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法律常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安法律常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安法律常识培训

篇1

20xx年度保安培训工作计划书

一、目的

通过培训,使保安员熟悉我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要求,明确保安工作的相关规定和制度。掌握保安值班要求和各种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保安人员文明执勤,礼貌待人的服务意识。能按照工作标准化、服务规范化、操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服务、安全防范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时间

根据保安部的工作要求、工作时间和人员素质情况,培训时间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每季度进行周期培训

主要是进行礼仪、防火、防盗和其它突发事件的处理培训

(二)每周二进行日常培训

主要是进行作风强化、值勤动作培训

(三)每月底进行岗前培训

主要是针对刚进入岗位的人员进行值勤制度培训

三、地点

(一)保安部

(二)车场

四、方法

(一)集中理论学习

(二)实地岗位讲解

(三)实地岗位操作

五、内容

(一)周期培训

礼仪培训

1、保安礼仪概述

保安礼仪是保安员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 是保安员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事的准则, 是对保安员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的具体规定。

保安员个人礼仪是保安员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它不仅是衡量保安员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修养程度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保安队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所以,保安礼仪不仅代表保安员个人形象,更代表保安队伍的整体形象,是保安服务业赢得声誉和客户信赖的基本条件。

2、保安礼仪的特点

(1)保安礼仪是以个人为支点。保安礼仪是针对保安员个人自身行为的规定,而不是对保安组织行为的限定。

(2)保安礼仪以尊敬为原则。只有尊敬他人,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奉行尊敬的原则,旨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有利于避免或缓解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3)保安礼仪以修养为基础。个人礼仪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直接反映一个人内在的品格和文化修养。

(4)保安礼仪以美好为目标。保安礼仪引导保安员走向文明,其目标是实现真、善、美。

(5)保安礼仪以长远为方针。保安员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提高,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活动,才能养成优良的品质,塑造良好形象。

3、保安员的行为举止

保安员的行为举止,体现的是保安的精神风貌和素质修养,也是保安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具

体要求。良好的举止行为,对塑造保安队伍的良好形象,赢得客户的充分信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1)用语文明。在值勤中与人交谈时,态度要和善,语气要亲切,言辞要得体,给人以礼貌表示。保安员值勤文明用语很多,如检查验证时,应说“请出示您的证件”;须进行登记时说“麻烦您登记一下”;如遇对方不友好时说“请您不要生气,有话好好说”;遇对方表示感谢时,应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等等。

(2)坐姿大方。在值勤中,坐姿要舒展、自然和大方。坐时上体要挺直,勿弯腰驼背,不要垂肩、摇腿、跷脚、晃身子,应坐得端正,显得精神饱满;遇到有师生到来,应立即起身问候。(3)站姿端庄。站立值勤时,应收腹、直腰、挺胸,双肩稍后放平,双臂自然下垂,保持身体端正,给人一种轻松自然感觉,体现出保安员的雄姿。切忌站得东歪西邪,弓背凸肚。

(4)行走稳健。行走时,身体要直立,抬头挺胸,平视前方,两腿有节奏地交替向前迈进,步伐应自然、稳健。在公共场合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行人之间要礼让;与人交谈时要靠边站立;两人走路时不要勾肩搭背;穿制服走路时,不要吃东西、吸烟和将手插在裤兜内。

(5)谈话自然。保安员无论在任何场合谈话中,态度要诚恳大方,亲切自然,语辞平和。问候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切忌装腔作势,高声谈笑,大呼小叫。

20xx年度保安培训工作计划例文

(一)、工作目标

1、认真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公司经营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公司签订的《XX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指标。

2、完善部门工作,培养一支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的保安队伍。

3、做好与公司其他部门在各项工作的沟通、协调、协助。

(二)、主要工作计划措施

一、安保部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好明年的治安工作。

1、处理好与邻村人员的关系。

2、对进出山庄的闲杂人员进行劝离。

3、督促各部门对贵重物品在不使用情况下要存放到指定地点进行妥善保管。

4、保安做好巡查工作,特别是对重点部位检查,夜间加强巡查力度。

5、与公司全体员工和合作单位、租户形成群防群治,制定保卫巡查方案。

6、做好治安管理监控系统的保密工作。

二、配合人力资源部门把好本部门的用人关,做好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安定、团结、素质高、岗位技能突出、责任心强的安保队伍,确保公司业务经营正常运作。全面总结XX年安保工作薄弱环节和不足,加强部门工作、工作纪律、岗位责任、岗位技能的管理、教育、培训,充分调动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工作意识、责任感,使全体队员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大世界的安全保卫工作中。

三、公司安保部参照行业规范将对保安员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

1、每周两次的车辆指挥、队列训练、消防知识等培训,通过讲解、培训使保安员在思想认识和日常工作中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增强保安队伍的工作的能力,

第1 页共1 页

2、在日常工作中引导保安员提高服务意识、礼貌待客,从而提高对客服务能力,在工作中要尊重客人,不能和客人发生正面冲突,教育员工从心里明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客人的满意。

3、结合我部门的实际情况对队员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等问题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坚决落实。

四、保安部将协助公司安委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1、严格按照公司给本部门下达的内控目标和具体措施,与下级签订“责任状”,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有效地解决干与不干、干好与干坏都一样的被动局面。制定全年工作任务,将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班组及员工,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有动力。

2、参加安委会的各次安全检查,对本部门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记录并按公司安委办发出的整改通知和整改要求进行整改。

3、组织公司安委会相关人员组成专项检查小组定期开展季度安全生产大检查;每月进行一到两次的专项检查、督查或对隐患整改复查等,真正做到以督查促隐患整改,以整改保安全生产。

五、加强各种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工作效率。

1、完善维保制度,明确维保责任。根据不同设备、不同区域,明确维保责任和工作流程,确保我部门的设备处处有人管,件件有人护;制定具体的维护保养计划,确保设备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得到维护保养。

2、执行正确的维护保养技术标准,以技术参数为核心准确的反映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维护保养的情况,整体提高维护保养的水平;加强消防检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凭借过硬的业务技能,保证设施设备维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20xx年度保安培训工作计划模板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

全部课程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训练两大科目。

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职业道德、保安礼仪、救护知识等。

军事技能训练内容包括:队列、防卫术、交通指挥手势、勤务技能、消防技能、救护技能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

1、保安人员培训应以保安理论知识、军事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员全面熟知保安理论知识及军事基础知识,使之在实际工作操作与运用。

2、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而予以不同的内容,使学员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养成具有本职业特点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3、军事技能训练以队列、擒拿格斗及交通指挥手势为主要内容,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运用擒敌技术同不法分子做坚决斗争,保护国家财产以及自身安全。交通手势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出入及停放在执勤区域内的车辆能够运用正确的手势进行指挥、疏导,防止交通堵塞及事故的发生。

(二)教学要求

1、保安理论教学

通过教学使学员熟知保安工作性质、地位、任务、及工作职责权限,同时全面掌握保安专业知识以及法律常识,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及一般情况处置的原则和方法。

2、军事训练

队列训练,使学员具有良好的军姿,严整的军容,协调一致的动作,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强壮的体魄,使学员在今后的执勤任务中能有效地防卫和制服违法犯罪分子,达到克敌制胜目的。

3、消防知识及消防器材的使用

通过教学使学员熟知掌握消防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意义,熟知各种防火的措施和消防器材设施的操作及使用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燃,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现场救护

通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军事训练过程中,教员要认真讲解每个动作的方法要领,亲自做好示范,使学员能够充分领会,防止摔伤、扭伤等安全事故发生。

2、理论教学教员应结合不同的案例分层次进行讲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员听的懂、记的牢、理解透、会运用。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表

(一)教学内容

1、保安业务理论知识内容:(1)保安管理制度;(2)保安职责权限;

(3)职业道德规范;(4)保安礼仪;(5)保安门卫服务;(6)保安巡逻服务;(7)法律常识;(8)安全防范知识。

2、消防知识及器材使用

主要包括:(1)保安消防业务概述;(2)燃烧与灭火原理;(3)火灾常识;(4)火灾预防;(5)消防器材与操作使用方法。

3、军事技能训练

队列、格斗拳、交通指挥手势、消防技能、勤务操作、救护技能。

(二)教学分配表

保安专业培训时间为20天,课时安排40课时;

1、军事训练:20课时

2、保安理论:10课时

篇2

2009年上半年,**市广电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决定的实施意见》,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和《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全力保障和促进全市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和顺利发展。

一、注重宣传,加强培训。市电台,电视台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报道方案,为我市法制宣传工作营造了浓厚氛围。市电台《政风行风热线》获**省“第四届”反腐倡廉好栏目。市电台《**新闻》共播出法制类新闻稿件15篇、《法治**》直播节目18期、《以案书法》专题10期、《政风行风热线》播出政法节目3期。在《法治**》和《以案书法》栏目中,邀请法官和民警走进演播室和直播间,针对社会热点进行评论,回答市民有关法律常识,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法律,增强法制观念。市电视台精心打造《法在身边》、《道德在线》专题栏目和开设时政栏目《关注》,以“真实、理性、深入、独到”的新闻理念,关注社会主流,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宣传法制教育的作用,以服务人民为工作宗旨,受到群众一致好评。5月17日,组织参加了全市在新世界广场举办的深入开展“三电”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宣传月的大型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广播电视保护条例、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全面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

二、建章立制,规范服务。出台了依法行政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行政复议制度、承诺制度、执法首问责任人制度等16项制度,将承担的具体行政行为逐一分解到内设机构和执法岗位,制定了行政执法职权分解表和行政执法流程图,相关科室和责任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办事,依据、程序、步骤、标准履行职能,承担相应责任,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效推行。同时,对外公布行政执法举报电话,受理投诉问题和自觉接受监督。

三、组织健全,措施到位。局领导高度重视行政执法管理工作,始终把依法行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求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搞好广播电视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社会公信力。成立了市广电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依法行政工作,对涉及到我局境内外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安全播出事件、广播电视广告管理工作等进行专题研究。

四、加强管理,务求实效。加强安全播出,严防“**”分子和组织的干扰破坏,把确保安全播出、实现“零插播”目标作为广电局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保证安全播出,严防“**”组织的破坏,与各单位联合协作,先后制定了关于敏感期间安全播出工作方案。认真做好防范黑客技术入侵电视台、电视台网站等工作。积极开展专项治理,组织人员对我市两县、三区进行了拉网式的全面检查,对有线电视设施、境外节目、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广告播出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彻底清查,严格落实监管职责,确保专项治理行动取得实效。

篇3

2009年监狱教育改造科年终工作总结

在监狱党委的领导下,在省监狱管理局的指导下,教育改造科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宗旨,以维护安全稳定为前提,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推行新的教育机制,构建新的教育模式,拓展新的教育载体,大力实施向教育要稳定、要质量的治本战略,从而使教育改造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罪犯改造质量,为监狱的安全稳定做出了贡献。

现将2009年教育改造工作总结如下: 6、顽危犯年内转化率达72%,罪犯遵纪守法率达98%。7、罪犯心理测试面达100%,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52人次。8、《新生彼岸》报在全省监狱报评比中荣获一等奖。9、继2003年之后再次荣获全省监狱系统宣传报道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稿件数及采用率居全省之首,有3名犯人被评为全省最佳通讯员,2名犯人被评为省优秀通讯员。10、狱内局域网建成并投入运行,实现狱内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化。11、强化心理教育,完善心理矫治工作,实现教改工作科学化。12、法律援助工作走进监内,促进教育改造工作法制化。13、积极开展警示教育和对外宣传工作,促进教改工作社会化。14、教改科2009年度被评为全省防范处理先进集体,有一名同志被评为全省防范处理先进个人;被评为全市防范处理先进集体,有一名同志被评为全市防范处理先进个人,有一名同志被评为监狱十佳民警,有一名同志被市政法系统授予全市政法系统标兵。二、主要工作及具体做法1.搭建信息化平台推进科学化建设进程为加速监狱科学化建设步伐,利用信息化技术普及教育改造工作,我们积极响应省局和监狱党委的号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局域网的开通和普及是教育改造工作与现代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在行动上积极参与全省监狱系统局域网的开通建设,参加省局开展的技术培训,利用现代技术,并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以提高技防、技管能力和教育改造工作水平,为此2009年春,监狱投资近10万元兴建了全省最先进的监狱工作信息平台——监狱局域网络。在开通前后,教改科牵头配备了有业务专长的干警、专业技术型犯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并编写开发了适合监狱改造特点的软件系统,该软件具有安全、适应、方便快捷、可扩展空间大等特点。自从6月份投入使用以来,主要收到这样一些成效:第一使原本分散的狱内信息统一化,局域网覆盖了办公楼绝大部分科室,并将接见室、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室纳入其中,拥有网络节点130个,共设置了20余个栏目;整合了狱内各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的互通与共享,实现了统揽全局的立体功效。第二浓缩了关联部门的焦点,提高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突出表现在:进一步规范了接见程序,简化了减刑申报环节,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提高了狱内信息利用率,增强了狱务公开的透明度,为监区、科室查询罪犯分级处遇和百分考核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三增强了监狱干警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管理和改造罪犯的科学理念,同时为监狱的狱务管理全面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改进监管措施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新手段,对提高改造质量有着重要的科学性。我们在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监区文化的同时,配置了专职民警专项负责心理咨询工作,加大了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力度,印制了《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定期举办心理咨询、心理矫治业务培训,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通了心理咨询电话,广泛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并与监狱网站联网,实行微机化管理,为促进监管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让法律援助与监狱对接促进狱内法制建设的社会化在深入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基础上,按照司法部关于在服刑人员中开展普法教育年活动的指示精神,我狱党委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普法教育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改科。教改科全员参加,明确责任,制定方案措施,利用多种形式在全监服刑人员中广泛宣传开展普法教育的意义,使服刑人员明确学习的目的,自觉参加普法教育年活动,以司法部下发的《服刑人员普法教育读本》为主要教材,认真扎实开展学习活动。在法制化建设工作中努力做到尊重和维护罪犯的合法权益,强化罪犯法律知识的学习,使之学法、懂法、守法。2009年9月,监狱与市法律援助中心和庆城律师事务所联合建立了大庆监狱法律援助工作站,负责为罪犯诉讼,以切实解决其在婚姻、家庭、财产纠纷、子女抚养等方面遇到的法律问题。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启动,一方面维护了司法公正、维护了罪犯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法制教育功能,提高了罪犯的守法意识,同时也给服刑人员提供了一个零距离申诉、面对面咨询与求助的维权空间,到目前为止,已有196名罪犯得到了法律援助,这项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为积极探索教育改造工作提供了一条新途径。4、设立防范和处置问题办公室加大教育转化“×××”罪犯的力度针对“×××”罪犯难转化的特点,上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是对各监区的“×××”罪犯进行摸底排序,情感交流界的称赞。三.存在的不足教改科在2009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这是全科同志在监狱党委正确领导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与监狱党委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政策理论和基本业务的学习不够;二是整体工作的协调一致性有欠缺之处;三是个别同志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盲目性和急躁情绪。针对以上几方面的缺点和不足,教改科已达成共识,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整改措施。决心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于民警队伍素质的建设和教改业务能力的培训,打造出一支敢打能拼的教改队伍。四.2005年教改工作设想为确保明年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将着重于以下工作:第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建设一支能为党委分忧、为监区、科室解困的团结、和谐的民警队伍。第二是:突出三化建设,在监狱工作社会化、科学化上做好大文章,开拓创新,使教育改造工作有质的飞跃。第三是在“三课”教育上要推陈出新,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我狱特色的教育改造新思路,重点搞好犯人技术培训工作。第四是对于“×××”罪犯的教育转化问题上,做到立足点要稳,着眼点求准,操作时要审,必要时要狠,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做好教育转化工作。第五.按照iso9001:2000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标准强化教育改造工作,提升教育改造工作水平。

××监狱教育改造科

篇4

一、加强“新市民”教育培训的现实意义

据2006年4月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全国农民工中16~30岁的占61%,外出的农民工,不仅平均年龄比较轻,也是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向往城市生活,有强烈的外出就业冲动。如果这些“新市民”在打工就业期间能继续得到文化教育,或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和整体素质,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当这些进城劳务工者学有所成,再回家建设家乡时发挥的带动和影响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全面提高“新市民”的素质,既是帮助欠发达地区培养人才,提高民众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对“新市民”的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变人口负担为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代要求,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劳动就业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型城市和社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市民”教育培训的5种模式

宁波市海曙区由于特殊的地域区位和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涌入海曙区,成为城市的“新市民”。截止2006年底,宁波市海曙区“新市民”已达11.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0%以上。近年来,我们把居住、工作在街道辖区内的新市民纳入建设学习型城区的范围,明确提出了“全员参与、免试入学、就近学习、政府买单”的培训工作思路,根据需求,结合实际,开展了“关爱新市民,共建和谐家园”系列教育培训活动,积极探索、总结和推广了新市民培训5种方法。

1.新居民联谊会模式。就是在“新市民”相对集中的海曙区段塘街道洞桥社区,成立“新居民联谊会”,理事成员均由新居民自行推选和担任,实行自行组织和管理。“新居民联谊会”通过召开联谊会理事会议,让新居民为培训出谋划策,听取大家的合理化建议。理事会议统一思想后,确定培训时间和内容,做好宣传工作,发动每个新居民积极参加,以此调动他们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人人受教育的目的。

2.家校联手模式。将学习型创建活动延伸到“新市民”家庭当中,通过走“教师推动、学生带动、合家参与”这一学习型家庭创建模式,率先在海曙区白云初级中学、蓝天学校等4所民工子弟学校的中小学生中开展“小手牵大手”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借助学校老师的力量,深入新市民家中进行宣传,通过学生向家长发动,讲明参加教育培训的好处,特别是讲清参加培训与他们事业发展的关系,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有效地扩大了“新市民”培训的覆盖面,增强了新市民教育的渗透力。

3.部门联动模式。根据“新市民”的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以三级社区学院为培训基地,与部、委、办、局等有关部门合作,相继开设了星级家政、保育员、汽车维修与保养、保安、艺术插花、美容美发、面点制作、缝纫裁剪等项目培训,帮助他们拿到专业上岗证书,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技能。如2006年,宁波市海曙区社区学院与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宁波分会81890服务中心联合开展“星级家政员”培训,只要新市民愿意,就可以享受免费“学餐”,培训班开设职业道德、法律常识、礼仪仪容、安全防范、家庭清卫、管道疏通及修理等课程,累计60课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星级证书”。到2006年底,我区已成功组织了11期,450人拿到合格证书,成为星级家政员,受到用工单位的大力欢迎。实践证明,开门办学、联合培训的方法,能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新市民教育经费、基地、师资3项基本保障。

4.典型推动模式。因为“新市民”普遍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没有典型,没有样板,就不能动其心、激其情、促其行。多年来,我们积极树立先进典型,定期邀请宁波市十大务工明星,对“新市民”进行巡回演讲,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让“新市民”倍感亲切。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一个人带一帮人”的联动效应,掀起了“新市民”的学习热潮。

5.跟踪拉动模式。对有一技之长、参加过培训的“新市民”进行跟踪服务,重点了解他们培训后的生活就业状况、工资待遇变化情况,以及子女教育、文化知识、技能水平等状况,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后续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搞好新市民的跟踪服务,我们对有一定专长的新市民进行登记,建立信息档案,充分掌握这些学员的分布和劳务信息。同时定期组织区有关部门、街道和社区学院有关人员深入到“新市民”比较集中的街道、社区,走访用工单位和企业,继续开展跟踪培训。

三、几点体会

1.开展教育培训要努力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我区领导非常重视“新市民”的培训工作。近几年,区里每年在社区教育经费300万元中切出10%资金,用于“新市民”专项培训。各街道也相继确定了数额不等的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形成了区、街道两级专项投入的经费保障体系。

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新市民”培训决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所能独立承担的,必须主动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借助各部门的力量,形成培训合力。事实证明,加强部门合作,采取联合培训,能有效地解决经费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学员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2.开展教育培训要发动组织好培训人员。在培训的组织阶段,时间要充分,发动要广泛,宣传要深入,让更多的新市民了解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着力提高新市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开展教育培训要重视精选培训内容。以往针对外地民工的培训大多偏重文明素质方面的内容,技能培训相对薄弱。如今我们在培训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上,实用而又有新意,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欢迎。如保育员、汽车维修与保养、保安、艺术插花、美容美发、面点制作、缝纫裁剪等技能知识,对大多数新市民来说,都是直接有用的知识。再如在相关法律知识这一讲座中,上课老师着重讲了民工权益方面的知识,学员听得十分认真,下课时还觉得意犹未尽,反复向老师咨询有关法律知识。

篇5

一、宝鸡市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

宝鸡市这几年发展很快,农民工数量也增至近10万人,主要分布在建筑、餐饮、家政、保安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通过分片实地走访了建筑工地,红旗路、川陕路、金陵桥西和石坝河劳动力市场,各大家具、建材市场跑运输的农民工,正在搞装修的小区,菜市场以及姜谭工业园区农民工集中地调研发现,由于普遍学历偏低、技术素质不高,工作强度大,环境脏乱差,90%的农民工没有周末,一半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虽然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他们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贫乏。

川陕路、红旗路、金陵桥西等揽零活的以及一些跑三轮的农民工,闲的时候三五成堆的在闲聊,抽烟,还有几个在玩手机,看似悠闲地在等待的活干,突然要有人来雇工人,他们便急速冲向前去围住雇主,等雇主要定了人领走后,剩下的人便悻悻的又回到原处抽烟闲聊。还成堆的在打牌,三五块的玩着。还有几个年龄轻一点,在一边玩手机,有的在上网,有的在有在玩手机游戏。

相比较一些企业的农民工文化生后相对丰富一些,如姜谭工业园区里的农民工,他们多为年轻人,中小学毕业,就到城里来工作,没多少技术含量,有几天的培训就能上岗,月收入一千多,基本上可以满足生活保障,每周还能休息一两天,固定8小时工作,下班后在厂里可以打打球,看看电视,厂里还订阅了报纸杂志,没事可以看看。这些相比较那些高强度气力工作的农民工来说,要优越的多,也就有相对丰富的文化生活。

总之,农民工的生活就是“忙了累,闲了睡”。在工作之余文化活动主要是:一般就是看电视、打牌、睡觉、聊天、逛街,有的年轻的上网、玩游戏,阴雨天不能施工时,他们或在农民工居住比较集中的“都市村庄”里闲逛,或在工棚里、地摊上喝廉价酒,打牌。有些农民工已经很多年没有进过电影院,少数人偶尔也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去广场看电影、演出,但次数和时间都十分有限。

二、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基本状况、特点亮点、措施和成效

1、近年来,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在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方面,积极的进行了尝试,并取得可喜成效。如:数十年坚持每周为农民工免费放映电影,得好社会各界的好评,尤其是农民工朋友的喜爱,艺术馆门前不断更新的放映布告牌备受农民工的关注。已连续14年在广场举办丰富多彩的纳凉晚会,让农民工消暑纳凉的同时,更多享受盛大的文化大餐,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宝鸡文化品牌。前几年,市艺术馆组织演出对深入到工地为农民工义务演出,结合演出宣传一些国家的政策,法律常识等,大大丰富了农民工的精神生活。

2、宝鸡是工业重镇,工厂林立,这些厂矿分布着大批的农民工。按照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关于建设“职工书屋”示范点的总体要求,从2008年开始,我市总工会高度重视职工书屋示范点建设工作,确定了三年在全市建成60个职工书屋示范点的工作目标,在前两年建成职工书屋示范点40个的基础上,今年市总工会又投资10多万元新建成书屋示范点20个,让更多的农民工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进一步推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引导农民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3、为了增强农民工的企业归属感,拉近他们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宝鸡二建工会积极动员农民工加入企业工会,目前已有30多位农民工取得工会会员证,还有60多名农民工正在办理入会手续。使农民工有了组织归属感,进一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这也是一个不错的举措。

三、农民工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民工自身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是影响农民工文化消费意愿的最直接原因。他们也有文化需求,只是受自己的经济水平制约,不可能去电影院看电影,很少去书店购买喜欢的书籍,所以有关部门就要下大力气,多举办一些公益性的文艺演出,免费发放一些宣传教育资料,寓教于乐,使他们在学习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身心愉悦。

2、农民工的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强,很难在某一个地方长期居住,文化活动不能长期持久的开展,但如果固定一个时间和地点义务演出或者放映电影,成为一个品牌,不管这些农民工在宝鸡的那个角落干活,都能如期的来到。多办几个像市艺术馆一样的免费放映点,使农民工快乐的工作生活,也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

3、用工单位不重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需求,甚至对一些义务性的演出也不欢迎,怕麻烦、怕影响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就要教育引导用工单位,积极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化活动,有必要强制性的规定用工单位,要有农民工文化活动室,要积极配合文化公益单位的“送文化”活动。

4、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文化取向甚至不是很积极健康,有的上网看不健康的网站,在我们走访期间,有的说话低俗、污秽,这些都是由于自身的文化修养决定,长期的自由散漫所致。自身素质亟待提高。社会各界,不仅仅要关注农民工“欠薪”、找工作难的问题,更多的要关注他们的文化修养,专业技术水平,法律知识这些问题提高了,在找工作的时候也就知道怎么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是关键。

篇6

一、辖区基本情况

__辖区,地处城区西南,312国道与沪陕高速从辖区经过,面积约2平方公里,区内辖有21家工厂企业,(大多破产、重组),有3个社区居委会,人口近万人。目前,企业下岗职工3000多人,特困户35家,五保户6人,留守儿童200名左右。社区内成立了社区治安巡逻队,建立有卫生室,社会治安、就医状况总体上良好。

二、“大走访”给基层派出所工作带来的启示

(一)坚持抓治安防范和治安管理工作是做好派出所工作的关键所在。治安防范和治安管理是基层派出所的日常工作,派出所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矛盾纠纷排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矛盾纠纷大到土地纠纷、合同纠纷、债务纠纷,小到家庭纠纷、消费纠纷、婚姻纠纷、赡养纠纷逐年上升,但每一项都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发现不了,解决不好,不仅影响民警在群众中的形象,甚至引发民转刑以及上访案件的发生。大走访活动的开展,为民警提供了一个抓矛盾化纠纷的平台。在走访活动中,派出所对矛盾纠纷排查现场办公,现场协调解决。属于管辖范围之外的,积极呼吁有关部门给以关注。随着大走访活动的深入,先后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8起。现在不少陈年的疙瘩解开了,多年的婆媳关系好转了,家庭趋于和睦,邻里握手言和,居民社区也逐步趋于和谐,“大走访”真正起到缓冲器的作用。二是抓人口管理。当前,人口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无周期性规律。通过“大走访”活动,深入群众之中,可有效地实现辖区人口动态管理。在走访中,派出所重点加强对辖区企业、建筑工地、出租房屋、集贸市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掌控,并摸索出了人口管理的“三个延伸”法:对重点人口由管好“特殊重点人口”延伸到管好“有不良记录人员”;对暂住人口由提高“暂住证办证率”延伸到提高“信息采集率”;对常住人口由“静态管户口”延伸到“动态管身份证”,实现了人口管理的“以动制动”,这种方法很管用。三是抓隐患整治。“大走访“活动的开展,民警沉到底,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和隐患。在走访中,派出所定期对辖区企业、网吧、商业经营网点、居民家中进行走访,及时消除治安隐患和消防隐患,清理解决疑难积压案件,不仅亲近了群众,也为老百姓拉起了一张“平安”之网,实现了警务在社区和农村工作中实现“软着陆”。不仅有效地发挥了民警“宣传员”、“疏导员”、“服务员”、“信息员”、“调解员”、“保安员”作用,也有效规范了执法执勤,使我们在执法中更加符合群众的期盼,提高了群众满意率。

(二)坚持为为民服务是做好派出所工作的根本宗旨。首先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依法严格治安管理,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良好的治安秩序,这是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最大服务。其次是要提升派出所的服务质量。派出所是公安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民警服务态度好坏,形象是否可亲直接关系到民警队伍的整体形象。通过大走访活动,深深体会到,派出所应坚持为民服务:一要一心为民办实事。听取群众意见,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充分发挥职能,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善于发动群众,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对老百姓来说,每一件事都要实实在在,每项工作是掷地有声地,来不得半点虚假。派出所在走访活动中,从群众最关注的地方出发,把身份证办理、户口迁移和小孩入户等户口管理规定有关业务宣传资料发放给群众,并进一步规范了服务措施,达到了群众满意。二要乐于为民办好事。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做好群众最关心的事,把方便送给群众,为群众着想。对在走访中发现学龄儿童没有户口无法入学查证属实的,无条件为其申报户口。对辖区内没有户口、身份证的“五保”老人,主动为其办理,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办理“五保”手续,使其在国家优惠政策下安享晚年。针对辖区企业多,外来人员多的特点,组织民警深入企业送温暖、送法律、送服务,开展安全检查、发放安全防范手册,增强安全生产和防范能力。派出所为民办好事,件件都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让群众感到了党的温暖,树立公安干警的良好形象。三要倾心为民难解题。群众利益无小事,急群众急,想群众想,在心里装着群众,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标准。在走访活动中,派出所民警走下去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坐到一条板凳上拉家长,谈前景,聊发展,听到了不少掏心窝子的话。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分门别类、登记造册。比如辖区的下岗职工多、生活无着落,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多,看管力量不足等。先后协调金鼎、博润等大企解决闲散劳力50余人,对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在辖区内织接帮扶对子,互帮互助。并经常到孤寡老人和特困户家中问寒问暖。这些看起来是小事,其实都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大事,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真心地帮难解困,很受群众欢迎。

篇7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护工;权益保障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项目“农民工护工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项目编号:JRS-2012-7012)和河北联合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农民工护工的权益保障政策研究”(项目编号:X2012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民工医疗护工的权益保障实证研究——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1月9日

在医疗纠纷问题广受关注的今天,作为医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民工护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沿着“什么人、怎么找、发多少、干多久”的研究思路,深刻揭示农民工护工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来源地分布等人口学特征,并对农民工护工的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工资支付周期等劳动权益状况进行实证调查。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护工在本文中指的是医疗护工,即在医院里受雇担任病人生活护理的人员。本文数据来源于笔者主持的“农民工护工的法律权益保障研究”数据。根据唐山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来人口的务工特点,本次调查的地点为唐山市市区的6所三级甲等医院。调查对象为在医院内从事护理工作、且具有农业户口的人员。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工的个人基本情况、就业与培训情况、劳动保护情况及法律保障情况等。2012年6~8月,本课题组对唐山市6大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1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49份,回收率98%。下面分别对农民工护工的人口学特征及劳动权益保障状况进行深入分析。

二、农民工护工的人口学特征

了解农民工护工的人口学特征是认识和解决农民工护工权益保障问题的首要问题。什么人在从事这项工作?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以及户籍来源地状况如何?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分析护工的劳动保障状况及原因,对把握新时期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趋势也有重大意义。

(一)以中年女性居多。在农民工护工群体中,中年女性护工较多,占护工群体的81.6%。分性别看,女性护工占护工总数的85.7%,男性护工的同一比例仅为14.3%。分年龄看,护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这一年龄段的护工人数占调查对象的93.9%。结合年龄和性别两项指标来看,中年女性是护工群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中年女性从事的护工工作是以其在家庭中的角色缺失为代价的,长期从事护工工作对其家庭影响较大。对一个家庭来讲,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家庭成员承担的责任不同,中年人是家庭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中年女性,“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庭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子女养育、老人照料以及日常家务工作的承担,都离不开中年女性。但是,由于24小时在医院工作,与家庭成员分离,造成女性护工在家庭中的角色长期缺失,相应的责任无法承担。不仅如此,作为即将步入老年人行列的中年女性,他们的老年保障形势也不容乐观,应尽早寻求解决其养老、医疗保障等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民工护工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不仅对于农民工的就业选择范围、工资收入、专业知识的接受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农民工法律维权意识的高低及处理纠纷、意外伤害等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发现,护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从受教育水平看,护工的受教育水平以小学为主,占调查对象的42.9%,与全国总人口的平均水平、劳动人口的平均水平及女性人口的平均水平相比,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根据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数据显示,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农民工总体的61.1%。与之对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护工所占的比例仅为32.7%,比农民工平均水平低了28.4个百分点。

护工群体受教育程度低,对其自身来讲,一方面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对相关的劳动保护及社会福利政策不够关注。如果在工作过程中遭受工资拖欠、意外伤害、疾病传染等情况,缺乏相应的处理能力和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多数护工回答的是“默默忍受”或“不了解法律援助的途径”。因此,如何在既定条件下,寻求保障护工群体合法劳动权益的有效措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三)来源地相对集中。本次调查的149名护工中,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河北、吉林和河南三省,分别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1.0%、22.4%和12.2%。由于调查地点的原因,来自河北省的护工人数较多,且多数集中于唐山市周边县区的农村。他们熟悉唐山市的人文环境,方便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能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在唐山市农民工护工群体中,除了唐山本地人之外,来自吉林省榆树市的也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农民土地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通过外出打工谋求生存。而且,从找工作的途径看,他们大多通过老乡介绍进入这一工作领域。迁移者网络理论提出,迁移者与迁入地已有移民的联系构成的网络成为一种社会资本。在迁移过程中,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的关系网络一旦形成就会引发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护工来源地主要在河北省唐山市和吉林省榆树市的集中状况反映出,农民工在进入护工工作领域时,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网络。特别是来自吉林省榆林市的护工,他们在没有进入护工行业前就已经存在一种网状的人际关系。正是这个关系网,成为榆林市农民工最初进入护工行业的媒介。

三、劳动权益保障情况

为了更深入了解农民工护工的劳动保障情况,本课题组还对农民工护工找工作的形式、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收入及支付周期、工作时间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找工作的形式。从实际调查结果看,农民工寻找护工工作的方式共有三种,分别是亲朋好友/老乡介绍、中介机构介绍和自己找。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亲朋好友/老乡介绍和中介机构介绍,分别占调查对象的43.0%和51.0%。调查中发现,在护工找寻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互动模式:第一种模式是雇主、护工、中介机构三方互动。在这种互动模式下,中介机构成为联系护工和雇主的重要纽带,其在介绍工作、安排工作、收取费用等方面有一定的自;第二种模式是雇主、护工双方互动。由于医院病房空间的相对狭小和护工的稀缺性,病人及家属获得护工的信息渠道较为开放。除了通过中介机构联系到护工以外,雇主也可以通过病友、护士相互打听,直接雇佣护工。与第一种模式不同的是,护工的工资收入无须经过中介机构的再分配,直接从病人家属那里领取工资。但是,不论是哪种模式,护工都没有与中介机构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

(二)工资收入水平和工资支付时间。工资收入是反映护工经济生活水平和是否继续从事护工工作的关键指标,也间接影响着护工群体的消费水平。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农民工护工的工资收入低,月工资的最大值是4,200元,最小值是1,200元,平均为2,711.3元。与2011年河北省月平均工资水平相比,低了303元。对于护工来说,一方面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另一方面长时间工作,工资收入低,没有加班费。

调查结果发现,护工的工资支付周期集中在按天和按月,分别占调查对象的42.5%和57.5%。其中,按天支付的情况并不单单指一天结算一次工资,还包括每3天或者5天结算一次。按月支付也有部分是每半个月结算一次工资。除了上述两种支付周期以外,也有护工是按每护理一个病人结算一次。

与前面互动模式相对应的是,按月结算工资的一般是有中介机构的护工,护工、中介机构和雇主三方互动,护工与雇主没有工资方面的直接联系,其工资是由中介机构支付的。按天支付工资的护工一般是自己寻找或者老乡介绍的工作,工资收入的多少和发放都是护工和雇主双方口头约定并实施的。同时,按天支付工资也是护工为了避免雇主拖欠工资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工作时间。本文中所指的工作时间主要包括每日/每月的平均工作时间和从事护工工作时间两项内容。调查结果发现,护工每日工作时间的平均值是23.01小时,众数是24小时,几乎是全天工作。几乎“连轴转”的护理工作不仅打乱了护工的正常生活,而且长时间从事较为单调的重复工作势必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其所护理病人的服务质量。

从事护工工作时间的长短,不仅可以反映出护工劳务市场的总体需求状况,也可以反映出农民工从事护工工作的稳定状况。从本次调查结果看,从事护工工作时间最短的只有3~4天,最长的达19年。本文根据农民工从事护工职业的时间,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工作时间3年以下的定为短期,3年及以上为长期。统计数据结果发现:第一,长期从事护工工作的人数占了一半,工作3年以上的护工人数占总人数的42.8%,且主要集中在3~7年;第二,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从事护工工作,都要每天工作24小时,每月平均工作25天。

短期从事护工工作的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从其提供的护工服务质量角度来说,短期护工的专业性差,服务质量低。这类护工大多有寻找其他工作的想法,从事护理工作只是替代性的无奈之举。长期从事护工工作的农民工,由于全天不间断的、长时间的生活在医院中,无法与家人共同生活,对其正常的家庭生活如子女教育、老人照料、夫妻感情交流、家务工作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结论和讨论

农民工护工以中年女性为主,这是由护工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以及中年女性在城市中就业范围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中年女性从事的护工工作是以其在家庭中的角色缺失为代价的,子女养育、老人照料以及日常家务工作等相应的家庭责任均无法承担。同时,作为即将步入老年人行列的中年女性,他们的老年保障形势也不容乐观,应尽早寻求解决其养老、医疗保障等问题的有效措施。

农民工在进入护工工作领域时,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网络。从找寻工作的三种形式上看,亲朋好友/老乡介绍、中介机构介绍是最主要的途径,这一点与护工来源地相对集中的结论也是一致的。

农民工在寻找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互动模式,分别是雇主、护工、中介机构三方互动模式和雇主、护工双方互动模式。第一种模式下,护工中介机构在工作前期的引入、工作过程中的收入分配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第二种模式下,护理时间、护理内容及劳动报酬由雇主和护工双方直接协商决定。在最初进入护工领域工作的农民工一般采用第一种互动模式。当工作时间较长、对医院及周围环境熟悉后,也有部分护工采用第二种互动模式。

根据每一个病人的病情、病种不同,护理病人的时间不确定,因此护工工作也不稳定。在结束手头护理工作的同时,立即进入等待期或找寻下一份的工作中,而这期间是没有任何收入的。采用三方互动模式的护工对中介机构的依赖程度高,频繁与护工中介机构互动。但是,作为事实上的劳务派遣单位,护工中介机构仅仅是形式上的存在,并没有为护工提供应有的劳动保障。应当强化中介结构在劳动合同签订、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相关责任,加快对中介机构管理和规范的制度化建设。

在从事护工工作的时间上,有长期和短期两种。短期从事该工作的农民工,工作不稳定,生活得不到保障;服务质量低,不能为病患提供专业的服务。长期从事该工作的农民工,其在子女教育、老人照料、日常家务工作等方面的责任长期缺失,家庭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从事护工工作,均存在休息不足、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收入低、工作时间长、没有加班费等问题,其作为劳动者的多项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江立华,符平.断裂与弥补——农民工权益保障中的法与政府角色[J].社会科学研究,2005.6.

[2]丁志宏.新生代农民工保安的生存状态分析——以北京为例[J].兰州学刊,2010.5.

篇8

1.京津冀劳务协作可以满足河北省与京津的双重需要。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2009年底,河北省总人口7034.4万人,按当年城镇化率43%测算,农村人口40O9.6万人。据2008年初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摸底测算,全省有农村劳动力2833万人,按现有生产力水平计算,农林牧渔业生产只需要1000万左右的劳动力,扣除在当地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700万劳动力,仍有11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外转移就业。从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看,发展劳务经济,对农民来讲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可以说是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为现实的一个办法。2009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15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251元,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7年的40%提高到2009年的43%。全省劳务收入达到902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3%,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同时,京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需求旺盛。京津人力资源市场分析数据显示,2009年京津新增岗位需求157.2万个。近年来,京津地区对操作、服务等岗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占到当年需求总量的81.5%(比2008年提高3.12%),达到128.27万人,这些需求可以为河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大量工作岗位。

2.理性选择的结果使京津成为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首选地。以京津为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标地,是农村劳动力进行收益、成本分析,并与其他可能输入地比较之后的理性选择结果:一是京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乃至最低工资标准都大大高于河北省内城市;二是河北地处环京津的地理位置,与京津交通便捷,交通费用少,转移成本较低,适合目前以兼顾土地的“兼业式”和每年往返的“钟摆式”流动方式为主的转移方式;三是京津地区历史上一直就是河北外出农民打工的重要去向,已经形成了社会、人际网络,便于利用已有的资源寻找工作岗位;四是京津冀同属燕赵文化脉系,文化背景的相近使得在生活方式上的差距更小,外出务工人员更容易融人当地文化社会;五是2006年、2007年河北省分别与京、津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搭建起区域合作框架,使河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可以获得更加便捷优惠的信息、培训和用工等服务。与河北省内城市相比,在交通和文化背景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京津发达的经济和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外出农民获得岗位的机会更多、预期收益更高;与东南沿海等地相比,京津又具有交通便捷、费用低廉、生活方式差异小、可以获得更优惠服务的成本优势,因此,京津必然地成为河北省劳务输出的首选目标地,京津冀间开展劳务协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二、制约京津冀劳务协作的重要因素

1.京津地区低技能要求类岗位因就业质量低下对河北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根据对京津2008-2010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近年来京津劳动力市场上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以北京市2009年第四季度为例,该季度最大匹配人数为73959人,最大职业匹配率为0.31,表明有高达69%的岗位匹配不到合适人员。这些招人难的岗位多数属于对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如保安、营业员、话务员、餐厅服务员等。造成低技能要求类岗位招人难的首要原因,是低下的就业质量明显缺少对河北籍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与低技能要求相伴随的是,这类岗位同时还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基本没有什么福利待遇,缺少职业发展前途。如北京市2009年第四季度用工缺口排位第一的餐厅服务员和厨工,其承诺月薪最低价仅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800元,其当季求人倍率为9.90,表明近十个岗位需求才有一个求职者。近年来,河北省落实多项惠农措施,农民务农收入增加,到京津务工的吸引力相对减小。以2007年为例,全省发放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涉农补贴40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增产,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务农收入增加。而京津地区给出的工资缺乏吸引力,还要付出抛家舍业的成本,两相对比,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在家好歹干点啥都能挣点钱,不去受那个罪”。此外,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范围有所扩大也影响了流向京津地区的数量和比例。从历史上看,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有农闲时节到京津地区打工的传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到京津地区打工更是成为河北籍外出务工人员的首选。但是,近年来,河北省就业总量的40%左右却流向了其他地区,京津务工人员占省外就业的比重呈稳中有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周边的山东、辽宁等地区经济发展强劲,产生大量用工需求,加之河北省内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河北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可选择目标地扩大。与到上述地区务工相比,随着国内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打工者举家外出比例的增加,京津地区低技能类岗位低下的就业质量对外出人员不再具有特殊吸引力,京津地区作为河北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首选目标地的历史优势逐渐丧失,进一步促成了京津地区低技能类岗位一人难求的局面。

2.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较低无法胜任高技能岗位。在京津劳动力市场上低技能要求类岗位招工难的同时,高技能要求类岗位也遭遇了同样的招工难题。目前,京津地区对技术工的需求总量大于供给,且主要集中在对中、高级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上。以2009年天津市为例,当年全市中级技能劳动者需求缺口16.3万,高级技能劳动者需求缺口9.9万。从求人倍率看,在总体求人倍率为0.72的情况下,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高达1.83和2.09,显示出企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强劲且无法从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中得到充分满足。与低技能要求类岗位招工难的原因不同,造成高技能岗位招工难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者不愿干,而是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技能和素质偏低,达不到这类岗位的要求。2009年,河北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的比重分别是1.5%、23.7%、58.7%,三者之和高达83.9%,而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比重为13.3%、1.9%、0.9%,三者之和仅为16.1%。从取得证书情况看,2009年包括农村劳动力在内河北全省共有l0.28万人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2.02万人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0.23万人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0.56万人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显示劳动力文化和技能水平均较低。通常,劳动力的文化水平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高,因此,培训就成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最快捷有效的途径。但是,培训经费不足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获益与付出不对等对培训会带来负面影响。付出与收益对等是基本的经济学规律,也是社会公平的要求,但是,在京津冀之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上显然还远远没有实现这种对等。农村转移劳动力为流人地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据测算,一个农村转移劳动力一年给流入地创造的价值大约25000元,而他们自己至多拿走了8000元,剩余的17000元即70%都留给了流入地。而流出地为农民工付出了基础教育费用、承担了技能培训费用、承担了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公共财政支出。与流出地相比,农民工为流入地做出的贡献更大,理应由流入地承担大部分培训的责任。但在现行培训模式下,流入地基本没有将农民工纳入城市职工教育体系,流入地社区也没有给辖区内居住的农民工提供就业帮助指导、生活法律常识、公民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培训,用工单位给农民工培训的比例也很低。显然,流入地政府和企业在享受农民工做出的贡献的同时,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这种不对等的权利义务状况,短时期的表现就是使得作为京津劳动力重要来源地的河北省因培训经费严重不足而无法通过培训来实现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快速提升,使京津冀在高技能岗位上的供需难以对接;从长远看,必然会影响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顺利实施,这是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中政府所不能不考虑的事情。

3.开展劳务协作的组织、人力、信息支撑不足。目前,河北省与全国一样,还没有设立村级劳动保障机构或专职人员,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及其劳动保障协管员是最基层的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和人员。“上边千条线,底下一个点”,各级领导部门布置的千头万绪的工作最后都要由乡镇劳动保障所来贯彻实施,他们仅靠一两个劳动保障协管员承担着全乡所有劳动保障职能,要负责全乡镇平均约25个村、21000居民的所有劳动保障具体事务,仅仅应付繁杂的日常工作已疲于奔命,而有些地区的劳动保障协管员还是兼职,不但无法拿出更多精力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是现有日常工作也难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信息网络建设是劳动力市场的基础性工作,准确的供求信息对劳务输出和培训起着预测、引导、监督的作用。从当前情况看,支撑京津冀劳务协作的基础信息搜集与信息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从输出地看,存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信息网“基础层”空缺的问题。我国劳动保障信息网的结构是:由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县(区)劳动保障局、市劳动保障局、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五级构成;每一级负责向上级提供本级所辖区域内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同时向下一级传递来自上一级的信息。由于乡、镇、街道是整个信息网络的最下一级,在它之下既没有设置专门机构也没有专门工作人员,因此,原则上要由它直接负责搜集全辖区范围内每个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但由于辖区内人EI众多,受经费、编制限制,工作人员非常少,根本不可能亲自完成这项工作,只能靠村里上报数据。村里又没有设立专门的劳动保障机构和人员,就只能由村干部根据自己的“估计”、“猜测”上报,各级政府依据之作出决策。可见,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信息网是缺层的,并且缺的还是确保信息质量的“基础层”。这也就无怪乎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各种说法有时差距很大,而结构、去向、流动等情况心中更没底了。从输入地情况看,京津也没有设立对外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专门监测、分析、动态跟踪机构,企业的用工需求以及实际招用情况主要依靠企业上报及培训或职介机构的信息,对用工单位的真实情况不甚了了,也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处理,没有据此做出用工趋势预测和培训规划,更谈不上建立起机制化、常规化的京津冀劳务信息合作机制了,总体来说对来京津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情况底数不清。这种“粗放式”信息管理模式,不利于京津冀劳务协作的开展。

三、加强京津冀劳务协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由前面分析可见,河北(也包括其他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愿到京津去从事低就业质量的工作,主要不是思想问题,而是农民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之后的理性选择,是农民对低质量就业用脚投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就业质量,让他们在京津工作能够得到公平的工资、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城市的接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愿意为京津的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2.加大政府和企业的培训投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提高技能所需培训费用主要是由农村转移劳动力自己负担,这大大制约了他们的培训积极性。农村转移劳动力不是培训的唯一受益者,培训的受益者还包括企业、社会。培训受益者的多元性决定了培训经费也应当由受益各方共同分担。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人力资本存量和城乡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城乡协调,有助于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且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于城市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对农村的歧视性政策。因此,政府应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经费中承担较大份额,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还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所在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因此,企业作为受益者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可以通过向使用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征收税费的方式促使其履行义务,使企业投入占到培训经费的1/3左右。

3.开展京津冀培训协作。一直以来,京津地区从河北输入的外来劳动力最多,河北籍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京津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输出地的河北对输出劳动力的许多投入都由作为输入地的京津收获了,而且京津的发展确实也已经离不开外来劳动力了。按照付出与收益对等的公平原则,京津地区理应对此有所补偿,这种补偿可以通过政府对输入劳动力进行培训投入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由京津冀三地共同建立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基金,用于来京津工作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京津冀三地还应该在信息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培训合作,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统一使用培训基金,并在培训后的技能认定上互相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