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制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法制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语法教学认知语法教学启示
一、引言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二语教学中一直是争论的要点。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一套外语语法规则,但它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过于追求语法的准确性。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法对于语法概念过于狭窄,语法教学过于抽象,脱离实际,语言交际能力不足。在交际教学法中,语法教学服从于交际教学,语法项目的安排也随交际教学的要求安排,有些语法项目甚至被完全忽略,缺少系统性和阶段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法教学能够使语言材料输入更易接受,能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而认知语法的奠基人Ronald Langacker提出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当前英语语法教学开辟了新道路,为解释许多语法问题及教学实践,例如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等提供了新的视点。
二、认知语法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是从识解和构式的角度研究语言结构,重视人的认知模式来构建语言规则,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心智表征。语法涉及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与形式语法相反,认知语言学不认为语法是纯粹的形式问题,也不认为意义是基于真值和参照的。
1. 象征单位和构造
语言在本质上具有象征性。Langacker将语言单位分为三类:音位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而语言则是由象征单位建构而成,这些象征单位小至词素,大至语篇。由于受索绪尔语言观的影响,Langacker 将象征单位称为音位单位与语义单位的结合体,用公式表示为:象征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但Langacker 则认为语言符号是具有理据性的,并非任意的。而构造则是形和义的结合体。这里的构造与传统语言学所说的构造不同。认知语法中所说的构造范围更为宽泛,是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结合体,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存储于说话者的语言系统中[1]。
2.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
认知语法理论认为构造包括词汇与语法,构造具有象征性,最简的结构为形义配对体的象征单位。认知语法理论以“结构化创新型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2]呈现。
语法象征的直接后果是词汇和句法都严格按照象征单位描写。在构造语法模式中,语法构式是有意义的。这些构成说话人语言知识的单位局限于语义、语音和象征结构中,它们要么作为实际表达一部分直接展现出来,要么通过抽象图式化和范畴化结构中出现。
三. 认知语法之语法教学价值
人类语言中的句法构造也是人们不断经验后,概念化的结果,它也建立在意象图式的基础之上,与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模式息息相关。Lakoff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具体的,思维是想象和抽象的结果,思维具有完型性,不是原子主义的,思维具有生态结构,概念结构可以用认知模型来刻画[3]。语法是基于语义方面考虑推动的,每一个语法结构都是一辆承载着某一语义结构的马车[2]。以下主要从英语名词复数等阐述其认知概念和教学启示。
二语学习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将二语形式转化为母语意义理解形式,重要的环节是将二语概念化其本身。对于屈折语作为二语的语言学习者而言,往往会忽视语法构造中的曲折词素,英语中的复数屈折词素就是其中之一。
在认知语法中,语法规则是以构式图式的形式所表现的。语法规则是以构式图式的形式表征,它们是从具体语法表达式中抽象出来的。
根据认知语法,英语名词复数教学的过程[4]可为:
(1) 阐述一些复数概念的英语指示词,如:no, a few, several, a lot of;
(2) 在黑板上写上 “ I have got”及复数指示词,复数词素,但不提供名词。Eg: I have got a few ’s;
(3) 学生想象名词,演练句型。在演练过程中,肢体语言是不可缺少的。例如no 可摇手指或者摇头表示等。
(4) 成组演练。B 同学一边肢体语言,一边说 “ I have got some…+’s”, 同时假想这些名词是什么,A 同学则回答这一名词,同时跟B 同学所说的复数词素需要一致。如果A 同学出错,B 同学纠正。
(5) 下节课则演练复数重读塞音词素-es [-z].
通过这一过程,复数词素得以突显,对于区分英语与母语具有明显的作用。将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有机地结合,同时通过肢体语言等操练,将复数的概念传达于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从而内部习得复数概念与复数表达形式。
四、结语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尽管对于语法教学的态度百舸争流,但语法教学的价值意义是不可否认的。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则为目前的语法教学呈现出了新的前景。认知语法理论将语法看作是象征性的层面,语言表达的形式是由语义结构推动,并且通过图式体现出来,这对于英语名词复数、时态等的解释及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同时为解释语法的其他层面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寅. 认知语言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 Ellis, Nick C. and Peter Robinson.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11.
篇2
关键词: 认知法 职教师资班 大学英语教学 启示
一、引言
2003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指出,教学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要求,采用灵活机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得到最大的益处。在同等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会直接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需求,因材施教,探讨和研究科学、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成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供销合作系统职教师资班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学习群体: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有热情,主动性强,但基础差,底子薄,虽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收效甚微,成绩不理想。经长期实践证明,我们认为认知教学法十分适用于该类型的英语学习者。我们拟对外语教学认知法这一先进教学方法进行简要概述,试图探讨一种既适合职教师资班学生的特殊情况,又符合大学英语学习规律的有效教学途径。
二、认知法
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J.B.Carroll)提出,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和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ner)。认知法是为了矫正听说教学法的缺点而产生的,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智力作用,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强调把语言作为一个连贯的、有意义的机制,是着眼于培养实际而又全面的语言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体系。它把听、说、读、写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不完全侧重听说。
认知法具有坚实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基础。其普通语言学基础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r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学习语言的潜能。为此,他提出“语言习得机制”(LAD)这一概念,认为儿童生来具有将充满抽象规则的语言体系内在化的能力,并使之成为语言运用的基础。他还定义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一种创作型活动,他认为:人类,即使是幼儿,学习语言也不是单纯模仿、记忆的过程,而主要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发现和掌握存在于语言体系中的语法规则,并运用这种规则推导、转换、生成无数的句子。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发生认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ner)的“基本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理论。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在研究语言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的过程中,他发现儿童语言的发展状态与人类天生能力和客观经验密切相关,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法的教育学基础是18世纪哲学家维柯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即人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再是教师教授、学生接受这一单方向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教授中、引导下根据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及其意义,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容丰富,对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其核心理论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有意识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认知法对职教师资班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认知法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并保持其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承认并充分开发其智能作用,发挥其主动性,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认知法还强调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提倡演绎法教学,反对机械模仿,强调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坚持启发学生自己观察并归纳出语言规则,启发其在交流中活用,而不是死背语法规则。职教班师资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很少主动开口,缺乏自信,这和他们长期接触“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有一定关系。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增强信心,转变观念。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更要引导其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发挥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应杜绝“满堂灌”,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口头或笔头的练习,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实践证明小组讨论、限时复述内容,以及课前小演讲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大量的素材,并在讨论和讲述的过程中交换彼此的意见和看法,既巩固了语言规则又锻炼了语言能力。
2.听、说、读、写齐头并进。
认知法主张全面地掌握语言,把听、说、读、写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不完全侧重听说。引导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优先发展任一语言技能,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协调发展。综合调动多种感官,一切能够接受信息的手段都要充分激发、利用,以求收到最佳效果。在职教师资班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适当选取各种体裁的文章和原版影视作品,鼓励学生朗读、观看并撰写读后感、听后感或观后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及阅读、写作技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师资班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在教学过程中,语音教学应适可而止,应重视阅读和词汇量的扩大。
3.适当使用母语。
认知法主张适当利用母语,认为母语是学习外语的助力而非阻力。特别对成年人来说,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将目的语与母语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语言的表达异同,有助于确定学习难点和重点。用母语来解释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效果较好。注意将母语的语言框架、知识结构正迁移,往往在成年人的外语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职教师资班的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母语基础,但英语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大都把英语当做工具来学习。如果在课上只讲英语,学生难以全面、准确理解教学内容,适得其反。一些学生由于无法跟上教师的讲授,产生学习焦虑,甚至可能放弃英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如需讲解较为抽象的语法规则、易发生混淆的词汇,以及长、难句等语言现象时,母语可使用得多一些,在必要情况下,可允许作适当的对比翻译。
4.学生犯错误不可避免。
认知法主张学生犯错误是习得的一个过程,是可理解的。要正确对待学生在习得外语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分析、了解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一般性错误不宜过多纠正,但当遇到突出的可影响交际的错误时,要加以纠正并适当补充练习。职教师资班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较差,底子薄,信心不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保护其信心与积极性,过多的纠正或指责容易使其产生怕出错的心理。在对习得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应采取积极方式,使其接受更多正面信息。在练习中,如遇到典型错误,教师仍需在课堂上及时指出,以点带面,并可在纠正的同时充分肯定其优点,起到鼓励的效果。
四、结语
认知法吸收了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先进理论,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智力作用,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听、说、读、写协调发展,着眼于培养实际而又全面的语言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我们认为认知法是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符合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习得外语的认知学习过程,有助于推进当前职教师资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崔素红.外语教学法研究的历史及其当前意义[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37-38.
[2]聂清浦.认知法与大学外语教学[J].山东师大学报,2000,(6):105.
[3]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王春湘.认知教学法综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79-181.
[5]谢钰.关于认知法和大学英语听说的训练[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51-53.
[6]徐仕琼.认知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66.
篇3
关键词:道德认知 道德教育 教育启示
一、道德认知的内涵及道德教育的目的
道德认知内含这么几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思考、道德选择、道德创造。道德认知是指社会个体对生存环境道德规范的知晓、理解和掌握,它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层面。道德思考包括产生推理、道德鉴别、道德批判、道德评价等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面临的道德规范内容是否符合道德行为事实、是否符合道德客观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等进行思考。道德选择是指在面临各种不同道德规范时,通过比较鉴别,反思权衡后所作的认知上的取舍。道德创造是道德认知的最高层面,它是指道德上的新追求,既包括道德规范的改进也包括道德规范的创新。社会的飞速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变动,使人们不得不对过时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进行改造。因此人们在赞同而接受一种规范后,还“必须逐渐学会怎样用新的生命去调和、清除其中的陈腐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它们适应变化不定的社会生存状况”。总之, 道德自我总是渴求着新的追求,智慧的头脑总是向着新的经验开放。道德认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精神气质,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这种精神气质和行为习性。
道德行为不同于一般行为,它是基于自觉意识而作出的自愿、自择行为。由教师代学生作出的或在外界压力下学生作出的无奈选择,即便是遵循了道德规范也不能充分体现该行为的道德品性。主体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而后作出自觉自愿的道德选择乃至道德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积极参与、着意渴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体现了道德行为的本质。为此,有效的道德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关于这一点,20世纪60年代,道德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实验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佐证。认知发展理论的中心思想即是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劳伦斯·柯尔伯格 (lawrencekohlberg)认为要想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必须从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入手。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指导活动刺激学生进行思维,激励学生去积极组织自身的道德经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向下一阶段发展。英国杰出的教育哲学家威尔逊(johnwilson)也认为道德的实质就是思维。他反对那种缺乏理性支持的灌输方法,认为培养道德思维可以使学生逐步脱离错误的思维方式。
另外,实现道德认知上的超越也是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们推进了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道德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独立的价值思考和道德批判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在无穷多的选择面前迷惘困惑、不知所措,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道德分析、道德选择和创造力为目的,使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现状,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
二、理论对实践的启示
从理论理解上的突破到实践尝试中的超越需要一个过程,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也不能只企求于教育者的单向道德灌输,还必须从变革教育理念的高度对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完善。
&nbs
p; (一)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观
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把道德教育简单地混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性的无限夸大忽略了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使教育者往往以道德操纵代替道德教育,导致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无地位状态。杜威就曾强烈反对过这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灌输的倾向,他认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 ,都是道德的教育。”提出著名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做中学”的观点。
同时,柯尔伯格反对“美德袋”式的教育 ,主张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威尔逊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思维,麦克菲尔的以情感的共情作用为基础的“体谅关心”理论,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等等,也无一不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道德发展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总之,受教育者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充分发展有赖于改变陈旧的道德教育陋习,重塑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选择比较方法,拓宽道德知识域
只有先有思考的对象才可进行必要的思考,只有先提供选择的机会才有选择的可能。社会共同体所认可的主流价值取向及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构成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但主流道德价值体系本身有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经历着与其同质或异质的各种规范取向比较鉴别,采真去伪。“任何一种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取向都只有在同其他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比较中才能证明其正确性或合理性。”只有让学生在比较中看到我们所倡导宣扬的规范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异质规范的不合理性时(价值澄清),他们才会给自己下命令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服从合理的道德规范。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既重视课程的内容,也重视课程教学的形式;既重视正面的教育,也重视学生的选择;既重视整合性课程,也重视偶发性课程;既重视隐性课程,也重视活动性课程。
(三)实施“苏格拉底法”
迄今为止,道德规范、道德知识的灌输尚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主流。普遍的灌输除了使受教育者掌握一些僵死的教条,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在道德生活中的知行不一,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无济于事。 “真正的道德教育是苏格拉底式的”——用提问、对话的方式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进行道德推理、发展道德思维的方法。柯尔伯格提倡的“新苏格拉底法”就是一种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诱发学生在道德上的认知冲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事积极的道德思维的方法。而道德思维的功能就是解决个人之间基于原则而提出的不同意见的冲突。因此,“认知刺激”是实施“新苏格拉底法”的核心,学生可以在两难的认知冲突中,发展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而后建构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
(四)提倡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苏格拉底对话法要求对话的双方或多方是平等互动的。学生是一个与教师一样有自己权利、富有个人思想的人,他们不是等着师去操纵的傀儡。教师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公平待他们,珍视他们的道德思考并允许和宽容他经意或不经意中所犯的某些失误。平等对话不强调惟一确答案,也不会因为期望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一去阻止冲突和不一。对话中教师不再是外部规强制执行者但仍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指导者。
(五)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效果,方法多样
西方的道德教育特别注重效果, 从理论上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和艾略特·突里尔等人的范式理论都试图有效地解决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的问题, 卡洛·吉莉根的关爱理论也十分关注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人的整体道德素质问题;是以,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我们的教学也必须要注重效果。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判断、选择、创造等认知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完成认知的任务、只要侧重道德思维的训练就能达到德性培养的教育目标。尽管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和指导因素,然而道德行为的
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信念的养成对道德品质的形成更具有决定意义。所以,仅仅靠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充其量只能解决道德教育实践中最紧要的问题,它是无法解决道德教育的所有难题,注重对实践等其他道德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全球教育者的道德共识。故道德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方法的使用, 强调各门学科的相互配合,强调学校、家长、社区的协作, 强调德育内容贴近现实社会生活, 强调道德教育不仅包含着道德观念的灌输, 而且还包括良好习惯、态度、情感、志趣和爱好的养成以及人格塑造和创造能力、批判精神的培养。课堂活动注重社会生活清静的模拟、角色模拟,课外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学校还通过其他学科和校园生活的道德教育,形成综合的校园道德教育工程,做到生活德育,而非知识德育。
(六)符合心理发展水平,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品得的形成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它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的和外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根据皮亚杰的实证研究,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遵循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学校德育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如想使学生形成某一频道,必须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在适当的场所表现适当的行为。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制定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是必要的。
(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吴俊. 木子. 道德认知辨析及其能力养成. 道德与文明. 2001.5
佘双好.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德育课程理论的特征与局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黄骏.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5.9
李太平. 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 比较研究. 2003.9
篇4
关键词:认知语法 句法结构 语言形式 语义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以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产生,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及Ronald Wayne Langacker。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认知的产物,依赖于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理解和概念,因此应该根据人们的经验、感知和概念来研究语言的产生和应用。人类使用语言这种符号来对事物进行解释和概念化,又借助于这种符号来完成交际功能,不论哪一种过程都离不开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以Langacker为代表,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作为一种崭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方法在国外蓬勃发展(张燕,戴卫平,2010;刘宇红,2004;赵艳芳,2001)。认知语法脱始于Chomsky的生成语法,反对传统语法在句法自足理念观照下对语言结构的形式化诠释,批驳了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学派对排列组合的语言结构与意义间关系的任意性阐述。
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具有算法特征的自足(self-contained)系统,有着独立于其它认知系统的高度自主性(autonomy);语法(尤其句法)是与词汇和语义不同的独立的语言结构层面;对语义的描写必须采用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方法(刘宇红,2004;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语言形式不是直接反应外部客观世界,而是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语言是认知的一个有机组成,对语言结构的描写必须标明其认知过程;认知语法认为语言本质上是象征性的,语言构件既有概念输入又有语音输入。
本文基于认知语法的视角,以英、汉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为例,对比了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和同一语言的不同句法结构,旨在表明不同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着不同认知方式和不同的语义概念。句法结构并非任意产生,而是因为不同的认知方式导致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经验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二、英、汉两种语言不同句法结构的比较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窗口。”(赵艳芳,2001)语言是认知的工具,对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语言也是认知方式的体现,语言的相对性能够体现认知方式的相对性、文化和思维的相异。
人类因自身的内在特性产生了语言,但是产生出来的语言在结构形式以及意义内涵上有所不同,不同民族的语言产生与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思维是密切相关的。以汉语和英语为例,两种句法结构的不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在英语句法结构中,主语和谓语不能缺少,讲究时态的对应,连词的使用,因此称之为“刚性”语言;汉语句法形式灵活,主语多样,讲究意念接应,因此称之为“柔性”语言。例如,汉语成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宋《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
在英语中的表达为: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 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出自《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虽然汉语中缺少了主语,但不失为一个完整的表达,读者或听者不会产生疑虑或者困扰,即使没有“if”这样的连词存在,仍不妨碍它表达虚拟和假设的语义。汉语使用语义或者意念把字和词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句话,而英语需要借助完整的主谓结构和连词等才能完成语义的传递。
(二)英语多用抽象名词作为主语,而汉语倾向于使用人称代词作主语
“Anger bereft him of words”在汉语中一般不说“气愤使他说不出话来”,而说“他气得说不出来”。英语中用抽象名词“anger”作主语,而汉语则使用人称“他”。下面的例子也可作类似的解释:“His absence of mind during the driving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他开车时心不在焉,几乎闯祸”;“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都没有”;“His reading inspired me:读了他的作品,我深受鼓舞。”
(三)英语中常使用被动句而汉语使用主动句
来看下面一个例子:“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 the work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problem solved.”汉语中不说:“困难被克服了,工作被完成了,问题被解决了”,而使用主动语态表达:“困难克服了,工作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同样,汉语中很多主动句都表示被动含义:“西区盖了房子”,翻译成英语就是:“The house was built in the western campus”;再如,“The novel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foreign languages.” 小说《红楼梦》已经译成多种文字。
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不能只停留在对形式上的对比层面,而要挖掘这些不同点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似乎静止的句法结构背后有着无限空间的认知互动。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体验产生不同的认知模式,不同的认知模式又直接引起思维模式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模式通过编码机制在句法结构上变现出来(高佑梅,2011)。16世纪到18世纪,理性主义弥漫于欧洲,其思维方式倾向于逻辑性和协调性,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显性的形式(Overt forms)以及形式的完整。英语句子结构严谨,单词使用受到“人称”“数”“格”的约束,句法严格,主谓必须一致并且不可缺少,连接句子的关节点明确,少有歧义。因此语言使用侧重“形合”,形式对意义具有决定性作用;抽象名词作主语和被动语态的惯用也说明了英语思维的“理性”。而中国人深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等文化的熏陶,认知方式重“领悟”“顿悟”,表现在语言方面就是,强调意义连接和主体意识。连淑能(2006)对汉语思维模式与句法特征关系的解读是:
“(汉语)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体现悟性的相似性(iconicity),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多于弹性,灵活多变,着重意念,颇多隐含……流水局很常见,话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流动,完全句和不完全句混合交错,松句、散句、紧缩句、无主句、省略句、并列式复句交替并用,句子之间可断可连,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言简意赅,‘意尽为界’,多取意合法。”
用意念连接的方式构成句子,是中国人重悟性的体现,也是汉语产生大量成语和歇后语的原因。悟性有主观性的特征,所以中国人常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这就解释了汉语不用抽象名词作主语而采用人称作主语的原因,同时这种主观性也能解释汉语中的主动表达多于被动表达的现象。
三、同一语言中不同句法结构的比较
认知语法认为语义是语言的基础,语义与句法是相乘而因、不可分离的两方面,“不参照语义值来分析语法单位与编写词典但注明词义一样是不可取的”(Langacker,1990)。Langacker还指出,意义由概念内容和识解内容的某种方式构成,识解包括“详略度、聚焦、显著性和视角”四个方面,选择不同句式是识解差异的结果(黄洁,2012)。同一事物,同一场景在不同的人看来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反映到语言层面就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单从一门语言来看,不同的句法结构可能表达不同的含义。例(1)和例(2)就说明了这一点:
(1)一张床睡五个人。
(2)五个人睡一张床。
例(1)和例(2)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同义句,但从认知语法的角度看,它们所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随着讲话者采取的角度不同、所要表达的含义不同,就会选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式。例如当使用者倾向于表达“地方拥挤”或“生活窘迫”这样的概念时,会选择例(2):“五个人睡一张床”,然而,如果使用者仅仅强调床的面积大,会使用例(1):“一张床睡五个人”。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来分析的话,两个句子的突显部分不同,“一张床”和“五个人”在两句话中从属的地位是不同的:例(1)中“一张床”是图形,是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五个人”是背景,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例(2)中图形和背景的位置却完全相反。
在语义和句法层面,认知语言学注重意象和意象图示。
(3)A:我们用这种颜料染不了毛线
B:我们染不了毛线
C:毛线我们染不了
D:毛线染不了
E:用这种颜料染不了毛线
本组五个句子看似表达同一个意思,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句(3)A中的“用这种颜料”用来介绍“染毛线”的方式,突显了这部分;而句(3)B相比于(3)A强调了“染毛线”的能力;(3)C和(3)B相比,(3)C将“毛线”提到句首,突显了对象,掩盖了其它两个部分的地位;(3)D和(3)E缺少了“我们”这个主语,倾向于描述一种非主观事实。不同的句法结构说明使用者对事件有各自的理解和侧重,同样,这五个句子不同的结构形成了意象突显的不同侧面,其语义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句法结构在听话者的大脑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意象,最后造成不一样的理解。因此,句法结构并不是任意的,结构与语义是密不可分的,单纯地按照主、谓、宾等基本成分的句子结构分析,将难以深入、准确地体会话语使用者的语义侧重和内涵。
从英语的句法结构中也能看出认知语言能够学中关于句法结构和认知方式、视角的关系:
(4) a.Susan cut down the tree with an axe.
b.The axe cut down the tree.
c.The tree was cut down with an axe by Susan.
d.It was Susan who cut down thee.It was the axe which cut down the tree.
可以看出例(4)a~e中说话者注意的焦点是变化的,a的视点在“Susan”上,(4)b的视点在“the axe”上,(4)c的视点在“the tree”上;d比a更加强调动作的实施者,(4)e中“the axe”的强调程度与(4)b也是不一个层次的。认知语法认为,在特定语言事件中,语言使用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即选择不同的视点或焦点,突显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从而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或概念结构(高佑梅,2011)。以意象作为概念系统体验的基础完成理解事物和抽象思维的过程中,突显部分和隐含部分能准确说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或者表达重心。当不同的人脑中形成了不同的意象图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输出。
四、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认知语言学认为,由语素组成的词、短语、单句或复句都是大小不同、复杂度不同的构件,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每个构件、象征单位都是心理上的完型结构,构件的意义不能完全靠其组成部分的意义推倒出来。例如“bicycle”由两个词素构成“bi-”和“-cycle”,但“两个轮子”并不能代替“自行车”这个整体的含义。不论是英语的句法结构还是汉语的句法结构,都不是单词和词组的任意组合或简单相加。句法的构建依赖于一般认知方式;句法学习离不开认知能力;句法运用通过不同的认知侧面阐释不同含义。每个构件有机地组合起来就会引起人整体的感知系统,这与格式塔理论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是说,任何句法结构中,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即使在汉语这种用意念来构成句子的的语言中,“一张床”“睡”“五个人”的不同排列所构成的整体意义是不同的,要远大于三个词相加的含义。任何语言现象的产生都意味着人的认知有所参与。因此,不管从一种语言出发还是从多种语言出发,每个句子的结构都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理据的。
五、结语
认知语言学能充分解释语言多样化产生的原因。认知语法否定语言自治观,认为任何语法形式、语言结构都能够在认知层面找到原因。语言产生于人类思维的固化过程中。语言依赖认知,句法结构离不开人类的认知过程。总而言之,就像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所说:我们不能认识事物的本真,我们只能看到它在我们眼中的样子。我们之所以会“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因为语言表达并非完全对应于现实世界,不能真实、完整地表达事物的原貌,而是受制于人类经验的内部认知机制和过程对外部世界的不同反映。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徐亮副教授的悉心指导,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W.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M].Mouton de Gruyter. Berlin·New York.1990.
[2]《认知语法导论》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2,(2):208-211.
[3]高佑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特征释解[J].天津外国语报,2011,(2):16-23.
[4]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理性与悟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35-38.
[5]宇红.R.W.Langaker认知语法评述[J].外语研究,2004,(4):6-11.
篇5
(一)重视程度不够,理解存在偏差
要想搞好高校的法制教育,首先就要搞清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为何。现在不少高校的法制教育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就是高校对于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没有搞清楚法制教育的真正含义。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时不足。虽然高校没有升学方面的压力,但是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法制教育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科目,因此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师根本无法在课上深入的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2)概括性过强,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仅就法制概念、简单法律条文等进行介绍,并没有将法律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3)教育内容不均衡。高校教师向学生进行法制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侧重于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规范,让学生通过学习法制课程避免出现违法犯罪活动,但是却忽视了对维权方面的教育,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侵害,却不能合理维护自身权益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专业教师,教师水平不足
法制教学对于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授课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仅依靠教材内容进行课堂的授课,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并且也难以回答学生提出来的一些个性化的问题。通过对部分高校法制教师进行走访,除了拥有法律专业的学校在法制教学方面会应用较为专业的法学教师外,其它绝大部分高校法制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使得高校法制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提升。除此之外,教师授课水平也难以达到相关要求。部分教师仅将法制教学当做一门知识进行传授,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严重局限了法制教育的作用。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
(一)改变高校认识,革新教学观念
德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与法制教育的混同在现在高校中尤为明显,并且高校对法制教学重视不够也经常影响法制教学的发展。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法制教育中,高校首先就要对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改变对法制教育的认识,明确法律对人行为的限制和规范,以及法律的强制性,要认清法制教育与德育之间在功能性上的不同。(2)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法制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守法意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权益维护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并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有针对的开展与就业相关的法制教育,让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可以通过法律知识来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
(二)联系实际生活,注重素质提升
与一般的学科教育相比,法制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思想层面有所转变。首先,教师要将法制教育的范围进行扩大,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之中,对学生生活中的错误行为、不良习惯等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用法律法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可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在工作岗位中可以安分守己,努力进取。其次,让学生对自身的权利有所了解,联系实际的生活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学生应注意什么?工作单位违反合同内容学生应该怎么办?以及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后对工作单位不满意想要离职应该怎么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学生对法律的生疏感,并且更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的应用。
(三)迎合学生需要,听取学生意见
法制教育是一门实用性课程,而进行应用的主体就是接受教育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法制教学的过程中应走进学生之中,和学生就法制教育问题进行讨论。首先,教师应摸清学生的法制基础,把握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是否正确等等。其次,要丰富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且随时的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再次,要注重以人为本在法制教育中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给予满足,并对学生认为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法制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最后,要多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在班级之中进行场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活动,让课堂教学在趣味性上有所提升,改变法制教育的枯燥无味。
(四)深化教师培养,引进专业人才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除了设有法学专业的院校,一般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水平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学校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要保障任课教师拥有足够的专业性,在教师选拔方面进行按个的把关,严禁其它学科的不具专业知识的教师从事法制教育工作。(2)要深化教师的培训,让法制教师可以随时接收到最新的司法资讯,并且针对法条的修改、法律的新增等给予关注,确保高校法制教育的先进性。(3)要引进专业的人才,提升高校法制教育水平,让学生接受到最准确、最实用的法制教育。
三、结束语
篇6
1.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要有相应层次国民与之适应,国民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也包括法制素养。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让他们成为有文化、守纪律、诚信向上的合格公民。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一定专业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遵纪守法应当是最基本的保障。学校开展法制教育,不仅是社会法制意识的提升,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
1.2减少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
受各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很多层面都存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滋长等不良因素,对青少年造成严重的思想冲击。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成年与未成年这一关键期,容易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及法制能力的提升,加强自身控制,远离不良社会因素干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3有效降低学生犯罪率
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单纯、识别能力相对低的关键期,法制意识不强,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率由2008年5.58%左右上升到2011年为8.67%,且逐年呈上升态势,居高不下。其中中职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加强中职学生的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学生遵守法律能力,对减少学生犯罪发生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中职学生法律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2.1学生法制意识整体上淡薄
调查显示,学生对法制相关内容了解较少,对法律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清楚地理解法律包含的要义,也就不能很好地对自身行为进行控制,容易出现哥们义气、意气用事等现象,造成学生犯罪率上升趋势。据公安部门统计,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中,中职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2.2教育力度不够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法制教育在现行教育课程设置上已经纳入课程计划,但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必要的保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检查,与文化科目相比,地位大大降低。在课堂法制教育内容规定、师资配备、过程监控、量化评估等方面还有许多弊端,亟需强化。其次,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受学校、教师对法制教育的程度影响,中职学生对法制认识出现许多问题,将法制教育课看成无关紧要的思品课,并逐渐淡化,造成法制教育形同虚设,严重影响法制教育课的开展。
2.3自身合法权益缺乏必要保障
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对中职教育中的法制教育认识不够,造成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不能得到普及,也就造成在生活中遇到突出事件时,不能很好地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进行自我保护,会采用非正常手段进行处理,从而引发一些纠纷,让自身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因素。
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要低,开展法律知识有难度,再加上学生对法制教育认识不足,造成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差。
2)教育模式因素。
受传统课程设置影响,对专业文化课程比较重视,对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时数等方面关注较多,而对法制教育设置相对较少,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体系,不能对法制教育的开设提供相对稳定的保障,造成学生法制教育的欠缺。
3)实践能力因素。
当前的课堂教育模式仍然以课堂为主,虽然科技手段逐渐进入课堂,如多媒体技术、班班通工程等得到应用,但还是缺少相应法制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如开展法律课堂、我来当法官、模拟庭审现场等综合实践活动,影响学生法制能力养成。
3提升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3.1突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规范化
1)制度是行动的保障。
中职学校开展法制教育首先分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改变传统“重智轻德”的理念,建立相应的法制教育管理机制,使学校法制教育真正纳入到教育总体框架体系中,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进程。
2)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
中职学校以专业技术为主,要努力营造适于学生遵纪守法、重德重技、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为法制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
3)要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一支思想过硬、技能专业、师资过硬的培养队伍,教师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法律内容的理解,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对促进法制教育顺利进行有重要促进作用。
3.2逐步完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的设置是科目开设的重要保障,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不能得到很好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置不恰当,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没有突出法制教育的基本地位,在学校课程设置体系中可以说是形同虚设,没有具体实质的内容,也没有相关的辅助的学科进行学习,从而严重影响到法制教育课程的实施及学习。要在课程设置中加大法制教育的设置力度,增加课时数量,加强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联,将内容与学习方法作以明确的规定,突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从课程标准的高度将法制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中来,保证中职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符合时展的需要。
3.3有效整合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
为有效开展学校法制教育,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入手,从中职生青少年自身实际、学校实际、现行法律时代要求实际等方面综合考虑,加强现代社会法律内容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时代法律认识与信仰,在认真学习与理解现行法律内涵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课堂学习,突出相关学科间横向联系与资源整合,全面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及改进法律的行为习惯,促进现行法律的改进与完善,促进社会整体框架体系的完善。在学习方法上要进行改革,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探索,由传统单一教学方式,积极向理论-实践-理论提升、互动学习等先进模式转变,开设丰富多彩的法制学习活动形式,通过在课堂中观看法律相关视频,开辟课堂在线专栏,组织法律知识擂台赛、法律在我心中主题座谈会、我来当法官、模拟庭审现场等一些法制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去,从课堂中走出来,在活动中加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依法行事的意识及能力。
3.4法制教育中加强德育内容的渗透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在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实施过程中,也要将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只有对学生思想认识、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正确定位,整体上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及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进行法制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法律能力的提升。要通过课堂学科学习、宣传工具、网络媒体、集会、综合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中职生的德育,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学生法制的学习,更好地促进中职生的法制教育开展。
4结语
篇7
虽然学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但许多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都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不少高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少冷静的思考,自控能力、守法自觉性较差,对法律条文理解很少,不能自觉应用,不能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违法犯罪的行为时有发生,更别说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提高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合理化路径
1.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
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它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弥补、调节和促进的作用。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正是具备较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这类型的人才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而法律教育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应从思想上重视法制教育的开展,提高法制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2.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方法和体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大量鲜活的案例作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同时,法制教育应注重与专业知识、与学生即将就业岗位的结合。其次,有意识地开辟第二课堂,如选择理论难度不大、受人们关注的典型案例或与现时代年轻人关系密切的案件来组织模拟法庭等。最后,校园网也是学生获取校园信息的重要手段,利用校园网加强法制宣传,通过校园贴吧提供最新案例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此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3.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教育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必须要加大对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投入,从法律专业人士和法律学位毕业生中招聘适用人才,充实法制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还要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进修等形式,增强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法律理论、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
4.提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一个公民守法还是违法,不仅取决于法律对他的约束程度,还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德行。我们常说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但实际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不良行为的影响,进而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甚至是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帮助他们辨别好与坏、善于恶、美与丑,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三、结束语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法制教育;中职学生
一、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四大战略布局之一,由此可见依法治国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目前我国新型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而这些技工型人才大多出自于职业技术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其构成形式之一,因此,中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法律素质,使其自身意识到依法行事的重要性。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面重新定位,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高中教育逐年扩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临着生源匮乏的尴尬局面,大多中职院校几乎是无门槛入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中职生中有近一半(44.65%)的学生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常规,对学习有比较正确心理的学生约54%,仍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能力较弱。[1]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职院校教师整体法律素质不高
中职院校教师大多数都是由德育教师或者辅导员兼任,其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法律知识无法讲透,法律要点不够精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往往是照本宣科,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法律知识。即使学生产生法律相关的疑问,大多数教师往往无法给予学生有益的答复。因此,大多数学生开始不信任教师,产生了抵触心理,并且往往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死记硬背,这与法制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2]。
2.中职院校学生对法制教育缺乏热情
由于从小接受的是主科(数学、语文、英语)至上的教学理念,因此,对法制教育这一“副科”存有偏见。在大多数的学生眼里副课只是用来打发时间,凑学分的配菜,甚至有些人选择在副课上干私活,补睡眠。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不但达不到教学目标,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法制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
一方面,课程内容只有广度,缺乏深度,教师只是针对教科书的内容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忽视了法制课的教学目的。使得学生只知有法,不知用法。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法制课大多只是象征性的开设一学期,使法制教育缺少连续性与时效性。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中职学生不知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这就是法制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疏漏之处。
三、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观念
首先,要从意识上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制观念,比如可以在校园内定期开展普法活动,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加到法制教育的宣传中来,潜移默化的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学校要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设立主管法制教育的副校长、聘请法律顾问、长期从事政法工作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法制教育辅导员,成立校园法律咨询中心。与此同时,制定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编制目标体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在校期间学生法制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记录在内,从校规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法制教育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校园秩序和中职学生的犯罪率。
(二)培养中职院校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
第一,可以由校方组织开展法律学园活动。比如,分批次,分专业的组织学生旁听庭审,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并循序渐进的接受法制教育。第二,科学合理安排法制教育课程。首先,可以划归到通识课程中,使其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学期,而是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法律专业课,比如,针对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可开设,广告法、合同法、经济法、商法等实用性强的部门法。在学习相关部门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职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三)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院校学生年龄基本在15岁到18岁,从心理学观点,这一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但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心理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他们较同龄的孩子更早的步入社会,其多表现为:1.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烈。2.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3.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障碍。4.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使学生正视自己内心真实的自己,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适应社会的复杂多变,“心理咨询可以对法制教育进行有效的辅助,是深层化、科学化的德育。”[3]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加强我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结合中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相信,在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投入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一定会朝着健康、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出具有一定法律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贡献力量。
作者:率婷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徐丽春.中职生学习方式及状态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5(6):58-59.
篇9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的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而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普通公民的法制教育相比,大学生更侧重于理论教育,对于普通公民进行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法律条文的教育,而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则不能简单的进行法律条文教育,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大学生不会像中小学生一样简单的服从家长和学校,而是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不仅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再是对法律单一的认识和接受,而是更多的探讨和论证,法律为什么会这样规定?会给我带来什么?这些都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当然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不可能学习所有的法律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如果想更多的了解某一门法律课程,则可以通过其自学能力得以解决,所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心应该是提高法律意识和树立法律信仰。
二、现代学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地位
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环节,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学校的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径。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和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一条真理。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只有法律信仰才可能守法。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律信仰更是空中楼阁。现代教育的系统性、规模性和科学性有组织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育受教育者的法治信仰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为最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刑事犯罪逐年上升。
总结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不计后果。这些很多都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较差而导致的严重后果。一些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加上法制观念极其缺乏等,其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而学校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施加法制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法制教育的欠缺使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
现在很多高校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和法制教育。我国从1987年就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而后又于1998年设置“两课”,以及后来的05年课改后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后面简称《基础》),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都流于形式。尤其05年课改以后,道德与法律结合,压缩了原有的课程内容,并且很多老师原来要么是学德育的要么是学法律的,其上课也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将该课程上成单一的德育课或者法律课程,没有起到应有地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内部本身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班主任或辅导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对学生必要地关心和了解,以至于学生不良行为的发展,甚至沦丧到违法犯罪。另外由于学校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落实,对大学生迟到旷课,考试作弊和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行为未能及时的处理和有效控制,这无疑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反叛心理,使一些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二)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冲击
现实生活中很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金钱与权力凌驾于法制之上;权钱交易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遵纪守法、热心助人的人没有得到褒奖甚至还受到诬赖误解;还有一些以低俗下流挣人眼球,甚至还以次成为名人,这一切都让大学生迷惘、彷徨,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认知产生错觉,甚至导致其不能明辨是非。另外社会上对一些现象的误读,也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很多学生对违法犯罪认识片面,就像药家鑫一样,认为交通事故中撞人不如撞死,怕受害人难缠进而犯罪。相信权力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拿钱买命,无法无天。有这些思想的人还不在少数,这些都是舆论媒体的片面报道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误导,而这些误导有些却引导着大学生行为。最后网络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其中一些低俗、下流、污秽不堪的东西冲击着大学生地视野,这些极具刺激和诱惑力的东西很容易让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毁掉自己,近来大学生犯罪其中很多都和网络有关。
(三)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部分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孩子,要么对孩子过于严厉。过分溺爱的孩子会使孩子过分自我、缺乏磨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而过于严厉会使孩子形成冷酷自卑的心理。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低下,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新时期大学生法制教育构建
(一)充分有效地利用《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基础》不是原来两门课程内容的罗列,也不是两种知识简单的相加,而是要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门新课程。该课程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放到首要位置,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领悟法制精神和道德精神以及两种精神的实质,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为此,该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应当提高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教师要能够寓法制教育于道德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以道德自觉为目标,而道德的最底线就是法律。教师要建立“整体教育观”,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融合,而不是割裂两部分的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懂得自觉地学法、守法、护法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学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把基本道德义务纳入法律规范,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养成。因为如果只靠个人的良心和社会舆论来保障道德要求的实施,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利用法律强制手段加强法律的执行环节,才会使道德义务的约束力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这样既可以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敬畏,又可以增强人们对道德的认同,从而保证道德教育的成果。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在了解和懂得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使他们对法律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这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及大学生社会化的必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和融入社会,更快地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道德教育的理想结果是培养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如果一个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的内心道德标准就会要求他遵守法律的规范,因为能够遵守法律的规范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法制教育的理想结果则是培养一个知法、守法的人,而法律的基本原则都是来源于道德,对法律规范的深入理解和内化就是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因此,我们法制教育的成果除了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外,还可以进一步升华为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的成果除了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外,还可以促进良好法制观念的形成,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统一起来,有利于法律规则和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地调整大学生的行为,也有利于指引和保障大学生的健康。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化教育相融合
法制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教育者必须学会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法制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把握一切有利机会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改变传统“课堂说教”式教学,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纪律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如何在社会上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如何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当然主流媒体也要积极地引导,褒扬楷模,批判错误。对社会道德模范大力褒扬广泛宣传,而对于少数的不法分子进行大力的批判,以警示社会公众。这对于正处于身心重要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给他们现实有力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问题;办法
高职学生是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同样肩负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法制建设。当前,受经济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不懂法甚至违法的现象屡见不鲜,曝露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弊端。所以,加强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牢固树立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高职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是高职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深入研究新时期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独立性受到削弱
对专业知识教育重视,而忽视法制教育,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使用法制课教材是根据2006年课程改革形成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它将《法律基础》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整合,使“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统一在一起,导致《法律基础》从属于德育课,按照德育的方法开展法制教育,弱化法制教育功能,法制教育的独立性受到削弱,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的意味很浓,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法制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正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比例关系的失衡,导致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这样法制教育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教学模式有局限,忽视实践环节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法律知识本身体系繁杂、晦涩难懂,应用性强且抽象。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诠释律令,讲案说例,学生在教师的理论“轰炸”下记住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空洞的讲解,被动的接受,结果是教师讲授法律知识不少,但学生只是记在笔记里、划在书上,在指导自己行为上很少得以体现,考试也只是对记忆力的考查而不是对知识的真正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方法导致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培养出良好的法律素质,淡化了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3、法律知识教育多,法律意识培养弱
高校法制教育,更多的仅限于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简单,与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主题往往偏重于防止违法犯罪,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培养,不能准确理解法律课程开设的目的,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培养,导致许多高职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把对法律精神内化为实际行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法知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守法的自觉性较差,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违法犯罪行为是有发生,影响了高职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
二、高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改善途径
1、把法制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分离出来
教育理念不改变、不到位,法制教育的深化和创新就无从谈起。我们要把法制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分离出来,树立独立的法制教育观,充分认识到法治和法制课在现代社会中的主流地位,这是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扭转被动局面的希望所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本质是以广大在校学生为对象,以法治和法律为内容,以培养其法律素质、传授法律技能为目的,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为主旨,展开的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合一。我们要从学生实际需要与未来职业发展出发,结合当今时代特征与高职学生特点,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受体相通的法律课程,例如,可加以《劳动法》、《合同法》、《民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反不当竞争法》或有关工商、金融、会计等部门规章的重要内容,作为《法律基础》课的深化和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的内在性需要,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用法能力。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不是让他们成法律专家,而是帮助学生在走上社会后懂得运用社会的法律资源,懂得寻求法律的保护,懂得法律上的是与非。
2、打破说教式教学,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的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法制观念的目的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较适宜的方法是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法律规范。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择那些既有利于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同学观察、分析、评论案件的起因和结果,最后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评说的时候,会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多数同学都能参与案件的分析,容易从群策群力的多种方案中,鉴别、筛选、产生最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实用,也能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大学生到相关的法庭旁听一些大案、要案,参观监狱,组织下乡普法,增强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创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在重大节日在校园内外展开法律咨询活动,组织法律社团和校园法律援助机构,开辟法制园地宣传栏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理论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实现高职生在思想道德和法律规范上的知行统一。
3、重点不在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自觉守法、用法、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法制观念。观念的形成仅依靠法律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必然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重点不在于课本知识,而在于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社会职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中,重点放在向学生们传播现代权利义务教育观念和法制精神,对大学生的法制价值观、法制素养、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中,通过课程中“量”的教育,在学生心中起到“质”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信念,内化为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的转变,让他们知道不能超出法律的界限,违法必受追究,使他们对法律心存敬畏,克服侥幸心理,不敢以身试法,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学法、懂法的需求,自觉捍卫法制的尊严,自觉依法办事,促成他们在行动上成为一个守法的人。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法制观念如何、法律素质怎样,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要以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更要注重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清楚的认识法律教育的现状,积极拓宽法制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增长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使高职学生呈现出遵纪守法、自立自强、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对高职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徐燕:《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商场现代化》2012年1月.
- 上一篇:护理员礼仪
- 下一篇:农村环境卫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