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

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立法 建议

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误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的家庭教育立法,仅在《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中对家庭教育责任做出了一些规定,2014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联合了《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监护侵害意见》),对家庭教育中监护人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新疆也于2009年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规定》,对家庭教育的责任做出了相应规定,但是现有国家和新疆地方立法过于原则、概括,缺乏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同时,现有立法大多规范的是监护人的监护职责,未能涵盖家庭教育的其他方面,导致现有家庭教育立法部分内容缺失、滞后。建议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和规范,使家庭教育切实发挥教育、保护青少年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家庭教育地位尴尬,迫切需要立法确认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由于家庭教育大多基于亲缘关系产生,而且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能直接、深远的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人生观、价值观,是其他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目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法律地位都已通过立法得以确认,但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却始终没有得到法律确认,家庭教育大多是自发进行的,缺乏指导、监督和约束。由于家庭教育既具私人性,也具有社会性,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既会给家庭造成损失,影响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效果,阻碍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也会妨害他人正常生活,侵害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损失。家庭教育尴尬的地位严重影响到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管理,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教育保护青少年,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立法确认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

(二)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需要立法进行明确

现有立法对家庭在青少年教育中应该做什么、禁止什么规定的较为全面,但对如何具体履行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监护侵害意见》也仅对有关机关和个人在规范“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监护侵害行为方面进行了相应规定,对一般性的监护侵害行为和其他家庭教育责任履行和监督、帮扶,并没有做出相应规定。比如:由哪个部门或机构主管、监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经费如何保障?青少年遭遇家庭教育危机时应当向哪个部门申请救济?对没有教育能力或教育资金匮乏的家庭,应向哪个部门申请确认和帮扶?由哪个部门或机构负责提升家庭的教育能力?家庭教育的法律监督及帮扶援助由谁负责?这些内容的缺失使政府、社会和法律对家庭教育的约束和帮助很有限,造成原有立法对青少年教育保护的初衷不能完全实现。必须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范围、权利和义务,才能保证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三)现有立法不足以调整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整合规范

1.现有立法标准不清难于操作

家庭教育的责任内容,现有立法规定的较为全面,大致可归纳为:尊重和保障青少年受教育权的责任;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责任;依法履行对青少年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的责任;创造良好、和睦家庭环境的责任;尊重和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权、人格权的责任;教育和帮助青少年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责任。但是,现有立法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如何教育?教育什么?教育的效果如何检验?以什么为标准衡量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行为已经需要由政府有关部门介入、干预?细则的缺失,难以发挥立法的指导、规范和约束作用,导致家庭教育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除造成严重后果的外,大多处于不涉的自发、自律状态。在国外,很多国家对家庭教育的履责标准规定的非常详细,如:美国明确规定,家长必须对孩子的逃课行为负责,孩子一学期逃课达到一定的量(一般为十几节),其监护人会被因此监禁15天,这样明细的规定,在实践中便于衡量进和操作,值得我们借鉴。

2.监护制度尚不能保证家庭教育真正落实

监护履职是否到位决定家庭教育是否能正常发挥功能,现有相关立法虽然对青少年的监护做出了规定,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监护主体监护资格不够完善。只考虑了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情感的联系状况等”给青少年提供生活保障的抚养能力,没有考虑监护人是否具有认真履行监护责任的品行,是否存在侵犯青少年利益的不端品格以及是否具有对青少年的教育能力。二是,存在监护人实质缺位的情况。比如:留守儿童委托监护的主体,现有立法仅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为:“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什么“是有监护能力”?认定委托监护人的资格应当遵循何种标准?立法均未作出规定。实践中,父母选任委托监护人的随意性较大,大多数留守未成年人被委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它老年亲戚监护,由于年龄、文化、健康等原因,很多被委托监护人根本无力承担对青少年的管教责任,甚至反过来需要被监护人对其进行扶养照顾,使留守未成年人处于“名义上被监护,实质上脱离监护”的状态。立法规定委托监护人只能是“其他成年人”,父母找不到“其他成年人”来承担监护责任时怎么办?实践中存在未成年人独自留守,处于无人监护的脱管状态的情况。监护缺位的情况在单亲儿童、残疾儿童、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中也都有出现,使这些这些孩子陷入亲情失落--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安全失保--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恶性循环。三是,监护失当行为没有有效监督机制。刑法虽然规定有虐待罪、遗弃罪,但刑法的处置都是事后救济,起不到预防作用。而且基本上都是情节严重到犯罪的程度才有有关组织进行干预,对于尚未达到情节严重程度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干预。必须建立事前、事中的干预机制,才能防患于未然。

3.惩罚力度不够或缺少相应罚则,不足以起到约束作用

第一,现有立法对家庭教育失职行为处罚过轻。《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教育缺失

失职行为的处罚仅限于:“劝诫、制止、行政处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同类行为的追责方法也仅限于:“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责令立即改正。”《婚姻法》对家庭暴力、虐待、遗弃行为的干预方法为:“劝阻、调解、制止、行政处罚”。上述追责方法使家庭教育失职行为责任过轻,不足以起到约束作用。《监护侵害意见》虽然通过设置了“撤销监护人监护资格”和 “人身安全保护裁定”来约束监护人及保护未成年人,但由于其只针对监护人“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适用范围较窄,未能规范大量存在的一般性监护侵害行为、监护忽略行为和其他教育失职行为。英美国家认为:对监护人的惩罚越重,更能让他们感到责任重大,也就更有利于减少因监护真空而出现的安全问题。在美国,对家庭教育主体失职行为都会有与失职行为相当的处罚,比如:如果小孩逃课,家长每次最高可能被罚款100美元。如果小孩在商店偷东西,或从图书馆偷书,家长每次最高可被罚款1000美元。如果小孩违反宵禁规定,父母可被罚缴纳运载费用等。我们不认为对于家庭教育失职行为必须给予严重的惩罚,但给予的惩罚至少应当能够让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主体产生应有的重视,否则,无法起到督促作用。

第二,禁止性、义务性规范缺乏相应的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与青少年家庭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家庭的监护、教育职能以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的方式做出了较为全面地规定,但是现有立法缺乏相应的罚则规定。如,《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但是违反了该项规定却没有任何的惩罚性规定,这就使立法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约束力。

二、制定《条例》的可行性

第一,《条例》拥有立法法律根据和法制基础。我国1990年加入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料和协助,深信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作为家庭的所有成员,特别是儿童的成长和幸福的自然环境,应获得必要的保护和协助......”该规定强调了家庭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应当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要的保护和协助”。同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民法通则》、《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陆续对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家庭教育保护的责任及相关要求做出了规定。这都给条例的制定提供了立法法律根据和法制基础。

第二,《条例》拥有国家规划和政策基础。国务院1992年颁布实施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要建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制定完善有关保护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1996年全国妇联、国家教委联合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提出“加强中国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制定地方性家庭教育法规,使家庭教育工作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也都再次强调“推进、完善家庭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使家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上述规划和文件,为条例的制定奠定了规划和政策基础。

第三,《条例》拥有前期地方立法经验借鉴基础。自2002年上海市人大代表提议制定《家庭教育条例》以来,全国各地已有很多省份组织专家组进行地方立法调研,论证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科学性,设计了家庭教育地方立法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条款。 2014年重庆市更是将《家庭教育条例》纳入立法计划。各省份的有益尝试,给《条例》的制定提供了经验基础。

三、对《条例》的具体意见

(一)明确立法的宗旨、目的和基本原则

首先要明确《条例》的立法宗旨、目的,解决为什么要制定《条例》,《条例》解决什么的问题。其次,在《条例》中明确“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家庭教育平等的原则、政府主导的原则,全社会共同责任原则”,从立法层面保障“保护儿童最大利益;每一个青少年不分性别、民族、家庭经济情况都享有平等地享受家庭教育的权利;政府发挥管理、指导、保障作用;全社会共同参与”等家庭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实施。

(二)明确家庭教育的工作机制

在家庭教育的工作机制上,《条例》应当重点调节家庭教育管理和实施两大法律关系。

第一,理顺管理机制。《条例》重点要明确政府在家庭教育管理中的责任。首先要明确家庭教育由谁来管?具体落实家庭教育的主管机构、指导机构、帮扶机构、监督机构、经费保障渠道等。其次,要明确如何来管?必须细化家庭教育管理、指导、帮扶的组织管理、人员投入、经费保障的内容和程序。理顺管理机制才能确保《条例》有效运行。

第二,理顺实施机制。首先,明确家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家庭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明确规定家庭教育的内容:一是养,保证青少年得到抚养,确保身体健康成长;二是护,切实承担起对青少年的保护作用,防止青少年受到侵害和腐蚀;三是育,包括对青少年身心、伦理、道德、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教育。通过立法明确家庭教育的内涵、外延和内容,发挥法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促进教育主体依法规范家庭教育行为。其次,明确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责任和义务。一是,承担好对青少年的养护育的责任。在这部分内容里不能仅仅泛泛给出总则性的指导意见,更应对家庭教育行为给出规范的执行标准。二是,要求监护人主动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明确在什么情形下监护人必须接受强制学习以及学习后的考核标准。

(三)完善相关制度

1.完善家庭教育督导制度

家庭教育立法应重在事前预防,而非事后矫正,其立法重点不是惩戒,而是指导和服务。《条例》在制定时,可从两个层面建立家庭教育督导制度,及时对家庭教育缺失、失职行为进行干预,预防青少年受到来自家庭内部的侵害:

第一,政府层面。立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督导家庭教育的具体部门、督导的范围、方法、程序及问责办法。

第二,社会层面。借鉴国外做法,建立强制举报制度,发挥群众和社会监督作用。一是,规定任何人发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尽监护、教育职责,都有义务向司法机关或家庭教育管理部门举报。考虑到教师、医生、处理儿童工作的人员及行政执法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和家庭教育缺失、失当或监护不到位的孩子有近距离的接触,应当明确规定上述人员发现青少年处于监护、教育缺失、失职状态,必须及时向司法机关或家庭教育管理部门举报,否则,将受到相应制裁。二是,对于举报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范围,不应当要求“情节严重”,只要存在“可能对青少年产生危险或危害”就可以举报,否则,举报起到的更多的是对正在进行的严重侵害青少年权益行为的制止和惩罚作用,很难通过及时干预一般性的侵害行为而达到预防可能发生的严重侵害行为的。在美国,以下行为在各州都会被视为危害儿童罪:将子女单独留在家中或车内;车上载有儿童时酒后驾车;雇用有前科的人看护儿童;孩子无人看管或者交由其他儿童看管;子女面前制造;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危险地带等。任何人见到这种情形都有权向有关机关举报,父母可能会为此坐牢。甚至父母在酒店吃饭,让未成年孩子独自在酒店楼梯上玩耍,都面临有目击者要去报警的威胁。这种对监护、教育侵害行为举报范围尽可能大的设置,才能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对青少年不利后果。三是,明确规定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的处理程序和内容,包括可以代表被监护人侵害的青少年向法院提讼的权利。使家庭教育、监护缺失、不当的行为能够及时得到有效干预。

2.完善家庭教育干预、追责制度

《条例》应当完善对监护、教育失职行为干预制度,同时制定与失职行为过错相当的处罚方法和力度。

第一,建立监护、教育失职行为的干预制度。建议在《监护侵害意见》对拒不履行监护责任、严重伤害青少年的监护人,建立暂时剥夺监护权制度,剥夺监护权案件调查期间及剥夺监护权后青少年的教育、监护转移、安置制度和被剥夺监护权的监护人的行为、品行评估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一般性监护失职行为和其他教育失职行为的及时干预制度,防止一般性的失职因为没有被及时干预而演变为严重失职行为。一是,可建立对一般性监护失职行为和其它教育失职行为的告诫及行政处罚制度,有关部门在发现或接到有关上述失职行为的报案、举报后,可视情节,对行为人进行口头告诫,经3次告诫行为人仍未改正的,可给予拘留的行政处罚。二是,建立对被告诫行为人的跟踪评估制度,以评价行为人在被告诫之后是否改正,对未改正的及时督促或再次提出告诫。

第二,建立强制接受培训指导制度。《条例》应当明确相关家庭教育强制性指导和帮助的条款,强制教育方法不科学、缺乏教育能力的家庭或有偏差行为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接受有关部门的培训和指导,促使其从教育思想和方法上都能得到提升。在《条例》中应当明确由哪个部门或机构来确定父母或监护人是否应当接受强制培训、指导,由哪个部门或机构担任培训、指导的教学机构以及培训、指导的内容、范围和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

第三,细化行政追责条款。要细化《条例》中的追责条款,规定追责标准,便于监护人、管理部门和监督机构衡量、操作,做到义务性、禁止性规定都有相应罚则呼应,使《条例》发挥应有的约束力。

3.建立、完善特殊青少年家庭教育帮扶制度

《条例》应当针对对心智特质、生理特质、神经动作、感觉能力、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偏离常态儿童的青少年,以及流动人口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留守未成年人、流浪未成年人、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家庭教育帮扶制度:一是,家庭教育福利制度。建立上述特殊青少年家庭教育补贴和社会活动补贴申领制度。在经济上保证特殊青少年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二是,建立家庭教育帮助制度。对于上述特殊青少年的监护人,提供各类帮助、指导,帮助其承担好家庭教育职能。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代替不了的”。在国家层面《家庭教育法》立法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通过制定地方《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来规范家庭教育的管理、指导、监督和实施,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减少、纠正家庭教育的失职行为,预防家庭内部对青少年的侵害行为,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乔磊.美国父母对子女为何有绝对的权利.新浪博客.2010.3-9

[2]袁志芬.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立法的经验与启示.教育导刊.2014-5.

[3]关颖.预防青少年犯罪基础在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2.

篇2

《婚姻法》对家庭关系中的父母教育职责做出了一系列规定。总则部分提出了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在家庭关系一章中提出:“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其中,抚养强调的是经济和物质上的义务,教育强调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义务。同时,该章还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离婚一章规定,即使“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义务”。综合以上法律规定,我国的家庭教育法律法规,主要强调的是父母的教育义务,是基于监护制度上的义务。这些法律法规,相对零散,并且多为引导性规定。我国自古便有家事内省的传统,这些方针性的法律规定符合我国法文化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对家庭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缺乏健全的追责与救济制度的家庭教育法律越发显得苍白无力,大量儿童被伤害案件的调查分析结果印证了这一说法。

2我国家庭教育法律存在的问题

2.1家庭教育内容不科学

在不少儿童被伤害案件中,加害人心理扭曲和手段残忍使受害儿童受伤严重,不少受害儿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匮乏,使一些本可避免或伤害程度能减轻的情形没能出现。以安徽天明小学校长杨某小学生的案件为例,杨某被指在12年间先后对9名四年级以下女学生实施。12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受侵害的学生也不是少数,然而杨某的行为却没有及时被发现,年幼的女童大多不懂或不敢向家长反映,少数女童向父母透露的只言片语,也被大意的家长忽视。纵观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集中在学业教育上,其他生活和养成教育依旧是薄弱环节]。例如,性教育依旧像亚当和夏娃的禁果,被家长难于启齿,孩子不主动提及,鲜有家长会主动进行性教育,即使对于主动发问的孩子,很多家长也会选择用回避或者遮掩的方式回应。我国目前涉及家庭教育的法律,仅在原则上规定父母有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至于如何教育,教育什么,教育的效果检测,没有更加详尽的法律规定。

2.2监护人时而出现实际缺位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一般是父母,但是现实中,有很多作为监护人的父母,不能很好的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留守儿童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指出:“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但是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的挑选与考察,没有相应的补充说明。对留守儿童而言,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是父母,而实际监护留守儿童的是其他亲友,在外的父母教育无力,一旦实际监护人教育无心或教育无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便出现空档。

2.3教育缺失后的追责制度不完备

法律规定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义务,大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子女在政治上、思想上、品质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诲;二是积极地为子女提供接受学校教育的良好的条件和机会;三是对未成年子女的管教和保护义务。如果父母没能很好的履行这些义务会如何呢?对于受教育义务而言,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提供了违反其的救济,即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根据《婚姻法》,如若父母未能很好的管教未成年子女,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父母未履行保护义务,致使未成年子女受到伤害情节严重的,根据刑法等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而父母对于子女的安全教育问题,和其他思想、品质教育一样,仅属于道德层面和家庭内部问题,未能做好安全教育的家长,也仅在事发后得到一声叹息,没有追责制度来约束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安全教育。

3我国家庭教育的法律规制

对于家庭教育问题,如果说讨论是法律调整还是道德调整是方式问题,那么讨论由社会介入还是家庭自治便是维度的问题,儿童被伤害是一个需要多方式、多维度解决的问题。在各种方式和维度中,从法律层面着手,对当前零散的家庭教育法律进行规制,不仅是法治的题中之义,也是当前形势下完善家庭教育最有效率的方式。

3.1明晰家庭教育的内涵

我国法律虽明确指出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义务,但是对于家庭教育一词的内涵未作明晰规定,如何界定父母有没有教育孩子?如何界定父母是否教育好了孩子?这些问题不仅对于法律领域是个难以界定的难题,对于教育领域,也是个难以界定的问题。但是不能因为他难,我们就不去界定,以致于在道德自律效果不佳的情形下,作为道德最低限的法律也无章可循。《婚姻法》所指的父母的家庭教育义务,仅为原则性规定,有必要通过司法解释等明确家庭教育义务应该包括的具体内容,比如应该包括安全意识教育、性教育等等。尽管有观点认为,法律不能事无巨细的什么都规定,比如“常回家看看”入法引起广泛争议,但是法的引导作用,首先需要通过文字的法律条文公布于众,再潜移默化入人心,切实发挥作用。通过法律规定家庭教育的具体内涵,能有效引导家庭教育内容趋于科学化,也能令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家庭教育内容的合理性。

3.2改变对家文化的曲解

对于家的描述,如“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丑不可外扬”等,体现了社会对于家的理解,家是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很多家庭事务需要在家庭内部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愿意通过外部途径。这些观念的形成和沉淀已久的中国式家文化以及面子因素息息相关。在这种家的观念之下,儿童的抗伤害能力培养,成为家庭的主要职责,社会培养被弱化甚至被忽视,一旦家庭职责缺位,儿童受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一旦伤害发生,对于可能会影响家庭声誉的案件,一些家庭会选择隐瞒,而一些家庭成员间的伤害案件,往往被认为是家事而自行解决,并未递交到有关部门。就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言,通过立法手段来强制要求受伤害儿童的家庭不得隐瞒受伤害事实并不合适,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告发可能引发对儿童的二度伤害并对整个家庭造成不良影响,不告发则让犯罪嫌疑人可能逃避制裁,危害更多的儿童。目前法律能做到的是,通过规范社会组织的立法,让更多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改变多数家庭对家文化的曲解,使其能够勇敢的站出来举报犯罪嫌疑人,避免更多的儿童受到伤害,法律的天平在家庭利益与社会正义间进行均衡,这种曲线手段会更加人性化与合理化。

3.3监护人缺位的补救

留守儿童是社会城市化的产物之一,它的出现可以用必然二字形容,这种现象带来的实际监护人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看似必然,实则是法制不健全的产物。当法定监护人不能实际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时,法律是否应该有所作为,对监护职责做出一个让渡或委托,让能真正履行它的人,作为法律意义和实际意义重合的监护人。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受让法定监护的人以利相导,让其主动、积极地履行监护义务。法律顺势引导,而不是视而不见或强迫接受,对于留守儿童等类似监护人缺位的情形,是有效的补救方式之一。

3.4家庭教育缺失的追责

篇3

儿童的生存权 生存权包括生命安全权和生活保障权。

儿童的受保护权 受保护权在《儿童权利公约》里包括三部分内容:反对一切形式的儿童歧视;每一个儿童将得到平等对待;保护儿童一切人身权利及关于处于危机、紧急情况下的儿童保护;脱离家庭的儿童保护。

儿童的发展权 发展权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在《儿童权利公约》里,发展权利主要指信息权、受教育权、娱乐权、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权、思想和宗教自由、个性发展权等。其主旨是要保证儿童在身体、智力、精神、道德、个性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均得到充分的发展。

儿童的参与权 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包括儿童有权对影响他(她)的任何事情发表意见。

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儿童基本权利,是儿童享受发展权的核心内容。保护和实现儿童的受教育权极其重要,是履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践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重要举措。

现行法律实现儿童受教育权还需完善

但是,在我国现行法律对儿童受教育权的规定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儿童实际受教育权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该法律基本上将“受教育权”理解为儿童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受教育权实现的主体是国家、学校和家庭等;其法律意义在于将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纳入到强制体系之中,充分保障儿童接受学校的教育权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对受教育权是有限的。

首先,从逻辑上看,该法律所确立的受教育权将家庭教育排除在外,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和一出生就会接受教育,一开始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先于甚至是大于学校教育。

其次,从现实上看,传统的对于儿童受教育权的理解和履行儿童受教育权的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也不利于儿童完整教育,更不利于儿童的发展;仅仅以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已经不能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原则”这个承诺。

现实的状况是,由于现代虽变迁,许多家庭教育功能衰减,更有甚者,不少家庭(如部分留守儿童家庭)虽在名义上存在,但在教育功上已经“名存实亡”了。在更多的家长看来,儿童受教育权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自己管好孩子的物质条件已经算是完成了所谓的教育任务,忽视了自身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从而造成当今许多问题儿童的产生。

从三方面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

要真正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满足其接受教育的权利,需要重新解释“受教育权”的内涵以及实现儿童“受教育权”各种保障措施和条件。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将儿童接受完整而适度的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权”的基本内容,必须规范家长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是儿童受教育权实现的重要渠道,是受教育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立法,规范父母教育职责,确立父母在实现儿童受教育权过程中的责任义务:一是创造条件,让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和正规教育;二是注重家庭教育,改进家庭教育,对儿童予以合理的教育期待,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改善亲子关系,沟通学校与社会,让儿童接受完整的教育。

第二,必须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使之按照国家的法律和科学的规律教育子女。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儿童的学习自由,不要将父母的不合理意愿强加给儿童。当今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有的是教而不养的问题,有的是教而不育问题。不少家庭高度重视教育,只不过他们所重视的是服务于应试的教育,服务于功利的教育,而不是服务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样家庭看似重视教育,其实由于教育不良而所出现的问题一点也不少。

篇4

一、以教育培训为根本,进一步增强女性自身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围绕宣传贯彻中国妇女“十大”精神,通过专家授课、参观学习、座谈讨论等形式,引导广大妇女干部认清自己的特殊身份,提高广大妇女的政治理论素质;要通过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客观实践等培训,进一步增强各级妇联干部服务基层、服务妇女群众的能力与本领。

二是着力培育和开发女性人才。全面实施《区2008—2011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规划》,大力培育女领导干部、女性经营管理者和女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配合组织部门不断推进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努力适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动更多的女性走上领导岗位。

三是加强失业妇女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结合社会需求和她们的实际需要,重点进行家政、插花等技能培训,帮助她们实现就业,解决自身及家庭生活问题。

四是抓好家庭教育工作。以社区德育中心、家长学校、小公民道德实践基地等为平台深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着力引导全区广大家庭崇尚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一是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指导各社区家长学校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实地考察要求,开展家长学校工作;全面开展家长学校检测、评估工作;招募一批经验丰富、热心家庭教育工作的志愿者,定期开展活动;推动家庭教育课程进入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内容,举办“家庭教育培训者培训”。二是继续配合市妇联实施“家庭教育百千万”工程”(百场公益讲座、千次家教活动、万户家庭受益)。组织家庭教育专家,深入社区家庭,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新思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邀请专家深入学校,以家长会的形式举办“开心一课,健康成长”专题讲座;继续开展家庭教育实践月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多渠道、多样化的宣传,提高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率,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氛围。三是促进家庭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工作。开展家庭教育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探索家庭教育新规律、新机制、新形式、新途径,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整体水平。跟踪、督促承担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教育课题按时完成。组织专家,深入街道社区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活动,向广大家长宣传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教子方法,营造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进行家长学校师资培训,提升广大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举办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暑期夏令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征文活动,年底对家长学校进行评估考核。

五是加强信息调研。重点围绕妇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妇女干部队伍建设、外来务工妇女生存与发展、婚姻家庭新问题、家庭教育等进行信息调研。通过走访慰问、专题研讨等活动,组织力量深入街道和社区,现场实地了解妇女儿童生存状况和利益诉求,进一步找准各类问题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以服务群众为主题,进一步引领妇女广泛参与经济建设

二是开展“岗上建功”活动。完善表彰激励机制,结合相关工作活动,评选表彰“巾帼文明岗”20个、“巾帼岗位明星”10位;

三是开展“岗下创业”活动。开展“三八架金桥?春风送岗位”系列活动,积极拓展妇女就业渠道。开展巾帼牵手syb(创办你的企业)导师行动,与企业家联合开办提高女性创业能力(getahead)培训班,增强妇女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是开展走访活动。六一期间开展“情系单亲母亲,关爱特困女童”活动,走访慰问35户特困家庭和百名品学兼优的春蕾女童。同时,“三八”期间,开展“送保险、送体检、送智慧”活动,并慰问百名特困单亲母亲。

五是继续实施“家庭文明”工程。评选表彰“五好文明家庭”15000户、“和谐家庭”标兵户100户、“文明(楼)院”30个、“好邻里”11位。深入社区指导“星级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

六是组织庆“三八”文艺演出活动。举办“巾帼和谐花盛开——鼓楼区‘庆三八妇女节?迎国庆6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六是认真做好来访接待工作。认真接待并处理好来信来访,为广大妇女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力争结案率达100%。

三、以普法维权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妇女发展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开展维权普法宣传活动。启动“三八”妇女维权周、禁毒宣传等活动。以贯彻《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新颁布的省实施办法为重点,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悬挂横幅、发放读本、以及广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宣传新颁布的《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各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等法律法规,推动男女两性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协调司法局深入街道社区,以“妇女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维护妇女权益”为主题,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服务、司法援助等活动,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在6.26来临之际举办国际禁毒日活动——组织妇女维权志愿者进戒毒所开展帮教活动,恢复和增强失足妇女生活信心。进一步加大宣传《江苏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的力度,组织街道、妇委会开展《江苏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知识竞赛,使广大妇女了解把握妇女权益保障法的重点内容和修改要旨,使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自己保障妇女权益的职责,努力营造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两个规划”实施力度,促进妇女儿童事业新发展利用妇儿工委办公室设在妇联的有利条件,结合“两个规划”中期评估的结果,协调推动“两个规划”的实施。同时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加强妇儿工委办公室的协调服务职能,完善妇儿工委各项工作制度,协调、指导各成员单位整合资源,团结协作,推动“两个规划”各项任务指标圆满地完成。

二是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工作,通过监测评估,了解全区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进展状况,并做好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

三是健全维权网络。“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是妇联工作的原动力,更是常抓常新的永恒主题。在建立巾帼维权志愿者队伍基础上,完善街道和社区维权站工作机构,进一步规范妇女维权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婚姻家庭纠纷特邀调解员、“鼓楼区法律援助服务团”的作用,指派有妇女儿童维权经验的专长律师,认真办理援助特殊困难妇女案件,做到亮牌服务,优先接待;与劳动部门联手,加强侵害妇女劳动权益案件查处力度,形成妇女劳动权益的保护网络。以解决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为突破口,推动妇女各项权益得到有效落实。

四、以增强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按照“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努力加强基层妇女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好妇联常委、执委、团体会员和妇女代表的表率作用,认真执行常委会、执委会工作制度;积极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妇女组织网络,完善与团体会员的工作联系制度,结合社区建设的发展,巩固街、居妇女组织,进行省基层组织示范点推进会,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和妇女工作示范社区创建,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妇女工作格局。争取在一家两新组织建立妇女组织.根据省市妇联部署,在执委和女企联开展妇女工作热点问题调研社区妇联换届工作

篇5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围绕宣传贯彻中国妇女“十大”精神,通过专家授课、参观学习、座谈讨论等形式,引导广大妇女干部认清自己的特殊身份,提高广大妇女的政治理论素质;要通过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客观实践等培训,进一步增强各级妇联干部服务基层、服务妇女群众的能力与本领。

二是着力培育和开发女性人才。全面实施《区2010—2013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规划》,大力培育女领导干部、女性经营管理者和女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配合组织部门不断推进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努力适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动更多的女性走上领导岗位。

三是加强失业妇女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结合社会需求和她们的实际需要,重点进行家政、插花等技能培训,帮助她们实现就业,解决自身及家庭生活问题。

四是抓好家庭教育工作。以社区德育中心、家长学校、小公民道德实践基地等为平台深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着力引导全区广大家庭崇尚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一是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指导各社区家长学校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实地考察要求,开展家长学校工作;全面开展家长学校检测、评估工作;招募一批经验丰富、热心家庭教育工作的志愿者,定期开展活动;推动家庭教育课程进入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内容,举办“家庭教育培训者培训”。二是继续配合市妇联实施“家庭教育百千万”工程”(百场公益讲座、千次家教活动、万户家庭受益)。组织家庭教育专家,深入社区家庭,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新思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邀请专家深入学校,以家长会的形式举办“开心一课,健康成长”专题讲座;继续开展家庭教育实践月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多渠道、多样化的宣传,提高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率,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氛围。三是促进家庭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工作。开展家庭教育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探索家庭教育新规律、新机制、新形式、新途径,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整体水平。跟踪、督促承担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教育课题按时完成。组织专家,深入街道社区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活动,向广大家长宣传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教子方法,营造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进行家长学校师资培训,提升广大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举办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暑期夏令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征文活动,年底对家长学校进行评估考核。

五是加强信息调研。重点围绕妇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妇女干部队伍建设、外来务工妇女生存与发展、婚姻家庭新问题、家庭教育等进行信息调研。通过走访慰问、专题研讨等活动,组织力量深入街道和社区,现场实地了解妇女儿童生存状况和利益诉求,进一步找准各类问题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以服务群众为主题,进一步引领妇女广泛参与经济建设

一是实施“115”巾帼创业发展行动。加大工作协调力度,整合有效资源,努力创建“巾帼创业示范基地”2-3个、树立“巾帼党员示范岗”2-3个、表彰“巾帼创业明星”10位、发放创业发展奖励资金2万元。

二是开展“岗上建功”活动。完善表彰激励机制,结合相关工作活动,评选表彰“巾帼文明岗”20个、“巾帼岗位明星”10位;

三是开展“岗下创业”活动。开展“三八架金桥?春风送岗位”系列活动,积极拓展妇女就业渠道。开展巾帼牵手SYB(创办你的企业)导师行动,与企业家联合开办提高女性创业能力(GET Ahead)培训班,增强妇女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是开展走访活动。六一期间开展“情系单亲母亲,关爱特困女童”活动,走访慰问35户特困家庭和百名品学兼优的春蕾女童。同时,“三八”期间,开展“送保险、送体检、送智慧”活动,并慰问百名特困单亲母亲。

五是继续实施“家庭文明”工程。评选表彰“五好文明家庭” 15000户、“和谐家庭”标兵户100户、“文明(楼)院” 30个、“好邻里”11位。深入社区指导“星级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

六是组织庆“三八”文艺演出活动。举办“巾帼和谐花盛开——鼓楼区‘庆三八妇女节?迎国庆6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 六是认真做好来访接待工作。认真接待并处理好来信来访,为广大妇女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力争结案率达100%。

三、以普法维权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妇女发展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开展维权普法宣传活动。启动“三八”妇女维权周、禁毒宣传等活动。以贯彻《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新颁布的省实施办法为重点,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悬挂横幅、发放读本、以及广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宣传新颁布的《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各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等法律法规,推动男女两性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协调司法局深入街道社区,以“妇女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维护妇女权益”为主题,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服务、司法援助等活动,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在6.26来临之际举办国际禁毒日活动——组织妇女维权志愿者进戒毒所开展帮教活动,恢复和增强失足妇女生活信心。进一步加大宣传《江苏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的力度,组织街道、妇委会开展《江苏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知识竞赛,使广大妇女了解把握妇女权益保障法的重点内容和修改要旨,使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自己保障妇女权益的职责,努力营造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两个规划”实施力度,促进妇女儿童事业新发展利用妇儿工委办公室设在妇联的有利条件,结合“两个规划”中期评估的结果,协调推动“两个规划”的实施。同时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加强妇儿工委办公室的协调服务职能,完善妇儿工委各项工作制度,协调、指导各成员单位整合资源,团结协作,推动“两个规划”各项任务指标圆满地完成。 共2页,当前第1页1

二是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工作,通过监测评估,了解全区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进展状况,并做好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

三是健全维权网络。“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是妇联工作的原动力,更是常抓常新的永恒主题。在建立巾帼维权志愿者队伍基础上,完善街道和社区维权站工作机构,进一步规范妇女维权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婚姻家庭纠纷特邀调解员、“鼓楼区法律援助服务团”的作用,指派有妇女儿童维权经验的专长律师,认真办理援助特殊困难妇女案件,做到亮牌服务,优先接待;与劳动部门联手,加强侵害妇女劳动权益案件查处力度,形成妇女劳动权益的保护网络。以解决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为突破口,推动妇女各项权益得到有效落实。

四、以增强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按照“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努力加强基层妇女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好妇联常委、执委、团体会员和妇女代表的表率作用,认真执行常委会、执委会工作制度;积极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妇女组织网络,完善与团体会员的工作联系制度,结合社区建设的发展,巩固街、居妇女组织,进行省基层组织示范点推进会,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和妇女工作示范社区创建,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妇女工作格局。争取在一家两新组织建立妇女组织.根据省市妇联部署,在执委和女企联开展妇女工作热点问题调研社区妇联换届工作

二是是加强工作联络。按照“培育、发展、指导、服务”的思路,完善与团体会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和活动合作制度;努力探索各种妇女组织和妇女工作的模式,积极建立各行业、各界别女性群体联谊组织,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组建妇委会,充分发挥女干部联谊会、女企业家协会等组织的作用,不断延伸妇女工作触角。计划三月举办女干部及妇联退休老干部三八联联谊活动、进行女干联、女企联体检

篇6

一、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1.家庭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由于血缘和亲情关系,对于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最具有权威性,最具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同时,家长与子女一同生活,接触最多,了解最细,更能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易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其他社会教育难以具备的。

尽管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因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都是第一次直接面对孩子在成长中各个阶段的问题。家长缺乏对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再加上教育理念的不足,教育素养的欠缺,许多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体验来构造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基模。但是家长当年成长的环境与孩子目前成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家长逐渐地发觉自己在面对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时,越来越力不从心。此外,社会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家长非常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升学获得更高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取得未来就业和发展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思想的支配下,许多家长都把抓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了孩子品德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2.学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的一切物质设施、教学环境等,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然而,在人们对学校教育寄予厚望的同时,学校也面临着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应付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和挑战: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公益性弱化、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机会不均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佳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学校由过去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开始寻求来自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

美国学者Henderson&Berla(1994)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时,学生的表现可以产生如下诸结果:学生获得更高的学校等级和更好的学校成绩;学生的出勤率提高,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所好转;需要参加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学校拥有学生更高的毕业率;学生的升学率的提高。这些结果都是每一个家长和教师乐于见到的。虽然家长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能够产生如此显著的结果,但是目前家长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却没有被有效地利用。究其原因,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因素:

1.家长方面

(1)目前我国并没有任何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既是家长的权利,也是家长的义务,也没有任何法律条文来说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限度。这使得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处于尴尬的境地。(2)时间上的冲突。大多数家长拥有全职工作,而且许多工作时间又与学校作息时间重合,这使得许多家长在教师上班的时间很难或者是不能参与学校的教育。下班后,家长又担心自己与教师的联系,会影响教师的休息。因而,许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放弃参与孩子在学校的教育。(3)家长对自己教育角色认识的不足。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家校合作文化氛围,使得不少家长认为,既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那么教育子女的责任在于学校。只有在学生的成绩出现倒退时,才想到与教师联系。(4)家长和学校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交流。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方式和平台,因而家长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处于被告知的地位,许多教师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与家长进行联系,甚至把家长请到学校,希望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然而,在问题产生之前,教师并没有与家长联系,借助家长的力量,防患于未然,这使得部分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能力产生了质疑。此外,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下,教育理念欠缺,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信心不足,甚至不愿与教师交流。

2.学校方面

(1)学校领导者的态度。我国的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领导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认识直接影响家校合作的程度。目前,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家长因为一些教育的事情常常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学校或教师,这使得学校和教师对于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产生了警惕,做任何事都“权衡再三”,甚至畏首畏尾。(2)教师因素的影响。首先,许多学校的班级人数多、班额大,使得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任务特别繁重。班主任除了要完成每天的教学工作外(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还要忙于班级建设、学校的日常评比等。此外,学校给予教师的教学压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以及同行的竞争,都带给教师巨大的工作压力,这就使得许多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家校合作。其次,家长的素质参次不齐,使得部分教师缺乏与各种类型的家长交流、沟通、合作的经验和能力。

三、促进家校合作的策略分析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加强两者的合作,有利于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的协调一致,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要保证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和完善有关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为家校合作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证

在美国,克林顿总统于1994年3月31日签署《目标2000:美国国家教育法案》,该法案把“美国学校将推进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作为到2000年美国教育要实现的8个目标之一。之后,布什总统于2002年1月8日签署《不让一个儿童落伍法案》,它规定凡是接受联邦教育资金资助的学校,都必须有一项书面的家长介入政策,包括学校与家长合作的相关条款,学校必须与家长合作制定开发和培养儿童的计划,并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该法案的目标之一就确保家长的参与以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必须制定有关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家长的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使家长在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管理工作、决策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依法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有关家校合作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使家校合作逐步的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此外,还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家校合作评价体系。如可以把对于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评价,纳入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范围,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2.分级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为家校合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我国应该成立国家、地区和学校层面的家长委员会。国家家长委员会在宏观方面对各个地区的家校合作工作给予指导,并将一些地区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然后进行推广。地区家长委员会保障本地区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并与各校家长委员会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本地区的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地区家长委员会还利用本地区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提升本地区家长的整体教育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学校家长委员会,是联系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学校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的代表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享有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监督权和决策权,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知晓学校的各种事物(包括管理机制、日常活动、学科安排、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班级情况等),并对学校的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学校家长委员会广泛收集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给学校,向学校提出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协助学校改进工作,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并将学校改进后的信息及时详细地反馈给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还可利用家长会议和各种活动来促进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让教子有方的成功家长介绍自己的育儿心得,提高整体的家庭教育子女的能力和信心。同时学校可以借助家长委员会这个平台对家长进行教育学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培训,提升家长的整体教育素养,并将学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目标、教学要求、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告诉家长,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共识。

3.成立专款专项的家校合作资金,为家校合作顺利开展提供经济保证

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涉及到教育场所、活动设施、家长培训的教材和资料,教师的劳务费等等,因而它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保障。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教育经费非常紧缺,许多学校很难拿得出一笔专门的费用来确保家校合作的长期开展。因而必须多渠道地筹措家校合作资金,包括:政府投入、家长捐助、企业界的资助等,以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

4.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于家校合作的科研活动中,为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

篇7

今年以来,西乡县妇联努力构建宣教、维权、家庭教育、助人自助四个平台,为未成年人做实事、解难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构建政策法规宣传平台。在镇3所学校、6个村,镇3所学校、9个村,对学生和家长、老师进行儿童权利及儿童保护知识技能宣传培训。举办未成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人犯罪知识培训5场,印发宣传资料8000多册。在县电视台西乡时空栏目播出了10集电视纪录片《脱轨的青春》-未成年人犯罪轨迹调查,引起了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关注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利用“三八”、“六一”、“6.26”等纪念日,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活动,开展关爱女孩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发放《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人保护法》、《增强防范意识预防拐卖妇女儿童》、《反对家庭暴力创建和谐家庭》、《关爱女童远离害》、《儿童权利公约》等资料5600份,咨询200人。

二是构建妇女儿童维权平台。积极拓展维权热线、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中心等工作平台,切实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法律帮助、情绪疏导和心理抚慰等服务,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坚持不定期召集维权联席会议、坚持妇联人民陪审员参与妇女儿童侵权案件审理,在维权时特别注重维护纯女户、外嫁女、未成年女性等人群的合法权益。举办妇女儿童维权网络工作人员培训班2期、儿童保护参与式培训班6期、村民培训10期1200余人。上半年妇联接待123件,办结率98.5%。

三是构建家庭教育讲学平台。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开通校讯通学校5所,共有10600名家长通过校讯通平台与学校建立联系,发展家长学校48所,在沙河镇苦竹村、柳树镇三义村成立儿童幸福家园2个。深入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为主题的“小公民”、“双合格”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围绕“走出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和“关注孩子的情商素质教育”等主题开展家庭教育讲学30场,在一、二中举办女中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讲座7场次,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500本。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

四是构建贫困儿童资助受益平台。不断延伸工作触角,多方寻求项目资助,争取“红凤工程”基金会、“国际计划”等组织以及县内知名企业的资金、项目,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女孩行动。累计帮助21名贫困女大学生获得“红凤工程”资助、先后与19位女童建立帮扶关系、通过学费、生活费资助帮助140名女高中生重返校园。“六一”期间,县妇联陪同县、乡有关领导走访慰问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等30余名,赠送物资及慰问金3000余元;联合县慈善协会、工商联、企业负责人在堰口镇板桥中心小学、西河口小学组织开展了“手拉手情更浓关爱在心中”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去了书包、文具、食品、书籍等节日礼物,为学校送去了彩色电视机、电脑、学习用品、教具、体育用品等物品价值5万余元;县妇联、县工商联和利家超市联合对10名贫困留守儿童赠送了3000余元伊利奶粉;为司上乡中心小学46名留守儿童、15名单亲家庭儿童及品学兼优儿童共计108人发放了学习用品;为杨河镇中心小学、柳树镇中心小学、沙河镇中心小学3所中心校赠送价值1万元的图书,为110名留守儿童送了价值3万元的学习用品。给34名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学生们吃蛋糕,在全校师生共同唱生日快乐歌的快乐氛围中,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

篇8

 --延津县城关中学德育工作总结

 延津县城关中学办公室主任林建江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在中学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学会做人之道,使中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这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这些年来,我校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办学方向,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方案为主要内容,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贯穿始终,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扎实德育展示实效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我们通过行政会、班主任及教研组长会和例会这“三会”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应语忌语、应行忌行》、《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并在会上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使教师牢固树立“三个面向”、“以德育人”的思想,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矗学校在每周四的教职工例会上,坚持组织学习时事,学习有关文件,使先进的、典型的案例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德育的参照,为教师坚持依法执教、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奠定良好的基矗

 2、学科渗透,提高效果

 坚持以周一晨会、政治课、班会为德育教育主渠道,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并在各科计划和教案中要求具体体现德育内容。

 3、创设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活动

 通过开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应语忌语、应行忌行》变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扎实每周一升旗仪式和早会、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一日常规要求》、《在校十不准》、《文明礼仪常规》等守则、规范,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使守则、规范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我们紧紧围绕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赋予德育工作以新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分别为各年级制订了《德育系列化方案》,并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相关节日开展各有关主题系列活动。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学校里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四月份,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九月底,举办“迎国庆歌咏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十一月底,举办第四届手工制作展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十二月份,举行拔河比赛和迎元旦越野长跑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和拼搏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共和国五十年》、《中国读本》等)、看优秀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刘胡兰》、《飘起的红领巾》、《背起爸爸上学》、《挥师三江》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写好读后感和观后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结合德育系列化方案的实施,我们开展了“做合格中学生”、“理想与人生”、“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净化了学生的思想,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为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我校在学生中开展了“做文明中学生”、“我爱城关中学”演讲赛,在教职工中开展了“神圣的事业”演讲及师德建设大讨论,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增强了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配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我们始终坚持组织学生文明执勤、多次组织学生上街清扫街道,清理非法张贴物。为激励学生的意志,我校开展了“制作座右铭”活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贴出了自己的座右铭(包括三部分:崇拜的人,追赶的目标,信奉的格言),每个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伟人的语言时刻激励自己上进,学校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4、加强家校联系,形

共2页,当前第1页1成整体合力

 我们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家长会,利用家长会开展“家长教育进课堂”活动,让家长走进教室为学生传授各种丰富的知识并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教育;举办家长学校培训班,聘请中国家庭教育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马耀昌主讲,引起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及对日常家教行为的反思,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假期中号召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感受到多方位的教育,使校--家--社会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二、法制教育常抓不懈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矗因此,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校始终把法制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家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大家的脑子里装上法律这根弦,遇事知道用法律作为准绳来衡量。

 我校经常利用校报、板报、手抄报、墙报、广播对广大师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我们每学期至少两次聘请司法局律师或公安干警、法院法官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聘请交警并利用校会、班会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学生安全教育录像带。每周每班开设一节法制课,由政治教师主讲,主要讲解与青少年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如《义务教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教师讲解时理论结合实际,特别是结合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讲解深入浅出,学生认识到上学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自己的义务,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9

按照街道办事处具体要求,全面贯彻区关工委的政策精神,完善我社区关工委的各项工作,使我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科学发展,并推向新的阶段。

为我社区的大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具体工作安排:

(一)以主题教育为着眼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开展活动是我社区关工委组织的工作载体,关工委组织的活力在于开展活动。通过活动更好地贯彻党的“xx大”精神;通过活动进一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通过活动大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青年,不断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1、继续抓好寒假社区文化建设。寒假期间,xx社区关工委因地制宜,创新特色,为丰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在硬件设施优越的群乐社区组织“过一个让孩子学习,让父母放心的寒假”活动,通过广开群乐社区的电教室、阅览室、图书室、等场所,进一步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引导青少年度过一个充实、愉快、有意义的寒假。

2、在“七一”开展“学党史,树理想”文艺汇演。去年六月在我社区的文化广场举办了一场大型红诗红歌会,在居民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今年我们继续抓好七一活动,开展“学党史,树理想”文艺汇演,社区工作人员及辖区居民群众都可以参加,丰富大家的文娱生活,以文艺娱乐的形式为社区居民带来一场精彩的宣讲。(二)以家长学校为切入点,创新“三结合”教育。

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工作是关工委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为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社区关工委联合街道妇联及团委举办一系列活动。一是组织家庭教育调查,了解家庭教育的有关情况、孩子在家的生活、学习及行为习惯和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二是聘请专家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三是举办一场家长咨询活动。如果今年开展的好,我社区将把这项有意义的活动推广到更多社区,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困境,引导家长运用合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三)以部门联动着力点,关注“五孩”教育。

我社区一直关注“五孩”教育,对于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主动作为,继续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扶贫帮教”活动,发动“五老”志愿者积极关注“五孩”(贫困孩、德困孩、单亲孩、孤残孩、留守孩)教育。今年我社区将继续开展对“五孩”的帮扶教育,重点放在教育上,由于今年我社区计划定为学习年,所以在开展不同形式活动的基础上我社区关工委都会第一时间让“五孩”参加,把对“五孩”的教育放在首位,广泛发展五老志愿者,注重老少结对子,大手牵小手,做好培养典型人物,创新工作方法、开发工作亮点,使“五老”志愿者为“五孩”。

篇二:

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将向场部地区集中,面对场部地区青少年人数增多的实际,怎样将xx广大青少年的工作、学习、生活时间科学有效地安排好,使广大青少年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作用,共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时也为实现“抓城、强工、带农”目标营造良好氛围,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任务

为了动员全社会关心教育下一代,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格局,成立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为组长、老党员或老垦荒为副组长,居民组长、女工主任为成员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吸收“五老”人员,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制定计划,落实责任,建立活动档案,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其活动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全面提高xx青少年的整体素质。

二、工作安排

第一季度:1、对本社区范围青少年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家庭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聘请老垦荒队员对本单位青少年进行一次北大荒传统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在适当的时间组织青少年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3、对青工进行科技培训。4、开展读一本书活动。5、组织迎新春老少同乐联欢会。

第二季度:1开展科技咨询,抓好青年科学致富工作。2、利用“邻居节”搞一次有意义的活动。3、抓好青少年春季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开展好公益活动。继续开展学生爱我家乡征文活动,今年将收集80篇。4、半年工作总结。5、制定暑假活动计划。

第三季度:1、举办一期家长培训班。2、聘请司法科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讲座2次。3、积极配合学校搞好德育教育,借此机会使单位和学校、家长互相沟通,以便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四季度:1、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自查和检查。2、对全年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工作中经验和不足。

三、工作措施

在实施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责任,认真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确保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注重道德思想教育

为了培育一代健康向上、奋发向上的青少年队伍,关工小组要有计划的组织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常年开展“四个一”和“六心”活动,即:读一本好书、开展一次读书竞赛、举办一次中华美德故事大赛、开展一次读书征文活动和忠心献祖国、爱心献社会、热心献集体、关心献同学(同志)、孝心献父母、信心留自己活动;组织青少年开展以团结互助、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修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倡导学科技、育新人、奔小康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读书状元和道德楷模评比活动。

(二)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聘请公安、司法人员以案说法,进行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守法意识,从而养成他们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三)充分发挥居民组和“五老”的作用

要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项活动,社区关工组织积极配合学校利用假期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有益活动。占领青少年思想文化阵地,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富有时效性。切实发挥“五老”优势,采取让老垦荒话当年,访老垦荒战士等形式征集垦荒故事,宣传老一辈艰苦创业史,弘扬北大荒精神。

篇10

【关键词】家长;教育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述评

家长,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教育者和执行者,因此家长的教育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实施,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及教育”调查中指出,“在影响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诸家庭因素中,家长的教育素质是最为重要的因素。”①近些年来,人们针对家长的教育素质开展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哪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梳理。本文运用文献法,查阅近70篇有关文献,并从中筛选出22篇,围绕家长教育素质内涵、家长教育观念、家长教育知识以及家长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试图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关于家长教育素质内涵的研究

欧阳连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就是指家长运用多种知识实施家庭教育的技能和技巧,家长的教育技能和技巧又主要体现在了解孩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②该研究更侧重于把家长教育素质理解为能力。焦健则将家长素质分为了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特殊素质即我们所说的教育素质,包括正确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教育能力。③赵忠心在其著作中没有具体提到家长教育素质这一概念,而是将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之一归结为家长自身的素质,其中包括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以及家长的文化素养。④杨宝忠认为,家长的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⑤王铨、赵俊志将家长的教育素质概括为6个方面:现代的教育观念、全面的教子育儿知识、科学的教子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⑥该研究对家长教育素质的概括更为具体,可实际操作性更强。孙宏艳则与王铨和赵俊志的看法相似,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具体包括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⑦张庆守提出家长教育素质是由多维素质组成的综合性系统结构,应包括品学素养、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⑧综上,对于家长教育素质的认识,我国学者们虽然还存在些许差异,但大致可将家长教育素质概括为家长的教育知识、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究阶段,未能将家长教育素质具体化,使其能够成为可量化、易评价、可实践性强的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因素。

二、关于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研究

俞国良与辛涛对其构成做了进一步阐释:人才观是家长对人才价值的理解,亲子观是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及教养动机,儿童发展观是对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教子观是对自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⑩许晓辉、庞丽娟的研究将家长对儿童的发展评价纳入到家长教育观念里,进一步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輥輰訛张庆守的研究是从家庭教育对儿童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这一角度对家长教育观念构成进行了划分,忽略了亲子观在家长教育观念的作用。輥輱訛刘秀丽与刘航认为在其总结的7个观念构成中,儿童观、教育观和亲子观是核心要素。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总结,但划分略有重叠,且缺少对儿童发展进行评价的评价观。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帼眉与何大慧认为,家长教育观念受社会文化、家长自身经历、文化程度以及对育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輥輴訛李百珍与关颖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除了受社会现状、家庭背景影响之外,还受家长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的制约,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对教育观念的差异影响显著。輥輵訛俞国良与辛涛认为,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认识上存在“自我构建”和“文化脚本”两种看法。“自我建构”是指家长的教育观是父母自我建构的过程,它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文化建构”是指家长教育观念是其在接受文化观念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文化信息。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视角,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即“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是自我建构和文化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輥輶訛该研究理论上阐述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却没有对其形成规律进行深入探究。李洪曾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除了受职业、学历的影响之外,还与父母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有关系。从家长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程度来看,一般父亲比母亲高,高学历比低学历高,年长的比年轻的高,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的经理比医务人员、机关一般干部、店员高。輥輷訛“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机制:一是找到“动力源”———引发转变观念的内在需要;二是升华系统———提高认识,动摇陈旧观念;三是感染系统———激感,促进认识向行为转化;四是实践导向系统———利用科学的手段巩固认识与行为。该研究从家长内在深层动因的角度揭示了旧观念解构和新观念形成规律,提供了新视角。综上,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观念构成的认识在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和教子观上基本一致,之后评价观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但现有的研究不能全面客观地呈现其形成规律和影响因素,缺乏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家长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

关颖将家长教育知识分为“儿童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教育知识”、“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孩子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通过该研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独生子女家长当中,学过“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的家长比例最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其次。赵忠心认为,家长教育子女应具备的知识有:“优生知识”、“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张庆守指出,家长应掌握的教育子女的知识有应包括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知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关于家庭教育目标以及内容和途径的知识、家庭教育基本原则和方法学知识。华桦的调查表明:“家长最主要的家教知识来源于‘自己的经验积累’,占48.1%。换言之,部分家长主要依靠固有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传统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开放而多元的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尚未形成。”金晔在其对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自我导向学习的现状研究中指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比例高于母亲,学历较高的父母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自我导向性更强,职业工作稳定性高的家长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投入上要高于相对职业不稳定的家长。家长喜欢和常用的学习方式是“自我阅读”,而家长们认为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是“朋友同事间的交流”和“与教师交流”。该研究主要是针对家长学习教育知识的动机、途径、方式、投入等方面。综上,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关注不够,现有研究相对杂乱化、片段化,大多附于其他研究之下,对家长教育知识应然要求的研究不深入具体,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获取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家长教育能力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界定研究

赵忠心认为,“所谓教育子女的能力,就是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技能、技巧。”輦輴訛胡海燕认为,家长教育能力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性认知、理解性情感和理解。

(二)家长教育能力的应然要求

赵忠心把家长教育能力的应然要求总结归纳为三点,分别是了解子女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庆守把家长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分为6项:了解与分析能力、教育选择与规划能力、建立密切亲子关系的能力、家庭教育实施能力、教育协调和沟通能力、家庭教育环境设计能力。輦輶訛此概括较前者更细致具体。胡海燕侧重从人的认知、感情和行为实践活动三个层面,把家长教育能力分为理解性认知能力、理解性感情能力和理解性实践行为能力。陈永坤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情绪管理能力、逆境智能、学会学习、创意思维、理财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国际视野以及世界公民意识等。

(三)家长教育能力发展的意义与方式研究

关颖认为,家长教育能力的缺陷会导致子女产生不良心理感受,而家长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则是家长教育能力缺陷的关键。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程度远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导致其教育能力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輧輮訛缪建东把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发展阐述为父母的成长,其意义在于它是角色变化、科学育儿的必然需求。他认为父母教育能力拓展方式有:“在生活的过程中向比自己有经验的长辈或者同辈学习、主动通过看书读报或上网查找信息等方式自学、接收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三种方式基本概括了现有的发展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方式,但不够细致和具体。综上,目前关于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从促进家长教育能力发展途径角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缺少家长教育能力发展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素质开展了许多有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家长教育素质的内涵,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应然要求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在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掌握状况和获取途径的研究。总的来说,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对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对家长教育知识以及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文献法、思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居多,比较法、个案法、观察法较少,缺少长期跟踪式的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丰富研究内容的同时增加研究的深度,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根据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深入地开展家长教育素质的相关研究,为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注释:

①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6[R].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②欧阳连.家庭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8-22.

③焦健.合格家长素质简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2):50-53.

④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⑤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0.

⑥王铨,赵俊志.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尝试[J].中小学管理,2013(11):38-39.

⑦孙宏艳.父母应具备的教育素质[J].家庭教育,2007(2):4-10.

⑧张庆守.新世纪家长教育素质要求与养成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7,3(28):135-140.

⑨陈帼眉.家长的教育观念[J].父母必读,1992(11):4.

⑩俞国良,辛涛.社会认知视野中的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87.

关颖.家长的教育素质及指导———独生子女人格调查引发的思考[J].天津师大学报,1998(5):33-39.

许晓辉,庞丽娟.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62-63.

刘秀丽,刘航.幼儿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现状及问题[N].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192-195.

陈帼眉,何大慧.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个值得重视的新概念[J].家庭教育,1994(01):47.

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1995(4):9-13.

李洪曾.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1999(2):38-43.

“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促进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02(4):67-73.

关颖.家长教育素质对独生子女发展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8(10):15-23.

华桦.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9(10):45-50.

金晔.城市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自我导向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胡海燕.中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现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陈永坤.对话式家长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