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作为社会人都有进行和维持良好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特别作为高职学生群体,在大学校园内因人际关系不良造成诸多困扰,其中,自我意识心理障碍是造成不良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因素,弄清自我意识障碍的成因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自我意识;心理障碍;人际交往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19世纪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曾对此做过广泛而深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自我及其评价,自我测量又重新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高职学生中,常有不少大学生为不良人际关系而困扰,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而造成的。因此,对自我意识心理障碍的探求尤显重要。
一、高职生自我及自我结构分析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以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的结构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高职大学生首先应对自我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知,詹姆斯提出过主我和客我的是自我的内容,那么就应分清的是主我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也是认识的主体,而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也包括一个人所特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知识与信念。主要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是制约主我的行动,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主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米德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因此,高职学生要想在人际交往中顺利,首先应把握好“自我”的概念的真实内容,明白主我、客我、镜我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盲目的自我。
二、高职生的自我意识障碍成因分析
在人际关系中存在很多障碍,如社会方面有经济障碍、地位障碍、语言障碍、文化障碍等,在心理方面有自我意识障碍、嫉妒心理障碍、羞怯心理障碍、猜疑心理障碍等,这里主要分析下自我意识心理障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自我意识过高即自傲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职生相当一部分人是有着自傲心理的,由于对自我的不准确认知,不少人认为自己在外表、能力等方面均有过人之处,造成鹤立鸡群之感,认为其它同学都比自己低下,加之家庭有经济实力者更是如此,曾经有报道说某大学新生入学报道那天,把家里的空调搬到寝室,此事引起哗然。由此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和讨论,同寝室的成是一个紧密而且亲密的群体,群体内成员有一致性,相同性倾向,如果群体内有成员,由于各种因素诸好显摆,自傲等造成的不一致,必会影响到群体内的其它成员,势必会造成不满而发生一系列矛盾,这当然会带来人际关系问题。
除了行为因素外,自傲的语言因素也是造成不良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恃才傲物,自恃过度,因此在语言上常对别人有贬低甚至侮辱词语,都是不当的,需知首先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次每个人的优势和能力各有不同,以上不存在完美之一,包容别人缺点和缺陷的同时,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高职学生应拟高自我修养,学会用词,增加语言的艺术性。
(二)自我意识过低即自卑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自卑,是指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不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某几个都不为别人,从而产生的轻视自己,失去自信,畏缩的一种情绪体验,据调查(李晓萍、孟祥昕,2000)有52.43﹪的同学认为自己与人交往中,曾经因自卑而使人际关系失谐。
自卑有多种表现方式,退缩或过分地争强好胜是其中最明显的两种,都妨碍一个人积极而恰好其分地与他人交往,大量调查表明自卑心理一般多见于新入学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中学时期成绩优异者可能在大学就排到了后面,另外,家庭经济原因,自理能力等方面都可能形成自卑的原因,一旦没有优势,就害怕与人交往,越不与人交往,越不合群,越容易被孤立,克服自卑应从认识、情绪、行为三个方面入事①从思想上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者与失意在智力上并没有显著差别,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差异在自我评价上同,因此有信心是很重要的,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有信心不一定会赢,但没信心一定会输”就是这个道理。②善于调控自己交往时的情绪,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激励,可以暗地里用语言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再试试”、“我是最棒的”等等。③增强行动力,仅有信念是不够的,应立即引动起来,可以从容易处入事,如说话训练,在校园中主动和陌生同学打招呼,建立关系,以此增加信心,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三)孤独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孤独是因缺乏人际交往而产生的寂寞感与失落感,是宁可独处也不与别人交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据社会心理学家分析,孤独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缺乏社交技巧,过度自我受好的立即满足,忽略别人的权益与需求,对人缺乏同情心与同理心,无法获得别人的感情回应,自责过重,与人交往时患得患失,因恐惧失败心理的影响而导致对社会活动的退缩与逃避,个性悲观,对人无信心,与人交往不能坦诚相对,因而无从获得对方的欣赏和尊重,孤独的人是不能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
我曾经对重庆万州某大学女生做过心理咨询,她苦恼地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宁愿一个人呆着也不愿意和其他人一起去玩,但我并不开心”从此个案的咨询中,我认识到,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个独狐的群体,而这类人的孤独并非都是由性格原因造成的,他们中有不少是因为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而选择了孤独,一旦孤独了就更不愿参加群活动,这可以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孤独和寂寞的心态是不同的,起码孤独的人并不真正开心和快乐。孤独会使人丧失社会交往,长失青春活力,丧失才智和健全的人格,故高职生要战胜人际关系中的孤独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融入集体之中。心中包容整个世界,把个人永远融于集体之中,这是战胜孤独的根本;②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学习社会能力,并让别人认识、了解你,在集体活动中去寻找快乐和闪光;③改进不良性格,了解自我性格特点,对性格缺陷及于纠正,逐步改进;④培养慎独功夫,失意与独处是人生所无可避免的,应培养自己具有慎独的功夫,以期在个人独处时也不致会有太大的孤独之苦。
三、高职生良好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舒畅,学业顺利,高职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
(一)分析自我,解剖自我,我们自己真实的一面,如自我的性格、能力、仪表、身体状况等,多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明白世上无完美之人的道理,去伪存真,剥离出一个真实自我,在人际交往中才不会因为自视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矛盾。
(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许多人不是主动进行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别人,而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甚至处处试图去吸引别人的注意,原因有以下三个:一是怕伤自尊;二是误解;三是缺乏自信。其实,在观察生活中因主动交往而得不到回应的情况很少,相反,自己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当与陌生人打招呼、攀谈时,多数是成功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大可以自信点,主动出击,以此来增加成功的经验。
(三)把握好交往中的度
高职生在人际交往中还需要注意“度”,包括交往的广度、深度、频充的把握及语言、行为的分寸讲究等。交往的广度要适当,过广则易滥交,影响学业;太窄又可能错过许多交朋友的机会,人际圈子狭小。深度也要适当,有的人际关系要深交,有的则只能浅交,甚至拒交,不可能跟任何人都成为朋友。交往的频充要适度,即便是好朋友,如果天天粘粘在一起,既影响彼此正常生活,也会削弱彼此的新鲜感,反而会增加出现摩擦、矛盾的机会,当然也不能长时间不来往,这样会使原本亲密的关系慢慢变淡,甚至消失。
(四)学会换位思考
高职生在人际交往中还应学会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我是他,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会怎么办?我会有多痛苦?我会处理得像他那样好吗?事实上,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心与心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往往是由于彼此没有注意到对方对自己行为的感受和反应而引起的,虽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一般都是无意的,但对朋友关系会有不小影响,应该引起注意。
总之,有准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定位,真诚地对待别人,有一颗包容之心,无疑会为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和煦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交往心理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际关系也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三大心理问题之一。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引导大学生通过积极的社会交往得到更好的发展和适应,是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趋向――准社会化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与作用,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范围、性质、目的、手段以及交往心理等多方面都显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社会人群之间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大学生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1]。
在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改革之前,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不同,当时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相互之间经济利益冲突较少,交往平台单一,所以人际交往相对而言更加单纯。而当今社会正处转型之中,高校必然会受到“转型效应”辐射。由此,大学生越来越多地需要扮演各种角色。他们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目的性普遍增强且多元,手段更加社会化,利益冲突更加显性和频繁。
1.交往途径多样化
如今随着人与人沟通途径的增多,大学生人际交往也拥有了更多的手段,手机及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在大学校园的开通与普及,为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提供了条件和方便,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衍生了新的问题,电影《手机》已经生动地折射出高效通讯设备在带给人们万般便捷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人际关系的危机。
此外,在当代大学校园中,不论班级、专业、性别,不论校内、校外、虚拟网络,都不会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而恰恰相反的是大学生也正在努力把自己的交往领域扩展到外校、社会、网络。学校各种社团的火爆;校外酒吧、茶室、咖啡吧、KTV等娱乐休闲场所中人潮涌动与人来人往的场景;网吧内不计其数、人头攒动的场面……无不说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开放性。
2.处理方式攻击化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旦无法调适,就会选择较简单、粗暴甚至极端的方法来处理,攻击行为就是常见的人际关系挫折反应,主要表现在:
(1)直接攻击行为。即受挫后将愤怒的情绪直接导向造成其挫折的人或物,表现为对人讥讽、谩骂或者拳脚相加及损坏物品等形式[2]。
(2)转向攻击行为。即不直接攻击造成挫折的对象,而是把攻击转向自己或其他无关的人和物[3]。
不管是哪种攻击行为,都无益于人际交往挫折感的消除,相反还会引起新的挫折,同时还会危害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3.交往动机多元化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当代大学生已明显感到了当今社会的高速运转所带来的生存的压力和忙碌的生活节奏。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迫使他们对学习、就业、成功空前在意和追求。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交际动机,已逐渐占据大学生的大脑。这类学生常常带着功利的态度与人交往,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不健康的心理和需要而与人交往。他们在交往中缺少真诚和信用,也不懂得尊重对方,而是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虽然他们的交往手段很多,但却很难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谊,也就无法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不仅表现在人际关系及交往范围的增加上,而且表现在人际关系的性质和交往水平的变化上,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已经不全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相互依恋了,而是突出了道德和价值等意识形态的作用;大学生的交往已经不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般的相互影响了,而是突出了交往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其社会化程度可见一斑,其功利色彩也日渐浓烈。
二、“渴求交往”与“交往苛求”的背景因素
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成了时下大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一个缩影。他们内心深处强烈的情感和交友需要在贫瘠的交往心理、技巧和方法面前,自然会感到了无尽的困惑与矛盾。当渴求得不到满足,就自然选择苛求,不是苛求他人,就是苛求自己。在渴求与苛求之间,人的自我认知便会发生偏差,人的交往心理就会出现障碍,人的行为就会异常。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归根到底是在社会、校园的客观环境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交往心理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1.大学生渴求交往的背景因素
(1)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渴求。当代大学生大都介于19~24岁之间,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欲,强烈的情感和交友需要,强烈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特别是对远离亲朋好友的低年级大学生来说,他们既缺乏独立生活的心理准备,又少有为人处世的经验和能力,此时,他们特别需要友情的温暖,需要与人交往,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同样的接受、认可、尊重和信任。而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向往和渴求则是出于另一种需求,他们更多地考虑将来如何适应和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他们需要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以帮助他们成功地走向社会。在这种心理背景下,他们对交往的渴求就更加自觉,层次也就更高。
(2)时代的发展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提出了客观要求。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通讯工具空前发达,这为提高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社会形态不仅冲击着人们封闭的性格、观念、生活方式,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交际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对大量事实进行跟踪调查研究,证明如果有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成功率都可达到85%,而个人的幸福也有99%的把握。另一位心理学家曾对美国帕提大学工学院毕业生职业问题的跟踪调查研究表明,把成绩最优秀的人和那些劣等生相比较,其年收入相差甚微;而在校期间在人际交往能力上表现突出的“优等生”比那些在性格评价上较低的学生的平均年收入高出30%。可见,具备必要的交往能力是时代对每个人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能否充分发挥才智,取得成功的法宝。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大学生对提高交往能力的意识变得更加自觉。
2.大学生交往苛求的背景因素
(1)“坚持我的”――个性自我意识盲目膨胀。21世纪是标榜个性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必会首当其冲,这是由他们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主流决定的。从社会发生变革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转型期的社会是相对多元的,其中的人也是迷茫的,“随波逐流”与“标新立异”会是社会流行的两大主题。而大学生就是其中的“一标”。他们从穿装打扮、行为语言、思维习惯等多方面,都举起了“忌讳雷同,标榜个性”的时代大旗。但是这样的“个性自我”很容易超标,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逐渐高涨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的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其一,在这些人眼中,“我”被抬到了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少考虑他人的需要,其行为也只由自己的需要来决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是兴趣所致,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交往的对象、方式;其二,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所属的群体、所生活的社会应该承担的任务、所尽的义务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这两个特点的“结合”,使一些诸如“过于自尊”与“过于自卑”,“过于骄横”与“过于无能”,“过于放纵”与“过于顽固”等“人格负因”,深深地埋植于“自我中心者”的心灵深处,谁只要触动了这个“我”字,这些“人格负因”就会立即无限地、不顾一切地极度膨胀起来,刺激和反应之间绝对不成比例,他的整个思维活动、行为方式都会为这个极度膨胀的“我”两肋插刀。
(2)“雾里看花”――人际交往心理效应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对交往对象的认知、态度、情感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交往能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结果。然而,由于人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倾向和方法原则作用下进行交往,并且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为此,交往过程中的人际认知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人际交往最易受到心理学上“首因效应”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有选择性的,交往的选择是从首次印象开始的,这就是首因效应。
顾名思义,“首因效应”就是先入为主。大学生在接触人与事的过程中,前面的信息在大脑中嵌入的程度比较深,至于后来的信息,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第一印象的“干扰”,再加上人的认知过程具有“非矛盾化”的倾向,人会本能地加以拒绝,以免发生矛盾。这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往往会导致认知的偏差。
另一个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是晕轮效应。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人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是从交往对象的某些主要而突出的局部特征出发,不自觉地扩大和强化整体形象。如有些大学生衣着打扮追求另类、张扬个性,让一些同学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可能是小混混,不敢接近;有些恋爱中的男女倾慕对方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她)看得处处可爱,就是所谓的“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一种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尽管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存在着种种不良趋向、种种问题、种种隐患、种种障碍,但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健康的、积极的。笔者以为,只要高校、家庭、社会都来关注这一问题,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并发挥各自的教育、引导等功能,建立问题的发现、认识、引导、教育和治疗等机制,我们一定能帮助大学生们建立正常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刘晓新,毕爱萍.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2.
篇3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积极人际交往能力;培育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6日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大好时期,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黄金阶段。青少年学生不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与生活,都需要与人交往。否则,就会在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之间筑起一道心理屏障,把自己与他人分开,进而妨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育是一项重要内容。
一、青少年学生积极人际交往能力的内涵
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素质。青少年学生积极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学生表现于人际交往活动过程中并影响其交往实际效果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的总称。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比较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内涵非常丰富。积极心理学家们在不同的场合曾提出过24种积极心理品质。积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意思:①肯定的,正面的;②进取的,热心的。因此,本研究认为青少年学生积极人际交往能力所强调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有三种:肯定认同、主动热情、乐观进取。
首先,青少年学生对交往对象要有肯定认同的意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要想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就得肯定人的差异性,承认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并学会尊重他人的看法。
其次,青少年学生要以一种主动热情的态度去对待交往对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对那些主动向自己示好的人往往会心存好感。因此,主动的心态往往能获得良好的交际局面。同时,心理学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往往很容易融入一个新圈子,因为热情的人能把自己良性的情绪传染给别人,所以人们都乐于接纳热情的人的融入。
最后,青少年学生对交往结果要持乐观进取的心态。现实中,很多青少年学生人际关系不好是因为他们害怕交往失败。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因此,对交往结果持乐观进取的心态有利于获得良好的交往效果。特别是当面临交往危机时,持乐观进取的心态,主动解释,消除误解,对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二、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成因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2010年在北京、大连、长春、太原、贵阳、长沙等城市选取当地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生进行了人格状况调查,于2011年3月了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各年龄段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其中,初中生与父母的争吵增多,不愿意跟父母交流,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也害怕父母的批评和唠叨;75%的受访高中生觉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问题或偶尔有问题,55.5%的高中生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可见,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令人堪忧。而缺少人际交往训练以及对手机、网络的依赖是造成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当前的教育基本上来说还是以升学率为导向的,中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奖金与升学率挂钩。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是学习好,一好遮住一切问题。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活动或正常交往能力则缺少关切,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建立社会交往的训练和要求不多。而家长,包括学生自己,也都认为应当把学习放在首位,甚至将学习作为学生的全部生活。这使得青少年学生缺少人际交往的基本训练。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青少年摆脱不了信息洪流的包围,网络作为这些信息强大的载体,对孩子们的诱惑很大,他们很容易陷入其中。同时,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和手机功能的日趋完善,部分青少年对手机产生精神依赖。一项“中学生一般用手机做什么”的调查显示,除与家人联系外,中学生用手机主要是为发短信、玩游戏、上网、闲聊。很多学生,都是埋着头走路的“拇指族”。在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下,一种“宅”文化开始流行,一些青少年学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上的“社群”认同感,而面临现实人际交往的困难。
三、青少年学生积极人际交往能力培育对策
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积极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育主要应关注三种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即对交往对象肯定认同的意识和主动热情的态度以及对交往结果乐观进取的心态。
1、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交往对象肯定认同的意识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目的。人们的交往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怀着功利的目的去交往,一心想着对方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就很难对那些暂时不能帮助自己的人做到肯定认同。因此,应帮助青少年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把接纳对方作为交往的目的。
其次,教会学生换位思考。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都是在教人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对人要求就不会苛求,容易产生宽容态度。如果时时处处尊重和理解别人的选择,就可以减少误解,有豁达心胸,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最后,进行平等相容训练。将全班学生分为6~8人一组,每组在教师给定的时间内,就某个题目发表意见。题目要具体、可操作,可以是与团体有关的问题,或是生活、学习上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活动的规则是不评论他人意见正确与否,主意最多的小组获胜。
2、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交往对象主动热情的态度
首先,培养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名人传记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交能力的重要性,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获得交往的乐趣,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主动交往意识,让他们勇于交往,善于交往,摆脱被动交往。
其次,传授主动交往的技巧。教师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记住别人名字,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主动关心别人,主动为别人排忧解难等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同时,让学生在与人交流中学会寻找彼此的共同点,引起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此外,主动不等于话多,不要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喋喋不休,要让学生尊重对方的话语权,学会倾听。
最后,让学生学会捧出自己的热忱。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热忱能给对方以莫大的激励和鼓舞,让对方倍感亲切,愿意交往。热忱源于兴趣,与人交谈要表现出对对方的兴趣,要经常和对方保持目光交流。听别人讲话时要正视对方,并用自然、真诚的表情来呼应对方的讲话。微笑传递热情,与人交流要经常给人以友善的微笑。
3、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交往结果乐观进取的心态。乐观是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所存在的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体验。大部分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乐观虽然具有一定的天性成分,但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大部分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习得性乐观”。因此,教师应让青少年学生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保持乐观的交往心态,坚信自己能够取得良好的交往结果。比如,让学生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大家都喜欢跟我交往。”除言语暗示外,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暗示。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同时,乐观还包括对他人的乐观,也就是要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
此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去面对人际交往困难或人际关系危机。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先仔细分析个中原因,自己想办法解决。面对自己的确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向教师、专家请教。让学生在面对人际关系危机时,学会尽快采取积极的措施去缓解,包括向对方道歉,但态度一定要诚恳,让对方感到他在你心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坚信,只要自己付出真心、满怀诚意,就一定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同舟.论人文关怀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李晓宏.我国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问题突出[N].人民日报,2010.3.16.
[3]张颐武.青少年人际交往恐惧症[N].天津日报,2011.7.3.
篇4
1影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缺乏适应职业压力的优良心理品质护理工作中有大量平凡、琐碎、繁重的基础护理内容,专业发展、知识更新、事业竞争带来的紧迫感,以及“三班倒”的轮换工作制打乱了精神科护士身体的生物钟节律。部分精神科护士对此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当事与愿违时,便感到难以适应,表现为心理压力大、情感脆弱、焦虑。
1.2精神科护士工作环境特殊精神科护士面对千差万别的精神病患者,要在病人病情变化莫测的环境中工作自如,要在一个充满“应激源”的环境里超负荷的工作,易致身体疲劳和加重心理负荷[1,2],影响自制力。
1.3心理卫生知识缺乏由于多数精神科护士未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和训练,心理知识缺乏,一旦在工作、生活中受挫,则不会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的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平衡和细节的完善,易造成护患冲突,人际障碍。
1.4社会心理支持不足社会上仍有部分人对精神科护理工作持有偏见,护士为患者、社会付出的艰辛劳动,有时得不到社会的公平认可,再加上在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的不尽合理,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失落感”。
2精神科护士树立健康心理的措施
2.1基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精神科护士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境,首先要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尊、自爱、自强,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的评价自我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使心理处于平衡状态。其次是调整心理需要,人的心理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是激起人们行为的原动力。护士应有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以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并以此作为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从而自觉地为此勤奋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心理失落”时,正确的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获得心理的自我平衡。再次,应努力做情绪的主人,培养良好的性格,保持乐观、恬静的心情,有健康向上的精神和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不把消极情绪带入病房,用积极情绪感染和影响患者,并由此得到理性上的愉悦。
2.2注意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遭受挫折后,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如自己不善于排除困扰和减轻心理压力,这种不正常的心态就会影响人的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3]。由于精神科护士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多,随时都有可能接受来自患者的许多“不适宜的刺激”。如患者在发病时,因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就会心情烦躁,主观感知异常,激惹性增高,从而产生攻击护士的言论或行为,导致护士人格尊严受损,工作受挫。而且由于女护士自身的生理特点,在经期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减退、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也会引起护士失去自控力而与患者冲突。护士要避免和消除自己因受挫而产生的心理困扰应做到:①必须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护士因善于学习和积累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经验,对患者所表现出的误会、不配合甚至不礼貌的行为,采取谅解的态度,可用“角色置换”来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冲突。②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护理学涉及面很广,护士应广泛学习护理专业的边缘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评价事物的能力。丰富的知识贮备,还能使护士在挫折面前头脑清楚,应变自如,摆脱心理困扰,以更大的热情做好工作。
2.3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升华积极情感如果不良情绪长时间郁积在心里,就会引起机体内环境失调。而在特定场合,采取恰当方式,选择适当对象,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和心理紧张程度,恢复心理平衡。如护士受到难以忍受的刺激、苦闷、烦恼、心情较差时,可在亲友、同事、领导面前倾吐心声,这样“一吐为快”后,能在亲友、同事、领导的开导下,获得心理上的轻松和满足,重视过程,淡化结果[4];重视参与,淡泊名利。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科护士应努力将自己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积极情感,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
2.4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护士的交往面广,社会关系、同事关系等等人际关系复杂。护士要在这些交往中主动创造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才能有自然、和谐、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健康的心理环境,有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护理才能。为此就应学会运用下面的一些交往技巧:①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坦诚、豁达、不封闭自己,主动寻找与他人心灵沟通的纽带和交流信息的契机,缩短与他人、与社会的距离。②积极运用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因素[5]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护士沉稳自然的仪表,端庄大方的举止,和气的话语,能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患者康复,人际交往中的团结友爱、真诚帮助、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工作,能产生相似性吸引;渊博的护理学知识、精湛娴熟的护理技能,能在交往中发挥影响,产生人际吸引力。③精神科护士应随时调整自己,自觉接受集体规范的约束,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护士具备了宽广的心怀,才能在人际交往中以信任之心待人、以赤诚之心待人、以平等之心待人、以包容之心待人。
2.5创造良好的职业形象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活动,人对社会环境刺激的心理反应是有意识的、主动的[5]。由此看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赞誉,才能赢得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和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支持,改善护士的生活环境和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才能在积极的社会环境中创造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成为增进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和心理卫生的动力。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士要保持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就要从自我做起,努力追求一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他人充满理解,对事业和生活充满信心,对社会主动适应的积极状态,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涓虹.护士角色转换不良与护士身心疾病.实用护理杂志,1993,9:32
2胡容.缓冲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对策.护理学杂志,1994,4:181
3李新.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209
4张伟.临床心理护理理论.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4.9-10
篇5
摘 要:大学新生在进入高校后,将会面临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如何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将会是大学新生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对每个成员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健康的宿舍人际关系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也非常大。因此,解决好大学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及健全的人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宿舍;人际交往不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其人际关系也越来越重要。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而在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中,人际交往不适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这种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在和自然搏斗的原始人中,人际关系是非常单纯的,所以在原始人中发现精神病是很少见的。等到人际关系复杂起来以后,人类的心理适应也便从此成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了。”①大量的调查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不适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人际交往紧张,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而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宿舍人际交往不适又是最集中最主要的,尤其在大学新生中表现得更为普遍。
宿舍是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参与人际交往最直接和最频繁的场所,如何处理好与舍友的关系是他们对于人际交往的一次最深切、最真实的体会,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能力和为人处世态度的一个重要标尺。同时,宿舍作为学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对整个校园的和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找出大学新生宿舍人际交往不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新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
(一)忽视交往
在刚刚进入大学的部分新生中存在着一部分漠视人际交往的同学,他们对宿舍事务毫不关心,对宿舍同学态度冷淡,他们大多性格孤僻,对人对事缺乏热情,喜欢独来独往,往往拒绝参加宿舍集体活动,使宿舍其他成员产生距离感。
(二)过分亲密
在大学新生中还有一部分同学,他们整天都粘着室友,不管室友是否愿意,做什么事情都拉着室友一起,认为这样才是对同学友好的表现,殊不知过于亲密的交往使得室友失去了和别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狭隘的人际交往让室友觉得空虚而对此人的“友好”也会烦恼不堪。②
(三)小团体的出现
新生们在刚入校时,大多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活动,大家一起吃饭、逛街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磨合、适应以后,宿舍开始划分为几个小团体,大家三三两两的组合,舍友之间的亲疏关系与开学初相比呈现出明显差异。
二、大学新生宿舍人际交往不适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主观因素
现在的大学新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成长在一个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的时代,由此带来的社会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们,接触了很多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他们的个性更加鲜明、独特。而在“90后”群体中,独生子女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他们往往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中长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利益得失放在首位,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精神。加上独生子女缺乏家庭内部的横向交往,因此,人际交往的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同时,有的同学由于自身素养不够,不懂得尊重、包容他人,导致在群体中不受欢迎。另一方面,大学新生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上大学以前,家长和老师几乎把重心全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上,忽视了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而相对单纯的中学生活环境也缺乏人际交往的条件。进入大学,很多同学希望能处理好与宿舍同学的关系,但是由于缺乏对人际交往技巧的把握,遇到问题不善于与同学交流、沟通,往往凭直觉来处理,经常弄巧成拙,导致宿舍同学之间矛盾出现,关系紧张。
(二)个人客观因素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生源省份日趋多样化,同一宿舍由多省份成员构成的情况日益增多。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大学前几乎只与当地同学交往的情况发生变化,由于宿舍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一旦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就容易引发同学之间的小矛盾,如不能很好地处理,势必造成小矛盾升级,导致宿舍成员之间关系恶化。同时,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也容易造成宿舍成员之间交往不适。一般来说,开学初期,新生们会在彼此的接触中慢慢寻找与自己家庭背景相近、兴趣爱好相似的玩伴,而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差异较大的同学往往难以深入交往。
总之,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大学新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不适的现状,为其学习、生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而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快速适应大学新环境、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如何处理复杂的宿舍人际关系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全新的挑战。
三、构建大学新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一)学习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大学新生之间由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差异所导致的宿舍矛盾是最为突出的,因此,差异是大学新生宿舍矛盾产生的导火索。面对客观存在的种种差异,回避与忽视都不能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正视差异,真诚地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使舍友间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彼此理解对方,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在沟通时,要选择恰当的说话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恰当的词汇与温和的语气都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同时,要做到诚恳待人。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能够相聚在一个宿舍,是难得的缘分,每一个成员都理当珍惜这份情谊,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把宿舍同学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遇事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样不仅会减少矛盾,还可以不断提升个人素养。
(二)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尊重他人
当代大学新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往往忽视自己的缺点,放大舍友的不足和问题,这些都为宿舍矛盾的出现埋下了一颗“炸弹”。客观地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够使大学新生在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发现舍友身上的闪光点,并懂得欣赏和赞美别人。面对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其他宿舍成员,要学会尊重他人,。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保持个人卫生和宿舍整洁、作息规律、不乱拿乱放舍友的物品等等。
(三)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等心理咨询方式的作用
要帮助大学新生构建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整个学生宿舍管理中来,心理咨询中心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相关者,能够帮助新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健康课、团体辅导等方式都有助于新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舍友,帮助新生学习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技巧和面对冲突矛盾时能够积极应对、冷静处理的心理品质。
总之,大学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利于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提高大学新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步入社会,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注释:
① 王极盛.青年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② 董珊.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新生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0):64.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印象管理;人际交往;自我
引言:良好的人际互动中个人的印象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但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以及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在文章中做了浅入深出的分析与探讨。
1.印象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进行印象管理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大家在出门之前都要梳妆打理一番?为什么陌生人之间说话如此客套和彬彬有礼?为什么社会奉行长幼有序,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规范?对此,我们将从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关系的一系列研究开始解释。首先是印象管理的理论基础,这里有两个理论足以说明人们进行印象管理的原因。
1.1自我服务偏见
戴夫・巴里(Dave Barry,1998)指出,“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强。”每个人在自我服务偏见的意识之下都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聪明,有能力,并且具有更多的优点。这种内心深处的信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在人际互动中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而且也直接导致人们希望在实际行动中能够有所作为来进一步证明内心的信念。在遭遇失败和挫折时会表现出寻找各种合理借口,推卸责任之举,而取得成功时则会侃侃而谈,高估个人才能与贡献。我国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振道在获得该奖后就心生隔阂,分道扬镳,其根本的原因是两人因各自对诺奖获得所做贡献大小存在严重分歧。高智商的人都如此,何况凡人呢。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出于自我服务的偏见,人们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更与众不同。
1.2第一印象效应
人们喜欢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一个人的信念、态度、偏好等等做出推测与判断以形成其总体印象。这种认识的特点是比较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同时人们还可能通过形成的第一印象推至某人内在的性格品质。社会心理学家也把第一印象效应称之为首因效应。第一次见面、接触、谈话、动作等等都有可能让人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第一印象效应的好处是方便人们迅速、省时的提取个人信息,以便更快的做出辨别与判断。当然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夸奖和社会赞美的倾向和需要,都希望初次见面在他人心目中留下好印象,所以在与陌生人接触与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刻意的装扮和塑造自己,以期能得偿所愿,给他人留下好的形象。
2.印象管理策略
由于第一印象的效力和个人自我服务偏见的倾向,人们会想尽办法,千方百计来塑造个人气质和形象。那么按照社会心理学的人际交往原理,我们应该用什么技巧来实现此目的呢。这里提出了三大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2.1自我展示
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依据个体的穿着、言语、行为、表情以及其与所处情境的一致性。因此恰到好处的自我展示是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正确着装的基本原则是得体而应景。一个人的穿衣打扮应当懂得依照自己所处的具体场合,而选择与其所相适应的服装。如面试衣着职业化,休闲衣着娱乐化,锻炼身体衣着运动化。人与人之间交往所接触的各种具体场合,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公务场合、社交场合和休闲场合。在公务场合,着装应当重点突出“庄重保守”的风格。在社交场合,着装应当重点突出“时尚个性”的风格。既不必过于保守从众,也不宜过分地随便邋遢。休闲场合,着装应当重点突出“舒适自然”的风格,没有必要衣着过于正式,尤其应当注意,不要穿套装或套裙,也不必穿制服。
语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对口音的好感会导致对讲话者的好感。所以,交流过程中人们要注意使自己的话语流畅、语速适中。说话流畅是讲话者有能力的标志,而不流畅则表明焦虑和紧张。同时语言随谈话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这一点,社会心理学家尤为重视,交往的目的不同、场合不同,说话方式也不相同。例如,教授只能传递与课程有关的信息,而不能大讲特讲自己的假期。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必须知道提出特殊话题的合适时机、在非正式场合,保持愉快和放松才是重中之重非言语交流方式方面,如:眼神交流、手势等,交往必须遵守社会文化准则,这一过程通常是由非语言线索来控制的。这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目光接触和方向定位。一个人只要拒绝目光接触或方向定位,那么他或她就是拒绝交谈。我们要读懂别人的信息。与人交谈时,面向对方和凝视对方是表达友好的途径,但是要记住,千万不要让你的目光肆无忌惮。
2.2晕论效应
生活中人们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形成一套能快速认识他人的简易方法,晕论效应就是其中一种。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基于这样的知觉他人原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会主动的塑造一些自我人性的中心品质,以自动激活其他关联品质。如善良―大方,善良是中心品质,大方是关联品质。当人们认为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时,也必定认为你是一个大方的人。又如同成功的―雄心勃勃,当众人认可你是一个成功的人时也会界定你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此在社会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塑造符合大众认知标准的积极的人格品质,如真诚、乐观、进取等等。
2.3相似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某人与你越相似,你就会越喜欢他。相似性产生喜爱,这是放之于每个人身上都适用的规律。人们在认识周围的人或环境时,都以自我为参照的。共同性和相似性能激发彼此更多积极的情绪感受和滔滔不绝的语言,人们不仅喜欢那些与自己想法一样的人,而且还喜欢那些与他们行为一致的人。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最先自我介绍的内容常常是我是谁,来自哪里,我的爱好是什么。这样的一种自我表白实质是为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能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切入点,也为进一步深入交往做好铺垫。道不同不相为谋,相似的信仰、价值观、人生态度和理念是人们彼此成为朋友的前提,也是发展为亲密战友的重要保障。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想成为“人来熟”,那就发现彼此的相似点,它会让彼此迅速倍感亲切;如果想周围环绕更多朋友,那就放掉你们之间的差异,挖掘相似点,它会让彼此生活不再孤单寂寞。如果想拥有知己想让你们的友谊天长地久,那就发展出更多共同的兴趣爱好。(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社交特点;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07-02
大学除了学习知识之外更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已决定了其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将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但是,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经历只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所以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最终导致不敢参与活动,妨碍了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学生则因对己缺乏信心,对人缺少信任,很难与他人深交,有的则因人格因素,产生与他人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
贫困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交方面所反映出的问题更为严重,有的甚至走向极端。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凶杀案”主犯马加爵,在发生问题之前已经有了一些预兆,他孤僻、敏感、朋友少,一个人独来独往,有了心理困惑不是及时向人倾诉,而是一个人钻牛角尖,从而积怨越来越深,不可自拔,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如果当时能向他人倾诉,把苦恼及时排解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一、贫困大学生的社交特点
1.贫困大学生在社交中较自卑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自信心明显不足,而且敏感多疑。经济上的贫困,尤其是通过与普通学生甚至富裕学生的比较,致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影响了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自信心。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家庭的重担使他们细致、懂事,他们把升入大学当作改变自己及家人的生存状态的转机。但是,一个从穷山沟里出来的学生,要想融入现代社会,实际上要付出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努力,这使他们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同时他们往往无法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怕自己的言行举止被他人嘲笑,导致在交往过程中不自信。这类学生中还有一少部分是城市下岗职工的子女,特别是父母双双下岗的家庭,子女升入大学无疑会使本已以接受政府救济而勉强生活的家庭雪上加霜。他们有的因贫困而感到羞愧,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以表面上的自强,甚至自负,来掩盖内心的自卑。
2.贫困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没有被充分挖掘
尽管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自信心不足,但并不是说他们不会与人交往,有的学生的社交能力还是挺强的,只是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了打击。如来自农村多子女家庭的学生,尤其是女生,从小便懂得谦让、分享与分担,他们与同学一旦建立了朋友关系,其友好相处的能力要好于那些家庭状况优越,千般宠爱集于一身的学生。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比如,适应能力较差。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当刚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时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关键就是逐渐在过去环境中所形成的某些期望以及原有的某些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从而逐渐适应新环境,这些是当代大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是,与城市和富裕家庭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要困难得多,他们需要改变的更多。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文化氛围的不适应,使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甚至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面对这么多的环境和心理上的不谐调,使这些学生难以很快融入到新的社交群体当中。再加上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去打工,为生计奔波,同时拼命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档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没有时间、必要的费用和精力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去参与校园和社会的文化活动。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尽管有95%以上的学生“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但现实中贫困生只有少数人参加了班级、学校或社团组织的活动,而普通学生却只有少数人没有参加这些活动。同时由于自卑,贫困生一般多与自己经济条件相似的同学交往,而且较少参加同学聚会等活动,因为他们担心这样要花钱,所以会刻意回避。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把自己的交友欲望的满足倾注于网络,日子一长,同学们就会对其产生“性格孤僻、自卑”等看法,而贫困生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被大家孤立、忽视的感觉,从而很难建立新的友谊。尽管如此,贫困大学生还是很在意同学之间的友情,他们更渴望朋友,更在乎朋友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更怕失去朋友。所以,一旦朋友间出现了矛盾,往往“当局者迷”,夸大矛盾,处理起来也会更加感情用事。
3.贫困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显示了较强的支配性
由于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多子女的家庭,且在家里排行非老小(在农村多子女家庭中的排行老小的学生并不是贫困生,因为他们除了父母资助以外,还有已参加工作的兄姐的支持,所以经济来源较广)。他们在家经常帮父母分担家务,照顾弟妹,遇事较有主见,因而,尽管他们的社交圈子较窄,但他们在自己的社交圈子中会比较主动。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强势地位,较爱支配人,而且办事比较专断,从而导致有时会我行我素。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学生在处理人际冲突时不会主动做出让步,从而使朋友关系僵化的一个原因。
二、贫困大学生社交困境的改进措施
1.加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并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应多开展一些促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积极而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建立贫困大学生社团,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辅导员、班主任应多了解学生并发现贫困大学生的优势,组织活动时对他们做适当的安排,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未被忽视,自己的能力被肯定,从而有助于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活动,努力表现自己。
2.探索有效的学校心理咨询方式
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几乎是虚设,很少有贫困大学生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他们除了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外,强烈的自尊心以及与咨询者打交道对本已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考验。而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在改善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团体辅导为参加者提供了交往的机会,使前来咨询的贫困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通过贫困大学生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贫困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真实而客观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主动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从而获得新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
3.贫困大学生要克服自身不足
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努力是改善自己的社交状况的关键。贫困大学生应树立主动交往的意识,要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和不善交往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自我人际价值感偏低,导致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效能感低,从而使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自信、被动,实际上他们更渴求他人的赞许,为避免碰壁,他们又往往采取了自我封闭的态度。因此,贫困大学生应该肯定自己在交往中的作用,全面看待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变通,减少在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对失败进行合理归因。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会主动地与人合作和沟通,要以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主动与他人交往,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并从小事做起,注意社交礼仪,逐步走出社交困惑的怪圈。更要消除恐惧,大胆地走出校门,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中去体会和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当然最关键的是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一定要以诚相待,以诚办事。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
参考文献:
[1]梁执群.社交心理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陈菊珍,刘华山.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
篇8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一
内容提要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在xx年以后出生的,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校园问题,偶尔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大学生的交往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
大学生 交往问题 原因 建议
一、大学生交往障碍种种
大学生以专业分班级、以学科分院系,班级和院系是他们生活的团体,一个单纯的高中学生上大学后,若不小心被别人鄙视或被拒绝于团体活动之外,而他又不善于交往,不在改变中得到提高的话,就有可能进入孤独、压抑的境界,从而可能困扰大学四年的生活,甚至影响未来的行为。 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一般都缺乏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经验。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他们一方面在本能状态驱动下渴望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后天养成的惟我的行为模式,有时他们适应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龄人之间那种平等的争吵、合理的冲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则,因此客观上群体包容不了他们;主观上自己也容纳不下群体。 主要症状①自我封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应或不感兴趣,不愿与他人交往。②容易冲动:对于身边发生的一点点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身心愉快,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心情不愉快,有时还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
二、 大学生交往障碍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交际问题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社会人口政策发展及家庭生活的影响。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些孩子聚在一个集体里,会出现中国特色的人口问题。上世纪xx年代以前,中国的家庭不仅存在纵向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关系。 横向关系体现为每个家庭基本有两个孩子以上,邻里之间的孩子相互串门。小伙伴在嬉笑玩耍中避免不了受伤挂彩,吵嘴哭鼻子,但是孩子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竞争与合作,形成人际观念。自从我国实施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横向关系没有了,孩子享受的是纵向血亲(爷奶、父母)带来的呵护甚至溺爱,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等等。小伍上大学了,没过多久,他觉得宿舍太窄,班级无聊,独自在校外租房,又把一个来自西北的女学生招来同居,他免费供她吃住,她则每天洗衣做饭,陪他睡觉,说不清是小两口
儿还是主仆关系。这消息传到了小伍的家乡,母亲觉得孩子闹腾得太过分,于是打来长途电话兴师问罪。没想到孩子挺着脖颈蛮有理: 你们从小对我娇生惯养,我又不会洗衣做饭,一个人怎么生存?。一叶知秋,从小伍的家庭可以看出当代校园的新问题。
2、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吸纳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矛盾。与中学比,大学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强调的是个人的兴趣与发展。中学时期住宿比较集中或居家,每天的安排有固定的规律,班主任也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来适应这个环境。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可以与社会人员交往,可以自由上网吧甚至在宿舍中直接上互联网。
3、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若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就会影响一生。大学生在校园里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大学生可以钻研浩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在广阔虚拟的Internet空间里漫游。糟糕的是迷恋游戏的同学,在反恐、传奇等界面中不能自拔,忽视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人际活动,因为实际的远不如虚拟的精彩。这样的大学生如果自控能力弱小,就会觉得自己不顺,甚至对别人出手。另外,不注意人际关系培养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社会中喜欢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小灵是个文静内向的学生,以较高分数从乡下考入大学,刚开始满怀激情,但不久后发现自己不知道怎样与别人交流,看着别人开开心心地谈天说地,高高兴兴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她感到心理极其紧张和不安,甚至不愿意在人多的地方出现,曾有不如回家算了的念头。从认知心理学方面理解,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来自经历与感受。与他人交往的经历就像输入大脑的信息,交往时所产生的感受好像一个软件包,经过当时的加工处理与实施则组合成文件。像小灵及那些常一个人在家里的孩子们,中学时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平时极少与他人接触,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与人交往的客观环境,缺乏与人语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与人交往的现实感受,因此也就无从形成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这就使得他们在大学校园相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到手足无措和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建议
根据内因主导外因的辩证思想,要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设立必修课程,以求改变他们的思想;然后,发展针对个体的信息咨询活动,做到点、面结合。
1、设立交际与心理的专业必修课,进行公开的正面宣传教育。每个人都有发现别人内心秘密的欲望,一般来说只有敞开自己的心扉,才可能走进别人的心里,主动向别人示好是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融洽的第一步。交往的过程中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通过角色置换来看待问题,也许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同时要明白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不要强制改变别人,尊重他人,不过高要求别人,以豁达心胸与他人合作。室友的好友来访,热情接待,休息时间,切勿大声喧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的。
2、发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但也可能易趋固执、钻牛角尖。一些学生虽然平时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交流,
但对心理咨询却有一定的需求,他们可能从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得到解释和慰藉。在目前校校通和舍舍通的条件下,建议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上设立采用不见面、不记名的文字、语音同步咨询服务,以便能使该项工作能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成为学校的现代教育品牌之一。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学生、家长与老师的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中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情感、认识及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是以寄宿为主,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并不能及时了解,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沟通,互相配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二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记得一位叫做戴尔,卡耐基曾的名人说: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们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因此,我们小组开展了此次调查,目的在于大致地了解我校蔡家关校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情况,并针对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借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优雅、和谐、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寝室文化,并帮助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调查内容
1、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分类
2、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艺术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网络调查法
3、文献法
四、调查对象
1、南通大学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以及已从事工作的校友。
2、全国各大高校学生(含中专,大专,及研究生博士生),应届毕业生、以及从事工作多年的大学生。
五、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交往方式多样,交往范围开放,交往内容广泛,交往界限淡化等诸多新特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自我中心、功利化、消极闭塞、虚拟淡化等不良倾向。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要遵循正确的交往原则;积极参与交往,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注重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
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分类
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相互间进行的交流或联系。人际交往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反馈和干扰。
分类
人际交往按交往的规模分,有个体间交往、个体与群体间交往、群体间交往;按交往的媒介分,有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按交往的途径分,有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按交往组织结构分,有下行、平行和上行三种交往方式。
人际交往的功能
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体现出人所共有的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功能。
交流信息功能
人际交往是实现人际信息沟通的基本条件。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信息交流、信息增值的过程。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是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维。同时,人际交往可以使人克服认识中的盲点,具有比书本上获得信息,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点。
自我认识功能
人对自我的认识并非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通过交往,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所说的镜中之我,即他人如一面镜子,我们只有通过交往,通过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他人那里的反映,才能更加恰当地或更为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孔子也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只有善于与人合作和公事,在高水平上进行人际交往,才能是自己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获得自我完善,实现人生价值。
心理保健功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心理机制。不少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曾对孤独感做过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哈类等人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将猴子置于不锈钢的房子里,温度事宜、空气流通、清扫和喂养等一切工作都是自动化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剥夺研究发现,被隔绝交往的猴子远比正常交往情况下的孩子有更强的恐惧反应,它们在情绪和交往行为上收到损害,精神上是不
完善的。健康的人际交往使人心情舒畅、快乐愉悦,获得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满足感。尤其是遇到苦闷、困惑、恐惧等情绪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获得亲朋好友的同情、理解开导和帮助,得到心理支持和精神抚慰,相反人际关系受阻,会使人压抑、失落和孤独。
行为协调功能
人际交往执行着协调人们行为的作用。没有交往,就没有关系,就不能形成相互作用的准则,就没有行动的协调和一致,社会的共同活动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人际交往促成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形成联合的强大能量,创造着人间的各种宏伟奇迹。友好的将往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形成,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有社交自卑感、社交嫉妒感、社交猜疑心、社交报复心、社交恐惧感、自我中心。
自卑是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大学生社交自卑主要表现为交往中比较忧郁、悲观、孤僻、自我封闭、言行被动,在社交场合拘谨、避让、退缩。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自我期望是形成大学生社交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受自卑情绪影响的大学生一般具有敏感与虚荣性、掩饰性等心理特点。
应对策略有:一、正确认识自己,修正理想自我,扬长避短。自卑者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具体做法有:一是自我举例法;二是征求意见法;三是与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但理想的建立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理想标准的确立应当以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为原则,只有这样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
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这是一种纯心理学的方法。要多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体验过去成功的快乐,不断提醒和激励自己,使自己在心理上确信能够获得成功。
三、学习自信行为,自卑的大学生还应当在交往中学习自信行为。比如锻炼自己在说话时做到声音洪亮,不吞吞吐吐,当对方声音超过自己时,学会故意将声音放低,掌握交往主动权;练习自己能径直向对方走去,讲话时敢于与对方有眼神交流。
四、改变不合理观念,学会放下,从社交阴影中走出。自卑者在认识上大都受这种观念之害,要学会改变观念,做到拿得起放的下,保持一颗平常心。
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大学生社交嫉妒一般表现为在交往中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这种嫉妒感具有潜隐性、对等性、行为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虚荣心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
应对策略有:一、纠正认知偏差,正确看待别人的能力和长处。嫉妒者在别人成功时,总以为别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威胁,有碍于自己的发展。实际上,别人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努力,荣誉是他努力的报酬,嫉妒者不应该把别人的成功等同于自己的失败。
二、学会对比方法,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升华。在看到别人优点的同时,要善于看到自己比别人优越的一面,平衡自己的内心,遏制嫉妒心理的产生。
篇9
一般来说,警队同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1.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交往
警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的集体,以集体活动为中心,成为警察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特点。这种人际交往成为同事之间形成亲密战友关系的有利客观外在条件。
2.平等交往
在警队里,不论职务高低,上级还是下级,政治上一律平等。平等交往有利于警察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警队的凝聚力。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平等的交往模式对于形成警队内部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服从往
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警队的纪律,也是警队夺取胜利、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铁的纪律,是警察人际关系区别于其他群体人际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警察人际交往的服从性与平等性并不相互对立。服从性主要体现在工作关系上,是正式组织意义上的等级关系,是非情感性的。尊重与爱护警察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就能形成一种极为牢固的良好的警察人际关系。
警察交往的心理学原则反映了人际交往普遍的心理规律,也是进行友好交往的一个实践准则。只有把握和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在交往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引发积极的交往行为。可参考的具体交往原则如下: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尊重自己就是尊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自重自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工作,尊重他人的感情、愿望、习惯和爱好。在交往中先学会尊重他人,就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双方才能进行友好的交往。
2.真诚原则
真诚会使人在交往时有明确的可知性和预见性,只有真诚,才能使别人放心,赢得别人的信任。在交往中要正直无私、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
3.宽容原则
宽容是警察进行人际交往的“剂”,可以减少交往中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宽容是要待人以宽,发现别人长处,要大度容下别人的过失。另外要严于律己,当发生矛盾时,要多想自己的不足,主动承担责任。
4.互利原则
平时,要刻苦地工作和训练,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技能,树立平等待人、团结同志、互相关心爱护等观念。通过交往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在品德、知识、自身修养等方面都有长进,产生同事之间的团结友爱。
人际交往大体上可分为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语言交往通常以达意的功能为主,传递消息性和评价性信息,行为主体通常是自觉的,而非语言交往一般以传情的功能为主。行为主体更多的是不自觉的。如果,警队掌握了这两种基本的交往技巧,就会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1.语言交往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凭借语言沟通的,语言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警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进行的语言交往主要是借助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交往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善于聆听,乐于交谈,就能使警察在良好的心理气氛中顺利交往。
(1)听的技巧
聆听他人讲话时要专心,要用心去听,而不是只用耳去听。要暂时忘却自己的想法和成见,与讲话者一起去回顾体验,要通过目光接触、点头、赞许声等给予积极反馈,增强对方表达的自信心,使他乐于讲下去。聆听时要耐心不要表现出任何不耐烦和不高兴的神情。聆听时还要虚心,不要轻易打断他,要善于发现对方思想中的闪光点。
(2)说的技巧
说是对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说是要给人听的,要使别人对自己说的感兴趣、听得明白,就应当掌握一些说的技巧。一是选择好话题,话题要有积极意义,要适合对方的知识范围、经验和对方当时的心境。二是语言要简练、通俗、生动,要说得得体,合时宜。三是善用敬语,对上级,要谦恭有礼,警察之间则要多用亲切友好的词语。四是适当赞扬别人。适时适度、发自内心地赞扬别人,可以造成融洽的交往气氛,强化人际吸引力。但赞扬要真诚适度,不要乱戴高帽。
2.非语言交往的技巧
非语言交往是指交往双方通过服饰、目光、表情、身体的动作姿态、声调等非语言行为和人际空间距离等进行沟通的技巧。在人际交往中,非语言行为虽然只是语言行为的辅助和强化手段,但它有时可代替语言传情达意,还能微妙地传递语言难以表达的“弦外之音”,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所以,要提高警察的交往能力,应当引导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一些必要的非语言交往技巧。
(1)目光技巧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接触,是人际交往间最能传神的非语言交往。在交往中通过目光的交流可以促进双方的沟通,目光的方向,眼球的转动,眨眼的频率,都可以表示特定的意思和流露情感。正视表示尊重,斜视表示轻蔑,双目炯炯会使听者精神振奋。柔和、热诚的目光会流露出对别人的热情、赞许、鼓励和喜爱,目光东移西转,会让人感到是心不在焉。交往中,适当的目光接触可以表达彼此的关注。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忽视眼神的作用,平时应注意培养自己用眼睛“说话”的能力。
(2)体势技巧
体势包括体态和身体的动作、手势。在人际交往中,人的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特定的态度和含义。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感兴趣;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侧转或背向对方,表示不屑一顾。不同的手势也具有各种含义,比如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双臂外展表示阻拦;拍脑袋表示自责或醒悟;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有些手的动作容易造成失礼,比如,手指指向对方面部,单手重放茶杯等。
(3)声调技巧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声调、在不同的场合说出来,可以表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声调,也是保证交往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与友情;缓慢、低沉的声调表示同情和关注对方;用鼻音则显示傲慢、冷漠、鄙视,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青年警察在人际交往中要细心体会声调的微妙,学会正确运用声调,以加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4)距离技巧
人都有一种保护自己个人空间的需要。个人空间距离的大小与交往的对象、内容、场合和情境有关。一般来说,人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他们的人际空间距离就越小。心理学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和情境,划分了四种交往距离: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一般在0.45米以内。这个距离属于家庭成员、亲密战友等关系最密切的人。在亲密距离交往的人,相互挽臂执手、促膝谈心,不拘小节,无话不谈。亲密距离具有排他性,没有达到那种亲密程度的人插足这个区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个人距离。交往距离在1米左右。这个区域有较大的开放性,朋友或熟人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
3)社交距离。交往距离在1~4米,保持这一距离的人们,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一种社交性的或礼节性的关系,一般出现在工作环境或社交聚会上,谈话的内容也较为正式和公开。
篇10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of time,the challenge which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istant faces are growing,this proposed to the instructor troop's quality and ability the new request,using the psychology knowledge in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appeared important,the instructor should become the psychology expert,this article attempted to discuss utilization of psychology knowledge in the university,enhanced the instructor the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enabled the university instructors to study,use and popularize psychology knowledge.
关键词: 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咨询;自我效能感
Key words: psychology;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self-potency feeling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68-02
0引言
随着时代及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在校大学生面临严峻的挑战,也由此凸显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否跟紧时代的步伐,妥善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种情况是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一个挑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除了与时俱进,不断了解与掌握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之外,还要成为心理学方面的能手,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是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唯此才能适应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情况,保证学生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本文试图探讨几个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运用,以期提高辅导员对心理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使高校辅导员能够自觉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在辅导员队伍中推广与普及心理学知识。
1心理咨询相关知识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高校辅导员成为心理咨询的能手是必要的,辅导员甚至应该成为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下面来分析我们我们辅导员如何有效运用心理咨询的原则,已经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1 对特殊情况下学生谈话的保密性原则如果学生遇到了生活上的、爱情上的,或者同学关系方面的困扰,尤其是找辅导员进行投诉的时候,保密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首先学生找辅导员倾诉就是对我们辅导员的一种高度信任,辅导员应该做的恰恰是为其保密,取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学生勇于把自己的问题讲出来,以利于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分析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果不为学生保密,不做其心灵上的“可靠支持”,那么事情就会向我们不期望的方向发展。另外,往往学生的心灵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心理困惑,而是长久“积蓄”的结果,这就可能要求我们辅导员做好长期疏导解惑的准备,这种情况下,更不能外漏学生个人的相关信息。在学生进入办公室进行倾诉之前,一般都是先掩上门,避免吵闹并创造一个安静缓和的物理与心情环境,在确保谈话不会被第三个人听到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理的咨询与疏导。
1.2 对来访学生的理解与支持的原则每个学生都会有其独特的性格,独特的做事方式,性格无对错,首先在倾听学生倾诉的过程中,我们辅导员不能排斥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按照其独特的个性进行思考,理解其行为与情绪,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学生同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做其同路的朋友,共同走出“迷宫”,而不仅仅是方向标。
1.3 与学生保持距离的情感限定原则辅导员作为来访者的亲密伙伴进行心理接近与沟通,也是有限度的,所谓“若即若离”是最高境界,辅导员与学生间接触过密会使来访者过于了解我们辅导员作为心理咨询者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生活,使咨询者的表现受阻,使其该说的不能说,不能说的反而说,这就失去了公正与客观,同时学生对辅导员了解过多,也会使辅导员的“家长”形象受损,失去权威,进行的引导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1.4 遇到重大决定要延期的原则辅导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且大多数时间会遇到学生的情绪过于不稳和动摇的情况,在这种状况下,应该做的就是稳定学生的情绪,而不是急于去帮助他做决定,待学生的情绪得以安定、心境得以整理之后,在平和的心态下再做决定,因为此时,往往反悔或者比率较小,真正的心理咨询才由此开始。
1.5 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原则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的目的无非就是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其树立起自信心,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日常的学习与集体活动中去。因此,辅导员在做引导时,务必要目标明确,把握住大方向。
2利用自我效能感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就是一个人对完成某项任务并达到预期结果是否有自信。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包括了学习与日常生活以及集体活动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自我效能感影响了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对自身所处地位的判断,影响着对自身表现的判定,从而会间接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加自信,在集体活动中更加活跃,“心理优势”比较明显,同时,他们的能力锻炼也较快、较明显,这又反过来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形成良性循环;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表现为自信心不足、羞涩、胆怯和集体活动中不够活跃,自我评价一般较低,这样不利于锻炼自身能力,反过来又无益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学习方面,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持久性以及学习过程中对待困难的态度,影响学习者对所学学科的偏好,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能够自觉应付出现的各种困难,努力调整自己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学习,并认为自己有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那么在平日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怎样运用自我效能感来全面培养学生呢?在此做一简要的探讨。结合班杜拉等人对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的研究,[1]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考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1 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满足与成功的人际交往与学习体验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与集体活动中,由于“心理劣势”的影响,导致人际交往的不正常与集体活动中不够活跃,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其充满自信的与他人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将来的生活做好必要的准备,让其充满信心的参与到集体活动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让其全面发展。①充分适时适度的夸奖学生。辅导员要寻找各种场合与机会为我们的学生“打气”,尤其是在同学们面前多夸赞其优点与特长,甚至可以在开小组会或者班会的时候可以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适时、适度即是说夸奖意图不能太明显,要找合适的场合来夸奖,也不能过度,过频,注意防止其滋长骄傲的情绪,同时要让其在夸赞与表扬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②创造机会让其在人际交往与集体活动体验成功。辅导员应该鼓励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活跃起来,指导其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原则与注意事项,另外可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来提高其人际关系的自我效能感。对于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我们辅导员更应该创造机会,创造能够发挥其个人特长与优点的机会,通过活动来增强自信,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知道,不能损害其自信、降低其自我效能感,也可以通过同学的鼓励与掌声间接的让这些学生感觉到自信,更有利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同学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全面发展。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选择,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设置较高的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而自我效能感低者则会选择比较简单的任务。我们在对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对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要着重强调其个人努力、能力等方面的内部可控性因素,对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要着重强调外部的不可控因素,以使其不降低自我效能感。[2]
2.2 通过替代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替代经验”的运用其实就是寻找典型,帮助人际关系或集体活动中以及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其发展各个方面能力与提高学习成绩的心向,从而间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我们辅导员在这方面拥有案例的优势,可以通过政治学习或者开班会的时间来讲往年的优秀同学在人际关系与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优秀同学如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等取得学习成绩的过程等,或者让这些优秀的同学自己来述说。
2.3 通过言语劝说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辅导员的积极评价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人际关系及集体活动表现时,要着重强调其获得成功时的个人因素,如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养成,以及个人努力等内部可控性因素,在其失误时,要着重强调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同学之间性格的差异需要时间来磨合、对方的情绪不好等等。在学习方面,我们对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在其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要着重强调其个人努力、能力方面的内部可控性因素,而对于其失误,我们要着重强调的应该是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题目较难等等,以使其不降低自我效能感。
2.4 利用情绪唤醒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人们在判断自身能力时,一定程度上依赖情绪所传达的身体信息,由于高度唤起能削弱行为表现,所以人们在不受消极唤起困扰的情况下,在紧张不安和内心焦躁的时候,更倾向于期待成功。所以创造和谐有序积极健康的氛围与环境非常重要,这不是仅仅靠夸奖及安慰所能完成的,这里所说的氛围与环境是大环境,是文化氛围,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使其持续地发挥作用力,不断地引导着学生全面发展。
3小结
本文通过选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比较常用的两个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与自我效能感,来论述如何针对学生的相关情况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对于心理学知识运用的过程与原则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以此来表明心理学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以期能够引起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学知识的重视,提高心理学知识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的运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