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律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法律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法律教育

篇1

关键词 养成教育 青少年 法律信仰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一、青少年法律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法律信仰是主体基于社会生活的经验和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对社会生活的终极意义和目的的一种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对法律和依法治理方式的一种理性的自觉把握,是主体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并体现在行动中对法律严格遵循和对法律尊严的维护,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蕴含和心理基础,是法治社会中的最高层次的理念问题。法律主体的法律信仰培育尤其是青少年法律信仰对整个法治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未来性,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昭示了法治建设的根本和未来。法律信仰对法律主体包括青少年的影响不仅包括宗教般虔诚的内心信念,还包括对自身行为规范、遵守法律规则的习惯养成,其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法律是理性的代名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法律理性观的本质。培育合格的理性公民是各国教育目标的共性。法律信仰的教育无疑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责任心和担当能力的合格公民;青少年的法律信仰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民主意识的养成,提高青少年权利义务观念;公平民主的法律精神有助于青少年树立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价值观。行为科学认为行为主体的状态决定了行为选择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其中,行为主体的心理、观念、知识、信仰等理性活动占主要地位。法律规范不仅是人们行为的理性总结,也是社会秩序的概括。秩序是法的价值之一,秩序的存在是人类活动的必要前提。任何时期或阶级的法律对秩序的维护都包含了对正常生活秩序的维护、对人类基本文明行为的维护。青少年法律信仰有助于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的德性养成。

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法制教育(法治精神、法律信仰的培养)起步晚,力度不够而且不够深入系统,偏重于“支离破碎”的法律知识灌输,法律信仰的培养不够重视,忽略了最根本的法律理念教育。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与青少年养成教育、法制信仰教育缺失、滞后有重要的关系。

二、养成教育对青少年法律信仰的借鉴作用

养成教育理论对青少年的法律信仰教育具有独特的借鉴作用。“养成”这一词汇涵盖了“手段―目的”或者“条件―结果”的逻辑关系。在这个逻辑关系中“养”规定着“成”,“成”是“成长”、“长成”、“构建成”,而不是“规定成”、“约束成”或者是“制造成”。唐凯麟教授和刘铁芳博士认为:个体道德品性的养成包含着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形成;一是道德理性引导下的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前者是后者的精神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生活外化。没有道德理性作为基础的行为习惯,就不具备真正的道德意义,个体行为不过是没有内在灵魂的“创制”,而不是个体道德精神的实践;没有个体日常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个体道德理性终究是肤浅的。两个过程是相互交织渗透的。加强青少年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教育,应当是是当前青少年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习惯的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日常生活是个体品性的养成之所。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就是青少年把个人的理性启蒙与现代法治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验证、丰富、实践自身的理性信念,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生活行为习惯,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思考、判断、选择、行动的基本方式。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是青少年作为生活的主体自觉地实践个人的理性信仰,养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突现个人在生活中的主体性。养成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三、青少年法律信仰养成教育的路径分析

青少年法制教育包括法制观点、法律信念和法律信仰的教育,其中以法律信仰教育最为匮乏。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途径也仅限于课堂教学中,其实效性不强。

(一)宣传法治精神和宣传法律知识并举。

对青少年而言,课堂是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主要课程有初中二年级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课,这些课程的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都仅仅体现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却很难体现对法律信仰、现代法治精神的弘扬,缺乏对青少年进行法律信仰的理性启蒙。法律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和心理需求,只有使青少年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法律的信仰价值,从理性上认同现代法治的精神,才能从行为上养成遵守法律规则的习惯。

(二)法律援助对青少年的法律信仰理性的启蒙。

“能够为人们所信仰的法律必须是能够给人们或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法治建立的过程是逐步树立法律权威、坚定公民法律信仰的过程。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其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权利的救济也显得尤为重要。法律只有给予青少年以力量,青少年才会形成法律信仰的坚强基础,社会才会形成稳定和谐的法治秩序,进而才会形成民族法治未来的一片晴空。

(三)加强青少年规则意识教育。

规则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它包括道德规则、法律规则、宗教规则、技术规则、游戏规则等,其中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紧密的是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理性的启蒙需要用习惯的养成来落实,法律信仰的作用需要制度和规则去实现;制度和规则的遵守会深化对法律信仰的虔诚。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教育应以法律规则、道德规则教育为主线,技术教育规则为补充,把尊重青少年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坚持长期性和一贯性原则,循序渐进由繁到简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青少年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成为建设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

(作者: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讲师)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出版。

篇2

(1.郑州理工专修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河南鹤壁458000;

3.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青少年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面对转折期的成长环境难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家庭是青少年群体主要的成长场所,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对其健康成长有着独特的影响。本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索家庭教育中合理情绪疗法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 :家庭教育;合理情绪疗法;青少年;焦虑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49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10—02

基金项目: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4年度专项调研课题(青少年工作研究)。

收稿日期:2014—07—27

作者简介:王萍(1968—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理工专修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余兵兵(1987— ),男,河南信阳人。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程绍珍(1948—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教育系,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焦虑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波动状态。具体来说,焦虑就是个体面对压力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激情绪,其本质是个体的知觉性主观感受。当前,青少年群体受时代环境与教育方式的影响,普遍呈现出独立自理能力差、生存适应能力弱的特点,成长的矛盾与适应的问题交互影响,无形当中加重了青少年群体的压力。压力是个体的一种情绪负担,具有负面的累积效应,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压的情境中,就会产生各类心理障碍。

合理情绪疗法是当今比较流行的认知行为心理疗愈方法,操作简单且易于控制。综合相关研究可知,青少年焦虑的形成除了受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心理素养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外,个体的认知模式也是造成焦虑等负面情绪的重要原因。笔者试图将合理情绪疗法引入到青少年焦虑的疗愈中,引导其建立合理、科学的认知体系,矫正其内心的不合理信念,缓解其焦虑情绪。

一、青少年焦虑的类型

焦虑是指个体因缺乏明确的客观原因而产生的一种不安的应激反应,具体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可控情境时所感受到的威胁性体验。斯皮尔伯格根据焦虑情绪维持时间的长短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两种类型。状态焦虑是指个体由特定情境所引起的暂时性的不安状态;而特质焦虑则是个体人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多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情绪反应模式。青少年群体正处于由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其人格类型已经基本形成,其焦虑情绪多以状态焦虑为主,表现为在某一时间段内由于特定的情境压力所产生的负面情绪状态,包括学业焦虑、经济焦虑、人际焦虑、就业焦虑等。

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

(一)家长的期望

当代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自然成为整个家庭的焦点,家长将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从上学开始,孩子就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家长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能找到体面、高薪的工作。但是,一些家长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也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他们的高期望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当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家长的期望差距过大时,孩子内在的心理负担就会加重;当其意识到无法实现这种高期望时,就可能会对未来产生恐惧,进而产生焦虑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方式

青少年群体最先接触的教育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笔者综合相关研究后发现,当前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等三种。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民主型教育采取的是积极关怀的方式,即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的原因去纠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专制型教育则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不能包容孩子因无心而犯下的错误;放任型教育主要采取中立的态度,对孩子的问题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笔者认为对青少年应该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青少年能够自由地成长,既不会受家长教育方式的束缚,又可以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健康成长。

(三)家庭的经济条件

根据人口学的相关调查,在青少年群体中,有接近1/5的在校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些贫困生最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且是该类心理问题的多发群体。中学生在读书期间,家庭生活补给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而除了生活消费外,中学生还有其他的一些花销,从而使其经济压力增大。在青少年中,有些学生的家庭条件则相当优越,这样,贫困生与经济条件优越的同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同时,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勤工俭学,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一些贫困青少年变得自卑,对生活缺乏信心,将自己封闭起来,处于自我保护的状态,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陷入焦虑与烦躁之中;加上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不能及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自然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三、合理情绪疗法对青少年焦虑的疗愈作用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该疗法建立在对人性本质的看法之上,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两面性,一面是理性的,一面是感性的,当个体按照理性的逻辑模式去感知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当个体的认知模式不能很好地与外界互动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消极的情绪。

2.个体的情绪来源于思维,人们不合理的认知或多或少地会产生负面情绪,调节情绪的关键就是要学会合理地调整个体的思维模式。

3.人类具有生物性的生理倾向,在关乎自己生存的情境下,自然会选择理性的感知模式,寻求内心最愉悦的自我体验。

4.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能够凭借符合社会习惯的语言去表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排除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美好的信念。

5.情绪是个体面对具体情境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自我表述,其本质是一种外部语言,这种语言具有疗愈的功效。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疗愈作用

综合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焦虑是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负面情绪。如果青少年的生长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就会使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受到限制,面对突如其来的心理事件,他们容易出现环境适应不良、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此时,青少年应理性地分析事件对自己的影响,有意识地同自己心中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从而缓解由于不合理的认知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个体的认知模式主要是固定化的思维倾向,家庭、学校、社会等都要积极地改变青少年不合理的思维模式,用科学、健康、合理的思维方式去影响他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疗愈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其深刻地理解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内容,理解个体的情绪反应不是受客观事件本身所控制的,而是受个体对客观事件认知的影响。

总之,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积极地将合理情绪疗法引入到青少年焦虑的疗愈中,积极地培养其合理的认知方式,引导其采用理性的思维逻辑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正确地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空间,使其采用科学的、宽容的思维模式去调节心理,管理情绪,减轻或者消除焦虑的困扰,保持一种阳光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罗良.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父母教育卷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陈建文,徐菲菲.艾里斯认知技术在心理情绪调整中的运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22).

[3]段兴华等.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及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篇3

因为当前各中小学没有专门法学基础课,教师只重视道德课,忽视了法制教育,大多学生对法制课持冷漠态度。所以,各中小学要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坚持以法治校,要实现以法育人。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全面系统地实行法制教育,对学生不能只停留于一般性的“不要违法要守法”的抽象教育层面上,而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法制教育。

二、学校要提高青少年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以及通过这种认识是否能引导他们的行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和善于利用法律实践这座桥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针对青少年要实行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教育。通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的法制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比如,要组织青少年参观罪行展览和监狱,定期举办法制宣传活动,邀请司法工作者举办法律讲座。引导青少年参加法律知识竞赛和法律咨询活动,进行好法制教育。

三、学校应把培养青少年法制意识放在重要位置上

青少年处在生长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很快,心理很复杂。他们思想很活跃,朝气蓬勃,求知欲望强,有理想,创造业绩的热情高,然而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他们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影响的危害。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教育,首先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到法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法律?为什么要遵纪守法?

青少年在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的同时,要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法律的好习惯,要努力提高法制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少年。除了德智体美劳教育之外,以发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4

您所在学校/单位是否举办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由表3显示可知,对于您所在学校/单位是否举办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制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法制文艺演出的频率,18%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经常开展,4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定期开展,3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只是偶尔有。受调查对象对其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评价数据显示:1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非常有用,4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比较有用,2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几乎没用,还有1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根本没用。对于学校法制教育课开设情况调查数据显示:2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法制教育课开设内容老套,不符合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求;1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法制教育课开设形式太死板,自己认为索然无味;2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法制教育课开设流于形式;竟然在学生青少年受众中,竟然有41%的学生青少年选择其法制教育课被认为是“副科”,课时经常被其他科目占用。

二、合肥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为应试教育让路,各方主体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诚然,囿于教育资源限制,当前我国青少年教育现状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在此大背景中,合肥市也不例外。调查问卷显示,合肥市中小学都开展了法制教育,但在与受访的学生青少年交流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以下第一手资料:学生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课基本涵盖在德育教育课中,学生青少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并不能学到学校单独开设的法制教育课;与学生青少年受访对象交流结果显示,学生青少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确实学习了《思想品德》课,在高中阶段学生青少年确实也学习了《思想政治》,但我们随机要求看一下受访对象的相关书籍,发现关于思想教育的教材中,法律知识含量很少。另外,通过交流发现,高中阶段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课开设情况最令人担忧:特别是高中阶段的理科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是“副课”且“会考”结束后不会再学,在思想上对该课程不重视;学校为保证升学率,认为法制教育课是“副课”,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有让法制教育这门“副课”为“正课”让路的倾向,事实也确实如此;受访的部分学生家长有表示,法制教育课虽好但考虑到孩子升学问题,还是赞同学校的这种做法。

2.法制教育教材编排,忽视青少年认知事物发展规律。以现阶段合肥市青少年法制教育用书为例,通过交流得知合肥市的法制教育教材采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我们随机翻看高中阶段受访青少年《思想政治》书籍发现,高一年级的教材中就有《税法》《银行法》《劳动法》的相关内容,详细翻看,在该书中的劳动法中,竟然原文引用有劳动法的法条,在税法中对诸如税率以及税种做了介绍。在此,笔者不想质疑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想表达这样一个现实,即即使经过大学法学教育的毕业生,他们对这些内容所知几何尚不能定,何况是身处高中阶段的学生,如此编排法制教育教材,是否有忽视学生青少年对法制教育的认知规律嫌疑呢?3.法制教育形式单一,很难实现预期目标。通过与青少年直接交流和有效调查问卷数据显示:39%的受众认为其接受的法制教育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死板,自己不感兴趣;抱无所谓态度的受众竟然达到有效数据的四成,这对于法制教育希望达到的目的而言,应该说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聚焦到当前学校的法制教育现状,尽管表2可以成为该现状最好的背书,但与学生青少年直接交流中,还是得到了学校的法制教育课基本采用说教式、灌输式实现教学计划的说法。基于教育手段能达到教学目的程度的不同的分析,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令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效果如何,教育者与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很清楚的;能达到实现法制教育目标、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效果如何,也是很清楚的。

4.法制教育局限于学校,青少年家庭与社区法制教育功能普遍缺位。表5虽然显示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单一特征,相比学校法制教育令人堪忧的结果,家庭法制教育现状着实令人更为担忧。数据显示:只有4%的家长向自己的孩子经常介绍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竟然有近六成的家长从未向自己的孩子介绍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数据显示的结果不能不令人为之震惊。我们知道学校教学目的的实现,只有学校与学生家庭教育实现无缝对接,才能达到预想效果,青少年法制教育亦应如此。通过与学生青少年和相关学校负责人交流,我们统计到了下列内容:学校一方虽然开设了法制教育课程,也聘请了相关司法部门的同志进校园宣传法制,部分学校也设置了法制负责人,但是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法制教育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另外,学校与家庭在法制教育上缺乏有效沟通,使学校与家庭都成为法制教育效果难以有效实现的“短板”。被调查对象都属于“95”后,以此推断青少年家长年龄段,大多居于上世纪70-80年代间。因此,青少年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家长的文化程度也就直接影响孩子法制教育效果的实现。表1就是对此现状最好的背书。

三、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水平的对策

1.教育者应充分重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一方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的年龄小、校园暴力多及团伙作案频发的新特征,应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督查、管理。组织由教育部门专家、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律专家、甚至吸收学生与学生家长代表参与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机构,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交流、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教材编排等工作;作为学校一方,应当改变以往以“应试教育、升学率”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对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其应当对法制教育课时予以充分保障,或者在有条件的学校单独组织学生青少年参加模拟法庭活动;根据学生青少年年龄段的不同印编不同的法制教育教材,尽量实现因人施教目标;加强法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授课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使之尽快更新法律知识。

2.重视隐性法制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培养祖国未来希望的摇篮,学校有义务也必须为学生青少年营造遵纪守法、法律意识提高的氛围。通过调查问卷的第19题(为开放性题目)统计,可以采取如下对策。学校在开设专门法制教育课的同时,各文史科教师有必要在该课程的开设过程中以一条主线或是以专题的形式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贯穿其中,进行隐性教育、渗透式教育;在校园举办的学术活动与庆典活动中植入诸如要求学生遵纪的法律价值观教育;教师应当加大法制教育案例教学力度,尽量摒弃那种灌输式、主动式的法制教育模式,使学生喜欢法制教育课,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法庭庭审旁听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学校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严格管理,要通过经常性的校规校纪教育,及时纠正学生小的不良行为,做到防微杜渐,使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等。总之,通过重视隐性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

篇5

【1】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根据《二016年XX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安排和永治市办发[20xx]11号《关于开展20xx年全市青少年法制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要求,XX区依法治区办紧紧围绕“学法守法用法,建设美好祖国”这一主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开展了 20xx年全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全面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依法治区办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和措施。确保了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青少年法制教育周期间,我区紧紧围绕“学法守法用法,建设美好祖国”这一主题为中心,突出重点,创新形式。一是区委政法委、教育局、司法局联合交警大队、消防大队、禁毒大队,先后深入黄阳司中学、普里桥中学、市六中、三多亭小学、育才学校、杨村甸中学等6所学校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受教育学生近2万名。

活动中,交警大队、消防大队、禁毒大队、区司法局的4名同志结合实际,分别就交通、消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知识给学生进行了专门授课,同时出动宣传车宣传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是结合全区校园及周边治安集中整治活动,有针对性地宣传了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积极宣传,效果显著

全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如今已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一是加强了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增强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力量。二是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普遍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了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三是建立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教育关系,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与学校的教学工作相互配合,法制副校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帮助学校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施教,帮助学校建立和完善各项综合制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2】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总结

为了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深入贯彻十精神,我乡严格按照活动方案,具体的抓好法制宣传日的落实工作,现就活动开展落实情况小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明确分工。在接到县明传通知后,党委政府立即安排乡综治委牵头,成立由派出、司法、工商、交通、卫生等九家成员单位的普法活动领导小组,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宣传日工作。经过会议讨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具体分工如下:

1、由乡司法所起草活动方案,并安排成员单位撰写法制演讲稿。

2、由党政办负责制作宣传标语、横幅,今年活动主题是: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3、由乡文化广播站负责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党的十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建设;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等内容。

4、由司法、工商、交通、卫生等单位负责在2个街道设立法制咨询台,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5、派出所人员是法制副校长和指导员,于11月25号组织以上单位到中心校上法制课,学校负责组织学生及筹备工作。

二、集中时间,突出宣传主题。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进行宣讲。此次活动从11月20日开始到12月20日结束,结合宣传主题,先宣传动员,再组织实施,最后总结验收。

三、上下联动,不走过场。在11月20日下午召开9个行政村及2个街道工作会议,安排落实“12、4”法制宣传日活动,要求每个单位紧扣活动主题,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张贴标语不少于10条,有活动内容,有活动记录,有舆论氛围,真抓实干,让广大干群都能够得到学习、教育、提高,从而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群众受教育,干部能依法行政,确保这次活动不走过场。

四、要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各单位要利用座谈会、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制展览、影碟光盘等方式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要探索新途径,丰富新载体,努力扩大宣传活动的影响力,让全乡人民都知道什么是“12、4”;怎样开展“12、4”;“12、4”主要宣传什么样的法律知识;如何才能叫干部依法行政,叫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要注重实效,服务社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群众的需求和自身工作职责,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要把“12、4”法制宣传与“法律六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法律知识和法律精神送进千家万户,要把“12、4”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从而减少我镇犯罪人员因是法盲而走向犯罪,维护地方的稳定,让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六、安排好总结验收工作。在活动结束之际,“六五”普法领导组组织检查验收,对开展好的单位在全体乡村干部会议上予以表彰,开展没成效的村或单位通报批评,并在年终不得参加评先评优。

总之,通过宣传活动,在公民中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不断的增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公平正义的观念,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

【3】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总结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营造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兴田乡严格按照团中央权益部通知要求,紧紧围绕“法治精神,点亮未来”这一主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开展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全面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全乡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专门领导机构,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和措施。全乡形成了乡、村、学校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格局,确保了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期间,兴田乡紧紧围绕“法治精神,点亮未来”这一主题为中心,突出重点,创新形式。通过家庭、学校、乡三位一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宣传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是家长与学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学校把法律法规编印成册,发给学生带回家,让学生在家与父母一起学习,使他们在学习法律法规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法律素质。二是把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列入工作的重点。办公室从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入手,结合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就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经验,形成了文字材料。内容形式多样,活动项目包括青少年法律知识讲座、法治教育片展播、法制图片展示等。同时还举行了“崇尚科学,反对”学生签名活动。三是召开全乡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会议,用以会代训的形式,指导法制副校长对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方法。要求当好一名法制副校长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不”就是不辞劳苦、不图名利、不计报酬;“三讲”就是要讲责任、讲奉献、讲爱心。在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期间,为青少年学生上好了2堂高质量的法制课,受教育人次达400余人,认真为学生辅导了《宪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四是通过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理解法律精神,尊重法律权威,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正确维护合法权益。这次活动共建法制宣传专栏2期,下发宣传资料1千份。

篇6

关键词:青少年 法制教育 必要性

青少年犯罪(已满14岁,未满18岁的)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犯罪复杂化、低龄化、群体化日趋明显。因此,如何进一步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使教育成果落到实处,从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学校、尤其是我们中职教育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我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法制教育并不单纯是向学生宣讲法律知识、法律条款,要真正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就必须从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及法制教育的心理机制层面上来把握其实质,并探讨相应的实施办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都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别,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青少年犯罪有以下的特征

1、盲目性

由于青少年年龄偏小,自身识别能力低下,对事物的美丑、善恶、是非缺乏鲜明的标准与界限,认识上常常模糊不清,甚至是非颠倒,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且青少年的冒险欲、模仿欲和无穷的好奇心导致他们极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是稀里糊涂、自以为是地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突发性

青少年犯罪往往没有明显的动机或明确的作案目标,没有预谋和准备阶段,常常是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发和特定情境的刺激下突然起意,或因一句话、一件小事发生口角,感情一时冲动,顿生犯罪念头并立即实施,即所谓头脑一热,感情一冲动,说干就干,根本不考虑行为的后果。

3、纠合性

团伙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团伙中绝大部分是不固定的,而是临时纠合,这种纠合性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是一致的。他们的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缺乏生活的独立性和充分的自信力,由于年龄相近、心理水平、志趣爱好及价值观大体相同或相近,他们就很容易走到一起,拉帮结派,而一旦犯罪,就往往成为团伙犯罪。

二、扼制青少年犯罪重在预防,法制教育成为必要的预防手段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又是塑造人格的地方,所以学校的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尽可能将犯罪控制在不危及社会根本生存条件这一社会可以容忍的层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我们多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及与学生沟通的经验得出,法制教育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一)改善法制教育内容

1、法律知识灌输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从法制教育的心理学目标出发,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法律知识的学习是为提高法制素质,最终形成法制性格特征服务的。所以法律知识的灌输要有针对性,要避免过分繁琐和复杂,并要强调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开设法律常识课、进行法知律识讲座、观看法制宣传的影视节目等等。

2、法制教育、德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是产生坚强法制意志的基础,而良好的性格应包括对法律的态度和法制化的行为方式。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爱国守法,与法育相辅相成。因此,法育、德育和心育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应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进行教育,全员参与教育。我们要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教学的全过程、校园环境、学生管理等方面)、社会的方方面面(家庭环境、社会氛围、大众传媒等方面)渗透法育、德育和心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学生中违法行为的产生不少与自控能力不强有关,他们常常因为不能抵制诱惑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坚强意志的培养在法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开展各种活动,并注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的法制意志。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又应该是在道德和法制行为训练中产生的。

(二)创新法制教育途径

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不能单纯的讲解法律条款、进行法律识讲座、观看法制宣传,还必须要遵循青少年心理内化的规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法制教育的教师,要帮助他们把外部的法制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实现青少年的心理内化,现用道德内化的心理规律对法育的心理机制解释如下:

知、情、意、行这一模式把法制规定内化的过程概括为:法制认识(知)、法制情感(情)、法制意志(意)、法制行为(行)四个环节。

第一、法制认识(知)是对法律、法规等的认识过程,理解和掌握法制知识,知道如何按法办事。承认并接受法律规定并认识自己应该依法办事,能够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

第二、法制情感(情)和法制意志(意)是对法制行为产生情绪、情感体验的过程。守法是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违法时产生痛苦的情感体验,这样就产生了法制情感。情、意是由知到行的中介,并具动力和调节机制,只有伴有明显的情绪体验,并用意志力量来调节我们的行为,才能使守法坚定不移,违法的行为不会发生。

第三、法制行为(行)是法制内化的归宿,同时也是提高法制认知,培养法制情感,锻炼法制意志的最终检验手段。我们在法制教育的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把知、情、意、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取得法制教育的效果。

(三)改革法制教育形式

避免单纯说教、降低强制性,从而减少青少年的抵触心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动机,培养情感,诱导学生注意到自己的违法行为对别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逐步培养青少年忌罪如仇,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总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全社会要共同关注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实行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全方位综合治理,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1、李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新疆社会科学信息》

篇7

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对象。多年来,我校按照上级普法规划的要求,把普法教育纳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我校今年以来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抓好在校学生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树立起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意识,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教育强县的顺利实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求各校要站在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教育强县的宏伟目标,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在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法制教育工作纳入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好总体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做到法制教育始终不断线,抓紧抓好,精心组织实施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研究、检查,针对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

二、突出重点,普遍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我校紧密结合全县“四五”普法近期目标,把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摆上重要位置,突出“三个”重点,提出“六项要求”,全方位展开工作。

“三个重点”。一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有关加强法制建设的指示精神、“四五”普法规划要求,以开展法制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为重点,积极主动的密切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作用,按照《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二是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懂得并掌握公民应知必会的基本法律常识。 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关法律基本知识为基础,充分利用“四五”普法专用的《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等普法教材,重点普及《宪法》、《国旗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刑法》,侧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交通法规、治安条例、禁毒(烟)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法规等与青少年学生生活、成长密切相的关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同时,经常开展《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的行为教育。三是系统内行政干部、教师,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着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治校方式和治教方式的转变,深入学习、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做到灵活自如的学法、用法、教法,自觉维护法制的统一与权威。

“六项要求”。一是各校必须将法制教育课程纳入德育教学和必修课计划,每周必须安排一课时法律专门课,挑选具备较高法律意识和自律品质、有较扎实和较全面的法律知识的教师任课,为确保教材的严肃性、准确性、针对性,还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征订由教育部负责组织编写的普法专用教材《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真正做到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课时有保证、任课有教师。二是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准以思想品德课、政治课取代法律专门课,在相关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避免成人化和公式化。三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依托课外活动基地开展法制教育,利用少年法庭、法律援助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加强指导与交流。四是在抓好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并实施年度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实行工作责任制目标管理,围绕普法、教法、执法、用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等环节逐步实现;依法治教,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切实把学校工作纳入法治管理轨道;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主动协调有关部门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切实保证师生有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五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四五”普法期间我们力争将所有法制课, 思想品德课老师轮训一遍。同时,高度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要求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宪法、基本法律知识及教育专业法,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成为学生的榜样,除学校日常法制教育外,各科教师还应结合教学进行相关的辅助教育。并把法制教育作为广大教师培训、进修或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和考核的主要内容,要使全体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教法等各方面都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六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实施了“一校一个法律明白人计划”。各校从实际需求出发,从政法机关聘请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业务精、宣讲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校兼任法制副校长和“法律明白人”,协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1〗

篇8

遵照《市“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部署要求,现制定全县教育系统“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五五”教育普法规划的要求,通过组织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普法教育,加强各级各类中小学学生的法律启蒙教育、法律常识教育、法律基础理论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是非分辨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守法观念,牢固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理念,有效预防犯罪,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努力培养合格建设人才。

二、活动时间

年11月至年5月

三、活动内容及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11月15日至12月4日)

各学校要根据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做好组织、宣传、发动等工作,要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班会队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做到师生皆知,全面启动普法教育活动。特别是要通过第五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好宣传活动,在广大师生中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制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活动实施阶段(年12月5日至年2月28日)

各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丰富学校法制教育内容,提高普法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全面推动“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

1、继续在中小学开设好《法治教育》地方课程,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切实做到法制教育课程开设计划、教材、师资、课时“四落实”。

2、认真组织教师、学生开展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普法知识专题读书活动,让法律知识走进师生,入心、入脑,让违法犯罪远离校园,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3、组织召开法制宣传教育报告会,邀请青少年普法教育宣讲团、法制副校长、“五老”志愿者作法制教育专题报告,引导、启发学生自觉学法、懂法,做守法、不违法的表率。

4、开展学生体验教育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征文、主题班(队)会、开设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自身体验,大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学生法律素养。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第二届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活动,要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动员全县中小学生参与本次竞赛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

6、认真组织收看《起跑线上的警示》青少年犯罪警示教育专题片,要确保收看率达100%,可截取其中的某个案例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让学生通过身边案例的警示教育达到预防犯罪和掌握法律知识的目的。

7、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互动活动”,让“学生带法回家,送法到万家”,通过学生、家长互动,提高法制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各级普法机构提供的法制教育资源,教育青少年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青少年防范侵害的能力。

8、加强对教师的法制教育,要结合师德师风建设,认真组织开展教师学法、用法活动,将法律知识纳入校长、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法律素质。

活动期间,县教育局依据制定的“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检查评估表,对各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总结推广新经验,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全面督促、指导活动顺利开展。

(三)活动总结阶段(年3月1日至5月15日)

1、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各学校要利用本次活动契机,建立健全学校法制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2、树立典型,深入开展。活动中要及时发现典型,培植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总结典型经验,通过树立典型来影响和带动全县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3、及时总结,报送信息。各单位要及时宣传报道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活动结束后要认真进行总结和反思,宣传信息和总结要及时报送县教育局基教股。

四、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积极行动。各学校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密切协作、扎实有效地推进活动开展。

(二)建立活动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县教育局成立由王玉军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和相关科室长为成员的县教育系统“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基教股。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负责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要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组织和人员、经费保障。

篇9

一、领导重视青少年的素质,法制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

集美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区工作的意见》和转发区委宣传部、司法局《关于在全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文件中,明确了青少年是普法工作重点对象之一,并且特别强调青少年普法的重中之重是中小学生,要求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注重法制教育的渗透性、关注法制教育的系统性、坚持法制教育的长期性。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打破了旧的思维方式,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探索,力争探出新路子。各级、各类学校青少年学生在法律素质的培养上下功夫,开设法制教育课,开设法制讲座等。并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保证普及基本法律常识的任务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完成。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整个成长过程抓起,努力构筑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在不同阶段开展有特色的、实际的、通俗易懂的、能潜移默化的、具有连续性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同时不断完善法制教育的制度改革和探索,积极开展依法治校活动,努力促使广大青少年养成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逐步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法和途径,使全区学校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出现崭新的面貌。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初步形成了以主课堂为主,课外为辅,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法制教育体系,使我区青少年法制教育,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抓主课堂法制渗透教育,主动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

根据“四五”普法工作总体要求,区依法治区办、区教育局、区司法局等相关单位,紧紧抓住学校这个阵地,不断探索,努力创新,着力构筑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程,着重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专业法的学习和普及。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挖掘教材中与法制教育的结合点,把法制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法制教育在主课堂的渗透中做到自然、贴切,不生硬、不说教、不落俗套、不走过场,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法制教育。通过主课堂法制渗透教育,不但使学生得到了法律知识的熏陶,而且也促进了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地提高了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学法用法、身先士卒”,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法律水平,为我区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备课的同时,首先对进入教学大纲的课文进行了筛选,找准主课堂法制教育渗透的结合点,这样,才能保证课上得生动,法律用得贴切。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同时,利用“主课堂法制渗透教育”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如我区曾营小学语文教研室的老师在背课时,就筛选出100多个主课堂法制教育渗透点,其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的有39部。经过几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经典的“法制教育渗透教学案例”近40个,视频教学案例3个。目前,曾营小学、集美二小等都有了比较成熟的法制教育渗透教学案例,特别是曾营小学还将主课堂法制渗透教育的成果建成了网站,与所有致力于主课堂法制渗透教育的同行们共享。

三、构建“学生带法回家”平台,学生家长互动互进共同提高

我区把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活动,作为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一项有效途径来抓。早在1997年就着手试点工作,1998年开始总结推广,现在,全区中小学中,都广泛地开展了“学生带法回家”活动。我们针对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帮助青少年了解与生活、学习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青少年中广泛宣传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民法、义务教育法、劳动法,刑法、农业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学生在带法回家过程中,自身受到了法制教育的同时,家长也得到了教育,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宣讲法律的能力,进一步检阅和巩固了学校法制教育的成果,使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向家庭延伸,起到了一人带法回家、全家共同学法、全社会受益的教育效果,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还举办了学生家长同学法用法知识比赛,收到了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了提高,尤其是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得到大大增强。

四、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完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做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是依托社区法制学校、文明学校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我们利用文教区的文化、法律人才的优势,开展了法制文艺演出、法制征文比赛、法制书法绘画和法制演讲等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利用节假日对社区的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二是利用学校与共建单位组织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让学生们走出去,在小交警、小税务官、小法官的执法活动中接受教育,学校还把共建单位的优秀法律人才请进来,担任综治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定期为学生上法制课、解答法律问题。

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进行齐抓共管。区团委联合公安、综治、检察院、法院、司法、劳动、文化等部门开展了创建“青少年维权中心”活动,开通维权热线,通过自身的执法活动和法律服务,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

四是利用学生寒暑假,举办学生法制冬令营、夏令营,让学生参加法制讲座,参与执法活动和法律知识竞赛,上街宣传法律法规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们的假期文化生活,又起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篇10

由于学生受社会多元思想和青春期叛逆思想的影响,学校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任务特别繁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说教办法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一系列的“与法同行”综合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综合教育

莆田二十四中位于莆田市荔城区的新度镇渠桥村,是一所创办五十多年的农村完全中学。目前本地优质学生源主要集中在城关中学,本校生源素质相对比较差。而且在本校生中“留守孩子”占21.5%,“独生子女”占36.2%、“离异以及单亲家庭孩子”占13.2%。由于文化基础差以及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是被家长“逼”到学校来读书的,也有些学生是来学校“混日子”的。由于青少年学生对人生理想和前途的迷失,长期以来辍学和违法犯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工作的开展。同时部分学生除了文化基础差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健康以及比较严重的厌学情绪。上述因素和青春发育期的叛逆思想交织在一起,使我们这所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更加繁重。

目前,有少数教师忽视学生思想道德以及遵纪守法教育,对学困生采取歧视、打击、排挤等简单粗暴的办法,从而留下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隐患。为了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扭转各种不良风气,我们必须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新道路,即除了强化课堂文化知识教学外,还积极开展“与法同行”的综合教育活动。

一、在领导干部和普通教师中开展“与法同行”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学校组建依法治校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综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了综治副校长和学校党、政、工、团各部门负责人。二是学校聘请法院以及检察院有关专家定期来学校举行法律知识讲座,并对有关法律知识进行考试,对《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不过关的教师不予上岗并进行继续培训。三是学校按法律依据制定各项政策并及时清理各种违反法律的政策。四是依照上级的普法工作和依法治理总体规划,认真制定学校各阶段的施政方案,精心构筑“与法同行”法律知识普及工程,做到了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使依法治校,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五是学校开展“青少年失足与预防”课题研究,从而不断改进青少年工作的方法,强化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二、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与法同行”的普法教育活动

为预防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学校在抓教师的同时,也从抓全体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入手,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一是学校通过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每周一次的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使法律知识教育经常化和制度化;二是学校通过教师编写通俗校本法律教材,通过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渠道渗透法律知识,使法律知识教育入脑入心;三是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观看有关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片,通过编写法律知识快板或者顺口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演讲和法律知识比赛等渠道,树立学习法律知识的典型,增强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自觉守法、护法的优良风气;四是学校定期邀请法院、检察院领导来校为全体学生上法制课,通过解剖各种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具体案例,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五是学校把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列为全校师生的必修课并融入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里,落实在施教全过程,通过依法施教,在校园内营造出一个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优良环境。

三、通过“与法同行”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预防犯罪意识

近年来,学校运用多种形式,寓法制教育于实践之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学法、守法、护法意识。一是通过学生社团办好校园“法制教育”专刊等渠道进行“与法同行”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成立学生法制教育文学社,每年拨付一定的资金支持由学生会主办的每月一期“法制教育”专刊,学生会通过收集学生的学法、守法以及预防违法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二是预留一块专用法制宣传栏以及学校电教室、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以图片展览、征文比赛、演讲报告、社会调查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地开展法制教育,如2012年12月,学校配合荔城区司法局在学校举办大型的“法律六进校园”晚会,同时还通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图片展览,进行积极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宣传教育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利用节假日以及假期开展学生带法律知识“下乡”宣传教育活动。多年来学校组织师生在假期“带法回家”,宣传法律常识,让学生带回学校《致家长的一封信》,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城市、深入农村、深入社区了解普法工作情况,为社区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在普及法律知识的调查活动中撰写活动心得,如有些学生写出了“沦落的轨迹与预防”“重生之路”等较高质量的法制教育专题调查报告。四是接受违法犯罪的“现身说法”教育实践。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到莆田市第二监狱参观并听少年犯的现身说法,感受违法犯罪的代价。五是积极开展为失足青少年或者解除劳教人员赠送精神食粮 ,开展“送一本好书、赠一句好话”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赠送书籍的时候要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题写一句鼓励进步的话,积极配合政法部门开展教育工作。自2010年寒假以来,学校将全校2300名师生分级培训后编成230多个小组,多次利用寒暑假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带‘法’回家”普法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们依托家庭所在地,或上街宣传,或入户讲解;或个别咨询,或运用广播,或结合演出;或大张旗鼓,或润物无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的放矢、见缝插针地普及法律知识,深受群众的好评。六是通过召开主题班队会,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拒绝和签名仪式,开展“青少年远离,拒绝”广泛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主动认识和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四、注重“与法同行”教育与防微杜渐相 结合

一是细管理,管控学生在校外活动时间。学校注重“与法同行”教育活动,并结合家长会以及校迅通平台等渠道,传输学生遵纪守法知识,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加强对子女在校外的教育和监督,让家长或监护人及时了解学生回家、到校的大致时间,不留给学生可能“违法犯罪”的时间和空间。二是防影响,管控学生的交友情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影响巨大。学校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情况,积极开展“结对子”的帮扶活动,安排品学兼优的好同学为“双差生”灌输法律知识,督促他们不与社会上有不良行为的人接触。三是堵源头,管控学生的活动场所。实践证明,学生的许多违法犯罪活动都是从经常出入“三室一厅”开始的。为了杜绝学生违法犯罪活动,学校定期到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检查,对经常出入这些场所的在校生进行“一对一”的说服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这些不良场所对他们成长和学习所造成的危害,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四是抓疏导,管控学生的心理动态。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很不稳定,喜怒哀乐变化无常,他或者因为某事的高兴而忘乎所以,或者因为某些细事烦恼就走极端。我们注意强化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杜绝青少年学生因一时冲动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学校还邀请全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房善朝等来学校进行感恩教育演讲活动,鼓励青少年学生既要尊师敬长,又要树立学习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