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讲解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知识讲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知识讲解

篇1

一、强化学生法律意识。纠正其偏颇的思想观念

(1)强化班级阵地的法制教育。班级是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在教室内的法制宣传。而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当属板报的作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板报设计时多加入一些法律知识和法律故事,刊载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老师或者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事情的体会和认识,使学生能够时刻处在一种受法律观念影响的氛围中。

(2)班会教育作用的集中指导。每周一次班会,教师要将法制教育进行到底。让学生们踊跃发言,讲述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运用法律知识的事,教师加以指点。同时讲解一些与未成年人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强化其对法律的认识。

(3)及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话教育。学生的变化教师最为清楚,发现其有不良行为或者思想时教师要及时与其对话谈心,把握其心理变化状态和行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纠正其偏颇的思想、行为。使其不至于违反法律,做个具备法制观念的优秀中学生。

二、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理解法律知识规范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运用到教学中去,尤其是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设备,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先进化、科学化、有效化。

(1)对基本法律知识进行视觉化的解读。法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较具难度,如果教师单单讲解学生会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不能很好地把握法律的内涵,而法律知识的掌握必须精准、精确,而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画面性正可以弥补口述讲解的不足。如教师在讲解“交通规则”时,可以通过形象的图表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含义,以及应该遵守的基本条例的内容和要求,比起单纯的讲解具有了非常有效的视觉性。

而在教材上知识不全面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连接强大的网络功能,提供丰富的相关知识,延伸其涉及面,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理解法律知识的条款和内涵,使其脑中能够形成一个清晰的法律知识的轮廓。

(2)以形象的案例分析法解读法律知识规范。法律知识要根据切实的例子进行讲解和分析,才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多媒体工具运用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法律条规之后。附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对条规的理解和把握。如,在比较常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教学中,在讲解完之后,可以附上案例进行串联解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消费者权利的九条规定,消费者具有:保障安全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依法结社权,获取知识权,获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在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时候。这九条规定都是我们的保护权益,而当我们的权益受到威胁时,我们就可以依法求偿。通过一则违法侵权的视频短片。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我们处在这个实例当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解决应对所发生的事情。这样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法律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更明确的法律维权观念。

三、以生活化教学为手段。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

法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和学习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内涵和定义。

首先,选取热点事件,进行联系解析。如闹得沸沸扬扬的添加剂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更为尊重法律的约束力,对其为广大群众带来的生活、生命安全有一个更为明确认识。其次,选取青少年犯罪案例进行直接教育。如今青少年犯罪率大幅升高,教师要大力强化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杜绝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产生。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青少年犯罪悔过视频,以警示初中生,不要盲目涉及暴力、黄色事件,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再次,开展青少年杜绝犯罪主题活动。教师在课堂讲述法律知识之后,可以在班级或者校内组织定期的法律宣传活动,如游戏类、角色扮演类、辩论类等活动,以加深青少年对法律内容的理解,形成清晰的法制观念。杜绝犯罪行为出现。

篇2

结果

嘉兴市居民了解医疗法律知识的得分情况(表略)答卷的最低分20分,最高分100分,平均分80.47分(满分100分),良好率(60~70分)为32.08%,合格率为91.70%,不合格率为8.30%。不同年龄的居民了解医疗法律知识的得分情况不同年龄的居民了解医疗法律知识的得分情况(表略),不同年龄的居民了解医疗法律知识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1),18~30岁、30~55岁组高于18岁以下、55岁以上组。不同职业的居民了解医疗法律知识的得分情况不同职业的居民了解医疗法律知识的得分情况(表略),不同职业的居民了解医疗法律知识的得分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1),专业技术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组。不同学历的居民了解医疗法律知识的得分情况不同学历的居民了解医疗法律知识的得分情况(表略)不同学历的居民对医疗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专、本科及以上的得分成绩明显优于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技校组。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居民了解医疗法律知识的得分情况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居民了解医疗法律知识的得分情况(表略),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居民对医疗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报销比例不同的居民对医保的满意度情况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不同的居民对医保的满意度情况(表略)医疗费用报销情况不同的居民对医保的满意度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1),看病报销多少与医保满意度成正比。对诊断结果有疑问时,居民采取不同解决途径的情况对诊断结果有有疑问时,居民会采取不同的解决途径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健康理念和对疾病的认知也在逐步增强[2]。调查显示,目前嘉兴市居民对医疗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总体较好,合格率为91.70%。居民对医疗法律知识了解情况的现状分析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应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面对医疗纠纷,较为普遍的出现患者只讲维权而不依法行事的矛盾现象,致使医患关系更加紧张,难以调处。这不得不使人深思:我们的医疗保险法治宣传教育实效甚微[3]。因此,社区在进行医疗法律知识宣传时,必须把患者的权利和义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宣传,并且必须强调,在维权的同时不能侵犯医务人员的权利。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对医疗法律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员,可见政府的宣传力度存在方向偏差,应努力扩大宣传范围以改变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对工人、私营企业职工、农民等职业的居民应加大医疗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同学历的居民对医疗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有显著差异(P<0.01),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技校。杨绍珍的研究指出,正是患者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对医院期望值过高,把到医院治病混同于一般消费,认为只要花了钱,医院就应该为其治好病;加上对医疗事故概念不清,对在医疗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不能达到其愿望时,易提出是医疗事故而纠缠不清[4]。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投入,提升居民受教育程度从而提高居民对医疗法律知识的掌握,减少因法律知识的不了解而盲目维权引起的医疗纠纷。报销比例的不同影响居民对医保的评价部分患者医疗费用的自付比重不断增加,直接导致患者就医时经济负担加重。因此,完全自费的患者大部分对医保表示不满意。对此,吴卫青等研究也提出,建议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居民医疗保险的投入,扩大报销比重,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5]。要引导居民正确看待和处理医疗纠纷当对诊断结果有疑问时,患方首先采取的解决措施是咨询相关专家,也有部分选择息事宁人。但是也有部分居民在对诊断结果有疑问时选择采取非常规的行为,比如去医院闹等,而且其数量占有2.26%。如今对于医疗纠纷的媒体曝光率一直攀升,因此,部分居民选择通过媒体和上网查询的方式来解决疑问。大众传媒的存在,有利于医疗行业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也使医疗纠纷解决的公正性得到了监督。但是,有时大众传媒对解决医疗纠纷也有着消极影响,它削弱了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纠纷调解中必要的权威性。对医疗纠纷的放大和过度解读,促成了医疗纠纷的激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防御性医疗的泛滥[6]。有时由于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的炒作,医疗市场导向一度失衡,导致医疗纠纷增多,赔偿额度上涨[7]。

篇3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律启蒙教育;教学策略

如今,国家强调法治建设,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以及知法、懂法是对法治社会每一个公民的要求。为此,对小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十分必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小学生的法律启蒙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法律内容,教师可以借助此对学生展开法律启蒙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知法、懂法、遵法的思想意识。

一、法治社会中法律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社會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参与,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应该从小树立法治意识,有必要接受相关法律启蒙教育。法治进程的推进,关键需要解决人主观方面的法治意识问题,而意识最好的启蒙时期就是在小学、中学阶段。所以,完善中小学法治教育,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法治素质水平。首先,小学生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他们处于学习的起点,一切新的知识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吸收能力较好。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尤其是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法律案件的思考,进而对法律有进一步的探究兴趣。其次,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有利于小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促使他们从小养成守法、遵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思维和习惯,这是实现我国法治社会的基础。小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容小觑,因为小学生从小的法律思维会影响其以后对法律的认知,尤其是体验式的法律学习,对小学生的印象深刻,有助于培养他们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成人后也会由此受益。最后,小学生接受法律启蒙教育,有助于法律知识的传播,形成全社会的法律学习热潮,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小学生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具体的个体,与他们联系起来的是千千万万的家庭,如果小学生在参与家庭讨论和家庭事务时能够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将会带动家人对法律的认知。教师可以让父母参与小学生的法律学习任务,给予家长法律学习的机会,和小学生一起探究法律问题、研究法律知识,深入了解法律的精神。因此,在法治社会,对小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不仅是从小学生个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家庭和法治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法律启蒙教育的主要途径

法律启蒙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但对小学生而言,学校教育是主要途径。学校教育中,学校举行的相关活动、学校法律宣传、学校案例分析等是法律启蒙教育的途径,但是课堂教学与班级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主要的法律启蒙教育途径。其中,课堂教学包括在语文、英语、历史等课程中的法律渗透教育,也包括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直接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这又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很多法律知识,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宪法是基本法”“执法守法,依法维权”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直接的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的材料,教师可以围绕着教材的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体验法律,树立法律意识,懂得法律精神。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集体生活、社会公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这些内容中渗透一定的法律知识,拓展法律启蒙教育的范围,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人们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是维护人民权益的有力武器,从而增强对法律的亲切感和兴趣。

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法律启蒙教育的策略

(一)通过法律知识认识法律

法律是由一条条法律条文组成的,小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离不开对法律条文的认识,教师可以用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解法律条文。受年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还在发展中,教师在讲解法律知识时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让法律条文“活起来”,如增加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法律有亲切感和感触。教师应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育方法,努力顺应他们的成长需求,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将他们培育成合格的公民,实现法治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邀请社会上从事法律相关专业的人员作为学生的法律指导教师,不定期地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传递一些浅显易懂的、常见的法律法规。

例如,教师可以邀请交警到学校讲解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以及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给社会、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危害。教师可以让交警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些实际的交通事故的场景,通过交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交通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法律法规,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和应用法律。另外,教师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的引导,作为学生学习法律的榜样,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离自己并不远,学校生活中需要法律,家庭生活中需要法律,社会生活中也需要法律。

(二)通过法律案件体会法律

法治教育不仅是普法的过程,还是对法律精神的宣传与理解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刻板的法律条文不容易懂,教师在进行法律启蒙教育时可以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一些案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法律。来源于司法实践的案例无疑集合了复杂多样的法律问题,每一个案例都可以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完美的诠释。案件具有生动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更具有直观性,学生对此更有感触,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法律内容拓展一些实际发生的案例,让学生观看央视普法栏目剧、阅读重要的法律新闻、看一些法律案例分析小视频等,通过这些方式向学生展示法律案件,尤其是在学生生活中发生过的法律案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假如是你应该怎么办”“你应该怎么帮助他”等问题,这样,通过丰富的案例及对其的分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篇4

一、熟知节目内涵的能力论文下载

主持人要对广播法制节目的基本功能有明确认识,以免出现节目定位模糊、社会效应一般、观众反应平淡等问题。一是上情下达。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法制节目也不例外;二是下情上达。为地方政府制定决策和发展战略提供帮助;三是普法宣传。广播法制节目具有较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在普法活动中优势明显。要实现这些功能,在节目策划上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受众。栏目设置要面向民众,他们的法律需求集中在民事方面,如婚姻继承、劳动纠纷、交通事故、邻里纠纷。这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广播法制节目关注的重点。二是突出重点。听众有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听众对法制节目的需求不同。常熟市经济社会发展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十位,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众对公司企业方面的法律知识有强烈的需求。节目中经常讲解公司法、合伙法、商标法等法律知识,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

二、了解自身定位的能力

准确把握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受众对其角色的期待,主持人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前所述,法制节目有三个基本功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普法宣传。对于前两个功能,主持人扮演的角色是“传声筒”,即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传达给民众。主持人不能随意解读,不宜在解读时添加无关信息。为了增强准确性、说服力,可以邀请党和政府的职能部门领导、专业人士来进行解读。对于第三个功能,主持人扮演的角色是“播种机”,即通过法律知识的宣讲、对热点案件的剖析,探讨事件发生的社会与个人原因,思考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给民众以法制的教育、启迪与警示作用,让法治的“种子”在民众的心里扎根、发芽、生长。主持人对社会上的热点法律问题要敢于面对、正确引导。民间借贷属于热点、敏感问题。常熟一度民间借贷纠纷较多,民众关注:民间借贷有什么风险,民间借贷的利息如何计算,民间借贷案件如何到法院诉讼,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的裁判标准是什么。法制节目应及时回应。常熟电台《法制红绿灯》栏目组织律师、法官等对民间借贷的法律问题进行专题探讨,让民众了解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问题,受到好评。

广播法制节目主持人多是“半路出家”,法学科班出身的主持人较少。尽管法制节目不要求主持人具备高深的法律知识,但主持人要有基本的法律素养,否则夸夸其谈,却犯了法律常识错误,未免贻笑大方。主持人要处理好法律知识“博”与“精”的关系,最好每一门类法律知识都有所涉及,但不强求精通。在主持节目过程中,碰到听众的疑难问题可以交给具有专长的嘉宾解答。

三、与听众交流的能力

广播法制节目有热线电话等互动环节,如常熟电台《法制红绿灯》节目半小时的律师在线。主持节目时,主持人要做好三点:一是对敏感话题的把握。有的听众打电话进来并非碰到法律纠纷,而可能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有怨言,想把广播作为发泄个人情绪的渠道,可能会涉及本地的热点、敏感事件。如果主持人武断掐断电话,或沉默不语,或同听众一起声讨,皆非明智选择。较好的做法是,主持人合情、合理、合法地抚慰、引导听众。二是对非法律问题的把握。由于听众素质的差别,有的听众没认识到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的局限性,误认为法制节目无所不能,打电话来大谈道德、感情、生活等非法律问题。主持人要委婉地告诉听众,这些非法律问题不是本节目的探讨范围,切忌态度粗暴、言语伤人。三是对法律问题的把握。一些听众打电话时逻辑混乱、语言啰嗦,却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部分。主持人要恰如其分地打断听众的讲话,并从听众的话语中提炼出问题的核心内容,请嘉宾解答。

篇5

培养医学人才依法行医素养过程中薄弱环节的分析

针对医务人员对依法行医认识不足的现状,教育工作者应从源头上找到问题的症结。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学生依法行医观念培养的思路不够清晰,在培养体制上存在着不足和客观上的困难,使医学生在执业前未形成良好的依法行医素养。1.课程设置上不完善。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课程设置的重心是放在医学等自然科学上,对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提出较高要求;即使开设了少量的人文类公共课,学校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目前,各医学院校根据国家要求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法律部分的学时数仅占该课程总时数的三分之一。通常各院校安排这门课程的课时数为54学时左右,法律基础部分为18学时。而这有限的18学时需系统地讲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内容不仅有法治观念、法律思维、法律精神,还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多部我国现行的基本法,庞大复杂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学时设置产生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在极其有限的课时数下,教师很难使学生对法律知识全面了解,法律精神充分领会,更难谈依法行医素养的培养。有些医学院校,除了公共理论课的设置外,还为学生开设了卫生法学选修课程,但由于学生之前所学的法学知识不完整,教师需要对同学们空白的法学知识补课,才能保证法律教育的系统性。这样就使选修课课时更加有限,对提高学生依法行医素养的收效甚微。2.课外获取法律知识途径有限。医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学校开设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选修课“卫生法学”,而这两门课程有限的学时,很难满足同学们今后职业生涯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虽然各医学院校普遍重视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通过法律知识竞赛、普法讲座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但对于医学生而言,获取与自己未来执业活动息息相关的卫生法律知识的途径是极其缺乏的,因此,各医学院校如何有效拓展学生获取卫生法律知识的途径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3.医学生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欠缺。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即使学生掌握了有限的法学知识,但其处理实际法律问题能力还十分欠缺。例如,学生学习了《执业医师法》中“执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的法律规定后回答:“如果你是一位医生,面对罹患重病的患者该如何介绍病情又避免对其产生不利后果”的提问时,一部分同学选择向患者家属如实介绍病情,避免同病人直接沟通后产生不利后果;另一部分同学虽然选择直接和患者沟通,但在如实介绍病情的语言组织和沟通能力上明显不足。这一事例提醒我们,不但要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开设相关课程的经验,改变传统医学课程,增加“医患关系”或“交流技能”等课程。

培养医学生依法行医素养的主要途径

无论是在临床基础学习期还是临床实习期,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精神的讲解,更要让学生将依法行医的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采取法律基础课与卫生法学课相结合,为培养医学生依法行医素养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首先,要保证法律基础课时数,只有法学基础知识掌握好,才能为后面学习卫生法律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将卫生法学作为高年级医学生的必修课,系统学习与自己未来执业活动相关的法律知识。据调查,医学生在校系统接受过《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培训的比例偏低。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西方医学院校的“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3]。医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应以掌握卫生法律知识为基础,以防范和应对医疗风险能力为重点,以塑造医学生法律品格为核心。2.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多途径丰富医学生依法行医的理论知识。不仅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课堂上的法律知识,更要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平台。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法院旁听等,还可以利用医学院校有附属医院的优势,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专家做讲座,或由法学教师带领学生到临床一线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等。采用丰富的形式和多样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卫生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逐步建立起依法行医的自觉性。3.法学教师“言传”与临床带教老师“身教”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医学生依法行医素养。一方面要鼓励法学教师学习医学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依法行医素养培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部分的教育培养任务,是在医院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各类临床学习实践和临床学习行医的过程中完成的[4]。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形成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法律素养将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获得的教导,最精华部分并非来自于理论课堂而是临床实践,临床实习期对学生依法行医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相对于法学理论课教师而言,临床带教老师以其深厚的医学学识和娴熟的临床能力等因素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尊敬和认同。在长时间的临床接触中,带教老师的职业价值认识、敬业精神、处理医患关系的思维方式都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教学效果要更明显。因此,临床带教老师应该成为培育学生依法行医素养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医学院校花大力气选拔优秀的临床带教老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总之,对医学生依法行医观念的培养是一项迫切而系统的工程,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依法行医素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作者:王晶 郭福娥 单位:长治医学院社科部

篇6

现在我们国家的人们大多都很信任我们国家的一些法律,目前他们的法制观念也是比较高的,他们可以对法律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能够很好的去分明。很多人通过对法律的信仰,使得自己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大大提高,使得自己能够很好的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这就使得我们国家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法治社会。我们国家在十上就提出了要依法治国,通过依法治国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帮助我们的国家更好的去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通过把依法治国这个方案写到宪法中,这就表明了依法治国在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中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地位也是非常高的。虽然说依法治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树立一个比较好的法制观念,那么我们国家就会在很快的时间内成为一个优秀的法治国家。所以说我们国家在对人们进行普法教育时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要加强公民对我们国家法律制度的认同,更好地去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国家在建立他的社会制度以及他的法律时都需要得到全体社会人员的支持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这个国家的法律建设取得很好的发展。我们国家在对法律进行建设时要考虑到人们的利益,更好的去为人民服务。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通过对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来帮助我们国家的人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去适应现代化法律的改善。与此同时,一个国家在对法律制度进行建立时也应该得到社会上以及国际上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这些法律变成一种信仰,让人们对法律进行信仰充,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 

第二,从法律方面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侵犯谁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对法律更加信仰。通过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可以更好的保障我们国家的法律秩序的进行。但是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人不能够对法律有一个好的认识,法律观念也不是很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普法教育工作的进行,更好的帮助人们形成一个好的法治观念。 

第三, 提高执政党党员及司法人员的法律素质提高。 在我们国家,对一些政党人员和司法人员的法律素质进行提高,可以更好的保障我们国家的法律的执行,而且还可以给普法教育起到一个带头作用,使得我们国家的人们形成一个很好的法制观念。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人和组织都不能超过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因为宪法在我们国家是最重要的一个法律,每个人都要遵守这个法律。而且我们国家每一个相关司法人员都应该按照党的路线进行行走,而且还要不断得自身的素质培养。我们国家目前有8000多万党员,这些党员分布在我们国家各个地区各个行业,而且有一些党员的个人形象很好,他们能够更好的去带动人民群众的发展,让人民群众对法律有一个更好的信仰观念,提升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这样就能更好地实施我们国家的普法教育,让人们能够更好的意识到我们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性。我们国家的一些法律的建立和实施主要就是通过国家司法人员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国家的司法人员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更好的促进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 

结论: 

总而言之,我们国家目前应该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的培养,通过在人民群众中进行一系列的普法教育,帮助人们更好地去了解一些法律知識,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从而更好的为我们国家的依法治国的实现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刘星. 中国“法”概念与现代法治观念的关系[J]. 清华法治论衡,2000,00:60-86. 

[2]刘斌. 中国当代法治文化的研究范畴[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06:5-24+158. 

篇7

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教师在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更用心、更用情,认真备课,专心上课,努力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而要想在小学语文课中渗透法律教育,就更需要教师有效设计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外,还要能筛选内容,将语文知识和法律教育灵活对接,并做出有效的设计和预测。另外教师还要抓住重点,对知识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鼓励学生自己探究,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现在很多新课程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教师讲得并不多,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却很好,这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设计,教师可以恰到好处地控制知识量,在集中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同时,还为学生留了大量的自我探索时间,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依托语文教材,深化法律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当然,其中也不乏可用作法制教育的好素材,对于这些素材就需要教师适时挖掘,将教材内容和法制教育相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对此,教师可以抓关键词进行教学,如“赡养”,在教授这个词时就可以将其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二者的含义,并让学生用这两个词造句,帮学生理清二者间的区别。同时老师还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一些与此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从小树立尊敬父母的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个别句子进行引导,例如在讲授《我的战友》这一课时,可抓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一句,让学生明白在这过程中所遭受的巨大痛苦,体悟到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三、拓宽视野,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法律基础知识 作用 运用效果

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自觉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法律基础知识这门涉及一些相对抽象法律理论的科目,是一种极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当下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作用

1.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案例教学由于可以将比较抽象的知识予以具体化,而且相比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能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必将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注意力的集中,从而可以很好地保证和提升教学效率。

2.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鉴于法律理论抽象较难理解这一情况,借助丰富生动的案例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法律知识点,均通过相应的案例进行理解,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通过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这一循环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达到对知识较好程度的吸收效果。

3.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借助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展开教学活动,利于学生熟悉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法律案例,对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如果注意在教学中选用丰富典型的案例,对学生全面地把握各种社会法律现象具有实践性意义。

二、提升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效果的方式

1.选用经典富有实效性的案例,利于法律理论的精准阐释

运用案例教学法应选用典型的案例,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选用并不十分贴切的案例,对法律理论的阐释不全面,或者阐释不够准确,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降低课堂效率。教师在选用案例时,应充分拓展视野,不仅要参照案例教案书上的相关案例,且应密切关注当下最新发生的、更具实效性的案例,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如,在讲解刑法相关内容时,可以以今年水落石出的赖长青案为例。由于当下信息渠道的畅通,学生一般对赖长青案件已经耳熟能详,教师此时若选用此案例,将案件的来龙去脉再进行细化讲解,以此来阐释法律理论,可加深学生对刑法相关知识的理解。借助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且可帮助学生比较透彻和精准地掌握法律知识。

2.选用生活化的案例,利于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在案例的选用上,教师还应注意选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更加生活化的案例,通过熟悉的环境以及熟悉的人物形象,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且可以让学生为自身敲醒法律警钟,明晓如何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明白如何处理相似事件,提高学生面对社会以及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较大裨益。在讲解民法时便可以选择具有生活化的一些案例,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以下有关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案例:春节期间,小朋友王某在燃放鞭炮时,不小心将马路边的一家商店引燃,店主张某自己迅速脱身,但却并不积极采取扑救措施,临近居民赶来帮忙时,张某不仅不感谢,反而还制止:“没事,烧吧,我已经入了保险了,这商店我早想改头换面了。”最后消防队伍赶到扑灭后,商店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当张某匆匆赶到保险公司领取保险时,却被保险公司以张某没有遵守法律中的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应积极采取抢救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化的相关规定,而拒绝在弄清人为扩大化数额之前给予赔偿。借助以上案例,可以让学生明白在保险合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民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制约、共生并存的,任何一方不认真履行合同的相关法律性条文,都会受到对方平等权利的约束,而必定承担相应的义务予以平衡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张某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参与抢救,而是任事故扩大化,造成的损失按照法律合同,必然受到保险公司具有的权利的制约,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损失。这种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动案例,必然会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能通过案例,让学生自觉树立起法律意识,在平常的生活中成为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3.组织课堂案例讨论,拓展学生法律视野,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法教学中,为提高运用效果,以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而课堂案例讨论教学,对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并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首先,教师应选用合适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案例的选取一则要与课堂法律知识紧紧照应,再则不应过于深奥,应选择具有普适性的案例,以让所有的学生均能参与到讨论中。其次,应尽量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提高讨论的效果,并能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自由平等地展开讨论,能无拘束地各抒己见,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思考,并最终将具有典型性的想法汇总出来,利于全班学生均能了解适宜的法律解决途径,以拓展学生的法律视野,并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提升。

结语

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法律理论素养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借助经典富有实效性的案例、生活化的案例,以及课堂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均可以加强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促进法律基础知识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银建.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篇9

一、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毕业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在各方面都极度缺乏法律知识,导致种种的悲剧发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状,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1.缺乏法律知识的主动学习

鉴于就业的压力,特别是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式更为严峻,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专业水平,大部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科目上,在他们看来,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对于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只是应付考试,更缺乏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2.抵御力差

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学生受物质利益熏心严重,过去被人不认可的“拜金主义”和“思想腐化”思想成为生活的“重头戏”。无论是成功还是成就,金钱成为惟一的衡量标准,纯洁的“象牙塔”充斥着享受主义,而处于成长重要阶段的青年学生抵御力差,攀比心重,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背景而盲目跟从,一旦对无法满足的欲望,加上法律意识的淡薄,很容易走向犯罪。

3.教育的失衡

虽然我国在大力号召各高校推广法律知识的学习,但一些高校依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法律教育抓不牢,定位不准,即使是法律专业,也存在偏颇,比如重刑事轻民事,课程中过多的灌输犯罪和惩罚的规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容易形成“我不犯罪何须学法”的错误观念。

二、《法律基础》教学心得

《法律基础》是学习法律的起始,是学生形成系统法律知识的重要课程,授课的质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今后在实际中的应用水平,所以《法律基础》的学生至关重要。

1.开好头――做好疏导工作

对于刚接触法律知识的人来说,学习法律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法律大部分是理论知识,并且要求记忆的东西多而杂,学生往往对此感到恐惧。这时就需要教师开好头,疏导学生的排斥心理,向学生灌输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并可以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比如讲解毕业后面临的就业所牵涉到的《劳动法》,如果缺乏对它的认识和使用,会带来多种麻烦。让学生在学习前对法律有个大体认识,并意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学生认真学习。

2.起好步――做好备课工作

俗话说常胜将军不打无准备的帐,教师上课同样需要精心的准备,一节课的质量好坏大部分取决于备课的质量,清晰的思路、严谨的语言、生动的例子、恰当的提问等都需要老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由于《法律基础》课程属于公共课,课时相对比较少,授课内容应当突出重点,力争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听课中有层次感,避免课程多而乱,学生越听越糊涂的情况。比如民法、刑法等其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要重点讲述,学生听到与自己利益相关联时容易产生兴趣,并可以提高在实际中应用法律的能力。

3.加好油――采用案例,加强说服力

研究表明,人的记忆通过听觉获得15%,通过视觉获得25%,而两者结合可以高达65%,所以在授课中。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要,学生知识通过书本和老师的讲解,仅凭听觉来学习,此种学习单一、静止、孤立。而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播放案件,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中同时学习,并引导他们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案例,这样不仅记忆力增加,效果也提高。比如在讲“犯罪与违法”时,可以通过两个案例来区分两者的异同,比其单纯的讲解,效果更为明显。

4.走好路――开展模拟法庭,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模拟法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战的空间,让他们有了一个检验自己学习程度的平台,更能培养他们分析和识别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公民所拥有的义务和权利,要用正确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模拟法庭法中,案件的当事人,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由学生扮演,教师做指导,记录好每个环节的漏洞和可取之处,当案件结束后,教师整体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确自己在审案中有哪些不足和优势,对他们以后的学习起指导作用。

5.找准点――亲临法庭现场,提升素质

在校学生,几乎没有亲临法庭的经验,也无法真切的感受法庭的庄严与肃穆,对案件的审理流程还不够清晰,对开庭前的准备工作了解不够具体,对如何举证,如何答辩、如何反辩等缺乏应变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让他们全程观看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并认真听取原被告双方如何辩护,准备了哪些材料,现场如何应变等。这样让学生对整个流程有一个正确的把握,知道以后自己该如何准备,并且老师在案件审理结束后,要进行点评和总结,并让学生提出书面建议,比如此案件如果换成是你,会如何开展;此案件给你什么启发;此案件原被告双方有什么漏洞等。如此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战能力,教师也可以找到学生学习的不足,以后的教学就可以有针对性。

总之,法律是每个人所必须的常识,而青年学生更需要,学好《法基础律》不仅可以提高青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可以大大降低犯罪率。教师要充当好带头和引导角色,通过特色的教学手段,从根本上升华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郭亚莉: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之我见 运城学院学报 2004年第22卷第5期

篇10

劳动法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把劳动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使其了解法律,增强法律意识,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并且,要求法学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真正需求,加深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二、劳动法课堂教学理念

经世致用,是劳动法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会贯穿于整个法学教学阶段。

( 一) 劳动法的社会使命

随着近几年民生政治的提出,社会的研究学者逐渐加深了对劳动法的研究,并逐渐形成趋势。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劳动法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渐渐体现出来,降低了教学质量,造成高校学生学习劳动法的积极性较低。而劳动法却担负着社会使命。近几年,社会上的劳动纠纷案件逐年增加,像是工商事故、员工合法权益受损等,这些劳动纠纷如果无法妥善解决,必然会破坏社会的稳定,为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因此,法学教学要结合实际的社会现象,结合这一理念,深度解析法律条款,有的放矢。

( 二) 满足高校学生生活、工作的所需高校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让其学习谋生的技巧。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大多进入社会的基层工作,如果只是用理论的知识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首先,劳动法课堂要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法学教学不管自己的言论是否正确,只要有道理即可,但法律工作者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给公众正确的引导,如果给出错误的言论,就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课上学习到理论知识外,也要加强对各项法律的熟悉度,并加以应用。而高校法律系的学生毕业后,大部门都会进入律师事务所或是企业,从基层干起,为企业处理劳动纠纷,需要大量的实用法律技巧,所以,法学教师要遵从实用性的原则,调整理论和应用知识在教学中的比例。其次,高校毕业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谋生手段,然后才可以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如果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教师就要改变原定的内容,变成维权法律治安,解答学生的疑惑,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用性是劳动法课程基本要求之一,专业课则要注重理论和实用的结合,而公开课要注重实用性。

三、劳动法课堂教学理念的实现路径

( 一) 了解学生法律知识的实际需求

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际需求,实现经世致用的理念。

1. 运用调查问卷或课上互动交流在很多高校的劳动法教学上,教师虽然会讲解一些知识,但因为不了解对知识的需求,导致学生想要了解的知识直到课程结束也没有得到,形成知识的供需差异。为此,教师可以运用问卷调查、课上互动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真实需求,调整课上教学的进度。

2. 与学生换位思考学生的思考和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时候只关注眼前的问题,不会考虑毕业后的问题,无法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同时,又因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只会从浅层次的分析问题,缺少深度。因此,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让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讲解一些学生没有想到的内容。

( 二) 适当增减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