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篇1

【关键词】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医院感染;物体表面;手部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与消毒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事件发生、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健康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1]。当前医院消毒隔离监测工作包括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无菌包、口腔科用水、室内空气、消毒后内镜、使用中消毒液和医院污水等[2]。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有学者认为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只有开展有效的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控制与管理工作,才能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护质量[3]。本文具体探讨了我院环境卫生监测及其对医院感染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年到2012年感染管理科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及环境卫生监测所获得的资料。

1.2 调查方法

在医院感染调查中,我们采用医生自报、专职人员调查、患者自身报告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测调查登记表,包括调查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入院诊断、入院日期、标本送检情况、诊断情况等。在医院感染诊断中,我们根据临床症状、细菌学培养、X线诊断临床用药等资料进行确诊。

1.3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在医院环境卫生监测中,我们对治疗室与换药室的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无菌物品进行卫生监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AS9.5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环境卫生监测结果

我们共采样了2400份空气、物体表面与手、消毒剂、手术器械等样品,其中有2150份合格,总的合格率为90.0%,其中消毒剂的合格率最高,而物体表面与手的合格率最低。见表1。

2.2 医院感染与环境卫生监测

经过观察与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率与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呈现相关分析(r=-O.16,P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与质量监控水平的提高,我国医院环境的消毒效果合格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同时环境卫生学监测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管理,是防止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4]。本文显示我院环境卫生监测样品的合格率为90.0%,有比较高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物体表面与手的合格率最低,有些医务人员卫生习惯差,洗手意识淡漠,造成手的污染。同时个别病房紫外线灯管使用时间过长,照射强度不够,达不到应有的杀菌效果[5]。

当前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感染日益突出,我国每年大约有500万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亿人民币,尤其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与药物应用的迅速发展,使医院感染有增无减[6]。本文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率与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呈现相关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随医院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的升高而降低。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规范布局;严格洗手制度,养成良好习惯;严格消毒剂及消毒物品的使用与管理;将医院候诊室等公共场所的温度、风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空气细菌数、噪声和照度等卫生标准的检测结果定期上报与公示[7]。

总之,当前我院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比较高,但是存在的弱点也可造成医院感染,我们还需要积极加强防控。

参考文献:

[1] 申正义,田德英.医院感染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830.

[2] 张卫东,袁媛,范秋萍,等.某医院泌尿道医院感染的分布与长期趋势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0(6):1119-1112.

[3] 王俊蕾,王辉.手与医院感染[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6):773-774.

[4] 向锦华,向春道,邢彦.医院感染目标监测与常规监测效果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4):39-40.

[5] Fabry J,Morales I,Metzger MH,et al.Quality of information:a European challenge[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7,65(2):155-158.

篇2

[关键词]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47-01

水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资源。它具有可循环性和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是任何物质所不可替代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生产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淡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加剧,水资源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仍然是粗放的、外延性的,其中相当部分的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取得的。这样的发展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造成巨大的压力,结果必然会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情势和国家社会发展形势,有必要在建设与治理的基础上加以维护。

1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域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水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则是水资源得以涵养、保持和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水资源流失、恶化的根本原因。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滥垦、乱伐、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的排放等,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其后果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与植被资源等许多方面,而水资源流失和被污染则首当其中。

2 我国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水环境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已不容置疑。概括起来我国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洪水暴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造成水体淤积严重;水污染严重,水质变坏;湿地和水陆交错带破坏严重;近海海洋环境问题严重。全国2 /3的河流受到污染, 300多个大中城市面临缺水,黄河断流1997年发展成为跨年度的现象;渤海海区1998年出现3 000多km2的赤潮,沙尘暴20世纪90年代多次光顾北京城,特别是1998年长江、松花江出现全流域性的大洪水;我国有2500万hm2天然湿地,这些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正在不断减少和被破坏;沼泽、滩涂大量被围垦,数量和面积不断下降,许多依赖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珍稀生物种群渐渐消失。这些都提醒我们,我国的水环境与生态问题不仅仅在于缺水和污染的蔓延,而是整体水生态环境变得相当脆弱,足以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2 /3的城市供水和大量的农业灌溉用水依靠地下水,地表水的短缺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严重的超采地下水,使水位持续下降,已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这说明我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水资源恶化与生态环境的退化;因此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 维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3.1 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和监督管理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对水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将达到历史新高,本世纪中水资源最基本的矛盾仍将是水资源短缺及其引起的生态失衡以及在相当长时期内的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基本要素。我国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调剂余地有限,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节流与开源、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并重,防治水污染,强化与协调水资源综合管理,解决由水问题带来的生态问题,这将是我国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长期任务。一方面,我国有过不少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但实施效果较差。这除了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本身不完善以外,还与各地区行政管理中急功近利等因素有关,也与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有密切关系。所以有必要制定出科学实用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关于水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国已有一些管理制度,但明显不足。

3.2 优先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源地

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饮用水源地已出现严重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仅这些地区水源地问题有可能加重,即使是水资源较丰沛的地方也可能出现较大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在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其它有关规划中,应优先考虑保护饮用水源地,特别是大中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水源地。我们不仅需要维护现有水体质量,更要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当地水资源,为国家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基本条件。

3.3 必须加大水利基本建设的政府投入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因此在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时有必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即对缺水的地区进行水源的调入。应当建设必要的调水工程,将部分水资源从富裕地区调往贫水区,或将优质水调往劣质水区,以改善缺水地区或不良水质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如西北地区过去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远不适应西北地区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政府的投入,并力争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渠道,通过市场调节,吸引社会和国外资金进入该领域,加速水利工程的建设。

3.4 依法严格实施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制度

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是经济建设中带来的问题。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项目建设无不影响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往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在这些地区建设项目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特别大,所以这些地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政出多门,不依法办事,漏洞很多,是目前我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开放程度的提高,在贫乏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状态下,不合理的建设项目审批将有可能造成这些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各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制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法制化。

3.5 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对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很早,可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国内则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内陆区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有许多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论证,特别是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量的关系研究还很缺乏。如最基本的对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计算研究刚刚起步,也缺乏系统的专业研究和系统的资料;同时,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较低,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严重制约因素。所以有必要加大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有关大专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从沿海发达地区招聘急需的有经验的高级人才,必要时可引进国外专业人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合理利用人才,为人才的合理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合理的利用人才更是为了人才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医院感染管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配备感染预防、控制专职人员

组长:院长

副组长:副院长负责感染预防

组员:护士长、防保组长

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感染病例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监测有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两种方法。目前我院实行全面综合性监测,主要由临床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和报告,由副组长收集感染卡片进行统计分析。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院感基础发病率调查,为目标性监测做准备。如果病区发生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物品监测,确定是否为流行,找出流行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细菌室负有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病原体分离和耐药情况的责任,遇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承担相关的监测工作。

2.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主要由医院检验科完成采样工作,一般1-2月监测一次,纳入质量控制考核标准。

3.毒剂、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1)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微生物监测,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由医院感染管理副组长负责;使用中的浓度监测由科室完成,并做好记录。(2)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主要是高压锅的监测,每月由供应室进行一次微生物监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定期抽查。

三、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1.消毒产品的管理:消毒产品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医院感染管理科参与消毒产品的购入、使用和用后处理的监督指导,具体包括产品购入的质量控制,使用中的监测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处理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协助药剂科对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进行督导,定期检查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的情况,反馈检查结果,并根据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规划全院抗菌药物应用,制定限用和轮换制度;临床科室应根据国家有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原则和规范要求,结合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细则,接受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3.医院医疗垃圾的管理:根据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等制定医院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规定,临床医技科室应遵照医院有关医疗废物处理的规定在垃圾产生的开始进行分类收集、运送,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和监督垃圾的分类收集运送情况。

4.污水的处理:污水的消毒、净化工作由污水站具体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其工作记录、排放水的抽检结果。

5.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根据《医疗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

四.消毒、灭菌与隔离的原则

篇4

为指导和加强新生儿病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减少医疗纠纷,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医院感染。

根据《医院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从2011年7月1日起对新生儿室进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专职人员每周两次到科内参加晨会,同医生一起查房,查看所有病程记录、体温单。在监测过程中,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完善了各项记录,院感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患儿的情况,要求医生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症、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方法。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督促医生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并输入不同体重新生儿的监测数据。

1监测对象

住进新生儿室的所有新生儿,入住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病例均为监测对象。

2监测指标

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500克、1501-2500克、1001-1500克、≤1000克,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并对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查找。

2011年7月1日-10月31日统计结果见如表1~4。

相关皮肤软

组织类血液其他30100000000023010000000002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发现新生儿科有以下特点:

1、重症患儿较多,许多患儿由本院产科转过来。

2、早产儿、极低体重儿所占比例很大,这些高度易感患儿增加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3、新生儿感染症状不典型,不易被早期发现,也增加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4、出生时胎粪吸入引起的综合征较多。

针对以上情况,于7月及9月对新生儿室进行了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见表5。

表5新生儿室环境卫生学监测标本名称培养结果标本名称培养结果使用中消

毒液无菌88床病例夹革兰氏阳性球菌、鲍曼不动杆菌护士手革兰氏阳性球菌(未洗手)3号温箱革兰氏阳性球菌、枯草芽孢咽拭子(3例医生)均为正常咽喉杂菌棉签对照无菌83床表面革兰氏阳性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配奶器革兰氏阳性球菌消毒柜内

奶嘴少量革兰氏阳性球菌5、部分工作人员消毒、隔离意识不强,某些重要的环节管理措施不到位,卫生员的工作不规范,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6、医生在使用各种管道前未进行相关的检查,置管后48小时发生的感染不能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导致院感病例的漏报。

表6消毒隔离检查总结检查项目新生儿科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检查方式 1、新生儿室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2、现场查看检查结果亮点监护室内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好。存在问题 1、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科室自查监测结果显示51份标本,不合格17份标本,合格率仅为66.7%。

2、探视人员以及外面的工作人员入室洗手制度未落实。(门口桌子上未放置了快速手消剂。)

3、感染患儿和非感染患儿未能分开安置。

4、病人密度大,(床间距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5、新生儿病室内收治婴儿患者。

6、配奶间和沐浴室未分开。

7、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院感科建议及改进措施1、严格落实新生儿室(N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严格遵守消毒原则,按要求对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查,消除感染安全隐患

2、严格执行入室洗手制度及探视人员管理制度。

3、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如无特殊感染,做不到单间隔离的情况下,必须做到床边隔离)

4、按规范要求无陪护新生儿及NICU每床使用面积设置床位数。

5、新生儿室应收治生后28天以内的患儿。3讨论及分析

根据表1-表4发现不同体重患儿的感染率均不相同,于10月份发生1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该患儿上机前未进行痰培养。医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不明确,须加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培训。7-10月共14例新生儿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率为4.06%。仅3例患儿做细菌培养,希管床医生加强细菌培养,以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院感科抽查9份标本,其中3份标本出现大量的条件致病菌(监测详细结果见表5)。由检查结果可以说明,新生儿无陪护病室存在着严重的感染控制风险。管理不到位,常规的清洁、消毒、隔离工作未落实到位,物表未常规擦拭。

3消毒隔离检查

未严格落实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探视人员管理制度;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如无特殊感染,做不到单间隔离的情况下,必须做到床边隔离);未按规范设置床位使用面积;新生儿室收治了大于28天的患儿。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等环境培训不到位。

建议:

1.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病房(室)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2.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于90cm,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3.新生儿病室应当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造成医院感染。对患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4.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5.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6.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篇5

笔者从事基层医院院感管理五年,从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人员培训、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开展相关监测、规范医疗废物管理等入手,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行为,改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习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为基层医院如何开展院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摆在基层院感管理人员面前最困惑的问题。

1 建立健全组织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单凭院感管理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尤为重要。院长亲自担任院感委员会主任、职能部门、重点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组成院感管理委员会成员,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保障,委员会成员各负其责有利于院感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2 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管理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才是最好的。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 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特别强调后勤人员的培训, 后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因此,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要进行强化培训。

4 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首先要组织护士长和临床科室主任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院感管理人员要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并将监测结果下发各科室保存。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建立监测记录,确保消毒效果达到100%。每半年进行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 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对新灯管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各科室要对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每日进行浓度监测,保证其有效浓度。

5 医院感染控制

篇6

1.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感染管理是院长重要的职责,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病人感染率。

3.院感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4.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确定临床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重点管理项目,并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5.把对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技术操作定期考核与医院感染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定期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范围,并定期向医务人员与管理部门通报。

6.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与教育。

7.医院须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8.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

9.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二)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必须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和反馈。

3.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每年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20%。

4.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5.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目标性监测。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6.对重点部位医院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制定监控指标。

7.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效果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监测方法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8.环境卫生学的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监测方法按国家规定,卫生标准符合国家规定。

(三)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4.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5.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执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6.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7.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四)消毒药械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的监督管理

2.医院感染管理科(办公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拟购入的消毒、灭菌药械的资质进行审核,并具体负责医院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存储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消毒、灭菌药械使用效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提出改进措施。

4.采购部门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对审核意见进行采购,按国家规定查验所需证件,监督进货质量。

5.医院必须建立消毒、灭菌药械的采购和出入库登记制度并由专人负责。

6.医院自配消毒药时,应建立消毒剂使用登记册,登记配制浓度、配制日期、有效日期、操作人姓名等内容,并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程序和所需浓度配制。

7.医院使用消毒器械时也应建立使用登记册,登记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操作者和定期消毒效果的监测结果以备查验。

8.使用部门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9.禁止医院使用过期、淘汰、无合格证明的消毒、灭菌药械。

(五)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1.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采购,临床科室不得自行购入和试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只能一次性使用。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认真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临床应用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3.医院采购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三证复印件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即《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登记制度。

4.在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时,必须进行验收,除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相一致,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内外包装应完好无损,包装标识应符合国家标准,进口产品应有中文标识。

5.医院设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库房,建立出入库登记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禁止与其它物品混放,不得将标识不清、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临床使用。

6.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标识不符合标准,包装有破损、过效期和产品有无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均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7.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8.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按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置。

9.对骨科内固定器材、心脏起搏器、血管内导管、支架等植入性或介入性的医疗器械,必须建立详细的使用记录。记录必要的产品跟踪信息,使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器材条形码应贴在病历上。

(六)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1.医院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的管理,未经消毒或无害化处理,不得排放、清淘或作农肥。

2.医院必须设置污水、污泥处理装置,并有专人负责。

3.污水处理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正确掌握有关卫生知识及设备操作技术。

4.处理后的污水、污泥应符合国家《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并定期检测。

5.化学毒性废物的管理遵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执行。放射性废物的管理遵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执行。

(七)医院感染的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1.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制定以下内容:

1.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白衣,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裤、隔离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1.2工作人员的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化学烧伤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2.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3.医院感染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3.1基本防护

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篇7

【关键词】 导管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介入放射学以其微创、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疾病经过介入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导管室同外科手术室一样,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之一,为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手术安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现介绍如下。

1 建立健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建立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网络,各级网络体系全面、主动、连续地进行医院感染情况监测、环境卫生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导管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院感管理小组,感染管理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下工作。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分级管理要求》等法律、法规及规定,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级人员职责、医院感染控制方案、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教育培训制度,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导管室相关人员必须熟知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制度[2]。

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采取院内统一学习,科内组织自学以及外出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的专业知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遵守诊疗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对导管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加强训练与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和无菌观念,充分认识到无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3 抓好制度落实,严把监控质量关

导管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进行最少三次自查活动,检查医院感染制度执行情况以及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等,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将自查结果以报表形式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定期抽样监测、检查监督并及时反馈意见,促进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4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预防接触性感染

凡进入导管室人员必须更换导管室专用拖鞋,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无菌洗手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术患者一律穿洁净的病员服,戴一次性帽子。手术人员按照外科洗手法进行洗手、消毒,使用无触摸感应水龙头,洗手后用高压消毒毛巾擦干,一次一巾。术中医护人员加强协作,相互监督有无违犯无菌操作行为,并及时纠正。一次性用品,一用一换一销毁。循环风动态消毒机手术前30 min开机,直到手术后30 min关机,每月对操作者在操作中的手指、咽分泌物进行细菌监测。

5 加强导管室一次性使用无菌用品的管理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专柜存放,分类整齐放置,距离地面30 cm,柜内清洁干燥,温度、湿度适宜,通风良好,室内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室内空气含菌量≤200 cfu/m3;由专人管理一次性物品,建立一次性物品登记本,确保无菌物品无菌有效;一次性物品应有中文标识,包装完好,发现不合格或质量可疑产品时立即停止使用,并上报相关部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用后,须进行消毒、毁形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6 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预防感染发生

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控制进入手术间的人数,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整齐干燥;手术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物品移动,减少人员流动;术中及时清理血迹、便溺、呕吐物等以免污染环境。每日及术后进行卫生消毒,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物品表面及地板,术中的血液、污液引流液配成1 000 mg/L的含氯液浸泡30 min后倒掉。紫外线照射2次/天,60 min/次;连台手术之间照射30 min~1 h,物表、地面用含氯消毒液重新擦拭;每周进行大扫除,用95%的酒精纱布擦拭紫外线灯管1次/周,每周清洁空调滤网一次。每月进行一次指示卡检测紫外线强度;每月做空气、无菌台面、物品表面、工作人员的手指及消毒液的细菌培养等。并对检测结果认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控制。凡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必须接受抗-HIV、抗-HCV、HBsAg等监测,并有纪录,急诊手术按感染手术对待,阳性患者安排在每日手术最后。

7 手术废弃物的处理

7.1 一般废弃物的处理 未被体液、血液污染的废弃物(包括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袋、办公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放置;需要终末处理品的医疗废弃物如一次性使用的导管经破坏处理后用黄色垃圾袋放置,并将袋口扎紧贴上“医疗废弃物”,每日由专管保洁员统一收集,送往废物处理站统一处理。

7.2 锐利废弃物的处理 手术间内放置标准利器盒,收集术中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动脉穿刺针、手术刀片、玻璃类锐利废弃物,每日由专人收集统一处理。

7.3 HBsAg和梅毒抗体阳性手术的处理 将手术器械和导管用0.5%过氧乙酸浸泡15 min,器械清水冲洗上油进行高压灭菌,导管进行破坏处理装置黄色垃圾,布类用黄色垃圾袋装好,注明“阳性”送洗衣房处理,手术单元用0.2%过氧乙酸擦拭,地面用0.5%过氧乙酸拖地。

8 小结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完善管理制度是预防和控制导管室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对院感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监控的自觉性,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消毒灭菌与无菌技术的质量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控感措施,实行科室内自查与院感科抽查监督相结合,有效控制了导管室医院感染的各个关键环节,保障了导管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总之,只有提高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落实控制感染的措施,才能提高导管室感染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医院感染是伴着医院的发生、发展而发生、发展的,只要有医疗活动,医院感染就不可避免会发生。基层医院如何开展院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摆在基层院感专职人员面前最困惑的问题。笔者从事基层医院院感管理三年来,从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人员培训、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开展相关监测、规范医疗废物管理等入手,使本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现将院感管理工作体会介绍如下。

1 建立健全组织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由院感专职人员负责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单凭院感专职人员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建立以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感染控制小组为主的三级管理网显得尤为重要。院长亲自担任院感委员会主任,职能部门、临床科室主任、重点科室护士长组成院感委员会成员;临床感染控制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住院总、护理骨干组成。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保障,三级院感管理网的建立有利于院感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2 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专职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但应注意,制度不在于数量、文字的多少,必须根据国家或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才是最好的。制定好的制度不应长久不变,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 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1 专职人员的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院感专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定期接受市级、区级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督导临床。

3.2 护士长的培训 护士长是临床感染控制小组重要成员之一,是各科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者及执行者。护士长院感管理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本科医务人员各项规范的执行情况及院感控制效果。因此,院感科每季度针对院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及各科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无菌操作、环境监测等存在的问题对各科护士长进行专场培训指导、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以提高各科护士长对院感管理的认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3 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 感染管理科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1~2次,除值班人员、进修人员、生产生病人员外,其余人员均参加。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3.4 院感控制小组的培训 各科感染控制小组每季度针对相关法规、规范、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高危因素对本科医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指导。院感科统一制定培训登记本,各科建立培训登记记录,医务人员全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学时。

3.5 新上岗人员的培训 每年新上岗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院感科集中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由所在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3.6 工勤人员的培训 工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无法完成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因此,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考核由院感专职人员完成,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每年培训1~2次。

4 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提供医院感染本底率,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4.1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我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经历了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全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的过程。院感专职人员每周一次主动深入临床,针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开展目标性监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针刺伤、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等。监测结果每季度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院感委员会各成员。

4.2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院感科首先组织各科护士长或全院护士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等关键环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各科每月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监测结果由院感科统一制表并随同监测单下发各科保存。院感科每季度对重点科室的环境卫生进行随机抽样监测,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4.3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建立器械液监测、更换登记记录本,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按要求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监测结果张贴于记录本上以备检查;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记录,灭菌内镜每月1次、消毒内镜每季度1次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所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灭菌物品每月随机采样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院感专职人员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管进行强度监测1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重新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以月总形式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

5 医院感染控制

篇9

作者单位:477150河南郸城县汲水乡卫生院

预防医院感染是医疗护理安全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卫生部医院管理活动检查的重要内容。产房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既要保证产房和新生儿的安全,又要防止各种明确的或潜在的危害因素的伤害。作为基层医院,加强产房的感染控制尤为重要。

1 加强科室人员感染知识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对新上岗的人员进行感染知识岗前培训,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职责及要求,加强职业防护,手卫生规范等,并做到随时抽查定期考核。

2 完善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实行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护士组成感染管理小组,并签定目标责任书,小组人员明确职责,做好各项协调工作,保证每一个环节正常运转。

3 制定产房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措施

3.1 产房布局与设备 建筑布局要合理,人物、洁污流向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严格划分非控制区、半控制区、控制区,并有明显的标志。患有或疑有传染病和急诊的产妇安排在隔离待产室或分娩室,根据预防的原则和疾病的传播途径做好预防性的防护措施。

3.2 人员管理 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拖鞋、戴口罩、帽子,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严格控制参观人数,严格无菌操作,工作人员定期体检,凡健康带菌者及皮肤化脓感染者,应调离产科工作。

3.3 环境及医疗废物的管理,保持产房清洁,通风,地面及物体表面每日湿式清扫,擦拭,污染时及时清洁与消毒;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湿度在40%~60%,每周定期卫生日,墙面、地面用消毒液刷洗一次。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感染性医疗废物装入黄色包装袋内,利器装入防渗漏利器盒内,3/4满封口,专人收集;感染者产生的废物装入双层黄色包装袋内,专人收集焚烧。

3.4 无菌物品管理 无菌物品检查1次/d,按灭菌日期先后排列,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做到一人一用一无菌,启用的无菌药品每24 h更换,并注册开启时间和日期,一次性医疗无菌物品,若出现破损、潮湿、过期等,应禁止使用。

3.5 制定安全防护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产科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较高,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标准防护,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强化标准防护”是预防经血液体液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工作繁忙或抢救患者时,要注意忙而不乱,相互配合,不粗心,不违反操作规程,能大大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4 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产科属于Ⅱ类环境,每季度要进行外科手消毒,采样监测,室内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2次/年,有条件的或安装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每周定期清洗过滤网。

篇10

【关键词】院内感染;新生儿脓疱病

新生儿脓疱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皮肤性疾病,极具有传染性,可导致全身感染。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免疫力低下,再加上与感染源接触,消毒隔离不到位,就会在几个小时或2天之内,由大面积脓疱疮,波及患儿全身。好发于新生儿的颈部、腋窝、腹股沟、耳后等皮肤皱褶部位,因此加强院内感染,对预防新生儿脓疱病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757例,其中男915例,女842例,年龄1―20天,平均6天,均为足月新生儿,无早产、胎膜早破及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方法 根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婴儿皮肤感染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 结果与原因

2.1结果 通过环境的改善,增强消毒隔离意识等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儿脓疱病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原因

2.2.1医院环境有待改善 产科病房非常拥挤,探视人员比较多,导致病房空气污染,环境卫生学难以达标,尘埃是细菌的载体,如不及时清除空气中的浮游菌,很容易导致新生儿发生皮肤等部位的医院感染。

2.2.2 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意识不强 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相关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传播的主要媒介,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单、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医务人员上班期间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认真洗手,在治疗、护理、查房过程中导致新生儿交叉感染,把病原微生物通过手而传给新生儿。

2.2.3新生儿沐浴室的交叉感染 在母婴同室病房内,每个新生儿是相对独立的,互相之间基本不直接接触。新生儿沐浴场所是公用的,也是母婴同室新生儿唯一的集散地,沐浴室工作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未按操作流程及沐浴用物等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新生儿皮肤感染交叉传播的一个主要原因。

2.2.4皮肤长期受潮湿刺激 新生儿皮肤稚嫩,皮肤角化层较薄,皮下毛细血管丰富,局部防御能力差,任何轻微的擦伤,都可能会造成细菌侵入,皮肤表面又缺乏溶菌素,汗腺分泌旺盛,大小便次数多,如果不经常洗澡护肤,这些有害的代谢产物就会不断刺激皮肤,特别是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臀部等皮肤皱褶处,很容易发生皮肤溃烂或感染。

2.2.5 病房保洁工作欠规范 保洁员对医疗废物的认知水平较低[1],医院保洁人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差,流动性大,培训上岗制度不健全,医学知识欠缺,导致其对医院感染知识不能及时掌握。

2.2.6家属感染意识差 一些家属对新生儿不够重视,特别是一些农村老人,拿一些旧衣服来充当尿布,容易滋生细菌,又没有清洗消毒,直接接触新生儿的皮肤,极易产生新生儿红斑,最后导致新生儿脓疱病。

3讨论

3.1 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科室:指派专职护士每月1次对病房空气、消毒剂、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等进行细菌污染情况监测。

3.2加强病区管理 严格探视制度,限制陪护人员。做好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定时通风,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并采取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尽量将感染及非感染者分室收治、特殊感染者与普通感染者分室收治,感染患者禁止探视,非感染患者严格探视时间和探视人员,预防交叉感染。

3.3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 手卫生的管理现在已经成为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规范手卫生可以显著降低手部携带的细菌数量,减少细菌的传播,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内常用的洗手方法是肥皂流动水洗手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此法可使手上的细菌数减少约80.0%[2],洗手合格率为71.8%,而使用洁芙柔消毒凝胶的平均除菌率为96.4%,洗手合格率为93.0%,消毒后手指培养带菌量平均减至不到1个[3],消毒凝胶干手法的除菌率和洗手合格率都显著高于肥皂流动六部洗手法。

3.4严格新生儿沐浴室的消毒隔离管理 合理布局沐浴室[4]:沐浴室应出入分开,室内设散包台、沐浴池、打包台等,散包和打包应分开。

3.5做好皮肤护理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衣服要以全棉宽松式为主,而且每天要进行消毒处理。住院的新生儿每周沐浴两次,保持皮肤清洁。

3.6做好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门户,若处理不当,容易发生脐部感染,尤其是厌氧菌感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

3.7监督保洁工作 保洁公司的管理部门人员负责每天对保洁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发现并及时纠正保洁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3.8健康教育 向产妇及家属宣教新生儿皮肤护理的重要性,买回的新衣服,不经过清洗消毒直接给新生儿穿上,这样易引起新生儿红斑。

参考文献

[1]吴惠芳,医院保洁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64-365.

[2]张润香,冯伟,熊建球. 临床医护人员洗手现状与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38-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