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产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俗文化产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俗文化产业报告

篇1

关键词 文化新闻 文化产业 文化品位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化新闻,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一样,是新闻报道的主要类别之一。新世纪以来,国家对文化建设空前重视,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在新形势下,文化新闻紧抓机遇,迅速成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本文以综合性报纸的文化新闻为例,从新闻地位、题材范围、文化品位、报道形式等多个方面,探讨当前文化新闻的发展态势,为文化新闻的发展创新提供理论支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文化新闻仅指动态性的新闻报道,不包括静态性的副刊和读书周刊等文化气息浓郁的特刊专刊。

综观当前报纸文化新闻的现状,主要呈现出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新闻地位显著提升

文化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品种之一,国内综合性新闻,传媒机构里大都设有“文化部”、“文艺部”、“文娱部”或者类似名称、职能的新闻采编部门,但是长期以来,文化新闻的地位相比政治新闻、经济新闻而言显得不很重要。新闻学教科书中很少见到关于文化新闻的专题论述,通常见到的是“文艺新闻”。《专业采访报道学》中称:“文艺报道是对文艺领域里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所谓文艺是指“文学与艺术的合称。有时也泛指文化与艺术。”事实上,文艺新闻只是文化新闻的一部分。此外,文艺新闻有时还会与其他相关题材合并共存,有的报纸将文艺与科学、教育集中在一个版面,合称“文教新闻”,有的将文艺新闻与体育新闻合称为“文体新闻”。进入90年代,为了满足大众的消遣娱乐需求,都市类报纸文化新闻的报道重点转向影视演艺圈题材,通俗有趣的娱乐新闻由此兴起并占据了文艺版面的主要地位,有的报纸将文艺新闻改称“文娱新闻”,有的完全改为“娱乐新闻”,严肃高雅的文化新闻则被边缘化,成为娱乐新闻版面“补白”、“插空”的豆腐块,导致报道结构严重失衡,形成了文化新闻娱乐化潮流。有学者指出:“在娱乐新闻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化新闻处于尴尬地位。其一就是对文化新闻重视不够。”揭示了娱乐新闻喧宾夺主的现象。进入21世纪,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人类的灵魂”,做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重大部署。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对文化新闻空前重视,加大报道力度,综合性报纸纷纷开设文化新闻专版固定刊出。以《人民日报》为例,2002年前,该报的文化新闻与教育、科技新闻集中在同一版面。经过调整,至2003年初推出文化新闻专版,通常固定在第11版刊出,与经济、政治等版面相并列。2009年6月就有5篇关于数省文化建设的工作综述刊登在该报头版头条位置。地方党报如《湖北日报》在2006年改版时首次开设文化专版。即使是以娱乐为主打的都市类报纸也开始注重文化新闻。如《华商报》从2007年7月起在娱乐新闻版外开设“文化新闻”版,经常性刊出。该报先后策划了“评选陕西文化十大符号”、“陕西文化强”等大型系列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现象说明,文化新闻告别了一度冷落的弱势境遇,成为当前新闻报道的热点之一,标志着它由相对边缘状态晋升至举足轻重的主流阵地,与其应有的重要地位相符合。

二、报道题材走向“大文化”

从理论上说,文化新闻的报道范围非常广泛,原因在于文化是个涵盖广、内涵深的大概念。文化的定义很多,大体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涵盖了人类的一切文明活动,如《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狭义上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科学、语言等。从新闻实践来看,不同阶段文化新闻报道范围在不断变化。传统文化新闻以文艺题材为主,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领域的新闻。娱乐新闻兴起后。影视演艺圈信息成为文化热点。近年来,随着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文化新闻的报道范围较之以往有了显著拓展,既有宏大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建设、国家重大文化活动,也涵盖了高雅的文物考古、文化艺术、图书出版,同时囊括百姓喜闻乐见的影视动态、文艺演出、名人明星、动漫游戏等等娱乐新闻,广泛涉及现代文化、历史文化、网络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科学教育等社会生活领域的文化现象,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体现出涵盖一切精神文化的大文化格局。其中,影响力较强的新题材有:

1 文化产业。与以往历次“文化热”不同的是。新一轮的文化建设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视为必由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就是大力繁荣文化产业。经过数年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2009年l至5月份,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之中逆势上扬,平均增幅达17%,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缘此,文化产业成为当前文化新闻的重点报道对象。支庭荣曾将文化产业报道大体概括为6种模式:会议模式、取经模式、名片模式、作坊模式、考古模式、圈地模式等,主要内容是宣传文化产业政策、介绍文化建设举措,展示文化建设成就。以《人民日报》为例,2009年6月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江苏:文化滋养万户千家》(6月9日)等4篇分别报道各省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的工作通讯,此外还策划了系列深度报道“我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观察与思考综述”,分别刊登在头版和文化专版上,彰显出文化产业报道的重要性。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也是继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规划之后国家新一轮产业规划中的第一个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就意味着文化产业报道必将持续升温。

2 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世纪以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成为民族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标志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新的高度。基于上述时代背景,新闻媒体加强了传统文化宣传报道力度,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学”报道。“国学”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之魂。新世纪以来,学者们积极倡导国学,高校设立国学院、办国学班,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国学热蔚然成风。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国学发展动态,发挥着推波助澜、营造舆论氛围的重要作用。夙以文化内涵深厚而著称的《光明日报》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不遗余力,堪称样板。早在2006年1月10日。该报创办了国内媒体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学版”,加上原有的“史学”版和“文学遗产”版,一共拥有三块版面直接宣传传统文化。其中“国学”版每月两期,开设了“国学动态”、“国学演讲厅”、“国学访谈”等专栏,多层次

多角度报道国学发展信息、传播国学知识,赢得了海内外文化界的一致好评。

二是传统节日报道。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要求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受此政策引导,每逢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大量节庆报道就会浓墨重彩地出现在报纸版面上,报道内容包括节日风俗源流、群众庆祝活动以及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旅游商业活动等,俨然一席节日文化盛宴。例如,2008年8月7日是传统七夕节,又被视作“中国情人节”,《大河报》紧紧围绕爱情主题推出了新闻套餐,主要包括A33《往事国粹》整版综合报道《七夕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浪漫――奥运会使七夕节备受瞩目》、C06版专题报道《甜蜜蜜》以及C18《鲜闻》,这些内容反映了七夕节带给人民群众的浪漫享受,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活跃民众文化生活起到了切实有效的重要作用。

三是文化遗产报道。文化遗产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所说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民间美术、传统医药等传统民间文化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将“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显示出国家对文化遗产工作的高度重视。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就显著,已经确立了数量可观的国家级、省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昆曲、五台山等项目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6月10日定为“文化遗产日”。从新闻实践来看,报道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申报等方面,包括常见的文物考古报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为例,迄今为止已有多家省级党报推出过大型系列报道,如2006年3月至lO月,《郑州日报》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行”系列报道十五篇,《四川日报》2006年12月25日起至2007年初推出“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南方日报》2009年2月18日起推出《岭南记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这些报道着重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文化意义、未来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许多生存濒危的民间文化,对于及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品位由泛娱乐化走向雅俗交融

文化新闻担负着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具有文化内涵丰富的基本特征。文化品位则是判断一则文化报道文化内涵高低的重要依据。所谓文化品位,是指新闻报道所蕴含的文化份量、文化的价值取向,通常有雅俗之分。具有文化品位的文化新闻不仅能让读者和观众从中获得新鲜丰富的文化娱乐信息,而且获得思想、知识以及审美享受。但是,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从文化新闻衍生出来的娱乐新闻为迎合市场需求,不惜降低格调,以炒作明星隐私、绯闻为卖点,导致一度低俗之风泛滥,严重影响了文化新闻的整体形象。学者们纷纷撰文予以批评,张帆等人提出要“为文化新闻正名”,将它与文化品味低级的娱乐新闻区别开来。事实上,娱乐新闻一般出现在都市类报纸上。即便是在泛娱乐化浪潮中,仍有些报纸一直坚守着文化责任,对肤浅庸俗的娱乐保持着一定距离。如《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等品牌大报的文化新闻以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见长,是精英文化的传播主渠道,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品位高雅,即使涉及娱乐题材。也是以文化视角去深刻解读。各级党报肩负着宣传先进文化的政治使命,对娱乐新闻往往敬而远之。如今,随着地位的提升、题材的拓展,报纸文化新闻的文化内涵日趋丰富,由此推动了文化品位的升级。形成了文化娱乐各执一端雅俗交融的格局。例如,过去党报的文化新闻多以相对枯燥的政策、会议消息为主,现在逐渐增加了文化产业、文化作品、文化人物、学术活动等报道的比重,专业性、知识性、艺术性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强,在“三贴近”报道方针的指引下,报道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文化品位趋向雅俗共赏。都市报的文化新闻继续发挥其轻松活泼的特色展开报道,以此适应大众文化口味,故而文化内涵相对稀薄,文化品位趋向通俗。娱乐新闻经过近几年新闻主管部门的治理整顿,低俗之风有所遏制,有些报道开始跳出隐私、绯闻的小圈。尝试从文化的高度去解读娱乐新闻,实现娱乐新闻的升级转型。例如,2009年初。小沈阳成为娱乐新闻的追逐热点,《重庆商报》连续5天推出以“重庆咋出不了小沈阳”为题的系列报道,对沈阳和重庆的演艺市场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催生“小重庆”。这组报道触及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等深层次问题,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展示了娱乐新闻亦可深刻严肃的另一面。

四、报道形式时尚多变

地位的提升、内容的拓展带动了报道形式的创新。就报道体裁而言,消息、通讯、专访、特写、述评仍是文化报道的基本体裁,但是表现形式已然有所不同,体现出与时俱进、时尚多变的特征。

首先,文化新闻版面丰富,分类有序。随着文化新闻报道资源日趋丰富,文化新闻版面有所增加,往往以一叠多版的体量出现,各版类别各有不同,文化新闻由此进入规模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发展阶段。比如《东方早报》把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相分离,又将文化版面细分为“作家”、“视界”、“舞台”、“人文”、“焦点”,随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增减。《京华时报》将文娱一体,各个版面分别为“综艺”、“影视”、“乐谈”、“胡同”、“资讯”等。

其次,注重策划,营造强效影响。过去的文化报道多为一事一报,单薄零碎。现在,每逢重大文化新闻,报纸就会精心策划推出专题报道,务求做大做强,做细做足。有时则会主动出击,自拟选题,推出系列报道。例如,2009年5、6月。华商报精心筹划了“陕西文化强”系列专题报道,连续刊发了《陕西文学家底大揭秘》、《红色撑起延安文化产业一片天》、《陕西民俗文化需要有心人》、《曲江“模式”+高新“创意”=现代风尚》等重点稿件7篇,报道均设计栏头突出处理,整版推出。对陕西文化建设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引起广泛关注。除此之外,还有报纸开始参与策划、协办一些文化论坛、商业文化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联系。例如,2007年,《华商报》曾经与西北大学共同主办“首届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与会的官员、专家、学者和文化产业界代表近40人就陕西省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进行探讨,引起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