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德教育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分析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因素
1.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教学效果及评价不理想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这么多年,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理念在人们的脑海里存在了太长时间,想要连根拔起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就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不会特意去完善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不太会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能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了解、体验和探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
此外,还存在一些“霸占”现象。一些语、数、外教师为了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多做一些习题,他们便毫不留情地将品德与社会课改成了他们想要上的内容。这些教师只考虑到了最后考试的成绩,也就是说完全被应试教育蒙蔽了双眼,没有考虑到其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知识教育是一样的重要,或是说要比最后的考试成绩更重要。
2.教师的不专业化,使得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研究较少
在小学教师队伍里,很多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并不具有这个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也就是说他们的专业、擅长的学科并不是品德与社会。只不过是学校需要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所以便从事了这个学科的教学,这样就会使我们小学的整个品德与社会教学队伍不专业化。再有就是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当学校缺这位教师所学专业的时候,他便会被调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岗位去教授他所学专业的教学,这样就使得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缺乏教学手段及方法的研究和创新,重视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做会大大减弱这些教师的教学激情,使得教师不钻研教材,不探讨教学方法,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感染得更加消极,也就更加不重视品德与社会的学习,这样就会使这门学科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大的缩水。
3.教学中片面追求理论性教学,不能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由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不能较好地研究教材、分析教材,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授课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不是非常清楚。有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完全就是按照课本的内容一字不差地在读,或是根据语文的看图写话在不断解释每一个图片的含义,根本不会顾及学生的感受,更没有设计出和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环节,也就更谈不上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看成了初中的政治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停地说教,不知道小学生现在并不能接受他所讲述的这么深奥的知识,不知道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二、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方案
1.重视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认识,懂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就会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会非常快,对于自己思想道德及人格品质的性质也会非常有利。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学科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的重视程度。例如,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和学生平等和谐地相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勇敢面对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并利用自己那聪明的大脑想出妥善处理的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教师对其的重视,并真正体验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用途,久而久之,才会发自内心的重视起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
另外,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体验和感受高尚的道德与人格的重要性。如乘车让座、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等等都需要每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可以,并且能够从这样正确的、善良的做法中体会到喜悦和幸福感。因此,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只限制在课本的理论知识,要放开学生,让学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获得感受,体会品德与社会的联系,了解和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2.理论联系实际,使道德教育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时,教师应多联系日常生活当中的事例。我们先讲述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社会现象,然后让学生去换位思考:事例中的人物做得对不对?当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去做?这么做,别人会怎么评价你?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品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有些小学生知道自己越来越大,应该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但是有的家长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来做这些日常生活的家务事,而是告诉他们要把这些时间用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课水平。所以,有些学生就会觉得,不是我不做家务而是家长不让,便认为家长为他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面对学生的这种想法,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家长做法的一番苦心,体会家长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尽量争取时间帮助父母做一些事情,并主动告诉父母这样不但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反而会增加自己学习的动力,提高自己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这样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成绩。
3.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篇2
1、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学好汉语拼音。
2、学会ɑ、、e3个单韵母,认清形,读准音。
3、认识声调符号,在教师提示下正确认读带调的3个单韵母。
4、会在四线格内抄写ɑ、、e3个单韵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学习单韵母ɑ、、e的发音及书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汉语拼音了,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啦!能帮助你识字、读书、学说普通话。
学念儿歌:
学习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学文化,
用它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
二、看图说话,引出ɑ。
1、图上画着谁?他们在干什么?
说图意:“小朋友学唱歌,ɑ—ɑ—ɑ—。”板书:ɑ
2、教学ɑ的音和形。
(1)发音要领:嘴要张大,舌位下降,气从嘴中自然出来,发音时要声音响亮,可把音拖长些。
(2)教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
(3)启发学生看图记字形。
ɑ像一个小姑娘圆圆的脸蛋,头上还扎着一根小辫子。
用儿歌帮助记字形,如:“圆脸小姑娘,小辫右边扎。要问她是谁,就是ɑ—ɑ—ɑ—。”“我们唱歌ɑ、ɑ、ɑ。”
三、看图说话,引出。
1、图上画着什么?它在干什么?
说图意:“一只大公鸡,清早喔喔啼。”板书:
2、教学的音和形。
(1)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张得比ɑ小些,上下嘴唇收拢成圆形,舌头向后缩,舌根向上抬起,气从嘴里自然流出。
(2)教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
(3)启发学生看图记字形。
用顺口溜帮助记忆:“圆圆太阳、、。”“小嘴圆圆、、。”
四、看图说话,引出e。
1、图上画着什么?它在干什么?
说图意:“一只大白鹅在水里游来游去。”板书:e
2、教学e的音和形。
(1)发音要领:发音时嘴角向两边咧开,嘴成扁平形,舌头的位置和发音时一样,让气从嘴里自然流出。
(2)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
(3)启发学生看图记字形。
用顺口溜帮助记忆:“白鹅水里游,e、e、e。”“白鹅倒影e、e、e。”
五、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
2、发音练习。教师发音,指名找出卡片,领着全班同学读。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ɑ、、e的发音,它们都叫单韵母。单韵母的发音,声音响亮,嘴巴的形状是不变的。
七、书写指导。
1、看老师范写,注意笔顺。(都是一笔完成)
ɑ e
2、认识四线格,三个字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3、在课堂作业本上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单韵母ɑ、、e的四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三个音?(ɑ、、e)
2、我们把ɑ、、e叫什么?(单韵母)
3、抽读卡片,重点区别、e的发音。
二、教学声调。
每个单韵母都能读出四种声调,叫“四声”。
1、认识四声符号。
第一声: - 如:ā
第二声: ˊ 如:á
第三声: ˇ 如:ǎ
第四声: ˋ 如:à
告诉学生:这四种声调就像四顶帽子,戴在韵母ɑ、、e的头上,读起来就变成四个音了。
2、ɑ四声读法(着重指导发好ɑ的四声)
(1)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以手势助发音。
ā á ǎ à
让学生听辩,体会“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齐读,指名读,小组开火车读,同桌互读。)
(2)巩固ɑ的四声。
听音训练。教师发音,指名找出卡片,领着全班读。
按顺序读,打乱顺序挑读。
3、四声读法。在语言训练中练习。
ō公鸡喔喔啼。 ó原来是这样。
ǒ现在我懂了。 真实太奇怪!
4、e四声读法。
单韵母ē、ē、ē, 大白鹅é、é、é,
真恶心ě、ě、ě, 肚子饿è、è、è。
5、巩固ɑ、、e的四声。
6、教顺口溜:
一声高高平又平,
二声就像上山坡,
三声下坡又上坡,
四声就像下山坡。
篇3
童士清,男,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本文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1,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200120)
摘要:近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信贷市场的运行发生了较大变化,进而引起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与住房交易量之间关系的变化。本文主要结合上海市的情况,探讨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与住房交易量之间的关系,认为在目前上海市的房地产市场上,主要是个人住房交易引致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从而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住房贷款;住房交易;关系;调控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9-0020-03
目前市场环境下,究竟是客户需求引致住房贷款的增长,还是银行供给层面主导住房贷款的增长,有关意见争论不休。本文主要结合上海市的情况,讨论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与住房交易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新的思路。
一、上海市个人住房贷款和商品住房交易的变化情况
(一)个人住房贷款对全部贷款增长的贡献率高位回落。近几年,个人住房贷款已成为上海市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增长渠道,2004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新增各项贷款的比重超过60%。但由于国家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从2005年7月份起上海市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连续10个月下降,2005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到15%。尽管2006年5月和6月个人住房贷款止跌回升,但2006年上半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占比进一步下降到-7.7%,个人住房贷款增长对各项贷款增长的贡献率由正转负。2006年6月末,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6.9%,比2002年末高出5个百分点,但比2005年5月末最高时回落4个百分点。
(二)商品住房交易震荡回落且对GDP的贡献下降较多。2000年以来,上海市商品住房交易量持续上升,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稳步提高。2004年,上海市新建商品住房交易额达到2065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3%,比2000年上升2.8个百分点。但2005年房地产市场调控后,商品住房交易量总体呈现震荡回落态势。2005年,上海市新建商品住房交易量为2846万平方米,仅为2004年的88%。相应地,200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降为7.3%,2006年1―6月进一步降至5.6%。
二、个人住房贷款和商品住房交易:因果关系及其原因
从理论上说,个人住房贷款可以改变居民住房消费对现期收入的依赖,通过平滑跨期现金流的方式实现住房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使有支付能力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当前有效需求。统计检验表明,2000年一季度至2006年二季度上海市个人住房贷款当季发放额与商品住房当季交易额的相关系数达0.73,个人住房贷款和商品住房交易之间相关性较强。
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2000年一季度至2002年四季度,个人住房贷款累放额是商品住房交易量的格兰杰原因;而2003年一季度至2006年二季度,商品住房交易量是个人住房贷款累放额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在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对推动商品住房交易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由于住房制度改革初期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负债消费和贷款购房的观念尚未深入,银行供给因素是影响住房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贷款成数、利率等贷款条件的放松或收紧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随着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逐步成熟,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对商品住房交易的推动作用日益减弱,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商品住房交易量被动决定,客户需求已成为主导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在于:
(一)商业银行资金供给充足。近几年,上海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存比持续下降,有价证券投资占比逐年上升,备付率保持在合理水平。2006年6月末,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存比下降到65.5%;有价证券投资同比增长51%,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达到16%,比上年同期上升5.2个百分点;中资银行备付率为3.19%。由于贷款收益率比有价证券投资收益率大约高出3个百分点,且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总体较低,商业银行普遍将其确立为业务发展重点,每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计划较大。可见,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及放贷意愿均不构成对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的约束。
(二)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调整对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的实际限制较小。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上海市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平均成数约为50%,其与70%(或80%)的贷款成数上限存在较大的差距,实际贷款成数在70%以上的借款笔数和金额均不足10%。因此,贷款成数的调整对个人住房贷款需求限制较小。同时,从监测结果来看,2005年以来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连续两次上调,但并未出现提前还款额大幅波动的情况。2005年以来六个季度提前还款额分别为159亿元、151亿元、116亿元、114亿元、159亿元和131亿元。可见,个人住房贷款的实际利率敏感性也不高,利率调整对个人住房贷款需求限制也较小。同时,上海房地产市场中境外资金购房已占有一定比例,而决定其购房行为的关键因素是房价上涨预期和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基本不影响其购房行为。这些境外购房者或者不需从商业银行贷款,或者从不受国内信贷政策约束的外资银行贷款。
(三)房价涨跌预期及政策变化已成为影响商品住房交易的重要原因。从最近几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税收政策的变化成为影响商品住房交易升降的重要原因。例如,1998年出台的购房退税政策就刺激了中高收入者的购房需求,2006年6月1日住房交易营业税政策变化导致一些居民住房需求在5月份集中释放。此外,全国各地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总体相同,但2005年以来北京、广州等地商品住房交易和个人住房贷款的走势与上海完全不同,也表明个人住房信贷政策不是影响商品住房交易和个人住房贷款的主要因素。
三、总体判断和政策建议
从当前情况来看,随着上海市房地产调控效应的逐步显现,商品住房交易量总体呈现震荡回落的态势,预计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上升。商品住房交易额下降直接导致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回落,新增个人住房贷款难度不断加大。根据目前的宏观金融政策导向和房地产市场形势,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要综合运用税收、土地等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在客户需求主导个人住房贷款增长的情况下,调整成数、提高首付比例等的住房信贷政策的调控作用无疑会下降。因而,应着眼于调节住房交易需求来调控房地产市场。要综合协调运用货币政策、土地政策和财税政策,主要通过税收政策调整进行房地产市场调控,通过财政支出政策调整加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促进上海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金融政策方面,应重点调整利率而非住房贷款的成数。
(二)商业银行要合理确定个人住房贷款新增计划,规范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创新。目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已由商品住房交易量被动决定,商品住房交易额下降直接导致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回落,而正常还款金额和提前还款金额已经比较大,新增个人住房贷款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各商业银行应正确对待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下降或负增长的问题,合理确定和调整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计划,支持合理的个人住房消费。监管部门要规范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创新,防止出现个人住房贷款恶性竞争。
(三)高度关注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变化趋势,进一步优化贷款投向结构。由于商品住房销售款回笼减慢和个人住房贷款减少,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总体比较紧张,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显著上升。在贷款总量增长和降低不良率的双重压力下,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需求总体持支持态度,房地产开发贷款已持续保持多增态势。但是,需要继续关注房地产贷款占比偏高导致的贷款集中度风险,适当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速。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积极推动其他个人贷款业务发展,比如开展个人循环授信贷款业务,推广个人信用卡透支业务。
篇4
〔关键词〕高端消费品设计教育案例分析地方高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开办设计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培养的学生人数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其中包括大量的三类城市高校创办的设计艺术专业。
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地方高校的设计教育对提高学生升学机会、服务区域经济等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但由于区域、生源、经济等因素造成的设计资讯闭塞、学生视野狭窄、课程内容陈旧等现实,与艺术设计本身所具有的时尚性、先锋性等特性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这种状况逐渐在基层的设计教育界引起广泛的思考:我们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设计人才,究竟应该如何构建更具前沿性、更有生动性的设计教育模式呢?
笔者认为高端消费品分析是提高地方高校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视野、设计思维的理想手段,这其中包括了高端品牌设计分析与高端品类设计分析的双重内容。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专业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均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地方高校设计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现代设计与商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使得经济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对设计实力的增长需求也变得尤为突出,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社会见证了中国设计行业的巨大发展,无论是设计教育的发展数据还是设计公司的行业数据都是很好的证明。
但是,这一发展并不是一条永续上升的直线,由于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这其中经历的经济动荡也会影响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脉络,如2009年左右的全球经济危机时,设计行业也出现了疲软迹象。行业经济的发展与相关行业的就业形势息息相关,就业问题又会对教育需求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在高校设计教育的办学情况中看到一些兴衰的迹象。
设计教育的办学环境在整个教育效果的评价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这其中包括时代背景和城市氛围。时代背景所决定的经济大环境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科技发展均有关系,对设计教育而言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小;相对而言,城市氛围因素值得我们投入更大的精力研究一个更加适合的发展方法。
我们可以将城市分为三类,第一类界定为国际化都市,如上海、纽约、东京、伦敦等;第二类为发达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之类省会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第三类城市主要指一般二、三线城市。从我国近年来开设艺术设计教育的学校名录来看,伴随设计教育在全国的遍地开花,大量地方高校开始参与其中,相比较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在第三类城市兴办设计教育显得更为困难,由于此类情况涉及的学校数目巨大,城市范围广阔,值得加以重视及研究。
地方高校受城市因素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城市文化氛围薄弱,博物馆、美术馆发展受阻,展览机会较少,市民包括设计专业学生接受“博物馆教育”的机会渺茫。其次,流动人口偏低,城市人口基数低,往往伴随着文化包容性不高的情况,这使得创意产业在此孕育困难。曾有研究组织调查认为,城市的同性恋比率与文化包容性相关,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包容性作为城市创意指数的评价标准之一。由此可见,三类城市在引进和保留高级创意人才包括艺术设计人才上均没有优势可言,这也阻碍了此类城市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再次,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为当地设计教育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实习机会,可供教学参考的实践基地也难以丰富。
二、高端消费品分析定义
依据国际上的通用概念,高端消费品的定义为: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具有高品质、高价格、独特而稀缺等特点的商品。q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目前高端消费品在珠宝、化妆品、箱包、钟表、服装等领域较为集中。高端消费品较普通消费品所具有的高品质、高价格、高附加值、高稀缺性、高创意性等特征无一离开艺术设计的范畴,在此类产品中,创新往往带来品牌、产品的高附加值。
站在设计教育的角度来看,高端消费品分析是提高三类地区高校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视野、设计思维的理想手段,本文关注的高端消费品分析包括了高端品牌设计战略分析与高端消费单品设计分析的双重内容。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专业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均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高端消费品分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探讨
就品牌而言,高端消费品往往将不同要素相结合,使单品为品牌、品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在营造这些附加价值的过程中,关于高端消费品及高端消费品牌的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从理念到方法均成为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尤其在信息资源相对闭塞的三类城市高校,这种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年的设计教育实践中,大量有说服力的案例已经表明,高端品牌的经典案例无论从资源到主题、从视角到方法、从体裁到媒介都给予了艺术设计教育以丰富的经验与重要启示。
其实,在设计教学中对于经典案例的运用并不陌生,相信接受过正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学生很少有不知道巴塞罗那椅、红蓝椅、鸣叫水壶、香奈儿2.55包这样的单品,鲜有不知道德国博朗、美国胜家、日本索尼这样的品牌。但对今天的设计教育而言,优秀案例的引用不应仅限于经典、不应仅限于设计史的课堂。本文强调的高端消费品分析在三类城市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尤其要强调的是案例的时效性,以弥补区域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差异。
在上海学习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的学生不会对“宜家”感到陌生,宜家每年都要接待不少设计实践课,教师组织学生现场完成产品设计速写在宜家并不少见。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最新的设计产品。“无印良品”也是一个值得在设计课堂分享的品牌,因为它独特的品牌理念、简洁的产品设计、先进的环保思想,均为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并且,“无印良品”品牌营销本身便十分注重对民众设计意识的教化作用;其灵魂人物原研哉近年来出版了数本书籍以宣传其设计理念,包括《请偷走海报》、《设计中的设计》、《白》、《为什么设计》等,此外还有《无印良品》、《无印良品的设计》等书籍,这些书籍购买方便,可以成为三类地区学生获取设计理念,尤其是设计品牌策略相关知识的良好方式。
相较以品牌为单位的整体学习案例,学生个人采用成熟、完善的书籍资料获取,以学科门类、产品品类进行分类的案例,则往往更依赖于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时尚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从而将最前沿的设计资源与学生们进行共享交流。以工业设计中汽车设计而言,奥迪、宝马、奔驰这类高端品牌的概念车型往往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对第一类城市的设计学生而言,能至车展现场一睹为快当然能捕获更多的细节信息;但对于交通不便的学生而言,通过教师对相关资料的编辑整理与分析讲解,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服装设计领域,永不缺席世界时装舞台的香奈儿、华伦天奴、迪奥等品牌,为学生们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时尚资讯,这种资讯还可以运用到流行色的预测与使用上,进而与其他设计制造行业产生交叉影响。这些案例均可以以新媒体的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得以运用。
所幸,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地方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更容易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也有利于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与就业相对接。
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对高端消费品资源的分析与使用,要加强多媒体教学在构建高端消费品分析教学中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高端消费品分析设计成帮助学生自我构建设计资源信息的获取体系,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创新模式。(责任编辑:尹雨)
注释:
q马龙龙,刘畅.我国高端消费品外流成因与回流政策研究[J].北京: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6).
参考文献:
[1]郑玉香,梁红.我国高端消费品的品牌创新与策略[M].南昌:企业经济2015.07
[2]朱珠.介入与融合―――关于以现当代艺术作为设计教学资源的实验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
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思想品德教育是现在义务教育中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纪律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抓牢学生在学校中的德育管理,同时还要规范校外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不够受到重视
对于小学的德育,我们的教材内容不够明确,大部分教师还是认为对小学生的智育高于德育,因此,并没有对德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囫囵吞枣。当然这样现状的形成与院校领导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也有关系,这是对德育知识的欠缺。
2.德育内容不够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要适用于当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德育内容应该都是不同的,应适用于时代的发展与实践。而现在学校德育内容大部分还是照搬传统内容,只是把德育视为工作任务,教师没有深入讲解,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这种缺乏与时代沟通的教育必然不会取得更高的效率。
3.家长与学校联系不够密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有些太过成人化,不能切合小学生的年龄层,脱离了实际情况,这样的现象更加限制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挥。而网络信息的全面化、普及化和渗透对学生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同时,由于父母的工作太忙与学生交流过少,以及部分单亲、留守儿童等问题,使得在德育方面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不够密切,没有给学生良好的德育环境。
二、相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还针对教师,只有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德育培养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可以开展关于教师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内容的讲座,把思想品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放在重要的地位,做到智育与德育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新一代人才。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也可以通过网络密切起来,一起沟通如何帮助学生在校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在开放性的网络中合理运用互联网。
重视德育课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努力与配合,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加细致地进行这项工作,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栋梁人才。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思考
一、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更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一项尖端现实课题。为了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我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专题研究小组,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德和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地研究。其中带有倾向性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父母关心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调查发现,80.5%的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呵护。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同正常家庭孩子相比,明显具有焦虑紧张,心浮气躁,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2.学习习惯不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幼缺乏有效训练,其学习习惯普遍较差。集中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自觉性缺失,上课交头接耳,经常抄袭拖欠作业,逃学逃课,打架斗殴,屡教不改,甚至极少数农村留守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性格孤僻,留守儿童人际关系障碍严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亲的有效监管,爷爷和奶奶等监护人过于溺爱孩子,加之只注重负责孩子的食宿和安全,疏于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矫正,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时有发生;在学校常常表现为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谐相处等问题十分突出。
4.家教误导,留守儿童价值观念扭曲。
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老人认为,不管孩子读书多少,将来无非都是外出打工,因而现在让孩子在学校里成长,等到了打工的年龄,还是让孩子早打工早挣钱更现实些,因此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于是偶尔回家和孩子团聚,便采取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的毫无原则的极端补偿方式,一味用金钱补偿对孩子的心理亏欠,使得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引诱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以及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导致“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思考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校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改革的有效举措。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应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策略:
1.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教育功能,创新家长学校教育内容,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品德教育职能。实践证明,家庭教育,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具有特定的亲情关系,因而在孩子的品德教育方面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惟其如此,要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首先要想方设法加强留守儿童家庭品德教育功能,补齐家庭品德教育短板。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创新家长学校办学功能,把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培训,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培训,作为家长学校培训的重点内容,转变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或代行监护人的教育观念,学习儿童品德教育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二是班主任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要建立特定的双线联系渠道,一方面要与留守儿童现任监护人建立稳定的联系渠道;另一方面要通过电话或微信,与留守儿童父母建立稳定的联系渠道,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亲,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让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为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构建特定的教育平台,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大幅提升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教育在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职能。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学校特殊的教育对象,应当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此,一是在学校层面上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发展变化状况,为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制定特定的教育方案,出台倾斜性特殊政策;二是在班级层面上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互助组。一方面在班主任的统一指导协调下,各科任教师要认领若干名留守儿童,肩负起指导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责任;另一方面全面开展“优秀生帮扶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鼓励优秀生与留守儿童结伴帮扶,共同进步。
3.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实现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部门要面对的问题,而且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健王平达.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3).
[2]余海英,李化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的道德成长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04).
篇7
关键词: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采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应试教育比较注重考试成绩,把教材仅仅当成一种传授科学的工具,忽视了教材的实际价值。教师通常都是考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这就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普遍不喜欢思想品德教育这门课,认为这堂课无聊不具有实践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低下,不能进行自主学习。“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还普遍存在,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和想象能力,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往往只是将思想品德教育课本的内容背过,就能通过考试,而不能真正地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思想品德教学的教材也过于陈旧,不能和实际保持一致,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违背,导致学生不能将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大多数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是“以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教师以教为主,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对策
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教学的目标。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也改变了传统的模式,更加重视“尊重、关爱、责任”,教学的目的也开始转换为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合作。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1.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
要想真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必须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将传统单一的教学变得多元化。通过具有个性的教学手段将教科书中的知识内容逐渐地融入教学中来,把枯燥的法律、道德、国情等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放送一些爱国的视频和影片,尽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在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的电影,同时教师也要加以引导,突出民族精神的内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明白爱国的含义和如何做才是爱国,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一些讲座,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思想品德知识。其实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必局限于教室,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根据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加强学生的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手段都应该有所创新,根据实际的发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的要求,积极调整教学方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开展实践调查和社区服务,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在讲授一些较为难懂的深奥的抽象理论时,教师可以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从实际出发多举一些身边的例子,这样既能方便学生的理解,又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增长学生的见闻、提高认知能力。
3.改变师生关系,严格要求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改变师生关系、树立平等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师道尊严,师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学生极易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发现新鲜事物,允许学生出现差错,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但是宽松不等同于放纵,教师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提高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课后练习也是教学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要有计划的布置课后作业,做到少而精,不断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
4.不断地创新学生的考核方法
我国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依据考试成绩,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这种评价标准只注重知识点,阅卷中只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进行评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考核评价标准应该由单一考试变为多元化的考核,要从知识掌握程度、能力的提升、思想品德觉悟这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要有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中要加强综合能力的考察。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配合,为学生创造一种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盖红灵.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4(5):53-54.
篇8
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国家进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根本保障,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让他们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健康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乐观的心态去回报社会。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需要广大的特殊教育教师耐心与细心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只有教师在工作实践之中长期地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切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这些特殊的学生真正接受与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知识。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把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成长与生活环境作为备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学生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扎实的掌握,并能够在生活实际之中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与认识,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思想的源头上净化学生的心灵,不断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研讨辩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与其阐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与总结中,我认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在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认知上不同程度与层次的缺失使这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与正常的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教师更应该把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设计,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殊教育的教学主体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孩子普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发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分层施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身体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在生活之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导致这些学生在生活之中对是与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使家长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对其过于溺爱,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与家长的过份溺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性格比较孤僻与自私,不会与人沟通与交往。这些性格特点也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以阳光、乐观的心态融入社会中去。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他们在生活中害怕与人交流,内心长期充满着各种压抑与不满,这也是这些特殊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使每一名特殊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不断克服自卑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坚强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教给学生对逆境的应对方法,使每一名有残疾或残缺的学生都能做思想上的巨人与生活的强者。
五、结束语
篇9
研究者单位:
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工作,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 课题的选题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载体,开展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渗透,在细节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在家校联动中巩固,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个人今后成长成材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现不够积极,道德教育效果不尽理想。此外,家庭、社会也没有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都是制约现阶段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质量的因素。因此,必须要客观看待道德中小学教育现状,探究提升道德教育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 课题的选题意义
1.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客观要求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外界事物的辨识能力较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性,给予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就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接受到正确的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就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严重情况下还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通过在思想 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意识,提高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是贯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现实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教育基础,社会道德实践是关键。因此,新课程改革后,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或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一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并在下节课让同学们讲一件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人的事。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够让学生将所学道德教育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希望通过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既符合我校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能够行之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品德学科相结合,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发展观理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导下,研究教育科学,讲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开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
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将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小学品德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类传承与弘扬的过程。
• 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通过研究使教师明确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使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与中华传统美德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用多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的教学容量。
3.以“品德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品德课程教学策略及“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 课题研究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不可能面面俱到,首先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小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了研究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立足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了相关的思想品德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制定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中小学品德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 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品德课程的实践活动(如勤学篇、励志篇等以及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中小学品德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各个课题组的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从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教案、编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撰写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观察课并择优拍成视频、撰写研究成效、撰写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等方法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研究的具体发展
设计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主要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让全校教师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然后针对学科特点开展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研究的主题,同时填报申请表,研究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个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
进行课题研究中期小结,整理汇总研究产生的效果、产生的资料、讨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讨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阶段:2017年2月—2017年8月
进行第三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
1.进行中期评估
2.布置下阶段工作
第四个阶段:2017年9月一一2017年10月
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总结,形成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并上报总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表了相关论文,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意义、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完善措施与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录制了课堂教学视频音像、制作了微课课件以及教学课例,为以后的品德课程教学提供了经验借鉴。
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开展本项目研究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的新路子,完善了“科研兴校”工作体系,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加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充分意识到:教师要坚持先进的课改理念,要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完成角色定位的转变,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教师要敢于创设标新立异的课型;教师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切切实实感受到教改带了带来的好处:课好上了,学生变聪明多了,成绩也上去了,自己的教学视野也开阔了,不再是个“教书匠了。
九、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的意义
1.让全校教师初步认识到将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引进品德教学课堂的真正意义,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丰富了我校教师的教学素材,让全校教师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3.使我们学校的教学跟上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步伐。
4.增加了课堂趣味,从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十、分析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打算
当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课题研究还没有彻底“深入人心”,部分老师认为这些试验研究仅仅是“做秀”,无益于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没有什么帮助,甚至会影响中考,这种观点也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认同,因而一些老师对课题研究存在抵触情绪;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存在误解,有些老师花了很多力气设计教学过程,只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下,试验研究中老师们基本都能做到或意识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完全不必要;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努力克服课题研究中和其他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使教育教学改革结出累累硕果。
十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的问题和思考
经过课题研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有些申报小组不够重视,到要求结题时间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或是完成极少,甚至有些申报成员并没有收集到任何资料,更没有自己制作课件和提交体会。
2.有些申报成员并有真正认识到这个课题的意义,而是出于应付,所以收集到的资料并没有什么价值,对教学不起任何作用。
3.有些课件和课例和收集到的资料没有体现这个课题的最初宗旨――有效性。
4.部分成员在媒体选择上比较随意,出现完全使用下载材料,不考虑自己的学生特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5.部分成员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进中小学品德课堂中后,没有及时反思课堂效果,或是反思和说明太过简单,失去说明和反思的意义。不能体现课题“研究”的目的。
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大课题研究指导,让所有申报成员理解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要加大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和验收工作,让这个课题研究在我校产生更大效果,从而带动全市的课题工作的开展,推动我校我市的教育。
十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下阶段研究设想
在总结以往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不足,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设计了两方面的设想:
1.初步确定2017年10月以后加强教师研究能力的培训,在现在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与中华传统美德与品德课程教学有关的多个子课题。多方面提高教师的与教学相关能力。
2.加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展力度,确实落实学生研究性学习工作。
篇10
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起,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初步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教育和训练,是幼儿教育中一向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特制定此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向幼儿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班幼儿的思想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情况分析
1、一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
2、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
3、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本子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等不尊重成人的劳动。
4、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5、文明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
三、措施、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对此,我们设计以下方案:
一、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1、班级每天进行晨谈,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谈的教育作用。
2、有重点围绕季节、时事展开、丰富幼儿的知识,指导幼儿了解初浅的德育知识。
3、开展系列活动,介绍先进人物(如:雷锋),引导幼儿学好样,做个守纪律、好行为的孩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常规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品德、行为也得到同化。
5、有效发挥德育氛围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二、学习标准,培养习惯。
1、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照本班幼儿水平,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学习先进园的德育工作经验,用于实践。
3、学习有关文章、理论,对照实践,寻找差距,不断做好本职工作,抓好思品工作。
三、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
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
课间活动: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帮助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
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
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等父母来接。
四、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
1、培养新生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周围成人的关心爱护。学期初,为了使新生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我们首先组织他们参观幼儿园。
2、使用礼貌用语,进行礼貌教育。
五、节日中的品德教育
九月十日”教师节”让幼儿绘画<红花>送给老师,让幼儿知道老师的辛苦劳动,教育幼儿热爱老师,尊重老师。
十月一日“国庆节”让幼儿了解国庆节的来历,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要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一月一日“元旦”通过家园同乐庆新年联欢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新年的快乐,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活动,感受新年的乐趣。共2页,当前第1页12
六、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及家园联欢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
1.进行“六不”教育,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
2.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
- 上一篇: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 下一篇:健康心理学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