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一体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一体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控技术,一体化,课程设计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一体化课程的逐步实施和深入,学生层次的不同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要适应这些变化。
一、一体化课程的设计原则
一体化课程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实际工作能力为导向,按照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在设计一体化课程时,应体现科学性、梯次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原则。
二、社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
作为技术院校,学校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校由学校到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上。数控技术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专业,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坚实的教学资源。同时该专业每年为省内外的机械加工行业输出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随着行业转型升级,对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一体化课程设计研究的实施
1、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深入有代表性的生产一线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现状,调研本专业的技能人才数量、等级需求现状以及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分析各级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通过调研和对学校现有条件进行分析,明确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岗位需求。
2、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由从事数控技术工作的生产一线专家和从事技工教育的课程专家参与,通过分析职业发展阶段与代表性任务,结合实践,经汇总并反复讨论研究,最终形成了数控技术专业的若干典型工作任务。
3、确定一体化课程框架。
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同时结合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把几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若干个职业行动领域,形成《一体化课程转化表》。根据转化表,兼顾“典型工作任务”“学习内容与目标”“基础教育与职业素养”,依次制定相关的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中要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工具和教师与学生应具备的技能有详细的描述。然后对各学习领域的课时进行分配,最后形成《一体化课程框架表》。
4、数控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资源的设计。
数控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资源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支撑。学材是指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包括工作页、工具书及企业技术资料等。其中工作页开发是重点,现以其中一个中级学习任务――传动轴的数控加工为例进行说明。
例:中技学习任务;传动轴的数控加工
学习任务描述
由车间生产计划部要求,生产一批传动轴。经教师和学生分析图纸,可以利用车间的CK6140车床等设备工具,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该项任务。通过该项任务,可以使同学们学习CK6140的操作及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刀具刃磨等知识。具体任务要求及技术条件如下:
(1)同学们进入机加工车间作业时,严格按照安全防护要求着装,并按教师要求作业,否则会因违反安全作业规程造成身体或设备的伤害。
(2)5人一组学生从教师处接受任务,读懂传动轴图样信息和加工工艺步骤卡,能利用AUTOCAD描画图样。根据图纸要求选用合适的刀具和量具,完成零件的加工。
(3)每组选一名组长,由教师示范操作教会组长机床的操作方法,每位组长再教会本组成员的操作。
(4)以工厂实际生产的形式,安排组长扮演角色,从计划部领取任务单,从工具库领取工具、材料、刀具,从资料室领取图纸、手册等,加工完成后,把零件交由质检员检验形成检验报告单,合格后签字,归还工具,完成任务。
(5)同学们按照图纸自行记录加工传动轴的步骤,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最后形成一份加工说明书,上交教师评阅存档。
(6)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PPT、现场操作、实物展示等形式,向全班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对于优秀作品在车间展示柜中展示。
四、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初步成果
1、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教师深入企业和一线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交流沟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形成了本专业培养人才规格的基本印象。且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也要求教师明确本专业的教学重点、难点、要点,能根据实际设备情况进行课业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2、教学适应了行业企业的需求
一体化课程必须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实现企业的需求为准绳。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由于一体化教学都是在一体化教学场所进行,打破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讲授、示范和实际操作同步进行,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边听边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交流和合作意识,提高了其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4、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有一定操作技能,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职业素养的学生肯定会受到用人企业的欢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是学校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篇2
为改变传统教师“理论教学+实训室技能教学”的模式,贯彻引进市场项目实施项目制教学,满足岗位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经过长期教学实践之后,根据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设计总结提炼出了本专业“理论—制作—实践”的项目制课程教学模式。1.项目驱动教学法实施。在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的两年来,在以市场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指导下,本专业先后在专业核心课程,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装设计等课程教学中进行了项目制教学实践,其中以广告设计项目课程教学效果最为突出,引领了其他课程的教学建设。广告设计项目课程建设由专业带头人负责,组建了课程教师团队,与广州市黑马广告公司、广州市玩味设计有限公司等广告公司深入合作,引进“木棉花礼品套装”、“国宝熊猫礼品套装”、“充电宝”等市场生产设计项目,通过复制企业产品设计工作流程,制定设计要求、提案分析、设计说明、产品设计等教学阶段,在企业专家参与现场指导下,共同完成了项目产品的设计工作。学生的设计产品先后面市,整个教学过程从设计、生产、管理完全再现了企业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上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2.项目式教材建设。好的教学方法离不开配套、适合的教材。2012年,在广告设计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根据项目教学法的要求,与广州市黑马广告公司、广州市玩味设计有限公司合作的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案例,以符合市场岗位工作流程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先后编写完成并出版了《图形设计》、《包装设计》两本项目制课程教材,为实施项目制教学方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实训环境建设。为在实施以市场项目为导向的项目制教学中,真实重现项目过程、构造职场环境、培养职业素养、实现企业式生产管理,本专业投入364万元,规划建设及改造了符合一体化的教学原则和职业岗位职场氛围,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漆艺实训室》、《摄影实训室》等7间专业实训室,并购置了与市场接轨的专业实训设备。
二、以培养综合岗位技能为宗旨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主、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以任课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多元参与的立体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学校整体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统筹管理之下,经过全面课程建设以及长期教学实践之后,我们根据本专业常用的评价方法与教学过程设计总结提炼出本专业的评价模式。1.常用评价方法。由于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程的具体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总结各专业课程采用的各种评价方法及其过程设计,才能总结提炼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评价模式。其中,“作业、出勤、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等属于学校校内评价;“竞赛、考证”等属于社会评价;顶岗实习中企业实习鉴定等属于企业评价。我们要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2.多元化、过程评价模式的构建。评价模式的建设工作贯穿在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过程之中,我们既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全面职业素养。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广泛采用笔试、口试、观测、课后作业、现场实操、设计成品、总结报告、出勤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职业考证、实习鉴定和竞赛等形式。在具体专业教学实践摸索中,我们逐步确定了四个原则:第一,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第二,坚持学校评价与社会、企业评价结合;第三,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第四,坚持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为此,我们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以培养综合岗位技能为宗旨的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模式。
三、课程体系改革后的教学成果
近两年来,经过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市场真实项目教学效果显著。如:校企合作引入项目在课程中完成设计项目40多项:《包装设计项目》课程中的电子套装“锦上添花—东方韵”等6款,利是封“长命富贵”等6款,U盘“国宝—东方韵”等2款,移动电源“喜上眉梢”等3款。《图形设计》课程中的杯垫“青莲”套装等6款,手机壳“粉彩瓶花—夜光”等12款。《书装设计》课程中的笔记本“春常在”等10款,相册“美好时光—女童精装”等2款。本校牵头制订了广东省广告设计专业指导方案。广告设计专业在2011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同时也是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学生获国内外美术类大赛各类奖项126项;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完成了《摄影》、《漆艺》、《广告设计项目》3门优质特色精品课程建设;为企业输送了1058名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99%,就业对口率达92%。
四、结语
篇3
根据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改革课程设计大纲基本要求。根据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课题的方向主要分为两大方向进行选择:一类题目主要针对应用能力培养,把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类题目主要针对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创新设计大赛相关题目,把本专业的知识进行创新性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普通型课程设计题目1)向学生征集。在课程中学生拥有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好想法,可以展开讨论,要求对其方案进行分析,符合课程设计要求的,教师根据其内容下达课程设计的任务。实践证明,对自己提供方向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强。2)选择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让学生进行设计,结合学生的实力进行选取,同时与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尽可能的相关,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数控方向的学生,可以选择数控车床工作台二维运动伺服进给系统设计、数控铣床工作台三维运动伺服进给系统设计等,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好的基础。3)学习借鉴其他学校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内容,在现有设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对设计的内容做以适当增减,以适合本专业的学生。创新型课程设计题目可以借鉴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课题[3],其中每届成功参与全国总决赛的作品都收录在决赛作品选集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里面有比较好的案例,同时作品中也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课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产品的模型,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参加今后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做准备,做到“以学促赛,以赛促学”。在专业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困惑本专业毕业后到底有什么前途?能做什么?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教学贴近实际,能把多门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枯燥的课本知识灵活地运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对工程实践产生浓厚的兴趣。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为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机械类学科竞赛提供条件。
2课程设计的实施方式
课程设计实施方案:设计报告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也是进行工程交流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书,培养学生撰写工程技术文档的能力。对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提出如下要求:1)严禁课程设计报告抄袭,基本工作独立完成;2)根据任务书能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机构的工作原理;3)设计要符合国家标准,学会使用设计手册、专业术语、专业名词规范;4)设计图图纸规范,符合设计说明书的要求,不照抄手册和案例,设计参数与图纸相一致;5)学会使用专业相关软件,对设计的机械机构和控制部分进行分析和仿真,是验证设计正确的有效手段之一;6)课程设计配备了一些实际的零部件可供学生设计使用,以及基本的控制电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器件的选择与焊接,会进行程序的编写,掌握系统故障的检测与维修能力。课程设计采用分组式进行,每个小组3~5人,视工作量而定。课题难度较大可以分五人,原则上一般三人为一组。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基本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该组课程设计答辩,通过问题了解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检查有无抄袭情况、有无坐享其成的学生,结合设计报告书的撰写质量和实际所做的产品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3实施效果
通过在重庆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实践,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已基本摸索出培养机电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规律。普通型题目实现机电融合、知识整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并重。由于在教学中缺乏机电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基础课程后,不能很好地将机、电的知识融会贯通,大多数学生也只是了解基本的机电设备的基本功能,在系统运用中存在问题,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设计方面存在不少困难。通过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论设计与实际操作,比如数控工作台进给系统的设计,从电机、联轴器、丝杠、导轨的设计到型号的选择、控制单片机的设计与仿真,最终实现数控工作台进给系统的装配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型题目为学生参加机械创新竞赛做了铺垫通过课程设计,为机械学科学生参加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做了铺垫。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重庆赛区)中,学生荣获重庆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其中,“幻显黑板”作品获得国家专利。该作品包括了框架的设计、传动系统布置,控制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执行元件有步进电机、直流电机、电磁离合器、电磁制动器、光电编码器等器件。本次参赛作品充分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革效果显著。
4结语
篇4
通过一段时间的ASP教学,实际教学效果不好,有的学生学完一个学期,连ASP的基本脚本语言的语法、内建对象等都未能熟练掌握。为此,笔者尝试将理论与实习教学相结合,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实施案例教学,指导学生马上动手操作,并及时加以讲解和指引,提高学习效率。以下,笔者就学院ASP动态网页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一、一体化教学的意义以及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提出多年,其具体内容就是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分开授课的传统模式,将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和实习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一名专业课教师在一体化教学场地完成教学任务。
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与普教相比,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不是培养网络工程师、程序员,而是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学生能够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进行网站、软件的建设和管理等。因此,要求专业课程针对性强,在保证基础知识教育的前提下,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是技能培训。然而,以往很多课程的教学安排都是针对软件的使用,变成“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学生只会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基本操作,其结果只是培训软件使用员,这样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二、ASP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一些构想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在“讲”和“练”两方面的有机地结合;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学场地中,边教、边学、边做,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类似于国外的“双元制”模式下的教学场景,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场地要有相应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设备等,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教师通过同步软件演练操作,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有助于知识点的消化和掌握。一体化教学中,教师的“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强调的是学生的“练”。在“练”的巡回指导过程中,教师是一个辅助的角色,是担当咨询、指导和技术顾问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寻求突破。技工院校生源复杂,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一体化教学便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此外,因为ASP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比较广,所以要实现ASP动态网页设计一体化教学,必须采用模拟企业工作的项目教学法,而且在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一套教学案例。案例设计是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和情景的案例,运用案例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去。当然,案例的设计也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要能涵盖该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形成一套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的教学案例。比如,在ASP动态网页设计一体化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套教学论坛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情景中,从注册用户、登陆论坛、发表见解、修改信息等,一步一步地融入一个个的实例案例教学情景中,体会如何实现动态网页间的交互,从而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教师除了精心编写教学案例以外,还要设计大量供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案例习题库,让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1.课程内容分析
幼儿文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基础知识、作品鉴赏、写作训练。基础知识部分包括第一章的幼儿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第二章至第八章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知识。基本理论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宏观的认识幼儿文学,增加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觉性;文体知识包括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幼儿图画故事、幼儿散文及幼儿戏剧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具体感知幼儿文学中不同文体的特点、分类、表现手法及创作和改编的要求,为学生的创作实践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作品鉴赏部分安排在第二章和第八章的各章之后,分别有相应文体的幼儿文学作品,所选的作品兼顾不同类型、不同风格,部分作品的篇末还附有点评,点评以作品赏析为主,并对重要作家做简要介绍。
学生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提升了对幼儿文学的理性认识,作品鉴赏部分恰好可以丰富学生对幼儿文学的感性认识。写作训练部分在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有专节介绍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的改编、创作知识,并在“思考与练习”中安排了相应的写作训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会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把精美的精神食粮供给孩子们,是一名幼儿教师的职责。学生在改编和创作幼儿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更加热爱幼儿,学会以一颗童心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幼儿、勤于积累素材并认真揣摩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幼儿文学以基础知识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2.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整合
幼儿文学课程定位的关键不仅在“文学”,更在于“幼儿”,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现在的“所学”能用做以后的“所教”,实现幼儿文学教学用一体化。幼儿文学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选择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紧密联系的知识是学生永远的期待,学生对幼儿园教学中用的多的文体更感兴趣,比如儿歌、幼儿故事、图画故事,所以在这些内容上可以适当多安排课时,同时也可调整文体的先后学习顺序。比如幼儿图画故事是学生最喜欢和关注的文体,也是幼儿园教学的热点,可以提到童话的前面先学,许多图画故事都是由童话改编的,图画故事中形象的直观性会加深学生对童话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交融起来学习,比如幼儿散文诗和幼儿散文就可以对比学习,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阅读,学生就更容易掌握这两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总之,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对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落实。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课程设置理念和课程内容分析,形成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幼儿文学作品,提高学生鉴赏幼儿文学的能力;通过学习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的改编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创编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幼儿文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
2.职业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幼儿文学从教能力。通过对各种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使学生具有运用幼儿文学作品中适当内容完成发展幼儿的教育任务的能力;通过作品创编、展示交流、表演讲授幼儿文学作品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完成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操。通过幼儿文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各类幼儿文学文体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操。
三、教学过程设计
遵循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职业工作过程为线索,以职场情境为导入,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对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理论学习—阅读鉴赏—作品创编—展示交流—表演讲授”五个模块的学习实践模式。理论学习,包括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两部分,教师要变知识的讲解者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理论学习是学生建立幼儿文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起着知识导航的作用。阅读鉴赏,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经典作品,体会不同文体的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这部分内容既可作为教师讲授基础知识的例文,又可作为学生学习鉴赏和改编、创作的范文,对幼儿文学的学习有很强的典范作用,学生只要多读作品,就能形成自己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幼儿文学的写作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作品创编,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阅,又是鉴赏能力的展现,还为未来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实战的机会。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更好地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展示交流,学生将自己创编的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内或儿童文学博客上展示,接受评价、修改,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表演讲授,将自己创编的儿童文学作品或经典作品,在舞台、幼儿园演出,如举办童话剧大赛、故事大王比赛、在幼儿园组织幼儿文学教学活动等。五位一体的学习实践模式,使幼儿文学教学用一体化,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自学和点拨式教学方法。幼儿文学课程内容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大多明晰易懂,可在教师点拨下让学生自学,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自己读书寻找答案,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重点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自学和点拨式的教学方法应是贯穿始终的,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是阅读鉴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各种幼儿文学文体的朗读和表演训练过程中都可以运用。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如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等,将言、行、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幼儿文学每一章节的学习都要涉及到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教师应避免单纯地讲知识,可以先用作品切入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谈感受和认识,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文体的特点和作品的内涵。探究式教学法是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参与探究,学习知识更主动,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又教给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
4.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比较式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幼儿文学教学中也很适用。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相近文体的作品做比较阅读分析,比如学习幼儿诗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朗读同题材的儿歌和幼儿诗,感受两者不同的特点,如儿歌《小花猫》和幼儿诗《小猫走路没有声音》可做比较,儿歌《雁雁排成队》和幼儿诗《大雁》可做比较,通过比较朗读让学生感受幼儿诗和儿歌不同的节奏韵律特点;幼儿文学作品也可以和成人作品进行比较,如幼儿诗《大雁》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做比较,可以让学生感受幼儿诗特有的幼儿情趣和优美意境。幼儿图画故事和童话故事也可以作比较,比如把《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童话和图画故事进行比较,学生更容易把握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以上教学方法不是单一存在和使用的,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灵活使用,往往在一堂课中需要使用几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结束后,学生得到怎样的学习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幼儿文学的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形成科学、客观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
1.学习幼儿文学的态度和愿望的评价。学习态度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是否每节课都能按时上课,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神专注于幼儿文学知识的学习、作品的赏析,是否能够引发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从作品中得到文学熏陶和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顿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均属评价的范畴。在每节课的过程中,应及时做出口头评价,并根据学生在以上方面的表现做出记录,在学期末形成相应的分数评价。这项成绩占总分数的5%。
2.幼儿文学知识与技能评价。日常学习能力的评价是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查学生对于幼儿文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勤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要及时鼓励记入平时成绩,创编书面作业每次打分,平均后满分是10分,儿歌表演记5分,要求每位学生背诵20首儿歌,记5分,幼儿图画故事小课记5分,幼儿戏剧表演记5分,在具体评价中,可依据各项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及时的口头评语和相应的分数,这项成绩占总分数的30%。发表幼儿文学作品,可酌情加分。
篇6
(1)设计题目、内容不规范,要求不统一。
由于每届或每班的指导教师不同,设计题目、内容、要求、难易程度偏离太大。如有数控机床改造设计、伺服系统控制设计、交通灯控制设计等,要求、工作量也不相同。有的设计任务偏难,有的设计任务又太简单。
(2)设计资料缺乏。
由于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和专业,这方面的知识内容都在相关的杂志刊物登载,书籍相对少一些。要进行课程设计,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较困难。没有现成的资料汇编及设计手册,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找资料,往往是教师帮助寻找资料。而且没有像机械零件设计那样的系统完整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在设计中盲目性较大。
(3)师资不足。
最早几年机电专业方向只有一个班或两个班,指导教师有2~4人即可。一般由主讲或熟悉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师指导。近几年随着学生的扩招,机电专业扩展到4~5个班,指导教师需要8~10人,明显不够,因此有必要进行培养。
2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进措施
(1)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配齐设计资料。
到目前为止未见过公开出版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所以有必要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并收集较全的资料进行汇编,与指导书汇编成册。
(2)规范设计题目,统一要求。
规范设计题目不是整个设计都用同一个题目,而是在一个范围内选择题目,教师根据所选的题目按统一的要求下达任务书。设计题目一般以简易数控机床设计、数控机床改造设计、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较为合适。在市场上可见的机电产品多得很,不是所有的机电产品都适合做题目,因其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机床设计、机器人设计控制为典型产品的,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中要反映课程设置的内容。机电专业方向课程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器人导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在电的方面主要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机械方面介绍了机械运动、机械传动、机械结构及相关的标准部件,如滚动导轨、滚珠丝杠等。在选题及设计中要反映上述的内容。因此规范化的题目主要为数控车床(或铣床、钻床等)设计、车床(或铣床、钻床等)数控化改造设计、或是工业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这些都具有一定的机械部分内容,如数控机床进给轴传动部件,机器人的腰身、手臂运动部件及滚珠丝杠、导轨的应用等。电的方面包含数控系统电路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对机械部分的控制;从而实现了机电结合。对规范化的题目、要求及上述设计内容都已编入指导书中。
(3)指导教师的培养。
首先被培训的教师可以跟班听课,熟悉掌握相关的课程内容,然后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中跟班辅导,以培养出合格的指导教师。
(4)加强督察。
当指导教师接到指导课程设计任务后,首先拿到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根据要求写出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由教研室主任或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合格才可向学生下达任务。指导中,教师要填写指导日志,随时记录指导中的难点、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进行小结,以便下一次指导时提高设计水平。
3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内容
3.1设计题目确定及要求
3.2总体方案确定
(1)总体方案设计;
(2)绘制总体方案图。
3.3伺服系统机械传动部件设计
(1)切削力计算;
(2)滚动丝杠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
(3)伺服系统传动设计;
(4)步进电机当量扭矩计算及选型;
(5)机械传动结构设计(绘制一个轴的机械装配图)。
3.4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1)确定控制系统方案及绘制系统框图;
(2)单片机的选用;
(3)存储器的选用与扩展;
(4)译码电路设计;
(5)接口电路设计;
(6)绘制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
3.5基本的参考图表汇编。
4近一届学生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情况
4.1教师配备
近一届机电专业学生,每届有四个班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共配备6名教师;其中有四名为独立指导教师,两名为辅导教师,为培养新的指导教师储备力量。
4.2指导书的使用及设计过程
设计学生和指导教师每人一份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师按照要求写出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经研究所长审查后发给学生。设计题目主要有CA6140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C6132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在同一个题目的学生中,要求设计进给轴部件时,一部分学生设计X轴进给部件,另一部分学生设计Z轴进给部件。整个过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题目、要求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给出的设计步骤、方法,先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再进行机械传动部件设计,最后进行CNC硬件电路设计。整个过程经过了机械、电子两方面的训练,实现了机电结合,达到预期效果。
4.3填写指导日志
教师在指导设计的过程中,及时填写指导日志,记录设计中的难点、问题,并进行小结。
5本文总结
篇7
Abstract "The Design of Mechatronics System" is a pra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but there are disadvantages like outdated content, insufficient practicality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present teaching.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e effect and quality of teaching,and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on the teaching go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am method are proposed.
Key words The design of mechatronic system; teaching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来在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课程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动手和应用能力培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根本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毕业生主要面向现代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现代制造设备、IT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等智能化生产线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技术工作。“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机电产品设计、控制及调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门课程涉及了PLC、单片机、传感与检测、机电传动控制等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强,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无法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本文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内容多。对机械类专业本科生而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机电一体化相关概念、机械系统、机电接口技术、气动执行机构、伺服系统、微机控制与编程、检测传感装置、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实例等诸多内容。许多学生反映知识点多而繁杂,难以记住。
(2)难度高。“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中的步进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涉及复杂的参数设置和接线,接口技术中涉及不同I/O模块的校准、转换与编程,这些知识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同学在学习时都是一脸茫然,叫苦不迭。
(3)不会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中涉及许多机电一体化元器件,上课时老师很卖力地讲,学生凝神地听,但是实际中使用这些元器件时,往往不会选择型号,选择了型号又不知道如何接线。
(4)教学方法单一。这是高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主要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形成了“讲台上老师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结果是“老师怒其不争,学生却哀其不幸”。这种教学局面形成造成了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学了一学期却还不知道如如何控制机电一体化设备,这样的教学无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5)教材内容不适应高职教育的新要求。目前可以将学校中使用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材归为两类,一类是常规类,另一类是项目驱动类。常规类教材按照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机械系统、伺服系统、接口技术、控制系统等内容划分各个独立章节。这类教材具有完整的体系、模块化的结构、层次分明的内容,但其重理论轻实践,实理脱节,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不足。如果任课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学生就难以搞清楚如何设计并控制某一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机电设计能力和编程控制思维。项目驱动式类教材能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项目和任务引出知识点。该类教材编写形式直观生动,增强了可操作性和可读性。但是,该类教材的系统在面向职业岗位的系统性方面稍显不足。当学生很努力地学会了书本知识,信心满满地去设计一个新项目时,却仍然感觉无从下手。
2 改革措施
2.1 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必须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元器件与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基本原理,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维理念,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会合理选用机电一体化元器件型号,能够根据元器件说明书接线,将若干元器件组合成机电一体化系统完成一定的控制功能。
2.2 教学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技术,市场上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但现有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与实际生产脱节;偏重理论讲解,应用实例少,实用性差;实物插图少,内容抽象;机电一体化实例不够典型,不能与前面章节形成有效融合。
根据目前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要求:理论要本着“够用”和“实用”的原则,依托本地区目前及今后机电领域发展情况,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机电类企业的典型产品所用到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教材内容。特别是考虑到近十几年非标准自动化设备产业的飞速发展,教材各章节中应包含以下内容:机械技术章节中应包含滚珠丝杆与直线导轨;微机控制章节应包含PLC的常用控制功能及变频器控制;接口技术章节应包含PLC的各种控制模块,尤其是I/O转换模块与温度模块,还应该包含触摸屏技术;检测与传感装置章节中应包含各种接近开关、色标传感器、光电编码器和光纤传感器;伺服系统章节应包含PLC如何控制步进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气动技术中应包含带磁环的直线气缸与旋转气缸选型与控制;机电一体化产品实例可以选择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电梯、工业机械手等几种典型产品。
教材内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与生产密切结合的实用性外,还应具有理论联系实践可操作性。教材中应增加所讲元器件的实物图片和生产该元器件的知名企业信息,并增加该元器件的典型说明书一份,这样既使学生对该元器件有了全方位认识,又能够学会实际使用时应该如何选择型号。这部分内容可与企业工程师联合共同完成。
2.3 教学方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具有知识点繁多、内容不易理解、应用性强等特点。因此,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授课过程中,每个章节的内容用典型自动化设备引入,先观看视频,再提出问题,通过学习最后解决问题。讲基本元器件的原理时,课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广泛查找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讲解,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老师做详细讲解时应配合元器件实物,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讲基本元器件在实际生产中如何选择时,可以通过企业产品实例,提出使用条件,结合元器件型号和使用场合,选择出适合该产品实例的元器件型号。拿出该课程部分课时,聘请企业的一线工程师结合经验来讲,使学生能够获得来自生产一线的信息,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此外,建立课程的学习网站,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与资料放入网络中,实现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宽知识广度,以解决授课学时不足的问题。
2.4 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内容应密切与理论结合,每完成一章的内容,应及时安排实验。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台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元器件,完成一定的控制功能,但是由于实训台各部分结构已模块化,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元器件接线方法。为此,综合实践环节的任务安排不应该局限于在综合实训台上完成,而应配备足够的散件,提出控制要求,让学生自己选择器件,完成接线与参数设置,并根据要求编程实现控制功能。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安排到自动化企业去完成综合实践,配合企业的实际产品完成某部分控制功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2.5 构建机电教学企业
“教学企业”是它集生产功能和教学实训功能于一体,并按市场机制运营,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学效益的校企合作实体。它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我院教学企业的具体的做法是由学院提供场地,与某自动化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实训基地与学校设备,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企业自动化生产线订单并结合课程需要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组织的实施、教材内容的编写、一起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工作,而且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在“教学企业”中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不少于30%。在“教学企业”中,通过规范化的运作,将教学实训活动融合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实现经济利益和教学效益的双赢。由于课程依托教学企业,能够以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制造、调试、检测等真实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6 考核方式
教学方案的改革要求考核方式也要多样化。针对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仍采取闭卷考核。但是试卷内容应更加综合化与实用化。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已将传统试卷的填空、选择、判断、问答、分析等题型综合在一起,安排7~8个大题,所有大题都根据实际产品来编写,每个题目里包含选择、填空、连线、问答等题目,这样的考试内容既能够避免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8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中职课程;高职课程;一体化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18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中高职教育联系越来越紧密,实现了课程一体化设计。这种课程设计不仅节约了资源,缩短了培养的周期,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其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调查研究史料,系统分析了当前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电子类专业的健康发展。
一、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同
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其主要以培养实用型、专业型、技能型的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则是作为中职教育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而出现的,其主要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专业教育,拥有更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更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好的专业理论。专业目标不同,导致相应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中高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职业院校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中高职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存在部分课程设置重复,有些课程之间相差较大,存在脱节现象,有些课程存在断层等。尤其是电子类专业,职业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两个阶段的衔接,忽视了高职教育要以中职教育为基础的客观现实。这就导致当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学校会直接按照高职课程去上课,虽然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了相关内容,但是掌握不牢固,这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进度,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
部分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客观基础,直接按照自身经验以及课程大纲要求进行课程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师生之间缺乏主动交流,没能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困难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敢与教师主动交流,导致师生之间缺乏足够了解,使得课程设计出现问题。
二、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策略
1.坚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
我们在进行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时,要坚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要充分认识到中职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进入高职教育后,数学和英语这些方面的学习肯定会出现困难,我们要认识到这些现实。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要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2.加强中高职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
要想实现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中高职院校要加强双方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交流。比如中职学校在制订电子类专业的课程时,对口衔接的高职院校可以派遣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定期派遣高职教师参与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活动。
3.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相应标准
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们去探索、完善。课程一体化设计涉及中高职院校的许多方面,这就要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协调指导相关工作,加强不同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使之密切配合,制订出贴合客观实际的教育衔接标准,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一体化设计。
综上所述,在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时要坚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加强中高职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相应标准,实现课程设计一体化,促进电子类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机械制图 一体化 教学设计
机械制图的教学一般是按照“制图的基本知识正投影作图立体表面交线投影轴测图组合体机械图样表示法机械图样特殊表示法零件图装配图”的顺序进行,使学生逐步掌握了制图的基础知识后,再来绘制和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但由于近年来,进入技工院校的生源素质每况愈下,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学生不仅读图能力差,绘制图样更不必说了。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要求,笔者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进行探究,提出如下教学设计。
一、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思路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调研的有关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对原有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提炼和整合,确定新的课程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教学条件,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实际工作过程出发,本着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颠覆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在介绍完物体正投影作图基础后直接引入四大类典型零件。围绕课程目标预先设计出的学习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小任务为线索,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通过不同的任务载体引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根据本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就业来看,大部分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加工和机械零件设计的工作,所以识读和简单的绘图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现将课程目标简单概括以下几点:
1.使学生能严格执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2.能运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作图。
3.能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装配图。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
随着技工教育的发展和深入,各种教学方法也不断地出现,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有好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说明和表达。在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上实现从书面化、板书化到网络信息化的转变;在教育者方面实现由单一化向行为引导化转变;在学生方面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转化;提高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用影像、图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形象、生动、直观的将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形式形象化,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脑,使他们兴奋并唤起更多的学习兴趣。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减轻了认知难度,使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课程设计思想,以任务为载体实施教学,任务选取要科学,要体现技工教育的特征,联系社会实际。同时要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工作任务。所设计的“任务”是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时可能会遇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的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本课程教学内容共设计九个任务,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
任务一,绘制平面图形。此任务主要是分析并绘制平面图形,穿插一些机械制图国标规定的基本知识,如图幅、比例、字体、线型、圆弧连接的画法等,然后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任务二,绘制和识读三视图。此任务共设置了三个小任务即绘制和识读基本体三视图、绘制和识读组合体三视图、标注组合体尺寸。目的是让学生能熟练利用正投影作图规律,正确分析和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组合方式并加以绘制和标注。
任务三,绘制轴套类零件图。此任务包括四个小任务,即轴套类零件认知、轴套类零件的视图表达、轴套类零件的标注、识读和绘制传动轴零件图。其目的是让学生先对轴套零件有个感性的认识,使学生知晓什么零件是轴类零件;然后通过PPT展示,学生能快速地了解轴套类零件常用的视图表达方式,再通过对典型零件传动轴进行具体的分析,加深对轴套类零件的理解。
任务四,绘制盘类零件图。此任务包括四个小任务,即盘类零件认知、盘类零件的视图表达、盘类零件的标注、识读和绘制带轮零件图。
任务五,绘制叉架类零件图。此任务包括四个小任务,即叉架类零件认知、叉架类零件的视图表达、叉架类零件的标注、识读和绘制支架零件图。
任务六,绘制箱体类零件图。此任务包括四个小任务,即箱体类零件认知、箱体类零件的视图表达、箱体类零件的标注、识读和绘制减速器箱体零件图。
任务七,绘制标准件与常用件。主要内容包括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齿轮、键连接和销连接、弹簧、滚动轴承等,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这些零件,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和视频教学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常用件和标准件的印象,梳理常用件和标准件的作用,然后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识别标准件的标记,正确识读和绘制标准件的图样。
任务八,识读简单的装配图。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能看懂装配图,包括装配图的组合,因此对这部分的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和视频教学的形式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两三个例子,然后通过各种装配图让学生进行看图和分析。
任务九,制图综合测绘。以减速器为载体,对其各个零件进行测量和绘制。学生可以通过最后的综合测绘,巩固所学的相关内容,系统地掌握测量方法、图形的表达方法及绘制技能。
篇10
Research of Integration Curriculum "Java Programming" in the Concept of CDIO
LIU Jian-fang, ZHENG Hao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Abstract: Introducing CDIO teaching concept into the integration teaching practice of Java Programming. Following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knowledge servicing application". Learning from CDIO engineering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Through the project practice, using Project driven teaching with task study. Improv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xploring ability.
Key words: CDIO; Integration; Java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 个人能力、 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平顶山学院于2012年9月开始实施理论与实践统一、教学做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做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对Java语言的编程思想、基本语法、核心技术及在真实项目中的应用有较深的理解,掌握系统开发的流程,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到编程调试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Java实际应用开发能力,掌握Java技术的同时,使其掌握项目开发的流程,从而形成良好的软件开发思维方式和编程习惯,能够灵活地应用Java解决实际的问题。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3 课程教学方法
遵循“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在学习和借鉴CDIO工程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教学实践,采用项目驱动教学,用任务引领学习。教师由传统的授课角色转为项目人兼项目导师的角色,通过实际任务激发血色会难过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通过指导学生亲自完成实际任务来掌握相关知识要点,掌握工程项目实施理念和方法。这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教室和实验室的界限,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高度融合,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加强。通过做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通过做项目学会了做事,也学会了合作,使学生毕业时真正成为“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会做事”的可以直接上岗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4 教学实施安排
《Java程序设计》课程以某小型图书馆系统为例,主要实现对图书馆图书借阅信息的管理,主要管理读者信息、图书信息、借阅与归还信息、系统用户的信息。
(1)读者信息管理:能够对读者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新增读者,如学校新来一名教师,想要借书,就必须先添加读者信息;读者信息的修改,如学生转到别的专业,此时要修改学生的基本信息;删除读者的信息,比如某个学生中途退学了,可以将其信息删除。查询读者的信息,比如有同学拾到了一张借阅卡,卡上有学生的编号,通过此号来查询学生的联系电话,从而可以找到学生。
(2)图书信息管理:能够对图书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新增图书,学校每年会购进新书,此时需要将新书的信息录入系统中;图书信息的修改,如学生借书后将图书丢失,此时需要修改图书的总数量,使总数减1;删除图书,学校在购进新书的同时,每年会对过期的图书进行清理,不再提供借阅,此时就需要将这些图书的信息从系统中删除。查询图书的信息,比如要查看有哪些是Java相关的书籍或者指定ISBN号的图书等。
(3)图书借阅信息管理:能够对图书的借阅信息进行记录,包括读者信息、图书信息、借阅时间等信息。
(4)图书归还信息管理:能够对图书的借阅信息进行记录,包括读者信息、图书信息、归还时间、是否超期、罚金等信息。
(5)系统用户信息管理:能够对系统用户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增加新的系统操作用户,对当前系统用户的密码进行修改,以及删除某一用户。
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根据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安排,采用分析项目所需核心知识-->教师讲解核心知识和技术-->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模块带领学生完成设计-->教师布置具体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总结。下面以系统数据访问层为例,介绍具体实施过程。
(1)教师讲解使用JDBC访问数据的重要类和接口;
(2)教师讲解并演示导入JDBC包,注册JDBC驱动程序,创建数据库连接对象,创建语句对象,执行查询、返回结果集对象,处理结果集;
(3)教师演示使用JDBC对数据库进行访问的示例;
(4)教师带领学生完成项目中创建基本数据访问操作类和读者操作类;
(5)教师布置作业,由学生按小组分任务完成图书操作类、读者类型操作类、图书类型操作类、图书借阅操作类、用户操作类;
(6)教师巡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 上一篇:应收账款管理条例
- 下一篇:企业内部人事管理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