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远程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专业远程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专业远程教育

篇1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性教学;缺陷;实践实习模式

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及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和缺陷

作为成教学院的广播电视大学,具有许多与普通高校不同特点。首先,在校学生大多为在职成人,实行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集中面授为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上处于准分离的状态。其二,在校学生之间因各自的工作学习时间的不一致,学生学习时间与公检法等部门工作时间的冲突,导致学校无法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和安排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参加集中的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各类实习、见习等相应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实践性教学活动无法落实到位,整个实习环节形同虚设。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失,学生毕业前的作业,如社会调查报告往往是,虚拟、摘抄一个案例分析,随便找个单位盖章了事;论文也多般是没有任何社会调查事实的基础和自己独立的观点,东抄西凑他人作品的敷衍结果。其三,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定位存在极大的缺失和反差(错位)。法学专科开设的18门选修和必修课程中,只有律师实务,法学本科20门课程中,也只有法律文书这二门与具体法律实务有关的课程,而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几乎就没有开设。课程的设置仍然是以通识教育为主,缺乏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应用性的考虑。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学生最大收获就是拿到了预期文凭,而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专科的学生毕业后,连起码的法律文书都不会制作,更谈不上“熟练掌握法律辅助岗位所需的技能”了。非法律专科的法律本科生毕业后,连起码的诉讼流程都不了解,就更谈不上熟练操作和运用了。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无工作的在就业时处处受阻、困难重重,已经在职的也因缺乏实践技能和竞争力,压力巨大,危机四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故现行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既不适合远程开放教育状况和特点,又不适应电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存在严重的缺陷及弊端。

二、探索实践性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必要性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我国无论是哪种高校的法学教育,均存在着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脱离的弊端,至今仍未有较大的突破和改观。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律职业者必将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群体,专门的法学教育也必然成为通向这一群体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高校法学教育来承担,法学教育向职业化转型势在必行。以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对本校08秋至11秋三年七届的学生的调查研究为例,其中有85%以上的学生为在职人员,且大多数已经在本单位从事与法律事务相关的具体工作。这部分学生将获取文凭和学以致用或现学现用,为主要追求目标。他们多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往往都带着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来学习,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能迅速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发挥其潜能的过程。希望所学知识与对提高其本职工作技能有直接的效果和作用,并且能迅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能力。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条件。另外15%的学生,也大多都抱有将来从事法律方面工作的择业期待,选择了法律专业,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入职的学历条件和竞争就业的基本技能。他们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既不缺乏学习能力也不缺乏参与热情,其缺乏是参与锻炼的条件、机会和场所。“重理论,轻实践” 或者说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位,一直是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学生较为明显的缺陷,也是造成学生“学无所获”、“学无所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在进行理论基础知识传授和学习的同时,将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知识的获取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精深的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法律规范的法律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法律的各种技巧、方法、能力的能力和素质,学会如何与各种人物和机构打交道的能力,学会如何分析、查证事实的能力。构建一种既能适合远程开放教育状况和特点,又能适应和满足电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法学专业社会实践实习模式,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成为推动电大法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弥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法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部提出的构建“专业学习与法律服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课题和必经之路。

三、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实践性教学指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法律问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能力的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必须完成由一个被动的听课者到一个主动的办案者的身份转换,通过对具体而实际的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技能的提高。

(一)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调整法律专、本科实务性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我国法律教育目前存在的框架为: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四个层次。为社会提供了从事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学术类法律人才和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应用类法律人才、和以辅助律师、法官、检察官工作为职责的法律辅助类应用人才等三个类型的法律人才。法学专、本科教育在上述格局中位于应用类法律人才、初级应用人才和法律辅助人才培养的底端。据此,电大法学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有必要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各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和初级应用人才。法学专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则是:辅助律师、法官、检察官工作为职责的法律辅助类人才。但现实中电大法学专、本科与法律实务有关的课程的设置和其法律人才培养的定位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

司法考试改革后,所有法学专科毕业生都被排除在了司法考试的门槛外,这一变化对我国原有的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格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法学专科毕业生如不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学历,则无法参加司法考试,无法获得律师资格,更不可能去从事律师工作。故全国各类高校法学专科在此变化后,都纷纷取消了《律师实务》这门课程。而笔者所在省的电大系统,在司法考试改革实施多年后,在法学专科仍然沿袭老的教学计划,继续开设本应在本科开设的《律师实务》专业课程,这显然是与其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经学校领导同意,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笔者结合电大法学专科人才培养定位和需要,开始在本校着手对法学专、本科《律师实务》和《法律文书》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尝试。将《律师实务》调整到法学本科,取消法学专科《律师实务》代之以《法律实务》,增开法律文书和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这样更便于专、本科的学生,根据其择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锻炼,更好的掌握基本技能。

(二)根据教学计划在基础性阶段对规定的课程,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同步推出手机课堂和网上模拟法庭。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年,主要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性阶段。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成员,在基础性阶段对规定的课程,除举办案例设计、法律文书制作等多种竞赛外,还在所教学科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同步推出便于学生学习的手机课堂和网上模拟法庭的设置。课件中设有课程介绍、课程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经典判例、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规章,法律文书样本,常见合同范本,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等参考资料、在线作业、网上模拟法庭、课程日历等18个栏目,同时还导入了中央大电、省电大、南昌电大学习平台和在线课堂的链接,同步推出的手机版移动课堂和网上模拟法庭,拓展和延伸了传统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空间和实训模式及条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和视野,便利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创设了一个具有学习设备小巧轻便、资源传输方便灵活、物理空间布局自如、人际交流直观真实等特性的实践性教与学的环境,将原来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分化穿插融入到了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篇2

(一)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历史发展

美国网络教育属于远程教育的一部分,其质量保障基本上经历了3个发展时期:萌芽期(20世纪60—80年代);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进入主流期(21世纪的前10年)。处于萌芽阶段的网络教育主要是作为远程教育者的实验品而存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部或内部质量保障措施。在后两个阶段中,随着网络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渐入主流,网络教育质量保障有了不同程度的纵深发展,美国政府和认证机构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 美国政府的作用。由于美国宪法的规定,政府并不直接参与高等教育管理,主要通过颁布教育法令和法案、认可教育认证机构、财政拨款这三种方式参与网络教育质量的保障和监督。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一系列相关法律法令的出台,体现了美国政府对网络教育从最初的严格监督与限制逐渐过渡到基本认可与接纳的全过程。1994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对远程教育学生获取财政资助的资格进行了极其严格的限定,虽然保证了远程教育质量,却将很大一部分网络教育学生拒之门外;1998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确定了认证机构对远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控制权;从1999年开始,美国教育部把涉及远程教育的认证机构列入定期深度考核的名单,通过对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的认可来加强对网络教育质量的监督;从1999年到2001年,美国政府和全美20多个州的100多个大学联手开展了“远程教育示范项目”,该项目的研究结论表明“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与传统教育质量一样好”,这一结论终于使美国政府在2006年废除了对远程教育财政援助的大部分限制,网络注册学生和传统学生一样可以申请同等的助学贷款[2];2008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机会法案》针对远程教育质量保障进行了更为细化的规定,并对提供远程教育的机构和教师提出更明确的资质要求。

2. 网络高等教育认证的发展。美国政府主要从政策角度对网络教育质量进行宏观调控,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执行主体是认证机构,网络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和传统教育一样接受3种认证机构的认证(区域性认证机构、全国性认证机构、专业性认证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末网络教育首次通过区域性认证开始,在90年代全美各大认证机构逐步把网络教育认证纳入正式认证范围。1986年,美国国家技术大学(NationalTechnological University)通过了中北部院校协会对其网络课程的认证,通过此次认证,区域性认证组织确立了对网络高等教育认证的重点:教育的有效性而非获得学分的地理位置[3];1999年,中北部院校联合会(NCACS)通过了对琼斯国际大学(Jon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的认证,这是第一个被区域性认证组织认可的完全通过网络进行全球授课的大学,同时它也得到了远程教育与培训委员会(DETC)的认证,此认证是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中的标杆性事件。截止到2000年底,在全美1 979所开展远程教育服务的院校中,1 708所通过了区域性认证(占86%),271所通过了全国性认证[4]。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院校在扩大网络教育发展的同时主动寻求通过认证,以面对教育全球化和生源市场的挑战。在200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上网络注册学生人数排名前25位的美国高校全部通过了区域性认证,5所院校通过了全国性认证,17所院校获得了专业资格认证。由此可见,以区域性认证为主体、以专业性认证为辅助、以全国性认证为补充,是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的基本现状。

3. 网络教育认证标准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网络教育认证发展的需求,全美各认证机构及行业协会对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重新修订或修改。区域性认证机构美国西部高等教育委员会(WICHE)于1995年率先推出了《电子方式学位和证书最佳行动准则》[5],这份标准为各大区域性认证组织在网络教育认证上达成共识提供了核心框架;1996年,具有悠久历史的、专门从事远程教育认证的全国性认证机构——美国远程教育与培训委员会(DETC)对远程教育质量标准进行修改;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和美国国家教育协会(IHEP和NEA)共同推出的《质量在线: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评价标准》(Quality on the Line: Benchmarks forSuccess in Internet-based Distance Education)[6],该标准分7大类24条对网络教育质量进行了限定,成为后来许多网络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和模板;同年,美国教师联合会(AFT)——全美最大的教师组织——制定并公布了《远程教育行为指南》[7],在教学内容、技术服务、教师培训、师生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限定;进入21世纪,8大区域性认证组织迫切意识到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认证标准,并在2003年共同推出《电子方式学位和证书最佳行动指南》(Best Practicesfor Electronically Offered Degree and CertificatePrograms)[8],该指南分5个部分对电子方法颁发学位和证书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学院的背景与责任、课程与教学、工作人员支持、学生支持、评价与评估。该指南沿袭了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一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从细节上强调了电子化学习的特色,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过程中第一个全国性网络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特点

1. 美国政府从法律和政策角度进行监督和引导。美国政府在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上,从1994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一直到2008年的《高等教育机会法案》,每隔3到4年就对法律、法令进行修改,对远程教育的定义、认证机构的责任、获得财政援助资格、网络教育院校的发展、教师资质、学生贷款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从法律角度建立了一个主体多样化、职责分明的质量保障体系。此外,美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事实和数据的价值,强调在搜集和整理证据的基础上来判断教育质量的好坏,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法律法规的指导。在对网络教育质量尚不明确情况下,政府一边向认证组织施加压力,迫使其修改认证标准、提高远程教育认证质量,一边投入大量的资金去资助开展远程教育实证研究,在得到研究结论之后修改了远程教育政策。

2. 认证机构对网络高等教育进行严格的认证和评估。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从始至终都对网络教育认证表现出和传统教育认证一致的严谨认真态度,坚持“以同样严格的标准对网络教育进行认证和评估”[9],并要求已经通过认证的院校或专业随时上报任何网络教育相关的变化。网络教育认证也从最初的基本沿袭传统教育认证方式、重视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计划等静态内容,近10年来逐渐转为重视教学输出和学习结果的比重。网络教育认证中的学习结果主要包括年度学生成绩及成就分析,学生滞学率和毕业率,就业率、继续深造率、毕业生满意率、雇主满意率等等,即表明学生的学习成就达到了课程的要求的各种数据。认证机构通常要求院校建设一个能够持续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系,并持续记录评估的结果,以证明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能获得期待的学习效果[10]。

篇3

关键词:远程教育;共建共享;资源标准;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724.82 文献标识码:A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对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充分利用和优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让全民享有充分受教育权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在资金投入、人力开发、共享平台、资源更新等方面与国外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了远程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但是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共建共享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内、外因素作为其发展条件,我国在推进资源共享建设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些因素。如何设计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如何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是推动远程教育发展必须思考的。通过分析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并对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及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是教育资源的共享,这种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教师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地域分布和行政分割等因素,绝大多数学校都各自为政,为了学校自身的声誉而固步白封,严重的本位主义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软硬件设施重复投资

全国几十所网络教育学院,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下属地方性广播电视大学,几乎都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上做了大量的投入。尤其是一些全国名牌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更是利用其母体学校的强大背景,通过各种资金渠道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并试图占据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制高点。各试点院校基本上都是独立面对全国建立远程教育网络,而通常一所初具规模的网络大学,仅硬件成本就需要投入数千万元。各大高校在网络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本配备了视频会议系统和网络教育专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都同时在做同样的事情,例如硬件设施的重复投资、软件平台的重复开发、网络课程的重复建设等,浪漫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教育的成本,影响了远程教育发展。

(二)有效资源内容匮乏

学习资源的有效性对于网络教育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在远程教育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远程教育资源缺乏针对不同学习对象而设置的有效资源,教学资源建设更是缺乏规范的标准,而且资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与现代教育思想、学习理论以及教学策略的有效整合。虽然各种网络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然而在资源日益丰富和发展的同时,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却相对匮乏。总之,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适合学习者自身需要的有效教育资源则比较匮乏。

(三)技术体系有待规范

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普遍采用建立网络远程教育校外教学站点,建立也基本上是各个学校自成体系,封闭的远程教育模式,直接违背了网络教育开放性、灵活性的宗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各个学校之间封闭的学分体制,没有学分互认体系的支撑,就没有办法实现学生的自由流动,学习者也就无法自由灵活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内容。

二、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落后观念和管理体制束缚

在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落后观念严重束缚了共建共享的发展,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狭隘的品牌观念

各个学校机构各自为政,为了建立自己的“品牌”体系而追求自成系统,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缺乏对整个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

2.患得患失的观念

各自看住自家一亩三分地,彼此间相互竞争,缺少相互间的合作,导致各自发展受限,束缚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3.具体的运作过程

缺乏先进的商业运营理念。我国远程教育的管理体制,是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的原因。各个学校相互争市场、争生源,使远程教育市场陷入了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这种管理体制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宏观调控薄弱,导致各系统内和系统间很难达成协作与协调。同时在我国还缺乏一些权威的机构以促进国内大学之间的学位、学分和成绩的互认,也阻碍了在远程教育管理上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

(二)市场化程度比较低

经过长期的发展,不少院校在引入资金、技术和运行机制以及公司化和公司化运作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即使没有与公司合作的网络学院也已经置身于远程教育市场。因此从高等学历教育入手开展试点,的确是一种资金、技术和经验(包括运作机制)的原始积累。但是,我国的远程教育生长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缺乏专业化的市场引导,处于盲目发展状态,导致远程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国外的远程教育之所以能做到资源的共建共享,主要在于他们采用了专业化的市场来引导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得远程教育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求,避免资源浪费。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我国法律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实施细则。针对教育课程资源的保护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由于教育资源与普通文字和语音、视频资源有其特殊性,导致对其监管和保护缺乏。从而严重影响了各个学校在对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上的热情和资源共享的意愿。

篇4

关键词:省直管县;远程教育;发展策略

党的十以来,发展远程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的教育政策和实际行动。2013年河北省确定辛集、定州为首批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并为直管县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倾斜。两年来省直管县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对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高端人才需求若渴,在普通高等学校缺位,人才外流严重的大环境下,省直管县远程教育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一、省直管县远程教育现状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和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远程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双向交互的优势,使远程教育有效摆脱了传统管理、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束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人际间的交互式学习,使学生在远程教育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中同样能完成高效率、个性化的学习,为省直管县多快好省的培养了大量复合型高端人才,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主,普通高校网络学院快速增长的总体格局。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于1978年,目前有市级电大和分校15所,县级分校和工作站142所,是一所致力于远程教育的开放大学。作为省校直管的定州、辛集两所广播电视大学在本区域内远程教育的发展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网络学院的异军突起和奥鹏、弘成、知金等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县域远程教育市场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2.基本实现了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学模式。河北省地处东部沿海,毗邻北京、天津,经济发达,区位优势名显。两个省直管县经济基础较好,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较高,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互联网和手机已经和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远程教育也改变了过去以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注册入学以后,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通过网上资源学习,利用学习平台的在线功能和QQ、MSN、邮件等形式和教师交流,同学之间可以按照工作单位相同、居住地相邻、学习基础相近、自愿组合的原则结成学习共同体,根据特定的学习任务而集体学习,再辅之以一定规模的面授教学和实习、实践,已成为各远程教育学校的共识和主流模式。随着“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提出和“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形式的涌现,远程教育发展的前景更为广阔。

3.生源素质不断提高,招生数量平稳。据相关部门统计,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7.5%,同时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快速普及,远程教育的个体素质普遍提高,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学生能熟练操用计算机,60%以上的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英文材料。但来自两个省直管县近三年招生数据显示,远程教育大专层次学生招生数量小幅回落,本科层次学生呈缓慢增长态势,总体趋于稳定。

二、省直管县远程教育存在问题解析

省直管县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远程教育招生数量增长缓慢之间矛盾的存在,一方面源于近几年适龄就读人口的不断减少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扩大招生,另一方面也说明省直管县远程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现实瓶颈,需要远程教育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省直管县远程教育学校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硬件基础设施薄弱。直管县远程教育学校,有的和教育主管部门一起办公,有的租用办公地点,大部分没有自己单独的校园,考试时要借用其他学校的场地作为考场。硬件设施的不足,也限制了他们对软件的投入,而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语音室等软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了制约了直管县远程教育学校的招生和发展。

2.师资力量难以保证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远程教育学校作为县里的事业单位,教职员工数量受到编制限制,数量较少且流动较为频繁;普通高校网院的工作人员以合同聘用为主,管理职能突出,教学和辅导以网上资源为主。线下功能的弱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缺位,使直管县远程教育学校的凝聚力不足,学生的归属感不强。尤其在远程教育新专业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专职辅导教师的减少,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导学,从而容易使学生对网络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3.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着弱化环节。大多数的远程教育学校设计了学练考一体化的网上学习平台,学生通过平台上的资源学习,因此,学习过程的监控对于远程教育学校来说至关重要。目前,一方面直管县的远程教育学校由于师资缺乏、规章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对学生的网上学习过程还不能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容易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快拿到毕业证书,奉行60分万岁,对于考核环节敷衍了事,也在一定程上对直管县远程教育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省直管县远程教育发展策略建议

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的积极推动下,2014年5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北省终身教育促时条例》,条例的出台,为河北省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直管县远程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和法律依据加快自身的发展。

1.争取政府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省直管县人口多,经济基础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远程教育学校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有自己的校园和专职师资队伍,短时间内条件不具备的可以考虑和县职教中心合并办公,资源共享;其次要加大对机房和互联网的投入,满足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建设自身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和远程接待中心,全方位的为学生服务,从而体现远程教育的优越性。

2.建设一支复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克服专职教师人数少,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缺点,针对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不断优化教师队伍,通过加强培训,鼓励进修学习,增加科研投入等措施,促进本校的专兼职教师不断与时俱进,熟悉远程教育方针政策,爱岗敬业。熟练掌握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晓国家关于互联网使用的法律法规,在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和网上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3.结合县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特色专业。教育和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直管县远程教育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关注国计民生,通过在县域内充分调研,建设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专业,为直管县的超常规发展蓄力。其次要立足于为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例如: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出的体育教育(太极拳方向)和药学(中药方向)两个专业在河北太极拳之乡永年县和药都安国县发展态势良好。

4.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大幅提高和出生率的连续走低,远程教育招生难的现象已经开始显现。但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行业的出现,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高端复合型人才受到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技能培训市场前景广阔。因此,省直管县远程教育学校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新入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职人员的转岗培训。同时,主动为政府排忧解难,关注精准扶贫工作,在加强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的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村劳动力。

参考文献:

[1]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丁新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占斌,苏珊•罗尔.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6).

篇5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功能;机制

一、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并不是一个绝对性的概念,其内涵具有发展性、历史性。在不同的时期,教育公平的内涵、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有差异。从整体上看,其内涵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并且呈现正比例关系,换言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公平的内容和形式就会更为丰富。我国古代“有教无类”思想即是教育公平的追求,可谓人类历史上最早对教育公平的论述。到了现代社会,教育公平已经上升到基本人权的地位,是教育权的核心内容。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教育权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人权的一部分,其关系到受教育权能否实现。教育公平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在很多情况下,绝对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从其内容上看,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三个方面的公平[1]。教育起点公平,即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也就是入学机会的平等,这是教育公平的初级要求;教育过程公平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消除歧视与不公,其主要是针对教育政策、决策而言的;教育结果公平强调的是教育质量的公平和平等,是实质性公平。就发达国家而言,在教育领域基本上实现教育公平的三重内容,且在实践中更加注重过程、结果的公平。就我国教育实践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起点公平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在基础教育阶段过程公平也已经基本实现,结果公平尚未实现;高等教育阶段过程、结果公平均未能实现。目前,高等教育阶段的不公平主要是基础教育结构造成弊端的积累所致,也是基础教育不公平的一种延续。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而言,错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平,只能依靠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的公平来进行补偿。当然,这也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随着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开放、灵活、适应性强等优点日渐凸显,已经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立交桥。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超过50%,网民人数达到6.9亿人。中国网民发展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正在向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扩散,特别是初中及其以下学历的人群增幅较大;第二,逐步向中老年群体扩散;第三,逐步向农村人口扩散[2]。正是这样的特征,既为依托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迎来发展良机,也为教育公平的推进提供平台。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特点,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还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随时学习,无疑,这为缩小教育差距,尤其是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供良好的条件,是我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机制

(一)开放式办学模式为入学机会均等提供条件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及经济社会的不均衡发展,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突出表现就是教育机会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性别之间造成的差异依然存在。近年来,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更是突出。有学者研究指出,尽管当前农村学生升入大学的人数相较于1980年代并没有减少,在绝对数额上甚至更多,但农村学生在大学中人数比例在下降,特别是在重点大学中的比例下降极为明显,只有1980年代的一半。即便是考虑到城镇化进程较快等现实原因,但农村学生在大学人数中比例下降已是不争事实,越是重点大学,农村学生人数越少。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在入学机会上不受年龄、地域、时间所限,学籍有效期也比较长,这就可以为那些失去学习机会以及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社会个体创造条件。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或是制度、现实造成的差异,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解决。比如,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在2015年全年招收各类本科学生近7万名,男女比例基本上保持在1∶1;学生的来源也极为多元,包括汉、藏、蒙古在内的近40个民族学生;从城乡看,城镇学生的比例约为53%,农村学生比例为47%,相差不大[3]。从这个数据看,入学机会公平得到很好的解决,基本消除性别、城乡、地区、民族等因素造成的不平等。(二)灵活式的学习方式和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教育过程的均等提供条件现代远程教育是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的平等、灵活、开放等优势在其身上得到明显体现。远程教育具有普通教育不可比拟的网络优势,比如,电大系统开展的远程教育,其网络技术、学习机构布局,大大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覆盖城乡的各个角落,为社会个体创造“人人可学、时时能学”的机会。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建设提供条件。计算机的巨大储存量,保证学习者只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就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任何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比如,电大系统依托其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优势,构建学习资源统一管理、传输、储存、协作的平台,各类多媒体学习资源遍布各级电大系统,学习者只需要访问学习平台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源。此外,现代远程教育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学习选择的专业类型、知识层次完全是依据个人需要,自主选择。这种均等化的机会在一般课堂教学上是无法实现的。(三)科学化的课程考核及评价方式为教育结果的公平提供条件尽管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上还没有全国性的标准,但电大系统在远程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五个统一”“五个要素”等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为远程教育学习者的教育结果公平创造条件。所谓的“五个统一”是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试题、考试、评分标准等五个方面的全国统一,从而保障对所有学习者的一致评价,不会因学习机构不同而造成差异;“五个要素”是指,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教学管理、办学方式等五个方面的全国统一和协同,从而保障学习者不因地域的差异而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4]。同时,各个远程教育机构还探索出试点评估、年度检查等评价方式,确保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的统一,由此推进学习者教育结果的统一和公平。

三、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中遇到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缺乏统一的政策法律体系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权的平等性尽管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教育政策大力倡导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远程教育的投入力度。但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国家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政策导向对于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的界限不明,甚至在很多时候将远程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技术,而不是教育类型。从全国范围看,远程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进入教育政策的层面,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体系中,没有一部专门的远程教育法律法规,由此使得各级政府对远程教育的定位不清。更重要的是,这种没有法律的支持,使得远程教育的经费得不到政府的常规保障,从而导致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普通教育的学生形成权利上的不对等。甚至在很多地方,远程教育经费甚至没有列入政府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二)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秩序失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过程及结果的公平当前,除了电大系统,各普通高校也相继成立网络教育学院来从事远程教育工作。由于普通高校的主要资源包括各类软硬件设施主要用于其普通高等教育上,远程教育只是其附属部分,普遍存在重视规模效应而忽视教学质量,甚至有些高校只是将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创收的工具。同时,普通高校在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没有摆脱普教化模式,忽视远程教育中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和其固有特点,使得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完全无法发挥远程教育对于成人学习者的优势[5]。当然,电大系统的远程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习资源数量不足且更新缓慢,加之对学生管理松散,很多学生的学习目的并不纯正,混文凭、混学历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远程教育社会认可度较差,直接影响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三)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性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公平也有不利影响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远程学习者带来入学机会的平等和便利,但缺少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和校园情感。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来实现学习计划和任务,掌握相应的技能,但教育目标是否能够达成,难以判断。同时,远程教育对于学习者的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很多学习者特别是年长的学习者面对各种数字化资源、媒体、形式,难以适应。如果学习者缺少自学能力或缺少指导,将难以从这些海量信息78资源中获取其想要的知识,学习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失去学习的热情。如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功能的具体对策

(一)完善并健全现代远程教育的政策法律体系从整体看,远程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体系还较为薄弱,仅依靠政策导向,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持,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确保法律法规对远程教育的肯定和支持是极为重要的。我国应该尽快推进远程教育政策法律体系的完善,通过相关立法,明确各级政府在远程教育发展中职能定位,保障远程教育的经费来源。尽管我国当前教育政策的导向对远程教育的投入做出一些规定,但很多时候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从而导致投入的不足,影响其促进教育公平功能的实现。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立法经验,比如,英国通过《开放教育皇家特许令》,该法明确规定英国各类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可以获得经费支持的数额、方式和形式;印度的《大学及教育法》也明确规定远程教育经费来源方式、政府支持形式等。由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对远程教育的支持,保障其促进教育公平功能的实现。(二)强化对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的规范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之国家对网络办学资格审查机制的取消,以网络教育为代表的远程教育发展很快,但是也造成其市场失范,恶性竞争,严重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合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民众对远程教育的认可度。远程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远程教育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对远程教育在招生、服务、教学等方面的监管[6]。此外,对远程教育的市场要进行规范,对相应的办学机构还实施准入机制,定期要对其进行评估,淘汰一些资质较差的机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远程教育发展需要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确保其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唯其如此,才能提升教育质量,才能保障其促进教育公平功能的实现。(三)完善并健全现代远程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的教育形式,对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故此,推进远程教育发展,必须有健全的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软硬件设施以及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数字化的学习资源等软件设施。这些设施是保证学习者和教师、远程教育机构实现互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远程教育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对技术手段的要求不断提升,如当下的4G网络、无线局域网、移动APP、移动课堂等技术手段可以与远程教育结合,可以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不高,网络条件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必须推进这些地区的软硬件建设,推进这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力度,否则就可能会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为此,不仅需要加大远程教育信息化及其技术的推广力度,提升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还要求学习者要积极主动掌握信息技术,实现与学习资源、远程教育机构、远程教育教师的互动。(四)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追求的服务是个性化、差异化、社会化,其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也会融入其中,这就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普通教育的知识传授方式。不管是主讲教师还是辅导教师,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个性、需求来进行授课、辅导,安排好教学进度。一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要求,帮助其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方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大有针对性的指导,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7]。另一方面,应该积极改革课程内容,开设针对性、实用性、可选择性强的远程课程资源,借助于网络远程优势,对学生学习加大指导,通过开展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段然 单位: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欣.由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公平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秦虹,张武升.“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16(6):8-10.

[3]俞金香.开放教育资源(OER)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国家开放大学为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9):29-34.

[4]袁昱明.宏观视野下的区域开放大学与中观远程教育学[J].开放教育研究,2012(5):43-48.

[5]杨令平.现代远程教育中有效学习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1):40-43.

篇6

一、教育定位

远程教育特别是研究生课程进修层次的远程教育的定位一直以来是困扰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培训项目,研究生课程进修难度起点高、学习周期长、考核也较为严格,但其结业证书本身又不具备学历性质或国家统一的认证资质,目前在很多行业、专业领域和地方机构的认同度甚至不如某些企业或系统内部的培训证书;而远程教育目前的发展现状又决定了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这就造成了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在其最终资质方面的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参加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的学员往往起点并不低,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精力参与学习与考核,并完成了一些学历教育所必需的课程进修与考试,却不能达到相应的学历层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求学者选择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的热情。

审视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目前的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客观的指出,在总体生源水平、教学教务管理、课程授受与师生交流质量等多方面都无法与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相提并论,尤其是在学术氛围和理论层次方面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充分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广大远程学员虽然学历、阅历千差万别,但大都是从业多年的一线劳动者,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有些在工作岗位上已卓有业绩――“实践”这所大课堂为他们提供了校园教育无法完成的课题,也激发他们结合实践经验,通过系统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对这一学员群体如能加以适当引导,在单纯的学术研究之外另辟蹊径,当可收到更积极的社会效益。

就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的定位而言,我们认为目前仍宜以“培训”为立足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更加注重生产与管理实践,增强其针对性与实用性,尽可能满足学员“学以致用”的需求。另一方面,虽然申请学位不应该成为开展研究生课程进修的终极目的,但从当前社会整体需求和公平性的角度讲,应该为那些学术理论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而又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求学者保留一个出口渠道。综合上述考虑,我们尝试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对象有别

我们认为首先应当注意区分申请学位与不申请学位两种不同的求学者,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培养方案:对于以提升能力为进修主要目的而不考虑学位问题的学员,可以赋予其更大的选课自主性,适当调整课程考试的难度,甚至可以考虑为其量身定制课程体系,并相应捉供多种类型的结业资格,对于准备申请硕士学位的学员,则应当严格执行学位课程的教学计划并确保考核质量,同时保证有关学位申请程序的规范化与严肃性。这样,既保征了“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的层次与质量,又使纯“培训性质”的课程更加灵活实用,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

(二)工程硕士

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申请学位为工学硕土,对于其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理念都是从工学硕土的要求而确定的。对于远程学员而言,他们是已经走出大学校门,在生产和管理岗位从业多年,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远程研究生课程学习,旨在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在本科基础上得到了系统的提高、补充和拓宽。对于他们的培养应从其自身的从业背景、生产实践及工程课题出发,从应用领域和工程领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参与指导远程学员论文的导师,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这些学员来自生产第一线,论文的论点论据新颖鲜活,论文的选题和理论升华极具挑战性。为避其理论水平之短,扬其实践经验之长,远程教育的研究生课程进修实施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更为适宜。与此相关的其他专业如管理专业的MBA;法学专业的法律硕士等都给远程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可借鉴的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与培训相结合

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与职业技能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核心是立足于“在职”、“培训”、“提升职业能力”,远程研究生课程具备了与实用性培训课程相结合的条件。在传统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引入本专业或相关领域的热门培训课程,一方面可以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远程培训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社会培训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为学员提升职业能力、增强择业竞争力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四)创建品牌

无论是创造申请学位的机会还是嫁接执业资格证书培训,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的根本立足点还在于其本身的内容与品牌建设――只有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品脾效应,以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可靠的教学服务创立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初衷,并进而倡导一种非学历教育的理念,为创建“学习终生化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质量与监控

远程教育质量体系可以概括为“服务体系”与“考核体系”。前者主要指办学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的质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习平台的管理与建设、教学教务管理、技术支持与保障、教学站的建设等;后者则是对远程学习参与者即远程学员的学习质量的综合考评,包括考试、考查、作业、实践环节等,当然也直接涉及学位、课程结业等相关资质问题。

(一)服务体系

开展远程教育的机构依托的是普通高校丰厚的教育资源、可靠的办学经验和成熟的课程体系;选择远程教育的学员较之在校脱产研究生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丰富的工作经验,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以及相对独立而成熟的思维模式等。但上述两方面的客观优势,只有通过精心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引导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这正是远程服务体系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方面,应当尽量考虑到在职学员的特点,强化实用性强、对现实生产实践有指导性的热门专业与应用类课程,同时,适当简化理论性过强、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而又较少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纯理论课程,增设并加大选修课程,提供丰富的专题讲座和学术论坛,将选择学习资源的自最大限度的留给就学一方。

其次,网络学习平台和卫星数据广播、双向交互等技术手段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依托,其技术越成熟,功能越全面,使用越便捷,就越能有效的提高学员的学习质量,从而真正发挥其普及高品质教育资源的价值。综合近年来多种传输手段的使用状况,可以看出,网络是在职学员比较易于接受的学习平台。但网络同时也存在技术问题和物质方面的要求,这使其具有不稳定性,对个体学习的成本要求也较高。以目前的国情而言,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还难以建立高效、可靠的网络平台,学员也不能保证电脑及网络条件。有鉴于此,卫星数.据广播、光盘课件和必要的书面函授形式仍是远程教育的有效补充。特别是卫星直播和双向交互,能够更好的模拟课堂学习氛围,加强师生实时交流,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最后,有必要专门探讨一下远程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问题。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托于校外学习中心提供的教育服务,通过校外学习中心实施教学管理。校外学习中心作为联系学员与主办院校的纽带,是整个远程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校外学习中心自身的管理机制、物质条件、办学能力与服务意识以及其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管理水平等都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办学与服务质量。我们认为,在选择远程教学合作伙伴时必须坚持审慎的态度并妥善处理相关法律关系,细化校外学习中心建设、管理的有关标准及规范,并在合作协议(即合作办学协议)及相关法律文件中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和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案等较为重要的细节。同时,在联合办学过程中,既要坚持教育规律与办学原则,又要充分尊重校外学习中心的主观能动性与合理的市场化运作,力求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考核体系

考试是教育理论与模式中一个比较重要而又敏感的话题,是对知识结构、学习质量、个人能力的检测,也是各种教育资质的授予标准。为进一步规范远程教育的管理和确保远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专门下发了文件。诚然,这里所说的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的“考核”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考试”,还包括作业、答疑、讨论、考查、论文、实践环节等诸多因素。实际上,考虑到在职学习的特点,我们更提倡作业、论文、社会实践、答疑讨论等形式灵活、更富开放性的考核方式。对于以培训为主的学习,考试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小组讨论、开卷答题、总结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而对于申请学位的人员,作为衡量学习质量和申请学位资质的标准,统一闭卷考试仍是主要的、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手段。

三、办学模式的相关思考――远程与面授相结合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远程教育环境 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原本作为生理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赋予的特征。这种特征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才能的基础,其外在表现为性格、意志等。现在,“素质”已发展演绎成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

关于人的素质内涵,现在比较共识的是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包括两大层次的活动:一是国民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础层次的活动;二是专门人才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于基础层次的发展层次的活动。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

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但知识结构优化、能力结构完备,却是成为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教学,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换言之,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

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1.精心做好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计

专业教学计划是培养塑造人才的一个具体规划,它具体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而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将应该学习的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相关课程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的设计规划图。长期以来,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陈旧,课程内容落后。而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规格层次,不同的培养对象,使用的却是类似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包括类似的教学方法,这是很难真正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的。

通过对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造和对课程体系的调整,不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其中,按照课程性质与作用将其设置成六大模块,即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实验环节。特别在公共选修课这一模块,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加强了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其中不少课程,如中国文化导论、艺术欣赏、美学概论、法律基础与实务、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等选修课程,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2.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不同于传统课堂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必然会与自身产生的必要性相关联。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学科、新专业、新领域的不断涌现,迫使人们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终身学习,而快节奏的生活又不得不使人们将远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第一选择。在新时代,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他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表现。

然而,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中又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培养呢?著名国际远程教育学者德斯蒙德•基更认为,面向21世纪终身教育的远程教育有两种模式:即以群体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模式和以个别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模式。要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人才,从而能够进行自我素质的不断提高,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就是教会学生熟练、自主的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索研究型的远程学习。

3.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组织各类教学内容

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竞争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技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这只是表明其能够参加远程学习,但能否有效而又充分地利用和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开展学习,则是一个能否更好地进行远程学习的问题,尤其在信息时代,这一点至关重要。在远程教育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学习,其信息的获取、知识的学习、资源的利用有多种组织方式。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型的(即系列化、顺序化的)线性组织,然后加以整合提供给学习者;另一种则采用非线性组织向学习者提供资源信息量,即提供知识和能力教育的空间结点,每一结点又都可以向多个方向扩展、深化和延伸。一般来说,前一种方式比较适合正规的、传统的学历教育,学习者的学习比较系统;后一种比较适合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其好处是学习者可以选择任意结点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掌握学习的进度、深度和广度。但是,考虑到大学生的那些特点,我们认为还是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最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也最能体现现代远程教育规律和特征,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8

论文关键词:远程教育 教育社会学 教育公平

论文摘 要:教育公平是教育社会学的重要命题,远程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砝码。笔者试图通过功能论、冲突论和解释学三种教育社会学分析范式对远程教育公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远程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三项原则,以促进其健康快速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一、远程教育与教育社会学的含义

远程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笔者采用谢新观教授的广义定义:远程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双方由于物理上的距离而导致的、表现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教与学行为间的分离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学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将具有实践上的和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也从“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到“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再到“教育问题的社会学”不断发生变化,但其基本取向还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研究的过程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因此,运用教育社会学理论分析远程教育也可采取功能论、冲突论、解释学的分析范式。

二、远程教育的教育社会学分析范式

(一)功能论的分析范式

功能论的支持者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在一整套规则、秩序下运行,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一套共享意识整合在一起,最终趋向于和谐与均衡。远程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灵活、专门化的补偿性训练使人具有适当的社会角色,具有“社会化”和“选择”功能。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及各种历史原因,我国现行教育在城乡、区域、阶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人错过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弱势群体。在人力、物力、财力短缺的情况下,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有着现实的促进意义。对个体来说,远程教育在使人社会化的过程中,使个体通过自主、开放、灵活、互动的网络学习,具有适应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所需要的人格;对社会来说,远程教育一方面行使社会整合的功能,通过教育共享集体知识和意识,达成团结,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分化和分工,将不同能力的个体送到各个方面,使我国社会阶层分布从金字塔形向中间大、两头小,中产阶层占多数的橄榄形转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远程教育作为一种补偿分配是满足促进社会和谐功能的一种理想工具,因为它通过寻求获得补偿性的社会再教育资本为弱势群体进行人事分配,而这种补偿性的社会再教育资本通常表现在远程教育提供的课程、学历、分数等符号性的奖赏。这些奖赏为个人合法化、顺利地进入社会某一阶层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冲突论的分析范式

作为功能论的对立面,冲突论认为社会秩序不是建立在对共同价值的一致认可上,而是建立在统治阶级的控制权利上,统治阶级利用学校来再生产与其特殊利益相符合的统治地位。因此,学校不再是进步和个人流动的一种工具,而是社会控制和再生产的机构。①在冲突论支持者看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比以前更完备地复制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因此,统治阶级常常通过控制学校教育来实现他们的意图。再者,代表主流教育形式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限的社会资源,因为对其拥有的排他性而隐藏着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弊病。与学校教育相比,远程教育开放、灵活、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特征突破了现有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使那些被排除在学校课堂教育之外的学习者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为被学校教育和社会竞争筛选出局的“被压迫者”提供了与社会抗争的能力,在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和大众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三)解释学的分析范式

解释学在教育社会学中被称为“人本主义”和微观取向。②解释学将人们的视野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审视引导了具体的教育场景中,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教育中所有的互动行为都是由具有理解力和创造性的主体发起,为个人动机所推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固定模式。远程教育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与学校课堂教育教学过程的不同,也决定了利用解释学分析远程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远程教育的互动体现为师生、生生的同步与异步交流。教的行为是为学的行为顺利发生和有效达到目标而进行准备和创造条件;学的行为是学生基于教师、教学机构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的自主学习,包括自定学习步调,选择学习内容,选择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远程教育作为一个更为开放、灵活的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的行为活动都有相应的主体和相对固定的模式,而它的意义则在于使教育惠及更多的人群,为社会和经济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

三、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远程教育公平原则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远程教育研究的三种分析范式虽然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各不一样,但都是以教育公平为基本命题进行探讨的。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种抽象的价值观,也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美国学者科尔曼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上述观点又涉及了“教育平等”这个概念,要理解教育公平,首先要理解“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公平”与“平等”的差异。公平与平等的根本区别在于,公平是一种质的特性(qualitative property),而平等是一种量的特性(quantitative property)。③教育平等(Educational equality)是一个实证性的概念,它是对一种客观的教育资源分配结果或分配状态的描述,它只是回答不同人之间分配的结果是否有差别或者是否有差距,但并不回答这种分配结果是“好”还是“坏”,也不对这种分配结果是“合理”还是“不合理”进行判断……而教育公平是用正义原则对教育资源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的价值判断。④显然,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都是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即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⑤由此可知,远程教育公平也包括这三种原则:

(一)平等原则

远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包括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权利平等指的是法律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远程教育资源配置的机会平等指的是人人平等地享有远程教育机会,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包括入学机会均等、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以及教育结果对未来生活前景的影响均等。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根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教育的投入很难满足庞大的受教育群体的需求,数字鸿沟现象越来越严重,而远程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为处于鸿沟的底层人群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把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式教育系统。

(二)差异原则

远程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原则,是指要根据当地教育的多样性和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由于地域、经济条件差异,远程教育的院校和专业在基础硬件设施、学生数量、课程层次及各种财政支持方面各不相同。远程教育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很庞大的工程,国家利用庞大的卫星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使欠发达地区的师生能够逐步与发达地区的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各个地区的学习者素质水平的差异是影响远程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原因。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学习者相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相对较低,有的还不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更不用说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对于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才算得上优质也是值得商榷的。现阶段,那些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来自于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富裕地区,是这些地区的文化形态,其内容和形式反映的也只是这些区域的特点。远程教育同样不能回避这些差异,必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以满足当地学习者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远程教育资源意味着差异和不同,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习者的提高,也意味着教育的公平。

(三)补偿原则

远程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区别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补偿功能,关注的焦点在于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给予补偿。补偿的功能体现在远程教育资源向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补偿原则应以教育公平为核心主旨,以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为参照,建立适当的补偿标准,使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实际的利益。

教育公平是教育社会学的重要命题,远程教育是专业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

函授教师大都是普通高教岗位兼任函授教学的,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砝码。笔者试图通过功能论、冲突论和解释学三种教育社会学分析范式对远程教育公平进行探讨。通过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远程教育,认识到远程教育是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的巨大力量。在肯定远程教育主导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其中的不足,以促进其健康快速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注释:

①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4.

篇9

一、抓专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

要想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很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农民技术缺乏的问题。以前,很多种植户、养殖户对学习技术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的热情不高,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质量、产量一般般就知足了。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她根据时节,根据产业需要,定期组织党员和农民进行培训,强行灌输。通过学习,广大村民们都说:不学不知道,一学才知道,远程教育真是我们不花钱请来的老师,即直观又方便理解,想查啥信息有啥信息,想找啥技术就有啥技术。现在在上清池村,到村远程教育站点学知识,开眼界,找答案已成为一种风气和习惯。

二、抓乡村风貌建设,培育农民良好的风气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组织学习中,她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定期为党员群众播放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专题片,播放先进人物,致富典型,法律知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等专题片。同时利用村里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现在在上清池村崇尚科学、文明向上已成一种风气。

三、抓党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的学习,培育“复合型”新型农民。

她除了集中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外,还建立了学习需求调查登记簿,根据群众需求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适时组织学习辅导,强化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需施教,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致富本领。

四、抓典型引路,比照先进,找准差距。

近几年,上清池村在发展生产、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通过远程教育,她感觉到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的还不够深,在很多地方还没有落实在工作中,在观念上也不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还相差甚远。远程教育的大量信息给上清池村以后的工作带来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远程教育这一教育形式对知识相对贫乏的农村党员群众来说,就是一部字典,一位老师,更是一个加油站。

篇10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会议精神和有关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规律,强化措施,克服困难,整体推进。使远程教育工作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

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现将我乡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辖七个行政村,XXXX个村民组,XXXXX户,XXX人,是一个彝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汉族等多种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XX人,占总人口数的XX,耕地面积XXXX亩,退耕还林面积XXX亩,我乡共有远程教育站点XX个,其中学校站点XX个(模式三站点X个、模式二站点X个),村级站点X个。

二、工作方法及措施:

1、成立XXX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乡远教工作的领导。由书记任组长,分管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的站所、办抽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党政办,负责组织指导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副科级领导干部联系远教点制度》、《村校联席会制度》等,制定并下发了XXX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增强乡党委抓好远程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远程教育发挥作用,取得实效,因此乡党委制定了《XXX远程教育工作责任书》,并分别与各村校(站点)签订责任书,使村校(站点)能按《目标责任书》抓落实,具体抓。有力促进思想工作有人抓,经济工作有人管,公益事业有人做,共同富裕有人带。

2、成立了XXX远程教育设备维修队伍及“三支队伍”(管理员队伍建设、站点培训队伍建设、农业科技培训队伍建设),以党委办公室文件明确各村校(站点)的信息员及其职责。对站点的工作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促、指导、考核。

3、为了达到“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目的,全乡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的学习质量,在时间上定时定点,学习内容上注重“三个贴近”。我乡村级级站点每月X次组织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党政、法律、农技、卫生等知识,并针对群众需求不定期组织学习。为保证教学质量,在“学”方面我们强化“三个贴近”。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贴近农村需求;二是教学方式上贴近农村现状,农忙时候尽量抽时间学,农闲时候多安排时间学;三是在教学组织上贴近农村实际。同时,做到典型引路、协会引导、项目带动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学习培训的积极性。

三、取得成效

我乡远程教育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党员领导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高于一切、一切服从于发展。在工作中显现了五个转变。

一是思想观念上的改变。过去是政府要群众干,现在是群众要求干;过去是干部要群众干,现在是干部引导群众干。坝子村石丰二组的村民,在以前是出了名的懒惰、刁钻,自从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知道了要想富、先修路,在老党员张吉昌的带领下,石丰二组自发组织农户义务修路XX公里,现在在石丰二组一片新的气象,农户思想不再闭塞,家家发展起了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养殖业,人均收入由XXX年前的不足XX元,发展到了现在的人均XX元。

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成为粮、果、草、畜、气的发展模式的同时,1、抓好远程教育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2、抓好远程教育与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3、与计划生育优质相结合;4、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开展农村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以来,实施了小水窖XXX口,沼气池XXX口,防氟改灶XXX台,种植优质梨XX万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XXX亩,林下种草XX亩,半夏种植XX亩,种植脱毒马駖署XX亩,种植花生250亩,下麻翁村和坝子村饲养二元母猪XX头,新农村建设中硬化路面XXXM2。荒田村小屯上的周光云,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上看到了肉牛养殖的资源后,很感兴趣,下来后仔细的研究了肉牛养殖的资料,发现自己也可以进行肉牛养殖,XXX年自筹资金购买了XX头牛、XX只小羊羔,现在周光云的养殖点共有XX头牛、XX只羊。

三是管理形式的改变,由过去的政府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民主管理。

四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变,过去是污水遍地泼,垃圾靠风刮,家里现代化,外面脏乱差;现在是走路不沾泥,吃水不用提,煤火不用煤,做饭用沼气。

五是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变,党员干部投身于服好务,抓发展,使党群干群关系转变为鱼水关系。

党员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项项工作有落实,思想进步有理想,宗旨观念比较强,作风民主会管理

,发展经济有特长。从而提高了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了各项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督查,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在各远程教育点由于我乡农网改造还未完成,电压不稳,造成一些远教点的设备经常发生故障。

2、部分远教点管理员由于文化程度

的原因,对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未能完全掌握。

3、由于远程教育管理员(特别是村级)不是专业人员,有时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4、由于本地实际情况农户对远程教育的认可率不够高。

五、下步打算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乡实际,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站点的内部管理,巩固好、运用好、发展好已有成果,确保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作用,努力在见实效上下功夫。

一是抓思想认识的深化。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各站点的管理,对管理使用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对存在问题的站点进行检查维修,保持各站点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