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企业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企业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企业管理学

篇1

1、提炼的企业文化,完善核心价值观

xx从xxxx年成立至今,由xx艘小船、总舱位2千teu快速发展为xx多艘、总舱位42万teu以上全球排名前十的集装箱班轮公司,企业成长时间仅是国内同行xx的三分之一。这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是xx全体员工为振兴民族航运业执着奋斗的峥嵘岁月,更是一段xx迅速走向世界的传奇故事,在此期间,xx实际上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在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时,仍需提炼我司的企业文化,逐步完善我司的核心价值观;

使得该企业文化能得到全体员工强烈而广泛的认同,并成为各员工认可和共享的核心价值观,使我司的企业文化真正具有给企业带来活力,促使企业提高素质,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培养良好的企业行为,调动起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2、及时建立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

随着xx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规模也与日俱增,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竞争中,一个企业要想始终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高其整体效能和绩效。因此,通过这次学习,我认为xx应及早建立自己的绩效管理系统,否则企业发展很可能步xx的后尘而停滞不前。从公开资料获悉,xx最近十年发展迟缓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公司高层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也是因公司规模庞大、分支机构众多、产业链太长导致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反馈、信任和激励,导致xx对航运业景气敏感度降低,航运业低迷时公司业绩大幅亏损,航运业景气时公司业绩持平或微利,充分显示出公司因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而丧失了企业竞争力,而目前该公司已认识了这点,正不断加快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强各部门的合作效应。

因此切实提升企业凝聚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司的口号上,而应在公司制度上得到保证,先进公司的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可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团队、个体的潜能,使企业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方法。

通过绩效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绩效的持续发展;促进形成一个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使他们的工作更加投入;促使员工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感;增强企业凝聚力,改善团队绩效;通过不断的工作沟通和交流,发展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建设性的、开放的关系;给员工提供表达自己的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从而使各位员工和企业一起发展壮大。

3、加强xx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的成功在于选择正确的战略,正确的战略应与企业所处的环境相适应,swot是国际上最通用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强项、弱项、机遇和威胁。xx也应充分分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建立公司自己的分析矩阵,才能在竞争白热化的全球化集装箱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根据本期课程学习,我认为xx目前形势分析如下:

以上因素,企业培训讲师xx建议公司决策层在需考虑以下方面:第一,保持全球思维。不谋一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xx的企业愿景是建设世界一流的集装箱运输物流企业,就必须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努力从全局上把握全球经济、贸易、航运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竞争态势,以敏锐的嗅觉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必须破除部门、单位的藩篱,以对全局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运输服务链的各个环节,增强全球协同意识。

第二,坚持战略制胜。战略是竞争催生的产物,而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战略的博弈。xx作为全球化经营的公司,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格局,必须在坚持全球思维的基础上,把战略研究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握规律和竞争趋势,力求在每一阶段发展的全局上占有先发优势。从国际班轮业运力规模发展来看,同行中的前三名在过去近十年中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运力增长速度。xxxx年,xx将达到270万teu,xx将达到180万teu,xx超过150万teu。

可见,超大型班轮公司与后续船公司间的运力规模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后续公司赶超将越来越困难,生存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班轮公司未来的生存发展,首先就是规模实力的竞争!

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一、高职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实践性教学的根本障碍是由于教师陈旧的传统教育理念所导致。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一律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塑造”。教与学的不平等传统观念,成为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情感障碍,教师和学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没有形成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受压抑,扼杀同学们实践过程中的创造、创新热情。要实施实践性教学,就要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填鸭式”的单向信息流动,变为师生双向信息流动,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2.实践教学缺乏

实践教学设置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能型的特色。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也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但实践教学计划的可执行性往往让教师觉得无从下手,做一节实训课,要在课下做很多工作。另外,没有系统的实训教材,导致教师在进行实训授课时,实训的内容、方式、手段都有所不同,结果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上的讲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当成理论教学的完善过程和一般性辅助手段,实践课时偏少,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实训常因各种因素而受到阻碍。

3.实训设施落后

管理实训模拟室的建设的滞后是制约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等各种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的设施和条件都难以满足实践性教学需要,从而形成多数教师的实践性管理教学往往是做一些案例分析,难以将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短缺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也是实践性教学难以贯彻实施的一个因素。因而,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所学专业与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往往大相径庭,学无致用。

4.教学评价欠妥

高职院校一般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成绩只是作为理论教学成绩的一部分,没有把它和理论教学提到同一高度上来,评定成绩仅从学生的实训报告,出勤次数等项目上考核,对实践企业管理原理与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各环节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很大程度地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导致管理学教学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

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学的前提。要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树立新型的应用性、实践性教育教学理念是企业管理学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就要通过一些办法来渗透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第一,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重点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特点和今后的发展进行学习。第二,根据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学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如:教学方法的研讨会,实践性教学的观摩学习,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等,在开展活动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三,组织骨干教师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设置

实践教学计划是规定实践性教学总体规划和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尤其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管理技能,比如,计划、组织、沟通、协调、激励、执行能力及如何对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和总结评价能力等。还要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具体程序、所要达到的结果,并确定可量化的考核办法。实践性教学计划既要模拟企业管理的实际过程又要体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当然,编写与之匹配的实践、实训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编写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材时,要重点体现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如何对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等。

3.有效评价体系

建立有效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价体系是构筑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应建立与企业管理基础理论教学评价等值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实践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不再轻视实践教学,而且也使教师更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更注重掌握实践技能。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确立一个共同目标,目标要量化,让大家实实在在的能看到,从而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4.实践教学保障

(1)加快实训模拟室的建设。实训模拟室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训练学生具备与真实企业管理工作零距离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加快软件方面的建设,尽快达到能完成实践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内容,能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感性知识。

(2)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进行控制,在招聘教师时,尽量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招聘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加强我们的实践教学。另外,对于已经在校的教师,要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并建立教师自我提高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自我提高、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建立实践教学的制度。首先,组织保证,要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的组织机构,并明确分工职责,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其次,用制度加以制约,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规范实践教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4)建立有效地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紧、距离最短的教育形式,这决定了人才培养须走产、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途径。建立适当的校企合作模式很有必要,学校负责为企业培养人才,编写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实践环节,做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既锻炼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

参考文献:

[1]胡红云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新问题与改革方法.教育教学研究.2010.6

篇3

论文摘要:知识资源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其开发利用要求企业变革传统的培训方式,电子化学习是实现这一变革的有效途径。在我国,企业电子化学习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知识资源:企业竞争力的要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预言: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性因素。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关于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报告指出,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知识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始于当代的管理思想。传统的管理观念一向认为工作中的know—how是企业和个人成功的关键,“知识就是力量”是众所周知的名言,离开知识,创新、创造力、判断力、效率都无从谈起。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要求企业不断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而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对知识的了解、掌握、整合和利用。因此,明智的企业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知识资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研究者也倾向于把企业作为一个知识和知识流动的组织加以研究。在这一背景下,“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终身化学习”、“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等新的管理观念应运而生。

二、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特性

在探析知识管理的特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知识的特性及其获取和传递规律进行分析。通常,人们把知识分为外显和内隐两大类。外显知识也称有形知识,可以用语言和图形表达,易于整理和进行电脑储存;内隐知识又称作无形知识,是人类积累的经验教训,隐藏于大脑之中,知识的拥有者不能完全意识到它,不能用语言全部表达。由于有形知识可以用语言表达,可以利用各种载体公诸于众,进行传播和交流,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获取和共享。无形知识的获取和流动则困难得多,其传播和共享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以及沟通和互动的组织气氛。

知识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最大化共享提供有效途径。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整理、储存、传递、共享、转化的全过程。知识的特性决定了这一过程呈现以下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知识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与工业经济形态下的自然资源有本质不同,前者愈使用愈多,愈使用价值愈大,呈报酬递增规律;只有在开放的知识交换状态下,个人拥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得到增长,而不被分享和使用的知识将会老化,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因此公开和共享是知识资源充分有效利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二是实现顺畅和持续的知识流动和交换,必须要让企业员工有共享知识的动力和人文条件。除了依赖于制度的激励以外,必须创造一个广泛参与的团队学习环境。广泛的参与将会引出更多的问题,引发更多的思考,尤其有利于无形知识的显性化。三是知识量的激增、新旧知识代谢速度的加快以及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对知识的需求,要求企业在知识的获取和传递过程中尽可能低成本、快速度。知识管理的上述特性,向企业传统的学习方法和培训体系提出了创新要求。

三、E—Learning:企业学习创新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切合和适应了企业知识管理对学习创新的要求。以Intem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带来了教育领域的革命,基于网络平台的电子化学习(E—Learning)变革着传统的企业培训,企业依托Intemet网络多媒体技术平台将专业知识、技术经验、管理信息等传送到员工面前,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或接受培训,并将知识不断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不断增长的财富。这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电子化学习已成为全球性企业内部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

根据基根博士的定义,E—Learning是指通过Intemet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学习中的教与学关系,从而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E—Learning包括三大要素:1、数字化学习环境。即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教学环境虚拟化等特征。2、E—Learning资源。即经过数字化处理,可在多种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3、E—Learning方式。即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学双方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传统学习比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时间的终身化、空间的网络化、学习主体的个性化、交互的平等化等。E—Learning使企业内部的知识产生和知识整合系统化,既可以提高员工的个人技能,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组织凝聚力,又密切了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它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前景看好。以联想集团为例,其持久的竞争力来源于它的组织学习能力。通过LotusNotes、视频会议系统等方式促进员工的交流与知识传播,通过Internet交互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客户学习,持续地提升其市场运作、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美国,目前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300%的速度递增,并且有60%的企业通过网络进行员工培训,据113(2(美国企业和政府在线学习预测)估算,电子化学习正以每年83%的速度发展,将达到企业总训练量的40%。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预测,到2010年,雇员人数超过500人的公司中90%以上都将采用E—Learning进行培训。对北美的市场调查表明,94%的机构认识到了E—Learning的重要性,雇员在1000人以上的公司62.7%实施了E—Learning,其中商务技能、管理艺术、沟通技巧等课程倍受欢迎。全球E—Learning#0-g场总额2001年为65亿美元,2003年增长至115亿美元;通过网络进行的职业与商务技能培训已超过IT类的总和。在我国,企业E—Learning正处于起步阶段。已经采用E—Learning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银行业、保险业、通讯业和IT业,制造业和航空业中也有一些企业。如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平安保险公司、中国移动、联想、中化集团、中国华北电力集团、东方航空公司等。由于企业培训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员工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及相关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着国内企业迅速有效地应用E—Learning,然而国际大公司如IBM、思科和国内的在线网络教育公司如北大在线等正在联手培育中国市场,在他们的推销、带动、示范下,应用E—Learning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

四、企业E—Learning的实施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校企联合;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徐华(1977-),女,江苏扬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67-01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这一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培养总量提升的同时并未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做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升级与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实施方案。目前专业在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各高校的表述中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都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随大流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趋同,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1]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过小,并且评价与考核标准被忽略或者虽然存在但是难以操作。这种状况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模式,同时也与目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养管理不无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深厚,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机会较少,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础与核心技能的结合,更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

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简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校选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评,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新的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模式成为一个科学协调的循环系统。

在设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作为定位的高校),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如下:

1.学科特点的需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2]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管理思想,进而系统化为各种理论,因而管理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与计划、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内容。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应对所在地区、学校类型、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要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积极互动,与企业合作互补,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办学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论注入比例较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现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来总体优化设计,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加强能力培养和训练,开发应用技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突出体验教学,让学生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创新,这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关键,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地情、校情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努力构建接近真实的工商管理环境,强化本科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尝试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课程平台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并尝试与“盛大在线”等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经过系列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系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互补,调查研究并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将企业设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实际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形成可行实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3]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应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连续观察、体验、分析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

2.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专业训练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获得感性认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塑造,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选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3.共建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工商管理专业都纷纷设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与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大多显得动态不足,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本身需要购买大量硬件与软件来开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将自建实验室经费的部分用作分摊企业运营成本,将其作为共享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环境,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4.师资拓展

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应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多与社会、企业深度接触。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合作、企业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此外,还可采用“请进来”[4]的办法,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校企联合对于实践教学的强大推动作用。通过校企联合落实实践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若能顺利开展必须获得学校管理机制的保障,在组织结构设计方面有所体现,根据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建立相关正式机构如校企合作委员会等,负责企业选择、企业关系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实践模块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活动分析、决策分析和关系分析。同时要建立一系列相关规范、制度等,建立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目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施校企联合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实际操作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比如企业管理运作的动态性与学校教学的相对稳定性如何衔接;合作平台如何使校企双方更好的获得各自效益等等。

参考文献:

[1]马云阔.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87-89.

[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5.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 高学历员工 行政管理

1 问题提出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方面人们达成了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科技的高度发达和分工的精细化两个方面。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管理的专业化和技术化水平。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专业技术员工承担了主要的任务,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这一转化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社会发展正是凭借技术员的专业技能才得以发挥,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国企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专业技术员工,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大的作用。当前,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国都在争夺战略性资源,但是从竞争的实质来分析,可知,人才才是各国相互竞争的关键,尤其是高学历员工更是彼此相互竞争的焦点对象。通常情况下,高学历员工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掌握着先进技术,熟悉先进的管理思想。所以,高学历员工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影响企业的发展。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所谓高学历员工通常是指这些员工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具有国外留学经历。高学历员工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学历员工,如何能够使他们在工作中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2 高学历专业技术类员工的特点

对于专业技术类人才来说,通常情况下是指接受过专门教育或培训,掌握了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在各种机构或部门,这些人员能够从事专业的技术性工作,例如工程师、会计师、法律顾问等。当前,我国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定义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同时这些人员在1983年以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在1984年以后聘任了专业技术职务。

本文所探讨的高学历员工涵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海外研究生学历的员工,出生日期在1983年以后。这一学历和年龄层次的员工,掌握着科技最前端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极高,是企业中最有活力的元素。

相对于普通学历员工,高学历专业技能的员工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拥有知识资本。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本和知识创新能力等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本一般都掌握在高学历专业技术员工手中。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逐步消除关税壁垒,各国逐渐将专业技术作为保护本国利益的主要方式。研究结果显示,在国际贸易摩擦中,行政主管部门能否对技术进行及时的鉴定,显示了该国的政府能力,进而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资本代表着国家政府的能力。

二创造性和自主性比较高。专业技术类人才工作内容的核心就是对知识进行创新,与传统的机械体力劳动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专业技术类人才将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为了满足知识创新的需要,他们要不断收集信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进而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创新,进而形成新的成果。因此,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是他们的最爱。在工作过程中,他们表现出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对自我进行引导、管理、监督和约束,完成工作任务。

三流动性较高。在对组织的价值方面,高学历员工了解自身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忠诚于自己的专业,相比之下,对单位、部门的忠诚度相对较低。在环境适应能力方面,高学历专业技术员工都表现的非常优秀,因此其职业选择能力要远远高于普通学历员工。如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没有吸引力,不能满足高学历专业技术类员工的需要,他们较容易跳槽,进而寻找新的工作。

四需要实现自我。在实现自我价值方面,高学历员工表现出很强的欲望,往往具有追求终身就业的能力,因此他们的学习意识比较强,需要对知识进行经常性的更新;同金钱等物质财富相比,高学历员工更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愿意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五个性单纯。高学历专业技术类员工的个性比较单纯,在他们当中,很少会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迎合权威,他们只尊重知识,崇拜真理。企业组织结构中的职位权力等难以对其进行控制和约束。

3 国有企业高学历员工管理的现状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企业中高学历员工的重要性逐渐明显化,同时国家也提高了对这部分人员的重视程度,并且不断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对于企业来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高学历员工更高的要求,进而出现高学历员工要求较高的福利待遇与较低的满意度的局面。另外,在精神文化方面,高学历员工表现的满意度更低。其原因是,国有企业重视生产,高度关注高学历专业技能员工如何在工作中发挥才干,忽视了高学历员工精神成长方面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培训方面,企业没有针对高学历专业技术类员工的特殊性。我国现行的培训制度主要以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业与岗位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等。但是,对于高学历员工来说,这些培训并不能满足他们追逐新知识欲望的要求,员工大多工作任务重,缺少必要的培训时间,便没有精力去取得相应的专业的资格证书,而高学历员工前期的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取得各种证书。

在建设制度方面,企业的发展是高学历员工关注的重点,因此,在设置企业机构、建设有关制度方面,高学历员工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如果不注意,就会挫伤高学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导致高学历员工对企业不满意。高学历员工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在企业中能够很好地发挥。

在国企中从事科学技术类专门工作的高学历员工,比较重视同事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同时对成本控制和制度的实施效果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他们看待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站的角度比较高,寻找企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与核心。所以对企业给予很高的期望,当企业的业绩与管理甚至是公益事业达不到其期望值的时候,高学历员工容易失望,加上企业近几年来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扭转高学历员工离职的局面,进而导致员工心态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4 高学历专业技术类员工管理的对策建议

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国际和国内都加大了争夺人才的步伐。在人才争夺战中,高学历员工成为争夺的焦点。对于高学历员工来说,一方面掌握着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同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在企业发展中,高学历员工直接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强弱,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企业的存亡。

在对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人的行为的试验中,哈佛大学教授梅约等人的试验结果明确显示:如果对人格给与足够的尊重,同时进行积极的激励,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员工生产的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都非常高。行政学在行为科学的推动下不断发展,从侧重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及权责分配,到重视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人员之间的沟通,满足个人欲望,以及非正式组织的相关作用等;从监督制裁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由管理的专断性到管理的民主性;由“重事”到“重人”。所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高学历专业技术类员工进行管理。

第一,应该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统。健全行政管理制度,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借助程序或方法,对各种管理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进而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系统方法管理行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管理走向合理化、连续化、科学化,进而提高行政管理的管理水平。

为此,企业管理层要调整思想政治工作思想,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意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快速发展。为了建立国有企业管理队伍,管理层需要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氛围,对各种机会场合进行充分地利用,巩固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组织要开展各项活动,同时企业领导要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使其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进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了充分调动思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相应的行政升职和经济奖励,使其借助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统一员工的思想,进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对激励机制进行创新。首先企业推行年薪制,将管理者的收入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以此加大考核的力度,对薪酬奖励机制进行规范化管理;其次对激励体制进行尝试,根据企业的业绩情况给予管理者一定的股票期权,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作为参与企业分红的指标;再次,满足精神需求,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对有突出贡献的管理者给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在参政议政体系中吸纳高学历专业技能职工;最后,完善退休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管理者老有所养,同时在医疗保险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在激励机制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激励模式,例如报酬激励,通常情况下,即期报酬和长期报酬共同构成报酬激励体系,企业的当前效益决定了即期报酬,例如,如果企业的销售利润增长,那么可以通过奖金、分红来体现。企业的长期效益决定着长期报酬,其实现形式为股票等。另外,就激励效果来说,人力资源增值激励的功效也非常理想。在发达国家通常将企业管理者的荣誉、声望等作为人力资源增值激励的措施。通过提供机会、物质待遇等,将企业经营与业绩进行挂钩,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国外的激励体制注重长期性和精神性,很多激励是通过设计恰当报酬制度,使管理者利益和股东利益一致。

第三,高学历员工都有着“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在选拔任用领导方面,高学历员工也有积极的参与性,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健全领导者民主任选机制,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代表组成管理者选拔委员会,根据民主要求,通过投票制决议,委员会以投票的方式对民主推荐的候选人进行投票,决定入选者。

第四,建立和完善管理者教育培训体系。研究制定职业培训规划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培训,探索和创新管理者培养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机制对高学历员工进行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国际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李佳琪.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8).

[2]李志,张华.民营企业高学历员工需要特征与激励研究[J].科研管理,2005(6).

篇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革命时代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企业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1.传统企业管理

传统企业管理的概念普遍实行在企业管理体制中,它在企业内部设立了决策机构、职能机构和行政机构这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再具体分为若干个部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高层的管理人员用权力来对低层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以及控制,而低层的管理者又要向高层的管理人员请示并且要服从其命令,这种形式的企业结构被称作科层制,而且传统企业管理的模式就是建立在科层制的基础之上的。

传统企业管理的特点一共有五个:第一个是组织内部的工作要有明确的分工,在组织内的各个职位都由专门人员来负责;第二个是每个组织都要建立起一套规章制度,用来保证组织内部各种工作的协调;第三个是每个组织都要从下往上建立起级次组织,目的要形成一个组织级的体系;第四个是管理的人在工作时中不可以受到个人感情的影响;第五个是管理人员的任用要根据技术专家的意见,不能随意的解雇相关人员。

传统企业管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科层的组织形式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传统企业管理最为重视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它的宗旨就是要用最周密的制度,来确保证实企业的管理目标;这样的组织体系也制约了员工,让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对于企业命令能够做到绝对的服从,不过也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中没了反对的意见,造成对政策的执行力能有所增强,企业对外界变化产生的反应速度也会变快。这一点对于保持企业内部员工的团结性、稳定性,以及在执行企业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上都将具有非常大的进步作用。而传统企业管理的劣势则表现在它增加了沟通的成本、协调的成本以及检查监促的成本;使得企业无法得到最佳的整体工作效益;对与急剧变化的市场也无法作出迅速合理的反应。

2.学习型企业管理

学习型企业管理的概念。学习型企业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结合管理理论与实践一起发展起来的,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称为新世纪管本文由收集整理理的新模式理念。学习型企业管理指的是要顺应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还要通过培养组织的氛围来建立起一种高度柔性的,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

学习企业管理的特点。学习型理论主要强调了要以共同的愿望为基础,以团队学习的形式,进行有弹性的学习;从管理内容这一方面来看,学习型组织管理把增强学习力作为核心内容,它强调了创造力。从管理策略这一方面来看,学习型组织把学习作为驱动力,实行柔性策略;从管理职能这一方面来看,学习型组织把信息化作为基础,管理职能以综合能力为主。

3.学习型企业管理的优劣

学习型企业管理的优势是用扁平化的结构来改造垂直型的结构,它缩短了管理的距离,也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它利用流程再次设计来降低时间成本,从而在这个时代取得较大的竞争优势;运用工作小组来消除应变能力变差、反应变迟钝的问题;还利用文化人来替代机器人,完全发挥了人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学习型企业管理的劣势是使企业管理的成本变高,使得企业管理的风险变大以及企业的负担加重。

4.建立起稳定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

随着未来企业管理模式的网络化、联盟化,同时又伴随着结构论、突变论的日益深入,企业对于它的日益关注,由于全球化、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下及合作主体间的合作博弈等的作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突出了社会责任意识、突出了以人为本,以及智能化步伐加快的要求。现代企业要建立起高效的管理模式,以便能适应不断发展的趋势,拓展了企业的生存空间。

企业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想要建立起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就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之上。我们首先要能够依靠正确思想的引导以及支持,要有足够广泛的资源来做保证,应该要积极学习相关有效的思想方法,要尽量从更高的层次上来构建企业管理的基础。再者是要从提高企业的基本素质上下手,努力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是要自觉把企业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最后是要采取具有较大针对性的措施,来加速企业的管理现代化进程。在这里提到的具体措施主要是指创新企业管理的模式,这要寻找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模式。

5.可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现代化管理思想以及组织方法,还需要具有能够符合现代化趋势的管理模式。在企业树立了符合时展趋势的理念后,还需要对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一下选择。虽然学习型企业管理的模式在中国很大一部分的私有企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当前的企业管理模式仍然是以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为主的,尤其是在占据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大部分的国有企业之中,传统企业管理的模式依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传统企业管理的模式对于学习型企业管理的模式而言,仍是不可取代的,而且在学习型企业管理的模式顺应了现代化的企业发展,它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以及适用性。所以,本文的观点是,要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管理的模式,应当在传统企业管理的模式基础上,获得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优点,把二者融合在一起,稳步推进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以下是提出的几点建议:

实行以人为本,制度先行在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大对员工的工作培训,集体培训要和个人德尔学习结合起来,增加培训的支出,加强企业软件的建设,并且要构建出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倡导文化优先,突出形象用来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要广泛利用媒体来宣传,这不仅仅是要宣传企业的产品,更重要的还是要宣传企业本身,要努力为企业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是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从事于社会公益事业,用企业的社会责任来激发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是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舍弃那些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发展目标,对那些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员工更要做到突出典型,激励员工们工作的热情以及对企业的热爱。

学会灵活地应用,协调员工改变原先单一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同的环境对传统管理模式和学习型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要达到各负其责的效果。扁平型的组织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出员工们的主动性,但是也常常会忽略员工们的个人思想状态,我们要充分借鉴传统管理模式,对思想激进的员工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以便消除员工顾虑。

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ERP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自然是对ERP应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企业实施ERP需要大量既懂得管理科学,同时又懂得ERP软件实施应用的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教育部在教职成〔2006〕4号中提到,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在此二者背景下,所以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继将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提出了构建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1.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ERP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一般而言,企业对于ERP人才的需求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人才是为了将来开发软件的,是ERP的软件研发人员。他们要精通编程和计算机技术、掌握尖端技术发展趋势,对企业业务运作模式有一定的了解,熟悉ERP原理;第二类是ERP实施维护类的人才。他们要熟悉企业业务运作流程,熟练ERP软件的应用,了解IT技术的运用,具备事实上的IT技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等:第三类是ERP软件应用类人才。他们熟悉自身所负责的业务流程,熟练ERP软件的使用,具备基础电脑和ERP软件操作能力。

基于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笔者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选取第二类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定位。

2.目前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设计不合理。ERP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应用,需要完整的综合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在设计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时出现了以下问题:

(1)ERP相关课程设置不完整。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ERP基础原理、计算机、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等基础知识。很多高职院校很少能设置与ERP软件相完整的课程,或者说没有有效进行整合。

基于此特点,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至少应该开设以下课程:首先,应该在第1-2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学原理》、《ERP基本原理》、《会计基础》、《ERP沙盘模拟》等课程,这里需要重点提到《ERP基本原理》这门课程,这是大多属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的;然后,应该在第3-4学期开设《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在这些课程当中应该着重介绍与ERP业务处理流程有关的理论知识;其次,在第5学期开设《ERP综合实训》课程;最后一个学期则可以开设与ERP毕业实习有关的课程。这样自然就不会出现衔接不当的问题,也不会出现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颠倒的现象。

(2)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训实习层次设置的不科学。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训实习设置应该体现层次性、递进式和渐进式等特点。

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和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笔者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训实习层次应分四个层次。即:

一是带学生参观ERP应用企业和软件提供商,让学生感性了解ERP软件是如何研发出来的以及应用企业是如何运用ERP系统进行业务流程的处理;

二是运用企业物理手工沙盘+电子沙盘进行企业ERP认知教育,依托沙盘教具,进行管理角色的真实扮演,促使学生从较高视角审视企业管理,体验企业经营流程,了解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管理体系,深入理解企业业务处理流程,强化战略决策管理、市场竞争、危机意识,并将分散的各功能模块联系起来。高职院校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举办的ERP沙盘对抗大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利用企业的仿真数据和管理角色分配开展ERP综合实训,通过仿真模拟企业ERP运营,将生产制造、财务、供应链、人力资源集成起来,深入了解ERP的业务流程、操作流程和数据流程,并掌握系统软件的参数配置和技术架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把ERP职业技能认证课程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来,让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的同时,还通过参加认证考试来训练职业技能。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将自己的实训室作为认证考点,最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举办的ERP信息化大赛,与全国各大院校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的ERP综合技能素质;

四是安排学生去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地实习,以此获得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ERP技能。

3.目前ERP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需要克服:(1)忽视ERP管理思想的传授, 以软件功能的介绍和操作为主;(2)在ERP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习惯死记硬背等现象;在ERP沙盘模拟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沙盘规则学生听不明白、缺乏真实的企业案例教学、“重沙盘操作、轻理论”等现象;在ERP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满堂灌、被动模仿”的现象。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课、盲目听课、被动操作、盲目操作等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机械操作法等,这些方法在实训过程中很难起到作用,学生很难提升动手能力;(4)教学上过于注重ERP软件公司提供的配套教材,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有就是ERP实训教材版本严重滞后,内容不能反映先进性。笔者所在的院校目前采用的便是金蝶软件公司配套的2007和2010版的ERP实训教材。

笔者认为:基于以上问题,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结合情景、角色扮演、仿真应用等的模式开展ERP实训教学,能取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对ERP沙盘模拟课程,我们采取分组实训,角色扮演,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执行力。在ERP沙盘模拟教学中需要由多个学生组成小组,在模拟的市场环境下,充当企业的不同管理角色,分工合作,开展企业的运营,小组之间通过ERP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平台进行竞争对抗,并由教师提供管理咨询,市场监督。

对于ERP综合实训课程,我们通过采取分组实训、模拟企业真实岗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通过教师对ERP综合实训项目的提炼,根据不同的项目体验不同的管理角色,进行不同业务模块的操作和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ERP综合实训教材、整体实训手册和各模块软件的操作指导进行训练、并且提倡学生在操作过程自行解决问题能力,以此达到提升学生整体的ERP综合技能。

对于整个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我们采取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完备的教学资料,包括模拟企业背景、经典的国赛和省赛ERP技能大赛的案例资料、真实企业的基础数据和业务处理数据、软件配置参数,业务流程处理要求,实训操作指导等资料,对于这些资料要求做到正确性、统一性、整体性,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开放校内的ERP实训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也能进行各项实训项目的操练。

对于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教材,我们应该集合学校、应用企业、软件提供商等多方力量,合作编写具有仿真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处理特点、又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同时又能反映目前ERP发展趋势的教材。

4.目前ERP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1)传统的ERP实训室建设大多是在原有计算机机房的基础上通过安装ERP实训模块软件改造而成的;没有进行有效仿真;(2)目前各高职院校购买的ERP软件品牌杂乱,使学生要适应多种操作界面以及环境,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3)目前各院校ERP实训室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系部相关的ERP实训室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实训课程安排凌乱,无法安排跨专业课程,同时也导致实训室无法共享,造成资源浪费。

所以,笔者认为应建立实用的ERP仿真实训中心,它就是根据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各职能管理模块所需的实训功能,整合和集成企业职能业务,在同一中心内设置统一的、通用的综合性ERP信息系统,搭建一个仿真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的社会平台,以此突破以往独立设置ERP实训室的传统做法,从而打破壁垒,实现能涵盖ERP 软件的各个专业模块,构造完整的ERP 知识链,对学生进行相应的“ERP综合实训教学”,让学生达到能将所学的ERP软件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ERP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实现将课堂实训与社会就业岗位的“零距离”衔接,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提前完成了由学校学生向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过渡。

同时,在设计ERP仿真实训中心时要力求做到实训环境的仿真、企业岗位角色的仿真、实训项目和内容的仿真。

5.目前ERP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师结构不完整。目前在高职院校讲授ERP相关课程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和信管专业的教师,要么就是经管类专业的教师。计算机教师授课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经管类专业教师则以管理知识为主。从事管理的不懂技术,从事技术的不懂管理,导致管理和技术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样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

笔者认为为了满足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要求,需要建立一支技能互补、结构完整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主要包括:一是计算机实验员教师,他们主要负责ERP仿真实训中心的软件和硬件的安装调试和管理;二是各职能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师,他们主要负责讲授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相关理论及业务流程;三是职业竞赛指导教师,他们主要负责指导ERP沙盘模拟大赛和ERP信息化大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ERP综合实训的教师,他们主要负责ERP整体业务处理流程的软件操作指导以及ERP信息化职业认证考试的培训工作。五是来自ERP软件提供商的技术顾问,他们主要负责在ERP实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软件BUG问题的解决,六是与高职院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ERP应用企业的负责人,他们负责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机会。

三、结束语

本文对构建ERP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了初步的探索,认为ERP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最可能实现的专业应该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开设ERP所需的多学科课程,能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较好的实现从ERP认知到ERP基本理论的掌握到熟练操作ERP软件到运用ERP管理思想于企业之中的整个过程。另外,希望能解决高职院校将ERP实践教学过程局限于一门课程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叶彩虹.基于应用型的ERP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计算机:上半月版,2012年 第2期

[2]郭强.《ERP原理与实践》教改中的问题分析与应对[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09月

[3]袁平.高职院校建设ERP仿真实验实训中心的思路[J].高教论坛.2012年7月第7期

[4]申彦,刘秋生,刘春华.ERP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6期

篇8

[ 关键词 ] 企业财务通则 变化特点 转变 财务管理观念

财政部于2006年12 月4日以41号令《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新《通则》”),要求除金融企业以外的国内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于2007年1 月 1日贯彻实施。新《通则》的实施,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财务行为,维护企业相关各方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以及推动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构建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新《通则》和原《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旧《通则》”)的比照学习,对广大财务人员适应新形势,把握新《通则》的变化及特点、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和积极理财大有裨益。

一、新《通则》的主要变化

1.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自与加强指导监督相结合。

虽然新《通则》从框架结构方面来看,仅仅增加了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与第九章“财务监督”;同时把旧《通则》主要内容的资产营运合并为一章。但从财务管理观念方面来看,新《通则》将由国家直接管理企业具体财务事项转变为指导与监督相结合,《通则》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指引,企业根据《通则》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2.理顺国家财政与企业财务的关系。

财政代表国家公共权力,它与企业财务之间的关系通过新《通则》得以理顺,首先是依法征纳税的关系(第六条),然后明确了企业取得各种财政资金的处理(第二十条),另外还规定了企业对有关国有划拨土地等国有资源的处理要求(第五十七条)。

3.顺应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相关各方的权限与职责。

在产权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行企业管理,是必然的选择。新《通则》第四、第五、第八、第十二、十三条等明确规定了财政部门、出资人、企业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与权限。这种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使企业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内部财务责任。同时,新《通则》 对于各级主管财政机关、投资者、经营者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责的划分,也有利于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防止出现各责任主体职责不分、角色错位的问题。

新《通则》在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责的同时,要求会计主体(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管理特点建立财务决策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以便规避、预防、分散、转移、控制财务风险,减少企业财产损失。

二、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通过学习新《通则》,我们认识到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能否正常运营乃至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过去,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者履行帐务管理、资产管理、税务申报等职能;而随着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企业重组和并购等经济行为的发生,现在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已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只有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更新财务知识、转变理财观念,才能适应上述变化,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1.用财务信息引导企业决策的观念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包括企业的计划、生产、技术、质量、营销、财务等众多子系统。在这么多的子系统当中,财务管理是联系企业各组成部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企业管理中最具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方面。企业只要有经济活动的发生,就会有价值形态的变动―即资金运动,也就有各种财务活动形态,可见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形成的信息在企业的信息中居于核心位置,在未对外公布前属企业的机密,在某种程度上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企业经营者必须用财务信息引导企业决策。

用财务信息引导企业决策的步骤分三步

第一:依据《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各项会计要素的核算,要求准确、完整地从资本结构、资产负债和盈利能力等方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各项资源的数量、价值及其分布;各项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会计信息。

第二:运用管理会计的有关方法和技术,通过全面预算和差异分析,提供资源配置方式、配置成本、筹资和投资方式、预期效益等预算资料。

第三: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有机结合,从财务的角度对资源配置方案的优劣作出判断,引导企业进行决策。

2.现金流量观念

现金是企业机体的血液,现金只有不断流动企业才有活力。但人们对现金流量的研究仅仅局限在投资方面,而忽视了从企业经营全过程来研究现金流量规律。对企业的经营者而言,加速现金流动并使现金拥有量保持适当水平才能使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现金不足或过多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经营质量的重要标准,在许多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一个企业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照样会使企业举步维艰,甚至破产。这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应收帐款回收率作为企业经营者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的原因。

3.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相统一观念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损益经济。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取得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所以企业经营者及财务管理者必须树立经济效益观念,在日常的理财活动中,采取“增收”与“节支”并举的策略,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利润最大化往往只重视当前效果而忽视风险和投入,而价值最大化则全面考虑股东财富的增长。“两权分离”条件下经营者和所有者由于自身利益的不同而相互博弈必然导致双方在企业经营目标上的不同。从长远来看,企业有利润不一定有价值,企业只有实现价值最大化,才能更好地存在和发展。故将二者统一起来很有必要。企业领导不能为了自己的“业绩”“创造”利润,同时也要保证股东财富的增值。

4.财务风险观念

市场经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现代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企业面临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实际结果往往是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较大差异。如何防范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是财务管理者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财务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应尽可能规避风险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但风险与报酬是相伴而生的,低风险往往对应的低报酬,取得高报酬要冒更大的风险。如何对风险和报酬进行筹划、平衡和选择,是财务管理者自始至终将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5.信息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速、准确和全面的信息为导向,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络实体”。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从全面、准确、迅速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6.处理财务关系观念

篇9

[关键词]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传统管理;对比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84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企业管理模式的实施与完善对企业经营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能使企业内部得到进一步优化,进而在全面挖掘与发挥员工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基础上,为企业赢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改变,各企业也取得不同的发展成果,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管理的意义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学习型管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1 传统管理模式

传统管理模式指的是直到20世纪末一直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管理理论与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根据企业内部不同职能来划分出决策、行政和职能机构,而每一个机构又是结合具体分工由多个部门构成的。同时,这些部门又受到高层管理者的垂直管理,而中层管理者也可以直接管理所属部门的员工。这种组织结构背景下,高层管理者具有监督与控制的权力,而中层管理实施的一系列政策都要向高层管理者请示、申诉,并服从其下达的一切命令,进而形成垂直式的管理体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需要进行创新,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学习型管理模式

学习型管理模式是对传统垂直管理体系的改良与完善。学习型组织应该具有层次扁平化、系统开放化等组织形态,组织成员应通过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来对组织结构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与改善,这种组织模式的实施,能使因思考方式与工具不当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这种组织应用于学习型企业管理中,能够全面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培养和提升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逐渐建立其一种有机的、扁平的以及符合人性的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

3 学习型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第一,传统管理采用的是垂直的管理方式,而学习型采用的则是扁平式。垂直式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等级观念,重视权力结构化,强调下级应严格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而扁平式则恰恰相反,其强调应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对企业内部管理机构进行精减,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在不断提升员工自觉性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其对领导的依赖,进而在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各个部门之间融洽相处、协调合作,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学习型管理主要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全员参与,使每个成员的潜力能够得到全面挖掘与发挥,也通过积极的参考多方反馈意见,来确定正确的工作方向。

第二,传统管理比较重视有形生产资料,而学习型则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由于受到生产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管理模式也提高了对资金、设备与土地等有形生产资料的重视程度。而学习型管理模式则比较注重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施,强调管理活动的开展应以人为中心,关注员工自身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习型管理模式更加人性化,通过培养和提升员工工作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更好地为工作服务。实施学习型管理模式产生的效果,不仅能全面激发员工工作活力与热情,并充分挖掘和发挥员工潜力与创造力,使其能够将企业目标视作自身努力工作的方向,并与企业共进退。而传统管理模式产生的效果则很难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工作表现。

第三,传统管理模式重视企业制度,学习型管理强调实施综合管理。传统管理模式通常会将管理重点放在企业制度上,并想要通过实施企业制度来实现理想的企业管理目标,并以此来督促员工细致、认真地对待每一项工作,并积极的服从上级下达的命令。而学习型管理模式则强调要培养和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以及工作自觉性与能力,并将企业全体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视作企业的基本准则,促进全体员工努力学习,进而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同步发展,并形成员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促进员工进步的发展形式。传统管理所产生的效果则常常会导致员工对工作产生抵触、消极的情绪,并抗拒企业实施的一切管理制度。而学习型管理产生的效果则能使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也是企业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相处更加融洽,这样不仅能让员工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态去学习、工作,并且能更加自觉、积极地配合上级领导开展相关管理活动,进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4 结 语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更好、更长久的发展,那么在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就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结合时展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又要将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因此,传统型与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都各有优势与不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将两者进行科学整合,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一味追求新颖,应全面考虑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特点与需要,将学习型和传统管理模式进行科学整合,进而使两者的优势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蕾.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对比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3).

篇10

目前,电力建设在飞速发展,在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大环境下,多种经营企业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在管理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通过这次学习,结合电力多经企业的行业特点,我个人认为,电力多种经营企业要想实现大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要毫不动摇的狠抓人力资源管理。

一个企业的发展,重中之重,在于人才,在于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使其为企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者不在于他像关羽一样“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也不在于他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重要的是他能否如刘邦那样,找到和使用好这样的人,即识人用人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发展远景。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刘邦用萧何、张良、韩信,建立汉朝后曾说过,我管理不如萧何,计谋不如张良,领兵打仗不如韩信,但是我成功了,因为我很好地使用他们,大家都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

多种经营企业必须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强的职工队伍建设方针。一方面要继续面向社会,广开才路,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对在职职工要积极培养和关心,实现“三留人”,即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另一方面,对现有职工队伍进行强化培训,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不断挖掘其潜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信任是基础,事业是平台,利益是杠杆,感情做纽带,一个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牢记这个用人方略,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竭尽全力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其次,始终如一地开拓、经营市场,并培养核心竞争力以求生存。

市场,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占领多大的市场份额,开拓多大的领域,从一定程度上说,证实着一个企业发展的实力。所以,如何开拓市场、经营市场显得尤为重要。电力多经企业具有行业性的显著特点,开拓市场也必须依据行业特点逐步实施。

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它不仅指某种独特的产品或技术,还包括销售渠道、顾客服务、顾客群、品牌、资金以及研发能力。一个企业不可能拥有所有这些能力,但它必须发展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战略的焦点,它必须形成理念,并体现在核心产品上,获取高于竞争对手的质量水平,并能移植到各分支机构中。

具体到多经企业要如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首先应如前所述的分析我们的生存环境、竞争优势、竞争弱势,然后扬长避短,定位自己赖以生存的市场,建立围绕该市场运作的机制,该机制能够激励全体员工围绕股东财富最大化进行运作,并且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运作机制自然会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开拓市场,培养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存。针对电力多经企业内部市场越来越小的生存环境,必须加大外部市场的开拓力度,采用多种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例如市场开拓、企业收购、兼并或联合开拓等形式。积极增加电力多经企业对外创收。切实抓住国家开发西部等有利环境,抓紧研究并制定电力多经企业发展战略,加快多种经营和各种产业发展步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市场的重新定位,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股本结构,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后的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认真调查研究市场,积极开拓市场,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用市场适销产品去占有市场,开辟新财源,打开新天地。企业光守是没有出路的,必须不断在市场的发展中壮大自己,在市场的变化中否定自己,商场中没有长胜的将军,只有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去把握市场的脉搏,建立与市场合拍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三,明晰的产权关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清楚的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多经系统普遍面临产权不清的难题。首先是明晰的资产关系,这一点还相对容易操作。最难的还在于主辅人员的分离。由于多经公司用人的复杂性,公司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于在多经工作的员工来说,挑战大于机遇,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可以考虑用优惠的政策待遇,鼓励退职,提前退养,身份置换,解除合同或带股就业。但带股就业可能带来股权分散,不利于集中决策,同时如果股权过于平均,还会带来老国企的弊病:如大锅饭,平均主义,人员不能合理流动,建立不起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进入和退出机制等。所以要做到产权明晰,首先要解决人员的历史遗留问题,然后明确资产关系,明确投资主体。只有明确了出资人,公司才会有明确的使命,公司的运作才可能建立在公司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之下。公司的经营人员才会有明确的定位,而防止所有者缺位带来的资产运作效率低下矛盾。另外有明确的投资主体,享有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这是对投资主体承担资金风险的补偿,也为公司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只有将利润集中投资于一定的项目,才能形成一定的优势,如果利润分散的用于支付股利,企业最终将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