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业务合规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保险业务合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保险业务合规

篇1

文 /《中国证券期货》记者 雒招霞

为规范互联网保险经营行为,促进互联网保险健康规范发展,日前,中国保监会印发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的,标志着我国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制度正式出台。

去年12 月10 日,保监会曾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已经征求了很长时间,此次监管办法也是综合了各方的意见。

7 月18 日,十部委联合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保险销售等业务,鼓励保险公司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提升互联网金融公司风险抵御能力。

据了解,该《办法》首次明确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定义,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并以鼓励创新、防范风险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基本思路,从经营条件、经营区域、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明确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的基本经营规则。同时,《办法》明确了参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主体定位,规定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退保、投诉处理及客户服务等保险经营行为,应由保险机构管理负责。此外,《办法》还规定,保险机构及第三方网络平台不得将相关信息泄露给任何机构和个人。

部分险种可跨区域经营

互联网保险产品能否跨区域经营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在具有相应内控管理能力且能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情况下,可将四类险种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区域扩展至未设立分公司的区域。

基于互联网方便、快捷、跨地域等特点,《办法》适度放开了部分险种的经营区域限制,如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寿险和普通型终身寿险;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为个人的家庭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能够独立、完整地通过互联网实现销售、承保和理赔全流程服务的财产保险业务等。

此外,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公布上述可在未设立分公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的险种范围。

一位从事保险研究人士认为,《办法》对机构网点少的小公司是利好,尤其是对信息化做得比较好的小公司,就可以在网上争得全国的地盘。

一家中型保险公司电商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办法》对中小险企还是有些支持,最重要的是有些业务没有开设机构的也可以开展,不受区域限制。不过,这对大型保险公司会有些冲击。

互联网保险有效监管路径

目前,该《办法》还没有对互联网保险产品做出特殊规定。尽管互联网保险产品种类繁多,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但与传统保险产品并没有本质上差别。因此,《办法》未提出单独报备“互联网专用产品”要求,而是采取与线下产品一致的监管要求,由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管控水平、信息化水平及产品特点,自主选择符合互联网特性的产品开展经营。保险监管机构主要通过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督等措施,实施退出管理以加强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监管。

《办法》坚持“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思路,通过明确列明禁止性行为,建立行业禁止合作清单等方式,强化了保险机构和第三方网络平台的市场退出管理,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调节机制,督促保险机构及相关第三方网络平台依法合规经营。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加强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客户服务管理,建立支持咨询、投保、退保、理赔、查询和投诉的在线服务体系,鼓励保险公司创新服务方式,确保客户服务高效便捷,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此外,对于跨区域销售的产品,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或保险标的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保险公司没有设立分公司的,保险机构应在销售时就其可能存在的服务不到位、时效差等问题做出明确提示,要求投保人确认,并留存确认记录。一旦发生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退保、投诉 处理及客户服务等保险经营行为,应由保险机构管理和负责。而第三方网络平台经营开展上述保险业务的,应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资格。

《办法》对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部分第三方网络平台对保险业务不熟悉,合规风控意识薄弱,导致违规承诺收益、产品信息披露不合规等违法违规现象,作出明确规定。《办法》要求明确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业务边界,强化其参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行为约束:一是明确职责定位。第三方网络平台可以为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业务提供辅助支持。若第三方网络平台参与了互联网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等关键环节,则必须取得相应的保险业务经营资格。二是强化合规管控。《办法》明确了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业务规则,并要求保险机构加强对第三方网络平台等合作单位的管控责任,切实履行将保险监管要求告知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义务。三是实施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第三方网络平台有配合保险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的义务,若有违反,保险监管部门可以责令保险机构终止与其合作。

另外,《办法》还表示,保险机构的总公司要对互联网保险业务负总责,实行集中运营、统一管理,不能以分公司的名义对外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

篇2

(一)网络保险市场起步早、发展迅猛

1.萌芽阶段。1993—1995年是美国互联网保险的萌芽阶段,并成为全球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开拓者。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先进的网络技术、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这一时期,很多保险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但仅提供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1995年2月,一家完全独立于传统保险机构的网站In-sWeb创立,同时提供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信息。

2.起步阶段。1996—1999年是美国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起步阶段,各项业务都得到了迅猛发展。1997年初,美国81%的保险公司至少拥有一个网址,其网络保险之保费收入为0.39亿美元。1998年,美国86%的保险公司已在互联网上其保险产品相关信息,61%的网站提供商地址查询服务,43%的保险公司把网络保险业务作为公司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美国互联网保险费收入迅速增长到1.55亿元,较1997年增长了197%,翻了近两番。

3.发展阶段。2000—2008年是美国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2000年《电子签名法案》的出台,美国保险公司开始积极发展网上直接销售的营销模式,互联网保险之保费收入也因此迅速达到总保费收入的0.2%。2001年,美国网络保险之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0亿美元,其中来自汽车保险的网络保险费就有8.5亿美元。2003年,美国网络保险的保费收入达47亿美元,增长速度超过270%。2005年,通过互联网销售车险的保单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29%。

4.成熟阶段。2009年至今是美国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成熟阶段。近年来,美国网络保险的市场份额呈现直线上升态势。2009年就已有50%以上的客户使用互联网渠道了解和选择保险服务,不少保险险种的网销交易额已超过市场总额的30%。2010年,美国汽车保险、房屋保险的网上销售额已达到84亿美元,大约占市场份额的4%。目前,所有的美国保险公司都开展了网上保险业务,其中InsWeb、Insure.com、Quickquote等网站的影响力最大。福雷斯特研究公司的报告预测,数字化渠道在2015年的市场份额将达到14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10%,并将大大增加美国网络保险市场的盈利空间。

(二)网络保险经营模式的多样化

随着美国互联网保险的迅猛发展,其经营模式也逐渐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保险公司自建网站。截止目前,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拥有一个、甚至多个自己的保险网站。主要进行保险产品相关信息的宣传、为客户提供联系方式,拓展了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少数网站仅提供保险公司及其产品的相关信息,而大多数网站还提品销售,可以分为表1中的两种具体类型。产品销售型公司的网站既帮助公司降低了营销成本,又方便了客户投保。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复杂型产品采用线上咨询、线下投保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使销售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前景更加诱人。

2.第三方保险超市网站。保险公司自建网站一般仅提供自己的保险产品,随着消费者对不同保险公司产品对比需求的增加,第三方保险超市网站应运而生。第三方网络保险超市提供众多保险公司的产品,并且提品筛选、对比功能,客户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了解几个保险公司的类似产品,并进行详细比较,在最短时间内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产品。这种营销模式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选择权。下表2就是目前美国第三方保险网站的三种类型及其运营机理。

3.互联网综合金融超市。随着保险理财产品的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人把保险作为一种投资手段。互联网金融超市就是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为顾客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客户可以享受到集投资、信贷、结算、储蓄、保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例如,互联网综合金融超市通常汇集储蓄国债、理财产品、电子银行、信托、黄金、房产房贷、外汇、保险、基金等多领域的各种产品和信息。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在证券经纪公司、银行的网站上直接购买相关的保险产品。

二、美国网络保险市场的监管体制

(一)美国保险(含网络保险)的监管体制

美国采用全国统一的保险监管模式,实行州和联邦政府相结合的双重监管机制。联邦政府只是扮演全国保险监督协调者的角色,保险业的立法管辖权由州政府具体掌握。每个州的政府机构都设有保险监管局,局长作为保险监督官负责本州保险市场的监管事项。美国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相当健全,严格依照相关法规进行保险市场监管。美国的早期警戒系统通过检测保险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提早发现需要重点监管的保险公司,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财务危机。同时,赋予民间保险组织和服务机构部分监管职能,以确保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网络保险监管的特殊性及其要求

网络保险是传统保险和信息网络融合发展的产物。与传统保险相比,网络保险蕴含的风险更广泛、复杂,不仅包括传统保险行业的各种风险,而且涉及到互联网技术方面的风险。其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本身的缺陷、故障风险。比如,TCP/IP协议的安全性不足;病毒、黑客、木马对计算机的攻击;互联网通讯系统的开放形式;缺乏机密技术和安全密匙管理等,这些很可能导致客户信息泄露,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二是客户认证风险。这主要由于非实名制的客户认证方式,不能保证客户的信息安全。三是网络保险的软、硬件系统如果来自国外,也可能威胁网络保险的整体安全。因此,网络保险市场监管比传统保险市场监管涉及面更广,包括保险实务监管和网络技术系统安全监管。网络保险市场监管也更为困难,既要借鉴传统保险监管的相关经验,又要注重适当创新,以便给网络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网络保险市场监管的主要特点

(一)网络保险监管宽松而谨慎,依法实施市场监管

美国保险监管局一直采用宽松谨慎的网络保险监管政策。一方面重视网络保险交易的安全性,努力维护网络保险平台的稳健经营以及保险客户的隐私和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保险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保险经营效益,监管局不仅不干预网络保险的发展,而且还大力支持。例如,在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整体经营环境的同时,努力使原有的保险监管规则尽量适用于网络保险市场。监管部门还大力修订、不断补充网络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消除网络保险市场监管的法规短板,确保依法实施市场监管。

(二)充分利用行业自律监督功能,提高了监管效率

美国保险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监管职能,维护了网络保险的健康发展。保险市场标准协会(IM-SA)是由美国寿险协会创建且独立运营的行业自律类机构,这个完全自愿的组织有助于更加高效地满足监管要求和潜在消费者的需求。事实上,政府考虑出台很多强制性政策规定时,都结合了该自律组织的相关规定。美国保险学会2000年“PublicPolicyPrinciplesforElectronicCommerceandInsurance”,公布了12条网络监管规则,主要目标是开放市场、促进竞争、维护系统的完整性、保证监管效率。

(三)完备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保证了市场的稳定

美国最初的偿付能力监管,主要是规定最低资本金和盈余金方面。美国保险业1970年代曾出现偿付危机,此后各州更加重视对偿付能力的监管,最终形成了一个由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RIS)、财务分析追踪系统(FAST)、风险资本(RBS)监管要求和现金流测试(CFT)组成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该监管体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包括网络保险在内的所有保险业务进行科学监管,目的是保证市场的稳定。下表为监管部门基于RBC的具体值划分的四个监管层次,以及对应的监管措施。

(四)健全的电子商务环境,促进了网络保险的有效监管

为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环境,美国做了积极探索。1993年公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1996年修订了《统一商法典》;1997年出台了《全球电子商务法案》;2000年,国会正式批准《电子签名法案》。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助于合理解决网络保险的法制问题和安全技术问题,也为网络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网络保险市场监管的启示

美国政府坚持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目的,以适度审慎的监管为原则,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调整监管机制,更新监管技术,确保了对网络保险实施有效监管。面对网络保险快速发展的机遇,我国应积极学习美国的监管经验,积极为网络保险发展“保驾护航”。

(一)不断完善网络保险法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健全的法规、标准统一的技术、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健全的电子交易以及安全认证立法,为网络保险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技术环境,加速了网络保险的普及。在相关法律实施上,美国规定了保险监管部门必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管的权限和范围,同时,保险监管部门还要对非法网络保险交易进行跟踪和调查。相反,中国有关网络保险监管的法律法规很少,保险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应积极推动网络保险的立法,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以确保其健康发展。

(二)尽快完善国内信用体系,支持网络保险监管

美国金融市场的信用体系以市场为基础,以信用制度为强大支撑,金融市场立法充分保障了违规惩罚、信息公平、信用等级评价等。此外,个人、企业以及政府的信用都需要信用评级机构统一评价,这极大地促进了网络保险风险监管的实施。而我国信用管理体制落后、监管部门能力不足,网络保险业务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又大,导致网络保险的监管力度不足。因此,政府组织推动、加大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

(三)坚持宽松审慎原则,确保网络保险监管的灵活性

“不阻碍限制网络保险的发展”是美国网络保险监管的前提,坚持以“适度监管”为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不会给网络保险市场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束缚。此外,美国设立网络保险市场准入标准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监管效率,而非为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我国建立网络保险监管体系也应坚持“宽松审慎”的原则,监管规定不宜过细,重点监管保险企业偿付能力,其余以市场调节为主。

(四)突出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监督,提高网络保险监管效率

篇3

(一)排查组织情况(可以包括领导小组、执行小组、人员配置等)

为加强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风险排查工作组织领导,成立专项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风险排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执行小组,负责制定排查工作方案,组织督促各机构、各部门做好排查及整改工作。

执行小组办公室设在人事行政部,为中支全辖专项排查工作的组织部门,中支负责人为专项排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人事行政部为专项排查工作的牵头部门、直接责任人。

(二)排查方案制定情况(可以包括方案的简单介绍、排查范围内容、排查流程等)

本次风险排查要在日常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文件精神,开展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风险专项排查工作,摸清风险底数,合理处置风险,杜绝风险隐患。排点内容包括:

1.落实公司防控风险的主体责任

根据监管要求,务必加强保险机构防控风险的主体责任,禁止各类“打擦边球”行为,对公司业务经营中的各类商业保险行为进行风险排查。因此,此次排查对象覆盖业内个人、业内机构,业外个人,业外机构,业内外勾结多种经营类别主体在内的商业保险行为。

2.突出重点领域,提升排查的针对性

加强对我公司可能面临的非法商业保险活动重点内容进行排查,加强对重点机构、重点业务、重点人群的排查,加强对基层保险机构、一线业务人员的排查。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找准排点和方式。

(1)对未经批准设立保险机构的,重点排查设立分支机构未向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申请;通过变更分支机构名称、营业场所等方式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等违规形式。

(2)对未经批准经营保险业务或保险中介业务的,重点排查除传统业务中未经批准经营保险业务或保险中介业务的情形外,需重点排查非法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重点自查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合规性。包括但不限于:是否存在与不具备经营资质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合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行为;非持牌机构违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互联网企业未取得业务资质依托互联网开展保险业务等问题;以及其他违反《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开展业务的行为。

(3)以“会员卡送保险”名义变相经营保险业务的,通常指某些业外机构销售“道路救援”、“医疗体检”、“消费打折”等各类会员卡时承诺赠送保险,甚至将会员卡当成保险卡进行销售的行为。

(4)以“买商品送保险”名义变相经营保险业务的;通常指某些商贸公司、网上商城等保险业外机构打着“买酒送车险”、“买车险不花钱”、“车险零元购”等旗号,直接或变相开展各类保险销售活动,扰乱保险市场秩序,可能造成消费误导。此外,部分商家往往借赠送保险的名义收集客户的详细身份及家庭信息,甚至包括银行卡信息,容易造成个人信息外泄和安全隐患,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5)以“互助计划”形式违规经营保险业务的,通常指某些互联网公司通过收取社会公众交纳的会员费,在内部建立资金池来应对未来赔付,其持续经营能力、赔付的可靠性、资金的安全性存疑,存在可能侵害消费者利益的风险。监管部门目前将该模式定性为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的典型模式。

(6)制售虚假保险单证的,重点排查保险中介公司、公司保险销售人员、保险人虚构保险单证用以非法集资、诈骗等行为。

(7)销售境外保险产品的行为。

(8)以“保险”为名宣传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公司严格遵守保监会《关于修改<中国保监会关于严格规范非保险金融产品销售的通知>的通知》 (保监发〔2015〕100号)中的规定,即“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经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的非保险金融产品除外。”重点排查保险从业人员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情形。

(9)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或其人员参与、配合上述非法商业保险活动,或未非法商业保险活动提供条件。

具体排查方式:

1.做好四项监测,切实防范非法商业保险活动风险

一是做好舆情监测工作,深入基层、了解市场,通过各类媒体、自媒体的广告、宣传类资讯信息、网络信息检索排查等,及时发现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线索。

二是做好投诉监测工作,高度重视各类投诉案件,初步筛选后,对有嫌疑的投诉案件进行排查,通过客户回访、实地查勘等方式,核实真实情况,防范非法商业保险活动。

三是做好资金监测工作,对下辖的各分支机构银行账户往来流水进行监测检查,摸清账户开立和流水情况,比对业务收入,核实有无异常。

四是做好人员监测工作,对从业人员的异常行为、业务指标的异动等方面进行监测检查,切实防范非法商业保险活动风险。

2.多措并举,确保排查不留死角

一是结合本地区、风险特点,细化排查措施,加强和改进对人员和业务的品质管理,充分调动行业内外力量,采取业务财务数据监测分析、媒体审读、内部审计、客户投诉、公众举报、舆情监测、自查自纠、跨部门信息共享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的苗头。

二是健全风险监测排查机制,创新风险监测预警方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手段加强非法商业保险风险识别预警,扩大涉嫌商业保险风险线索发现渠道,通过线上、线下打击相结合,横向建立查处不法机构和不法人员通过互联网、利用保险机构名义或假借保险机构信用进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是强调突击检查、实地任务执行,确保排查工作在基层机构扎实落地。成立检查小组,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接深入各地三、四级机构,进行明察暗访的突击式检查,了解上级机构方案落地情况,掌握排查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按照即查即处的原则,保证检查成果及时转化,提高机构排查工作质量。

(三)排查宣导情况(可以包括对内的组织会议、晨会宣导等,对外的宣传等)

一是制作统一培训课件,下发各支公司、各部门,明确工作要求,提高全员对这次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的认识;二是要求各机构通过晨会、夕会、微夕会及培训会集体学习,围绕“什么是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如何识别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的常见形式”等开展宣传,特别提示了几例有关保险业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案例的宣导;三是组织各机构在客服柜面大厅展示屏及电视频幕循环播放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的内容,要求各机构要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增强宣传效果。

(四)排查执行情况(可以包括排查工作量的概况、执行中的先进经验总结等)

为了加强此次专项排查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中支总经理室多次在中支工作例会上强调此次工作的组织和落实,就各机构开展情况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要求人事行政部落实此项工作要分地区、分时间部署,并要求各机构在指定的时间之前将所开展的活动以报告的形式向中支人事行政部反馈。各机构的积极配合极大的推动了专项宣传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二、发现的风险隐患

经缜密排查,未在系统内部发现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风险案件,未发现从业人员参与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未发现其他涉嫌非法商业保险活动风险案件相关线索。

篇4

据保监会消息,在此前办理完毕的154件政协委员议案中,涉及农业保险主办的建议提案数量同比增长35%。一方面是“三农”对保险业需求加快,一方面是农村保险业体制、产品、销售模式与农村的需求矛盾突出,农村保险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尤其是互联网金融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将给农村互联网保险市场创造活力,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

农村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金融、保险作为贯通整个“三农”工作的血脉,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务院日前的《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提及“三农”69次,提及“保险”19次,提及“互联网”9次。当“三农”、“保险”、“互联网”3个焦点互相碰撞时,会点燃什么样的火花?

互联网保险,其销售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柜面与电话销售,不受时间、地域的制约。是指保险通过互联网实现保险业务销售。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保险迅猛发展。据统计,2014年我国互联网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858.9亿元,较2011年互联网渠道保费规模提升了26倍,对全行业保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9%,成为拉动整个保险业保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互联网保险的经营主体扩容至85家,经营模式逐步确立,专业化布局基本形成。农村互联网保险也有了长足发展,据来自蚂蚁金服的报告,2015年,仅蚂蚁金服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农村互联网保险的覆盖用户数就达5800万户,同比增长42%。

事实上,关于“互联网+三农+保险”的发展前景,监管部门早有预见。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曾在公开发言中表示,要把握时代机遇,众筹共享,合力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提供新动力。

农村互联网保险供给侧矛盾突显

与日前竞争白热化的城市保险业相比,“三农”保险依然是裹足不前,加上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资金、技术、专业人员紧缺,导致技术与运营模式持续创新不足,发展、推广农村“互联网+保险”的模式相对滞后,农村互联网保险更面临众多瓶颈、发展滞缓的尴尬局面。

模式陈旧,产品单一。农村保险业发展滞后的现实下,农村互联网保险自然更加滞后。一些涉足农村互联网的保险公司,只是简单地将传统保险产品搬到网上,没有结合农村和互联网特点对原有产品加以改造或重新开发新产品,相应业务流程调整开展极其缓慢。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互联网保险的主力险种为车险和短期意外险等标准化产品,同质化较严重,而且产品场景化的开发深度不足,由互联网经济活动场景衍生的保险需求仍有待挖掘。不仅如此,互联网保险产品呈现碎片化特征,难以满足客户需求,更有甚者,个别网销产品仅以保障为噱头,严重偏离了保险实质。产品的附加服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挖掘,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服务体系薄弱,服务能力不足。众所周知,销售只是保险经营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对广大消费者而言,理赔服务才是保险产品价值的真正体现。无论传统产品网络化,还是互联网创新产品,消费者都需要方便、快捷的理赔服务。目前,在运营服务体系方面,大多数保险公司只将互联网保险服务网络化、电子化,而没有从客户需求出发和便利角度出发,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同时,由于部分第三方平台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弱化保险产品性质、片面夸大收益率、缺少风险提示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监管与技术短板明显。由于农业本身是高风险产业,受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科技水平制约严重,因此,在风险评估上难度很大,这给农村互联网保险带来更大技术难题。由于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较快,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建设并没有完全跟上发展的步伐。在相关监管制度和行业标准、规范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监管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对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基本沿用传统业务管理模式,现有的监管组织形式和现场检查手段已无法满足新的监管要求,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

以供给侧改革提升农村互联网保险

作为中国弱势产业的农业,对于保险需求在不断加大。但当下中国,相比城市保险业白热化竞争,农村保险业相对落后;相对于线下保险业竞争异常激烈,线上保险业竞争相对迟后。而更关键的是农村对于保险的需求在增加,但是保险业的发展却与农村需求不适应,供给侧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加快农村保险业的供给侧改革,为农村保险发展提供最好服务、最优质的保险产品。

创新适应“三农”需求的互联网保险模式。许多调查表明,农村对于保险业,不是缺少需求,而是我们目前保险体制、产品、经营模式,与农村现状不适应、不匹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突出,因此,要发展农村互联网保险,必须重构农村保险业。要借鉴国际经验做法,推动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向“需求导向”转变,建立农户、保险公司利益平衡机制,强化和拓展防灾减灾、生产调节、担保增信等作用,逐步形成农业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保险政策“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互联网保险支持政策体系。

“三农”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农村互联网保险模式,不能照搬城市互联网保险模式来开展,必须以“三农”对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实际,来发展农村互联网保险。要让“互联网+”真正融合到“三农”大发展中去,政府必须对农村互联网建设的软硬件加强投入。面对于高风险的“三农”保险的评估,更需要利用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以提高准确性、时效性。在美国、法国、以色列这些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遥感预测、无人机航拍技术和移动终端等新技术已经很成熟,并得以广泛地应用。实现农民、政府、保险公司“三赢”的局面。

加快村级互联网保险网点布局。面对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以村为单元,经济相对落后,文化水平相对低,网络发展缓慢等原因,发展农村互联网保险,必须把农村互联网保险服务站点建设作为关键。首先依托政府“信息进村入户”、“新农村基础建设”等项目的推进,布局农村互联网保险的网络,以村为基层点,建成互联网保险基层架构。其次是第三方机构负责平台搭建,实现嵌入式线上保险营销模式。以农业部的“益农信息社”项目为例,农业部联合中国电信、京东、中华保险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综合性的农村服务站点,该站点可以售卖当地农副产品、提供京东网上商城的产品销售,同时也提供保险产品的销售与后续服务。同时,要根据“三农”实际,精准设计一整套适合在农村推广、农民接受的保费少、有保障、普及广的互联网保险产品。例如在浙江农村,相关保险公司结合省政府开展的“电商村”建设,聘请村里的经营户和熟悉互联网的人员为互联网保险协保人员,并定期给农村保险服务站点的协保人员提供技术培训,让协保员在农村互联网保险地区进行产品的宣传和促销,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在网上办理保险业务。

篇5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问题 ;对策

一、引言

互联网保险是新兴的一种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介的保险营销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保险人营销模式。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或新型第三方保险网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工具来支持保险销售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行为。具有信息透明、方便、成本低、覆盖面广、效率高的特点。(引用自汪演元的《从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历史轨迹看发展趋势》)

毋庸置疑,互联网保险具有传统保险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借助互联网思维进行的创新为传统保险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近年来,传统保险机构纷纷开始了对互联网保险的尝试,我国互联网保险公司由2011的28家增长到85家,保费收入由2011年的31.99 亿元上涨到2014年的859.9亿元。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2223亿,比2011年增长近69倍,互联网保费在总保费收入中的占0.2%上升到2015年的9.2%。我国互联网保险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单一、监管不力等。剖析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规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历程

互联网保险是互联网金融中刚兴起的行业,它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短,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它使得我国的保险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总体来说,我国互联网保险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1997年至2007年的萌芽期、2008年至2011年的探索期、2012年至2013的发展期、2013年至今的爆发期(引用自李红坤 刘富强 翟大恒《国内外互联网保险发展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历程从1997年中国保险信息网的正式建成为起点。同年3月,“网险网”诞生,它是首家实现网上投保功能的电子商务保险网站。随后出现了两家电子商务平台,一家是平安保险的“PA18新概念”,另外一家是泰康人寿成立的“泰康在线”。此后,各类与互联网保险相关的网站纷纷出现。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互联网保险市场还没有实现大规模打开。

在阿里巴巴创建之后,电子商务逐渐壮大,为互联网保险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2011年年底,规模保费总计约为32亿人民币,随着银监会颁发《保险、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中国互联网保险业务逐渐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从2012年起我国互联网保险真正开始了大规模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保险公司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取得了显著性的发展。2013年“双11”,国华电商开创了9分34秒过亿的销售神话,天猫旗舰店双11当天成交5.26亿。短短一年多时间,国华电商销售业绩已接近20亿。同年9月29日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众安保险”)获中国保监会同意开业批复,成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全国均不设任何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承保和理赔服务,这一新模式又给互联网保险的壮大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互联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品种单一

目前,互联网保险在我国的产品种类比较少,占主导地位的险种主要是一些标准化的理财类保险、人寿保险以及车险,而其他险种的销售比例极小,在契合互联网用户消费需求和习惯的个性化产品方面,尤为缺少。我国在售的互联网保险产品中,理财类险种占据了很大比例。而互联网保险过多依靠理财类保险产品的状况,使互联网保险脱离了保险应有的风险保障的核心功能,而且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在我国普遍不高,严重影响高收益保险产品的持续发展,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续退保问题,这无疑会给刚兴起的互联网保险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缺乏专业人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保险产品的宣传,支付和投保变得更加有效,但在后续服务中,理赔和保全还是借助线下柜成的。由于保险业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水平的缺乏,线下理赔所需的资料繁多,耗时长以及赔付款不能及时到帐的问题难以避免,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缺乏有效监管

在互联网保险飞速发展的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却落后了。现在,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对互联网保险合同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同时保险监管部门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和制定专门的规章来约束和规范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由于网险的发展历史还不长,很多潜在的问题和一些特殊要求还有待监管机制的建立来解决和满足。

(四)缺乏信息安全保护

不可否认,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互联网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用户数据的保护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引起注意的问题。而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将贯穿核保,支付等关键环节。一旦用户数据被恶意窃取或泄露,用户的人身财产利益很可能反而会受到伤害。保险此时的给予用户保障的本质功能将严重受到威胁,互联网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无疑会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各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导致用户信息资源的浪费,如何在进行资源共享公开部分数据的同时保证用户数据的绝对安全值得我们思考。

四、解决我国互联网保险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产品结构

互联网保险产品应当从险种和目标人群出发,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客户的需求,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做出改变,设计出全方位、多层次、简洁明了的产品。比如,对60后可以多宣传一些养老险和疾病险,向70后80后则可以多推荐一些理财型的分红险。另外,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客户不同的社会特征,消费习惯来推出更加个性化的产品。

(二)培养专业人才

网络保险业务高度专业化,管理难度大,这就决定了它需要一个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一方面必须精通电子商务,另一方面也必须熟悉保险专业。因此,为了满足网络保险的需求,政府应高度重视对网络保险人才的培养,所有相关机构应相应地调整网络保险的课程结构,使其适合于保险网络教学要求。

(三)健全法律法规

互联网保险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用传统金融相关的法律来对其进行监管必然不恰当。而且我国的互联网保险起步较晚,许多相关的金融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不同程度的法律空白或漏洞。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新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完善与互联网保险相关的移动支付、电子合同等法律;同时逐步建立起信用体系,完善征信数据来加强信用管理,推动互联网保险开展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

(四)强化信息安全

数据的公开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和被不合法利用。所以公开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数据的同时要确保不侵犯个人信息安全,同时各行业之间可以进行客户数据资源的共享,加强沟通和交流。其次,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机制的建立,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此外,公司在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的同时,针对可能会出现的技术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证互联网保险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五、结语

篇6

由此可见,在倡导新经济的今天,保险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面对加人WTO和网络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保险业必须加大对网络技术的理解、吸纳和应用力度,积极探寻适合保险企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但是,由于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电子商务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存在制约其健康发展的许多不利因素,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分析其中存在的法律障碍并予以解决,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发展保险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障碍

(一)网络安全的制约网络安全是指网络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受自然和人的因素危害,保持正常运行。数据安全指网络中存储与流通的数据的安全,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根本目的。但是目前的网络安全技术仍然不能保证100%的安全,安全漏洞仍然不可避免。网络保险作为新兴的交易方式,在给保险业注人新的活力的同时,其中的安全性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因为网络在带给人们信息存储和传输的高效率的同时,其数据也极易被篡改,增删,破坏或者窃用。加强网络安全要注意防范影响网络安全的各种风险和威胁,涉及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法律,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从目前来看,网络安全的法律还不健全,网络安全的技术还不够先进,不能够有力的保证网络安全不受侵犯

(二)保险合同的书面形式局限性保险合同是要式合同,《保险法》规定保险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书面形式的优点在于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记载明确,具体,并且有据可查。虽然新的《合同法》将电子合同纳人了调整范围。但是并没有具体规定电子合同的订立规则,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要约的撤销和撤回。

(三)电子签名的有效性问题我国《保险法》规定有些单证必须有当事人亲笔签名才具有法律效力。然而利用网络进行电子交易,则无法取得当事人的亲笔签名。因此,在网上只能使用电子密码来代替传统的签名,因为在文件上签字的目的在于认证该项文件,该基本要求是要具有独特性。因此签名不一定由签署者亲笔熟悉,可以使用独特性的符号来代替。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电子签名的效力,这将是保险电子商务的最主要的障碍。

(四)客户隐私的保护隐私权是现代人格权的一种。所谓稳私又称个人秘密,指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知悉的秘密,包括私生活,日记,生活习惯,储蓄,财产状况和通信秘密等。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公民个人拥有的金额资产中,保险的比重会逐步加大,相应的保护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为其保守财产秘密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给客户的隐私权带来隐患。网络保险的发展既要求保证交易的安全、快捷,又要防止滥用个人信息。因此要加强立法,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再使用,以保护个人信息方面的隐私权。

(五)网上保险欺作行为的干扰电子商务交易的对象,说简单一点只是两台智能终端相互交换数据,如何能够确认机器背后的人的身份,以及如何确认网上理赔是出险的真实性,都是技术上很难达到。因此只能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管理,杜绝电子商务中出现的诚信失灵。

二、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思路

(一)加强对保险电子商务的认识在当今信息时代,掌握最新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企业将处于竞争的有利位置,反之将会落伍直至被淘汰。认识上的滞后是制约我国保险企业进人互联网络的最大障碍。我国保险业应冲破传统思想和习惯势力的羁绊,对保险电子商务加以重视和研究。破除以往的管理体制的局限,依靠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培养保险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网上营销和管理对于传统的保险企业经营模式来说,具有革命意义的进步,同时也对人才、管理、技术和法律等多方面提出了挑战。如果没有较高综合专业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的保险从业人员,难以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保险电子商务不能完全替代传统业务,离不开保险企业核心业务的支持,离不开保险企业管理模式的再造。保险企业的员工必须学习电子商务,掌握电子商务运作的相关技能,增强运用电子商务处理保险业务和管理企业的能力。当然,发展电子商务迫切需篓一批既懂保险,又有电子商务技术的跨领域专业人才。

(三)加决保险企业内外部网络的基础建设分布式的保险电子商务在于保险企业内外部网络的统一。以分布式的企业管理网络和分布式的网上保险业务体系替代以往的企业经营模式。这一切必须要有足够的网络基础投人。一方面整个保险企业各个分支机构和企业总部之间建立高速连通的网络,这个网络对于企业外部来说是封闭的,即使在内部也有非常复杂的访问权限审批过程。另一方面,要综合设计一个分布式的应用系统,使每一个应用系统节点,都提供一个针对Intranet的外部访问接口,通过这个接口客户可以有限地访问客户需求的资源。这样,电子商务就不仅仅可以做到网上销售和服务,而且将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财产等商务活动纳入到其中。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方法,除了能在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提供更多更直接的联系之外,还将从企业内部影响经营管理的方法,改变产品的定制、分配、交换和服务的手段。后台运营与服务效率的提高是分布式保险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通过提高内部信息的沟通效率,提高业务员在线处理客户需求的能力,将是保险企业电子商务效益增长的主要方面。

(四)将电子商务纳入保险营梢和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务活动,其核心是价值的创造与交换,这两个过程都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主动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开发适合网上销售的新产品,可以增加电子商务的规模。结合网络营销和客户服务,及时通过网络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访问和征询做出反馈,加强与顾客的双相互动。通过客户资源的分析和运用,可以掌握更多的顾客特性和有效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和市场规模,扩大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效益。通过电子商务弥补传统营销的不足,综合两者优势,与客户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需求。

(五)利用社会资源在合作中实现多赢发展电子商务不仅需要保险企业自身加大投人,也要与国内的ISP,ICP,ASP等网络服务商加强合作,与银行和其他行业结成合作伙伴,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电子商务。这样保险企业将有更多的精力发展与保险专业紧密相连的电子商务模块,开发更多电子商务产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解决方案。

篇7

网络保险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网络保险​风险防范。这些风险涉及到信息传输、设施使用、隐私保护、业务拓展、核保核赔等方方面面,由于目前各保险公司在网络风险防范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技术上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不强,导致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潜在危险性。各种技术性风险的存在可能造成网络阻塞、传输中断甚至会引起系统瘫痪的后果,从而给保险公司和广大投保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品牌形象。除了技术性风险,道德风险在网络保险中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一方面,网络保险的投保人在投保时可能隐瞒潜在风险而使公司在收取保费时难以针对不同投保人的实际风险情况来收取相应的保费,使投保人存在钻空子的投机现象;或是投保人在投保后有可能减少防止灾害或风险发生的努力而使得潜在风险增大。另一方面,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提供网络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公司或其员工有可能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而使投保人蒙受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保险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的防范问题。

二、网络保险中的风险类别

1.技术风险。网络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营销模式,它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和传统保险业务流程。从技术的角度看,互联网并不是绝对安全的。首先,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可能具有潜在的运行风险。信息化系统设计、实施或后续维护中的不足会对保险产品或服务的传送造成风险,保险公司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管理与维护时,一些不法分子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漏洞攻击保险电商网站,故意造成公司网络系统的破坏和混乱,甚至使网络平台瘫痪。其次,网络本身的安全问题可能带来信息外泄风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以潜入网站,或是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泄露保险公司或是客户的信息进而骗取客户保费或赔款,或是盗取公司商业机密并从中非法获利。当前互联网上屡屡发生一些通过窃取信息、病毒干扰、恶意篡改数据等不法行为导致客户经济损失的案件,从这些案件可知,消除技术风险是网络保险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2.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在传统保险和网络保险中都存在,是影响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网络保险中,由于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道德风险的影响更为突出。例如,在网络保险中,由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不用面对面接触,保险公司不能直接了解被保险人的信用水平,一般地,被保险人的告知内容只限于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等这些基本信息,而保险公司目前又缺乏丰富的客户资料,所以对投保方的风险评估十分困难。投保人可能会利用网络上难以分辨信息真伪的缺点隐瞒与保险标的有关的重要情况,甚至会发生保险欺诈、骗保等案件。另外,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可能利用职务之便发生在网络上进行越权操作等行为,使公司蒙受损失。与此同时,由于客户对保险业的相关信息缺乏了解、没有查询销售者的资质情况,导致保险公司内部职员利用工作之便制造虚假保单,欺骗投保人,骗取保险费,截取客户退保资金,从而给保险公司的经营造成风险。

3.法律风险。保险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保险业的迅猛发展,而相关法律的完善却明显滞后,这就加大了网络保险的法律风险,使得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难以获得法律的保护。法律风险的存在促使保险公司在网络保险经营中必须要考虑一些问题:一是电子保单形式是否合法。相当多的网络保险数据交换没有书面记录,一旦发生纠纷,举证起来有很大难度。由于电子信息输入简单化、标准化,通过网络签署电子合同没有传统的条款齐备、措辞严密,发生纠纷的可能性增大。二是客户的隐私如何保护。投保人填写的个人信息一般都是真实的,这些信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可能被一些人员非法利用,或者泄露出去被其他人员用于其他不合法或不正当的用途。三是电子签名是否有效。由于相关法律相对落后,所以这一方面还没有很明确的规定,而《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等文件和法规却难以完全适用于网络保险。

4.操作风险。网络保险的操作风险一方面来自网络保险安全系统。传统保险机构为支持网络保险业务的开展,需要选择某些保险产品以及相关的网络金融技术解决方案,而其所选择的产品或方案可能存在设计缺陷或被错误操作,这就造成了网络保险的操作风险。另外,操作人员的误操作也会造成公司的经济损失。由于是电脑操作,公司职员可能在登记客户资料出现错误,或者由于疏忽导致给出的产品信息有误,或用户缺少信息化系统使用知识,因此经常会有操作失误的问题发生。网络保险的操作风险另一方面来自于客户。网络金融行业职员的操作失误、系统错误等均可能导致网络金融业务出现操作风险,客户在使用网络平台操作网络保险业务时的疏忽大意也可能导致网络保险的操作风险,导致交易不成功,甚至会使客户失去操作耐心而最终导致客户流失。

三、以保险风险防范为抓手促进网络保险发展

1.培养专业的网络保险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职业素质。网络保险产品比传统保险产品更加强调专业性,它的发展需要有融合了保险、营销、服务、互联网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作支撑,因此保险公司必须注重培养专业的网络保险人才,组建一支有效的网络保险专业队伍。这样的专业从业人员不仅要在技术水平上领先,还要通过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水平。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一是通过大学的专业教育,保险公司可以从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合适的人才,经培训后择优上岗;二是通过公司自身的培训,使一些原本具备综合素质和某些方面技能专长的员工成长为能够胜任保险网络营销的专业人士;三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外引,直接从人才市场招聘到所需人才。通过培养专业的网络保险人才,保险公司可以在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技术风险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控制。

2.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安全网络平台,加强网络体系的安全保障。保险公司建立自己稳定的安全网络平台是开展网络保险业务的第一步。网络系统是需要复杂技术的,只有领先的技术水平才能推动网络保险的发展。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加大网络技术平台方面的投入,将其放到重要位置。专业网络保险平台应该满足访问者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网上产品定制、投保、索赔、咨询等服务。此外,出于网络安全保障的需要,公司应该加强网络保险系统的基础建设,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网络保险技术方面存在的风险。为了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在建立稳定的安全网络平台基础上,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包括网络系统安全规范制定与实施、系统安全隐患预测与防范、系统安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系统安全程度的测定与检查、系统破坏后恢复与重建等。

3.完善信息化法律体系,使网络保险的发展有法可依。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网络保险没有相关的规定,因此应从修订《保险法》入手来弥补这一漏洞。要将新的《保险法》与《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起来,使网络保险的发展有法可依。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网络保险进一步发展,还应探讨是否有必要出台一部专门的《网络保险法》,另外国际上不少国家都已经颁布《电子商务法》,我国也可以借鉴。着眼于长远发展,必须以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规定网络保险中诸多内容,如电子合同成立时间和地点认定、电子保险合同法律效力、告知业务履行、道德风险防范、网上交易平台安全标准、交易平台信息规范、保险公司网络保险审计、网络保险地域监管等内容,从法律角度研究解决网络保险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篇8

社保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目标是:社会保险数据库,其中包括共享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以便将原始数据通过深化加工,形成各种级别的信息,作为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管理的基础;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网络,基于社会保险业务处理流程,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网络的功能,集中存储、分类、统计、检索各种分类的信息,汇集成各类报表,然后利用计算机深化加工和快速处理这些报表信息;数据资源的共享,合理分布和管理各类共享的数据资源,作为提高信息管理系统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基础。总之,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旨在解决社会保险数据网络存储问题和信息系统安全性问题,而通过建立社会保险数据库、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网络,以及实现数据资源共享,能够以现代化管理的手段,提高信息系统的网络化水平,提高系统的预测、决策功能,同时实现报表的自动化。

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

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保险业务开展的应用,用户需要在业务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存储、传送和处理。结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设计的主要目标,可以确定信息管理系统待开发设计的结构功能如下:

(1)信息资源模型,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包括单位信息、职工信息、离退休信息、结算信息、账务信息、参数信息、数据仓库等,这些信息辐射到各个子系统,属于概念模型。

(2)信息管理系统,连接信息资源模型中的单位信息、职工信息和离退休信息,具有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的功能,实现了区内调动、异地调入、异地调出、终止、恢复等的一体化。

(3)子系统:征集系统具有核算和打印功能,连接单位信息;单位管理子系统,连接单位信息,具有录入、查询、合并、破产、注销、终止、修改、删除、恢复的功能;基金结算系统,具有社会保险费结算、补缴、剥离、退费、核减等功能,连接结算信息;账务核算系统,具有凭证处理、报表查询、账簿管理等功能,连接账务信息;离退休管理子系统,具有办理手续、查询、建立、修改等功能,连接离退休信息;参数调整系统,具有录入、查询、修改、删除功能,连接参数信息。从以上系统的结构可以看出系统的层次性和完善性,这对于社会保险业务开展来说,无疑是适用的,基本囊括了所有社会保险业务开展的功能需求。

系统功能的开发设计

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种险种,系统针对这些险种进行功能开发设计,需要提供综合查询、多媒体查询、基金结算、财务管理、统计报表、预测分析、系统维护多种功能。

(1)综合查询功能,系统需要针对缴费、职工、离退休等信息查询需求,开发以下的查询功能:单位信息查询,在单位保险登记或更改之后,进行明细查询,以及对单位应缴、实缴、欠缴等情况的查询;职工信息查询,包括职工基本信息、缴费信息、个人账户、离退休信息、养老金发放信息等的查询。除此之外,系统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查询需求,灵活开发设计其他的查询功能,提高系统的便捷性。

(2)多媒体查询功能,主要针对个人账户基本情况、历史费用缴纳情况、费用欠缴情况、业务咨询、政策法规咨询等,提供语音查询、触屏查询和互联网查询等。

(3)基金结算,该系统功能结合社会保险制度规定,按照各险种缴费基数及缴费比例,通过提取参保人员信息,进行保费核定结算、补缴、剥离、退费、核减等功能。

(4)财务管理功能,该系统功能结合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经费管理的需求,提供以下几种功能:会计软件接口参数维护,通过帐套设置、科目编码、银行结算方式编码、常用摘要编码、账簿初始化、基金凭证定义等,为系统运行提供保证;日常账务,为了确保财务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系统提供凭证处理、账簿管理、汇总、记账、转账等功能,实现账务日常管理的全面化;银行对账管理,可随时进行银行对账,但前提是定期录入银行对账单。

(5)统计报表功能,目的是为领导层提高便利和全面的决策工具,通过对各个时间段的条件数据进行组合统计,将统计结果直观体现在屏幕上面,以生成各种类型的统计报表。

(6)预测分析功能,根据职工的平均寿命和退休年龄,对死亡人数和退休人数进行预测,以及根据社会工资增长率、社会平均工资、退休人数等,预测基金收缴情况和基金拨付情况。

(7)系统的维护功能,为了提高系统维护的安全性和层次性,根据用户的基本权限,系统分为用户管理、数据保护和日志管理三大维护功能,其中用户管理具有用户、功能、模块增加或者删除的权限,以及对其他用户权限划分的权限,是确保数据安全和保密的最高级别功能,而数据保护主要针对数据的备份,以满足用户需求,日志管理则体现为日志查询和日志维护两方面内容。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保险保险网络营销信息化电子化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保险公司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的概念、方式和手段。随着信息化、电子化的到来,一种可以用于保险营销的新形式网络营销已经在国际保险营销市场上出现。网络营销目前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成为一种拥有巨大潜力和美好发展前景的新型保险营销方式。

保险网络营销概述.1保险网络营销的概念保险网络营销是保险公司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它是直销营销的最新形式,并由互联网替代了传统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以互联网作为传播手段,通过对市场的循环营销,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商家需求的过程。

保险网络营销的特点保险网络营销之所以对世界保险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力,是因为这种新营销形式有切实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信息量大,并具有互动功能。网络可以不受地区和时间的限制,保险业务可以延伸到全球范围内的任何地区、任何一台上线计算机,实现全天候在线作业,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整个保险合同的签约过程以及在网上提出索赔申请0这种方式是传统保险营销方式无法比拟的。

节省开支,便于控制营销预算。保险公司实行网上营销后,减少了保险销售的中间环节,节省了大笔费用,有效地降低了经营成本,由此降低了保险费率的报价,同时,网络交易的账目更易于控制。

省时并减少营销渠道。网络营销中,投保人可以随时上网查询信息,保险公司也可以随时了解并最大限度地满足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使得保险公司同投保人之间能够快速的交换信息,提高了营销效率。

为客户提供新型的购买方式,帮助他们控制采购流程。可以向客户提供自动化的、专业的和个性化的消费咨询与产品组合,使投保人掌握更多的资源信息,让他们对新的保险商品的设计有更多发言权。

随时提供服务。网络营销可以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提供营销服务,相当于扩大了保险公司的规模,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获取保险单的机会,取得竞争优势。

减少市场壁垒,提供平等机会。联机网络创造出一个地球保险村,消除了同其他国家投保人签单的时间、地域障碍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限制。

我国保险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1网站是网络营销最基础、最重要的工具。近几年来,国内各保险公司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但大多数站点的功能还是处于宣传自己、扩大影响的层面,真正在网上实现的销售额却非常少。

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是影响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素质与我国的地位仍不相称,文化教育的落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提高教育程度,转变他们的消费观念,才能提高他们对保险的需求。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网上交易的法律效力及电子商务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尚未解决,限制了网络保险的长足发展。

网上支付系统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和安全方便的网上支付手段。

2l世纪是网络应用时代,电子商务已是大势所趋。但保险业中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熟练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十分匮乏,也是阻碍保险网络营销发展的又一个因素。

所有这些困难都使得保险网络营销的发展绝不会是一帆风顺,而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保险网络营销在近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保险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分析网络保险营销在降低经营成本、创造新的营销手段和合作关系等方面的优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保险业向互联网转型已经不是要不要转的问题,而是早转与迟转的问题。

企业上网宣传。多数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独立的网站,通过企业、产品及服务等相关信息,尽可能的让用户了解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商业机会。

企业在互联网上可以提供与公司相关的信息,以便服务客户。

这样可以做到既省钱又有效,避免经济损失。

推销新险种,大大节省了传统营销中用于印刷、保管、中介的开支以及密集劳动的成本,从而降低保险费率。

提供有创意的主页,上网并非一上了事,要不断更新、增添信息,网站才有生命力,否则,像在传统宣传广告中那样一种陈年老面孔,只会成为上网者遗忘的角落。

开发客户群。企业营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建立客户关系,掌握客户情况。能够做出迅速反应的公司才能获得新客户,提高竞争力。

互联网的使用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人收入,开展电子商务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保险公司可利用互联网打开国际市场,扩大自己的市场空间。

国外的分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取用总公司的信息,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还可以保持及时联系。

客户服务打破时空的限制,可以为客户提供 24小时的信息服务,网站可以将许多问题的答案放置在网页上面,供使用者随时查询,以节省服务成本。

我国保险网络营销的发展前景由于互联网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有很多方面仍不完善,在网络保险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障碍。可见,保险网络营销还有待发展。在宏观条件不太成熟的条件下,保险公司在涉足网上业务时应注意一些实际问题:

网络保险作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保险公司应根据客户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实施相应的组织和企业文化的变革,以支持业务发展。

我国网络用户持续增长,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保险公司在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应注重细分目标市场,确定重点发展目标。

在保证公司营销理念统一的情况下,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多方位展业。

培养一支拥有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的员工队伍,并注重员工的终身教育和本土人才的培育。

努力以良好的服务塑造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站稳脚跟。

篇10

近年来,世界保险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领域本已淡漠的业务界限变得更加含糊不清,各国金融机构通过兼并、建立控股公司、附属公司、组建金融集团、合资等形式经营本领域外的产品已非常普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商业银行运用其庞大的经营网络优势,大举进攻保险领域尤其是寿险领域,抢夺市场份额。

第二,人口老龄化不仅孕育了巨大的潜在保险市场,而且对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科技进步带来了金融商品的不断创新。90年代以来,以电子通讯技术、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省了时间,而且扩大了综合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潜在可能性,使金融机构将传统的本行业金融服务与其他的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提供一揽子服务成为可能,为金融产品创新创造了条件。

第四,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巨灾风险显著增加。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扩张,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水土流失、气候变暖、地震、洪水、风暴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以上述变动为背景,国际保险业加速了结构性调整。

(一)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进一步加速

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业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下,保险业一方面通过行业内的兼并收购,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有效降低和控制生产经营成本,使企业集中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和其他金融服务业如银行、资产管理业、证券业的融合,增强竞争实力,对消费者提供包括建立附属公司,收购和兼并,进行合资经营,组建金融集团,组建持股公司,签订联营协议等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随着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保险业的服务范围得到极大的拓展。目前大型保险集团都在朝着“金融超市”方向发展,它们既经营寿险业务,又经营非寿险业务,还可经营再保险业务,同时还能提供资产管理、信用卡、证券承销、证券经纪等服务。可以说除了存款业务和支付方式的管理外,寿险公司已经涉猎了所有的银行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中,政府对分业经营管制的放松是重要的政策因素。出于维护公共利益、保护消费者,保证充分竞争和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等考虑,传统金融监管的基本框架是实行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然而自70年代开始,上述严格分业的金融监管模式出现了松动。近年来随着事实上各种形式兼业经营的不断发展,政策层面分业监管的原则正在瓦解,一些国家的政府已经着手调整监管框架。如日本金融业严格分业的原则在新的金融法案中被修改。美国则已经通过新法案明确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可以肯定,在新的监管框架下,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融合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二)保险产品不断创新,险种结构调整加快

由于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发展迅速,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新的金融工具以其灵活性和预期高收益吸引了广大的个人投资者。与新的金融产品相比,缺乏弹性的传统寿险产品大为逊色。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降低寿险经营的利率风险,寿险公司纷纷着手开发新险种,创造新的保险商品。这类寿险产品创新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增加了寿险产品的弹性。改变了传统寿险的期限特点,使结束寿险合约更为容易;改变了传统保费支付的固定、定期的特点,使保费支付更具灵活性。二是新产品突出储蓄性和盈利性,对寿险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产品凸现寿险的储蓄性,强调寿险保单的储蓄(金融)因素,使寿险保单更具投资价值。新产品通过更加有效的投资,使寿险保单更具盈利性。三是保险和储蓄的分离。传统寿险产品中的储蓄因素被认为是缴纳衡平保费的副产品,储蓄和保险在一个保险契约中是不可分开的。而新产品中的储蓄因素通常被认为是保单更独立的一部分,储蓄收益直接和保费与投资收益相关,投资收益率越高,保费“储蓄利率”越高。

由于非寿险产品期限较短,不像寿险产品具有储蓄性,创新受到了客观限制。非寿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价格和服务品质上,而不是体现在产品差别上。但是随着巨灾风险的增加和随着科技进步伴随而来的新风险的出现,仍然有一些新的保险产品面世,如世界杯足球赛保险、疯牛病死亡保险、互联网保险等。

(三)保险组织形式的调整

目前国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调整突出表现在相互保险公司的股份化方面。保险公司股份化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借此获得权益资本与其他的融资渠道,如可转换公司债、认股权证、优先股等。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加速整合,保险公司资本成长和资本投资的需求日益增长。保险公司权益资本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保留盈余,在保留盈余不够时,必须从资本市场融入资本,相互公司可以通过举债取得资金,但要获得权益资本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股份公司拥有所有公开市场的融资选择,相互公司股份化后到资本市场融资就便利了许多。保险公司非相互化的另一个重要动因是股份公司结构的弹性优势。通过采用控股公司的结构,保险公司可以绕过保险管理当局对保险公司经营非保险业务的限制;可以在不降低法定盈余的情况下,进行行业内购并。

(四)保险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调整

由于高新技术在保险业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同时,对保险市场的结构和传统的保险经营管理方式造成强烈的冲击。在保险营销方面,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保险服务效率的重视,电话直销、网络销售等新型营销方式发展迅速。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在“21世纪的保险动向与预测”调查报告中提及,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将把保险业的经营引向新的具有革命性的发展进程,今后10年内保险企业经营的企业保险31%和个人保险37%的保单销售将通过互联网进行。

保险营销方面另一个变化就是银行销售保险的大量增加。在保险业新的分销方式中,银行保险即通过银行销售保单的方式在欧美保险业发达国家中非常成功。在法国、西班牙、瑞典等国通过银行销售保险实现的保费占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60%,占非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5-10%。保险公司通过和银行合作利用银行强大的分销网络销售一般的保险产品,还可以将保险和银行贷款捆绑销售,将保险和信用卡业务捆绑销售,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在保险公司管理方面,高新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网络为保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营和协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1994年,伦敦保险市场开始应用电子分保系统(ESP),大大提高了保险交易的运转速度。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率先建立的电脑增值服务网(PINET),促进了全球再保险交易的自动化。在内部管理方面,保险公司一般都实现了内部管理的计算机化和内部联系的网络化。从公司内部各个部门文档和数据的处理到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从企业决策到承保、理赔等各个环节,从保险营销到资金运用中的自动化处理,都离不开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可以说,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已经覆盖了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

国际保险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还表现在由于巨灾风险增加而带来的风险管理方式的创新。80年代以来,世界上损失额超过500万美元的重大灾害频频发生,对经营财产保险的保险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巨灾风险越来越成为保险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巨灾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除了继续采用增加资本金、增加准备金提取和增加再保险比例等一般的分散风险手段外,还采用了包括风险证券化、巨灾期货等在内的新型风险管理方式。

二、对发展我国保险业的几点思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上述结构性调整在我国保险业发展中有的刚刚出现,有的还未见端倪。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将不断加大,国际保险业的上述调整必将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构成冲击,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快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迎接挑战。

(一)放松管制,强化国内市场竞争

从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来看,放松管制已成为主流。放松管制首先表现在保险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其次表现在保险市场主体经营范围的放宽,上文谈到的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就反映了这种监管的变化;再次表现在国际保险监管的核心已从全面监管转为偿付能力的监管,多数国家都在逐渐实现保险费率的自由化。这种国际性的放松管制意味着全球保险市场将更加开放,保险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放松管制的指导思想是鼓励和推进竞争。从我国情况来看,由于过去对保险领域管制过严,造成保险企业数量过少,经营领域过于狭窄,经营手段欠缺,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和效率过低。长此以往,我国保险业势必难以面对对外开放的挑战。为了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政府有必要放松对市场准入、经营范围和保险商品的管制,鼓励保险商品的创新,在保证市场秩序前提下。积极鼓励和推动保险企业的竞争。

(二)提高保险监管水平,在监管方式方法上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较晚,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尚有待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尚未完全制定,保监会成立不久,监管经验不足,保险行业自律正在建立等原因,目前保险监管还处于较低水平。保险监管的主要内容是条款和费率的监管,国际上流行的偿付能力监管在我国还基本上是空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指日可待,兼营寿险、非寿险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跨国保险公司的进入将进一步增加我国保险监管的难度。所以,当前应该尽快加强和完善我国的保险监管体制。首先要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机制,建立一套偿付能力的指标体系,对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其次要加强对境内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管,严格审批,并通过国际联合,对其偿付能力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加快投资业务的发展,努力提高保险投资效率。

受传统保险思想的影响,我国保险理论和实践界长期片面注重保险的保障功能,忽视保险的金融功能,造成保险业长期靠保险业务“一条腿”走路,保险投资发展相当落后。具体表现在保险投资规模小,保险资金运用率低;保险投资结构不合理,保险投资方式受限制;保险投资管理欠科学,投资效率不高;保险投资监管限制太多,缺乏灵活性等几个方面。我国保险投资目前这种发展状况非常不适应于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保险业务竞争的加剧,保险边际利润已微乎其微,保险投资将成为保险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保险投资又是保险产品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投资,开发变额寿险、万能寿险等新产品根本不可能进行。面对来自投资经验丰富的跨国保险集团的竞争压力,必须加快我国保险投资的发展。为此,首先应该尽量拓宽保险投资渠道。在保险公司内控机制基本完善的情况下,逐步放开保险投资方式准入的限制,让保险公司参与金融市场上所有投资工具。其次在投资监管方面,采取比较灵活富有弹性的监管机制,一方面为防止保险公司投资过分集中对不同投资方式和单项投资进行比例限制;另一方面对比例限制保留一定的弹性,可以规定一定的自由投资比例,这样以便于资本充足的保险公司进行更加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再次,保险公司应该加强投资管理,对保险投资进行国际上流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四)鼓励兼并重组,支持经营机制完善、经营和管理技术先进的大保险公司、保险集团成长

一个国家的保险实力、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型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的实力上。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也是抗衡国外跨国保险公司的主要力量。为了培育中国的保险业,有必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保险企业依据市场机制进行兼并重组和完善机制。

(五)加快保险业的创新发展,改善保险产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