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

篇1

日本最先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了5S管理制度,现在在全世界已成为一种极其流行的有效管理方法。5S管理在企业中如果得到非常严格的实施,则企业品质可以得到有效改善,企业形象可以得到显著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可以得到有力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会有明显提高,而且对工作环境的提升会非常有效。

1、5S管理的基本内容

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

2、5S之间的关系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与素养这5个S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并非各自独立、不无关系的。企业在运用5S管理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从浅到深、必不可少的。整顿和清扫的基础和前提是整理,整顿和清扫又是整理的巩固和效果的体现,而清洁可以用来持续维护并巩固之前所取得的成效,通过持续的宣传与实施、总结与改进,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是所谓的素养,从而使得企业现场管理得到有效的改善,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中。

二、我国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扩招现象严重,高校学生质量以及层次多元化,我国高校日常事务管理以及改革教育方法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1、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滞后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机遇以及挑战,对学习和生长环境也带来了新变化,但是值得我们高校工作者反思的是: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依然老旧,落后的管理制度阻碍了大学的全面发展,虽然有一部分大学在日常管理制度上寻求突破和创新,但是高校管理方法的变革速度远远不及社会的发展。而且高校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制定,很难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全面而又深刻的考虑到,也很难将学生自身的因素包含进去,而直接导致的是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实行中的种种矛盾,包括学生之间,高校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和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而且有时出现问题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结果必须用法律解决问题。

2、高校学生每况愈下的学习气氛

当今我国大学生管理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调查得知,现在高校学生学习不够努力,很多学生大一还保持者高中的一些学习习惯,但是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缺少目标,不能给自己很好的定位,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放松了学业。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何炳生说过:“大学生数量并不是影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质量,其中只有25%的学生因为数量受到影响。”这说明我国现代高等学府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制定出有利于学生良性发展的管理制度。

3、现代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学生在宿舍生活情况非常糟糕,大学生懒散,宿舍学习效率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电脑的普及,导致学生作息习惯不规律,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沉迷网络,通宵上网,影响宿舍同学休息,进而导致同学间的关系恶化,学生在宿舍中交流变少,缺乏相互信任,生活、学习以及人生消沉。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少,导致学习成绩偏低,甚至有些人还要延期毕业。大学宿舍管理制度松懈导致宿舍成为大学生的厨房,宿舍因此出现许多违规用电器,给高校宿舍卫生管理,安全管理造成了很大影响。

三、对我国高校推行5S管理的几点建议

结合我国高校现状以及5S管理的特点,对高校在实施日常事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建议在一下几个方面来对高校推行5S管理,促进5S管理在高校中的实施。

1、深入学习5S管理的内涵,认知理解相关内容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5S教育之前,学校辅导员及管理干部需要先纠正自己对5S的误解,要认清楚推行5S的最终目的。推行5S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自身价值,与此同时也不能把5S管理当做万金油。有专家曾指出:“在企业当中5S是现场管理的基础工程,还需要辅以其他的管理方法”。所以在高校除了在日常事务管理上运用5S管理方法之外还需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长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施5S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工作,高校管理人员不应该对5S活动有急功近利的期待。

2、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在高校日常事务管理中建立完善的组织模式

在高校日常事务管理中推行5S管理工作,要制定推行目标,明确要求;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学校以及学院各部门要负相应责任,根据组织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有效分解,而且在事务管理的制度建设上要有专项专人负责。

3、加强针对大学生学习的5S管理研究与实施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要进行专项的5S管理研究,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上需要整理学习思路,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高校教师要整顿课堂纪律,要让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使学生有目标的学,愿意学,而且要学有所用,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强化学生宿舍的5S管理,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

在宿舍管理方面,管理部门要有很高的思想认识,要找到大学宿舍脏乱差的现象根源,让学生从自身方面认识到原因及危害,从整理思想出发,进而在全校宿舍中开展定期的大清扫大检查,学校管理部门可以联系团委、各学院开展宿舍整顿活动,强化宿舍5S管理。同时要牢牢抓紧5S管理理念在网络中的宣传,扩大影响力,加强管理,让宿舍以及宿舍网络成为5S管理的一个强有力的宣传执行保障体系。

篇2

首先,形成独立人格是大学生成熟的标志。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需要经历从依附向独立转变的过程。个人行为由依赖父母、老师和朋友逐渐转向独立;思想意识逐渐成熟,能理智思考,冷静判断;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人际交往圈,社会关系发展成熟。其次,形成独立人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行为独立、思想独立和社会独立的大学生,有能力承担责任与义务,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进一步为社会发展有所贡献,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最后,形成独立人格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大学生培养独立人格,是国家、民族独立的基础,是开拓创新能力形成的保证。社会文明与进步需要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相关性分析

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涵义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指高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特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为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而制定的系统性的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从性质上可分为控制型、引导型、激励型和惩罚型。控制型管理制度指约束大学生思想行为,限制大学生活动范围的管理制度;引导型管理制度指教育人员通过引导方式,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结合自身特点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想行为活动的管理制度;激励型管理制度指以鼓励性的行为和措施,激发大学生的行为,以有效实现大学管理目标而制定的管理制度;惩罚型管理制度指以处罚性的行为和措施,纠正大学生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而制定的管理制度。

2.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性质的管理制度,或同一性质的不同强度的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相对应的结果。引导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能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正面引导大学生行为、意识及社会关系的形成,既发挥出教师的导向作用,又充分尊重大学生自我意识,促使大学生形成独立行为、独立意识及独立社会关系。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意识及行为引导,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等方式。激励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运用奖励性措施,充分肯定大学生自我价值,使大学生享受到成长过程中的快乐,积极参与大学生活,鼓励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例如学校开设各类科技文体竞赛的奖项、奖学金、授予称号及公开表彰等方式。控制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能侵犯大学生的合理权利,导致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抵触行为。强而有力的制度是保证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基础,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约束范围过大,力度过强,会触及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的合理的权利,从而使大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是非观,对于行为与意识是否正确拥有基本辨析能力。如果强行干涉,断然完全否定大学生自我行为,会使大学生无法接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会与外部干涉产生对抗,因此会阻碍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养成。如高校禁止大学生接受外部信息冲击、禁止参加宗教组织集会、非常时期采取封楼封校措施、禁止大学生谈恋爱行为等。

控制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影响大学生独立行为能力,可能使大学生形成依附人格,造成大学生缺乏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通常大学生很少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因此管理制度本身缺乏民主性。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过分精细化和程序化,使高校管理类似于中学时期,学生日常活动循规蹈矩。大学生受制于管理制度,处理应对日常问题时,受到管理制度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意识的主导而非引导,大学生机械地依据制度执行,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对制度或教师的依赖性,阻碍其成长。例如大学生把现实生活折射到小说、影视、网络、游戏等虚拟生活中,逃避现实生活带来的困难与挫折,对虚拟事物产生强依赖。惩罚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大学生活力与创新力培养产生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对自己关心的新事物充满求知的渴望,学习与适应能力强。高校采取惩罚性管理措施,会打击大学生的行为积极性,过分干涉大学生日常生活,会限制大学生的创新与活力。另外,由于大学生自身性格特点鲜明,个性突出,一刀切的管理方法会限制大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如果缺少惩罚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无法形成自我约束力。大学生成长于过分宽松的高校环境中,即使行为意识出现错误,也不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无法纠正大学生错误行为,使大学生无法形成自我约束力。同时,任已所为的环境中,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而无后顾之忧,使大学生盲目自信而无法正视自己,由于缺乏管制而无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

三、建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几点看法

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由集约管理向粗放管理转变,形成外松内紧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以培养独立型人才为目标,高校负责宏观原则性问题,将微观非原则性问题的管理制度建立交还给高校学生,使学生自主而平等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立过程。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大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

2.引导高校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

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主要手段。自我管理与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在行为意识成长的同时,锻炼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交流沟通,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发挥全员育人与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

篇3

【关键词】空乘专业 学生工作 精细化管理

一、云南师范大学空乘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云南师范大学于2011年创办空乘专业,是我校首次与金通航空培训有限公司实现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将其纳入艺术学院的艺术教育。目前我校空乘专业建设整体上比较乐观,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这光鲜的外表下,也面临诸多问题,它将制约空乘专业的发展,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队伍不精,空乘专业学生最基层的管理者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由于自身专业结构的欠缺,仅凭自己原有的教育经验来面对新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模式时感到无所适从;由于学校对该教学模式缺乏管理经验,没有建成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标准,造成学生管理工作无据可查。其次是空乘专业的学生自身优越感强,他们大部分来自于城市,均为90后的独生子女,大部分学生爱慕虚荣,心高气傲,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整体无所事事。最后就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双方缺乏沟通,合作过程中缺少统一协调的机制造成让部分学生钻管理的空子,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必要性

所谓精细化管理,它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文化,它来源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空乘专业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中来,也是对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一种新尝试和新探索。精细化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精”“细”“化”三个字上。其一是“精”,即对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队伍一定要精,要努力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辅导员队伍。其二是“细”,即空乘专业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一定要细、覆盖面一定要全。其三是“化”,即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一定要制度化,并且将这些管理制度内化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最终变为自觉行动乃至成为一种习惯。

对空乘学生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完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是克服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坚决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实现学生与航空公司的无缝对接。同时,我们也要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加强精细化管理,最终培养出形体美、气质佳、才艺精、纪律严的实用型民航高级空中乘务员。

三、云南师范大学空乘专业学生工作管理中“精”“细”“化”的实践

(一)空乘专业学生工作管理中的“精”。这里的“精”是指,必须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工作队伍,真正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青年教师,俗话说“什么样的将带什么样的兵”。因此,要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成为空乘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宗旨,时刻关注学生工作中的要点和细节,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主心骨”。

(二)空乘专业学生工作管理中的“细”。学生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日常管理工作,它包括学生的思想状态、突发事件、学习方式、就业指导、日常习惯、情感交流以及心理疏导等方方面面。这里的“细”,就是指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一定要做细、做全,及时将学生的各种问题和冲突化解到萌芽状态,真正做到管理细化到“个人”。不仅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还包括党政干部、广大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中来,充分领会“学生工作无小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例如:我所负责的2011级空乘AC班就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将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班会的出勤情况、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等都详细列出,及时做好学生的痕迹资料管理,随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对班级的问题学生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面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等。在工作中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总结经验,真正做到用爱心去关心学生,用真情去感化学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三) 空乘专业学生工作管理中的“化”。这里的“化”是指校企合作管理模式要一定要实现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数据化、信息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手段,这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起点。例如:空乘专业学生每日的仪容仪表、礼仪规范、上课出勤、制服日、宿舍卫生等都必须依照各项标准作量化考评,并督促其整改。并且将这些管理制度内化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班风学风建设细则、宿舍管理制度、严格考勤制度等,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日常行为细化和量化,及时做好反馈,并制定出相应的奖惩办法。当然,这样的制度也必须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实施起来才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为了贯彻党的十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云南师范大学秉承西南联大精神,努力挖掘学校深厚的文化传统,并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拓宽办学渠道,探索新的亮点,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走高等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另外空乘专业也将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它将空乘特色课程教育与高校基础课程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航空事业培养优质人才,实现学生和航空公司之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1 先谈三个具体案例

1.1 案例一:突况处理

2012年10月,12级市场营销4班的尹×来找我说要退学,我详细询问其退学原因,该生说要退学出去找工作,不想念书。了解情况后,我让她先回去宿舍再想想,等我和家长核实一下情况。结果,尹×回到宿舍后,就悄悄离校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我马上通知了尹×的父亲,告知了家长学生无故离校的情况,并将这一情况向领导进行了汇报。同时,我找尹×同宿舍的同学了解情况,其同学反映尹×交了一个青岛的网友,她是和网友走了。经过学校和家长共同的努力,终于在青岛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尹×。

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除了在平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之外,还要随时关注学生动向,积极应对突况。在发生突况时,要马上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并按照突发事件预案进行逐级汇报,做到平时有预案,遇事不慌张,对突发事件进行积极干预,减轻损害后果的程度,并积极防范事态的扩大,将不利影响减到最小。

1.2 案例二:关注贫困生

2013年9月,新学期刚刚开始,12级市场营销3班的王×同学突然来找我,说要退学。王×同学是我们12级市场营销3班的团支书,学习成绩优异,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请求,我觉得很有必要深入了解学生退学的理由。一开始,王×并不愿意说出原因,在我的再三追问之下,她才说是因为家里出了一些事,经济困难,没有钱交学费,因此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因为王×在2012年入学之初并没有被划定在贫困生的范围里,所以她并不能享受助学金,也无法办理生源地贷款。于是我安慰她学费的事先不要着急,先安心学习。而后,我找到负责贫困生工作的马老师,咨询王×的情况后,我们以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理由将她补充认定为贫困生。在本学期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根据其学习成绩及平时工作表现,为王×评定了励志奖学金及三星奖学金。奖学金为王×解决了学费问题,加上她平时勤工俭学,生活费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

目前,国家对贫困生的帮扶力度逐年加大,尤其是高职院校,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班级学生及时了解,随时关注学生家庭、学习、生活的变化,及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绝不使一名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这是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所应该做到并且要做好的一项基本工作。

1.3 案例三:关注单亲家庭学生

宋×是2012级市场营销3班的学生,因为是技工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经常违犯各项纪律,旷操、旷课、旷自习也是家常便饭。在大一的时候,每次宋×违犯纪律后,我都会找他谈话,每次谈话之后,他都能有一段好转的时间,但是时隔不久就会故态复萌。经过对其家庭的了解,宋×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婚后将其判给了父亲,但父亲患有严重的疾病,他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母亲生活也不宽裕,宋振源能够继续学业,全靠了姑姑的帮助。由于这种特殊的家庭状况,导致了宋×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经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2013年暑假,宋×的姑姑带他参加了一个心理辅导方面的夏令营,开学后,学生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宋×在本质上还是一个不错的孩子,他违犯纪律除了家庭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因此,我安排了我们班的李×同学,专门负责监督宋振源,一旦发现他有旷课、旷自习的情况就马上进行汇报,及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随时根据他的表现作出处理。

单亲家庭的学生特别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及学习问题,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单亲家庭学生,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如果不能从家庭获得正面的引导,那么学校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多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的关心,将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2 如何做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通过对以上三个案例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掌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并且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才能做好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1 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

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不仅包括常规管理制度,还应该包括对特殊学生的特别管理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在这方面,我国的相关规定有:《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我们学院跟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构建了我院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定》、《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违纪处分管理办法》、《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安全稳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奖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等。

紧抓学生日常管理

2.2 紧抓学生日常管理

高职学生的自制能力通常较差,因此要制定较为严格的日常管理制度,并且要紧抓常规管理。为此,我们除了对学生的上课情况严加管理外,还规定学生在早上统一上早操,晚上上晚自习,平时不定时对学生公寓进行安全卫生大检查。紧抓学生日常管理,可以为广大同学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同学们更好地完成大学的学业。

2.3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管理中,还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要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和日常事务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俗话说,有德有才是精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残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在大学教育中,相对于知识的传授来说,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正向引导。因此,就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

2.4 积极调动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积极性

虽然在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老师是不可能24小时和学生在一起的,那么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要选拔优秀的学生,将他们吸纳到我们的学生干部中来,并且要积极调动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积极性。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学生管理者、服务者,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我们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2.5 大力开展心理辅导、贫困生资助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受到教育和管理双方面的重视,关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大学的学生往往因为学业问题和就业问题等发生心理障碍,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常见的心理问题诱发原因主要有人际交往、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等。因此,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还要特别注意特殊群体如心理问题学生、贫困生等。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既要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又要注意工作方法的适当性,还要付出自己的热情、热心,才能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 学生管理 法律问题

近年来,被人们誉为“象牙塔”的高校频受诉讼争议困扰,屡发被学生推上被告席事件,对此,我们在看到随着“依法治国”理念逐渐深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对高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要求提高等令人欣慰之处的同时,也要意识到目前高校在学生管理中仍存在很多值得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正视和解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做一些思考和探讨。

1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方面问题

相关调查资料及学者研究显示,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依法治校”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贯彻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

1.1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分别于1989年、1990年实施,《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于1995年颁布。这些法律法规颁布时间较久,十余年未加修订,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及人们观念的快速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规章制度与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相脱节,例如有的高校将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受过处分、是否通过英语四级等与能否取得学位挂钩,这些规定违反了《教育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的高校对有借阅图书超期、夜不归宿、宿舍卫生不合格等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进行罚款,也超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的处罚方法的规定范畴。二是内容不完备,一些有争议的或处于灰色地带的教育行为、教育关系的调整仍然鲜见于学生管理规章制度,造成对这些行为、关系进行处理时缺乏依据;且高校基于与学生的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平等地位,制定的许多有关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突出强调的是高校的主导地位及法律赋予的管理权力,而未能体现或较少体现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和受教育者应当享有的由宪法、教育法律法规等赋予的相关权利,此点在对有关违纪学生进行处理的规章制度中表现更突出。三是原则性表述多,可操作性弱,比如,对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学生的权利如何给予切实有效的保障,具体措施在很多高校管理规章制度中未能得到体现;此外程序性规定的缺乏,易造成对学生知情权、申诉权等的侵犯。

1.2 缺乏专门管理机构,内部职权界定不清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及其教育机构依照章程自主管理”,并“依法接受监督”。该规定表明,高校在遵循法治原则及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制定高校章程,并在法律法规及高校章程的指导下设置内部结构、行使自主管理权、接受监督。高校应当依照章程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行使学生管理权力;在设置机构及配备人员的同时,需注意严格界定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关系及权力界限,分工清晰、责任明确。而当前许多高校章程未对其内设机构及内部管理体制做出明确有力的规定,从而导致在对学生的管理中,一些决定的做出缺乏正当主体和权力依据,引发学生对决定的合法性、有效性的质疑。“杨金德诉上海财经大学”一案深刻反映出缺乏专门管理机构、内部职权界定不清这一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

1.3 对违纪学生的处理缺乏正当程序 纵观近年来“刘燕文案”、“田永案”等学生诉高校案件,其起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校方对事件的处理存在程序瑕疵,这反映出一些高校在依法行使自主管理权处理学生违纪事件时,未能遵循程序正当原则,而该原则是法治精神的题中之义。高校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理是行使法律赋予的自主管理权,在具体处理过程中除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外,同时也应受到国家基本法的约束。依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高校在依法对违纪学生做出处罚时,应经由调查取证、告知学生有关事实和已有证据、给予学生解释申述的机会,以及举行由违纪处理委员会主持的听证程序等一系列正当程序后,最终形成处理决定。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学生违犯校纪校规后,其处理程序往往为:学生做出检查,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报批,公示处理决定。这种简单而不透明的处理程序与法律规定的正当程序原则严重不相符,很有可能成为引发争议甚至诉讼的导火索。

2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一些思考

2.1 修订高校学生管理规范,健全程序性规则 正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学生日常管理、学生奖惩机制、校内纠纷调解制度、申诉制度等在内的学生管理规范体系就是高校管理学生依据的“规矩”,只有制定的规矩合法合理、切实可行,才能确保对学生的管理有序有效。高校制定、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时,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为基础和主要依据,做到“依法治校”;同时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保护大学生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宪法及其他法律赋予的相关权利,做到“以学生为本”;要注重体现程序正义、畅通救济渠道,这样才能确保高校依据制订出来的“规矩”制成预想的“方圆”。

2.2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当前高校一般比较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开设一些法学基础理论课程,但由于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及执行力度不够,大学生法律信仰缺乏、法律概念模糊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在让法制课程进入大学课堂的同时,高校还要注重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让他们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培养他们成为既时刻牢记用法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校纪校规,又敢于向校内各种不良行为说不,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新一代大学生。

2.3 逐步形成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育人环境 高校要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以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为基本原则,在日常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注入法治精神和维权精神;要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管理工作者提高自身的法治理念、平等观念、权利意识等,从而在行使管理权对学生进行管理时,既能做到依法行事,又能做到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尤其在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理时,要时刻牢记以“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依据合理”为基本原则,做到以学生为本;同时要完善相应的机构设置,设立日常管理机构、违纪事件处理机构、监督机构等,负责教育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等工作;配备专门人员的同时,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相关力量,共同为形成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育人环境做出努力。

2.4 遵循德法并蓄、宽严相济的管理原则 德法并蓄、宽严相济的原则,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现“德治”和“法治”两种管理方式的统一,做到“教化”和“惩处”相结合。依照规章制度从严管理是保障学校稳定有序的基础和前提,但确保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离不开德治管理的配合。在高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能自觉抵制歪风,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保障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另一面,要把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依据规章制度进行“惩处”,发挥其“抑恶”的作用,同时提醒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做到自警、自律。

在具体操作层面,新生入学时,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组织新生学习学校规章制度、学生手册等,使学生明确在学校期间要遵守的校纪校规,以及违反纪律应受到的处罚,做好这项工作会从源头上有效遏制学生违纪现象的发生;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依章办事,对学生进行惩处时,坚持德育为先,即教化在前,惩罚在后;对因违纪受到处分的学生,应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错误并接受惩处,要加强后期对学生的关注,帮他们走出阴影,重建自信和自尊;对其他学生,可通过张贴违纪处理决定,召开班会、年级会通报违纪学生等方式,进一步强调校纪校规,夯实遵规守纪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吴秀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2]杨一青.对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5(6).

[3]黄海鹏.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4]刘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天府新论,2009(5).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工作;刚性管理;管理机制

刚性管理又称硬管理、理性管理,是一种以规章制度为中心,采取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物质奖惩等为手段的管理方式。具体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常规要求,来实施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管理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随着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推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课程学分制、学业和就业压力增加等因素,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刚性约束机制,树立依法管理观念,健全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

一、少数民族学生刚性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

观念指导行为,也是行为的先导。法治不但是一种治国方针和社会秩序,而且还是一种观念意识,一种把法作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有效的管理必须依靠法治来保障,建立以人为本、民主法治的法理环境是实现少数民族学生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的刚性约束机制,是以学生为对象主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其管理制主要涉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行为规范以及各种专项管理制度,主要有行为准则、文明公约、生活学习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办法、评价措施、奖惩规定和资助管理条例等。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既为学生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学生管理指明了方向,做到人人有规可依、事事有章可循,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公信力,且制度得到学生认可后,能够自觉自愿遵守,合理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使个人的发展符合学校教育管理的要求。

(一)刚性管理制度的特点

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规范性、权威性、指导性和稳定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是师生共同认定的价值追求和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法制的精神和教育的标准,其制定过程及其本身具有严谨科学,表述准确到位的特点。规范性,是指制度规定了学生行为标准和模式,其行为是有拘束的、有节制的;权威性,是指在规章制度范围内,人人都必须遵守,任何人不得置身于制度之外,这是制度发挥行为约束力的关键;指导性,是指制度能使学生预见个人或他人的行为后果,并选择自身的行为模式,它有引导学生向良性发展的作用;稳定性,是指规章制度一旦制定,不能朝令夕改,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这是保证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关键。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建构中,必须认识和适应制度的这些特点。

(二)制定刚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既不能脱离管理对象的现实状况,也不能离开学生的历史境遇。诚然,制度来自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但又对高校学生管理带有指导作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把握办学方向和人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激发民族大学生勇担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的历史责任,但又要从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差异,给予他们以鼓励和信任。二是树立制度导向和明确标准。要明确民族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让他们清除自身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应该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强化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朝上进的方向发展。三是坚持激励和约束有机结合。在制度的设计中,要把“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贯穿始终,设定科学合理的激励目标和机制,鼓励民族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四是体现公平民主的原则。民族大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当做到权责分配科学,让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制度的建设中来,提高制度的适用认可度。

(三)形成完整科学的刚性制度体系

依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行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体系。由于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大学生日常管理、新生入学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就业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宿舍管理、奖惩评估、日常行为规范等,这对学生管理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学生手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学生早操管理办法》、《学生课堂出勤管理办法》、《学生内务文明卫生制度》、《学生宿舍安全保卫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不但要制定的科学合理,而且还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各个制度之间既有高度的独立性,又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再者,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规范系统,不但应当涉及学生主体行为的各个方面,还要包括管理部门与人员主体。比如,学生专职管理队伍的资格聘任制度、培训考核制度、监督晋升制度、工作薪酬制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决策等方面的制度等。只有把制度覆盖到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才能形成完整的学生管理工作规范体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条例和管理体系,要在普遍适应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到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以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全面和科学合理。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刚性管理机制的实施方略

当前,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学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各项教育改革纷至沓来,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所以,在制定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备的学生管理体系后,制度的落实就成为最为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并最终决定了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效果。在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国际21世界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这要求高校及其管理者做到:以人为本,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讲求宽容,为学生发展提供宽松环境。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制定学生制度、确定任务和思考问题时,都应当紧紧围绕“培养人才、服务学生”这一主题,使管理中的各个细节都能体现出一切为学生成才服务的目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加强对大学生内在心理和成长规律的研究,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实行民主管理,给与更多的个性成长空间和自主选择权利。具体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上,就是要做到明确少数民族学生与大多数学生一样拥有的主体地位,主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服务,不断构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创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利条件,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的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成个人的行动参照;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并积极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把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切身困难结合起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发挥激励作用

所谓激励,就是一个运用各种措施、方案等来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它是一种启动、持续、调整、提高学生的运行机制。激励是从正面来肯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积极因素,根据指定的规章制度给与精神物质上的正面刺激,以达到鼓励先进、弘扬正气的目的。从心理学上看,当个体的行为受到肯定、得到鼓励时,心理上就会得到某种满足,一般情况下,可以鼓励个体沿着同一方向产生更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个体朝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实践中,有效而正确实施奖惩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奋发进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严肃校际,有助于优良校风的形成。在刚性制度管理中学生工作管理者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及不同个性特点,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与手段,如理想目标、榜样荣誉、物质情感激励等方法,通过对他们的激励,达到鼓舞其热情、增强其活力、鞭策其斗志、挖掘其潜力、激发创造性、提高使命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工作目标。适时的鼓舞与激励,能加强民族大学生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决心和信心,也会让他们在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去努力争取自己的荣誉,提升对大学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疏导工作也会应此而变得事半功倍。

(三)维护合法权利,明确法定义务

作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他们对学校的管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和工作情况都有一个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人员要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愿望,不断改进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合理建议,更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为此,学校要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快速反应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处理问题。如可以通过少数民族学代会、校领导信箱、部门接待日、校内论坛等形式,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个反映意见,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提高管理工作的层次水平。权利与义务具有对等性,在享有了某种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对应的义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高校在给与权利保障的同时,还应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端正个人行为,履行学生应尽的义务。在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应根据形势需要,经常举办各种既蕴含严肃的内容,又洋溢着民族斑斓多彩的优秀文化传统与风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团结的良好氛围。既不能因为民族学生而过分降低对其学习、思想、体育锻炼、评奖评优等方面的应有要求,也不应在生活、住宿等方面给与过分的照顾。

(四)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学校所提倡的各种思想观念,道德标准融合于各项管理工作之中,渗透到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将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相结合,通过管理育人,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虚变实,由弱变硬,将自律与他律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要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仅仅依靠思想教育是不行的。因此,要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严格管理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结合的机制。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教育要照顾他们的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应灵活运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如心理咨询、典型教育、经济救助、帮扶教育等,以适应他们的需求。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经过一两次教育就能实现的,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教育,认识和实践的反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反复性,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过程的坚持性、长期性和连贯性。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8.

[2] 闫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篇7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生管理;环境和人格

一.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思想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起初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是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具体包括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他认为以人为中心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而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这种情况下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

总之,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着重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罗杰斯则认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人本主义思想是通过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人的自我尊严和价值实现为培养内容,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

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个案分析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扬州化工学校、扬州建筑工程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目前培养以三年制为主的全日制高职生,共设置六大类43个专业,总计有近8000名学生在校学习培训。

(一)学生主体特征

1、学生生源地较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属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全国21省市自治区,各地地区学生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不同成为学生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2、学生素质良莠不齐。2010年学生投挡分数与录取分数基本持平,最低分为200分,最高分为315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质量及综合素质有很大差异,这也给班级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

3、学生自我控制力普遍较弱。高中三年的学习压力使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了“起床、看书、吃饭”的简单生活节奏,而当他们进入大学生活后,尤其是学习压力的骤降,很多学生感觉迷茫,且容易冲动,这成为学生管理中最大的安全隐患。

(二)学院管理制度特点

1、新生的“保姆式管理”。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班主任和辅导员基本全天候陪伴学生参加军训,事无巨细,贴心解决学生遇到的所有问题。小到购物路线安排,大到学生请假缺席都成为保姆式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

2、大二学生的“家长式管理”。大二学生由于熟悉了扬州城市的环境,了解了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已经充分适应了大学生活环境,此时班主任和辅导员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承担责任,协助他们处理班级工作的各种事项,因此班主任既要承担“家长”的责任,又到尽到教师的义务。

3、大三学生的“企业式管理”。即将毕业,太多的学生有就业的压力和对未来的顾虑,导致生活散漫、出勤日减等不良现象,而毕业班级班主任需要抓紧完成学生就业任务,“企业式”的管理在这段时间表现明显。

(三)学生管理人员构成

1、学工处。学工处是管理学生的主要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学生制度的制定与修改,学生工作手册的完善等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计划制定者、考核者和评估机构。

2、院团委。院团委是丰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行为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平台。通过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和技能比赛,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3、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管理中的主要群体,主要承担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学习管理及生活帮助等各个方面的任务。从大一一直到毕业的三年时间,班主任需要根据要求定期召开班会(主题班会)、与学生谈心、家长沟通及任课教师联系、检查宿舍等。

4、辅导员。辅导员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助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启蒙师。每个班级都配备专业辅导员,协助班主任充分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宿舍卫生及学生日常事项处理工作。

总的看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尽管存在前述的学生主体特征,但通过学生管理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健全的管理团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觉性不高。经统计,平均每个班级只有30%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20%的学生加入学生社团;15%的学生参与班级日常管理;而仅有10%的学生能自始至终自觉遵守学生各项制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遵守学校纪律和参与活动比例明显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这一比例远远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几乎为零。

2、管理团队动力不足。作为学生管理主体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动力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制度考核僵化,过于形式化主义,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二是工作津贴设计不合理,每月180元左右,而与工作压力不对应;三是团队某些工作内容分责不明晰,易发生互相推诿的现象。

3、学生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集中在早、晚自习的管理制度上。学院要求学生在非休息日期间必须正常上早、晚自习,但是随着年级的变化,学生早、晚自习出勤率逐渐降低,此外各种五花八门的请假方法和技巧也应运而生。

五、人本主义思想的应用实践

1、建设优美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不仅包括合理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学习条件、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包括青春、活泼、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人本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思想,可以广泛应用在学生管理和教育管理中,形成环境与学风一致、生活与教风相融合的思路。

2、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马斯洛和罗杰斯共同认为,人的能力(潜能)的发挥需要人的尊严得到尊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本文认为尊重学生首先应该能理解学生,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源地导致的诸多差异,使得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行为内涵成为学生管理的关键点。

3、塑造健全人格。优美的环境和尊重学生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后天健全人格。高职教育不仅担负着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育任务,更是塑造学生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制度、教师、班主任,甚至一名宿管员都能成为影响学生今后人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研究文章有很多,但因为各个学校由于历史渊源、地区差异及学院具体制度不同存在许多差异,本文就我院实际存在的情况进行分析,应用人本主义思想对学生管理工作和今后自身工作重点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班级建设

班级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组织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教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而学生的主要日常活动也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由班级来体现的, 一个学校的学风也是由班级来体现的[1]。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班级就是最好的参照物。良好的班级建设不仅关系到一个班级建设的小问题, 更关系到整个学校发展的大问题。因此, 搞好班级建设, 是高等学校应该面对的主要问题。下面是我多年班主任工作中关于班级建设的点滴体会和感想。

1、要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班委、团支委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在班级起核心骨干作用。班级工作的好坏与班干部的能力、工作开展的如何密不可分,如何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是管理好一个班级的重要条件。所以我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会尽快了解和掌握班级同学的情况,在最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委会、团支部干部队伍。 先培训学生干部,然后明确班团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接着下放管理权限。让班委干部和团支委干部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鼓励学生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善于调动和启发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提升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做凡事亲力亲为“苦行僧”式的班主任。

2、完善制度建设,以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制订切实可行的班规。如制订:班级考勤制度;课堂纪律评比制度;文明宿舍评比日制度;班级社会活动加分管理制度;党课团课学习评比制度;班会制度;贫困学生推举制度;入党积极分子推选制度;班级团学干部选举任用制度;大学生诚信考试制度、以及大家都很关注的综合测评加减分制度等。健全这些管理制度对学生是一种纪律约束,同时让同学们清楚什么是规范行为,参加什么活动是有益的,能为班集体做出贡献,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让制度来规范和引导班级同学们的行为,让同学们有法可依,从而促使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制订了切实可行制度的同时,班主任要加大和灵活掌握管理力度,同时做好法官大人和审判官大人以及调解人等多重角色。

3、加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建立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激励机制

针对班级特点, 每个班级形成自己的班级文化。引导班级大学生以此为核心, 开展各种班级集体活动, 形成自己班级的文化特色。久而久之, 班级大学生都会团结在这个文化理念的周围, 并且会不自觉地把这一理念融入自己的学习或生活中去[2]。有了共同的班级文化, 班级的凝聚力便会增强。制定学生量化考核条例, 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年评优、奖励等结合起来, 形成有效的激励制度。如学生积极参加院里活动给予相应的加分, 不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给予相应的减分。这一部分得分与学生自评结合起来, 再加上学生手册内明确规定的素质奖励分, 最终作为大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良好的激励制度, 能激发班与班之间, 班级内部大学生之间互相竞争的氛围[3]。公平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在大学生中间掀起赶、学、比、超的。

4、用心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工作

4.1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受社会和家庭某些不良影响,在纪律上散漫、学习不认真、经常旷课、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同学关系僵、难以相处、表现出难以教育的典型――后进生们。对待所谓的“后进生们”我会尊重他们的想法,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善于发现和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感化工作。俗话说得好:“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施教的师长。”我所带的班级没有因为所谓的“后进生”而影响到班级建设、班级荣誉。

4.2 关心贫因生,切实做好特困生工作。为了尽早地了解掌握班级学生中贫困学生的情况,从新生报到入学开始起,我就着手建立贫困生档案,通过个人申请、同学评议、班团干部讨论推荐、班主任核实等步骤,选出班级贫困学生,建立好贫困学生的档案,每学期进行更新。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会经常关注他们的生活及学习情况。经常找他们谈心和通过班上同学等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忧虑,不断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想办法给予帮助,努力为他们争取勤工助学岗位、困难补助、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与力量。“不让每一个贫困学生掉队,不让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利益因为我的工作没做好而受损害。”我就是本着这样的信念,加大对贫困生的关注、教育和引导,让贫困生树立起“困难家庭不能选择,人生价值可以创造”的观念。

5、加强辅导员、家长和学生三者之间的信息传递

主动联系学生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共同探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班级QQ群、飞信群与学生之间实现零距离对话沟通,进行心碰心的交流,从而实现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及时有效的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互信,为共同做好育人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提前做好班级建设的规划是教育的起点。因为迎接一批新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个班主任和一间空教室,而应该是一个凝聚了班主任的爱和智慧的已有生命的班集体。当然提前的规划并不是为了日后的一劳永逸,这只是班级工作的起点,只是万里的第一步。在迎来了学生之后的每一个日子里,还需要班主任不停地用爱心和智慧来浇灌。所以班主任的班级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沈德县.谈和谐班集体建设[J].文教资料,2006(12):157.

篇9

大学生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就是管理责任的具体化、明确化,主要体现在把大家平时觉得简单、十分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管理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精细化管理更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它主要有以下两重内涵: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辅导员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另一方面,每一位学生都是辅导员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高校辅导员的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服务等各个方面的质量和水平,就是一所学校的“名片”,它不仅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形象,更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本精神。

二、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多元化趋势变得尤为明显。面对这样一种新形势、新学情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必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及时的针对“新问题”采取“新方法”,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纸上谈兵倒是容易,但回归到实际中却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简单,处理问题力不从心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辅导员缺少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培训,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偏低,知识更新速度和信息储备不足。因此,往往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只能起到简单的宣讲作用,仅仅介绍相关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面试技巧等基础的内容。然而,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和自学得到这些内容,在处理学生真正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社交、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时,辅导员又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2、管理经验不足,导致管理方式不当;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滞后

当下社会中,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所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的对接,这就难免会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问题”学生愈显普遍,而且“问题”更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再加上部分辅导员难以摆脱旧思想,一味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工作中更是很少涉及到学生的心理沟通和心理问题的疏导。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若不能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会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将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之下,高校辅导员应随机应变,针对“新问题”采取“新方法”,落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3、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僵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大都以课程教育和班会为主,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灌输方式,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指导过程中时常会缺乏针对性,“支招儿的多,解惑的少”,难以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切实问题。最终,即使开展完相关指导工作,也很难对学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大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时往往依赖主观想法,考虑问题过于片面,有时过于自信,甚至偏执,在面对择业等关键问题时往往又表现出盲目、草率的状态。这些问题不是一味空洞的灌输知识就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高校辅导员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学生管理一线这一角色优势,真正做到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的性格、天赋、兴趣,有针对性地,精细化地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三、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机制的构建

现在,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很多过去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教育发展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方式,构建大学生日常事务精细化的管理机制,促进大学生日常事务逐步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育德育人的能力,同时需要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定位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两重身份。从一个角度来说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教育的引导者,应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执行并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辅导员更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要放低姿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处理生活、学习各方面矛盾。

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和流程体系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学生学校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日常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经济资助、班集体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分层次分模块管理,并制定明确的管理细则,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准确有效的开展。

3、遵循构建管理机制的四大准则

首先,遵循定量为主原则。根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以“定量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原则来弥补学生管理模式的缺陷。其次,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参考各院系,各专业学生教育及管理的学期或学年任务,制定出明确的要求。再次,遵循操作简易原则。对不同模块的工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和操作办法,便于对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过程中获取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评估。最后,遵循行为激励原则。制定详细的评价机制,调动辅导员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

4、提升辅导员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意识

紧随社会变迁步伐,及时转变观念,提升高校辅导员精细化管理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合理完善组织结构,削减不必要的中间管理层,确保决策的及时性与所掌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严格遵循高校规章制度,变重视“管理结果”为重视“管理过程”;精心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作为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高校育人成才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手段,同时对学校和学生而言也具有特殊意义。面对“90”后学生群体,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交友方式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与之适应,探索一种更为高效的班级管理方式迫在眉睫。

1大学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1.1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基石

如今虽然因为各种学生社团的吸引使得班级作用有所弱化,但是学生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开展活动最多的依旧是班级。班级作为学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接纳了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老师通过班级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班级同学亦能在集体中体会温暖与爱,收获最纯、最真的感情。

1.2班级是思想引领的有效阵地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三观尚未完全成熟,此时由于社会阅历有限、自律能力不足,易出现“羊群效应”,模仿及从众心理较为严重,老师若不进行及时引导,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班级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接触的第一平台,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文体活动、布置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形成良好环境及和谐班级氛围。

2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班级管理体制过硬过死,没有与时俱进

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通常是辅导员根据学校规章条例而制定,用于管理本班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遭到扼杀,多数同学会对该行为规范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从而对班级的热情也会有所降低。面对极富个性的“90”后学生群体,传统制度缺少学生参与成分,学生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尊重和体现,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服从式管理严重阻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2.2班级缺少凝聚力,学生缺乏归属感

良好的凝聚力是建立优秀班集体的必要条件。据统计,目前高校班级同学普遍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活动参与度低,缺乏团结协作意识,班级管理松散无序现象严重。特别是在商量一些集体举措时,由于大家各执己见又不肯退让妥协,最终由于无法达成共识或参与人数不多,导致很多活动被迫中止。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学生丧失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降低对班集体的依赖,导致整体凝聚力下降。

2.3班级合作与竞争氛围不和谐

大学里由于缺少老师的监督,学习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己自觉,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特设立奖学金制度,但正是由于该制度的沿用,恰恰滋生了学生间一些不和谐的竞争氛围。高校奖学金的评定大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衡量指标,一些学生便只顾自己埋头学习,并不关心其他同学甚至不愿帮助别人,认为只要自己成绩好能拿奖学金就够了,帮助其他人反而给自己制造了竞争对手,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也不利于班级团结。

3大学班级管理有效建议

3.1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就是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的个性,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作为辅导员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发挥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生活,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给予他们必要的肯定与鼓励,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3.2加强班级管理制度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一个班级若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便如同一盘散沙。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在不违反校纪校规、不背离实际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最大的自,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定公平、公正且富有人性化的班级制度。辅导员只需在大方向上把握好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在班委的帮助下督促大家严格遵守。

3.3提高班级凝聚力

作为高校的辅导员老师,亲赴学生管理工作最前线,要时刻保持奉献、敬业精神,带着一颗真心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其思想、生活、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情况。在工作中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效运用好学生干部,积极带头组织班级活动,使学生充分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中。同时,以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榜样,要求大家关心集体,营造良好学风班风,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总的来说,大学生班级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工程,当有了高效、实用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推动整个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张正垠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