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维持开放性以及私密性空间
一般来说,人可以选择的私密空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也就是:(1)在人群中个体的隐姓埋名或者是不求闻达的状态;(2)一个人独处;(3)根据自己的愿望对环境进行支配,比如说构建一个只有几个人亲密相处,同时不被他人影响的环境。现在设计师均会选取围合的方式在城市广场中、居民居住区的花园内、城市的街头绿地中使用,而不是只限于私人别墅庭院中,这种方式会更好的创造出半封闭或者是全封闭状态的私密性空间,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在忙碌而又喧嚣的大都市里,有这么一片可以供人们或私语、或读书、或交谈、或静坐的清静之地,可以使人们感到安逸和舒适。而对于开放性的园林设计来说,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设计会更加的简单,比如说在公园的草坪上安设遮阳避雨的场所,或者是在公园的草坪安设一些隐蔽的地方,不能一览无余;在城市广场上多种植冠荫树;在居民居住区的绿地上多种植一些观赏价值较高植物等等。上述所说的这些设计思路均可以创造更多的满足于公众的大范围的活动场所。
1.2维持宜人性空间以及实用性空间
在大多数的园林,尤其是公园中都会设置一些经济实用价值比较强的空间,像科普园、果树园等等。通过这些特殊空间的设置,可以使人们认识自然,学习到各种知识,使参与者得到充实感以及满足感。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实用性的场所,比如说在冠荫树下安设一些长椅,可以方便人们休息、乘凉;开放草坪可以使人才其中野餐、游玩;设计花园以及园艺设施,可以使人们参与到园艺活动之中;利用灌木作绿篱不仅能够将场所换分为一个一个的小场所,而且又可以降低噪音,起到挡风的作用,隐藏不太好的景致,完美的对视觉进行控制,另外这也可以使人们更加的亲近植物。
2在园林植被的配置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科学合理的配置园林的植被,不仅可以使得园林设计变得高水平,而且还可以对人的心理以及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2.1集中性
集中性可以给予人的视觉一种比较舒畅、轻松的感觉,像在园林的出口以及入口处种植非常多的植物,可以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吸引人入园;在道路之间以及景观区域通过植物的集中配置来达到指引的目的。
2.2标志性
人们通过植物环境的体验可以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像季相要求、色彩以及形体特征都比较高的观赏性植物,除了可以当做园林空间树立标志外,还可以使人的心理出现一种文化的满足感以及精神的认可感。
3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国内外的各种与行为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相关的研究现状还处于发展阶段,尽管相对来说国外的研究要完善一些,但是理论研究仍是处于刚起步阶段,我们国家的研究仍旧只是在具体应用中有所体现。总的来说,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有下列问题:
3.1中国传统园林已经具有心理学思想,然而尚未形成理论。在我们国家传统园林设计中,已经有非常多的地方可以体现出心理学的思想,比较符合我们国家人民的心理观念,然而这些都是零散的,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研究。这些非常好的思想如果不能继承下来,是多么的可惜啊!所以我们国家的园林设计应当与国外的先进理论相结合,总结并分析我们国家传统园林中优秀的思想,进而汇总出我们国家独特的园林心理学,并付之于实际。
3.2大多数研究是关于建筑设计和人的行为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关于园林心理学的比较少。国内的部分研究均会关系到人的行为心理学和环境设计或者是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但是人的行为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只有很少一部分研究提到。就本质来讲,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这种情况也是能够理解的。所以园林心理学研究同样需要在建筑心理学中不断的完善和总结。
3.3尽管有国外比较先进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然而其并没有普及应用到园林设计中。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是比较优秀的园林设计指导的心理学理论。尽管这种理论效果非常的好,但是其很少有设计师应用到我国的园林设计之中。所以我们除了不断的学习国外比较优秀和先进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只是纯粹的学习国外的理论知识是不可的。
4结论
篇2
健康心理多体现在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心理咨询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成长,同时也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中职学生拥有学习和创造空间的同时,还必须有足够的心理支持和成长助力。观察分析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便可了解到,中职学校仍旧在职业教育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但是与中职学校发展相对比,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显然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基于此,中职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应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1 中职学校心理咨询概述与现状
心理咨询本就是中职学校开展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理论视角来看,心理咨询就是采用心理学理论,根据咨询者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利用语言和文字等多种媒介,为咨询者提供帮助、启发的一种心理疏导措施。心理咨询可促使咨询者人格不断完善,并有利于激发其潜能的一种心理辅过程。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根据是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回答讨论与商量讨论的模式,促使咨询者能够在情感、态度、思维以及认知等各方面方面发生变化,以此协助咨询者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对于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在我国发展较为落后。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咨询运用的时间较短。观察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状况,主要体现这么几个特点。首先,重视程度不够。中职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视度明显不够,表现于对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欠缺,尚未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也未配备专门的咨询场所,咨询者资格不够[1]。同时,即便有的中职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学校对心理咨询室的认识存在错误。从本质上来说,心理咨询立足于人的发展,开发人的潜能,其并不局限于心理健康调节。在面对及少数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才会发挥心理理疗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职学校就是将心理咨询室与心理理疗馆划为等号,从而抑制了心理咨询的积极作用。再次,心理咨询人员素质偏低。中职学校安排的心理咨询人员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与训练,同时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少学校心理咨询咨询人员普遍由帮助人或德育工作人员担任,专业素养明显偏低。最后,咨询方法与形式存在问题。中职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唯有在咨询者求助的时候才体现出来,影响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
2 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经过前文的简单分析就了解到,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状况,同时也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的相关性。基于此,为做好中职心理咨询工作,首先就应当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2.1 有效促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落实
不少人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化为同一内容,其实不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2]。但是根据本质性目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均是促进人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具有促进性作用。从某些方面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抽象性非常突出,学生很难掌握重点。而心理咨询则不同。心理咨询可有效弥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不足,可充分显示出其独特性的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使学生负性心理情绪得以转变。在促进人格完善的过程中,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心理咨询虽然在形式上脱离学校德育工作,但是从其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具体内容上看,就可了解到心理咨询在促进学校道德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并且在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 心理咨询积极影响学校智育教育
在学校教学中,智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中心内容。智育主要包括了技能、智力与知识三方面的内容[3]。事实上,这三方面的内容与心理健康联系非常紧密。在研究分析学生心理卫生与学习成功之间关系的时候,美国学者就明确指出这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从实践中可了解到,消极的情绪状态与低效智力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复杂的关系。了解这其中的原因,也就明白不良健康家庭环境的孩子在成绩表现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的缘由所在。在了解这些方面的基础上,就可促使中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咨询的时候,了解心理咨询对智育的重要作用。中职学校要想在智育中获得一个理想的效果,就应重视心理咨询,而这其实就是成功智育的根本性心理条件。
2.3 心理咨询有利于身心健康
对发展中的中职学生来说,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这两者本就是相互影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事实上,这两者就是身心统一的体现。对个体来说,身体健康与生理健康本就相互影响,紧密相连。从某个方面来看,身体健康必然会影响到生理健康。如果身体出现疾病,人的情绪就会低落,表现出绝望、焦虑、烦躁等各种负性情绪。而从另外方面来看,生理健康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如果人长时间情绪处于低落状态,消极情绪饱胀,全身充斥着负能量,这时候就非常容易生病,引发健康问题。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疾病的产生不可归类于某一单独的因素,疾病是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存在问题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由此也就可以说,心理因素能够致病的同时,还会防病和治病。因而,中职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心理咨询来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3 做好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策略
在了解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现状与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识到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就应当采取有效的策略做好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3.1 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要想做好该项工作,前提就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象牙塔的校园环境中,心理咨询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就是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而要想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教师应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4]。在实际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心理咨询教师很少会与学生接触。为解决这一现状,中职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相互接触,同时还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教师在心理健康课开展的过程中应利用相关的内容吸引学生。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增强学生的心理感悟,促使其在体验中能够解决心理问题。
3.2 掌握心理咨询技巧
受到家庭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均会接受教师与家长的权威性说教。这种教育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心口不服。在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强硬地要求改变学生,也不是单纯地给予学生安慰,而应学会倾听学生的诉求[5]。在此期间,心理咨询教师应熟练掌握几种技巧。在倾听学生问题后,查找学生问题根源,最后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咨询教师这种感同身受的心理咨询,学生更愿意接受。
篇3
关键词:学生 心理 教育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中普遍被关注的对象,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的被发现。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属于隐性问题,作为非心理专业的辅导员很难准确判定和采取有效措施,这便要求辅导员在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不断对工作观念、工作方法和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和积极的探索,力争能够尽早发现、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全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表现各不相同,但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归纳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作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我们需要将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来,并且作为重点工作来做。如何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建档等基础工作
要及时发现、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摸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建立相关档案。唯有此才能充分掌握学生动态的信息,预防并及早发现学生的问题,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排查制度。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规律性,平时看似心理一贯健康的学生,有可能会在某一阶段或某一特殊事件面前产生心理问题,这便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排查。在同学中设立心理排查员,建立从宿舍到班级再到年级的排查网络尤为必要和可行,这也是辅导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再次,要畅通沟通渠道,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因为长期隐形积压,导致在短时间内或瞬间引发恶性事件。
(2)有效沟通,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机会最多、交流时间最长的教师群体,在工作中,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上,并及时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交流情况,必要时将问题转交心理咨询机构负责。对于非心理健康专业的辅导员而言,要能够敏锐地洞察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尽可能打破学生对老师固有的身份隔阂,用“真诚”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以家人、挚友或者陪伴者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困难,通过有效交流逐渐的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帮助和引导,最终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3)做好体辅导,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个体辅导是辅导员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的辅导模式。个体辅导要求辅导员既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家庭和个人信息,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要运用自身的经历经验、专业知识与学生充分、耐心的交流,为学生提供积极乐观的辅导意见。同时,辅导员还要引导学生对自身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推行集体辅导,普遍预防学生心理问题
集体辅导是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学生以讲座、实践、文体活动等为载体进行辅导模式,是针对多数学生开展教育、预防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另外,辅导员可以引导班集体设定集体发展目标,将每一名同学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重视每个个体,不抛弃,不放弃,促进整个班集体和谐友爱氛围的形成和每个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通过集体辅导的开展,辅导员可以将健康身心发展的知识和理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预防、发现、帮助存在心理隐患的学生。
(5)强化专业技能,科学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干预不是简单依靠交流谈话和思想工作能够解决的,还需要辅导员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确保科学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为辅导员要在工作中积极与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交流、合作、研究,这是提升辅导员心理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思维活跃、冲动的青年学生,会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许多的挑战,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并培养自己超常的爱心、耐心和宽容心,能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理性的接纳不同学生,处理各种事件,以自身的健康身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都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当代大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这更要求我们注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排查、筛选及引导工作,寻找出适合自己切实可行的心理问题排查及解决机制是当代大学辅导员的重点工作之一。
篇4
一 儿童舞蹈教学的现状
当前儿童舞蹈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多教师或儿童家长往往将目光局限于儿童应试能力的培养上,一味追求赛事或活动获奖,忽视了对儿童求知欲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存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灌输和“模式化”的表演,不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舞蹈带来的乐趣和轻松,还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偏离开发儿童智力和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舞蹈教学初衷。
二 儿童心理特征的应用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1.能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缺乏热爱,哪怕是最基本的心理接受,他是不可能真正学习或掌握它的。儿童的心智远没有成熟,认知力和思维力非常有限,很难对某一事物做出科学的、理性的判断,因此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培养儿童的兴趣十分关键。儿童比较容易接受感染力强、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取启发诱导、激励鼓舞的方法,培养和加深他们对舞蹈的喜爱。例如,针对儿童喜欢形象思维,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童话故事的形式或情景类似的游戏,将舞蹈要表现的内容、场景讲给他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解决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
2.能集中儿童学习舞蹈的注意力
教学实践表明,注意是事物认识过程的开端。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对某一事物的注意力不会持续太久。尤其在儿童舞蹈教学中,儿童的注意力受内外因的影响很大,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转移,注意力持续平均不到15分钟。要使幼儿整个活动都保持注意力集中很难,但通过一些措施方法是可以做到或改善的。例如,儿童的注意力在前半节课相对集中,教师应抓住这段时间,把新的舞蹈动作和较难做到位的动作安排在这段时间,后半节课用来巩固练习或形体训练等。另外,儿童舞蹈教学还应该根据本班儿童的心理特点,多配合采用视频、音乐等多媒体综合教学手段,避免单一枯燥的课堂灌输,有利于集中儿童学习舞蹈的注意力。
3.能培养儿童学习舞蹈的创造力
儿童舞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舞蹈的理解力,充分理解掌握其内涵,还可以通过形象的动作,充分调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从调动儿童的感官入手,充分释放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激励他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制作一些形象的、略带夸张的舞蹈道具,或者让他们配合敲打舞蹈节奏等,使他们通过视觉、听觉配合形体动作来感受舞蹈形象,这样舞蹈教学就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 儿童心理特征对舞蹈教学的基本要求
儿童爱玩、爱模仿、表现欲强、好奇等心理特征明显,在从事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根据这些特征进行针对性教育,才能达到培育培养的质效。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重点把握: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幼儿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提高他们基本能力素质问题置于课程设计中。就儿童舞蹈教学而言就是要特别重视儿童这个教学主体,尊重和满足他们舞蹈教学的不同需要。比如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可以针对儿童天真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征,鼓励他们自己创造编排动作。如要编排一个骑马的动作,就可以先让他们自己想象骑马的样子,把自己心目中的动作表演出来,教师再根据动作的观赏性、上下连贯性等方面进行统一,并进一步引导大家认同。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又能准确找到儿童心目中的舞蹈动作,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整体与个体并重的原则
除儿童柔韧性、协调性等身体先天条件对舞蹈教学效果影响明显外,儿童的思维认知水平、注意力集中程度、想象力、创造力等心理先天条件对舞蹈教学效果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先天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如何发挥个体优势,成为一道舞蹈教师必须要权衡的课题。目前,因为出成绩、出彩头的需要造成轻整体、重个体的现象十分普遍,往往把部分工作精力放在少数儿童身上,只重视个别“明星”的培养,而忽视了整体协调发展,打压了很多儿童对舞蹈的心理需求,导致舞蹈教学偏离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这个出发点,这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反思。
篇5
关键词:心理学 心理健康 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60-01
1 不断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作为老师,不能只考虑完成教学任务,而把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心理感受等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只有真正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联系发生在学生身边或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并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才能真正与学生心灵交往,真情互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教师自身产生了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感。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健全的个性;有朝气、性格开朗、不浮躁、不任性、积极乐观、有恒心、有毅力、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充满敬佩,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灵活、合理地贯彻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去。
2 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灵活运用,触动学生心灵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不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一方面是思想教育成人化,形势,政策的宣传过深过难,且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另一方面是离开社会现实生活,抽象空洞地灌输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与复杂的社会现象造成很大的反差,难以使学生信服、接受,难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基于以上的原因,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素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可以在备课中细心挖掘,作为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的有效资源。如《珍惜新起点》一课,让学生认识到怎么样才能使新建立的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进而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尽早养成尊重他人、服从集体的优良品质,为自己的中学阶段缔造良好开端。这样,通过细心挖掘教材的心理教学因素,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珍爱生命》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自强不息》一课,同学们能领略到自信者的风采和自卑给人带来哪些影响,从而在生活中超越自负、告别自卑,走向自信……,初二思想品德中的亲子关系、同学友情、师生结伴同行、诚信等;初三教材中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我的责任等其中也不乏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等与中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内容。
3 利用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出发,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形式,以生动活泼的课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教学形式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如初一年级,可以搞一些小品、游戏等教学活动,小品、游戏是模拟性的实践活动,一些学生担任某个角色,表现某个事件,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教学内容,悟出道理。
以“走科教兴国之路”为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创设情景,话题切入,让学生观看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场景,待学生充分进入情景,教师适时抛出话题:看了刚才的场景,你有什么感想?神舟飞船的发射成功,靠的是什么?给学生稍稍留出思考时间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学生竞相发言,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尽情发挥。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4 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培育健康心理的自觉性,培育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如果细品初中思想品德的每一课,我们都会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友谊的重要、找到获得友谊的方法,逐渐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真诚,要理解、宽容。学生受该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培育自身的心理自觉性。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还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5 利用鲜活的实例,通过心理暗示等手法,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培养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自强;尊重;自尊
国际上对人的健康曾做出定义指出,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现代人对身体健康比较注重,而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前两天发生的宝马车撞上公交车的事例告诉大家,一个看似正常的人,可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精神疾病。当悲剧发生后,对人进行精神鉴定才发现司机患有短暂性精神疾病。当然,这一鉴定结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但专家澄清说,这一疾病属于多发疾病,根据司机犯事前后的种种表现来看,的确符合这一疾病的各种特征。可见,心理疾病尤其是隐形的精神疾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有多大。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识渊博、心理健康的人。
一、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强教育
自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强不息也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当我们的国家还积贫积弱时,徐悲鸿到法国留学。当时一个外国的学生很看不起他,徐悲鸿先生就跟这个外国学生打赌说,你代表你的祖国,我代表我的祖国,一年后看谁的成就大。从此,徐悲鸿先生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一年后最终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不必别人差,为自己争了一口气,为自己的国家争了光。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要自强不息。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天生就是优秀的,哪个国家的人民天生就是卑劣的,也没有说谁生下来就自然比别人差。之所以后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差距,与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否自强不息有关,之所以个人之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差距,也与个人之见是否自强不息有关。后天的自强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懂得了这个道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我就经常给学生讲一些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习这些人物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
我们国家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其重要的内容。要达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我想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非常重要。如果人与人之间互相不尊重,互相看不起,又怎么能和谐起来呢?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要自我尊重。自我尊重是一个人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条件。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又怎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那么,怎样做到尊重自己呢?(1)要注意自己的仪容,做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人。我经常教育学生穿戴不一定多么高贵,但一定要整洁、清爽。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打扮自己,经常不修边幅,不拘小节,马马虎虎,这就是不尊重自己。这样的人就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2)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人。一个人的气质不是由他的学历决定的,而是由他的言行决定的。有的人尽管上了很多年的学,但是一开口就脏字满口,污言秽语,这样的人就是个不注重自己形象的人,不尊重自己的人。其次,在自我尊重的基础上做到尊重他人。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他人,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试想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又怎么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呢?那么,我们怎么做才算是尊重他人呢?(1)尊重他人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权利之一,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因此,我们尊重他人首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比如,在众人面前不要使其下不了台,要给他留足面子。在此,我启发学生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会不自主地出错,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发现了老师的错误,会怎么做呢?”有的学生说,立即给老师指出来。有的学生说,知道老师是无意的,不予理睬就是了。有的学生说,应该在课下给教师指正。然后,我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些做法中,那种做法最好呢?经过学生思考大家都一致同意是第三种好。我接着问,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第三种好呢?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大家经过思考认为,这种方法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都认识到了尊重别人要注意方式方法。(2)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还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比如,在街上,我们看到环卫工人在辛勤地劳动。我们怎么才算是对环卫工人的尊重呢?不乱丢垃圾,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就是对环卫工人的尊重。这个道理学生都十分认同。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有个别学生在下边小声说话,或者玩手机,这是对教师的尊重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是。所以说,有很多道理,我们不必长篇大论地跟学生讲,通过一个故事,一个事例,学生就弄明白了。因此,我认为心理教育重在润物细无声。总之,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自强和尊重教育又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我们一定要从这两个方面抓起,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自强、自尊的人。
作者:徐巍巍 单位:河北省大城县旺村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20实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里立的一个概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和改革主张的凝聚。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再次,心理健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的任务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三、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教育工作
学校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依赖于少数专职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多方渗透,全面推进。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员的思想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生进行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与学生在校接触时间最长。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班级工作中去。要建立起情感交流资料库,对学生中产生的心理动态褒良抑莠,及时总结并加以实践。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任课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从心理上与学生加强沟通,使学生乐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教学中去。
3.做好家长工作。充分发挥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双管齐下,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最信思想动态。
4.对学生采取点面结合的教育方法。利用专家集体讲座和个别学生个别咨询的方法,建立心理咨询室,并为问题学生做好隐私的保护工作。
(1)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如:对记忆力、注意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各有所长的学生进行指导。目的是让他们看到自身的可取之处,提升他们的智力素质,让他们心理上对自己有信心,提高他们的情商水平。
(2)学习心理的教育。帮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机。向学生传授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人际交往及人格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性心理指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处理好异往间的距离。帮学生分析、认识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培养自信,学会尊重、合作与拒绝。正确处理与同学间、教师间及家长间的关系。训练学生未来踏入社会所必备的适应社会压力生存的健康人格品质。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体到数学教学,就是要通过数学课程的教学,不断地、有计划地对学生施以灵活多样引导和培养。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抽象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切不可认为小学所教授的知识简单,忽略了其重要性,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就数学科目本向而言,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枯燥、无味的情绪,从而使学生不愿意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理论、定理,概念、公式,如果直接讲解或让学生背诵,很难记住,也很难理解,我们要把这个抽象的理论,变成活动的现实,让学生自己动手,拼、贴、剪、裁用具体的劳动来完成对抽象公式的理解。另外我们老师要开展广泛的活动,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动手活动顺应了学生的好奇、爱学的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发展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来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实践-认识- 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儿童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心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增强创新的信心和能力教师应经常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问题的原因,教师就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融洽、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敞开。除此以外,我们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一味训斥或轻易否定,有些出乎大家意料的想法或问题。
教师设置好教学的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的理论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首先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勤于钻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并且难度适中的问题,如果难度太大,很打击学生学习的自尊信和信心,相反,难度太小,没有起到效果。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努力把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释放出来,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小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小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篇9
关键词:健美操;中学生;自信心建立;重要性
健美操教学是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缓解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中学生的自信心建立方面具有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资料显示表明,在中学生健美操教学中,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显著增强。健美操教学有助于调动中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缓解紧张情绪压力,使学生在自信心建立方面得到明显改善,改善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中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本文就中学生的自信心建立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展开讨论,研究表明健美操教学对中学生的自信心建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健美操对中学生自信心建立的可行性研究
1.1健美操的特点
健美操是以身体艺术创造为手段,融合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健美操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强烈的节奏性等特点,适合于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运动。健美操所拥有的特点决定了健美操锻炼能使中学生团体协作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好,从而对中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1.2通过完善中学生的人格来增强自信心
中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快速发展和自我意识由矛盾开始统一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阶段仍然是中学生人格不断养成的黄金时期。许多钟学生承受不住繁重高考学习压力而自杀、自虐的事件表明,人格健全对于高中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加强对中学生的人格健全教育,培养中学生在人格养成方面的悟性,就必须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建立,所以健美操训练是学生建立自信心的很好运动[1]。
2.健美操教学对中学生自信心影响
2.1健美操提供中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健美操教学丰富了中学生的业余活动,健美操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中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练习和表演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增强的过程就是中学生自信心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抓住健美操的表演机会,利用可以展现自我的一切机会,在运动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信心。
2.2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形态
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处于高中学期间的女学生对于形体美的追求可是没有止境的。大部分身体形态不够完美的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对自己身体形态不够完美有着非常大的自卑感和不自信,少部分时候这种自卑感有可能会延伸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许多活动的正常开展,严重的甚至会使生活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健美操教学中的形体练习可以让我们对自己身材更加自信,健美操健身后的中学生可以改掉诸多不良的身体形态,如斜肩、含胸、O型腿等,使中学生身体的关节、肌肉、韧带得到健康全面均衡练习,当我们拥有优美的身体姿态和气质时,会让我们自信心不断增加[2]。总而言之,健美操教学使我们将来可以拥有健康的体魄、优雅端庄的气质、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和高雅品位的欣赏能力,帮助我们可有适应竞争残酷的社会的能力。
2.3健美操在中学生教学中的交流
增强中学生自信心可以让中学生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得心应手。中学生通过与人与人的交流交往,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周围的人和了解自己,当我们了解的越来越多时,处理棘手问题把握也越来越大,我们也会更加有自信去面对各种问题。特别是健美操训练中的新节目的编制和练习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在健美操编制和练习的过程可以让中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意见。中学生开始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学习,中学生之间也会有互相讨论、指导的现象发生。中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汲取周围同学优秀的方面,及时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并克服自己不良或者不够优秀的方面,从而使自己在团队合作中更好的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使自己的自信心不断的得到明显提高[3]。中学生在相互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也会及时在小团体内部得到协商解决,久而久之会让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自卑心理,有助于我们树立自信心不断的提高。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健美操教学在高中教育中得到逐步推广,所以了解健美操的中学生也越来越多,参加到健美操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学生经常参加健美操的练习能够使体质得到增强、体形得到改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有利于中学生自身的个性养成,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展示表象,在健美操练习中中学生的人格也得到健全,进而不断提高自信心。而在中学生健美操的练习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影响中学生自信心建立的重要因素,总之,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健美操好的影响自信心建立的各种影响因素,才能体现健美操教学帮助学生自信心建立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授健美操时应该依照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分析健美操训练过程中对不同中学生影响自信心的因素,选择对不同人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而中学生在健美操学习中也可以有目标有方向,从而不断提高自信心,也充分体现健美操教学在中学生自信心建立中的重要性。
课题支撑:健美操队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研究;课题编号:Q2011GH0067
参考文献
[1]魏纯镭,赵元祥.健美操[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与学生心理动态的资料。
(1)学生基本情况。学生个人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学生健康状况包括血型、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工作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家长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学校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习惯、思想品德、获奖情况、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等。对学生个人生活、学习有着重大影响的社会生活事件,例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以及影响生活的其它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特点、语言表达能力、行为能力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个人心理类型及特征,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交往及个人品质等。
(4)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
(5)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动机及意志力、或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学习动力状况、学习社会因素,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主要是指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1.建档
建档前需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档案法、教育法),熟悉有关制度政策,区分责任。例如新生入学需要填报学生心理档案表格,心理教师应及时告知班主任、学生和家长填写的注意事项,包括档案材料的填写方法,要求做到字迹清晰正确、内容准确无误。
2.收集
(1)观察法。即是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收集学生档案资料的方法。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结果,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学生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
(2)问卷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制成之后,由学生认真填写,以便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3)作品分析法。主要是指依托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例如学习心得、课堂笔记、作文、作业、成长记录、试卷以及其他创作作品等。
(4)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心理档案中最常用的方法。心理辅导教师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测验,充分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心理辅导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心理测验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可以实行月辅导计划,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辅导教师应具体分析,采取特殊的辅导措施,结合学生每次的咨询记录,逐月、逐项予以调整,月辅导计划和咨询记录一并放入学生的心理档案。
3.整理
档案经过建档、收集之后,重点在于整理,需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具体而言,以学籍号排列顺序为标准,将不同阶段收集的材料分类存档。每个档案袋中的材料,如心理测试结果、表格、盖章、照片、成绩单等,保证准确齐全有效。同时,个别心理档案资料存在着重新鉴定,应提前依照规定办理。归档时,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复查,详细检查全部档案,防止误报和错报。
4.保管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必须由档案工作人员专人保管,恪守保密纪律,规避青少年个人隐私泄漏。具体日常保管包括资料清洁整齐,排列有序,查找方便,也要注意资料安全措施落实,避免资料的丢失和损毁,维护全部档案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责任心强、遵守职业情操,依照学校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做好档案的保管工作。
5.利用
(1)依据档案,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特征,分班与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心理辅导教师在调研新生入学不同学生个体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总体状况和特点基础上,可以区分学生,划分为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与小组,即根据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对于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依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2)依据档案所反映的问题,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与教育培养计划。因为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包括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在个性化辅导中,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或多方面或全方位地开展辅导,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3)依据档案呈现的信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学生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尤其学生成长记录登记,比较明显反映学生心理演变。以此,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借助心理档案来加强对学生心理及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措施
1.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工作
学校要重视动态心理档案的建设,例如每年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或学生干部及时反馈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和心理表现等。同时,学校应将学生心理档案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对学生心理档案的分析,归纳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原因,检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的有效性等。
2.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工作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他们不仅决定着学生心理档案内容的选择,心理施测和心理档案的统计分析,还担负着将调查结果运用于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任务。[4]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参与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深厚的学科背景(心理学、教育学和档案学),而是来源于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等;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负责学生心理辅导的研究机构,如学生心理研究所。整体来看,学生心理档案队伍建设专业水平低下,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队伍的建设:可以实行档案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经过专业训练,具备良好心理测量与评估等相关专业知识,只有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从事这项工作;也可以采取各种教育培训形式,如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心理学、教育学与档案学培训班、座谈会、或选拔部分人员走出去进修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3.完善制度建设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如建立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专门机构、规定从事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规范档案管理(主要内容、类别、基本格式、建立时间、方式、实施程序)、严格档案的使用范围以及学生查询自己心理测试结果的条件与程序等。
4.引入技术软件
引入技术软件,加快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技术开发。学校可以把图书馆或档案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入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来,学以致用,在遵循心理测量学和心理评估学的专业要求下,建立统一的信息检索平台,实现无缝隙链接以及心理档案的动态化管理。此外,引入功能齐全,操作简单的计算机心理测验的信效度检验技术,协助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