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气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供气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14
[中图分类号] F301.2;P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202- 03
我国的地籍管理规划中明确指出:土地调查的任务就是促进土地统一分类、统一调查、统一登记和统一统计,基本实现城镇土地和农村土地的统一管理,从而使土地管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在土地调查中反复提到的就是“统一体系”。然而,由于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在当前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调查中,城镇土地和农村土地一直处于分开工作的状态。不同的工作人员从事不同区域的土地调查与管理,造成了接边图形和统计面积的困难,部分偏远地区甚至出现了由于土地调查数据不清造成的权属混乱并产生纠纷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土地调查和土地管理中,迫切需要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调查,并在调查的过程中制定和应用全国统一标准和精度,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系统。实施“在内业上以图管地,在外业上以证管地”的“高科技的地籍”管理方式,就必须走一条管理规范、科学、严谨、适用的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调查之路。
1 统一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土地管理部门的统一和整合
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制约和限制,以及城乡土地资源存在的明显差异,使得我国的土地调查工作被人为地划分为农村土地调查系统工程和城镇土地调查系统工程两项,并且从事调查的机构和从事管理的部门各不相同,这就使得调查出现了数据重叠和图形接边上的矛盾,同时还加大了管理的工作量。统一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调查工作,就是要对土地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和融合,对土地调查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与分配,避免人员的重叠与交错,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地调查人员的管理水平,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2 有利于促进户籍制度和土地整理工作有效进行
现在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持续上升,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等政策逐步建立,特别是城镇化的进程在逐步加快,城乡差异在逐渐减小。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权属状况的变化每天都有,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也是大量交错和结合,城乡区域的概念也在逐渐模糊。同时,近几年由于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人口转移,很多农村人口逐渐定居在城镇,这就无形地加快了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之间的相互流动速度。再者,土地整理工作的不断实施,就使得废弃的独立工矿用地有变成良田的趋势、所属的建设用地有变为村庄的趋势。因此,统一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工作,加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系统、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对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正规化水平,促进户籍制度和土地整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3 有利于促进土地调查工作的综合性管理
在现有的土地调查管理模式下,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调查的侧重点不同。城镇土地侧重点是宗地,而农村土地侧重点是地类。实施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调查就可以使农村土地在原来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对土地权属的管理,使城镇土地在原来以土地权属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对土地类型的调查。同时,在此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可以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信息资源较为完整、准确度较为合理、现实性较为良好的土地调查信息库,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可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工作的综合性管理质量和水平。
2 统一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的优势分析
2.1 一次调查,两套成果
在一套技术方案的指导下,通过数字化的新型测量技术,使用同一工作底图,就可以得到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组成城镇土地调查和农村土地调查两套成果,这两套成果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调查工作的效率,从而达到节约土地调查成果经济成本的目的。
2.2 避免干扰,实现对接
地类图版与宗地的统一是城乡土地调查一体化的基础,它为同步进行地类管理与地籍管理提供了基础,同时避免了对宗地和地类利用电脑进行自动分析时出现的冲突、交错和缝隙等。从而使得大数据在管理中实现无人工干预的自动验算以及纯自动化的功能。
2.3 数据位置,保证一致
统一的城乡土地一体化土地调查的实施,能够真正保证城镇土地调查与农村土地调查数据汇总在空间位置定位上与统计数据结果上的一致。
2.4 数据对应,全面应用
建立城乡土地调查一体化数据系统,实现城乡土地调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就是全国的土地统计数据都建立在每一个图版的准确的面积上。并且通过城乡土地一体化调查可以逐步实现调查和数据的对应化,数据可以直接应用于地籍管理、耕地的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不动产登记等各个方面。
3 统一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具有利用价值的数据,调查成果衔接性不畅
我国正在进行的土地调查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现有的三种土地调查在标准、方法、技术和制度等多方面都难以满足土地调查日趋变化的需求。在以往的这三种土地调查中统计出的数据甚至还经常会出现在范围划分、土地分类、调查精度等方面与现实的土地需求相矛盾的地方,因而对土地调查数据利用价值有较大影响。现在,二元体系的城乡土地调查要逐步转变为一元体系的城乡土地调查,从数据上实现全面衔接,这样才会有利于对城乡土地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应用和全面统计。
3.2 缺乏统一的数据坐标系统,调查成果共享度不够
为了使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调查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我国曾经出台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这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建立,就为城镇土地调查和农村土地调查划分统一了分类体系和数据标准体系,同时也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数据系统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城镇土地数据系统和农村土地数据系统在数学基础、调查方式及精度、地类分类编码、比例尺、覆盖区域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见表1,影响了不同地区以及城乡之间调查成果的共享利用,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目标的实现。
3.3 缺乏统一的数据精度,调查成果应用值不高
通过调查分析,由于调查方式的不同,加上城乡土地一体化调查精度的分区不够准确,导致农村土地调查的比例尺是1∶2 000,而城镇土地调查的比例尺为1∶500。在现有的数据资料中,农村土地调查的精度会更为粗略,而且不同精度间数据缺少相互换算,很多因为精度不够而缺乏应用价值。
4 统一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的方法和途径
4.1 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方法
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工作应统一调查程序和方法,严格按照“三个步骤、五个阶段”进行,即按照先准备、再外业、后内业的步骤,落实好准备阶段、权属调查阶段、地类调查阶段、地籍测绘阶段和内业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标准要求,做到调查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人员准备、资料准备、技术准备、组织准备。这是进行土地调查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应该对城乡土地一体化调查的精度和仪器精度有提前的运筹。
(2)权属调查阶段:权属调查阶段主要包括界址调查、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宗地草图绘制、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填写土地权属调查表等。
(3)地类调查阶段:地类调查阶段主要包括图斑调查、线状地物调查、零星地类调查和填写土地调查记录手簿等。
(4)地籍测绘阶段:地籍测绘阶段针对调查精度不同,测绘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5)内业阶段:内业阶段主要包括对外业资料进行整理和对土地调查数据系统进行建设等。
4.2 建立城乡一体化统一数据库系统
基于目前国家对县级土地调查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有着如此迫切需求,应用国土资源日常管理中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并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就必须要求土地调查工作在数据统计方面建立并应用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数据库系统。建设要以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系统为主,同时还必须规范并整合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从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数据系统。城乡土地一体化数据的建设主要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1阶段为建库准备,第2阶段为数据采集与处理,第3阶段为数据入库,第4阶段为成果归档,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4.3 建立城乡一体化统一数据精度和标准
在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调查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标准体系的建立,一旦有了标准体系,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由于城镇和农村的土地调查数据,在数据组成、数学基础、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城乡土地一体化调查要对土地调查数据重新整合,从而实现城乡土地调查数据在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属性内容等多方面的统一和衔接。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调查必须符合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部门标准。同时,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别需要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结合实际问题的需求,对原有数据进行一定修改和补充,从而制定一套具有适用性、层次性、系统性的数据标准规范。针对不同地区范围的土地调查工作对数据的统一要求,制定出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并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标准,实现城乡土地调查数据资源共享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亮,姜栋.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理论与方法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26(6):79-83.
篇2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体育模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变革,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地处江南水乡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多雨天气”,“工学交替”等新问题,如何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构建体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正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全新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1.湖州地区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1.1湖州地区气候特点的分析
湖州市地处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体育论文,一年四季分明且雨水不断,空气湿润,雨
热同季,降水充沛;属东亚季风气候带,夏半年盛行东南风,气候湿热,冬半年盛行西北风,气候干冷。十一月下旬于次年三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低于10℃,五月下旬于九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低高于22℃论文提纲格式。初春三月仍受强冷空气影响,四月到五月中旬,雨水明显增多,常有阴雨天气,持久低温阴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降水较少,天气相对晴好;九月是初秋多雨期,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以台风暴雨降水为主;十月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活动频繁,气温下降,降水显著减少,多晴朗天气,白天温度高;冷得早的年份体育论文,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最低气温可降到4℃以下;12月初冬天气干冷,雨雪较少;整个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是一年中气温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在强冷空气影响下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5-6℃。
1.2气候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影响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气候因素有气温、阴雨、台风、日照等多种,其中气温和雨天是最主要的因素。
湖州地区常年雨天统计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年雨天最少的月份在11、12月份,而次年3、4月份2个月的雨天相对较多基本达到50%的比例,9月新生入学学期雨天要明显少于次年第二学期。以一个自然学年(两个学期)9个月的教学周期计算:平均雨天累计达108天,占到总上课总数270天的40 %。开展室外体育教学的天数仅仅只有162天,而雨天安排在室内开展体育教学的天数为108天,这就严重影响到了以室外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的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对我院开展体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特点及影响因素
2.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特点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崇德尚能”的校训,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绳,充分体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厚、技湛、商慧”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全面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产学合作”、“三层对接”、“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职业综合能力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以“应用”为导向,强化与实践教学的整合体育论文,以职业岗位和专业方向范围设置灵活多样的岗位课程。
2.2停课实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体育课开设情况:前三学期为必修课(含分班选项教学),第四学期为公选课。这样因新生入学以停课军训为主的国防教育和以停课进企业实施“工学交替”对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论文提纲格式。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岗位群停课实践概况
专业名称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含军训2周)
文管类 3 1 2 6
土建类 3 2 3 3
经济类 2 2 2 2
设计类 3 3 3 3
工管类 6 2 2 5
篇3
关键词:“三化”互动,城乡一体化
2003年以来,如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沿江开发为突破口,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为抓手,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初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并由经济薄弱、农村落后的“苏中的苏北”全面跃居南通前列,部分指标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城乡一体化。2009年,全市GDP达356亿元,增长21.4%;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51.8亿元、21.7亿元,均增长30%以上。,城乡一体化。今年上半年一般预算收入达15.43亿元,增长53.7%,增幅持续保持苏中、苏南第一,总量、税收和税收占比分居全省第10、第8和第4位。
一、以工业化为“三化”互动并进的“火车头”,带动城乡一体化。坚持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之路,快速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应税销售、工业增值税由南通末位跃居第一。加快主导产业高端化。大力推动船舶制造及配套、石化及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销售等“微笑曲线”两端攀升,致力打造一批规模主导产业集群。熔盛重工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级造船基地,2009年成为南通首家销售超百亿企业,目前手持造船定单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五。加快传统产业品牌化。引导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钢铁、机械、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我市成为享誉全国的“液压机之乡”、“肠衣之乡”。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实施新兴产业“年倍增计划”,大力引进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传感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以九鼎风电为龙头的200亿风电板块,以神马为龙头的500亿新材料板块,以省级软件园为主体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板块。
二、以城镇化为“三化”互动并进的“发动机”,推动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坚持以产业、人口、居住“三集中”为主抓手,不断加快农民集聚化步伐,将城镇打造成“三化”互动发展的资源集聚平台。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按照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定位,构建了梯度分明、发展有序、布局合理的四级城乡结构体系。2005年率先编制了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将全市332个村(社区)规划为453个新型农民社区。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七年来城镇建设投入156亿元,建成日处理15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日产60万吨的引江供水、2亿立方的天然气供气以及总处理能力15万吨的城镇污水处理等项目,实现污水处理、供气供热和垃圾处理全覆盖。交通建设投入50多亿元,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3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大力推进农民进城进镇居住。积极探索“城镇住房换宅基地、城镇社保换承包地”的新路径,加快镇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鼓励新建多层、高层农民集居房,不断完善集镇“八个一”功能配套,引导农民进城进镇居住。2005年以来,以合格小区、示范小区、样板小区创建为抓手,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6.21万户、入住5.4万户,其中多层400多万平米、百户以上社区130多个、500户以上小区近50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6%提升到2009年的近50%。
三、以农业现代化为“三化”互动并进的“助推器”,助推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为“三化”互动并进夯实基础。“三大合作”推动农业高效化。积极探索农村合作经营新模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社区股份合作社总量列南通第一、全省前茅。推动主导产业规模扩张,建成花木、湖桑、优质稻米和畜禽四大“十亿产业”板块,在全省领先。大力实施“高效农业倍增计划”,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实现我市土地产业水平在现有基础上翻番。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全面建立镇土地流转中心和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优质农业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集中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60%。品牌建设推动农业商品化。,城乡一体化。积极放大“苏·皋长寿”品牌效应,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创汇居江苏县(市)第一,农产品商标“如皋牌”火腿等10个产品获国家农业品牌产品称号。,城乡一体化。如皋黄鸡标准化示范区被列为省级示范区,并被确定为国家遗传资源。
篇4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重创双辽”战略及双辽市经济开发区增容扩区的重要一年,更是我市城乡建设事业推进的关键一年。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中心拓展,两区并进,拉开框架,基础先行,园区共建,整体推进”的城镇发展思路,着力塑造城镇特色,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实现乡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目标,促进全县城乡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双辽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必须先行先试,主动探索,统筹抓好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力争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 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网。加快推进双辽市境内高速、城市道路、铁路客货运站等重大交通基础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加强303国道、大广高速、市内公路改造升级和市内干线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消除“断头路”,建成“达标路”,形成畅通便捷的城乡交通网。
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水网。以城区主管网延伸和建设中心水厂为主要模式,建设城乡对接的供水管网,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气网。加快辽南街工商村天然气工程、液化气站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天然气向周边镇和村庄延伸,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沼气。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电网。积极争取启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改造升级一批乡镇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基地电网工程和农村公共照明工程建设,实现城乡供电同网同价同保障。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生态网。完成城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试点工程,加强重点水污染流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墓园集中管理”,着力改善城乡环境,打造生态双辽。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信息网。加快推进电话、电视、宽带网三网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数字电视一体化建设,以城乡信息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在2012年实施“方便农民五件实事”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全面铺开剩余17个村庄的实施工作。全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美化工程。5月份,我市投资100余万元实施镇容镇貌美化工程,在303、304国道沿线对行道树进行了补植补栽,对村内残垣断壁进行了修葺粉刷,对街巷垃圾进行了集中清运。6月份,随着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的实施,组建了信义镇环卫处,招聘管理人员3名,同时,划定了清扫区域,启动了环卫工人招聘工作,为创建省级卫生乡镇提供了财力保障。三是积极实施住房条件改善工程。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争取危房改造资金200余万元,在双山、东明两个行政村实施整村改造任务,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5%;在跃进村为贫困户新建住房45处,并争取残联资金41.5万元,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18处。
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建立项目整合投入机制,对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规划,整体配套,集中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市场融资机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可开发经营的土地、资产、资源,采取市场的办法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建立村级稳定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坚持走以地生财、盘活资产、服务创收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农民自主投入机制,通过产业增收、示范引导、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共建家园。
三、抓管理,在理顺体制机制上求突破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针对管理工作中多头执法的问题,科学调整和划分城市管理部门职责范围,建立城乡一体、上下垂直的管理网络。同时,认真落实区域管理、“门前三包”、定点巡查和部门协作制度,整合执法、综治和环卫等城市管护人员,以小组为单位对县城主要街道和路段实行包干管理责任制,做到全天候、精细化管理。二是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实行违法建设的动态化管理和“零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依法处理,有效遏制违法建设的蔓延势头。三是建成“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加强对公共设施、市容环境、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的科学监管,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化管理。四是实施“四化”工程。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实施城市景观亮化工程,抓好主要街区、马路市场及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同时,挖掘榆中文化底蕴,建造一批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独具魅力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和公园、广场。
四、统筹城乡管理,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以公共财政为牵引,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和“三农”发展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保障和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学区制、一校制、联校制”改革,促进教师在城乡、强弱学校之间有序流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加快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加快甲等镇卫生院和甲级村卫生室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体育健身工程,增强先进文化体育向农村的辐射力。
篇5
“十二五”期间,____县县城建设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建城区面积达到了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41.06%,初步形成了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风格特色鲜明的城市生态景观,水环城绕、绿随路移的和谐统一格局初步形成。2011年城市建设被副省长宋恩华称作“小县大变样”,2014年9月成功举办了“全省县城建设现场观摩会”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县城建设相继荣获省生态文明卫生城、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园林县城等殊荣。
(一)认真开展党的____教育实践活动
全县党的____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后,县住建局立即行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____县住建局党的____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活动文件,制定了教育实践活动“十条禁令”和“三杆标尺”,为开展好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明确了方向。在活动中,该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15次,邀请纪委同志授课2次,学习焦裕禄、孔繁森先进事迹,观看《之害》专题片,开展以“我眼中的群众观”为题的党员群众座谈会。组织全体党员到吕玉兰故乡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吕玉兰纪念馆参观,学习玉兰同志“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先后开展了集中学习、查摆问题、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阶段,深入开展自查自纠、边学边改活动,邀请县督导组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牛兰学同志到局检查指导工作,通过领导指导、自查自纠,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成效。
(二)房屋征收工作快速完成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2014年实施了刘路疃村庄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工作,利用10天时间完成了刘路疃村房屋征收工作,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房屋征收后,为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确定投资商,高标准规划设计,优先建设回迁安置房。经过比选投资人,确定出让条件等工作,过细研究,逐项分析,在反复比较筛选的基础上,确定邯郸拓鑫房地产开发公司为刘路疃区片的投资人。该公司具有房地产开发丰富经验和较好的施工管理经验,群众口碑良好。经反复计算,确定128亩土地按每亩127万元挂牌出让。目前,规划设计已与设计院沟通,正在进行基础施工。
(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
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设施建设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____镇、____镇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几年来先后建成了亿丰广场、超远小区、芙蓉小区、天竺御景园、金鑫家园、金菊园、祥和一期、温泉二期、金凤物流园、镜明商城、超远二期、金陶郦都、龙门美居、同乐二期等15个高档小区。先后对金凤大道、新华路、平安路、永济路、东龙街、陶山街等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了新能街、文华街、创业路、兴业路等道路;对文卫街、魏征路进行了翻修道路总长度达101公里,排水管网长度达149公里。
(四)规范建筑市场发展认真履行职责
一是狠抓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针对建设领域存在的未批先建、批多建少、违规开工、非法预售、物业不到位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该局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抽调精
干力量,制定详细整治方案,分区域、分阶段、分类别,对所有建筑工程进行拉网式排查、梳理、分类,逐一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经过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二是狠抓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五年来共有80余个在建工程接受监督,监督面积达90万平方米。工作中,该局将监管范围扩大延伸至北科园区、化工园区和全县9个乡镇(街道),尤其对保障性住房质量安全监管、建筑原材料质量管理、工程实体质量管理、商品混凝土使用及质量的监管。该局坚持城区日巡查、乡镇周巡查工作制,对发现的问题,下发停工整顿限期整改通知书,对检查不通过的不得开工建设。(五)真抓实干关注民生
一是集中供热。集中供热项目一期计划用地40亩。该项目由河北蓝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施工建设。目前该项目鸟瞰图已立好,施工板房搭设完成。新华路、筑先路、英才路等街道供热主管网前期勘察测量已完成、路由已确定,土地等相关手续已向省相关部门提出申报。供热项目ppp实施方案已完成。县政府已与河北蓝宝集团签定合作协议,对我县分散的燃煤锅炉房分期、分批进行取缔或改造,实施联片集中供热。利用地源热泵(土壤源)为热源为主,燃气(燃气锅炉、燃气壁挂炉)供热为辅,其他方式(空调)弥补的原则对全县实行集中供热。二是集中供气。为实现“气化邯郸、县县通气”的目标,引进西气东输管道天然气,改善我县能源供给结构,加快城区供气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全面发展集中供气,有助于我县使用环保、清洁的高效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目前,化工园区天然气门站主体工程已竣工,主管道已铺设到各企业门口,赵都化工和圣成隆两个企业已开始供气。北科园区新能街、兴业路、309国道燃气主管道铺设已铺设完毕。三是保障性住房。五年来,共新增发放租赁住房补贴65户,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00套,开工建设限价商品住房329套,竣工保障性住房1093套。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102套,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工作任务。共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769套,开工改造城市棚户区住房66套。四是农村危房改造。五年来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99户,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县住建局积极行动,及早安排,加大宣传,多次召集乡镇(街道)召开专门会议,分解任务,出台改造方案,加强质量管理,加大检查力度,使改造任务全部竣工完成。同时,按时完成了全县所有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成功举办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员培训班,为各乡镇配备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员。五是排水管网淤泥沉淀排查及清淤。五年来共对规划区内的20余条道路排水管网淤泥沉淀情况进行了排查。根据排查情况对平安路、魏征路、新华路、政府街、文卫街、建设街、卫西干渠路疃桥北侧倒虹吸等道路,在主汛期到来之前进行了清淤。六是市政设施维护。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搞好市政设施维护是关键,几年来共对金凤街、滨河路、文卫街、英才路、筑先路、新华路、政府街、创业路等街道巡查维护,更换检查井盖、井圈1000余套,收水口及盖板2000余个,疏通管道15000余米,更换、修补路缘石12000余米,维修便道砖约34000余平方米,校正树坑石3000余个,确保行人及车辆的出行安全。七是污水处理厂运营。加强争跑力度,积极向省市争跑资金,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改建。对暴气池、污泥浓缩池、处理工艺、管道等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已投入运营。同时,投资65万元,在东龙街与卫西干渠交叉口新建一处提升泵站,目前已投入使用。八是物业管理服务。不断加强物业管理,县住建局在2013年成立了物业科专业对县城物业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引领物业服务向正规渠道运行。目前,全县25个住宅小区,其中有物业公司监管的有17个,物业覆盖率达到了80%。
(一)指导思想
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抓城市建设就是抓优化环境,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机遇的理念,率先突破基础设施,提升载体功能,着力改善城乡形象。以开展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新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 2020 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6万人,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 45%。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形成老城看繁荣,新城看发展的城市布局结构。
1.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
2015年____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县,试点时间为2015年7月至2017年底结束,总体目标是逐步实现“五化”,即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到2017年,将____县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和文化深度融合、城乡环境优美、居民
生活更加殷实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强县。2.建设“智慧____”
按照省市提出的建设“智慧城市”要求,县政府与杭洲银江集团签定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2015年完成“智慧____”调研规划,开展智慧教育工作,2016年完成智慧卫生、智慧农业、智慧交通工作,2017年完成智慧城管、智慧公安工作。
3.加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完成筑先路北延、英才路北延建设,2017年完成筑先路南延建设、新北环建设。对基础设施加强维修维护的同时对道路排水、路灯、路沿石、附道铺设等工程一并进行,确保建成一条完善一条。
4.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016年将对新华街北延工程和新能街东延工程以符合海绵城市标准进行施工建设。今后对新建及升级改造道路逐步实行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
5.实施民生工程建设
集中供气管网铺设到位,新、老城区全部通上天然气;集中供热工程完成集中供热站建设,使新老小区实现集中供热;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市下达的工作任务,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6.加强物业管理
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积极配合小区社区化管理,引导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依法开展自治管理。积极推进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由业主委员会负责监督物业管理企业,为业主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进一步完善住宅维修资金和物业保证金的收缴工作,加强房地产开发监管力度,主要抓好开发经营许可、销售环节和上房入住环节的监管工作,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为使县城建设工作顺利实施,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制定以下保障措施:
1.舆论宣传保证措施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城市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宣传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做到家喻户晓,达到“人民城市人 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社会氛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取得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2.规划指导保证措施
严格按县城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发挥规划在市政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3.走经营城市之路
走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以经营的方式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寻找新的城市资源,盘活城市闲置资产,使得城市闲置资产收益最大化。
篇6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缺乏集聚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归。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巩固公共设施,统筹解决好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的问题。同时要扩大群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项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总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
三要严格抓落实。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制约,坚决克服规划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出现。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和血脉,影响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折城镇发展的方向和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骨干道路,畅通老城区资源流通。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完善城区路网。
二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已有现有的建设格局,着重改烧交通现状,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城镇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土储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启动全球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个子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的现象。
二是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总打基础设施相集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单纯依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的战略,用好、用户、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前,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千,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防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等公共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篇7
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存在城镇化水平偏低、城市规模偏小、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口和产业集聚的目标,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央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加快壮大中心城市这一主线,加强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中心镇和其他小城镇,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切实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努力把××*建设成为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富庶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休闲圣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原则。坚持规划优先、规划先行,加快构建新型城市体系,推进城乡区域规划一体化,深化各项专项规划,加强各类规划衔接,优化区域人居、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布局,创新区域规划编制管理体制,提高规划设计管理水平,确保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综合性、权威性。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认真贯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把推进城镇化与优化城乡经济布局、调整城乡利益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互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新区、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联动推进土地、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改革。
——坚持突出特色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建设特色城区,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注重历史文物古迹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创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
——坚持主城区与小城镇建设兼顾原则。处理好扩大主城区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关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适度扩张主城区,同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建设小城镇,通过小城镇建设把城乡紧密结合起来,把小城镇建设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三、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培育港口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壮大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构建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确保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0亿元、财政收入15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提高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等目标,并力争有较大的突破。
——中心城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到2013年实现城市区控制面积达3351平方公里(包括三区、两县)、户籍人口达198万人、城镇化率达50%以上。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初步形成富庶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特色。
——小城镇建设水平逐步提高。逐步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发展壮大城镇经济,走集约化、生态型发展的路子,建设一批重点镇和中心镇,到2013年初步形成功能较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
四、工作重点
(一)构建中心城市发展格局
1.搞好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工作。着眼于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城镇群区域发展,本着区域和城乡统筹、以人为本以及生态优先的原则,启动编制××*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体系,同时对中心城市空间及产业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实施中心城区“西移北进”两大主体战略,向西部滨海地区和内陆纵深地带扩展,4+2”大都市区,拉大中心城市发展框架,完善城区功能,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生产要素聚集能力。
2.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按照“4+2”组团发展需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
3.加快新区建设进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位筹措资金,启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北戴河新区的建设进程,使之成为继曹妃甸、沧州渤海新区之外的河北省第三战略增长极。
4.加大县城规划建设力度,提升县城建设发展质量。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高水平编制县城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突出地方特色 。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实现园区建设与县城发展相互本文来源:文秘站 协调。要立足滨海地区的协调发展,以建设卫星城区和未来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为目标,强化与其他四组团的交通联系和产业分工,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区用地规模,提升县城品质。卢龙县城和青龙县城,要以龙城工业园和县城工业园为依托,尽快形成产业与人口的集聚效应,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加强与滨海地区的交通联系,力争早日建成××*市域中、北部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镇。
(二)推进产业聚集
5.按照“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分类指导、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依托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具备一定条件的产业聚集区,积极谋划一批较大的产业聚集区,有序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在支持产业基础好、具有知名品牌并形成较大产业规模的乡镇设立产业聚集区。凡新建或搬迁企业原则上全部进区。
6.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围绕壮大中心城区,发展中小城镇。到2013年,全市产业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1600亿元以上。加速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重点培育12个产业聚集区,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2个,即××*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产业聚集区;100亿元以上4个,
7.着力建设“五个一批”。 按照 “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产业定位,围绕打造以旅游业为统揽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休闲旅游、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以重型装备、汽车零部件、船舶修造、高速铁路设备、冶金专用设备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建设一批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旅游业聚集区;建设一批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建设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的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提升一批以玻璃、粮油食品加工等为主的传统产业聚集区。
(三)合理调整土地用途
8.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按照“4+2”都市区的布局构想,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将基本农田从未来发展的中心城市建设用地中调出。同时,按照中心城区(4+2组团)的发展规模,重新核定建设用地指标。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9.完善配套支撑条件。加快中心城市通信、水、电、路、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城市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壮大中心城市建设相协调,城镇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心城市发展相配套,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五、政策措施
(一)理顺行政管理体制
10.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提升镇街办事服务中心和招投标中心建设水平,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监管调控机制。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梳理整合创新经济扶持政策,创新建立综合考评制度。尽快理顺北戴河新区管理体制,研究探索在北戴河新区设立国土、环保、规划分局,/,!/按照中心城区的管理办法,实行对整个城市规划区土地使用和各项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统一配置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实现整个中心城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11.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适时调整户籍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促进人口的集聚和合理、有序流动,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已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父母、子女,自愿在城区落户的,均准予落户。政策扶持的重点是引进人才和投资者,以此推动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鼓励智力移民、投资移民,对外来投资者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引进的人才,允许其本人、配偶、父母、子女随调、随迁。设立“人才集体户”,凡愿意到城市市区工作或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允许先落户后就业,其户口可直接落在公安机关设立的“人才集体户”,到各县(市)工作或创业的,其人事关系及档案可以由市人才交流中心。
12.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向城区集聚。鼓励农村居民到城区购房并落户。凡在市区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人均耕地少于0.2亩(含“城中村”),或累计被征用土地已达到实际面积的60%以上,或2013年前计划征用土地达到前述比例的行政村,依法撤销村建制,并按有关规定建立社区居委会。撤村后,5年内可继续享受适用于农村居民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就业、社会保障、就医、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市区居民同等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
(三)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管理
1 3.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切实加快社会保障水平“同城同待遇、城乡均等化”的进程,力争到2013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动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巩固和提高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水平,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困难救助和就业帮扶,发展慈善事业。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加大普通商品房、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开发建设力度。
(四)加大投融资力度
14.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融资力度,通过服务承包、管理合同、租赁、bot(建设—运营—转让或移交)、bt(建设—转让或移交)、特许经营、boo(建设—拥有—运营)、股份剥离(民营化、股份化)等各种方式,吸引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人资金在内的一切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用于城市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集中供热、供气、公共交通等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可以通过拍卖或协商的方式出让给具有资格的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打破地方、行业、部门和国有企业垄断,全面放开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经营和管理市场,促进竞争,提高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
(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15.创新行政执法体制。在现有城市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着重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的统一、规范、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16. 全面实施综合行政执法。加大在市区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力度,要以市区城市管理为突破口,将与城市管理有关的行政执法职能进行调整综合,按照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原则,通过撤并执法机构、调整职能等方法,将有关部门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由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统一行使。对尚未纳入综合行政执法管理的部门的执法职能和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能,结合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以及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整合归并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职能,成熟一块,纳入一块,逐步将现有的市场管理以及其它适合综合行政执法的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能纳入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行使,全面实施综合行政执法。
17.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坚持以整治带开发、带建设、带改造、带保护、带管理,不断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和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加快实施“三年大变样”工程,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到2013年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有较大提高。科学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推进“城区立面”更新美化,整治和规范市场秩序、交通秩序,着力解决“脏、乱、差”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街容市貌。
(六)加快城中村改造,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
18.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因城市规模扩张而带来的“城中村”、“城郊村”改造问题。改造的核心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保障社会化、管理社区化,推进农村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经济组织向城市经济组织转变,农村村落向城市社区转变。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和“改造、整治、控制”的思路,编制城中村改造整体推进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中村改造,把城中村区域改造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文明、管理科学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社区。
19.妥善安置农村被拆迁人员。对农村被拆迁人员,鼓励其采取货币化安置或公寓式安置的形式。实行公寓式安置的,在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选址、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并实行社会化的社区管理。其建设用地按成本价出让。安置面积应区别不同情况分类分档处理,农户可自主选择等面积安置方式或按人均面积标准安置方式。选择等面积安置的,等面积部分按成本价优惠出售,超出部分按市场价出售;选择按人均面积标准安置的,人均面积标准以内的部分按成本价优惠出售,超出部分按市场价出售;单人户未达到安置房最小户型的,按最小户型提供住房,现住房面积或人均面积标准以内的部分按成本价优惠出售,超出部分按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出售。
(七)着力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
20. 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抓紧编制全市小城镇规划。推进镇村规划编制,完成重点镇及规划中心镇控规,实施集中迁并村规划,完善新民居示范村规划,探索城乡建设用地统筹途径,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实施机制。20__年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体系,20__年基本完成重点镇的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统筹小城镇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要体现特色,又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这个主题。2013年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集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镇,镇区人口规模达到2-3万人。逐步把重点镇建成对农村起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镇,全市初步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的梯次结构。加快组建镇级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改变小城镇规划建设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现状。
21.统筹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制定和实施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明确市、区、镇三级政府权利和责任,规范建设项目提出、建设和管理流程。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着重支持道路、供水、供气、园林绿化、垃圾处理、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促进供水、供热、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畅通城乡人流、物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优化线网布局,改善行政村“村村通班车”状况,提高城乡客运班车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公交快速直通。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将相连的几个镇捆绑,向社会发包,委托专业管养单位管理的办法,加强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的管养。实施扩权强镇、新民居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等工程,积极开展新民居试点,年均提升城镇化率1-1.5%。
22.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均衡发展。落实和完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 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六、组织领导
(一)充分认识加快壮大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壮大中心城市发展,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和突破口,是探索我市科学发展的一项综合改革和实验。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精心规划,分步实施,抓出成效,确保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实。
(二)建立协调机制。市政府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加快主城区建设的协调机制,进行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本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市城乡建设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各区县也应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实行统一领导,专人负责。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委员会的作用,保证城镇化发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城镇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城镇化评价体系。
全市上下要形成合力,加快城镇化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服从大局。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确保城镇化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篇8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城市郊区新农村不是要把农村变为城市,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而是要立足郊区农村,通过城乡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样,城乡一体化也不是要实现城乡一样化、统一化、同质化,而是要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促进城乡间的生产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真正找到“破题”的切入点和解题的方法,即要用抓城市建设的思路来抓农村建设,走出一条真正能“加快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发展之路。笔者通过研究形成了关于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初步判断和认识。
一、弄清城乡之间的关系
农村和城市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创新的载体,具有集聚、辐射等功能效应;而农村则是一个相对于城市而存在的地域概念,是城市拓展的空间,具有生产、生活以及保障生态和食品安全等功能效应。现代化的农村不可能脱离城市而孤立发展,而城市也不可能脱离农村得以拓展延伸。
在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把城市与农村完全混同,这不是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城乡一体化真正的内涵和目标,不是让所有的农村人口都转移到城市,也不是简单地把城市的楼房搬到农村,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要立足城乡整体功能最优化和整体效能最大化,实现城区、郊区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让所有人口,无论居住在城市或农村,都能享受现代化的文明富裕生活。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观念,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另外,作为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在规划起点上应更高一点。一是从外部看,必须处理好与周边特别是城市主城区扩张的关系,在对接、互动、融入中发展,不能对立、偏离或游离于城市化趋向。二是从内部看,必须提高新村规划的档次,不能留恋田园风光,应该向城市街区看齐,避免形成新的“城中村”;在道路体系的设计上,不应拘泥于3.5米的村村通标准,应该提高到5米、9米的标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预留公交线路。
二、合理规划,加强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是村庄自然布局的分散性和不合理性,如果这一格局不改变,会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难以在每个村进行布局,有限的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现在许多城市郊区农村在村庄规划编制中,普遍存在着论证不足,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规划的强制执行力欠缺,使一些村庄建设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在村庄建设、农民住宅选址、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缺乏统筹安排,如供水、供热、供气、排水、垃圾处理、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我们应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合理规划农村建设。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为此,我们必须对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项目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适度超前的总体规划,并制定量力而行、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另外,有关部门应当将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与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尽可能地扩大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让农村分享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
由于资金和要素的约束,郊区农村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尽管这些基础设施都是短缺的,并且短缺程度都比较大,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还是应该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入手,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诸如水、电、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三、科学规划农民住宅
城市郊区的农村的自建住房大多沿袭几千年来的自拆自建杂乱无章,缺乏规划设计,占地面积大,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所以,农民自建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是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科学规划既能使农民住宅美观便捷和生活环境美化,又能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减轻农民对附属设施的投资。我们应当按标准化进行农村住宅规划设计和整合改造,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不能脱离实际、追求一蹴而就,防止大拆大建一阵风、不尊重农民意愿、不考虑农民生活习惯、强拆强建、增加农民负担等问题的出现。 我们可以采用密集型的方法规划新农村住宅。密集型规划即统一朝向,统一格式,统一楼层,统一前后村庄平直间距。让零散农户向集中靠拢,补充原村庄空缺住宅,让村庄整齐化,也便于配套设施的整改,减少为零散住户修路通电等造成的不必要资源浪费。
四、积极培育农村建设施工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篇9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城乡一体化 现状分析 主要成就 存在问题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85-03
一、山西省孝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特色做法
1.瞄准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构建“1420”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孝义市始终把自身发展置身于全省的大坐标中,围绕山西“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布局,确定了“背靠吕梁山,融入太原圈,面向环渤海”的战略定位,主动对接环太原都市圈城际快速交通,着力打造沿孝河、汾河的生态、经济、旅游走廊,建设具有中国气魄、苏州风格、孝义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他们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团队,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孝义市市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启动实施了“1420”特色城镇化工程。具体来说,是将全市945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按照“中心城区、中心集镇、中心村”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原则,沿着“以主城区为龙头、4个特色中心镇为支点、20个社区化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为辐射”的思路,统筹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空间布局,使260个村、47万余人通过“1420”工程向城区、中心镇、中心村聚集,实现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56%,城镇人口达到28.72万人,其中城区人口21.7万人,初步实现由县级小城向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的转变。
2.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三个集中”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孝义市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加快新型煤化工园区、现代制造业园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高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集中示范区“五大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有效地发挥了生产要素聚集、带动、辐射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同时,依托千万吨级新型煤化工园区,规划启动总投资35亿元的梧桐新区建设,为山区和边远村村民下山出沟入镇进城创造条件,推动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由此腾出的土地用于规模经营,使全域发展格局由分散布局、松散集聚向基地化、园区化转型。
3.依托特色基地建设,创建“城乡等值发展”新模式。孝义市企业家马力农提出了“整合土地资源,实行移民并村,实施以东盘粮为中心的周边7个村整体开发建设胜溪新村”构想。这一构想得到孝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被列为孝义市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先试工程。新村建设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开展移民并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功能配套等一系列综合工程,吸引人口集聚,推动供水、供电、交通、通信、有线电视和信息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促进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的均等提供,切实改善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新村建设涉及7个村1.5万人,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通过资源整合、土地流转置换、宅基地置换,共节余土地1500余亩,用于机械化耕作和发展特色大棚。目前,投资3000多万元的“一村一品”蔬菜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投资1500万元的万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已通过国家级标准化园区认证,投资9000多万元的教育园区将投入使用,投资3500万元的社区化农民新居即将入住。
4.依托城中村改造,打造现代“城市化农民居住”新社区。孝义市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行动,由政府主导、村委组织、市场运作,将城中村打造为现代城市化农民居住新社区。全市相继有18个村启动改造,建成封家峪、留义、贾家庄等9个城市化农民居住社区。这些新社区的居住形态以多层、高层公寓为主,在景观上已经与城市融为一体;新社区中的农民所分得的房屋仍是集体产权,而退出来的宅基地和农业用地全部或逐渐地被征用为国有建设用地,并整合到城市地方的统筹规划建设中去;除集体产权和农民身份外(也可转为居民),新社区的管理已纳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中,最终完成村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农村集体经济转为股份制经济,城中村转为现代文明社区的转变。
(二)主要成就
1.特色县域城乡一体化布局初步形成。孝义市启动实施了“打造一流主城区、提升4个中心镇、建设好20个宜居社区中心村”的“1420”工程,加快推进以特色城镇化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环城沿线村的城市社区型示范圈,总投资30亿元的梧桐新区与城市融为一体,拓展了城市空间。针对农村布局分散、居住条件差、公用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孝义市按照“撤小并大、联村整治、连片建设”的思路,对农村的土地、住宅、基础设施等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启动实施了39个村5.7万人的整体搬迁集聚,建成一批高起点、高标准、人口高度集中的特色城镇化新区。通过“1420”工程建设,孝义市具有特色的县域城乡一体化布局初步形成。
2.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孝义市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村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构建起农民递进增收机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4901元增加到2010年的7686元,年均递增9.42%。期间,政府部门采取政策引导、强化服务等措施,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的高收入户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带领低收入户就业、创业,引导更多的农户以充分就业促增收,以兴办项目促致富,提高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截至2011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08元,同比增长22.1%,收入水平居全省首位。
3.农村面貌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农村面貌获得了极大改善。2011年,“五个全覆盖”工程进一步深入推进,共有259个村实现街巷硬化,农村文化场所和体育场所实现全覆盖,新增便民连锁商店47个、农家书屋109个,27个村1.73万人的饮水安全得到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3.5%。同时,启动村庄绿化、通道绿化、荒山绿化等十大生态建设工程,开展“花园式村庄”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程,实施“百村百校百企”社会绿化,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绿色生态系统。2011年,全市造林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8%和30.7%,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极大优化。
二、山西省孝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孝义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62.5%,台塬区占全市总面积的19.3%,平原区所占比重不到20%。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山区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落后于平原地区,镇区间的城乡一体化起点存在明显差别。东部地区包括城区、梧桐镇、高阳镇、大孝堡乡等,是孝义市人口和产业重点集聚、城乡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虽然区域内地形平坦,农业生产和非农产业发展条件有利,城乡建设条件优越,但东部平川区与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域重叠,土地资源要素的限制性相对较大。中部资源型地区包括兑镇镇、阳泉曲镇、柱濮镇、下堡镇、西辛庄镇、高阳镇等,是该市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和开发区域。这一区域依托资源优势形成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同时也是人口、产业、城镇、乡村居民点相对集中的区域。但是,受到资源衰竭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影响,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社会经济处于转型阶段。西部丘陵山区,包括南阳乡、驿马乡、下栅乡等,具有林牧资源优势,是该市生态建设区和林牧发展区。这一区域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大规模的人口与产业集聚,农业生产条件不佳,工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和城乡发展水平落后。
2.城乡经济产业结构亟需优化。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学者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通常是从“一、二、三”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化,但孝义市产业结构仍呈现明显的“二三一”特征,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2006~2010年,孝义市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2%提高至36.2%,三产比重虽有提高,但发展速度未见大的突破。同期第二产业比重虽由74.1%下降到60.4%,但在地区生产总值中仍居主导地位。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同时还存在着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比重过小的问题。2006年,孝义市轻重工业之比为0.48:99.52,到2010年为1.84:98.16,轻重工业比重严重失衡的状况未见明显改善。相对于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重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资本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如果重工业的比重过大,将会阻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劳动力结构由二产向三产的顺利转化,使失业者的再就业相对困难,继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2006年至2010年,孝义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虽然都有提高,但两者间的差距却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5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0132元提高到16642元,年均增速10.4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901元提高到7686元,年均增速9.42%。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城镇居民,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由2006年的2.07:1扩大至2010年的2.17:1。不仅如此,在农村居民内部,各乡镇间的农民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在2010年,中阳楼街道办事处和东许街道办事处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9259元和5411元,两者相差3848元。收入之间的差距引发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差异,进而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影响。
4.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近些年来,虽然孝义市投向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均有大幅度的增长,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增幅远远低于城市地区的增幅。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尚有很大的改观空间,尤其是一些大型居住区、新建住宅区以及相当一部分集镇小交通的配套仍然跟不上。实践研究表明,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总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者抑制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紧密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差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中必须解决。
5.城乡公共服务存在差距。在就业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农民获取的用工信息要比城镇居民少很多,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就业渠道较为狭窄,通常是从事农业、外出打工、在乡镇企业就业、本地经商等,并且,在这有限的就业范围内,又存在不少限制性因素。比如,目前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和发展潜力还不足以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容量有限;外出打工及在乡镇企业就业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而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以及专业技能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等等。以上种种原因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教育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仍较突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较多的集中在城市地区,导致城区优质学校大班额的问题难以消除,而与之并存的是农村学校生源不足,规模过小。
三、推进孝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保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和主线{1}。
(一)壮大经济实力,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原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城乡一体化程度提高的根本动力。要壮大市域经济实力,把园区建设、项目建设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展大产业、大园区、大项目,增强城市发展的功能和动力。支持中心城镇建立具有产业优势的园区和基地,逐步形成“一区五园、四带、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实现“投产一批大项目,提升一个小城镇,隆起一条经济带”的目标。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市域城镇化,无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还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都离不开项目建设。所以必须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市域生态化,推进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推动10户以上大型企业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各自实现“双五十亿工程”,即投资50亿以上,新增销售收入50亿以上;积极谋划实施一批投资和销售收入达10亿和1亿的“双十亿工程”、“双亿工程”;选择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投资拉动效应强的项目作为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强力推进。同时,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实施一批“中项目、小项目”,增强经济活力,创造需求,吸纳就业。
2.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要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上下游产业、关联产业和配套企业的相对集中,培育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要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实体经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市场化、产业集群化”的要求,围绕四大循环产业链:煤焦化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煤铁钢一体化、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使园区成为项目上规模、上档次,大集聚的载体,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高地,成为产业做大做强和做优的平台。政府部门应在工商、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予以大力支持,制定土地管理、城镇规划、市场开拓、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人才培养等针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扶持政策,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机制。
3.坚持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一是开展煤焦产业深加工。以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目标,提高煤炭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在煤炭开采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优化焦油加工产业链,拓展甲醇烯烃化产业链,延伸粗苯精制产业链,加快化肥产业链等煤化工产业链;稳步推进煤炭气化产业链;积极筹划煤炭液化产业链。二是发展非煤替代产业。积极开发重大成套装备和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重点引进煤炭、冶金、电力、焦化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推广节能、低碳技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太阳能、生物智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循环型农业,建设循环经济园区。三是发展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减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从而相对控制对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度需求。
(二)完善公共服务,关注民生幸福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因此,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要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机会,让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的权利,共享社会进步的发展成果。
1.统筹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均衡优质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集中力量发展职业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以吕梁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项目、孝义市委党校建设项目、教育培训中心建设项目等为重点,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
2.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城乡就业状况。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被征地农民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纳入统一的备案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完善基层劳动就业管理和服务体系,构建市、镇(街道)、村(社区)就业用工单位三级信息网络,做到镇(街道)有窗口,村(社区)有专栏,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的共享。出台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建立用地企业按比例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转移搬迁的失地农民的企业,给予其税收优惠等就业扶持政策。引导政府投资工程优先安排本地劳动力就业,协调煤矿企业、驻市大矿优先解决本地劳动用工。根据不同行业的人才需要开展定向培训,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筑农民工”、“服务外包行业”、“家政服务”、“就业转失业人员”等专项从业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乡要素流动畅通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城乡间资源、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畅通流动的必要前提,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3}。为加快城乡融合,应加强孝义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衔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1.立足扩容提质,增强城市承载功能。加快以扩容提质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按照“一河两岸、沿河沿湖”的城市发展思路,做好区域统一规划。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载体,构建以主干道路为框架,交通系统、排水系统、供气系统、供热系统、供电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等全面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三个安置新区建设,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支持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古城保护,启动城乡清洁工程、宜居创建工程和数字城管等品质提升工程,打造城市特色,塑造亮点,彰显城市魅力。
2.以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城乡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以道路交通建设为重点,构建“一环四纵三横”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现代交通格局。从带动城镇化发展角度来看,内部交通建设主要强调加强中心城区与中心镇以及各城镇之间的联系,畅通经济要素的区域流动,发挥交通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的引导作用;外部交通建设则应注重改善自身的区位条件,促使周边地区的信息流、资金流等流向孝义市,以及当地煤炭、焦炭、化肥等工业产品流向周边地区,形成更广阔的市场环境,实现经济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3.以中心镇和社区化中心村为抓手,加大对中心镇和重点社区化中心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增加对农村道路、水利、能源、信息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延伸、配套到农村。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把村落在城乡体系中的位置、价值和改造成本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因地制宜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中村、园中村和重点工程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实行“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建成一批都市型、城镇型农村新社区;对规划的中心村及规模较大、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实行“撤并自然村,改造旧村落”,建成一批宜居型、和谐型新农村;对交通特别闭塞、条件特别差、改造成本高的村落可以采取整体搬迁和产业吸收等措施,使其向城镇或者中心村聚集。
注释:
{1}包宗顺.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要点[J].江苏农村经济,2011(3)
{2}李文荣,陈建伟.城乡等值化的理论剖析及实践启示[J].城市问题,2012(1)
{3}柳杰,李治国.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30):103
参考文献:
[1] 康永超.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城乡一体化[J].理论探索,2012(1)
[2] 张金富.我国东部地区城乡一体化探索与实践[J].改革论坛,2012(5)
[3] 佟光霁,李存贵.产业合作的机制构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2(2)
[4] 赵玲玲,谢舒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转移研究[J].广东经济,2012(1)
[5] 段禄峰,李永红.制度创新与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问题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
[6] 李文荣,陈建伟.城乡等值化的理论剖析及实践启示[J].城市问题,2012(1)
篇10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 科学规划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小城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融合点。为进一步提升全州人居环境,改善乡镇发展面貌,为人民群众营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舒适、高效便利、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加快全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步伐,树立“生态立州、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彝州、宜居城乡”为主题,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共同进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体提升,明晰责任、统筹推进”为主线,结合楚雄州乡镇规划建设和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楚雄州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规划编制时间较早,层次不高,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地方民族特色,无相应的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指导性不强,不适应今后乡镇发展的需要。
(二)大部分乡镇集镇供水设施和服务质量不高,水源不足,供水水质标准低,自来水管网严重老化,集镇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乡镇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环境卫生差;县市级财政对乡镇的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力量有限,项目资金筹措困难。同时,市场化运作的能力不强,乡镇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全靠政府组织建设管理,操作管理经验和能力有限,运行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三)乡镇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差,路灯、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环卫设施不齐、老化。
(四)土地报批困难,乡镇建设用地指标有限,无法满足乡镇建设发展需求。
(五)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集镇开发建设进度缓慢。
二、对下一步乡镇规划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乡镇、城市梯度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功能设施、加强社会治理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增强乡镇连接城市、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乡镇建设和发展水平,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建议:
(一)科学编制规划。启动新一轮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改,以县域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特点,科学定位乡镇在县域体系中的相应职能,合理确定乡镇的性质、功能和建设规模,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乡镇建设发展模式。
(二)完善乡镇功能。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共享、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乡镇建设投入力度,以路网为引领,加快乡镇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绿化、保障性住房等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科技、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镇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
(三)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条件,根据各自特色确立明晰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壮大乡镇域经济实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立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依托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镇和民族村寨,发展文化旅游业及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产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聚集到乡镇创业发展。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引导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工矿型、商贸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经济强镇。
(四)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乡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落户限制,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村人口向乡镇和中心村梯度转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五)提升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大乡镇环境治理力度,探索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新模式,新建和改造提升乡镇的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集贸市场,以沿街建筑立面控制、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为重点,加大集镇面貌整治力度,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特色小镇。统筹协调好住宅小区、商贸街区、产业园区布局,积极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推广使用沼气、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强化河流、水库和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有效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切实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特色民居等文化遗产。
(六)积极探索建设农村综合体。按照“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农民安居乐业,依托“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从城镇周边入手,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建设一批农村综合体,努力建设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构建县城、中心镇、农村综合体和美丽乡村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尽快形成城乡统筹、产村相融、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形成农村综合体的基础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村综合体持续发展支撑;加快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增强新农村综合体功能;着力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综合体社区建设;切实做好环境治理和保护,提高农村综合体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七)保障乡镇建设用地。一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二是认真清理空心村、工矿、砖瓦窑废弃地,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努力实现“城增村减”、集约利用土地,着力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三是认真做好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不断加大建设用地储备数量;四是加强拍卖集镇的国有土地,快速回拢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八)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到乡镇建房购房。在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统一建筑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引导农村有条件的居民到乡镇或中心村自建住房。农村居民到小集镇建购住宅,对自愿退出旧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偿,奖补经费可从使用“城增村减”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产生的级差收益中列支;同时可享受政府对农村居民建房的各种补助政策。进镇经商、创业和投资达到一定比例的农户,可享受建房住房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扶持政策。
(九)创新房地产开发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集镇房地产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乡镇开展房地产成片综合开发;支持乡镇商品住房消费,促进乡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乡镇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关规费,凡符合国家、省、州减免政策规定的给予减免。
(十)搭建融资平台。一是加快乡镇国有土地的开发力度,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将资金用于发展建设,来优化和提升集镇功能。二是引进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大胆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实行有偿使用,积极引导农民、企业向集镇聚集,逐步建立起个人参与集镇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小集镇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透明规范的乡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对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融资、综合开发、滚动发展。引导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将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三权”作为农村抵押贷款融资抵押物,拓宽农民贷款融资渠道。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开展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为乡镇居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
(十二)创新管理体制。一是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集镇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二是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督促各县市乡镇人民政府组建机构,落实专职人员,使其保持稳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现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努力把乡镇建设成为干净整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城市建设的补充,是地方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高对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1] 王克强、马祖琦、石忆邵.城市规划原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 张京祥\罗震东.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建设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