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基础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人们将在长期的管理活动中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成功总结出的管理思想,加以系统化,最终形成的可以进行学习、传授的理论体系。因此它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同时,在实践中,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套用,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在具体管理环境中对理论的灵活运用,只有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发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将管理工作做好。管理学基础课程,一般高校都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开设。初入大学或初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一般都对管理课程充满着憧憬,希望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一下变成职业经理人。再加上近年来案例教学流行,学生们似乎认为管理学课程就是案例研讨会,但对于一点理论基础都没有的学生来说,直接进行案例教学并不现实,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管理。因此,如何能够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管理学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
1 系统介绍全书脉络
对于初次学习专业课的学生,他们大多对管理学专业课没有多少了解,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直接开始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讲解,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因此,建议第一节课不要直接讲解课程,而是最好从书中目录开始,把每一章节都讲解什么内容,每一章节的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给学生介绍清楚。在介绍内容的时候,不要反复用理论术语,重点在于告诉学生通过这一章你能够学习到什么知识,而这个知识在今后什么情况下会在生活工作中使用,它会对你的工作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 强调概念的核心
作为基础性课程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很多概念性问题。而很多学生习惯于某些中学的记忆式教学,但同时也痛恨记忆式教学。结果是,他们记住每个概念的方式主要靠死记硬背,但同时,又对这个学习过程感到不满,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大学的教育和中学的教育的不同。中学的教育强调的是规范性教育,而大学的教育强调的是启发式教育,是百花齐放。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它,可能最终得出的理念是不一样的。甚至即是是从相同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的学者,其所总结出的概念也可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述出来的。所以,教学的重点不是对概念的记忆,而是向学生阐述观点,并将概念的核心表达出来,至于观念的表述方式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与书本一致的。
3 理论讲解贴近学生生活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认为自己在生活中用过这个理论或者将要用到这个理论,他们才会对这个理论感兴趣,才会记住这个理论。比如,在讲解激励理论时,可以与学生讨论一下家长是如何激励他们学习的,哪些激励对他们有用,哪些激励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从而引出有效激励的要素和必经的过程。
4 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传递信息量大,表述方式灵活等优点,因此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不足的一面。课程讲授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多媒体教学有时并不适合于师生互动。在与学生座谈中,学生提出,当多媒体每换一次幻灯片时,学生们就赶忙记录下幻灯片的内容,然后,就没有兴趣听课了,很多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多媒体上而不是和教师的交流上。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反映了部分教师的不足,比如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把所有需要讲解的内容都输入多媒体,让学生自己学习,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原因。所以,我们主张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甚至在某些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比如案例教学中,但切不可过于依赖它,它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5 适当选择案例(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72页)自从上个世纪初,案例教学法被美国哈佛大学用于管理学教学中以来,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具体管理事件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分析,促使其进入特定的管理环境中,体验真实的管理感受,从而事半功倍的理解管理理论,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选择案例,案例不能盲目选择MBA知名案例,要准备适合课程内容和特点的教学案
[1] [2]
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而不能仅仅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由此,才能通过此项训练增强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
篇2
问题及处理
局部头皮组织烧伤:高速旋转金属钻头产生热效应,是局部皮肤组织烧灼伤原因。严重可致大块组织坏死引起头皮感染。因此术前检查电钻电池电量,缩短钻颅骨时间,间断操作,用生理盐水注入穿刺针周围降温均可减轻局部组织烧灼伤。对已烧伤局部,拔针后应充分清除坏死组织,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大片头皮组织坏死感染者,可请外科协助处理。
硬膜下及脑组织内新生血肿:粗暴操作损伤脑组织表面及深部血管是形成新生血肿原因。可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甚至脑疝形成死亡。因此,选择穿刺点应避开翼点、星点、外侧裂、横窦、矢状窦等颅内大血管走行部位。手术中应用限位装置将碎吸针限制于钻透骨板,再用塑料针芯缓慢刺入血肿。术后发现病情加重,应及时复查头颅CT。若发现硬膜下及表浅血肿可退回穿刺针抽吸。大血肿可开颅手术清除。
术中术后再出血:患者烦躁,血压过高,手术时机选择不佳,手术操作粗暴,初次抽吸血肿量过多,畸形血管,血管瘤,肿瘤,血液病及凝血异常等是引起术中术后再出血因素。大量出血可沿引流管涌出。若形成大血肿,会引起患者短时间内脑疝形成死亡。因此,术前需仔细询问病史,常规检查血常规和凝血四项,查头颅CT、MRI明确病因等。严格筛选患者,排除血管畸形、动脉瘤、肿瘤及血液病等出血因素。若病情允许,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发病后6小时。患者病情危重,脑疝形成者需及时手术。术前、术中、术后均应充分镇静。用冰枕、冰帽降温。初次抽吸血肿量<60%。术中若有新鲜出血及脑组织抽出,应停止抽吸。置入激光针正压冲洗血肿。有活动性出血可用肾上腺素针1mg加冰生理盐水冲洗。术后抬高引流管观察颅内压。必要时用肾上腺素针1mg或蛇毒血凝酶针1kU加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血肿破入脑室或脑室出血不可用上述药物)。据病情常规应用蛇毒血凝酶针及止血药物。
血肿清除困难、不彻底:正确定位,准确放置引流管,是顺利清除血肿关键。因此,术前常规核对患者姓名与CT读片,血肿左右侧位置。反复认真确定穿刺部位,方向及深度。必要时头皮贴一金属标记行CT定位。有条件者可用立体定向技术。较大不规则血肿,可选择多点穿刺。继发脑室出血,可配合侧脑室引流术。术后及时复查CT,据残存血肿量调整穿刺针深度,旋转穿刺针方向进行抽吸。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残存血肿后用尿激酶针4~8万U/日,注入血肿。对清除难度较大血肿,血块黏稠,大块纤维蛋白框架抽吸困难者,可重新置入较粗无菌硅胶管(或硅塑管)抽吸。残存血肿较大,反复出血,血肿清除确实困难者,可行开颅血肿清除。
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外部侵入性细菌感染,是合并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因素。可致患者发热,意识水平下降,甚至影响患者整体预后。术中、术后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脑内侵入性细菌感染关键。因此,术前应充分修剪头发,清除头皮污物及碎屑。局部常规应用4%碘酊,75%乙醇消毒,扩大消毒范围。检查手术手套是否有孔洞,必要时戴双层手套。避免穿刺针、手术器械污染等。术后常规应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针稀释液血肿冲洗。正压冲洗避免空气吸入,穿刺部位定期消毒,定期更换无菌敷料及外引流管。缩短穿刺管放置时间(一般应<1周),均可减少侵入性感染机会。可常规应用头孢曲松针,头孢噻肟针预防性治疗。合并重症脑炎、脑室炎可用万古霉素针加头孢吡肟针、头孢他啶针治疗。也可腰椎穿刺,鞘内注入庆大霉素针及头孢类药物。
低颅压、颅内积气:低颅压可使颅内积气,颅内感染。可致患者发热,头痛,意识水平下降。血肿抽吸后负压,血肿破入脑室行侧脑室引流术后大量脑脊液引流,是低颅压原因,易颅内积气。因此,抽吸血肿后可用等量生理盐水注入。抬高引流管观察颅内压,正压冲洗血肿,及时更换引流手套(引流袋)。侧脑室引流需连接脑室引流装置,抬高引流管高度距头颅中点约10~20cm。颅内积气可改变头位抽吸。常规应用抗感染药物控制感染。
穿刺针松动、脱落:钻孔时穿刺针摇摆扩大针孔,局部骨质疏松,骨板薄层,术后护理不当,是引起穿刺针松动、脱落因素。穿刺针松动、脱落易合并局部出血及颅内感染。因此,术中卡紧针钻,细心操作,尽可能减少穿刺针摇摆及反复抽动,可减少穿刺针松动。若置入硅胶管(硅塑管)时,应缝合伤口,使引流管与头皮固定牢固。术后束缚患者活动肢体。护理翻身拍背时避免牵拉挤压引流管(引流袋)。穿刺针(管)脱落后,应抛弃原引流针(管),局部充分消毒后重新置入无菌引流针(管)。
讨 论
脑出血占脑血管病20.5%左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ICH 30天内死亡率为40%~80%[1]。在过去的20年之中,现代医学治疗措施一直没有取得明显突破[2]。由于现代外科血肿清除实验结果,并没有显示出远期的有效性,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治疗仍是保守治疗姑息疗法[3]。微创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ICH,可以提高基底节区ICH患者存活率,是一种安全实用的ICH治疗手段[4]。推广发展潜力很大。然而如何探索优化治疗和规范操作(如加强穿刺立体导向,提高穿刺成功率;规范穿刺手法及开放引流时间;并发症处理;止血药物,尿激酶应用剂量等),如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发掘ICH后的有价值的生物学标志信息,减少再出血发生率。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ICH预防治疗之路并在国际上认同,仍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继宗.微创神经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7-375.
2 Adeoye 0,Woo D,Haverbusch M,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and case- fatality rate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1988 and 2005[J].Neurosurgery,2008,63:1113-1118.
篇3
一、高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1)忽视学生心理教育。虽然学生已进入校园都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但是没有实质作用。时代不同了,并不是按部就班地管理学生,而是要分析生活在当代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了,生活学习各方面才会健康发展。
(2)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差距。目前,学生管理的主体工作由学工处负责,但具体工作由下设二级学院(或系部)负责,可是二级学院(或系部)把工作分配给每一个辅导员(或班主任),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管理班级相关工作,可是却缺少相应的奖惩权利,很多事情实施起来很困难。
(3)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脱节。每个班的教学工作是各个老师来完成,上课的情况只有任课教师比较熟悉,课堂时间有限则任课教师大多只管自己的教学任务;而辅导员(或班主任)很少带自己班的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情况了解甚少。长久以来,会使得教学和管理分离,管理效率较低。
2.当前高职学生主要特点
(1)生活环境优越。目前学生都是“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性格上比较自我一些,缺少宽容心和爱心。具体表现在比穿着品牌、比手机的档次等等。比如,生活在一个宿舍的一位同学,看不惯别人的行为就很有怨气,提出换宿舍的要求,不满足其要求就会和学生发生矛盾,这就需要老师从中调解。还有对班级活动、校内活动漠不关心,集体观念比较薄弱。个别学生上课时总会踏着铃声进教室或迟到等现象,还容不得老师教育,一副目中无人的傲慢态度。
(2)比较懒惰,缺少上进心。能够进入校园的每一位学生都很聪明,但是来到没有家长看管的校园,多了自由,少了督促和监督,就容易懒惰。宿舍卫生不打扫、被子不叠、东西乱放;上课不带书不带笔的学生也常有;课堂训练不愿意动脑动手、课后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等。有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对教育管理无视,我行我素者依然存在。
(3)少了学习的动力,多了游戏的时间。学生理想丧失,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高中很努力却上了大专,失去了心里平衡,来到大学意志消沉,开始沉迷于游戏。有的学生以学习需要让家长购买电脑,而实际却是用来打游戏,久而久之,厌倦学习,出现挂科,甚至留级或退学。
(4)学生乐于动手实践,需要人进行带动。对于高职学生,他们对实践课程比较喜欢,乐于自己动手操作,因为在实训过程中有成就感。学生活动中,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或者自己擅长的方面,学生还是乐于参加的。
二、加强高职学生管理的有效方法
1.发挥班干部管理作用。选好学生干部,加强学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提高学生干部自身素质,以点带面,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管理模式。要建立建全一支素质过硬、作风正派、工作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应该采取班干部培训选优的形式,培训后考核选择各方面优秀的学生来管理班级,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会事半功倍。
2.以校风正学风。纪律是执行任务的保证,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秩序,更谈不上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此,在抓学生纪律时,始终突出一个“严”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严格学生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会和班干部的服务意识对班级纪律竞赛,坚持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讲评,并按量化结果排出名次,评选出先进班级,在月末讲评会上给予表扬,发给流动红旗,年终时根据全年的考核情况进行排队,作为评先进文明班级的重要依据。
3.充分发挥辅导员(或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摇篮,而班务工作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需要我们用爱心去经营、管理。辅导员(或班主任)是一个班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是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实施者,她代表学校对班级行使组织和管理的职责。辅导员(或班主任)个人素质的高低和人格魅力,将直接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班级管理的效果。所以认真挑选好辅导员(或班主任)将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4
关键词:小学 社团管理 问题 对策 研究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借助小学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实现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有效培养搭建平台,进而为了落实新课改之要求、实现小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社团活动的开展步伐,因此,为了确保小学社团实现稳健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与作用,就需要结合小学社团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给予有效解决。
一、小学社团管理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管理力度不足且社团活动质量低
一方面,从小学社团活动开展的现状看,大部分学校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上过于形式化,对于社团管理工作尚未给予充分重视,对于社会活动的开发,不论是在社团活动的内容上,还是在社团活动的形式上,都尚未落实有效的审查与规范的管理,社团活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进而致使小学社团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偏低。另一方面,从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看,由于很多学校片面强调对教育部门相关要求的落实,在短期内促使社团活动呈现出了蓬勃发展之局面,社团的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多社团形同虚设、无人问津,进而使得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大大降低。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且教师角色定位不合理
第一,从现有社团管理制度方面看,社团在短期内不论是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发展数量上实现了快速扩展,但是也正是基于这一发展基础下,使得社团管理制度难以随之实现同步完善,现有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致使监管力度不足、相应社团管理质量偏低,阻碍了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步伐。第二,在教师角色的定位上,很多社团指导教师在实际开展相应工作的过程中,习惯性的大包大揽,而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模式下,使得学生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难以实现主观积极性的发展,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有效培养。
(三)资金、资源以及时间不足且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资金与资源方面,小学社团活动要想实现持续且高效开展,就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与设备资源等作为保障,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很多学校在资金与资源等方面十分匮乏,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有待提升。而在时间方面,基于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束缚下,小学教育同样强调的是教学成绩,因此,大部分时间都被主要学习科目占据,在社团活动上缺乏充足的时间。在评价与激励机制上,当前学校尚未结合社团活动的实际开展落实科学评价与激励机制,进而致使学生缺乏参与的动力与积极性,同时也难以明确该项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有效解决小学社团管理问题的途径
(一)加大社团开发管理力度并设立专门机构
在实际践行中,要求要加大对社团开发工作的管理力度,在开展社团活动之前,需要结合实际对社团活动的可行性进行深入且全面分析,进而借助精品社团活动项目的打造,在提升社团活动质量的同时,切实发挥出社团活动的作用与价值。与此同时,要针对社团活动的开展,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明确落实相应的管理职责,为确保社团活动实现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具体而言,需要针对社团数量、规模等进行有效管理,同时,需要加大对社团活动的内容以及形式等进行严格把关,并加大对相应指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力度,针对社团活动的申请等实现严格审批,明确相应的标准,为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健全管理制度并明确定位教师角
在管理制度方面,则需要借助学校当前社团活动开展的实际,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为确保社团活动实现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在实际践行中,则需要针对社团组建、管理等建立完善的管理细则,并要严格把关指导教师的选拔,明确落实相关人员的职责。同时要求要在组建社团、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实施,同时做好活动记录与反思总结工作。在教师角色定位上,要求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如何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有效培养,充分发挥出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确保借助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来实现对学生各项能力素质的有效锻炼。
(三)优化资金、资源时间配置并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加大资金以及资源的投入力度,结合社团活动的实际开展需求,确保在各项设备等方面具备充足资金,合理设置活动经费以保障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时间的分配上,则需要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教育部对开展社团活动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实现对社团活动时间的合理划分,确保相应社团活动的开展具备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健全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根据学校社团活动的具体开展,要针对相应的指导教师的成绩作出有效评价,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必要的奖励。而对于在社团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样需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充分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为确保社团活动能够得到高效且完善落实奠定基础;而针对在社团活动中表现较差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同样需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指导。针对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教师要从多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注重激励性评价语言的运用,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为更好的明确社团活动以及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在小学社团管理中,针对当面管理工作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要求要在加大对社团开发管理力度、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健全管理制度并明确教师角色,确保以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来提高社团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优化资金、资源以及时间的配置,并健全相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为确保实现社团活动的稳健有序开展并充分发挥出社团活动的作用与价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俊才.小学社团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6,(06).
[2]林金山.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 信息技术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1.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已慢慢渗入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将数字、图片等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受的形象,激发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无限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引入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起到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转换思维模式,降低思维难度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更透彻。
2.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1)设疑引探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点创设疑点,以及多媒体模拟演示功能,为学生的探索猜想提供模型和验证,从而逐步理解物理概念及相关物理量间关系,提示其规律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学媒体展示内容的观察、思考,抓住模拟事物的基本特征与原来的事物相关、相连、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使观察力、思维力得到提高、发展。
(2)创景导入模式。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形象或场景,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观、听、记、思考、记忆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热膨胀知识中蒸汽导管弯曲形状,升国旗、港口码头中起重设备等等,诸如这些来自于生产生活中实例,通过创设情景能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认知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可增加物理知识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课件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迟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忘食。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把一些现象展示出来,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求知欲望,维持学习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三、信息技术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作用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先前教育的影响,有些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未经感性认识阶段而直接上升为抽象的理论,使得抽象思维较弱的中学生难以认识这复杂的世界,造成了中学物理难教难学的被动局面。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帮助学生理解与认识。例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演示实验中,由于受条件限制,大多数学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成像情况,且具体的光路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影响了演示的效果和功能,对学生的掌握形成了障碍。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实物演示增强了效果:用两条红线代替光线慢慢延伸至凸透镜经折射后按照不同情况延伸方向不同,在适当位置形成不同性质的像,再伴以声音效果,将整个实验过程展露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不但弥补了常规演示的不足,同时声音和色彩也给学生留下了直观印象,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加深了感知程度,提高了学生动态思维能力。物理概念的抽象性降低了,而物理规律却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四、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创新
1.运用投影提高实验的可见度,突破教学难点
观察是认识自然的起点,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实验,尤其是演示实验,就是创造特定条件显示现象供学生观察其变化和结果,从而寻找其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在众多的物理演示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现象发生在水平面上或实验现象细微、可见度极小,学生在座位上难以观察清楚,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若能借助投影仪把水平面上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投影到竖直的墙壁上,把微小的实物或实验现象投影放大,在银幕上真实地反映出来,可以增强其可见度和清晰度,缩短观察时间,扩大实验效果。
初中物理学科有许多概念或过程比较抽象,且难以用实验演示。以往教学中讲者乏味、听者厌烦,教学效果差,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如果运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模拟演示,将微观世界宏观化或将宏观世界微观化,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地去认识物理变化过程,启迪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就能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
篇6
关键词:学籍管理;开放教育;成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12-02
学籍管理是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面掌握在校学生情况、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开放教育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要求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管理方式与之相配套,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放教育学籍管理特点
1.管理中体现个性化管理。在开放教育模式下学习对象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动态性[1],不受年龄、工作、时间、地域的限制都可以积极参加学习。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现实状况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掌控学习进度、利用课堂、多媒体网络等形式开展学习。学生参加电大学习的目的不统一,背景、学习能力不同,学习进度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方式中必须融入利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管理,学籍管理作为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始终的一项管理工作,更要体现出个性化。
2.学制弹性制。《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办法》中规定:电大开放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学生学籍从入学注册起8年内有效”。根据这一规定,学生入学注册后按照该级专业规则学习,既可以严格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学习、参加考试,选择在达到最低年限时申请毕业;也可以根据个人生活、工作时间灵活掌握,选择在8年的学籍有效期到达之前完成课程学习申请毕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学矛盾,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业。
3.管理手段逐步现代化。2010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务管理系统(CPS1.0)》的全面推广使得以电子管理为主、手工管理为辅的管理方式成为现实,开放教育学生的整个学籍过程都可以通过该系统顺利查询;在网络环境的覆盖下甚至可以完成全国范围内学生课程注册、毕业预审、学位预审网上完成,极大限度地优化了管理过程。2009年“蓝卓移动校园”和2011年“北京电大短信平台”的全面普及惠及了基层办学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学生本人。
二、电大朝阳分校学籍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办学规模大、专业数量多。我校自1999年承办电大开放教育至今走过了15个年头,截至2014年1月,在市电大开展招生的专科25个专业、本科15个专业中,目前我校开设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金融、护理、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等14个专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护理学、土木工程、学前教育等13个专业,注册人数达到2672人,在校生3000余人。到2014年3月为止,专、本科毕业学生累计达到近8000人,近500人获取学士学位;毕业生、学位获取人数分别稳定在全市第7名、第4位左右。
2.大规模下的流失率。统计我校2008年秋季到2014年春季的新生注册数据,从招生录取到注册缴费这一环节,流失的学生平均达到了10%;统计我校2008年秋季到2014年春季的各类转学、退学、因故休学失去联系等数据,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流失率达到了8%左右。无论是开设了多年的成熟专业还是近年新开设的专业,从学生报名入学到注册缴费,再到进行开设课程的学习,这两个过程均存在一定流失率。
3.弹性学制下的遗留生。学生学籍入学注册起8年内有效是电大开放教育的办学特色之一。我们将广义上的遗留生定义为: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在该年级、该专业所适用的专业规则规定的最短学习年限内,未获取所规定课程最低学分,无法达到毕业条件;或者虽已经获得规定课程最低学分,但因某些原因暂时不申请毕业的学生。随着近些年来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多,各个专业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遗留生,为学籍管理带来了许多后续问题。
4.各专业发展现状不均衡。为了发展开放教育稳定在校生规模,我校招生办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源测算,根据朝阳区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和周边人才缺口,从2008年秋季起扩充了一定数量的新专、本科专业。通过对2010年秋季到2013年秋季连续7个学期的注册、毕业、学位获取等情况的数据统计,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1)专业人数:本科中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3个专业;专科中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3个专业,人数具有很大稳定性,并呈现出逐年小幅上涨的趋势。本科中英语(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3个专业;专科中护理学、物流管理、物业管理、计算机4个专业,人数大致稳定但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毕业生人数:近7个学期我校毕业生总人数在每学期277人到325人之间,每年春、秋两季毕业生人数基本保持稳定。但毕业生人数明显低于该季招生人数,也就是说在校生的规模在不断加大,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遗留生存在。(3)本科学位获取:在本科已经有毕业生的9个专业中,选取近7个学期中毕业生超过三届的专业进行比较。受到毕业论文成绩制约,学位获取率小于10%的专业为会计学、小学教育;受到学位外语考试制约,学位获取率在30%左右的专业为行政管理、英语(商务),在50%左右的专业为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近7个学期本科毕业生无论从学位获取总数量还是从占毕业人数百分比统计,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这几个专业明显优于英语(商务)、会计学、小学教育等专业,呈现出阶梯排列。
5.多重现代化管理手段并用。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一种重要形式,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手段使传统教育挣脱出了时间和地域上的束缚有了更开放、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伴随中央电大2010年网络版教务管理软件的全面推广,中央电大、市电大、分校间有了统一的后台数据库,学籍管理的注册、信息清理、学籍异动、毕业审核、学位审核等大部分模块都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我校导学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除了通过“朝阳电大在线平台”中的班主任论坛外,还应用了“蓝卓短信平台”与“北京电大短信平台”,做到信息畅通,即时及时,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与工作成本。
三、对改革学籍管理的思考
1.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管理。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不仅仅要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学籍管理工作,更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尊敬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根据工作背景、学习初衷不同可以将学生分为两大类,针对这两大类学生特点分别管理:第一大类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急于获取学历证书往往在学习中容易表现出浮躁、轻易放弃的特点,对导学教师的管理提出诸多质疑甚至产生抵抗情绪。对待这样的学生需要学籍工作人员与导学教师具备高度责任感并付出较大耐心,将思想教育同时融入到管理之中,不仅要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坚持学业,更要建立多种沟通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其提供服务,建立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第二大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较高的自觉性,珍惜学习机会、课业上努力追求上进,经常主动联系学校为全班同学服务。对待这样的学生适时鼓励其争取获得学位、积极申请奖学金、申报“优秀毕业生”等,能够在该专业学生中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2.保持专业设置连贯性及课程设置的稳定性。近年来随着我校专业设置的调整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断档专业与断档课程。我校本科13个专业中的3个主要专业、专科14个专业中的3个主要专业,一共6个专业的注册人数就占到了总注册人数的二分之一,余下的专、本科共20个专业注册人数为总注册人数的一半。保持专业设置的连贯性以及课程设置的稳定性是稳定学校教学规模、均衡专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不但有利于宏观掌控学校运营状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也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有章可循的便利条件。
3.发挥系统优势提高遗留生的毕业率。在对待遗留生的问题上已经摸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分类管理方式,面授课缺失问题在电大系统已经初步实现了网络化教学的基础上,有两种途径可以解决:第一,充分发挥电大系统化办学的优势,通过联系相邻的分校负责人以及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宝贵的面授课机会并对其课业进行指导,让学生有归属感,认为学校还是关心他们的。第二,利用中央电大―市电大―分校三级教学网络平台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即使专业调整、取消了,教学资源依旧保留,可以供广大学生在线或下载使用。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籍管理工作需要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身心特征让学生参与到分校管理过程中来,不能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能够自我管理,面对的大多数学生已经成年这一现状,学校要将管理定位在指导型管理而非限制型管理上。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管理也十分重要,学期我校会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学生代表对学籍管理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推荐产生班干部,各学习小组推举出小组长,班干部与小组长在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能发挥其重要职能,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总之,学籍管理工作是电大开放教育模式下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的管理。学籍管理工作的每一处细节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每一项琐碎的工作也蕴含着学籍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深刻思考。只有不断梳理工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才能使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切实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篇7
关键字:初中宿舍;宿舍管理;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引言
宿舍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对初中生这样年龄特殊的人群来说。初中生处在成长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智力开始成熟,由此性格也呈现出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的特性,由此对学生宿舍管理更要体现出更多的宽容和关怀,但是要用健康积极的手段加以引导,同时也要用严格的宿舍管理规定辅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既严格又人性化的宿舍管理文化,保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和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初中学生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宿舍管理意识不正确
针对初中学生宿舍管理,仅仅把学生当做管理的对象的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把学生置于管理的对立面,作为管理的相对人,那么学生的心态就会变得很消极,由此在初中学生宿舍管理过程中,这种居高临下的管理作风就会变得不合时宜。一些宿舍管理人员过分对学生住宿进行要求,把各项规章制度条条框框灌输给学生,就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学生会对学校住宿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同时也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由此,首先,管理的观念需要矫正。
2、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程度较低
学生作为宿舍的主体,其理应发挥宿舍管理主体的地位。而在当下初中生宿舍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这就无法真正带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也很难使学生理解宿舍管理的重要性。让学生参与管理的实践是提高学生对管理认知的重要手段。当然,初中生心智尚不成熟、自律性较差,所以学校出于这些考虑也很合理,不过正是由于学生处在这一阶段,使其充分接触可以帮助其在情感上接受,而且可以让学生理解宿舍对他们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参与宿舍管理也是锻炼其能力的一种方式,所以改善这种参与程度至关重要。
3、学生宿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
针对初中宿舍管理,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不过就当前宿舍管理的现状来看,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不够健全,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由此就阻碍了管理人员实施宿舍管理的效果。除此之外,一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尽合理,离科学管理的层面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影响宿舍管理效果的发挥。
二、初中学生宿舍管理对策及建议
1、转变初中生宿舍管理观念
在初中生宿舍管理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作为中心,逐步抛弃把学生作为被管理对象的观念,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对各项宿舍管理制度的认可和接受,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有足够的耐心,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切忌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叛逆期,由此他们很难接受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触犯各项条例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管理人员需要真诚的对待学生宿舍管理这一问题,加强平时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逐步把宿舍建立成和谐、团结、平等的大家庭,只有从心底改变学生的被动姿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宿舍的主体,是宿舍的主人,才能提高初中生宿舍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提高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程度
在初中生宿舍管理过程中,要加大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力度,从最简单的宿舍卫生评比、查房等细小事件逐步进行扩展,使学生体会到宿舍管理的难度和意义。这种学生融入集体的切实体会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宿舍管理这一要求。另外,要加强宿舍管理人员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协调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关系,使宿舍环境得以和谐融洽的发展。要对学生针对宿舍管理问题的反馈加以整理和核实,从而可以帮助宿舍管理工作的完善,只有这样,学生宿舍管理的工作才能高效、有效的进行。
3、完善宿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
初中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事宜,因此,对宿舍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要体现出科学、合理和人性的特点,完善制度的构建,发挥制度对人的辅助约束作用。在学生宿舍管理中,制度的构建要紧密结合初中生所处的生长时期,在尽力约束学生行为的前提下,保证学生在宿舍生活中得到快乐和家庭的温暖。要设置科学的管理机制,把宿舍管理与学生日常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不断创建宿舍文化,以文化作为管理的主导力量,促进宿舍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结语]
初中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事宜,管理者需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状态加以考虑,要把学生的情绪和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人性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宿舍管理的效率,保证学生自愿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宿舍生活和学习,营造出宽松亲和的宿舍氛围,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对当下宿舍管理中的问题加以分析,以一个被管理者的角度切实体会学生的感受,当然要以相对的制度作为保证,真正建立一个和谐、欢乐的生存基地,保证初中学生高效的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夏瑜.做好高校宿舍管理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J].考试周刊.2012(20)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电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61-01
一、处理好“辅助”与“主导”的关系
计算机及其教学软件是现代化教育的一种手段,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主宰教学。计算机的演示和操作要靠教师来设计和应用。让计算机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探索、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服务。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软件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该设计辅助哪些教学内容,怎样辅助效果最好,切忌游戏化和盲目性。
二、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
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传统教学手段仍有一些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改善了师生教与学的环境。
三、处理好多媒体与教材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教材与课件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多媒体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在形式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把充实的教学内容与完善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创造个性化学习目的。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重视如何教,更重视学生如何学。在课件设计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多媒体反馈及时、准确的特点,使课件具有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以便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正确地调整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
四、处理好“直观演示”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象,但若处理不好,又会造成所见即所得,将知识形成过程一览无遗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其危害在于将注入式教学披上高科技的外衣,迷惑性更大。因此在设计和使用软件时,一定要注意演示的时机、步骤,并辅之于启发性的提问。可以先启发提问,让学生思索回答后演示,也可以先演示一些表象,再让学生抽象出本质,还可以边演示,边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启发学生逐步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总之,演示不是为了让学生看懂或记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突破、创新。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切忌象放电影一样放一遍,而是要创设教学情境,提供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处理好“辅什么”与“怎样辅”的关系
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此来盲目地、一律地代替其他教学手段。明确了辅助教学目标后,如何发挥课件的功效,是教师要把握好的主要环节。“怎么辅”则要求课件具有可编辑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需求进行选用或编辑制作,达到符合教学的需要,也使课件成为教师所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教学工具。
六、处理好多媒体与板书的关系
在现在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丢弃了粉笔和黑板,使精美的文字板书被机械的屏幕画面替代,且“板书”的内容在屏幕上一晃而过,学生头脑中无深刻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既包括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况临时书写的部分。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适当运用多媒体与板书,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和谐统一。
七、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把学生放在主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多媒体教学也不应理解为全堂多媒体演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反馈环节,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让学生在动中探索知识。
篇9
关键词:双语教学;问题式教学;过程管理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54-05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景
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是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基础和必备的基本能力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强调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更强调要理解其中的操作原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应用能力。表1所示为该课程大纲规定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此课程教学内容范围广,知识点多。因此如何将大纲规定的各领域知识融会贯通,尤其是将基础原理和应用实践有机融合,就成为该课程的目标和难点。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人才,全国高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双语教学模式,以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以中文环境作为上机实验的平台。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形成全方位的专业知识结构,但这也给授课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熟练地用英文浅显易懂地讲述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学生需要以英文为工具学习计算机原理。与此同时,这也给课程与授课的实践带来了诸多问题:
1)实践内容相对容易,而授课知识面广且抽象,学生无法清晰地建立基础知识和实用操作之间的关系,无法全面了解知识的结构体系,因而易产生怠学心理,学习积极性降低。
2)计算机基础双语教学目的是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而不是单纯为了提高英文水平,但是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如下误区:学生在双语学习中重点以背专业英语单词为主,无法基于英文很好地理解计算机知识框架,学习效率较低。
3)部分学生认可突击复习,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平时不用功,考试前熬夜应付,无法真正掌握知识背景。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将问题式过程教学法应用到双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效地管理授课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管理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提醒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
2 问题式过程管理的教学法分析
过程管理是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过程管理,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协助学生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有效地指导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就是古者所云“长善救失”的意思。笔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尝试在课堂上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有效的授课过程管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管理平台为基础,作业管理为形式,定期测验为手段,项目实现为目标进行课程教学和自主学习管理。实践中看出,过程管理教学法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够督促和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1问题式教学法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是,学习开始于思考,思考源于疑问。从这句话就能看出问题式教学法的重要性。现在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已建立了学生为本的氛围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就是旨在发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若有所思”,从而达到能够探索与现实相关的问题,有目的地学习,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最关键的是问题的设计,通常情况下,问题是针对理解和应用教学内容提出来的。教学中常用的问题分类包括:①复习式问题:针对已学知识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复习、深化、建立系统知识架构;②启发式问题:从应用出发提出与要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有目的地探索新的知识,从而能够回答问题,并应用于实践;③诊断式问题:针对已学知识以教学检查形式提问,确认并提醒学生目前对知识掌握的已达水平,调控教学效果;④激励式问题,将已学知识进行关联,或者将知识与应用实践关联,激励学生不断扩展知识面,深化知识掌握程度。
2.2过程管理教学法
过程管理教学法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其目的是建立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这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阶段性地强化、评估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如何不增加额外压力,又能有效实施过程管理成为该教学法推广的关键。笔者提出的过程管理方案包括有效地利用课内时间,也包括对课外时间进行管理和监控;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专业特点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
3 过程管理的教学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可以方便地进行过程管理,因此课堂管理采用了教师提问、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课堂之外,因为教师很难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需要建立合适的过程管理平台,要求学生以合适的形式提交过程学习的成果,从而能够管控学生预习、作业、课程检查等环节,以此提高学习质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
3.1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式过程管理规划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授课环节和实践环节是等课时的。为了提高这两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进行过程管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索能力。问题式过程管理教学法的实施,是以教师提问题为核心,因此设计好课堂问题与上机题目,并做好总结,确认问题的解决程度是教学的重点。图1罗列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原则和方式,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时间,抓住学习要点。
课堂教学中,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任务,如何能设计更多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现象、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是这个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以下是笔者在讲述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概述时设计的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课程目标是讲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以及计算机完成程序运行的原理。
复习式问题:Do you have any electrical devices with some brand?提示学生观察身边的电子设备,包括计算机,理解“信息革命”的计算机发展基础和“convergence”等计算机技术。
启发式问题1:What is computer?启发学生总结计算机的功能,并引入遵循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硬件组成。
诊断式问题1:What roles are the computer components?验证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掌握程度。
启发式问题2:What is microcomputer?启发学生发现常用的PC机等微型计算机的结构组成特点,引入总线结构和microprocessor的定义和功能。
诊断式问题2:Can you summarize the merit of the microcomputer from a graph of typical microcomputer structure?提供给学生一张典型的PC机结构简图,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冯·诺依曼架构,并对总线组成的实现有感性认识。
激励式问题:How does computer execute the program(task)with the cooperation of all kinds of devices?要求学生思考计算机打印word文档的过程,分析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件如何协作完成一个程序任务,将知识与应用联系起来,并为下一堂课的重点,即计算机基础原理的讲述做铺垫。
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了模块化,将表1中所述的教学内容分别整理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性地设计出各类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按照学生的基础与专业,以及学生对启发式和激励式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确认教学模块的选择以及教学重点。这样能够避免重复讲述学生已经熟悉的环节,并能将知识与今后的专业应用关联起来。例如,根据专业需求,管理专业的学生会选择数据库技术教学模块,而放弃程序设计教学模块;根据学生掌握程度,信息专业的学生会放弃办公软件教学模块,而选择多媒体教学模块等。
上机教学多采用的是学生自主完成作业,教师课后批改的方法,但是学生的自觉性会随着课程的展开而降低,课堂的利用效率不高。为此,在过程管理教学中,教师也参与上机任务的完成,负责总结上次上机的共同问题,并归纳这次上机的测试要点;同时上机任务采用了分级方式,难度逐步增大,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践学习,并逐步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平台为基础的课程过程管理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的教学环节中都要注重过程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1)学生课外学习时,未能充分抓住知识点而造成效率低下;2)教师未能及时批改学生作业,无法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辅导和总结,从而造成实践环节效率低下。针对此类问题,笔者提出了以管理平台为基础,作业管理为形式,定期测验为手段,项目实现为目标的综合过程管理方案。网络管理平台包括知识库、作业库和教学评测模块。知识库定义了所有的知识要点,并指定教材相关的章节。作业库包括课程作业、上机实验和多类测试(知识点相关的小结、阶段小测验以及综合测试)。作业库中的作业、上机实验和测试分为2类,一类是教师主动管理的,需要事先激活,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然后教师或者系统对作业、上机实验或测试的结果进行批阅、点评;另一类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每个学生针对相应的知识点,完成额外的训练,日志数据会记录在平台数据库中,为教学测评提供数据来源。教学测评模块可以帮助教师统计各个班、各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调整课堂的进度和方法,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为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原理知识提供建议。
4 问题式过程管理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4.1教学实践应用情况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原理知识不断丰富、更新,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具有及时更新计算机知识结构和掌握必需的操作技能素质;通过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阅读能力和计算机信息处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应对信息时代的各种挑战。过程管理教学法按照知识点内容、课程进度,采用不同的实施策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醒学生按时按量地完成基础知识点,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强化知识要点或应用实践。根据参与过程管理教学实践的经验,笔者总结了该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1)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注重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有目的地学习;2)过程管理的设计注重分级,将知识点分为基础、高级、综合和扩展等类型,并提供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和评价,适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过程管理也要求教师付出努力,根据实际讲述的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模块。图2显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择的教学模块是不同的,以此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2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分析
近年来,笔者分别针对英语、数学和材料国际班的学生进行了问题式过程管理教学的实践。从学校对此教学方法的评价数据,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出在大学计算机双语教学中,问题式与注重过程管理的教学实践收效还是非常明显的。图3显示了没有应用此教学方法,和3年来应用此种教学方法,一些教学效果的不同。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平均成绩和学生的满意度以及教师的评价分数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数据从80%上升为96.6%。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式过程管理教学方法能显著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改善学生在学习时认为内容简单而态度不认真,而在考试时却因为知识掌握不扎实导致分数较低的情况,学生的平均成绩也由原来的78分提高到87分。并且由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学目标,避免了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双语课程变成专业英语学习的弊端,为今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应用打下了基础,学生实际课程的平时成绩也显著提高,优秀率接近50%。
篇10
关 键 词 :高校绘画色彩 客观原理 主观感觉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绘画的色彩教学强调通过写生体验逐步领悟色彩的相关知识,却往往忽视了对色彩现象的发现和色彩构成的研究。当今一些高校的色彩教学状况并不是很令人乐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直沿用却没有发展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虽然前苏联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精髓,但经过50多年的社会荡涤、发展,随着从前苏联学成回国掌握其教学精要的一批老画家慢慢淡出历史和教学舞台,新一代的教师继承的也许不是正宗的前苏联模式的色彩理论和成果,造成目前的教学看似很多方法,其实没有牢固的根基。其次,当前的大学招生模式,尤其是扩招艺术生以后,很多不是真正喜欢艺术的学生开始走向艺术专业。他们本身对艺术抱有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他们理论基础薄弱,专业基础也不够扎实。而传统的色彩教学过于强调基础造型、塑造,导致他们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所以要进行色彩教学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从根源上着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落实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探索。
一、对色彩的客观原理的认知是色彩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对色彩的客观原理的认知,作为高校色彩教学中的前提基础,主要是凭借人物或事物的表象来思维的。如:色光写生,首先,观察方法侧重于对象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及其关系,其特点是以物体色及其真实感的色彩关系为表现依据;其次,表现内容多与客观形态相结合才显出色彩内容,表现的内容多是具体的、真实的;再次,艺术风格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多属写实风格,色彩逼真、形象生动;最后,艺术功能属纯审美的视觉艺术,价值在于观赏和收藏,具有教化功能,重于精神冲撞。真人真物的色光写生并不打破原有的表象去实行新的组合,而是通过表象的加工使其更富有自身的典型意义,然后把它再现出来。所以,它既是色彩形象思维,又是色彩再现思维,总体上属于客观再现思维。故而此阶段的色彩教学特别适合培养形象的、直觉的、再现性的思维。当完成这一阶段的训练以后,学生初步具备了对绘画色彩的客观原理的认识和表现,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仅仅是色彩学习之门的开启,对客观色彩的观察和表现属于感性色彩的范畴,没有更多的想象和情感的表达,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和本能的浅表的模拟性质。长期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色彩教育,尤其是高校的色彩教育,对学生从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以及个人的情感表现都是很缺失的,所以要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面的探究和学习。
二、激励学生发现色彩现象背后的特有的色彩结构关系和色彩构成
法国野兽派大师马蒂斯曾经谈到他的重要时期,是“现代绘画之父”、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塞尚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支持。那么,马蒂斯到底从塞尚那里悟到了什么呢?那就是“绘画的色彩必须有一种结构,而这种结构是由于它的各种色彩关系之间的关联所赋予的”。①马蒂斯所说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揭示了现代西方艺术家在色彩的实践中的一个秘密。西方传统绘画从对形与色的描绘,印象主义从对光与色的追求,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艺术家对纯粹的色彩形式的语言研究和实践,最终给我们展现了色彩艺术真正进入本体语言研究最灿烂辉煌、最不寻常的一页。那么这个色彩的秘密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又怎么将之很好地运用到色彩教学中去呢?
发现和解密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获得对色彩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色彩变化的认识,首先应该了解每个色相在特定画面中它与相邻色相、明度、纯度、面积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对色彩的表现力作系列的实验性研究。色彩的相互关系以及配置,所可能产生的色调和情感的表现是十分丰富的,其变化也是无穷无尽的。如黄色象征太阳与光明,是最具有光辉的色彩。黄色可以转换为橙或绿的色相。黄色与白色调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浅黄色,使黄色的光艳趋弱。黄色与补色、灰色、黑色调和会成为纯度与明度各异的黄绿灰。当黄色作为主导色或小面积点缀色时,在深底或黑色底上显得很明亮,在白底上则相反,会有后退感。红色是最具有热烈、温暖而富有生气的色彩。火焰般的红橙,具有热烈而温暖感。红色又可从不同明度、纯度、冷暖方向转变为鲜明丰富的粉彩色和红灰色,变化十分丰富。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运用不同色彩对比的手法,可获得不同色彩氛围和情感的画面表现,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主观色彩的规律,并且在实践中运用和体验。
发现色彩的空间表现以及对色彩的构图实践。在画面之中,色彩的明度、冷暖、色度通过若干个色平面的有机组合,会产生色彩空间的变化和面积的对比。而形态的方向与位置,重叠和透叠的效果能呈现出色彩前后的距离感,并能产生强烈的空间幻觉。在黑白背景中,色彩空间感的对比实验,能够明显地看到不同明度的色相有着不同层次的空间感。其前后空间通常是按照它们的明度级数向前推进和向后退缩的。不同明度的色相在白色背景上的空间感与在黑色背景上的效果正好相反。另外进行构图实践、组织画面时,可以选择二到三种或更多的色彩组合,将它们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以及各种色彩对比关系进行有序的组织。所形成的既对比又调和的画面色彩构成,称为色彩构成,亦称为色彩构图。色彩构图实验是色彩语言研究的实践内容。色彩构图的基本要点是:任何一种色彩均要取得与它周围色彩对比与和谐的关系,这样才会有色彩存在的必然意义。色彩构图训练的原则是:绘画的色彩表现不是模拟对象的色彩,而是去体现画面整体的色彩布局关系所呈现的色彩感。因此画面的色彩关系的有序组织与精心安排,是组织色彩构图和色彩关系的关键。通过色彩构图的研究与实验,要学会将自然形态加以组织,在画面中形成清晰的色平面与色块布局,使不同的色域获得既统一又有丰富变化的色彩效果。色彩构图的基本要求是使画面中的色域的整体布局在画面中获得相应的平衡感。色彩造型的形态、方向、大小、明暗、位置和空间的配置,要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在练习中,色平面和色块的处理,一般采取水平或垂直并置、水平与垂直交叉,斜线或三角形状、中心布局或走边布局,以及无方向无边框等方式进行实验。应该指出的是,色彩构图的实验只是色彩语言研究的一种练习方法,是为了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律。在创作中的色彩表现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创作性活动。这个时候,一切的规律和经验会受到创作的瞬间个人判断的考验,讲究法度的研习最终是为了超越法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打破脑子里的色彩概念和框框进行色彩组织的思考,主观色彩的能动组合和配置要形成结构合理的色彩关系。主观色彩的练习可以从一个主观色彩出发进行临近色的调配,从而达到色彩练习的效果。
三、理解掌握色彩应具有的内在关联、和谐组织
色彩语言的学习是可以通过色彩写生和在画面中对色彩的有序组织和把握的实践来实现的。在教学中深切地体验色彩与色彩关系的把握,必须从观察入手,获得种种的直观的经验。画面的色彩布局不应该是一种随意的拼凑,而是深思熟虑的组织和安排,绘画中的色彩应该是充满内在关联的结构。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不是可以任意替换的。严格意义上说,在一幅构图中要动一块色彩,那么整个色彩关系就会跟着变,它周围的色彩就势必要重新调动和整合。当学生明白这一严谨有序而又有很大灵活性的规律后,他们的创造力会得到很大的发挥,主体性的体现和主观色彩的组合会变得非常自然容易,也会大大地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和兴趣。以往的色彩教学过于偏重以自然色彩写生的体验为主要内容,而往往忽略了色彩本体语言的研究,以致造成学生离开写生就不会画色彩,不敢想象、不会演绎色彩。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当我们通过对色彩现象和色彩基础原理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色彩现象的起因和存在的现实时,它的目的是指向对画面色彩表现力的研究。我们提倡向大师学习,主要是通过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与色彩构图练习,正确认识什么是色彩与色彩感,学习如何发现和组织色彩,最终达到在创作中主动把握和运用绘画色彩语言的艺术表现,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色彩感觉,开启新的视觉,发现无穷无尽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充满主观感受和想象的理性色彩和良好的艺术眼光。
注释 :
①转引自陈守义著《综合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5.12,第74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