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初步认识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初步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初步认识

篇1

关键词:初学游泳 年龄段 心理 目的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64―03

1 前言

我国历史悠久,水域辽阔,记载中的游泳始于五千年前,但游泳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得以发展还是近几十年的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健身意识越来越强,许多人把游泳作为一项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由于它的运动环境、运动方式等原因,游泳是一个有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特殊项目,具有一些其他项目所不能比拟的锻炼效果,它的运动损伤小、锻炼效果好、非常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从事此项目。例如游泳时因为是在水中进行运动,身体的主要关节尤其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不承受过大的复合,所以在长期运动后并不会积累运动性损伤。

游泳是在阳光、空气、冷水三浴兼并的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集中了阳光浴、空气浴和冷水浴对人的所有疗效,人在游泳时,水对肌肤、汗腺、脂肪腺的冲刷,起到了很好的按摩作用,促进了血液循环,使皮肤光滑有弹性;促使人呼吸肌发达,胸围增大,肺活量增加,而且吸气时肺泡开放更多,换气顺畅,加强肺部功能;游泳池的水温常为26度到28度,在水中浸泡散热快,耗能大,为尽快补充身体散发的热量,以供冷热平衡的需要,神经系统便快速做出反应,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增强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抵御寒冷,经常参加冬泳的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改善,就不容易伤风感冒,还能提高人体内分泌功能,使脑垂体功能增加,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不同年龄段游泳初学者的心理能力、学习能力是不相同的,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准确了解不同年龄段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里对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学员进行学习能力和心理的分析,是必要的。文章收集有关游泳教学的训练方法、心里训练方法,消除心理恐惧等有关报道、著作、刊物进行摘录。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对大同市游泳培训中心的业训队员以及假期招收的少年儿童、青少年、中老年短期培训班的学员进行教学训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每个学员的行为、学习的态度、技能掌握等情况后,进行分析和了解他们心理的变化等状况,所得到的结果,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逻辑分析,并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研究,为论文分析的可信度提供理论基础。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依据不同年龄组学员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将学员分为五个年龄组:(1)儿童组,七至十岁;(2)少年组,十至十七岁;(3)青年组,十七至三十岁;(4)中年组,三十至五十岁;(5)老年组,五十岁以上。

3.1 儿童组学员的心理情况分析

儿童组的学员,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游泳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夏季消暑玩水或者是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掌握一项娱乐、健身,可以在特殊情况下求生的技能,夜训的队员则是家长为了孩子通过游泳训练可以达到国家一级、二级,在今后的中考、高考中可以得到体育加分能够考上一个比较理想的学校,而孩子的目的则是娱乐、玩水他们是勉强被动参与的,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儿童组学员在开始学习游泳时,对水有极度恐感的约占总数的10%;一般恐惧的约占总数的15%;不恐惧的约占总数的55%;在水中非常勇敢的约占总数的20%。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儿童组学员出现心理恐惧的原因有,对老师、同学比较陌生,对水中环境不适应;在练习时有喝水、呛水等因素;孩子是出于玩耍的心理去游泳而不是出于学习的目的去练习游泳,家长与孩子如何去沟通等因素造成的恐惧心理。

3.2 少年组学员的心理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少年组学员在开始学习游泳时,对水有极度恐惧感的约占总数的5%;一般恐惧的约占总数的10%;不恐惧的约占总数的50%;在水中非常勇敢的约占总数的35%。

由于水上项目的娱乐性、趣味性比较强,在炎热的夏季,可以起到消暑降燥的作用,所以少年组的学员心理状态好,对练习游泳比较有新鲜感,在练习时的主动性比儿童组的学员积极有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水有恐惧感的学员不多。

3.3 青年组学员的心理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青年组的学员在开始学习游泳时,对水有极度恐惧感的约占总数的3%;一般恐惧的约占总数的7%;不恐惧的约占总数的60%;在水中非常勇敢的约占总数的30%。

由于水上项目在炎热的夏季,可以起到消暑降燥的作用,另外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比较强,尤其是一些女性学员为了达到减轻体重保持身材的效果,所以青年组学员对学习游泳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练习时会比较认真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性别的差异,在训练时对水有恐惧感学员大多数是一些女性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练习这样的情况会很快消除。

3.4 中年组学员的心理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中年组的学员在开始学习游泳时,对水有极度恐惧感的约占总数的1%;一般恐惧的约占总数的4%;不恐惧的约占总数的50%;在水中非常勇敢的约占总数的45%。

由于水上项目的健身效果好,适应人群比较广泛,这个年龄组的学员学习游泳已经不仅是为掌握游泳的技能,更是出于身体健康的考虑,还有一些人是在体检后发现自己的生理指标偏高,所以要参加体育活动,想通过游泳锻炼提高自身的体抗力,少生病使自己的身体更加的健康。把游泳作为终身锻炼的项目,达到健身、娱乐、交际的目的,他们所以在进行游泳练习时,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会主动的按照规范的动作去练习体会,还会向教练提问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表现出积极、认真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性别的差异,训练时对水有恐惧感学员大多数是一些女性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练习,这样的情况会很快消除。

3.5 老年组学员的心理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老年组的学员在开始学习游泳时,对水有恐惧感的约占总数的3%;不恐惧的约占总数的75%;在水中非常勇敢的约占总数的22%。

由于水上项目的健身效果好,适应人群比较广泛,这个年龄组的学员大多是在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进行游泳练习掌握游泳的技能,起到锻炼身体作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还有部分学员是在体检后发现自己的生理指标偏高所以要参加体育活动,想通过游泳锻炼提高自身的低抗力,少生病使自己具有强健的体魄的身体更加的健康。所以在进行游泳练习时,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会主动的按照规范的动作去练习体会,还会向教练提问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表现出积极、认真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性别的差异,训练时对水有恐惧感学员大多数是一些女性学员,还有个别学员有慢性病所以身体上会有不适应水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练习这样的情况会很快消除。

3.6 对不同年龄组学员学习游泳时心理分析结果

通过研究分析,各龄组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游泳的目的和心理有着很大的不同(见表1)。儿童组的学员,喜欢在水中玩耍,但是对水的恐惧感明显,基本没有健身意识,所以积极主动学习动作技术的意识不强;少年组学员,喜欢在水中嬉戏打闹,对水的恐惧感相对于儿童组学员要小,但是基本没有健身的意识,不过由于对水上项目比较有新鲜感所以会比较认真的去进行练习;青年组学员的心智比较成熟在水中没有明显的恐惧感,基本没有健身的意识,但是出于娱乐交际或是减肥保持身材的目的也会比较主动的去进行练习;中年组学员只有极少数学员有对水的恐惧感,由于注重自身的健康状况,以锻炼身体为目的,所以会主动认真地去进行练习;老年组学员在水中基本没有恐惧感,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的状况很重视,所以会积极主动的去认真练习。

4 结论与建议

年龄越小的学员,越没有健身的意识,以在水中嬉戏、玩耍为主要目的,练习时在水中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恐惧感,学习的主动性差。年龄越大的学员,健身的意识越强,同时也可以达到娱乐和交际的目的,练习时在水中产生的恐惧心理小,学习的积极性高。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学员学习游泳的目的和学习心理存在很大差别,目的性强的学员对水的恐惧感也不是特别强烈,在练习时态度认真,掌握游泳技能快。对水恐惧感强的学员不一定学习能力差,而是存在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障碍是教学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心理诱导上,针对不同的队员要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公共课;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个体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2-03

一、对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性质和目标再探析的背景

《心理学》课程长期以来都被列为师范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自1978年高师院校恢复心理学教学至今,心理学一直是构成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也是体现高等师范教育师范性的特色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此课程却存在着种种问题,教学方法与手段简单落后、教学模式与课程目标不甚搭配、考核形式与方法呆板单一等。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师范教育的成效,国家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计划。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关于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在课程体系、知识选择与编排、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基本上没有大的突破和质的改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此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还没有深入理解和准确定性、定位所致。在此背景下,我们试图对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进行深入探索。之所以从课程性质和目标的角度进行研究,是由其独特地位所决定的。课程性质是对课程的基本属性的界定及在课程系列中位置的确定,是一门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根本属性,它体现了一门课程独立存在的价值所在。是课程性质所界定的课程存在的独特价值的具体描述,同时也是一门课程及其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是课程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的首要问题。可以说,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性质和目标直接决定了课程设计的方向,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教学实践的模式和方法。所以,明确一门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确定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分析

既然课程性质是对课程存在的独特价值的界定,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的具体体现,那么找到课程独立存在的独特价值,也就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一般认为,课程的价值无外乎对以下三方面需求的满足。第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求。这是指个体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它不仅指社会当下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如当前人类进入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就要求课程要体现这些特点。这一需求常常具体化为职业的要求和对个体素质的要求,如教育职业的需求和现代国民素质的要求。当一门课程主要以满足当代社会需求、以维持或改造社会生活为直接目的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社会中心或社会本位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在开发和建设时以社会需求的满足为出发点,强调课程对个体适应社会的促进作用,强调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第二,个体存在和发展的需求。是指个体期望成为成熟、健康、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当课程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进其修改发展为直接目的、强调学习者的需要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学习者本位或学习者中心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在开发和建设时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优先考虑课程对学习者当前和以后健康、卓越发展的需求的满足,强调培养完整的人、健康的人。第三,学科存在和发展的需求。是一门学科继续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发展充实自身内容的需求。当一门课程将学科发展作为直接目的、课程开发以发展学科知识为出发点时,这门课程就是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的课程。这种课程优先考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强调培养能够促进学科发展的专业人才,即主要培养科学或学科专家。当然,由于个体、社会和知识都是复杂的,这三个方面又不可能完全分离,三者的需要也有一致统一的时候,所以一种课程在满足一种价值诉求的同时也会兼顾其它一种或两种价值诉求。因此在确定课程性质和目标时要重点考虑该课程必须优先、主要满足哪个方面的需要。

三、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性质再探析

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高师公共心理学是体现师范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实不然,这只是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心理学之所以被列为高师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体现师范特性的课程,之所以被教育界看得如此重要而开设,最初是因为教育专家们认为,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与人打交道、发展人的职业,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教师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建立在对个体及群体的心理正确深入认识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措施方法的取舍都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以此而论,高师公共课心理学主要是优先满足以后职业的需求,课程开发和建设是以社会需求的满足为基点,是为了培养从事教育的职业人才。这是典型的社会中心课程。然而,心理学课程存在的独特价值不仅仅在此,它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教育的研究变革,各个国家都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国民,强调教育对培养智力和人格协调发展的健康的完整的人的作用,其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中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当前社会的剧变使当前大学生迫切需要用心理学的知识来理解自己和他人、提升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理解和规划自己的人生、改进自己的学习和人际关系。这种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提升的期望使大学生对心理学学习的期望很高。然而,目前的心理学课程仅仅是以介绍心理学的概念体系为主,仅有很少的事实性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也许没有那么重要或面向未来教育的心理学现象,至于教他们怎么去做的程序性知识更是少得可怜,而且大多也是面向遥远的未来职业的,与他们当前迫切的需求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不能够满足他们的迫切需要。当他们一旦意识到他们所学的心理学未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求后,对心理学的失望也就更大,心理学无用感也就更强。他们也就不会真正努力去学习心理学,而仅仅是应付科目考试而已。这样以来,他们也就没有真正学到应用于教育活动的心理学知识,期望以后促进教育活动更是一个泡影。如果心理学能够迎合大学生的强烈期望,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满足他们紧迫的当前需求,那么不仅初步解决了他们当前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也会使他们感受到心理学确实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这样他们不仅有兴趣也有信心更有决心去继续学习心理学,进一步学习以后职业中需要的心理学知识。如果是这样,也就同时达到了师范生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初衷。由此看来,心理学课程要首先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然后再满足社会需求得其它方面的需求。因此应该将心理学定位于学习者本位的课程。这样的话,它就是一门大学生素质课程而不是一门仅仅面向未来职业的师范专业必修课程。并且,不管是满足学习者生活需求,还是满足以后职业的需求,它都是面向应用的而不是面向学科发展的,所以它也应该是一门应用性课程。这样的课程要首先着眼于学习者素质的提升和实际需求的满足,提供大量可以用于生活和职业实践的程序性知识,并做一些初步的应用训练,而不能仅仅以心理学科内在逻辑为体系来介绍心理学的事实性知识。因此当前大多数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主要讲述一般性知识的做法是也与心理学的定位和性质相背离的。这也是深入探析心理学性质的一个主要目的。

四、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目标再探析

说到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目标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为了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的。然而这些只是心理学课程的远期目标,鉴于学生对心理学的强烈期望,只有远期目标显然不足以激发学生当前学习心理学的动机。通过对学生的诸多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更多在于满足当前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生活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对个体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理解把握能力,有助于解决当前遇到的诸多问题。如果学生发现心理学的学习不能解决自己当前的问题,他们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传统目标和内容下的教学效果相当差,学生缺乏兴趣,应付学习,仅仅为了科目考试而学习等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我们认为,学生的需求应该被确定为心理学课程的首要目标。其次,我们刚刚把心理学定性为大学生素质课程、应用性课程,也是从心理学性质上来确定了心理学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其实,在心理学课程目标的确定上,蔡笑岳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三类目标:一是职业发展目标,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的首要目标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服务的,是一个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目标。这也是社会对师范生学习心理学期望的目标,是必须要实现的目标。二是现实指导目标,这是指向现实的最迫切的课程目标,基本决定了学生当前学习的动力。第三类目标是人类自我认识目标。这是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和目标。心理学首先应能够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其次才是满足远期的职业需求和认识需求。由此重新审视《心理学》课程,我们把高师心理学课程的目标确定为有顺序的三类:现实指导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类自我认识目标。当然确定心理学的性质和目标仅仅是第一步,确定性质和目标的现实意义在于为心理学内容体系的编排和教学实践指明方向和确定标准。《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安排的标准问题,是知识本位,还是个体本位?是关注人,还是关注知识?当明确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目标以后,上述问题就很容易得到回答。我们认为,心理学显然应该关注人,是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所以应该从个体发展出发,围绕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去组织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基于这些理念,心理学的课程功能、教材编写、教学方式、考试评价等一些列问题都要做相应的梳理和更新、变革。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会在以后专文讨论。

参考文献:

[1]杨宝山,孙福万.21世纪课程目标:向后现代教育过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32-38.

[2]傅岩.关于课程目标来源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3,(3):56-59.

[3]涂锦红,徐林祥.六十年来课文课程性质研究之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6):97-102.

[4]蔡笑岳,刘百里,向祖强.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8-62.

[5]黄希庭,陈传锋,陈红.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99-103.

[6]周宁之.对近代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问题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57-161.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29-237.

[8]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121.

[9]张旭东.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35-39.

篇3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教学质量;巧用

一、“发现法”教学的基本概况教学方法“发现法”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认为,学习是为了产生特定迁移和广泛迁移,且后者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原则和态度迁移。要达到这个目的,他认为,要“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采用“发现法”教学,达到用于教学的目的。布鲁纳的“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传统的教导是让学生记住现成知识的解释,发现方法是引导、启发,使学生从现有的材料、应该总结的原则和规则中获得知识,开发潜在的智力。

二、心理学教学采用“发现法”的优势所在

(1)学生在心理方面,已经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概念。虽然这些概念是前科学概念,但也有一定的基础。这种方法提供了条件,为教学方法提供了便利,帮助学生寻求到了重大原则和规律。

(2)心理科学研究规律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各种心理原则和规则体现的例子在生活中、教学中比比皆是,很容易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这一发现为心理学教学方法提供了独特的素材。当然,这也对选择和编写教材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研究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教学是教学,学习是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心理学教学,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掌握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规律指导未来的教学实践。发现方法教学只是为了能够缩短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学以致用。

(4)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性、有学习兴趣。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材料的兴趣。发现方法与生动的现实情况,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而每一次“发现”,可以作为内部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怎样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

(1)设计合理、有序的启发性问题。

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的知识结构,即教什么知识,这是根据各地的横向联系;技能培训,发展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是第一次训练,训练后培训什么的顺序和结构安排,你可以将知识理解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启发学生的发现能力及实现“发现法”等教学方法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了解围绕中心的前提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利用在本质上是合理,有序的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材料的结构,从外到内,由浅入深,并逐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事例。

兴趣学习,使学生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敏捷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坚忍的意志。学生对真正感兴趣的知识,会千方百计地调动自己的潜在智能,主动地求知,“发现式学习”在这个时候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使被动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环境中触发对新事物的求知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让大脑保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情境教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规律,广泛地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学习知识如同攀登,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3)鼓励学生制定设想,提出假设。

篇4

一、关于专业理论课的说明及其课程地位

在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上,文化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艺术类课程缺一不可。根据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培养目标确定合理的比例,其中专业理论课应占相当比例,并且建立一整套专业理论主干课程体系,既有传统的 “三学六法”所谓三学是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而“六法”是指幼儿语言、数学、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法,还要有幼儿园管理、游戏理论等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及其研究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专业理论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幼儿教师工作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初步的学前教育科研能力;掌握幼儿园运作管理的知识。专业理论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二、专业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上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学前卫生学和其他课程的开设顺序不合理,导致其他学科的教学出现问题。目前我院的学前卫生学开设在第四学期,而在第三学期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了解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学前幼儿的生理特点还没有学习。很多教学法课程的开设与学前卫生学同在第四学期,很多需要的知识的学习可能滞后。

2.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重合内容过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学习心理学,第二个学期学习学前心理学,这两门课基本把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心理学知识涵盖了,学生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也够用了,而到了第四个学期,又开设了学前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从各个心理品质来讲解心理学,学前发展心理学从心理发展阶段讲学前心理学不过是把同样的内容换个体系再讲一遍。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学生对学习学前发展心理学积极性不高,因为重复的内容太多。而在学前语言教学与学前儿童文学两门课程中在学前儿童语言发展阶段都用了很多课时,同样的内容学前心理学里有重点章节,课程内容重合太多是一种教学的浪费。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之间在教学上是脱节的

在教师之间没有协商与交流,都是各顾各的,很少有集体的合作交流。讲授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没有沟通交流,很多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学科重复教学,例如皮亚杰的理论在心理学中讲、学前心理学里有,在学前发展心理学中还会讲到。还有就是在相互关联的课程中,教师没有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进行交流,导致学生很难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知识体系,做不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学前教育的专业课老师涵盖艺术、教育、心理等各个专业,对于每一门专业课来说都是很成熟的教师,但是各个专业出身的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各门课的课程地位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导致教学上的脱节。

2.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理论讲授较多,系统性、理论性强,实践性、应用性差

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学生的基础理论掌握不好,就会在以后的学科教学中出现问题。例如在幼儿舞蹈教学法中,很多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对幼儿舞蹈的精细动作不会设计与教授,这说明学生在学前卫生学的学习中没有掌握幼儿精细动作的特点。又如学前数学教学法中,幼儿数学教学中必须把握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注意表象知识的运用等,它的理论知识准备就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对幼儿思维特点的介绍,如果学生在前期课程学习中没有理解和掌握,学习新的知识就会有困难。

3.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脱节

学生每天身处校园,接触幼儿太少,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没见过。理论知识掌握很多,但是与幼儿的生活实际脱离,如同纸上谈兵。学生毕业进入幼儿园工作以后反映,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到了幼儿园以后幼儿园的老师学历可能没他们高,学的理论知识也没他们多,但说起幼儿教育方法、策略却头头是道,而我们的学却说不出什么。以至于学生觉得自己学的很多知识没有用处,其实是没有将学的知识和幼儿教育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

三、解决的措施

(一)合理开设课程

依据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开设课程,所以建议将学前卫生学由现在的第四学期开设提前至第一或第二学期,这门课程的开设在“三学六法”当中应该是开得最早的一门课,早于学前心理学或者与其同步,必须是学前教育学和其他六法课程之前。学前卫生学是一门涵盖幼儿生理发育和幼儿园卫生管理的课程。通过学前卫生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规律有全面的掌握,还可以学习到幼儿园、早教机构对幼儿生活及环境创设中卫生的要求,还涉及部分幼儿心理发育问题。

这一课程改革在其他院校已得到实施。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在其他专业理论课程之前。天津师范大学两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幼儿解剖生理与卫生学在第一学期开设;首都师范大学四年制本科人体解剖生理学在第一学期开设,幼儿卫生与保健在第二学期开设,学前教育学在第三学期开设;宁波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学前卫生学开设在第二学期,学前心理学开设在第三学期。

(二)整合部分课程

1.不再开设学前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发展心理学三门课程可以整合成一门课程,只开设学前心理学一门课程,加大课时量,由原来的52课时增加到72课时,在这门课里涵盖上述三门课的内容。或者只开设心理学讲授基础心理学内容,学前心理学讲授学前儿童心理品质和发展,拓宽讲解的角度,涵盖学前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2.把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和学前儿童文学整合 成一门课程,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介绍学前儿童文学。因为在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很难不涉及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特点,而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也不可能不介绍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把这两门课整合成一门课程,加大课时量,学生可以把这两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教师之间通过教研室活动多沟通交流,促进课程之间的融合衔接

要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之间就要进行合作,互相沟通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思想,教师之间形成合力。面对专业理论课互相之间无法沟通的现象,让不同专业的教师相互交流,使各课程内容有所侧重,避免课程间相同内容的重复,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通过组织教研室活动来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有同一教研室的活动,又要有不同教研室之间的教研活动,不同教研室之间的活动可以帮助老师对整个课程设置有所了解,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沟通,而同一教研室活动可以相互沟通配合,促进教学向专精深方向发展。

(四)掌握基础理论,让学生学懂、会用

1.教师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精、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不要繁多,但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学懂了、记住了,以后才会很好的应用。

2.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开展校内实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进行课内模拟训练

大部分的专业理论课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和模拟一些幼儿活动和教学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这种实训方法可以和教学同步进行,不像在幼儿园开展实训时有很多的条件限制,可以配合教学的进行。

2.加强幼儿园教学实践

(1)为了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同幼儿保持联系,新生从入学教育阶段就要开始接触幼儿园,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开放日观摩、毕业长期实习等活动熟悉幼儿园,了解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教学时间可以如下安排:第一,新生入学就要安排参观幼儿园和各种幼儿教育机构。让学生了解幼儿园软硬件、日常教学管理和幼儿日常行为表现等,对于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有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当幼儿园有开放日活动时让学生去观摩,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和活动。第三,每学期安排不同的教育[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见习,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去组织。第四,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安排集中实习。第五,假期时,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自己联系幼儿园顶岗实习,进行短期的实习锻炼。

(2)建立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最好是:第一,选择区级示范幼儿园(公办园、民办园各一所);第二,选择民族特色幼儿园,我们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区内少数民族幼儿园数量不少,选择一所蒙古族幼儿园、一所回族幼儿园;第三,选择普通幼儿园,最好是公办民办各一所。选择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幼儿园教学、管理特点。

(3)最好能对大、中、小三个年龄班,普通班、蒙台梭利教学班进行轮流见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可以了解不同班级、年级幼儿教师工作特点。

学生到幼儿园去参观、见习、实习,可以对幼儿园和幼儿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到幼儿园可以观察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知道幼儿园工作的性质;体会幼儿教师工作特点;学习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学会幼儿日常生活的管理;到幼儿园参与、组织各种活动,了解幼儿教师的职责,提高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识;了解幼儿园教学特点,掌握幼儿园常规教育内容,初步学会各种活动的设计、编排、组织。通过实践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篇5

计划一

每年的5月25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在此期间,我们计划在校内举行心理健康日的系列宣传活动。由于我校是属于医学类院校,和其他院校相比,在心理学方面我们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因此我们会尽力争取到校领导的支持,希望学校可以聘请一位优秀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我们大家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自我心理调适方法等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从而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计划二

在日常活动中,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心理学,认识心理学,喜欢心理学,我们可以尝试着开设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宣传板块,如果得到允许的话,我们会在教学楼一楼大厅处开设一个“心语心愿墙”,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用文字说出自己心底的秘密,我相信五彩的便利贴,搭配着清秀的文字,一定会成为校园内的一大亮点。

计划三

欢乐的游戏总是能使大家的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愉快的氛围更能让大家敞开心扉,用心聆听,用心交流。为了促进社团内部的和谐相处,我们会不定期的在社团中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说“真心话大冒险”,“天黑请闭眼”等大家都比较熟悉,简单但却很有意思的活动,,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让大家真正体会到与人相处的快乐

计划四

在我看来,如果提及到心理学,对于我们来说,根据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虽说个个才华横溢,但在紧张的环境下,大部分人会出现语言表达障碍,其实追根溯源,是因为缺少锻炼的机会,为了给你大家提供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可以开办小型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帮助大家克服恐惧心里,在此期间,我们也会展播部分心理学电影?通过一些经典的电影案例?使同学们在休闲的同时得到熏陶。播映完毕后还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讨论与解析?让大家了解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篇6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 课程教学 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82-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据相关旅游组织统计,预计到2020年全球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5亿,旅游行业所带来的收入总和将达到2万亿美元。而中国作为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我国的旅游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旅游就业岗位达到70万个。如何培养和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旅游行业人才队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旅游心理学是导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相关原理及研究方法应用到旅游活动的发生、发展到结束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通过掌握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旅游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设置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是期望旅游从业人员能运用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对人的旅游行为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和办法,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从而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和管理质量。因此笔者认为,脱离了心理学、脱离了对旅游主体人的研究的旅游学是缺乏生命力的,缺乏旅游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的旅游行业同样是缺乏生命力的,它的学科发展及教学质量关系着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关系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当前旅游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优质的教材资源

一本高质量、高水平的旅游心理学教材在旅游心理学教学过程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为教学者提供一个科学且积极的引导和指引。而目前我国旅游心理学的教材仍处于不成熟的混沌状态。宋河有等人曾将近十年出版的旅游心理学教材做过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旅游心理学教材目前包含以下特征:数量在持续不断地增加,体系框架雷同与多样化并存,内容上移植痕迹明显,且多以理论描述为主。教材内容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对象不明确,缺乏权威范式;(2)教材定位不清晰,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权威导向;(3)研究队伍不强大,缺乏权威专家和组织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开发,也因此导致教材版本虽然逐年增多,但教材内容依然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任课教师教材选择难度大。

2.缺乏权威的研究团队和专业的师资团队

旅游心理学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的学科特点,研究内容涵盖旅游学和心理学两大学科,同时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任课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又要熟知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应用层面将会遇到的问题,还要广泛涉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目前我国旅游心理学研究领域一方面还未出现权威的专门针对旅游心理学开展科研的权威研究团队,另一方面缺乏具备很好的心理学与旅游学专业背景的师资人才,这也是约束我国旅游心理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权威团队,也是导致教材难以出现权威范式的原因之一,且难以培养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基础和旅游学知识的人才,相应的师资人才也就难以产出,如此恶性循环也是导致旅游心理学的教学难以发展前行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师专业背景比较单一,要么是旅游管理专业,要么是心理学专业。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以旅游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旅游学的知识为主,教学中内容缺乏心理学理论对旅游行为的指导。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以心理学理论为主,却又缺乏旅游业的相关知识,难以将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深入而丰富地应用到旅游学中,造成理论与实践脱钩。

3.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国旅游学界借鉴美国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思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旅游心理学体系,一方面以旅游消费者为对象,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规律;另一方面研究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互动关系。旅游心理学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旅游心理学概念、理论和方法,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对并不具备系统心理学知识储备的旅游专业学生而言,过多的理论讲述只会令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并且与学生所期望学习的心理学相关知识相距甚远。笔者曾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做过一个初步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希望通过旅游心理学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旅游者的需求和心理,旅游行为过程中的人际沟通交往,旅游过程中冲突的问题解决以及导游自身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问题,而目前旅游心理学的相关教材里,关于这些问题虽有所涉及,但篇幅较少,且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丰富的案例学习材料。

4.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旅游心理学目前的教学主要采用的仍是“讲解―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则作为被动学习的角色存在。这种教学方式依赖于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通过讲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对教学内容形成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但倘若单一地使用讲授法,又会较大程度地影响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因为旅游心理学本身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课程中所探讨的问题是实践中迫切需解决的问题,如旅游消费心理、服务心理、导游压力管理、旅游活动的人际沟通等,这些实际问题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案例或实践模拟等方式,才有可能将旅游心理学所涉及的丰富主题和内容充分地学习和探讨,也才有可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满足这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

二 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基于调研,优化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应基于广泛的调研基础上,充分考虑目前旅游行业的状况及需求,将心理学中能广泛应用于旅游行业的内容进行整理,并联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从业权威人士,丰富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能将心理学理论与旅游行为中的实践相结合。

2.建立团队,整合专家资源

由权威机构出面,整合专家资源,通过广泛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形成权威范式。由旅游界相关团体出面,如中国旅游协会等,联合旅游学界和旅游心理学研究领域德高望重的权威专家成立旅游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通过开展研究会或学术交流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以便为广大旅游心理学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更大的交流平台和信息传递空间。

3.加强专业合作,联合培养

考虑旅游学与心理学专业设置联合培养计划,在本科人才或研究生人才培养阶段加强两个基础学科间的学习,以便日后形成强有力的新生力量,为日后旅游心理学的优质师资资源提供有力保障。

4.完善理论学习,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针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对旅游心理学的需求,教师应从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沟通心理、冲突解决等层面强化社会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等应用性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学习。如一方面透过对人性的认识,对不同人格理论的学习和认识,让学生深入地去探讨人的需求和如何适当地满足旅行者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强化人际关系建立过程中所需把握的基本态度和技巧,这是人的沟通模式层面的问题,也是旅游行业人员急需强化的应用层面的能力。

5.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难以参与进来。理论学习主要通过讲授法来完成,以便能让学生透过老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相关理论的内容和精髓。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案例播放、案例探讨、情景模拟、角色转换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去感受旅游行为过程中人内在心理的变化和感受。

总之,只有一方面强化专业团队建设和培养,另一方面提升教学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质量,最终才能为旅游心理学教学改革带来新的能源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纯.旅游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10

[2]韦福巍、覃举东.高校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2009(S1):39~41

[3]邹本涛.旅游心理学:含义、对象与特点的再审视[J].旅游学刊,2010(7):83~87

[4]宋河有.旅游心理学本科教材建设:现状、瓶颈与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85~89

篇7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各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一、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以《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课程为基础,也是这些专业基础课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心理测量方法和统计分析以及实验研究要点等内容。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泛,如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以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因此,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2.层次性高,难度较大。《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就其本身而言,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科学体系较为熟悉,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有所了解,并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后续课,如研究方法的选题会涉及感知觉、注意、记忆、人格发展等。另外,该课程也有许多较难掌握的概念与内容,如自变量、因变量、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等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以及不同研究方法的区分,因此,学生还应具有较强的学习与理解能力。

 

可见,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需要批判与创新性思维,依托理性认识、实际操作和动手研究才能较好地把握与理解的课程。

 

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心理学研究是从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开始的,教师往往只传授查找与阅读文献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没有让学生实际动手去搜索。因此,不能快速有效的搜索到相应文献,选题找不到切入点,研究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等问题会相继出现。另外,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进而对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忽视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一般是被动接受,较少主动探究与发现知识,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分析原因,其一是课堂上缺少探索、讨论与争辩的氛围。其二是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不容易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思考的意识,学生的思维逐渐被固化。比如,文献阅读时,学生不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也很少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灵活性不足。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使用传统的讲授法,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进行笔记记录,积极性与参与性不高,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也不那么准确,教师应更多的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授课形式的多元性与灵活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实践教学是根据知识的本质与规律、实践的特点与作用,并结合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展开的实践活动。《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实现技能迁移、能力提升的关键性课程,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该课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一)文献检索与阅读,确定研究课题

 

文献资源的检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能否快速有效的检索到大量相关研究文献是心理学研究开展的基础。在开课之初,授课教师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课题研究小组(每组约4-6人)。各小组按照各自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搜集查找、浏览、略读、整理、筛选和精读文献,并完成课题的提出。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进行了有效分工与合作,其中,两人负责查找搜集中外文献,两人对文献进行详细阅读,一人进行汇总整理。最后,经过小组讨论进行研究题目与方案的确定。

 

在文献查找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学生掌握了搜索文献的技巧与方法,提高了文献检索的速度与效率;在文献阅读方面,原来对英文文献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随着阅读量的积累,不但能理解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在研究课题选定过程中,学生从文献选题的切入点、研究设计的独特与不足之处,进行讨论与思考,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设计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式学习主要是通过表达、争辩、倾听、讨论及参与实践等形式展开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是认知与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首先,各小组成员先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及依据,包括问题提出、研究假设、被试选择,研究方法等,每个成员认真倾听同学的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小组内讨论,确定出最优的方案作为本组的设计方案,并进一步整理完成开题报告初稿。在此基础上,各小组间进行交流,互相探讨借鉴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再对本组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最后,撰写开题报告。

 

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机会,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比较活跃的课堂氛围,也会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心理科学进行研究的兴趣。

 

(三)师生互动交流,开展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要求报告人不仅对所选课题的内容熟记于心,了解所选题目的相关内容,也需要具有较清晰的思路以及一定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本次开题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综述、问题提出、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与实施的具体过程等。每组按抽签顺序进行汇报,根据每组的报告,教师从选题,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评分与提问,之后会针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提出修改方案。开题汇报过程进行全程录像。

 

通过开题报告,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也能较准确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运用程度。

 

四、结语

 

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使学生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培养其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思维与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对该课程有如下探索: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注重对其进行思维与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深层次加工,使其具有初步的心理学研究能力;教学方法要多元灵活,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心理科学研究,继而在心理学领域进行耕耘与创新。

篇8

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进一步开始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阶段,对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都充满了好奇,这也正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要让大学生在好的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心理教育。这个阶段是他们最基本的道德体系初步构成的时候,因此,此时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最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对错还没有构成既定的标准,很多时候对于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当以及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他们还没有形成很明确的概念,因此不免会犯下很多错误,甚至酝酿很多悲剧。如果大学教学能够进一步深入与加强心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基本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帮助他们约束与规范自己的行为,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困扰产生。大学教学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体验与感知,让他们逐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价值标准。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标准外,也要培养学生对于生命有很好的感知能力。

二、心理学教学改革后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影响

1.心理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问题认识生命是认识一切其它事物的开始,生命意识是人类最基本的意识。在大学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当逐渐将心理教育引入到教学的各个阶段,首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这是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基础。好的心理教育应当让学生不仅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于他人,对于生命的怜悯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善的根源,要让学生对于这一点有更深刻的意识,这样才会仍他们对生命更珍爱。此外,对于自然中的各种生命也需要更留心,生命意识不仅是针对生命的宏大,很多时候正是生命中的弱小更需要人们的照顾与珍惜,所有生命都一样并且都是无价的,这才是心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体现。2.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相互关系心理学教学实施改革后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提出了新的理念与标准,心理学教育不再只是简单的关注于学生的内心状况,心理学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逐渐培养学生具备各种良好的品质。“育人”才是改革后的心理学教育的核心思想。大学毕业后很多学生都会开始步入社会,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显然会有着本质差别,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应对各种困难和障碍,能否在社会的洪流中不迷失应有的方向,这都需要大学阶段的心理学教育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契机。改革后的心理学教育应当在这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一方面尽量培养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力及拼搏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能力。心理教育过程中可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理念及价值,让学生在对自己有理性与客观的认识的基础上合理的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与职业规划,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内心更为充实,也能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更为积极,这将很好的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今后不如社会能够更具竞争力。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培养方向

篇9

概念是物理思维的细胞,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物理学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由物理概念组成的判断和推理的逻辑体系.由此可见,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是物理概念,如果把物理定律比作构成宏伟、壮丽的物理学大厦的支柱,那么物理概念便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砖瓦基石.所以说: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必然地物理概念的教学就成为物理知识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完成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正确科学的物理概念,这就需要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材料;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思维(分析与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把新的物理概念与已有的物理概念进行联系与比较,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认识和理解刚建立的物理概念.在物理概念的建立的过程中,还要用到数学方法来表述物理概念.形成了初步的物理概念以后还要经过积极应用来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

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有三个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它是教学理念;另一个是中观(介观)层面,它是教学方法;再一个是微观层面,它是认知教学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不仅使认知心理学找到了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也使认知心理学产生了更加接近教学实际的一次分化——认知教学心理学.认知教学心理学理论强调学习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第一,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录或吸收;第二,学习依赖于知识,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第三,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境具有高度一致性.日趋成熟的认知教学心理学不仅为我们洞察知识和能力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及方法论框架,也为我们处置教学问题,造就人的各种胜任能力,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技术基础.学习效果好的应源于,科学的认知策略、良好的智慧品质、优化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谓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寻出的通向良好学习效果的对学习对象的操作方式.所以说物理概念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智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事实上,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历史的阶段,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粗糙到严格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讲物理概念,应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讲,讲怎样反复纠正错误的概念,现在的概念是什么,使学生懂得所学的东西、将来是要有发展的,不是死的.这样就把概念讲活了.否则,学生就以为物理概念是天经地义的、绝对不能破坏的,从而形成一种僵化的思想.事实不是这样,物理学永远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

2概念教学的程序

概念属于智慧技能,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物理概念的学习在整个物理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

概念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表象—概括—定义—再认识—系统化.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的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果我们的教学中能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习得.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知识的习得可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结合物理概念的特点,其教学的过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概念的领会、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概念的教学水平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1感知阶段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把头脑中的各种感觉按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综合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映象,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的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感知方式有两种:直接感知与间接感知.

直接感知是通过观察、实验、参观、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对象,对有关物理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观念.

间接感知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观念.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两种感知方式应当相互配合使用,互为补充,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形成表象、观念.

2.2理解阶段教学

理解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它是指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能够突出事物的重要的、本质的特征,能够区分相似的事物,能够比较确切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这属于抽象思维阶段.

2.3运用阶段教学

从教学目的讲,第一,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第二是解决物理问题形成的技能与技巧,发展学生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物理情景,把握、分析物理问题的意图,对物理问题进行抽象与类化,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物理表象,寻找物理量,运用物理规律建立物理模型.

其次,运用数学进行解题,然后验证.

总之运用是由认知到行动的过程.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经.

运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方法和准确性;二是熟练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速度和效率,同样,也达到巩固、深化、活化概念的作用.

综合上应当指出:以上三个阶段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是相互依赖的、相互作用的.

3概念教学的注意事项

(1)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是学生正确认识物理世界的基础,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思维的起点在哪里?思维的起点正是对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因为,概念是思维内容的基本单位,物理概念是揭示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2)许多概念是以一定的物理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这一概念又是其他概念的基础.这样可以说物理学大厦就是由一个概念建立在另一概念的基础上的概念建筑.如果某一概念掌握不好,势必影响后一概念的学习.因此在概念的学习中注意复习原来的有关概念.为新概念的学习打好基础.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学习需要两方面的准备,一是一定的知识储备;二是学生的心理机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不能超前学习和讲完)

(3)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因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比如:根据效果相同来命名的物理概念:合力与分力,运动与分运动,平均速度,重心,热功当量,总电阻与分电阻,交流电的平均值、有效值,等效电路,等效电流,等效电源都是根据等效概念引入的.多种背景下的等效方法:等效力、等效运动、等效场、等效条件、等效模型、等效物理量、等效电源、等效电阻.

篇10

Abstract Psychology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s one of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 must learn and master the trivium, is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children's psychology premise.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through analysis of preschool psychology textbook content to reflect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to reveal the children's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core features of "the view, consciousness to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with on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epen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education practice deepen and continue to improve through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

Keywords content analysis; children's knowledge;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s; scientific concept of children

1 问题提出

在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背景下,学前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则成为了认识和了解儿童的着力点,更为核心的是通过教材内容的分析我们能够真正面对“儿童是什么”的焦点问题,以何种儿童观去看待儿童、发现儿童,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儿童,才能对儿童教育进行认识。笔者从理论层面入手,以教材内容分析为载体,间接反映学前心理学教材中所蕴涵的对儿童的认识,进一步挖掘科学儿童认识观的核心价值。

2 资料收集与方法

本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学前教育思想发展脉络,从1979年-2015年的时间段中以主流教材为线索选择了33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教材为分析单位,以此来透视对儿童认识的发展转变。

3 内容分析

3.1 学前心理学的复苏

“”彻底歪曲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方针和管理体制,学前教育遭受巨大创伤。在失去发展方向的情况下,学习借鉴苏联教育经验起到了积极的复苏作用,但也出现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够、生搬硬套的问题,过分强调集中的知识性学习。学前心理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够用”为基,教材落脚点主要放在陈述儿童基本的心理特点,阐述基本理论知识,着重介绍理论流派、年龄阶段特征,及认知、情感的发展特点,只说明对儿童的已知层面,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以理论讲述呈现,教材的理论性强,旨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作清晰的梳理,明确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3.2 学前心理学的探索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发展,我们开始思考并批判性地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关注并收纳世界各国的学前心理研究成果,在教材中补充胎儿的发展,对儿童成长的人文环境做剖析,研究儿童的社会性,强调全面认识儿童。

通过对33本学前心理学教材的分析(图1),发现在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上,知、情、意三部分的知识在教材中仍占有较大比重,教材发展定位在“强基”。33本教材在呈现儿童知、情、意三方面核心知识点时,都以核心概念(含义、基本特征)、儿童在这些核心心理现象上的年龄特点的固定模式进行阐述。理论篇幅所占比例大,在不太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上略以简单一两句话所呈现的案例加以解释,案例在整个章节中出现的比例不超过5%。教学更多关注教师主导作用,过分强调计划性的学习,机械划一、重教轻学。教材使用只满足于快速学习理论知识,短期就能顶岗任教,或符合市场需求,出现学前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儿童教育的小学化、成人化,实行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学前教育事业在稳固前进的同时又处于盲目发展的阶段。

3.3 学前心理学的立体化发展

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的颁布实行,让我们看到对儿童的理解要与时俱进,要向更多“未知层面”和“完善已知”的方向前进。33本教材充分阐述国内外专家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流派,关注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将儿童脑发育、神经系统发展、身体生长发育和动作发展进行整合阐述,确保在认识儿童心理之前对儿童生理和身体有一个总体框架学习,明确身心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客观关系,旨在给予我们一个全面、完整的儿童。

由此,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注重与幼儿园实际结合(图2、图3),强调对儿童认识的发展性和专业性,能够指导实践工作。因此教材的资源进行了优化和整合:

3.3.1 儿童社会性、儿童游戏的增加

在2005年后的教材中增加了两项学习内容:(1)社会性发展。独生子女的养育状态导致孩子在社会性能力发展上的欠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增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应社会技能和社会认知内容的了解和学习符合,更好时代需求。(2)游戏。儿童期的活动载体是游戏,补充儿童游戏相关知识能更好地将所学落实到幼儿园的实践教育中。

3.3.2 实践、实训增强

教材中儿童案例增多,课后补充练习,每章节增加儿童发展的实训项目,教学形式多元化,丰富更多对儿童的感性认识,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鲜活、真实的展现儿童。

3.3.3 新主题板块的增加

根据幼儿在园生活环节和一日常规的观察,增加儿童学习品质、创造力发展、幼儿期问题行为等一系列的主题板块,逐渐打破以前层层深入的理论体系,开始尝试以儿童实际生活游戏为线索进行整合式的知识呈现,关注幼儿实际出现的行为和情绪问题,着眼于幼儿园生活,更好地促进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

3.3.4 立体化资源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大量、及时地搜集到全球范围内儿童研究的前沿信息,采用MOOC等多元形式,整合家庭、社区等资源去探索一个动态发展的儿童,变知识堆积为知识、能力、专业三位一体的优化学习,突破儿童认识的瓶颈。

4 结论

随着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内容的改革和丰富,随着对儿童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代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的编写暗含了一个在观察认识儿童时应持有的理念,揭示了科学儿童认识观的核心价值:

4.1 儿童:作为自然性存在

教材的知识内容逐渐从单一理论阐述过渡到理实联系双向融合,从书本经验过渡到游戏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强调对儿童的认识上要注重符合自然成长规律。儿童具有自然属性,儿童的快乐和幸福,是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在自然中,儿童的生命充满生机和活力。童年是自然的赋予,忽视童年自身的价值,剥夺儿童享受童年的乐趣,就是剥夺儿童的生命权。

4.2 儿童:作为社会文化性存在

从教材的知识内容来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占据了2/3的比例,详细对体系结构进行了完整说明,呈现了一个逻辑层次分明的儿童认识观,为实践提供了强大理论基础。其次,教材已经逐渐转变以社会动态背景下的身心发展视角来认识儿童。因此,对儿童的认识必须以一个有着具体社会文化背景的个体来看待。儿童接受文化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儿童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的集合。这些背景经验对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甚至是心理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4.3 儿童:作为关系性存在

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在关系中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得以有效发生,儿童的生活得以展开。这种关系其本质就是儿童与家长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一种本真生活的体现。我们的教育不能割裂了家庭和幼儿园、社会来单独看待儿童的发展,而应该在三位一体的架构下更好地去认识儿童、理解儿童。

4.4 儿童:作为权利主体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真正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基于儿童的教育,即基于儿童的视角来设计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中应考虑到儿童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认知特点”。倾听儿童的声音,有利于激发儿童主体能动作用,发展他们初步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儿童的自尊感、责任感和权力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