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

篇1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按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三段渐进式教学模式。

(二)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分析,以行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紧紧围绕完成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学载体任务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企业理财岗位工作过程即教学过程,教学载体是27个学习情境,工作任务是高度仿真的62项工作任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从而为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二、课程内容选取

(一)课程内容选取的总体思路 根据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根据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1)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财务管理岗位需求,分析确定的财务管理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有:筹资管理能力、项目投资管理能力、证券投资管理能力、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利润分配管理能力、财务预算管理能力、财务控制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

(2)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包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能够进行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决策;能够运用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方法,进行财务规划与控制;能够正确进行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根据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根据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将筹资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证券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预算管理、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而且为学生考取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课程教学模式

按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单项情境实训、校内模拟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等三个阶段,形成“三段渐进式”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

(一)单项情境实训 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包括62项工作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单项理财能力。每项工作任务都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将每个班分为6-10个学习小组,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6个阶段进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过程如图5所示。

(二)校内模拟综合实训 该阶段可分为项目综合实训和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两项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虚拟综合理财能力。项目综合实训通过创设虚拟企业,模拟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情境,完成从资金筹集到财务分析各环节的综合工作任务。企业经营模拟实训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提供一个完整的仿真学习环境,让学员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培养学生财务决策的全局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感受企业发展的典型历程,感悟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实现知识从分散到综合的初步转化和迁移。

(三)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 该阶段可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达到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真实综合理财能力。

企业认知实习、专业调研贯穿于三个教学阶段中,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实现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课程教学形式

(一)案例分析 采用案例的方法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通过剖析财务管理案例,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二)模拟实训 一是自主构建Excel模板进行财务决策。将在理论课中学过的各种数学模型利用Excel所提供的各种工具转换成计算机模型,并自动进行财务决策。这种方式既大大提高了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也提高了学生利用Excel自主建模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后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网中网财务管理实训教学软件操作。学生通过操作财务管理教学软件,能够体验不同工作岗位上角色,完成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三是证券模拟操作。通过证券模拟软件和网络股票模拟操作,熟悉股票投资的全过程,体验股市的高风险、收益的不稳定,为将来从事证券工作准备条件。四是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训练。学生分别组成若干个管理团队,互相竞争,每个小组的成员将分别担任公司中的重要职位,每组要亲自经营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企业,并要连续从事2至3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企业结构和经营管理的结果将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上,复杂、抽象的财务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科学决策程序。

(三)校外实习 一般有假期实习、基地实习和毕业实习。假期实习是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调查研究一些实际问题或到企业中工作;基地实习是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毕业实习是在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到单位进行全职实践。

(四)毕业设计 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实践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具体取决于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范围内实践财务管理知识。

五、课程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注重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教育教学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由62项工作任务来驱动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虚拟理财情境,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二)案例教学法 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或借鉴经典财务管理案例,每项工作任务都以典型案例引出,经过一个“引出案例—明确任务—分析案例—解决问题—任务拓展”的完整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式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境,设计出形象鲜明的影像、图片,辅之以生动的文字,并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再现教学内容的情境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境下进行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本课程创设高度仿真的10个学习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角色扮演教学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情境中扮演筹资、项目投资、证券投资、利润分配、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等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角色,以提高学生社会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

(五)专家进课堂 根据教学内容,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来学校授课、举办讲座,为学生介绍学术前沿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和经验感受。这样不仅能使该课程教学及时抓住财务管理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而且能让学生间接感受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课程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把多媒体授课、网络辅助教学、利用先进的实践教学软件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程信息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设计虚拟理财情境,实行情境化教学 创设虚拟公司和虚拟理财环境,让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训室或利用财务管理实训软件模拟完成现实财务管理岗位工作,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实现知识能力有效迁移。

(二)利用Excel、财务专用计算器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课程组自行开发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系统,引入财务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实现财务管理决策的自动化和无纸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采用手工计算、创设Excel模板计算和利用财务计算器计算三种计算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在财务管理实训室进行,师生人手一机,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此外,本课程还建有精品课程网站,师生可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互动。

七、课程教学考评方式

考评方式灵活多样,平时评价与集中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考评内容包括校内单项情境实训考评、校内项目综合实训考评、企业经营模拟综合实训考评和校外实习考评四部分,分别占50分、15分、15分和20分。评分依据分为实训态度、实训中的表现、协作精神、作业质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六部分,分别占10分、20分、10分、30分、15分、15分。具体计分办法如下:(1)单项情境实训考评实行分组考评,考评实行百分制,教师考评和学生互评各占50%。其计分公式:单项情境实训成绩=62项工作任务的算术平均分数×50%。(2)项目综合实训考评实行分组考评,考评实行百分制,教师考评和学生互评各占50%。项目综合实训成绩=项目综合实训分数×15%。(3)企业经营模拟综合实训考评实行分组考评,实训成绩由系统自动产生,第一名得15分,每降低一名减1分。(4)校外实习考评,由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校内领队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按个人考评。考评实行百分制,每项实习任务100分。每项校外实习任务成绩=实训基地指导教师评分×70%+校内领队教师评分×30%。校外实习成绩=9项校外实习任务算术平均分数×20%。(5)学生实训总成绩=单项情境实训成绩+项目综合实训成绩+企业经营模拟综合实训成绩+校外实习成绩。

[本文系高凡修主持的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2

关键词:组织管理;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0 前言

国内计算机类和经管类部分涉及信息管理的专业均开设了《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课程。而按我国学科分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归属管理类,这些专业是以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在这些专业的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类课程的课程设计中不仅要在技术上覆盖本课程要求的知识点,把握课程体系主脉,而且还强调以管理和经济等理论为基础,以及强调对国家制定的行业信息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因此,经管类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应在满足组织管理目标和信息需求的前提下,以国家信息标准规范为设计依据来指导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1.1 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对此实践环节的教学大多是参照工科院系的做法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技术轻经管,忽略对组织的经济和管理内容的渗透

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往往参照工科相关专业的做法,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以覆盖课程知识、展现数据库设计过程并通过此过程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和实施的设计过程和方法为目的,侧重于技术实现和细节,而忽略组织的经济、管理过程对信息的需求和规范。

(2)以巩固理论为主,缺乏课程间的关联和应用拓展

《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一直以来固守完成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巩固,放大课程作业量,将知识点串联后自成一体为宗旨,缺乏在专业层面上,把相关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和计算机语言等)关联起来的综合应用。

(3)以虚构项目为主,缺乏对企业信息需求的更准确把握

教学过程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环节, 由指导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基于数据库的软件开发项目, 以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始终, 整个教学过程由项目中的任务来驱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 所采用的项目大多是 "模拟式"项目,而"模拟式"项目不是实际工程所需要的项目, 一般由指导教师给出虚构的项目名称,按功能需求或要求进行模块划分等, 然后让学生模拟其功能进行开发。 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即是常用于设计的题目,而对其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应用则考虑较少。

(4)不完全符合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

在这种虚构的"模拟式"项目的驱动下, 虽然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得到了一定训练, 但并不完全符合经管类专业"培养具有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能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规划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2 解决方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以组织管理为目标的经管类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应采用以下解决方案。

2.1修正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重新研究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要求和目标,在覆盖课程知识点前提下,修订出适合经管类专业的《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充分利用学校实践教学、教学合作单位和老师科研项目,实现从"假、大、空"设计方式向符合实际应用型设计的转变,真正做到结合组织管理目标和信息规范进行数据库设计,将技术与管理并重的思想落到实处。

2.2增加实地调查环节

要抓好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增加实地调查,可用资源除了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外,还可以通过学校设备供应商、外协加工制造厂等单位部门。通过采取多层次的合作,为学生短期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 了解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构成、运作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了解实际业务流程和信息需求,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用技能。对企业常规信息系统(如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进销存系统、网上商店等)进行实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作为下一步数据库课程设计的依据, 以切实解决企业经济、管理目标融入数据库设计过程的问题。

2.3引入行业信息规范和国家信息标准

将行业管理规范、国家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法规、政策与标准融入数据库设计中,扩展数据库设计的范围,将组织管理的实际信息需求与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相结合,设计出既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又符合法规、政策与标准的数据库,为进一步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例如,学生在交警队实习,了解或构建机动车管理系统,则需按照GA23《机动车驾驶证管理信息代码》、GA24《机动车登记信息代码》、GA329《全国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数据库规范》等数据管理规范进行信息结构构建,同遵守《机动车登记规定》和《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对各种业务的流程规定。

3 实施方案

再好的解决方案都需要与之配套的实施办法,才能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落到实处。经我校数据库课程团队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本方案的实施应从教学内容调整、资源融合、激励机制、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入手,解决当前《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其它实践类课程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3.1教学内容调整

对前驱和后继课程进行适当调整,理顺课程间的衔接关系,重新定位《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手段、过程和目标,融入企业需求、信息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的内容,确定本课程面向实际应用的指导思想。

例如,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在进行《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前,应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修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3.2教学资源融合

教学方法、手段、过程和目标的调整,需要重新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为之服务,与以往不同的是,除校内教学资源外,更重要的是校内行政管理部门、校外企业、合作办学单位、校外教学基地及老师关系单位等都是良好的可利用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课程设计能面向一个实实在在的组织,针对实际的组织目标和具体的业务流程,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赋予了课程设计更切实际的意义。

3.3教学激励机制

由于课程设计过程的调整,从"假、大、空"设计方式转为面向具体的实际组织业务,势必增加老师工作量,老师联系其关系单位和落实短期实习同样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因此,院系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对课程实践中,老师所做的工作给予认可,并量化为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加入年终考核中,才能有效地调动老师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及其活动的积极性。

3.4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应改变以往仅根据设计报告书面内容评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结构评分方式,从调研过程、需求报告、设计过程、功能实现、设计答辩等几方面综合考核。对单项优秀的课程设计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设计方案被实习单位采纳的还可得到来自单位的资助,也为更深入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基础,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热情。

4 结束语:

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意见的今天,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使学生形成达到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本文提出经管类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新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加强过程管理, 数据库课程设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侯素芳,任艳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1

[2]陈代武,彭智朝,李曾妍.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05

篇3

[摘要] 课程设计作为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具有互动性强、掌握知识系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优点。这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运用于创业营销课程教学中。论述课程设计这种辅助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创业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程序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关键词] 课程设计;创业营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52?02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作者简介] 潘光杰(1974-),男,山东夏津人,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容易导致教师主导讲、学生被动学的两个极端,很容易造成知识传递的单向,而抑制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有效地实现很好的互动效果。而现在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一般以知识点作为导向,使用的案例多是服务于局部章节的知识点,只是为一个主题来服务,而创业营销企业案例的不可复制性,也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枯燥,缺乏相互之间的配合以及时间的限制,同学们也感觉索然无味。课程设计在理工科教学中作为实际应用的手段被广泛应用,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融入创业营销教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教学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1]。《简明国际本科全书课程》中将课程设计定义为:“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2]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涉及课程类型的选择,课程的组织结构则是指课程内各要素的组合。丛立新教授认为: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包括从基本理念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从课程设计的实际过程分析,根据课程设计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大致可分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设计,完成不同的任务,产生不同的结果。

综上,笔者认为课程设计是以一门课作为设计对象,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各个要素进行选择、组织而有机组合的决策过程。创业营销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有机组合课程各部分内容,促进学生对课程各环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对创业的洞察能力、环境敏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创业营销课程设计的实施程序

“创业营销”课程以创业营销活动为主线,系统地研究创业市场环境分析、创业战略选择、创业商业模式和创业规划、创业企业的营销策略等理论与实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创业营销基础理论和创业营销的方法;同时,强化创业营销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用创业营销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创业者所具备的营销技能。“创业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创业管理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不但需要具有科学性,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创业营销课程设计具体包括建立营销团队、筛选营销创意、设计创业营销方案、评价与讨论等环节。

(一)建立营销团队

营销团队是课程设计的基础,人是营销的核心资源,将上课学生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分成10 个左右的营销团队,每个创业营销团队大约4-5 人。建立的营销团队民主推出营销经理,在营销经理的领导下将团队内同学进行分工,建立自己营销团队的名称、团队组织结构图,初步选定该团队经营项目,该项目必须是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或者产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成立营销团队是创意营销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二)筛选创业创意

创意是创业的基础,也是后面方案设计的基础。筛选创业创意的过程大致是:第一,搜集与整理资料,主要包括产品大类选择、市场二手资料的搜集,一手资料的设计和整理,根据调研结果确认创业营销的产品;第二,提出产品创意: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等手段,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意,每个团队成员根据选择的产品自己考虑2-3 个创意;接着评价创意,团队成员一起把各个成员提供的创意进行评价,排出先后顺序;第三筛选创意,将创意里面大家认可的前3 个创意进行深入讨论和论证,教师可以参与这个过程,选出最优创意;第四形成创意概念,团队成员对创意进行深入分析,反复验证,最终形成阶段性成果,确认各个营销团队的产品概念。

(三)设计创业营销方案

主要设计的内容包括:① 营销战略的选择,战略是创业的方向,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宏观分析工具PEST、行业分析工具五力竞争模型、微观分析工具SWOT 以及STP 战略工具,形成阶段性成果,随之进行讨论和确认,注意分析过程中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例如SWOT 分析中学生经常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分析弄混,优势和机会放到一起等。STP 战略工具也是目前营销中应用最普遍的工具,通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来确认该产品的市场位置,也是后面营销策略设计的基础。② 营销策略的设计,主要涉及到创业营销中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通过对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设计,一步一步让学生掌握策略的具体应用。最终形成一个完成的创业营销计划书。

(四)评价与讨论

评价是对前面所做工作的总结,采取各个营销团队现场PPT 演示演讲的形式,由营销团队做出讲解和说明,其他营销团队对该方案质疑,现场讨论,该团队回答其他团队的质疑,教师根据演示和现场回答两部分对各个方案打分,做出评价,最终评出优秀营销团队。学生对自己创业选择的产品进行总结,总结得失,提高其应用能力。

创业营销的课程设计方案可以参与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新加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电子商务挑战赛以及挑战杯等国家级大学生大赛,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并且有很多学生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竞赛大奖。

三、创业营销课程设计实践的效果

创业营销作为一门应用实践性课程,课程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根据我们的实践,在试用课程设计的班级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8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对掌握所学知识帮助较大;7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6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对自己以后工作有帮助。从统计结果来看创业营销应用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同学们的认可,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势表现在:①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②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③ 增进了学生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④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⑤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创业营销课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问题

课程设计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选择的课程设计的产品和创意千差万别,对教师的知识和操作提出挑战,指导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企业运营知识,指导老师要对很多行业和产品有全面的认识,否则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就会出现不知怎么判断的问题,无疑会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教师掌控进度问题

教师应掌控各个营销团队的阶段性成果。创业营销课程时间教学周期(18 周)较长,课程设计只靠课堂时间没法完成,因此需要学生在课余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资料和讨论,而阶段性的成果就能看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营销团队的合作情况,根据运行情况来调整营销团队的分工情况。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做到课程设计的完成进度与教学同步。

五、结语

从实践来看,课程设计研究有助于改变目前教与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也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将学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教学设计方面,课程设计研究可以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创业营销知识不但要组合在一起来应用,而且要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创业营销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营销能力和素质。所以课程设计在创业营销中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

篇4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旅游管理专业由原来工商管理门类下辖的一个二级专业升级为管理学科下与工商管理门类并列的一个独立门类,并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四个二级专业。2015年7月,国家旅游局的《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开办有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增至565所。这些变化和数据凸显旅游学科地位的提升和旅游行业对高等级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是我国旅游产业稳步迈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必然结果。然而,高校与行业之间的供需错位问题仍然是一种现实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无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应该成为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1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基本要求

课程体系是一个指向特定目标、体现特定价值、担负特定功能、具有特定结构的“知识-技能”组合系统,其是社会需求、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集中表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1契合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任何专业而言,课程体系都必须依据培养目标来制定。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旅游类专业认同感和远大的职业抱负,掌握系统的旅游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具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旅游类企业中高级管理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既要与专业所依托的管理学科相协调,又要适当对专业知识边界进行延展,还要强化德育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2适应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需求心理

合理安排不同课程的学习时序,也是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笔者基于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认知和“以学生为本”的出发点,提出大学生学习生涯的“需求阶段理论”,即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知识需求心理会不断的产生变化,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面临的知识领域和学习兴趣也不尽相同,学校提供的课程内容只有适时满足了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需求,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因此,不同年级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一年级着重于专业指引和专业兴趣培养;二年级着重于拓宽专业认知面;三年级着重于专业知识深化;四年级更多地通过长期连续的实践来具化专业知识。当然,由于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特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流程设计显得尤为必要。

1.3体现出平台化与模块化的特点

由二级专业上升为学科门类后,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计自然也应该体现出“旅游大类”的平台化特征和“宽口径”的模块化特点。平台化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来设置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属于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反映了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模块化则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趋势来设置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模块,旨在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解决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宽口径和社会具体分工的接口问题。

2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方案

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兼顾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科共通性,又要体现出专业知识领域的差异性;既要形成由浅入深、梯度推进的理论课程体系,又要做好知行合一、长短结合的实践教学安排;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关注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2.1理论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理论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具有课程门类多、课时量大的特征。对于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旅游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育人指南》或《国家标准》来进行。

2.2实践性教学环节优化设计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就时间长短来说,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分为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短期实践性教学环节穿插于平时的理论教学之中,主要有课程设计、企业观摩等形式,旨在让学生对本专业的社会实际有一个感性接触;长期实践性教学环节则需安排一定的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参与工作模拟或企业实训,使之进一步对专业实际有一个理性体验。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类型的旅游院校,如部属重点院校、省属地方院校、具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等由于政策倾向、师资力量、基础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必然有所差异。以上方案仅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一般性参考,每一所旅游院校都应结合自身实际,在此基础上形成特色鲜明、体系完备的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3刘爱利,张一凡,姚长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规律探讨———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

4周霄.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理念创新[J].当代经济,2015(1)

篇5

[Keywords]NetworkedEducation,TeacherTraining,OnlineCourse,DesignStrategies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在网上远程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网上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并藉此提出了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在实践层面上,作者在文章末尾提供了一个课程设计的范例。该范例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不但是文中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更为网络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网上课程模型。

[关键词]网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教育部正在实施一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0年9月初,本人应邀为项目评审专家做了一次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讲座,就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发表个人之见,不料受到好评。本文主要是根据此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的,首先从分析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并提供了一个基于这些原则的网络课程设计范例。

一、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了能够设计有效的网络课程,首先应该了解网络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懂得网络技术能够给学习带来哪些特别便利条件。笔者将网络教育的主要特点归结为四点:

1.资源共享:

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物理器件硬件设备等,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则是指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人力资源则通常包括具备或开发或建设或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的个体,如网络硬件结构设计、维修人员、网络系统开发人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人员、教育网页开发人员、网络用户等等。在这三部分资源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因为其他两部分资源是为信息资源的建立、传播和利用而服务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

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下表显示可以用于支持各类教学活动的部分网络信息工具。

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现在虚拟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校外模式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无缝连接新型教育系统。对于实力较强的学校来说,这种双重办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优势,现在国家鼓励重点院校开办网上远程教育是一个明智之举。

3.多向互动:

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动。图1显示这种互动模式。

4.便于合作: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二、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可以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学习熏陶的教师们无疑会转而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带宽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3.以多元载体为环境

网上教育不应该排斥其他媒体,特别是书本和光盘,可以作为离线学习资源。将离线资源与网络课程相结合,一是可以弥补目前网上中文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可以减少网络信息传输的负担,三是通过减少在线学习时间而降低费用。因此,我们主张采用网络、书本、光盘三位一体的学习媒体配置(图2)。

4.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抓手

在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更应应用案例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Internet上有许多专门收集教案的网站(例如:/edu/lessonp.asp,/,utexas.edu/world/lecture/,/lessonplans/),其中存有成百上千个中小学学科教案,可以优选出许多可供教师培训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

6.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足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蓄力量。

9.以结构化评价为特色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通常采取客观性评价办法,利用大量选择题型的测试方式。这种基于简单行为反应的测试方式证明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革新的测试理论主张采取面向绩效的评价,不但要知道学员做得怎么样,还要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对于网上教育来说,比较易行的方法是依据学员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课程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称之为量规。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确定评价的结构分量,并具体规定各分量的评分等级。有了这种量规,就能大大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不但可以教师评,而且可以让学员自评和同伴互评。如果事先公布量规,可以对学生作业起到导向作用。

10.以电子学档为管理手段

网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建立和维护学员的电子学档来管理学习过程。电子学档可以包括学员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选集等。

三、网络课程设计案例

为了便于示范如何运用上述原则来设计网络课程,笔者用自己承担的一门网络课程为例,在此展示此课程的基本结构(图3)。本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主要特点是:

(1)基于资源库的课程组织:这个课程按内容专题组织成为若干模块:各模块采取网页结构,并且与教学案例库、常见问答库(FAQ)、评价量规库、媒体素材库、参考文献库以及作业工具库相连接。

(2)基于电子学档的管理:本系统用电子学档记录学员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支持面向过程的学习评价。

(3)开放式信息库结构:系统允许教师将优选的学员优秀电子作品上传至案例库,也可以将学员中提出的常见问题加解答后作为新的FAQ存入答问库。

(4)多向互动与合作学习:允许学员利用网上异步的及实时的通讯工具,与在线同伴合作学习,或者与在线教师和在线专家进行信息交流。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在网络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由于这些研究和实践都属初步阶段,文中观点肯定有许多值得商权之处,仅作引玉之砖而已。

参考资料

篇6

关键词:培训管理 课程设计 实践能力

《培训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而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可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设计的要求不够规范,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为此,我们认为,改革不合理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模式十分必要。

一、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程序设计及考核评定等方面的综合思考,其指导思想是将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总体指导思想。具体来说,从学院具体的办学定位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通过合理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希望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其自身素质,努力培养更多一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二、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思路

培训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从多年的教学过程来看,现行的教学活动基本上还保留着传统偏重理论教学的设计体系,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符合,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培训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让学生能够在教室里模拟体验企业培训,掌握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培训方法与技术,体会其中的理念、原理和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对模拟培训过程进行周密的设计。提供参考选题,将学生分组,使其共同参与完成任务,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通过各组轮流进行模拟培训,学生既可体验培训师,又可扮演培训对象,从而对企业培训的全过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

其次,提供良好的开展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条件。选择相对独立的、宽敞的教室;准备必要的器具,以及教学所必需的多媒体设施。有时会结合学生培训内容与方式的设计,提供与之相配套的道具,保证其培训的顺利实施,甚至有时会根据需要,选择到户外去上课,进行体验式培训的开展。

最后,小组同学进行课程设计的展示,要求组内每位成员共同参与。小组同学齐心合力将共同设计的培训项目计划加以实施,其他同学模拟培训对象,积极配合参与,谈自己参加培训的收获与心得体会,同时对展示小组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意强调学生体验。实施人力资源培训课程设计应避免纯理想化、抽象化的教育,强调亲身实践与体验。实践与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领域、展示才华智慧、促进交流学习。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创新,鼓励创新,给予学生参加活动的自、表演权,从而丰富学生体验,使其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

三、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步骤

1.准备阶段。第一,提供课程设计的参考选题。在课程设计之初,由指导老师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提供课程设计的参考选题。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选题形式多样,具体如下:第一,案例分析。结合公司具体案例,帮助其确定培训需求、拟定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第二,体验企业培训师。以某企业培训师的身份,为员工开展相关培训。第三,游戏的方式开展培训。包括游戏的设计、组织、实施及评价。第四,知名企业培训经验分享与互动。第五,多种培训方法的应用等。学生可从以上形式中任选一种,也可自行确定选题。第二,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全班同学自由分组,分组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每组最多不超过6人,自由组合,分工明确。

2.实施阶段。小组同学团结合作,实现课程设计全过程的参与,包括确定选题、收集素材、拟定培训计划、制作培训PPT、模拟实施培训、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围绕培训主题制作PPT,并模拟实施培训。每次课由展示小组模拟开展培训,其他同学扮演培训对象接受培训。这样,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既体验企业培训师又体验培训对象,实现角色互换,更好地体会企业培训的精髓。

3.评估阶段。每组课程设计任务完成之后,班里的其他同学对展示小组进行打分,按总成绩排名次,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每组模拟培训后,将本组培训PPT(在最后一页注明队员的具体分工)交给老师,老师将根据作品的完整性、正确性、独创性、美观性、参与性,开展模拟培训的先后顺序,并参考其他同学打分的平均分,以及模拟培训过程中每位同学的表现情况来综合评定小组内每位同学的培训管理课程设计得分,课程设计分数计入平时成绩。同时,对各组模拟培训过程及效果等进行综合评判,对反映出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

四、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

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技能的养成,此评价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在学生课程设计的成果中选取较典型的设计方案和较好的方法在全班进行点评,借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者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有四项指标做参考:一是每组的精神面貌,队员参与程度,占10%;二是PPT制作的完整性、正确性、独创性、美观性和实用性,占30%;三是每组组员的表现:时间适当、口齿清晰且表达流畅、动作表情适宜、能够很好发挥、幽默风趣,占30%;四是互动环节: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其他同学的参与情况等,占30%。当然,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综合打分等,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最后,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后,要对设计的全过程做小组总结。可通过课程设计答辩会或小组成果汇报会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完善之处讲出来,引发全班同学的共同思考,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思考,从而集思广益,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共同进步。

综上,在具体的培训管理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只是起着启发与引导的作用,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和传递,而且要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的发展。在如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校教育相对滞后于该学科的发展。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因此,贯彻落实实践教学的原则,重视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对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金涛.培训与开发(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鲍立刚,覃扬彬,覃学强.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演练[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林媛媛.企业培训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高校 物流 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

随着物流业在我国的蓬勃兴起,物流教育自2002 年以来迅速升温,目前我国能够提供物流教育的高等院校有200 多所,在校接受物流教育的学生达50万多人。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该特别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深化物流实践教学改革、提高物流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效果是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笔者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于2011年4-6月对河南省20所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对调查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一、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基本状况及实践能力

(一)物流教师的专业构成

河南省高校的物流教师大多由相关经济管理类专业、机械专业转行而来,毕业于物流专业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小(见表1)。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为例,目前该教研室共有8名专任教师,其中1人毕业于物资管理专业,3人毕业于管理科学与工程,2人毕业于经济学专业,1人毕业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1人毕业于机械专业,没有一人毕业于物流管理专业或物流工程专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校招聘教师一般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而物流专业在我国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专业,每年毕业的博士和硕士很少,因此很多高校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担任物流教师。

表1 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专业构成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数据。

(二)物流教师的学历及职称结构

河南省高校的物流教师大部分为硕士学历,博士学历及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见表2)。例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8名专任教师中,1人具有博士学历,4人具有硕士学历,3人为本科学历。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教师当中,中老年教师大多为本科学历。

表2 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学历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数据。

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均衡,副高职称教师和中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较高(见表3)。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为例,目前8名专任教师中,1人具有教授职称,4人具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2人为讲师职称,1人为助教职称。中、高级职称教师所比例大,反映出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整体教学、科研能力较高。

表3 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职称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数据。

(三)物流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从调查情况看,河南省各高校物流教师基本不具备实践教学所要求的实践技能或能力较差,多家院校呼吁要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很少,真正来自于物流行业或岗位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从企事业单位招聘或调入的教师占物流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到5%,曾经有过在企业兼职或挂职经历的教师占物流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到10%,而且兼职或挂职的大部分不是物流岗位。二是持有物流执业证书的教师很少,具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实际经验的教师非常缺乏。目前河南省高校的物流教师大都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基本属于纯理论派,几乎没有物流实践经验。只有极少数教师持有物流师或高级物流师证书,经历过物流工程实践和技术应用锻炼。因此,河南省各高校急需一支职称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教师队伍,以结合企业实际需要进行物流实践教学。

二、河南省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不健全,利用率低下

笔者调查发现,虽然各高校都很重视物流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方面也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问题是,大部分高校的物流实验室仍处于建设阶段,设施设备不完善,加之难以承受设备运行、维护产生的经常性费用以及缺乏专职实验教师等原因,致使物流实验室及其设备在大部分时间成为摆设,教学利用率很低,难以满足学生掌握物流新技术、新装备的需要。例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我省最早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近年来省部共建项目在物流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500多万元,但是由于缺乏专职的实验教师,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又没有固定出处,因此许多实验课开不起来,设施设备大量闲置。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参观式实习”效果不佳

一是一些高校没有建立稳定的物流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分散、临时性较强,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实践教学效果较差。二是“参观式实习”效果不佳。出于减少风险的考虑,大多数企业不愿让学生参与实际物流运作或管理过程,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只能隔着玻璃或围栏远观,基本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状态。即使部分企业同意学生近距离参观,为了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或者防止商业机密泄漏,一般也是在实际流程没有运作的情况下进行的,收效较小。

(三)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存在物流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模式不稳定和实践课程设置混乱等现象。实践课往往依附于理论课,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教师根据需要自行安排实践课时与内容,其最大弊端是实践项目和实践要求往往由理论教师确定,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费力的实践项目往往得不到落实。实践内容多以演示和理论验证为主,缺乏设计、综合应用和创新型实验。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实践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操作技能较差,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三、改善高校物流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走出去”、“引进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物流实践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因此,要着力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在提高教师职称、学历层次的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兼职或挂职,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服务于物流实践教学。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虚拟岗位轮换机制,定期与企业进行专业人员交流,分期分批安排物流教师去企业实训基地挂职锻炼,并及时轮岗,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保持优良的师资资源。

另一方面,可以招聘一部分有物流从业经验的兼职教师,邀请物流企业的优秀从业人员定期到学校举办座谈会、报告会等,及时传递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增强学生对物流行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认知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物流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各高校应结合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物流实验室建设。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先建设核心部分,再依次建设其它部分。物流实验室要能够模拟和演示物流流程,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要保障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经费,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物流实验室要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机会。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可以为企业和学校提供双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订单式物流人才,企业可以将高校作为骨干培养、员工培训和科研开发的依托,实现双赢。

(三)深化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参加物流项目

实践教学可以借助教师的科研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实际科研工作中来。可以对物流专业学生实行导师制,让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物流课题和项目,由导师带着学生到企业里共同实践,这样既实现了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又培养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研究能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其教师主持的河南电力物资公司应急仓库项目、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物流园区项目、河南物资集团物流发展战略规划项目中,学生参与了前期调研、数据统计、可研报告编写、规划设计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完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课程

各高校应根据招生规模和学生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系统,包括课程总体结构、课程类型和内容等诸多要素。在制订物流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将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能力层次,合理安排到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创新制作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形成科学、规范、全面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另外,为了保证物流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教学体系按预定方式运行,各高校还需要建立一套公正、实效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形成定期由学生自评、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学校指导老师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鲍玉鑫,刘家枢.物流管理教师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情况调查――以辽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0(1)

[2]甘红云.关于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7)

[3]黎冰,武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物流技术,2010(1)

[4]梁子婧.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09(12)

[5]王永刚.面向企业的物流规划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2010(7)

1本文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施途径改革方案;项目批准号:ZHJY09-01-25)。

篇8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建设市场上所需要的不仅是单纯只懂技术的人才,而是需要懂技术、懂法律、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正如中国科学院路甬祥和浙江大学王沛民在《工业创新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工程,它自古以来就是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的实践。它包含非技术成分,例如经济、政治、人文社科。技术里头既有科学原理也含有非科学因素(经验的、经济的、道德法制的、艺术的、社会传统的等等)或尚未发现的科学道理,它们以综合应用的目的联结成为一个工程整体,文献里现在多用seamless和holistic等词来形容它。”这段话告诉我们,在工科教育中除了要开设诸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这类工程技术的课程外,还要开设一些工程法规、工程经济、合同管理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择业范围从单一的设计人员向具备专业基础的经营管理人员拓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建筑经济与管理是研究建筑工程经济和建筑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建筑工程经济学主要是以建筑工程项目为对象,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以及建筑企业的经营效果等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以期达到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有机结合。建筑企业管理学主要以建筑企业为对象,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对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以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质量优良、经济效益好的目的。鉴于建筑经济与管理课对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性,本文拟从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与该课程的关系入手,探讨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现状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存在着重专业技术课、轻经济管理类课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课时间不合适建筑经济与管理课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而此时正是大四学生考研、求职的忙碌期。教室里空空荡荡,只有少数学生在听课,其中部分还在看考研的书,部分人在消耗时光。2.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学了大量诸如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之类的课,也做了几个这方面的课程设计,所以思维的惯性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建筑经济与管理课列入可学可不学的范畴。有些习惯了计算弯矩、应力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学这门课,他们还试图在教材里寻找公式和例题,照着某一个模式去解题。3.课程设置的偏向性纵观整个四年的课程设置,工程技术类课程占了绝大多数,8个课程设计中只有1个是属于经济管理类的概预算课程设计,最后的毕业设计更是倾向于结构设计,毕业答辩时的提问几乎都围绕着结构设计,偶尔涉及建筑设计和制图。这种教学上的偏向极大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4.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措施

1.调整课程的开课时间

以我院06级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为例,军训结束后开始进行为期14周的学习,总学时234,周学时16.7,其中数学80学时、建筑制图50学时、英语类课程60学时、其它类课程44学时,白天的多数时间学生都无课可上。而那些03级的大四学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总共8门专业课,总学时280,周学时21.5,另外还有3个课程设计。学生忙得晕头转向,考研、求职、读书,一个都不能少。针对这种前松后紧的现象,建议学校在大一时就开设理论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将专业课的教学适当提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能较早认识所学专业,也可以避免日后大量专业课与考研、求职在时间上的冲突,既保证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也兼顾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第1个学期大量的空闲时间也不利于高中与大学教育的平稳过渡。那些十八、九岁的大孩子,远离了父母的管束,面对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大城市五光十色的诱惑,会逐渐养成懒散的习惯,将多余的精力花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在前两年打基础的阶段将课程设置得饱满些,不要将大量的专业教学都压在后两年。

2.改变轻视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观念

在毕业设计前安排学生进行侧重于经济管理方面内容的毕业实习,如到施工企业去了解他们对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投标的决策过程,企业的日常管理;到设计单位去看对初步设计方案经济性的比选;到建设单位去了解一下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的经济效果分析等,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大,实习也方便。实习完毕后,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并进行答辩,避免使实习流于形式。这样就可以将土木工程学生的三大就业方向(设计院、施工企业、咨询管理部门)通过一个毕业设计、两个实习体现出来,改变学生和老师唯设计独尊、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观念。

3.从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加速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队伍素质,推进深化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对外开放,国家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目前与土木工程相关的执业资格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笔者向学生推荐造价工程师这一执业资格,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就业面广只要是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建设、设计、施工、工程造价咨询、工程造价管理等单位和部门,就必须在计价、评估、审查(核)、控制及管理等岗位配套有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结构工程师之于设计院、建造师之于施工企业而言,造价工程师的执业涵盖了建设领域的各个部门。(2)报名参加考试的时间相对较早工程类本科毕业后工作满4年可报考一级建造师;满4年可报考造价工程师;取得中级职称后满3年可报考监理工程师;评估通过并在合格有效期内的具有工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已通过基础考试且职业实践不少于4年的情况下可以报考一级结构工程师。相比较而言,造价工程师考试报名对工作年限要求较短,有利于学生及早考试通过。(3)考试难度相对较低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考试难度相当,且有部分科目是共通的,而结构工程师的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涉及到的科目达二十多个,如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测量、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等,还涉及十几本规范和规程,比前面三种执业资格考试难度都要大。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从事设计工作的毕竟是少数,从事施工、咨询、管理的是多数,因此从考试难度、就业面、社会需求及与课程联系的方面考虑,笔者向学生推荐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只要在建设领域内工作,就免不了要走执业资格考试这条路。及早向大三、大四的学生宣讲这些情况,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选择就业方向。事实证明,这样的引入是有效的。很快就有学生询问考试内容、试题类型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学生希望能尽早参加考试。其实,考试是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的有效手段,另外,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不仅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重,也可以由人及物、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篇9

【关键词】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物流专业;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动企业的积极性”[1]。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已上升到职业教育的政策层面,其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偏重课堂理论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技能匮乏。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总结了“岗位导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际运行中初见成效。

1.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内涵

所谓双主体育人模式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承担高职教学工作,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体现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是《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若干原则的具体体现[2]。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校企合作之主体问题存有异议。其中有“主体多元化”、“政府主体”、“学校主体”和“双主体”等四种观点[3]。“双主体”论更多地是从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对政府主体或学校主体的有益补充。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所谓“双元制”,就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在“双元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

2.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物流专业的改革

2.1 继续深化“岗位导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提出的“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以企业物流为主的“专业+项目+公司”人才培养新渠道。根据行业发展动态,以合作企业海程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储物流、苏宁电器等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主,聘请社会物流行业专家,分析、研究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培养方式,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海程邦达公司是一家从事国际货运的专业公司,主要需要能从事报关报检的专门人才。因此,在校企双方讨论人才培养方案时,就确定了以培养报关报检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整体专业设计方案。学院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开课方案和实习实训方案,以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培养的特定需求。

继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2+0.5+0.5”的校企育人机制。前两年进行“校内理实一体、校内外工学结合”的培养,第五学期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企业见习、岗前强化训练及职业资格考证,第六学期由专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即2+0.5+0.5)。学生毕业时达到公司职员的标准,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公司相应的职员工作。同时,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采购师职业资格证书、叉车证等证书考试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2 校企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模块式为基本结构,以职业标准岗位工作过程能力要求为项目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为实训的主要手段,重组课程和教学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图1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2.2.1 基于物流岗位能力需求,整合开发物流课程体系

按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项目组成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对物流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归纳形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人员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指导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同时,按照不同行业的职业标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纳入整个课程体系。

2.2.2 基于物流岗位工作过程,构建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

依据物流岗位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点,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核心能力,围绕核心能力建设优质核心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与海程邦达、中储物流有限公司等不同经营类型的物流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项目组,确定《仓储与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3门与实践结合紧密、有代表性的的课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通过对工作领域、工作行动能力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形成专业资源库、课程标准、精品课程、教学素材库、试题库、技能鉴定与考核标准、技能大赛方案等系列成果,力争达到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要求。

2.3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学生实训条件

2.3.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学院结合陕西省政府《关中—天水经济发展规划》中陕西物流行业的发展规划、国务院对西安国际港口城市的定位,以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实验室的四大功能区域:物流综合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沙盘演练实训室、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其中,物流综合实训室组建仓储、生产、运输等基础设施设备,满足学生对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需求;国际物流实训室模拟海关、商检、企业,开展国际货代情景教学;沙盘演练实训室综合国内外先进的物流园区、港口物流的沙盘模型,供学生教学参考用;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整合多种信息系统软件,提高学生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3.2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凭借科学的合作模式,海程邦达已经成为我校物流专业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借助海程邦达、中储物流等企业的物流实体运作平台和经营资源优势,建立布点合理、功能明确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学院将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2013年底新增3个校外物流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的平台。

2.4 校企共建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的建设思路,全面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行(企)业引进或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和实践操作等能力。坚持“三个项目”建设和“两大内涵”建设,采取引进、培养和外聘相结合,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职业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双师”结构团队。

2.4.1 实施专业带头人建设工程

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考察、学习、交流、实践锻炼等途径,使其具有专业规划与设计能力、教研教改规划与主持能力、科技创新课题(立项)与项目主持能力、校企协作组织能力、教学团队培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等,促进专业发展。聘用1名行业或企业知名的物流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理论培训,使其掌握职业教育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指导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2.4.2 推进骨干教师培养进程

对现有的教师从行业经历、专业进修和专业研究的角度进行培养,派出教师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物流行业发展的研讨会、交流会,到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各种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专业实践应用能力。2011年暑期,学校组织物流教研室全体教师到海程邦达公司总部所在地青岛进行了为期15天的集中培训,由企业高级培训师对教师进行了物流企业管理实务培训,并深入考察了青岛港的实际运行,大大开阔了教师眼界。到2013年培养5名、引进3名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能起到显著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

2.4.3 优化“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

学院已经建立了“教师实践锻炼制度”,要求专职教师每年1个月的工作实践,两年内累计不少于2个月,培养熟悉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的“双师”素质教师。切实做好企业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管理,确保教学任务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专业教师结合专业教学需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执业资格证书,2013年专任教师实现7名教师取得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70%。

3.结语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探索之处。但从目前的推行效果来看,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为培养更多物流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后,我院还将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发展陕西物流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黄少容.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9.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 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4]张登宏,方桐清.“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企业学院”进校园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本文系陕西省科技厅基金项目资助文章(项目编号:sgh12582),项目名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一体化研究——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个案。

作者简介:

篇10

发起于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University,AAU)的奥尔堡PBL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指导思想、以项目工作为重要环节、以团队合作为主要方式、学生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个体经验中自我建构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内涵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1.开放式动态化的课程设置奥尔堡PBL模式的课程设置主要由学科课程、项目课程和项目工作三要素构成。其中,学科课程是有关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单独进行考试;项目课程则是与项目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对项目工作有直接支撑;项目工作作为探索实践部分,是学习和考核的重要环节。教师会在学期初的课程中提出一些与本学期项目工作相关的“主题”,学生可以从课程的主题中获得灵感,然后,根据各自的专业兴趣进一步讨论项目的选题。在明确选题后,学生会自由组合成项目工作组,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奥尔堡PBL模式的课程内容是在“主题”范围内的开放系统,直面“变化”、“干扰”和“问题”,当学生发现自身经验与实践之间产生冲突时,课程系统会转变和重组,反映出课程系统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2.鼓励知识构建和探索实践的教学模式奥尔堡教学模式的鲜明特色在于,项目教学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起点、以项目工作为重要环节,将知识获得与知识应用相结合的探究型学习模式。在研究探索过程中,教师会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学生自己负责项目工作的进程,并准备期末评估的项目报告。整个项目工作通常分三步完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项目报告。项目工作组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文献搜集和整理,开展实地调查和实验,寻求项目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体验团队沟通、协作和管理过程,最终形成书面报告以反思项目研究过程,在考核答辩中实现对项目工作的发展和完善。奥尔堡课程模式,将跨学科的项目教学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能力。所以,奥尔堡的课程实施过程是一次“理性探险”过程,也是师生互动对话、重建民主和平等社会关系的过程。

3.反思和发展相结合的考评机制与传统考评方式不同,奥尔堡模式的评价机制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其中,对项目工作的考评是奥尔堡模式最重要的考核内容,学生要提交完整的项目报告来呈现学习进程记录,通过陈述与答辩对项目工作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下一个项目中做得更好。较之量化的客观静态评价方式,奥尔堡模式的考评机制具有一定的描述性和弹性空间,重视对研究过程和发展性对话的反思,将考评作为一个新起点,而非项目工作的结束,能够激发新的研究思路。

二、奥尔堡PBL模式对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的适用性

1.对调整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将学生创意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养成放在重要地位网络营销教学注重对现实案例的追踪研讨,为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引入奥尔堡PBL模式,可以激发师生的创意灵感和探索精神,在平等对话、研究比较和深入反思的过程中,实现对网络营销知识的体悟和自我构建。奥尔堡教学模式在对话中生成“歧见”和“创见”的教学组织过程,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新认知,促进学生在网络营销学习中由知识世界向意义世界的转向,因而网络营销的教学目标也更倾向于培养营销创意能力,以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2.对拓展教学形式的适用性,项目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网络营销创意项目的策划设计作为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对项目教学的科学设计、引导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入奥尔堡教学模式,恰逢其时地给出适用的方法和经验借鉴,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网络营销项目策划的科学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人力资本保障。

三、引入奥尔堡PBL模式的网络营销创意项目教学策略

奥尔堡PBL模式对网络营销的教学改革,以创意项目工作设计为核心,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其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1.关注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教学目标(1)发展自我构建知识能力。网络营销教学以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为目的,知识领域的拓展、研究视野的拓宽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学生的知识自我构建能力。为此,课堂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都要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激发学生创意的项目教学可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2)培养创意思考力。网络营销课堂教学融入营销学、管理学和网络技术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所以,培养学生对网络营销的观察思考力,进而形成新方案的创意思考力,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也是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3)落实设计执行力。以创意项目工作为契机,培养学生创意灵感、策略计划落实执行的能力,使学生的沟通、协作和管理能力都得到锻炼,这既是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构成,也是教学目标调整的动力。以问题为导向,进入创意项目工作背景,将创意思想“落地”,提高学生的计划执行力作为更高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2.构建以创意项目工作为核心模块的课程设计奥尔堡PBL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主要由三类核心模块构成(如图2所示)。(1)主干教学课程模块。网络营销主干教学课程围绕核心理论框架和教学脉络,从课程导论切入,包括网络营销市场调研、战略规划和网络营销组合策略、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网络品牌管理等多项专题研究,成为支撑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框架构成。该部分模块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脉络主线,帮助学生理解网络营销课程主题、基本理论和前沿动态,包括对网络营销研究方法的探讨,为创意项目工作的开展打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2)创意项目工作设计模块。这部分是课程创意教学改革的核心模块,鼓励学生根据研究兴趣,进行网络营销项目开发。教师根据课程的主题和前沿发展态势,给学生提出研究方向和选题建议,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随着主干教学模块的推进,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设计方向愈发明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创意项目的工作选题,确立任务目标。学生需要组建项目团队,根据团队成员特长进行工作分工,按照预设的项目工作进度进行实践探索。项目的创意过程,是学生将课程理论与实际问题对接反思的过程,更是自主建构知识的契机。[6]教师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给出指导建议,重在启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帮助学生探索创意实施的路径。创意项目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对话,教师既是创意探索的指路人,也是探索过程的跟随者,为创意项目推进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3)动态化教学补给模块。奥尔堡PBL模式的特色之一,是项目课程设置的动态化和开放性,其对网络营销创意项目教学的启示在于,有必要根据项目需要来设置动态化教学补给模块,包括项目工作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实证研究法和网络营销前沿专题讨论。如果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可用于教学补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项目探索中进行自我知识构建,完成对意义的追寻和反思,甚至尝试新的理论构建研究。可见,创意项目教学的成果不仅包括项目设计本身,更伴随着理论探索的新发现,动态化教学补给从教学内容的灵活设置方面提供帮助,体现课程内容设计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3.组建创意项目小组,支持教学探索根据彼得•圣吉(PeterM.Senge)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观点,[7]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爱好和兴趣组建创意项目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和研究进度,以特色化项目选题为起点,进行创意雏形论证和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共同探索和研讨实现计划。项目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成员在进行项目创意设计的同时,模拟实战工作绩效的管理,既是学习研讨团队,也是工作效率团队,从搜集资料、案例经验整理、提炼创意思路,到构思网络营销策略,进行各阶段的评估,使团队成员感受实际项目工作的压力和成就感,这也是创意项目小组工作成长的特色之一。小组成员需要反思和诠释几个问题:第一,本项目小组的研究兴趣是什么?具备哪些项目工作优势?第二,小组成员期望通过该项目设计获得哪些方面的成长?第三,该项目创意的特色是什么?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何在?第四,小组通过哪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完成创意计划?第五,该创意项目设计对网络营销实践的贡献是什么?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意义追寻,项目小组成员在项目工作中互相启发智慧,一起分担责任,最终形成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网络营销创意设计方案。

4.实施重过程和对话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借鉴奥尔堡PBL模式的特点,考核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研究过程参与和项目担当效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综合个人贡献与小组项目表现,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教学评价。其中,笔试部分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脉络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包括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口试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都要准备创意项目的设计论证报告和答辩PPT,由每位成员对自己在项目中的任务担当、创意贡献、研究思路和设计内容进行报告。大家共同探索的结果则需要展现研究的完整过程,表明创意的演进形成路径。之后,进入答辩环节,教师对小组项目创意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探索式对话”,帮助学生反思项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发现后续拓展方向。网络营销创意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