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按照XXX要求,XX党委调研了XX公司意识形态风险隐患情况,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成立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职责,落实人员责任,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开展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的重要意义,建立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即查即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领导小组严格履职尽责,对排查发现的问题,狠抓整改。对工作不落实,排查整治不力,敷衍作假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发生责任事故的,严格追责问责。
(二)隐患排查情况。
一是严格党员干部纪律约束。
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教育,教育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抵制生活中、朋友圈的各类谣言,严禁在手机朋友圈造谣传谣,对在公共场合中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的党员干部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加强舆情监控。
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涉及卫生计生领域的重大舆情监控,对可能涉嫌发生重大舆情的,相关科室要第一时间介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展开舆情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会商和研判预警,控制舆情态势,严格把握信息工作。
三是管控好信息传播途径。
加强本系统内外网管理,严禁利用内外网、传播各类损害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通过增加监控软件、硬件防火墙等设备,截断传播途径,发现相关隐患及时处理。
四是管控好信息审核关。
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类信息的审核和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切实把控好“出口关”。
(三)总体评价
总体判断,XX能够深入学习贯彻XXX精神,坚决贯彻落实XX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署,强化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通过对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分析认为,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向上向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比较到位。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坚强有力,中心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普及、网上舆论阵地管控、对外宣传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个别部门、人员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离我们距离尚远,无需操心;有些领导干部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发展,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把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业务工作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投入较少;管理不到位,不善于研究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改进措施
(一)勇于担责,补齐责任短板
要“高处”发力。全面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二)夯实基础,补齐保障短板
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已有规章制度落细落小落实,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高效落实。要配齐配强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全员轮训、专项进修等方式,提高基层宣传干部业务素养。
(三)精准施策,补齐工作短板
要注重长效。坚持制定年度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张弛有度、有的方矢。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将思想阵地的管理,文化阵地的拓展、网络阵地的维护等工作,以具体项目形式加以细化落实。要注重创新。要创新理念,确立宣传是生产力、文化是软实力、舆论是推动力的思想,努力以宣传工作新成效助推社会经济新发展。要注重考核。在加强年度考核的同时,要把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纳入到日常监督中,跟其他重点工作一起通报点评。
机关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市红十字会多重举措积极开展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措施。成立xx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我会分管同志为副组长,明确了由项目工作人员作为垃圾分类工作具体经办人员;方案同时明确实施范围、目标任务、分类要求和具体措施等,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我会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2、发放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以“举手之劳小动作,破解环境大难题”为主题,倡导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掌握垃圾分类政策知识当好宣传员、养成保持低碳环保生活习惯当好引导员、积极维护垃圾分类成果当好督导员。
3、开设宣传专栏。在办公楼主要出入口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营造“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
4、投放生活垃圾分类垃圾桶。专门订制分类垃圾桶,投放在办公大楼出入口、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场所。
二、存在不足
截至目前,实现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定时定点、直收直运、日产日清,全体人员能够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氛围基本形成,应当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群众期望达到的效果还有不小差距,一定程度上存在群众中消极抵触不愿分、感到麻烦懒得分、被动应付随性分、了解不够不会分等情况,特别是前来办事人员随手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说明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继续深入开展业务培训机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机关内部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减量氛围,同时扩大宣传范围,在机关醒目位置张贴有关垃圾分类减量知识海报,引导办事人员共同遵守垃圾分类规定。
篇2
一、虚事实做
学校的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这项工作是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实施正面影响的工作,因为实施影响的标的是无形的、抽象的,所以其工作的特点也往往是务虚的多、说教的多。但是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正随着时代节奏的多变而波动。校园的围墙内那似乎已经老套了的道德说教好像失去了它原有的教育力量,而校园“外面的世界”却更多地吸引了学生们萌动着的心灵。铺天盖地的绵绵情歌、哗众取宠的搞笑剧作、利欲熏心的声色场所、无所不包的网络世界等已经在客观上冲淡了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对象,思忖新的环境,必须要采取措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有效地收揽在课堂、集中在校园;必须要把德育这无形的、务虚的工作实在化、具体化。
“虚事实做”,主要是班主任工作要实在化、具体化。我校在班主任工作方法培训、工作能力养成、主要工作内容的定位和工作成绩的考核上,主要从“十项评比”、“活动组织”、“宿舍管理”、“公物保管”、“遵章守纪”、“资料建设”、“师德规范”、“安全防范”等八个具体方面着手,赋予了班主任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内容。比如
我们把活动的开展作为德育“虚事实做”的重要载体之一,每学期都分阶段举办大型的德育活动,基本上保证了每个月都有重要活动,确保班主任每个月都有一到两个工作的重点。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都通过科普周宣传、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星级宿舍评比、家长会议、大合唱比赛、冬季三项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为抓手,把学校德育的氛围营造得热烈而浓郁。班主任老师们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共识:实实在在的德育活动能够较好地凝聚人心、优化班风,既能对同学们的思想道德进行有效地潜移默化,又能为同学们提供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增进了解建立友谊的舞台,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
二、实事细做
“虚事”化为“实事”之后,关键便是做的问题了。如何去做?我们要求班主任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都要着眼于“细、小”二字。细处着眼,严字当头;化大为小,以点带面:这是我们实施“实事细做”的指导思想。比如在校园常规管理方面,我们制定了“十项评比”制度,它包括“勤学、清卫、公物、排车、两操、板报、宿舍、就餐、胸卡、礼仪”等十项内容。每项内容下面还进一步细化,形成四至八条的考评细则。仅就“公物”一项为例,我们的考核细则有如下六条:(1)桌、凳、门、窗、玻璃一例损坏分别扣1分;(2)夜自修后,电源一次未关、门窗一次未关或未锁扣1分;(3)宿舍内部水龙头一例损坏或一次未关、下水道一次堵塞扣1分;(4)卫生包干区的公物、绿化管护区的绿化一处破坏扣1分;(5)教室、宿舍开无人灯、晴日灯一次扣0.5分;(6)期末总评中,公物零损坏、财产零浪费的班级加考核分50分。我们要求学生会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在日常工作中,从十项内容的各条细则上对班级管理进行全方位的微观的检查评比,其评比结果纳入班主任工作的量化考核。
我们对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实施了以星期为单位、按月份为阶段的且与经济报酬和奖励评优密切联系的量化考核方案,从而在制度上能够有力地引导班主任工作向细处着眼,有效地调动了班主任从严从细地抓好小事的积极性。各项工作都细化了以后,我校的学生会和班主任工作起来就显得特别有事可做,更显得特别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事勤做
在所有的工作当中,最不能认为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大概要首推学校的德育工作,尤其是当前新形势下的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多边地接触纷繁的社会现象和芜杂的意识形态。这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趋于更加不稳定的状态。很多班主任不无疑惑和苦恼地总结了他们的教育感受:一个平常表现良好的同学何以一时糊涂,出人意料的犯了错?一个默默无闻的同学怎么竟也在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个犯了错后刚刚当面作了深刻反省和强大保证的同学何以转过身去却又故态复萌?实际上,形势的变化必然致使学生处与经常性的变化之中。因此,只有反复抓、抓反复,严而细、细而勤,我们才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不留管理漏洞和管理死角。如此看来,寻求德育实效除了勤字而外别无捷径。
篇3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应对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网络舆情应对现状
纵观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已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社会舆论格局,促发了网民的权力意识觉醒,但网络舆情的负面因素依旧存在,对社会发展造成威胁。政府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网络舆情工作高度重视,但仍存在着应对不及时、应对不主动、监管无序化、问责不到位等问题,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维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思想认识来看,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认识欠全面。
一是对网络舆情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正面回应不够。有的片面认为网络是年轻人的娱乐工具,有荒诞低俗甚至“很负面”的东西,所以在工作中仍按传统工作方法和模式行事; 有的对网络民意的关注往往停留在“高点击率”、“高关注度”、“大量跟帖”、“群体性”之类的问题上,而除此之外大量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理;有的是对网民反映的问题,特别是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等问题,不择手段地进行“删帖”,甚至一味排斥、打压,不少网络举报人因此获罪,使一些网民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了网上举报的积极性。二是视网络舆情为民意的全部,对网络舆情过度依赖。盲目迷信网络舆情功能的强大,要求对网络舆论全面放开,不加干涉,听任网民发表观点,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网络舆论失控,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舆论混乱。
(二)从管理体制来看,“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实行中存在不足。
我国现行的网络管理体制是“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即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同时参与,中央、省属、外宣媒体都参与地方网络市场的竞争,使得整个网络媒体结构多元化,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化,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齐抓共管的现象,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重复搜集、分散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而且在机构设置方面,某些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不够健全。首先,虽然某些地方政府部门都设有网络舆情监测中心、站点,但很少设立应急机构,所以发生突发事件时常常由于准备不足而应对迟缓。其次,设立的机构间还未形成完整对接的严密规范的系统,内外协同联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区县以下的网络舆情监管站点有虚设形象,从监测人员的配备到其文化素质及政治敏感度等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还达不到现实要求。
(三)从机制运行来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不系统。
网络舆情信息的庞大、变化的突发及影响力的强大加大了政府应对工作的难度,要保证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就目前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来看,虽然在实践的基础上已逐渐对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整个工作机制还未达到系统化的要求,如存在工作流于形式,人为因素作用较大;缺乏主动引导,依旧采取封堵舆论的方法;缺乏应对预案,透明性不高、应对失当等问题,使党和政府经常处于被动和被质疑的局面。
(四)从法律制度来看,网络监管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对互联网的立法还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等,它们的颁布对我国网络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法规较零散,不够系统,有些法律较为陈旧,已无法应对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缺少外在的法律约束不仅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身处网络群体中,“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助长了网络暴行的蔓延。
三、实现网络舆情科学应对的对策
(一)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理念。
首先,增强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产生媒介信息的能力。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政府官员需要学会运用官方网站、媒体网站、网民留言板、官方机构或官员个人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手段,进行信息和意见沟通。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成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职责要求,使网络成为了解世界、掌握资讯,科学决策、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平台。
其次,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一要强化占领舆论阵地的责任意识。各级政府官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发挥政府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的政治优势和思想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正面宣传,扩大主阵地的影响力。二要强化把握舆论导向的责任意识。政府要努力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占领网上新阵地,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多样化的思想热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意识形态。三要强化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意识。政府官员要利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解决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
(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
1、实现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科学化。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常态,各级政府应该设立网络舆情常设机构来保证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常规性与延续性。从长远发展和管理需要来看,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常设性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进行垂直管理。而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需设立网络舆情应急机构。它是在其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临时机构,由宣传部门、职能部门、公安部门、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办公厅等成立领导小组。另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和问题,还应组织成立“顾问团”。为避免出现应对失误,可聘请权威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公共危机处理专家等组成“顾问团”。
2、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
跨时空性是网络舆情与一般社会舆情的重要区别。网络舆情可以瞬时由一点辐射到地域上处于极度分散的广大受众,从而引发舆论狂潮。因此,政府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就要努力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体制内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应在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信息共享及部门间协同工作体系,以便统一调度应急所需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权力资源和经费资源等,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政府需做好更多行业和网民自律的宣传,通过政策和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为其提供保障,最终形成“网络主导、官民联动、上下互通、快捷通畅、条块结合、密切协作”的立体式、全方位网络舆情快速反应体系。
(三)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1、建立完善的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研判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关键环节,需要确定一套科学的研判流程。这包括:初步筛选--深入分析--综合判断--报告写作。初步筛选,即要将预设的目标舆情或热点舆情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来。主要通过建立归类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和图表呈现的方式来筛选。深入分析,即探究这些有价值的舆情的生成发展规律,找出其信息来源、传播路径、利益诉求和网民参与动因等,分析舆情走势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综合判断,即结合初步筛选与深入分析的结果划分舆情危机等级,提出方案。报告写作,即通过对网络舆情定性与定量的判断,最终要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报告,做出规律总结和研判结论。只有确立严谨的研判工作流程,才能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
2、建立系统的预警机制。
首先,根据研判结果确定预警等级。将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划分为:非常态的轻警告(IV级,蓝色)、警示级的中度警情(III级,黄色)、危险级的重警情(II级,橙色)、极度危险级的特重警情(I级,红色)。其次,建立预警组织体系。一是建立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与纵向体系。相关的中央到基层的各工作网点,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使预警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建立政府到公众的立体体系。政府是预警的主体,社会中介组织是沟通与反应民意的重要组织也可承担预警的责任,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或理论支持,而社会公众是网络舆情最初感知的社会主体。三是建立网上到网下的双层体系。在预警工作中,既要密切关注网上舆情的发展变化,也要通过了解网下社会的动态,适时调整方案,提高预警能力。
3、建立完备的引导机制。
政府需实现引导途径多元化。通过借助网络发言人、网络留言板、官方机构与官方微博、网络评论员等进行舆情引导。具体注意事项:一是完善网络发言人机制。借鉴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和制度,坚持“说明大事,说细实事,说透难事,说清坏事”的引导原则。二是制度化回复与办理网民留言。成立固定的工作机制,明确办理机构和流程;组建网络留言督办处,真正做到“件件有回复,件件能落实”。三是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过硬的网评队伍,是将网络舆情引导好的重要组织措施。
4、建立高效的处置机制。
首先,实现案情处置程序化。通过科学的计划制定,完善的部门协调,充分的人财物保障,可将网络舆情案件的处理从非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变成程序化的决策过程。这有利于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其次,加强对相关官员的问责力度。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要求,对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中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政府官员进行问责。最后,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后,要对危机情进行系统反馈和评估,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以不断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
(四)加快推进网络监管法制化。
1、尽快制定一部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监管法》。对网民正常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界定,以规范其信息识别、、传播等行为,切实保障其正当的权利;对网络平台、网站、网络中介的职责进行合理的规范,加强对微博、社区网站等的有效管理;对政府监管的职责、监管的标准和方法作明确的界定,使政府互联网监管规范化。
2、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和补充。凡现行法律体系中与互联网相关且仍然适用的,应当保留;对已经不再适用的,应及时予以废除、修改和完善;凡现行立法不能涵盖的事项,要进行补充立法。从而形成一个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行业自律规范共同构筑的我国信息网络安全规范体系。
注释:
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7-148.
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期待在法制监管“度”上展现智慧. http:///2010-12/16/c_12888614.htm.
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6.
篇4
一、高等学校校园中大学生记者的文化特质
在现代高校,大学文化既包括历史传统文化,也包括“天、地、人、物、我”的和谐理念,它们集结成为大学精神之魂魄。
大学文化的受众群体中有一批特殊的人群,那就是大学生记者。他们基本上由校党委宣传部直接管理,部门的特点使大学生记者更能深刻领会校党委精神,配合学校中心工作,更有针对性地关注校园热点问题。大学生记者创作优秀新闻作品,开展校园宣传、舆论监督工作,是校党委和大学生群体的“耳目喉舌”,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当然,作为个体的大学生记者和作为团体的大学生记者团,都不可避免地同时具备其本身特有的性质、优势和不足。
首先是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亚当?沙夫说:“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像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1]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独立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应当具有自觉的价值追求与自身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又充满了矛盾。
其次,大学生记者团内部建设呈现“打铁不够自身硬”状态。大学生记者缺乏管理经验,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执行力,组织较散漫,业务能力弱。
对大学生记者进行培养,怎样避其短处,发挥长处,以文化人,加强大学生记者团的建设,是值得进行更多的路径探索。
二、以各种媒介为载体,以文化人,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在大学文化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行为文化是由师生员工在校园中活动而产生的文化,制度文化是使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物质文化方面,要做到“高等教育机构应当作为育人的环境去设想、去管理,而不是仅仅作为培训的场所”。[2]
要将这些文化浸润在大学生记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广播台、闭路电视台等为平台,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文化人,培养优秀大学生记者。
1.为大学生记者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精神之“钙”
对于大学生记者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精神之“钙”。高校内的各种媒介通过渗透式路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全面渗透、完整融入、有效贯通到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之中,尤其是在学校人才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形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3]
当然,要遵循认知规律,要注意循序渐进。可以通过举办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座、大讨论、征文等形式,首先使大学生记者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形成感性认识后,再通过在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反复运用和实践,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
2.以大学精神为主线,构筑大学生记者的精神家园
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有形的,融化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2.1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除了基本的校园德育课程教育,对大学生记者来说,最有力的就是通过校园媒介亲身实践与体味。校报可以发挥其版面、栏目、内容等优势,凭借宣传报道,在校园内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广播台和电视台播出校园内具有闪光点的人与物,使大学生记者在参与活动和报道的同时,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校园网利用各种新闻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合。
2.2打造汲取精神养料的“第二课堂”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二课堂。
可以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指导大学生记者通过采访志愿者活动或亲自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深刻体会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以及奉献他人、奉献社会的自豪感。深入挖掘身边人的先进事迹,寻找校园故事,比如,对优秀校友、校园内的学霸、创业青年、特长突出的同学进行深度宣传报道,在自己受教育的同时也为广大师生树立学习的典型和模范。
3.在团队管理中注重大学制度文化的出彩
在对大学生记者团进行管理时,要注重思想的引领和感化,既要以法育人,还要加强人文关怀,以文化人。
3.1对大学生记者团进行制度化人文管理
制度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有助于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和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如《大学生记者团章程》《大学生记者团团活动实施细则》《大学生记者团岗位责任制》,等等,对记者团的性质、宗旨、组织领导、开展活动的原则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制定制度时应紧密结合学校中心工作、记者团发展建设的实际。
但制度不是板起面孔来训人。在对大学生记者团进行管理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对记者团进行规范化管理,要去行政化,做到既约束人又激励人,使大学生记者了解大学制度文化的具体内涵并积极投身于与制度的文化沟通与实践中去。
3.2不断开辟现代媒介新阵地,并做好舆情监控
当今,大学生记者多已熟练掌握了文档编辑与传输、图像处理、视频后期制作等网络传媒技术,并利用QQ、微博、博客、微信、贴吧等发言论,表思想。老师与大学生记者间的交流方式也不再仅限于面对面的形式,安排采访任务、修改采访后的稿件、信息反馈及团队管理等等工作,都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开辟了新的活动阵地。
但同时,伴随着自媒体的飞速发展,有的社会不良分子和一些敌对分子会趁机利用网络之便对大学生进行利用、蛊惑以及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记者在网上发表的意见容易形成一定的网络舆论,并进而影响校园舆论。他们思想激进,但缺乏生活阅历,看待问题不够准确和全面,所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加强网络舆论监控,完善媒介制度,加强与大学生记者的交流互动,及时调研分析舆情,主动正面发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3.3培养凝心聚力、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
前面分析过大学生记者团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包含团结、热情、主动、负责在内的团队精神。
那么,怎样加强大学生记者团的团队精神建设呢?
首先,要确定一个清晰、持久的目标,利用愿景管理产生传动力。帮助梳理团队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以及“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在我”的长期目标;还要确立成员自己的个人愿景。
篇5
整齐划一的监舍,花草飘香的绿化带,在花坛中有精心布置的奥运五环标志……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身感受,任凭你有怎样的想像力,都想不到在这遥远的戈壁沙漠上会建成新疆首所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这里距巴楚县城有70余公里,距离喀什市近300公里。
7月初,记者来到这座在自治区监狱系统内享有盛名的巴楚监狱,走近两个群体,一是长年累月奋斗在第一线的民警,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春风化雨般教育感化犯下罪孽的人:另外就是被监管的罪犯,曾经扭曲的心灵要通过接受教育改造,彻底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个曾经一度面临被撤销的监狱,用6年的时间走在了自治区监狱系统的前列,是什么内力推进着这支队伍不断走向前进?我在寻找这种力量的渊源。
领导身先士卒 民警全情投入
巴楚监狱位于巴楚县境内的戈壁荒漠深处,这里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加之前些年管理落后、发展缓慢,一度被上级列为布局调整撤销的对象。2001年,吐尔洪・依马木同志受命于危难之际,被任命为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
巴楚监狱地处斗争的前沿阵地,民族分裂势力一直把监狱作为渗透破坏的重要目标。在严峻的斗争形势中,吐尔洪・依马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清醒地认识到,确保监狱的安全稳定必须有一支政治坚定、旗帜鲜明、作风顽强的队伍。他组织全体民警工人深入学习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新疆稳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教育,并将教育覆盖面扩大到民警工人的家属。在他的教育和引导下,全监狱各族民警工人没有一人参与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
他刻苦学习汉语知识,先后拜两名汉族民警为师。每天深夜,忙碌了一天的他仍要面对贴满汉语拼音的墙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身教重于言传,在他的带动下,“双语”学习在巴楚监狱蔚然成风。
谈到监狱长吐尔洪・依马木的带头作用以及忘我的工作精神,领导班子成员之一的政治处主任唐明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自1999年6月调入巴楚监狱至今,他的亲人先后有5人去逝,却仅仅请过两次事假,共计3天,一次是他的岳母病逝,一次是他的父亲病逝。2006年12月10日,他的弟弟患病去世时,他强忍悲痛,打电话劝慰父亲:2007年1月22日,父亲病危,当他匆匆赶回家时,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第二天,当人们上班时却吃惊地发现,他们的监狱长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唐明主任说,领导班子中有这样的带头人,我们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我们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也正是他的率先垂范作用,巴楚监狱经过短短6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濒临撤销的监狱一跃成为全国监狱系统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并且连续5年在新疆监狱系统的绩效考评中荣获优胜奖。连续7年实现“无罪犯脱逃、无狱内重特大案件、无罪犯非正常死亡”的好成绩。而他本人也获得了“全国优秀监狱长”的荣誉称号,同时还作为自治区政法系统的党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七大。
队伍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提高改造质量
2003年5月,巴楚监狱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建立和完善对基层领导班子的考察制度,在干部选配上,注重工作实绩,充分尊重民意,真正把群众公认、实绩突出、干事创业的民警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对群众基础差、不适应工作要求的调整出领导班子,真正体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目前,68名基层领导配备合理、战斗力不断增强。
办公室副主任潘新文是从部队转业到巴楚监狱的,由于当地气候恶劣,加之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潘新文在巴楚监狱呆了半年后有了打辞职报告的想法,面对他的思想波动,监狱领导多次与其促膝谈心,希望他能发挥专长,在自己岗位上做出成绩。领导的一番寄语也给了他很大信心,现在他已锻炼成长为办公室内外协调的一把好手。
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基层领导班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根据《》和《自治区监狱系统党支部工作细则》,监狱制定了《巴楚监狱监区党支部议事规则》、《巴楚监狱科级领导工作报告制度》等,启动了《巴楚监狱基层党建工作“76256”工程》,争创“十面红旗”活动,使监狱各级领导班子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廉政建设上有章可循,推动了监狱基层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巴楚监狱修订和完善了《监区、分监区职责》,明确工作职能和岗位工作项目、工作概述、工作标准,纠正了职责不清、职能不明的问题。同时,还制定《领导干部带班制度》、《民警工作交接制度》等,明确规定了各级民警的责任,划清了责任界限,实现了责任和权力的统一。
按照司法部77号令规定的程序,巴楚监狱严格办理罪犯的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案件。深化狱务公开工作,积极发挥法律监督、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同时强化监狱内部监督,成立督查组,对民警执法、监管制度落实进行督查。
树立贯标理念,运行《改造罪犯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为进一步推动监狱工作“三化”建设,监狱将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引入到监管改造工作中,对各项执法、管理工作严格按照体系的要求进行规范,实现了工作程序化、任务明确化、责任具体化、分工明晰化的要求。监狱于2004年完成《体系》A版的试运行,现在已经运行到了C02版,使体系全部覆盖改造罪犯工作。
近几年,巴楚监狱以创建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工作为龙头,提升监狱工作水平。按照“硬件要硬、软件要强”的原则,在全部中队(原建制)均达到甲乙级达标中队的基础上,自2003从规范基础业务入手,强化民警执法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增强,不断完善狱政设施。
巴楚监狱始终坚持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中心,拓宽“三课”教育渠道,充分发挥教育改造的治本功能,罪犯的改造质量有明显提高。罪犯思想教育入学率100%,统考及格率达到95%;文化教育入学率达到95%,罪犯脱盲率达到95%,刑满时脱盲率达到100%;技术教育入学率达到95%,罪犯刑满时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社会取证)达到应入学人数的70%以上,顽固型、危险型罪犯转化率达到70%以上,巩固率达到85%。根据调查,刑满释放人员改好率达到92%以上。充分利用女警资源,成立女警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开办沁心广播站、定期制作演播节目、开办心理咨询门诊、开通热线电话、提供法律援助等工作,新收罪犯和重点罪犯的心理档案建档率达到100%,有效地缓解了罪犯思想压力,端正了改造态度。同时,监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做好辅助教育,帮教协议书覆盖率达到85%。
围绕主导产业 优化经济结构
棉花种植是巴楚监狱的主导产业。监狱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这一主题,突出主导产品优势,形成了“以棉花生产为主导,以防护林建设为保障,以养殖业市场化为突破,促进监狱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依靠科技,确保安全,提高单产,监狱经济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十五”初期,棉花种植单产仅为86公斤,通过科技推广和引进的不断深化,到2005年,棉花皮棉单产连续五年创百公斤大关,平均皮棉单产116公斤,较“十五”初期增长30.2%,单产一直位居全系统第一名。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塑
探索
实践
创新
企业文化建塑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03年以来,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洼里煤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打造出了以“艰苦奋斗、锐意改革、拼搏奉献、追求卓越”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人和、无私、自主、自觉”为内涵、以REM精细化管理为主体,独具洼煤特色的强势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在2002年底亏损6000余万元的情况下,2003年下半年,洼里煤矿一举实现扭亏为盈。2004年上半年各项指标更是实现了多项历史性突破,原煤产量达到46万吨,同比翻了一番;销售总收入接近翻了两番,经济效益同比增加利润5000万元,彻底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矿区环境、员工精神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个文明”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一个濒临破产倒闭、人心涣散的矿井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一、打造强势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目标性、方向性和战略性,也失去了立足于现代市场竞争的前瞻性、能动性和适应性。分析国内外先进企业成功的因素,突出企业的文化管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完整的文化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基于此种认识,洼里煤矿将打造强势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并规划实施。
洼里煤矿是龙口矿区最早的一座矿井,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质差等先天不足,企业长期亏损,仅2002年,企业亏损额高达6000余万元,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加之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突出,2003年初又被列入政策性破产行列,人才大量外流,人心严重涣散,企业已经到了四面楚歌、几近倒闭崩溃的边缘。面对诸多困难和重重压力,洼里煤矿通过科学分析和研究论证,并经职代会审议通过,首先确定了“三步走、三步三个台阶”的战略发展规划,制定了从减亏、扭亏到赢利的阶段性发展思路,将实现员工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双建塑”工作的巨大保证作用,通过深入浅出、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和目标激励,有效解决了部分员工思想不解放、观念不转变和固步自封、怨天尤人、精神不振等消极现象,全矿员工树立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意识,思想认识达到了高度统一,步调协调一致。随着一个个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全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士气空前高涨。又通过以学习力打造文化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文化力激活了生产力,提高了企业整体的运作效率,构建了强势的管理文化和执行文化,为实现企业新的目标愿景奠定了基础。根据形势发展和企业实际,在今年7月份该矿首届三次职代会上,又提出了实现洼里煤矿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的宏伟蓝图,并将2005年作为洼里煤矿的开拓之年,使广大员工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了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个即将破产的企业,洼里煤矿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强大的精神动力、先进的文化支撑和良好的舆论氛围起到了巨大的保证和推动作用,这些无不是打造强势企业文化而取得的。
二、打造强势企业文化,必须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
作为一座建矿30多年的老矿,洼里煤矿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在秉承了煤矿企业共性的企业文化特征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底蕴深厚、富有鲜明洼煤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不断有新的突破和升华,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组织、团队精神的作用发挥,突出管理文化和执行文化创新。洼煤文化的核心是“艰苦奋斗、锐意改革、拼搏奉献、追求卓越”,主体是REM精细化管理,内涵是“人和、无私、自主、自觉”,落脚点是凝心聚力、激发员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根本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打造强势洼煤文化过程中,该矿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规划,营造氛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文化归根结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的,必须用有型的管理制度加以整合规划,形成员工共同遵守和执行的行为准则。为此,该矿在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经验,于2003年底制定了一套高标准、高起点,符合矿井实际的建塑规划。以企业文化建塑和学习型企业建塑为重点,按照“理念渗透、行为养成、环境塑造、管理推进”四个方面的逻辑体系,确定了近、中、远期目标规划,使全矿员工进一步明确了建塑的意义、目的和任务措施。同时,要求每个单位都制定出自己的规划措施,广造舆论,在短时间内迅速营造了浓厚的建塑氛围。
2、理念渗透,凝心聚力。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也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灵魂。在参与龙矿集团征集企业理念、标识活动的过程中,洼里煤矿也逐步总结提炼了能够诠释具有30年文化积淀、体现员工意愿和符合龙矿精神、富有时代气息的洼里煤矿企业精神理念,并经全体员工研究讨论和反复归纳凝练,最终确定了“艰苦奋斗、锐意改革、拼搏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以人为本、文化领先、严深细全”的治矿方略,“不负使命,一切为了员工”的企业宗旨,“精细化、高绩效”的管理理念,“安全、生命、幸福”的安全理念,“人改造环境,环境塑造人”的环境理念,“育人选才、 用人尽才”的人才理念,“用户最满意、 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 等共30余条理念。为使集团公司和矿的精神理念深入人心,人人理解,并形成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开展了强力渗透、全面普及企业精神、理念、标识活动,编制了《洼里煤矿企业精神、理念手册》,与《龙矿员工手册》一并下发,达到人手一册,利用各种会议、学习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学习室等宣传教育阵地进行广泛宣传,并通过举办以弘扬企业精神和理念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和一系列全员性互动式文体活动、竞赛考核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教育渗透。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企业文化长廊,建设矿区文化“三条街、一条线”,矿区主要建筑物、会议室、学习室、井下主要工作场所、地面车间等地点,各种精神理念及企业徽志随处可见,大型会议、重大活动以及区队班前会奏唱企业之歌,达到了企业徽志人人佩戴,企业之歌人人会唱,徽志含义、企业精神、理念人人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空前高涨。
3、行为养成,自主自觉。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效果。洼里煤矿注重制度约束的刚性管理和人性化引导的柔性教育相结合,制定了《洼里煤矿员工行为准则》,大力推行“6S”和20要素、岗位禁忌10种行为以及8类30句文明用语,建立完善了目标责任和监督考核运行体系,坚持每天一小结一通报,每月一总结一分析,各项工作效果直接与单位负责人工资挂钩,并追究相关人员连带责任。工作中,以规范区队班前会礼仪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强力实施以人为本的准军事化行为管理,创立并完善了“一唱、二诵、三祝、四学、五讲、六宣誓”区队班前会礼仪程序,“一唱”:唱企业之歌,“二诵”:背诵公司及矿精神理念,“三祝”:对当天过生日、入党或入矿纪念日的员工祝福,并提出工作希望;“四学”:学习上级指示精神;“五讲”:讲上班安全生产情况和当班工作安排、注意事项等;“六宣誓”:全体起立,进行安全宣誓。这种充分体现人本管理的礼仪程序,也得到了龙矿集团公司的推广应用。在推进员工行为养成过程中,注重亲情引导,建立了员工“各种生日”档案、为过生日员工发放纪念品、为不能回家过生日的员工送蛋糕等,并专门为协议工设立了家属探亲楼,实行与正式工同工同酬,良好的感情投资和经济激励,促进了员工行为的不断规范。在强化各岗位规范的基础上,将员工的日常生活行为起居也纳入行为养成管理,员工进入矿区二人成排,三人成行,吃饭就餐、领取矿灯、参加会议、活动自觉排队,基本拒绝了流动吸烟、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员工素质和矿区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为推行精细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4、管理推进,精细运作。推行以“4E”标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REM精细化管理,是文化建塑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为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洼里煤矿专门成立了以矿长书记为组长的推行精细化管理领导组织,以洼煤政字(2004)110号文下发了《关于印发“精细化管理模式”系列管理制度的通知》,建立了全面覆盖的4E标准、考核、奖惩三大管理体系,制定了6S及20要素和十种员工行为禁忌运行办法、准军事化管理制度、班前班后会礼仪、“4E”标准体系、“ABC”三卡、走动式管理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等各项制度机制。在全面实施、强力推行的同时,按照“实用、简化、创新、高效”原则,注重与现行各项制度和现场管理衔接融合,对全矿194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和考核细则进行了修订完善,将原有的定员定额、岗位责任制等制度机制,整合规范为一套科学严密的企业综合管理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全员分层次动态精细化考核制度,即对全矿副科级以上管理人员、班组长、员工及工程技术人员分别按照《洼里煤矿企业综合管理制度》、《班组长考核办法》、"ABC"三卡运行体系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机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考核办法》,进行分层次、百分制动态考核,按照得分多少计算本人工资,对每月评出的优秀员工和最差员工实行重奖重罚,并分别在区队班前会和井口表扬、亮相台进行讲评,同时对连续三个月被评为最差员工要到劳务市场接收自费教育,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严格落实走动式管理,坚持各级领导干部按照4E巡查时间不间断地巡回监督检查,深入一线,深入现场,达到了管理无盲区、监督无死角、考核兑现无漏洞,促使全矿员工真正做到了上标准岗、干放心活,工作不断创新,效率不断提高,实现了企业管理方式由传统、经验式的粗放型向科学型、集约型、精细型、自觉型的重大转变。
5、形象塑造,打造品牌。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对内可以凝聚人心,对外能够塑造美好形象,增强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洼里煤矿以环境整治和文化长廊建设为突破口,在企业经济效益略有好转的情况下,挤出部分资金改善矿容矿貌,大力加强矿区的绿化、亮化、美化和“文化”工作。建成了高标准的员工洗浴中心、员工文化长廊,部分路面铺设了美观大方的地砖,硬化了矿区南公路,矿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绿、亮、清、美、独具洼煤特色的海滨现代化煤矿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加强硬件环境塑造的同时,狠抓软环境的建设,注重员工精神风貌和干部作风建设,营造了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发展氛围。随着企业知名度的扩大,来矿参观的客人逐渐增多,专门成立了兼职礼仪接待中心,积极践行“真诚、文明、周到、完美”的服务理念,树立了洼煤人的良好形象。
6、强化学习,协调推进。学习型企业建塑是提升企业文化建塑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该矿重点抓了以下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强化学习理念渗透。从提高员工思想认识入手,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不学无术、无术无岗、学以致用、超越自我”、“学习是为自己未来投资”、“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等学习理念的渗透。 使“我要学习”变成了员工的自觉行为;二是健全学习机制。建立完善了《矿、区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关于建立学习型党员和党支部的有关制度》等各项推进学习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起“学习+激励”式的管理模式,使员工的学习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创新学习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员工知识竞赛、有奖问答、开辟学习专栏、开展读书学习交流活动,以及组织各种技术比武、劳动竞赛、集中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调动了员工学习积极性,营造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同时还在区队学习室设立了每日一题、寓言故事、员工心得等学习园地,员工在日积月累、寓学于乐的教育渗透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本领,全矿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三、要实现企业文化建塑的不断突破,必须做好结合文章,注重创新
“双建塑”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脱离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实际,双建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工作中,洼里煤矿突出“四个相结合”,注重创新方式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进一步夯实了企业改革发展的基石。
一是与安全工作相结合,靠“严深细全”打造安全长效机制。安全工作是煤矿企业天字号大事。洼里煤矿将REM精细化管理导入安全管理之中,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安全为首”、“关爱生活、珍惜生命”和“安全、生命、幸福”的安全理念,着力构建“严深细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做到管理求严,作风求深,检查求细,制度求全。针对影响该矿安全生产的员工“看惯、干惯、习惯”不规范行为和薄弱的客观基础条件,制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范行为,注重基础”的安全生产方针,将每个岗位的6S行为规范进一步细化,作为员工的基本安全准则,作为安全检查的重点内容,并严格落实走动式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在安全教育中,强化人性化教育引导,创新并推广了“三违”罚款单家属签字、亲人嘱托、协管帮教到家门、党员“零三违”示范岗、责任区以及“三违”人员讲评亮相等做法,提高了员工安全意识。注重用企业文化打造安全质量标准化和双基建设,以素质、技术、责任和质量保安全,创造了稳定的安全形势。
二是与经营管理相结合,靠艰苦奋斗和精打细算创造效益。洼里煤矿的地质条件复杂,煤质差,要想提高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挖潜,降低成本是首要途径。工作中,大力弘扬洼煤精神,让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办矿是洼里煤矿的优良传统,只有始终坚持并发扬这个传统,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统一全矿员工思想的同时,制定了“节支降耗60不准”、“降低成本16条规定”等一系列成本控制规章制度,并将节支降耗、小改小革、收旧利废等降低成本措施纳入员工4E标准考核体系,与安全工作同步监督检查、同步考核兑现,使节约每一分钱、每一张纸、每一个螺丝成为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为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可靠保证。
三是与队伍建设相结合,搭建竞争创造、人才辈出的平台。企业发展以人为本。2003年以来,针对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洼里煤矿以学习型企业建塑为载体,大力实施人才兴矿战略,倡导“育人选才、 用人尽才”的人才理念,积极搭建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平台,完善激励制度,鼓励竞争创造,促进合理流动。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形成了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按照“德才兼备”原则,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彻底打破了干部员工身份界限,并从协议工中选拔基层干部和职工代表,充分体现了“想干事有机会,能干事有职位,干成事有地位”的用人原则。同时,充分发挥“三工并存,动态转换”机制作用,连续三个月被评为优秀的员工以及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优秀成果的技术人才,除实行重奖外,还被列入优秀后备人才库之中,作为干部选聘的重要依据。坚持每半年进行一次干部绩效考核和民主测评,对落后的干部实行诫免谈话直至评定淘汰。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全矿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充分施展才华,推动企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