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行动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行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的行动

篇1

一、行动导向理念下《幼儿心理学》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需要重新对《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思考,并重新定位。教育部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特别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技能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专业标准》提示我们把握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着眼点―注重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简而言之,职业行动能力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专业能力构成。这三种能力的获得,是不能通过以教师传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唯有通过“做”,在“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操作进而逐步自我构建的。

在行动导向理念下,我们尝试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赋予学生工作者的角色,这种地位的变化和角色意识有利于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能力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中,教师以“能遵循幼儿心理特点进行幼儿园教育与教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幼儿园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章节里,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与幼儿园工作情境相关的核心的实操任务,如“感知觉”这一章里,设置“设计符合幼儿感知觉特点的背景画”或“以幼儿感知觉特点为基础,设计一组以故事背景为题材的教具”等这样实操的作务,在“幼儿的情绪情感”这一章里,设计“根据幼儿情绪调控的特点,在区域环境里创设幼儿可适当宣泄和表达情绪的环境”这样的实操任务,用这样的实操任务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任务、项目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幼儿园具体工作过程相结合,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操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获得对幼儿心理活动特点的认知,掌握分析幼儿心理特点的方法,并依此解决实际问题。

二、行动导向理念下《幼儿心理学》教学内容的重组

传统教学理念下,《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上,是按“概念、规律、运用”这样的主线进行展开,这种内容结构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主要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而在“做什么”“怎样做”这样的与实际应用能力相关的回答较少。而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应用,而非理论的分析与概括。因为,我们的教学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的重组上,突出教、学、做一体的特点。

其一,在整体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减少纯理论环节,增强与实际应用相关的章节,如减少幼儿心理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理论等内容,强化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情绪情感能力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等与幼儿园实际应用更相关的内容;其二,在每个章节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改变“概念、规律、应用”这样的以知识体系统领的编排方法,而是将每节内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项目,项目下设置相应的任务,学生在完成大的项目、任务的基础上既能获得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认知,又能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行动导向理念下《幼儿心理学》教学与学习的变革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所有感官都参加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内容,以“任务”形式呈现,“任务”是根据“职业活动”的相关内容制定,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做中教,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做中学,教师在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或可能自主获得新知的基础上,整合知识,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也获得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这对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技能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

同时,行动导向理念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以“抽签定组”“分任务定组”“随机分组”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小组,并在过程中不断促进小组的成熟与成长,让学生根据下发的“任务”进行任务书的解读、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与信息,独立进行工作。这种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能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中的协调、沟通、矛盾的解决等,这与《专业标准》里强调的幼儿教师工作强调的合作精神与技能相吻合。

篇2

学生在解决动力学问题时,有以下几方面倾向值得注意。1、许多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公式记得很熟,但却不能通过思维把握所研究问题的实质,不能把研究的问题纳入到相应的知识系统中去。当他们处理比较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不善于根据各种可能变更的情况,舍去非本质因素,不能从问题中抽象出合理的、可用规律公式解决的物理模型。他们对所研究的物体何种情况可以看成质点,何种情况不能看成质点常常把握不定;对什么情况下必须考虑重力,什么情况下可以忽略重力感到含糊不清。在学习万有引力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物体的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这一结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讲法与静力学中“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的说法相矛盾。产生这种疑问的根本原因是物理模型中是否应该考虑地球自转弄不清楚。学生不能灵活的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抽象物理模型。这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对以上这类问题认识不清。

2、学生往往不善于分析、综合所研究问题中物体间的相互联系。动力学问题的核心,在于对研究问题中涉及的物体各力学量进行分析与综合,找出它们的联系,确定解题各环节中的研究对象。实际表明,由于学生综合能力与分析能力较弱,因而比较难于理清物体系整体和物体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而不能从复杂的问题中找出研究的对象。比如学生作过这样一道题: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质量为m的平盘。盘中有一物体,质量为M。当盘静止时,弹簧长度比自然长度伸长了L。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SL后停止。然后松手放开。设弹簧总处在弹性限度内,刚刚松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多少?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在选取研究对象上表现出以下两种心理障碍:一种是将物体和平盘始终连为一个物体;另一种是将物体和平盘始终隔离研究。前者无法得出结果,后者则难于得到结果。只有头脑灵活、思路开阔的学生容易从整体和局部对象研究的结合上敏捷的找到解题思路:先将物体和平盘“合”在一起求放手时的瞬时加速度,再将物体和平盘“分”成两份求此时平盘对物体的支持力。但一般学生较难产生这种思维形式。

3、由于学生日常经验的负迁移作用,学生难于将生活经验表现为一个整体过程的动力学问题分开考虑。譬如,在日常生活经验中锤子把钉子钉入木板是一个整体运动过程。虽然学生学了动量守恒和动量定理,但他们总不容易把锤子和钉子的作用看作一瞬间碰撞过程,而把钉子克服木板阻力进入木板看成另一分过程,结果使他们把这类复杂的多过程问题错误的简化。

4、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差异也是影响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因素。解决动力学问题的途径较多,各种途径的适用条件及研究对象的鉴别又较为复杂。在解决综合问题时能力差的学生对选择哪种途径解决问题常常感到棘手,表现为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喜欢靠盲目的尝试与猜测去探求解题的途径。

5、习惯思维的影响也是学生解决较为综合的动力学问题的一种心理障碍。这也是目前教学研究中讨论较多的“思维定式”问题。一般说来,学生思维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这样,先掌握的知识对后继的学习内容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干扰作用。如牛顿运动定律结合匀变速运动公式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起步方法,学生掌握较为牢固,但随着知识的深化,这种思维定势的学生在解决变加速运动问题时,也不适当的运用这种解题模式,甚至部分学生不去判断物体运动的类型就选用它去解题。这除了说明学生对匀变速运动公式的适用条件缺乏认识外,也说明定势的心理因素对思维的影响。

6、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经历不同阶段。学生和教师对这种阶段性的认识模糊,也会给动力学问题的解决带来困难。大家知道,参照系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前提。教师如果不在教学中强调现阶段的定律、公使只能在静止或匀速运动的参照系成立的话,学生就会产生错误。比如,对在圆盘上与圆盘相对静止的物块的受力分析问题就会感到困难,对船上的人与浮在水面的船相互作用而运动时不选船作参照物也会感到困惑,他们甚至会在一个公式填上选用不同参照系的状态量而使解题错误。

7、学生物理量概念不清也是影响解决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定义式与决定式的区别和联系;

(2)改变量与变化量的区别和联系;

(3)状态量与过程量的区别和联系;

(4)瞬时量与平均量的区别与联系;

(5)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与联系;

8、学生认识个别问题属性较易,认识某一类问题的共同属性较难。能量关系是动力学问题的主线,学生往往不能从能量传递和转化的角度看待各种多质点相互作用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做过这样一道题:“一质量M为0.8千克的物块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先用销钉固定。一质量m为0.2千克的子弹,以200米/秒的速度水平射向物块,子弹穿出时速度为100米/秒。然后拔除销钉,子弹仍以200米/秒的速度水平射向物块,求物块和子弹的最终速率。”应该说,这是一道综合程度较高的动力学问题。开始学生感到对此题无法下手。一旦教师引导大家将该题两种设计情况的能量关系理清,他们马上对问题的解决得心应手。该题的整个能量关系是这样的:

物块固定时子弹的初动能:子弹射出后动能(保留)、子弹与物块系统的内能(转化);

物块自由时子弹初动能:子弹射出后动能(保留)、物块的终了动能(传递)、子弹和滑块系统的内能(转化);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

要使学生按语言学习规律学好这门学科,我感到在英语教学中应抓住三个环节: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这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二要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教学的核心;三要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学好英语的保证。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形成一体,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下面分别简单阐述这三个方面:

一、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兴趣

首先将思想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定好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而提高认识只是一方面,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最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初中学生这个年龄段正是求知欲强的阶段,视觉与听觉都很强,善于模仿,辨音能力相当准确,其灵敏度超强,这时期是学习英语的时机。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模仿正确的读音,大量进行听说练习。

在英语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也是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学生初学主要靠模仿和记忆,但教师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记忆单词,并培养学生学习单词的能力,效果就会更好。

二、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初级阶段,每节课都安排五至十分钟左右的日常谈话。从入学第一节课开始,老师利用表情、手势、实物教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班级、学校;说我爱学校、同学、班级、老师;我爱劳动,我爱我家等。一周学两三句,细水长流,有计划地与课文配合,按几个单元进行。如介绍自己、家庭、同学、我的班级及学校生活等,谈话的量逐渐增大,内容逐渐丰富,由回答老师的提问到连续说话。谈话方式有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个别问,集体答;大家问,值日生答。这种日常谈话一问一答,能基本达到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的目的。同时,由于练习的句子比较多,复习的内容涉及面就比较广。在操练中听的多、说的快,反映越来越灵敏。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通过课堂上以旧带新,滚雪球似的逐步增加口语练习的内容与实践量,几个月就可以看出明显的效果:(1)学生的听说能力大大加强,敢于开口;(2)课堂的英语气氛浓厚,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3)由于操练中听得多,说得快,学生活动面广,反应越来越灵敏,不仅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埋伏,可以分散难点。

语言实践活动不仅要生动活泼,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机械性的句型模仿,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使学生对某些知识从生疏到熟练,但很难使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根据教材分析,在句子种类基本都出现的情况下,教师可借助语调、手势、表情、实物讲解be动词句型,将一般问句、反意问句、特殊问句、选择问句都在口语中进行练习。起初只要求学生理解、听懂,能根据问题回答就行。到练习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可将这类句子归纳在一起,要求学生仔细模仿并思考各句之间有什么异同,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总结出这些句型的规律,一定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参与合作能力的发展,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知识面不能很好地得到拓展,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有鉴于此,教师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才会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可以适时地放一些背景音乐,以缓和学生上课时的紧张情绪,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愉悦氛围。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才能撞击学生思维火花。古人语:“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师要认真思考,提出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类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独树一帜,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传统教学过程使学生思维自始至终框定在教师拟定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直观执行教案,这样课堂不仅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创新的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使教与学双方积极互动,真正形成多向性学习的有利教学条件,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真正体现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新课标理念。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学困生 学习主动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学习往往成为许多初中生最感头疼的课程。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课程有自身的特殊要求:一是数学学习对学生思维品位要求高,二是数学知识的链接是“紧密型”的,对数学的基本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学生到了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分化现象特别严重,进而就出现了学困生。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难题,不少数学教师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探索与实践,而“新课标”理念为应对初中数学“解困”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平台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造成一些初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数学旧课程本身而言,要求笼统模糊,目标简单划一,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实际,学生很难有学习主动性,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越积越多,而解决困难的办法却少之又少;教师感到数学教学越来越难教,学生感到数学越来越难学,学困生也越来越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基本理念为初中数学的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供了应对策略,也对学困生主动学习数学提供了学习平台。新课标的理念是: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困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

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创设求知情境、消除学困生心理自卑感

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差,同学、教师对他们已失去信心,因此,课堂上对教师所授内容缺乏积极进取的心理,根本不去动脑、动手,更谈不上强烈的求知欲。如何创设强烈的求知欲呢?首先,教师要向学困生讲明,他们也是学习的主体,要利用新课程标准,结合新课本内容,引导学困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由厌学到想学的转变。新课程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思考、交流、探索、讨论。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为了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可创设这样五个“一”。

1. “学一学”。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把数学题目设计有梯度的几个小问题,指导学困生带着问题,层层递进地思考,用发展的观念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与知识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以初步让学生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2. “议一议”。教师可根据学一学当中所设计的问题,和学困生在学一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与学生相互讨论、小组之间的交流、集体解决等方式,给学困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的机会,让学困生大胆发言,引导学困生去议、去思、去讨论,鼓励学困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思路;让学生自己解决出现的差错、漏洞,逐步形成正确的表述与思辨能力,来调动学困生的思维积极性。

3. “做一做”。根据学困生的思维程度,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尝试自我分析、解决问题,检测个人的学习成果。通过“拆一拆”、“涂一涂”、“剪一剪”、“拼一拼”等多种方式让学困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初步感知知识,增强学习自信心。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任意锐角三角形剪拼成矩形。学困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人人动手,剪拼得非常好,学习自觉性非常高,他们真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 想一想。教者要通过正确引导,使学困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从学困生的最近点入手,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联想,解决易懂的问题,过于难的题目对他们不作要求,使他们不畏惧数学,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分析对错原因,培养反思意识,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困生多想多思。

5. 练一练。数学题目有浅有深,对学困生而言,只让他们练习与书中例题相似的题目,只是在数字上进行变换,必要时就让他们去解例题,然后进行对照,检查是否正确,从中发现问题,教师再及时纠错,让他们为解题正确而感到高兴。要使学困生的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必须巧妙地设计学习资源,及时、准确地把握学困生的学习最佳时机。这样才能促进学困生真正去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主动性,消除学困生的心理自卑感。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困生学习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学习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的基础。传统数学教学内容“繁、难、偏、旧”,不顾学困生的学习基础,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本身就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所以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首先,必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习必需的数学知识,适度调整教学的进度与难度,使他们感到教有所学、学有所用。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有一部分数学上的学困生也属正常,问题是初中数学不是“选拔教育”,也不是“英才教育”,对那些数学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当多一份关爱、少一点责备,多一份鼓励、少一点埋怨,多一份耐心、少一点急噪。让学困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数学学习探究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困生在练习中体验乐趣,在操作测试中运用数学;让他们走进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周围的实际问题;让他们从自己数学学习的体验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成功,从而获得初中阶段所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这样也就培养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更新教学观念,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标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来说,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他们应当而且也能够有主动获得数学知识的要求。要学困生有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有针对性地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内容和机会,这样就有利于提高“解困”的工作效率。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从知识性难点、理解性难点、思维性难点等方面帮助学困生排除学习障碍,克服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鼓励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数学学习,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育课程既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反映了知识的客观性,教学活动经验反映了知识的主观性。主观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的发展作用重大,那么教师必须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学习态度。数学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应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适当的数学学习活动内容,以利于他们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通过一些数学实例,使他们逐步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新的情境中去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数学规律和结论。要使教室是学生的天地,变为“天地”是学生的教室;使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变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对于困难学生显得由为重要,因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自主的学习精神。教师应当在逐步克服其学习依赖性基础上,使他们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太阳究竟是早上离地球近,还是中午离地球近?如果中午近,为什么早上太阳大?如果早上近,为什么中午热?这里涉及距离远近、物体大小、空间位移、视觉变化等数学问题。两小儿不正是在自主思考和自由辩论中感受着数学知识吗?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困惑,那么困难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景将是何等的光明,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定将十足。

总之,转变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关键,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只有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才能使“帮扶解困”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才能给数学教学的“希望工程”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篇5

深化作风建设,要面对新时期每个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认真学习上级党委、政府有关加强作风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实质,领会深刻内涵,认真抓好作风建设,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工作能力。

抓作风,提升队伍形象。要正视我们队伍存在的不足,努力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群众的希望,切实抓好作风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满足新时期公务员工作的需要。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的持续深入,使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积极开展为群众服务的各类有益活动,激发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做到“公正、廉洁、高效”。二是令行禁止,加强全体干部职工日常纪律教育工作。每个人员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与健康的生活情趣,以抵御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蚀;要不断强化自身修养,以克服心浮气燥;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确保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三是以落实责任制为重点,签定廉政责任书。要加强全体干部职工的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工作,把反腐倡廉和纠风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签订廉政责任书,以责任制的形式加强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确保获得人民群众的满意。

提能力,增强工作本领。要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加强学习,努力锻炼,切实增强工作本领。一是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着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树立群众工作意识,树立群众观念,强化宗旨意识,增进群众感情,做到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二是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着力回应群众的新期待,不断满足群众的新要求,永远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建设和谐机关。三是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执法能力。公务工作要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首先必须做到规范执法。在加强规范执法建设中,要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要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来看待执法效果,把它作为检验执法能力、执法水平的试金石。四是树立现代传播理念,着力提高沟通能力。要破除机关工作神秘化的过时观念,切实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满足群众的知情权,自觉接受监督。五要提高服务水平,善于向群众做宣传工作,善于与群众沟通,听取群众意见,介绍机关工作情况,获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共同维护团结稳定、和谐睦邻的大好局势。

提高执行力的目的是促进工作提速、高效。“事业的成功靠决策,更重要的靠执行”。如果说环境、条件、设备是工作的“硬实力”,那么执行力则是更重要的“软实力”,只有把“硬实力”与“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并驾齐飞,才能使各项工作得到真正发展。提高执行力要建设五种能力,只有具备了五种能力,才能强化执行,促进工作提速、高效。

篇6

【关键词】 幼儿;体育活动;科学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毫无疑问,能够确保幼儿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幼儿拥有健康的身体。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尝试,笔者认为组织幼儿体育活动应该在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科学地调控运动过程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进而起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最终才能确保幼儿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以得知不同年龄的幼儿的身心发展和需求必然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和需求的不同,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去适应不同幼儿的需求。

1.1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思维方式不同

小班和中班的幼儿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于具体形象化的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大班的幼儿思维方式中抽象思维已经渐渐出现,因此一些挑战性较大的事物能够更好地引起他们的注意。

1.2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运动能力不同

小班的幼儿运动能力普遍较弱,理应重点发展他们的跑、跳、爬、钻等简单的身体素质;中班和大班幼儿的运动能力较小班的幼儿而言已经有所提高,因此运动难度稍大的动作和活动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1.3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意识形态不同

小班的幼儿一般不会在意同伴的活动而且不喜欢小组合作活动;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却比较喜欢集体活动,喜欢和同伴一起做具有竞争性或者合作性的游戏。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二、根据幼儿的心理素质的发展需求,科学地组织体育活动

2.1培养小班幼儿大胆、勇敢的精神应做到以情趣为先导

(1)坚持做到从小班幼儿的兴趣和性格等等方面出发,激发他们良好的情趣,进而起到把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勇气激发出来的作用。

(2)坚持有足够的、适宜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供小班幼儿玩耍,这样可以保证幼儿可以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和体育活动,进而起到培养小班幼儿大胆和勇敢的精神的作用。

2.2培养中班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1)经常给中班幼儿提高独立完成适宜动作的机会以及在合适的时机教给他们如何克服困难的方法,借此培养其独立性。

(2)多多鼓励中班幼儿以及充分信任他们,借用有效的时机树立其自信心。

2.3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精神、抗挫能力和创造性

(1)创造有利的合作场景,借此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精神。

(2)在设置各种体育活动的同时还要巧妙设置必要困境,借此培养大班幼儿的抗挫能力。

(3)多多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尝试一物多玩的方式,激发大班幼儿的创造性。

三、体育活动的形式要适合幼儿的情绪特点,使其游戏化

对于幼儿而言,体育活动重在激发幼儿良好的积极情绪。众所周知,不同的年龄会对同一种游戏做出不一样的情绪反应。因此,在组织体育活动的时候要充分建立在对幼儿年龄特点进行考虑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幼儿不良情绪的产生也才能够有机会更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对于幼儿体育活动而言,使其游戏化之后,其中的模仿动作因为简单易学和形象化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好感进而起到更好地激发幼儿兴趣的作用;而其中的竞赛则则会更容易使既活泼好动又争强好胜的幼儿对其产生好感进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说,体育活动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如何使其体现的更加游戏化,进而确保在体育游戏为主的情况下同时加入其他的身体动作练习形式。

总而言之,如果体育游戏设计的足够科学和良好则能在促进幼儿体能、智力、习惯等等方面促进幼儿的全面性协调性发展,起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四、体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还要关注幼儿中的个别差异者

和成人一样,幼儿在能力、健康状况、题和对刺激反应等等方面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对他们中的个别幼儿区别对待真正做到针对不同幼儿设置不同标准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个别能力强的幼儿感到体育强度和难度太过于小或者简单,导致其有一种得不到满足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个别能力弱的幼儿感觉到体育活动的强度和难度太过于大或者复杂,导致其有一种挫败感,因此而丧失了信心不敢和不乐于再次参加体育活动的后果。

总之,体育活动的设计既要保证可以使能力强的幼儿得到更好的锻炼机会又要保证能力弱的幼儿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感,进而能使他们更喜欢体育活动,才能有效保证体育活动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的有利作用。

五、为了实现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需要提高教师组织体育活动的素质

体育教师作为幼儿体育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其组织体育活动能力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幼儿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否实现。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学习组织体育活动的理论同时注重在工作中积累相关的体育活动组织经验,进而起到努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尤其是组织体育活动素质的目的。单单从组织体育活动而言,优秀的教师的个性应该是活泼好动的、充满朝气的和善于调动活动气氛的。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不是我们可以随意设计的,而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花心思、花时间去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活动在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保障幼儿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搞好幼儿体育活动是每一个幼儿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案例选》朱良、陈思群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2]《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1年

篇7

摘 要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对体育课堂的有效性进行心理学思考,这无疑可以进一步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体育课堂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互助、互学、互勉的能力。它在课堂中的融入,使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台阶。

关键词 运动心理学 体育课堂 教学 有效探讨

在课堂上对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发展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等,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课堂上塑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学质量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他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人对自己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在课堂上,任课老师采用参与示范法,漂亮的规范的示范动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增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为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学和训练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人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在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专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注意力向内集中或向外集中,注意范围的适合性,时空知觉判断能力的高低,力量、速度或距离差别感受性的好坏,动作记忆的编码方式,操作思维的敏捷性、正确性,动机强度的适宜与否等,也都影响着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成效。

二、运动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师在上课前既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等制定合理的运动负荷计划,又必须在课中及时的调整运动负荷,以便有效的控制合适的运动负荷。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是脉搏测量,最方便的是询问法和观察法,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定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

(二)根据教材特点安排运动负荷

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运动形式不同,对学生机体引起的变化也有差异。跑对心肺机能有明显的作用,活动过程中,脉搏的变化也很明显;而体操则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作用,脉搏变化就不那么明显。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安排练习的次数、强度和练习与间歇的时间。

(三)根据季节、气候、时间的变化安排运动负荷

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把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材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而且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安排好体育教学中合适的运动负荷,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完成各种项目的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任务。

(四)师生的和谐交流,创建良好课堂气氛

美国教育学家格林伦将课堂教学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着做;第二种,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问答;第四种,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消除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体育学习中的恐惧与胆怯,主要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的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耽心自己会出伤害事故,胆怯和恐惧就会产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找到学生胆怯、恐惧的原因。

(五)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机水平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的激励者,充分利用激励手段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功。通过给予表扬、中肯的评价等,依然可以影响那些成功欲望不高、高度害怕失败的人投身于体育活动中,我们把这种由外在因素激发的行为倾向称为外在动机。它能激发眼前、具体的期望行为、塑造长期的期望行为。

(六)课堂上的互助、互学、互勉,让学生产生归属于集体的幸福感

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指导,是体育课堂上组织学生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之间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好机会,更是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流的好时机。在体育课上,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生生之间的鼓励与信任、表扬与帮助比师生之间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作用更明显。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互的帮助、鼓励中学练,体验更多的快乐,收获更多的成功。

(七)运用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

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基本部分的习,机体承受了一定程度的运动负荷,不仅肌肉处于紧张的用力状态,而且运动中枢神经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课的结束部分,必须选择一些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练习,如轻松自然的放松走,简单有趣的舞蹈动作,以及动作比较缓和的活动性游戏,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通过自我意识的引导和自我心理调整这正好使运动时紧张的肌肉和神经得到同时放松,使人体由高度紧张的运动状态迅速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使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都得到恢复,进而轻松愉快地结束一堂课的训练学习。这既是体育教学不同于基础学科的一个特点,也是体育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结语

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其心理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在体育活动影响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对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影响或作用非常大。体育教育者应加深对体育锻炼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让体育运动心理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强,李高峰.自我效能理论研究及其在体育领域的运用[J].体育世界.2006(6).

[2] 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7(2):9-10.

篇8

关键词: 经济学 心理学 高中生 学习主动性 提高

班级管理是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目前,学校中的班级管理大多围绕“和谐”、“上进”等较感性的主题,在注重班级凝聚力及和谐氛围形成的同时更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因此在学习方面,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提高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经济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对高中生学习能动性的提高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

我们假设学生是“理性”的,即在机会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学生可以系统而有目的地做可以达到其目的的最好的事。对于独立个体的学生来说,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同一时间如果用于学习就不能用于玩耍、睡眠等其它活动。每位学生在安排自己的活动的同时也是在“玩耍”与“学习”之间权衡取舍。鉴于此,如何调整学生周围的“变量”,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最有利的行为”都指向学习的问题便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有四个原理:一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二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三是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四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根据这四个原理,我们将学生分为:学习成绩极好、成绩中上、成绩中等、成绩中下、成绩较差五类,分别计算其学习的成本及收益,从而推算其行为。

对于成绩极好的学生,由于基础及领悟力较好,学习成本较低,包括与其他同学相比较短的作业时间及较少的精力花费。而且他们的回报较多,如教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及同学的尊敬。因而这部分同学的成绩往往能够保持稳定。

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本高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可能要牺牲一些娱乐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及完成作业。但他们的回报也较为可观,如教师的表扬、家长及同学的肯定。他们需要靠努力来维持成绩的稳定。这部分学生在特定的时段会根据具体情况来权衡学习还是玩耍。如大考过后,他们通常选择稍稍放松,而考前往往加紧学习。在决定一段时间是用来学习还是玩耍时,他们会考虑作业量,相关科目的学习对分数的影响(如背英语还是背历史),以及成绩上升的回报和成绩下降的惩罚,他们是精明的投资者。其成绩需要靠努力来稳定上升。

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他们基础中等,要集中注意力听课,占用娱乐时间完成作业及知识的消化,成本大于成绩中上的学生。而一般这一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则较多,很少能得到教师及家长的特别肯定,收益一般。这类学生更会权衡各学科间精力的分配。又因为他们更进一步的学习成本偏高,且中游学生人数众多,相对稳定,一般情况下成绩也不会大幅度下滑,因而有时容易作出玩耍而不是学习的决策。他们是精明的投机者。

对于成绩中下的学生来说,基础中下,要提高成绩,除了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外,还需要课后花大量时间复习功课做作业,他们的学习成本是相当高的,而一般看不到收益。他们往往会产生作业完不成、上课听不懂的挫败感,老师也很少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关注。他们很少有成功的喜悦感,需要苦苦支撑才能成绩进步,因而更容易作出玩耍的决策。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基础较差,学习成本高于中下的学生,收益小于中下的学生,因而更容易作出玩耍的决策。这部分学生往往令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头疼,而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本太高,收益太低。

当然,以上分析只适用于一般情况,不包含各个学生的个性、处境及价值观等因素。

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现状以后,我们再考虑适当调整班级学习管理制度,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达到目的的最好的事”都指向学习。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青春期,青春期属于个人发展的特殊时期,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带来了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所以他们的独立意识较强,而面对矛盾和困惑时依然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另外,青春期会出现心理闭锁,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成人封闭起来,这是由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所致。青春期学生通常要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获得成功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遭遇失败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两种情绪常常交替出现。另外,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还表现在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等方面;在情绪上,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有青春期躁动。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青春期是个人成长的第二反抗期。

鉴于此,可以简单归纳为,对青春期学生来说,比较重要的是:自尊心(理解为“面子”),能够胜任同学关系

和学业的成就感,主动意识,自我真实感受。

三、提高高中生学习主动性的措施

1.在成绩管理这一块,细分班级中的学生,并为其分别制定个性化的作业及学习目标。

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的各门成绩划分为“好中差”三等,每位学生以纵向比较为主,关注进步较大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成绩大幅度退步的学生私下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就事论事、不伤其自尊心性质的批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及学习目标,降低“差”生的学习“成本”,提高其“收益”。因为给“差”生准备难度较低的作业,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或请教他人就能够完成,可以获得胜任学习的成就感,增强自信,考试时就能抓住基本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在这一环节可以设置“好”生“差”生互助小组,以学生主动组合为主,教师协调为辅,主要为“差”生补习基础知识,“差”生成绩上升时互助“好”生连带表扬。

2.应首先保证学生低级需求的满足,再引导学生向高级需求发展。

学校应与家长取得沟通,引导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关爱的家庭氛围,树立“理解关爱但不溺爱纵容,并培养其责任意识”的主导思想;对于住校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协调宿舍内部的学生关系,为其创造“和谐、共进、安全、友爱”的宿舍氛围以满足学生寻求安全及爱与归属层次的需求;帮助学生维护公平和谐的班级氛围,满足其社交交友需求;帮助学生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引导他们追求较高层次,如尊重及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提高成绩。

高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阶段,而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因而我们要结合其心理发展特点,通过保证学生低级需求的满足,引导学生向高级需求发展;并细分各层次学生,通过控制不同学生身边的相关“变量”,改变成绩较差学生学习的“成本”及“收益”来合理地激励学生,以使不同学生的行为自然地指向“学习”。

篇9

俗话说“字如其人”,文言道“书乃心之画”,讲的都是书法与个性心理的必然联系,我们的书法教学如果能和学生的个性心理产生良性互动,势必为书法教学带来一线生机。

一、“赏”字学会欣赏书法,寻找形质美感

书法艺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其核心是用线条构成不同的艺术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就是线条的艺术。线条在纸上体现了起收、方圆、藏露、轻重、疾涩等等。中国书法,抽象了天地万物之形;融入了古今圣贤之理,简单的线条其实蕴涵了深奥的玄机,它在纸上形成的形质,反映了人的心理情绪。(如图1的线条反映轻松、兴奋、痛苦、烦躁)

诚然,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是选帖。在选帖方面,传统的书法教学由于偏重实用性,都是以法度森严的楷书为临摹范本的,很少有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对学生的束缚性很大,学生很难产生兴趣并坚持下去。个性心理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于书法的欣赏是有个性倾向的,有些人喜欢秀丽多姿,有些人喜欢苍劲豪放,有些人喜欢厚重丰满,有些人喜欢瘦巧挺拔(如图2至图4)……所以我们大胆打破了学习书法从“欧颜柳赵”四大家入手的传统,甚至也打破了学习书法从正楷入手的“规律”,更不主张学生走临摹教师作品或当代名家作品的“捷径”,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选帖,在选帖之前,让学生充分体会书法笔画形质体现出的心理情绪,具体做法如下。

1.宗旨:以古代经典作品为范本,取法乎上,弘扬传统。

2.让学生先观摩,再试写,体验自己比较喜欢哪一种碑帖,最后再作出选择。

3.避开法度森严的唐楷,以汉隶和魏碑入门,如《张迁碑》、《曹全碑》、《史晨碑》、《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这些碑帖用笔技法难度不大,结构匀称美观但要求又不甚严谨(相对于唐楷),整体字形收放空间较大,容易上手,对于体会书法线条的形质,理解汉字结构的规律有很大的帮助(如图5)。

4.对于个性张扬的学生,允许他们选择结体开张、风格突出的碑帖,如《石门颂》、《石门铭》,或清代金农的隶书。这些碑帖笔法提按明显,线条高古,整体字形个性强烈且开阔张扬,对于体会书法线条形与质的韵味,理解整幅章法的跌宕有明显的效果(如图6)。

5.在学生用笔、间架结构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只对于少数个性心理适合学习楷书的学生(如文雅的、安静的、内向的学生),再推荐法度森严的唐楷供他们选择学习。例如我校高中学生黎政斌同学(获广东省第二届青少年书法大赛二等奖)性格文雅沉着,在学习魏碑有了一定基础之后,转入唐楷的学习,收效明显(如图8)。

二、“析”字游戏笔墨线条, 奠定书法基础

书法艺术的百花齐放是由于书法形质的不同,而线条(笔画)又是书法形质的重要体现,因此,线条(笔画)的训练是学好书法的基础,我们尝试做法如下。

游戏1:手捏乒乓球比赛写字。不比谁写得好,比谁写得时间长。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握笔技巧(如图9)。

游戏2:立姿悬肘书写大字。同样不比谁写得好,而是比谁的姿势美(标准是肘要悬,手不抖)。以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写字姿势,为下一步写大字奠定基础(如图10、图11)。

游戏3:临摹长线条(长笔画)比赛。选择有长横、长竖、长撇等笔画的字,比谁写得好(标准是有明显的起笔行笔收笔过程)。以这种方式训练学生对笔锋的调节能力,同时这些长线条是汉字的支架,又可以训练学生对间架结构的把握能力,为下一步的临摹练习做好准备(如图12)。

游戏4:比眼力、找异同。把不同风格碑帖字并列放置,利用多媒体放大在教室前的幕布上,让学生观摩并找出线条形质的区别,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碑帖的特点的理解。例如《张迁碑》方严古拙、以方笔为主,有雄秀之气。《石门颂》放纵舒展、开张瘦劲,以圆笔为主,有飘逸自然之态。《张猛龙碑》严谨秀丽、方圆并用。《石门铭》结体宽舒变化,用笔豪放自然,撇捺伸展开阔,楷中兼行,有飞逸跌宕之意味。

以上的游戏在值日班委的裁判下,采取记分式进行活动,在这一阶段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书法形质的了解学习在快乐有趣的游戏中得到加强,并且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临”字尝试大字教学,初探个性心理

传统的书法教学是由小楷打基础的,其实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多少科学性,主要是当时书法有极强的实用性。今天,书法的实用性微乎其微,活泼的中学生面对激烈竞争的中考、高考,也没有几个愿意静下心来,严谨工整地去临摹蝇头小楷,我们干脆实行“大字教学法”,其所谓的理论依据如下。

首先,从教学目的看,现在的书法教学重在传统文化熏陶与继承并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不应该把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一点一画的雕琢上(其实现在的学生也不可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此)。其次,写小楷的难度最大,小楷要求笔笔精到,而今天的学生平时写字已经不用毛笔了,要他们用蘸满墨汁的毛笔在小格子里写楷书,其难度可想而知。写大字时的情况就好了许多,这时的毛笔在纸上的运行时间加长、运行空间加大,笔画加粗,学生从起笔、行笔到收笔,可以清楚体会书写的过程与方法,并可以比较从容地练习和理解。

对于临摹的准确度,不作苛刻的要求,我们认为学习书法,能够掌握原帖的六七分即可,关键能够掌握原帖的风格特征和神韵,不要压抑学生在临摹过程中流露出的个体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在临摹阶段就显露自己的个性,便于从临摹向创作的顺利过渡,也利于在创作中展现自己对书法形质的大胆处理。例如我校初中学生李佩芬同学(获广东省首届青少年书法大赛一等奖、第二届青少年书法大赛进步奖)和叶铼洇同学(获广东省第二届青少年书法大赛一等奖),临摹的都是《张猛龙碑》,但是她俩的个性开朗大气,在魏碑中也都喜欢《始平公造像》笔画形质的丰厚且包含力度之美,开始是无意识地将二者融合,我们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不断鼓励她俩大胆、有意识地坚持这样临摹。如果当初只是强调临摹的准确度,不了解她们的个性心理,就会完全磨灭了她们的创造力(如图14、图15)。

篇10

[关键词] 规模效应 系统动力学 仿真 移动通信

一、引言

通信行业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脉的基础性行业,进入21世纪,通信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移动业务对固话业务的替代性日益显现,移动通信在整个通信领域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由于世界范围内,移动通信技术已从2G跨入3G时代,同时通信行业又面临着严重的竞争失衡的状况,因此,分析和研究一点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就具有了重要现实意义。

二、分析和建立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假设,规模成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其他因素的作用处于次要地位。我们可以利用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竞争模型,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分析。

设系统中系统成员的个数为n,系统中的状态变量即用规模来表示,在这里进一步用具有实际意义的系统成员所占有的客户数量来表示,用xi(i =1,2,3,……n;i≥2)来表示,系统成员客户规模对于时间的导数dxi/dt即表示客户规模的扩张速度。假设系统中总的客户规模为M,表示所有潜在和已被争取到的客户数量的最大值。同时假设系统成员客户规模的扩张程度同系统成员已拥有的客户数量成正比关系;对于还未被任何系统成员所争取到的客户来说,他们也是系统成员的潜在客户,潜在客户数量越多,系统成员扩展程度也越大,因此假设潜在客户数量也同客户规模的扩张程度成正比关系;而系统成员客户规模受其他系统成员的客户规模的反向吸引作用的影响,因而假设系统成员客户规模的扩张程度同其他系统成员的客户规模之和成反比关系。据此,可以得出规模竞争的演化模型如下:

式中ki表示表示了系统成员客户数量一定时,其自身的扩张能力,即是除客户数量因素本身外,其他因素对客户数量增加所产生的促进作用(ki>0),假设其他因素的促进作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即ki为一个常数。基于我国目前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现状,主要考虑包含两个系统成员的竞争过程,即n=2,则模型变为:

由此可以得到系统的平衡状态是由当X1+X2=M时达到。当达到平衡状态时,X1和X2的数值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他们揭示了当系统内部竞争过程达到稳定状态时,系统成员的规模。

三、系统的模拟仿真运行分析

为了对竞争系统的运行作更加直观的分析,根据式(2),利用Vensim PLE 系统模拟软件建立两个主体的竞争模型,其SD结构如图所示。

基于以上数据令X1=3.76383,X2=1.639,K1=0.23,K2=0.0954,M=8,系统的平衡点为(6.207,1.792)。

结果说明X1/X2在平衡点的值大于初始比值,竞争失衡的状况加剧。

四、结语

本文以含有两个系统成员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规模因素作用下的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状况做了一些分析,分析了规模因素和其它因素效用的不同影响。目前,我国移动通信领域已到了开始跨入3G时代的阶段,而竞争失衡的加剧对于政府要实现均衡发展和防止一家独大性垄断局面出现的目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发展规律,并用此进行移动通信行业的重新布局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