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规法律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合规法律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合规法律培训

篇1

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的香港合俊集团在东莞的两间工厂倒闭;从事高档灯饰产品生产与外销的惠州台资企业惠群压铸(惠州)有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深圳六百多家企业关闭停产;温州有近8%的企业倒闭……一个个案例,一组组数据,让关心中小企业发展的人们看得心惊肉跳。难道在这场危机中,中小企业就只能倒在风暴中吗?中小企业思忖如何过冬,关心中小企业发展的管理学家、财经人士纷纷支招,“冬眠蛰伏,抱团取暖,觅食打猎”等动物过冬的方法也被拿来借鉴。

“冬天”是因为风险防范不利,引发危机而造成的。我们要过冬,势必要提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另外,在严寒中的坚持是为了明日更好的发展,中小企业在考虑如何过冬的同时还必须留意不要给日后留下病根。法律风险防范不利往往会给企业形成严重的隐患,我们就来看看过冬时应当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如何应对法律风险的爆发

企业活力不足,免疫力降低,隐藏的法律风险更加容易爆发。所以,对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常规法律风险,如合同管理、员工管理中的一些法律风险,企业过冬时,同样需要防范。我们不妨看几种常规的法律风险防范方式:

――合同条款需谨慎审查

X公司与Y公司就合作开展某项业务达成了合作协议,并且签订了书面合同。合同就双方合作的具体事项进行了详细的约定,同时约定一旦发生争议,通过仲裁解决,其具体约定为:“争议可提交A市有关仲裁机构仲裁或B市有关仲裁机构仲裁”。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协议约定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当事人可以协商选择其中的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能就仲裁机构选择达成一致的,仲裁协议无效。可以看出,如果X公司与Y公司在合作过程中发生纠纷,需要提交仲裁时,一旦X公司与Y公司就选择哪个仲裁机构扯皮,仲裁条款就没有意义了,而这期间就向A市还是B市的仲裁机构提起仲裁的争执必然会消耗双方大量的时间。如果当初,这两个公司签合同之前能够认真审查合同,发现合同中不适当的条款,则能避免时间的无谓消耗。

――用工管理应有始有终

乙公司采购人员李某离职后,仍以公司的名义向供应商发出紧急供货需求,供应商向乙公司供货并发出付款通知,乙公司提出李某已离职,其行为不能代表公司,并且由于技术转型,根本不再需要该产品,认为供应商应当与李某协商后续事宜。但供应商主张乙公司并未通知其李某离职,且李某使用该公司的电子邮箱及产品需求单要求其供货,应当被认为是乙公司的人,乙公司应当对其行为负责。李某使乙公司面临承担大额的违约金。

企业的用工管理不仅包括员工的招聘、岗位管理、培训,还包括员工离职、辞退等的后续处理,在这些环节中同样可能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在本案例中,乙公司则只要在李某离职后及时向相关的供应商发出其离职通知,及时收回其公司邮箱等的使用权,就不会使供应商认为李某仍有权代表该公司,不会引发与供应商之间的纠纷。

――证据意识要增强

M公司欠甲公司大笔货款,甲公司多次向其催讨,M公司每次均表示资金周转困难,恳求甲公司同意延期支付,并且会支付一定的利息。直到两年后,M公司仍未支付该笔货款,甲公司忍无可忍将其告上法庭,要求支付货款。M公司却提出这两年内甲公司均不曾要求其公司支付货款,表示该公司已经放弃该笔货款,法院应当驳回甲公司的诉讼请求。由于甲公司的追讨均以口头或者电话的方式进行,并未留下纸质或电子的证据,法院驳回了甲公司的诉讼请求,甲公司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小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在客户关系管理上更多的是讲人情、讲关系,对一些重大事项也只是口头达成一致,觉得感情靠得住,不需要白纸黑字,多此一举。但实际上,对于法律意义上的维权,如果缺少可以提交的证据,自身的权益诉求往往很难得到支持。其实,甲公司只需要在追偿的过程中采用一些书面催缴的形式,要求M公司将承诺形成书面材料,那么在诉讼时就不会被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缺少证据意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具有证据意识却只需要很小的成本就能维护企业的利益。

“冬季”法律风险需警惕

中小企业过冬,大致采取 “开源节流”、“抱团取暖”等方式,由于这些方式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有些不同,企业在防范常规法律风险的同时,还应当针对这些特殊的过冬措施,防范其中的法律风险。另外,还有一些法律风险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而在企业过冬时却集中爆发,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也需防范。

――裁员时应避免法律纠纷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因经营困难进行裁员自救,无可厚非,但一定要依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否则可能要面对被裁员工的或受到行政处罚。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裁员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在特定情况下,需要裁减20人或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经济性裁员”,企业需要向工会或职工履行一定的法律程序,并上报劳动行政部门,方可进行裁员;企业裁员应当对员工进行经济补偿;另外,一些员工是不得被裁减的,如: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企业在裁员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法律规定,避免在应对经营上的问题时又要面对诉讼以及因此引起的人心不稳的局面。

――抱团过冬也需警惕法律风险

面对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提到“抱团”过冬,事实上许多行业已经开始抱团过冬了,媒体对此有大量的报道,如“造纸业抱团过冬急寻政策棉袄”、“电子企业以展为媒抱团过冬”、“家电厂家抱团过冬淡季联合促销刺激消费”、“唇亡齿寒汽车厂商与经销商抱团过冬”……

抱团过冬是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也要留心其中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既不要违反法律的规定,也避免使自己遭受损失。例如,我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果抱团取暖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企业将可能遭受相关的行政处罚。抱团取暖意味着企业的相互信任及联合,但企业还是应当保持理性,警惕其中的法律风险。如企业对外担保,此种担保往往不符合企业的营利目的,且使企业承担为第三人清偿债务的风险,如运用不当,可能使企业遭受损失。企业在对外担保时,应当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是一种减少损失的有效措施。

――订立合同更需严格审查对方资质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A企业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有大量库存急待出售。某日,李某声称需要购买大量的货物,并约A企业代表至其办公室进行商讨买卖合同的细节。由于李某在一家大企业S公司的一间办公室内办公,且拥有S公司公章、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等,A企业代表对S公司的商业信誉深信不疑,在双方订立合同后立即发货。结果,当A企业代表要求S公司支付货款时,S公司表明从未授权员工与A公司签订合同,而李某也已经人去楼空。原来李某并非该S公司的工作人员,只是租了该公司的一间办公室,而且其所出具的公章、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等文件也均为伪造。

如果A公司代表在与李某签订合同前对李某做一些调查,与S公司进行核实,那么A公司就会了解到李某并非S公司的员工,不具有S公司的授权,就不会贸然发货,造成巨额损失。过冬期间,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可能依然不理想,极需开发新的客户,但也不能不经审查对方资质,就贸然订立买卖合同,否则极易造成巨大的损失。

法律风险管理是场系统战

可以看出,企业在过冬期间将面临比往常更多的法律风险。我们只是列举了企业在“冬天”可能面对的几项法律风险及防范方法,事实上,一个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绝不止以上几种。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法律风险,要想全面阻击法律风险,应当系统地开展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相比资金是中小企业过冬的粮草而言,法律风险管理更像是中小企业过冬的御寒衣,企业要想走出严冬,不仅仅需要体力。为了有效御寒,避免任何环节的“冻伤”,中小企业在针对重点法律风险进行防范之后,应当争取开展系统的法律风险管理,系统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具有法律风险意识;开展常规的法律事务管理;科学的方法全面识别并控制法律风险;相应的危机管理办法。

中小企业可以针对自身法律风险管理的现状,对重点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后,逐步开展下列工作,实施系统的法律风险管理:

首先,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法律风险意识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基础。只有企业自上而下,意识到企业的法律风险,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认识,重视对法律风险的管理,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法律风险,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提高可以通过法律知识的培训等途径完成。

其次,加强常规的法律事务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除了需要对其中的成本、收益把关外,还要掌握并防范其中涉及的法律风险。加强合同管理、印章管理、商标管理等常规法律事务管理,是防范法律风险的基础活动。中小企业常规的法律事务管理既可以由掌握相关知识的企业内部人员负责,也可以由外聘专业人员,如律师来负责。

再次,全面识别并有效防范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风险的产生来自于很多方面,可能是因为企业自身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也可能是因为侵犯了第三人的权益,也可能是因为没有积极地主张自己的权益而导致的,而这些法律风险都不是能够通过合同文本来把控的。企业需要全面识别这些法律风险,并且针对具体的引发法律风险的事件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篇2

[关键词]政府采购;公共支出;政府预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104-02

1 政府采购的含义与特点

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所属单位为了日常政务的开展或者为公众提供服务,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是相对私人采购而言的,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①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主要表现为政府性资金,即由纳税人的税收所形成的公共资金,而不是私人资本。因此,它的支出只能按法律严格进行。②采购目的的非营利性。政府采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而不是赚取利润。③采购原则的公开性。政府采购的有关法律和程序都是公开的,采购过程也是在完全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要作公共记录,所有的采购信息也是公开的,政府官员、管理机构的活动受公众和新闻媒介的监督。④采购范围的广泛性。政府采购对象除了公务用车、大宗办公用品等实物外,还包括工程和服务等各领域。⑤采购规模的巨大性。政府始终是各国国内市场单一消费的最大用户。据统计美国政府在1989-1992年每年仅用于货物和服务的费用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6%~27%。⑥采购的政策性。政府采购是按一定的意图制定的,这些意图包括保护本国企业和产品以及刺激企业技术创新等。

2 政府采购制度的国际经验

2.1政府采购制度的形成

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1782年英国政府首先设立文具公用局,作为特别负责政府部门所需办公用品采购的机构。美国政府采购历史可以追溯到1792年。但直到1949年,美国才逐步完善了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确立了集中采购的管理体制,建立了较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完整意义上的政府采购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近代市场经济阶段,由于市场经济国家奉行“看不见的手”理论,政府基本上不参与、干预国民经济活动,政府直接承担的公共工程和物资采购十分有限。政府采购市场不发达不完善。而到了现代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广泛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干预国民经济活动,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用财政支出兴办公用事业,这时政府采购制度才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2.2国外政府采购制度的成功经验

(1)完善的法规法律体系。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国家都有一套完善的法规法律体系,对本国政府采购实行法制化管理,可以说法制化管理是政府采购管理的主要管理形式。政府采购法规法律体系的特点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政府采购基本法律以及与它们行政部门制定的实施细则相结合,共同管理政府采购行为。以美国为例,美国国会为了管理联邦政府的采购行为,通过了一系列管理政府采购的基本法律。这些基本法律主要包括1949年联邦财产与行政服务法和1948年武装部队采购法。

(2)明确的政府采购原则。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应遵循效率原则、竞争原则以及公正、公开、公平原则。所谓效率原则即货币最大化原则,通过政府的最少资金支出,获得廉价的商品或劳务,这是政府采购制度现实的经济目的,而竞争性原则正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实现竞争来得到竞争优势,保证政府采购经济目标的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是政府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政府采购各个环节都要向公众公开,政府对任何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供应商的质询有解答的义务。通过监督,保证采购过程中的每个商品供应者和服务的提供者拥有平等的权利,不歧视任何一方。

(3)有效的管理体制。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一套有效的集中采购组织管理体制。国家政府机关的一切物资或服务的采购与供应都集中于政府所设立的特定机构进行,即集中采购制,这是目前各国实行政府采购管理的统一模式。各国的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预算审查与批准、拨款、制定采购法规或指南、管理招标事务、制定支出政策、管理和协调采购委员会的工作等。有的国家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分开,如韩国,由财政经济部制定采购政策,由物品供应部负责具体的采购工作。

(4)申诉机制。成功的政府采购制度中包括对申诉问题的特别条款,一般由独立的管理部门或司法部门制定申诉机制。其可以是负责管理贸易申诉的专门机构(如加拿大国家贸易仲裁法庭,日本政府采购审查委员会,美国会计总长办公室和政府合同上诉委员会)或者是管理招标申诉的一般机构(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调查委员会、香港申诉管理委员会)。一般情况下,申诉程序中明确了申诉的有效时间及答复期限,成功解决申诉问题的补偿机制有:道歉、重新审查采购决定、取消采购决定、中止合同、寻找新的招标者、补偿损失、修正有关的采购规划或程序等,有的国家还规定在案子审查期间,暂时停止采购活动。

(5)注重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进行有效保护。这是一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一项政策目标,在实践中这些政策意图是通过明确的措施来落实的。如统一购买地方供应商的商品或给地方供应商一些优惠政策等,另一些措施则要求购买国内商品,如果购买外国商品时必须提供充足的理由。如美国至今仍执行着其1933年制定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联邦政府在签订购买物资采购合同或公共建设项目合同时,必须承担购买美国制造的产品的义务。国内产品优先也是美国采购政策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即使参加了《政府采购协议》的国家,在政府采购中采购国外产品的数量也极其有限,实际上,通过政府采购市场的有效保护,鼓励采购本国产品,对本国经济极为有利,如日本在振兴汽车工业时,其政府和公共团体的采购资金均投入了本国汽车工业;在振兴电子工业时期,政府办公自动化设施和通信设备的采购,为日本刚刚起步的电子工业提供了一个不小的市场。

(6)采购信息的及其他。政府采购制度要求有畅通的渠道政府采购信息。一般通过政府公报或者全国性报纸杂志(日报、周报和月刊)上,有的国家还有专门的政府采购信息的报纸或刊物,但小额商品一般不采购信息。采购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所需商品或服务的简要描述、交货日期、联系时间和联系人姓名以及截止日期等。此外,实施政府采购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批非常专业化的人员负责和执行采购工作,这些人员都经过培训,经考试合格后要在财政部门登记。

3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议

3.1确定政府采购的适用范围

政府采购范围应确定为使用政府资金的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具体包括:各类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具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会团体(如共青团、妇联等)和事业单位。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将国有企业纳入政府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而在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多而且企业间差异很大,情况也比较复杂。从一个较长时期看,不应把其纳入政府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这样既有利于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防止行政干预在企业的归复,也有利于政府采购制度相对独立地按照自身的规律稳妥进行。

3.2改革现行的预算管理机制

(1)改进预算监督。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财政监督由价值形态向实物形态延伸,可以改变目前财政监督形同虚设,财政支出管理弱化的状态。要实现这一目标,财政部门不仅要制定政府采购政策,而且要参与招投标等具体工作的管理,这意味着财政部门的工作领域将得到拓宽,财政部门的干部知识结构也要作相应调整和完善,他们既要懂政策、懂技术,还要了解市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的监督。

(2)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是按国家机构的设置、运行机制及其经费领报关系确定的。一般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种。这些单位的预算会计,构成各级政府会计的核算网络,每年经费一经批准,财政部门即按预算和各单位的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年度终了,又层层上报经费的使用情况,汇编决算。

3.3建立政府采购的管理运行机制

(1)采购管理机构的设置。政府采购主管机构的职责包括:制定采购法规政策、管理和协调政府采购事务、采购预算审查、批准和拨付采购款等。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这一机构设在各级财政部门,如财政部下设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各省成立政府采购管理局,在省财政下挂一个牌子,代表省政府管理全省的政府采购工作。

(2)设置专司日常政府采购事务的“政府采购中心”。应成立专门的政府采购中心,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其性质属于非营利性事业法人,由政府授权,从事各级政府及所属单位交办的大中型工程、货物和服务的采购事务。

篇3

【关键词】工程质量;安全;提高;措施

工程质量安全是工程建设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一个无可替代的环节。企业不仅要抓经济效益,更要提高工程质量,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工程质量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关系到我们和谐社会的建立。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逐年壮大,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同时,伴随着工程质量安全的风险也日益突出。所以,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势在必行。

一、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意识

“安全为本,质量第一”、“质量即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不少工程施工现场都打着这样的宣传标语,但是,工程质量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就像前中国足球国家队主教练米卢说的那样,“态度决定一切”。工程质量安全不是只喊口号就能提高的,还需要真刀实枪的去做,去提高人们地工程质量安全意识。

1. 做好工程质量安全宣传工作。做好安全施工的的规范操作宣传工作,使相关人员时刻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提高相关人员对工程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让人们自觉地树立“人人要安全”的意识,自觉地遵守安全施工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创建平安工程,构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2. 建立健全安全考核机制。企业要搞好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切实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在安全与施工进度等出现矛盾的时候,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考核制度,经常开展组织各种形式的考核和检查,考核时要做到全面、细致、深入,考核结果要与个人或者企业的经济利益、先进评比等直接挂钩,实行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一票否决制。

3. 做好质量安全预防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程质量安全工作更要如此。必须要坚持“综合治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政策,严格落实安全生问题分析制度,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查找工程质量中的各类隐患事故苗头与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事事时时都要有所警惕,时刻保持良好的安全心态。

4. 加强质量安全学习。丰富的安全知识有益于提高人的安全意识,那些缺乏安全意识的人,大多都是一些知识贫乏的人。学习质量安全法规法律、制度可以增强大家的法制观念,在施工中自觉地按照法规法律办事。学习安全施工操作规范,可以使施工人员合理施工,精心施工。“干道德工程,让百姓放心”。

二、施工过程中狠抓质量

施工是工程项目由设计变为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工程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提高工程质量的安全,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

1. 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控制工程质量,就要优选、培训施工人员,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应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施工人员要树立五个观念:质量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效益观念,用数字说话观念,为用户服务观念,预控为主观念,质量第一观念。

2. 提高人员的技术素质。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应有较强的质量检查、施工组织与技术指导、目标管理、质量规划的能力;负责生产的人员要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仔细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人的素质,靠质量教育、靠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靠培训和优选。

3. 严把材料质量关。对于工程所使用地设备、构备件、材料等,必须把住使用关、运输保险关、检测关、采购关这“四关”。要选拔优秀的材料保管人员和采购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质量鉴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要及时的掌握市场信息,选择有一定资金和技术保障、国家认可的材料、设备生产厂家。选购市场信誉良好、产品合格证等证件俱全的产品。针对建材市场质量龙蛇混杂的情况,还要对设备、构备件、材料实施全过程的施工质量监督,提高工程质量。

4. 加强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沟通交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工程出现质量问题,设计部门应当抓紧改进原先设计方案,同时,设计人员要与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接工作,认真听取施工人员的意见,完善设计方案中的欠缺之处。为了使设计方案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杜绝差错,设计人员要经常去工地现场参加实践,除了增加自身的设计经验之外,还应当积极学习工程验收的规范,以及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过良好的设计方案,可以有效的工程质量问题,提高工程质量安全。

三、加强工程质量监督

工程监督根据施工过程划分,主要包括施工前监督、施工过程监督、验收监督。施工前监督主要就是要做好设计资料、施工图纸的审查工作,对建设单位的施工图设计、城市规划、初步设计等有关资料进行审核,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地质构造等检查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施工过程监督主要是检查施工是否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等进行,实行“无死角”活动,将监督工作深入到有关工作质量的各个方面,确保工程质量。工程竣工验收是施工全部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标志着工程的投入使用,也是全面考核施工质量、检验设计的关键环节。

总结:

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从人民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工程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实行“过程控制,全程监控”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过程控制,质量预防,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春花,董群忠,陈雅悠.规范建筑市场,确保建筑工程质量[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2]韩长赋在全省“百镇建设工程”现场会暨启动大会上强调 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吉林全面振兴[J]. 吉林政报,2009(14)

[3]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今年以来全国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的通报[J].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 2009(07)

[4]创建绿色企业 迎接新的挑战 2007年度太原市“绿色十佳”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供水厂[J].太原市人民政府公报,2008(14)

篇4

【摘要】伴随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市政公用工程建设投资规模日益扩大,令工程建设总量与日俱增,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管理监督的困难性。为有效杜绝由于工程量增加引发的安全事故大面积发生,本文就市政公用工程影响安全因素展开探讨,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实践管理策略,对提升市政公用工程整体安全水平,创设显著效益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市政;公用工程;安全

1 市政公用工程影响安全生产主体因素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建设进程中由于相关配套法规法律的不健全、不完善间接令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失规范性,呈现出许多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普遍存在分包现象,令工期随意压缩。当前相关招投标管理市场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机制欠缺良好的完善性令较多建设单位存在捏造工程项目造价、不履行合法化程序,一些施工方为获取中标采用非法手段恶意压低标价参与竞争,并在中标后为快速回笼资金、收回成本而违反相关的约标承诺。其在安全管理方面甚至较少投入,或将工程继续转包给资格未达标、管理不规范的小型施工单位,进一步影响了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管理效果。目前市政公用工程承担建设量已今非昔比,各项施工管理技术实现了日新月异的转变,在较多层面现有安全管理监督机构人员已无法承担日益繁重的监督工程任务,较多地区监管部门还存在短缺经费等不良问题,令单位内部队伍整体素质有限、良莠不齐。伴随相关政府部门逐步推行现场联动与市场管理机制,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如何强化监督部门与现场施工的联动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监督管理力度有限,对现场工程安全信息的掌握了解包含滞后性,且相关法规法律与监督部门在落实要求层面包含脱节现象,因此仍需实施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主体采用工程项目经理的综合管理制度,并对其履行考核手段。由实施结果层面来看,虽然该类做法在较多层面发挥了积极效果,然而却包含两类弊端。首先由于较多市政公用工程的项目经理属于虚设头衔,因此对真正负责人无法产生应有作用,同时管理实效性及实际处罚力度较难体现。

2 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管理建设科学策略

伴随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目前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建设与管理已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发展行列,并引入了一些先进有效的安全管理控制模式,如何全面做好实效性管理与依法监督对市政公用工程的安全建设尤为重要,只有做到全面更新、与时俱进、完善优化、结合市政公用工程自身特征才能有效解决安全管理、监督控制中包含的各类现实问题。

2.1 发挥政府机构管理权威性,有效提升奖惩力度

国家颁布的建设工程相关安全生产条例对建设中各方应承担的安全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对违反安全管理的行为采取了严格的刑法处罚,由该层面来讲,将会令工程建设各方在施工生产建设进程中更加注重依法、安全的监督管理。由另一方面来讲也为安全管理监督相应创设了法律依据,在完善制度、规范建设市政公用工程发展市场层面发挥了优质激励作用。因此监督管理部门应科学发挥政府机构的权威性管理优势,有效提升奖惩管理力度,规范行业秩序,运用市场发展规律促进施工方安全监督、管理生产有效同市场挂钩,对于不良违背安全建设的相关行为应借助网络系统公告并记录于企业诚信管理档案之中,进而全面发挥警示监督作用,令各施工方企业全面注重对自身安全建设的管理监督,提升安全生产建设水平。同时,还可创建市政公用工程的动态施工信息网,发挥安全超前警示作用,利于实施各类安全管理检查的长效性与针对性。行政管理处罚力度应全面强化,对市政公用工程现有项目总监、经理进行扣分惩罚的基础上应履行有效的经济性处罚管理手段,对工程项目相关经济受益人实施直接处罚。在该层面还可借鉴交警处罚管理方式,监督管理人员应依据相关条例在现场直接开具罚单,施工单位则应依据主管机构统一要求履行相关办理,该类处罚程序不仅可有效监督实际项目负责人,令施工方管理建设更加规范,同时还可良好避免由于违规执法导致的管理混乱现象。

2.2 创建施工方安全诚信管理机制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建设进程中由监督管理部门直接对项目部各项安全体系展开监督的模式令项目部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受到了不良约束。为此应科学将单纯对项目部门实施的管理合理转移至对企业施工建设的安全管理、项目部与企业间的安全管理监督接口以及施工方实施安全管理程序科学性、规范性的考核层面。也就是说施工建设企业应创建诚信管理机制。近期颁布的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评价标准为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企业管理诚信机制建设创设了良好基础,对施工单位内部安全监督管理行为实施诚信考评,令考评结果同企业资质与市场全面挂钩可科学促进企业主动、积极的落实各项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并令内部安全保证实践体系更加完善。因此企业内部监督及安全管理部门应科学促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与优质培训教育的全面接轨,令法规、法律、规范、标准相关要求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现场充分体现,进而真正实现现场与管理的有效联动。

2.3 合理规范各方建设主体安全生产行为,做好专业队伍的安全管理培养

工程领域安全生产实践管理条例对各方建设主体应享有的安全责任予以明确,因此相关政府管理单位与监督管理机构应全面认清各方建设主体行为对市政公用工程开展安全生产实践的综合影响,应进一步对管理条例中的内容作出细化分解,推行安全生产管理的一票否决制,进而全面规范各方建设主体的安全生产行为,有效避免安全管理实践中的失控现象。同时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建设各方应健全建立教育培训体系,全面培养安全管理各级人才,将安全技能、安全知识教育同安全交底有机结合,创建施工建设现场人员的资格准入机制,进而由源头上进行把关,全面消除施工方对毫无资质民工随意使用的不良现象,有效提升市政公用工程从业人员的综合安全素质。同时相关政府单位应建立专业性民工学校,配备师资队伍致力于做好市政公用工程专业安全队伍的培养建设工作。

2.4 引入PDCA循环系统、规范安全生产实践行为

市政公用工程涵盖桥梁、道路、隧道、排水等多重施工建设类型,其经常会受到客观条件影响与地理环境限制,同时由经济性角度进行统筹考量对市政公用工程实施安全管理倘若完全应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模式势必无法全面适应其本质需求。因此,应科学结合市政公用工程实际状况,现实特征,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要求。同时,应合理将电力、通讯、绿化等配套施工建设队伍纳入实践管理范畴中,清楚明晰各项实施细则,确保施工建设的文明开展,且所有区域中的作业队伍实施的安全行为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管理现实要求的持续提升其实质反应了PDCA循环系统的科学应用,在工程制定安全管理计划、履行方案计划、开展检查管理与督促整改的同时应强化行之有效的考核与处罚管理,科学创建PDCA循环系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树立更高层次的安全管理目标实施进行细致的管理,动态掌握阶段实施成果,并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与整改措施,进而借助PDCA管理的稳定、良性循环推进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生产、优质建设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3 结语

总之,基于市政公用工程生产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充,其安全生产管理策略的科学实施增加了显著难度,影响其安全建设发展的因素日益增多,为提升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只有做到各方统筹配合、相关利益者严于律己,施工方制定切实有效的内控管理策略,有效发挥政府机构权威性管理职能,才能为市政公用工程的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创设良好环境,并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用电检查;窃电;线损

中图分类号:TN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218-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用电规模和用电量急剧增长,用电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对供电网的供电质量造成较大了影响,电力系统开展相关的用电检查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电力部门的用电检查效率不高,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用电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 用电检查的必要性

对电力部门来说,用电检查既是检查用电,更是服务用电。作为电力部门用电服务的重要窗口,高效优质的用电检查一方面不仅能够确保配电网的供电质量,还能确保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维护电力企业和客户双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检查时和客户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及时了解客户的需要,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形象,增强电力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2 用电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2.1 用电检查技术人员数量、能力不足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行业不论是在电网建设还是在客户服务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电力系统用电检查人员数量并没有随着客户的增加而增加,工作人员数量难以满足电网发展的需要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交通不便,客户比较分散等导致用电检查人员数量短缺,给用电检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一定难度。除了数量不足外,用电检查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检查设备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要求,与目前高科技窃电水平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

2.2 用电检查效率低下

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服务窗口,用电检查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对客户的正常用电造成重大影响。然而由于下述几方面原因:第一,用电检查人员数量不足;第二,专业检查设备落后,不齐全;第三,电力客户情况复杂;第四,电力行业管理存在漏洞;第五,用电检查方法和流程落后,存在很多缺陷等,导致目前电力部门用电检查工作效率比较低下,不能满足企业及客户对电网供电的要求。

2.3 没有有效降低线损

高效、优质的用电检查既能提高用电管理水平,还能降低线损,促进线损指标的顺利完成。线损与供配电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密切联系,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经济指标。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用电检查时没有认真检查客户的用电设备、计量方式、核对计量倍率等,极大的限制了用电检查在降低线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4 电力法规法律操作性差

电力部撤销后,电力企业的法律主体和客户平等。所以,电力企业对客户的用电检查只能表现出约束特性,否则就是越位,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法律后果。最近几年出现越来越多的电力纠纷案例就是两者之间矛盾的体现,虽然规定的行业条例和电力法相对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操作起来确是十分困难的,也导致整个电力系统在使用法律手段处理电力纠纷时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

2.5 用电检查程序不规范

在常规的用电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通常不注重用电检查执行程序的规范性,就算发现了用户窃电或者违规用电,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或者证据被客户毁掉而没有办法对客户进行相应处罚。由于用电检查程序不规范或者不合法,导致客户与用电企业出现纠纷时败诉的案例举不胜举。尤其是部分特殊案例,在处理、执行时电力系统严重违反相关规范或者越位进而导致新的供用电纠纷出现,造成电力企业本来是原告最后变为被告的尴尬局面,最终被判败诉。因此,在进行用电检查时,必须要确保检查程序和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一定要明确检查程序和窃电的真实性完全相同,决不能由于程序不规范而使前面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严重的还会引发新的纠纷。

3 加强用电检查工作的措施

3.1 提高用电检查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添置先进设备

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用电检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训时要注重对电工基础知识、变压器、高低开关、电力电容等电力设备知识方面的培训,要使用电检查人员不仅能够掌握电工基础知识,还能检查出常用电器设备存在的弊端和不安全因素,对于各种常用的电力设备要重点掌握,在用电检查时要能够发现客户的窃电和违章用电行为,能够撰写用电检查报告。除此之外,电力系统要加大对检查所用电力设备的资金投入,要购置比较先进和专业的用电检查电力设备,同时还要对用电检查人员使用这些装备进行培训,实现人与设备的完美结合,建设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综合能力强的用电检查队伍,提高用电检查工作效率。

3.2 控制线损

在进行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时,采用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度对线损影响很大,因此在开始施工之前,必须要对工程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验收,尤其是对计量装置进行严格检查,这是减少线损的核心措施。对于计量装置要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计量方式是不是正确;第二,核对计量装置的倍率,检查各种参数的试验合格证书;第三,检查接线方式是否正确;第四,检查计量装置的电流互感器是否单独使用;第五,检查计量装置是否配备独立接线盒等,通过以上措施的分步实施,尽量将供用电过程中的线损降到最低程度。

3.3 加强反窃电控制措施

为了提高用电检查工作效率,避免窃电情况的出现,首先尽量采取多种方式检查窃电,常用的如直观检查法、电量检查法和用电能表检查等;其次通过法律手段对窃电性质严重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然后,对计量装置进行改进,提高技术含量。通过对计量装置的改进,提升窃电难度。最后,充分利用配电网系统的负荷控制系统,通过系统的负荷在线监控分析功能,实现对用电客户的实时监控,预防窃电事件的发生。

3.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相关意见,促进其能够积极进行法制建设,建立用电方面完善的法律、法规,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5 规范用电检查程序

提高用电检查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对其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在进行用电检查时能够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操作,尽量避免由此而给供电企业造成各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 结束语

用电检查是供电企业具有特殊性质的售后服务,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检查时,要直接面对用电客户,通常会出现各种复杂、特殊的情况,极易出现多种意外。同时,用电检查又是十分必要的,做好用电检查工作不仅能够掌握一手资料,还能及时发现客户在用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安全隐患,并及时进行解决,避免电力企业造成损失。所以,加强用电检查工作,对电力企业、客户和配电网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烨.浅谈用电检查中的难点和对策[J].通信电源技术,2011,28(3):82-86.

[2] 郑作升.提高用电检查效率的几点做法[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7,12(04):78-79.

篇6

“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县档案馆以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档案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依法治理理念和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县档案事业发展法治环境更加优化。

一、组织领导和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为切实加强“七五”期间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馆将普法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制定了《县档案局档案七五普法规划》,建立了以馆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股室为成员的普法领导小组,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并根据人员岗位变动,及时调整了小组成员,负责普法工作信息的及时沟通,保障了全馆上下普法工作的顺利、有序、有效衔接,为普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普法领导小组负责对“七五”普法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决定七五普法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党支部和职工政治学习计划、纳入了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克服人员、经费困难,尽最大努力保证了普法工作机构、人员、工作经费三落实,确保了档案系统“七五”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了《县档案局“七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2016—2020年)》和年度工作实施意见,按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总结,制定了档案法制宣传相关制度,宣传方案,印发了《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法制宣传资料,组建了一支由业务骨干和执法人员构成的档案法宣讲队伍,对全县的档案普法工作进行宣传指导监督,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推广和宣传,并按时做好普法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

二、“七五”普法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积极推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了领导班子学法制度、干部职工学法制度、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前法律咨询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人员管理规定等制度。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干部职工行政行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严格依法办事,不允许出现违反规定的做法。在工作中必须符合法律政策的要求,结合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提供保证。

三、突出重点,多渠道开展普法教育

1、领导带头、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法。为调动大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馆坚持并完善各种学习制度,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尽力化解工学矛盾,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组织征订了“七五”普法读本、《行政强制法》宣传挂图、《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廉政建设学习资料及档案法律规范等资料,设置“法律图书角”,不断增加“七五”普法所学的法律、法规内容,方便干部职工开展自学。充分利用每周二五的政治及业务学习时间进行相应辅导学法,认真学习十、报告、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宪法》、党的方针政策及《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省国家档案馆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省档案“七五”普法读本》等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完成了规定的学习时间。通过学习,从而达到提升人员素质、不断改进服务技能的良性循环,实现机关内部日常管理科学化,法治化。

2、加强全县档案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要求,结合档案业务指导检查工作,强化全县档案工作人员法制知识的宣传培训,组织县机关、企业参加省档案局业务培训,每年举办1-2期县级机关档案业务培训,对机关档案人员进行了“零距离”指导,“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基层档案人员档案法制意识和业务水平。

3、主题教育取得成效。按照县普法宣传教育总体部署,紧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普法主题教育活动和“12.4”法制宣传活动。结合“扶贫帮扶”、档案执法检查、档案培训、“6.9”国际档案日等活动,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进行党规法纪宣讲,参与县上大型普法活动,在醒目的位置悬挂宣传标语,向全县群众散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省行政村档案工作暂行办法》、《省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等普法资料共计5000余份。组织全县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参加了党建、普法、档案法律法规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在全县广泛普及了档案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除了传统的设立宣传墙报、宣传栏、指导、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的宣传手段,我馆还注重利用网络进行法制宣传,在微信、QQ群中上传档案法规、涉民文件、普法活动、档案业务信息等相关内容学习文件,丰富了普法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大家做好普法工作的积极性。

四、围绕中心,开展普法宣传

1、坚持普法与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发展。紧密结合扶贫帮扶、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机构改革等重点工作任务,加强档案业务检查指导、培训、督查工作,大力开展民族政策、档案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加强乡镇对村、寺庙档案工作的指导检查责任。每年至少开展开展一次档案执法大检查,对机关档案室规范化管理和特定业务档案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督查。

2、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以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使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结合机关文化建设,鼓励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撰写普法文章和档案信息,向《档案信息》网站和门户网站上进行投稿,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对档案法规、涉民文件、普法活动、档案业务信息等信息进行及时公示。全面落实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和监督工作,及时清理上报行权清单,按照要求对行权运行情况纳入平台运行,接受监督。

五、加强整治,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1、加强档案执法队伍建设。为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积极组织单位职工参加省、州档案局及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各类政治、法制、业务和消防安全培训教育活动和网络执法人员培训,参加普法知识考试,保证了档案执法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逐步完善了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了档案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在档案执法过程中做到坚持亮证执法,依法行政,公平执法,在执法检查中认真进行“两法”宣传讲解答凝,树立了档案执法良好形象。

2、做好监督检查,落实监督责任。将普法的理念融入档案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督考核,促进行为养成。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职工不规范行为,“七五”期间,我县无档案违法案件发生。

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篇7

关键词:安全责任;安全生产监理管理;风险规避;培训

自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若干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通知等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法规性文件,上至行政机关下至部门机构到人掀起大家齐抓安全的热潮,充分说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在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理安全生产管理社会责任非常大,全国监理企业、监理人员被处罚的很多,监理安全生产管理风险越来越大,所以必须认清形势切实承担起监理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监理承担安全管理责任不可逆转,监理作为工程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与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监理应承担安全管理的监理责任,我们监理企业在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中理应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那么监理企业应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安全管理工作呢?那我们监理企业和现场监理机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做些什么工作值得深思的,来规避监理安全生产管理风险。笔者就从事总监理工程师岗位项目管理的心得体会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一些看法,供同仁共同探讨。

1.解决监理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

1.1大部分监理企业对监理安全生产责任的认识不足,完全放纵于项目监理机构自行管理,公司不闻不问,若出了安全事故公司才来处理已晚矣,监理企业缺乏安全责任防范机制

大多数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对自身赋予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认识严重不够,责任心不强,忽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巡查和管理,认为现场安全生产监理管理工作全是总监理工程师的事,出了安全事故亦是总监理工程师的责任,但近5年来,监理工程师、监理员被处罚和刑事处罚的案例甚多,个人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认识不清,不学习国家及地方法规法律及部门规章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业务,未认清“安全生产管理监理责任”形势。安全生产管理是每个监理人员的应尽的责任,不分人员、不分阶层,只要参与就有责任。

虽然监理单位及个人很难承担过多安全责任,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对监理单位赋予一定的安全管理责任和义务。事实上政府、司法机关对已发生的多起安全事故,就安全责任对监理处罚力度越来越大。打开“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查看建设部行政处罚决定书,不难发现建设部对监理处罚数量逐渐多于施工单位。对监理的处罚较多的是监理单位停业整顿、监理人员限定执业年限,监理单位资质降级、监理人员吊销执业资格证书,监理人员刑事处罚均有之。所以监理企业必须认真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加强监理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安全责任防范机制,这是监理发展趋势所向。

1.2监理企业及项目监理机构安全管理组织不健全,安全责任制度不完善,监理安全措施不到位、不落实

企业应建立监理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岗位责任,安全责任落实到项目,落实到人(专人负责)。完善安全管理流程、方法、措施,做到安全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目前大多数监理企业未成立专门安全生产管理督查机构,监理企业对所承揽的监理项目做不到安全定期检查,技术服务跟不上,完全依赖现场监理机构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现场监理机构的安全管理担子十分的负重,作为总监理工程师对安全管理压力很大,风险也特别大。

1.3严重缺乏专业安全管理方面的监理人员,普遍安全管理水平较低,监理企业内部对监理人员安全培训工作缺乏,未建立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安全工作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只有组织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地方建设行政部门颁发的标准和通知,并熟悉安全操作规程,才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做好程序性资料编写与审查工作,切实起到指导工作作用

(1)编好监理规划,规划中对监理安全工作作指导性要求。(2)编写安全监理细则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监理细则,这是监理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指导工作思路。(3)对承建方所报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内容认真审查,审查安全组织保障体系是否完善,管理人员是否配置齐全,分工是否明确,责任是否落实,安全管理内容是否全面,切实可行。(4)对承建方安全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审查。(5)督促承建单位申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对专项安全方案审查,尤其是对深基坑支护开挖降水、脚手架搭设方案、高架支模、幕墙和吊篮、拆除爆破、大吨位吊装等安全措施审查,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还应要求承建方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

3.对施工过程中承建单位的安保体系是否有效运行情况进行督查,尤其是检查各种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1)监理检查承建方现场安全布置落实没有,如平面布置、“七图一牌”、各警示标志等是否规范。(2)检查承建方安全保证体系是否健全,检查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到岗情况,安全员配备数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3)进场施工人员、机具、各种施工设备及施工临时用电是否符合安全施工要求。(4)施工人员是否遵守各项安全规定,安全管理人员是否正常巡查,对发现安全隐患是否及时提出整改,或停工并给予责任人相应处罚等等。

4.监理利用各种手段督查施工方行为,努力创造施工过程的安全环境

4.1加强巡检,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严格按约定的处罚条款处罚

(1)认真做好监理本职工作,每天对现场不定时巡查和检查,有无不按规范及专项方案施工问题,检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定期组织各参建单位安全大检查(宜每周一次),如安全隐患频繁发生,采取不定期、突击组织参建单位对工地现场进行检查,起到防范和提醒作用,始终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到最高度,安全无小事,长抓不懈,警钟长鸣。(2)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以书面形式要求整改,如未按要求进行整改及时签发停工令,并按约定或例会上制定的处罚制度进行处罚,仍未整改的及时上报建设单位,根据安全隐患严重程度及时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理任何的巡查和检查均要留下记录痕迹,以及安全隐患及安全生产监理管理工作处理均要及时做好工作记录,安全台账,这是规避监理安全管理责任风险重要举措。

4.2制定报验程序和制度,行使工序验收权

对于出现安全隐患(包括质量安全)或承建方不整改行为,监理拒绝验收并上报建设单位,视情况报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理检查和验收均要留下书面记录痕迹。

(1)大部分承建及监理单位往往重视工程上的施工工序质量报验,但忽视了安全施工报验和验收。譬如落地脚手架基础、悬挑脚手架钢构及每完成一步架的报验和验收,大型设备(塔吊、人货电梯等)及幕墙吊篮安装每一步的报验和验收,等。(2)用于安全施工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履行报验程序,材料和设备必须按有关强制标准规定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这方面往往承建方弄虚作假,监理把关不严,各方严重忽视这方面的控制。譬如脚手架钢管、扣件及安全网取样检测,往往与现场所用材料不相符。

4.3监理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要采取适当手段和措施

(1)及时下发监理通知单,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作书面回复,监理及时对回复内容进行复查。(2)提出的问题未在限期内整改或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总监理工程师要及时签发停工令并进行相应处罚。(3)停工令下发了仍未整改,上报建设单位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4)组织召开工程例会或安全专题会议,并形成有约束力会议决定。(5)获得业主支持,利用工程进度款支付手段进行约束。

监理无论下发通知单、停工令还是向业主、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均要把握好分寸,适可而止,达到效果即可。监理要注意工作方法,表现出极大诚意和耐心,积极主动协调沟通尽量转化矛盾,在不违反原则情况下,复杂问题简单化。因为工程总是在承建方自己组织下完成,监理如与承建方出现矛盾公开化、复杂化,监理也无法很好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

篇8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强化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前言

所谓企业内部控制具体指的是企业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的法规法律在相应的范围内得以彻底的执行及贯彻,降低或者避免企业的会计风险,提高企业管理经营效率,进而将企业管理经营目标实现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方法。我国已经实施了多年的会计制度,但是在内部会计控制中仍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内外部环境以及内部会计控制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导致了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有序发展,大幅度地降低了企业效益。由此可见,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其现实意义是尤为重大的。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1.未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错误的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难以避免的会消耗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这与成本效益的原则是不相符的,并且此类损耗所带来的回报存在着相对较大的未知性,所以,企业极少会积极主动的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起来,与此同时,有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自身的经营理念中缺乏内部控制意识,这便更无法谈及内部会计控制。

2.岗位职责分工有待明确

要想有效地运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那么就离不开清晰权限与科学程序的有效支持,但是就企业目前的管理情况而言,企业尚且没有将有着明确权责的会计管理制度加以实行,许多的会计从业人员并非了解自身的权限职责,企业即便是实行了内部控制制度,其应有的作用也无法被充分的发挥出来,甚至有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采用的是独揽大权的管理模式,由高层领导对内部控制人员的工作和任务加以全权负责,造成常规性的审批程序仅仅局限在表面形式,职权滥用形成,出现了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这样不仅无法使会计人员根据自身的岗位各司其职,而且也无法真正的实现不相容职务岗位的相互独立,这便将负面性的影响带给企业的发展。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会计人员不仅要认真详细的进行会计核算以及其它业务的核算,而且还应当将可靠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这是对内部会计人员最为基本的要求。在企业内部会计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因许多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在工作中经常性的有偏差出现,这样的偏差有很大一部分是内部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所导致的,有些则是会计人员为了满足自己亦或是企业的不正当要求所造成的,进而有故意做假账的不良现象出现。因此,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状况下,职业判断能力的缺乏便成为会计发展中不争的一个事实。即便是会计人员素质问题已经极大的影响到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但是很多企业仍然没有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起应有的重视,导致会计工作中频繁的出现操作性的错误。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1.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

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促使全体员工均真正的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积极意义以及重要性,使内部会计控制切实的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与自主意识。要想充分地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运行于良好的氛围中,那么就需要尽快地将一批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培养起来,并且要强化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及领导层的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不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体现,而且还是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由之路,只有在思想上正确地启迪企业的工作人员,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在具体的工作中运用这些思想。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将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将企业管理当局所处的不利局面解决,并且勇于承担责任,以便于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持续、长久的发展。

2.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

为了保证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得以顺利的执行贯彻,就应当完善及加强稽核和监督工作。企业应当将自评工作适时的予以开展,也就是要将自我评估工作控制好,调动全体员工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具体状况,给予全面且客观的评价,做好对管理和经营情况的自我评价,以便于真正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劣势,进而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另外,企业应当对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加以实行,对于严格的根据具体的规则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取得良好成效的部门,要给予精神上亦或是物质上的奖励,对于未认真执行贯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个人或者团体,要给予适当的惩罚。

3.提高会计从业者的素质

企业内部员工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且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素质对企业是否能够成功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提高会计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企业要想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者以及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则必须不断地开展有效持续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不断地将他们的法律意识以及财经知识增强,使其能够更好的胜任自身的职务。与此同时,要定期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于企业内部,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要深入的、正确的理解会计工作的严谨性、公正性,要严格的按照会计原则,形成守法与执法的观念。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得以长足发展及生存,那么就必须高度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并且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充分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从而更好地维护及提高企业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文仲.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J].财经界,2010(03).

篇9

[关键词]烟草专卖;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衔接;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07-02

在提倡法制社会的方针政策上,各个领域的有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制度的执行,对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烟草领域里,由于该领域很容易造成走私、贩假等有关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因此,烟草领域法律制度的严格执行与完善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同时它也是有效打击涉烟违法犯罪最重要的保障。

1 烟草专卖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1.1 烟草专卖行政执法行为的有效性低

目前,烟草专卖行政执法行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有关执法部门对涉烟违法行为只做一些无关痛痒的罚款处罚,而没能真正给予严厉的打击。由于对涉烟违法行为在执法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以罚款为主,而在具体的罚款条例上规定的罚款额度偏低,由此,给从事烟草经营的人员造成一个假象——涉烟违法犯罪可以靠罚点款来解决问题,从而丧失了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为所欲为,最终严重破坏了市场的有序性。

1.2 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

一方面,烟草专卖的行政执法要求其执法人员要有比较扎实的法律知识基础,从而在执法时会有一个明确目标,并且在处理其涉烟违法犯罪方面的案件能够受到完备充分的法律知识的支撑。但就目前来看,很多烟草专卖行政执法人员中尚有一部分是没能达到标准的。其相关的法律知识不过硬,在处理事情时会模棱两可,没有一个坚定的立场。另一方面,部分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的意识淡薄,在执法的过程中不遵循纪律规定,而违反工作原则,有做“老好人”的思想和行为,对有关的涉烟违法犯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烟草市场上走私、贩卖假货的不良风气遍布各地的现象,对维护市场的有序性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和造成极大的阻碍。

1.3 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衔接的制度不完善

尽管国务院已颁布了有关行政执行法方面的条例,但目前为止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在衔接的制度上还是很不完善的。因此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不分明,使得其在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的目标等方面都没能得到进一步的明确。而在执法的过程中,各执法部门又没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没能针对行政执法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状况以及新的涉烟违法犯罪特点和情况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各部门在执法上的不连续性也会为查办涉烟案件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对烟草市场进行有效的整顿。

2 烟草专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具有的重要意义

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有所不同,两者之间的性质与作用是不能被代替的。为此,国家在近几年来不断颁布新的条例与规定,从而使得烟草专卖行政执法能很好地与刑事司法进行衔接,而这两者的衔接对维护我国烟草市场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保障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的有序运行

一方面,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链接,能够对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的行为作进一步的规范,从而使得检察机关和监督机关能有效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的移交工作、执法工作以及公安机关在刑事立案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方面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具有充分的行使权利,对行政权起到一个制约的作用,有效防止了行政权力的滥用,从而使得行政执法的权利能实现更有序的运行。

2.2 有效维护了市场的秩序

刑事司法与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的衔接不仅能够协调好各个相关的职能部门,还能调动和整合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力量,开展综合性的整治,从而能对走私、贩假货等涉烟类的违法犯罪进行有力的打击,对市场秩序进行整顿,以图根除贩卖假货等伪劣现象,有效维护好了烟草市场的秩序。

3 完善刑事司法与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的有效措施

3.1 严格规范烟草专卖行政执法行为

要提高烟草专卖执法行为的有效性,则必须严格规范烟草专卖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对违法处罚条例要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清廉执法,秉公办事,树立起法律的威望与尊严,从而引起烟草行业的从事人员对法律的敬畏,切不可中饱私囊、接受贿赂、允许涉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不可纵容这一现象恶性发展下去。同时刑事司法也要对行政执法起到一个严格的监督作用,制约行政权力,防止其违法执法,并对有关出现违规违法操作的执法人员要给予严厉的制裁,杜绝腐败现象的出现,从而规范好烟草市场的秩序。

3.2 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的执行者是有关的行政执法人员,因此,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关乎着刑事司法能否与烟草专卖行政执法进行有效的衔接。首先是对于行政执法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组织有关的业务培训,在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行政法方面的法律知识要积极组织好执法人员参与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执法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烟草专卖法这一领域相关的法规法律以及司法的解释,更要加大对它们的重视,展开有关的讲座与培训,让行政执法人员能对涉烟违法构成犯罪的标准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从而明确行政违法行为与刑事犯罪的界限,提高执法人员对案件性质的识别能力,并在遇到特殊案件时,能够在自己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执法经验,准确及时地处理被移送过来的案件。此外,要强化执法人员的取证意识,对证据的收集上可以展开一些培训,从而对证据的固定、收集、保全等各方面的水平能有一个相应提高的过程。并且要更加关注相关证据信息方面的关联性及有效性,从而确保移交的案件具有高质量,更有效打击和制止涉烟违法犯罪行为。

3.3 完善刑事司法与烟草专卖行政执法衔接的制度

任何初步建立起来的制度都是不健全的,有很多优点的同时也会存在许多缺陷。而刑事司法与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的衔接制度也是如此,它存在着很多弊端需要我们去想方设法完善。而对于这两者衔接方面的完善,我们可以建立各种相关而有效的制度。首先,可以建立起联络员制度。要使得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能够进行一个有效的衔接,则信息的衔接是关键。因此,可按照国家法律方面的有关意见,在公安、法院、检察院、工商以及烟草方面建立起联络员的制度,即派专门人员作为涉烟方面违法犯罪案件的案情联络员,从而使得涉烟方面的违法犯罪案件与案情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了执法的工作效率;其次有关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这一制度是指有工作联系但无隶属关系的司法机关,为了解决规定不明确或没有规定的法律问题,由一方进行发起,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通过会议召开的形式,在规范性意见方面达成共识,从而用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指导执法工作。而烟草专卖部门在每一年里都要不定期地召开与法院、检察院,还有公安、工商的联席会议,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和对文件与相关的会议精神进行及时的传达与沟通,在查办有关的涉烟违法犯罪案件时,能够针对其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商讨,从而很好地对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效地协调;再次是提前介入机制的建立,为了保障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检察机关应对在烟草专卖部门工作的联络员提供一些早期的关于涉烟违法犯罪的案件与案情的相关信息进行一个初步的审查,并及时建议有关的行政执法机关要对有关的涉烟犯罪案件移送到公安机关处以备立案侦查,从而确保检察机关对检查监督权的充分行使。

刑事司法与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对规范“两烟”市场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衔接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从而促进相关法律的更好运行。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工程;安全;问题;监督;关键;创新

中图分类号:U298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我国先后颁布实施的《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等一系列建设工程安全法律法规及安全技术标准,促使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水平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但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特点,劳动者准入门槛低、生产现场劳动密集、施工工艺流程繁复多样等各种因素,属高危作业的建筑安全生产,仍时有事故仍时有发生。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一方面,个别业主和施工企业法制观念淡薄,不严格遵守建设程序,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未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就擅自开工,造成工程在开工阶段政府监督缺位,相应安全监控措施落实滞后。另一方面,部分施工企业挂靠经营或非法转包,导致企业对项目部失去控制和约束,包而不管的情况严重。建筑市场不规范已成为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各方主体(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特别是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得不到落实。

1、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企业对“安全第一”的认识不足,没有摆正经营、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重效益轻安全的现象十分普遍,并造成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其根源在于企业法人及项目经理的第一责任人制度落实不够,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不健全且流于形式;未能理顺生产经营和生产安全之间的关系;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编审、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检查、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奖惩等重要制度落实不到位;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技术薄弱;而且施工现场一线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2、建设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突出表现在忽视施工规律,盲目压缩工期,赶进度抢时间;压价垫资,致使施工企业得不到合理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费用,导致施工安全生产缺乏最有力的保障。

3、监理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监理单位未建立健全安全监理责任制,对施工企业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审查把关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对隐患建立整改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政府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1、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监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除了各级安全监督机构、人员编制、经费、装备长期得不到满足,监督力量与监督任务不相匹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监管难于到位;而安全监督人员,对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操作规程掌握不够全面,对新技术和新设备未能及时了解,监管手段、水平各有差异,整体素质需待提升。

2、安全管理模式滞后,监管方法未能创新。现行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法,安监机构对施工现场检查的次数、内容、深度远超过施工企业、项目部所作的工作,监督员相当大程度的越位充当了安全员的角色。这种越位管理方法令安监机构疲于应付,没有正确发挥履行地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反映出目前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落后。

3、建筑安全的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但执法不严,“查而不处、处而不严、重案轻罚”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易发群死群伤事故的重大危险源监管仍需加大督查力度。

4、监督管理部门偏重对施工现场以查找安全隐患为主的监管,对施工企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不足。各地抓标准化示范工地(安全文明样板工地)力量不够,本地区建筑安全生产水平提升缓慢;较少向施工企业提供有效指引和技术分类指导,在“帮、扶、带”上做得不够。

二、切实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

建筑行业作为高风险的行业,作为地区行业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着重考虑如何切实履行部门职能的工作,具体如下:

(一)以《建筑法》为依据,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切实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根据近年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一般事故,伤亡者大多是临时工,事故原因多为未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就违章操作;较大以上事故,则为未落实重大危险源预防和监控所造成。这说明片面追求高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导致人民生命财产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危害社会和谐安定的严重后果。所以,只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建立可靠的组织保证体系,才能搞好安全生产。因此,各级安全监督机构,必须依法监督,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做到安全工作有人抓,安全生产有人管,使各类安全生产规程、规定、法规得到贯彻执行。

(二)深化安全监督机构的职能要,继续加强监督力度

加强行业管理,实施建筑施工安全监督是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加强施工现场监督,是使国家的建筑安全法规得以贯彻执行,落实行业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保证建筑施工安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施工现场安全形势是动态的。因此,必须加大施工现场日常监督的力度,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巡相结合,促使企业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及时消除隐患。同时,深化政府的监督职能,要改变过去那种“以监代检”、“以监代管”的状况,将对工程实体的监督转向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监督指导,检查建设工程是否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各方责任主体安全管理职责履行情况,施工人员安全教育、班前技术交底落实情况,安全防护设施、机械设备合法使用、运行情况等。要改变安全监督员越位取代安全员的保姆式管理方法。若发现问题,严格按照行政执法程序和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分清各方主体责任,促使各责任单位管理、行为规范化,充分发挥施工企业的主导作用,及时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工程安全顺利进行。

(三)把握好建筑安全检查标准为尺度,使安全监督工作贯穿施工全过程

《建设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是科学评价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状况,提高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水平,预防伤亡事故发生的强制性行业标准,从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脚手架、基坑支护与模板工程、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外用电梯、塔吊、起重吊装和施工机具等十项内容,具体规范了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状况的评价标准,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是日常监督管理的根本依据和重要尺度。作为安全监督部门,应牢牢掌握这个尺度,自始自终的对施工项目进行监督,使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合符国家行业规范。

(四)不断提高安全监督人员自身的业务管理素质,增强安全监督的责任感

建筑安全管理是一项涉及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的综合性工作。安全监督属行政和技术监督执法,监督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还要熟悉经济和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安全生产技术。所以,对监督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考核,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标准、新技术和科学检测方法,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特别是增强对重大危险源和工程事故风险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从而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五)加强培训,提高建筑行业整体素质

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而人的素质高低将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安全生产。首先,应对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大力培训,帮助企业建立各项安全责任制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和自检能力。其次,要强化对新工人的上岗培训和安全教育,把提升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作为强化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除了落实工程开工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和班前技术交底,对包括特种作业以内的各大工作开展岗位培训、考核,利用工种职业化的上岗制度,提升建筑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的入职质素。

三、安监部门应正确处理好自身定位及参与各方关系

作为建设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监督机构,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其功能定位主要应为:履行政府监督管理职责,维持本地区建筑生产安全秩序,发挥保驾护航作用的督导者。

在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监督部门作为在安全生产的统筹者和裁判员,具体制定本地区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管理措施,规管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并实施奖惩。

在与施工企业的关系,监督部门应从帮助企业管理项目繁杂的安全生产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以监督、指导、服务、协调为主,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公正合法有序的建筑市场中合理竞争。

同本地区人民政府,以及其它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有关部门的职能交叉与业务配合问题,主要应为:为政府制定本地区行业管理方针和规划提供参考意见、决策依据,依法行政、主动协调、简化程序、保护建设各方主体单位合法权益。

四、安监部门应把握好关键管理环节

(一) 严格开工条件审查,对参建单位资质和项目管理体系、现场安全开工条件、重大危险源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等做好监管。

(二)合理安排施工安全监督工作计划,对项目特别是重大危险源施工实行动态监控。

(三)及时把握安全生产形势,审时度势实施专项治理,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和施工方案,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四)对建设各方主体履行职责实施行为监管,合理利用奖惩手段。

(五)对项目过程进行安全评价,促进安全文明样板工地建设。

(六)及时宣传、落实管理制度和法规法规,引导建设各方主体规范安全生产管理。

(七)把好企业年度考核、安全许可、发证、年审等资质考评关。

(八)加强自身建设,从责任分解落实、制度建立运行、转变监督管理模式等多方面提升监管水平。

(九)抓好等级以上事故处理,严格按法规进行处罚,及时调整、完善监督管理措施。

五、监督管理工作方法方式的创新

(一)创新监管工作。要从几方面入手:做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相结合;对企业安全行为监督与对施工现场安全达标监督相结合;安全生产达标与文明施工效果相结合;专项治理活动与安全管理活动整体推进相结合;典型引路与严格执法相结合;突击性检查抽查与日常规范性巡查相结合。

(二)、实行监督工作的转变:由监督工程实体安全状况转变为监督企业安全行为为主,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为辅;由跟踪过程监督向事前预防、事后结果考核的监督方法转变;由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的转变。

六、总结语

目前建筑市场安全形势严峻,我们应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紧紧围绕施工安全生产为主题,建设一个完整可靠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制和管理体系,形成一套规范科学的内部安全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任爱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与管理.建设监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