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管理技能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管理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践技能;实践教学;系统工程
近几年,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节节攀升。截止2014年,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新增15万左右,每年仍以相当高的增长比例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从业人员的源头:高职院校,连续几年,物流专业招生人数占据前三。如此好的专业招生状况,却不能满足行业人才需要,究其原因主要为: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难以满足行业人才需要。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借助国家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大战略,高职教育才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得到迅猛发展,快速的发展并不是我们对高职教育有很好的方法和理解,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等,所有这些做法导致了高职教育中的实用技能型仅仅是高职教育的附属,而非主体。
2、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条件的缺乏:
要培养实用技能型的人才必须具备培养该人才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实训设备、实训教师、实训教材等等。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物流工作的技能人才,经过人才市场的检验,在实用技能型这一点上,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还必须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入手,尝试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根据本人从教多年的经验,提出以下途径:
一、构建课程体系中,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的核心位置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很难从课程体系中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少从专业课开始,突出课程在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位置。具体做法是: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准确把握对于高职学生,理论够用即可。
二、教学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并不能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效果。实践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教学过程:
1、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内容,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通常要求用最近几年,而实践能力如果用前面几年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求教师加速更新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建设,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室,这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战场。通过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来保证实训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和创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采取互赢和多赢的合作模式。与物流行业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工况下的实训环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升其实践能力。
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职业院校办得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还在于是否有好的师资。高职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希望提升教师的实际技能,转变传统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高校扩招后,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在数量、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师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本。对于高职院校技能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1、教师的自身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普遍存在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为了尽快加强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采取多种方式的培养,
2、多方面引进技能型人才。通过高职院校对自身教师队伍的培养,无论从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对技能型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编制、福利、待遇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的技能型人才,让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技能型人才担任教学和技能训练指导工作,不仅对实践教学有帮助,同时也可以促进院校教师队伍的合理化。
四、教学,实践,就业、创业的有机统一
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源自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服从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够顺利就业或创业。考核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仍然是衡量学校的关键指标之一。能否顺利就业,关键取决于学生实践能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通过教学及其它相关教学活动才能完成。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对师生在创业上给以很大的支持,像建立和市场对接的工作室,在校期间就可以完成对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检验。
五、实践能力考核方式的转变
实践能力考核不同于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受实践能力考核需要场地、器材、时间等条件限制,实际操作考核很难完成。鉴于目前这种情况,一方面抓紧建立实用、可行的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另一方面,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已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所谓过程性考核,即将实践能力的考核项目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可以是课堂讲解,平时作业,现场操作,可以集中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多项指标内容。
【基金项目】
本文为省级教改课题:“立足区域经济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艳丽,都续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及探索(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
篇2
教育部曾经公布了一批新创词语,其中有“灰色技能”一词。什么是教师的“灰色技能”?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学校周边新开一个“黑网吧”,每当放学时,就有一些学生会钻进网吧上网,这对学校管理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关闭这个黑网吧的正常程序是:学校把校园周边环境的变化上报当地派出所、或是上报当地工商管理部门,要求这些部门派人前往,按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定》中的条文,依法取缔这样的黑网吧。但是校长觉得走这样的“法律程序”速度慢,效果还不一定好,所以没有“惊动”相关管理部门,而是派一位教师前往取缔“黑网吧”。这位教师与黑网吧的老板一番交谈,第二天黑网吧关门了。这位教师为什么能“劝关”黑网吧?因为他在“江湖”中有些“兄弟”,他威胁网吧老板如果不趁早关门,会有人来砸“场子”。老板害怕“江湖”麻烦,自然关门大吉。
上述这位教师虽身份为教师,但因其“人在江湖”,所以有调用“江湖兄弟”的“技能”,这样的技能与教师的教学本业无关――称之为“灰色技能”。教师的“灰色技能”还有其他存在形式,比如善交际、能喝酒、会公关、麻将扑克很拿手等等。
二、“灰色技能”的危害
“灰色技能”虽然与教学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但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却愿意用教师的“灰色技能”达到某些管理目标。有时校长利用教师的“灰色技能”管理学校还真能收到预期效果,但“灰色技能”是把双刃剑,它在辅助管理的同时,往往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伤害,害处大于益处。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学校来了“教育质量评估团”,校长为了得到“高分”,不是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上下功夫,而是在“拉拢”评估人员方面动了心思。校长知道有位女教师酒量不错,于是在为评估人员的“接风宴”上让这位女教师劝酒。在酒桌上,女教师端起酒杯,对评估人员说:“先喝为敬!”把整杯酒一饮而尽,客人们被这豪爽劲“感动”了,纷纷痛快畅饮,宴请效果非常好。然而再能喝酒的人也会醉,女教师在劝别人喝酒的同时,自己也喝下了超量白酒,导致酒精中毒……此事传出后,校园内外一片哗然,学校评估不但没得高分,校长还受到大家的指责,又被上级“劝勉”,真是让他叫苦不迭!
由此可见,校长利用教师的“灰色技能”以达到管理效果,往往存在极大地潜在风险,不但会给教师本人带来伤害,还会给学校、校长本人等方方面面带来伤害。
三、拒绝“灰色技能”
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如何规避使用教师的“灰色技能”呢?
首先,不要高抬“灰色技能”的价值。有的校长认为“灰色技能”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软件”,十分高看有“灰色技能”的人,认为“灰色技能”是“万能”的。其实不然,学校管理是件特别“正道”的事情,如果校长依靠“喝酒”、“打牌”来管理学校,往往会给学校管理的“正道”发展带来危机。校长不用“法定”的手段阳光管理学校,常靠“灰色技能”获得管理效果,会直接损害自己的专业管理技能,最终成为一个除了吃喝玩乐别无他法的管理者――这样的校长是不会走向成功的。优秀的管理业绩不是吃出来的,也不是玩出来的,而是校长用专业管理技能一点点经营出来的。
篇3
Abstract: Based on the hotel indus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ideas of management skil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to train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positions for high star hotels.
关键词: 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体系构建
Key words: vocational;hotel management teaching;system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135-02
0引言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开办了酒店管理专业,为酒店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酒店的行业特征、岗位技能的理解与企业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设计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时不能反映企业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职业理想,特别是对学生酒店管理技能的培养和开发还十分欠缺,弱化了酒店管理专业的特征,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浙江商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校企合作项目――雷迪森酒店管理学院,积极构建了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善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全真化的实训基地,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高星级饭店培养服务与管理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2007年至今,雷迪森班已持续开办了三届,培养学生上百名,首届毕业生92%在雷迪森酒店就业,其中68%的学生从事领班等基层管理岗位工作,雷迪森班的成功实践,为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造了经验。
1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熟悉酒店服务与管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大中型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一线高等应用型人才”。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1.1 管理技能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既然是酒店管理专业,理所当然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放在管理技能教学上,以管理技能训练为主,把服务技能的学习作为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条件,即要有所侧重,又能全面掌握。学校应尊重和理解学生成为一名酒店管理者的意愿,学生报考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初衷是学习酒店相关管理,将来成为一名管理人员。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去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学校出于实习和就业的现实考虑,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过多的强调服务技能的重要性,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服务技能训练上,会无形中把学生定位为“服务员”,让学生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极大地挫伤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甚至动摇学生的专业方向。
1.2 实习实训是管理技能教学的主要手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同的教学方法,管理技能与服务技能是不同的教学内容。酒店管理和酒店服务两种技能的学习都需要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手段。但是在传统教学中,“理论课学管理,实践课学操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管理与服务“各顾各”的局面。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酒店管理专业的技能训练不外乎前厅接待、客房清扫、餐厅摆台等一些项目。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也抱有这样的思维定势,进了餐厅实训室就是练摆台、斟酒、折花,进了客房实训室就是练迎宾、铺床、抹尘等。随着行业的发展,实训内容虽然也增加了诸如宴会设计、花艺、茶艺、调酒等新内容,但仍局限于操作技能的实习实训,始终没有将管理技能作为实习实训计划的主要内容。
1.3 校企合作是管理技能教学的基本依托校企合作能让管理技能的实训基于真实的职业环境,校内可以在硬件上模拟真实的酒店场景,但酒店各种各样的客人和突况是难以在校内模拟的。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真实环境进行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带来真实的酒店品牌内涵和团队文化,作为酒店的管理者,正确的理解并向下属传播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是重要的技能之一,由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巨大差距,学生很难在校内真正理解酒店的品牌内涵和企业文化;校企合作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方优势,为学校的教学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也提升教学的现实有效性。
2“雷迪森”班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以管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实习实训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训练学生的酒店管理技能,提升学生内在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发展能力。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雷迪森”班经过三年一个全周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深度合作的订单培养模式,特别是在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造了成功的模式。
2.1 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工学交替酒店管理专业的管理技能教学应打破“课堂教室+校内实训室”的封闭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插,课堂学习与岗位实践结合,形成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在空间上的工学交替。雷迪森班由学校与酒店共同就基层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及工作标准要求进行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明确订单班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定位,确定人才规格、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校企共同参与制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即“进阶培养、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简称SM-LP人才培养方案。SM(Service & Management,服务和管理)指服务岗位向管理岗位进阶提升的教学内容设计,LP(Learning & Practice,学习和实习)指课程学习与岗位实践学工交替的教学过程组织。
SM-LP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的解释了服务技能与管理技能教学的关系,为学生技能的实习实训创造了全新的理论。SM-LP分为五个阶段实施教学。第一阶段:基础教学,完成通识课程和通用技能教学,在校内教学;第二阶段:服务技能学习,完成服务技能的实训和相关知识的教学,以校内教学为主,部分课程在订单酒店现场教学;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完成在订单酒店一线服务岗位的实习;第四阶段:管理技能学习,完成酒店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和管理实习,部分课程在订单酒店现场教学;第五阶段: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在订单酒店完成管理岗位的跟培与顶岗实习。
2.2 以管理技能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酒店管理是一个对管理者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从管理对象上看,不仅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也包含对财和物的管理,甚至还包括客户管理和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从管理的内容上看,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应做好质检、培训、人员调配、接待、处理投诉、成本控制等各种日常纷繁复杂的工作;从管理者的职能来看又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按酒店的管理岗位和管理项目实行模块化学习,打破管理学的学科系,使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内容与酒店管理者的管理过程相接轨。例如,雷迪森班除了根据业务部门的划分开设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馆管理、酒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等课程外,还开设了个人与团队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酒店质量管理、创业品牌孵化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
2.3 以管理工具和管理案例为主要实训内容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主要是体现在对管理工具的运用,越是管理规范的企业对管理工具的依赖就越强。酒店的人流、物流、现金流都很大,是非常复杂的综合场所,管理的难度大,普遍采用各种软件和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和精准性。雷迪森班将一些酒店常用管理工具作为实训模块,开发相应的实训包,在校内强化实训,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在酒店基层管理岗位难着手,难切入的问题。
案例教学对于实践性很强的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管理工作的理解,通过对管理案例的演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应对艺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雷迪森班根据酒店对客服务部门的不同,分别由雷迪森酒店各部门管理人员主持编写案例库,酒店将进几年在出现的典型案例做成实训包,制作相关的课件,设计相应的情境,供校内实训课程使用,效果显著。
2.4 以全真型实训基地为主要教学平台雷迪森班的管理实践教学以校内全真实训基地―雷迪森酒店管理学院为主要平台。雷迪森酒店管理学院是一座符合现代酒店企业运作方式,按照国家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议的“生产型”实训基地,是集教学、实践、培训、生产、研发“五位一体”的现代酒店服务与管理技术平台。雷迪森管理学院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投资将近一亿元人民币,下设一个实训中心,三个实训部, 16个实训室和配套练习室。
雷迪森酒店管理学院引进雷迪森旅业品牌,实行品牌化管理。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雷迪森酒店全程参与,全面导入雷迪森酒店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聘请雷迪森酒店管理人员为兼职专业教师,学院专职教师输送到酒店见实或兼职,实现实训基地与雷迪森酒店的完全对接,从而使实训基地成为拥有先进管理模式,超前教学理念,紧密联系实际的全真实践基地。
3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启发
3.1 平衡开展管理技能与服务技能教学在酒店管理过程中,服务技能是基础,没有良好的服务技能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也无法提供对客服务,学习服务技能是前提和手段;要把管理技能教学作为主要内容,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管理实践机会,使学生实现由服务技能向管理技能进阶式提高;要注重技能实践教学的整合,以工作项目为模块分解职业能力,不应把服务和管理作为完全区隔的不同技能,沟通、投诉处理等既是管理技能也是服务技能的实训项目应整合教学。
3.2 管理技能实践教学要兼顾专业对口和通识性高职教育不仅要立足工作岗位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也要体现大学教学是通识教育特点,不能过于狭隘。酒店的管理技能是通用性很强的技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更广的职业发展空间。从现实的就业环境来看,毕业生受年龄、待遇、工作环境等影响,不太可能长期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如果在酒店工作1-2年后不能得到相应晋升,将很难继续在一线服务岗位上工作下去。所以,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服务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管理技能,才能拥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即便面临转行,其管理技能仍可以在新的职业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篇4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 管理学教学 能力培养
2013年被媒体称为“最难就业年”,三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饱受就业之苦。另外,许多用人单位却抱怨难以招到合适人才。也就是说,求职者拥有的能力同用人单位需要的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断层。用人单位之所以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除了求职者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软技能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演讲展示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际上,教师可以在管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来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案例分析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的展现。被许多公司用于培养企业得力员工,它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将真实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案例的选择
应围绕教材要求的知识点来选择案例。案例的数量不宜过多,优先选取典型的,有普遍性、代表性的案例,切忌庸俗;其次案例应与理论相接近,尽量选学生熟悉的,或容易关注的内容;另外案例应新鲜,难易程度适当。教师先可以选择他人选用的经典案例,借鉴他人的观点和分析过程,进一步可以自己选择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二、案例的分析
第一步:复述案例。要求学生细读案例,将案例的内容概括提炼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首先熟悉案例。最好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案例,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熟悉案例,然后复述案例。通过复述,培养学生从案例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复述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再用合适的语言表述,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从思想上进入案例所构建的场景,面对老师、同学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对公众演说的能力。复述完后,教师可适当补充案例的其它信息。目前传统的教学法只关注教师的语言表达,而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二步:提出问题。针对案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表层问题和深层次问题。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张专门的问题表,使课堂讨论围绕问题中心,不致跑题。教师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可采用“追问到底”、“抽丝剥茧”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表面问题逐步找出真正的核心问题。提问要讲究技巧,尽量提开放性的、明确的、难易适中的问题,提问过程应简单清楚。提问时可先向全班提问,让所有学生开始思考,必要时予以提示,然后请部分学生回答。教师应从学生的回答中尽量找出值得肯定的东西。
这一步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主要线索,从表面问题找到最根本的问题。
第三步:分析并解决问题。
要解决根本问题,应先解决哪些其它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条件是否具备?如果不具备,应如何创造或满足条件?时机是否成熟?人员安排是否恰当?资金是否充足等,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换位思考,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自己可能会如何解决问题?即使学生提出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教师也不应简单否定,可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实质。
让学生记录教师和同学的发言,并随时记下自己脑子里突然冒出的问题、新想法、新思路。在最后整理时学生就能非常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如何受到他人影响而调整自己的观点。最后联系教材上的知识点,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提炼总结,让学生完整陈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一步主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技能,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对待持有不同意见的人,逐步提高自身的思考力。
第四步:点评。可采用学生自由发言点评,教师抽查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教师应肯定同学们的表现,先分析两三种有代表性的方法,然后提出自己的方案,引导学生找出最佳解决方案,最后给出在实际的环境下,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最理想的方案不一定能实施,能实施的往往是相对满意的方案。在点评中,学生结合他人的意见和方案,会不自觉的多次检查,思考方案的利弊,再做出决定。
这一步主要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出科学理性的决策。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持续改进的过程,是在不断地完善相关条件,再找到解决办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第五步,写作。
最后要求学生整理案例分析的全过程,结合教材相关的概念、原理等分析,并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这一步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实施案例分析法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表现,如不能积极有效地思考,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法等,还可能会出现影响课堂秩序的现象,如垄断发言、沉默不言、离题闲扯、扰乱秩序,打盹睡觉等,教师应事先做好针对性的准备。另外,引导学生找到核心问题,顺利提出解决方案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故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采用案例分析法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艳华.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0年05期
篇5
关键词:心理问题;学习;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64-01
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时间主要在学校,有的住宿生则是成天都在学校,其生发或存在的心理问题家长不易发现,而班主任则因天天可以看到,又有长期的观察,易于从一个学生的纵向对比及横向对比(与其他同学的对比)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不懂得心理指导,不具备心理指导的能力,势必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所以,班主任很有必要了解心理指导的方法与技巧。《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指导》这本书,则为我们的班主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相信读后一定会对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
一、要明确中学班主任心理指导的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指为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这当中就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不重视,尤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予以重视。事实上,心理健康,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条件。真切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就是关注未来,关注祖国的前途,关注祖国的明天,就是关注民族的强盛和祖国的富强。
二、中学生青春期心理指导
中学生正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青春期。这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形态、生理、心理、内分泌以及行为的突变阶段。面对这样的突变,他们会感到好奇、兴奋、恐惧、犹豫,他们不知道自己身体里面发生了什么变故,不知道为什么对异性产生一种崭新的异样的感觉,父母总是还把他们当孩子,一般的老师和成年人也往往对他们指手划脚。中学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特殊阶段的特殊问题,适时适当适度地开展青春期心理指导,可以帮助处于迷惘、焦躁、梦幻的中学生揭开神秘的面纱,顺利渡过人生中这一十分重要的时期,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中学生情感调控指导
情绪健康并非单纯指个体时时处于积极情绪状态,而是指个体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即在遇到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时个体也能够从不良情绪氛围中解脱出来,使自己不至于沉溺于消极情绪中无所事事,心慌意冷,而这恰好需要的就是情绪调控。这其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面对失败、如何缓解压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冷静处事。
四、人际关系指导
有位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上,个体间差异最大的生物是人;而个体间联系最密切的生物也还是人。的确,在茫茫人海中,你根本无法找到两滴完全一样的“水珠”――即使是双胞胎,他们哪怕外形上极为相似,但他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同样,你也根本无法找到与周围“水珠”毫无关联的另一滴“水珠”。这种水珠与水珠的相互溶和――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影响,就是人际关系。所以每个人都无法回避与他人的交往,也就无法避免要面对各种矛盾冲突,而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就需要教师的人际关系的指导。
篇6
学校管理呼唤科学意识,学校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学校管理期待创新精神,学校管理更注重激励机制。学校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并使之不断增值。激励可以使一个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热情,激励同时也是师生合理需要得到满足的积极行为。
一、成就激励法
人们大都有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愿意为自己追求的事业献身,并在这种追求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个人事业与社会是分不开的,个人必须通过社会才能施展才华并得到承认;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只有在学校这个舞台上才能得以展示。因此,学校管理者在用人和分配工作任务时,应尽量考虑每个教职员工的志向、抱负、特长、爱好,以激励教职员工的敬业精神,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二、物质激励法
物质激励是通过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需求,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里,每个教职员工的需求都不一样,有从事劳动希望得到较高报酬和奖励的需求,也有家境贫困希望得到组织支持帮助的需求,学校领导应创造条件帮助教职员工实现其期望值。可见要管好学校,不仅要尽量做好工资、奖励、福利、劳保等项工作,还要对贡献突出的教职员工给予物质奖励。
三、荣誉激励法
敬爱的总理在他的《论名誉》一文中曾精辟地指出:“有为之士,益奋其勇气,以求闻达。”充分肯定了荣誉的积极作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更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竞相奋斗。激励了竞争机制,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参与激励法
学校领导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相信和依靠群众,真正把教职员工看作学校的主人。学校领导在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上,多方倾听群众意见,采纳教职工提出的积极建议,这不仅有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少走弯路,还有利于全体教职工真正体会到当家作主的责任和义务,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学校职工的积极性比较高涨,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工作效率就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就非同一般。
五、表率激励法
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自己首先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全体教师做出表率。这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不需要三令五申,不需要声嘶力竭。一个领导者,如果行为不端、言行不一、小肠鸡肚,他就会在下属前失去威信,就没有感召力就会影响下属的思想情绪,甚至可能导致“上梁不正下梁弯”的不良后果。
六、信任激励法
同事之间,特别是领导与下属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人们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可以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人的工作都希望得到领导及同行的认同,每个人的行为也同样需要别人的信任。学校管理人员如果对下属持不信任态度,患得患失,不敢放手启用年轻人,那么整个学校的工作就会按部就班,没有活力;一个教师,他的工作得不到认可,经常受到怀疑甚至歧视,那么他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和打击。由此可见,信任是一种很高的奖赏,它可以使人产生尊重感、亲密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七、情感激励法
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情感则削弱人的活动能力。有情方能吸引人、打动人、教育人。学校管理者应与所有同事建立不带任何倾向性的、健康的平等关系。如果偏灯向火,对待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对待方法,就会使教职工产生怨愤、紧张的情感,就会使他们受到压抑,情绪低沉,思想呆滞,工作拖拉,效率低下。
八、竞争激励法
竞争可以造成一种压力,产生比和逼的正效应,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竞争开展得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效果就明显。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教师课堂比武,师生田径、球类运动会,各科奥林匹克竞赛等活动,并提倡师生要通过各类竞赛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由于学校对各项活动安排周密、目标明确、认真兑现奖惩,因此在活动中大家各显神通,比能力、比贡献,通过竞赛,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了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九、关怀激励法
学校领导对教职工无微不至的关怀,会激起他们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学校领导应及时深入了解教职工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解除工作上的后顾之忧,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7
摘要: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相关课程,但由于目标不明确、考核方式单一,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从管理类人才学习会计学课程,培养会计师思维的管理职能目标角度出发,从厘清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革传统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究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管理职能;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深入,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地位越重要,经济管理工作的各个领域都需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作为保障。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国内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相关课程。关于会计学教学的探讨,目前会计教育界主要关注会计学相关专业,而对非会计专业关注不够。根据经管类专业学习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对经管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初步分析,试图为经管类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经管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理论教学枯燥乏味,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都设置了财务会计相关课程,其中会计学是必开课程之一。财经类院校开设的比较系统,一般分为基础会计学与中级会计实务两部分。有些非财经类院校只开设会计学原理一门课程,课时安排一般48 学时,大都没有安排实验学时。即便部分高校安排了实验课时,但一般学时较少。这要求在有限的理论课时讲授整个会计知识体系,致使很多教师上课只赶进度不注重质量。很多非财经类院校,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约束限制,几乎不安排实验教学内容。部分有条件的院校,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即便安排了实验教学内容,也只是流于形式。
(二)教师教学无所适从,学生学习处于被动
教师在面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任务时,针对授课内容的多寡与深浅问题上难以取舍。内容安排多了,时间很难保证;内容安排少了,又很难保证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知识讲得过深,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很难接受;知识讲得浅了,学生又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收获不多。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在原有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不改变内容体系,只是简单压缩各部分内容课时。也有部分教师则舍去晦涩难懂的章节,只保留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方式,因未顾及到学生感受而不受学生欢迎。
学生一般根据课时的多寡,或是否是专业课来判断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很少认真思考过会计学课程对将来经济管理工作的作用。这和教师在讲课环节没有跟学生交代清楚也有很大关系,在校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了解和理解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工具性作用。所以,学生在学习会计学课程时,完全是根据任课教师安排的内容和进度在被动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较难知识点时,排斥忽略,而不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查阅资料或咨询教师。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学习效果难以体现
目前,很多院校的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考核仍然是期末笔试为主,平时考核为辅的考核评价方式。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认识误区,既然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需要了解一些简单的会计基础知识即可,期末考试“为难”学生于情于理都有些说不过去。有些学校还规定,如某门课程不及格率过高要进行问责的,使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师。另外,学生的成绩也会对学生评教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使老师期末考试时“三思而后行”。由于以上种种顾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期末考试“放水”现象普遍。考分决定学风,以上考试方式必将影响学习态度和效果。
二、经管类专业会计学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错位
教学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开展的前提,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会计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多数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是帮助学生将来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更好地做出预决策。与会计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会计专业技能是不同的。简而言之要教会学生像会计师一样思考问题,不必教会学生像会计师一样去工作。然而,我国多数高校承担会计学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的采用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方法的现象在所难免。没有根据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及需求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教学内容杂乱
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作为经管类学科的必修基础课程,会计学的内容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就大多数院校的会计专业而言,会计学主要由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组成。经管类专业而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没必要全盘开设会计专业的所有课程。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如何分析运用会计信息以更好地进行管理预测与决策才是其学习会计学的根本目的。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主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制造者。因此重点不是会计核算,而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并体会到会计与经济活动的关联与影响,重点训练会计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式落后
以课堂讲授、布置作业、期末考试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已经落后。这种教学模式以讲授形式传授知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现实情况是,在有限的计划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内容都不易,更不用说采取耗时较长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式。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规定教学内容而不得不采取传统的填鸭式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最后都是草草收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另外,很多教师上课时过分依赖多媒体,但是很多中间过程的推理演绎无法动态再现。
(四)考核方式单一
大到全国范围内的高考,小到某门课程,考试形式都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根据出勤情况、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评的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出勤、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比例为1:2:7 或者是2:2:6,只是比例可能有所不同,最后以折算后的分数决定学生是否通过该门课程。另外,出勤与平时成绩的评定多数无严格的出勤记录与详尽过程记录,更是体现出课程成绩评定的随意性,期末考试成绩的高低将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最终的综合成绩的评定。这种过多注重结果考核的评价方式,因考试成绩中的单纯记忆的只是所占比例较高,很难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运用能力做出评价,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操作能力检验。
三、紧扣管理职能需要,改革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
(一)厘清教学目标,适应专业培养定位
目前,多数经管专业的培养定位是会管理、善经营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管理人才。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读会计报表”的能力,而不是“编制会计报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会计知识是资本市场运作和市场经济管理的重要规则之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因此,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1)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提供基本职能;(2)通过强化会计工作组织、会计信息获取和会计信息使用环节,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3)提高利用会计信息,改进科学决策的管理能力。
(二)整合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1.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
作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首先应该满足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基本需求,即重点介绍会计报表产生的大致流程及报表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辅以介绍会计核算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比如:账户设置、复式记账、成本计算、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会计核算方法。另外,在选取具体内容时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有所侧重。比如: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强化旅行社、饭店及客房相关具体业务的核算流程;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则需着重介绍施工企业业务特点,尤其是区别于产品制造企业的工程成本的项目及核算内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设计各种业务的原始单据的填制与审核,尤其是赊销业务的应收账款的额度确认、期限设定及催款技巧等有关信用政策的相关知识。另外,纳税及纳税筹划的相关知识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也很重要;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流转及相关特殊业务流程,预算资金的划拨流程及使用要求尤其要重点介绍;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着重介绍企业资金运动的全部流程,尤其是资本运作原理及生产业务流程中的成本管控等内容要重点介绍。
2.加强内部控制为强化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渐深入,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是单纯的价格或成本的竞争,而是内功的比拼。这就要求企业注重内部控制,尤其是关键岗位或关键成本费用的控制。管理人才除了要读懂会计报表外,还应深刻理解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适量加入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新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进而提升风险管控意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于企业业绩提升作用重大。
3.提升企业竞争力为落脚点
读懂用好报表也好,强化内部控制也罢,最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会计将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管理决策,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而,作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站在优化资源配置的高度理解认识会计学知识。使学生意识到会计政策的选择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具体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作用,为管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职能。因此,会计知识是现代组织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将直接或间接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地位。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为此,任课教师应多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把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企业管理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对企业实际经济业务的处理、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认知心理上需求,开拓学生视野。案例教学法可促使学生思考,还可以在案例分析、解决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应其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欢。但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的案例选取非常重要,既要保证案例的全面性和专业性,还要是同学们能够有所了解、开展分析的一些企业业务领域。所以建议尽可能使用真实的企业案例资料。
(四)探索多元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会计学是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是为将来更好地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拓展性课程。所以这门课程的考核,不能沿用传统的卷面考试分数论成败的方式。而应当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加大过程考核,采用“N+1”考核评价方式。这里的“N”是代表过程考核的种类和数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具体情况适当加大N 值。这里的N 可以是课堂提问、分组讨论、课程论文等,这里的“1”是代表期末考试。由此,不难看出,但从数量上便可以看出“N+1”考核评价方式大大弱化了期末考核,过程考核得到了很有利的强化。另外,任课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教学情况设立科学合理的多元成绩评定指标体系,以便能够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重庆文理学院教改点项目“管理职能实现基础上的会计学课程体系重构”(编号:130335)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王严.浅析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2013(20).
[2]桂良军,王风华,李雪芳.经管类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财会通讯,2011 (28).
篇8
一、实行学生自荐班委干部和班委干部轮换制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的自由探索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智慧与社会责任感。可让学生自荐担任班委干部。自荐者将自荐职务,工作计划在全班演讲,再由全班同学民主投票推选出班委干部。班委会在班长的带领下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对全班进行管理。为使大多数学生有锻炼的机会,可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和班级群体的情况,实行定期轮换制。
二、建立班级基本单位――独立小组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能量的倾向性把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二者各有优缺点。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性格、品质、兴趣、考试成绩等组建成异质性独立小组。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学习,有利于互相影响,互补优缺。小组长由独立小组自己选举产生,负责本组座位安排、纪律监督、学习活动、劳动任务分配等。小组成员互相督促,荣辱与共,积极出谋划策,参与到本组管理中。
三、实行值周班长制
在常务班长主持经常工作的条件下,让其他学生轮流担任一周的值周班长的工作,以监督、检查班委会的工作情况。值周班长由学生选出认真负责、愿意为集体出力的学生担任。值周班长“组阁”成立清洁、纪律、学习、生活等检查小组,每组2人。在值周中开辟光荣榜、警钟栏、优秀小组栏等,值周组每天做好记载。每周末由值周班长总结各小组的表现,全部量化考核,公布上墙。期末总结,与综合素质评价挂钩,反馈给家长。
四、班委干部组织制定并执行班规
班委会组织全班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等,再由全体学生讨论形成切实可行的班规条例。班规形成后,由班委干部专项考核,值周干部全面监督并记载学生遵守班规情况。值周班长每周总结,对表现好的提出表扬,对表现差的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由于班规是学生讨论制定的,在实施中班委干部就得心应手,学生也乐于遵守,愿意配合班干部的管理,对考核的结果心服口服。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班级管理是每个人的事,积极主动参与管理,从而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
五、学生自己设计主持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以及在道德修养、成长等方面的问题,设计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从活动设计到主持、评奖、总结等都由学生自己操作,班主任从方法上进行指导,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评价。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同学间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道德素质,陶冶情操,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主人翁意识,锻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六、学生担任见习班主任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可转换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2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变化。近年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直承担着为企业培养和输送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而目前学校教育培养模式输出的管理类人才往往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因条件限制而显得无能为力。多数毕业生不善于独立思考,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习惯到书本中寻找现成的答案,用所学的理论去套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不适应团队协作的工作方式,其适应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亟待提高。如何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期间有效提升就业能力,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特点与就业要求
(一)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特点
1.工作内容灵活。作为企业的管理职能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从事的业务与组织中的人密切相关,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岗位之间的适配关系只有最适合的选择,并无最优设置可言。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许多工作任务的解决方式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教科书中介绍的专业知识内容只能作为基础铺垫,必须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很好地联系起来灵活运用,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面临的复杂的实际问题。
2.沟通所占比重大。在组织内部的各个职能单位从事的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中沟通行为所占比重较大。从业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实现与组织内各级员工就招聘与培训、绩效管理、薪酬及劳动关系等问题进行良好的沟通,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业绩。
3.较强的团队参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团队协作的工作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各企业都十分重视建立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企业文化背景下,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与建设的重要执行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本身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特点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与各项管理职能模块业务操作流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配置、培训管理、绩效考核体系设计、薪酬体系设计、社会保障办理流程等。
实践能力是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虽说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却是如何制定具体的员工招聘方案、策划员工培训流程、绩效面谈的具体实施、五险一金的办理流程等非常具体的事物操作。这些任务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与相关参与人反复互动、不断调整,才能顺利完成。虽然这里面的许多实践操作能力属于“干中学”范畴,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但对于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高校而言,帮助学生寻找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纽带,成功地将在学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合理运用于不同的实际情境之中,恰恰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可转换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意义
当今社会知识创新速度越来越快,各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就业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各类新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可转换能力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获得实践能力的重要能力,也是大学教育能够提供的最宝贵的取之不尽的财富。可转换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是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时也被称为可迁移能力,是人们在独立思考、与人沟通合作以及分析解决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能力。是学生从掌握专业知识过渡到拥有实践能力的桥梁和纽带。当前,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给予了较多关注,对学生可转换能力的培养还缺少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可转换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所学的专业,可应用于多种多样的环境和工作之中,被视为除专业能力之外的通用能力,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根据就业市场的调查,21世纪用人单位最重视的就业能力中,包含了逻辑思辨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项可转换能力。可见,可转换能力被看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能力,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这类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类应用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可转换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可转换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树立可转换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定位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即弱化传统教学的知识取向和认知取向,设立可转换能力培养的目标,跳出仅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或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等的局限。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可转换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强化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将各门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加以运用的创新能力。通过可转换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运用知识的意识进一步转化为运用知识的行动,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构建阶段式案例教学模式
由美国哈佛大学最早提出并倡导的案例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案例设计时围绕设定的目标将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的差距,再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可分两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指导教师首先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铺垫,选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一阶段重在令学生身临其境地处理问题、提出方案,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讨论,对个体的分析意见作出相关的理论阐述。由于解决方案可能是多种的,需要学生借助个体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交往与互动对之作出解释、辩护或有待进一步验证等。这样的互动沟通为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提供充分表现自己的平台,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胆量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前由教师公布汇总各个观点,并作出有针对性的点评。阶段式案例教学既能够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在讨论互动中训练和提升有效表达和积极倾听等人际沟通能力。
(三)开展情景模拟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实验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针对学生就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参与者感同身受,理解教学内容。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及校园网络设施,通过设立模拟实验室,将情景模拟与网络软件相结合,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后,可以像理工科学生一样在实验室亲身体会、完成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模拟的情景不再受硬件条件限制,可以设计更为接近实际的问题情境和较为复杂的复合问题情境,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接近实际工作内容。
将情景模拟与网络相结合,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在仿真或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操作,体验招聘、录用、薪酬设计等现实情境,可以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虚拟现实环境中演练他们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为学生个体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生成提供问题情境支撑,增强实务感性认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四)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工具提升沟通能力
现代社会人们的沟通手段日趋多样化,各种网络社交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QQ等已经融入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社交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提升学生对现代社交媒介工具的认识和理解,合理使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开设个人微博、与学生共同组建QQ群、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将团队作业、课堂讨论延伸至课外。网络交流作为面对面交流与沟通的补充,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全方位的互动,既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工作中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工具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人际能力。
综上所述,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应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主线,将各类教学方法有效组合并灵活运用,重视并强化可转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安平,赵中岳,邢鹤.构建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方法体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
[2]邱.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可迁移能力的途径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3]陈冰冰,王霄,初蕾,郭荣丽.基于社会需求视角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就业能力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2,(10).
[4]李荣.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研究[J].才智,2012,(2).
[5]吴忠权,黄朝宾.对本科院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
[6]张琼.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兼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1,(3).
收稿日期:2013-10-10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近五年来,湖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湖南省共约50所高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但毕业三年内,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85%以上,这就是说,旅游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旅游景区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景区售票,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据初步估计,目前中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每年还将以20万的速度递增[1],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Www.133229.cOm它区别于高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旅游硕士的研究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其中:(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酒店中、基层管理者;(2)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旅行社经理、优秀导游员;(3)旅游管理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景区中、基层管理者和规划专业人才[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旅游院校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旅游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旅游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需双赢”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产业背景下,业态表现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休闲娱乐公司等,有其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它们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用“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塑造的旅游专业学生,难以达到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专业管理人才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旅游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八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
2.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旅游局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近年来我们已经聘请了谢儒生(耒阳市主管理旅游的市委正县级干部)、黎才发(常宁市主管理旅游的副市长)、尹同君(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彭幼平(衡阳市旅游局局长)、危小明(衡阳市旅游局副局长)、邓衡午(雁城宾馆总经理)和李清河(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委会主任)作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雁峰区桂竹山庄总经理)、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陈冬平(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进行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改革。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我院首先在2006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与某一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旅游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尤其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那些能够直接参与或较快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旅游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旅游学生更好地具备了旅游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
3.在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羸的目标。为了与签约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项目,我们坚持“边合作、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发挥教师积极性,要求教师与企业挂钩,实行“一教师一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并且定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评比工作,对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内容较深、合作成绩突出的基地,奖励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教师与基地挂钩、基地建设与教师奖励挂钩等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旅游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旅游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
5.建立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工学院旅游专业专门成立了旅游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7.围绕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了六部旅游管理学教材,其中《旅游政策法规划》教材已入选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院陈国生教授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和教育部首批旅游专业硕士生教材《旅游社会学》的主编任务。
8.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神州之行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旅游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神龙大酒店、雁城宾馆、珠海昌安酒店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景区是湖南工学院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景区,景区将负责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参考文献:
- 上一篇:道路安全积分管理办法
- 下一篇: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