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考心理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知道思想支配行动,只有我们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有可能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老师,我这几年积极学习新课程教学思想,使自己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老师只是知识的传达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激情四射。注意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欲望,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效。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积极贯彻先进的教学思想,大胆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作以简单论述。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
中外教育学者的教学理论研究都表明,和谐愉快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大大减轻,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之下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处在活跃状态,学生的思维也会处在活跃的状态。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双方互相配合,具体做法是:(1)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多提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课堂上要给学生积极发言的机会,鼓励对不同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堂上鼓励争辩,对说错了的学生也应该正确评价,不应该打击他们发言的积极性。(3)鼓励学生多动手。我记得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都进行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学生在动手的过程当中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会实现我们提倡的知行合一。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是关注社会现实,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推行素质教育,把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具体方法如下:
1. 让历史教材融入生活。让历史课堂走进生活。每次在备课中把过去的东西与现在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今天感悟历史。讲到的背景,联系世界历史的巴黎和会,学生知道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结合今天的争端,明确国家实力是一个大国存在的重要基石。
2. 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让学生成为教材的主人。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学生离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单纯地去想象一个历史人物是学不会的。设计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掌握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做评委进行评价。
3. 发挥历史的功能,评价今天的事件,史论结合。从史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现在服务。今天很多的事件学生可以借鉴历史,发挥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理由,这样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新课改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获得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并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以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篇2
一、初中物理的特点
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日后深入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涉及范围内容之广,大到宇宙,小至粒子,这些内容无疑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同时物理也是各种知识竞赛的基础,是技能的主要研究工具,有效的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能够加强对知识的了解。初中物理重视将生活实际内容与课本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探究性的学,需要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对实验操作等内容进行了解,全面的学习物理知识。其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性发展,这也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加强对内容的感悟和了解。同时新课改的初中物理加强了对学生实践的培养同时更偏向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材中引入的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学习。同时,新教改后的初中物理引入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这就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方便。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失调
初中物理中,有着大量的实验课程,这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在对物理学科的理解上的学术见解,即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是一门测量的科学。但由于中考分数的压力,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们在中考中能够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一般都会采取题海战术,即通过学生的大量做题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基于物理学科的基本规律,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们理解知识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理论课的课程安排自然会是占有绝对优势比例的授课方式,教师选择实验课的比例会非常的少。在当前中考的体制之下,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会有一个实验的项目参与到中考当中去,占有10分的比例,教师的物理实验一般都会按照这个体制进行选择。具体来说,在九年级接近中考的时间里,考纲会对中考中所考察的实验进行规定,物理学科一般会有三个实验项目,物理教师会在九年级下学期对这三个实验项目进行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能够在中考的实验考试中得到满分。这种比例的失调,对学生理解物理是不利的。
(二)初中物理的网络教学措施比较落后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初中学校的网络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基本铺设完毕,这就说明网络化教学的互联网教育时代已经来临。但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网络教学的措施明显没有跟上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步伐。很多教师依然习惯于利用传统的板书模式进行教学,从提高学生成绩的角度来说,虽然传统的板书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点,但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来讲,互联网教学明显优于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此外,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部分的初中物理教师只是采取了一个简单的PPT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教学手段的创新。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考
为了有效的保证初中物理的教学正常进行,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对物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其中主要的方法包括了:
(一)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实验的应用
物理作为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强大的实验基础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理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这主要是由于物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物理中所涉及的定律等问题往往是抽象化的,这些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实验成为了一种优秀的替代手段,在实验的辅助下,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到了更加深入而真切的理解,对公式的运用也就得到了掌握,因此理解也就上了一个层次,方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章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做这样的一个实验,让学生在瓶子中装满水,同时在瓶口处贴一张纸,将水瓶快速倒立放置,此时水没有流出,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给学生加强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比较法的应用
由于物理知识本身是互相具有关联性的,因此在对物理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将学过的两种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入学生的学习,同时比较法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长期的比较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的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了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归纳和整理,便于学习和掌握。与此同时,比较法的学习也利于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类比得到相似的内容,由此及彼,学习更加灵活轻松。其中,在讲光的传播一课中就可以将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进行合理的比较,首先归纳两者的相同点,例如,两者都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都可以发生反射和衍射等,同时归纳两者中的不同点,其中包括,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依赖于介质进行传播,并将光速和空气中的光速进行比较等,在这些归纳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使得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更加牢固。
篇3
一、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我们“原理”课程组将学生的“课前十分钟演讲”定为每次课程开展的常规活动。每次教师正式讲授课程之前,学生要分成小组,准备演讲内容,制作演讲幻灯片,撰写演讲报告,围绕演讲主题拍摄照片并录制演讲内容相关的视频。演讲的主题围绕人生、哲学、感悟、社会现实等,时间为3分钟左右。每次课可有1~3人参加,要求制作幻灯片,鼓励学生开展团队合作。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丰富书本知识,鼓励学生通过自身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将书本之外的现实问题带进课堂,学生通过自身的研究并从基本原理的视域进行分析,给老师真实而全面地展示当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风采。老师须要站在基本原理的高度及时恰当的引导大学生从积极正面的分析当今社会时事问题,克服以往“原理”课程“假、大、空”的缺陷,学生从校园、从身边的“校园十大郁闷问题”“校园十大浪费现象”“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等于自身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着手,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去明辨善恶与美丑,让真理越辩越明。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自学能力的大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即使将来步入社会,也不会随波逐流,具备坚定的立场,以及良好的德育素养。
二、 “原理”课程原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考试改革的思路
“原理”课程原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是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形式单一,少有新意,考试形式存在着重期末、轻平时的倾向。
(1)原考试方法呆板陈旧考试以期末总结性的过关考试为主,以笔试为主,以百分制计分为主。而在笔试中单选、多选等客观试题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过大,这种呆板陈旧的考试模式,削弱了教学环节的应有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脱节,书本理论与社会现实脱节,考试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循规蹈矩、缺乏活力,没有积极性,显然这种考试方式不能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
(2)本门课程的抽象性特点,不适合用统一的闭卷考试来考核学生的成绩。而是应该用考查的多样考核方法来给学生的成绩评定等级,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原理”课程改革为考查课的成绩评定方式,不是使考核方式变得简单化,而是使平时成绩考核多样化,让学生多注重平时学习和课堂参与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随着我们课程组教学形式的转变,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发生相应变化。我课程组在教学模式上做到两个“转变”,即从“书本语言”向“课堂语言”转变,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我课程组采取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彻底转变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极大增强。我课程组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革《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考核方式。
第一,加强阶段性考核。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考查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情况,及时给师生双方提供教学效果信息。双方在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后,可以及时改进,调整教学,在有效检测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平时考核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辩论、讨论及小论文、阶段性考试。这样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在平时考查成绩上给那些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的学生较高成绩,从而避免一张试卷决胜负的现象发生。这样还可以使学生既注重平时的学习,又注重期末考核,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期末考查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期末考查除了问答题的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写实践报告书、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方式,以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导向,考核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考核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课程组定将认真研究并努力科学地实施“考核”,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考试模式和课程考核具体实施方案改革为,将该门课的考核方式由开卷考试课改革为考查课,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档来评定学生成绩。考核具体实施方案改革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出勤、课堂平时表现、作业等,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命题作业或观后感等形式。平时成绩又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加分项,如课前十分钟演讲、参加素质教育活动、展开社会调研、课堂辩论、讨论及小论文、读书笔记等。
“原理”课程考核方式的革新改变了过去应试教育的弊端,学生减轻思想包袱,轻装前进,注重所学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考核方式最终是为了体现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高低,让成绩更具说服力,成为学生学以致用的真正动力。
同时由于本门课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施,避免了课程的抽象说教,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极大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热情,既增进课程的实效性,同时又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避免学生远离家庭之后,情感孤单和疏离,有利于学生身心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三、增强了“原理”课的创新性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方法 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98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是符合新课标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也是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实验的积极作用,对相关的物理理论中所提及的物理现象和形态进行展示,从而更加准确地总结出相关规律。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很好地实现了抽象转化为具体的过程,是进行启发式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本文结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总结了相关的教学经验,重点探究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来看,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加直观的经验和感受,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物理知识和相关规律,为进一步地深化学习奠定了基础。另外,实验教学还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模式得以转变,学生逐渐成为了自主探究的主体。在进行多样化的物理实验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理实验的现象来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为学生的知识运用提供了平台。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得到了培养。
学生是教学的首要主体,这是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教学的引导者,构建新的高效科学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模式的改进和优化,教学活动将会更加富有活力和趣味性,也就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不仅如此,学生通过参与物理实验教学,其动手能力也会得到增强,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探索式实验的教学方法
从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长期限制着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并且已经形成了教师掌控教学的模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另外,由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其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转化教学方式,主动地引进实验课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提供良好的平台,进而使得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例如,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时,要结合研究浮力大小的关联因素时,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对浮力的相关因素进行思考,并且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依靠实验的开展来验证猜想。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拓展实验的种类和范围
从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出发,物理知识的讲解并非要完全依靠教材,尤其是物理实验方面,不仅如此,教材内容本身并不能够完全覆盖所有的知识面,在某些物理实验内容上都存在缺失。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适当地拓展实验的种类和范围,丰富物理实验教学的多样性,构建起相对完全的物理教学体系,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视野的开拓,也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物理知识。
因此,在选择教材以外的物理实验时,教师要遵循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尽可能地选择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实验内容。同时,教师要主动收集相关的器材和教学资源,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开发,亩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动手能力,选择操作可行性较高和操作难度较低的实验,从而确保实验教学的拓展能够达成目标。
(三)增强实验教学的自主性
在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的内在潜力,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实践,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和理解物理现象,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实验开展的进程给予恰当的启发和指导。同时,要保障学生的自由操作空间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更加直接地体会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通过成功的物理实验操作,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能够得以培养。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实现各方面能力的成长。
(四)强化创新思维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地把握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的情况,遵循教学目标的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个人成长与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表达,尤其是针对物理现象的思考和理解,要能够根据多样化的物理现象来认识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这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的动力。所以,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篇5
关键词:创新;教学方法;探索;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23-02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是2005年经上级批准开设的本科专业,随后设立了质量管理专业方向进行招生,定位是培养面向企业基层的技术应用型质量管理人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是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对具体生产流程上的质量控制和可靠性管理的基本原理。作为一门集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生命力在于生产实践之中。当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为了提高《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进行了“教学结合生产”的创新性探索,即,坚持“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从而巩固和加强了课程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一、《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核心模块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从质量理论、质量设计、控制、诊断、改进与保证等方面系统讨论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检验、质量管理的法规与标准化、三次设计、SPC与SPD、质量改进、质量机能展开、可靠性设计等,具体分为质量功能展开、质量控制、试验设计、设备可靠性等核心模块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方法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有待在生产实践中寻求解答。
二、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
目前,我校商学院已与20余家制造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在《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各个核心模块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带着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去相关企业实习实践。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多位老师承担了《XX集团质量管理案例集》的调研、分析、编写工作。该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此项工作,参加了所有案例的调研、资料整理、编写等工作。这些学生去现场调研,发现生产实践问题,并向工作人员提问,获得了大量的原始素材资料。该质量管理案例集的编写目标是:①从各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中,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编写样板案例、树立典型;②进一步提高各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③不仅详细剖析典型案例,而且系统地介绍相关基础理论。该质量管理案例集由若干案例组成,按照涉及的质量管理内容分为三种类型的案例: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系统案例、设计质量工程技术案例、制造质量工程技术案例。采取”三段式“的案例编写模式,即每个案例分为案例概述、案例详述、总结与启示三部分。特别地,在案例集附录增加了关于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的相关内容。该质量管理案例集部分案例名称如下:案例1:XX企业全员质量管理的系统方法;案例2:XX企业质量检验计划的策划与改进;案例3:XX企业EPC项目的质量策划与质量控制;案例4:XX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评价;案例5:XX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案例6:经验教训学习法在XX企业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案例7:田口方法在XX企业质量改进中的应用;通过在相关企业的实习实践,并参与质量管理案例集的编写,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学生了解了企业实际生产的情况,训练了动手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发现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受到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等的综合训练,同时也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让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设计的想法主要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研究对象是系统,是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因此,需要将具体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引导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学生带着企业实习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指导老师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过程的检查与监控、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其中,毕业设计过程的检查与监控是通过构建运行有效的监控体系,以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1.指导老师与毕业设计选题。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进行严格审查。根据需要,聘请若干企业高级质量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组织指导教师拟定参考题目,邀请专家从其难度、工作量和专业符合度等方面对教师所拟的题目进行评价与选择,确定了若干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积累从教师提供的论文题目中选题,并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及题目,做到一人一题。所选题目80%以上来源于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发现的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相关问题。
2.毕业设计过程的检查与监控。毕业设计过程的检查与监控包括开题报告检查、中期检查、防止毕业设计(论文)抄袭问题的措施等内容。①开题报告检查。学生根据所选题目进行调研、搜集相关资料,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方案和实施计划,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检查主要考察课题任务是否明确、是否体现专业基本训练内容、工作量和难度大小以及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②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内容:检查《指导记录本》记录情况,了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实际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情况,论文框架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对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进程安排,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度是否符合计划要求。③防止毕业设计(论文)抄袭问题的措施。防止毕业设计(论文)抄袭问题的措施:(1)要求论文主题必须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2)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文献引用及撰写过程实行全方位的监控;(3)随机抽查论文,用防抄袭软件进行辅助检查。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为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成立了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小组,负责组织考核答辩、接受处理学生申述等工作。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审查,合格者给出平时成绩后送评阅教师审阅。评阅教师审阅后,合格者给出评阅成绩进入论文答辩程序。不合格者退回修改。答辩时,答辩小组根据答辩情况进行集体评议并确定答辩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按照一定的权重相加而成。
针对当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进行了“教学结合生产”的创新性探索,即,坚持“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国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蒋祖华,苗瑞,陈友玲.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李卫祥,李长萍,冀满祥,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305-307.
[4]陆刚,孙宇博,卢明银,等.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工业工程,2010,13(2):125-128.
[5]伍乃骐,郭钟宁.在企业完成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尝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75-176.
[6]王琪,武寿春.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探索[J].江苏高教,2009,(6):84-85.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有效性
G712.4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暴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心理学教学被纳入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但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上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体现出其课程设置的价值所在,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改进。
一、 明确有效教学的概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生的进步发展。这是普通意义上的教学有效性。但是心理学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心理学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体验,以及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再多,缺乏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学。
二、 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存在偏差
对于公共心理学教学,学生主要想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自卑心理严重、人际关系紧张、不能识别和调控情绪调控等,学生关注的是心理学的应用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都以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为主,教师所传授的并不是学生想学的,。
2.教学方法传统
在教学理念上,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在教学方式上,仍以传统的讲述为主,很少引入案例教学法、情景创设法、心理游戏法等。高职学生大部分是中考高考的失败者,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3.注重理论讲述,缺乏实效性
心理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心理学是一门互动性强,注重学生内心体验的课程。但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教师把高职公共心理学当成普通心理学的专业课来上,过分重视对心理学理论的讲述,忽视了对心理学的应用,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掌握了大量有关心理学的理论,而面对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时,仍然茫然所措,无所适从。
4.缺乏专业的心理学老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公共心理学认识程度不够或缺乏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公共心理学的老师大部分由政治老师担任。在课程开设上,往往为考查课或选修课,且开设学期较短,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5.课程评价方式片面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心理学的考核方法仍采用传统的纸笔考核方法,侧重学生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正确判断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 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1.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高职公共心理学课程开设一定要突出“高职”特点,充分考虑学生需求、高职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应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
心理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高职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也要大胆创新。高职公共心理学教学除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媒体外,还可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剧、人物访谈、团体心理游戏、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加强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成长。这种教学方法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心理剧,让学生根据生活情景排演心理剧,使学生置身情景之中,了解自己当下的感受,处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引导点评,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不至于在真正遇到类似心理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
此外,也可通过观看与心理学有关的电影进行教学。
1.加公共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性
心理学教学需要专业的心理学老师或受过正规心理学培训、训练的教师任教,同时心理学的开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而心理调适能力的获得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心理学的开设要有系统性,要让心理学成为学生高职生活的一部分。
2.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课业评价实行实践考察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察。例如通过“模拟心理咨询师”活动,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扮演心理咨询师去处理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以此考察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饶洪.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太原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焦其和.浅议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2)
篇7
[关键词]冯特;科学心理学;方法论;元素分析;整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022 — 02
冯特是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建立者。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史学家为什么将建立新心理学的荣誉归于冯特,而不是费希纳呢?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出版于1860年,大约是冯特开始一门新心理学的15年之前。波林(Boring, 1950)这样写道:“当所有的核心观点产生以后,某个发起者能够掌握它们,对其加以组织,并在其中增加那些看起来必要的东西。写文章、做宣传,并且坚持这些观点。简言之,就是‘建立’学派〔1〕。”从这个意义上说,冯特对现代心理学建立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他对系统实验方法的大力倡导。然而,纵观冯特之后的许多心理学发展史,普遍是以反对他的心理学观点为特征的,尤其普遍认为冯特是元素主义论者。尽管这些观点对冯特有所误解,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冯特心理学方法论中存在着元素与整体的矛盾冲突。
1. 冯特的新心理学方法论的原点
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前景堪忧,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主要面临着发展方向的问题,即自然科学成就到底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冯特试图通过对生理学的研究来为德国古典哲学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因此,当他应聘于莱比锡大学时,他开设了哲学讲席,并试图把实验心理学作为哲学宏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哲学是一般的科学,其职能在于结合得自专门科学的一般真理,而构成本身一致的体系〔2〕。”在冯特看来,哲学的发展是以专门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它通过整合专门科学的一般真理而构造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实验心理学可以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一般真理。基于这样的源动力,德国古典哲学中始终贯穿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自然就渗透到冯特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之中。
2.冯特的新心理学方法论的哲学渊源
冯特的心理学,从其思想来源来说,除了康德等唯心主义哲学以外,受到了英国的约翰·穆勒和德国的赫尔巴脱的影响最大〔3〕。
冯特深受德国传统哲学的影响,继承了康德对世界的二元论认识〔4〕,并提出了心身平行论的观点,这种认识取向始终贯穿着他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冯特在《人类及动物心理学讲义》中对心身平行论做了如下界定,“我们认为心理过程与身体内特别是脑内一定的物理过程相联系,……这一联系只能被认为是两种并列存在的因果序列的平行。由于它们条件的不可比较性,它们决不能直接相互干涉。不论在什么地方碰到这一原理时,我们都把它叫作身心平行论〔5〕。”
冯特从约翰·穆勒那里继承了心理化学论的思想,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即意识,而各种意识状态都是以复合的形式出现的,为了便于研究,首先要把意识分析为最基本的、纯粹的意识状态,即心理元素〔6〕,并把心理元素分析为感觉和情感。同时,冯特也深受赫尔巴脱的影响,他在阐释联想的时候,就使用了诸如“融合”、“复合”、“同化”等等赫尔巴脱常用的术语。
在此,我们不难发现,冯特心理学方法论的“元素论”和“整体论”的矛盾与冲突实质是哲学内部矛盾的映射和体现。
3. 冯特的新心理学方法论的表现
3.1实验内省:分解心理过程的工具
冯特曾经这样说道:“我们拒绝一切不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思辨,不要那种建立在哲学预想之上的心理学。我们需步骤上注意到了心理学以及科学的经验事实〔7〕”。冯特认为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验与观察不仅可以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成为心理学之研究方法。冯特认为,只有对象固定不变,才能采用观察的方法对之进行研究。然而,由于心理过程是瞬息可变的,冯特认为心理学研究不能只依靠观察,而应采用实验的方法,即实验内省法。他说:“实验是由观察者在有目的控制的条件下,对所观察的现象的产生与过程而作的观察。观察,按其狭义而言,是不受控制的现象的考察,这些现象在观察者的经验过程中,按其自然地产生的那样被接受下来〔3〕”。在某种程度上,实验内省法不但要控制客观条件,而且也要控制主观的意向。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在实验条件下观察到目标对象,才能将感觉与感情从直接经验中分解出来。因而,个体心理学必然是实验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是,如语言、神话、风俗等,集体活动的产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可以采用纯粹的观察来研究。
为了避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经验的混淆,冯特认为,实验内省既要控制刺激的属性,以利于观察现象的某一方面,又要控制观察者的注意方向,这样,才便于经验的分析。此外,冯特还极少接受质化的内省,他所寻求的内省报告涉及的主要是被试对大小、强度、各种物理刺激持续时间的意识判断。这些都是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数量化的判断。即使是主观或质化的内省报告,往往涉及的是刺激的舒适性、意象的强度或者感觉的性质。当积累了足够多的客观数据之后,冯特就可以从中推论出意识经验的元素和过程了。
3.2元素分析:心理过程的描述
冯特区分了科学的描述和科学的解释,他说,“为要满足每一特殊事例都得到一种解释(Interpretation)的需要,就要把特定的复合过程的诸组成都划归到其适当的类概念下,这样的概念,例如感觉、认识、注意、记忆、想象、理解和意志.……像物理学的那些概念一样”。由于这些类属概念具有复合的特性,冯特依据丰富的实验数据,将意识经验解析为两种绝对简单的和不可再分的组织成分,即感觉和情感。
实际上冯特这样的元素分析,只是作为对心理过程的最初的分类方法。他认为,尽管可以将意识过程分解成一系列的子过程,但是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子过程,否则意识过程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性质〔8〕。因而,不能简单将冯特归为元素论者。
3.3整体分析:心理过程的解释
描述是解释的基础,元素分析也是为了综合。冯特原就认为经验的内容必然是综合的。1894年,冯特在总结他从事心理学研究以来三十年的工作时指出,“当我开始接触心理学的问题时,我持有一个生理家很自然所持的一般偏见,认为知觉的形成仅仅是感官的生理特性所工作的结果。以后,通过视觉现象的实验考察,我发现知觉是一种创造性综合的活动。这逐渐成为我的指导准则。以这个准则为指导,我对想象和智慧等高级心理功能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一点上,老的心理学对我没有任何帮助。当我开始研究心理事件之间的暂时联系时,我对合理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不再以抽象的名词把心理功能区分为观念、感觉、或意志。对联想时间的测定使我发现了知觉过程同记忆表象之间的关系,也使我认识到所谓的‘再造’观念只是自我欺骗的多种形式之一。实际上这种观念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此后,我开始把观念作为一种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转瞬即逝的、传统的联想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9〕”可以看出,冯特虽然强调心理元素的分析,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略意识的整体性。
4.冯特的新心理学方法论的影响及误用
实验方法应用于心灵问题,造就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建立和蓬勃发展。同时,元素分析和整体分析的对立与统一,也演变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对立与统一。对冯特的心理学方法论的误解,甚至于导致惟方法论的大行其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冯特创建的科学心理学是以后“学科分歧”原点。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陈立这样说道:“如果以为有了计算机,今后的工作就只在乎收集资料,记下一笔一笔的流水账,通过计算机的分析,结论不用花脑子了。这就把心理学工作者判断推理的工作,有些像上帝创造世界,一次就完成了他的工程,以后就可以永远无所改变地存在下去〔3〕。”当前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多得不可胜数的统计方法的应用,使得心理学研究可以不加入任何经验的成分,从那些数学公理导出全部的纯数学,然后再把它应用于世界。方法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因素分析也绝不是如此机械的。
当然,单纯的形而上学的思辨或质性研究也容易导致诸多问题。就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
当下,在我国,仅从《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学探新》这几种心理学刊物上所发表的研究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实验研究占绝对的主导研究,而且质性研究所占比例逐年减少,有的刊物上质性研究甚至于销声匿迹。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觉,这也是再论冯特的心理学方法论的目的所在。
〔参 考 文 献〕
〔1〕 杜·舒尔兹. 现代心理学史〔M〕. 叶浩生,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1.
〔2〕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544.
〔3〕 陈立. 从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到现代的差异心理学:官能心理学与因素分析的述评〔J〕. 杭州大学学报,1986,(03):352-366.
〔4〕 赵万祥. 断裂与整合:冯特心理学思想的哲学源考〔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02):29-34.
〔5〕〔德〕威廉·冯特.人类及动物心理学讲义〔M〕. 叶浩生,等,译.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5.
〔6〕 叶浩生. 心理学通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9.
〔7〕〔德〕威廉·冯特.人类和动物心理学论稿〔M〕.李维, 沈烈敏,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2.
篇8
[关键词]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中图分类号]E0-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58 — 02
一、引言
交通系统由很多成分组成,包括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的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其中又涉及很多主体,包括托运公司、公共运输单位、基础设施调度者、运输消费者等等,他们在经济、交通法律及运输管理条例的一定权限内实施主体行为。交通系统包含多个子系统,汽车驾驶过程是其中重要的子系统之一,驾驶员是交通系统中重要的主体之一。〔1〕研究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心理特点,对交通安全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安全管理对策和预防事故措施的提出也具有重要意义。〔2〕
二、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Safety Psychology of Vehicle Driver)的研究对象是汽车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经验、决策、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培养驾驶员有效、安全的驾驶。具体包括如下三层涵义:
首先,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驾驶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Groeger认为:“交通和交通运输领域中没有具体或特别的‘心理学’”。〔3〕显然,他认为交通心理学(Transport Psychology)是将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背景或研究场合设定为交通领域之中。具体包括交通领域中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支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不占少数,Rothengatter认为,交通心理学涉及公路使用者的行为及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过程。〔4〕Graham Hole在其编著的《驾驶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Driving)的序言中写道:“广义来说,心理学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这种行为当然包括驾驶行为。” 因此,他按照普通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分类方式,将驾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驾驶的知觉因素、驾驶的注意因素、驾驶过程中的分心、驾驶与风险知觉、疲劳驾驶、药物与驾驶、年龄对驾驶的影响。〔5〕韩玉昌也提出,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交通现象中人的心理特性以及由于人的心理特性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交通行为。〔6〕
第二,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不仅仅局限于交通环境下个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而且非常重视对人、车、路、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例如,Hennessy认为,交通心理学不仅涉及公路使用者行为背后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科学研究,还应包括驾驶员、汽车、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8〕持这种观点的还有Bryan E. Porter,他编著的《交通心理学手册》集中反映了交通心理学应强调将人的行为放入交通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的设想,《交通心理学手册》的内容不仅包括一般的驾驶员心理现象,如心理负荷与风险行为、驾驶过程中的视觉注意、驾驶过程中的社会性、人格特点和情感结构等内容,以及一些驾驶员的关键问题行为,如不使用安全防护装置、酒后驾驶、超速、违反交通管理、分心驾驶、疲劳驾驶等,也包括对人、车、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如个人、环境以及公路文化、弱势群体和问题道路使用者、公共健康关注下的交通安全、公共政策等,更包括一些应用领域的研究,如驾驶员的教育和培训、劝说和激励表扬、人工智能系统策略、执法及奖励、旅行模式的选择等。〔9〕
第三,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之中,促进人类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理论和应用》(Traffic & Transport Psych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一书中,Raphael认为,与运动心理学类似,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应该使用应用心理学的术语并聚焦于其应用性。因此他将交通心理学定义为对交通领域进行干预或者对干预给予心理学支持的学科。只要符合该目标的研究都可归类为交通心理学。同时,他也同意Groeger的观点,即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也适用于交通心理学。〔10〕国际应用心理学会第13分会——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也非常强调交通心理学的应用方向: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交通事故及事故伤害、交通运输效率、交通给人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这些问题所蕴含的人类因素,包括认知和行为因素,尤为关注找到减少全球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事故的方法。
三、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和解释驾驶员的心理活动规律
为什么要研究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国际应用心理学会第13分会——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对交通心理学的任务这样描述:
“世界每年有将近13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而对于每年交通事故的非致命受害者的人数统计虽各不相同,但估计为230万至340万之间。不仅是身体伤害问题,道路使用者还涉及其他一系列问题,包括交通拥挤导致的时间延误,愤怒及压力造成的负面情绪,特别是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工具的可持续使用问题尤为迫切。交通心理学致力于研究这些问题背后的人类因素,包括认知和行为因素,尤为关注找到减少全球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事故的方法。本学会的目标在于扩大交通和交通运输的研究领域,将心理学研究应用于交通运输方式的各个方面,包括公路、航空和水运。”
随着交通运输系统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道路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拥挤并充满更多的风险。汽车工程技术虽然可以提供部分解决途径,但是如果想完全解决问题,就要考虑交通运输网中的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学家的目的正在于去了解人们在面对几种交通模式或几种可供选择的路线时,作出何种决策,去了解如何让新手驾驶员有效操作,以及如何保障其他易受伤害的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去了解如何完善道路使用者的认知局限,以促进其更有效的利用交通运输系统。
(二)提高驾驶效率
工业心理学之父Münsterberg在其著作《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中曾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概括为:
识别最合适的人:即研究工作对人们的要求,识别最适合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应用在人员选拔、职业指导和工作安排方面;
设计最合适的工作:即研究和设计适合人们工作的方法、手段与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他发现,学习和训练是最经济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对工作效率有较强的影响,特别是创造工作中适宜的“心理条件”极为重要;
产生最理想的效果:即用合理的方法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人的思想施加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影响,以促进劳动者产生积极的工作动机和创造能力。〔11〕
沿着这一学科传统,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根据对驾驶员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不仅可以预测驾驶员心理活动的发展,还可以利用心理行为的规律,矫正驾驶员习惯化的不良行为模式,从而提高驾驶效率。
(三)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
保障工作效率的前提是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安全。为获得更多的工作绩效,而以牺牲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以增加事故风险为代价的工作方式,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与工作效率最大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Wickens 在其经典教材《人因工程学导论》中声称,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系统的绩效;增进系统的安全;提高人员的满意度。〔12〕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与此相似:甄选最合适的驾驶员;设计最合适的驾驶环境;产生最理想的驾驶效率;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保护驾驶员的身心健康。Hennessy认为,尽管交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但是它已经开始对学术、政治政策和公共领域产生重要影响。驾驶不再被视作是简单的从A点到B点的的运输方式,而是一个动态而持久的变化过程,可以立即而持久的影响人的生理、情绪和幸福的社会生活事件。〔8〕从这个意义来说,研究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Barjonet P E. Traffic Psychology Today〔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1.
〔2〕 邵辉,王凯全. 安全心理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Groeger J A. Trafficking in cognition: apply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drivi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2002,5(04):235-248.
〔4〕 Rothengatter T E, Vaya E C E. Traffic and transport psych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C〕.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Inc,1997.
〔5〕 Hole G. The Psychology of Driving〔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07.
〔6〕 韩玉昌. 汽车交通心理学〔M〕. 大连: 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1.
〔7〕 Hennessy D. Traffic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0.
〔8〕 Porter B E. Handbook of Traffic Psychology〔M〕.
Elsevi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1.
〔9〕 Underwood G D M. Traffic and transport psych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CTTP 2004〔M〕. Elsevier Science,2005.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生;效率
數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其起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发展智力的作用,具有其他任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
随着学习的深入,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不断复杂,难度不断加深,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小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惑、苦恼、畏惧等情绪。因此,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小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是很有必要的。
一、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数学教育心理学属于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基础性的领域,国际上对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个通行的概念就是,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指以数学教学的实践为基本出发点建立自己的理论观点及其体系的研究,从认知理论的立场探究、分析和评述在数学教育中遇到的各个方面理论及实践问题。数学教育心理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不只是将数学教学案例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研究,还是具有学科特色以及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二、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主要存在的数学心理障碍
1.轻视心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学生,学习很认真、刻苦,但是每到测试成绩始终不能提高。笔者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发现这类学生对于基础性的题目不够重视,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难题和大题之上,于是这种眼高手低的做法导致了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
2.心理畏惧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随着难度系数的增加,变得更加抽象更加深奥,小学生一旦对这些困难没有及时解决,就会对学习数学没有信心,并会出现自卑感。长此以往,这部分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没有了动力,数学成绩也得不到有效提高。
3.心理满足
尤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经常会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十分自信,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就自以为是,在学习上不再用功。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了他们进一步学习,导致他们总是处于中游状态,得不到更高的发展。
4.偏重结论
在小学数学学习之中,有部分学生注重数学结论,认为只要知道结论就可以了。这就很难深刻领悟数学结论,在运用时常常会出现差错,且不利于逻辑思维的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5.心理依赖
小学阶段目前没有升学压力,不需要参加如中考、高考般的考试,这使得有些小学生对学习没有压力,在学习中对教师形成了依赖心理,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遇到困难并不及时去解决,而是等待教师讲解答案。这样的心理状态使得数学学习停滞不前。
6.外界诱惑
因为小学生大部分年龄都在13周岁以下,受到年龄因素的限制,小学生的意志往往不够坚定,非常容易受游戏、网吧等外界的诱惑,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因此数学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的实践研究
笔者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平时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几点运用:
1.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笔者将教学与实际有机结合,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并不断贴近生活,这样就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欧拉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保持这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变得更加努力也更加轻松,并能够有着更高的学习效率。
2.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状态,树立正常的学习心理状态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要经常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体会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帮助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授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科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重视学生学习方法
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改正他们眼高手低的缺点,避免出现课上听得懂,课后用不了的局面,运用合理的数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4.加强心理引导为主
针对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和诱惑的学生,一方面不仅要依靠学校以及家长的约束管制,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活动,以朋友的身份带领他们走出误区。
总而言之,科学应用数学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作者:邱筱卿
参考文献:
[1]唐云霞.运用心理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2014(10):256.
[2]范如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儿童心理学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25):117-124.
篇10
过去,消极心理学常常强调人类病态的心理特点,很少有学者去关注人格成长、人类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的方法。受此影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局限在心理疾病的筛查、诊断、干预、治疗等方面,很少从正向去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例如善良、热情、包容等等。而积极心理学诞生以后,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阵波澜。积极心理学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设计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交往技能、审美能力、创造性、对未来的设想、洞察力、智慧和才能。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感、利他性、同理心、关心、文明、现代化、忍耐力及职业道德。从积极心理学关注的这些人类品质不难看出,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及群体中的正能量,关注人类生活中、现实社会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它采取更加积极的方法去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类的活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2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来看,许多学校并没有及时汲取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仍然在用消极心理学的框架,在课堂中注重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对于表现异常的学生十分敏感,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秀、积极品质关注较少,认为那是人理应具备的品格,不用过多关注,也不用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得不到关注,也就无法得到及时的鼓励与指引,失去了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机会。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来看,很多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是否产生病态心理,及早筛查,尽早治疗。重诊治,轻预防;重反应性干预,轻前摄干预;重个体咨询,轻团体辅导,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
2.2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鉴于上述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有必要引入当前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的。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非意味着完全摒弃以前消极心理学的内容。消极心理学中对于疾病、缺陷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大多数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仍有少数人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缺陷。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由于高考失利或对学业失去信心才不得不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在入学时就有沉重的负担。在他们看来,自己比起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是被淘汰的人,不受到别人的关注也不受别人的重视,毕业后即使很快找到工作,也是低人一等,有自卑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这样的学生,他们身上仍有诸多积极品质的存在。例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人善良、热情、善于交际、幽默,有年轻人的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品质,在课堂上给予正确引导,放大学生的优点,积极培养学生向上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积极预防,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3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都是以“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为中心的“矫治模式”。从学生一入学的心理普查,用到的工具主要有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量表(SAS)等,关注的都是不健康的人格。从筛查中筛选出得分较高的学生,分别谈话,以达到进一步确认的目的。从每年的心理普查情况来看,被选出进一步接受咨询的学生往往带有恐惧、抵触的情绪,很多学生自述自己平时生活、学习正常,没有不适,也有少数学生在咨询过程中阻抗严重,自始至终一言不发。这都与教育工作者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正向人格特征,反而去关注他们消极的一面有直接关系。针对这类情况,可以在筛查结束后尝试不立即进行咨询或辅导,而是通过上课或学生日常活动对他们进行特别关注,在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后再进行辅导。学生在得到充分的肯定,并感到被接纳以后,往往阻抗就不会那么明显,并且恐惧、抵触的情绪也会随之消失,反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未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