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效应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心理学效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心理学效应

篇1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发和鼓励是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并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动机是主体行动的内在力量,是引发和维系主体行为并将其导向和达到某种目标的意念或愿景,体现着主体所需要的客体内容对其活动的激励功能。由此可以认为,一个人某种动机的存在与否和强度高低,是以其对目标的选择与否和为实现所选择的目标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来衡量的。以成就动机为例,成就动机指的是一个人乐意去做自己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事,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动因。具有成就动机的人积极进取,自信心强,勇于接受挑战,面对挫折和困难能表现出极大的韧性和毅力。英语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反复地朗读、反复地学习,有可能会让儿童失去耐心而烦躁,长时间的练习后还是学不会将会导致儿童产生挫败感,再也不愿意继续学习。此时,教师要激发儿童的成就动机,在儿童获得成功体验时,应作出积极评价,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如果儿童在学习某一个单词或者某一句话失败时,教师不要失去耐心或者责罚他们,而应调整学习方法或者降低学习目标。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基于不同的理论框架,对动机的理解截然不同。行为主义学派通过对人的行为规律的探索,来预测、解释和控制人的行为,主张采用外部因素激励和强化人的行为,来达到预期的目标。认知主义学派则通过按一定阶段顺序建构能反映事物间的稳定联系的主体内部认识系统,来同化、改组和扩展其认识结构,主张激励主体自我寻找实现的内部心理需要,培养其形成行为的自主性进而实现行动目标。人们通常以现象界定的方式将行为主义学派的动机说称为外部动机,而将认知主义的动机说称为内部动机。那么,这两种动机作为未成年人训练活动的驱动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体现其激励作用的?两者所产生的效率、效度和效果又有何区别?

中国传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在主观故意和客观体现两个方面的存在,人们主要是通过外在的奖惩手段,即外部动机来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产生作用的。主体学习的目标选择和勤奋程度,基本上取决于获得回报、规避惩罚的意念或愿景和强烈程度。古代科举考试获得状元、探花和榜眼,现代托福、雅思和GRE名列前茅以及各种五花八门的职称晋升考试通过等结果所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及成就感,对成人学习者来说,无疑极具吸引力,但对绝大多数未成年学生来说,限于其身心特征,却难以对“学而优则仕”的语境内涵进行深刻的解读,相反倒是会对诸如“悬梁刺股”的痛苦产生恐惧心理。至于传统教育模式用体罚手段迫使儿童学习所造成的弊端,更是不言而喻。许多家长和教师为刺激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采取金钱或物质奖励,然而随着孩子兴趣的迁移,刺激效能逐渐弱化,不断衰减的外部动机并没有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仅靠外在因素来驱动和强化儿童的学习行为是难以长期奏效的。

与外部动机有本质区别是,内部动机对未成年学生的激励作用并非是主体想获得外在的物质回报,而是有趣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本身使主体具有满足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如果孩子能从刻板的奖惩中解脱出来,让心路历程沿着内在动机天然的轨迹和本能的自我需求层次不断攀升,便可在学习中完成自我完善和超越,步入只为受过良好教育和有效训练者而开启的成功者的殿堂。可见,同外部动机相比较,内部动机在教育教学的功能上,更具激励的有效性和稳定的可持续性。无数理论研究和教学案例表明,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有赖于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呵护和情感支持,这种同内部动机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优化非智力形态的信息一旦传递至儿童心灵深处,便会转化为其热爱和努力学习英语的巨大内驱力。实践证明,年龄越小的学生,对自身情感过程支持的需求就越大;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反馈和情感支持性互动,对建构学生的内部动机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篇2

关键词 心理资本 流动儿童 问卷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84

Establishment Migrant Children School Adjustment

Questionnaire of Paychological Capital

LIU Yaozhu, ZHI Fengying, YU Lanqian, TANG Zhe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Luthans concept and factor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mbined with China's related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the actual learn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migrant children, compiled "migrant children school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Extra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Guizhou, a school 223 subjects were measured.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ating children school eventually respectively belonged to "self-efficacy", "integrit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ratitude" four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coefficient is 0.838, and finally by AMOS do structure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he parameters of the standard, show that the scale has the structure validity, and eventually formed the 19 - item questionnair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migrant children; questionnaire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资本受到很多人的重视,自Luthans以来,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资本在学校、心理健康等等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开始慢慢增多,流动儿童作为中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作为未来国家地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儿童的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资源,对于流动儿童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并没有针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因此文章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Luthans的PCQ量表和中国研究心理资本的测量量表来编制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量表。

文章把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定义为流动儿童在学校背景下,为了适应学校活动在处理自身或者外在所遇到的问题时所具有的积极心态或心理能力。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规定》,流动儿童指的是6~12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或称作流动人口子女。

1 项目的收集

文章采用文献阅读,开放式问卷和专家访谈来收集条目。

1.1 文献阅读

广泛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明确心理资本的定义及特征,查阅Luthans的相关研究,阅读国内关于心理资本量表编制的文章,并进行整理。

1.2 开放式问卷

开放式问卷共发放45份,其中15份是给老师的,30份是学生的;老师的开放式问卷总共四道题;学生的三道题。选取了贵阳市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分别填写问卷,老师和学生都是随机选取的。将收集到的内容,对其进行内容分析,最终筛选出四个项目,分别是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人际沟通;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在学校中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的努力的能力,并且拥有能成功完成学校中的学习和生活的挑战的自信;希望乐观指的是对生活充满期待,对已经发生的坏的事情总是充满了希望,不容易绝望和失望;韧性指的是个体在学校环境中,遇到问题和困难,能够很快恢复,能够适应和忍耐不利条件,不轻易放弃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达到自己的目标;人际沟通指的是个体在学校中,能有效利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沟通的能力。

1.3 专家访谈

为了更好地编制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问卷,找了贵州师范大学以前或者现在正在研究心理资本的2名专家进行访谈。他们结合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问题和心理资本的了解,建议除开放式的收集到的项目外,还应该增加情绪调节、感恩、诚信三个项目。情绪调节可以定义为是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况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感恩定义为是一种道德情感,包括状态感恩和特质感恩;诚信可以定义为个体在一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诚实,信用。

综合以上的开放式问卷和专家访谈,再结合以前对心理资本测量工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认为这七个项目满足心理资本的相关要求,可以利用这七个项目进行初始问卷的编制。这七个项目都符合POB的研究标准。

1.4 正式问卷的编制

最终根据这七个项目,参照已经发表的心理资本问卷编制的条目,最终得到了69个题项的初始条目,题目序号为1-71,并采用Liket5点记分,即非常同意5分,比较同意4分,不确定3分,比较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其中24、31、48、49、50、51、52、53、62、63为反向计分的题目。

2问卷的施测与分析

2.1 被试的选择与施测

选取某学校223名学生作为被试,由于施测的时间,初三的同学已经考完试,所以对象为初一,初二的学生。最终收到17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2.2 统计分析

利用SPSS和AMOS来进行数据分析。

3数据分析和结果

3.1 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

首先录入数据,然后将反向计分的题目转换过来,其次对录入的数据计算总分,排序,根据总分的27%区分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查看项目的区分度。通过查看T检验的结果,显示有5道题不显著,表明这5道题不具有区分度,因此予以删除,他们分别是31题,48题,51题,63题,70题。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了查看剩下的题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进行考察,KMO值是0.809,球形检验达到标准,说明数据结果表明剩下的题目适合做因子分析。接下来对剩下的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剩下的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利用正交旋转法来抽取因子。删除标准:因子负荷小于0.5的项目以及因子题项不足三个的项目。经过多次因素分析最终得到包含4个维度的19个项目的问卷,解释率达到53.2%,具体结果见表1。

第一个因子主要是表现为学生在学校中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因此命名为自我效能,共包括5个题项;第二个因子命名为诚信,共包括4个题项;第三个因子命名为人际沟通,共包括5个题项;第四个因子命名为感恩,共包括5个题项。

3.3 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取Cronbach's Alpha系数作为信度指标,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问卷的每个因子的信度都在0.8以上,问卷的总体信度为0.836,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来进行问卷的结构效度的探索,具体的指标见表3和图1。

从表3中可知,这个模型之间的拟合效果理想,拟合指数已经达到要求,具体的模型图见图1。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自编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有效测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的有效工具。最终得到包括自我效能,人际沟通,诚信,感恩四个维度共19个题项的问卷。

参考文献

[1] 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

[2] 温磊,七十三,张玉柱.心理资本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

[3] 杨承根,杨琴.SPSS项目分析在问卷设计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10.

[4] 赵守盈.矩结构分析模型――从入门到精通[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篇3

一、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启发性原则,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主动去开启探索问题之门。同时,教师应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知水平来进行问题的设置,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逐渐将问题进行化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高效率原则,儿童教育心理学虽然作为教学课程的部分内容,但是,其课程的开展还是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因此,为了保证课堂效益最大化,教师应对课程节奏进行调整和优化,对所有设置的问题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提高问题质量。最后,就是针对性原则,所谓的针对性,既针对的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也针对的是课程内容、学生特点。教师应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将知识重难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这样就直接的将课程的关键内容呈现了出来,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问题式教学在应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流程

(一)设置问题的阶段

问题设置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问题前置,另一方面是问题后置;所谓的问题前置就是教师结合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并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找出学生应该把握的重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问题后置主要指的是学生要对课程进行通读和精读,要求他们的在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再由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精炼,在让学生一起来讨论。在设置问题时,应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对教材轮廓进行把握,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把握。而学生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学就进行解决,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布置并要求学生完成。第二个层次就是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布置三到五个典型问题。第三个层次就是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还能对以往知识的进行复习。

(二)讨论问题的阶段

教师想要实现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效应用,问题的讨论应围绕第二三个层次来开展。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教师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顺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从而提高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实效,让学生身心都能够实现健康发展,并提高他们发散思维能力。

(三)总结问题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教师应在学生发言和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仔细观察,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引导和纠正,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释疑,并对教材内容重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实例

我们就以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一章节为例,按照问题教学法的流程,具体教学方法如下:第一,应组织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阅读,这一阶段主要为学生质疑的过程,教师可以把问题的提出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教师讲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归类,并进行精炼,从而明确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哪些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哪个因素最为重要?”“有很多人认为在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你是怎么认为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来让学生逐渐向教学目标靠拢。第二课程教师应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在第三课时,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

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效应用大大提高了其教学质量,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知识掌握程度和各项能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答案一味进行否定,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和谐师生的建立,来提高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成效,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夯实牢固的基础。

作者简介:杨蕾(1990-),女,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族:汉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单位: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明花.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02):45-46.

[2]王新艳.浅谈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J].赤子(中旬),2013,(08):23-24.

[3]刘何.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亚太教育,2015,(26):67.

篇4

作为一名少儿期刊的美术编辑,如何将现代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少儿期刊的设计工作中,更好的体现出当今少儿期刊的刊物定位和内涵,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要了解孩子们的需求,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就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要求我们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儿童,发现他们的特质。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把儿童心理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时儿童只能协调感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时,只能形成某些低级的行为图式;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内化了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这就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的范围;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凭借具体事物或想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的思维能力,即具体运算思维;第四阶段为命题运算或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能掌握各种科学概念和基本规律,此时儿童思维结构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对于孩子们来说,阅读少儿读物是他们还处于懵懂时期感受世界的最早手段,这意味着儿童读物的设计者承担着对孩子们负责的义务。《芝麻开门》是一本面向小学中高年级读者的综合类期刊,其刊物定位是以科普为主,兼有儿童文学内容,深受广大小读者的喜爱。这本刊物办刊宗旨就是培养小读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如何在封面设计中很好地体现出它的刊物定位、在整体视觉效果上突破传统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呢?《芝麻开门》杂志的封面设计就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精心构思设计,逐步俘获小读者的心。

一、风格定位 品牌体现

目前我国的出版业逐步进入了市场经济,少儿类的报刊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关键就在于一本刊物的自身的品牌打造。刊物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者群,确立风格类型,然后再综合刊物栏目特色、版式编排等因素整体考虑品牌体现,在这当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刊物封面设计,封面设计中刊名的设计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刊名设计

刊名设计在整个封面设计中仿佛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常用于刊名的字体有三大类:书法体、美术体、印刷体。书法体笔划可追求无穷的变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独到的个性,且字迹多出自社会名流之手,具有名人效应,受到广泛的喜爱。美术体又可分为规则美术体和不规则美术体两种。前者作为美术体的主流,强调外型的规整、点划变化的统一,具有便于阅读的特点,但较呆板。不规则美术体强调自由变形,无论是点划处理或字体外形均追求不规则的变化,具有变化丰富、个性突出、设计空间充分、适应性强、富有装饰性的特点。不规则美术体与规则美术体及书法体比较,既具有个性又具有适应性。印刷体延用了规则美术体的特点。早期的印刷体较呆板、僵硬,现在的印刷体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吸纳了不规则美术体的变化规则,大大丰富了印刷体的表现力,而且借助电脑使印刷体处理方法上既便捷又丰富,弥补了其个性上的不足。“芝麻开门”这个刊名设计就是采用了不规则的美术体,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到该杂志的读者定位,因此选用了活泼生动的字体,同时通过电脑处理,让字体呈现出如浮雕般的立体效果,更显醒目,让整个刊名设计获得了独一无二的“标志”性的视觉感受。刊名的视觉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能使用单一的字体、色彩、字号来表现,把两种以上的字体、色彩、字号组合在一起,就会令人耳目一新,产生“过目不忘”的效果。

2. 形象打造

考虑到少儿期刊读者群的特点,现代少儿期刊在整体策划上会从儿童心理观点出发,打造一个或一组与该本刊物紧密结合的卡通形象,这样就让原本平面的报刊或杂志变得“立体”了,与小读者能更好的交流,成为小读者阅读中的“好伙伴”。

卡通形象的打造,关键因素就在于形象设计这个环节,这个卡通形象要与该本刊物的内容定位紧密结合,要受到小读者的喜爱,这样才能让它“活”起来,成为一本该本刊物的“形象代言”。《芝麻开门》杂志,就成功的设计了以芝麻为中心的一组卡通形象,“芝麻”就是一个活泼聪明的小学男生(这样的定位正好与该杂志读者群年龄一致),芝麻的形象设计是一个大大的脑门,短短的头发,机灵的小眼睛,是十分可爱和顽皮的造型,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在设计的时候,先运用电脑3D制作而成,然后在封面设计的时候导入合成,使该形象跃然封面之上。

目前国际上众多的少儿期刊都为自己的刊物设计了相应的“卡通形象”,这些形象生动的卡通人物(动物)俨然已成为小读者心目中的好伙伴和该本刊物的“形象代言”了。

二、视觉传达 和谐完美

1. 图文编排

图文编排是封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设计作品总是凝聚着设计者充满个性的创造。设计应充分发挥个性创造,并逐步确定刊物定位与读者审美的联络点,形成符合刊物内涵的风格设计,体现在作品上应具有时代感和艺术美感又不能脱离读者的审美,同时体现出设计者作为个体的理念、意念、情感和对形式的特殊理解。

2. 色彩运用

色彩运用在封面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现手段,色彩是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在于它能深刻地表达人的观念和感受。少儿期刊设计工作中尤其对色彩的运用有着更高的要求,设计者不应以个人喜好来确定配色,要针对具体的情况深入了解其不同的象征意义,恰当地运用象征意义,拟定理想的色彩,保持配色的视觉及心理平衡(视觉心理平衡主要指人的神经动态的平衡和颜色视觉的形态平衡。)配色时候应根据刊物内容定位、封面图片的要求来把握色相、明度和纯度。少儿期刊配色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明快鲜亮的颜色,避免用色过于沉闷。

篇5

关键词 儿童读物插画 创意点 艺术特征 创作要素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儿童来说图画是最易吸收的一种学习形式,不同于其他针对成人的插画创作,儿童读物插画的创作,需要一颗长不大的童心,需要好奇、乐观、自信,随时能制造出乐趣的想法,以此来带领儿童走入丰富有趣、优美动人的图片世界。在欣赏过一本本童趣盎然的儿童读物后,我们不难从中发现儿时的趣事、不可思议的梦境、对于生活的点滴感触,这一切都由一连串的图画叙述出来。儿童读物插画有别于成人插画的地方还在于儿童读物插画更注重游戏、幻想和趣味的体现。因此可找到儿童插画的创意点。

创意点一:传达出对一切生命的更加童真的情感

在成人眼中,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事实与规律的世界,其中充满各种规则与秩序,与成人不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与同情,在他们的世界里进行着与所有生命的对话。

在儿童插画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用孩子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去对待我们作品中的各种角色,我们赋予它们以一切人性的特点,与它们对话,进行生命的对话,这样我们就可以创造出更为生动,更为本质的生命世界。

创意点二:唤醒没有生命的物体

在儿童的眼中,一切没有生命的物品也是“人”,幼儿一本正经地给小布熊喂饭,把小布熊当成了同自己一样的人;下雨了,儿童会说是云在哭,或者神仙在泼水,窗户是房子的眼睛,房子也是活的。儿童可以与它们展开对话。儿童的这种拟人化的心理,是博大的关怀、同情与奇特的想象力的源泉,体现出了人性美好的一面,世界在儿童眼里是情感性的。儿童插画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同儿童一样与所有的物体进行对话,给所有的物体带来生命,让儿童在他们的世界里寻找他们的快乐,幸福与真理。

“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借助幻想去塑造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却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接地反映生活,这是童话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特点。”而儿童读物插画设计正应借鉴这一点。儿童往往以自身的经历、经验去和自然界中非人类的事物作类比,这是儿童的一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心理需要,因此在插画作品中,往往需要用赋予非生命以生命的幻想来描述儿童的经历。

创意点三:赋予插画以游戏性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这样说“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机能以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度到逐渐稳定的衡。”儿童有根强的好奇心,对于一些新的、奇的、动的事物认识,是在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观察、模仿、想象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完成的。因此,在儿童读物插画设计中,这种把现实变为梦幻、把具体变为抽象、把写实变为夸张,就像孩子们摆弄着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积木一样,引导着孩子们进行着视觉上的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只要是儿童认为好的作品,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习,在认识、想象力等方面得到满足。

游戏性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形式上的“游戏”。当前有很多插画的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引导孩子脑、眼、手互动游戏的过程,例如,目前欧美和国内常见的一些立体读物中的立体插画,就是运用游戏性的观念,通过立体的图案,前后穿插的结构,引导孩子探索图片本身所传达出来的信息。

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充满想象力,通过一个游戏、一个简单易懂的情节,启发儿童明白一个道理,了解一个规律。最好的读物应该给孩子带来欢乐的体验。儿童不喜欢平淡和循规蹈矩,他们喜欢不断地“发现”和“寻找”,喜爱令人惊奇和激动人心的故事。一些儿童插画也常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让儿童开动脑筋,锻炼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什么是圆的,太阳、月亮、球、车轮、碗、等等,继而认识圆形的物体作用。

法国著名儿童读物插画家艾姿碧塔说:“图片之神妙,并不是因为它拥有模拟现实的能力。其神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在超离现实之余重新获得意义,并且,往往是更加崇高的意义。那是一种影像,它只需要在能够引起共鸣的事物或情绪部分强调重点。而它选择强调的部分,原是存在于我们眼前或心灵内部的,只不过加上妥帖的安排之后,他们变得更有效率了。”与其让上百件同等力量的东西因为不恰当的处置而相互抵消,不如将符合寓意的部分加以凸显,尽可能地加强那些受到肯定的部分。以儿童读者的特殊性着眼的创新型插画设计,是完善儿童读物插画产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http:///original.asp?id=6687 童话幻想和现实生活

[2] http:///spring_lyq/blog/static/994217320071157115551皮亚杰 网易教育心理学博客.

[3]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美术形式的视觉效应与心理分析[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47.

篇6

【关键词】 胞二磷胆碱;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HIE with different methods of cytidine diphosphate choline,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76 cases moderate and severe HIE children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two groups were in the original support therapy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ed with cytidine diphosphate choline,control group with cytidine diphosphate choline was 01~0125g times,add 5%~10% glucose 20 ml qd ivgtt,10 days for a period of treatment,the interval was 10~20 days.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cytidine diphosphate choline was 0.1~0125g times,add 5%~10% glucose 20 ml qd ivgtt,10 days were for a period of treatment,but the difference was continuous application without treatment interval.Last two groups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wo groups of breathing improvement,convulsions disappear time had no obvious difference,but the symptoms and sign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disappear tim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ytidine diphosphate choline;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newborn;therapy effect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因缺氧引起的脑部病变,严重者可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是儿童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足月儿。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积极的治疗措施,多为支持及对症治疗。近年来我院使用胞二磷胆碱治疗HIE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曾收治的中、重度HIE 76例,均符合第6版《儿科学》HIE诊断及分度标准[1]。将76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中度HIE 35例,重度HIE 41例。并且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窒息程度、出生体重、胎龄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原有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的基础上,3~5天后才开始加用胞二磷胆碱治疗HIE;对照组应用胞二磷胆碱的方法是01~0125g/次,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qd drip,10天为1个疗程,间隔10~20天,进行下1个疗程,共3个疗程。而治疗组应用胞二磷胆碱的方法也是01 ~0125g/次,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qd drip,10天为1个疗程,但不同的是连续应用3个疗程,中间不间隔时间。经过2年的随诊观察,最后对两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比较。

2 结果

两组呼吸改善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但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时间及后遗症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围产期新生儿因缺氧引起的脑部病变,是导致儿童伤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胞二磷胆碱在改善HIE的惊厥方面效果显著。胞二磷胆碱是磷脂类磷脂酰胆碱的前体物质,是卵磷脂合成所必需的辅酶。卵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卵磷脂代谢障碍时,线粒体、内质网功能障碍也随之引起。胞二磷胆碱改善脑机能的疗效,其主要机制可能与卵磷脂合成有关。该药能增强脑干网状结构与意识密切相关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增强锥体系及抑制锥体外系作用,促进苏醒。同时胞二磷胆碱有改善脑血管张力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此外胞二磷胆碱还能提高脑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使氧化磷酸化能力和摄氧量明显提高,以改善脑代谢。综上所述,胞二磷胆碱连续应用3个疗程,中间不间隔时间的方法治疗中、重度HIE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可作为一种新的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篇7

一、意义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上海市教委等12个部门制定的《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这个行动计划的“合理调整布局,多途径实施园舍建设”的举措中提出,“幼儿园设施设备按照《上海市学前教育机构装备规范(试行)》以及相关的卫生、安全标准配备,保证儿童日常生活和保育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配置应当满足教育教学以及家长与幼儿园沟通的需要,并得到有效应用” 。这其中所述的《上海市学前教育机构装备规范(试行)》(沪教委基2006年68号),是市教育行政部门规范全市学前教育机构装备配置的文件。制定该文件的意义在于:

1.本规范体现了对学前教育规范管理的递进性

我市多年来一直不断完善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规范管理,对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就学前教育机构装备配置而言:1986年,先于国家颁布了《上海市幼儿园教玩具配备目录》;1998年,颁布了《上海市幼儿园装备标准》;2006年,颁布了《上海市学前教育机构装备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装备规范》)。这些文件的下发,从“目录—标准—规范”的演变,并不是在做文字游戏,实际上是反映了本市学前教育机构需求的变化;反映了学前教育工作者理念的变化;反映了学前教育工作对象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关注在装备上的要求。

2.本规范体现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适用性

近些年来,我市学前教育改革深入进行,有管理体制上的、办学体制上的、课程改革上的,这些改革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政策的适用性。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对象从3~6岁幼儿到0~6岁的婴幼儿,对3岁以下婴幼儿玩教具的配备是这些年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幼儿园办学体制改革,我市涌现了大量民办幼儿园,一些幼儿园在体制搞活的背景下,也出现了收费不规范等问题;一些幼儿园从追求利润角度出发,不配置或少配置玩教具;一些幼儿园配置所谓高级的大型活动器械吸引家长,但活动室内每天和孩子互动的玩教具、相关材料却很少配置;一些幼儿园不考虑儿童年龄特点,配备小学的科学仪器设备;一些幼儿园配备的玩教具不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安全隐患;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装备规范》的出台变得尤为重要。

在课程改革上,“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的提出,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要求、教育方法有了很大变化,幼儿园更注重教育环境的创设,玩教具成为幼儿的教科书,教师注重让材料与幼儿互动,让环境说话等;在教育教学上,教师依靠先进技术设备获取先进信息,设计生动形象的课件实施教学,开展跨园所的教研活动;在家园互动方面,宣传先进教育理念、建设没有围墙的幼儿园和社区虚拟幼儿园;等等。这些都使《装备规范》的出台显得尤为迫切。

3.本规范体现了学前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性

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市将新建、改建大批学前教育机构,这些机构都面临着装备配置的问题。随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大量资金集中投入到学前教育机构,如何提高使用效率,使资金用到实处,也需要我们对装备配置提出相应要求。既不能购买一些廉价而影响儿童健康的装备、玩教具(如过分小、粗糙影响安全),也不能购买一些价格昂贵但又不实用的玩具(如一些进口的色彩鲜艳但不适合幼儿园年龄段幼儿玩的活动器械),还有相关设施设备如何适合幼儿、适合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问题,总之要提高资金使用的绩效。由于考虑到幼儿园办学条件的不同,在《装备规范》中有分层次的要求,有基本装备的配置,幼儿园还可以根据办园特色的需要配置一些个性化的设施设备和玩教具。

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市各级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在教育行政部门、装备部门、学前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学前教育机构在园舍建设和装备配置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通过新建、改扩建、迁建、公建配套和教育资源调整使用等方式,全市新增幼儿园近400所。2011年,我市又开始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其间将再新增100所幼儿园。

二、特点

上海市教委在“十五”期间出台《上海市学前教育机构装备规范(试行)》的文件,前期以教育科研课题为引领,我部做了大量的前期调查工作,在吸取国外幼儿园装备经验的基础上,在对幼儿园装备配置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在听取幼教工作者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反复编写修改,才有文件的出台。此规范重点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安全,更好地维护儿童发展权利

由于教育装备中所涉及的设施设备、玩教具等均是儿童每天所接触的,为此,用于学前教育的设施设备首先要求无损于儿童的健康,是安全的、卫生的。所谓的安全性,应包括设备本身的安全与设备使用中的安全。对设备本身安全的界定,是“没有危险”,可以诠释为不易破碎、结实、无毒无害且形状上没有棱和角。有些设备或玩教具,其自身虽不存在安全问题,但在儿童使用中则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如设备使用时人数超过限定,或儿童不按一般规则使用等,因此必须教会儿童安全使用的方法,或在成人的直接监管下方能使用。除此之外,还必须确保设备和玩教具符合卫生要求,针对不同材质的设备及玩教具,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以保证其卫生。

因此,在《装备规范》中,专门列出了“装备的安全要求”。尤其是对自制玩教具,特别提出了“不得使用泡沫塑料包装材料作为玩具;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不允许存在可拆卸的小零件”等安全要求,这方面上海是在全国率先提出的。

2.强调年龄,适合儿童的才是最好的

我们曾在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有一题是了解幼儿园班级玩教具配置的依据,有四个选项:平均分配、各取所需、按儿童年龄、按儿童人数,让被调查者选择其中之一。虽然总体上有73.6%的幼儿园按幼儿年龄为班级配置玩具,其余情况的比率均较低,但示范幼儿园按幼儿年龄为班级配备教育教学设备的比率高于总体比率,其余幼儿园均低于总体比率,且它们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讯息:幼儿园有关人员对班级玩具配置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待提高与深入。换句话说,我们在为儿童配置玩具的时候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我们学前教育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据此我们提出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设备的配置应以儿童的年龄为依据: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所谓“适合”,其本意是指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学前教育机构玩教具的“适合”可以理解为:

(1)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点

众所周知,儿童的生理发展有其特别明显的时间性,年龄越小,月龄差异越大。我们在配置玩教具时,就应顾及到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GB6675—2003)中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玩具适宜性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设施设备也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一般而言,儿童年龄越小,提供其操作的玩教具个体要稍大且结构简单,如供3岁以下儿童玩的玩教具零部件的直径不小于32毫米,便于手部大小肌肉协调能力尚差的年幼儿童操作;根据儿童身体动作发展不同时期的特征与特点,提供有助于发展和提高儿童大小肌肉协调活动、手眼协调活动、四肢协调活动的玩教具等。

(2)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水平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儿童智力发展四阶段的划分,一直得到儿童心理学界和大家的认同。它为我们按不同年龄儿童认知水平提供适合的玩教具提供相关的心理学依据。我们以儿童经常使用的拼板玩具为例(见表1),分析如何为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提供与其心智发展水平相符的玩教具,真正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儿科护士 护理道德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深入发展,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保健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和包括小儿生长发育在内的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护理。因此,作为儿科护士,除掌握儿科护理特点外,加强儿科护士的护理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我们来谈谈儿科护士的护理道德。

1 儿科护士的护理道德

1.1病情诊断依据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角色有了更大范围的扩展,儿科护士作为一个有专门知识的独立实践者,被赋予多元化角色[1]。护士不但需要有护理专业知识,更需要提高道德水平。

1.2护士在管理方面有重要作用 无论我们护士在门诊或病房,都是该工作单位的“管家人”。无论是环境的管理,物品的管理,贯彻各项规章制度的都是护士。严格“三查七对一注意”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果护士道德良好,这个单位的工作就严谨,抢救患儿就顺利。

1.3缺乏护理道德修养,是不能胜任护理工作的 儿科护士24小时不离开患儿,比医生接触患儿的时间要多得多,要长的多,对病情的观察也比医生发现得早,思想方面的情况护士得到的也比医生多,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而准确的向医生汇报,提供不准确信息易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危及患儿的安全。

1.4自身修养 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言行一致,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遇事沉着慎重,冷静思考。性格要开朗,工作情绪饱满积极向上,精神愉快,并且善于创造适合儿童期特点的环境与气氛。

1.5需要有丰富的学识 儿科护士不但要有医疗、护理、营养、预防保健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文化知识等,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1.6具有娴熟的护理技能 护士在静脉穿刺中能“一针见血”减少患儿痛苦,对危重患儿,能稳、准、妥地完成吸痰、吸氧、穿刺及各种监测等,并在实践中加强学习。

2 儿科护士的道德素质

2.1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为 热爱护理工作,贡献自己所学到的一切知识,致力于护理事业的发展。

2.2对患儿的高度责任心 护士对患儿有重大的道德责任,需对他们高度负责。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是忠于护理事业和患儿利益的道德表现。护士工作必须要小心、仔细、详尽、周密、精确,对患儿的健康、安全、生命高度负责。努力培养自己的责任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3要忠于患儿的利益 要求一切从患儿出发,把患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护士应急患儿所急,痛患儿之痛,帮助患儿减轻病痛,满足他们的需要。

2.4对患儿和蔼体贴 护士要以庄重、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诚挚的语言对待患儿,使他们感到愉快,感到安慰和鼓励,以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 心理护理道德要求

3.1所谓的心理护理,就是指在护理实践中,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语、行为、态度、表情和姿势,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2]。因此,心理护理是护士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进行心理护理,有利于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患儿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3.2应满足患儿心理需要 住院患儿都希望能被重视,被注意。所以,护士应注意对患儿主动进行交流,多鼓励、多表扬,让患儿有信心减少畏惧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同时了解患儿情况,维护患儿的自尊心,礼貌相待,使患儿产生信任感,说话要言而有信。

3.3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包括病房环境清洁、空气新鲜、安静无噪音,美化环境等。使患儿产生良好心理效应,并达到卫生、安全的效果。

3.4要学会与小儿沟通思想,以此得到他们的信任,尤其是婴儿与较小幼儿不能或不能完全用口头语言与成人交往,他们的情绪、需要、痛苦基本都是通过表情、手势、哭闹或体征表现。儿科护士必须善于观察并了解小儿的反应,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痛苦。同时,要不断地与家长多交流信息,获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4 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随着护士的工作职责和范围的扩大及医学模式转变,护理工作已从治病到防病,从个人到群体,从疾病护理发展成为新的事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所以对护理学科在理论方面和知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护士要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更好地贯彻护士伦理标准,具有高尚的护理道德情操以及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才能为人类健康的神圣事业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篇9

关键词:5・12地震;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分类号:B849;R395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5・12大地震的突发、强破坏性,给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儿童受到的影响更会是长期的,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可能在成年期引发一系列精神卫生问题,包括社会适应不良、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滥用、人格异常、自杀及暴力行为。因此,在心理危机发生之时,需要对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本文将常用的9种儿童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总结于下。

1 哀思传统表达训练

哀思传统表达训练的目的是合理排解负性情绪,消除不合理信念,恢复正常心理行为模式,重建信心与生活目标,可分为以下步骤:1)开场白,交代活动的目标和意义:2)合理设置情境,导入庄重的哀思状态。如晚上用“5・12烛光”,播放可以寄托哀思、唤起力量的音乐或视频,与音像同时深情颂读铭恩词等;3)让儿童闭目冥想要对逝者说的话(想好后,动大拇指示意),然后分享(每人介绍并解释,充分宣泄与共情);4)归纳与引导,说明对逝者的话是他们自己真情实感表达。寄托哀思,使之觉得轻松和安慰,有一种释然和亲切的感觉;5)播放轻松与超然的音乐或视频,让儿童闭目冥想逝者对他(她)的希望,然后分享。目的在于树立新的生活目标,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6)归纳指导,说明铭记逝者的希望是对逝者的最好纪念(着力肯定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正向、积极的目标和方向),过去一些非理性的信念,是可以理解但却是应该改正的。引导儿童在积极心态与非理性信念之间思辨,帮助其在灾难中成长:7)调整心态、回到现实、强化目标。播放深情、有力、面向未来的视频音乐或歌曲(必要时可重复1~2次),儿童闭目聆听,渐渐睁开眼睛,可以共同歌唱,并简要强调一两位“逝者的期望”共勉,结束训练。

2 哀伤辅导

哀伤辅导强调在悲痛面前,不能沉溺于痛苦中,而应让自己感受和经历痛苦,通过哭号等方式发泄情感,消除罪恶感、羞耻感、孤独感、进而接纳事实,找到生命的意义。哀伤辅导的目标是:1)协助儿童面对失落;2)协助儿童处理已表达的或潜在的情感;3)协助儿童克服失落后再度适应正常生活的障碍;4)以正向的方式鼓励儿童向逝者告别,并坦然地重新将情感投入到新的关系里。哀伤辅导要经历4个阶段的任务1)接受失落的真实性;2)经验悲伤的痛苦; 3)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4)将情绪从已逝者身上转移到生活上。

倾听在哀伤辅导中必不可少。倾听需要用心听,并通过搂抱、抚摸、逗笑等“形体语言”与儿童“交谈”,表达注意和关爱,理解儿童言语所传达的信息。可使用以下问题引导与儿童的交谈:1)“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仔细倾听儿童叙说,了解其对灾害的误解,让其知道现实,以便消除其误解。2)“现在大家都在做什么?”要告诉儿童大家都在努力,还可适当地告诉儿童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3)“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有时这种担心与关于灾难的误解有关。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他们保证你和其他人会尽其所能保证灾后的安全,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4)“你还有什么事要告诉我或想让我知道?”使儿童知道你愿意跟他谈话,他(她)不必保留任何问题,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问题。

3 心理宣泄法

心理宣泄法即主动倾听儿童心中积郁的苦闷或思想矛盾,鼓励其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并通过观察和讨论他人及自己的反应,帮助儿童在心理上消化创伤体验,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避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在进行宣泄时,要对经历地震灾难的儿童采取关怀、耐心的态度,让他们畅所欲言而无所顾忌,使得他们由于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而感到由衷的舒畅,进而强化他们战胜地震灾难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心理危机干预者要保证保守秘密,并在心理宣泄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温和的正确指导。

4 绘画疗法

绘画是无意识的窗口,咨询师可以通过解释绘画的象征意义和倾听绘画者自己的解释来进行心理分析。绘画主要包括涂鸦画、自由画、续笔画、画人测验(D-A-P)、动态“房一树一人”测验(K-H-T-P)、家庭动态图(K-F-D)、学校动态图等。近年来还有画自画像、画一位异性、画雨中之人、树木人格图、画“最近的问题和情感”或“此时此地的感受”,画出自己的3个愿望等等。根据投射原理可从三个层面对儿童绘画加以解释:表层内容,相关内容及象征性内容。另外,所画形象的大小、位置、阴影和颜色,省略、夸张分离等都可以传达有用的信息。笔者之一曾于震后(5月17日)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之一就是策划了“心愿墙”活动,这些绘画主要包括两种内容,一种是儿童在地震中的经历,如房子下沉、教室垮塌等。这些绘画使儿童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起到了宣泄的作用,有助于减缓儿童的紧张和恐惧。另一种是未来的美好生活。如未来的家园、未来的学校等,儿童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坚持。

5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一个敏感话题,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逾8万同胞死亡,而儿童的死亡概念是无法接受也无法否认的,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联想和担忧,所以死亡教育不应忽略,一些学校和组织通过举办烛光晚会来悼念亡者,就是进行死亡教育的一个好形式。死亡教育的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行为、价值等四个层面:1)认知层面目标:为儿童提供各种有关死亡的事件和经验的信息,通过提供实例以及案例讨论,使儿童了解并整合这些信息;2)情感层面目标:让儿童学会如何面对死亡、濒死和丧恸的感情与情绪,重点在于教导儿童在面对丧恸时如何正确处理哀伤情绪,分享与讨论哀伤的情绪体验是重要方法;3)行为层面目标:让儿童知道如何或什么反应是正常的,自己如何或如何帮助别人表现哀伤的情绪:4)价值层面目标:帮助儿童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通过死亡的必然终结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藉由死亡教育让儿童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珍惜生命。

6 灾害教育

灾害教育是每个儿童的生存必修课,学校是进行灾难教育的主阵地。灾难教育的内容包括灾难知识教育(灾难的种类、危害、前兆和表现、原因、规律等)、灾难应对教育(灾难

预防与救助教育)、灾难心理和灾难体验教育。学校灾难教育的途径有四: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灾难教育(如在生物课中讲授病毒的传播、预防、隔离等;在地理课上传授灾难的前兆及如何应对、野外生存的知识;在心理健康课上注意对学生应激能力的培养。);2)开设专门的灾难教育课程。如美国把应急准备教育纳入中小学校的社会课程(包括美国红十字会开发的“灾难演习”培训课程),它的目标是向5~14岁的儿童及家庭传授防灾信息,并通过提供知识、技能和工具,提升或改变他们的行为,有效应对灾害。孟加拉国设计了儿童减灾学习手册,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学习如何采取有效的减灾手段,并通过学生将这套学习手册推广到整个社区当中,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灾害,学会应对灾害的技能。除文字介绍和说明外,手册还设计了一些游戏,帮助儿童进行学习和实践,并鼓励家长和教师参与到防灾教育的演练和模拟当中。3)进行灾难知识宣传,可通过专题讲座式、资料展览或发放等方式进行;4)让学生进行灾难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5)开发灾难教育的软件、游戏等。东南亚海啸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了一款“粮食部队”的视频游戏,教育儿童如何在重大人道危机中应对分发食物的挑战。游戏要求儿童完成6个虚拟任务,这些任务反映了救援行动时所面临的真实障碍和困难,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是很成功的设计。

7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

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父母及其他亲人、老师和同学、社会各方的关爱等等。社会支持对处在危机中的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家庭危机干预可以:1)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灾难后儿童最容易出现无助和恐惧,他们急切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安慰。2)家长与儿童进行情绪上的分享与支持,要信息互通,并对儿童激烈的情绪波动表现容忍。危机会激发儿童很强烈的情感爆发,如愤怒、恐惧、悲伤、负罪等。当痛苦、无法接受的感情得不到表达和支持时,则容易出现情绪骚动、愤世嫉俗、破坏、药物或酒精滥用。3)扩展家庭的社会网络,家庭获得亲人、社区、社会网络在心理、情绪、行动和经济上的有效支持。这对于失去房屋和父母的儿童来说,尤其重要。

篇10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班级工作,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一学期来,我坚持了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了班风。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要尊重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要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他们必然会对你敬而近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二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三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四是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诚长。我班采取多种形式的班队会,针对性的主题会,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等,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能认真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与学生交朋友,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例如:我们班有一个极特殊的学生,他叫周叶,热爱劳动,待人热情,非常老实,可就是不完成作业,撒谎,做事磨磨蹭蹭,再加上家长不配合学校工作,便给孩子创造了撒谎的机会。通过和家长面谈,得知周叶的身世比较复杂,没有亲生父母,是奶奶把他带大的。于是我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帮教措施,定期与他谈心,及时了解他的想法;给他创造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发现闪光点及时在班上表扬,被评为劳动之星,促其更快的进步;利用中午时间,请好同学帮助完成作业……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周叶的期末考试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假期中,我打电话询问他完成作业的情况,在姑妈的帮助下,大本作业已基本完成。作为班主任的我,只要发现了学生中的问题,就会及时与他们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课上我能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练习题,如:讲《统计》单元时,我让学生统计全班口腔卫生方面的内容,针对不讲卫生的情况提出建议,同学们的思路很活跃,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思维的到了拓展,而且还懂得了讲卫生的重要。一学期下来,我的功夫没有白费,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理解,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了不同的进步,且乐于和我聊天,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认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应做到“四勤”,即:眼勤、嘴勤、手勤、笔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