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考核办法细则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管理考核办法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的意见》(试行)(四委〔2009〕70号),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城市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城市管理工作考核办法。
一、考核范围
考核范围为城管行政执法局、市场建设中心、阜新路街道办事处、海伦路街道办事处、嘉兴路街道办事处、兴隆路街道办事处、水清沟街道办事处、洛阳路街道办事处、河西街道办事处、市政总公司、绿化总公司、环卫总公司,共12个部门、单位。
二、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
考核采用“日巡查、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评分实行千分制,按照考核细则进行考核,每月考核结果由日巡查和月考核成绩按照7:3的比例综合计算。其中,对街道办事处城管执法和环卫作业日常考核中督办的问题同时督办城管执法局、环卫总公司,并按街道所扣分值的20%进行扣除。
每月考核情况于次月10日前书面通报,年终考核成绩为12个月考核成绩的平均值。
(一)日巡查
1、由区数字城管调度指挥中心组织信息采集员对所有城市管理单位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巡查发现,并直接下发至各责任单位进行整改落实,如责任单位在指定时间内未整改落实,将未整改问题发至城管办进行督办考核,仍未整改的除加倍扣分外,将按照《***区城市管理曝光办法》视情进行曝光。
工作流程:
2、由城管局各业务科室按照职能进行日巡查互补。将巡查发现的问题发至数字城管调度指挥中心统一下发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落实(工作流程同上)。
(二)月检查
月检查由区城管办组织,城管行政执法局、爱卫办、物业办、城管局相关科室参加,按照各自职能进行对口检查,并邀请辖区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原则上月考核于每月下旬进行。
三、加减分因素
(一)加分
1、在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或迎接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视察、检查中,积极配合,完成任务突出的,当月考核中酌情加2—5分。城市管理工作受到国家、省、市表彰的(需有领导批示、表彰决定等书面证明材料),根据情况当月分别加10、8、5分。
2、被国家、省、市、区确定为观摩或推广典型现场且召开一定规模会议的,当月分别加10分、8分、5分、3分。
3、在国家、省、市级以上(含市级)新闻媒体发表经验性调研信息稿件,每篇当月加1分。
4、街道办事处按照示范街区和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和要求,在打造一条示范街、示范社区的基础上,每增加一条示范街、一个示范社区,在单位当月考核成绩中分别加5分。(新增)
每月加分不超过20分。
(二)减分
1、承担重大活保障任务出现问题的,被市、区领导催办、督办的,每件(次)当月扣5分。
2、在市有关部门的业务检查考核中,城市管理工作出现扣分情况的,当月对责任单位扣除相应分值;被通报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加倍扣分,并视情“曝光”。
3、城管日巡查制度未建立,当月扣10分;在城管巡查日报制度落实工作中,未坚持每天上报的,每次扣1分,上报不认真的,每次扣0.5分。(新增)
4、未按要求完成示范街创建任务的,当月扣5分;未按要求完成示范社区创建任务的,当月扣5分;在创建的示范街区和示范社区复查中,未按要求坚持长效管理的,每发现一次当月扣1分(检查问题扣分除外),扣分累计不超过创建分值。(新增)
四、奖惩标准
根据被考核单位承担的城市管理职能及经费来源情况,实行分类奖惩。
(一)城管行政执法局、市场建设中心
月考核成绩每扣1分,扣除经费100元,由区财政部门从城市管理行政罚没款、市场管理收费返还中扣除。
(二)街道办事处
1、街道办事处月考核实行千分制,成绩每降低1分,扣除单位城维作业经费100元,扣除累积资金由城管办每季按4:3:2:1的比例奖励季考核前四名的街道办事处。
2、按分取值,每季度考核前三名的街道办事处按照1.5万元、1万元、0.5万元进行奖励。年终奖励按《***区2011年城区规划建设管理考核办法》执行。
(三)市政总公司、绿化总公司、环卫总公司
篇2
根据区委、区政府2009年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的总体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巷地区城市管理的综合水平,优化区域环境面貌,着力打造“最清洁街道”和“花园型商贸服务业强街”工作目标,争创全国一流街道。确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城建、城管目标工作任务。经街道办事处研究,特制定*巷街道城建、城管工作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秀美拱墅,街道三年行动计划这一中心,打造“最清洁街道”和争创全国一流街道的目标,着力推进环境整治,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强考核,确保完成2009年度街道下达的城建、城管工作目标。
二、目标管理
1、组织领导。各社区在街道城建、城管工作中,建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相应的年度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健全工作考核责任制;检查考核、自查自纠有记录、工作台帐规范;城市长效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2、环境整治。街巷保洁按照《*市城市道路(街巷)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实施细则》文件要求执行。一类街巷保洁考核奖励根据街道与*环卫所签订的清扫保洁委托协议执行;二类街巷保洁考核奖励办法,由运河物业根据与街道签订的清扫保洁委托协议执行,并由运河物业制定《2009年街巷保洁考核奖励办法》,以确保完成街道街巷保洁工作全区第一。
社区道路、便道、单元口、楼道内、车棚、平台、跳台无杂物垃圾及“牛皮癣”,社区内无饲养家禽家畜,无无证养狗,花坛绿化带、草坪、栅栏、宣传橱窗无破损、锈蚀,绿化养护(包括公共绿化部分)无缺株、枯株、死株、无杂草垃圾等。小区地面窨井齐全,有标准垃圾箱、果壳箱、指示牌,废品收集实行五统一。社区范围内秩序井然,店家遮阳棚整洁无破损,小区内设置电池回收桶等。无新的违章搭建和破墙开店现象,店招字牌及广告规范标准,整洁完好无破损无残损。社区便民服务网点统一规范,有明显的社区便民服务网点标志,证照齐全,并有专人管理。社区对城市管理的投诉处置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100%;社区整体环境优美整洁。
3、“四化”专项整治。根据《拱墅区街面保序检查考核实施细则》以“五乱”整治为主抓手,完善街面保序检查考核机制,落实考核责任,细化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综治、派出所、城管、执法“四位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加大街面保序工作力度,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堵疏结合,落实长效管理措施,提升“序化”水平;联合整治摊点乱摆,对流动设摊、出店经营、占道经营、无证经营,要更好地发挥联合执法整治的作用,做到街道城管科牵头,执法中队、卫生、环保与工商所等部门联动,采取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等手段,达到长效管理;整治车辆乱停,以行政执法中队、交警为主,街道城管配合,针对不同路段情况,制订合理可行的停车方案,有序进行疏导;整治垃圾乱扔,对违法行为人进行严管重罚,同时加大对保洁单位的考核力度,提高保洁的水平和时效;整治广告乱贴,健全市场化运作模式,并与派出所打假端窝点相结合,从源头进行治理。
4、数字城管。社区城管工作联系站,必须紧紧围绕数字城管降低处置超时率,提高有效整改率,加大监管力度,对数字城管抄报问题全程跟踪,一抓到底,确保一次核查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实施保洁员包干制和巡回保洁制相结合,进一步健全与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结合管理资源和力量,加强街道、社区、物业、环卫“四位一体”应急处置队伍建设;针对背街小巷整治后,街面广告破损等问题,落实代整治工作职责,确保处置率100%,力争有效结案率100%。
5、城市建设。围绕“秀美拱墅”街道三年行动计划,今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第二年,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为打造“最清洁街道”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争创城市建设精品工程,提升街道整体环境水平,为街道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6、争先创优。各社区在完成常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管联系站、爱国卫生(包括除四害)、社区绿化、拆违等各项考核台帐。各社区、执法中队、物业应积极参与全市城建、城管争先创优活动。
三、目标考核
篇3
一、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我市在城市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城市管理机构初步建立。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依据国务院、省政府有关在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精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7月批准成立了张家口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为参照公务员管理、挂靠市政府办的正处级单位,履行城市管理政策研究制定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职责。城管局下设市城管执法支队,为科级定向补助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5人。桥东区、桥西区、高新区也分别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四)专项整治行动扎实推进。积极开展中心城区露天烧烤整治工作,共清理露天烧烤90余处,责令整改、规范经营商户350户;积极开展倡导文明养犬活动,制定了《中心城区开展倡导文明养犬活动方案》,发放宣传材料3000余份;开展了建筑垃圾遗撒专项整治行动,下发整改通知书800份,查扣违章车辆18部;严肃查处违章建设行为,共检查在建工程65项,下达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57份,发现未办理规划许可的违法建筑35项;开展马路市场、流动摊贩集中整治行动,累计规劝清理游商、游贩和占道经营11000人次。
(五)城市环境卫生明显好转。坚持以定人、定岗、定路段、定标准为核心的四定责任制,不断提升路面清扫保洁质量,主次干道、重点地段实现了24小时保洁;加强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及卫生死角的治理,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制定了《张家口市门前三包责任制实施方案》,先后三次开展了对辖区沿街商户门前三包落实情况的执法检查,在探索建立群众化长效管理机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二、存在问题
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效益的发挥,阻碍了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
(一)城市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社会支持参与度不高。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特别是在当前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新形势下,城市建设战线长、任务重、压力大,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正在全力以赴推进、集中力量攻坚,尚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推进城市管理,对城市管理缺乏系统谋划和强力推进,致使城市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宣传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部分群众对城市管理认识程度和支持度、参与度不高,市民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体制不顺,职责界定不清,管理职能分散。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系未能真正形成,市和区两级政府、区与街道、市和区城管局之间的城市管理和执法职责亟需进行系统界定,城区街道和社区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有部门的职能配置不尽合理,城市管理涉及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市场管理、噪声和环境污染、养犬及停车场管理等职能,相应地分散在建设局、公用局、园林局、城管局、工商局、环保局、公安局等部门,职能过于分散,造成职责不清,又没有综合的职能机构予以牵总协调,工作难以衔接,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削弱了城市管理功能。市、区城管局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难以实现对中心城管执法的有效指导和协调。
(三)规划控制不严,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加大了城市管理难度。尽管我市在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详细规划出台的滞后性,往往使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布局和功能得不到全面体现,特别是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乱搭乱建、违规建设、无序开发的问题非常突出,进一步加大了城市拆迁改造成本,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另外,我市集贸市场、公厕、停车场、垃圾转运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总量不足且布局不合理,导致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与民生之间的矛盾突出,马路市场、占道经营、随意停车、乱堆乱放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和制约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城市管理投入不足,城管机构职能缺位,执法力量薄弱。由于历史欠帐多,我市环卫等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简陋老化、数量不足等问题。随着城市的扩容,城区新建道路、桥梁等市政设施大幅增加,城市管理运行成本大大提高,但城市维护费没有同步增加,远远不能适应现行城市管理的需要。城管机构的职能有待加强,我市虽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但未进入政府序列局,人员工资和经费财政未实现全额拨款,执法主体资格不合法,行政处罚权该集中的不能完全集中,也没有赋予其相应的城市管理职能。市城管局及桥东、桥西、高新区三个区的城管局共有行政执法人员160名,城管执法力量严重不足,装备陈旧落后。
(五)城市管理的制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一些长效管理机制不能很好地落实。我市城市管理执法目前主要依据的是国家和省的一些法律法规,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制度办法不健全、不完备,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原有的若干城市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其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未能顺应形势,建立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如精细化管理工作制度和作业标准、环卫和市政公用设施维护市场化运作细则、城市管理的考核激励和统筹协调机制等等。原有的一些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居民养犬、露天烧烤、交通秩序等不能实现规范化管理,门前三包落实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三、意见建议
(一)健全城管领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市一级应成立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定期研究城市管理的重大事项,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综合协调和考评,着力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城市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组织落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确定的有关事项。
(二)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着力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真正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制,明确划分市、区、街、社区城市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把管理工作向下延伸到末梢,增强条块管理的互补性。应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全面整合现有城管资源,组建完善新的市级城市管理机构,赋予其足够的管理和执法职能,使其真正承担起城市管理的牵总作用,同时在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事前告知和定期通报制度,切实解决目前条块分割、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
(三)加强规划执法管理。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在制定和执行规划时通盘考虑市区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问题,既要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规划设计投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提升规划层次和水平,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又要高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全面加强规划管理,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强化规划工作层级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规建设,坚决维护公众利益。
(四)完善基础配套建设。今后应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尽快完善一批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的公用设施和市政设施,当前特别要对集贸市场、停车场、公厕、垃圾转运站、公共绿地、休闲活动场所等进行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进度,切实解决马路市场、停车难、公共活动场所少等问题,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使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能充分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城市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和服务平台。
(五)强化城管资金保障。应按照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伐相适应的要求,实行多元化的城市管理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城市管理的投入。城市管理经费要随着城市建设加快、规模扩大、任务增加、养护标准提高和管理手段更新而相应适度稳定增长,使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确保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合理的经费需要,逐步改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装备和办公条件。充实一线城管执法人员,对执法人员的工资、经费财政应全额划拨。
(六)推进城市精细管理。今后应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加快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和办法,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明确各类管理目标的责任主体、作业标准、管理措施,从线到面、从面到点,建立可查询、可评价、有考核的监督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城市绿化养护、环境卫生保洁、市政设施维护等,要实行管养分开,推向市场,通过招标选择专业公司或社会组织进行维护,形成统一管理、多家经营、有序竞争的运行机制。
篇4
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脚踏实地,强化基础,精细管理,努力打造人民满意城管。在新的发展阶段,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要强化基础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从细节入手实施管理,做美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美丽、宜居,2013年将精细化管理作为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内容。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再严肃,以制度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2013年,要以长效化标准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层层健全和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实效,形成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执法的局面。
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今年重点要加强市容网格化和农村环境卫生考核督查力度,通过建立局、数字城管、大队、环卫立体交叉的考评体系,使城市管理考核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责任更加明确,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导向作用,不断提升城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进一步深化城管执法规范化建设,狠抓执法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职、权、责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执法职权和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确保行政执法的合法、规范、高效。
三是加快大城管体制构建。以完善的数字化城管机制为助推力,加快构建大城管体制。借助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的力量,发挥“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考评”的功能,实现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的无缝对接,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四是紧跟数字化城管节拍,完善快速处置机制。本着“重点问题有效处置,一般问题快速处置,简单问题现场处置,疑难问题集中处置”的原则,着力提高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尽职再尽责,以网格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继续实施市容环卫网格化管理,创新机制,达到“全覆盖、无缝隙、制度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目标,逐步形成市容管理网格化、责任制度化、管理科学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深化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中队负责、分类定标、队员定点、责任到人、绩效挂钩”的管理要求,合理分配巡查力量和处置力量。每个网格确定一名责任队员,层层落实责任制。针对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流动性、反复性问题,做到“出门就上班、见事管事”,将日常管理与突击整治结合起来,确保对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处置。
二是进一步加大网格化管理考核力度。2013年,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考核办法,按示范路、达标路和一般路标准分类组织实施考核,突出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跟踪考核。严格落实网格管理考核责任人制度,固定的网格管理员、中队长、副中队长、正式队员对应网格挂钩负责,局考核办每月根据考核结果,对网格挂钩人员进行奖惩。
三、全面再全效,以一体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按照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的要求,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以城带乡,加快城乡一体化管理进程。
一是推行环卫保洁一体化。在保持市区城市容貌整洁优美有序的基础上,将管理的着力点向城郊结合部和乡镇延伸,夯实管理基础,致力探索创新,切实改善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市容环境卫生面貌。进一步加快对“城中村”环境的综合整治,扩大环卫保洁工作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全面接管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的环卫保洁工作,有效提升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的环境卫生面貌。按照农村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要求,继续加大对乡镇保洁员的培训力度,做好各镇中转站环卫设施的检查维修工作,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卫生保洁水平。
二是开展好城管进乡镇、进社区工作。推进城管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在乡镇方面的职能,加快乡镇派驻中队的组建速度,切实落实城管进乡镇工作的具体方案,强化对乡镇执法工作的指导,逐步推进乡镇星级中队的创建,按照市市容管理示范路、达标路的标准,在乡镇开展市容管理示范路、达标路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城管进社区工作,通过整合执法人员、协管员、社区居委会、民警、志愿者的管理力量,落实好工作衔接制度,确保社区城管工作站的正常运作,履行好社区的管理职责,强化监督指导和考核,提高城管进社区的工作成效。
四、满情再满意,以人性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保证。
坚持“为人民管理城市,创人民满意城管”的理念,城市管理工作需要我们满怀激情,体察市民的感受,考虑市民的需求,努力打造一支政府放心、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城市管理队伍。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坚持教育引领,优化干部素质。继续开展“1+1+1”执法培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在全系统上下形成勤学习、肯钻研、爱思考、会调查研究的浓厚学风,继续开展城管系统“学法律、会说理、能办案,争当执法能手”主题教育活动,使一线执法队员做到“三懂三会”,即懂政策、懂法律、懂业务,会执法办案、会管理服务、会做群众工作。加大城管队伍的内部监督考核,进一步完善执法人员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对城管执法队伍的执法效能、执法形象、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实施全面监督,实行一岗双责,切实做到“文明执法树形象、严格执法求公平、勤政廉洁顺民意”。
二是强化舆论宣传。要着力加强对现代新闻传播规律的把握,充分认识网络时代带来的重大机遇和转变,以包容和欢迎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与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沟通渠道,充分利用“两台两报一网络”媒体的作用,增强与媒体和市民群众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对市民群众通过网络舆情、12345市长热线、市长信箱、110转接警等渠道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并配备专门工作力量,及时签发,及时整改,及时答复,使市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市民群众的互动,积极利用微博、社区网络等互联网手段,切实增强了解社情民意的能力、与网民沟通的能力、释疑解惑的能力,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舆论的“正能量”。拓展“城管进校园”、“城管进社区”、“城管进企业”等活动内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社会各界关注城管、支持城管、参与城管。
五、科技再科学,以数字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手段。
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城管动态监管能力,整合资源,健全机制,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大城管格局”的工作要求。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借助数字化城管的科技力量,进一步围绕大城管格局,切实发挥大城管体制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强大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的作用,着力提高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能力,利用数字城管实时监控、工作内容和工作实绩透明的优势,将数字城管考核与市容网格化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用完善的考评机制推动城管工作效能的提升。二是完善系统建设和绩效评价体系,延伸数字城管的深度。根据去年运行的效果,针对时限和处置标准与实际有所出入的情况,及时对指挥手册进行修改完善。同时,进一步更新部件普查数据,根据整体需求完成系统升级工作,确保案件的处置率和结案率稳步提升,将长效管理机制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六、尽心再尽力,以长效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
一是提升环卫精细化保洁的水平。全面提升环卫保洁质量,在精、细、严上下功夫,真正实现环卫管理工作由“粗放型保障”向“精细化服务”转变。继续优化环卫作业方式,在核心区借助机械化作业助推快速保洁机制,逐步扩大快速保洁模式区域。进一步推行“捆绑”式作业范围,实行道路保洁和门前保洁同步,确保店面垃圾不落地、减少二次污染。进一步加强公厕、转运站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需求,完善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建筑渣土处置的监管力度。
篇5
(一)指导思想。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和“四城同创”工作要求,以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注重创新制度、完善机制,进一步理顺市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构建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体系,加大多元投入城市管理的力度,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步伐,优化城市服务功能,为把我市建成中心城市、北翼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和湿地生态旅游城市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原则。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依托城市建设构筑的载体基础,按照“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管理定位,健全和完善市区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城市功能高效运转,形成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优势整合、共同促进”的协调发展新局面。
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调整城市管理职责范围,逐步下放管理权限,强化市级的统筹职能,明确区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合理界定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的管理职责,明确各级的事权、财权和行政许可权,充分发挥区级政府、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管理工作下延,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原则。健全完善城管执法机构,增强区级管理力量,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提升管理水平,形成“综合执法、统一指挥,市区联动、全面覆盖”的城市管理新体系。
坚持政企分开、有序竞争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以费养事的要求,加大城市管理作业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改革力度。积极推进环卫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厕所保洁等城市维护作业物业化、公司化、市场化,通过市场竞争降低城市维护成本,提高维护效率,形成“政府主导、政企(事)分开、管养分离、市场运作”的城市管理新机制。
二、明确城市管理职责与权限
(一)各级城市管理的主要职责。
市级主要职责。对市区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宏观决策,编制中长期城市管理规划目标,制定年度城市管理计划,并将任务分解到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进行实施;针对城市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开展调研,拟定有关城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对涉及跨区、跨部门的重大事项和事关全局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协调;对各区及市直各相关部门的城市管理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经常性监督检查机制,对各区及市直各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和完成目标任务情况实施监督;负责市管道路、桥梁、河道、公共场所等的市容环卫管理服务(市直管范围见附件)、负责市直管道路及市区规划红线宽40米以上(含40米)的城市道路两侧户外广告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对城市管理的重大问题和重点区域组织综合整治和实施管理。
区级主要职责。根据市区城市管理工作目标任务,对辖区管理范围内城市管理工作全面负责,结合实际,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区级职能部门和街道,落实责任,监督实施;组织街道、社区搞好城市管理工作,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各项城市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城市管理责任全面覆盖;组织区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和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为街道开展日常管理创造条件,将城郊结合部的城市管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负责辖区内除市管外的道路、桥梁、河道、公共场所等的环卫保洁工作,负责辖区内市管道路以外的户外广告日常管理工作,负责辖区内环卫设施的建设维护工作。
街道主要职责。根据区级下达的城市管理目标任务,负责结合所辖区域管理实际情况实施;负责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指导、检查和服务。加强街道城管力量建设,接受区城市管理局的业务指导,负责辖区内城市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监督;与本辖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派驻中队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依法处置涉及城市管理的违法违章行为。
社区居委会(含城中村,下同)主要职责。健全和落实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抓好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及时监督、制止和举报社区内发生的涉及城市管理方面的违法违章行为,动员居民和辖区单位参与城市管理,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做好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共建和谐社区。
(二)各级城市管理事权的划分。
环卫工作
市级:根据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环卫行业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市区环卫管理有关的措施、办法和具体实施细则;根据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制定环卫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计划;负责对市区环卫业务进行指导、督促、协调、检查、考核;负责环卫作业招投标工作的规范管理和运作;负责制定统一的环卫作业标准、劳动定额和质量考核制度;作为市管道路、河道和公共场所综合保洁的发包方;负责大型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负责在市规划局和城南规划分局报审的住宅区环卫设施的验收;负责生活垃圾、粪便和建筑垃圾的终端处理;负责城中分区垃圾中转站以上生活垃圾清运和粪便收集等环卫管理服务工作(城中分区范围内中转站以下垃圾一级清运分三年时间逐步移交给区级实施);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缴,根据城市维护建设计划,按作业任务量和质量考核情况核定分配经费;负责组织重大活动的环卫服务保障。
区级:制定本区环卫发展计划;负责对辖区范围内环卫日常作业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负责辖区内除市管道路、河道、公共场所以外区域和区内后街巷道、沟河、城郊结合部的环卫管理服务工作;作为区管环卫作业任务的发包方;负责垃圾池、垃圾房、果壳箱、公厕、垃圾中转站等辖区内环卫设施建设和管理;负责在区规划分局报审的住宅区环卫设施的验收;负责区内各企事业单位环卫责任区的确定和监督;负责辖区内除市直管范围外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的管理。
户外广告管理工作
市级:根据国家和省制定的户外广告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实施市区的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和具体实施细则;建立城市户外空间资源储备制度,规范城市户外空间的资源化利用和管理;负责市直管道路及市区规划红线宽40米以上(含40米)的城市道路两侧户外广告设施的使用权有偿出让、设置审批和执法管理;负责市区规划红线宽40米以上(含40米)城市道路两侧沿街标牌、标识设置审批的前置审查。
区级:负责属地范围市管道路以外的道路两侧户外广告设施的使用权有偿出让、设置审批和执法管理;负责区管理道路两侧沿街标牌、标识设置审批。
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工作
市级:根据国家和省制定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实施市区的建筑渣土管理办法和措施,制定工程建筑渣土处置计划,统筹安排工程回填建筑垃圾。负责在市规划局和城南规划分局报审项目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核准和执法管理。
区级:负责在区规划分局报审项目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核准和执法管理。
违法建设管理
市级:负责市直管范围及城中分区规划红线宽30米以上(含30米)的城市道路两侧违法建设的查处工作。
区级:负责辖区范围及城中分区规划红线宽14米以上至30米以内的城市道路两侧违法建设的查处工作。
流动摊点疏导安置点设置工作
市级:负责市区范围内流动摊点临时疏导安置点的设置管理。
区级:负责区域范围内流动摊点临时疏导安置点的日常管理工作。
河道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市级:负责串及等主要河道划定区域内的城管执法。
区级:负责辖区内市管河道以外沟河的城管执法。
(三)各级行政审批权的行使。
行政审批权依法由市级行使,为与管理重心下移相适应,对部分审批事项设定范围下放由区审批,市级通过建立备案、考核、年审以及违规责任追究等制度实施监督。涉及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应当通过拍卖、招投标等方式作出决定。
市级的审批事项为:户外广告及标牌、标识设置审批;在城市建筑物、设施上张挂、张贴宣传品等审批;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临时堆放物料、搭建非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批准;临时占用道路以及其他公共场地摆摊经营批准;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理服务审批;环境卫生设施迁建方案批准;因教学、科研以及其他特殊需要在辖区饲养家禽、家畜批准。
下放区级实施的审批事项为:辖区范围市管道路以外的道路两侧户外广告设置审批;区管道路两侧标牌、标识设置审批;在区规划分局报审项目的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临时堆放物料的审批;临时占用道路以及其他公共场地摆摊经营批准(不含设置流动摊点疏导安置点);在区规划分局报审项目的环境卫生设施迁建方案批准;因教学、科研以及其他特殊需要在市区饲养家禽、家畜的批准。
三、深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
(一)调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市城管执法局作为市人民政府在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具有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组建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恢复亭湖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具有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各区城管执法局、市开发区城管执法大队日常工作对区负责。市城管执法局负责区级城管执法机构的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年度执法考核、重大保障工作的应急调度、指挥。
(二)实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重心前移。各区城管执法局设若干执法中队,同时向各街道派驻执法力量,负责所辖区及街道的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在街道配备专职负责城市管理工作的分管领导,充实街道城管科力量。街道为派驻的执法队伍提供办公场所,执法队伍配合完成属地的城市管理目标任务。
(三)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是维护和保障城市市容环境秩序的基础,各区要根据城市规模和辖区管理任务配备相应的管理执法力量。要按照全省建设系统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快队伍规范化建设进程,严格编制管理,所有从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人员必须取得行政执法资格,持证上岗,年内市区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全部达标。
(四)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保障。市公安局城管治安分局对应市城管执法局做好司法保障工作,属地公安机关要协同配合各区城管执法机构做好行政执法工作,切实防止和减少妨碍城管行政执法暴力事件的发生,为城管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强化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投入保障
(一)健全管理经费投入机制。市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经费要随着城市建设加快、规模扩大、任务增加和管理手段更新而相应适度稳定增长,使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对城市管理经费安排使用情况,市有关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监督。
(二)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经费保障机制。按照“费随事转,以费养事”的原则,由市财政、城管部门会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按承担的事权安排经费。原市级财政安排的城中分区部分管护经费,要随着城市管理职能的逐步下放而划转到各区。划转的管护经费要根据当年的定额标准和下放范围等不同情况予以核定,以后每年按下放任务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基数,由市城管局考核拨付。各区要重点保障环卫、执法管理等方面的资金。
(三)建立市、区经费共担保障办法。强化城中分区市级扶持力度,城中分区今后新增日常运行经费由市、区按比例承担;新增服务于城中分区的垃圾池、垃圾房、果壳箱等一般环卫基础设施由区承担,市予以适当补助;新增用于城中分区的管理执法人员人头经费由市、区按比例承担。
五、完善城市管理领导、协调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市成立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城管委),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城管委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市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市城管委在市城管局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城市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具体负责对城市管理重大工作进行牵头会办,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城市管理协调机构,负责本区城市管理方面重大工作的协调与落实。
(二)加强部门协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城市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依法履行好各自的管理职能,强化管理,加强协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要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与工作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城市管理整体合力的充分发挥,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各级通力合作、全面覆盖的城市管理网络。
(三)加强检查考核。实行城市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将城市管理工作作为各级各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之一,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各有关部门和区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逐级分解责任目标,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市城管局要结合年度目标任务,明确考核标准,完善考核方法,规范考核程序,严格实施奖惩。各区也要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对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实行考核奖惩。
篇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加速,一方面市容管理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市容管理创新。各个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都在基于自身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市容管理创新。其中,10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由于市容管理的特殊复杂性,其关于市容管理创新的探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也在市容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1999年城管综合执法在塘沽、大港两区正式试点为标志,天津市容管理创新进入了新阶段。10多年来,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和服务下,在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下,天津市容管理创新取得了很多积极成果。本文旨在总结和归纳天津市容管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城市市容管理创新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特大城市市容管理创新的繁复性与系统性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市容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到包括环境卫生、建筑物和设施、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商贩管理、公安交通、市政管理等在内的多项内容。在特大城市,这些内容及其关系更为复杂。正是基于此,特大城市的市容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界,更多的学者关注的是城市市容管理的技术创新问题,但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城市市容管理的创新模式问题,认为应吸取政府包揽模式、政府公共管理模式、政府分级管理模式的长处,引入知识管理、公众关系管理与流程再造,实行管理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实现管理数字化、主体多元化、保障法制化。基于对现实的观察以及综合学界的研究,本文认为,在当前中国城市市容管理处于起步、提升阶段的背景下,这项“工程”以理念和知识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中心,以管理机制和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法规建设为保障,构成一个城市市容管理创新的体系(见图1)。
(一)理念和知识创新是市容管理创新的先导
理念和知识创新包括理念创新和知识创新两个方面。所谓理念创新,是指有关市容管理的观念、思想的创新。在市容管理中,观念和思想创新引导和决定着其他方面的创新。所谓知识创新,是指有关市容管理新知识的传播、学习和运用。一方面,世界各国关于城市市容管理的知识在进行着不断的原创性创新;另一方面,城市间进行着不断的相互学习,市容管理知识的学习性创新也在迅速发展。
(二)行政体制创新是市容管理创新的中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工作、生活环境的日益重视而提出来的新问题,这一问题的体制背景是建国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以条条管理为主的条块体制。这一体制“人为割裂了城市运行的脉络,在体制上导致了城市管理的部门化、利益化、粗放化(表面化)、冷漠化和运动式管理等问题”[1]。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需要构建适应新环境的市容管理体制。因此,在当前中国城市市容管理处于初创和提升阶段的大背景下,体制创新带有根本性意义,是市容管理创新的中心。
(三)机制和技术创新是市容管理创新的支撑
首先,无论是理念和知识创新,还是体制创新,都需要落实为具体的管理机制。因此,管理机制创新是市容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其次,国内外典型的市容管理创新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例如,获得2004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政府管理创新奖”的巴尔的摩市Citistat绩效管理项目即是基于即时性的统计数据分析技术构建的一种绩效管理系统。[2]在中国,由北京市东城区于2004年首创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基础是信息平台、网络、航拍等技术。[3]因此,技术创新也是市容管理创新的支撑之一。
(四)法律规章建设是市容管理创新的保障
市容管理创新的好做法、好经验只有上升为相应的法规,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突击式治理,治理过后照旧”的问题。因此,法规建设是市容管理创新的保障。
二、天津城市市容管理创新的实践
(一)理念和知识的多元创新
1.管理创新的四大理念
一是确立大市容、大环境、大管理的新理念。市容管理涉及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在管理中必须树立系统理念,进行全方位治理。在这方面,天津在2006年正式提出并确立了“大市容、大环境、大管理”的新思路,并根据这一思路形成了属地管理、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区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市容环境建设和管理。
二是树立经营城市理念。自2004年开始,天津在市容环境治理中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坚持超前立项,把阶段性计划变成滚动延伸计划,增强了市容立项批准的可能性。
三是引入循环经济和集成处置理念。近年来,天津在工业废物治理、再生水利用、城市垃圾处理等方面引入循环经济和集成处置理念,取得可喜成果。2006年,天津市再生水利用工程和塘沽区碱渣山治理两个项目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年,市环卫部门初步构建起资源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集成垃圾处理体系,建成青光、蓟县等垃圾处理设施,武清、宝坻、静海、宁河垃圾处理项目开始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四是引入现代生态园林理念。自2000年开始,在园林绿化设计和市容市貌整治中引入现代生态园林理念,赋予城市绿化新内涵。具体表现在,在现代生态园林理念指导下,园林绿化强调复层栽植、植物多样化、适地适树、与周边环境和谐,充分挖掘天津文化,注重绿化与地方历史、文脉和时代气息相融。推行“一街一景一区(水)一个样”的个性化设计,出现一批设计新颖的街景绿地和小区绿化。
2.知识创新的突出表现
为了提升夜景灯光管理水平,提升城市文化艺术品味,2004年、2006年天津举办了两届“现代城市光文化理念研讨会(论坛)”,邀请世界著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并拟制夜景灯光建设实施方案。
(二)体制创新的四个方面
近年来,天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基本构建起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市容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包括:
1.强化市容管理专门职能
在原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2009年结合大部门体制改革,组建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将原市容委和园林委的职责整合划入市容园林委。之后,各区县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次改革,使市容管理机构的职责更为全面、顺畅和有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之前散、乱、软的问题。
2.实行专业化的城管执法
天津是中国最早开展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城市之一。1999年,大港、塘沽两区正式开展城管综合执法试点。2000年,天津市的城管综合执法试点由原来的四个区扩大到市内六区和塘沽、大港、汉沽等城区。在此基础上,天津市积极构建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新体制。到2007年,完成了18个区县综合执法局的组建,形成了市局、综合执法总队、中心城区执法队与区县执法队组成的城管综合执法队伍,构建了属地管理、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城管综合执法工作体制。根据国发〔2002〕17号文件,城管综合执法部门集中行使以七项行政处罚权为主的职权。专门城管综合执法队伍的组建和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较为彻底地解决了之前多部门执法,各方职能交叉、互相推诿、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为实行专业化的市容管理提供了条件,较大幅度地提升了市容管理水平。
3.实行市容管理责任下沉
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市容管理框架的构建。具体构建过程是:(1)2000年,为加强居民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各区县政府进一步明确街道办事处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责任,通过政事分开、干管分离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初步转变了街道办事处重经济工作、轻市容环境管理的倾向。同时,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实行绿化设施养管以区为主的新体制。(2)2001年,召开全市区街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区街市容管理的工作职责,市级园林、环卫部门的事权、财权下放到区,部分街道组建园林、环卫管理站、所,推进市容管理重心下移。同时,在城乡接合部治理中,进一步明确相关区县的市容管理责任。以2001年全市街区工作会议为标志,天津基本确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市容管理框架。之后,这一框架又进行了逐步发展和完善。例如,2002年召开机动车辆清洗管理事权下放会议,明确了区、县机动车辆清洗管理部门职责。2009年,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意见》,出台《〈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向各区县进一步下放规划、建设、市容、市政等管理权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市容管理框架的构建,明确了区县、街道、社区的市容管理职责,是一项符合中国城市管理实际的有益探索。
4.探索市容环境多元化治理
市容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既需要政府的直接管理和服务,又需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适当实行市场化改革。在这两个方面,近年来天津市都进行了积极探索:(1)在应该强化的领域坚决强化政府的市容公共服务职责。例如,为了进一步做好社区的道路清扫和垃圾收运工作,2000年天津市部分区撤销街道所属的民办保洁队,改由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成立的街道环卫所负责,使居民社区的道路清扫和垃圾收运实现专业化管理。(2)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经验,大胆推进市容管理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早在2001年,天津市就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干管分离、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要求,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卫运行机制:河西区、塘沽区成立机扫公司,南开区成立垃圾直运中心,在全市环卫专业队伍实行各种责任承包制。2004年,利用BOT、BOO、银行贷款、特许经营权转让、竞拍和出让租赁等形式,进行环卫基础设施和户外广告建设,促进了公益事业的社会化管理。2008年,围绕迎奥运工作,天津市对临街楼房进行了综合整治。据统计,综合整治所需资金,财政安排的占12%,88%通过市场运作、社会筹集和基础设施带动解决。(3)引进外资及先进技术参与城市垃圾处理,实行投资和管理主体多元化。早在2001年,天津市就完成了与美国捷特公司合作罐装垃圾处理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批和合作公司注册等前期工作。同年还开展了与美国希望公司、香港力科公司合作进行有关垃圾处理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多元化的市容管理格局适应了市容管理多样性、复杂性的要求,提升了市容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管理机制和技术创新
伴随着市容管理理念、体制的改革创新,天津也进行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技术创新。而后者则有力保障和支持了管理理念和体制创新的实现。10多年来,管理机制和技术创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
为了落实和完善一系列新理念新体制,天津市容管理有关部门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责任制。(1)随着城管综合执法的实施,建立健全各种执法责任制。2003年,为了提高出勤率、上路率,扩大执法时空覆盖面,城管综合执法队伍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像”教育活动,推行岗勤制、路巡制、纠察制。2008年,将原有机制扩展为全天候、全区域、全方位的“三全式”执法模式,实现“三班制”、“错班制”、滚动无缝隙链接,强化日常巡查,对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秩序的难点问题加大督察督办力度。(2)随着市容管理责任下沉,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到人的工作责任制。早在2000年,天津市就建立起了环卫12小时扫保作业机制。2002年,进一步对环卫三大作业工种的质量标准、劳动定额、考核办法等进行了重新审核修改和认定,为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责任制建设使体制创新落到实处并成为一种长效运行机制。
2.考核和监督机制建设
市容管理创新的效果只有经过了经常性的考核和群众监督的检验,才能沉淀下来,转变为长效的制度。早在2002年,天津市容管理部门就开始研究建立城市环境秩序考评机制,并制定了考核办法、考核标准和公示程序。2009年,修订了《天津市城市管理考核实施意见》和《天津市城市管理工作综合考核标准》,进一步健全了市容管理的考评体系。在监督机制方面,天津不仅注重体制内工作监督机制的建设,还十分注意吸收体制外的群众监督。例如2004年,聘请市容环卫义务监督员10,660名,当年反馈情况1600余件,受理群众和热线问题299个,办结率85%。2007年,受理市民群众对市容环境问题的有效投诉4347件,处理群众来信371件,接待来访118批次,办理“两报两台”曝光问题25件,受理“行风坐标”、“公仆走进直播间”反映问题89件,办理结果回复率100%、回访率100%、办结率80%。各区市容、环卫和综合执法部门都建立了快速反应队伍,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市容环境问题,群众对市容环境的满意率达85%。2009年,将18个区县、3个功能区和4个城市管理专业部门(市容、交管、路灯、城投)的考核结果刊登在《天津日报》上,接受全体市民的监督。
3.构建市容管理社会参与机制
除了群众监督之外,天津还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市容管理,构建市容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2006年,天津市容管理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市容环境“金点子”征集活动,广泛征集市民对市容环境治理的意见和建议。2007年,天津市设立了三处市容环境教育基地,分批组织市民代表到垃圾堆山公园、双港垃圾焚烧厂参观废弃物处理过程及环卫设施建设成果。
4.保障制度创新成果落地
这方面主要是将通信平台、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市容管理,提高市容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2001年,伴随着市容管理责任下沉和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天津建立了全市环境卫生管理信息数据库,开设了市容环境专线电话,以方便群众对市容环境的监督举报。2002年,利用计算机航拍技术,对道路清扫面积重新核实,参照建设部垃圾运输车辆作业任务量定额标准,对市内六区进行生活垃圾运输距离、单车运量进行测算核实。初步建立了环卫作业基础管理数据库。2009年,初步建成“一个平台,两个中心”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形成市区两级平台同步建设,数字化管理、考核、执法“三位一体”的管理特色。此外,自2001年起,天津市采用无公害和生物防治等技术,对古树名木实行微机系统管理。2004年,根据现代城市光文化理念开发的“灯光智能监控系统”获得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构筑市容管理法规体系
从2001年到2011年,天津市出台了相当数量的市容管理法规文件(见表1),涉及到市容综合管理、爱国卫生、广告与牌匾、城管综合执法等多个方面,基本上构筑起了市容管理的法规体系,为市容管理的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
表1:天津市主要市容管理法规文件(2001~2011)
说明:本文系2011年度天津社科基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市容管理创新研究(TJGL11-055)。
参考文献:
[1]叶裕民.中国城市管理创新的一种尝试[J].中国软科学,2008(3):52~64.
篇7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如期完成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任务。切实发挥创卫组长单位作用,制定了《市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方案》,并按方案加大督办、检查和协调力度,同时大力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建议成立了市领导分区包干制度,提请市政府成立了由各主管副市长和责任单位负责人包抓的13个专项整治小组,并多次邀请四套班子领导调研和视察创建工作;全年4次召开动员大会,通过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和创卫万人签名等活动,掀起全民创卫热潮;先后邀请5名专家对我市的创建工作进行专项指导,推动创建水平的全面提高;精心组织完成了全市创卫材料汇集、编制工作。分别通过了全国爱卫会的技术评估和考核鉴定。我市被全国爱卫会正式下文确定为“国家卫生城市”,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省会城市。创卫成功后,根据市政府指示,制定了《市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建设,提高城市卫生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及《市国家卫生城市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并已报市政府研究审议。
——全力实施市容美化工程并取得实效。一是启动了“穿新衣、戴新帽”工程。起草下发了《关于对沿街建筑物、构筑物外立面进行清洗粉饰通告》,截止目前共清洗建筑物、构筑物外立面万余平方米、粉刷万多平方米。进一步完善了“三乱”市场化运作机制,督促专业清洁公司加大“三乱”清理力度,同时加大打击力度,清理“三乱”万条,使城市“牛皮癣”基本得到了根治,“三乱”治理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二是认真开展了各类专项整治活动。结合创卫工作的深入开展,多次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道路两侧环境卫生,洗车行、修车行占道经营及机动车违章停放等专项治理,并进一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使市容市貌从整体上得到了改观。特别是近期结合市区大部分街巷改造后闲置、废旧杆、牌、亭增多的实际,下发了《关于清理道路两侧废旧设施的通知》,对道路两侧的废弃电杆等废旧设施和乱堆乱放进行了全面清理,保障了道路畅通、市容整洁。三是提升户外广告设置水平,美化、亮化城市市容。拆除各类违规设置、陈旧破损或设置档次较低的户外广告余块,约平方米,进一步规范了户外广告设置。对全市的门头牌匾逐街逐户进行整治,“一店多牌”的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在清河街等街道开展了整体街景设计试点工作,对试点街道的建筑景观、户外广告和门头牌匾设置等进行了统一规划。结合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和宣传及我市承办的各类大型活动,累计设置公益广告块,约平方米,很好的宣传了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重大会议及决策。
——“市容”与“繁荣”的关系日趋和谐。在占道经营的管理上,探索出一条“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治理经验,将全市街道划分为严管、控制和规范区域,在严管区严禁设置摊点摊区,控制区由统一招标设置、管理,规范区在不影响市容、交通秩序及市民生活的前提下,根据需要设置摊点。同时在市区内划定了一定的季节性、限时性摊区、摊点,鼓励创业,方便群众。对全市的各类占道摊点、摊区进行了集中整治和提高,取缔了艺术巷等个经营混乱的占道摊区,对巷等处占道摊区进行了搬迁改造和统一规范,在市场的整治中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尽量使摊点、摊区的设置看上去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切实提高了摊区设置档次,在美化环境的同时繁荣了市场。
——综合执法水平再上台阶。一是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建立了“一城一队”管理模式。先后接收了市规土监察大队人,三区执法队员名,建设局人,对名协管员进行了严格考录,择优录取了名,聘用了工作人员6名,整合了执法队伍。二是推行并完善了网格化管理。制定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网格化管理责任方案》和《网格化管理区域图》,将全市划分为个责任网格,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区域及大队包区、中队包片、分队包街、个人包段的“四定四包”精细化管理,形成了分片承包、逐级负责、责权量化的管理机制,采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立足城区、覆盖农村、高效集中、惠及市民”的整体化运作方式。三是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了各类违法违章行为。截至目前共拆除各类违章建筑万余平方米,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万余起。四是加强队伍培训教育,努力建设一支准军事化管理的城管队伍。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保证完成迎接周年大庆的各项工作任务,及时组织余人分两批走进教导大队,进行了先后为期天的封闭式军事训练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为建设“和谐”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城市管理队伍。——环境卫生行业管理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成了区大型垃圾中转站;开工建设了座小型垃圾中转站和座公厕;对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多处垃圾收集展进行了密闭式改造;对全市的环卫设施、设备进行了维修、更换和清洗粉刷;对全市的旱厕和三类公厕进行了改造提高,目前全市共有水冲式公厕座,万人拥有公厕座,达到了国家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的标准;增设果皮箱多个,城市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二是制定了《市-2020年环境卫生规划》,为全市环卫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蓝本。三是实施了城乡一体化管理,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环卫作业和管理统一纳入到全市环卫行业管理范围,使环境作业和管理不留空白、不落死角。四是积极推行环卫市场化运作,开展了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引进了市餐厨垃圾统一进行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同时还引进了cdm、swc等垃圾处理新技术,有力推进了全市垃圾处理的科学化、减量化、无害化进程。五是实施堆山造景工程。按照区市两级领导的指示,在实施了览山建设工程,将全市的建筑垃圾和渣土集中消纳,进行堆山造景,变垃圾为资源,变脏点为亮点,科学合理地对建筑垃圾进行了再利用。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起草上报了《市养犬管理条例》,已通过人大批准,于今年起开始实施;《市餐厨垃圾处置和管理办法》也顺利通过,已以政府令的形式下发,《市修车、洗车行管理办法》也已上报市政府。
——党建宣传工作开展有力促使各项工作全面提高。一是狠抓党建,夯实基础。在全市综合执法队伍整合的基础上,及时完善了个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堡垒作用,同时调整完善了工、青、妇组织。二是加强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认真组织学习各级纪委会议精神和各级领导关于加强廉政加建设的讲话精神,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并定期组织考核。严格执行各项廉政制度,经常开展廉洁自律、自查自纠和警示教育及优良传统教育活动。三是加强政风行风效能建设。层层签订政风行风效能建设目标责任书,聘请行风评议员按季度对照责任书进行检查,认真整改,不断提高。四是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促进工作全面进步。今年我局共接到人大建议件、自治区政协提案件、市政协提案件,除将件提案因不属我局职权范围按程序退回外,对剩余的建议和提案,由分管领导带头负责,将提案办理工作与城市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做到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面商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此外,还设立了局长接待室,由局领导直接接待投诉上访群众,现场解决问题,提高效率,方便群众。截至目前,我局共收到市长邮件件,督办案件件,市民投诉件,专线件,领导批示件件,及其他转办件共计件,办结件,办结率为%,剩余的正在督促办理中,真正实现了事事有答复,件件有落实。五是广泛开展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开展了面向社区、学校、家庭、机关、工地、商户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六进”宣传活动,使城管法律走进千家万户。结合执法进行宣传,将执法过程同时作为宣传过程,让执法队员走到那里,就将宣传工作开展到那里,在执法的过程中向市民散发宣传资料,让城市管理贴近群众,促使广大市民了解、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积极《法制新报》、电视台、政风行风在线栏目组等媒体合作,公开社会服务承诺和便民措施,在媒体上为群众答疑解惑,不断增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
——顺利完成规费征缴任务。制定并上报了我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缴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人员分组划片到各辖区实行分片包干的商业网点垃圾处理费征缴机制,与小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及4050人员签订协议,上门入户收取小区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联合媒体,组织队员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垃圾处理收费宣传工作,让广大市民了解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意义、用途和方法,预计今年可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万元。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为我市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几年来累计拖欠各类工程款多万元,不但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还损害了政府形象。二是城管执法环境较差,由于城市管理的对象大多是弱势群体,对象成份复杂,管理困难,同时社会参与程度不高,未能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给城管执法带来一定困难。三是现行的执法体制与当前城市管理所面临的形势任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调动各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管理作用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重心下移。四是队伍管理上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未能促使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年工作安排
(一)着力美化市容,全力迎接的到来。一是实施“穿新衣、戴新帽”工程,对沿街建筑物、构筑物外表面进行彻底的清洗粉刷,突出城市主色调。二是加快览山工程建设,将其建设成为能集中体现我市风貌和发展成果的综合型城市游览景点,向献礼。三是深入开展“迎大庆、树形象、做贡献、促发展”活动,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网格化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建,杜绝市内私搭乱建行为。加大户外广告牌和门头牌匾的治理力度,实施亮化、美化改造,使其充分体现城市风情、展示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味。落实“门前三包”,全面清理城市“三乱”,确保环境优美整洁。
(二)加强长效管理,巩固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成果,完善设施建设,强化长效管理,提高创建水平。一是全面落实“创卫”措施,加强重点部位的治理,消除卫生死角。二是建立长效监督检查机制,制定考核实施细则,巩固“创卫”成果。三是加强教育宣传,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动员社会一切力量爱惜和守护“创卫”成果。
(三)更加妥善地处理好“市容”与“繁荣”的关系,促进城市和谐发展。认真落实的指示精神,在占道经营的管理上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坚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坚持以疏为主、堵疏结合的治理方法,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摊区和摊点的设置水平,准确理解和认识“市容”和“繁荣”的辩证关系,做到利用矛盾、解决矛盾,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工作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使市容环境和经济发展永远朝着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
篇8
1、高度统一思想,落实工作责任。一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我局高度重视社会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始终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为了切实加强对社会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相应对社会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单位合力抓的组织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各单位社会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前后衔接。各单位按照局部署要求,落实专人负责,真正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二是目标明确,推进到位。认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把社会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总体规划,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城市管理局2011年度平安建设工作意见》,做到工作标准明确、活动安排具体。年初,局与大队、中队签订工作责任状,将社会综治和平安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确保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分析存在问题,部署阶段工作,明确重点任务,确保社会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有力推进。三是狠抓考核,责任到位。我局把社会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列入各单位的年度计划及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中,把社会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绩效考核,与城管工作一起部署、一同检查、一并考核。严格实施领导责任追究制,对未按规定严格执行社会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制度的,追究领导责任,实行“一票否决”,落实各单位在社会综治和平安建设活动中的工作责任。与此同时,切实抓好平安建设共建联系工作,主动与共建联系点加强沟通,协助做好联系点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相关工作。
2、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平稳可控。一是建立执法应急联动机制。在日常执法管理中,局、大队与中队、队员之间建立信息互通、应急联动的网络体系,定岗队员在日常执法中,遇突发性、重大性事件,在控制现场、锁定证据的同时,迅速通过对讲机汇报工作情况,附近队员根据信息,立即赶往现场,协助进行情况处置,中队、大队、局根据现场事态变化,逐级进行执法力量的统筹调配,确保突发性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处置,防止现场失控。二是建立重大执法报批机制。各中队在组织较大规模的集中整治前,必须提前把整治计划方案报大队、局,经局、大队审定同意后,相应调配执法力量组织整治。中队不得擅自作出行动决定,如发生因中队擅自组织规模性集中整治,造成不良后果的,将严肃追究中队领导责任,确保局、大队对中队执法整治行为提前作出合理性、合法性及可操作性的判断。三是建立执法风险评估机制。在每次组织集中整治行动前,中队、大队将组织相关人员反复研究,研判风险是否可控,以确保有效防范化解可能产生的集体上访、暴力抗法等风险。对预判风险可以通过加强调查摸底、加大前期宣传劝导力度、堵疏结合开辟疏导场地、加强与公安部门的执法联动等防范措施予以控制的,立即逐条逐项进行落实,在照顾好执法对象的切身利益的同时,顺利推进整治工作,避免产生因整治工作而诱发利益冲突和潜在不稳定因素。四是建立投诉接待机制。广泛建立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反馈网络,依托电子政务网站和数字化城管平台,建立了融网上投诉、网上解答为一体的工作体系,引导群众依法依规。强化责任机制考核,落实首接负责制、督办制、回访制,坚持局领导接访、约访、下访制度,对涉及群众根本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城市管理问题,局主要领导亲自批复、亲自督办,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直至有关问题妥善解决。对重点件办理情况进行回访,力求化解矛盾、消除隐患。建立联办制度,对涉及多部门的问题,主动牵头,积极协调联系相关部门,共同采取措施,联合进行办理,充分满足群众合理诉求。今年我局投诉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或集访事件。
3、抓住重点环节,化解矛盾纠纷。一是疏堵并举,妥善处置涉疆涉藏流动设摊问题。针对散布在城区的、新疆少数民族经营的流动摊点,我局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采取宣传教育与整治规范相结合的措施,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思想引导,告知其管理要求,并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同胞意愿的基础上,在周王庙设立了疏导点,同时适时组织集中整治,落实错时定人定岗,坚持常态化管理,不断压降流动经营的规模和范围,严防其经营所引发社会矛盾,甚至冲突。目前,城区涉疆涉藏流动摊点数量及引发的矛盾呈明显下降态势,趋于平稳状态。二是文明执法,妥善处置违法建设问题。针对违法建设社会影响大、涉及面广、各类不稳定因素错综复杂的情况,我局在集中拆违时,坚持文明执法,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方法和措施,前期进行广泛的调查摸底,掌握业主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对可能引起暴力抗法、上访集访等不稳定因素提前作出预判,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同时对拆违现场的当事人及其亲属、朋友等进行有效控制,力争做到拆违行动万无一失、精准高效,不发生严重恶性事件。三是安全平稳,妥善处置非法营运问题。长期以来,“摩的”、“黑的”等非法营运车主在躲避查处过程中,往往出现逃窜、围攻、自残等危险行为,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因素。面对这一情况,我局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主流媒体,多方位、多渠道地向广大市民宣传从事和乘坐“摩的”、“黑车”的违法性、危害性和危险性,一方面立足依法行政的要求,注重安全,讲究方法,科学取证,实行突击抓和长期抓相结合,严厉打击非法营运集聚点,维护了良好的交通营运秩序。去年以来,未发生因查处非法营运所造成的社会恶性事件。
篇9
关键词:河道长效管理;绩效评价;社会满意度
一、河道长效管理项目概况
(一)项目管理制度
围绕城市河道长效管理目标,拱墅区严格贯彻执行杭州市出台的《杭州市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条例》《杭州市市区城市河道长效管理规划》《杭州市城市河道长效管理实施办法》《杭州市城市河道长效管理考核办法》《杭州市城市河道长效管理考核实施细则》《杭州市城市河道保洁养护经费定额》《杭州市市区城市河道水质水量监测与评价方案》等相关规划方案、规范标准、规章制度。立足本区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实际,2015年拱墅区制定出台了《拱墅区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管理内容、细化管理标准,强化管理职责,建立了管理机制。
(二)项目资金管理
拱墅区河道长效管理项目资金按照杭州市河道长效经费管理相关办法,全部列入杭州市城建城管资金计划。市管城市河道由市财政100%全额出资,内容包括长效管养经费、闸站运行经费、设施改善、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清淤疏浚等专项经费。区管城市河道及闸站运行经费由市、区二级财政按照4:6的比例出资落实,其中截污纳管、生态处理涉及绿化提升改善工程费用,由市、区二级财政按5:5的比例出资落实。2015年度拱墅区河道长效管理经费项目计划投资3 689.95万元,其中包括市财政资金2 029.95万元、区财政资金1 660万元;截至2015年12月31日止,实际到位资金3689.95万元,其中包含市财政拨款2 029.95万元、区财政拨款1660万元,资金到位率为100%,实际支出金额为3 148.47万元,资金使用率为85.33%。
(三)项目组织实施
杭州市拱墅区城市管理局统筹组织辖区内各河道长效治理工作,其下属事业单位拱墅区河道监管中心具体实施项目,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同;条块结合、河长监管;明确标准、突出实效;考评监督、长效管理”原则,落实政府主导、部门履职、市场运作、河(段)长管理、群众监督“五位一体”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结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做好项目推进和监管工作。通过事前计划、招标采购、合同执行、巡查监督、多方验收等程序规范管理,确保河道长效管理绩效目标如期实现。2015年共对57条城市河道(市管河道除外)开展长效管理,覆盖面达到全区河道的91.94%,重点落实河面保洁、防汛配水、绿化管养、养护作业等;完成45座闸站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及养护;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清淤工程、闸站提升改造工程。
二、河道长效管理所取得的成效
(一)辖区河道水质明显改善
根据第三方出具的河道水质监测评价报告,2015年赵家浜、十字港河等32条河道的水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河道清淤、生态改善效果均较为显著。从各监测河道水质分级情况表看,赵家浜河从治理前的15级到治理后的6级(水质由好到差分别为1-15级),提升了9个段位。老后洋浜河从治理前的12级到治理后的4级,提升了8个段位。其他河道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平均提升幅度达到4个段位。
(二)辖区河道防汛排涝能力大樵銮
通过河道清淤、生态治理、河道养护、闸站调配,使河道的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防汛排涝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2014-2015年共完成胜利河等24条河道的清淤工程,完成塘河闸站等9个闸站设施改善。从闸站防洪排涝统计情况看,2015年度拱墅区管护的闸站仅一标段已累计防洪排涝作业时间914小时,累计排涝水量已达384万立方米。
(三)社会影响好,群众满意度高
2015年拱墅区治水硕果累累,得到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后洋浜河被列入杭州市级生态示范河,康桥新开河生态治理工程是杭州市主城区首个省级河道建设优秀示范工程,拱墅区荣获2015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从全区抽样问卷调查情况看,社会公众对河道长效管理的认可度、满意度较高,该项目项目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4%,对项目的整体隋况表示非常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的被调查者分别为24%、32%、38%。拱墅区居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河道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幸福指数提升。
(四)拱墅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河道长效管理标本兼治,着眼长远,随着水质提升,改善了沿河两岸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水质改善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带动了运河沿线旅游业发展。河景居住环境改善为依河而居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沿岸地价升值,促进沿河房地产业发展。河道环境保护有利于进一步恢复河道文化功能,推进沿河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全方位提升拱墅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三、河道长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河道长效项目管理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项目管理缺乏系统性。河道长效管理是一项涉及清淤、养护及改善工程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在项目实施中发现个别河道未充分考虑治理基础,施安浜河道污水口截污t程尚未完成,该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已竣工,导致河道生态治理竣工后,仍有污水流入河道,大大影响了生态治理的效果及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二是计划目标缺乏系统性。个别子项目在制定计划阶段未进行充分论证,导致项目未能按计划如期完成,红旗河片区域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独城河等17条河道设施养护工程等未按计划实施完成,影响了公众对项目效果的认可度。三是资金使用缺乏系统性。个别项目未能及时完成工程审价,影响了工程移交,造成了财政资金沉淀,未能按预算及时支付。2015年度河道改善工程项目资金使用率为85.33%。
(二)项目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是合同管理不够规范。个别子项目变更仅以口头形式进行调整,通过书面约定拟定变更约定事项。养护合同原标的为姜家塘河和曹家桥河,后调整为半山田园一号港和华中路东侧泄洪渠,调整仅以口头形式协商调整,未对合同价款等要素是否变更等进行进一步协商以及书面拟定变更约定事项。二是台账管理不够规范。考核台账与工作联系单存在不一致之处,工作联系单中发现的问题未在年度考核中体现。值班记录要素不全。泵站运行日报表中泵站名称未填,机组编号、运行时间不全。三是验收管理不够规范。陈家桥、瓦窑头河、姚家坝河清淤工程的竣工报告中未注明开工日期、竣工日期、施工总日历天数、中途因故停工天数、实际工作天数等要素。
(三)项目实施效果不达预期
项目按照年初制定的绩效目标基本完成,河道改善工程计划完成率达到90.91%,日常养护河道的覆盖率达96.49%,但项目实施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与老百姓对水质提升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河道日常养护因作业质量、保洁情况、设备管理等方面被市河道监管抄告百余条;闸站防洪排涝时间与目标作业时间略有差距;园中河生态治理水质检测报告经4次整改才达治理要求;个别“漏网”的排污口一定程度上影响“零直排”效果等。项目满意度测评中仍有4%的被调查者对该项目的总体完成质量及效果“不满意”,群众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河道长效管理中存在的建议
(一)加强项目管理系统性
一是事前做好充分论证。项目单位应充分做好项目前期准涔ぷ鳎通过严密的可行性论证、各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协调,确定项目工作任务及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目标,结合全区河道治理规划,科学、合理制定项目年度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应尽可能做到细化、量化,分解到各条河道、各个闸站,使各子目标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三是及时做好工程审价工作。按照财政部、建设部《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财建[2004]369号)的有关要求及时完成工程价款审计,核定项目总投资额,确保合同价款及时支付,提高资金使用率。
(二)加强项目管理规范性
一是规范项目变更管理。项目在实施过程如须变更应严格按规定程序申报变更联系单,报批后调整项目实施方案,并相应调整项目绩效目标。并以书面形式约定变更事项,确定合同金额是否变更,履行合同变更程序,严格按照合同法及政府采购的要求,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二是优化项目考核管理。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办法,充分考虑实地检查情况、值班记录情况,优化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机制。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建立良好的考评氛围,推动提升日常养护水平。三是完善竣工验收手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高度重视竣工手续,真实、准确、规范地填写竣工报告,杜绝有漏填、漏盖、漏签现象,确保工程后期管理和维护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篇10
【关键词】:社区服务;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专业化;职业化
当前,呼和浩特市的社区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现阶段需要继续探讨如何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优抚人员及其他民政对象的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便民利民服务,以及为驻社区单位提供后勤服务等。
一、呼和浩特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成就
呼市社区建设从2000年正式启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呼党发【2000】10号)首次提出“社区”的概念,建立起了领导机制,明确了社区职责,撤并整合了137个居委会,一次性安置了208名老居委会主任,下派164名社区干部,建立起城市管理的新框架。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呼党发【2007】11号),对社区办公用房、人员经费、工作职责重新做出规定。呼和浩特市按照“两极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把社区建设纳入了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市、区、街道都成立了专门的社区建设办公室,使社区建设有了专门的领导机构,推动了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社区管理已经基本覆盖全市四个区,以3000户设置一个社区为标准共设194个社区,社区硬件建设、工作队伍建设、服务体系建设都得到了不断完善。呼和浩特的社区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规模,建立了基本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
(一)许多社区从提供单项服务到提供系列服务。从服务对象上看,有老年人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优抚对象服务、残疾人服务;从服务内容上看,有家政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精神卫生服务、环境治安服务等;从服务形式上看,有面对面直接服务,还有电话、网络的间接服务。
(二)兴建了社区服务网点和社区服务设施。呼和浩特市以3000户设置一个社区为标准共设194个社区,办公场所面积不少于120平米,文体活动场所面积不少于300平米。每个社区设置了一站式服务大厅。截至2007年,社区服务中心122个,星光老年活动中心76个,服务网点100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达到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5个,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城区居民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三)社区服务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从2008年开始,三年来,呼和浩特市社区每年公开招考大学生近200名,充实壮大了社区服务人员的队伍。随着社区工作专职化的发展趋势,组织实施《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指导各地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考核办法,要求劳动人事部门开展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进一步规范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管理。目前每个社区至少有5名专职工作者。加强对社区专职工作者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管理社区和服务居民的本领。目前有近1000名“4050” 人员在社区工作。全市还有16130人组成120多支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服务。
二、呼和浩特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服务发展缺乏总体计划性。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社区服务完全纳入到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社区服务基本设施的建设也没有列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配套规划之中,缺乏总体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着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二)经费投入不足。尽管近些年政府对社区服务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经费和办公经费都有所增加,但是大多数市辖区政府财政预算中没有用于社区服务的专项资金(只有新城区从2008年起,每年把社区3万元的办公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政府投入缺乏计划性和经常性。加之,社区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由于我国捐助免税机制不健全,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募捐和个人资助等社会性集资数量有限。这些都限制了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
(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金短缺已使社区服务的发展受到限制,驻区单位的闲置的资源不能向社区开放实现共享也使得社区服务不能得到拓展。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实行,驻区单位已形成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服务资源,主要用于自己单位内部使用,但依然存在资源使用不饱和,闲置浪费的情况。因此呼和浩特市呼吁驻区单位“敞开怀抱融入社区”,在不影响本单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向社区居民有序开放。
(四)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在西方,社区工作属于和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相并列的三大社会工作方法之一。在我国一直没有把社区工作当作一种专业,更谈不上专业化的发展。加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专业认同度低,工资待遇低,使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并不打算走专业工作道路,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向政府级别靠拢。目前,大多数社区专职工作者没有社会专业的学科背景,没有经过社区工作的专门培训,对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并不熟悉 ,沿用政府行政管理的手段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影响了社区服务项目的扩展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五)真正能够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服务项目欠缺。在呼和浩特市社区服务项目还不多,且大都集中在社区保洁、社区绿化、贫困家庭救助、计划生育咨询、社会保障服务、职业介绍等方面。这些服务,靠体力和经验提供的服务远多于靠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将越来越需要专业服务,如老年人的心理与行为辅导、问题青少年的行为矫治与辅导、暴力家庭与单亲家庭的辅导和治疗、弱智儿童辅导、精神障碍者回归社会的辅导、社区矫正服务、居民的康复辅导、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等知识含量高的专业化服务,这些服务在呼和浩特市的社区中至今没有或很少开展。
三、呼和浩特市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对社区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要对社区服务进行合理规划,就要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政府的整体规划当中,特别是列入区政府和街道的工作目标管理序列中。呼和浩特市已经建立起市区两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建议在区领导机构中增设一个社区服务领导或协调机构,由民政主管,各有关部门及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同时制定社区服务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对社区服务单位实行认证制度,发放统一的社区服务单位证书,并实行年度检查。区、街道和社区服务中心分别配备一定数量的行政或事业编制的专职社区服务人员,具体负责社区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
(二)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政府要增加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同时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发展社区服务业,市区两级民政部门要通过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增加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杭州市在2005年颁布了《杭州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专项资金来源及用途、使用原则、使用范围和扶持标准,对公益项目和经营项目,进行不同标准的补助。杭州市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探索适合我市的社区服务资金扶持政策时,可以适当借鉴。
(三)合理整合资源提供社区服务
运用合理的方法,动员本社区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福利设施向社区开放。北京和平里街道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首先对社区资源包括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居民各个方面可以开发的资源进行分布情况和可利用情况的调查。同时也要摸清社区居民的需求,使社区服务能够真正解决社区成员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然后运用“准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本着“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互动、参与和双赢”的原则,明确社区只是分享辖区内单位资源的使用。同时明确资源共享各方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签订协议,形成保障。具体做法包括:协议型、共建型、委托型和公益性投资型。呼和浩特市一位政协委员娜仁托娅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案《关于推进我市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建议把社区建设成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提出“储蓄养老”,鼓励低龄和中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服务,建立老人自我养老服务队伍。笔者认为此建议不失为一种科学的且可行的资源整合方式,值得推行。
(四)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管理
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同社区建设相适应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服务队伍。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他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在社区的实际工作中,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社区工作要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获得执业资格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如心理咨询和社区矫正等。对于一般的社区工作者,有关部门也应该组织他们参加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者从业资格考试,为社区工作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显得尤其必要。
- 上一篇:教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办法
- 下一篇:学习企业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