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道路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道路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经济发展必然带动社会各项体制的转变,现有道路客运体制已经不适合城市的发展,其阻碍作用日益显著。本文分析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城乡客运 道路 对策
客运一体化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方便居民出行的桥梁,也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乡基础设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加快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进程。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影响要素众多,且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些制约因素,进而影响其发展速度。所以说,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城乡一体化客运体制问题重复
城乡一体化客运发展至今经历了很多过程,虽然已经逐步完善起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制度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审批不清晰等问题,给道路客运能力的总量控制带来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客运事业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审批、办证、审验等手续的办理不仅难度大,而且还给经营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不平等竞争的问题异常突出,严重破坏了道路客运的正常秩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公交公司依靠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在保持较低票价的基础上依然盈利颇丰,而公路客运则只能被动提高票价,甚至被迫超载,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所以说,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2、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是两部针对道路运输的重要法律法规,在道路客运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这两部法律法规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将城市公交、出租车以及道路运输贯穿在一起的法律法规却没有。法制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城乡客运一体化中解决各种问题时,只有以法律为承托,才能将这些问题顺利解决。
3、城乡道路客运规模小、经营不规范
目前,我国的城乡客运市场经营还不够规模,数量多、规模小、成本高、经营分散是城乡客运经营的基本特点。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2013年底客运经营主体达46.4万户,拥有营运客车140.9万辆。户数多、车辆少、从业人员少,真正具有规模的客运企业不足3%,没有形成规模就无法产生规模效应,自然规模效益就大打折扣。而再看公交企业,在一个城市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公交公司垄断经营,因国有身份享受着很多的政策优惠和补贴,所以相对来讲缺乏竞争压力。从市场准入来看,客运市场还没有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重视“量”而忽略“质”是形成主体多、小、散的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盲目进入必然会引起盲目竞争,形成了“百家齐放”的过度竞争局面。
4、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初级水平,受经济水平限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我国公路大多是三、四级公路,还有一些等级外公路,整体水平较低。公路施工承包方水平低,一般只在原有公路基础上修筑,无法达到质量验收标准。养护水平较差,甚至一些公路从来没有养护过。农村公路主要是“以通为主”,客运站点布局不合理,对客运一体化建设造成很大影响。
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对策
1、调整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改革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国家层面上讲,城市客运与道路客运已统一到交通部管理,但实际上许多城市这两大职能仍然分离。所以说,目前主要的任务是理顺内部机制,科学化重组职能机构,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以人为本,从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出发,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大交通管理模式,实现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上的一体化。
2、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目前道路客运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的情况,应尽快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建设方案,建立一套作用清晰、层次分明的城乡道路运输法规体系,对城乡客运的运政机构管理、线路审批、车辆投放、站点规模和设施、司乘人员上岗标准、企业规模、服务水平、监督机制、评价体系、扶持政策等做出明确、统一的法规界定,只有在法律的作用下,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才能健康、快速发展下去。
3、建立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首先,调整经营主体。通过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客运公司,成为产权清晰、自我约束的具有独立法人财产权利的市场主体。减少客运户数、增加客运规模,积极推行一线一公司或一片一公司的经营制度,使道路客运向规模化、专业化、专一化方向发展。其次,完善经营资质管理。搞好客运企业的经营资质管理,合理分析、路线优化,同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竞争原则,实施线路经营招投标制度。最后,实施统一的市场退出政策。对客运线路的经营效率、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如果运营资质达不到要求,就应责令其退出市场,实行优胜劣汰。
4、加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面,要注重内外规划的有效衔接。道路规划建设及功能要与当地经济水平、人口流动特性相适应,尽快对农村公路进行改造,提高其等级。考虑到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因素,应按照行政区域不同,对道路的技术等级要求及服务功能不同。在站场建设方面也要讲究一定的层次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解决运力分配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或重复等问题。站场数量、规模、布局要合理,建立自上而下的适合规模的站场。
总之,我国客运管理体制改革表明,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存在众多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公勇 胡光明.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05).
篇2
本文作者:罗洪邵毅明工作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国有公交客运企业营业税按50%比例进行返还,燃油税开征前,免缴车辆路桥通行费。b公共交通服务。主城区常住城镇户口中,革命残疾军人(警察、盲人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客车;未配备交通车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生予以优惠。市政府依据上述免费和优惠群体乘坐公交车辆的IC卡刷卡数据进行补贴。c专项补贴。国家的燃油补贴;2007年开始,公交客运企业普通车更新为中级车,市政府给予每辆车专项补贴3万元;2008年,给予成人月票卡专项定额补贴3000万元;2010年重庆市对主城公交企业的政策性补贴达3.95亿元;自2011年起,对中级车辆更新改造,由市财政技改经费预算中按8万元/辆标准给予补贴[3]。②道路客运国家的燃油补贴;由全市农村客运发展专项资金购买所有农村客运车辆的承运人责任险、乡镇至行政村以及行政村至行政村农村客运车辆的交强险和部分第三者责任险;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本级农村客运发展专项资金,用以配合市级专项资金使用,根据乡镇至行政村以及行政村至行政村农村客运车辆和农村渡运船舶的实际运行和发展情况给予适当补贴。3运营监管①城市公交2006年出台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共汽车客运线路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范了主城区公共汽车客运线路经营管理;2007年出台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共汽车客运IC卡服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主城区公共汽车客运IC卡的发行和使用行为;2007年颁布了《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主城区公共汽车客运秩序的若干措施》,旨在规范主城区公交城市公交运营秩序;2009年出台了《重庆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从规划、建设、经营、乘坐、管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4-6]。②道路客运2008年出台了《重庆市道路客运企业安全考核办法(试行》和《重庆市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服务质量考核实施细则》,规范了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经营行为,提高道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维护道路旅客运输市场正常经营秩序。2009年,为进一步巩固、规范和鼓励农村客运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市级农村客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农村客运车辆保险购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先天地理地貌条件不佳(以丘陵、山地为主、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资金难、施工难。要实现重庆市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须根据不同区县的现实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应一体化同一模式下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序实施,梯度发展[7-8]。结合重庆实际情况,将重庆市分为完善发展区域、稳步发展区域、加快发展区域3个发展区域。1完善发展区域主城九区、双桥区、合川区、永川区、璧山县、涪陵区、长寿区、万州区、江津区共计17个区县,人均GDP为43100元[3],城镇化率平均72.8%[3],公路交通基础条件良好,城乡道路客运需求旺盛,适于发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高级阶段,如表1所示。完善发展区域已经拥有发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基础和雏形,针对此类地区以稳定现有市场、强化完善城乡公交系统为目标,推进城乡道路公交一体化运作模式,逐步向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高级阶段迈进,为全市乃至全国树立标杆。2稳步发展区域南川区、綦江县、荣昌县、铜梁县、黔江区、梁平县、万盛区、潼南县、大足县共计9个区县,人均GDP为22200元[3],城镇化率平均44.0%[3],公路交通基础条件较好,城乡道路客运需求较为旺盛,客运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适于发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中级阶段。该区域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公交网络和农村客运网络,因此下一阶段将在完善道路网络、站场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以两网融合作为发展重点,推行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有效衔接、分级实施的运行模式,实现农村客运相关服务指标向公交相关指标的靠拢,形成城乡紧密衔接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系统。稳步发展区域城乡客运服务质量建议标准如表2所示。3加快发展区域城口县、巫山县、巫溪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石柱县、武隆县共计14个县(自治县,人均GDP为13000元[3],城镇化率平均30.5%[3],公路交通发展水平不高,城乡道路客运发展较为滞后,适于发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在加快建设道路网络、站场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以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为目标,加快形成覆盖城乡、有机衔接的城乡道路客运系统。加快发展区域城乡客运服务质量建议标准如表3所示。
系统研究了重庆市城乡道路客运的现状和相关政策,针对重庆市特殊地理形势和经济发展状况,将重庆分为3部分,并分别给出了城乡客运服务标准。
篇3
关键词:公交客运;交通环境;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333-02
一、大通县公路客运基本情况
大通县公路客运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公交客运、出租客运为补充的公路客运格局。
大通县共有城市公交线路13条,投入营运车辆138辆、累计营运里程243.5公里。公共交通线路基本覆盖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桥头镇建城规划区,预计全年完成客运量1 400多万人次。公路客运班线63条,车辆164辆。其中:(1)县内农村班车46条,车辆80辆;(2)宁大高速快客1条,车辆10辆;(3)宁大公交1条,车辆47辆;(4)宁大公交支线5条,车辆7辆;(5)跨省、州地区11 条,20 辆。客运班车年客运量432万人(次)。大通县的公路客运分别由大通县汽车客运公司、大通客运服务有限公司、大通县共有三家公司经营。
二、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必要性
1.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是道路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公路客运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法,有策略地应对多种形式的竞争。“车头向下”大力发展城乡客运,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是道路客运面对竞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规范客运市场的有力措施。目前,城乡客运线路上出租车超范围经营、无牌照无手续车辆私拉乱运、私家车揽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驱使。要想规范治理好客运市场,靠政府部门的治理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好客运市场,必须疏堵结合两手抓,“疏”就是要降低“黑车”的收益,推行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
3.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提升道路客运服务水平的新措施。打破原有的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村道路客运市场主体‘多、小、散、弱’,运力过剩,车辆破旧,服务质量不高”等一系列矛盾,有利于全面提升城乡客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出行对公路客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价格更加低廉。因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乡镇客运进城,城市客运下乡,班车实行定线、定班、定时、定点营运,增加班次密度,降低价格,群众出行即时上下车,既便宜,又便捷。
三、大通县公路客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日益旺盛的城乡客流需求,吸引了大量无证的黑车、摩托车、私家车等参与非法客运,并且日益严重,虽然经常性进行打击和整治,但收效甚微,城乡道路客运安全形势较为严重。部分公交线路和班车客运线路重合,实行公交、班车两种票价,竞争环境不平等,班车客运擅自降低票价与公交客运恶性竞争,营运秩序比较混乱。
2.城乡客运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使原已占据城乡道路客运主导地位的班车客运与近年来尝试开行并深受城乡群众欢迎的公交客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公交客运的发展和延伸空间受到体制机制的严重束缚而变得十分困难。
3.农村公交客运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始终未得到广泛的重视,虽然有广阔前景和极大需求,但仍然享受不到城市公交客运应有的政策优惠。
4.目前大通县公路客运由三家公司经营,车辆挂靠经营者高达83%,经营主体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差,经营矛盾突出,服务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5.县城内公交车辆没有固定停车场地,占用部分主要街道作为发车站点,加剧了城区交通压力。
四、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需解决的问题
1.整合客运资源,改造经营主体,建立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营主体。深化企业改革,大力扶持公路客运骨干企业的发展,确立其主导地位。建议由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现有的客运公司、公交公司、服务有限公司三家客运企业进行重组,以资产为纽带重新进行资源整合,组建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由一家经营的客运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公司化管理,打造一个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城市公交属社会公益事业,目前三县内唯独大通县还在缴纳车辆营业税,建议政府予以减免。
篇4
陕西省高陵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泾、渭两条河流在辖域内交汇,形成了闻名华夏的自然景观“泾渭分明”。该县作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唯一试点县,积极突破推进城乡一体化,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交通先行”。对此,该县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提升县域路、运、站一体化“大交通”环境,着力为县域100平方公里城市骨架打造发展脊梁,5路城市公交和12路农村客运加上将开通的一城两区小公交,让28万群众人便于行、物畅其流,无缝衔接,民众幸福感从衣食住行的温饱层面上升为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泾渭大地处处换了人间,用老百姓的话说:“日子过得和城里人一样好。”
城乡交通网:县域100平方公里城市骨架的脊梁
高陵县交通运输局构建的市、县“半小时交通圈”中,以每年20%的交通建设投资增长速度,铺开“六横六纵两斜穿”路网上等升级改造工程。相继改造了西安最具魅力的西高路,高茹路、马船路等一大批主干道,全力提升了县域“一城两区”道路通行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启动2座渭河特大桥、泾渭分明旅游专线、滨河大道、鹿苑大道南延段等道路新建工程,旨在与国际港务区、灞生态区和沣渭新区等实现快速对接形成经济带。高陵按照“率先发展、交通先行”的思路,全力加快城乡路网建设,精心描绘城乡一体、快速连接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使全县道路总里程达到649公里,其中县道68公里,乡道115公里,村道466公里。
城乡运输网:物流和经济发展的畅通血脉
“路变畅通了,目的还是为群众行的便利,农副产品运的出,增加群众收人,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高陵县交通局长党宏伟在调研中发现,路好还需车通,才能有效联通城乡人流、物流,经济发展的畅通血脉。对此,他们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以路通带车通,开通了12条农村客运班线,144辆公交覆盖了全县88个行政村,通车率为100%,全面建成沟通城乡、连接村组、密度适合,设施比较完善的客运网络,极大方便了沿线群众出行和农副产品的外运。2009―2010年,为有效联通市区,让高陵融入西安大都市,该局先后开通了五条城市公交,不但是全市全省首家,更为全县28万群众带来了福祉。
大运输带动县域汽车维修,驾培、餐饮住宿等交通行业呈现热气腾腾局面,还进一步为县域8个万字头农村优质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带来机遇。五湖四海的客商来到高陵何村贩运蔬菜,直接组织采摘装车,新鲜蔬菜只要40分钟就上了西安居民的餐桌,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03年的2400元达到现在的1.6万元。鹿苑张家村“千亩农业健康体验园”启动来,县交通运输局积极配合,为群众修筑了10余米宽的产业大道,原来泥泞不堪被村民戏称“晴天能卧驴,雨天能养鱼”的泥水路,如今变成了笔直平坦的水泥路。
篇5
关键词: 城乡公共交通;现状;分析;措施
Abstract: at present, many factors in the common influence, China's urban traffic in general not satisfactory, the traffic problem has become China's serious city one of the disease. This paper to zhejiang Ryan as an example, the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ffic situation of Rya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some relevant meas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Ryan people transportation needs.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瑞安市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均衡,才能为瑞安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打破城乡二元分割,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繁荣,是瑞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为了加快瑞安市城乡公共交通发展,促进同城化进程,切实贯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交通政策,需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系统,有效促进瑞安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瑞安城乡公共交通现状及其分析
瑞安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温州大都市区的南翼中心城市,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城镇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瑞安北靠温州市区,位于南部各县与温州市区的必经之地,交通区位十分重要。但是,瑞安城乡公共交通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现介绍并分析如下:
2.1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东强西弱”。
瑞安市域经济呈现东强西弱的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其中中西部地区陶山镇、湖岭镇、马屿镇、高楼镇经济比较不发达。
2.2城乡交通一体化程度不高,表现为“东密西疏”。
目前,瑞安市境内城乡交通主要通过56省道和瑞枫公路两条东西纵向轴线贯穿瑞安东、中、西部地区,将瑞安市区与各重点镇相连,辅以一些县道实现与其他一般乡镇的连接。县道路网等级普遍偏低,三级和四级路段占了很大比例,严重影响各个乡镇与瑞安市区的联系。
⑴东部地区较发达,初步建成完善路网结构,与市区的联系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瑞安市区与中西部主要乡镇联系通道较少,等级不高,缺乏便捷连通的高等级公路,制约了市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
⑵中西部地区各主要乡镇间也缺乏联系通道,现有公路技术等级低,服务水平不高,适应不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⑶农村联网公路取得突破,但农村公路交通仍然十分落后,等级低、质量差、总量少、客货运场站滞后、联网不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公路危桥改造任务艰巨。
2.3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⑴近年来全市汽车保有量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导致市域部分地区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在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巨大的财政支持以及强大的政策保障的情形下,公共交通难以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确立主导地位。
⑵根据瑞安市统计年鉴,瑞安市的公路客运量和公路客运周转量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到2010年,公路客运量年均增长3.4%,公路客运周转量年均增长7.3%。公路乘客的平均乘距和年人均公路出行次数也都逐年递增,说明人们的公路出行范围逐步扩大,出行频率也逐步增加,客运需求充足。
3、措施
城乡公共交通统筹发展必须综合考虑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最终实现“三个满意”:群众满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所以瑞安市城乡公共交通统筹发展规划不能脱离瑞安市城乡公共交通现状。要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引导交通结构和出行方式指向“公共交通优先”,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解决交通拥堵现状,需要一系列措施的保障。
3.1政策保障措施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的成效将取决于法规、财政、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方面的可操作性和执行的效果。虽然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已被各级政府所重视,而在法规上还没有相应的条文来支持;虽然政府在增加公共交通的财政补贴,由于机制的问题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些环节的缺失造成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的执行效率大打折扣,这些都造成公共交通优先难以实施。
因此政府在明确始终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的同时,必须在法律、投资、财政、税收、规划等各个环节,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先条件:
⑴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财政扶持力度,瑞安市要形成城乡公共交通财政扶持的长效机制。
⑵确保公共交通提供优质服务,瑞安市要形成城乡公共交通运行基本制度。
⑶通过各种地方交通管理条例、法规,引导瑞安市民合理使用各类机动车。
⑷明确瑞安城乡公共交通车辆乘员核定标准,提高了企业改造的积极性。
3.2基础设施保障措施
⑴完善城乡道路网络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加快城乡统筹的交通运输发展。因此,完善区域对外通道同时,还必须建设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城乡交通网络和城乡公共交通客运网络,大力提升市区到重点镇、一般乡镇的路网畅通水平。东部地区路网结构相对完善,各重点镇基本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但仍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西部地区道路等级偏低,路网结构不完善,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加大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快城乡道路建设,进一步拓宽城乡道路主干道,改善城乡之间通行条件,同时优化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延伸城区公共交通线路至周边乡镇,构筑市区至中心镇“半小时”、至一般乡镇“一小时”的交通圈,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统筹城乡交通发展,促进瑞安市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⑵完善城乡公共交通设施
在道路规划和建设中,为规划线路预留出应有的路权,公共交通首末站、调度中心、维修保养场的用地规划方案的确定需要政府部门共同制定,以保障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的道路空间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
同时要有相应措施保障各个公共交通规划的组织实施,防止违反规划,侵占公共交通设施和建设用地行为,有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的实施,措施有力、保障性强。
优先实施公共交通项目,包括道路建设、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建设和公共交通车辆更新 ,在这些项目的工程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
加快现城乡巴士中途停靠站点建设,确保人车安全,交通顺畅;公共交通中途站应设置候车亭,亭内设置夜间照明、防雨防晒的顶棚、站牌标志、线路指示板等,改变现状部分中途停靠站标志不清楚,统一公共交通中途站站点标识,使乘客能快速、便捷的辨识公共交通车站。
3.3城乡公共交通技术保障措施
需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能力,保障公共交通优先的效果,对公共交通优先的投入制定合理的标准,监管使用并检测其实际效益。
⑴提供运行管理技术支持
运行管理技术需要建立统一的公共汽车管理中心(BMS),主要包括网络和通信系统、调度管理系统、车辆优先系统、信号优先系统,可以采集车辆的行驶里程、载客量、准时性。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公共交通车辆运行数据、公共交通客流检测数据的实时记录,用信息化手段监管企业服务质量及营收,以此作为政府给予补贴的依据;支持基于距离收费、免费换乘的技术,建立公共汽车票款清分中心。
⑵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
乘客信息服务系统能够通过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等手段以图形、文字等形式实时向乘客提供乘车相关信息,使乘客在出行过程中随时能获得道路交通状况、所需时间、换乘方式、所需费用以及目的地各种相关信息等,从而指导乘客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车站信息系统是乘客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是运营调度中心通过车站的信息查询和显示装置向乘客提供公共交通路线的路线安排、行车计划、下一班到达时刻等实时信息,以利于乘客选择,提高出行的便利性。
除了之前已介绍的车站信息服务之外,车上信息服务系统也是乘客信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保证公共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及适应未来ITS(智能交通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的要求,从向乘客提供优质交通服务的角度出发,车载设备应具有双向通信的能力来实现面向乘客的车内静态及动态信息服务,从而方便乘客出行,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建县要求,以“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以“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为方针,广泛深入的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切实抓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把建设成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美之县”。
二、目标任务
(一)绿色城市
1.目标要求:到20__年,全县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由现在的33.56%提高到36.8%以上,绿化覆盖率由36.55%提高到42.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1.3平方米以上。县城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54万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4.3万平方米,全县开发区绿化覆盖率和校园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军队营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创建绿色开发区1个、绿色校园4个。
2.牵头单位:由县城乡规划建设局牵头组织协调,县武装部、经贸局、教育局等单位配合。
(二)绿色村镇
1.目标要求:到20__年,全县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由现在的15%提高到1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平方米提高到5平方米以上。创建绿色乡镇2个、绿色村庄42个(每年创建绿色村庄14个),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及绿色村庄都有1处以上的公园绿地。
2.牵头单位:由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总牵头。组织协调落实,绿色村庄由县农办牵头组织协调落实。
(三)绿色通道
1.目标要求:到20__年,完成公路和铁路绿化22.26公里,其中:县乡道绿化20公里,铁路绿化2.26公里。全县已通车的高速公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继续保持100%,省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由89.8%提高到95%以上,铁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100%,县乡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由61.2%提高到75%以上。
2.牵头单位:由县交通局牵头组织协调,公路分局、铁路建设办公室等单位配合。红线内分别由县交通局、公路分局、铁路部门组织协调落实;红线外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
(四)绿色屏障
1.目标要求:到20__年,林业部门完成沿路(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交通主干线沿线一重山)、沿金溪一重山、环城一重山等“二沿一环”造林绿化0.3395万亩;水利部门完成全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万亩。交通干线一重山、闽江流域一重山绿化程度达到100%,一重山低质低效林分补植改造面达到95%以上,主要江河和中型以上水库一重山的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95%以上。
2.牵头单位:由县林业局牵头组织协调,县水利局、农业局等单位配合。
三、职责分工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并负责落实土地、资金、劳力等事宜,制定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添彩增绿、兴林富民活动,扎实推进“四绿”工程建设。
(二)县绿委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
1.县人武部:牵头负责驻部队和武警部队的营区绿化,积极支持地方搞好驻地周围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
2.县委组织部:负责把造林绿化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内容。
3.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城乡绿化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林业、全民参与绿化的良好氛围。
4.县文明办:负责将各级各部门“四绿”工程建设任务列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内容。
5.县农办:牵头负责新农村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绿色村庄”创建工作。
6.县监察局(县效能办):负责开展城乡绿化监察、部门绩效评估和效能考核。
7.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纳入我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在重点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
8.县经贸局:牵头负责开发区、有关厂矿、企业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
9.县教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各类学校开展校园绿化、科普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绿色校园创建活动。
10.县科技局:加大城乡绿化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强植树造林、园林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
11.县财政局:负责筹集县级财政预算资金,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督促县级部门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并加强资金监管。
12.县人事局:提供造林绿化人才支撑,与有关部门联合表彰城乡绿化先进单位和个人。
13.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编制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
14.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编制城市和各类建设用地的绿化规划,按照相关规定,留足绿化用地;负责县城和乡镇绿化的组织协调工作,牵头组织“园林县城”、“绿色乡镇”、“园林单位”、“园林小区”等创建工作。
15.县交通局:负责编制公路绿色通道工程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管辖路界范围之内各等级公路的绿化任务。
16.县水利局:负责编制水库、渠道、堤坝、水电站等管辖范围内的造林绿化规划和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配合林业等部门做好江河、湖泊、水库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工作。
17.县农业局:负责指导不宜耕作的坡耕地造林和农场绿化,配合做好农田林网建设。
18.县林业局:承担县绿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牵头组织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规划制订和组织协调。牵头负责实施绿色屏障建设。
19.县外经局:负责台商投资区的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20.县广电局: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多形式宣传报道城乡绿化工作。
21.县环保局:牵头负责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22.县绿化办:牵头组织县直机关单位开展单位庭院绿化美化,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23.县煤炭行管办:牵头负责煤炭企业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开展厂区和生活区绿化。
24.县总工会:发动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参与地方造林绿化工作。
25.团县委:发动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地方植树造林工作,开展“保护母亲河”植绿行动和绿化宣传等活动。
26.县妇联: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双学双比”、创建“巾帼绿色家园”、建设“三八绿色工程”等活动。
27.县铁路建设办公室:负责编制铁路绿色通道工程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车站和铁路地界范围以内的造林绿化。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四绿”工程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谁主管、谁建设、谁落实”的原则,相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四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绿化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报县绿化委员会审定汇总后付诸实施。严格考评,各乡(镇)政府每年应向县政府和县绿化委员会上报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情况。各责任部门要制定考评方案,对年度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并将结果报县政府和县绿化委员会。县政府将对工作开展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加强督查,县人大将对各相关建设责任部门和乡镇政府实施“四绿”工程进行专项检查,县监察局、县效能办要组织开展专项督察(督查),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问责。
(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城区绿化,要求底前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和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编制,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园建设,开辟街头小绿地、小游园,临街单位要实施拆墙透绿,提倡种植多排行道树,多种乡土珍贵树种,建设城市林荫景观道,逐步形成城区绿美相拥、城郊森林环抱、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山水辉映、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校园绿化,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见缝插绿,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开发区绿化,应同步完成绿化规划,按规定留足绿化用地,尽可能保留原生植被,园区道路两侧要有足够的绿化空间;入园企业也要按照用地规划要求,退红线,留绿地,搞好厂区绿化。乡村绿化,以“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富裕新村”为载体,引导农民利用“四旁两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坡耕地、抛荒地、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道路绿化,凡新建、改建、扩建高速公路 两旁20~30米,铁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道路两旁10~20米,县、乡道路沿线两旁3~5米以上范围内,有条件的地段全面建成沿线绿化带,构建绿色长廊。“两沿一环”绿化,加强封山育林,保护原生植被,补植套种珍贵树种和季相植物,优化林分结构,将沿路、沿江、环城森林打造成具有保持水土、减灾防灾、季相明显的森林生态景观功能的绿色屏障。水土流失治理,在已划定水土流失区域的林地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加紧造林绿化,加强封山育林,严禁任何采矿项目的审批,禁止一切放牧、砍伐等一切农事、林事活动。
(三)创新机制,多元投入。创新义务植树履责机制,引导和鼓励全县干部群众参加植树、认种认养、捐资助绿、购买碳汇、以资代劳等,探索建立多形式绿化新机制。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并辅以苗木补助措施,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大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引导企业、个人、其它经济组织参与县乡道的道路绿化,引导农民在城郊建绿化苗木基地、乡村森林公园。同时,财政部门要落实绿化苗木补助资金。创新采伐利用政策,对非规划林地上营造的林木,经林业部门核准,允许经营者自主选择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在保证不影响道路两侧整体绿化的前提下,允许合理、有序地间伐部分树木。农民个人在房前屋后和自留地上营造的林木,允许继承和转让。
(四)强化保障,提升质量。规划保障,“四绿工程”建设要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切实提高植树造林成效。苗木保障,县林业和园林部门要按照建设需要,在水南镇乾滩建立多品种绿化苗木基地100亩,组织好绿化大苗、壮苗、名贵苗的生产供应,严把苗木质量关,保障“四绿”工程建设的用苗需要。技术保障,县林业和园林部门要切实加强技术指导,把好规划设计关、苗木准备关、造林绿化关和抚育管护关,鼓励多种带土球的绿化大苗、多种容器苗、多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四绿”工程建设,确保做到“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提高植树造林成效。
篇7
按照城乡有别、统筹推进的原则,制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严格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限、定措施、定责任、定考核、定奖惩,确保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此外,还要积极开展环境整治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进军营等活动,充分调动包括省直机关和中央驻并单位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加大对河道的管理力度。
方案二:
现状:由于两侧及周边居民乱倾乱倒、清洁处理不及时,日积月累,导致一些河道成了天然垃圾场所
措施:河道卫生要有专人管理,每周定时清理漂浮垃圾和沿岸杂物,每月清淤、疏通河道,及时清除淤泥垃圾,并加强对在河道内乱倒垃圾、乱扔杂物行为的查处。
强化生活垃圾的源头管理
方案三:
现状:在一些住宅小区内,暴露的垃圾随风乱飘,腐烂的垃圾肆意横流,恶臭的垃圾令一些居民常年不敢开窗。其实,这种情况在很多基础设施不足的地区经常可以看到。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与基础设施不配套,严重制约了城市环境的改善。
措施:各城区和三区管委会要加大投入,配备人员以及设备。
方案四:
建立和完善城乡道路日常保洁系统 强化道路清扫保洁。
篇8
关键词:村级经济、城乡经济一体化、以人为本、增收长效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吴中区木渎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村级经济。目前全镇组建10家社区股份合作社、9家物业股份合作社和1家镇级惠民股份合作总社。2010年,全镇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亿元,村级年稳定收入达1.02亿元,有6个村超1000万元,最高的天平村达2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92元,初步构建了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着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的做法是:
一、科学统筹,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优势
木渎镇10个村(社区)由于所处地域、资源和经济基础不同,因此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的条件、速度和潜力等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打破村域谋发展”、“跳出本村求发展”、“镇村联动齐发展”的思路,以“四大统筹”为抓手,全面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一是统筹规划。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全镇控制性详规编制。在规划中坚持镇村资源统一规划、优质资源统一开发,并要求各村把优势地段、优势地块、优势项目的体量做大、体形做美、档次做高、环境做优,确保土地利用和项目产出高效。在镇工业园内规划村级工业小区,彻底解决村村办厂且档次低、规模小和资源浪费等状况。在全镇规划建设五大商圈和五大市场,在轻轨站点周边高起点规划建设三产服务业,在藏书地区全面规划建设生态休闲旅游业。二是统筹资金。发展三产项目投入资金多。针对这一问题,镇党委、政府会同各村重点在整合五块资金上下功夫:第一块是整合村级自筹资金;第二块是引导农民投资入股;第三块是合理利用征地补偿金;第四块是统筹银行融资;第五块是统一利用镇惠民股份公司入股资金。例如,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中山商业广场由西跨塘村、灵岩村、镇惠民股份合作社联合开发,规划建造10多层的商贸和写字楼,通过统筹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三是统筹宣传招商。镇村两级三产项目基本分布在五大商圈、五大市场内。为此,全镇人统筹协调,集中宣传。全镇编印了镇村一体的招商资料,全面打出苏州西南商贸中心的牌子,整体包装和推介。同时,每年举办“商业房产和住宅房产交易会”、“苏州汽车节”、“中国羊肉美食节”、“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以节造势,扩大宣传,打造知名商贸品牌,推动全镇经济发展。目前村级二产、三产用房招商率达到100%。四是统筹管理。对开发区和各大商圈、市场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科学合理设置社区警务、医疗网点、集宿中心、公交站点;组织专门队伍,对小区、商圈、市场的保安、保洁、垃圾清运、厂房维修、招工、上岗培训、业务咨询等进行统一管理;配合做好企业、项目证照办理、融资、财务等工作。通过统筹管理,大大节省了各村管理开支,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有效促进了村级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以人为本,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新机制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增收。为此,我们创新思路,深化改革,有力推动强村与富民良性互动。一是全部资产量化给农民,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2001年,我镇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区股份合作社――木渎金星社区股份合作社。至今,全镇组建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10家,量化村级经营性资产总额6.37亿元,其中农民个人股总额5.8亿元,占总股本金的91%。10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建造标准厂房、集宿楼及综合用房面积64.4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7000万元,2008年,全镇农民股红分配总额达2380万元,每户分红达3220元,分红最高的金星社区户均超1.6万元。二是优质项目推荐给农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镇拿出优质地段、选择优质项目推荐给农民投资入股组建物业股份合作社,并坚持先招商后开工,确保投资无风险、高回报。2008年,处于全镇商业中心的天平村天灵物业股份3.8万平方香港街商业广场、新华物业股份3.7万平方米奥玛尔国际时代广场等优质三产项目均已开业,年租金收入均达1000万元以上。这些项目都是农民投资入股的重大项目。目前,全镇各村建有三产用房近30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新建面积达18.2万平方米。三是惠民合作社送股给农民,保障农民资产性收入。在大发展、大拆迁的形势下,如何处理好拆迁工作和维护农民权益关系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全镇组建了由拆迁户参与的镇级惠民股份合作总社,拆迁户每户拿出8万元入股,镇政府增资配股给农民,每户配足100平方米左右商业用房或成套居住出租房,实行统一招租、统一管理,土地性质属集体所有,收益归出资入股动迁户,年租金收入每户不低于2万元,并且有继承权。这一举措有效保障了拆迁户利益,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强化投入,构建城乡一体基础设施新格局
木渎镇按照苏州市总体规划,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全镇每年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超1亿元。一是城乡道路。全镇形成“六横五纵”为主干道的道路网,城乡道路密布,所有主干道、区间道路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二是城乡交通。除了市、区公交直达线路外,木渎镇组建了镇级公交分公司,开通了661路、662路、663路、665路四条环镇公交线路,镇级公交基本通达全部自然村,大大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三是环境建设。建有村级小公园、农村环境示范村、示范小区达50个,白象湾生态村建设、范家场老村改造等都彰显了江南水乡农居特色。农村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管网,分片区建有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处理全镇一体化。四是社区服务。各村都按标准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都建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做到事情村里办。五是农村治安。各村均建立城管中队,由镇城管大队统一管理,24小时治安巡逻,确保城乡治安稳定。
篇9
2009年4月,苏州召开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确立了23个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特色明显、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特别是班子主要领导思路清晰、理念创新的镇(区),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鼓励先行先试,为全面推进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同年7月,苏州市出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提出要率先在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等“六个一体化”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推进“三个集中”,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苏州强化功能片区规划理念,完善城镇规划体系,统筹安排城乡土地资源,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坚定不移推行“三个集中”,即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在功能划分上,他们要求地处工业和城镇规划区的行政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融入城市化进程;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地处农业规划区、保护区的行政村,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一次产业与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盘活农村资产上,积极鼓励农民通过“三个置换”,即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征地换保障,或入股换股权;宅基地使用权可参照拆迁或预拆迁办法置换城镇住房,或进行货币置换,或置换二三产业用房,或置换置业股份合作社股权,促进农民身份转变,减少农民、致富农民。
今年初,苏州市出台了《农村住宅置换商品房实施意见》,提出对自愿放弃宅基地申请的,可获得一套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商品房作为政策性补偿,购买时只需支付每平方米约2000元的成本价。置换后标准厂房的所有权和出租产生的收益归农户所有,取得房地产产权证的安置商品房可以上市流通。目前,全市75%的农村工业企业集中到工业园,近35万户农户搬迁住进860个集中居住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27.3万亩,占全市承包土地面积的52.82%。
二、推行“三大合作”,构建富民强村机制。近几年,苏州农村人均纯收入位于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保持在2:1左右。在全国范围内,苏州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苏州先后出台了20多个富民强村的政策性文件,基本构建了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制度框架。这些文件,明确提出了农村“三大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创造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以财政等额奖励形式全额返还;在镇村规划时留出10%的比例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留用地,用于发展物业。同时,结合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对通过宅基地置换后增加的土地,原则上不低于40%作为集体建设用地,按照市场化运作,收益归村集体,农民按股分红。这标志着苏州农民已开始走上“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的新的共同富裕之路。
目前,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2821家,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去年收益分配达27.6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去年达到12987元,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达到33.2%。2009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已达787亿元,其中村级经营性总资产达348亿元,村均收入达389万元,90%的村收入超100万元,98个村收入超1000万元,13个村村级可支配收入超3000万元,其中永联村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1.5亿元。全市累计组建农村富民股份合作社303家。2009年8月,苏州市和重庆市、成都市、嘉兴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中澳管理项目(CAGP)“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促进农民富裕与城乡统筹发展”主题试点城市。
三、推进“三项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坚持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作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广大农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提供社区教育和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阵地,引导农民转变传统意识和观念,学习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和加强撤并乡镇的资源整合、环境治理、改造提升工作;持续推进城乡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财政、税收、规费减免和用地用电优惠、税费地方留成等额奖励以及“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支持。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苏州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近200亿元,累计建立459个不同类型的市级示范村、19个省级示范村。推进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低保政策,把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体系,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过渡,建立实施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篇1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就是要通过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面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城市与农村建设、工业与农业发展良性互动,使城乡购买力在全面提高的同时,实现动态平衡,推动南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南阳的历史进程。
一、坚持城乡一体化规划,合理摆布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前提。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以前的规划基本上是按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分别进行编制的,很多内容城市和农村是割裂的,而且标准不尽相同,缺少把城乡作为一个系统来综合统筹考虑的意识和理念,当然难以满足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新规划的制定,应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城乡资源利用、生产力和生活居住布局、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置、道路交通体系等,明确区分功能定位,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体系。中心城区和县城规划要做到拆迁与建设并重、完善城市框架与改善民生共举,把县城与周边乡村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发展、土地利用、城市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小城镇规划应综合考虑各中心城镇的区位、资源、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潜力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错位发展,互补共融,以特色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建成工业型、农业加工型、商贸型、旅游型、资源开发型等特色小城镇,选择其中基础好的逐步发展为小城市,重点培育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
二、坚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夯实城乡共同发展基础
农村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是落后的。基于此,必须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上向农村倾斜,把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盘棋”来考虑,推进城乡在交通、电力、供水供气、生态环境等方面同标准建设,着力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合理、高效坚固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加强城乡道路网络建设。要在抓好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村村通”工程,在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与乡村之间建立起全覆盖、多层次、便捷化的现代交通服务网络体系,畅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对外交流,促进产业培育和发展,方便居民生产生活,方便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二是加强城乡水利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抓好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三是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满足城乡生产生活,特别是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解决群众用电难问题。四是加强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通信等设施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坚持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谋划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按照“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助、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布局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
一是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南阳应继续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着力建设好14个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壮大油碱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力能源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新能源、光电、新材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进一步促进工业在南阳市的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要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发展前景,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行业、优势园区集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资源优化整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业支撑。要鼓励产业基础好、条件好、前景好的地方加快发展,基础差、条件差、前景一般的地方可以到条件好的地方建设工业飞地,促进非农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降低区域物流成本,增强对外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支持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顺利融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激活消费,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三是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农业要改变“弱势产业”的现状,必须推动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延伸,以第二产业催化和拉动第一产业,从而使农业更多地分享到社会利润;必须推动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向农业内化,以第三产业构建农产品流通、进入市场的高速公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这就必须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和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同时,大力扶持从事农副产品流通、加工和社会化服务的龙头产业及各种专业化组织,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银行贷款、信息服务、办理证照、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帮扶和优惠,从而使龙头企业和专业组织扩张壮大,使传统的“同质化农业”分化为农业经营者和农业技术工人,用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企业替代单独的小农经济单位,使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从而合成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新机制,以此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做好企业与农民的对接,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战略支撑产业发展壮大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实现农民与企业一同获利受益。
四、坚持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打造城乡互补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城乡一体、适当向农村倾斜的原则,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
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支持三农投资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要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身上,促其到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三是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自我保障为主、国家集体扶持相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解除农民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
四是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人才培训,在农村造就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新型农民。
五是全面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改造和新建一批现代化的文体设施,丰富内容,提升品位,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