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与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开发与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选修课 有效性 设计开发
新课程标准实施迄今已有多年,高中英语学科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无论是课程内容体系的编排,还是理论架构的完善,亦或英语教研的研究及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都有长足的进步。在深入推进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结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标核心理念,高中英语选修课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地位也日益受到重视。高中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是建立在保证整体英语教育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队伍,以满足学生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个人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为前提,为完善学生英语素养、跨学科学习、跨文化交流提供助力,从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为后续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高考方案背景下,高中英语选修课程设计与开发面临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英语教师必须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知识内容衔接与拓展。新高考方案对词汇有较高的要求,即至少要完成3500词汇量来算,这需要完成最少9个模块的学习,除了必修5个模块以外,还要完成4个模块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的4个模块选择不仅要考虑学生兴趣与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到新高考方案的有关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达到要求。另一方面,英语选修课还要以课程标准的语言技能为目标,有效拓展学生的英语技能,在听、说、读、写等能力上达到七级到八级目标,甚至实现九级目标。这就更需要广大高中英语教师积极探索高中英语选修课的设计与开发,使学生能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与技能,能流利自然阅读英语书籍及与外国友人交流。因此,如何开展高中英语选修课有效教学与评价,就成为了高中英语教师关注并研究课题。
一、基于新高考方案,处理好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更新教学与教育理念,转变认识和观念,制定合适高中英语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有效开展高中选修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要处理好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就要深入理解新课标对必修课、选修课的定位。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英语一方面要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与交往。这实际上指明了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定位,必修课立足于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为有效深入学习英语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而选修课则是满足个人需要,为个人升学、兴趣、就业等进行拓展性学习和延伸性学习。但在选修课的实际开课中,由于高考应试需要、教师对选修课理解不到位等原因,选修课往往变成了复习课,讲授的知识往往也是“定语从句精讲”、“状语从句精练”等,这等同于将必修课与选修课归为从属关系而不是新课标要求的并列关系。这样的开课形式不仅会让师生模糊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定位,认为新课标不过就是换汤不换药,也就没有办法转变认识和观念,更新教学与教育观念更无从谈起,新课标英语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直接关系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个性发展与发展性成长的重要问题。而新高考方案却给处理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新高考方案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1.比照于新高考方案要求,基于主题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整合。如必修课的语言知识可以和选修课的英语语法与修辞进行整合,既要完成基本语法、语汇等方面的学习,还要通过选修课模块进一步深入语法与修辞,使学生在写作和表达上能更上一层楼,从而达到语言技能的更高等级。
2.充分研究和利用新高考方案,基于能力拓展的前提下,对选修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充分利用新题型语法填空题、作文续写等新题型来开发和设计选修课,使之更契合新高考方案的有关要求。
由于英语选修课是灵活多样的,要因地、因人、因时进行课程设计,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自我需求,就要求讲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开放、民主、发展的姿态来不断调整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其教学目标也要灵活多变。如果在职业高中开展选修课,我们就要将教学目标更多立足于学生的就业需要如文秘英语、经贸英语等;而在普通高中,我们要考虑学生升学及升学之后的专业需要,将教学目标更多立足于科技、文化、文学、阅读、笔译等发展性课程内容上。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求英语教师对学生要比较了解,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状况,更新教学内容。当然这对广大高中英语教师来说,是一次比较大的挑战。以英语歌曲欣赏为例,教学目标不仅要定位在理解英文歌曲,更要重视情感的培养与跨文化的沟通上。如在教授All out of love这首歌曲时,不仅要了解Air Supply创作及演唱风格、成就,沟通时代差别,更要将All out of love内在的蕴味讲出来:当歌声响起,如烟往事穿越时空,穿越身边的声嚣光影、车水马龙,为我们筑起一道明丽又伤感的风景――牵手的日子、恋人的微笑、失恋的酸涩、深深的期待……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单纯、圣洁的爱的世界。由此可见,制度合适的教学目标既是对教师开设选修的挑战,又能加深教师对英语选修课的深化理解。
二、新高考方案背景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配置,将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热情积极参与到英语选修课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英语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体现选修课的设计与开发的有效性
英语选修课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体需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英语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要契合学生兴趣和需要,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旅游英语为例,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旅游景点,以熟悉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性学习,最后小组选代表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点内容。小组学习包含着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小组的讨论不仅要求每个同学参与到其中,而且还会在讨论中形成如何介绍的共识。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一方面要把握好学生介绍过程中的知识运用,如中英文之间的叙事差别、语言运用得当与否、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关键词汇表述清晰与否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介绍的情感表达与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课程安排,学生不仅有了自我表达实践的一次机会,更能通过这样的形式加强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达到英语选修课满足个体需要与情感体验结合的目标。由此可见,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本质上是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尊重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应当成为英语选修课的主要教学方法,这是由高中英语选修课的性质决定的。与必修课的区别告诉我们,选修课旨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与发展需要,换言之即是学生学习需求为选修课的核心导向。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包含着显性的和潜在的,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能够很好的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首先从本质上来讲,民主教学给学生表达机会,有了参与性;探究式教学能够激情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目标。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结合,不单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自主学习的必经之路。其次从手段方式来看,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都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等教学诸要素,教师只有优化这些教学配置,才有可能让学生接受。最后从教学目标来看,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是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归宿。终身学习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跨文化交流就必须深入了解英语文化与传统,这都离不开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因此,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实现高中英语选修课目标。
三、在新高考方案下建立开放、多元、互动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作用,推动高中英语选修课的发展和完善
新课标和新高考方案都提出要建立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反映出对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肯定,也是学生学习主体的体现。由于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显然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开放式、多元化、互动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充分体现出英语选修课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开放式要求评价体系要有真实性与交流性,以便培养学生形成对英语选修课学习的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元化要求评价体系去单一化,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学习进步、学习效果与师生评价、自我评价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以便更科学合理体现学生学习英语选修课的整体情况。互动式强调评价应建立在民主、开放、平等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重在沟通、协商,充满了人文关怀。重视评价双方的互动过程,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多向认同,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教学管理者、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才能达到英语选修课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以上述旅游英语为例,在小组形式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在小组中的不同作用,又要看到每个学生学习进步程度,通过多元、多样、开放、互动式的评价,让每个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情况,认识进步与不足,为学生提高自身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新课标倡导英语选修课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形成性评价突出学生的发展作用,终结性评价突出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运用。两者结合,既要求体现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及发展走向,关注英语选修课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又要求对学生学习英语选修课体现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从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选修课中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就要体现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合作学习需要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就应尽量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真实的生活情景相接近,应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评价活动,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展现学生整体学习情况。
总之,基于新高考方案背景下,立足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协调并处理好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配置与教学资源,以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就能有效达到英语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开放、多元、互动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目标,以评价来丰富高中英语选修课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推动英语选修课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未亚,郑志恋.开设高中英语口语选修课的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8(05).
[2]王蓓蕾.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选修课案例[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5).
篇2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内容;方法
在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是继《数字信号处理》、《Matlab及其应用》课程及有关课程设计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信号处理技术方面综合性的设计实训课程,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一周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熟悉Matlab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Matlab软件进行FIR或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进行一维信号的频谱分析,并利用混合信号通过所设计的数字滤波器进行验证,解决信号处理技术中的综合问题,为以后进行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打下设计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宽口径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是来源于国外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目前是国际通行的高校工程专业进行质量评价评估的重要手段, 基于此可以实现工程教育领域各国之间的互相认可。 开展工程教育认证,能够推进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国际化,增强本校工程专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能够保证工科毕业生的质量,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工程教育的进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已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得到了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意味着为我国的工程类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我国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打了下坚实的基础,加入国际认证协会也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向国际化迈出了重大一步,说明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初步具备了与国际认证的“实质等效”性。借助专业认证,达到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高校或专业得到认可,同时能够有助于院校改进工作,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水平。
通过学习工程认证的核心理念和认证考核标准,本文作者反思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在当前的教学大纲中,课程设计的题目是老师选定后指定给学生的,选题没有考虑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探索意识的培养;2)在课程设计指导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方面,侧重于给出学生详细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而没有启发学生自主提出课题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限制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当前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亟待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认证目前已成为全球高校专业认证的主流,是我国高校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设定的毕业要求,需要将毕业要求分解到各门课程中,在教学中综合体现并最终达成毕业要求。依据毕业要求,我院设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体现在:“能够在电子信息系统软硬件开发项目中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能够按照设计方案要求实现电子信息信息系统软硬件开发”。本文以课题“应用数字滤波法实现语音去噪”为例,对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具体来讲,以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为指导,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 分析和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
首先,明确要处理的工程问题,即利用用MATLAB仿真工具,对数字滤波法的语音去噪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要求学生自主查阅专业文献,对语音去噪的常用方法和设计思路进行文献综述,目的是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对课题进行深入剖析,掌握课题设计的核心问题和基本思路。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分解,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是由多个关键问题组成的,合理的问题分解能够使复杂问题清晰化简单化,基于问题分解可以得出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比如,本课题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可以分解为:如何采集语音信号,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字滤波器,如何对语音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如何设置滤波器的参数,如何评价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等子问题。
2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课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时,应按照项目的规划有序开展。首先,透彻理解设计中用到的基本原理,让学生复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所学的IIR和FIR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其次,确定设计方案。预定初步的设计方案,评估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同组同学讨论修改设计方案细节,其核心是理解并掌握模块化设计思路。明确了每一步骤的内容和目标以后,最后,进行仿真代码编写。熟悉MATLAB仿真工具的基本操作,熟悉MATLAB自带滤波函数的用法,编写代码,运行调试,修改代码直至调试通过。学生在仿真部分花费精力比较多,代码编写和调试特别考验学生的耐心和热情。此时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小的代码问题,适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3 总结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改变系统参数或条件,重复仿真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比如,输入条件相同时,采用不同类型的数字滤波器,对比分析滤波效果的优劣。采用的数字滤波器不变,改变滤波器参数,分析滤波效果和规律。改变输入噪声的特性,分析滤波器的滤波效果和规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即不同滤波器有不同的适用场合,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结论能够指导具体的工程实践。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是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程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实践表明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rawley.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肖义平.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6).
篇3
扎染设计任务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面料设计和展示》技能拓展课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而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以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教师通过“案例”或“项目”,通过“头脑风暴”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法最大的作用,在于既可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与人协作共事的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
综合以上因素,我在本堂扎染设计教学任务中采用了“项目任务引领”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扎染任务”的引领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个人到团体,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扎染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激情和创作热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扎染工艺的艺术形象;了解扎染工艺中具象图案和抽象图案的表现;了解扎染工艺的染色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运用扎染工具完成扎染图案的扎制;能运用染色工具完成扎染图案的染色;能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意识;拓展学生的民族情结和审美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面料设计和展示》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门技能拓展课程,根据本课程的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选取,扎染就是其中典型工作任务之一,以项目任务形式呈现,开发了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发现,学生刚开始学习扎染时特别有兴趣,但是一旦牵扯到比较繁琐的工艺方法之后,或者制作出来的效果不如预期的好,有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最后放弃制作,或者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安排教学时如何将教学的难点化解,如何让学生带着渴望去学习,如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本次项目课程上将内容做了细分,先让学生寻找灵感来源,提出设计方案,绘制草稿图,完成具象图案的扎制和染色,然后吸取经验、调整方案,设计抽象图案,完成扎制和染色,最后小组讨论,设计一幅小组作品,完成扎制和染色。教学过程由简到繁,递进式的教学模式,一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究欲,并让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就感。
重点:扎染工艺的制作方法和工艺过程。
难点:扎染图案的预设美观性。
四、学情分析
中职校的学生都有共通点:学习理论知识都毫无兴趣,但一旦是动手操作的实践课,都跃跃欲试,所以我明白像扎染这样的有意思的课一定是学生很喜欢的课程,难点就是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而在以前上课的时候,都是以传统教法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能持久,这一次通过行动导向法的培训,我把培训的成果直接应用到本课程中,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全都调动起来了,她们都关注自己作品的成败、关注同伴及老师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
五、教学方法
(一)小组协作完成项目,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在项目任务引领的前提下,分组合作学习,将基础好差学生交替开,有好带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展。
(二)引导文教学法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完成个人设计方案,并积极小组探讨,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好地培养独立自主、自觉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更好理解扎染工艺的制作方法。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扎染工艺的工艺过程和制作方法,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六、教学材料及教学媒体
教材、参考资料、网络、杂志、扎染的工具和材料、PPT幻灯片、个人和小组设计方案样本、小组实施计划样本、评价表。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信息。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激发学习扎染的兴趣。组织学生去参观少数民族工艺馆,欣赏历年优秀学生作品,教师准备好设计方案样本、评价标准、作业要求等。
课后作业:自由分组(基础好差学生交替开)。
(二)呈现任务。教师下发任务书和学习材料,学生了解扎染工艺制作方法,明确项目任务及要求。
课后作业:搜集灵感来源(可从网络、杂志、照片、实物等途径搜集);提出设计方案(每人至少3个)。
(三)项目计划。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设计方案样本、评价标准、时间安排、作业要求等材料制定个人设计方案,与此同时教师指导素材是否合理,如有不合理尽快修改。
课后作业:完成个人设计方案,准备工具材料,教师指导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进行修改,绘制具象图案草稿图,教师检查学生草稿图,尊重学生创意,在必要时进行修改。
(四)项目决策。确定草稿图,在比较、讨论并和教师交流的基础上确定小组设计方案,尊重学生思考,在学生方案有重大错误时干涉,学生在设计方案基础上制定实施计划。
课后作业:学生扎制具象图案面料。
(五) 项目实施。制作过程:构图{10分钟}扎制(线缝、夹扎、捆扎、折叠等){30分钟}浸泡{3分钟}染色{20分钟}水洗{3分钟}解扎{10分钟}熨干{4分钟}
实施过程:首先完成具象图案的扎制和染色,在这个基础上吸取经验、调整方法和工艺,修改失误的地方,然后设计抽象图案,完成扎制和染色,积累经验和明确工艺效果,最后小组根据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完成一幅小组作品,产生成果。
课后作业:在课堂制作过程和作品成果基础上修整设计方案,教师予以确认。
篇4
关键词:皮具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坊;实训体系;校企合作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7-0150-03
Build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of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by the Platform of "Teaching Workshop"
LIU Ke-jiang, DUAN Na(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1483, China)
Abstract :As an example of the leather design majors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major supported by the Central Finance of China in the first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ollege in this paper. It will discuss the platform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about “Teaching Workshop”. In concrete terms, it will be analyzed by six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development target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e second is the problem currently exists i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of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the third is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the training system of the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the fourth is how to build training system of the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the fifth is how to run the training system in the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the sixth is efficiency of running the training system in the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Key words :leather design major; teaching workshop; training system;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rnet :.cn
一、高职皮具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要以其高等性区别于中职,又要以其职业性区别于本科,因此我们给高职皮具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适应鞋靴企业、箱包企业以及皮衣企业等领域,根据国际皮具市场趋势和国内皮具行业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鞋靴、箱包及皮衣的设计能力,基本掌握鞋靴、箱包、皮衣的制作技能;提升学生的设计方案与产品生产的转换能力、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能力、国内制作与国际项目的接轨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国际市场意识,懂工艺,会制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对高职皮具设计学生的培养要求是:不仅会设计,还需懂材料;不仅会艺术,而且懂工艺;不仅有技能,而且会运用;不仅有个性,更有团队性;不仅出产品,更有市场性;不仅有能力,更要有品行。
二、目前皮具设计专业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国内开设鞋类、皮具设计专业的本、专科以及中职院校陆续增加,但现状是技校、中职与高职还有社会培训对皮具设计技能的训练没有明显区别。高职皮具技能训练的问题:是培养单一皮具制作技能,还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结论:单一技能训练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传统的实训教学难以训练学生综合系统的运用能力;仅有一两项技能难以胜任皮具设计岗位(只能是单一制作岗位);因此皮具设计专业在协同创新、跨界合作的背景下,不仅要有专业性较强的箱包、鞋靴制作实训室,更要有涵盖多课程的综合性实训室,同时还必须具有跨专业、甚至跨院系的系统化实训体系。
三、建设皮具设计专业实训体系的要求
总体要求是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依据皮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接专业课程体系,接续人文素养课程,衔接跨界专业课程,从“知识结构―技能运用―设计方法―开发能力―综合素养 ” 系统化建设实训室――教学工作坊。
具体要求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来组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建设5家国内外皮具企业车间实训基地,探索“厂中校”“校中厂”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工作任务、展会项目以及企业订单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在企业设立教学车间、教学岗位,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堂制作的设计样稿、设计方案带到车间、带到生产线,向师傅学习技能、向工人学习技术,通过企业渠道提升学生的设计方案与产品生产的转换能力、训练学生的制作技能。以参加展会等项目任务,有效地将课堂与企业以及市场连接,使学生直接与皮具行业接触,并参与其市场运作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质量。
目前我们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要求,根据职业化和开放性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场地、手段和模式,建立了“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生产制作” 三位一体的教学工作坊,具体包括鞋靴设计制作与企业实践工作坊、箱包设计制作与企业实践工作坊、皮衣设计制作与企业实践工作坊。每个工作坊均按照皮具企业的生产车间框架进行设计建设,购置了一批技术较先进、配套完善的机器设备,制定了工作坊的教学流程和安全管理制度,采购了充足的原材料、配件和相关耗材。
四、皮具设计专业实训体系的建设
(一)实训体系的建设理念
依据皮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系统设计实训体系。按照皮具产业的“皮具产品设计开发―皮具产品包装―皮具品牌传播―皮具产品商业环境设计”系统性特点,建设集皮具产品设计开发的实训模块、皮具产品包装的实训模块、皮具品牌传播的实训模块、皮具商业环境设计的实训模块等专门化、系统化的实训体系,形成资源的充分共享于有效利用。
(二)实训体系的建设目标
建设一个厂中校,2个产业园教学点。依据皮具设计专业人员的“视野宽广、潮流感强、表现快速、制作新潮”等职业要求,改革传统知识型、学校型的教学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皮具设计工作过程的生产型、市场型的教学培养模式;在广州皮都皮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一个国际时尚皮具设计分院;在广州番禺电子商务园建立皮具产品电子商务教学点;在东莞博励图鞋业有限公司建立皮具设计教学点。使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生作品与市场商品相结合。
(三)实训体系建设管理模式
组建由主办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指导方中国皮革协会、承办方广州皮都皮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理事会)。促进多种办学元素深度合作和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共育、设备共享、技术共有、利益共同、责任共当的管理模式。(图1)
(四)建立校企“双主体”实训教学模式
实行学校主办与企业承办相结合的“双主体”实训模式;学校主办方按国家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按教育规律实行教学管理,发挥高校优势,进行人文素质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企业承办方实施专业技术教育,借助企业资源,建立教学车间、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项目,承担技术、技能教学等职业能力的教学。树立“企业为先、学校为重”的理念,采取“学校用软实力服务企业为先,引企业人才技术建设学校为重”的机制。(图2)
一方面,学校通过派往专业教师挂职的企业开发部从事设计岗位工作,为企业开发时尚产品的款式与样板、为企业提供流行趋势信息、与企业共同建设皮具设计资源库、协助企业开发产品专利等软实力的服务,使学校成为企业效益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则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室,派送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技术娴熟的技师、身经百战的市场经理,在学校挂职,成为学校的一线教师。形成校企双方专业人员互兼互派、双向挂职机制,打造校企“双主体”共赢的实训模式,也使皮具设计专业成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效益并存的特色专业。
五、皮具设计专业实训体系的运行
目前皮具设计专业的实训体系主要基于“教师工作室+教学工作坊+学生公司”三个载体运行:其中教师工作室的功能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研究,更是产品设计开发的对接窗口;教学工作坊的功能是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操训练专业技能、实践作品制作工艺、开发设计创意产品以及提升综合素养;学生公司则是对接市场,了解目标客户群、产品定位、产品差异、价格定位等。具体运行方式如下:
第一,在学校建设具有理论、技能、制作“一体化”教学功能的皮具设计工作坊,推行工作制的教学方式,采用作坊课堂,把皮具企业的设计方案、设计制作、样板开发与设计理论、设计训练、制作技能相结合,通过学校渠道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素质。
第二,在企业设立教学车间、教学岗位,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堂制作的设计样稿、设计方案带到车间、带到生产线,向师傅学习技能、向工人学习技术,通过企业渠道提升学生的设计方案与产品生产的转换能力、训练学生的制作技能。
第三,在皮具市场上,利用沿海皮具企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优势,引入国际皮具设计公司、国际流行设计机构、国际皮具商品专业展会设计项目,在学校建立了“国际设计公司工作站”,开设“国际课程班”,设立“国际展会产品开发课程”,把国外的市场项目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把国外的设计理念引入到设计方案中,把国外市场的流行趋势引入到设计产品中,通过国内学习与国外项目的结合、国内设计与国外展出的结合,国内教学与国外市场的结合,学生既可以在学校接受国外专家培训、参加国外项目的设计,同时又可以将所设计制作的产品进入到欧美的国际展会,与国际市场接轨,通过国外市场渠道的学习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设计水平。
第四,建立一个校企“双向同步情景、远程实时交互”信息化平台。采用信息化现代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广州红成鞋业有限公司、广州市凌品皮具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皮具设计专业的实训教学过程实现数字化同步,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与在校学生进行双向互动教学,实现校企数字化双向同步实训与指导,达到虚拟与现实同步,更好的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优势。(图3)
六、皮具设计专业实训体系的建设效果
皮具工作坊教学平台已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皮具特色和传统工艺特点的优势课程,成为国外学生来华修读的中国职业课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把一体化训练的《手工皮具设计与制作》《皮革饰品设计与制作》等工作坊课程确定为全院海外选修课,并记入学分;荷兰SLEM培训中心把《鞋靴设计制作》工作坊课程引入其培训内容;上海师范大学把皮具设计工作坊定为其研习基地。荷兰、美国、意大利皮具专业研究生进入工作坊学习。
皮具教学工作坊课程对接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课程,聘请国际皮具研究机构的专家、国际专业皮具设计公司设计师、国外专业院校的教授,形成“国际设计师+国外专业院校教师+国际公司经理”三结合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国际知名流行设计专家进入工作坊教学,皮具工作坊对接国际权威展会,设计产品进入国际流行趋势中心。
学生设计开发的皮具、皮鞋产品深受欢迎,已经有近十名毕业生创办了皮具产品网店,11皮具2班学生陈显耀、崔世谋在校创立的“HIPI嗨皮”创意皮具公司项目获得2014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国赛一等奖,公司目前已经注册并盈利。
参考文献: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2014年6月16日
[2].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02).
[3].马广,王志明.“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4].钱吉奎.高职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4).
篇5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实践 教学
一、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教学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演示实验技术教学模式;(2)验证实验技术教学模式;(3)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模式;(4)综合性实验技术教学模式;(5)研究性实验教学技术模式;(6)创新实验技术教学模式。不同的实验技术教学模式可归属于不同层次的教学,即基础层教学、提高层教学和创新层教学。以下重点探讨创新层教学,即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1)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方式。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学生自主设计、独立实验为主。教师只起辅的指导作用。整个实验从立题、设计到安排,从实验过程设计到实验操作,从结果分析到完成实验报告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给定的实验器材条件来设计,完成该项实验内容。一个实验台可以完成多项实验。学生在自主性实验过程中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实验室来独立完成自己所选的项目。自主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位的,例如方案设计、方案比较、方案实施、归纳与分析、团队意识、相互协作等等。可以从实验过程的多个环节评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学习能力等等。(2)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方法在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系统工作原理和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可能的实验方案。每种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原理和可行性分析、画出必要的原理图。通过分析与比较,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确定后,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分析与设计,确定出最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使用仪器,确定出数据处理方法。完成可以实施的实验设计方案。最后完成实验,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二、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有机会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到实践中去理解、深化、掌握,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满足实习要求,达到教学目的,可开发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立应该是广泛的、全面的,能基本覆盖整个专业的内容,使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今后的工作环境及方向,对专业有更深的了解,还可发现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专业问题,以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实习基地的建设方案:(1) 暖通设备基地:以设备生产厂家为基地,使学生从中了解各种设备的生产过程,深化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对工程中应用设备的多样化需求有所了解,拓宽思路。(2) 系统运行管理基地:以工厂的通风除尘车间、具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商场、旅馆、办公楼等建筑为实习基地。使学生参与各系统的运行管理,有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故障,在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过程中,学生可了解到在系统设计中应该注意改进的地方,尽量减少同样问题的发生。还可对一些初建成或者已运行一段时间的系统进行调试和参数测定,以了解系统形式设计的合理性,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3) 设备安装基地:以建筑安装单位为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参加安装加工的过程中,了解各专业设备、管道及部件的加工情况,增加一些实践经验,这样可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三、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环节是学习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后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要强化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一是要设计综合化。针对课程设计单独设置存在的众多弊端,把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和供热工程三门单个课程设计整合为4周左右的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整体设计能力的培养。进行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改革后,部分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感觉比较吃力,无法按时保质完成设计,甚至自暴自弃,应付差事直至抄袭舞弊。为了保证这些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设计任务,允许他们执行原来的设计模式,即三门课程设计仍然分开做,且给他们增加了1 周的学时。二是要题目多样化。传统的单一命题模式有诸多弊端,学生选择的余地小,无法避免相互抄袭和应付差事的现象。打破单一命题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设计命题,可以避免因全班同学做同一题目而产生的抄袭舞弊现象。以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为例,通过建立囊括办公建筑、娱乐休闲建筑、宾馆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医疗建筑、学校建筑等七个类型的多样化题库,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七个设计组。每个组基本上都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一个课程设计团队。这种开放自由的设计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方向,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团队优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设计灵感。三是要方案个性化。鼓励同一设计小组内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其实,通过命题的多样化,每个人提出的设计方案应该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设计小组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设计方案肯定有所区别;即使同一设计小组内的学生,由于设计地点的不同,气候、能源条件和采暖空调习惯的不同,也会使设计方案有所区别。设计方案论证阶段,要求所有学生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分组讨论,最终确定合理方案。例如在空调系统方案设计中,有的学生选择全空气系统,有的选择空气-水系统;有的采用定流量系统,有的采用变流量系统;还有的学生则大胆尝试多联机空调系统、冰蓄冷空调系统、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等。再如在冷热源方案选择中,有的学生选择电动冷(热)水机组,有的采用溴化锂直燃机组,有的选择空气源热泵或水源热泵,还有部分设计地点位于北方的学生则利用城市热力管网作为热源等。通过设计方案的个性化,学生对课本上所学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可以有效杜绝同一设计小组内方案雷同或相似等软作弊现象。
四、毕业设计环节
篇6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教学;协同设计
嵌入式计算机技术是21世纪计算机技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且增长迅速。随着嵌入式系统的技术发展,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传统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在对目标嵌入式系统提出系统定义方案后,要对系统实现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在经过严格分析论证后,进入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阶段,该阶段除提出系统总体框架以外,还需进行软硬件划分、处理器选型、操作系统选择、开发环境选择等诸多工作。
这种方法经过多年测试验证,在市场中具有成熟可靠、简单实用的特点,但是该方法的设计过程明显表现出软件和硬件开发相对独立割裂,而且软件开发工作往往需要等到硬件平成后才能开展,显然这不利于系统的最终成品推出时间控制,而且调试、测试的过程也需要反复迭代和修改设计,这样就导致硬件方案的变动在所难免。由于软硬件分离独立设计,这又反过来影响软件系统的开发,从而导致系统设计成本的提高,开发效率的降低。同时传统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对开发者的设计经验如软硬件的划分、系统集成调试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对于传统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引入了软硬件“协同设计”概念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能较好的弥补传统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的不足。所谓软硬件“协同设计”是在满足系统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以达到系统能够工作在最佳状态为设计目标,通过统一协同分析系统软硬件模块资源的方法,综合设计系统的软硬件体系结构。这种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主要的特点在于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中采用了系统级的仿真建模处理,对系统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针对设计要求统一建模,根据建模结果选择最优化软硬件划分等设计方案,并对软硬件协同仿真和验证。如图1所示为一种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协同设计方法。
从图中可以看到,嵌入式系统的“协同设计”方法与传统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相比较而言,更重视总体设计下的系统级别的仿真建模和软件、硬件综合设计方法。系统级别的仿真建模通常采用独立的功能性规格方法对系统整体进行定义和说明,根据建模结果对软硬件模块进行划分,并且对该划分方案进行性能评估甚至指令级别的参数评价。通过反复迭代得到最优化方案和结果为止。在完成了软硬件综合后记性具体软硬件协同仿真和验证,获得满意结果后进行系统集成和测试。值得注意的是,在“协同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软硬件的关系并在设计的每个层次上给予测试验证,以便于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免崩溃性错误发生。
软硬件协同设计有如下一些基本要求:
统一的软硬件描述方法。
交互式软硬件划分技术。这要求允许采用不同的软硬件划分设计方法进行系统仿真和比较,并需要辅助最优化决策及应用实施。
完整的软硬件模型基础。这要求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必须支持评价,并支持阶梯式的开发方法与软硬件整合。
正确的验证方法。
软硬件协同设计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是嵌入式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目前一些厂商已提供了协同设计的集成化平台或者模型,比如ARM ESL平台和RTSM模型等。ARM ESL虚拟平台是采用了嵌入式系统的协同设计方法的典型平台代表。
由此可见,这种采用“协同设计”概念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是在充分利用先进模拟/仿真平台的基础上,合理考虑了软硬件的划分,并θ碛布子系统进行了可靠有效的仿真及测试,避免了致命性错误的产生,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缩短了TTM。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传统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从系统设计经验,开发平台的使用到相关配套资料等方面来看都是十分成熟的方法,对于一些特定嵌入式系统或者开发者极其熟悉的设计领域(特别是MCU领域),传统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仍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硕旺,洪成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119.
[2] 陈春林,朱张青.基于CDIO 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94(1):30-33.
篇7
课程设计能够培养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将学科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引入到传统课程设计中,再从课程设计中选择优秀团队和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为参加科技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学科竞赛;课程设计;计算机学科;创新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1],各高校师资和学生水平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完全相同,所采取的方法也各有千秋。西南交通大学曾采取制订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造就教学创新团队等措施[2];武汉大学提出计算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小班制培养方法[3]。课程设计能够培养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可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取了二者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计算机学科竞赛简介
近年来各个学科都陆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学科竞赛,和计算机学科相关的竞赛分为3类,分别是算法类、软件应用开发类和硬件开发类。其中算法类竞赛的典型代表是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4,5];软件应用开发类包括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移动应用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6,7]、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硬件开发类代表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8,9]。上述竞赛由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公司多方主办,竞赛项目涉及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激发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多数学生缺少参赛经验,缺乏自信,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参赛学生人数并不多,失去了提高自身能力的非常好的机会。如何将学科竞赛引入到日常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而不是仅局限于极少一部分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现状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是对学生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工程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主要环节,不同的课程设计有不同的方法,例如中山大学提出计算机信息类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方法[10],湖南大学提出基于ISP技术的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实施方法[1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本科专业分成四个方向,分别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对各个方向分别给出了6个课程设计范例[12],见表1。不同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不一样,开设的课程设计也不完全相同,我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从第2学期至第7学期各有一门作为单独课程开设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分别是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算法课程设计及专业课程设计。传统的课程设计存在题目比较陈旧、学生合作意识差、成绩评定主要由教师决定等问题。
三、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融合方法
课程设计是学科竞赛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应课程知识,才能有机会参加学科竞赛,竞赛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具有更多的创新思想。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课程设计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相互促进。下面以我校《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为例,说明学科竞赛与课程设计相融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施过程。该课程设计是学习完《数据库原理》和《软件工程》课程后实践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能在3周时间内将理论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开发一个小型信息系统。
1.团队成员取长补短的优化组队原则。
计算机学科的竞赛通常以团队的方式组织,如果团队成员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体的力量将会更加强大。组长要负责总体协调,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技术人员要负责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文档编写人员要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答辩人员要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组合方式可以使学生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也采取这种优化组队方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组合,教师考查各组学生情况后,再进行适当调整。
2.精选历届竞赛题目或自选创新题目。
题目确定有两种方式:一是从以往的计算机学科竞赛中挑选出符合课程培养目标和学生水平的竞赛题目;二是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己确定题目,教师把关确认题目的合理性、实现的可行性和工作量等问题。要求每队一题,题目不能相同。
3.项目组给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学生根据所选题目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课题进行仔细分析,同时需要了解软件用户实际需求,可以把同学或教师当作用户,进行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论证,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测试方案等几个方面。
4.组间互评,论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每个小组以答辩的方式进行方案汇报,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对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和指导。组间的互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有主人的感觉,他们既是参赛者又是评委,这样大家可以取长补短,意见也更加全面。
5.以团队为单位的项目研发与测试。
即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阶段,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编程和系统测试。教师定期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组内学生一起讨论,对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6.以团队为单位的项目展示与组间评价。
学生完成整个项目后,各个小组将撰写项目报告,提交最终作品并进行答辩,接受包含指导教师在内的验收教师组和学生组间互评。这个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项目研发水平、总结表达等能力,观察团对成员实践过程中在设计、编码、测试等方面的亮点。此过程主要强调以团队为单位的评价,按照科技竞赛比赛规则,通过比较各组作品以及答辩过程评出小组等级。
7.以个人为单位的组内成员互评、自评。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挥的作用和大小不同,贡献也不同,课程设计最后的成绩也不同。小组成员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公正地给出每个成员(包括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及他人在组中发挥的作用,互相了解优势和劣势。
8.选拔优秀学生团队和作品。
评选出优秀作品,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进行完善,准备参加计算机学科相关科技竞赛。
四、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融合成果
采取上述方法进行的学生培养,既可以使优秀团队脱颖而出,为参加上一级比赛做好准备,使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成绩,提高学校参与竞赛的人数,提高获奖数量和等级,也可以使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在各个方面得以锻炼,提升专业能力,如方案设计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和集成调试能力等,提升非专业能力,如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PPT制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并让其感觉到只要通过努力并做好充分的准备,竞赛的难度是没有那么大的,提高参赛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联合主办,包括软件应用与开发类、软件服务外包类等小类,我校在2012年只报名参加了一项省赛,2013—2014年,我们将课程设计和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相结合,取得了如下成绩,如表2所示。可见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的融合,促进了参赛数量和获奖等级的提高。
五、结语
计算机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相融合的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课程设计模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科技竞赛校内推荐方法。传统的推荐模式是学生接到竞赛通知后,自行组队参加比赛,存在的问题是竞赛准备时间短、作品不完善,另外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直接参加竞赛,对比赛的规则和要求没有经验,获奖的概率小,获奖的等级低。通过课程设计系统地创新性培养,提前选拔优秀团队并进一步重点培养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竞赛,可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在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时综合了组间评价、组内成员互评和自评,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组内和组间学生的交流合作。
作者:邵虹 崔文成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莉,朱国进,石秀金.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7):15-18.
[2]杨燕,张翠芳,曾华燊.国家创新体系下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9,(19):21-23.
[3]余琍,王丽娜,代永平.计算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小班制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4,(15):31-33.
[4]杨松涛,李晶.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74-176.
[5]琚生根,廖勇,周刚,等.ACM竞赛与实验教学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25-126,131.
[6]崔杰,仲红,石润华.依托信息安全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3,(7):92-94.
[7]李雪梅,曹晟,周世杰,等.以信息安全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320-322.
[8]刁鸣,王松武,李海波.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实施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27-129.
[9]蒋力立,彭端,杜宇上.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1):156-159.
[10]王变琴,刘树郁,许海州,等.计算机信息类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13-215.
篇8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各中小学都建成了校园网,绝大多数教室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或触摸液晶电视,初步搭建了信息化学习环境。新课程改革面临着信息化环境的挑战。基于此,我们依托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围绕新课程进行了平台自主研发和应用创新的研究。
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环境,为新课程教学提供支持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软件系统(含高中版、初中版和小学版)。它由课程资源管理系统、课程教与学系统和网络教研系统组成。
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的研究
1. 自主研发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在Moodle系统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满足了新课程学习领域、学科和模块的三级课程结构要求。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开发了单元格式课程。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由一维扩展到二维,课程页面分页显示,缩减了页面的长度。
(2)增加了自定义版块。自定义版块内的资源和活动的设置与主版块完全一致,而且在课程中添加的数量没有限制。
(3) 添加了思维导图插件。这个插件可以让Moodle动态展示由Freemind创建的思维导图。
(4)开发了“电子档案袋”版块。该版块为师生开辟了网络存储空间,可以将师生的个人资源分为共享资源和自我资源。
(5)融合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手机和数码相机等教学终端设备,发挥了教学设备的整体优势。第一,平台上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是依据各学科教学流程以网页形式展示,教师可以面向学生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笔取代鼠标对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操作,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第二,平台支持任何型号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师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屏幕批注。第三,平台与手机和数码相机等教学终端设备有机融合,可以及时采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如学生作品等,并以附件形式便捷地上传到平台上的学生作品展示区,师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6)彰显了平台主题特色。平台的界面可以量身定做,便于突出平台主题特色。
在平台研发中我们坚持“研发为了应用,应用促进研发”的原则,在应用中不断丰富平台功能,使平台日趋完善。
2. 制定平台课程页面的排版设计方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课程页面的排版设计方案,包括课程版块页面布局的设计方案、课程首页的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流程页面的设计方案。
(1)课程版块页面布局的设计方案
为了给课程内容留有足够的空间,我们提出将课程各种版块元素都调整到课程左侧,依次为课程目录、资源与活动、教学论坛、课程标准和计划、专题教参、相关网站链接、学科百科名片、电子档案袋、课程目录(我的课程)、在线用户等,其中大部分版块是利用平台增加的自定义版块开发的。具体版块方案如下。
第一版块是课程目录。课程目录以可折叠的方式呈现课程的章节目录,点击任意一节即可进入该节的教学内容。
第二版块是资源与活动。资源与活动包括资源、测验、讨论等内容。
第三版块是教学论坛。教师可以围绕课程的某一个教学问题进行相关的讨论。
第四版块是课程标准和计划。
第五版块是专题教参。专题教参包含学科教师从期刊和报纸中精选加工的电子教学参考资料。
第六版块是相关网站链接。相关网站链接是链接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学科网络资源。
第七版块是学科百科名片。学科百科名片是利用平台提供的词汇表而自定义的版块,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中的相关词汇,还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等。
第八版块是电子档案袋。电子档案袋实现了师生自我资源和共享资源的分类管理。师生还可以对共享资源发表评论。
第九版块是课程目录(我的课程)。我的课程存储了用户近期浏览过的课程名称,具有导航作用。
第十版块是在线用户。在线用户主要呈现五分钟内学习该课程的用户,师生可以了解彼此在线情况,并可以选择其中的用户进行“消息”交流,使用方法就像用手机发送短消息一样。
(2)课程首页的设计方案
课程首页一般包括五项内容。
第一项是课程标题。包含课程题目和能够表现本课程主题的标志性动画或图片(尺寸一般为710×180Px,大小在100K以内)。
第二项学习导读。引领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提示。
第三项学习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第四项知识框架。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的本课程的知识框架。
第五项相关资源。相关资源是运用平台所提供的模块“显示文件目录”,将本课程的所有资源按照章节清晰地呈现出来。
(3)课堂教学流程页面的设计方案
课堂教学流程页面一般包括两大项内容:本节课的题目和能够表现本课主题的标志性动画或图片,尺寸一般为710×180Px,大小在100K以内;基于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流程。
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研究
1. 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平台的应用改变了教师使用单机管理数字教学资源的方式,平台以科目模块为主线,帮助教师积累、整理和入库那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作和生成的资源,从而把零散的课程资源集中起来,在校内和区域内共享。课程资源包括预设资源、生成性资源和网络链接资源三大部分。
(1)预设资源是根据课程学习目标的具体要求,由教师与学生共同预先制作、上传到平台中的资源,其中包含教师制作的微课资源。
“预设资源”可以迅速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情境的目的,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预设资源”在平台中有唯一的地址,可以通过平台的链接功能实现重复调用。
(2)生成资源是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作和生成的资源。它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即时生成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其中,包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和质疑争议中产生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过程性资源和作品(如主题的讨论、习作的发表、作品的提交、作业测试、错题记录等)。
“生成性资源”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是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中思维融合、碰撞而闪现的智慧火花。教师通过对生成性资源的整理与归纳、对比与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学情、有效教学;学生通过对生成性资源的浏览与比较、思考与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
(3)网络链接资源主要包括在线工具书和与各学科学习内容相关的网站信息。
“网络链接资源”是预设资源的拓展补充,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链接资源”的导航指向,尽快寻找到有用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我们坚持整合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了资源的共建共享。
2. 形成基于平台的教与学模式
(1)普通多媒体教室环境下一对多教学模式第一,课前教师整理上传资源,组织在线调查,实施网络前测;学生网上预习先知,了解重点难点,上传学生作品。
第二,课中教师讲授指导答疑,点评学生作品,引导反思提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生生互动交流,完成达标检测。
第三,课后教师网上辅导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实施差异教学;学生依托平台拓展,复习梳理知识,提交网上作业。
在普通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由于使用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或液晶电视,这就要求师生在呈现文字、图片等信息时要保证所有的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以制作幻灯片为例,建议文字标题的字号不低于40Pt,正文句子的字号不低于36Pt,说明性文字的字号不低于32Pt,辅文字的字号不低于28Pt;所选图片的分辨率大于1024×768Px,容量大小保证在1M以上。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可以通过手机或数码相机对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如课堂练习作业、学生的作品等进行采集并上传到平台,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或液晶电视对学生的练习作业或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从而促进师生和生生的有效互动和交流。
(2)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的一对一教学模式
第一,课前教师整理上传资源,组织在线调查,实施网络前测;学生网上预习先知,发现薄弱环节,了解重点难点。
第二,课中教师讲授指导答疑,实施论坛互动,引导反思提升;学生上网自主探究,生生互动交流,人机互动反馈。
第三,课后教师网上辅导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实施差异教学;学生依托平台拓展,复习梳理知识,提交网上作业。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由于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更应充分发挥平台所提供的讨论区和测验功能,加强人机交互、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3. 生成基于平台的教学流程
以高中语文为例,其新授课的教学流程是:课标解读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整体感知探究质疑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其复习课的教学流程是:考纲解读学习目标复习回顾例题解析巩固练习反思提升相关资源。
又如,高中物理讲评课的教学流程是: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梳理巩固。
再如,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流程包含: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几个环节。
4.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习目标源于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制定学习目标,同时把教授的知识收集整理好,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主体。例如,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功能对学情进行充分的调查,然后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和难点,保证课上的每一项学习内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的起点而设计的。
(2)学习资源出自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生成性资源都是学生口述或书写在纸质材料上,资源不易保存,也不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帮助师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学生课前可以将搜集来的信息提交到平台上交流、讨论,课中的所有生成性资源更是源于学生之思,出于学生之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及时有效,培养了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学习活动属于学生
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中,每一个学习环节的学习活动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语文教师在讲授“端午的鸭蛋”这节课时,在“局部研读品味语言” 、“学以致用练笔反馈”和“学习盘点总结提升”等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借助平台的讨论区功能充分自主地探讨学习话题发表个人观点,一次又一次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中,学生们依托平台自主学习,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技能和方法,培养了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的反思
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应遵循如下原则。
1. 网络教学平台与校内学习环境相适应原则
教师可根据学科内容和学习目标,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或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人手一机)实施教学,其中后者更适合讨论、展示和检测,教师要考虑两种环境下学习资源的呈现和教学策略的设计问题。
2.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原则
目前,普通中小学师生共处一个校园,面授还是当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发挥网络教学中,交流互动的广泛参与性、检测反馈的及时性和学习资源的可重复观看性,又要发挥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如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表达示范和训练,学生集体之间的相互观摩、模仿、学习、评价的氛围。
3. 网络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原则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和注重情境、问题、学习资源、协作、互动、交流、引导、帮助等教学策略的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网络教学中,完全让学生放任自流地自主学习是不可以的,教师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篇9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机构尺度综合;机构仿真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1,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则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及深化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所选用的设计题目以往多为针对不同类型的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及动态静力分析。机构的类型机构及尺寸由教师指定,一般为平面六杆机构。班级各学生所需分析的机构类型或机构的尺寸不同。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机械工程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此大环境下,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将以分析为主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变为“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3,4]——型综合——尺度综合——运动动力分析”的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势在必行。
二、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题组首次在大三詹天佑班及车辆专业部分学生中试点,进行了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组在充分调研查阅的基础上,选用文献[5]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并自编了与之配套的任务书等教学资料。
1.设计的目的及任务。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并使其对于机械的组成结构、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建立较完整的概念;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培养机构选型与组合和确定运动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其任务为:针对某种简单机器(它的工艺动作过程比较简单)进行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包括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与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
2.设计题目。本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选择了“圆盘型自动包本机进本系统”、“水稻插秧机”等六种机械系统作为设计与分析的对象。各个机械系统由多个能够完成具体工作的机构组成,其各组成机构必须动作协调,方能实现预期要求的功能。教师根据各机械系统所包含的具体工作机构的数目,将学生分为2~4人一组,每位学生在完成所要求的整体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前提下,还须独立完成该机械系统中的指定工作机构的型综合、尺度综合及其运动分析(动力分析部分为选作)。因此,任意一名学生的工作均需各自完成,不可能“拷贝”他人成果。
3.设计内容及要求。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完成:①全组讨论及提出两个以上系统设计方案;②经比较、选优,确定系统最终方案;③每个学生设计分析总体系统中的一个机构;④每个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机构运用解析法完成机构运动分析;运用解析法选作机构受力分析;⑤每个学生运用软件选作机构的仿真与验证;⑥完成设计说明书。
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方法的改革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前期工作。《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为期两周,为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理解《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做好先期准备工作,我们提前一周半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授课。许多学生听课后即开始查阅资料,重温课程设计中所用到的相关先修课程的知识,讨论方案,主动找老师答疑等,教师也插空到班级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2.集思广益,确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各组学生拟定出两个以上机械系统运动设计方案。所有参加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六十多名学生一起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优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具体做法为: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主讲,其他学生补充,借助PPT介绍本组初定的几种设计方案,指出各方案的优缺点及筛选原因,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及建议。通过讨论,学生对许多概念、基本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巩固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并且各组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开阔了思路,对本组原有的设计方案又有了许多新的设想。
3.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机构设计。由于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总体系统中一个机构的设计,难度较大。指导教师与实验室老师一道,带领学生参观各类机构模型,演示各类机构动画,讲解各类机构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一一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自己设计的机构进行仿真与验证。
4.综合运用知识,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教师对运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对运用solidworks软件和ADAMS软件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方法及常见问题的解决进行了辅导,使得学生在求解机构的运动过程中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5.在课程设计的各环节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课程设计整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查阅文献、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克服困难、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并在对每位学生单独进行答辩的过程中加以考核。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较为理想。许多学生感慨,这次课设虽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收获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结束语
开展“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收效明显: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逐步掌握了工科学生应具备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3.促进了师资的培养,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队伍得到了锻炼。
参考文献:
[1]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谢进,万朝燕,杜立杰.机械原理[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孟宪源,姜琪.机构构型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邹慧君.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10
关键词:专业课程;毕业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高等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与拓宽,毕业设计无疑是培养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提高的关键性环节,可以为未来的工程师接受终身的继续教育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围绕着当前影响高等学校的人培养质量的突出环节─―毕业设计需要积极进行改革探索,这对于培养适应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虽然毕业设计只是每届毕业生在校其间最后的学习阶段,但其意义却不仅仅是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本身,而是一套教学计划的应用实施、考核体系的完善程度反映,更是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检验。
一、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据调查得知,全国服装类院校七十余所,黑龙江省服装设计类高校近10所。目前省内几所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固定模式。哈尔滨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内容包括论文、设计、成衣。黑龙江大学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同样是论文、创意设计、成衣。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任务书、设计、成品。但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的是,我院的毕业设计是为某服装企业有针对性的做新产品的开发。可见,在省外的一些高校里已经开始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公司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密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学校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也能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服装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服装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变化。作为高校服装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紧跟社会的脚步,必须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定学生四年的教学方案,既要有职业院校的特色又能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几届毕业生的反馈就可以看出哪些课程和内容安排的合理,哪些课程和内容还需要调整。及时修改课程体系对于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尤其是专业类课程的安排。针对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们做了认真而细致的探讨:大到哪一门课程,小到哪一章节,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和理解,在哪个学期开设学生接受效果最佳等。通过多位专家及专业教研室的讨论,结合毕业设计改革的尝试,我院服装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较以往也做出了大幅度调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全部开设的是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始部分专业类课程;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所有课程均为专业课程。如:服装品牌策划、服装陈列设计、形象设计等。每一门课程的学时量不大,课程种类丰富,重宽口径教学。让学生对服装设计领域的各方面都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拓宽就业面。
三、我院服装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今年的毕业设计我们打破了以往的模式--写论文和服装设计分开的设计模式。我们从企业的运作模式出发,采用了模拟教学的方式,分别从工程和设计两个方向对服装生产的运营和服装品牌产品开发的运营进行模拟,完成毕业设计。
1.服装设计方向毕业设计的改革。对于服装设计方向的学生,我院培养目标是能够为企业提供能够设计符合流行、符合市场的新产品的人才。结合这一想法,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重点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制定了以某品牌服装产品开发为主要思路的毕业设计方案。采用了模拟服装品牌运营的方式,让学生制定品牌服装的整套运营的策划方案。在策划方案的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服装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现有特征和对流行的分析,确定自己服装品牌定位。设计出自己品牌新一季的新产品开发,并根据不同品牌风格特征、品牌定位、品牌的销售推广的方式策划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
2.服装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改革。对于工程方向的学生,我院培养目标是能够在企业起骨干力量的专业技术管理类人才。在我院前三年的教学中,除专业基础类课程外主要从服装的生产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在毕业设计中,让学生模拟企业服装生产运营,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总结了三年六个学期的教学成果,设计出符合现代服装企业生产流水线。在模拟生产中,进行科学合理地生产管理,收集和分析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相关资料,有效地利用人力、设备、资金,以合理的运营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质量和利润。
通过以上的模拟,使学生总结了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习课中的实践经验,理清了服装设计和生产的程序。为学生进入服装企业从事设计、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的关系
毕业设计是门综合类实践课程,它是汇集所有专业课程的集合体,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类课程。专业课程的内容与安排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整体效果,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反之,适应当今企业用人岗位的需求,根据我院服装专业的特色来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从而调整相应课程与课程内容的设置。这一从属关系可归纳为:课程-毕业设计-就业。作为一名高校专业教师,如何将三者安排的合理且环环相扣将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就是围绕培养这一目标进行修改。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 下一篇:资金管理规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