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现状及策略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圣人就教育弟子:“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们中对他人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和处世原则;是人们在社会交们中受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行为准则或规范。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规范的礼仪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礼仪是一个大学生内在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首先,礼仪能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规范的礼仪会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表现,谦恭礼让、文明礼貌等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此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良好的礼仪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脱颖而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此外,礼仪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收益终身。

2.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是高校和社会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其环境将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良好到位的礼仪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加强道德修养,还能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大学生是即将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的群体,主力军的战斗力决定了社会的战斗力、民族的战斗力。因此,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将大大促进文明社会的建设。

二、当前大学生礼仪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大学生礼仪知识的缺乏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学校“重知书轻达礼”,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时丢失了礼仪教育。目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礼仪教育,更不能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其次,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把握着“决策”大权,父母的过分溺爱导致了他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恭礼让,基本礼仪缺失。

2.部分大学生不接受礼仪教育,认为是作秀,视我行我素为个性

部分大学生认为所谓的礼仪等同于古板、约束,过分主张自由和个性。他们视礼仪为作秀,视我行我素为个性。殊不知所有的自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约束之上,所有的个性都需要理性地表达。规范的礼仪是一个大学生文明素养的体现,是内心伦理道德的表达。

3.大学生行礼不能持久,常常半途而废

很多大学生既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礼仪基本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意识,但在行礼过 程中常常不能持之以恒,容易半途而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大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礼仪,没有掌握礼仪的内涵。遵从礼仪规范,以礼处世,以礼待人是一个社会公民个体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文化教养水平的综合表现。[1]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营造高校礼仪氛围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校应通过海报、标语、社团活动等途径,加大宣传,营造浓厚的礼仪气氛,让学生们乐于学习相关知识,变被动为主动。使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知识,而并非强制性的措施,要使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在大学生中得到内化,使大学生由内而外地表现出规范的礼仪。

2.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开设礼仪教学班

要想学生在礼仪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须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为此,高校应从转换观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应是学生精神和人格力量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礼仪理论学习,同时结合实践锻炼,不断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水平。[2]总而言之,高校应该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开设礼仪教学班,使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礼仪知识。

3.发挥高校特有的优势,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礼仪

所谓熟能生巧,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礼仪知识灵 活运用到实践中。校园内可有礼仪竞赛,选拔礼仪小姐,学长学姐手把手教礼仪等活动,让学生也有当“老师”,教授礼仪知识的体验。校园外,学校可组织学生到礼仪培训机构实习,或作为一种志愿者活动,到相关部门担任能够锻炼礼仪能力的职务等。这些实践活动都将让学生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在礼仪方面的能力。

总结

礼仪不应流于形式,更不应止于技巧。礼仪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 礼仪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与素质外在表现的统一,只停留在形式和技巧,缺乏内在体验和感悟的礼仪将永远不能成就有内涵修养的现代大学生。通过高校礼仪教育的努力,我相信当代大学生一定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的内涵并且遵守基本的 礼仪规范,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塑造自身良好的个人形象,成为一个受人欢迎和敬重的人。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入警大学生;转变期;培训建议

为了加速推进公安武警部队人才战略工程,公安部队积极选拔经过高等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品学兼优的大学毕业生入伍。这些入警大学生为部队补充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但由于正值青年期的入警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较为特殊,在从大学生向合格的公安警官转变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为了充分发挥入警大学生的优势,平稳地度过“不适应期”,各施训单位有必要了解入警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对策,帮助入警大学生又好又快地实现“两个转变”。本文在了解入警大学生的特点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培训入警大学生的一些建议。

一、入警大学生转变期常见心理问题

1.生活节奏的不适应。大学宽松、舒适、自由、精神生活丰富的环境与部队紧张、艰苦、约束、精神生活单调的环境形成的强烈反差。部队生活紧张,强调服从命令,整齐划一,纪律严明,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每个军人必须严格遵守部队纪律及规章制度。对于大多数入警大学生来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养成,将较快适应,但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优越,自理能力差,个性脆弱的学员来说,他们的适应期可能会较长,在此期间,并表现出紧张、畏缩、逃避等负面情绪。

2.军事训练上的不适应。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动手能力弱与部队训练强度大、训练环境艰苦,目标要求严格形成强烈反差。入警大学生大多来自独身子女家庭,家庭条件优越,在校期间更多注重的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面对部队强度大,时间长,科目难,要求高的军事训练时,会产生被动、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等情绪。

3.理想与现实的不适应。大学生好高骛远,寻求安逸的工作预期与紧张艰苦,脚踏实地的部队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入警大学生自我评价相对较高,怀着满腔热情,憧憬着警营生活,但进入入警培训后,学员们普遍遭到当头棒喝。军营封闭枯燥的生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紧张训练,无时无刻不在紧绷的神经使学员们开始怀疑自己决定,产生“要知今日,何必当初”,或“入错行”的想法。这类心理落差将导致学员意志消沉,苦闷,抵触等不良情绪。

4.个性特征的不适应。入警大学生独立的渴望和依旧依赖的心理冲突是青年大学生突出的心理特点。入警大学生经过大学生活,锻炼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入部队工作后,成人感迅速增强,渴望走向独立的生活,强烈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成人资格,自信心、自尊心,自我意识空前高涨。然而,由于入警大学生从“校门到营门”,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加之本来就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使入警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就可能导致主动性匮乏、情绪低落、过分依赖等心理问题。

二、入警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需要的多样性。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对成长性需要如自尊、自我存在感产生更多的诉求。入警大学生素质较高,对于满足成长性需要更加迫切。一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入警大学生渴望成才,发挥自身价值,并按照人生规划,实现自己的目标。二是自尊的需要。入警大学生对能力、胜任、成就、掌控、自信面对世界、独立和自由存在更多的渴望。参与意识较强,喜欢表达。三是求新的需要。对因循守旧,旧作法、旧形式易产生逆反心理,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乐于接受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对呆板老套的教育形式不感兴趣。

2.动机的复杂性。动机是引发行为使其指向目标的一种内在驱动。它对行为起着引发、维持和导向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入警动机不再单一,表现出复杂的动机。一是动机多元化,有的是充满爱国热情,立志献身军营;有的是爱慕虚荣,图名增彩;有的是迫于就业压力;有的是短期服役,为下一步就业筹集职业资本。二是动机利益化,将社会生活中的“实用主义”思想带入军营,对待训练工作往往以是否对自己有用为价值判断标准,不是看待工作的本身意义,而是看重是否存在既得利益。

3.情绪的不稳定。入警大学生情感丰富既有活泼、奋发向上的积极倾向,又有内省、消沉、悲观等消极倾向。正值青年期的入警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从生理角度上看,身体发育成熟,机能健全,同时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尚不平衡,往往兴奋占有优势。从心理角度上看,入警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又没有真正达到能够独立地、正确地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这就出现了他们独立支配自己行为的强烈要求与行为结果相悖的情况,从而产生内心痛苦和不安。加之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在多种社会价值取向面前,他们对自己以往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迷茫和消沉。因而,各种矛盾可能在情绪矛盾中展现出淋漓尽致的反映。

三、培训入警大学生建议

1.抓住重点,提高素质。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军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战斗力的构成因素之一,并且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成长与进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人在心理上多一分弱点,他的成长和发展就多一分限制和损失,他的生活和事业就少一分成就和贡献。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心理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方法。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品质是维护个人心理健康,开发潜力,获得成功,寻找幸福的途径。相关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如自信、仁爱、勇气、幽默、宽恕等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并且积极心理品质可增加自身心理资源,提高个体抗挫性、自信心及化解压力的能力,为个体心理健康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因此,在入警大学生培训期间及日常管理中,施训单位应针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安排专门课程或活动,打牢心理基础。

2.以人为本,按需管理。心理学认为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人类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他们一生中的多种需求。管理学家认为,通过被管理者需求的控制和满足,是可以激发管理者预期的行为。因此,入警培训中,入警大学生的需要,特别是成长型需要,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均可作为重要的激励手段。例如,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可增加归属感;赞许、表扬可提高自信。另外,在日常管理中,应注意发挥入警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入警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

3.心灵关爱,做好防治。做好一次普查:入警大学生培训初期正处于心理转变期,心理不适较多,冲突较大,情绪易波动,易于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应在转变期安排一次心理普查。通过心理普查,测查入警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判断后,针对其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此缓解入警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疏导心理问题。

结合两类咨询:两类咨询及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咨询方式,使参与者在充满理解与支持的团体氛围中,愿意尝试各种行为,探索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学习社会技巧,培养集体荣誉感。团体咨询应以班、区队为单位,培训初期,应每周组织一次。另外,通过普查发现的较重、较特殊的心理问题,应采用针对性更强的个体咨询方式,由心理咨询师定期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任怀山,孙忠.公安消防新入警地方大学生培训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1:485-486.

[2]李莎.关于完善入警大学生培训机制的思考[J].中国边防警察,2010:75.

[3]刘振刚.入警大学生心理差异的把握与引导[N].边防警察报,200(04).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青年教师;婚恋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47-02

根据广州日报2011年6月3日的报道,我国平均每天有5000多对夫妻离婚。其中京沪离婚率已超1/3,我国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2011年一季度较同比猛增17.1%。从年龄结构看,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根据一位婚姻在登记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在该处登记的离婚案例中,35岁以下的超过1/2,其中,“80后”占大多数,“闪电式”离婚现象增多;从离婚者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学历越低,离婚率越低,学历越高,离婚率越高。国外有媒体甚至创造新词“我一代”,以此来分析我们这个曾是世界婚姻状况最稳定的国家近年来离婚率走高的原因。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离异现状和基本特点分析

当前,越来越多的75后和80后青年人加入到高校教师的队伍中来。近年来,这个人群的离婚和分居现象突增,笔者通过认真调查,将发生在自己身边和附近院校的青年教师离异部分有代表性的事件列在(表一)。

从上表所列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离异的现状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离异双方结婚直接原因为自由恋爱、通过介绍、大龄闪婚、意外怀孕被迫结婚等,结婚多为年龄相仿;结婚时不甚了解对方家庭背景或是没有过多考虑双方家庭背景,没有长远的婚姻规划打算;往往结婚不到5年就离婚,结婚越仓促,离婚的几率越大;离异时大多已有儿女,家庭经济一般没有问题;离婚的原因多样化,其中婚后性格不和、婚外恋和婚后双方父母家庭不和居多;正式离婚前多是先分居,经过理性考虑协议离婚。

二、造成高校青年教师离异的主要原因

造成当前高校教师离异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主要是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三个方面,内因则特指夫妻双方感情基础、责任心、奉献精神、持家能力等因素。

1.外因。①社会环境因素:当前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一些新生价值观念冲击传统的婚恋观。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现象增多,婚外情的出现也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离婚的诱因;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按自已的习惯要求对方,不懂得承担家庭责任,有的人不顾时间场合互相揭短,这不仅伤害了对方的尊严,同时也伤害了夫妻感情,婚姻因而也就变得很脆弱;现行的婚姻登记手续更为简化,离婚时可以暂时隐藏相关信息,这虽然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但客观上造成了离婚的简便性。②校园环境因素:高校校园对学生来说是象牙塔,对老师来说也一样。相对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环境简单得多。青年教师的社会交际能力相对差一些,好多青年人之所以来到高校,也是因为不想应对太过于复杂的关系。理想化、直接化、简单化是校园环境造就的青年教师性格的主要体现,总的来说青年教师的心理年龄跟实际年龄不甚相符,这无益于夫妻间的长期相处。③家庭环境因素:很多年轻的夫妻原本感情很好,但不善处理对方长辈的关系,加上双方父母介入太多,青年人缺乏容忍的意识,婆媳等矛盾往往会演变为亲家之间的冲突,于是双方父母冲突也就成为了夫妻离婚的一大隐患;由于现在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他们一旦离开父母,父母就成了“空巢老人”。妻子一心为了娘家,会引起丈夫的不满。到传统节日,很多夫妻谁也不忍心让父母孤灯清影的在家里度过,于是双方争着回自己家陪父母过节。当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再加上平时的一些生活小矛盾,往往就会成为婚姻危机诱因。

2.内因。①缺乏奉献精神和家庭责任心:传统的婚姻看重基本的道德规范、家庭的责任以及婚姻价值的观念正被现代男女所打破,当前部分青年教师在婚姻中很少为对方着想,一旦家庭出现不好的状况,一些人也就不愿意为对方付出;崇尚自我,对于婚姻更多的考虑自我的感受。离婚二字常常嘴边挂,不顾忌对方和长辈的态度,对子女漠不关心,我行我素使婚姻变得脆弱。②缺乏持家能力:很多青年教师在上大学毕业后才成家,结婚前很少干家务活,结婚后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却不愿意承担家庭事务,因而夫妻长期为了家务琐事闹别扭,影响了夫妻感情乃至引发感情危机。所以说,缺乏持家能力也是婚姻生活中的一个“软肋”。③婚恋感情基础不牢固:有的青年教师是奉子成婚或是奉父母之命成婚,他们考虑到父母的情绪,就轻易把自己交给对方,由于夫妻感情淡漠,对自己孩子的感情也不是很深。他们没有把孩子当成维系夫妻感情的纽带。只要婚后出现矛盾,往往会轻易分手。

三、青年教师的离异现象给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启示

当代大学生多以“90后”青年人为主,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与“80后”为主体的高校青年教师有相似之处,这两个群体之间容易交流甚至产生共鸣。高校青年教师的作为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当前一些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女生认为“找工作找得好不如嫁得好”;男生更注重女性的外表“宁娶妖精,不要猪扒”;同时还存在“只要两人好,全家都幸福”的观念;大学生婚前增多等等都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婚姻和爱情生活。我们应当透过当前青年教师离异现象反映出来的深层次原因加以分析,希望当代大学生能够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增加一些启示,学会营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和恋爱生活。

启示一:学会处理婚恋与物质的关系。青年人在择偶时,往往处于爱情优先还是物质条件优先的苦恼抉择中。有人把物质生活的优越作为幸福婚姻的首要或唯一条件。也有人简单地强调婚姻以爱情为唯一基础,排斥在婚恋中一切物质和经济因素的考量。这两种观点都是极端而又不可取的。幸福的婚恋生活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基础。但是,对于婚姻的物质基础过分强调甚至到成为唯一条件的地步,以为只有物质充裕和物质享受才是婚姻幸福的全部,则是对婚姻幸福的亵渎和无知。现在少数女大学生,以嫁入豪门或做全职太太为其婚恋生活的目标,幻想着靠丈夫的经济基础过上幸福生活,认为“相夫教子”是婚恋生活中最大幸福,事实证明,这只是沉睡在自己编织的美梦中自欺欺人,等到梦醒,已是遍体鳞伤。因为她们还不知道,任何财富都不是凭空想象而得来的,也不是取之不尽的。女性经济上的独立,已经被历史无数次证明是确保其社会、家庭地位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女性婚恋幸福的前提条件。

启示二:学会处理自己与长辈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婚恋关系,更要学会处理与长辈的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与双方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父母和长辈的尊敬。此外,赡养父母的问题也是处理好与长辈关系的一个前提,这既是子女的道德义务,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这里的赡养不单是指经济上赡养,因为当前许多老年人都有自己的退休金或养老金,在经济上很多已经不再是完全没有依靠,反而当前老年人精神上对于子女关心的需求,却是社会和儿女不容忽视的。

启示三:学会认识婚恋生活的真谛。婚恋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的问题,虽然我们很容易在现实生活和文学影视中里体验到恋爱婚姻的浪漫,但从历史客观发展来看,人类的婚恋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行为是需要负社会责任的,不单是随心所欲个人行为。具体来说,婚恋行为首先是生理的需要。个体的成熟虽然需要两性之间的交往和结合,但它具有动物完全不具备的情感内涵,这就是人类经过长期社会化,双方通过爱情和婚姻组织家庭的形式,达到生理的最终结合。其次是传宗接代的需要。自古以来人类的血缘传承和脉络延续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即使在当代社会,大多数人的恋爱关系也是与结婚生子相联系的。再次,婚恋行为还是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需要。通过婚恋来改善自己或家庭的生活条件和处境,是现代社会中婚姻男女不可回避的主要因素。

总的来说,高校青年教师的离异现象虽然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但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他们的行为也深深影响到当代大学生。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并了解婚恋的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其基础却源于爱情。爱情应当是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之上产生,如此才能保障婚恋双方的婚恋关系、亲长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最终达到婚恋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李菲.中国大学生婚恋观调查[EB/OL].(2011-11-24).

.

[2]汤笑.婚恋心理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

[3]颜柯,刘颖.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11,(3).

篇4

(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在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事关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文章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以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2-03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维度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进行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不仅是其作为未来合格媒介公民的公共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媒介素养是指在媒介的刺激作用之下,受者所产生的有关媒介的各种心理变化及其结果,其实就是个体如何处理与媒介的关系,表现为个体对媒介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

就大学生某一时点的媒介素养来看,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维度:一是接触媒介,表现为对媒介的选择和接触倾向,以及选择、接触的能力;二是认识理解媒介,表现为对媒介及其信息的知晓、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媒介知识;三是评估媒介,表现为对媒介提出质疑和批判,以及与受者原有的需要、态度相比较产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新的媒介态度或巩固旧的媒介态度,最终凝结为价值观、道德观等个性心理;四是使用媒介,表现为对媒介的应用能力(包括创造能力和媒介信息制作能力等)和媒介习惯,以及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反馈能力和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媒介意志。这四个维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本文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兰州地区的6所高校(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治学院和兰州商学院)的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20份,有效问卷683份,有效回收率为94.9%。

二、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接触情况

从表1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大学生对新媒体(网络或手机)的接触率非常高,几乎是100%。大学生接触短信、飞信的比例是99%,接触网络(QQ)的比例也是99%。二是大学生对新媒体D1接触存在一些差异,接触性最高的是手机短信、飞信(99%)和网络QQ等即时交流工具(99%),处于中等接触性的是门户网站和微博,比例分别是65%和66%,接触较少的是电子邮件、BBS和网络电影电视,接触最少的是网络报告或手机报(经常接触率仅为11%)。三是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社交需要处于优势地位,通过短信、飞信、QQ等即时交流工具、微博等新媒体达到与他人交往目的的人数都接近或超过三分之二。

从接触的新媒体信息内容来看,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信息内容依次集中在:人际交流(54%)、休闲娱乐(52%)、关注社会(39%)、生活健康(35%)、时政新闻(21%)、专业学习(19%)。可见,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和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为满足专业学习需要的媒体选择较少,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任务不一致。

(二)对新媒体的认识理解情况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新媒体是现实生活中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89%),承担着社会舆论监督的功能(76%),同时具有娱乐功能(52%)和文化传承(49%)功能。可见,大学生对新媒体认识和理解比较全面、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就其负面影响来看,大学生除了认识到新媒体的“虚假信息”会带来不利影响(72%)之外,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对新媒体的过渡依赖会影响到专业学习(4%)和人际交往(7%),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发展(2%)。特别是,对新媒体的技术知识了解的人非常少,仅占3%,如果将计算机或网络专业学生排除在外的话,这个比例就更低了,说明大学生对新媒体本身的认识比较肤浅,知识相对贫乏。

(三)对新媒体评估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八个媒介中,除门户网站的信任人数没有达到一半之外,其他媒介信息的内容真实性几乎不受大学生的怀疑,信任的人数均达到2/3以上。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的对媒介批判、质疑的精神较差,很少去考虑信息是否真实,而是一味地接收,甚至是接受,几乎对媒介信息不进行过滤。即使有的大学生会考虑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但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想想而已,不会深究。他们往往会天真地认为,媒介中的任何信息都是经过“把关人”严格筛选。就对新媒体信息内容的信任情况来看,他们认为最真实的是时政新闻(91%),其他依次为:社会事件报道(87%)、生活健康知识(85%)、专业知识(76%)、教育培训与广告(23%)。可见,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事件、民生问题等高度关注,而且深信不疑,这与大学生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调查还发现,几乎全部的大学生对新媒体持肯定态度,表示出极度的喜欢(98%)。受这种积极的感情支配,他们更加积极地接触新媒体,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反复的循环运作,使大学生形成了稳定的对新媒体的观念,包括价值观、世界观等。

(四)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媒介的使用层次包括应用能力和应用习惯两个主要方面。应用能力是指大学生应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和信息的能力;应用习惯是指应用能力的发挥成为一种经常性活动。调查显示,有51%的大学生发表过微博,转载过信息,发表过评论。有65%的大学生利用BBS发表过信息或至少浏览过信息,有5%的大学生给新媒体提过意见或建议,仅有13%的大学生从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媒介活动。这说明,大学生在浅层次的新媒体使用方面比较积极,也具有相应的能力。但是,在建设性或创造性地使用新媒体方面,能力不足,而且也没有形成习惯性。调查发现,仅有1%的大学生思考过或建立过网站,成为网站管理员的也只有2%;有18%的大学生开通了自己的微博,然而仅有4%的大学生会搜集身边的信息并发表在微博、BBS等新媒体上。

三、讨论与建议

第一,大学生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网络或手机,特别是即时性、交互性强、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的手机,更是他们的“宠儿”。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说明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情况具体普遍的相同性。不但反映出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与兴趣,而且也反映出他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的愿望非常迫切。然而,在网络或手机的具体媒介接触的频率和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迅捷、方便的手机短信、飞信和QQ等交流工具受热捧,而网络报刊和手机报等很少被使用。一方面,这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参照群体有关,也与他们接触媒介的动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媒介及其信息的接触是否付费有关。

第二,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将媒介接触与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仍然比较单一,缺乏从新媒体获取知识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还不够积极,应付的思想依然存在,这不利于大学生的终身学习。

第三,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社会功能有清晰的认识,但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缺乏批判与质疑,不能正确、准确地理解新媒体本身。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了不加批判地接受知识的习惯,这种心理定势也会迁移到他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理解上。当然,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不足,缺乏质疑的勇气,甚至是能力。

第四,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对新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对媒介信息的价值、意义缺乏客观评价。评估是一个主观过程,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评价事物。就新媒体而言,大学生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娱乐和社交方面,所以,难免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媒介的价值与意义。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决不应该是一个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的一代。

第五,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多数情况下处于较浅层次,深层的创造性应用和建设性应用较少,而且能力不足,也未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大学生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媒体打交道也会是家常便饭,因此,必须很好地正确使用媒体,发挥其对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

为此,高校必须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立足现有基础,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以媒介素养的提升为重点,恰当地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贯彻因材施教的策略,有计划地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遵从内因、外因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与责任人,科学地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袁宏刚.高校学生工作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46.

〔2〕陈娟.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闻传播,2011,(4):110.

〔3〕张娓娓,王韦达,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探析[J].新闻传播,2012,(8):131.

篇5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 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2001年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 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 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 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

3. 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 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

篇6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视阈;文明礼仪;研究

从周代礼乐文化的发源,到党的十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建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机。而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负面新闻曝光率不断增多,折射出中华礼仪文化在传承、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是大学生不容推卸的责任。高等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引领者,理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着力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

一、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定位

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独具特色的礼节、仪式、习惯、规章、典制等礼仪文明,形成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主要包括:重礼讲仪的良好风尚,以知书识礼为美德;礼仪规范的合理内容,将人类千百年来凝练起来的精粹吸取下来;礼仪修养的先进典范,以之作为学习、践行礼仪的榜样;中华民族礼仪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心。作为高校工作者,要在进行礼仪传统教育中,要帮助学生着重领会礼的精神内涵。

同时,大学生传统礼仪文明教育要立足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并不是全盘照搬,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礼记・礼器》云:“礼,时为大。”这是说,礼之为礼,不应是刻板的教条和一成不变的戒律,在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更新,这是礼的内在要求和原则。

二、大学生传统礼仪文明的现状

(一)礼仪文化认同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的积淀的宝贵资源,可是现代人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这些误读不仅使礼面目全非,并且把礼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没。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和礼仪懂之甚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外流行时尚多有了解,对国外礼仪的盲目追逐,以为拿刀拿叉就是时尚,以为拥抱取代鞠躬和握手就是现代文明。我们的传统礼文化在现代青年慢慢消逝。

(二)礼仪修养意识淡漠

《礼记》:“礼也者,理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讲道理。现在大学生缺少谦敬意识。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缺少公德意识。在校外,有些学生更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既妨碍和影响了他人,又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三 )礼仪文明知行不一

《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有些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知礼而不会行礼,即主观愿望、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和矛盾。大学生基本礼仪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大学的个人素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同时,这种现象也暴露了我们现代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原因

(一)历史遗留问题的冲击

近代以来,由于我国落伍并挨打,不少人把它归咎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发起了一次一次批判旧文化的运动。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导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中华文化重视不够,中华传统的礼仪文明当然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礼仪之邦”丢掉了礼仪文明,文化因割断而无法传承,招致的结果是道德滑坡,人的素质下降,不健全甚至是不道德的人格的生长和西方礼仪和文化的乘机“进攻”。

(二)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如果趋之若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三)多方面教育体制的不合理

家庭传统礼仪教育的淡漠和偏失是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缺失的第一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实效的启蒙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学校传统礼仪教育的弱化和缺失是另一个原因。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也容易忽视在礼仪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社会传统礼仪教育的错位也易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系统全面,营造传统礼仪环境。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传统礼仪活动,如开展传统礼仪方面的讲座、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如上海电机学院每年举办一次校园礼仪大赛,以礼仪文化为主题,促使大学生展示自我风采主动弘扬中华礼仪文化。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历史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和熏陶。

(二)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开设专门的传统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开设传统礼仪教育的课程,既可以有效的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在重大典礼仪式中,蕴涵着丰富的、可以进行礼仪教育的资源。学校可以利用这些场合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如毕业典礼中可以举行“谢师礼”,毕业生在向老师行礼的过程中感谢老师培育学生的辛劳,永远记住学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

(三)创新发展,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优势。

礼仪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而新媒体的丰富性和开放性,逼真生动的情景模拟,饶有兴致的传统礼仪故事再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新媒体下的大学生传统文明礼仪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依托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开展线上微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举办在线传统文化展览,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健全其人格。

参考文献:

[1]孙晓凤.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现状及改进措施[J],青少年研究,2010(1).

[2]桂署钦.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3]俞琳娜.90后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5).

[4]李彬.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意义 礼仪举止修养

一、浅谈礼仪的含义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所谓礼仪,就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是通过特定的行为、语言等表达自己对别人尊重、理解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受历史传统、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时展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为主要目标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和技巧。在古代,“礼”更是曾经与“法”共同成为社会调整的手段,遵循礼法约束是稳定的道德框架,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周礼》中著:“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却难以让人乐观对待:校园内各处经常出现各种不知礼懂礼的现象。作者认为,在新的时期应正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深远的意义,并应采取配套的行动达成教育目标。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困境现状

《汉书,礼乐志》中曾阐述:“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大学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培养人才,同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较之中学生、小学生的差别也应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个人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才能堪称人才之大器。但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却并不能够与大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相匹配:着奇装异服、迟到早退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大学生对于不文明行为不知规避,反而“倒行逆施”,认为这是突出个性的表现,体现了礼仪教育方面的困境。

三、大学生接受礼仪教育面临的问题

礼仪在大学生活中十分重要。《说文解字》中对“礼”是这样解释的,“礼者,履也”,履为行路。礼仪作为一种社会准则规范,其也涵盖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比如谦让、尊重的观念等,这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领会。但关于文明行为的教育却是可以从小进行的,在家庭教育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让子女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好的方面是这种行为习惯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从而对其一生发挥重要的影响。而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普遍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及成长历程较之多子女的家庭本身就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条件,加之不少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大多关心子女的生活条件,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很少关心其人格完善的程度。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将自己所有的希望压在孩子身上,继而更多的关注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对于礼仪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错失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

从宏观方面看,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中国教育对于礼仪教育方面的忽视也是造成学生礼仪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高校经历过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大学间同样分为三六九等,各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间依旧存在差距,扩招只不过将过去的“能否上大学”式的应试教育变成了“能否上重点大学”的应试教育,这就使得“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进一步下移和提前,在对于青少年进行人格养成和礼仪教育的关键阶段,学校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从而进一步延误了礼仪教育的时机。

现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功利现实,大学生的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过去占社会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各种新思潮的挑战。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在大学期间,他们的思想更多的关注于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英语证书,关注于拿毕业证、学位证,关注于找到条件优越、报酬优厚的“好”工作,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类似的事情中,把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的提高,从而偏离了礼仪的正轨。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影响以及不注重自身修养,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普遍缺乏,礼仪修养不容乐观。为了解决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困境,应进一步建设并完善高校的德育体系,强调“尊重他人”在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礼仪的核心思想在于“尊重”,内心懂得尊重才能在举手投足之间进退有礼。因此,应该全面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知书不达理”的现状。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应考虑设置专门的礼仪课程,利用课堂普及礼仪知识、加强礼仪训练。

国家由人民组成,人民的形象组成了国家的形象,通过一个国家人民的行为举止及了解一个国家民众对礼仪的态度可以很清楚地反映该国的物质文化素质,正如我国刚刚举行的九三阅兵一样,军人们通过得体的外在形象和高昂的精神气质体现了大国实力,彰显了大国风范,体现出了我国的物质文化素质。我们应继承和弘扬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优良礼仪传统。大学生组成了国家的未来,加强礼仪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形象。只有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大学生的礼仪失范的现象才会不断减少,直到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礼仪 道德 礼仪教育 必要性 重要途径

高校教育中应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而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成为一大难题。高校学生品行现状迫使人们开始思考德育不仅依靠学生管理和课外活动上,更主要的是应把目光放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上,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正常课堂教学。因此,在德育课程设置中增设礼仪课程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礼仪与道德的关系

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社会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和言谈举止、仪式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具有约束人们言谈举止的规范性特点,同时,礼仪规则简明、实用、可行、易学易会、便于操作。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不断纠正人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

道德也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礼仪与道德关系极为密切,德成于中,礼形于外,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道德是礼仪的灵魂,讲究礼仪除了注意礼仪的外表形式之外,还要注意内在的道德修养,做到表里如一。礼仪习惯是道德品质的载体,人们的道德责任可以通过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是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人们对礼仪的学习运用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熏陶和教育,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道德社会化过程。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言谈举止,往往可以了解他的内心道德世界,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中应首先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把道德规范细化为具体礼仪行为上,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收到实效。

二、大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任性、散漫、不受约束、依赖性强、独占欲强、不善合作,表现为公众场合语言粗俗、不守秩序、课堂上时间观念差、随意说话、玩手机、吃零食、不重视仪表、穿着打扮过于随意,遇见老师不打招呼等现象经常发生,以上种现象表明目前大学生迫切需要加强礼仪教育。我们不仅要将礼仪规范纳入学生常规管理之中,还需要在大学德育课程中增设公共礼仪课程和行业礼仪课程。

各级各类大专院校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大批职业人才,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礼仪素质教育。2009年曾有研究者对十二所高校600名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及教育现状展开调查与访谈,在被调查者中有76.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礼仪修养尚需提高,认为应在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学生占87.8%。

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特别要重视礼仪素质教育,它的培养对象是教师,教师一定要在思想道德、学识学风、言行举止等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幼儿模仿力最强,幼师的言行举止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校开设礼仪课程能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质的幼儿教师,使幼师有意识地用所学的礼仪来全面规范幼儿的行为,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开设礼仪课程的内容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上,把礼仪教育纳入正常课堂教学,体现科学性、普教性、持久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目前高校礼仪课程局限于特定专业某一相关课程,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因此开设公共礼仪课程非常必要。

礼仪教育应渗透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幼儿教育做起,重视礼仪素质教育,在大学阶段应该通过开设礼仪课程系统学习和培训,根据不同院校专业特点,教材内容分公共礼仪课程和行业礼仪课程,还可以根据学校特色编写公共礼仪和行业礼仪为一体的校本教材。

根据我校特点,选用2010年5月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礼仪常识全知道》。本课程开设一年,从教材中选学以下内容:个人形象礼仪;生活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商务礼仪略讲;学校礼仪:(教师仪表礼仪、学生仪表礼仪、课堂礼仪、校园场所礼仪);电话和网络礼仪;餐饮舞会礼仪;节日民俗礼仪;涉外礼仪。以上课程内容全面、系统,同时又有所侧重。礼仪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是系统学习礼仪规范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法、情境模拟法、联系对照法和实训法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礼仪规范,而且使学生重新认识、分辨、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此论文是黑龙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项目:《幼专生德育方式方法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陆纯梅,范莉莎.现代礼仪实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

[2] 汪建民,丁振宇.礼仪常识全知道.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

篇9

“做人先学礼,不学礼则无以立。”礼仪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礼仪素养教育是当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职教育中,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却十分匮乏。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要分析其现象产生原因,从而更好的引导高职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树立起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遵守礼仪规范。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原因;对策

0 引言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与人,不失言于人”的古训,这些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彬彬有礼,不能粗暴傲慢,不能出言不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密切,礼仪自然也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青睐讲礼仪的人。当今社会中很多时候把一个人是否彬彬有礼作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标准,因此,作为当今大学生,礼仪会变成打开社会交往大门的钥匙。而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由于高职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礼仪素养教育的学习更显得十分重要。

1 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状

(1)课堂礼仪素养的匮乏:不按时上课,迟到现象屡屡发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尊重老师备课的成果,上课玩手机、吃零食、交头接耳,有时在课堂上还有公然顶撞老师。在大学的课堂上,早已没有了上课“老师好”,下课“老师再见”的问候语。有些学生旷课心安理得,得辅导员反复做学生工作,学生才肯去上课。

(2)尊师礼仪素养淡薄: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遇到学生,学生不与老师打招呼,视为陌路人;学生进办公室不敲门;在办公室里与老师交谈声音很大,不会用礼貌用语,目无尊长;只在乎自己班级的辅导员以及正在教课的老师,对于其他老师完全不在乎,功利心太重。

(3)食堂礼仪: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同学就餐之后没有将餐具自行收走的习惯,使得用餐过后,餐桌上、餐椅上一片狼藉,缺乏基本的用餐礼仪。

(4)宿舍礼仪: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宿舍礼仪也十分淡薄,早上起来没有叠被的好习惯,大一军训过后很快就把叠被的习惯忘在脑后,都是等宿舍检查的时候整理整理应付了事;晚上熄灯后,大声喧哗,吵得想睡觉的同学没有办法睡觉,经常引起不必要的冲突;甚至有同学私接电源,破坏学校秩序。

面对以上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匮乏的现象,很多学者都指出:“大学生真是应该学学礼仪,学学为人处世之道。”大学,所教授的不应该只有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人的修养、道德,让同学们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一个懂得为人处世的人,一个讲礼仪的人。

2 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

(1)家庭因素使得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匮乏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使得在家庭中,父母对于独生子女过分的溺爱,导致当今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了家里兄弟姐妹之间的体谅、礼让与分享。在高职院校从事学生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高职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本身不注重礼仪教育,做了不良的示范,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得学生礼仪素养的匮乏。

(2)基础教育中礼仪教育的缺失

当今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没有礼仪方面的教育,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在应对考试上面,在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上面的教育完全是空白,似乎“分数”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同学们只能依靠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经验学”来解决社交礼仪问题。基础教育老师往往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来评判学生,而不对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方面的教育。

(3)高校礼仪课程的趋于“形式化”

高校的礼仪素养的教育只停留在一门课程上面,这门课多数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礼仪的理论知识,并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礼仪素养教育不接地气。这门课程开设完毕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淡忘,回到以前的习惯中去,很难达到用礼仪素养约束行为规范的目的。很多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连升旗仪式、开始上课前老师与同学的问好都逐步取消了。

3 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素养培养对策分析

(1)呼吁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礼仪素养养成的重要性,强化全民礼仪意识。

家庭教育是学生礼仪素养养成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应该呼吁全民的礼仪意识,这样才能使得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从小树立起一个很好的榜样,从一言一行做起,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启明灯角色。

(2)礼仪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具备很好的言谈举止以及优良的道德规范,并且可以言传身教到教育的全过程,这应该是一名教师个人素质考核的一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其次,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把学生的礼仪素养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贯穿教育全过程,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学生讲述他们可以领悟的礼仪课程,而不是把礼仪素养的养成仅仅留在大学阶段,那样学生会认为自身欠缺的很多,无从改正,很难消化。

(3)高校中开设礼仪课程应注重礼仪实践性,杜绝形式主义

在高校的礼仪课程中,应该注重礼仪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淡化礼仪的理论学习。可以根据高校中不同的专业特点设置礼仪课程的学习方向。通过这种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礼仪训练,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4 结语

爱默生说:“美好的行为比美好的外表更有力量;美好的行为比形象和外貌更能带给人快乐。这是一种精美的人生艺术。”培养高职大学生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良好的自我形象是构建人生大厦的基石。也是高职院校礼仪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牟兰. 浅论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其成因和对策[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2-47).

[2]胡永红. 浅析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教育广角,2009(8):(273).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性;困境;对策

礼仪是指通过言行举止的外在表现,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以及教养良知等内在精神品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礼仪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程度。要想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就需要以高校教育为着力点,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能蛞岳褚茄细裨际自己,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人才。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可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还可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实大学身的内在精神,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念。并且,还可以使大学生在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及发展。除此之外,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还能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能够更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完成就业。所以,从各个方面来看,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1]。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

基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必须提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并将其进行落实。但是,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工作还面临的较大困境,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礼仪意识薄弱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多溺爱,对于子女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会照单全收,客观上导致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长时间下去,便会养成孤傲跋扈、目中无人的不良习惯,上学阶段不尊重师长。并且,从小处于比较孤立的环境中,缺少与邻里和朋友之间的交流,交际能力较弱,进入校园之后,很难与他人建立融洽共处的和谐关系,在与人交往中缺乏换位思考,不能考虑他人的感受,容易造成误会或者矛盾。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大学生礼仪意识淡薄,往往无法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道德素质较低。

(二)学校重视力度不足

学校重视力度不足,是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中小学阶段仍然沿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仅仅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无法为大学礼仪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其次,部分老师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不仅没有做好礼仪教学工作,也没有做好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很多高校的礼仪教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内容选取不合理,缺乏目的性和规范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严重,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社会环境比较复杂

复杂的社会环境也是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在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出现的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现象,对大学生造成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再加上大学生对中国礼仪文化了解较少,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和较强的自控能力,思想价值观念容易出现扭曲。同时,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崇洋的不良心理,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以及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2]。

三、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困境的有效解决对策

(一)提高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力度

中古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仅要加强经济建设,还需要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首先,社会各界都应该明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礼仪教学活动,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同时,应该强化大学生的礼仪意识,以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标语等为载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宣传,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文明意识。

(二)发挥高校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是比较长的,学生经常会以老师作为标杆,对其行为进行模仿,所以教师的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工作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3]。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当学生陷入思想误区,出现人生价值观扭曲现象时,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改正。并且还需要以职业道德规范和公共道德规范作为言行准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起到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

(三)设置科学的礼仪教学课程

要想实现理想的礼仪教育效果,保证教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设置礼仪教学课程的时候,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核心内容,构建完善、系统的利礼仪知识体系,使大学生能够一次作为行为准则严于利己。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结合具体案例将礼仪知识加以运用,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统一性,使大学生能够真正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并且,还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为顺利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提供环境保障,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提升大学生利益素养。

四、结语

大学生礼仪缺失现象,不仅会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还不利于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通过提高重视力度,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科学设置礼仪课程,可以有效突破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困境,改善礼仪滑坡现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林莉.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 (8):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