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27 18:2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市容环境卫生的现状
城市环境卫生状况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牌和个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投资和融资环境。近些年来,暴露出来的脏、乱、差问题在一定区域内、一定程度上仍然大量存在,尤其是卫生死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地下脏。有些城乡结合部、河道、市区公路沿线成了天然的垃圾倾倒场和藏污纳垢的场所,与现代化城市环境极不相称。二是地面乱。马路市场、露天烧烤、占道经营、占道施工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反复回潮。城市道路破损严重,给居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群众很有意见。三是地上差。乱贴乱画、乱设广告、楼前楼后乱搭乱挂、门前乱停乱放、院内烟头遍地、公共场所乱吐乱扔等问题的存在,破坏了城市景观,污染了环境,经过整治有很大好转,但是,城市“牛皮癣”前清后贴的问题不断发生。四是部分市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公德意识差。五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较薄弱。长期以来,城市管理工作一直采用行政手段来达到工作目标,但由于城市是一个人口密集,构成复杂的有机整体,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就需要社区加强管理,而目前的状况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环境卫生工作管理不力,导致背街小巷“脏、乱、差” 现象较为突出。六是环境卫生管理和执法沟通协调不够。环境卫生执法力度不够,以至于出现互相埋怨推诿扯皮的现象。七是建筑渣土装运车增多,客观造成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二、市容环境卫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1.从横向来讲,我市城市管理机构城市管理职责不清楚,任务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多。从纵向来讲,“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城市管理机制不完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没有落实,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责任是责任区和责任人,但从实际情况看,责任区和责任人履行职责不好,政府对其不履行职责的行为缺少硬性措施和刚性的手段。齐抓共管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相关机构齐抓共管意识不强,工作起来往往各自为战。没有引入市场机制。
2.宣传教育不到位,市民素质不高。部分居民的城市意识不强,公德意识较差,荣辱观念淡薄,陈规陋习较多,甚至还有随地便溺现象,恶意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的行为也经常出现。
3.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相关机构的事,没有认识到管好城市是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没有处理好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投入不到位,设施不配套。目前,一些街道的市容环境卫生设施的投入数量和质量都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一些次要街路没有市容环境卫生设施。
三、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市容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参考一些城市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应采取以下途径:
1.城市管理责任要明确。按照管理主体唯一、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明确城市管理责任,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由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管理工作牵头拿总,政府向一个机构问责。从城市管理实践和兄弟城市的做法看,鉴于市容管理和执法联系紧密,二者很难分开,应该将市容管理和执法交由一个机构,由一个机构履行市容管理和执法职能。把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权限交给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真正体现城市管理的重心在区。
2.落实市容环境管理责任制。按照《黑龙江省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切实落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使责任区和责任人真正负起管理责任,对责任区和责任人不履行责任的问题,政府一定要拿出刚性的规定和硬性的措施,按照“属地管理” 的原则,真正做到“谁的卫生谁管理”。
篇2
一、发挥党支部带头作用,完善创建工作
社区党总支牢固树立“一盘棋”整体意识,始终把创文工作列入我社区重点工作之一,在全面掌握社区情况的基础上,完善创建工作制度,按照点、线、面结合的要求抓好工作落实。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形成社区群众共同参与创文的格局,确保创文工作人人尽其责。每周召开创建工作例会,汇报创建进度,梳理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步工作。督查通报制度,创文工作领导小组对责任区域进行督促检查,对存在问题立即整改。各辖区责任人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创建工作开展。通过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确保了创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认真开展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加大社区硬件的投入和建设,提升社区形象。对堆放的垃圾杂物进行清理,对村道两旁的乱搭乱建建筑物进行拆除。
2.为了让居住在王厝潮围的居民方便用上自来水,一月份完善了王厝潮围自来水工程的建设。
3.大力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力度,营造了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二月份投入75万元对光田头围池塘、寨前池塘清淤,进一步推动了美丽宜居的社区建设。
4.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公害排污处理,五月份投入7.5万元对五间过围前的排污沟和化粪池进行清理,使河道免受污染,净化村庄环境。
5.开展文明停车专项活动,六月份深洋新围村前道路水泥化和水渠、雨水排放工程总投资约80万元左右,目前已顺利完工,在不影响居民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将社区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增设停车位,全力维护我社区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6.雨污分流、惠民工程、造福百姓。我社区九月对桥仔头围进行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投入约30万元左右,此次改造工程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三、工作做到实处、落到民心
篇3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城市管理工作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切实提升我县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XX县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我县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县城管委、县城管局、县住建局、县交警大队、XX镇、XX镇实地调查城市规划及管理工作情况,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和走访等形式对我县城市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城市管理现状及主要做法
我县紧紧围绕“美丽XX·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动,结合当前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城市建管“三看”活动,高效有序推进,切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狠抓城市管理各项工作。
(一)基本情况
XX县城区面积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X万,主要分布在XX,主要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园区、XX四大块。主要街道X条,总长度X千米;背街小巷X条。县城区共有垃圾分类箱X个,流动垃圾筒X个,公厕X处,渣土处置X处,路灯X盏,县城保洁面积X万平方米,绿化面积X万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
1.环卫市场化全覆盖。一是城区主次街道环卫市场化。由专业物业保洁公司对新老城区和工业园区环境卫生作业服务;二是背街小巷环卫市场化。两个城关镇小街小巷环境卫生全部实现外包,提高了小街小巷环境卫生工作质量;三是各乡镇集镇环卫市场化。全县各乡镇集镇于今年全部实行了外包,提升了乡镇集镇农村环境卫生保洁质量。
2.控违巡查全覆盖。一是利用无人机对违建进行侦查拍摄,充分运用航拍先进科技手段,对违建采取“零容忍”。二是建立了控违定期约谈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县纪委定期对乡镇控违进行约谈,做到严格控制、露头就查,始终以高压态势全力控违。
3.厕所革命全覆盖。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我县制定了《XX县“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现正在组织实施。今年我县将厕所革命纳入民生实事之一,在城区和乡镇将新建10所公厕。
4.开展了治脏治超治限“清洁”行动。为改变我县建筑砂石运输乱倒乱倾、洒漏污染现象,由城管、交警、公路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项联合执法队伍,每周定期与不定期在县城区设卡定点,严查运输车辆乱倒乱倾、运输砂石未覆盖行为,切实做到治脏不留死角、治超不留情面、治差不遗余力。
5.设立了非机动车等待区。为进一步缓解城区道路拥堵现象,有效解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抢行占道问题,提高右转车辆通车率,我县在城区各主要路段交叉路口设置“非机动车等待区”。即在人行道前划出面积约10㎡的等待区域,专供非机动车等待红灯使用,采取红绿灯变灯时非机动车先行,机动车随后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机非混行现象,不影响右拐机动车通行,有效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
6.严厉查处了“五车”。由县交通畅通工程指挥部牵头,组建了县城“五车执法队”,从交警、城管、交通等单位抽调骨干人员,在全县范围内查处“五车”。
7.开展了酒、毒驾查处专项行动。通过不定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对酒(毒)危险驾驶等交通违法集中整治行动,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
建立了“路长、社长制”三级城市管理机制。对县城城区18条主次干道、13个社区的道路路面、市政设施、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绿化管理和环境卫生全面实施“路长”管理。由县领导担任一级路长、社长,牵头单位责任人担任二级路长、社长,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担任三级路长、社长,同时各路段制定了路长制管理方案,明确了各级路长和单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实行了分级管理、网格管理、责任管理的机制。
9.
开展了“蓝天保卫战”。一是开展了餐饮油烟专项整治。城管局、市监局、环保局等单位组成了联合执法组,重点整治居民住宅楼下餐饮店、中央环保督察餐饮油烟污染投诉等市民群众反映强烈、油烟污染较严重的问题。二是开展了夜市烧烤占道摊点整治。成立了烧烤摊点夜间巡查小组,加强对县城区主要路段的巡查监管力度,通过地毯式普查建立烧烤台账,劝导店铺进店经营必须使用环保炉具、安装油烟净化设备,确保油烟排放达标。三是开展了扬尘污染专项整治。投入2台道路洗扫车用于城区主干道道路洗扫,为进一步控制扬尘,加大了主干道洒水力度;对污染严重和洒漏较多的重要路段道路,采取反复冲洗。此外,2辆洒水车每天不定时地多次在城区主次干道洒水、喷雾、降尘,保证我县PM2.5等环保指标数据保持稳定并持续改善。
10.
推进了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平台使用。我县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平台增加了专职信息采集人员,配置了“数字城管”信息采集设备,实行了网格化管理,对全县城区各主次干道的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垃圾广告、市政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信息采集,并及时反馈至责任大队进行整改落实。通过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和综合评价等七个环节,逐步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和全覆盖。数字城管平台的运行使我县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处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变。
二、城市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市框架迅速扩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管理工作的弊端逐步显现,甚至还存在一些瓶颈性问题。
(一)城市管理体制不顺畅
城市管理工作中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很多工作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但由于职能交叉,加上体制和法律规定不统一,部门扯皮推诿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工作合力,部门不能协调配合,就会出现管理不到位,形成死角,另外,社区、居委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现了无人问津的管理盲区,如城中村,楼盘小区,居民区的脏、乱、差问题。
(二)城市管理措施上存在薄弱环节
在精细化管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脏”
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个别路段、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内果皮纸屑、白色垃圾还随处可见;城中村、河道等处垃圾死角还一定程度地存在。“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如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市场外经营、乱设夜市摊点等现象存在反弹,部分路段存在非机动车辆、经营摊位乱摆乱放等现象;“差”的问题还解决得不彻底。有些地方整治不细,有些地方管理标准不高,群众时有投诉。
(三)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布局有待优化
随着我县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发展,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已经满足不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停车场、农贸市场、公厕、垃圾中转站、地下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不足,难以实现城市内部协调发展。
同时城市建设开发中,缺少必要的交通影响评价。多年来,在制定、实施城市发展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交通因素,特别是对大型建筑和商贸市场的规划、建设,没有按照交通安全管理设施应当与道路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的建设要求进行必要的交通影响评价,造成区域性、局部性的交通拥堵。
(四)市民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城市人口中既有农村进城的移民和外来农民工、又有城市自生的下岗职工、城郊失地农民,还有相当部分的弱势群体,他们生存于城市底层和边缘,没有固定收入,基本依靠摆摊设点等收入来维持生活,他们的愿望主要是好好地生存,生活习惯、行为举止与“文明”二字很难搭上架,素质与文明城市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相差甚远,从整体上降低了城市文明指数。
三、提升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为解决好这些城市管理问题,提升我县城市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管理强起来的目标,建议如下:
(一)建立“大城管”管理格局
1.推进城市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明确城镇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解决和避免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等问题。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城市管理重难点问题,构建“城区指挥协调、部门合力参与、街道统筹落实”的工作大格局。以社区内之事社区为主体,城管局参与和协助,各社区管理好本社区之事。通过打造样板社区、样板路、样板街、样板物业住宅小区、样板农贸市场,发挥各乡镇、各单位的作用,齐抓共管。用好用活社区和物业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大助力城管部门督促检查,电视舆论紧密跟进。
2.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出台《“门前三包”奖惩办法》、《农贸市场失信惩戒管理办法》、《城管工作人员绩效量化考评办法》、《各类城管案件执法流程和处置处罚标准》等文件,确保城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立一个城管巡回法庭,创新工作方法,主要受理涉及“两违”、市容市貌管理方面的非诉行政强制执行案件,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和“审执一站式”模式,实现“快立--快审--快执”,树立法律权威。建立一个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商铺管理数据库”,把商铺经营户、农贸市场开办方和经营户的诚信记录制成电子台帐并录入数据库,实行“一次失信、处处受限”的失信惩戒管理。
3.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一是以“工作群”实行网格化。按照“条块结合,无缝对接,界限清晰”将辖区以社区(村)为基本单位分成若干个网格,并组建相应的“工作群”,依托“综治巡逻”的形式实行网格管理。二是以“挣工分”量化考核。城管队伍绩效考评分为队容风纪和案件评分两部分。三是以在“大数据”优化决策。四是以“千里眼”强化监督。
4.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利用公安交警天网平台和现有简易数字城管,在县综管办建立智慧数字化城管监督、监控平台,对城市管理中存在车辆乱停乱放、市容市貌、市政设施破损、下水管网管理等方面结合城市管理考核“三令制”进行监督督导。
(二)完善功能配套
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管理投入力度,确保基础设施配套。县人民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投入力度。要着力完善城市管理配套公共设施,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解决好各种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
(三)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对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牢记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每位城管执法者做到公正、公平、文明执法,管好城市是目的,这一原则必须坚守,和蔼的态度,循循善诱的交流是工作方法,做群众工作要练就一张婆婆嘴,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将理由说尽讲透。城管工作非小事,要求城管人员事先要做好艰苦细致的调研,充分正视被执法人的实际诉求,曲经通幽,设法照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变堵为疏,堵疏结合,化解社会矛盾,这就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素质需要。
篇4
【关键词】城市管理;流动商贩;规范化经营
随着社会剧烈转型期的到来,社会结构变迁所导致的社会分化日益加剧,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也更加复杂化,所引发的社会风险正在与日俱增。流动商贩作为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一类代表,面临着经济上的贫困化、政治上的边缘化、关系上的封闭化等问题。此外,社会舆论聚焦于流动商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上。因此,流动商贩的生存现状和制度管理已经不仅关乎民生,更关乎影响社会稳定及和谐发展。
流动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也没有合法摊位证且流动性大的摊贩。通常,流动摊贩被认为是破坏正常经济秩序,逃避国家税收,影响交通畅通及安全,并对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为了让社会和政府对这一群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处理矛盾,实现社会的两性运行与和谐发展,笔者以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无锡市南长区流动商贩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研究方法
调研地点为无锡市南长区芦庄菜场附近、乐购广场和中桥疏导点等三处,这三个地点,是南长区流动摊贩较为集中的地区,调查对象分为二个部分:一是流动摊贩,内容主要是对其自然状况及其家庭经济等状况的调查;二是流动摊贩的顾客和城市市民,主要调查其对流动摊贩管理的建议调查采取的是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并配以访谈方式。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流动商贩问卷90份,回收85份,回收率94%,其中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88.9%;市民问卷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为90份,有效率为90%。
二、调查数据与分析
(一)流动商贩结构特征
调查对象中,商贩65%来自安徽,11%来自苏北地区,受经济因素影响来到无锡从事流动摆摊。农村户口占总数的80%,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为85%。需求是造就市场的最好的温床,我国城乡和地区差异的内在缺陷,以及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多层次的消费群体直接催生了流动商贩。在针对市民的问卷调查中,数据显示44%的市民经常在流动商贩处购买商品,15%的市民选择从来不。
流动商贩87%属于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由退休人员、失业下岗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组成,其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61%的流动商贩表示,流动经营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仅26%的商贩表示正式工作与社会福利收入为其收入主要来源。仅18.7%的流动商贩月平均收入在2100元以上。
(二)流动摊贩经营特征
根据问卷统计84%的流动商贩居住在摆摊地点附近。无锡市南长区流动商贩的分类如表2所示,大约分为四类,一类是经营果蔬海鲜等的摊贩;一类是提供小吃熟食摊贩;再就是提供服装饰品的摊贩;以及生活用品的摊贩。其中以小吃熟食居多。流动商贩经营的商品或服务的一般特点为:品种多,门类齐全;商品和服务的单价比较低,满足了一般民众的需求;距离居民区比较近,方便顾客灵活。流动商贩职业风险高、流动性强,但具有相对稳定性,“我只要一开始就摆在这个地方,下次别人占了我的地方,我就可以和他吵,大家都这样”刘叔叔在接受调研时这样表示。虽然城管查的很严,但63%的商贩表示,只要不在主干道或交通要道上摆摊,能够注意摊位卫生,与城管之间的矛盾不大,74%的调查对象认为影响他们摆摊的主要因素为天气及身体状况。
(三)流动商贩生活状况
1、住房条件差,15%的商贩租住棚户,47.5%的商贩租住平房且无独立的卫浴设施。
2、社会资源网络封闭,78%的商贩有家人陪伴,但无论是有家人陪伴的还是没有家人陪伴的商贩,都与无锡本地市民来往很少,来往较多的仅占10%,67%为一般不聊天,除非有事情。43%的商贩选择一般有事情会寻求一同来无锡的老乡或者亲戚帮忙,以血缘和地缘为主的乡村关系是其社会关系的主要维系。
3、精神文化生活困乏,城市市民在节假日和周末拥有丰富的精神娱乐和文化生活.他们可以看聊天、上网、看电影、逛街等。而商贩的精神娱乐方式困乏。有11%的人选择空闲时间看电视,睡觉的占到22%,打牌的占13%,做家务的占23%,而其他方式的占1%。由于,商贩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其社会资源网络封闭,通常把自己困在狭小的空间里,一方面确实减少了商贩们的额外开支,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另一方面使他们和城市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4、社会关系复杂,主要为老乡之间接触多,同基层政府关系冷漠,同城管矛盾较为缓和;同行的关系融洽、同本地人的关系一般。
首先。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老乡关系是关系融洽的基本保障。老乡关系使他们在经济问题上产生恶性竞争等冲突的可能性不大。其次。同行是相互辅助,共抗风险的重要力量。由于他们都面临着政府有关部门的追查、取缔和罚款等各种风险,所以团结起来,相互辅助、照应成了他们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方式。再者,问卷显示,86%的商贩表示,近年来无锡市城管执法文明,与城管的矛盾较为缓和,但80%的商贩受到过城管的警告。最后,流动商贩一般租房租住与基层政权——社区办事处,关系较为冷漠,很少去社区办事处的占78%。
三、对流动商贩生存现状的对策分析
(一)商贩方面
商贩应自觉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不占道经营,保护环境卫生。并且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质。同时,参与政府的相关职业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政府方面
政府应转变职能,完善立法,完善城市空间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政府有必要转变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使政府职能逐步由管理型、控制型转变为服务型,变制追缴为疏通化解。流动商贩作为一个非正规就业群体,在城市中不得不选择自我就业,由于污染环境占道经营,政府对流动商贩采取了禁止措施,禁止政策带给政府的是高成本低收益,更为重要的是流动商贩丧失了非正规就业的机会,而南京市实行的十二分制,这一模式是解决流动商贩问题的创造性的尝试,为改进目前流动商贩治理状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四、结语
虽然商贩的经营活动与城市管理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但是,政府部门在不断探索流动商贩城市管理的新道路,如:2007年《上海城市设摊导则》开始实施;南京市一些区的街道早在1995年就对流动摊贩“放行”,并采取了“十二分制”考核。2012年7月1日《无锡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开始施行,标志着无锡市流动商贩城市管理开始了新探索,《条例》第三十条首次规定:在不影响群众生活、交通通行以及市容和环境卫生的情况下,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可以确定特定路段、时间段,允许摆摊设点。
参考文献
[1]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 2005.
篇5
2012年,由于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促进农村环境卫生质量的改善,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60年之际,改水中心被全国爱国卫生委员会授予了“全国爱国卫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立足农村,推动改水改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历史上,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饮水困难、饮用水水质不合格以及环境状况恶劣等问题,严重威胁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因水致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突出,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980年,联合国第35届大会发起“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十年”活动,争取实现“人人享有安全饮水与环境卫生”的全球目标。我国政府积极参加这一活动,将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工作作为国家扶贫的重大战略要素,以解决广大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为重点,改善中国农村的饮水条件和环境卫生状况。
为此,全国爱卫办筹备组建了中国农村改水技术中心,1991年正式建成后,负责全国农村改水改厕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并开展了大量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卫生厕所和环境卫生建设、健康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
2002年1月23日,随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卫生部将原预防医学科学院和改水中心等四家单位合并组建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水中心也正式更名为现名称,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下的农村改水、改厕专业技术指导机构,承担起全国农村饮水和环境卫生相关监测、科研和技术指导工作,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决策和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20多年来,改水中心始终围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了多项重要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工作,推动我国的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提高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和环境卫生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完成世界银行贷款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
改水中心成立伊始,就积极参与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的管理和执行工作,先后开展了四期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覆盖了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7个项目县,项目累计总投资超过6.8亿美元,使近2300万农村地区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世行项目的执行发挥了强大的示范作用,其探索建立的农村供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也成为后来全国其他地区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的样板模式。通过多年的项目执行,改水中心团队不仅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项目目标,提升了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执行能力,尤为重要的是,为全国培养了大量供水工程、水质管理、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打造了我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工作的核心队伍。
――建立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
为了更好地掌握我们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便开展了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随着农村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于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需求,改水中心不断从技术上推动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向前发展,从规范监测方案、优化监测指标、拓展监测范围、完善监测网络等方面入手,在全国组织开展了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水质监测工作,水质检测、监测能力逐步提高,监测网络不断完善,使得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饮水监测队伍的建设上得到了加强。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尤其是2007年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纳入农村改水改厕重大公共卫生专项以来,加大了专项经费投入,监测工作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如今已形成覆盖全国2007个县的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直报网络和覆盖全国5万余处农村饮水工程的饮水工程监测直直报网络,每年开展监测、监测的水样超过20万份,是我国农村地区在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方面覆盖最广、影响最大的监测网络,为有关部门和政府制定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和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开展全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
2006年,为了掌握我国农村饮用水、改厕和粪便处理现状,了解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情况,改水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工作,这是自1986年以后,我国在此领域首次开展的全国性调查。
这次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57个县,全面掌握了我国农村饮用水、改厕和粪便处理现状,了解了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情况,为制定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发展规划、提出农村改厕与粪便无害化处理,垃圾污水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与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
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一直受到国务院的关注,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改水中心作为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项目的参与单位,在开展淮河项目地区局部区域环境医学调查,初步掌握了项目地区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基本状况的基础上,依托农村饮用水监测网络,在项目地区开展农村饮用水监测工作,为当地开展农村改水和环境卫生整治提供了基础数据,更好地掌握项目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和变化趋势,为评价淮河项目综合防治工作及其效果积累基础资料。
――推动和宣传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国农村改厕工作科学、规范开展,近年来,改水中心先后组织制订了《小康村环境卫生标准》、《农村学校改水该侧卫生要求》、《农村学校卫生厕所建造技术要求与图集》,出版了《中国农村学校无害化卫生厕所技术指南》、制作了《农村卫生厕所的建造与使用》光盘等材料,指导农村改厕工作。同时,改水中心也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向广大农村地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向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宣传卫生知识,帮助他们改善居住环境,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更好地保障身心健康。
多年来,改水中心还围绕农村饮水和环境卫生的热点和难点,组织开展了农村地区集中式供水隐孢子虫污染与儿童感染现状调查研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农村学校饮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等大量的应用性研究,为推动相关领域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坚持基础。
通过20多年来不断探索和积累,改水中心成功地实践了农村供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科学模式,为我国全面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创新合作,拓展业务领域
多年来,在卫生部和中国疾控中心的领导与支持下,改水中心围绕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工作,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研究,在农村改水改厕与环境卫生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12年12月18日,在“中国妇女慈善奖”表彰大会上,陶勇研究员代表改水中心团队,接受了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授予的“中国妇女慈善奖”荣誉称号。这个荣誉源于“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公益项目,改水中心作为项目支持单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发展以“水窖”为主要形式的人畜饮水工程,提高受益农户尤其是承担着重要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贫困妇女的生存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技术团队,是改水中心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有效地将国际先进技术和自身专业积淀相结合,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近年来,改水中心通过与WHO、UNICEF、WB、ABD等国际组织建立的合作关系,先后开展了数十项合作项目,并籍此全方位地掌握相关农村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如与WHO合作开展“农村饮水消毒模式研究”,了解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消毒方法在控制饮用水微生物污染和确保饮用水生物学安全性的效果,确定更适合农村地区饮用水消毒使用的消毒模式;在UNICEF资助下,开展“干旱地区对学校水与环境卫生与学生健康影响研究”,通过对干旱缺水造成的农村学校供水、饮水、用水情况进行调查,评测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行为,测量生长发育指标,并化验寄生虫感染情况,以确定干旱对学校和学生造成的长、短期的影响等。
在保持与WHO和UNICEF合作的基础上,改水中心也积极拓宽与相关国内国际科研合作机构,在环境―水―健康研究领域扩大了影响,开拓了思路。中心与环境规划研究院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其他部门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并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智能水研究中心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联系渠道。
改水中心还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在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近年来,改水中心先后多次派人参加了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的“社区主导的环境卫生全覆盖项目和环境卫生市场化培训和考察”以及“第三届东亚环境卫生部长级会议”等国际会议。
为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改水中心近年来先后承办了“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响应研讨会”、“农村环境卫生市场化研讨会”等多个专业会议,国内外专家共聚一堂,探讨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的发展方向和理念;围绕农村改水与饮水安全、改水改厕与地方病防治、环境卫生与居民健康、改水改厕新技术研发等。
在加强与国际国内的合作交流中,改水中心促进了业务工作的多样化,拓展了业务领域,为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和相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做出了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打造优秀团队
作为团队的领头羊,改水中心常务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陶勇研究员本身就是一名长期坚守在科研和业务工作一线的知名环境卫生专家。尽管多年来他一直投身于农村饮水卫生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但他更关注的是如何带领改水中心团队积极参与并承担各项农村爱国卫生及相关工作,如何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思想先进的一流团队。
在专业水平建设上,改水中心作为一支国家级的专业技术队伍,不断整合技术力量,调整人才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始终保持在专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发挥行业带头作用。
实验室是改水中心技术革新和项目开展的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验室配备了各类大型分析仪器设备和多种精密仪器,并将于2012年购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电化学工作站等分析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具备了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字表检测所需要的各种设备。
为了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质量,改水中心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在课题申报、执行和评估各环节对课题立项设计、研究进展、调查分析和成果利用等进行评估,逐步实现科研管理规范化,提高了科研质量。在人员少、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中心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适度的科研激励机制,创新灵活的科研工作机制,优化了科研工作环境。
作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水中心也积极投身到卫生救灾防疫工作中。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云南彝良县地震……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现场,及时了解当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技术性指导,为政府部门制定应急救灾政策提供有效参考。他们与灾区人民共患难,齐心协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抗震救灾的英雄赞歌。
篇6
应用型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必须具有全面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扎实的应用医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群体预防与个体治疗的认知,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及决策能力,熟练的现场调查技能,善于从医学实践中客观地分析和评价问题[2].临床医学生作为卫生事业一线人员,直接针对患病群体,第一手收集和获得最初的健康资料,直接参与防病治病和对病人的权威指导.未来临床医生不仅从事临床个体的医疗保健,更要掌握从人群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生应该具备以下七个要素:医学专家/临床决策者、交流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职业家.
2预防医学的教学思想和对策
2.1教学思想
通过医学教育教学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临床医学人才,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需求,以医学教育认证标准为基础,以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强人文,厚基础,重技能,高素质”为目标,构建预防医学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改革为重心,推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医学教育和社会医疗保健服务的整合[3].
2.2教学对策
将预防医学知识渗透进临床专业学生的思维中,在临床专业教学中将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全科医学、循证医学等知识进行讲授,并应用于临床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使学生在诊治疾病时具有预防医学的理念,全面审视疾病,对病人进行疾病的诊治、康复和预防知识的指导,在宏观上掌握国家医疗政策法规,使医学生不仅要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者,更要做预防医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和健康保健的提供者[4].
3教学内容的改革
3.1用大卫生观念培养学生宏观视野
在临床医学专业设置了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等课程体系,着重讲解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防治任务的变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的意义.特别注重向学生灌输大卫生观念,深刻认识政府对人群健康负责的形式和内涵.并讲授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疾病谱的改变,医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高素质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个体保持健康是自身、家庭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2强调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
影响健康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四大类: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对于不同的健康问题,各类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例如,吸烟作为个体的一种危害健康的行为已存在多年,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定式.要改变吸烟行为,使吸烟者戒烟,首先需要使吸烟者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使吸烟者形成吸烟有害健康的信念,对戒烟持积极态度,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戒烟,促使吸烟者内在动力去采取行动.只有全面掌握预防保健的知、信、行转变的复杂过程,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或减弱不利影响,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3.3正视经济发展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3.3.1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现代工业给人类生活、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由此产生的健康问题及潜在的危害广泛存在.大量环境有害因素进入人类生活,人们在吃、穿、住、用诸方面接触大量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有害因素,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
3.3.2生活方式的改变
主要来自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不良的饮食睡眠习惯、缺乏运动等等.
3.3.3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紧张、刺激及工作压力给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3.3.4社会流动人口增加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流动人口的增加.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带来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给城市的生活设施增加了负担,对计划生育工作也带来很大难度.
3.4强调疾病防制的复杂性
疾病的防制既要注重躯体疾病的治疗,更要防范化学、物理、生物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对机体的损害,还要正视经济发展对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用多因多果论分析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把经济发展与健康促进协调起来.
4教学方式的改革
4.1采用案例讨论和参与式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案例讨论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采用很多典型的案例,例如2003年SARS的大流行等,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各小组写出案例调查分析及处理方案,进行汇报,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组织学生就预防医学课程的某些热点进行参与式课堂教学,学生查阅大量文献,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在课堂上采取互动参与方式讲授,80%以上的学生反映该形式提升了专业知识的深化理解,锻炼了沟通和表达能力,有助于从事预防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
4.2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上教学资源等,制作课件时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最新的新闻、图片或案例等信息辅助教学,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科技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加趣味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利用网络资源将课堂延伸,教师把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等放到网络上,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可以拓宽其知识面,开阔视野.还可以开设统计学软件操作的实验课,加强学生统计分析能力.
4.3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中紧密跟踪国内外预防医学的研究前沿,实时了解疾病的全球流行动态和研究进展,将预防医学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调查技术的新进展补充到教学中,并与其他学科广泛融合、相互交叉,合理调整和安排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知识、方法融于教学中,传授给学生[5].
4.4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环节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重点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以及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增强认识疾病的敏感性.国内外多数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首先接触病例并做出相应报告的多是一线医务工作者.一旦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识别和正确及时的应对对发现和控制疫情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有关课题的研究和疾病控制中心对传染病暴发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也可以通过模拟流行病学暴发调查的现场教学,以达到使学生学会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学目的.在社会因素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等,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与临床实践中,指导病人充分认识健康的各种影响因素,控制危险因素,促进健康.在职业有害因素与健康课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职业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在疾病诊断中增强对职业接触史的关注.
5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重点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社区卫生实践基地的实习和特色课程的实习.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如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第二课堂”、“挑战杯”、学生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并将其纳入学生课外实践学分,在制度上保证社会调研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紧密结合,从而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如学生参加襄阳市环境问题的研究,通过自行设计调查表、网上查阅文献、现场实地环境考察、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及调研论文撰写等,综合运用了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等知识,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显示了社会调研实践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掌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相结合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带学生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参加社区的调查或义诊活动,了解我国居民健康现状和医药卫生现状,加强责任感,培养环境、群体和预防观念.
6加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法规的教学
SARS的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职业中毒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突发,提示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中应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卫生法律法规知识,使其掌握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以后遇到传染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发生时发挥应有的作用[6].
7素质教育的探索
篇7
【关键词】:流动摊位;存在特征;发展趋势;合肥市火车站广场附近
Abstract: In this paper, Hefei City train station flow booth near the plaza as example,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stat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booth plaza near present Hefei train station, summed up the reason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zed the stall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odern life in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but also attempts to explore in near the train station is a special area, the futur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tall.
[Key words: flow booth;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rend; Hefei city near the train station square
中图分类号:TU24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调研背景
合肥的火车站承载着展示合肥美好城市形象的重任,站前广场因为地摊的乱象丛生,严重影响来合旅客对合肥城市的第一印象。那么此种情况下,研究火车站广场附近的地摊的存在特征及今后的发展趋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是我们规划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对象界定
流动商贩:“经常变换位置,现买现卖的小商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个定义不足以概括现有流动商贩。部分商贩具有经常变换经营地区的特性;部分则是在较为固定的一片区域内活动;还有一小部分商贩则表现出在具置也相对稳定的情况。为此,我们将调查对象界定为:不在固定构筑物内现买现经营者。
三、地摊存在的必要性
1. 摊主的谋生手段
作为摊主的谋生手段,流动摊位有其优势是——摊主流通费用低。不用购置固定资产,不用租店铺,运输和薄记费用极低,几乎不用纳税,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做小本买卖。因此,完成同质同量商品的交易,地摊与正规商店相比,即使售价较低,也有利可图。
2. 方便居民的生活需要
火车站地段有其特殊性,人流量大,周围饮食类商店类型单一,只有麦当劳肯德基,价格贵并且供货速度慢,而周边的大排档,小吃既便宜又快捷且品种多样,对于匆忙赶车的旅客,他们更愿意在摊位上买吃的,另外,一些低收入者阶层购买力低,只能多消费低档次商品,这也是地摊生意所以红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地摊对广场周边环境的影响
1. 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地摊给周围居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2.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地摊多摆在公共道路等人流集中地段,妨碍了城市交通,占道经营现象严重,给车辆及行人的通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地摊走后的脏乱现象影响道路与站前广场的环境卫生,对市政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地摊摊点形式及设施不规范,卫生差,影响市容。火车站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它周边流动摊贩的布局与规划更是至关重要。
五、城市管理机制的问题
街头地摊的管理混乱,无统一管理机制和专门的法律法规监督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管与摊主——“猫和老鼠”
摊主向城管缴纳部分费用。城管对地摊的管理主要是罚款和没收财物,直接损害了地摊摊主的经济利益与生存。城管与地摊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对立”关系,矛盾重重。
2. 摊主与店主——不亲不疏
店与摊的关系一般为地摊设在店面前的马路便道及马路车行道空间,设在店面前的地摊一般都向店面缴纳一定的费用,且除此之外,还向城管缴纳费用。地摊有时会与店面的经营品种相同,所以地摊与店面之间也存在着商业竞争。
3.摊主与顾客——必要性与问题
认为地摊上的东西品种多而且便宜,有存在的必要。顾客通常会认为这些地摊卫生差、摆放无秩序影响交通且产品质量差,而外地的游客会觉得作为城市的门户空间,地摊上无当地特色产品。
4.顾客与城管——加强管理
地摊的摆放无秩序造成了交通混乱,脏乱差影响城市门户的形象,希望给予统一规划管理。火车站人员混杂,治安条件差,经常有小偷出没,急需加强治安管理。
六、 总结及相关建议
1. 地摊的去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人员流入城市谋生是不可避免的,而城市人群也需要城市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多元化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从小商贩和外来人员的角度,到城市劳动谋生是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考虑到老百姓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摊的保留意义重大。
2. 相关建议
2.1.有限开禁,合理限制
实行区域分类管理限制
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可以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三类:
(1)“绝对禁止区域”,如交通比较繁忙的城市主干道等;
(2)“相对禁止区域”即对城市交通、市容秩序等影响程度较小的区域;
(3)“允许区域”即不影响交通、市容和居民生活工作的区域。
实行时段管理限制
对于相对禁止区域、允许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出时间段,比如避开交通高峰期, 允许流动摊贩经营。
经营范围限制
对流动摊贩的经营范围,城管部门没有权力去设置壁垒,但可以在鼓励和引导方面有所作为。
对于织补、修理类等便民摊点,要鼓励支持;
对于时鲜瓜果蔬菜类摊点,要积极引导;
对于涉及到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摊点,要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监管,进行必要和适当的限制。
从业人员限制
对于进入政府部门设置的疏导点经营的摊贩,在市场准入方面,要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劳动保障部门、民政部门、村(居)委会出具证明函等形式,严格把关,尽可能照顾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残障人士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
对有能力进市场经营,却为了逃税、避税、谋利等目的加入流动摊贩行列的人员,必须严格限制。
2.2. 开辟摊贩疏导途径
可在不占道、不扰民、对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影响小的前提下,由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选择适当的场地兴建“钟点市场”,规定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条街“,突出地域性。
将部分非重要交通道路两侧人行便道空间合理利用,将地摊从机动车道改为人行便道摆放。积极引导零散、无序的流动摊贩入市经营,统一规划定位、统一经营设施、统一摊点设置、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存放清理,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
2.3. 科学规划,退路进厅
进大卖场
(1)方案提出背景
城市政府为了整顿街道空间,保持市容市貌,取缔马路地摊,将地摊一律迁进大卖场。
(2)方案可行性探讨
地摊进大卖场,关系到多方面的利益:
对于政府而言 ,马路地摊进卖场,其利弊体现在:首先保持了市容市貌;节约了城市管理的成本;所引起的社会及经济问题不容小觑。
对于摊主而言,进卖场增加了成本费用;竞争激烈;进卖场后,购买力明显降低, 缺乏街道的人气,影响收益。
对于顾客而言,地摊从街道消失后,一方面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也给外地来肥人员造成了不便。
利用楼底空间及其他适宜空间
(1)方案提出背景
除了进大卖场之外,还可以利用高层楼底一层空间的开放来为地摊提供生存空间。楼底空间的打通开放不仅使地摊得以保留和改造,而且也为高层建筑带来了活力与人气。
(2)方案可行性探讨
将高层建筑的一层空间打通,涉及的问题:
第一:主要解决建筑的结构问题;
第二:对楼底空间环境绿化及设施进行设计。
楼底空间的利用可以起到的作用及效益
第一:增加高层建筑的开放空间。
第二:为地摊提供了生存空间。结合环境布置,改善火车站地区拥挤不堪的现状环境。
第三:将地摊从路边引入楼底空间,改善火车站地区交通环境,解决交通与地摊的原有冲突与矛盾。
2.4 .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1)制定专门的摊点管理条例,解决各项法规中的冲突部分及法规与现实管理的矛盾;
(2)明确管理条例与收费制度(建议收取少许费用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及卫生维护);
(3)如收取象征性费用,统一缴纳避免店面与摊主间的利益冲突,规定相应的经营商品的种类。
2.5. 推行摊贩自治制度
建立摊贩登记核准制度
摊贩的流动性强,交易发展后,如有商品问题或者饮食卫生健康问题,无法查找销售者和原材料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登记核准制度,确定摊贩的基本信息并加以公开,便于后续的追溯。
建立摊贩自律考核制度
引导市民、社团、摊贩、社区等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对促进摊贩经济、城市市容与百姓生活之间的相容和和谐非常必要。
建立摊贩个人诚信制度
从实践情况看,摊点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质量存在隐患和监管困难。在建立登记制度的同时,建立个人诚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对推进摊贩诚信经营、促进社会进步大有益处。
3. 结语
我国的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一些城市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诸如流动摊贩是每个城市都十分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只是针对合肥市火车站地区进行的调查分析,提出解决方法,然而每个城市的流动商贩问题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本文提出的解决意见,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即使如此,该文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流动商贩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了解流动商贩的基本情况。同时,对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荣艳:《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5日;
[2] 李瑾:《论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端需求———以城市摊贩问题为例》,载《城市问题》2009年第3期;
篇8
[关键词]物业管理;六乱治理;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P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312-01
小区“六乱”管理一直是物业公司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之一,小区“六乱”主要是指利用个别居民在小区绿化用地进行乱栽乱种、私家车辆在小区道路及公共区域乱停乱占,以及在以楼道为主的区域乱堆乱放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及其他物品。小区“六乱”不仅影响小区环境美观、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同时,也对小区规范化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要切实加强小区“六乱”治理,真正给小区居民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出行方便、生活舒适的环境与氛围。
一、当前“六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乱载乱种现象一直是小区物业管理,特别是小区绿化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由于个别居民对小区绿化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自家方便,不爱惜、不重视小区绿地的重要作用,有时候甚至钻小区管理的空子,在小区绿化带、绿化用地中种花种菜,同时,不服从小区规划与管理,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一些树木,尤其是果树,都对小区美化、绿化带来了不利影响。
2、乱停乱放使得镇区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私家车的逐年增多,道路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接送孩子的车辆乱停乱占公共道路,违章行驶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受原有设计思路影响,有些建设年代较早的居民小区限于当时历史条件,规划建设停车场地预留不足或未预留,使得现在改造扩容受到限制。
3、乱堆乱放使得小区楼道拥挤狭窄,给居民出行极为不便,且摩托车的停放也存在安全隐患。这一问题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管理与治理,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乱堆乱放是个反复管理、反复治理但又反复出现的问题,增加了小区管理工作量,也影响到了居民日常生活。
除以上“六乱”问题外,小区内的乱摊乱卖现象严重,由于仙河镇区周边都是农村,每逢时令水果、蔬菜上市,大量的摊贩出现,有的甚至占道经营,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实现,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反复治理难以杜绝。同时,乱贴乱画人为破坏环境现象也屡禁不止,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为破坏环境的现象:刚建好的公共设施就遭损毁,墙壁被乱贴乱画,绿地遭践踏,溜狗不管粪便等现象屡有发生。再就是不服从管理规定与要求,私养宠物、家禽等现象也是屡禁不止。这些都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二、对加强小区“六乱”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2.1 加强宣传引导,注重源头预防。为有效遏制生活区内“六乱”不良现象的发生,保证生活区广大居民有一个整洁有序、干净舒适、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物业公司要早着手、早准备、早行动,如通过采取发放文明宣传单、致广大居民的一封信,设立文明生活宣传长廓,张贴温馨提示,物业工作人员与居民面对面交流等措施,加强了生活区环境卫生的管理力度,提高广大居民的自觉性。同时,大力提高小区居民的文明意识和素养,在居民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树立“人人都是仙河形象,个个关注公共环境”的理念,教育居民从自身做起,维护小区形象,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达到统一,从源头上全力遏制生活区内“八乱”现象的发生。
2.2 要突出重点,形成“六乱”治理长效机制。要选准切入点,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采取全面整治和专项整治相结合、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疏堵结合和严管严查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健全小区“六乱”管理长效机制。
2.3 “疏”“堵”结合,解决制约“六乱”管理的深层次问题。不能仅靠管卡压,而要“疏”与“堵”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为了解决小区乱栽乱种、乱堆乱放等问题,物业管理二公司多次组织集中清理,并发动小区居民共同参与,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为解决好小区楼道内乱贴乱画问题,要通过在繁华地带设立广告信息牌,并定期更换,疏通信息渠道,满足民民需求,通过采取这样疏导与清除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实现由堵到疏的转变。例如,有的搬家公司在各小区楼道内张贴了大量的宣传广告,每次清理他们的广告都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设立广告信息牌后,让他们的广告有处可贴,不但方便了他们,也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篇9
【关键词】桃源县;生态社区
一、“红鹤示范生态社区”建设设想及建设现状
(一)建设设想
“红鹤示范生态社区”建设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就红鹤村的现状而言,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设设想:一科学规划。社区内的生活、经营与娱乐区域要清楚。二规范建筑。村庄建设基本上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三通畅道路。道路宽度适当,安全适用。四绿色满园。构建“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和谐统一”的绿色生态体系,总体呈现“区在园中、房在林中、路地树中、人在景中”的绿化美化效果,实现社区环境与区域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二)建设现状
1、初步建成环保型社区
桃源县“红鹤示范生态社区”从“四无污染”做起。一是无水污染,开展社区水资源的物理监测,取样对比,并定期在社区宣传栏公布监测结果,倡导人人关心社区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二是无烟污染,发动农民利用自家的房前屋后建化粪池,并由县农办和农业局派技术员到各家各户指导制作沼气,这样不仅减少了大气污染,而且有效地保护好了森林植被,更重要的是让农民使用上了清洁能源,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无固废污染。红鹤村集体出资修建5处垃圾池,在村民集中区分发环保垃圾桶97个,要求社区居民把所有的生活生产垃圾分类处置,现在居民初步形成较好生活习惯。四是无噪声污染。红鹤村本来就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社区内本无工厂,仅有的两个竹木加工厂集中安置在人烟稀少的林区,能够让每位居民每天都能过上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
二、“红鹤示范生态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红鹤示范生态社区”由国际公益组织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由民间资本、慈善基金支持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这种模式不仅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新模式,而且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注入了活力。但是,在近三年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出现其弊病。
(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没有达到和谐统一
全国上下都提出 “经济强省、经济强市、经济强县”的口号,要发展经济势必会破坏环境,而快速的经济发展正严重威胁着沅江的湿地和森林。森林采伐、水坝修建和污染正使这个曾是许多自然物种栖息地的地区面临着生态衰退。在农村,老百姓几千年以来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红鹤村4公里的沅水线正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本,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越冬的栖息地。这就从分说明红鹤示范生态社区有着上天赐予的优越的自然环境。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老百姓不可能每天看着青山绿水过日子,他们也需要钱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所以,势必就会出现砍伐竹木、大肆捕鱼来获取经济效益,尤其是以夺标的形式把河道采砂权出让。就这三项问题就能短时间内把红鹤村的生态平衡严重打乱。俗话说“十年树木”,竹木的生长并非一朝一夕,砍伐快而育林慢;河鱼味美,很受食客欢迎,村民大肆捕捞使得现在河里的鱼种越来越少;更甚者是采砂船,在河道里日夜采砂严重破坏河床和水质。现在出现的问题决然不会使红鹤社区可持续发展,更谈不上起到“示范“作用,也必然会为子孙后代造成严重的灾难。
(二)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和自觉参与意愿缺乏
红鹤村的老百姓都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是很高,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2011年至2013年,“富群资源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促进会”为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制定并实施了较多可行性的方案,归纳起来有四点:1、搞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社区清洁工程实施方案”,花30万元修建幼儿园、修建5处垃圾池,分发环保垃圾桶97个);2、培养了125名社区带头人;3、培育了生态旅游、养鸡、拼布手工艺三个经济合作社(请北京拼布手工艺大师现场指导培训,完善餐饮、农家住宿的服务和设施,带领村民代表到湖北谷城堰河村实地考察等);4、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宣传、教育、联欢等)。但是,百姓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关键是社区居民没有见到可观的经济效益,由此也就缺乏一根连动杠杆。所以,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和自觉参与意愿还是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三、“红鹤示范生态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红鹤示范生态社区”的建设中,我县采取的是一种由公益组织、政府和社区居民三方合作的经营模式,虽历经了风雨,但现在仍处在探索阶段。这种运作模式在我县还是首次,但无论是其先进的动作模式,还是积极的治理理念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和大力推介,课题组为些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规划编制要因地制宜,符合长期发展需求
要想在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找到突破口,我课题组认为首先要合理规划。如何合理规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红鹤村可以以组为单位,让村民集中居住,住房用地可由乡村两级统一划拨,使生活区与山林区分开,这样有利于环境卫生的统一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社区建筑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因为红鹤村是山区,林木颇多,这样有利于降低社区建设成本,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引进的新型工业和养殖业远离聚居区,利用新科技把工业、养殖业和生活废弃物回收利用,这样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解决社区居民就业难题,更能有效防止污染,使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及早修建村级公路,因为修路对社区建设至关重要,路不通,老百姓的竹木难以外输,也不能吸引商家来此投资,要想打造成经济型生态社区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山区修路比较困难,而且耗资巨大,把生活区与工业区合理规划后就可以减少修路的人力物力,减少县财政、公益组织和社区居民的经济压力;森林和渔业资源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对竹木采取适时、适地有序砍伐,加快山林和竹林的培育与栽种,对河道内鱼群种类加强了解,采取适量、适时捕捞,对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个人采取加倍罚款甚至刑拘等措施;禁止河道砂石开采等,河道采砂目前来说有利可图,并且是暴利,但是对河床和水质的破坏特别严重,对红鹤社区发展旅游业造成较大的硬伤。所以禁止河道砂石开采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有利而无害的。
篇10
一、广西农村饮用水源现状
广西水资源相对丰沛,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93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12%,居全国第四位。¹有邕江、左江、右江、漓江、郁江、柳江、红水河、西江及青狮潭水库、龟石水库、苏烟水库等重要水源地。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0之称,农民居住分散,决定了广西农村饮用水源多以分散式饮用水源为主。近年来,由于受特殊的自然地质水文、季风性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广西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情况频发。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广西农村饮用水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水量日益短缺,水质不断恶化。据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广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有1736.42万人(包含原规划剩余饮水不安全人口806.20万人,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930.22万人),占广西农村总人口4163.07万人的41.71%。º
二、广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面临的法治困境
(一)立法忽视
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有意识地制定的。[1]国家立法层面上,现行水源保护的法律制度实施对象主要是供城镇居民饮水的水源,实施条件和形式亦是为防止城镇供水水源污染而设计、创立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在法律规范中一笔带过。[2]地方立法层面,一些省市为了保护饮用水源,立足本地饮用水源实际的基础上,纷纷进行饮用水源保护地方立法,而作为水资源大省的广西,至今还没有出台饮用水源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地方立法的严重滞后使得广西的饮用水源保护缺乏切合实际的法律保护。即使有涉及饮用水源保护的规范性文件也都是侧重于城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如5广西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报告6、5柳州市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6,5南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6等。
(二)监管失效
1.农村社区及饮用水源的特殊性不利于监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少、边、穷地区,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村社区下又包括屯、寨,具有很大的分散性和封闭性,法律对农村社区的调控还有一定的距离和难度。法律宏观、抽象的规定,也与乡村社区相对疏离;导致乡民水源保护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的实施得不到乡民们的配合。广西多山区,交通不便,农村饮用水源点多、面广、不稳定,也给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2.基层环保机构建设滞后,农民群众利益诉求缺失广西基层环保机构建设滞后,绝大部分乡镇没有相应环保机构的设置,以致相关管理措施难以长期稳定地延伸到乡镇以下的农村地区,饮用水源基层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基层环保机构的缺失造成广西乡民饮用水源保护利益诉求不通畅,水源管理由于缺乏乡民的积极参与变得僵硬、死板,缺乏灵活性。
(三)具体内容的缺失
现行以/城市利益中心主义0为特征的环境立法理念,使得饮用水源保护立法不但在国家立法层面而且包括广西地方立法上也必然是对城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和满足,即使有涉及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规定,也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有的甚至一片空白。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饮用水源的主要污染源是农村群众在生活中、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等内源性污染源及城市污染转移等外源性污染源。广西农村地区多山区,饮用水源和平原地区相比具有很大的分散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供给,农村广大的分散式饮用水源问题严重,广西在地方立法上也没有就国家已作出的一些原则性规定做出具有地方特色且可具操作性的规定。
三、广西农村饮用水源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
广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面临的法治困境,究其实质主要是由于广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未系统纳入到法律调控范畴。因此,我们应秉承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存权理念,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广西农村饮用水源的法律调控。
(一)加快广西农村饮用水源立法进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饮用水源的特殊性决定了饮用水源法律调控必然不同于其他省市。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各地人大和政府应该深入广大农村地区,调查了解本辖区农村地区饮用水源保护的情况,并进行科学评估,在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中要充分考虑到地方饮用水源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把有益于农村水源保护的民间习惯法吸收到地方立法中来,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参照部门规章的要求,使地方饮用水源保护立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加快制定5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管理规定6、5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清洁生产促进管理规定6和5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集约化养殖场管理规定6等相关方面地方立法的进程,还可制定5广西壮族自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条例6,以为广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
- 上一篇:简述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 下一篇: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