方面予以倾斜。定期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3.健全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根据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制定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规划,把幼儿园师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从农村中小学教师转岗进入幼儿园的教师,必须先培训再上岗。建立健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通过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园本培训,全面实施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和农村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工程。组织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和实际保教能力。积极开展幼教科研活动,通过教育科研带动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规范办园,强化学前教育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科学提高保教质量,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提高学前教育管理水平。

1.完善幼儿园准入制度。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加强对幼儿园的审批、登记和管理,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做好对现有未注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审批工作。对未达到基本办园标准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进行限期整改。对卫生条件差、办学设施不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问题的无证园所予以关停撤销。

2.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放在工作首位,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抓好幼儿安全教育,从小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防护技能。完善安全设施,配齐保安人员,维护安全稳定,同时做好幼儿园外部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认真做好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杜绝各类危害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

3.规范幼儿园保教行为。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禁止幼儿园使用小学教材,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格实行幼儿园收费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幼儿园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兴趣班和其他名义另外收取费用。公办幼儿园收费统一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严禁利用政府投入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价格备案程序,严禁故意抬高成本,高价收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负主要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统筹规划幼儿园布局,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办好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负责对各类幼儿园及其园长、教师的管理和业务指导。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要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条件支持,组织科学育儿知识宣传。教育部门要充实管理和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制定和落实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的工资、社保和职称政策。物价、财政部门要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检、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各项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篇7

一、明确目标,稳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1.加快学前三年教育发展。到2007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6%以上,其中农村达到90%以上。各县区建成3-5所以上省级示范幼儿园,6所以上市级示范幼儿园。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均符合《**省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到2010年,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及80%以上的村办幼儿园达到市等级幼儿园标准。

2.推进学前教育低龄化发展。到2007年,全市城镇学前第四年幼儿入园率达到40%,到2010年达到50%以上。依托社区开展0-5周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培训,城市受训率达到90%,农村受训率达到70%以上,基本形成0-3周岁早期教育体系。

二、明确职责,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3.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完善“政府负责、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县区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制定扶持发展幼儿园、托儿所的有关政策,办好公办示范幼儿园。乡镇政府承担发展当地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

4.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贯彻学前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和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落实各级学前教育职能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各类托幼园所的审批、管理和督导工作;培养和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查制度,重点抓好示范、骨干幼儿园建设。发改委、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财政、人事(编委)、劳动保障、物价、卫生、民政、总工会、妇联等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加强指导和服务,共同推进我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5.全面推进幼儿教育办园体制改革。各级政府继续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严禁出售和变相出售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的改制要按照国家规定审核批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投资举办民办幼儿园,推进以公办为示范、民办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园体制,形成公办与民办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幼儿园在建设用地、立项和减免收税、建设规费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在审批注册、等级评估、教师业务培训、职务聘任、表彰奖励、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待遇。

6.落实以教学辅导网片管理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的业务管理体制。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网络,继续实行教育教学辅导网片和业务管理。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规范建设,大力发展边远山区、经济薄弱乡镇的学前教育。要根据有关规定,按乡镇规模,落实1-3名中心幼儿园的公办教师编制,管理本乡镇的幼儿教育。鼓励乡镇中心幼儿园连锁举办农村托幼园所,实行统一管理,发挥中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

7.构建社区、托幼园所互动的早期教育体系。教育部门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相结合的早期教育网络,主动与卫生部门、社区、村民自治组织密切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开展早期教育。依托社区、面向0-5周岁儿童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健全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8.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县区政府要在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学前教育经费,并做到逐年增长,专款专用,保障公办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及教职工工资、安全和培训等所需资金的落实。乡镇政府要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办好中心幼儿园,改善农村办园条件,资助农村婴幼儿家长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福利待遇。坚持政府拨款、业主投入、幼儿家长缴费和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增加投入。公办幼儿园的事业经费,按照管理体制,由财政统筹安排,并做到逐年增长。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等也要积极扶持学前教育。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应积极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大力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捐助托幼教育事业。

9.合理核定收费标准。针对我市托幼园所的实际,允许按照培养成本收费。价格管理等部门要采取分类分级、核定基准、允许在一定幅度内浮动等办法,根据托幼园所的等级确定收费标准,使托幼园所能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略有积余,以利滚动发展。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托幼园所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学前教育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规范管理,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10.规范幼儿园的行政许可、执法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各类托幼园所的行政许可,颁发办园许可证,并定期组织复核审验。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托幼园所;对擅自办园所、擅自招生、擅自制定收费标准的,由县区政府牵头,教育、卫生、民政、物价、工商、公安和当地乡镇政府组成联合执法组,依法取缔,切实保障儿童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托幼园所的年检年审工作,把安全、饮食卫生、收费、幼儿伙食管理等工作纳入年检年审的重要内容,规范幼儿园、托儿所的办园办所行为。

11.规范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城镇住宅建设,必须按照城市建设和幼儿园布局规划,经国土资源及城建规划部门明确,由住宅开发建设单位建好配套幼儿园。配套幼儿园的房地产属国有资产,由政府所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行使资产管理职能,教育行政部门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无偿实行监管,用于举办幼儿教育,不得挪作他用或出售、出租。

12.严禁各类不合理收费。任何单位(包括托幼园所的主办、主管部门)不得擅自向托幼园所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各种费用。对以各种名义克扣、挪用托幼园所经费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查处,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幼儿园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为由,向学生收取费用,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学前教师素质

13.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各类托幼园所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保障”的原则,托幼园所的举办者要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依法与教职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并为其缴纳基本的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农村及偏远山区、经济薄弱乡镇托幼园所的工资不得低于城镇职工的平均水平。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进修培训、先进评选、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双向选择、合同聘用制度。

14.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托幼园所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落实培训经费,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到2007年,全市幼儿园专任教师合格学历比例达到98%,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40%以上。学历还未达标的,不再继续聘用任教。

15.严格实行幼儿园、托儿所“举办者”资格准入和园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做好幼儿园园长的选配和后备力量的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园长的管理和教学水平。到2010年,完成新一轮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任务。幼儿园实行教师持证上岗、双向选择、合同聘用制度。重视幼儿园特级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定期开展名园长、名教师评比表彰奖励活动。

六、加强管理,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1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严禁举办各种违背学前教育规律的实验班和兴趣班活动,尤其要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全市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办园水平。

17.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要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探索符合0—3周岁婴幼儿生理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托幼一体化”教学模式,编写0—6周岁儿童家长、看护人员培训教材,积极组织学前教育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逐步推进早期教育向低龄化、社会化发展。

七、加强领导,促进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8.增强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真正把学前教育纳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全市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范畴,切实解决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促进学前教育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让幼儿公平接受良好的教育。

篇8

2014年10月被列入__省11个需要提升基础教育保障水平的重点县(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订《__市(2015-2016)基础教育提升计划》,明确提出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资源均衡水平、教育优质水平、学前教育水平都要有明显提高。2015年9月,隆重召开教育发展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省教育现代市创建工作。两年来,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各方通力协作,我市基础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基础教育得到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成立了基础教育重点县“脱帽”及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在市财政紧张的情况下,2015年投入1.7亿元,完成了10项改扩建工程和4所薄弱学校的省补改造工程,2016年投入4.95亿元,开展45个教育建设项目。原需融资解决的资金缺口9800万,以政府性债券发行所得优先予以保障。“十三五”期间,教育建设项目投资将达27.3亿元,与“十二五”期间的8.12亿元相比,增幅达到236.2%。市教育局全力狠抓“脱帽”及创建工作,对照考核指标,把任务分解到具体的科室和学校,做到时间倒排,进度到季,责任到人。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全市标准化学校比例从2014年的27.4%提高到87.7%,实现了“2016年达到85%”的预定目标。针对全市34所教育资源不足的薄弱学校(教学点),建立了“分色管理机制”,截至目前,完成达标12所,进展顺利的20所。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2015年超过省定标准30元,2016年实现超过省定标准100元。以就近入学原则执行“阳光招生”政策,严格地把义务教育初始年级班额全部控制在小学45人、初中50人以下。生均教育装备经费进一步提高,足额配置教育装备。通过实施中心校下属校区与中心校本部捆绑一体式发展,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校区”达标督评活动,促进“城乡一体,均衡优质”。在56所村级小学中,已有五星级校区8所、三星级校区13所。利用待遇、编制、职评等多项政策统筹安排教师资源,以倾斜奖励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以交流互动推进师资均衡提升。

(三)学前教育水平逐步提高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落实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2016年,落实学前教育专项资金1500万元。为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建立了__市学前教育发展培训中心。实施幼儿教师考证持证奖励政策,幼儿园教师持证率从2014年的44%提高至目前的75.35%。对非法办园坚决查处,分类整治原5所无证幼儿园,时刻关注无证幼儿园动态变化,确保“零”目标。

(四)学校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今年,我市教育系统投资项目共45个,其中整校迁建9所,新建学校11所。为确保项目顺利进展,市政府给予优先落实土地指标,2015年解决学校新(扩建)用地指标143.5亩,2016年解决学校新(扩建)用地指标337亩。市教育局、各镇(街道)全力解决遇到的征地拆迁难等问题,紧盯项目计划表,全力推进教育项目建设。截至6月底,45个学校工程中,进度提前项目7个,进度正常项目22个。

(五)各方密切配合支持

市发改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编办、住建局、国土局、水利局、建工局、行政服务中心等政府职能部门,在经费保障、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土地指标、项目审批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有力倾斜。市教育局专门抽调2名工作人员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做好教育项目审批环节的无缝衔接。各镇(街道)攻坚克难,积极推进。镇(街道)人大通过督查、调研、视察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关心教育,组织人大主席团、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积极助推教育项目落地、教育水平提升,社会反响良好。部分镇(街道)人大负责人直接联系教育重点项目,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发挥一线作用。

对照市政府基础教育提升计划和教育基本现代化市创建标准发现,虽然市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标准化学校建设方面

2015年,将14所民工子弟学校整合成立了__市蓝天民工子弟联合学

校,以整体推进标准化创建,提高标准化比例,但创建方案目前尚未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认同,需要通过大力度实质性工作进展,争取在省基础教育重点市考核验收中得到认可。(二)学前教育方面

1.学前教育基础仍显薄弱。全市16个镇(街道)中,__、__为__市学前教育示范乡镇,__、__、__、__为__市学前教育合格乡镇。城西、城北尚未建成公办幼儿园,__、__、__公办幼儿园仅为三级幼儿园,无法起到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我市共有幼儿园22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3所,公办园入园幼儿占比仅25%。民办幼儿园整体来说量多质差,部分仍为家庭作坊式,而且发展空间有限,新建选址、土地指标等方面的问题往往难以破解。

2.幼儿教师持证率再提升难。幼儿园教师持证率从2014年的44%提高至2015年底的75.35%,虽然离2016年幼儿园教师持证率80%的自我要求较近,但因部分幼儿教师年龄、素质、流动性等因素,跟上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一定难度。

3.非在编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低。全市在编幼儿教师500多人,非在编幼儿教师2400多人,非在编幼儿教师年收入2-4万不等(未扣除“五险一金”费用),与“到2016年,使非在编教师人均收入达到本市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以上”要求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市幼儿园收费相对偏低,民办幼儿园考虑经营成本,不愿提高教师工资,造成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直接影响教师持证率和教育质量。

(三)学校工程项目建设方面

1.征地拆迁情况具有不确定性。今年在建的45个项目中,6月底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滞后的5项,略微滞后的10项,暂停1项。镇(街道)在学校建设征地拆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少数征迁对象过度考虑自身利益,尚未领取征地补偿款,可能会影响正常建设进度。工程计划非常紧张,征地工作又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人为因素使得部分项目工程年底开工还存在不确定性。与学校建设配套的一些用地指标,前期未充分预计,纳入计划,导致今年无法及时解决,也对工程产生不良影响。

2.发展空间预留不足。市教育系统新建和迁建的工程项目往往都以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三类为建设标准,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对日后的发展空间预计不足,预留不多。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要求的不断提高,恐怕又会落后。

3.镇(街道)财政保障可能无法及时跟进。部分镇(街道)财政处于赤字状态,虽然目前能够保障资金,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连年投入,在正常运行较困难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镇(街道)财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问题,影响学校工程项目建设进度。

基础教育重点市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是市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大力度推进基础教育水平提升、确保实现省基础教育重点市“脱帽”的现实需要,也是进而加快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步伐、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需要,为此建议:

(一)持续提升办学水平不松劲

一要继续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重点市提升工程较多侧重于保障水平提升,应以此为基础,乘势而上,继续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等有效抓手,软硬件齐上,最终指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大力引入民资或优质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办学,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着眼长远,为新建迁建学校留足发展空间。统筹调配新建迁建后腾换出的校舍校产,盘活资源综合利用,避免闲置。二要继续促进师资均衡发展。健全教师管理长效机制,稳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鼓励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进一步均衡市域师资配置。三要继续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积极启动集团化办学,鼓励支持城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到其他镇(街道)举办、承办分校(分园),以“名校带新校”、“名校带弱校”为纽带,加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市域范围延伸辐射,实现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抬高底部、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持续加大对农村学校以及薄弱环节、重点领域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全面落实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二)持续发展学前教育不停步

一要大力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修订幼儿园发展规划,在无公办幼儿园和无二级以上中心幼儿园的镇(街道)加快建设,不断扩大学前教育办学规模,提升办园质量,逐步解决“入园难,入公办幼儿园更难”的问题。二要大力支持鼓励民办幼儿园建设。设立民办幼儿教育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完善政府财政性经费扶持民办学前教育特别是普惠性学前教育制度,大力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把民办幼儿园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建设规划。适当提高幼儿园收费标准,允许民办幼儿园实行“优质优价”。强化民办幼儿园管理,进一步完善审批、检查、整改机制。三要大力提高非在编幼儿教师待遇。对上等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生均经费补助政策,对非在编教师进行以奖代补,进一步提高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待遇,使其工资早日达到我市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水平;四要大力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对已确定的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督促开发商按规定要求,同步加快建设进度。

篇9

明确政府职责。统筹改革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强化指导管理职能,落实各级政府责任。

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健全“辖市(区)统筹,辖市(区)(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

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教育资源,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办学内涵,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普惠性、可选择的优质学前教育。

二、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目标任务

到2015年,以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完善辖市(区)统筹,辖市(区)(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供“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扶持和规范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形成“多元化、可选择、可持续”的协调、健康发展新格局。具体为:

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9%以上。(街道)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中心(站)建成率达90%以上,85%左右的3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每年接受4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

原则上每万人配建一所3轨规模的幼儿园。到2015年,新增幼儿园60所以上。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普遍建成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基本实现幼儿就近入园。农村、城市幼儿在公办园入学的比例分别达80%、50%以上。

从年起,新设幼儿园按省优质园标准建设,所有幼儿园都达到合格园标准;到年,所有乡(街道)至少办一所达省优标准的中心幼儿园;到2013年,省优质园达75%,2015年达85%左右。

创新办园机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促进其特色化、多元化发展,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前教育服务。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编制达到省定标准,全市专任幼儿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95%,每所幼儿园均有中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逐步达到专业技术资格岗位设置要求。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稳定教师队伍。

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幼儿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于省定标准。

三、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在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制度建设、标准制定、投入保障、评估督导、日常监管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区域新市、新社区、新园区建设和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高政府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在坚持政府举办学前教育的同时,鼓励多元办园,规范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促进民办幼儿园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形成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学前教育的需求。

2.完善辖市(区)统筹,辖市(区)(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实施“辖市(区)统筹,辖市(区)(街道)共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辖市(区)政府负责统筹规划本辖区内学前教育事业规划布局、落实学前教育经费、统筹管理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建立督导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将学前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畴。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幼儿园规划建设、征地、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扶持乡(街道)中心幼儿园和村办、民办幼儿园发展。

3.完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在各级政府统筹协调领导下,健全教育部门主管、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全市所有学前教育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均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充实管理和教研力量,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编制部门要确保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不低于省定标准。发改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规划、国土和住建部门要落实城新建小区和农村新社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社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防病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检、安监、食药监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要充分发挥村、居委会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4.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力量。健全学前教育管理网络,各辖市(区)教育部门要配备学前教育专职管理干部和教研员,(街道)中心幼儿园至少要配备1名学前教育辅导员,承担本辖区学前教育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责。

(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创新学前教育办园体制

5.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省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按符合学前教育布局规划、园舍标准和安全要求优先改建成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明确公办幼儿园独立法人资格,依法进行法人登记。

6.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满足个性化、特色化的学前教育需求。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完善民办公助机制,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在学前教育资源充分满足普惠性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并规范民办幼儿园提供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有同等地位。对发展民办学前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7.完善配套幼儿园建设。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和新市建设中,按规划留足学前教育用地,在出让商品房土地、安排经济适用房及农居房土地时,学前教育用地及幼儿园建设资金计入土地整理成本或出让成本底数。房地产项目分期开发建设时,配套幼儿园必须在完成项目开发总量的50%前建成,或由开发单位出资委托教育行政部门同步建设。幼儿园建设完毕后,教育行政部门要参与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工程验收。幼儿园验收不合格的,规划、国土、住建、民政等部门不得进行住宅小区综合验收,不得办理产权登记。公建配套幼儿园属于国有资产,竣工后由项目开发单位办理产权手续,无偿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得改变性质和用途。产权移交免除划转费用。已改变性质和用途的,由当地政府限期清理收回。

8.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重视乡中心幼儿园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办好村合格幼儿园,有条件的可办成乡中心幼儿园分园,尚不具备举办幼儿园条件的村,可设立乡中心幼儿园教学点,不断完善辖市(区)、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中心园与分园(教学点)要实行人员、教学、经费、设施等统一管理。创造更多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合理布局,有效使用资源。

9.不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优质园创建工作指导,以辖市(区)为单位制订年度创建规划,市教育部门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进一步落实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活动,引导并扶持城乡之间、园所之间建立发展共同体,帮助薄弱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推进城乡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园园通”工程,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信息化水平。

10.加强0—3岁早期婴幼儿教育。推动各级各类幼儿园建成为科学育儿指导基地,加强对0—3岁早期婴幼儿教育的研究,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宣传早期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开展多形式、有质量的科学育儿讲座、亲子活动。对早期教育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形成一支面向社区、具备指导家庭科学育儿能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人员队伍。到2015年,60%以上幼儿园建成托幼一体化的示范园。

(三)多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11.增加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制订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并逐步增长。市和辖市(区)财政在教育经费安排中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区域内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办园条件改善、危房改造、经济薄弱乡幼儿园扶持等。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读取得办园许可证的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给予资助,所需经费在各辖市(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中列支。各辖市(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开展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和对困难家庭实施免费学前教育。

12.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通过吸引企业捐资、社会资金投入及慈善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学前教育资金,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等手段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学前教育机构举办优质民办幼儿园,以满足群众对不同层次学前教育的需求。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对学前教育的资助与捐赠,按规定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

13.建立合理成本分担机制。公办幼儿园和利用国有资产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普惠性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根据办学综合成本、社会承受能力、办园类别,由物价、教育、财政部门每年核定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管理,完善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民办幼儿园在保证发展基金提留比例为25%的前提下,根据幼儿园生均培养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并报物价、教育、财政部门备案后执行。社会各部门、单位举办的幼儿园收费标准参照政府举办的公办幼儿园执行。

14.加强学前教育经费管理。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费必须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纳入教育会计结算中心管理,统一财税票据,统一实行“收支两条线”。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幼儿园所收经费要严格按国家政策规定的使用范围合理开支,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实行收费公示制度,确保学前教育经费使用规范、监管科学。民办幼儿园要按规定向地税部门领取票据,实行税务登记。坚决查处乱收费,在正常保教时间内幼儿园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名义另外收取费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

15.严格按岗位设置标准配备幼儿园教师。依据国家、省编制标准核定编制,为公办幼儿园配齐配足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规定必须配备的人员。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和人员聘用制度。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公办幼儿园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与其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民办幼儿园聘用的各类人员,也要按规定签订聘用合同,依法管理。通过引进新毕业高学历优秀人才、小学富余在职优秀教师培训转岗、非公办幼儿教师择优核定录用等途径,优化幼儿园教师队伍。

16.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按照省统一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幼儿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严把各类保教人员入口关。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等均应取得相应岗位任职资格,实行持证上岗。新进人员必须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现有尚不具备相关任职资格的在岗人员,要通过在职培训、自学考试等方式在三年内取得任职资格,逾期仍未获得任职资格的一律不得在岗任职。

17.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保障。从中小学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公办教职工工资待遇按原岗位执行。公办幼儿园编外聘用教师和民办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依据幼儿园和聘用人员双方约定执行;其社保经费由幼儿园和个人按比例承担,其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与编制内人员同等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18.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优化学前教育教师结构,大幅度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比例。完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和园长全员培训。年前对全市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鼓励幼儿教师参加进修学习,提高能力和素质。重视名园长和名教师以及特级教师的培养,实施“十百千”工程,五年内培养10名“名、特、优”学前教育专家,组织100场学前教育专家讲座培训,培养1000名左右的学前教育教学管理能手,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五)强化学前教育规范管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

19.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管。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有关部门在审批面向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培训、教育咨询等机构时,应严格界定其经营范围,对违反规定擅自办园的,由审批部门会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查处。

20.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工作。严格执行《省中小学幼儿园治安保卫工作规定(试行)》,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按照省、市公安机关规定的技防实施标准配备好安保设施,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师生人身安全。所有幼儿园食堂建设达到市B级标准以上,新建园及省、市优质园达到A级标准。幼儿园食品的采购、运送、储存、制作等环节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幼儿园要根据接收儿童的数量,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卫生保健标准,按规定设置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加强入园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建立晨检记录、传染病疫情报告等制度。严格幼儿园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和检查,制定消防应急疏散等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对有严重安全隐患且无法整改的幼儿园,责令停止招生和办园,坚决取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幼儿园及办园点。

21.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各地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和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到年,全面消除无证幼儿园。同时,对以婴幼儿为教育对象的社会教育、培训、咨询等机构一并清理整顿,确保规范运行。

22.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严格对幼儿园的日常监管,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面加强幼儿园常规管理和教学、活动用书用品管理,规范办园行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保教结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玩中乐,乐中玩,培养幼儿健康的情志,促进体、智、德、美全面发展,防止和纠正“小学化”、“保姆化”倾向。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创建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内涵特色建设,形成有特色、有活力的园所文化。各地要加强学前教育教科研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保教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六)加强领导,确保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23.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编制、规划、国土、住建、公安、卫生、物价、妇联等部门参加的市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开展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市(区)创建和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定期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表彰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确保全市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如期实现。各辖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统筹推进本区域的实施工作。

篇10

[关键词]民办幼儿园;奖补;教育公平

[作者简介]赵俊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中图分类号]G6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219-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民办幼儿园以异军突起之势迅猛发展。到2009年底,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在全国幼儿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65%,一跃成为幼儿园的主体,学前教育事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面对占领半壁江山有余的民办幼儿园。国家看到民办幼儿园在整个学前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在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公办民办并举”的战略方针。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2011年9月,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印发《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安排“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用于扶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发展。随后各地根据中央的指导文件,也相应制定和实施适合本地区的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如此全国性地向民办幼儿园提供公共财政支持,在我国历史上尚属第一次,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时代意义。但在高兴之余,也应看到我国在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的问题上,我们的经验尚不足,对于扶持的标准是什么?扶持的内容包括什么?、扶持过程中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以及扶持的效果和影响如何等都有待深入研究。

在国外的文献中,对包括私立学前教育机构在内的私立学校进行财政资助的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如为择校(school choice)而实行的教育券(JohnF.Witte,2000;Ronald J.Daniels and Michael J.Trebilcock,2005)、“公校私营”办学模式的特许学校(Brian Gill,,et al.,2007)。以上两种利用公共财政来资助私立学校的举措共同指向了一种家庭选择政策(family—choice policies),即利用家长的选择权来促进私立学校的发展。还有一些为就读私立学校的学生提供交通服务,教科书等。但以美国为例的私立学前教育机构与公立学前教育机构的生源结构与我国的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生源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且美国私立学前教育机构大约有三分之二是非营利性质的(庞丽娟,2011:8)。这些本质性的差别决定了国外的公共财政支助经验对我国民办幼儿园扶持的作用是有限的。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有学者详细论述了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的理由以及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了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的模式以及各种不同的资助政策(吴华、胡威,2012.4)。从高于政府扶持民办学校的角度,阐述了民办学校与政府的合作的基础和路径(周海涛,2012)。也有研究谈及各地扶持民办幼儿园经验(庞丽娟,2012:115、157、268)以及专门论及地方政府鼓励社会资金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经验(曾晓东等,2011:151)。相对而言,有关我国扶持民办学前教育事业的文献甚少,在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在理论以及经验的基础上论述有关扶持民办教育的情况居多,缺乏来自基层的实证数据。

本研究利用在西部S县所获得的微观数据分析地方政府对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的具体情况,探究政府对民办幼儿园奖补的依据,按照如此的奖补标准会给民办幼儿园发展带来一些什么影响等问题。

二、研究设计说明

S县地处西部某省的中部,管辖13个乡镇,198个行政村,总人口为68万人,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89.43亿元,财政收入10.91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9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049元。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有学前教育机构286所,其中幼儿园21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学校办幼儿园46所,民办幼儿园163所),学前班76个。全县3-5岁幼儿为15768人,入园幼儿人数为14191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89.99%。

选取S县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出于:(1)S县位于西部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由于政府的努力,积极推进了一批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全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在该省各县的中等偏上,教育水平也处于该省的中上水平,这在西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2)由于S县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有限,大量民办幼儿园孕育而生,形成了民办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结构模式,这种结构类型在西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

本研究试图通过考察县级政府对民办幼儿园奖补的现状来窥见当前国家扶持民办幼儿园可能存在的问题。国家对民办幼儿园的奖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过程。为了更好了解县一级民办幼儿园奖补政策标准。有必要将中央以及省一级的文件进行呈现。

中央下发的民办幼儿园奖补指导文件中详细说明了中央下拨“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的意图是用于扶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发展。在奖补的标准上,只提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财政资金与办园质量、收费水平、在园幼儿数等挂钩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具体办法”,实则将制定奖补标准的任务下放给地方。

省级部门在参照中央文件的基础上也制定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办法,在《下达2012年学前教育奖补类专项资金的通知》文件中明确了扶持民办幼儿园的思路:有大、中、小班各一个班且在园幼儿60人以上的民办幼儿园,至少有大、中、小班各1个班且在园幼儿90人以上的民办城镇幼儿园,至少有大、中、小班各两个班且在园幼儿180人以上的民办城市幼儿园,给予重点支持。

在张弛有度的上级文件中,S县在2012年12月下旬制定了奖补资金分配方案,奖补对象的基本条件是在2012年的县教育统计年报中正式登记注册的合法民办幼儿园。奖补的标准被分为两个维度:第一是规模,第二是幼儿园等级。规模的评定指标是在园人数,等级的评定指标是该县教育部门对全县幼儿园评估采取的评估等级标准,一共包括6个等级,即市级示范园、县级示范园、县一类幼儿园、县二类幼儿园、县三类幼儿园、不定类幼儿园。教育局部门首先将全县合法的163所民办幼儿园按照在园人数多少排列,将少于60名在园幼儿的民办幼儿园名单剔除后,符合规模标准的民办幼儿园一共是76所,然后按照以下的标准实行奖补:

幼儿人数在60-100人的幼儿园。每所2万元,共有45所民办幼儿园符合条件;

幼儿人数在101~200人的幼儿园,每所2,5万元,共有23所民办幼儿园符合条件;

幼儿人数在201人以上的幼儿园,每所3万元,共有8所民办幼儿园符合条件。

其次,在确定下来的76所民办幼儿园中,实行幼儿园等级奖补计划,2011年评上市级示范园的民办幼儿园,每所扶持3.5万元,2012年申报市示范园的幼儿园,每所扶持1.5万元;在全县幼儿园登记评估中,获得县级示范园的民办幼儿园,每所扶持1.5万元。被评为县一类幼儿园的,每所扶持0.5万元。对符合以上办学规模的幼儿园,在办园等级未达到县级二类以上的在同级奖补资金中核减0.5万元;申请变更办园场地目前还在整改中的幼儿园,核减0.5万元;日常管理不到位的幼儿园核减0.5万元。

通过对民办幼儿园奖补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央将奖补标准下放给地方,省级政府制定了以规模为首要条件的奖补标准,县级教育部门则在省级以规模首要条件的奖补标准基础上,增加一项等级标准,最终形成了以规模为主、等级考核为辅的奖补标准。从经验上分析,以规模为首要标准奖补民办幼儿园,可以看出基层制度设计过程中的一种出于让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受惠最大化的初衷,看起来更为公平,避免了单从幼儿园质量来考虑的奖补而造成民办幼儿园“马太效应”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考虑到质量,有助于将民办幼儿园纳入教育部门的日常管理范围。但以上的分析,只是一种经验上的说明,为了更好地揭示财政奖补对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影响,还需用严格的实证数据印证。

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奖补属于公共财政的分配范畴,当社会以制度的方式来分配资源,那么必然涉及一个重要的话题:什么样的分配才是合理的?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下,国家利用户籍制度将城市和农村截然分开,实行以城市工业化发展为主,农村供养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性逐渐暴露出来,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之间矛盾的加剧。为此国家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便是为了缓和城乡之间的矛盾而作出的决策。在这一背景下去看待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国家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是通过再次分配来缓和教育层面上的城乡之间的矛盾。从经验来看,县城内的民办幼儿园明显好于乡镇所在地的民办幼儿园,而乡镇所在地的民办幼儿园又优于村庄中的民办幼儿园。由于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的存在,政府公共财政分配在地区之间的倾向性便成为衡量分配是否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此,本研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理位置,引入地区变量,将民办幼儿园所在地分为县城、乡镇、村庄,以便更好考察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是否准备缓和教育层面上的城乡矛盾。具体来说,首先从地方政府制定的奖补标准出发,考察民办幼儿园在城乡之间的规模格局和质量格局。在此基础上。再来考察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对城乡之间的民办幼儿园带来的影响。根据以上的研究目标,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研究假设:

1.为了探究民办幼儿园所在地与幼儿园办学质量的关系,提出假设(1):民办幼儿园的所在地与民办幼儿园的评估等级有相关差异。

2.为了探究民办幼儿园所在地与办学规模的关系,提出假设(2):民办幼儿园所在地与民办幼儿园规模大小有相关差异。

3.为了探究政府的扶持政策对城乡之间的民办幼儿园带来的影响,提出假设(3):县城、乡镇和村庄三个地区的民办幼儿园奖补金额不是全部相同。

三、奖补资金分配的分析

(一)S县学前教育机构的描述性统计

全县286所学前教育机构中,县城的学前教育机构有48所,占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16.8%;乡镇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有37所,占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12.9%。村庄的学前教育机构有201所。占全县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70.3%。民办幼儿园在各级区域的分布也出现分布于村庄民办幼儿园居多(102所),其次是县城民办幼儿园(35所),乡镇民办幼儿园(26所)次之县城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全县163所民办幼儿园中,有76所民办幼儿园获得了奖补,占民办幼儿园的总数的46.6%,受益幼儿为9129人,全县民办幼儿园幼儿数量为13030人。受益幼儿数量占民办幼儿园幼儿总数的70%,惠及幼儿人数较多。76所被奖补民办幼儿园在全县幼儿园的分布情况如下:13所分布在县城,22所分布在乡镇,41所分布在村庄。

(二)奖补金额分配的分析

1.假设(1)的检验分析:民办幼儿园的所在地与民办幼儿园的评估等级有相关差异

本研究将该县幼儿园的评估等级作为衡量质量的指标,因而在民办幼儿园所在地域民办幼儿园评估等级之间的关系考察中涉及两个变量,一个是民办幼儿园所在地,一个是民办幼儿园的评估等级,民办幼儿园所在地共有3个类别水平:县城、乡镇、村庄;通过评估,全县幼儿园的质量被分为6个等级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市级示范园、县级示范园、县一类幼儿园、县二类幼儿园、县三类幼儿园,不定类幼儿园。

通过采用列联相关的统计分析,民办幼儿园中获得市级示范园的有3所,获得县级示范园的有7所,属于县一类幼儿园的有36所,属于县二类幼儿园的有90所,属于县三类幼儿园的有15所。其余12所被定为不定类幼儿园。从民办幼儿园所在地来看,获得奖补的幼儿园中,县城的民办幼儿园占35所,乡镇所在地的民办幼儿园占26所,村庄所在地的幼儿园占102所。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earson Chi-Square值等于53.941,在自由度等于10时。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p=0.00),从列联相关系数表得出,列联相关系数C等于0.499,p等于0.000,小于0.05,其显著的概率值与Pearson Chi-Square所呈现的概率值相同。说明民办幼儿园所在地域民办幼儿园的评估等级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呈现出越在县城的民办幼儿园评估等级越高,越靠近村庄的民办幼儿园评估等级越低的趋势。

2.假设(2)的检验分析:不同地区的民办幼儿园规模大小有差异

考察不同地区民办幼儿园规模大小的差异,目的在于用幼儿园规模大小作为奖补的首要标准会给村庄民办幼儿园带来的影响。以上假设基于这样的认识,如果村庄民办幼儿园规模以少于60人的规模居多的话。那么可以假设以规模作为奖补标准。就会造成村庄民办幼儿园的挤出效应。为考察不同地区民办幼儿园规模大小的差异,将两个变量,地区(县城、乡镇、村庄)与规模(60人以下、60-100人、100-200人、200人以上)进行列联相关,从结果看出,60人以下的民办幼儿园有78所,60-100人之间的民办幼儿园有53所,100-200人之间的民办幼儿园有24所,200人以上的民办幼儿园有8所。通过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值等于38.913,在自由度等于6时,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p=0.00),列联相关系数C等于0.439,p等于0.000,小于0.05,其显著的概率值与PearsonChi-Square所呈现的概率值相同。说明民办幼儿园所在地与民办幼儿园的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呈现出越在县城的民办幼儿园规模越大,越靠近村庄的民办幼儿园规模越小的趋势。

从以上两个研究假设出发的推断统计数据看出,民办幼儿园所在地与民办幼儿园的规模存在相关,民办幼儿园所在地与民办幼儿园的等级存在相关。县城的民办幼儿园具有规模大、质量好的特点,而村庄的民办幼儿园则表现出规模小,质量低的特点,乡镇民办幼儿园的规模与质量居两者中间。

3.假设(3)的检验分析:县城、乡镇和村庄三个地区的民办幼儿园奖补金额不是全部相同

以受奖补民办幼儿园所在地为自变量,以受奖补金额为因变量,考察76所获得奖补金额的民办幼儿园其奖补金额获得是否具有地域差异。从方差分析的描述统计来看,76所获得奖补的民办幼儿园中,位于县城的有13所,位于乡镇的有22所,位于村庄的有41所。在县城的民办幼儿园每所幼儿园平均获得的奖补金额是4.46万元,乡镇的民办幼儿园平均每所可获得的奖补金额是2.70万元,村庄幼儿园每所可获得的奖补金额是2.68万元。获得最大奖补金额8万元的民办幼儿园位于县城,获得最小金额2万元的民办幼儿园位于乡镇和村庄。

从方差分析结果表看出,不同地区的民办幼儿园在获奖金额的比较上,存在显著的差异(F值为25.612,p=.000,大于0.05)。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奖补金额的F值为42.022,p=0.000,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接受零假设,表示样本的方差差异显著,即违背方差齐性假定。因此在事后比较中,采用Dunnett’T3进行多重事后比较,结果得出所在地为县城的民办幼儿园奖补金额与所在地为乡镇的民办幼儿园的奖补金额有显著差异,平均差异值为1,.57(p=0.044,小于0.05),县城所在地民办幼儿园奖补金额高于乡镇:所在地为县城的民办幼儿园奖补金额与所在地为村庄的民办幼儿园奖补金额存在差异,平均差异值为2.352(p=0.007,小于0.05),县城所在地的民办幼儿园奖补金额高于村庄:所在地为乡镇的获得奖补民办幼儿园奖补金额与村庄民办幼儿园获得奖补金额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差异值0.595,(p=0.005,小于0.051,乡镇所在地民办幼儿园获得奖补金额高于村庄。

四、结果与讨论

总的来看。县城、乡镇、村庄三个地区之间的幼儿园质量都存在显著差异;县城、乡镇、村庄三个地区之间的幼儿园规模大小也存在显著差异。幼儿园质量和幼儿园规模两者出现的地区差异。推断其可能的原因可以归属到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体制以及城镇化运动之上。“城乡体制体现的是城乡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城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权利不平等、人口流动停滞、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的等级关系特性”(陆学艺,2010:257)。单从资源配置来说,“国家不但把绝大部分公共资源配置给城市,而且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将农村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平调,建构了城市支配和剥夺农村但又严重依赖农村的城乡关系格局,城市成了国家的‘利益核心”’(陆学艺,2010:258)。县城、乡镇和村庄三者之间的幼儿园质量存在的差异正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的体现。因而县城的学前教育资源明显好于乡镇和村庄;乡镇是乡镇政府的所在地,自农村税费取消后。虽然农已不养政,乡镇一级政府失去了财政来源,但乡镇仍是乡镇政府以及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聚集地,加上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趋势是把村办教育撤并集中到乡镇,因而乡镇一级教育能得到政府部门的重点扶持,那么位于乡镇学前教育机构质量也就好于村庄。

城市化的推进,农民逐渐离开他们的村落,向城镇、县城、大城市集中,成为一个总的趋势。大规模的务工人员进入城镇,导致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增大,从而表现出县城、乡镇与村庄三个不同地区民办幼儿园规模存在显著差异的特点。而事实上,若将民办幼儿园的规模与质量两者综合起来考虑,会发现民办幼儿园的规模与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民办幼儿园有营利的特性。民办幼儿园投资人的利润完全来源于幼儿所上交的费用,民办幼儿园规模越大,获利越多,只有获利多的民办幼儿园才有可能拿出资金来改善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