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心理学效应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冷门心理学效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罗森塔尔实验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老鼠实验。他把其中一群(A群)老鼠交给一名实验员,并告诉他,这是一群非常聪明的老鼠,让他来训练。然后,他将另外一群(B群)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训练,告诉他这是一群非常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两群老鼠进行了训练。一段时间后,教授对两群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结果表明A群老鼠穿越迷宫的时间比B群老鼠要短得多。罗森塔尔教授说,他当初对两群老鼠的分类完全是随机的,他并不知道哪些老鼠聪明,哪些老鼠不聪明。而实验员听他说A群老鼠聪明,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办法对老鼠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就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相反,另一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来对B群老鼠进行训练,结果B群老鼠就真的成了不聪明的老鼠。教育教学启悟:教育,最忌讳给学生贴上所谓的“标签”。每一个进入小学学堂的儿童,虽然之前他们所受的启蒙程度、效果、影响等可能有所差异,甚至是良莠不齐的。但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是没有权利选择的——学校随机给你怎样的生源,你都得无条件接受。我们不能像菜市场挑食材一样,货比三家,样样精挑细选。学生来到我们的班级,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屋檐下学习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缘。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有些孩子可能在接受能力,在思维的方向上,在思考力的深度上,还暂时稍显不足,但我们教育者切不可以因此就给这部分孩子过早地下了结论——学习力劣态。只要不是智障的孩童,总有一个方向是适合他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教学能给予他们以激发、促动与引领——向哪儿走,怎么走,才能发展得更好。这才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二、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回忆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所有成功的表演,他总是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作瓦伦达心态。教育教学启悟: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现场,对瓦伦达效应并不鲜见。特别是孩子面对考试、考核、参赛、选拔等时,由于这种焦虑心理的存在,孩子或因为自己太想成功,或因为家长与教师的隆重期许,或因为孩子的好胜争强的心理等众多因素的糅合作用,往往会出现“优生不优”“冷门迭出”“黑马出现”等现象。太想出成绩了,太想把桂冠系于自己身上了,结果导致了不理想的结果。这就告诫我们教育者,教育教学是长期工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同时,教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平和心态,注重平时的过程训练与习得,以稳定的情绪,将考场、赛场等当作与平时一样的训练场。学会平稳均匀地呼吸——我只是来展示的,与平时在家、在学校训练时一样,周围任何的事与物、人与情等在我眼里暂时都是“屏蔽”的。我是来将平时训练、习得的东西重温一下的,将过程好好地呈现一下,至于结果,至于别人的表现,均和我无关。专注当下,专注眼前事,稳定地做好“平时的我”就可以了。教师在赛前、考前的指导,也理当如是。
三、刺猬法则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当一个大阅览室里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拿了把椅子坐在他的旁边。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实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他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质问“: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自我空间,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侵犯时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愤怒。教育教学启悟:教育呼唤平等、公平、尊重等要义,别以为只有成年人才需要自我空间,孩童也是人,是人就会有自我空间的需求。为什么有孩子要给自己的日记本或自己的专用抽屉上锁呢?因为那是他们的私密地,是很自我的一方空间。这个法则提醒我们,虽然教育教学希望师生关系亲密,最好能达到无间的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放在当下媒介资源愈发发达的时代视域里来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的理想并非得当与可行“。距离产生美”,没有缝隙,挨得过紧,容易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感。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呈现新风貌,就不能过于亲近孩童,在真心爱他们的前提下,适度地与孩童保持一定的距离,时不时地制造出惊艳感,让孩童对你永远有期待,永远不能真正看懂你这样一个“会变戏法”,有着“一肚子新奇主意”的教师。
四、踢猫效应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的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可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而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董事长很愤怒,来到办公室,将销售经理叫来训斥了一番。销售经理挨训后,将秘书叫到自己办公室对他挑剔了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碴。接线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后,便将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教育教学启悟:这个效应明确地告诉我们,坏情绪是容易传染的。这是非常可怕的“连锁反应”。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总会有情绪上的波动与变化,这是事实。但,作为教育中人,由于我们的职业约定使然,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将生活工作中的不愉快、不健康甚至是愤怒的情绪带进课堂,那一节课,那一天的时光,想想孩子的心里该有多堵得慌。为什么很多学校的大厅里都设有衣冠镜,就是希望教师每一天都能端庄微笑地走进课堂。微笑的教师是最美的,在微笑的涟漪中,才能滋润出微笑的花儿。当教师每一天都能将坏情绪丢弃在外头,让嘴角上扬,带着太阳的味道走进课堂、教室,以微笑拥抱微笑,以微笑回馈微笑,那该是一幅多么温馨、迷人的画面。葆有教育教学的激情,强逼着自己每天都能带着好心情上路,就算在教育教学中遭遇到糟心的事儿,都不要将责任推卸给孩童,因为他们是需要我们引领的。将好心情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天的教室都会是蓬荜生辉的。
五、从众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一个比较线条长短的实验。在实验中,有一个被实验者是大学生,还有六个研究者参与实验(大学生并不知道这些人是研究者),大学生总是最后一个发表意见。当线条呈现出来后,大家都做出了一致的反应。之后呈现第二组线条,六个研究者给出了完全错误的答案(即故意把长的线条说成是短的)。最后一个发言的大学生就十分迷惑,怀疑自己的眼睛或其他地方出了问题。迫于群体压力,他还是说出了和别人一致的答案。教育教学启悟:这种效应在成人中最为常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随大流”,时尚是怎么实现的?就是依赖于人的从众心理。往积极的方面看,利于服从,利于管理。从消极的方面看,缺乏个性,缺乏创造力,人云亦云,没有新鲜内涵……教育教学中的从众效应则告诉我们,要合理地运用,有效地抛弃,让教育教学更有效益。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检测全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状态,就不能采用随口问问、随手举举的做法——你们听懂了吗?听懂的请举手示意。而应该借助现代教育教学媒介,设计让学生可独立受测,又便于教师统计全体学员掌握情况的系统软件,以便更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避免从众效应带来的负面干扰。再比如,面对班级里学生的某些时髦现象,如带智能手机进课堂、学生攀比谁穿的鞋子时尚、有明星范等的现象,教师就应该从从众心理入手,分析学生,从如何开展有益健康的课间活动、智能手机如何避免让我们当“低头一族”、时尚究竟是什么等方面的教育话题与内容,一步步地引领、导航着学生的正确行为。而不要将心力花在“揪始作俑者”的无谓消耗上。
六、上朝效应
斯坦雷公司是日本最大的汽车灯具、仪表制造公司。这家公司推行“改善提案”活动,具体做法是,每月进行一次班前例会,他们自称为“朝礼”。总经理总结上月本公司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的安排,介绍市场情况的变化。同时,由董事长和总经理给参与“改善提案”活动的职工发奖。每次“朝礼”都有职工手捧奖金和纪念品出现在主席台上,由董事长和总经理向他们一一鞠躬致敬,在场的职工热烈鼓掌向他们祝贺。一些呈交了提案但未被采用的职工,这时也会得到一份小礼品。总经理恭恭敬敬地发给每一个呈交提案者,一再表示感谢,并鼓励他们再加把劲。这种“朝礼”的方法使斯坦雷公司长盛不衰,在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育教学启悟:这个效应在企业文化中占的比重大,但依旧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启示。特别是班级建设、班级制度、班级文化创设方面,我们教育者也大可借鉴这一效应,将学生导引到这个集体中来,让每一位孩童都与班级的成长同呼吸共命运。“班级建设大家谈”“我为班级建设献一策”“今天我当老师(班主任)”等活动的开展,就是效仿斯坦雷公司的“改善提案”活动而设计的。只有当孩子真正将班级当作自己的家看待,在求学期间,就与同伴们、师长们一道,费尽心思地想把班级建设好,爱班如家,孩子们才会拥有校园即家园的心意,长大后也才会有家国情怀。当然,在奖赏方面,可以避免一味的物质刺激,可以改用“积分奖赏”等替代。但作为教师,要像斯坦雷的公司领导层那样,珍视孩童的每一项倡议,真诚衷心地感谢他们,哪怕将“谢谢”说烂了也要不遗余力地道谢。目的是让孩子有被重视被尊重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七、晕轮效应
这个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心理学家戴恩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往等。教育教学启悟: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年代。换句时髦话说,这是一个追求高颜值的时代——怪不得整容业如此发达!但,教育中人绝对不允许这样做。在我们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美。还没有与孩童深入接触,教育者绝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就给孩子们来一个“排序归类”,这显然是有悖教育道德的。对这个效应,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要面临着学生与家长的晕轮效应的产生。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第一次与孩子、第一次与学生家长的见面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特长,将自我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与家长——让他们感觉,能与这样的教师一起学习,能将孩子送到这样的教师手上,是自己的幸运。同时,在与学生、与家长的持续交往中,教师还应将魅力不断展现,不断地扩大其气场,不断地创造让学生、让学生家长惊喜欣慰的教育行为,成就好教师的形象。当教师的心中装着敬畏——课堂有学生的眼睛在盯着,背后有家长无形的目光在注视着,教师在校园里每一天的言行都会受魅力的导引,有了追求更好的动力。对学生与家长而言,一旦他们悦纳了这位好教师,就会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支持好教师的工作,家校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和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更为顺畅。
八、登门槛效应
篇2
关键词:镇定;集中;提醒
心理暗示,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使用一些潜意识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或行为,帮助意识达成愿望或启动行为。调动潜意识的力量,开发我们自己的潜能,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飞人”刘翔在起跑前经常要对自己说一些积极的话,鼓励自己;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爆出冷门获得奥运冠军的网球选手李婷、孙甜甜,其成功也得益于心理教练对她们进行的积极心理暗示。
一、自我心理暗示是一种常用的心理调整方法,具有一定的心理效应
1. 镇定作用。人的心理十分复杂,经常受到外界情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对抗、竞争的条件下,对手的好成绩,会造成你内心的紧张;即便实力超过对手,心理的紧张也会束缚你潜在能力的发挥。自我暗示在这时就能起到排除杂念、镇定情绪的作用。一位考生在考场上由于紧张而导致脑海中一片空白,他明白自己越紧张就越想不起来,便索性放下笔,闭上眼睛,默默地安慰自己:“别紧张,这只是一次考试而已,不是决定生死的战争,也不是我人生惟一的一条路,只是一种体验而已,我只要将自己知道的题目答出来就可以了。”睁开眼睛后,他试着镇定地看第一道题目,记忆慢慢浮现。
2. 集中作用。一件事情的成功,总是离不开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一些人常常在注意力应该高度集中的时候,出现心猿意马的情况。当你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被电视剧、游戏、上网聊天等因素诱惑的时候,学会自我暗示,或许能减轻你的痛苦挣扎。比如,你可以在心里默念:“电视剧只能让我消磨更多的时间,我愿意为梦想放弃暂时的娱乐!”就像鼓励一个朋友一样鼓励自己,你会发现,你将不为所动。
3. 提醒作用。用这种自我暗示的方法,可以提醒自己不去做某种事情。如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掌握的知识还“差”多少,而应该想到自己现在已经“会”多少,从“补”的角度考虑,补一分就能多得一分。这种积极的心态会让自己充满信心。有的学生心浮气躁,学习马虎,敷衍了事,我在教室正前方贴上一个大大的“静”字,告诫大家对待学习要做到“静”心,并把它刻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
二、积极的心理暗示常用的方法
1. 学会和自己说话。最好是有声地说话,请“意识”调动内心深处的 “潜意识”。可以站在镜子面前,看着自己的眼睛,真诚地表述自己的愿望:“你马上要参加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了,我相信你的实力,只要肯努力,你一定可以成功的!加油!”。初次这么做的时候,可能会感到难为情,觉得自言自语有点犯傻;但尝试之后会发现,经过这样的自言自语,你的心情会更加积极乐观,思维、行动的效率也会提高。
2. 在想象中预演。在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中将自己彻底放松,并将希望达到的目标在脑海中进行清晰细腻的预演。比如,想象着自己考入了理想的学府,想象着自己在校园徜徉等。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理想,我愿意为我的理想去奋斗!”有了这样的心理预期,人就会有前进的动力。想象之后,脑海中会留下一个积极的记忆印痕;而在遇到真实的情境后,记忆就会被激活,从而指引人的思维和行动。
3. 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内省法”,就是让人冷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深处,然后将观察的结果如实讲出来。当学生信心不足的时候,与同学、朋友、老师和家长多交流,把心里话、苦衷都倾诉出来,这样会使心理上的压力得到释放。他人的安慰、鼓励和支持,有助于学生改变信心不足的状态。同时也对自己进行这样的鼓励:我们都会遇到“拦路虎”,既然别人可以打败它,我同样也行!
4. 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是最后一次。在遭遇不顺和失败的时候,试着对自己说:“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了,不会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情发生了。”“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经发生了,那么以后就该‘否极泰来’了!” 等等。这样做会给自己以信心,增强心中的安全感。
5. 不要总强调负面信息。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这样的提醒:“我天生不是学英语的材料、英语单词我就是背不下来”“我没有学数学的头脑”等等。越是这样担心的事情越容易发生,所以,聪明人应该避免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该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如:“多背几遍我就能记住了”、“这次知道错在哪里,下次做这类数学题的时候就有经验了”等等。积极的暗示和指导比起强调负面结果,效果会好很多。
6. 别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不要总是对自己说“我的能力实在不行”、“我脑子不灵”、“我不是学习的料”等这样的话。要知道真正能够击倒你的人有时恰恰正是你自己。因此,不要给自己贴上“这不行、那不行”的失败“标签”,而应该多给自己一些激励与信心。平时多做一些纵向比较,盲目与他人攀比只能挫伤自己的信心,打击自己学习积极性。不断告诉自己“我有实力,我有能力,我一定会成功”等。
篇3
关键词 信息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I Guo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 a core course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in the Internet age, teaching faces many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through the us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improve science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ase teaching; higher education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合并设置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来,信息管理学便被确立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并以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管理学、信息管理基础或信息管理学概论等课程名称在国内各大高校开展教学。信息管理学作为新兴学科,仍然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和研究,在实际课程教学中也面临许多问题,本文旨在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运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改进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
1 我校信息管理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信息管理学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自在2005届学生中首次开展信息管理学教学以来,至今已完成七轮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辅导。在教材选择上,我校选用武汉大学马费成教授编著的《信息管理学基础》,该教材体系结构强调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考察信息管理活动。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极广泛和复杂,作为新兴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1.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参照教材和教学大纲,本课程的教学一般从信息这个名词的解读开始,这里涉及到信息论层面对信息的解读、哲学层面对信息的解读等等。由于信息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信息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为了研究的便利,将研究对象高度抽象和集中,自然无可厚非,但将这些高度抽象后的理论成果展现在教学层面,内容便显得过于抽象,不够具体,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便反映课程内容枯燥、不够生动,以致学习热情不高。
1.2 教学内容与时代的违和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情报学、图书馆学、信息学等是信息管理学理论的重要历史来源,反映在教学上,就是教学内容较多地讲述了“过去”的东西,较少涉及新兴事物。比如信息分布相关理论,在讲述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等的时候,我们发现其研究基础均是基于传统的期刊文献信息分布。又比如信息源仍大篇幅谈论缩微胶片和磁带、信息检索仍在讨论机械穿孔设备等等。固然教材出版与时展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但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难免与时代相违和。
1.3 互联网带来的全面冲击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也达5亿,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达25.5%。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的推广,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民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管理学目前和今后长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同时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现象、行为也对当前的信息管理学课堂产生巨大冲击。针对信息管理学新形势下的教学,这是不能回避、必须面对的。
1.4 学与“用”的矛盾
信息管理学属于专业概论性课程,从内容安排上看基本需要面面俱到,将教材任一章节展开便对应着一门相关的完整专业学科,比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用户等等。但在实际教学中,囿于课程地位和教学时间,在课程教学上只能全面展开、适当深入而非全面深入。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缺乏后续课程的深入、详细探讨的支持,于是在教学效果上便出现了学了皮毛、难以致用的矛盾。因此,通过课堂教学的创新引导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便是我们要考虑的。
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应用
案例教学法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案例即对一个实际问题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对案例的介绍、分析和讲授,使学生全面了解案例的本质特点,让学生多角度地领会案例中蕴含的科学信息,掌握案例本身反映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
(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将理论形象化和具体化。案例教学不是机械的说教和理论的灌输,而是通过具体实际问题将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从心理学角度,这有助于引起学生联想和类比,激发想象力。
(2)案例的编选应该源于日常的不断积累。案例根据教学需要而准备,不能是随意的信手拈来,而应来自长期的观察、研究和积累,通过对案例的采编,对教学工作者来讲,便是一个教研相长的过程。案例教学也是将个人最新、最近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的捷径。
(3)案例内容选择上主体应是基于互联网。信息管理学重要理论主要基于传统的文献信息研究,虽然近年来,并没有发生重大、实质的变化,但互联网带来了巨大冲击,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研究俨然当前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也深刻影响了广大大学生。在案例内容选择上,互联网自然是主体。比如在信息分布的讲述中,笔者引入2010年央视春晚过后歌手李健“一夜爆红”这一案例,通过“冷门”、“小众”歌手李健与“热门”、“流行”歌星周杰伦的相关互联网数据对比,包括二人限定时间范围内谷歌搜索所得网页的数目、百度指数、社交网站信息量等,很清晰地反映出互联网信息分布中呈现的马太效应。
(4)案例教学有助于学以致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更多地是强调客观理论、规律的讲解,往往忽视了实际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则有利于打破学与用的隔阂,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并引导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进一步自主性学习。比如在信息组织的讲述中,课程理论基本建立在传统文献信息组织的基础上,笔者引入门户网站导航的案例,通过分析主流门户网站导航内容分类对比,找出优点与不足,理解信息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导航的设计,很快学生便设计出女生版导航、老年版导航、常德地方版导航等等有创意的互联网分类导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成功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对于信息管理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需要指出:一是案例教学法固然有其优点,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多种教学法的综合应用,如讨论法、讲授法等,这样效果更好;二是本文旨在从课堂教学方法上思考通过案例提高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而要真正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仍需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的宏观角度去思考未来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学基础[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 孙显元.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根据统计结果归纳出: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俗称“二八原理”。“长尾理论”在全球的火爆,使得已经一百多岁的“二八原理”也一跃成为当今经营界提及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世纪前和世纪后出现的两种看似针锋相对的“非均衡”理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各自有着怎么的内涵和本质?他们在现实中的价值何在?对未来营销发展有哪些启示?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丰饶经济”的“贫矿”与“短缺经济”的“富矿”
提到“长尾理论”,就绕不开“二八原理”。“二八原理”自从出世以来,便被一代又一代的经管理论所不断推崇,到最近科特勒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二八原理”的威力终于在营销领域登封造极。
“长尾理论”一出世,就被认为是对“二八原理”的颠覆。从本质上讲,这种“颠覆”不是理论对理论的“颠覆”,而是时代对时代的“颠覆”。凭借互联网撑腰,“长尾理论”以阶级斗争方式把以前所有的时代都划归“短缺经济”,而自己则开辟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时代——丰饶经济。
安德森认为,能够适应“长尾理论”的土壤是“丰饶经济”。但是除了网络营造的虚拟数字世界,我可以用砸锅卖铁的坚定语气宣布:现实世界中永远不会出现安德森宣称的所谓“丰饶经济”。因为经济学存在的前提就是“稀缺”。“长尾理论”只有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虚拟数字世界才是活生生的现实,而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长尾理论存在的前提只能是“从理论上讲”的虚拟。
“丰饶经济”的前提是“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长尾”才可以真正存在并盈利。尽管“长尾理论”揭示了互联网商业世界盈利的新秘密,但是,我们同样不难看出,“长尾理论”本身的成功却再一次证明了“二八理论”看重的“头部”永远是利润最集中的优质“富矿”,靠这20%的优质富矿资源就可以带来80%的主流利润。而“长尾理论”看重的只是过去被认为没有开采价值的80%的“贫矿”,“长尾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随着环境状态的改善,众多的“贫矿”在特定条件(丰饶经济)下同样有存在和开采的价值。
对照这两种理论及其所处的经济状况,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丰饶经济”背景下“长尾理论”是一种挖掘“贫矿”的理论,而“短缺经济”背景下的“二八原理”却是一种开采“富矿”的理论。
当然,开采“贫矿”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这就要求“长尾理论”必须拿出其背后秘不示人的三大看家“法宝”才能真正实现“长尾营销”。
二、“长尾理论”的三大“法宝”
1、“长尾理论”在网络世界的“法宝”:数量和搜索
毋庸置疑,“长尾理论”的真正用武之地是网络世界。因为只有在互联网上,才可以真正做到“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而支付的成本又“足够小”。只有如此才能在不用增加边际成本的前提下给最终用户提供几乎无穷多的选择。在《长尾理论》一书中,安德森也曾认为,长尾理论发挥功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互联网技术可以使产品的存储和物流成本降到足够低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长尾理论”的应用,目前大多只是局限在网络娱乐和广告媒体市场的原因。
尽管安德森强调,“从政治到公共关系,从乐谱到大学体育,长尾无处不在”,但书中所有的案例都只来自互联网行业,以及那些与互联网密切联系着的行业。他重点关注的在线音乐商Rhapsody和iTunes、在线图书商Amazon、在线DVD租赁商Netflix,以及网上交易平台eBay、搅拌机商KitchenAid(使用网上供应系统)、玩具商LEGO(利用网站销售并与用户互动)、在线软件商SALESFORCE.COM、搜索引擎商Google,莫不如是。
对于iTunes这样的纯数字服务来说,由于不再需要货架,也没有制造成本和分销费用,卖出一件非流行品与卖出一件流行品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它们的边际利润都是一样的。因此,长尾理论是有效的——“给顾客们丰富的选择,但也要帮助他们搜索”。这其实也是繁荣长尾市场的秘诀:提供所有产品,并帮用户找到它——数量和搜索,已经成为“长尾理论”在网络世界无可置疑的盈利法宝。
尽管我们不否认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能存在长尾现象,但是很多时候长尾过细,维持长尾的成本有可能已经大于收益。因此,对于众多的传统行业而言,大家关注的最根本的问题无非就是:我能从“长尾”当中获利吗?
2、“长尾理论”在传统行业的“法宝”:推荐和连带
毫不客气地说,离开了虚拟的网络环境,单纯的“长尾理论”在传统行业里就是无水之鱼。但是同样需要斩钉截铁地指出:上面的答案却是肯定的——传统行业一定可以从“长尾”中盈利。但是盈利模式与网络环境相比已经发生变异。
这种“变异”就是:不追求长尾的“长”,而看重长尾的“宽”。由于互联网上资源的“丰饶性”,面对几乎无限量的信息,人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同样道理,即使在“网下”的传统营销环境中,由于消费者的“零散”以及对他们自己需要的“茫然”,商家依然可以借助“推荐”来实现缝隙商品(Niche)由“长尾”的“末梢”向“头部”转移,从而尽量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规模销售。这就是“长尾”在“网下”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从心理学角度讲,无论是互联网的“丰饶经济”,还是现实世界的“短缺经济”,变化的永远是环境,不变的永远是人性。人们永远希望别人尤其是专家给自己建议,因为和大家保持一致意味着安全。
例如,1988年,英国登山家Joe Simpson写了一本名叫《触摸巅峰》的书。该书讲述了一个在秘鲁安第斯山脉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登山者的故事。但这本书出版后并不畅销,很快就被人们淡忘了。十年后,另一部描写登山悲剧的书《进入稀薄空气》成为了畅销书,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运用“长尾营销”,把已经沦落到“长尾”末梢无人问津的《触摸巅峰》重新找出来,放在《进入稀薄空气》旁边进行销售。并且给予大力推荐:“喜欢《进入稀薄空气》的读者也喜欢《触摸巅峰》”。结果,《触摸巅峰》越卖越火,并连续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4周之久。后来,《触摸巅峰》的销售量甚至超过《进入稀薄空气》一倍还多。这就是“长尾理论”在传统行业背景下“功效提升”背后的“加速器”——“连带效应”。
“连带效应”的玄机在于:利用商家和顾客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通过特定的推荐,使一些本来位于“长尾”序列中的缝隙商品与热门商品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类别或序列,这就大大“方便”和“简化”了消费者原本漫无目的的“海选”,使得处于“碎片”状态的大量零散消费者也分门别类地站起队来,从而不断地把缝隙商品由“长尾”的“尾梢”向“头部”移动。
这一“法宝”可以总结为“三十六计”之外的“第三十七计”——抛玉引砖。具体操作模式为:先制造或利用某些热销商品作为引子,然后通过特别推荐把“长尾”上需求量较低的缝隙商品(Niche)与热销商品(Hits)联系起来,从而起到把该商品从“长尾”提升到“短头”的位置,最终实现对“缝隙商品”的错位营销。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尾营销盈利的秘诀就在于两个方向上的突破:长尾的“长”和长尾的“宽”,这也分别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下“长尾理论”应用的两种方向。
因此,对于传统行业,“长尾理论”的重点不在于具体区分哪些行业更适宜长尾营销,而在于确定哪些“长尾商品”可以通过推荐而形成“连带效应”,通过热门的“短头”抛玉引砖,带动“长尾”向“头部”靠拢——不是让“长尾”变长,而是让“长尾”变宽,最终 “销灭”原本滞销的缝隙商品。而对于那些不考虑时空变化,只是一味照搬网络长尾“无物不销、无时不售”的自动营销模式,拼命延长“长尾”而妄图在长尾末端发现“蓝海”的商家们,我们可以断言,他们注定要以眼泪收场。因为对于商家而言,任何一种营销理论,都必须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为我所用,而不能以身试法,打肿自己的脸去填充别人的框架。
3、“长尾理论”在未来世界的“法宝”:碎片和定制
安德森曾说过:“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我们说,从理论上讲,这是对的,但是现实世界中我们几乎永远支付不起“足够大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所需要的巨大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长尾理论”就是一种没有未来的“终极幻想”。“长尾理论”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暗合了未来营销的发展趋势——“碎片”。
我们说,以流行为主导的经济是旧时代的产物。仅有流行的东西,对于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是流行的主潮,而是碎片的个性。每一个人的口味,都会或多或少地偏离主流,而对这些主流之外的东西探索得越多,我们就会越有理由相信,主流必将让位于色彩斑斓的个性化碎片,而唯一能适应个性化碎片的做法就是定制——按照个性化消费者的“碎片需要”而进行专门生产。
例如《长尾理论》中经常提到的亚马逊书店的例子:该书店50%左右的营业额来自长尾上那些需求量极低的利基书籍。但是,尽管亚马逊书店几乎能满足每一个人对书籍的碎片化需求,但是亚马逊书店绝无能力在现实的书库中储存如此大量的销量极低的书籍。他们储存的只是该书籍的电子版本,在接到客户的订单后才付印、装订和邮寄。尽管顾客也许并不知晓,但是他们拿到的书籍确是按照他们的要求而单独定制的,而不是提前就已经存在的。这就提示我们,在“碎片化”的未来需求中,商家也必须学会如何对待“碎片”才能保证边际效益不会因成本的增加而递减。
杂乱是“碎片”的根本特征,因此,处理“碎片”的方式一定是“整理”。未来营销的发展方向将是“网上”和“网下”的互动营销,这就要求长尾理论把“网上”和“网下”的碎片也进行互动整理。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无论在哪里,长尾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长尾能否营销、能否盈利,并不取决于长尾的“在哪里”,而是取决于舞动“长尾”的法宝——“推进器”,这就是网络世界的精准“搜索”、传统行业的连带“推荐”、未来时空中对碎片的有效“整理”。我们说,没有“推进器”的长尾永远舞动不起来,只是拖累,不是武器。
那么,长尾营销的最佳“推动器”到底来自哪里?我们惯常认为,“长尾理论”颠覆了“二八原理”,但是,在这个被长期当作“共识”的现象背后,我们却赫然发现——
三、 “二八原理”是“长尾理论”的最佳“推进器”
“长尾”和“二八”绝不是一种简单的PK关系,“长尾理论”丰富了“二八原理”,“二八原理”则成为舞动“长尾”的最佳“推进器”。如果要找一个案例,那么,《长尾理论》一书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据。
作为对“二八原理”的反拨,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告诉我们:商业的未来不在于热门产品(20%)中,而在于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80%)中。尽管安德森研究的是80%“沉默的大多数”,可他本人却决不愿意充当“沉默的大多数”,就像慈善家可以为穷人做任何事——除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长尾理论提到,在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是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在“长尾理论”看来,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未来有可能占全部销售额的一半,这将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新大陆。当我们大家都欣喜若狂地向着这条“长尾”的末梢越走越远越走越细而又以为即将到达“蓝海”时,安德森本人却“逆风飞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南辕北辙地逃离长尾,因为他绝不愿意把自己这一本专门研究“长尾现象”的书也放在排名10万以外的“长尾序列”中。
当世人都沉醉在“丰饶经济”中体验“长尾理论”的神奇时,安德森本人清醒地看到:要想挑战“二八原理”这一流传百年而颠扑不破的“真理”,他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长尾理论》作为一部传统平面媒体出版物而言,其营销环境远未达到这一理论本身所要求的“丰饶经济学”阶段,因此,这部书80%的名声和销量必定要来源于其占据的畅销书排行榜前20%的“排头”位置。
在“二八原理”的定位下,《长尾理论》迅速获得了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米特、雅虎创办人杨致远、雅虎首席执行官特里塞梅尔等众多名人的大力推荐。于是,“长尾理论”这个中国自古就有的“货不全,不卖钱”的简单道理就像一个获得了新浪、搜狐联合力捧的草根博客一样,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了万众瞩目的“老徐”。
一个以研究“长尾”现象著称的理论,本身却要拼命占据“排头”位置;一本挑战“二八原理”的书,却成功借助了“二八原理”。这就显示了“富矿”永远是商家争夺的首选,开采“贫矿”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没有“推进器”的“贫矿”,开采的结果一定是得不偿失。
虽然“二八原理”并没有因为“长尾理论”的出现而被颠覆,但是“长尾理论”毕竟改写了世纪营销理念和操作模式的发展走向,就未来营销的发展前景而言,“热门营销”已经开始让位于“碎片整理”。
三、“热门营销”与“碎片整理”
近年来,从“蓝海战略”、“世界是平的”再到“长尾理论”,随着全球范围内商品零散化与消费者个性化的趋势,世界营销理论的发展逐渐从追求热门营销策略的“宏大叙事”过渡到了查漏补缺的“碎片整理”阶段——西方传统营销理论终于进入了谢幕前的“尾声”——经济理论界关于热门营销的“宏大叙事”已经基本结束。有位古董收藏家曾这样说:“收集古币真是太困难了,但比收集古币更困难的是收集现钞。”百元大钞已经被前人抢光,现在剩下的只有“毛票”和“钢崩”。“长尾理论”以后的营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教人如何在“大钞”被抢光的情况下想办法收集“毛票”的策略。
“长尾”时代的营销大师们纷纷“进入稀薄空气”,站在巍峨的“钢崩”山上“触摸巅峰”,高瞻远瞩地指出:“大钞理论”是一种过去资源“短缺”状态下的营销理论,在现今的“丰饶经济”的时代,只要持有钢崩的人数和钢崩自身的数目足够大,钢崩同样可以汇集成大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长尾理论”以“碎片整理”的方式终结了“热门营销”。
其实,“热门营销”等传统理论的衰退并不是最近几年的事。早在几十年前,两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广告人里斯和特劳特就在1972年的《广告时代》杂志上提出了反对“宏大叙事”和“热门营销”的新观念,这就是“定位理论”。
篇5
孔子的《论语》代代相传,但毕竟是“半宗教半哲理”的文化精髓,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论语者,讨论的话语之谓也”。我们借用这个命题,编发王选教授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语”,也是“创业箴言”,借以纪念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王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两院”院士,在爱国热情的激发下,始终坚持走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创造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古老的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被誉为“当代毕升”,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王选教授热爱祖国,志存高远,献身科学,淡泊名利,为人谦逊,关怀青年,成为世人的楷模。我们相信,王选教授科技创新“论语”,定然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选择事业志在报国
我一生中第一个抉择,选择了计算数学这个方向。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我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就是选择了计算数学,正好赶上了计算机迅速发展的年代,这是我一生中的幸运。
我为什么当初选这个攻读方向呢?我这个抉择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想法是: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事业,把他的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当时选择这个方向,就是看到未来国家非常需要计算技术。我非常关注我们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我看到了十二年科学规划里,总理讲了未来几个重点的领域,包括有计算机技术,看了以后非常高兴,我觉得把自己跟国家最需要的事业结合在一起,是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苦练硬功“软硬兼施”
1961年,在我24岁的时候,做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第二个抉择,就是在搞了几年硬件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系统的领域来。
我专心致志投入到软件领域,而且做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这种研究,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我豁然开朗,似乎一下就找到了创造力源泉,很多新理论都提出来了。懂软件的不懂得硬件,他认为计算机生来就是这样的,不能去动它,没法动的;而懂硬件的人,他不知道需求。两者结合以后,我就能够在硬件上做非常灵巧的设计,可以使计算机的效率极大的提高。一旦有了两种背景(跨领域的)以后,豁然开朗,我体会到美国控制论的提出者说的一句话:“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间的无人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两个领域交错的地方,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我当时跨了这两个领域,对我一生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攻读英语终生受益
第三个重要的抉择,锻炼英语的听力。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看英文的专业文献,有的时候,觉得每个字都认识,每个语法都懂,但是看不快。我觉得要做研究,必须要很快地掌握国外的最新资料,一句一句地看,没法在里面很快地找到我要的东西。我忽然想起,应该训练听力。训练听力,大家都有个经验,一句话听不见,有一个字稍微打一疙瘩,后头两三句话都听不见了,这对锻炼反应能力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于是就听,那是1961年的事情了。从1962年开始听Radio PeKing,(那时候叫Radio PeKing,不叫Radio Beijing),后来对中国的事情比较熟悉,不太过瘾,就去听外国台。当然那个时候BOA是听不见的,干扰得很厉害。只有英国的BBC全部是英语台,没有干扰,所以听得很清楚,听了好多年,从1962年,听了整整4年,一直听到。这件事情也是我一生里头一个重要的抉择,锻炼听力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
知难而上选定照排
第四个抉择是1975年,选定照排这个项目,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用激光扫描系统,碰到一个很大的难题:激光扫描的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一个字要由9百万个(3000Ⅹ3000)组成,这么多的字体这么多的字符,每一个都要用点表示,信息量大得惊人,需要几十亿字节的存储量。在美国没有这个问题,他是26个字母,在中国2万汉字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我的数学背景,很容易想到用一种信息压缩的办法用一种轮廓的描述、一种特征的描述来描述巨大的信息量。假如说是一个纯粹的数学背景,要是不懂硬件,也做不成这个事。当时的计算机,就是中型的,体积也很大,速度还赶不上286。如果用这种价格很昂贵的中型计算机把压缩的信息恢复成点阵的话,运算量很大,速度很慢,一个中型计算机只能一秒钟采测一两个字,而我们要求一秒钟采测150个字以上。如果是一个搞纯软件的人呢,他就会望而生畏,却而止步。而我由于有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实践背景,就会想到对这种关键性的操作,设计一个硬件,提高100倍以上的速度,对于非关键性的操作,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这样用“软硬结合”的方法,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攀登“蜀道”享受快乐
当时我是一个无名小卒,别人根本不相信我的思路。我说要跳过日本流行的第2代照版系统,跳过美国流行的第3代照版系统,研究国内外还没有商品的第4代激光照版系统。有人就觉得这简直是开玩笑,“你想搞第4代,我还想搞第8代呢!”我从数学的描述方法来解决,他们也觉得难以理解。当时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和长城光学所的一批权威都是在光学业界非常出色的专家,这么多权威,所解决不了的古老问题,怎么可能由一个小卒子用一种数学的描述,软硬件结合一下,就解决了?不可思议。所以我被批判为“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是不可信的。有个伟大发明家的一句话鼓励着我。美国世界巨型计算机之父西蒙奎因,他在没有成名的时候,提出一个新的思想,人们经常回答说:“Can not do!”――“做不成的!”。对“Can not do”最好的回答就是“Do it yourself!”――“你自己动手做!”
我认为克服困难本身是一种难以形容的享受。居里夫人曾经讲过,科学探索研究,其本身就是一种至美,一种享受,带来的这种愉快本身就是一种报酬。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把工作中的克服困难看作是一种享受。著名的诗人歌德也认为,一个有真正才干的人,都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我在18年的奋斗中间,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当中,也体会到一种高度的享受。
心潮逐浪后继有人
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我一直做到1993年春天,开始放弃第一线的工作。原本以为我大约会做到60岁,可我刚刚56岁就不做了。当时触动我的有一件事情:1993年的春节,我奋斗两个礼拜做出了一个设计,加快了运算速度。春节后,当时我的一个学生跟我一块做,放假回来以后,我把一叠我辛辛苦苦做了两周的设计结果给他看,看了以后,他直言回答我说,你所有的设计都没用。PC机上设一信号,所有的这些都可以省掉。听后我全明白了,检测信号这个做法,比我这个简单得多,我两周来所有的设计,所画的图,统统毫无价值。我很高兴,但是,为什么非得费我两个礼拜才把这个好主意逼出来呢?同时我感觉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里头,我原来觉得能够干到60岁,实际上我已经追不上年轻人,我不了解很多具体的事。就这样,我就开始不再Do it myself,93年的春天,决意放手,也开始有点休息了。
跳跃思维跨越障碍
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以后,建议中国先要发展导弹,后发展飞机,别人就很奇怪,说飞机是成熟的工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首先学习这种成熟的工业,而导弹只有美国有。钱学森作了非常精彩的回答:搞导弹容易,搞飞机难。人们就更奇怪了,怎么会搞导弹容易呢?钱学森就讲,飞机要上天,安全性最重要,材料和发动机的疲劳试验,要涉及到中国整个工业系统的能力,目前支持不了飞机安全性的设计。搞导弹是一次性的,毁了就毁一个,材料问题好过关。导弹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制导,就是准确的命中,而中国有一系列的聪明头脑……。这样,中国就走了一条捷径,很快取得了成功。我们激光照排的抉择,跳过了2代和3代,直接研究第4代激光照排,这条路比较容易。搞4代技术容易,搞2代技术最难。搞2代的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的权威、长城光学所的权威花费很多脑筋,但这个技术太难了,尤其是中国的材料不过关。但是搞4代就特别简单,机械动作很简单,光驱转几转就转出来了。难就难在信息量大,我们找了数学描述方法、软硬件结合的方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从而形成了中国的印刷革命,一下子跨越过去了。
看破红尘顶天立地
第五个抉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坚持不懈的走商品化、企业化的道路。我觉得自己能够有一点贡献,可能跟我“看破红尘”有关。要有正确的名利观,正确的名利观对人的成就影响非常大。我很赞赏欧美人的一句名言:“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一个人不要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我当时选择激光照排,在计算机同行里也被看不起。当时很时髦的项目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的结构等等,搞这些研究的人就说:“王选怎么去搞黑不溜秋的印刷?”我经常是这样想,赶潮流往往不行,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把一个冷门的东西搞成热门。我很赞赏北大博士生的一句话:“在大学期间,不要致力于装满口袋,而要致力于装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我是相信这一道理的。
我们希望实行一种“顶天立地”的模式,“顶天”就是不断往高的技术发展,“立地”就是大量的占领市场,从市场得到进一步需求的刺激。在从事激光照排项目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当时我为什么能够提出用数学描述方法来解决信息量大的问题呢?(后来美国也用了这种方法,但比我们晚了8年,比我们推向市场也晚了一年)因为我们1975年就得到这种需求刺激,中国大量汉字,几百亿字节的含量,迫使我们提出这种新办法。日本也同样得到这种需求刺激,但日本人并不开窍。所以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年轻人如何出创造性的成果,一个必要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这会使他们创造出难以想象的成果。
穷且益坚志当高远
站得高,看得远。我听到有一位北大搞基础研究的博士生,从来都是优秀分子,就因为一次到赛特购物中心以后,心态一下子不平衡了。看到人家大把花钱买东西,自己口袋里没钱,因此怀疑自己走的道路是不是对的。1992年4月24日,同志召集了一部分当时的学部委员座谈,要我发言,我讲了10分钟,同志不断插话,问我工资多少,当时我的情况可能是奖金低于工资,但收入还是可以的。同志就问苏步青先生,做副教授时多少钱?他说500百大洋,相当于1992年5000块的月薪,当然很高了。同志非常感慨,说了一句话:“中国知识分子真是价廉物美啊!”听完以后我的感受是,这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献身精神的高度评价,我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感到无比自豪,同时我也担心,长期“价廉”就会不再“物美”。同志讲完这段话以后,非常真诚地说:“我们今天努力在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但是我们现在真是杯水车薪啊!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很不够。”看现在,“脑体倒挂”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
我们应该培养一批真正靠自己的知识,靠对国家的贡献而成长的百万富翁。所以我提出2010年以前,北大方正要培育100个百万富翁,这些人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异乎寻常的努力奋斗、自己的知识,成为我们国家民族高科技产业的脊梁,真正的民族英雄――把我们的高科技产业打到发达国家去的民族英雄。
扶持新人感悟人生
世界上有些事情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站在计算机发展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家说我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予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让他使劲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我在第一线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怎么做,实际上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就服他,我也懒得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实在是好笑。我已经5年脱离第一线,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从来没有过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
我发现,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权威。当然一直到今年我才卖狗皮膏药,讲讲过去的经历、体会,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的,那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凡人用过的则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
拓宽视野开辟天地
进军日本市场的问题,也是我的第七个重要抉择。我们从国内发展到海外,永不满足是一个取得成就的巨大动力。台湾最大的日报《联合报》,的机关报《中央日报》,最大的晚报《自立晚报》,台湾的省报《台湾日报》,都用我们的系统。进入台湾以后,就想能不能进入日本市场,一方面这个市场大得惊人,是中国市场的10倍;一方面日本的印刷又极其发达,彩色印刷的水平无以伦比,印刷厂里用机器人,一大批的机器人的规模和水平,我想5年之内中国大陆的凸版印刷厂要达到这种水平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么一个极端发达的印刷市场,很可关注的一点呢,就是出版软件并不先进,这就有可乘之机。我从1975年比美国人更早地提出这种描述事情的方法以后,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只要提前得到需求的刺激,我们就能比外国人更早的有某些创造。这也需要把年轻人放到需求刺激的最前沿的风口浪尖上,日本市场可能给我们这种机会
第八个抉择是我们准备进军广电业,这是1995年的一个抉择。方正一直靠出版市场赚钱。虽然我们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扩大市场,但是10年来我也一直忧心忡忡,10年我们主打的产品还是在出版这个领域,没有开拓新的领域,这是我一直苦恼的一个问题。1995年忽然给我抓住一个机会。是年9月4日,李岚清同志找了杨伟光台长。因为看到中国的动画不够发达,所以要中央电视台跟北大方正合作,做动画制作。我9月8日听到这个消息,当时马上产生两个想法:第一,方正可望进入广电行业,以中央电视台动画为切入点;第二,由此带来无限的需求刺激,会使我们成长一批将才和帅才。从李岚清同志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起,我们就开始进入广电行业整个领域,包括广告制作,资料检索,以及整个智能的管理。我相信3年到5年之内,方正广电行业的收入会达到或超过出版系统,而且会出现一批将才和帅才。这样我们找到了第二个很大的支撑点,一个很大的市场,充满前景,也充满挑战,可以让大批的年轻人出成绩的领域。
团队精神“创业公式”
年轻人必须树立一种团队精神。方正的成功在于一批有思想、有头脑的科学家和一群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合作。方正成功决不只是因为有一批相我这样的科学工作者,恰恰是因为北大培养了一批企业家,两者的结合才能把工作做好。年轻人也要能听取意见,能够团结奋斗。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结合是北大方正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 上一篇: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
- 下一篇:教育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