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

篇1

【关键词】人本管理理念;中职学校管理;原因;策略

当今,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中职学校都在为能够成为最终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脱颖而出具有良好口碑的学校而努力。为了使中职学校能够不断地发展,需要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来改变目前各个中职学校管理相对混乱的局面。人本管理理念正在此背景下逐渐进入管理者的视野并发挥作用。

一、中职学校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

人本管理理念最早来源于西方的行为科学理论,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人本思想最初主要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人本管理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把人当作管理的工具的管理模式,真正发现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重要地位。人本管理理念需要管理者具有极强的大局观,用整体的思想恰当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管理的动态性。具体地看,人本管理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人本管理理念将被管理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关系,在管理者统筹全局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最终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第二,人本管理理念以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为关注点,在管理过程中将关注的对象与事件放在同等的位置,最终实现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进行有效的管理。人本管理理念与传统的管理理念相比更具有科学性。

第三,人本管理理念能够很好地适应管理过程中的不断变化,在管理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和极强的弹性,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够很好地提高管理效能。

第四,人本管理理念改变了传统管理理念中以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将人的重要性放在了高于事的位置,很好地诠释了管理的本质

二、中职学校需要人本管理理念的原因

近些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各个中职学校逐渐将学生放在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学校的管理客体一般为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尊重、情感、发展的需要,这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学校管理理念发展的客观要求

虽然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各个中职学校依然采用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依靠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性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比较死板,使得学校的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运用人本管理理念来逐步弥补制度管理的缺陷。

(二)教师职业特殊性的要求

教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职业,在职业定位上具有特殊性,具有职业角色多样化的特点。实际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承受教学的压力,还要受到学校制度管理模式的约束和限制,这十分不利于教师的今后发展,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为教师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学校客观的管理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学校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采用传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这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人本管理理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在管理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是目前最为科学的管理理念。

三、中职学校人本管理理念有效的实施策略

学校的教学改革应该将学生放在核心位置,这需要在传统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促进学校的发展。目前,各个中职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人本管理理念融入制度化学校管理之中。

(一)学校的管理者要做好管理理念的转变

管理理念对于学校的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提供一个很好的指导。目前,中职学校传统的制度化管理理念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对于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仍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找到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之间合适的连接点,实现对学校的科学管理。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学人员,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因此,为了实现人性化管理,学校需要为教师搭建成长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管理者要在日常管理中重视教师个性情感的变化和需求,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薪金的变化、职业的规划等相关的外部条件;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三)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位置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人本管理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关怀和尊重。

例如,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民主投票的形式在学校官网征集学生对于规章制度的意见;可以让学生建立自主管理团体,在学校的监督下实现学生管理学生,突出管理的灵活性。

(四)创设人性化的校@环境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学校重要的管理任务。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人性化的校园人文环境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注意对学校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这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深入了解学生需要,健全各种公共设施,如长椅、雕塑、宣传标语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气息。其次,要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先进人物事迹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学校精神文化的影响,营造一种求善求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人本管理理念日益被各个中职学校所重视并运用。学校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要深刻理解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师生的人性化管理,创造一种人性化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煜.对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8,37(04):75-76.

[2]肖建军,骆习群.基于分享理念的中职学校管理与建设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14):1-3.

[3]邱启添,李t.浅谈中职学校教师管理的人本思想[J].职业技术,2009(05):57-58.

篇2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76-01

制度管理强调规范性、纪律性、时间性,它在管理的初级阶段就已经形成,并带有一种强制性。它以完成工作指标、获得物质利益为出发点,是“科学管理”时期的一种主要的管理手段,是一种“硬性”的管理,缺少变通。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制度管理虽然也有一些发展,具有一些人文性,但它的“硬性”管理特点基本没有改变。现代管理提倡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并重、互补,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因为两者的关系既密不可分,又有区别。

学校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从区别而言,首先它们是管理学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从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制度管理为主要手段)到人本管理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进步,是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思想增强的具体表现,是以物质财富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这是区别之一。

第二个区别是管理的人性假设不同。制度管理(科学管理时期的主要管理手段)是以“经济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而人本管理则是以“社会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经济人”假设只看到人性的消极、自私的一面,而“社会人”假设则注重人性积极的方面。学校中的制度管理也是一样,尤其是私立学校,怎样给教师确立人性假设,或者说确立什么样的人性假设理念,是科学管理还是人本管理的主要区别。如果学校管理中只注重强调制度管理,不重视人的合理需求和平等意识,那就如“科学管理”一样,是以物质管理为中心,管理者只注重办学效益和经济收入,把教师当成工具使用。而人本管理则是人为管理的核心,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和有利于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第三点区别是人本管理的处延大于制度管理。现代的制度管理能体现人本管理的一些内容,但不能体现人本管理的全部。比如人际关系和感情投入,无法完全体现在制度管理之中。

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首先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它统帅制约着制度管理。也就是说不同的管理理念有不同的人性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的管理理念,有着不同的制度管理。比如同样是人事管理,“经济人”假设人事管理则主要是计算工时,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进人、管人、出人。而人本管理的人事管理,则要考虑个人兴趣、爱好、适应性和个人的发展,并视其为学校的财富,充满人性化的特点。

其次,制度管理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人本管理下的制度管理更注重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更注重管理的教育职能。

在现代学校管理实践中,应以制度管理为主,人文管理为辅,两者长短互补、相辅相成。制度管理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在学校管理中的体现,是一种“刚性管理”,必须建立权变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它必须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如果把人本管理称为“柔性管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才能产生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制度管理严肃认真,赏罚分明,足以立威,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北京大学,还是北大附中,他们都有比较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每当他们介绍自己的管理经验时,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他们的制度管理,这就是制度管理为什么在七种管理手段中名列第一的原因。然而它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没有权变理论与之相适应,制度管理就会走向死胡同。特别是人本管理理念和人的情感,制度管理是无法涵盖的;管理者的作风格,制度管理也是无法涵盖的,而这些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管理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弥补和完善制度管理之不足的重要调剂。所以制度管理必须以人本管理为前提,而人本管理则必须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人本管理注重感情投入,它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它是完成管理目标和逆境中克服挫折、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管理中所说的“恩威相济”,就是指现代管理中的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和谐统一的管理。人本管理是管理者施“恩”的过程;制度管理被看做是立威的过程。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恩威相济”的成功的管理模式之一。

篇3

[关键词]快乐管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快乐管理是近年来在管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被认为是有效管理的一种最高境界。在当代学校教育中,运用快乐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时产生积极心理,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幸福。本文通过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从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以及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分析快乐管理如何培育与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

一、快乐管理的界定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快乐是个体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各种欲求在个体内心的综合平衡与和谐。快乐作为情绪的反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的情绪状态和人体的生理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积极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快乐包括满足生理需要的感官快乐、物质快乐等的肉体快乐和道德快乐、社会快乐以及由于他人给予自己所期望的评价而产生的快乐等精神快乐。肉体快乐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不稳定性,是某一器官的片面的快乐,作用的时间不长;精神快乐以肉体快乐为基础,通过联想、移情在肉体快乐中产生,由肉体快乐的形象引起,以肉体快乐的效果为终结,是肉体快乐的异化和升华,具有间接性、稳定性、持久性。

在学校教育中的快乐管理,其本质是让学生从学习中感到幸福。快乐管理不仅强调学校条件等外在因素与自身发展、学习内容等内在因素的统一,而且强调快乐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在和谐友善的氛围中,教与学是师生为了获得幸福的心身体验,师生要获得的不仅是得到某种需要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在教与学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快乐管理从人的情感兴趣出发,使管理适应人,而不是纯粹让人去适应管理。如果说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考虑到了师生物质条件、身体健康基础上的满足,那么快乐管理让师生不仅要从物质基础上,更要从精神情感、社会适应上获得满足,而情感上的满足更为重要。快乐管理在学校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心理契约,在这种契约中,人性得到充分肯定与发挥,教与学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

二、学生的素质本位与快乐管理

学生的素质本位问题是教育界长期重视的一个课题。关于要不要提高学生素质,应不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已经不是讨论的焦点,但应该进行哪些素质教育,则长期争论不下。笔者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幸福的一种管理行为,学生的素质本位就是正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只有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学生有创造性,培养的人才多样化,将来的人才结构才能够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主体性。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才会具有多样性。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教育和发展,那他们的将来将都是一个统一的模子。

总之,学校教育应始终把发展人的素质,提升和拓展人的价值、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看作是全部教育活动的始终目标,看作学校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真正把素质本位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才有可能实施快乐管理。

三、怎样实现在学生素质本位教育中实现快乐管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我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处在不停的改革之中,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也探索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综观这些理论和实践,或多或少,但无一例外的都提到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就以学生为本而言,它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位,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三是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体现服务与关爱,使学生愉快合作、心情舒畅、健康成长。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学校要实现快乐管理,必须十分重视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积极的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指满足学生生理与安全需要的一系列因素,如提供先进、完备的教学与学习条件与设备、校园的绿化美化等。精神因素指学校管理者的个人因素、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氛围等。学生会从优秀的管理者身上看到学校的希望,从糟糕的管理者身上感到失望并进而对学校失望。如果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积极的学校环境,一味地迫使学生去适应学校,学校就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还应经常使用身体语言激励学生。身体语言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人体任何一个部位辅助言语交流的表情、行为或举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沟通的效果7%来自语言文字,38%来自声调,55%来自身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正确使用身体语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质量,教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往往也会给课堂带来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到情和爱,产生一种愉快向上的求知欲。当学生站起来,山于害羞,紧张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期待的目光,面带笑容的提示,可以使学生放松下来,恢复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话时声音大小、速度快慢、抑扬顿挫都可以对学生无意中产生影响。而教师在讲授时伴随的动作、表情等是最有直观作用的,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对学生保持记忆起积极作用。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体会快乐。

应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学校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日常在学校和班级的人际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郊游、运动会、文化节、劳动实践等活动机会,在学生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篇4

一、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结构——技术观

1.表达层

表达层主要是用来负责知识的输出和输入,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入口和接口,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连接系统和用户。一方面,表达层将知识存入知识管理系统中,它是整个学校知识管理系统的输入集,是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使用者也是通过表达层从知识管理系统中获取新的知识,即知识的检索。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往往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找到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知识检索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知识的应用。而表达层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知识检索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最合适的知识。

2.知识逻辑层

知识逻辑层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知识管理的需要,对知识进行组织,它接受用户的请求,然后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对该请求作出反应。用户通过表达层将知识输入,到达知识逻辑层时对所有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摒弃无用的知识,并将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再存入数据层中。而从数据层提取知识时,同样要经过知识逻辑层的加工,将所用的相关知识加以解构和建构,建立一种新的核心知识体系,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数据层

数据层,简而言之就是负责学校知识的存储。完成知识的获取之后,要对所有知识进行分类编码以便知识存储,即将知识与知识源相分离,将所有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其特性进行分类、编码,使其成为图文声像资料,并将其存入知识库中,这样便可以保证学校知识的继承,避免知识的流失。知识库则成为学校知识中最有价值的一系列知识的集成,为所有知识提供了储存的空间,具有动态的和深化的结构,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便于知识的管理和检索,为后来者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结构——活动观

1.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是实施学校知识管理活动的第一步,处于整个管理活动的,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科技信息等。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应建立一种支持型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组织、个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分享、知识创新及团队间的合作。在组织制度上,建立一种规范的奖励制度。学校将个人、组织和团队激励有效结合,给予教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补偿和奖励,透过奖励来强化个体的知识分享和创新行为。在组织文化上,要形成一种共享型的组织文化。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较,更多的是对隐性知识实施管理,而由于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东西,因此,培养共享型的组织文化方能促进学校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

2.人力资源管理

在学校知识管理活动中,尽管强调以知识的管理为主,但人是知识的有效载体,任何知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才能发展成对组织有效的动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知识创造与创新的主体,因此,教师个体的知识是学校知识的基础和主要来源。学校知识管理非常重视教师的在职训练,加强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其专业能力并保障其专业自,不仅可以去除保守封闭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发挥其专业精神,确保教育质量。在学校知识资源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亦受到重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并将学生的个人兴趣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所表现,激发其知识外显或创新表现。

知识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超越组织管理的层面,理解知识获取与管理的流程和职能之间的战略关系,推动教师获取和共享知识,组织教师不断开发知识,资助和支持对知识展开深化应用。这种领导必须认识到,学校是一个专业化的、由高智力、高成就动机的人们组成的组织。

3.知识创新管理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是在知识分享的基础上完成的。学校知识的分享主要包括同伴之间的知识共享、学校之间的知识共享、专家知识共享和人机之间的知识共享。同伴共享是指教师利用学校会议、教研等方式相互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学校之间的知识共享主要是与结对学校沟通中的知识共享,可通过网上交流、教育教学互访交流活动来分享各校的办学或管理模式;知识的创新不仅要同伴互助,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因此,专家知识分享可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校内外专家知识;面对面知识分享的机会总是有限的,而网络提供了便捷的知识共享机会,满足了教师对知识的渴求。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管理;人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94-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学籍管理中,也应该引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地将传统的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优势,共同为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效率努力。

一、高校传统学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传统的学籍管理是以制度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科学主义教育的管理思想,重视管理决策的重要作用,用各种制度来约束管理行为。但是,高校传统的学籍制度管理模式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首先,制度管理模式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约束作用,认为学生是受管理者,学生不能参与到管理中,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尤其是对于专业及课程的选择上,学生的自由及兴趣更是受到了制约;其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高校学籍管理者认为学籍管理只是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并没有意识到学籍管理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和服务的效能,导致部分学生在选课中为“凑学分”而出现盲目选课、学习积极性下降等问题,这需要学籍管理者在工作中加以反思。

针对高校传统学籍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适应高校不断发展的现状,贯彻我国对教育事业发展以人为本管理的战略方针,高校的学籍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要从创新管理理念上入手,建立起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并重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籍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学籍管理模式改革要遵循的原则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必须提高对学籍管理的重视,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改革传统的制度管理模式,以适应时代的步伐。

对高校学籍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需遵循以下原则。其一,权威性原则:无论何种学籍管理制度,都必须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制度的管理效力,并促使学籍管理形成人人平等的局面,有利于学籍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二,程序化原则:高校学籍管理应该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因此,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程序,以提高学籍管理水平;其三,法治化原则:学籍管理与利用都会涉及到学校规章制度问题,在学籍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提高法治化认识,遵循法制统一原则,公平处理学籍管理问题。

三、高校学籍管理中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模式的建立

当前的高校学籍管理,已不能只注重制度管理,而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到管理中,将人本管理模式与制度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学籍的认识,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要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到管理制度中,充分发挥学籍管理制度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科学、正确地选择专业、课程。在很多高校已经大力推行学分制度,将课程分成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程之后,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个人兴趣进行课程的选择,以学分来考核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学习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还有的学校在学籍管理上实行免考制度,也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需要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

第二,学生既是高校学籍管理的被管理者,同时也可以是学籍管理的参与者,这就需要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提高人本管理的认识,允许学生参与到学籍管理工作中来。在完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过程中,高校可以对学生的需要、意见等进行调查,将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将学籍管理当成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籍管理中并加以重视。但是在鼓励学生参与学籍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制度管理的约束性,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与鼓励下,积极地参与到学籍管理工作中,促进学生自律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制度管理向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模式的改革,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校学籍管理过程中,要能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建立既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籍管理新模式,从而真正提高高校学籍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佟志华.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修订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篇6

关键词: 专接本 毕业率 教学规范管理 教学督导

2008年在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中推行的“专接本”教育模式,是江苏自考改革创新中的一大“亮点”。经过几年的试行,“专接本”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它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更加良好的教学质量作为支撑。

一、自学考试“专接本”的发展现状

所谓“专接本”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基本完成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计划举办的本科助学辅导,是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的结合。江苏省推出的“专接本”制度是江苏省自学考试事业改革发展的产物,是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形式,也是专科学校举办本科层次教育的首次尝试。

“专接本”将普通高等教育和社会助学有效衔接,是省教育考试院在社会助学方面的一项新创举。省教育考试院规定开设“专接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必须是具备相应专业学位授予权的自学考试主考学校,主考学校开设专业应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因此,对于主考学校而言,“专接本”可以进一步巩固该学校的特色专业,有效地拓展学校自考助学的生源群体;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本身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和教学优势。借助自考“专接本”发展平台,依托主考院校的学科优势和教学经验,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安排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本科助学工作,对加快专业建设,提高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水平,提高学校办学实力,有效积累发展后劲等,都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对于考生而言,“专接本”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社会竞争力。专科培养目标更注重于技能培训,在专科学习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本科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复合型社会建设者。此外,由于“专接本”采用校内培养模式,教学实践设备齐全,教学计划规范并循序渐进,教师进行面对面授课,不仅符合目前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转型要求,而且对于学生个人后期发展有重大意义。

2008年全省推开“专接本”工作以来,每年都有新进展。图1为2008年和2011年江苏省“专接本”对接专科学校、对接本科学校、对接专业数量和对接学生人数的变化图。其中对接学生人数由2008的2741人到2011年的15100人,增长了5-6倍。

图1 江苏省“专接本”2008-2011年发展

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专接本”工作自2008年来每年一个台阶,以指数增长的形式迅速发展。

图2 南京工程学院“专接本”对接专科院校数

从图2可知,近四年南京工程学院对接专科学校数由2008年2所发展到2011年的19所,平均每年以200%的速率增长。而图3显示的该校对接学生人数,也由2008级25人发展到2011级857人,平均每年的增长率约为400%。在学生就业上,南京工程学院在对2011年“专接本”毕业生的调查中,有68.56%的学生在择业时是以“专接本”本科背景获得就业岗位的。

其迅猛发展也来源于较同类教学模式更高的教学质量。图4和图5分别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审计专业和商务管理专业“专接本”与社会自考通过率对比分析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专接本”课程考试的通过率明显高于社会自考。[1]

上面几组数据表明,经过几年的发展,“专接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科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接受。自学考试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多年来在国内国际社会得到充分肯定,归结于严格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专接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延续自学考试的辉煌历史,同样也要求相应的适应于该教学模式的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有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否则“专接本”就很难得到更大的发展。

图3 南京工程学院“专接本”对接学生人数

图4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审计专业通过率

图5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商务管理专业通过率

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原因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发展,“专接本”在招生、教学培养、学生管理和就业等方面都有了明晰的工作思路。然而,也暴露出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毕业率不高

毕业率不高的直接表现是课程考试通过率低。在对南京工程学院2008级专接本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率调查时发现,2010年7月首次毕业率仅为16%,各课程的平均通过率为69.33%。为了查找原因,南京工程学院对2010年所有“专接本”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专接本考生参加“专接本”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自己的层次和就业砝码,这种态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努力接受本科阶段学习内容。然而,对自考助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管理工作、教风、课程设置和学习风气等进行逐一调查,“较好”以上评论基本超过70%,“很好”的评价比率却不尽乐观。

在分析学生调查结果的同时,该校与对接专科学校一起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认为课程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主要有六个:其一,“专接本”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考学校和专科学校都是在摸索中进行,主考学校缺乏主考工作经验,同样专科学校在教学、学生管理方面也是探索中前进;其二,对接工作中没有对报名参加“专接本”的学生进行必要的筛选;其三,专科学校教师缺少本科课程教学的经历;其四,主考学校教师对“专接本”的学生整体状况不够了解,在命题过程中没有较好地把握课程知识考核的深度和广度,在开展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辅导上缺乏针对性;其五,有几门课程采用精英教育的统考试卷,试卷难度大、范围广,成为毕业率不高的瓶颈。例如在对南京工程学院“专接本”商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考试通过率统计中发现,“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程第一次考试通过率,2008级仅为4.55%,2009级11.76%,2010级53.2%。其六,学生缺少平时练习的资料。

(二)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不能完全体现特色

“专接本”的培养目标是在原有专科教育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掌握本专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参与本专业的基础训练,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专接本”专业的考试计划中将教学实践环节的比重扩大,把实践环节作为“专接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排课内实践训练教学环节后,还设置了比社会自考多3门的“实践与应用课程”,构成了完善的实践环节,成为“专接本”人才培养的特色。

然而,由于少数主考学校和专科学校对“专接本”教学计划的理解程度不够,在教学和考试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自学考试模式偏重理论,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和考试方面不够到位,没有完全体现出“专接本”的培养特色。

(三)毕业论文(设计)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弱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初步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专接本”学生具有从专科基础阶段到本科提高阶段所学知识、能力提升的综合体现的意义。

南京工程学院在对08级、09级“专接本”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几个影响教学质量的共性问题。其一,选题范围把握不准,存在过大和过小的现象。例如,对于“专接本”学生来说,题为“中日贸易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毕业论文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研究范围。部分学生选题范围又过小,如有学生对“一个香飘飘奶茶铺的市场营销问题”进行研究,显然研究对象又太小。其二,论文写作方面,缺少自己思考的内容,缺乏解决问题的尝试。其三,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没有按照主考学校的要求进行管理。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学生找工作处于同一时间段,部分学校为学生找工作开绿灯,不惜沿用专科阶段的模式而疏于对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学生的管理和重视。其四,规范性不够。学生不按主考学校要求的格式写毕业论文(设计),随心所欲,更不符合国家标准,缺乏严谨性。其五,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主要反映在论文写作中的语句表述及基本的写作能力差,没有牢固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专接本”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提高“专接本”教学质量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从主考学校和对接专科学校两个层面上协同开展。从研究“专接本”学生这一群体开始,找出适合这一新教育模式的教育思想、教学规律、教学手段、教学和管理方法,积极采用督、导结合的监督机制,从办学理念、教学过程规范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素质和现代教学方式等方面下工夫,不断提升“专接本”教育质量。

1.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增强办学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从体制上规范“专接本”的教育体系,强化意识,端正办学思想,摒弃纯粹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理念。“专接本”助学单位应时刻将教育教学放在首位,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加强“专接本”教学过程的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将教学过程规范化。

首先,“专接本”教学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要引入文化管理理念,从而将人本特色体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2]文化管理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教育、人性化思想的贯彻及更加全面的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审视和评价。加入人本色彩的教学管理过程不仅有利于从思想上快速转变“专接本”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向。而且有利于帮助“专接本”学生克服“学习欲望强,学习能力欠佳,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弱点。

其次,针对“实践与应用课程”和课程内的实践环节,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在教学督导记录中进行详细的记录,保证同一专业在实践环节教学、考核的规范化,充分体现“专接本”人才培养特色。

最后,“专接本”工作应积极利用省级督导和专科学校督导机制。对接的专科学校作为具体开展教学活动的单位,应根据《“专接本”工作督导细则》,建立专门的督导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质量检查工作。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和完善队伍结构,稳定教师队伍。

首先专科学校要选派有责任心、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任教。任课教师的职称结构合理,应按要求配备高级职称的教师任课,保证任课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其次,针对专接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师其自身知识结构要完善,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并且掌握了该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专科学校应积极培养教师的教学素质,鼓励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加强与一线企业的联系交流。[3]再次,专科学校任课教师应加强与主考学校专业教师的交流。最后,任课教师应积极参加主考学校主办的教研活动,研究本科阶段课程教学的规律,及时布置学生作业,提供给学生多次模拟考试机会。

4.稳定管理人员队伍,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掌握政策的水平。

作为自考改革的创新模式之一,“专接本”教育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改革。作为“专接本”院校的管理人员,也要及时掌握改革动态,及时学习和掌握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例如管理人员要及时洞察考试课程通过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要贯彻落实人文教育,对“专接本”学生进行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教育。

5.采用新型现代化教育技术,将远程教育引入“专接本”的教学过程中。

要使“专接本”良好对接,就要做到资源共享,其中包括教学设施的资源共享和教学课程的资源共享。将新的教育手段运用到“专接本”教育之中,利用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优势,将“专接本”考试计划中一些课程,特别是主考学校专业教学中的优秀课程、优秀教师与专科学校助学教学共享。

总之,“专接本”作为自考助学的改革方式之一,在不足几年的时间里已逐渐成长壮大。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必定曲折。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促使“专接本”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任熊.综论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制度[J].当代职业教育,2010,(2).

[2]余玲,胡望斌.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文化管理[J].江苏高教,2010.2.

篇7

关键词:本科生;管理制度;学习自由

在当下,大学本科生管理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从而使大学生的自主、自由学习方式形式化。因而,也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大学时期本该是学生自我成长最关键的一个阶段,但因为大学本科生管理制度的不合理,从而使大学生在象牙塔里像中学生一样接受教育,这样的体制自然是与设立大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因而明确、反思当下大学本科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一、大学本科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能学其所爱之学

在当下教育体制里,各高校的奖励制度、调剂制度使得大多数学生不能学其所爱之学。比如当下,热度迟迟不肯消减的金融类专业依然是父母师长眼里的香饽饽,但并不是所有的高分学生都对其感兴趣,但在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学生不得不选择该专业。因为金融类专业是热门专业,自然门槛很高,所以那些真正喜欢金融类专业但分数不够的学生,为了选择一个好的院校,最终都逃脱不了被调剂的命运。

(二)转专业难度大

在当下的教育体制里,转专业的学生必须满足其成绩在班级前二分之一,且没有其他违规违纪的行为。而接受院系又限制了转进名额,比如会计这一专业,西安某高校每年只会给一个转专业名额,而财政、新闻等其他专业上限也就是3个名额。首先,学生所在原院系所规定的转专业的学生必须满足其成绩在班级前二分之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转专业的困难。学生之所以要转专业就是因为对原有专业不感兴趣,既然不感兴趣又怎么能使其成绩取得优秀呢?其次,接受院系的名额限制,再一次增加了学生转专业的难度。虽说看似对广大学生敞开了大门,但实则只是接受极为优秀的学生和有钱人家的子弟。

(三)选课制度不合理

众所周知,任何一所大学,都开设选修课程。而且要求必须修够12个学分,即六门课程,否则不予以毕业。对于文科生而言至少要修一门理科课程,理科生反之亦然。这种硬性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自由学习。按理说,学生选课选的应该是自己喜欢的课程,但往往事与愿违。比如,大家都喜欢《中国玉文化》这门课,但是,有些同学还未进网站,这种课就已经选完了。而像其他的,诸如与儒家思想相关的课程,多数同学是不得不选,而这种课程的名额却远远高于其他课程。这显然不符合学生们的要求。

(四)课堂形式中学化

中学生出现逃课旷课的情况,老师一旦发现就会找家长,甚至情况严重者,会要求退学。而当下以自主学习著称的大学却形同于中学。老师课堂点名,自律部查人,辅导员不定时地点名,甚至将到课率与平时成绩、奖学金挂钩。西安某高校规定学生3次无故旷课不予以期末考试,也就是间接地表明此类学生如若补考重修过不了,是不能毕业的。此外,对于长期性不到课的同学是要被劝退的。虽然说,学生旷课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但笔者认为对于心智已经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这种事情理应完全靠自律,而不是一系列强制性的要求。因而,对于当下大学本科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提出解决的措施。

二、构建大学本科生管理制度

(一)改变现有模式

学校不应该使热门专业的热度一直持续下去,以至于各个高校的王牌专业都与金融类相关,而应该将奖励措施实施于非热门专业,发展出自己院校的独特专业,鼓励学生勇于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他专业。大学是一个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地方,如果过多地偏重于某一专业,必然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改善转专业制度

学校应鼓励学生学其所爱之学,放宽转专业的名额限制,同时,原有院系,应取消成绩在班级前二分之一的硬性规定,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完善选课制度

学校应每年对学生的选课倾向作调研,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喜爱的课程扩大人数范围,使学生能学其所爱之学。同时,取消文科生至少修一门理科课程,理科生至少修一门文科课程的规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兴趣爱好等自主学习其他院系其他课程,只要最后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学习心得,就可以将学分记入学生的选修课成绩,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四)课堂形式自由化

学校不应该把大学生当做中学生一样对待,不应该通过课堂点名签到等方式将学生禁锢在课堂,应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成长。对于将到课率和平时成绩,与奖学金挂钩的这种形式应予以变革,不能使大学的学习形式化,以至于学生为了取得毕业证而学习。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在教育资源、教育规模还是在教育投入上花销都很大,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的大学缺少国际竞争力,也缺乏创新型人才。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这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各个高校都应该认识到,只有认真分析当前大学本科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革,才能使得学生取得更好的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的高校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睿.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创新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01):102-103.

[2]姜恒,杨绍安.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9):82-83.

[3]白月.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06):82-83.

[4]叶晓勤.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沧桑,2009(05):102-103.

篇8

【关键词】中本贯通;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当前,许多省市实施了“中本贯通”的教育模式,将中职与本科贯通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际效益来看,获得“中本贯通”资格的中职学校非常乐意,这样能够改善自身的招生情况,提高自己的招生数量和质量。而作为本科院校对于这种教育模式也比较认可,因为生源质量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实践证明,“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成为推动我国中职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中本贯通”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还是挑战。如果中职院校不能抓住这次教育体系改革的契机,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中职教学的创新发展,在人才培养上推陈出新,大力改革,势必会让“中本贯通”流于一种形式。再者,酒店管理专业目前是中职院校“最火”的专业之一,与当前旅游业的兴起以及第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许多中职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就业机会更大的酒店管理专业。那么,面对“中本贯通”教育体系改革的契机,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又该何去何从?

一、“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中本贯通”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引擎

近年来,分段培养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所不足,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如果说中职学生以前对自己的职业比较迷茫,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并不会选择自己专业方向的岗位,那么,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等于提前明确了中职学生的职业方向,需要中职院校提前最好职业培养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出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二)“中本贯通”提高了职业技能教育的价值

中本贯通意味着考上中职学校就可以直接升入本科,这就打破了传统的高考制度,将中职教育专业技能作为升入本科院校的重要指标,能够圆许多中职学生的“大学梦”。推行中本贯通教育模式,能够为中职学生打开一条全新的升学路径,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价值。中本贯通改变了以往中职学生升学重普通文化知识而轻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利局面,也对广大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中本贯通使得职业技能教育在学历层次上移,保证了职业技能教育的持续性,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趋势。

二、“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显露出的问题

(一)“中本贯通”教育模式呼唤对实训教学的改革

现阶段,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一般采用的是“2+1”培养、订单式培养以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都体现了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要求突出学生的实习效果。所以说,中职院校通常都是理论课与实习课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习有效地结合起来。随着,中本贯通模式的推行,对于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中职学生从中职学习阶段开始,就做好职业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然而,当前许多中职学校还是沿用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建立和完善以实训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尽管在实际教学中也有实训环节,但是学科理论知识传授的痕迹依然很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非常明显。中本贯通教育模式提倡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壁垒,加大实训课程的改革力度,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训教学融合为一体,并侧重于实训教学,让理论知识为学生实习服务。可问题是,目前还存在许多中职学校满足不了实训课程改革的要求,无法有效开展实训课程,比如设施设备简陋、校企合作能力弱、缺少实训基地等,学生实习的机会和平台都有待改进和完善。试想一下,学生在简陋的实训室里如何完成模拟训练,再者,有的学校将校外实训教学的时间安排在酒店用工的旺季,学生完全转化为忙碌的“劳动者”身份,无法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中本贯通”教育模式呼唤对培养目标的转变

多年来,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一直将重点放在“管理”岗位上,虽然许多学校也将“一线服务岗位”作为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定位在酒店高级管理人才上,并且,有的中职学校将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合二为一,教学内容过多、过杂,都不利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培养目标是一个学校施教的主要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需要依据培养目标开展,如果目标面过大或者过高,都不现实。尤其是作为中职学校,在推行中本贯通教育模式下,完全可以将目标“放低”,把“高”目标留到高职或者本科。所以,中职学校要转变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目光瞄向社会实际,同时加强和关联本科院校的联系,做好市场需求调查和学生择业期望调查,将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和精确化,确保真正培养出符合市场发展的专业性技能人才。

(三)“中本贯通”教育模式呼唤对课程设置的重构

人才培养的关键还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目标的人才。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多年来受普通教育的影响,缺少自己应用的“职业”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不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价值。首先,传统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杂而全。中职学校从学生家长期望以及就业前景考虑,希望学生能够多掌握一些技能,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不仅有酒店管理方面的课程,还包含许多旅游管理等其他方面课程。尽管中职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行中本贯通模式下完全可以将课程缩减,减少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否则学生短短两年内掌握数十门课程太多,并且实习时间过短也得到不有效的锻炼。再者,以往的中职学校在课程结构上一般采用“文化课、专业课与技能课”三段式设置,学生一开始都是进行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学习并且时间较长,接触职业技能学习时间较晚,不利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不是在教室里苦学文化课和理论知识,而课程设置忽略了实训的重要性,必然会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无法适应酒店管理的要求。

(四)“中本贯通”教育模式呼唤对师资结构的调整

当前,随着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的推行,中职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劣势展露无遗。长期以来,师资力量不足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作为中职学校在大力开展实训课程方面,更是缺乏专业教师,影响到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专业教师偏少。受普通教育模式影响,中职学校的教师还是以文化课教师偏多,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许多都成了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这样就不利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虽然,“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的是有经验、有系统专业知识的教师,能够为实训课程的开展提供教学支撑的教师。据调查,许多中职学校都缺乏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岗位能力的提升。二是“双师型” 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有学历又有职业经历,既能指导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习,开展好实训教学。三是兼职教师比例不高。中职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性质不同,他们应该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聘请经验丰富和业绩突出的校外酒店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便于满足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三、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出路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在中本贯通教育模式下,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构教学和课程体系。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酒店管理专业不能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模式,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中职学校要尽快完善实训教学条件,建立足够的实训室或者实训基地,尽量做到多数课堂教学都在实训室内完成,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酒店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对酒店管理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工作服务能力。其次,大力推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强化实习环节。中职学校可以和当地的酒店达成协议,由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每天定期按协议到酒店学习,由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回到学校后在进行讲解,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弥补学生实习时间的不足。最后,要完善考评办法。对于中职学生不同学年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可以制定多元化的考评办法,比如对于刚入学的学生重点围绕基础知识与能力来进行考核,可以采用开卷或者口试的方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重点围绕专业能力水平进行考核,可以采用开闭卷结合的方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重点围绕实习成绩进行考核,可以由专业教师以及聘请酒店管理行业的专家来参与考评,同时引进酒店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一直将酒店管理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混合在一起,针对性不强,学生既要学酒店管理知识又要学旅游管理知识,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对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修改专业教学的标准,重新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作为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多数学生都是从事基层服务,高级管理人才可以放到高职或者本科学院来培养。那么,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找准定位,围绕酒店管理专业技能人才这个宗旨来确定培养目标。

(三)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推进职业技能教育集团化办学

近年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为一种新趋势,其中“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常见。校企合作能够为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实现产学研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能够集中社会、政府机构以及学校的力量,创新和完善职业教育办学组织形式,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办学与经营的双重效益。中职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力度,统筹安排实训教学和轮岗实习,校企双方要达成一致协议,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拓展实习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中职学校要健全实习轮岗制度,一旦酒店出现岗位空缺优先考虑安排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与轮岗实习。同时,中职学校要安排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指导学生熟悉工作岗位,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学生实习的机会增多,能够得到酒店管理人员或老员工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自身的发展。此外,校企合作过程中,中职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对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同时,中职学校要结合地方实际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实训教材,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就业。

(四)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学质量

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一直处于创新发展阶段,不管是课程体系的重构还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都离不开充足的师资力量作保障。目前,打造”双师型“队伍已成为中职学校的主流趋势,国家也加大了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中职教师多参与实践项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只有深入到专业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才能将最新的职业理念和行业信息带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开展专业教学。同时,中职学校也要多安排教师到酒店实践,完善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制度,将教师实践、学生实习以及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中职学校要面向社会诚聘酒店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

总之,随着“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的推进,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往的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酒店实习的时间,切实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奇彦.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07)

[2]楼林菊. 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中职教育的启示[J]. 中等职业教育. 2010(06)

[3]陈初.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1(09)

篇9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9-0072-03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抓好学校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而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更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1]。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在人本管理实践领域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近五年来,学校教职工人数从100余人增加至700多人,在册学生由4000多人增至近8000人;招生范围由原来单一的重庆市沙坪坝区扩至全国19个省市116个区县;合格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就业的对口率和稳定率不断提高。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把“人”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和最主要的资源,把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为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而进行的管理[2]。可见,人本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坚持把“人和人的需求”放在核心位置,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也就是“以人为本”,应用在中职学校的管理中就是要树立“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理念[3]。

二、人本管理的实施策略与成效

(一)从组织系统层面构筑师生精神家园

1.目标引领,构筑教职工精神支柱

重庆立信职教中心结合创建全国示范校的发展目标,逐步培养全校教职工树立“三种意识”,即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学习意识,通过“铺路子、搭台子、结对子、压担子”四种方式,促进教职工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教师队伍师德高品位、专业高水平、工作高质量的“三高”品质。与此同时,学校提出,“自加压力、敢为人先、永争第一”的“立信精神”,群策群力形成了“育人为本、德技双馨”的办学理念,锻就“明德尚礼、精技立业”的校风、“尚德博学、严谨爱生”的教风和“文明守纪、勤学苦练”的学风。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理念和发展目标的完善,从思想和精神上确立了办学方向,全校教职工精神为之振奋。

2.内涵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中职学校发展的前景,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创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重庆立信职教中心借助所在行政区实施“教育内涵发展”重要措施之际,主动融入全区教育内涵发展工作大局,以内涵发展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提升,逐渐完成学校发展方式的内涵式转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重点打造一年一度的“立信之春”艺术节,成为帮助学生成长的文化品牌;积极开展“书香立信”读书特色活动,使之成为引领学生精神世界的特色文化。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已成为该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特点,不仅贯彻和落实了“育人为本,德技双馨”的办学理念,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无形管理,提高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优秀的管理就是管理者不在管理岗位上,团队仍然能取得优秀的业绩”。重庆立信职教中心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简明、实用的管理制度,内容涵盖了学校教学、德育、教师培训、考核、招生等各个方面,努力做到务求至善。但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却要所有的管理者对教职工淡化要求,强化服务;淡化考核,强化过程指导;淡化有形,强化渗透。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上客观随机性和主观随意性的同时,强化调动和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责任感与自觉性,树立起“校兴我荣”的团队精神、“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精心执教”的敬业精神和“投身改革”的创新精神。

(二)从工作系统层面构建个人发展的实践平台

1.纲举目张,打造优质高效的干部队伍

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对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意义毋庸置疑。重庆立信职教中心按照“高质量、高标准、不应付、不马虎”的工作要求,建成了一支战斗力强、凝聚力强、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激励学校干部在本职岗位上开拓进取,以“低调、实干、用业绩说话”的“立信人风格”来严格要求自己。学校干部队伍人员精干,平均年龄不到38岁,精力充沛,敢干敢为,富于创新,他们既是学校制度的执行者,更是人本管理的践行者;他们在工作中精诚团结、廉洁奉公,在学校发展中率先垂范、务实创新,在生活中与教职工亲如家人,深得教职工信赖。这样的干部队伍确保了学校各项机制的正常运行,保证了学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智慧源泉。

2.以师为本,努力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重庆立信职教中心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围绕如何培养职教人才以及如何提高教职工“双师素质”等核心问题,积极思考和探索,构建起“训—导—赛”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秀、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群体。“训”即培训,分层次开展各类培训工作;“导”即督导,从教学秩序、课堂教学、教研活动、集体视导等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指导;“赛”即举办如示范大赛、优质课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以及优秀教案、教学反思、课件评比等活动。教学督导成为学校的常态工作,教科研节迄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学校发展之道,在于发展人和成就人,对教师来说最大的尊重就是发展其专业水平和师能素养,为其成长搭建平台。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比赛获奖近500项,237篇,在研和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市级科研课题8项、区级科研课题15项,申报区教育内涵发展成果97项。

3.赛教结合,提升学生技能和教学质量

实践表明,通过“赛教结合”,使教学达到“过程—结果—过程”的目标,即在过程中实现结果,在结果中优化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4]。鉴于此,学校提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方针,积极投身技能大赛,近年来该校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技能大赛屡获殊荣,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把技能竞赛中的训练方法、训练标准和成功经验转换为对全校学生的技能训练标准,将技能大赛“点”的工作转换为教育教学“面”的工作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学质量也因此得到极大提高。赛出学生前途,赛高教学质量,给数以万计的学生过硬的技术。五年来,学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17个、二等奖21个、三等奖16个,连续五年蝉联重庆市参赛学校团体第一名。尤为突出的是,在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学校获8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成为全国单所学校参赛获金牌数第一名。

4.校企合作,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

校企合作一向是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构建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企业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学引导、成果评价,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场地、人员、文化等资源。学校牵头成立了共计200余家企业参与的“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校行企协作会”,初步构建“校行企”合作运行机制。目前,与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有226家,合作方式包括订单培养(定向委托培养特色班)、工学交替、教学实习、就业实习、送教师到企业培训、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以及集团化办学等。通过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促进了学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要求,也为广大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尽可能大的舞台和空间。

三、总结

学校的“产品”是“人”而不是“物”,制度管理天然地存在弊端,学校管理必须转变为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要把僵化的、形式化的管理转化关怀,一切围绕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的思路而展开[5]。这种不以任何行政命令为要求的管理,使得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的各项工作处处有管理,又处处见不到管理;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心中有目标。

参考文献:

[1]张 锋.浅论中职学校人本管理[J].科技信息,2010(7):633.

[2]蒲敏簪.关于学校人本管理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13):157-158.

[3]谢雄辉.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214-215.

[4]蔡勤生.“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40.

[5]刘明成.对学校人本管理的重新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31-35.

The Tactics and Effects of Humanistic Management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he Case of Chongqing Lix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JIANG Hong-mei

(Chongqing Lix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Chongqing 400030, China)

篇10

【关键词】人本视野;一贯制学校;学校管理

随着国家逐渐重视社会的基础教育工作,教育的质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建立一个教学与人本相互促进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笔者身为一名长期从事数学教学教育者,16年来一直在少数民族山区基层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经验,已经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笔者主要是针对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文本的管理模式抒发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探讨学校的传统管理模式

(一)管理理念落后。在传统管理模式当中,一贯的贯彻方针就是以领导为中心,他的话就是整个学校管理的中心思想,这就造成了无论是制定方案还是制定管理措施,所有都是按照领导们的喜好来编排,这样就会造成老师们和学生们的实际需求都被忽略,导致管理措施并没有从实际上起到一针见血的作用。

(二)对管理制度缺乏全面认识。由于在制定管理措施的所有程序中一概都是由领导来决定,导致所有方针都是围绕的领导的中心思想而走的。事实上,无论是这些制度都是应该由老师来参与,因为老师会懂得这些管理措施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是事实上真正的制定环节却没有得到老师的参与,导致很多管理措施在实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同,在实施力度上也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管理制度缺乏民主性,老师们没有说话的地方,而这些管理的措施主要的实施对象又是老师和学生,如果连老师和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那管理模式在实施程度上顶多就是隔靴搔痒,没办法落实到实处。

(三)等级制度使得管理出现分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金字塔造型是很常见的,在管理的分级制度下,从上而下分别是校长、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老师。老师是处在最底层的,上层管理人员下发命令,可是可是有时候管理措施并不符合真正的需求,下级比如老师就必须得执行,这种强迫性和执行的不合理性会导致执行过程的环节中出现分歧和意见,从而导致上级和下级之间关系紧张,这样从宏观方面来说是对学校的管理不利的,长期的分歧会很容易让老师与自己的最初教学目标相背离,因而管理的目标也会最终和教学目标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从根本方面来说 就是由于金字塔的存在,上级领导忽略了老师们的真正需求,即这种不和谐的合作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人本的目标没有得到实现。

二、人本文化基础上的学校管理创新措施

现代的教学管理模式最大的变化就是坚持人本的原则,这也是一种新型的校园人本文化。我们应该把人本管理模式和制度管理模式协调充分地结合一起,使得人本文化更加快速地在校园里散播,这样也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

(一)深入人本管理理念。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和时展保持一致,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只有运用现代的理念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校的管理者才会自觉的履行自己的职能,只有这样,老师的要求得到满足,学校的各项政策方针才能得到充分实施,学校发展才会更加和谐。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尊重老师,尽可能满足老师提出的合理要求,好好的为学校服务,给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学校管理者不能忽视了老师的基本需求,忽视老师对于建设和谐校园的意见,老师是最有资格发言的,所谓的人本管理就是要相信人,学校和个人一起和谐进步发展,这就是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这一理念,首先就要从学校管理层开始做起。

(二)注重调动老师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注重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老师的积极性上去了,老师的创新能力才得到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也能得到激发,这样老师的教学效率才会更高,学校的各项任务才能得到顺利进行,当然,学校才能更好地和谐发展。要想实现这些,始终坚持人本观念是最基础的环节。

(三)构建人本管理的制度模式。对于中学的管理制度模式来说,管理制度要既能够拥有约束力还能够完成管理目标,这才是最好的管理制度。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人本管理的顺利进行也需要制度去做保证,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中,大多数的学校管理制度模式并不完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主决策的进行,因此我们要想获得学校的有效管理,实现民主化,就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模式,这样中学才能得到有序健康发展。

三、结语

笔者作为一个常年在少数民族山区基层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者,对于教育的管理理念模式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经过多年的教育经验和管理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模式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然而如今的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没有意识到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因此,笔者主要是通过分析学校的传统模式从而对学校的管理创新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对人本视野下的学校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以期给教育者一个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俊枫.经营“求实”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文化建设实践[J].中小学校长,2013(10).

[2] 许东君.学校管理务求三“实”[J].宁夏教育,2007(06).

[3] 黄日暖.学校管理变革的“丽湖探索”――深圳市丽湖中学学校管理变革纪实[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01).

[4] 魏志春.现行学校管理模式下教师专业发展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5] 柯明欣.探究人文关怀下的中学学校管理新模式[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