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

篇1

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学科,该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轻工、材料、环境和能源等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延伸,而且也是后续课程(如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等)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当前,无机化学和其他化学分支一样,正从描述性的科学向推理及实用性的科学过渡、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从宏观向微观深入,一个现代无机化学新体系正在迅速地建立起来。在此形势下,作为专业教材出版单位的编辑,笔者从实际工作中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出发,总结归纳了国内高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发展脉络,并加以梳理,希望能对无机化学课程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高等学校无机化学课程设置

无机化学课程的开设对象比较广泛,用下表说明具体情况:

无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元素化学及其性质。但是,现行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在课程内容上大多停留在描述性介绍的水平上,而对与其相关的无机材料科学、无机合成科学、环境科学、绿色化学、新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热点研究领域知识却介绍得很少;在时间安排上,长期以来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一次完成教学,因而长期没能解决好讲授元素化学所需的理论基础以及有关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等铺垫知识与讲授元素化学的课时比例。铺垫知识比重越大、无机化学本身削弱的也就越大;铺垫知识和理论基础比重不足,又影响大一学生的化学知识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以及后续其他基础课程必要基础知识的铺垫。并且新时期的无机化学需要更多的理论化学基础和相关知识,仅靠无机化学课程本身来铺垫更显力不从心了。因此20世纪90 年代起, 我国高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纷纷加大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使无机化学这门课程适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建设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制定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苏联教材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批无机化学课程翻译教材和自编教材。如高校化学化工类无机化学课程采用的格林卡编著的《普通化学》、戴安邦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教程》等。这一时期出版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强调化学的基础课性质,强调学科的系统性,理论内容不深。描述化学部分以元素周期律为基础,分族分类讨论重要元素单质和相应化合物的性质。其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化学教材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使高等学校教材建设与高校的教学改革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产生了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

1.精品教材例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根据教育部相关编写教材的原则精神新编了一批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无机化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合编)、《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编)、《无机化学》(天津大学编)、《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合编)等。

2.新时期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建设

近年由于无机化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不断引入,无机化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它不仅在内容上有了“爆炸”性的增加,而且在知识特性上也有了质的变化。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些都促使我国无机化学课程进行改革。在几年实践基础上,第二届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化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想: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学和能力培养;重视实验教学。为此应减少授课学时,取消专门化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提倡多种形式的化学专业基础课体系并存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新体系、新内容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应运而生。

(1)着意改革教材体系、按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化学课程结构的教材

几十年来我国化学基础课(包括实验)体系是“四大化学”即“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但由于科学的发展和交叉,更由于本科教学思想的改变,使一批优秀教材脱颖而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有《化学原理》(印永嘉、姚天扬等)、《大学化学》(傅献彩)和《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史启祯)等。

(2)高年级无机化学课程教材

当前,各种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化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使无机化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要求无机化学家具备坚实的现论基础和掌握现代物理研究方法。因此,高年级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中级无机化学》(朱文祥编)、《中级无机化学》(唐宗薰编)和《高等无机化学》(陈惠兰编)等。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教学资源创新与使用的提升

200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通过对网络课程的整合,配套文字教材和其他媒体,形成一批适用的立体化教材。这些辅助教学的资源发展到今天,已经包括:电子教案、资源库、网络课程、试题库等,覆盖到课程的方方面面。有了数字化资源体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利用多媒体电脑及网上多媒体备课平台进行备课。2008年教育部在“质量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评选出若干国家级的“教学团队”。无机化学课程相关的团队有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厦门大学化学系、浙江大学化学系、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西北大学化学系等。这些团队,就是在群策群力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使教研室范围内的教学活动真正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展开,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将他们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二次创作与再整合。

参考文献:

[1] 柯和平,周玉芬. 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05(16):61-64.

篇2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新模式,开放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实验时间段及成绩评定方式。结果取得了较理想的学习效果。结论学生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开放式 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Abstract:ObjectiveTo mo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of thinking and operation and innovation.MethodsThe new pattern of open experiment teaching should be constructed by student eccentric. The experiment content, process, optimal time and assessment of achiemement were researched. ResultsIdeal effect was obtained through this method. ConclusionThe ability and originality of innovation were improved for students.

Key words:Open; Chemical experiments; Experiment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并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实验室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阵地之一[1,2]。决不是验收时必须的摆设,实验课更不是教学的点缀。要对化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首先就要改革传统的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

1 开放式实验教学简介

传统的验证式实验教学只重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验证,过多地强调实验的结果、结论,而忽视了实验的设计、方法、步骤和过程,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作风。首先在实验教学方法上教师过于拘泥形式,通常是准备甚至调试好实验装置和仪器,编写好实验指导书,设计出实验报告框架,让学生按照已有的设计和统一的方法操作,把数据填入统一的表格,并按给出的计算公式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做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不利。其次在实验教学组织安排上不合理,影响了实验效果。由于受仪器设备数量少、器材药品耗损大等因素的影响,实验通常都是分组进行,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动手,更谈不上对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仪器、设备、教材的更新跟不上社会生产发展和知识更新的步伐,现行教材涉及的一些实验方式呆板、内容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2]。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改革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展知识面。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教师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的内涵

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是针对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封闭性的弊端而提出的,它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3]。它不光指实验室的开放,还指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实验教学方法的开放、实验教学评价的开放等不可缺少的内涵。所以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首先一定要充分深刻理解它的内涵。

2.1 实验时间开放

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首先意味着实验时间的开放。实验时间开放又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开放;第二,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时数开放,也就是每项实验在时间长短上没有限制,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

2.2 实验内容开放

从实验内容和学科发展的关系分析,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应及时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实验方法而发展,以先进的实验内容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教学内容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社会生产实践密切联系。教师要经常参与来自社会的实践课题,并使其及时转化为实验内容,从而使学生也参与到实践课题中来。这样既充实了实验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课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2.3 实验教学评价开放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不能只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特别是实验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等等。对学生的化学实验考核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等等,在开放实验中有独特见解和创新的应给予较高的评价。这样不仅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公开公正,并且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3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局限于验证一些理论,很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设计,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填鸭式”的。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做,实验往往比较顺利,不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样的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一些实验原理、方法往往掌握得不够透彻,抑制了其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4 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践和改革尝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开创精神,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后,教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选题。例如:超声波提取植物中草药总黄酮及鉴别研究、超声波提取植物中草药总黄酮及清除羟自由基作用研究、紫茉莉红色素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药物有机合成、化工中间体有机合成等,笔者对部分导师组和非导师组学生(因为报考导师组学生过多,而招生名额很有限,没有被录取的部分学生也强烈要求来做实验)进行了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改革尝试,主要分四个阶段。

4.1 第一阶段 :布置设计实验的题目 由教师将多个难易不同的实验题目列出发给学生,每位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且将实验室所具备的条件 (如药品、仪器、设备等)告知学生。学生根据现有实验条件设计分析方案,如有特殊要求也可提前向教师提出申请。实验室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条件。但为了安全起见,有毒药品一律不予提供。

4.2 第二阶段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拿到题目后,可以针对选定的实验题目,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知识,写出初步的设计方案,包括①实验原理;②所需药品以及所需溶液的配制方法;③所需要的仪器、设备;④具体的实验步骤;⑤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⑥参考文献。设计方案完成后,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教师认为设计方案合理可行且实验条件具备后,学生即可进入实验室实施设计方案。

4.3 第三阶段:开放实验室,实施实验方案 实验室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实行全天开放,学生在设计好分析方案后,在开放时段内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完成设计实验的内容。教师只是适时地给予启发性的提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案,从而以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得到最准确的实验结果。

4.4 第四阶段:写出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学生完成设计实验后,整理原始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研究论文或系统性实验报告,系统性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具体实验步骤、数据的处理、结果讨论及误差分析。从理论上分析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并对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实验做出总结。

5 开放式综合设计化学实验实践的思考

5.1 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化学实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化学实验的选题非常关键,要求教师了解化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动态,给出既有基本操作,又具有设计性、研究性,符合实验教学规律的题目。由于题目多样化、综合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应付自如,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动手能力,对每个实验都要了如指掌,并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因此,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5.2 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笔者探索出了一条实验教学的新途径,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的特殊功能,使实验教学与国际上通行的教学方法接轨。笔者的教改,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同时,该项实践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由于高校中普遍重视科研和课堂理论教学,教师对实验教学投入的精力很少,这很可能导致实验教学水平下降。由于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实验所需的药品及仪器很多,对实验室管理体制如何适应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4]。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化学实验题目较多并且全天开放,教师及教辅人员工作量如何计算,这些都是有待于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要营造开放实验教学的大环境,只有全面实施学分制,学生才能有真正自主地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时间保证。

6 结束语

化学实验实行开放式实验在部分导师组和非导师组学生中试点实施,已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公开发表了许多论文,部分论文还荣获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二、三等奖及鼓励奖;学生组队代表学院参加实验技能竞赛荣获广西高校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奖。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编写新教材,开放实验室,安排设计性、综合性及研究性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条件,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验,大大激发了对实验课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了研究化学的热情。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受到硬件的制约,对师资要求提高了。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值得借鉴和推广。最近,我院已经出台有关开放实验室的系列文件和制度,学生可以申请进入开放实验室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这将进一步极大地推进我院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锁义,陆海峰,潘祖光,等.民族医学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2):65.

[2]路丽华,李晓晔,尉琳琳,等.化学实验进行开放式教学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3):288.

篇3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文献检索;教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2-0086-04

信息社会背景下,高等院校文献检索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教会学生结合运动专项等去收集、检索与借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日常学习、研究与训练提供前沿的信息,是高等体育院校不可忽视的问题。原国家教委就曾明确指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吸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和研究能力、

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素质教育一般界定在身体、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三大方面,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素质教育融汇其中,因为具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其世界观初步形成,对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专业信息有自己的选择与诉求,高等教育作为在校学子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应提高他们甄别、检索与运用最新领域的研究信息的能力。对此,高等体育院校要在文献检索教学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等方面要体现出多样化、规范化与实效化的理念。首先,要在增加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上开设可供不同专业学生自主选择的文献检索、收集与运用课程,引进具有体育素养的专业教师,并鼓励他们编写具有体育特点的文献检索的讲义与教材,为实现信息化高等体育院校文献检索教学搭建平台。其次,在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实践中,其教学内容、方法、考试与评价标准等还值得学校的重视与师生的探索,从信息化的视角下高等体育院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文章结合现状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1高等体育院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基本现状

1.1文献检索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体育院校文献检索课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增设,有的院校还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2],可见在学校方面这门课程与其他的专业课相比受重视程度不够。另外,课时安排少也是该课程不受重视的表现,大部分学校把检索课讲授的时间压缩得很紧,课程教学总学时一般在20学时左右,其实体育文献检索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包含了体育学、文献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分类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内容。这么多的内容在20学时内完成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学生方面就容易产生“不重要”、“可学可不学”等心理误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多数人应付学分、凑够学分与无所谓心理[3]。可见,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检索课被“边缘化”,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受到了影响。

1.2文献检索课与学生专业分离

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开设的时间与国外大学文献检索课开设的时间相差不多,但课程内容却与国外高等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著名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的内涵为具有全新内容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素养培养课程[4]。而高等体育院校文献检索课还存在着与专业脱离、未能与术科运动项目训练结合,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被动学习现象较普遍,更为严重的是,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学习未能使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诸如怀疑、批判、分析与实证的基本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近年来一些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上就可以看出,在文献收集、整理与归纳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这样的话,体育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就有下滑的可能,如果不及时从培养科学素质进行调整,那就会使下滑的现象趋于严重。

有学者研究认为,利用新型电子信息产品,例如电子书、智能手机以及导航仪等等查阅电子书、地图、多媒体信息,甚至互联网上的实时信息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产品成为信息检索工具中的新宠,然而,利用新型电子信息产品检索信息的内容在文献检索课却难觅踪影[5]。而体育院校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这样大的差距不能不引起思考,尽管有对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了一些成果和研究文献,但是怎样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尤其是结合体育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基本的科学素养显得更为重要。

1.3文献检索课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方式,通常采取完全式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所讲的内容能清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但这种教学方式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多媒体教学在基础理论方面不如传统板书有优势。老师在播放课件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五花八门的内容上,而对于基础理论性的知识理解不深,学生的思维不会锁定在文字表述上,而是被其他的图片,效果甚至色彩所牵制。第二,教师依赖课件,容易造成对学生情绪、认知反应的观察缺失,即使在操作上形成了互动,也未必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教师的思考过程和行为目的。此外,这种教学方式对课程内容与知识的连贯性造成不利的影响[6]。另外,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吸收消化的不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该种教学方式一般[7],目前文献检索课的教师大多为图书馆员兼任,馆员虽然具有文献检索方面较丰富经验,但与专职教师相比,缺少教学经验,也缺乏教研室研究探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能力的环境。这也是造成教学方式单一的一个因素。

1.4文献检索课的课时量相对较少

文献检索课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目前大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虽然各高校也都相继将文献检索课程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但文献资料统计表明,学时普遍在20~30之间,学分多为1~2分[5],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说,课时量偏少、学分低,导致有的院校学生上课出勤率不高,教学的预期的效果大打折扣。

1.5文献检索课专业教师少,体育专业知识不足

在对有关高校专业教师的调查中,担任文献检索课的教师还要承担图书馆其他工作,由于兼职导致备课时间不足、更新知识困难,存在“吃老本”现象[3]。体育院校除了存在专业教师不够之外,还存在有的兼职教师由于非体育专业出身,在结合学生实际授课时存在与体育“脱节”现象,从而导致教法运用单一、乏味等现象。可见,文献检索课教师对培养体育院校学生通过信息的收集、甄别甚至发现问题能力还未能给他们真正的启迪,因为,他们在文献检索课上未能对有关概念的剖析、检索原理的阐述、检索工具的合理选择等教学方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其需求。怎样结合体育专业,使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2从提高体育院校学生信息素质出发,来培养其基本科学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大招生以来,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容乐观。自2005年国家教育部实行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计划以来,各高校为遏制教学质量的明显下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改善教学环境、增设教学设备以及引进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对改善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能不看到,一些体育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开设课程与当今学生的信息需求相左,有的还固守只注重技术层面的教学模式。

2.1高等体育院校要转变培养人才观念、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重视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形成

文献检索课的设置,是为了适应信息时展和素质教育需要,在完善学生的智力结构、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其特殊才能等方面,起到了其他课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2]。其实,文献检索课更体现在培养青年学生的怀疑、批判、分析和实证的基本科学素质上。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有益于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体育学科的特点就是对基础学科在运动领域的具体应用,如在运动训练、全民健身以及运动生理、心理等方面更体现出本身的特点。即使它特殊,作为体育科学的探究活动,也不例外要遵守“发现要符合逻辑、思维要符合逻辑,论证也要符合逻辑”的一般规律,正是如此要求,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就更要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来为学生提供基础的收集资料的方式、方法以及规范与准则。可见,文献检索课不是可有可无,不是擅自压缩课时,从而被“边缘化”的课程。从前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中,虽然有的高等院校与体育院校进行过一些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要想从根本上使文献检索课得到高度重视,就必须从领导层上转变培养观念,无论在硬件设施投入和软件建设上都要给予大力支持。因此,从文献检索课内容的改革入手,引进或聘请具有体育专业知识又有信息管理知识的教师任教、增加学分以及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教师通过授课,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在感兴趣的领域,通过检索善于发现问题,使学生不为前人研究成果所桎梏,培养学生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理念与思维习惯。

2.2高等体育院校要建立健全文献检索教师的师资培养体制

体育院校文献检索课还存在着教师兼职带来的不利影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除了与高校培养理念有关外,还与文献检索教师培养体制不完善,使得教师未能专一进行学习、研究有关。因此,高等体育院校要建立具有专门培养及培训机构、专门教育内容的专门化人才培养体制。首先,在专业基础课层面上。围绕该课程的性质与培养标准,统一授课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使该领域的师资培养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其次,体育院校还要增加该专业教师培养的数量,满足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专业学生的需求。具体说就是要根据院校特色要求,对不同专业的文献检索教师要分别培训,因为“术业有专攻”,如果任课教师只懂得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必须是本专业“科班”出身,没有全才教师。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文献素质的养成。文献检索课作为科学研究的探究活动,就必须使学生熟悉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因为不同学者在不同群体、时间以及从不同视角与层次对现状进行不同的分析,同时也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会去检索、阅读与发现前人的不足,从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他们知道在科学研究中,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前人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在一定时间上、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以及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具有相对性。因为,体育科研同其他科研一样并不一定意味着定量,意味着精确,而是意味着逻辑与研究等。

2.3高等体育院校要搭建文献资料检索的研究与智力支持平台

以运动训练专业为例,随着运动人体科学的不断进步,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其人体的运动与运动的人体也因训练手段、方法以及环境等的不同,所取得的成绩也大相径庭,突出表现在运动生理、运动解剖以及运动心理等各个方面,由于不同级别运动训练的不同,在该领域内每天都有相应的科研论文、论著、译著等问世,产生出汗牛充栋的信息资源。作为培养运动训练的高级别体育人才的高校更应该在其培养目标上得到重视,在教学内容上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授课内容,特别是要与专业进行有机结合。这些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中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经验,可为学校教务部门、科研部门开展文献检索专业教师资格标准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智力支持。

2.4高等体育院校要将文献检索课列为必修课,尝试互动式教学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想应对信息激增和技术更新带来的挑战,就要及时更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文献检索课列为必修课,并且适量增加文献检索课的课时量,给予文献检索课足够的重视,让文献检索课针对不同体育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专业文献检索课程内容,并结合专业知识的特点,提供给学生们指定的信息源,文献检索实践课题也要与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将专业课中遇到的难题带到文献检索课的课堂,用文检课的知识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中,要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文献检索课的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们将来毕业设计的课题方向选择不太大的课题,引导他们确定与课题相关联的检索内容,帮助学生把检索的结果加以分析和提炼,使其逐步完成检索课题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出检索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使学生掌握如何兼顾检索结果的全和准。师生们通过互动,很多模糊的问题在检索的过程中清晰起来,达到了课题实践的目的和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与考验。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体育专业的前人研究目前处于一种什么状态,与现实某体育领域现状相比,还有什么没有研究到或未到一定的深度;其次,通过文献检索要使他们知道前人如何解决某些问题的,所以,要重视和详细知道前人研究所用的方法。

3结语

作为高等体育院校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文献检索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其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术科课等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体育院校要审时度势转变培养理念,教学主管部门要对文献检索课给予高度重视,变选修课为必修课,增加课时量,培养一支检索课专业化教师队伍,积极探索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新思路,利用现代化手段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以华.论体育文献检索教材的编写原则[J].赤峰学院学报,2011(1):25.

[2]齐春英.浅谈文献检索课对高校学生信息素质提高的重要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6):151.

[3]闫莉.浅论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34):230.

[4]曹张军,等.从文献检索、专业计算机到专业信息素养-高等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学体会[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0.

[5]刘迎凤.试论信息时代文献检索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2):48-50.

篇4

张兰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陕西西安 710089)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现有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结合当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考核 高等数学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186-02

Studying of Diverse Assessment Methods for The Higher Mathematics

Zhang Lan

(Department of Basic,Xi’an Aeronautical Ploytechnic Institute,Xi’an,Shaanxi,710089,China)

Abstract:Currently,higher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ssessment has a single mode,student foundation is gaps.Existing assessment methods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ie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higher mathematics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With the current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situation.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appraisal of higher mathematics.And assessment methods reform proposed.

Key Words:Assess;Higher mathematics;Diverse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并用于指导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高等数学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逻辑性又强,以往的课堂教学注重系统性和严谨性,而轻视数学身的应用性,如何让大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中就曾提出“高职教学”必须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这就要求高职数学不管是教学还是考核都要要注重应用。尤其是作为监督学生学习的考核,更应当成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高等数学要体现其应用的目的,就需要在考核方式上做较大改革。

1 高职学生学习现状

目前,从高职院校的生源来看,由于不断扩招使得新生的基础差距相对增大,大部分学生的数学课程基础较差,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对知识不能理解等等。如果仍旧是采用以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这种简单考核方式,来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仅会在考前突击学习,背诵例题,体现不出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而且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坏,更不能反映他的技能应用水平,也就谈不上高职院校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考核形式进行改革,找出一套能真正体现学生能力和素质水平的考核体系。

2 高数考核方式的现有问题

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以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的方式来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1)平时成绩,现有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把考勤和作业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这个项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学生上课的表现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学生会抄袭作业,这样的评分政策不是很客观,很难以反应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而且平时成绩占30%,如何客观的评价学生平时表现,是我们要改革的目标之一。

(2)期末考试,高数课程考试以闭卷卷面考试为多,这样的考试造成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前松后紧,在期末考试前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应付数学考试,使得对数学的本质不能理解,更谈不上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也就体现不出高等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由于现在高职学校各专业生源质量不一,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要掌握的程度和重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如果用同样的试卷去考核不同专业的学生,则很难兼顾全部的学生。

(4)试卷上与专业课相结合较少,且题型基本都是比较固定的计算题,基本上与课本上例题及习题相似,只是稍作更改,这样会使学生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导致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很难做到灵活运用。

(5)数学成绩合格率低。目前,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生源的基础普遍较低,而且先阶段的教学资源短缺,学生层次的不同,使得高等数学成绩不及格率较高,因此必须要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以适应现行的情况。

3 考核方式改革的措施

为了能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情况,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即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客观的评价体系,知识与能力考核相结合考核目标,对学生进行真实评价,他们之间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依赖的,互相渗透的,实行时要齐头并进。

3.1 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为了能够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情况,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们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过程考核方式。具体考核方式见表1。

为提高学生的总体技能并真实地考核学生的能力,要重视平时考核,加强实践考核。在上课表现上,可采取学生上讲台讲题等方式,或者分组派代表讲题,或者口头报告,来表达他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入理解其中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氛围比以往活跃。

在动手与创新方面,可采取小论文的形式,论文的主体可以是这一学习学习的心得体会,也可以是对高等数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比如,极限,导数等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论文格式上要求要有摘要和参考文献等,这不仅可以体现高等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也可以采取项目课程设计的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去收集查阅资料,完成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数学建模,也可以是小型的调查分析等题目,这样的考核方式即可以由学生的团结合作完成,也可以个人独立完成。

在期末考试方面,跟据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不同课程的需要,综合采用闭卷、半开卷、开卷等几种方式考核的方法。要结合相应的专业课程,加大应用题的考核,以更好的体现高等数学的应用性。

3.2 免考政策

(1)以赛代考。近几年全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在高职院校中已广泛开展,每年参加的人数也是逐渐增加,因此,通过在学校举办相关校内数学竞赛,取得前十名的可申请免考。这样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每年的数学建模竞赛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2)以技能证代考。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有些院校已开设《数字应用能力》这门课程选修课,并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将数字应用能力归为职业学生要掌握的八种技能之一,因此,也可通过数字应用能力的考证来替代高等数学的考试,将职业资格考核与学生综合实践结合起来,这也更好的考核了学生对实际应用的能力,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

4 改革的效果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后,得到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高度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降低了考试的不及格率,在我校的试点专业中,数控设备维修专业的不及格率由20%降到4%,另外,考核方式的改革也使基础差的学生减少了对数学的畏惧,增加了学生的信心。最关键是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学生更好的理解了高等数学的抽象的概念,并且技能操作还促进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更好的体现了我们高职教学的目标。

5 结语

考核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的,手段是可以多种多样的。高职院校应积极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最终达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盈.中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

[2] 左元武.关于改革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 郑颖楠.关于实践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2(1):82.

[4] 何倩茵,杨丽明.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5(2):23.

[5] 许秀珍.关于《高等数学》考试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26(6):25-27.

篇5

(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摘 要】分析了国内外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新一轮教学评估的内容和方案的解读,分析了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评估对测评手段和工具的要求,通过对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的分析,指出了完善网络教学评估系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周芳(1980.03—),女,汉族,山东龙口人,硕士,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光学和教学理论。

通讯作者:姜永超(1962.06—),男,汉族,山东莱阳人,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

0 引言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经从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推动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重视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保证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了切实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我国开始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进行评估。

1 国内外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

1.1 目前各国高等教育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1 政府主导型

这种模式反映了政府的意志,体现了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和负责,特别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阶段,不少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评估措施,使得国家能够从宏观层面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采取的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教育评估模式。

1.1.2 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型

这种模式由国家权力、市场机制和院校自我管理共同作用。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容易导致评估机构职能的重复,评估机构水平也存在差异,学校需要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且评估结果与政府导向存在协调统一的问题。

1.1.3 民间主导型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评估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并趋于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政府只负责对评估机构的认证,评估机构获得资格后就能对高等学校开展认证业务。民间主导型评估的不足是,政府与评估机构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政府较难体现自己的导向,两者间的利益冲突也时有发生,为此政府需要逐步加强对认证机构和认证标准的干预。

1.2 国内外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发展趋势[1-2]

综观各国近年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情况,总体呈现如下特征和趋势:

1)教育评估已成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绝大多数国家政府主导的教育评估都以“合格”为目标,操作较方便,学校也容易接受。另外,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背景下,注重分层分类评估已成为世界各国高教评估的重要趋势。

2)高等教育不同的历史时期决定了其评估的组织模式。各国的质量评估体系都是由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传统等因素决定的。对比其它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在高等教育由精英转向大众化的历史时期,政府主导型的评估模式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3)评估法律体系和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各国都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法规以保障评估工作体制机制的规范性,并为评估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4)评估的专门化程度日益提高。近十年来各国政府都成立或支持成立了相应的教育评估机构,同时加强对评估机构的资质认证。从整体上看,政府主导型的评估正在逐渐减少,而在政府协调和帮助下由“第三方” 机构开展评估的评估正在逐渐增多。这种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要求提高其专门化程度,并且注重社会相关人员和学生的参与。我国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对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

5)评估国际交流与合作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评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趋势也愈加明显,一些国际性的质量保障机构先后成立,如亚太质量保障网络(APQN)等。

2 新形势下新一轮评估的内容和要求

2.1 我国新一轮评估的主要内容及依据

2012年初,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新一轮评估方案基本确定。评估制度体系和方案中,突出了高校主体地位,强调了“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完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同时,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反映教学状态的基本数据,建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及时分析本科教学状况,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及其质量常态监控机制。

2.2 评估对测评手段和工具的要求

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增值观”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关注高等教育的“增值性”,就是要考察学生在大学期间到底获得了怎样的成长,也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这项评估直接用学生自我报告法来实现,这将导致学生评价的主观性太强。因此,需采用专业化的测评工具来衡量学习效果。而专业化的测评工具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此外,在进行自我评估时,需要对师资队伍、教师基本信息、各教师获得科研项目情况等大量的基础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把数据自动采集到数据库中,随时随地上报数据,查看数据修改数据,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自我评估中的各项指标标准等可以更加科学、公平。

利用信息技术在支持和促进评估方面的潜能,广泛应用不断涌现的分析工具支持学校的各种评估工作,为学校绩效、学术生产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3 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正在加强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国外的高校教评估中应用的比较广泛[3-4],但在国内高等教育的自我评估中应用的比较少,只是在评估中某些方面有所应用,总体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普遍性不高,程度不深。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评估工作中,其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并实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基本办学条件数据年度采集制度,实现对教学工作的动态监控,这将是中国今后高等教育评估的突出特点,将实现从结果到过程的重要转变。

2)利用信息技术扩大社会对评估的参与度。由于目前的评估信息大多来源于参评学校,来自社会、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不多,而要采集这些信息,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3)相关评估数据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四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专家开展网上评估创造条件,进而缩短专家进校评估的时间。

4 目前信息化评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把信息技术融合到高等教育自我评估中,能有效地将高校、教育部门和社会连接起来,对数据采集、建模分析等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通过高校自我评估监控体系和自我评估系统加强高校教育的日常管理和监控,促进高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办学效益。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有完善教学监管制度及教学评估制度,但是各所高校在评教的执行力度,评估主体,权重比例,评估方式等不尽相同,网络评教方式比传统评教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市场销售的网络评教系统,对某些学校来说,扩充性,实用性和兼容性都不太好,而教学评估的结果又直接关系到某个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利益,所以完善网络教学评估系统是迫在眉睫。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1)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监控体系的构建和优化。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模式的载体,是评估性质、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操作性。根据分类评估、分类管理和建设的原则,主要从学校办学条件、本科教学质量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学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等方面进行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一个循环、便捷、易于操作的自我评价和监控体系。

2)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等教育自评体系中去。在信息化环境支撑下提高本科教学评估方法及流程的规范性、科学性与开放性,是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一大亮点。作为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构建基于信息化环境开放、多元的本科教学自评方法和技术体系,以完善评估方法,提高自评效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搭建基于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高等教育自我评估系统;(2)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和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

5 总结

本文系统分析国内外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几种基本模式以及目前的总体发展趋势。介绍了我国新一轮教学评估的政策方案,并对其内容进行了解读。通过解读分析了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评估对测评手段和工具的要求,指出了信息技术在高校评估中的重要性,进而就目前现阶段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指出目前虽然各高校中有各种评估系统但是还存在不足,通过指出不足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了依据,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徐辉.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趋向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1):7-13.

[2]詹晶,杨勇.关于本科教学自我评估机制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4(11):36-38.

[3]禤世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视阈下的教学管理优化[J].科技信息,2014(9):26.

篇6

Abstract: Our country aging society arrives “suddenly”, brings the serious burden to us, must make our social accord development, must make this special huge old age community maintains politics is firm, the thought is often new, old age education without doubt into this “longevity time”, as soon as pastes the thought antistaling agent. The College is the talented person educates,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the thought dissemination's place, the critical moment which arrives in the aging society, the College should shoulder the old age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culture to eagerly anticipate” the responsibility.

关键词:高等学校 老年教育 文化引领

key word: College Old age education The culture eagerly anticipates

作者简介:张之望(1964.3-),男,江苏省常州市,助理研究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党建、老龄科学。

前言

社会总人口是由不同年龄的人口群体所组成,一定的文化教育总是适应一定年龄构成的人口总体的。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少年儿童比重和数量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和数量迅速增加,这种年龄构成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必然会对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形态不断变迁、以及国人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终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倡,对老年教育的研究开始在学术界兴起,单就教育层面而言,是一个开始属于成人教育一部分到独立形成老年教育,经过了以早期的无系统到自成体系的发展过程。

一、国外老年教育的兴起

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第三年龄大学,1972年诞生于法国,标志着老年教育实践的开端,随着国外老年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发展,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也随之开展和进行。上世纪60年代,学者们开始注意并研究,到70年代时达到一定高度,并且把老年教育视为教育学的一部分。197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麦克拉斯基,后来被称为老年教育大师,最先在博士课程中开设了老年教育学的研究课程,旨在探讨教育和老年人之间的问题。1971在年美国白宫老人会议上,麦克拉斯基(Houard.Y.Maclusky)所提交的论文,就强调老年教育的理念,指出:“对于所有老龄组的一切人来说,教育是一项基本权利,它是持续进行的,而且今后将成为老年人获得丰富的和富有意义的生活途径之一,是帮助他们发挥其潜力,使之成为改善社会的源泉的一种手段”。强调了个体潜能的发展与年龄无关,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包括对老人同样有积极的作用,这一理念对日后老年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76年《老年教育学》杂志创刊,标志着老年教育学学科正式开创,当年美国洛山矶南加州大学的教授皮特森,对“老年教育学”这一名词进行了界定:老年教育学是由成人教育学和社会老年学两学科发展而成的新的共同研究的领域。目的是探讨老年教育的活动与理论研究,任务包括三个层面:⑴提供老年人的教育;⑵有关老年社会化和教育的研究与教学⑶对从事老年教育和老年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上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各国,像德国,法国,英国都在从事老年教育的研究。亚洲的日本也是在1971年就进行了由专家学者进行的《高龄者学习活动促进方案》的研究,1972年发表研究成果,日本文部省就以此为依据,以1973年起正式编列预算对各地区的高龄者教育的开办费用做长期性补助,即列入政府预算和长期规划之中。

二、我国终身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我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优秀文化教育传统,我国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又有活到老,学到老,老当益壮,老年人自强不息的良好风尚。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堪称终身学习的典范。他还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不论贵贱老幼,人人都应受教育,这其中已经包含了老年教育的思想。鲁迅先生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盖叫天在回忆他学艺的过程时说:“65岁觉得50岁时的不行,75岁时又觉得70岁时的不行。”他在自己的门上挂着“学到老”的匾额。我国历代知识分子中“皓首究经”者大有人在,这种老年好学的优良传统应该发挥广大。

三、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阶段及现状

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也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在不断改革中,我国于1982年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施国家工作人员退休制度。全国各地一大批老干部退下来后,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不计各利,继续发挥作用,他们在一无编制人员,二无经费,三无校舍的状况下,依靠各级政府和组织,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创办老年大学成为老年教育的主体。

老年教育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国家机关十个部委于1994年联合制定了《中国老龄工作发展纲要(1994―2000)》,提出了在全国发展老年教育的预定目标,《纲要》指出:“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已成为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场所。”要求到“200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条件的市,县(市)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应有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乡(镇)街道有老年学校。”1995年我国的教育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实施,规定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6年在我国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用法律形式确立从幼儿到老年都要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1999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李岚清同志指出,“要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

新世纪之初,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纲要》提出了老年教育的发展目标,即:“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在校老年学员人数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同时,《纲要》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各级政府要合理安排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办好老年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1―2所示范性老年大学,乡(镇)、街道以及有条件的村委会、居委会要有老年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学习场所;各种成人教育院校应积极开设老年班,发展老年电视大学、老年网上学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重视做好老年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制定并公布全国老年教育条例,加强老年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纲要》还强调:“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特别重视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城市要通过举办各种讲座、学习班、报告会,就近地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老年思想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纲要》为老年教育发展指出了方向和铺平了道路。由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办老年教育,新世纪的老年教育是更快、更好,老年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学员从少到多,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养生保健学科专业设置发展到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多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形式从讲座培训班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科体系;教学设施也有很大改观,成为老年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四、我国老年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

在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办学形式呈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退休学习学院

退休学习学院主要是提供老年人继续学习场所,这类学习团体是我国老年大学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促进老年人继续学习,加强老年人互相交往,提高老年人自主互动能力。课程可以含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卫生保健、生活技能等方面,内容可以涉及教育、文化以及老人感兴趣的问题。

2、开放大学

开放大学利用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传播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老年教育,由于开放大学收费低,参加者不受年龄的限制,老年人在家中就可以按照自己需要选学课程,很受老年人的欢迎。一些学者认为,各种远距离教育不仅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了新的生命,也给那些青少年时期由于贫困而失学的老年人带来重新学习的良机。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正使老年教育突破地域甚至国界的限制,成为一种跨区、跨国教育。2000年我国上海就创办了“空中老年大学”,2001年又创办了“网上老年大学”从而使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老年人通过教育与学习,将自己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在参与中能为社会继续做出贡献,又获得了老年生活的莫大乐趣。

3、老年活动中心

老年活动中心是老年人活动重要场所,它一般隶属于各级政府,大型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及社区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组织老年人学习,其老年教育是由产权单位管理部门,各老年协会、老年俱乐部组织实施,中心开办了应用艺术,表演艺术,手工艺,计算机应用,医疗保健等课程或讲座。此外还组织老年人旅游,参观和各种体育活动。

五、高校引领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势

为适应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在老年教育事业中重视利用并开发高校资源,将对老年教育向高层次,广辐射,高学科,高质量,现代化方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从苏南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扬州大学等几所高校多年来办学实践经验来看,利用高校资源办好老年教育事业具有几方面优势,其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设施、设备、场所等资源优势来办好老年教育。高校校园优美、空气清新、舒适方便的条件给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二:可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资源,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高校师资力量较充裕且富有教学经验,这些教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原有讲授课程稍加调整就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这支队伍中,既有在职的也有离退休的,大多数都具有高级职称,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由于任课教师学识渊博、素质较高,不断吸引着大批“随师来学”的学员。

六、高校如何引领老年教育事业发展

高校办老年大学,能缓解地方政府办学的压力,消除市老年大学的地理局限性,满足了当地老年人就近学习的需求。地方老年大学的热门课程,在高校老年大学中都能开办,而且还能利于高校师资优势开出特色课程。在国家提出“鼓励社会办好老年学校”的精神指导下,高校办老年教育能最大化地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和社会共享教育资源,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实现政府、高校、社会、老年人四方良性互动,是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新思路,是争先创优活动中的新探索,经学习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这项工作。

其一,利用高校优势,拓展老年教育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的老年人所面临的矛盾来自于与传统社会观念、行为的冲撞,面对诸多矛盾,需要不断更新知识,迎合时代需要不断调整人们的知识结构,具体落实拓展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范围。

老年人是社会个体成员,要从广度上了解社会变革带给人们观念、行为的巨变,学会适应在高新技术社会中的生存,改变以往所习惯了的传统生活方式。联合国《国际行动纲领》指出:“许多情况表明,知识的迅速大量增加正在导致资料的瞬即过时,从而造成社会的脱节现象。这些变化表明,必须扩大社会的教育结构以解决人们整个生命期间对教育的需求问题”。

苏南几所综合性高校,经过多年的合并和规模扩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高校有能力为老年大学提供在职专业教师、离退休教师、以及对老年大学的师资进行培训,助力老年教育知识结构调整所需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为老年大学开发综合性多学科的新课程设置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如苏州大学法学院教师给老年大学开设了老年法律保护课程,服装学院教师、医学院教师、工学院教师分别给老年大学开设了老年服装,老年心理学,老年营养学,摄影,老年人上网等课程,还能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另课程设置的形式也是多样化,有正规大学的课程,也专题和系列讲座,有组织活动寓教于乐。

其二,高等学校要加强老年教育研究,培训和开发工作

老年教育这门科学由于起步较晚,其中有许多理论性工作只不过是刚入门,高等学校对此要义不容辞,利用其庞大科研队伍的整体实力,担当起老年教育科研主力军的角色,现我国著名大学都已开设有老年学专门研究所,为我国老年学研究撑起一面大旗,有些成果转化为国家老龄政策,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许多地方性大学如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也相继开办了老年学本科专业,应用硕士专业,以适应时代需要。我们中国人民大学还先后举办了好几起老龄工作人员培训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量老龄服务人员,培训班上大家交流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经梳理、总结、提炼有些已上升到理论。,身处人口老龄化的时代,高等学校必须对老年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结语

随着老龄化社会骤然降临,老年教育必须立即步入现代老年人生活之中,老年教育能促进老年人更新原有知识,理解变革新事物,适应现代新生活方式,以实现老年人与年轻人代际之间,老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纵观高等学校发展历史,它应该有如下几种职能,第一,高校是一个教育机构,是教育人的场所。这里受教育的人,据我们先贤孔子的思想是“有教无类”当然包括老年人的教育;第二,高校不仅是教育的机构,而且是科研机构,所以我们老年教育理论许多是大学来完成这一知识创新,也就是说老年教育理论的研究是其本职工作;第三,高校还有社会服务的职能,所以大学利用资源优势,为政府和社会来承担一部分老年教育事业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第四,据最新研究表明高校由于其独立性,是知识创新,传播思想文明的场所,这里不仅有大楼,更有大师、大气、大爱,它有直接或间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起到一个“文化引领”的职能。从上面分析来看,高等学校对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是多纬度,多层面起推动作用,实际上起到了“文化引领”作用。我们高校的老龄工作者应全力以赴、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此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参考文献:

[1] 岳英,老年教育理论在国外[J],老年教育,2007.12

[2] 熊必俊,郑亚丽,老年教育学与老年教育[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7

1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1在教学模式方面,自主设计性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多以传统的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较少,如“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分离和检识”、“防己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等。其基本思路是选取含有代表性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药材,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不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在培养对象方面,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细节缺乏独立观察和思考能力

多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机械操作,过分关注于实验的结果及产品收率,对实验的细节和现象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芦丁的水解实验中,芦丁在稀酸水中加热水解的整个过程中会出现先混浊,再澄清,最后变混浊的现象,原因是由于芦丁和槲皮素的溶解度差异引起。多数同学由于急于完成实验,而对这一重要现象缺乏思考。又如在芦丁和槲皮素的聚酰胺薄膜层析实验中,采用乙醇水为展开剂时,结果显示芦丁的Rf值大于槲皮素,多数同学只是将实验结果简单记入实验报告,没有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没有得到锻炼。

1.3在硬件设施方面,部分高校实验仪器设备落后且不够经济环保

新的提取方法和技术如微波辅助提取、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等极大的改变了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项目采用的仍是常规的提取方法,如常压回流提取,常压蒸馏回收浓缩,不但耗时较长,同时也容易对提取成分造成破坏。此外,有些院校的实验室没有安装通风设备,一些试剂挥发性较强且气味较大,如氯仿,该试剂不仅比一般的有机溶剂昂贵,更对人体和实验室环境造成较大的毒害。

1.4在考核方式方面,实验考核方式单一,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的成绩组成的,平时的实验表现虽也有一些记录,并不规范,在总成绩上网评定中也只作为参考[2]。实验报告成绩占主要内容,而实验结果的成败或产物得率的高低又是实验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得个别同学自己没有动手操作,抄袭他人的内容,也能完成实验报告,这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也打击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和设想

2.1增加异法同步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天然药物中的每一种有效成分均有多种提取方法,而以往的传统性的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对某一种有效成分大多只设计1种方法进行提取分离。异法同步性实验是指在同一个实验室、同一时间内进行2种或2种以上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的实验内容[3]。对于同一种药材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提取,横向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更多的研究方法。

设计性实验是在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上开展起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前,教师给出实验题目,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审查并给予指点,形成最终方案。最后由学生采用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给出结果并形成实验报告。自2009以来,自主设计性实验在我院已开展了近5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4]。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对于调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整体科研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开展发现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能力

发现式实验教学坚持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和培养。在发现式实验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的关键环节及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现象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例如“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实验中要采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各游离蒽醌类成分,在萃取过程中常出现乳化现象从而导致萃取效率下降,针对这一现象可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乳化现象?如何解决?实验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并找到其解决办法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3更新现有仪器设备,强化绿色化学理念,力求经济和环保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相关方法和实验技术手段正在不断更新、发展迅速,因此必须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可引进旋转蒸发仪以代替常规的常压蒸馏回收装置;引进微波提取、超声提取仪器等现代提取设备,让学生熟悉现代的提取技术方法;适当引进若干台制备型色谱仪,让学生了解现代的高效分离技术。此外,有条件的院校可增加提取成分的核磁共振测试实验,真正让学生熟悉化合物的结构鉴定过程。

此外,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为环境和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在天然药物化学实 验中强化绿色化学的理念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实验过程中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另外,还要对传统实验进行大胆的绿色化改革。以我校为例,采取的措施有[5]:推广微型化化学实验,减少试剂的用量;开展串联实验,使药品循环使用;替换有毒或高浓度试剂、重视有机溶剂的回收利用等。通过以上改革措施的开展,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4完善实验考核方式,强化能力考核,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情况

目前的考核方式多从实验出勤率、实验报告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其弊端已很明显。根据我校的实践情况法、实验结果、讨论及结论六个方面。要求学生提交原始记录,并将讨论和结论作为考核的重点,因为它可直接反映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实验考试包括两种方案:一种是考查基本操作技能,如提取、回收、萃取、薄层检识等,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进行现场操作,教师根据操作要点和学生实际操作情况给出成绩;另外一种是未知中药粉末的鉴定,即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份未知的中药粉末,要求学生运用实验和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化学定性鉴别。

总之,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将不断受到重视。我们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改革,必将使实验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邓巧虹, 雷海民, 张桂燕. 中药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 2008,

24(3):40-42.

2.陶曙红, 李光喜, 邹忠杰等.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0, 12(2):27-28

3.胡聪, 张青叶, 张雅铭等. 异法同步实验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药学教育, 2001,

17(1):39.

篇8

>> 新疆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初探 基于课时数的高等学校师资及教室配置的优化探索 高等学校新教师的教师教育 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塑造与培养 高等学校生物化学教师专业情意的要素讨论与研究 高等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反思与建议 高等学校教师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与研究 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素质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与能力 高等学校非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与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与角色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践现状与探讨 高等学校音乐教师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适应性研究 公立高等学校产权效率研究分析 高等学校会计教师素质培养初探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探析 高等学校教师量化考核的利与弊 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④已有研究通常将高校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人财物的投入,无形资源包括办学思想、理念、制度和校园文化等,将无形资源视为影响产出效率的因素可能更准确。

⑤近年来很多高校提高了科研成果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这本身就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宗旨,是资源错配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钟秉林.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4(1):1-4,32.

[2]金保华,刘晓洁.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经济,2016(6):17-23.

[3]Hanushek E A.The Economics of Schooling: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in Public School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6,24(3):1141-1177.

[4]章跃.边际效用理论与高校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J].江苏高教,2001(6):26-28.

[5]宋华明,范先佐.高校教育资源优化与办学经济效益[J].教育与经济,2005(3):9-12.

[6]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7]Kumbhakar S.C.,C.A.K.Lovell.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63-65.

[8]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7,120(3):253-290.

[9]Diego Restuccia,Richard Rogerson.Policy Distortions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 with Heterogeneous Establishments[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8,11(4):707-720.

[10]Chang-Tai Hsieh,Peter J.Klenow.Misall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4):1403-1448.

[11]杨林.从人力资本理论看高等教育教师的配置和激励[J].思想战线,2004(6):92-95.

[12]翟志成,罗明姝.二元结构下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和素质的缺陷及其优化[J].教育与经济,2000(3):49-52.

[13]陈颂.高校教师师资配置效率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21-24.

[14]刘海洋,袁鹏,苏振东.精英治理、人才引进与高校教师资源配置[J].南开经济研究,2010(6):137-150.

[15]马海燕,周俊敏.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2):56-57.

[16]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4(16):386-405.

篇9

一、升格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1.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

我国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被称为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三次教育革命,不仅涉及基础教育,而且也影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它不但涉及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改革,而且还涉及到教师职能和角色的变革。教师要充分认识自我角色的新定位:现代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和学生一起从事于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未来生活的设计者,要积极主动地从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经师”向以全面塑造学生为己任的“人师”转变。

2.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做自我完善

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已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教师”已经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是一种以教育工作的身份从事教书育人的专门职业。特别在当前,社会体制转型、学习的终身化、价值文化的多元化和思想理念的冲突与整合,知识信息总量的不断递增及人才素质结构的不断变化,教育规模与效益障显新的时代形势,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宽专业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和育人能力,要从经验型、随意型转到专业化。

3.知识的快速递增和突变要求教师要改变知识结构

知识作为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其概念已经从认识范畴扩大到应用范畴。现代知识观认为,过去人们关注的只是人类静态的陈述性知识,现在更要看重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当今时代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观的改变,给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带来严峻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更新和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高瞻远瞩,拓展思维,要“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适应国际新形势。

4.数字化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新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进程。在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口授、学生耳听的教学模式。要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不但能收集利用电子信息资源,而且能加工信息、研究信息,更能开发和制作电子多媒体软件,并且教给学生网络学习的方法,努力为学生打造现代化的教育、学习平台。

二、如何成为合格的高等院校化学教师

1.经过岗前培训,学习高教理论

学校升格后,教育对象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一般中专学校招收的为初中起点的学生,而高等学校招收的是高中起点的毕业生,教育对象年龄层次、心智发展状况不同,高等学校在实施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析、研究大学生的社会特点,激发大学生全面的素质和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他们应该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专家。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要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依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担任高等学校教师工作,必须取得依法认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而获得高效教师资格的条件之一是岗前培训,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四门与教师职业关系密切的高教理论课程。通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

2.化学教师应掌握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在中专学校,学生是非化学专业的,化学课程一般相当于高中阶段知识水平,并被设为基础课,为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并且存在教师长期只上一门化学课的情况,数年重复同样的教学内容,这样容易出现将大学时所学其他化学专业课程遗忘的现象,教师的化学知识面越来越窄,制约了化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一般中专学校化学实验室只具备一些常规药品和仪器,缺乏较高级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学实验的开展和有关化学科研方面的深入。

合格的高校化学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关注新化学、化工产品,了解化学学科发展趋势。加强教师的业务交流也是提高化学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举措:在院内通过示范课、汇报课、展示课、研究课以及学术报告、论文交流、专题讨论等形式,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建立校际间化学教师的业务交流:定期选派化学教师到先进院校去参观学习,真正从提高化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出发,学习先进院校的教学经验,与先进院校的教师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建立与先进院校的教科研合作攻关制度。把先进院校的先进经验通过化学教师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3.化学教师应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化学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上的能手,还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研究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不断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教育。化学教师要懂得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知道一些课题选择和设计、过程操作及调控、数据搜集及处理以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善于捕抓各种新的文化信息、科技信息、构建新的教育观及教学方法;更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和创新,并进行总结推广,勇于改革,如进行微型实验研究、多媒体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不断地在教育实习、化学教学中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逐步地使自己从“经验型”转为“研究型”的教师及教师教学研究者。

4.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口授、学生耳听的教学模式已严重的落伍。无论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今天和未来,计算机都将起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应用基础,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以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为主的新时代。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都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操作平台等信息技术设备,如果化学教师能熟练掌握信息利用、文件编辑和课件制作等技术,而且用其设计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学、创新教学,利用电子多媒体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那将对化学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10

强国必强教,兴豫先兴教。立足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基本省情,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明确了基础教育促均衡、高等教育抓提升、职业教育扩规模、结构布局谋优化,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的目标任务。

高校作为人才的“蓄水池”,占据着智力的“制高点”,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思维活跃的优势,紧贴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这四道难题,按照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促进河南由人口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大省、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践行“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坚持质量为先、科学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

第五章 高等教育

(十七)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尽快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努力提高大专以上学历人口的比例。

合理确定高等学校发展规模,科学制定校园建设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努力改善高等学校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基本办学条件。

推进高校投融资机制改革。厘清高校债务和基本建设情况,加强贷款和基建管理,优化贷款结构,加大政府贴息和基建投入力度,通过筹建投融资平台、推进老校区置换、改革收费制度、推进预算拨款改革等途径,控制和化解风险,逐步解决高校债务问题,形成支撑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投融资长效机制。

(十八)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支撑经济增长,引领社会进步,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实习、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完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跨院校选修课程。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改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构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学生工作制度,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和学籍学历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行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

(十九)提升科学研究水平。鼓励高等学校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完善科研体制机制,尊重学术自由,激发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学术领军人才、重点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公共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大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改革高等学校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引导高等学校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二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全方位开展服务。将社会服务水平纳入高等学校评价体系。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支持高等学校开展继续教育。强化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推动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在解决河南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二十一)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层次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统筹学科专业规划。巩固基础学科,加强国家和我省急需的应用学科,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化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以省会郑州高等学校群为中心,其他省辖市高等学校合理布局,具有地方特色并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等教育体系。新增高等学校向经济发展水平高、高等学校数量少的地区倾斜。优化类型结构。积极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扩大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的比例。对各级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形成普通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促进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管理,依据高等学校类型选择、目标定位与办学水平配置资源。调整相关政策,引导高等学校强化功能定位和特色意识,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鼓励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支持具有行业背景的院校保持特色,提高服务行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