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心理学

篇1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3611

国内刊号:43-1214/R

邮发代号:42-12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关键词:社会心理问题;预防;社会支持

一、现在社会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我国社会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常使人们处于失衡状态。人存在于自然、他人和自己的关系中,依次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层面来分析现在人的困惑。

(一)人与自然的层面

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人把改造自然同时也是破坏自然当做发展人的特质的途径,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环境破坏和污染随处可见。

1、空气污染带来的心理问题

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煤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这些污染使居民产生恐惧情绪,紧张过度、惊慌失措。汽车尾气排出的铅,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铅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影响其身心健康。

2、噪声污染带来的心理问题

噪声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公害,侵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出现情绪反常、烦躁、易怒、睡眠障碍、记忆力降低等[1]。

(二)人与人的层面

从社会发展看,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是紧密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人与人之间那种坦率的、富有人情味的关系越来越少见,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利用和相互操纵。

1、安全感的减低

一些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大众的利益。食品安全问题最具代表性,三聚氰胺事件、染色馒头、瘦肉精事件、毒豆芽、塑化剂问题等等。它们造成的危害让人们触目惊心,人们最基本的安全需要就很难满足。

2、报复心理和心理分化

处于弱势、劣势的个体易产生不服、埋怨的情绪,产生 "仇富心理",若得不到宣泄,易心理积怨,衍变成对竞争对手的敌意、仇视,甚至引发暗算、报复行为,极易造成暴力事件;收入较高、地位较高的人群会形成"歧视、炫耀心理",二者的摩擦,易产生矛盾,且很易激化,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

(三)人与自我的层面上

1、迷失自我

意识掩盖了人的真实自我,使人的真实自我处于无意识的受压抑状态。现在人忙于追求金钱、权力、荣誉,自以为在追求幸福,一旦真的得到了这些东西,又感到茫然和空虚,弗洛姆称之为现代人的通病[2]。

2、抑郁和焦虑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社会或他人的认可,假如一个不被市场所接受,那他就一无所有、如同一件卖不出去的商品,易造成个体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

二、临床心理学和三级预防

广义的临床心理学注重研究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心身疾病的发生原因、性质诊断,并采取综合有效的矫治帮助康复[3]。临床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任务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术去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解除心理上的痛苦,达到心身健康。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预防就在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中慢慢流行起来,心理学家区分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卡普兰还提出了第三类预防,叫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在第一阶段就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加强个人力量来避免心理疾病,它针对所有人。二级预防重点是预防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三级预防重点是疾病一产生就给予治疗[4]。

三、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与干预模式

本文采用临床心理学理论,对上文提到的社会心理问题从三级预防的角度进行防范。

(一)人与自然的层面上

在一级预防上,需借助社会上各方力量的帮助,如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在二级预防上,工作环境有化学污染或生活在稀土矿开发区及工业城市的人是重点目标,他们可以养殖一些花草,如芦荟、吊兰、虎尾兰等一些天然的清道夫,既减少有害物质对伤害,又陶冶情操;可利用节假日去郊区、风景优美的地方游玩,自然环境的心理可愈性有助于释放内心情绪的焦虑和抑郁。

在三级预防上,因环境而有身心疾病的人,如弱智儿童和自闭儿童,应去专业的机构治疗。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社会支持是一般是来自亲人、友人、同事、学校、单位等有形的和无形的援助,作为患者的社会支持者应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的支持,用爱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照顾异常孩子的家长也需要关怀,也应给他们一定的帮助。

(二)人与人的层面上

在一级预防上,应提高超我对本我和自我的约束力。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追求快乐原则、自我追求现实原则、超我追求良心原则。一些商家之所以做出一些有悖于良心的事、一些富人歧视一些弱势群体,是因为超我的约束力不够。超我源于童年期父母、学校、社会教育中获得的社会规范,是在后天形成的。父母及学校有责任、义务加强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提到,孩子会模仿家长,家长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就应端正价值观和规范日常言行。

在二级预防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最值得我们关注,以农民工为例。他们干着比别人重的活,拿着比别人低的工资,又受他人的歧视,心理上极易产生焦虑和忧郁。这些弱势群体可从认知上加以调节,多跟自己比较,跟之前的自己比较,跟处境相同的人比较,减少内心的无价值感和不平衡感。多合理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去弥补内心不平衡。

在三级预防上,人际不和谐、人际疏远导致的心理疾病日益增多。我们应留意身边的人,若发现其言行与以前大不同或偏离常人,应陪同他们或鼓励他们去看心理医生,即使他们已确认有心理疾病,我们也不应将心理疾病看成他们其心理特征,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多给他们精神和物质支持,减少其人际压力和缩短其康复期。

(三)人与自己的层面上

在一级预防上,人们应多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真正的需要。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合理的归因,乐观积极面对成败。

在二级预防上,儿童期有心理创伤,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缺乏自信、悲观、依赖他人、情感脆弱、适应不良的人易抑郁和焦虑,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需要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在家庭方面,家长应努力为孩子们营造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有发言权但应避免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为孩子成熟人格的塑造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基础。在个人方面,心情抑郁焦虑时善用自己的社会支持来排解和疏导,发现自身的认知偏差,进行合理的归因。

在三级预防上,正处抑郁焦虑不能自拔的人,应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在缓和期和康复期接受心理咨询。其社会支持者应及了解他们心理疾病的类型和爆发周期,在他们的爆发期时刻留意他们,在其治疗期间给予支持和鼓励,做为旁观者我们要减少对他们的歧视。

四、总结

以上只是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些针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建议,较侧重于家庭和个人的角度。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内部结构和社会运行现状较为直接的主观反映[6],社会心理问题也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所以社会心理问题不能只依靠个人、家庭的力量,它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边秀兰.环境污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8,(3).

[2]车文博,郭永玉.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9.

[3]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

[4][美]劳伦.B.阿洛伊,约翰.H.雷斯金德,玛格丽特.J.玛诺斯.变态心理学[M].汤振宇,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1.

篇3

【关键词】整体观念临床进化心理学土家族人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学认识到情志的重要性,七情内伤会直接损伤内脏精气,引发多种情志病症。而情志作为中医学对现代心理学情绪的特定称谓,认识到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会产生心理上的复杂反应。心理学家通过明确心理障碍的具体标准,以中医学“整体思想”来研究土家族人的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本文简述如下,以供今后进一步学术探讨与交叉研究之用。

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主要特点

首先,中医学将人体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长期的生产与临床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运用古典哲学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思想,中医学认识到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作为人体一部分而存在的。通过非常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病情的实质,作出正确的诊断。其次,中医学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是相统一的。中医学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阳光、水、温度、生物圈等,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这体现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再次,中医学认识到人与社会环境是相统一的。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的好坏也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之所以为人,是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紧密相关,当这种社会因素与人体不相适应时,稳定、有序、平衡、协调的健康状态就会被破坏,从而成为邪气影响人体的正气而致病。

2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在相应的背景下,如果一种机制未能执行它在进化中所形成的设计功能,那我们就可以说该机制发生了功能障碍。

3 进化心理学所致问题的表现

3.1 当面临相应的适应性问题时

由于设计功能未能被激活,常会出现一些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行为异常现象。例如土家族人强调存在的“基本问题”,如老人正常死亡后举行丧礼时,常常会以笑丧的形式,这反映了土家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死亡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如果存在心理障碍时,扭曲的思维方式会让他们在面对死亡的降临时,非喜悦而是痛苦。

3.2 当机制在不应该激活的背景下被激活时

外显与可观察的行为方式,周围环境的条件反射与影响效果,反映了条件性情感反应在新情境中的泛化和发展。例如土家族人通过哭嫁,有回忆母女情深,有诉说分离别哭,有感谢父母养恩,有教女为人处世等等,可见其十分丰富的感情内涵。在哭嫁歌时,一般即席而坐,见谁哭谁,以娘婶多见。如果这种哭嫁过多地倾向于不合适的对象,缺乏哀婉离别,甚至有一种报复的冲动,苦笑皆非,于情于理不合,凸显的就是变态心理下“患病行为”的刺激强化。

3.3 当一种机制未能和其他机制相互协调时

协调的失败,可能存在对信息加工的不完全性和缺少言语理解的相互协作,也有器质性损伤参与调节作用。由于机制的“平均”功能所伴随的正常错误,人类在用相应的心理机制来对自身和他人的配偶价值进行比较和评估,并非将主要经历和策略用在吸引同自己比较相配的对象中。例如在恩施地区的梭布垭石林,每年一度的土家族女儿会主要通过对歌和诗意,来表达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伴侣的追寻与选择,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但是由于受各种媒体的影响,如土家族人看到的节目主持人和女演员都十分漂亮,这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较高的比较标准,因而低估了自己配偶的价值。为了在女儿会上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一些土家姑娘可能因为抑郁、体型等功能障碍而出现不协调。

4 中医学“整体观念”在土家族人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4.1 中医学“整体理论”在土家族人心理障碍方面的丰富内涵

以“整体观念”作指导的中医学,在长期的医学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七情会影响人的身心。如土家族人十分信奉的《灵枢.本神》道:“是故怵剔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乐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它本身强调了心理方面的异常会引来人们情志上的疾患,与进化临床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心理障碍存在许多同源性。在整体分析土家族人远古环境与现在环境之间的差别性时,由于适应性问题的主要特征发生了改变,会引发土家族人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些与中医学七情治病还受到年代心理特征、当前生理状态等紧密相联。

4.2 中医学“整体观念” 指导进化临床心理学

以整体观来辨病求因,中医学认识到人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析进化临床心理学时可把心理障碍的问题与其相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统筹兼顾地利用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去正常地挖掘其设计功能。

4.3 中医学“整体观念”应用于土家族人心理障碍的治疗

在多年的生活生产与临床实践中,以“整体观念”为思想指导的中医学摸索了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在土家族地区十分流行的针灸、推拿、气功、穴位封闭等。这些方法因为成本低且简单而易于操作,特别对一些疑难的心理障碍具有独到的疗效。如因七情不畅引发的顽固性呃逆的土家族病人可针刺内关或穴位封闭;惊恐过度所致发热的土家族病人可针刺十宣放血;耳穴压豆可解决长期因为心理障碍所致土家族病人的睡眠状态紊乱等。通过权衡土家族病人心理障碍的整体表现形式,熟悉土家族人的人体经络循行走向和分布状况,结合土家族的民族医药特色,可以帮助更多存在心理障碍的土家族人走向康复。

参考文献

[1]孙朝文,陈平,吴双等.探讨中医“整体观念”在临床护理程序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113(5):3-5.

[2]孙广仁,童瑶,陈文垲,李其忠.中医基础理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增刊:224-228.

[3]D.M.巴斯,熊哲宏.进化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2-457.

作者单位:

1.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445000

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临床技能;创新能力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成为临床、科研的主力军,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培养和教育的质量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尤其是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处于科研、临床技能学习的双重压力之下。本文仅对临床专业型研究生临床阶段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及临床技能培训等浅谈几点看法。

1.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培养存在的主要矛盾

1.1 专业学科深度与广度与基本技能之间的矛盾

我校就读的临床型研究生多数来自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有少数有较短的工作经历。由于考研的压力,许多学生大学实习期间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学习,导致研究生阶段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基本技能培训。此外,目前普遍存在临床研究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广度与专科知识的深度不够的问题;同时,由于现代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专业技术和操作分工更为明确,加上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范围,专长趋于窄而精,无疑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带来新的问题[1]。

1.2 科研创新能力与临床技能培养的矛盾

临床医学研究生是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他们而言,科研训练和实验室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但我们的临床专业研究生,目前的培养计划主要用于相关专业科室轮转,根本没有安排实验室学习时间;如果安排实验室工作,就必须缩减在本专业科室学习时间,这对于原本就专业知识欠缺的学生也是很不利的,可能影响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分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目前许多临床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尚显不足,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加困难。因而,如何能在这么短的学习期间,即学习临床本专业知识、相关临床理论,又增加深度、培养创新能力,成为摆在导师及医学院校面前的难题。

2.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2.1 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1.1 加强文献的阅读

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所要阅读的参考书、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杂志期刊,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定期组织学生共同交流。改变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式的输入的教学模式[2],“让学生自己讲”是很好的激励措施。要求研究生学会查阅国内外文献,并随时关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为第二步的选题做充足的准备。

2.1.2 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实践活动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创新能力是思维与实践结合的产物,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人们的创新能力。科研实践不能随意杜撰, 不是纸上谈兵, 而是踏踏实实的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正确的选题、严密的设计是科研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要求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所选课题的方向和意义,使选题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又有较强的实用性。研究生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及大量的文献及参考书的阅读对本专业的现状及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进入临床阶段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个体特点,采用以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教育方法,使学生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3]。导师则在自身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设计空间,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创新能力[4]。要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研究课题的目的不只为了写毕业论文,而是去探索、发现及创新的过程。课题的设计一定要重视细节,要精确合理,病例数目一定要充分,研究方法要具有可行性,要仔细推敲和研究,不要在课题设计上就存在致命的缺陷。

2.1.3 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

研究生必须具备严谨的科研作风。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实验数据不能修改,更不能编造。要锻炼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临床技能的培养

2.2.1 三基能力的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因为专业方向较为明确,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但由于每个分科都有它专业的特殊性,导师在研究生第一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给研究生选择选修课就要选择一些与临床医疗密切相关的医疗技术课程。要重视研究生的临床三基学习。

2.2.2 临床思维的学习和建立

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表现出来,是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建立并得到强化的。在培养过程中,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临床工作能力等提出具体的要求。严格规范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训练,杜绝不规范医疗操作;从患者接诊、检查到治疗,全套正规程序严格要求。跟随上级医师查房、定期的教学查房都是提高临床技能的重要环节。查房时,研究生汇报病史的过程就是检验其临床思维的过程。定期进行典型病例、疑难病例的讨论,讨论时要要求学生准备,并发言。跟随导师上专家门诊,也是临床学习积累的重要环节。按我院研究生管理规定,临床学习期间,研究生有10个月的相关科室的轮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傅金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9):806-808.

[2]许杰州,施楚君,吴丽萍等。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初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10):305-306.

篇5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180-02

基?A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其教学效果是为医院培养新型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而如何能够发挥基础护理教学最佳效果,是值得深究的问题[1]。该文重点分析了情境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该次研究纳入该校2014级本科护理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为该次研究对象,共97人。将其中一个班学生做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的学生做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基本资料如下:(1)实验组。有学生50例,其中有男13例,女37例;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是(19.7±0.6)岁。(2)对照组。有学生47例,其中有男11例,女36例;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是(19.5±0.9)岁。两组学生在基本资料方面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学生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实施基础护理教学,即:在课堂时间内采用常规教学法讲解基础护理学相关知识,予以示教,再由学生进行回示,在课后将实验室开放,促进学生按程序熟悉各项护理技能。

实验组在对照组教学基础上增加情境教学,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凸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构建正确的行为导向。大致方法如下:(1)教学模块设计,通过设计教学模块,对教学重点加以规范,方便明确信息,我们依据临床护理工作特点,设计符合基础护理教学目标的相关模块,同时,由老师参与根据真实病例改编情境教学案例,制定几种护理情景,力求体现典型性、教学性。(2)教学方面,每周为学生布置1例情境教学病例,将学生按照3~5人的编制进行分组,先用多媒体方式将情境再现,在要求各组学生分工,要求本组护生进行分工合作,结合教学情境复习能够用到的知识和护理技巧,要求学生演练流程并先进行自主演练,在下次实验课时则进行角色扮演式的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时一般由各组学生扮演护理人员、就诊人员,由老师在旁从另一角度给予实时引导,并为观看的学生答疑解问;每次情境演示完成后,老师要对结果进行总结及评价,对各种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予以一一点评,指出学生有待加强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促进学生知识构建,并对该次教学目标及所涉及的知识网做到更加全面的掌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包括有理论及技能考试得分;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学期结束时,向两组学生发放“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量表(以下简称CCTST量表),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共有分条目75个,用以评估学生气质、精神、批判性思维等。

1.4 统计学方法

该文统计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以c2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期末成绩对比

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相比理论、技能考试成绩均更优异,两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P

2.2 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P

2.3 两组患者的CCTST量表评分对比

实验组学生CCTST量表中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P

3 讨论

基础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日后从事工作、照护患者时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护理技巧[2]。而如何在教学时采用更具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学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以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多是老师按照教学大纲施教、示范,教学效果中规中矩,学生的积极性也并不高,甚至缺乏对学生沟通能力、创新思维、求知欲、探索能力均受到影响[3]。情境教学是在新形势下被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广泛应用于护生教学,并显示出了极大优势,通过情景内容的设计,为护生安排特定的、真实的教学环境,促进护生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更加扎实的理解及运用[4]。

篇6

【关键词】心血管;护理;正确用药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041

怎样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类药物的正确使用以及使患者合理执行医师的医嘱是目前心血管护理人员面临的难题之一。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深深感觉到心血管药物合理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临床体会汇报如下。

1选择恰当时间用药

比如医嘱普罗帕酮150 mg,3次/d,口服,因为其治疗窗很窄,正确的用药方法是间隔8 h,而非日常的早中晚各一次。此外,不同心脏疾病的昼夜规律有一个相同点是高血压、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病期一般出现在早晨或者上午。因而,对1次/d给药的心血管药物,时间的选择极为重要。比如,络活喜和赖诺普利药效起始平缓,到达血药峰值时间需要6~12 h与7 h,因而推荐临睡前用药,以使血药峰值在清晨。然而乐息平和雅施达药效快,到达峰值的时间短,因而应该在清晨用药。HMG-CoA还原酶抑制物普拉固、舒降之以及美降之必须让患者在晚上用药。由于HMG-CoA还原酶的活性昼夜规律性比较显著。其活性一般在黄昏前后会逐渐升高,在深夜可达到最高峰值,然后缓慢的下降。一般在白天其活性维持在极低的水平。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十分关注时间治疗学的原理,并明确规定如果在白天给予患者降血脂药就归为护理差错。总之,外在规范的压力以及时间药理学知识的补充能够帮助减少药物的副反应以及提高疗效。

2输液配伍化学

微量泵对患者进行用药在本科室比较普遍,但是如果长时间采用微量泵给药则应该关注药物本身的稳定性以及药物的吸附造成的损失[1]。长期的临床研究证明,50 ml注射器对硝酸甘油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因此临床在进行硝酸甘油的连续性治疗应采用1次/d给药方式以降低吸附性。而其他药物如利多卡因、多巴胺以及多巴酚丁胺等药物则没有药物吸附特性。一部分心血管药物进行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是应进行避光,以免降解。

3避免饮食或非医嘱性给药导致的药物相互作用

在临床心血管药物治疗中,由于患者饮食或者不遵守医嘱的用药,往往导致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出现不良反应,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现象比较隐蔽。有报道称,如果5 mg舒降与1杯柚子汁联合服用,则可能药量相当于13片舒降联合1杯白开水服用的效果,而且极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可能的原因是柚子汁具有抑制舒降代谢的作用。例如笔者所在医院目前舒降的药物剂型一般为20 mg,在进行用药时要特别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在平时也应加强患者饮食方面的护理,根据自己掌握的药理学方面的知识,对患者进行讲解和指导。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和服从医师的医嘱。例如,患者如果最近睡眠质量较差,要求护理人员给予催眠镇静类药物。护理人员如果同意并补写医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临床研究显示,一部分镇定药物如安定可能与心血管药物之间发生反应,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4护理人员应加强新剂型知识的学习

随着药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缓释或者控释类的心血管药物层出不群,这些药物的特征大部分是药物的给药时间比较长[2]。而且不能掰开服用,一旦掰开则会破坏其制剂结构,使药物难以发挥其本来药效甚至会有副反应。但是也有部分缓释或控释药物表明印有刻痕,患者能够掰开进行服用,因此,护士在给药时需要加以区分。比如缓释异搏定240 mg/片和莫诺美地R50 mg/片。

5应加强护理人员对药物通用名的学习和掌握

大部分护理人员对药物的商品名较为熟悉,但是却不熟悉其通用名甚至完全不知。比如,部分护理人员只知道莫诺美地,对药物地主要成分却不通晓。导致的结果是部分护理人员只是机械性地按照医师的医嘱进行操作。而且对于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人员而言,护理人员不通晓心血管药物的通用名对患者而言是相当危险的[3]。很好和熟练地掌握物品的通用名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层次,而且可以预防医疗差错的发生。

6发挥护士在药物不良反应发现中的作用

作为医嘱执行者,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接触,应该是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最了解的。提高护士对心血管药物的临床毒性认识,加强自己的观察力,并且多巡视患者,能够及时发现药物的副反应,以便采取下一步方案。笔者在冠心病监护室轮转期间,曾经及时地发现过1例地高辛中毒的患者。之所以能够发现及时,是从心电监护仪上发现了地高辛中毒的标示。从这一事件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在之后的护理工作中,要做到多巡视患者,尤其是在交接班时与夜班工作中。

7护士应加强医嘱执行的正确性

笔者的在长期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医师的用药习惯有所不同[4-5]。部分医师习惯于使用短效药物,部分医师则习惯性使用长效药物。作者曾接触过1例心绞痛患者,医师采取了长期服短效药物的治疗方法,而在患者更换医师,又将短效药物更换为长效药物。当时的医嘱时间大概为上午查房时,患者早晨刚服用过短效药物,因为医生并没有明确指出长效药物的给药时间,亦没有提出是否继续给予短效药物,导致最后电脑医嘱单全部处理结束,送至病区药房并拿到药物已经是下午3点多。患者由于在中午没有服药,在中午出现病情恶化,虽然经过及时抢救病情缓解,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教训。心血管护士在遇到相似状况时,要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并正确执行医嘱。

参考文献

[1] 周权,周宏民,王欧明.时间药理学在一日一次给药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1996,7(增):101.

[2] 魏立,朱珍.高龄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7(7):36-37.

[3] 胡春莲.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口服药物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24(7):27-28.

[4] 缪景霞,周瑾,周小平,等.肿瘤患者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心血管毒性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7(9):63-64.

篇7

【关键词】 临床;心理科;护理模式;危险事件;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不断的加大,如果负面情绪或者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和释放,极容易引起人民心里上的疾病的产生,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心理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心理科在我院属于特色的科室,主要是面向社会为存在有各类心理障碍以及轻度的精神障碍的人提供治疗以及帮助。精神科的患者不同与其他科室的患者,他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精神上的疾病使患者在思维、意志、行为甚至是情感上不同于常人,经常会出现意识的障碍、缺乏自知能力、精神上一过性的精神兴奋或者意志,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伤人、伤己或者自杀等过激行为。护理工作者在对待这样的患者群体时,要具备更加高的职业素质,探究心理科的新型的护理模式变得非常的重要。本研究中,在我院的心理科进行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模式的实施,通过分析对比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危险事件发生的几率,探究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模式在心理科的实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的72名心理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26到50岁之间,平均年龄(37.5±3.5)岁。住院天数在15到55天之间。其中,有61例患者存在过自杀、伤人、逃跑或者毁坏物品的记录,这些患者中,抑郁症患者有23例,焦虑症患者有14例,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有11例,狂躁症患者有5例,其他患者有2例。

1.2 方法

1.2.1 改进病房的管理制度 提高病房的环境要求,建设更加安静、整洁的住院环境,在病房或者走廊内放置一些绿色的植物或者饲养一些鱼类、龟类等,刺激患者对生活的热爱。每个病房内设置两张床位,只收治一位患者,以减少患者之间的摩擦和其他不良的相互影响。护士要在入口处严格把握,对于出入的患者要掌握其去向,并鼓励家属陪同患者。

1.2.2 管理护理人力资源 心理科护理工作较多并且工作繁杂、任务重。经过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的改进,对人员的配备进行了调整,加强了白班护理力量,并灵活的调整护理班次,培训两名固定的护工,减少护士人员外出取药以及结账等杂物,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照顾患者身上。

1.2.3 改善护理的理念 ①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的业务操作水平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伤害[3]。②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礼仪,不仅要有整洁的仪容仪表,更要注意自身的语言以及行为动作,要做到懂礼节、有修养、知礼仪,成为真正的美丽的天使。我科室对护士进行了统一的礼仪培训和技能培训,通过树立现代化的护理服务的理念,打造更好的护理服务的品牌,加持自己的特色,创造一流的服务,让患者更加容易融入到和谐的队伍中来。③落实护患之间的责任制,责任护士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动向。④锻炼护士较强的心理素质,随时面对突发状况的发生[4]。⑤突出人文的理念,怀有一颗同情怜悯之心对待患者,理解患者,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1.3 效果评价标准 分别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之前和之后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不记名式的问卷调查,调查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情况。记录开展新型护理模式之后发生危险事件的几率,与开展模式之前的资料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到的数据录入SPSS13.0数据库,采用X2检验或者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新型护理模式开展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分析 见表1。

结果表明,在心理科实行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模式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

2.2 新型模式实行之前一个月内,患者出现伤人或者自杀等危险事件的有6例,新模式实施之后,患者出现危险事件的例数为0,新模式实施之后,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

3 讨论

临床上在对心理科的患者进行护理的工作当中要结合特殊患者的特殊心理状况进行更加人性化的护理,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和伤害。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能够增强护士的责任心,提高工作的效率,加强了护士的专业水平,让患者感受到亲切和包容,减少患者的敌对心理以及陌生心里,使得患者对临床的护理工作更加的配合。

本研究结果表明,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模式能够显著的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的质量,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也降低了心理科患者出现危险事件的几率。

总之,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是心理科的重要的发展方向,应该在临床上加强应用。

参考文献

[1] 姚云杰.浅谈心理科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J].黑龙江医药,2009,22(4):578-580.

[2] 那万杰.心理护理与护患关系探讨[J].医学创新研究,2007,4(27):1161.

[3] 赵芝.心理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与体会[A].河南省精神科护理管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G].2005.

篇8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疗效对比

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87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治疗组40例,采用特殊的护理干预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87例,治疗组37例,对照组40例。87例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30例,年龄在60-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2.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使用特殊的护理干预,具体有以下一些方面:

①一般护理:为患者安排舒适、整洁的病房,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房的设施以及环境,给患者带去温暖和关怀,同时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

②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与指导,尤其要注意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状态进行及时的疏导与排解。同时,也要耐心向患者介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前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生活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细致的生活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注意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要保持患者饮食上的低盐、低脂、低糖以及低热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多食用粗纤维类的食物和蔬菜水果;同时,针对老年患者不便咀嚼的状况,也要选择易消化、易咀嚼的食物,防止患者出现便秘。其次,针对患者的排便,也要采取不同的对策,比如心肌梗塞的患者排便不能太用力,有便秘现象的患者要使用缓泻剂,心动过缓的患者避免在排便的过程中屏气过度。最后,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由专门的护理人员来协助完成洗漱、饮食、大小便等事项;相关人员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皮肤以及口腔黏膜的变化和清洁;要严格限制患者有吸烟、喝酒的现象,以防止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加重。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来进行处理,计量的资料使用方差来进行分析,使用t值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的平方进行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无病例死亡,而对照组患者有2例死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同时,治疗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具体情况见下表(表2):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作为老年人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对老年人的死亡造成很大的威胁[1]。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不断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的重要性也在增加[2]。总体来说,老年心血管疾病有效的护理需要相关的医护人员具有先进的护理观念、丰富的护理知识、娴熟的护理技巧以及良好的护理形象,为患者带去一个舒适、安全、放心的护理环境[3]。

具体来说,要做好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首先要更新相关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让患者树立“护理质量至上”的护理理念[4];其次,相关的部门也要加强对患者护理技能系统性的培训,保证相关的护理人员能够以娴熟的护理技巧来为患者带去舒适的护理服务;同时,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还需要护理的人员能够专注于老年人群特殊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状态,通过细致耐心的态度来为患者带去亲切、温暖的生活服务,及时解决老年患者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通过对老年人日常护理的精神状态的关注,及时排解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以促使其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的相关工作[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无病例死亡,而对照组患者有2例死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同时,治疗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艳霞,丰慧艳,蔡芙霞.整体护理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31):158-180.

[2]万艳玲.护理干预在社康中心Ⅰ级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34):189-190.

[3]李子凤.护理干预在心肌梗塞合并糖尿病患者诊疗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8):123-130.

篇9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中西医结合疗法 益心汤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常见的内科危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自2000年1月~2005年4月,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心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及分级标准 心力衰竭参照F ram ingham标准[1]诊断,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2]执行。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临床明确诊断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心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Ⅳ级患者;排除恶性肿瘤、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衰竭、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患者。

1.3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46岁-69岁,平均55.7岁;病程1年~9年,平均(5 52±3 16)年;心功能Ⅲ级20例,心功能Ⅳ级25例;原发病:冠心病2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风心病5例,肺心病10例。对照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45岁~69岁,平均54.6岁;病程1年-8年,平均(5.98±3.33)年;心功能Ⅲ级22例,心功能Ⅳ级23例;原发病:冠心病2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风心病5例,肺心病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病种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治疗 所有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包括休息,低钠饮食,吸氧,口服利尿剂,ACEI制剂(氢氯噻嗪25mg,安体舒通20mg、卡托普利12.5mg均每日3次),静滴钾镁合剂。心率过快者(>130次/min)临时静脉注射西地兰0.4mg。并给予病因及对症支持治疗。

2.2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地戈辛0.25mg每日1次,口服,静滴硝普钠或和多巴胺治疗。

2.3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益心汤:红参(另煎)15g,熟附子(先煎)10g,仙灵脾15g,桂枝10g,山茱萸15g,白术15g,茯苓15g,柴胡3g,升麻3g,葶苈子10g,汉防己9g,益母草15g,生地15g,每日1剂,水煎成300m1,分3次温服。两组均以4周为l疗程。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两组治疗前后详细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和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调查积分[3],采用心脏彩色多谱勒测定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包括SV、CO、CI、EF等指标。治疗前后均作为肝肾功能等基本检查。并观察不良反应。

2.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标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有关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标准制订。显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及2级,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提高不及1级,甚至恶化。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2.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P

3.2.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3.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2例,视觉障碍1例,经停用地戈辛、补钾等治疗后缓解,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学心悸、喘证,水肿、虚劳等范畴。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属,在其晚期,为本虚标实之证,元气亏虚、心肾阳虚为其本,瘀血、水饮为其标,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法。益心汤以红参大补元气;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尿;茯苓渗湿利水;附子、仙灵脾温肾助阳;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山茱萸益精助阳;少佐升麻、柴胡以升举阳气;葶苈子泻肺利水;汉防己利水消肿;益母草活血利水;并以生地养阴以缓方中温燥利水之品伤阴之弊。全方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参、附子、仙灵脾、桂枝、山茱萸、茯苓具有强心作用;葶苈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对衰弱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尚有利尿作用;汉防己能明显增加排尿量,对心肌有保护作用,能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流量,对抗心律失常;益母草具强心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作用,能减慢心率,对抗实验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生地有强心利尿作用,对心肌衰弱的心脏更明显作用,并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尿量。

本研究表明,益心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在减轻或消除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改善心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00.

篇10

【关键词】心理学;临床工作

【Abstract】In clinical work, the basic theory of psychology and basic skills used in clinical areas of work, the psychological skills to the clinical work, to treat many diseases, to maximize the reduction of drug intervention and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save social energy, reduce the production of side effects, shorter recovery period.

【Key words】Psychology.;Clinical

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包括内、外、妇、儿和皮肤科,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从而探讨临床各科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与症状消长演变的关系,并做出心理诊断、治疗、咨询等。以促进疾病的康复,保证身心健康的学科[1]。同时,有许多疾病都有明显的心因性致病因素,因而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心理治疗。笔者就此介绍心理学在临床工作应用的依据和方法。

1心理学应用于临床工作的依据

人作为高级动物,而区别于普通动物,是其高度发达的社会性,即高度的情绪化。有学者认为人体是形态结构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的三位一体。由此产生了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系统疾病。临床工作中,医生的语言、行为、态度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临床工作发现,很多疾病与心理因素相关,比如各个系统的神经官能症,各个脏器的功能均与心理因素相关,再如皮肤疾病大多与心理创伤有关。中医学认为,若心理情绪失衡,如情感活动过度或持久则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就绪因素的致病作用。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情绪改变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神经症等疾病。因而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配合心理治疗,这亦是临床药师在指导合理用药时要注意和使用的。同时针对依赖性、习惯性的药源疾病亦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方可彻底治愈。

2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方法

(1)心理学在医学咨询中的应用

患病时患者心理应激可引起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并会反复咨询。临床医师不但要耐心、正确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并在了解应激源和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基础上,积极给患者安慰和疏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的心理负担,是心理逐渐达到平衡等心理治疗方法来辅助药物治疗,而且在详细解答患者对药物的咨询过程中,亦坚定了患者对该药治疗疾病的信心。这种方法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对器质性疾病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在实践中有将患者分为依赖确定型、疑虑半确定型、主观情绪不稳定型几种心理类型进行医学干预并取得较好的效果[2]。

(2)心理学在药物治疗的实践

国内有报道放松训练方法为心理干预手段配合药物用于临床治疗[3],国外亦有行为疗法用于临床治疗,笔者认为,气功疗法一部分作用就是心理干预,通过呼吸调理心态、情绪,从而使身体达到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心理干预可降低代谢类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等患者临床降压降糖药物的使用剂量,并可能减轻患者长期服药对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周亮认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模式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帮助停止药物治疗,这在治疗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尤为明显。很多皮肤类疾病与心理创伤相关,应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用心理疏导疗法效果奇佳。笔者认为,临床医生在参与临床合理用药时,应灵活掌握心理学的技巧,采用心理干预策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将药物治疗作用尽量增至最为理想的强度,同时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其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效益。

(3)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在临床工作中,准确区分患者心理类型以及疾病的心因性程度,为心理干预的作用准确评估,不要忽略,亦不应过分夸大其作用。通过语言、行为、态度增加医患之间的认可程度。尽量解除患者疑虑,坚定患者信心,同时应用呼吸、暗示等行为措施,使患者达到轻松自然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各个系统器官的状态达到最佳,或对药物的反应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周肖龙,丁长玲.合理用药呼唤临床药师.中国药事,20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