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

篇1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新文科;航空院校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2021年7月30日,在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正式。《行动纲领》从人才新标准、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新布局、课程新体系、思政课程新要求、教学新范式和质量建设新文化等七个方面绘制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图谱”,明确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目标、行动原则和行动要点。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1],新文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要从新模式、新范式、新标准、新方法探索建设路径[3]。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专业建设。要从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出发,探索文科类专业的融合发展与持续优化[4]。在《新文科建设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导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如何通过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守并砥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从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所包含的四个专业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布点数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见表1)。截止2021年,全国物流管理专业可招生专业点共计525个,远高于物流工程的141个,采购管理的7个和供应链管理的39个。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为物流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在新时期,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涌现、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1)专业思政建设不系统。专业思政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从物流管理专业思政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抓一点、不抓全面,抓规划、不抓落实等问题。即便是同类专业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仍未能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规范等体系化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个别专业存在着思政建设没有抓手、思政建设过于空泛等问题。(2)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近两年物流管理专业点的新批和撤销来看,基本保持平衡。但这也反应出来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竞争力弱等问题,处于留与不留的两难境地。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5],同类专业之间差别不大,专业不能与学校所属行业、所属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等有效融合,从而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3)专业边界过于明显。从学科属性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传统理念下,各专业往往独立发展、边界明显,物流管理专业与同一学科内部的其它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能够有一些交叉,然而跨学科专业之间(如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交叉往往很少,这导致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平台类课程过少,而专业课过细、过多,达不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标。同时,管理学科与工科、理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难度更大。由此,如何打破专业边界,实现“管工融合”的跨学科的物流管理专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难点问题。(4)新兴技术融入不足。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BCD)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经济社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新兴岗位需求难以在原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体系中得以满足,传统专业面临着如何与新兴技术的融合问题。同时,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影响,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成为新的发展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5)校企协同深度不够。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但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仍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现象,未能有效实现OBE理念下的按需培养,产教融合仅停留在企业认知实习和一两周的专业实习,没有能够有效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校企协同缺乏有效的机制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信息共享和互通的桥梁,远不能实现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

2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模式

(1)以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立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新文科对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新文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同时避免空泛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德性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要紧密结合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充分挖掘“航空报国”精神下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有效融合,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用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如图1所示)。首先,基于OBE理念优化培养方案,将航空元素贯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全过程;其次,注重航空特色课程建设,开发航空物流类系列教材;再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开发航空企业教学案例,讲好中国情景下的好故事;最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拓展典型航空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航空精神的内涵。(2)以“管工”融合打破专业边界。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抓手之一,是协同育人,要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专业边界,实现资源融合共享。首先,要打破学科与专业存在的二元发展问题,实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既可以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也可以归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无论如何归属,学科的建设重点与专业的发展都要互相结合。具体来讲,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首先供应链与运营管理是一级学科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下可重点建设航空运营与优化学科团队,通过学科团队建设支撑学科特色发展。与此同时,航空运营与优化团队,又对应物流管理专业,从而将学科对航空物流领域前沿知识的研究与本科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促进。其次,要充分结合航空院校工科特色与优势,着力实现“管工”融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机械学科、航空宇航学科的优势资源,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系列课程和“航空+”系列课程,将航空背景下的管理与工程相结合,并设置工程训练实践环节。同时,利用理科的师资优势,开设经济数学、智能算法等课程,并在学科方面联合开展物流优化研究。(3)以航空物流塑造专业特色。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结合所在区域、所属行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专业特色,避免日趋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寻求差异化发展。对于航空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紧密依托航空院校的行业背景优势,探索航空物流特色凝练,形成相较于同类专业的错位优势(如图2所示)。具体来说,一方面,聚焦航空货运物流,开设“航空物流导论、航空货运管理、机场运营管理、航空运输规划、民航配载”等特色课程,并与机场、航空公司等建立稳固的特色实习基地,从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两个方面将航空货运的知识体系固化下来。另一方面,面向航空制造企业物流,在开设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将航空制造企业的物流活动作为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从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航空工业供应链全流程;同时,深化与知名航空企业(如飞机、发动机)的校企协同,联合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4)以新兴技术提升专业能级。新文科建设中提出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原有专业深入融合。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情况,将物流领域作为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专业的基本技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特色课程,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方向,从而实现面向应用场景的专业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场景应用性,应重点围绕大数据获取、商务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开设系列应用、实战类课程。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5)以产教融合促进专业转型发展。新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以新的功能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那就是必须把社会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准则和导向[4],而贯彻这一准则的重要手段就是深化产教融合。立足产教融合,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转型为目标,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桥梁,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机制,解决目前行业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依托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优质实践基地,建立院企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学院与实习单位的对接会,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密跟踪企业对人才、岗位需求的新变化,优化校外实践任务分配。另一方面,优化设计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打通从认识实习到顶岗实习的路径,聘请企业人员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任务,引领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准备度。

3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使命。作为典型的“管工”融合专业[6],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坚持“融合、协同”发展的模式,通过塑造航空物流特色提升专业比较优势,通过融入航空元素构建专业思政体系。同时,要主动打破专业边界,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智慧物流培养方向;通过跨学科融合,实现跨界发展。最后,要强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通过订单式/定制式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推动专业的应用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11.

[2]龚旗煌.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5-17.

[3]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83.

[4]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43-148.

[5]黎其健,唐臣.职业本科背景下新工科新文科与物流学科发展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21(7):174-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