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质量要求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的质量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院;会计核算;问题及缺陷;建议及改进
一、会计核算的概念
会计核算又称会计反映,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正在发生或是已经完成的经济事项进行的事后核算,主要反映资金在会计主体中的运动。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真实的反映和计量经济事项,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设置账户和账簿、复试记录、审核原始凭证并填写记账凭证,记账、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
二、医院会计核算的质量要求
医院会计核算质量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靠性。医院会计核算必须以真实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虚报也不漏报,必须保证会计信息内容的可靠和完整。第二、相关性。医院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就需要医院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将利益相关者所需求的信息纳入医院核算之中。第三、可理解性。医院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尽量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对那些繁琐的经济事项要加以文字描述。第四、可比性。医院会计核算政策应该统一,核算口径一致,且不得随意变动。这就保证医院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和纵向可比性,便于报表使用者评估医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做出相应的决策。第五、重要性。这一质量要求要求医院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着重关注那些重要的经济业务,必要时要分别核算并单独反映,如果该事项对医院经营状况或是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该事项应该在财务报告中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不重要的经济事项,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不需要单独反映,以便提高会计核算效率。第六、谨慎性。该质量要求是出于稳健性原则,通俗来讲就是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要高估资产和收益、不要低估负债和费用。当然,谨慎性应该是以真实性作为前提的,不可以利用谨慎性这一质量要求弄虚作假,少计收益,多做费用或损失,进行盈余调节。第七、及时性是指对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及时,不得提前也不的延误。
三、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1、当前医院会计核算制度单一,不适应医改方向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主要是服务于境内公立医疗机构的,制度内的具体核算方法、核算标准也是根据公立医院的特点进行制定的。但是,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医院的存在性质呈现多元化,且呈现市场化的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会计核算制度就无法适应医院的发展趋势,不适合运用于那些具有私有性质的医院,这就违反了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2、资产核算不合理,不标准
新医院会计制度为防止资产流失,客观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规定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要计提折旧,在账面上能够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但是,医院在进行核算时并没有严格按照新制度规定进行,大部分还是按照计提修购基金的方法进行的,而且计提的比率无法满足更新固定资产的需求,这就加大了医院的经营风险。另外,当前医院会计制度并没有制定固定资产计提资产减值的规定,由于医院的固定资产往往是科技含量较高,科技的进步会引起医院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如果没有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这一科目,那么,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的减值将会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
3、药品售价核算方法单一,核算效率低下
新医院会计制度将药品支出纳入医疗支出之中,而国家对部分药品定价进行严格管控,要求部分药品统一定价,个别计价法进行计价处理,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药品种类少的医院。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大多为综合性医院,药品种类繁多,药品进货频繁,药品价格变化大,而运用个别计价法将会增大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医院的经营效率。
4、医院会计报表披露无法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医院如同企业,也有很多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全面了解医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当前,新医院会计制度并没有要求医院提供现金流量表,加上当前医院并没有严格新医院会计制进行会计核算,如不计提折旧,没有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导致医院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失真,而且没有现金流量表辅助分析,外部报表使用者难以了解医院的真实情况,导致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判断。
四、完善医院会计核算的建议及改进方向
1、差别制定医院会计核算制度
国家相关机构要及时认清医改的方向和医院发展趋势,根据医院性质的多元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具体的会计核算制度不仅要遵循医院会计核算的质量要求,还要与医院的经营模式、经营特点相适应。这样,医院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才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医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增强医院会计核算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
2、严格规范资产核算行为
医院在计提资产折旧时,要根据固定资产属性、使用方式和特点等因素采取合适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资产的使用损耗,以便真实的反映医院的经营成果;医院购入固定资产后,在固定资产账户下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与相应的固定资产对应,要根据资产的真实价值及时计提减值损失,以便真实的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
3、合理确定药品核算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药品成本核算方法众多,如,个别辨认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当前,新会计准则不允许使用后进先出法进行成本核算,那么医院在进行药品核算时,要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药品成本核算方法。专业性医院或是对那些进货不频繁、价位较高的药品进行个别辨认发计价;那些价值低、进货频发的药品,可以采取加权平均法或是先进先出法进行核算。这样既可以真实客观的反映医院的真实成本,又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4、全面披露医院会计信息,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医院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及时纠正过去错误的核算方法,要严格按照新医院会计制度执行。如,资产进行核算时,要选取适合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设置资产减值科目,以便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另外,规定医院提供的财务报告应该包括现金流量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现金流量利润表反映医院利润质量;再一方面,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与其他报表的勾稽关系,分析医院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增强医院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会计核算 会计假设
一、引言: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必要意义
2013年1月1日,财政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正式实施,这将进一步规范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首先在公共财政体系中,满足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在公共财政体系的改革中,涉及到很多会计科目的调整,相应的会计核算方式也跟随者一起调整,这满足了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其次,通过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从而在实际执行中配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最后,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对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做了进一步的规范,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良好帮助。因此,从这三方面而言,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现实的必要意义。
二、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整体上补充了会计制度的内容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整体上更加完善,包括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会计核算内容都一应俱全。其中的亮点就是从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其次,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首次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账中,从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规定了加强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这包括对财政补助收入范围的界定,统一口径的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对非财政类补助的结转、结余和分配的核算也做了规范。这就为新事业会计制度在实施部门预决算的作用提高有效的途径,能更为科学的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计量进行了重点阐述
新制度包括对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意在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这些都是从局部上对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进行完善补充和规范。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立足务实原则
新事业会计制度又回到了初始点,从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的使用对事业单位进行说明指引,从而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依据。在报告体系中,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体系也进行了系统的改进。结合新增的内容和调整的会计信息内容,合理的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报告和披露。
综上而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必然会使得我国事业单位的在新的改革浪潮中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自身的财务质量,这对我国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现存的问题探讨
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断执行和实施, 现就其存在的一些不健全的地方和问题共同探讨一下.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假设的问题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缺少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进行阐述。我国事业单位被业内默认为会计主体,但新制度并没有就此内容进行阐述。会计假设之持续经营也没有在新制度中解析。由于事业单位是社会服务所必要的机构,其存在的意义大多数并不是为了盈利,所以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我国事业单位的持续经营时间进行相关定义的划分和解析。此外,明确的会计分期才有意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核算。少了三者,这就对于使用主体对制度的理解会出现偏差。
(二)会计基础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问题
会计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此处虽然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一般收付实现制,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情况或者举例说明,这就会给以后事业单位在核算中可能变更会计基础提供了机会。而会计基础一旦发生变化,整个会计信息质量就会受到质疑,甚至完全不能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要素分别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以及及时性。虽然事业单位不同于商业、制造业企业,但是其会计信息质量也应当有要求,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并没有出现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核算除了本职的核算功能外,还应该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如果对于事业单位缺乏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那么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就无法对决策有用。那么会计核算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就成了一种机械式的行为。
(三)会计核算科目中出现的问题
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创新,但是其在对固定资产和无形摊销进行核算时,仅仅是规定了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却是忽略了年限总额法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的引入和运用举例。而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此处明显与市场脚步不跟进。且对于国定资产的摊销方法的选择也没有进一步的做规定。具体而言是什么类型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采用平均年限法或者工作量摊销法也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如此模糊的解析,对于从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事业单位多少会造成会计处理上的困难。无形资产核算科目不完备,只是给出了总体的处理要求,并没有深入的阐述。此外,无形资产摊销科目也同样出现此类问题。会计核算应该以事实事项为依据,而不是用制度来对此问题进行禁锢。对于拨出经费的科目取消也没有对使用者做任何解析,这对于使用者新旧制度的会计处理会造成相当大的麻烦。
(四)修购基金安排去向问题
原制度中,修购基金的作用是事业单位设备修购费用和维修费用支出的资金储备。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旧制度时期留下的修购基金没有安排去向。这就给事业单位留下一个难题,可以预见可能出现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前留修购基金充当单位管理层的小金库,因为新制度中对该基金的去向说法不明,这就给管理层创造了很多处理的机会。二是,转入单位旧制度中出现不明损失的账户中,抵消事业单位的不明损失,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出现偏差。最后,为挪用和占用单位资金留下隐患,因为这是一批无法明确去向的资金,只需要财务人员在账面上做些处理,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这部分资金转作他用了。
(五)财政拨款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会计核算的问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重点规定了加强对财政拨款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这包括对财政补助收入范围的界定,统一口径的进行会计核算等。当财政拨款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时, 单位预算中正在进行的本应由财政补助资金实施的项目,却不能停止实施,从而要先使用非财政拨款补助资金支出,这样就势必影响到财政拨款补助资金收支的会计配比核算。当财政拨款补助资金后期到位时,就要做大量的重新核算调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重点增加的财政补助收支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得不到保证, 严重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四、结论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顺利实施。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初期,对于会计基础使用,应该进一步明确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应该给事业单位予以具体的例子进行指引,避免事业单位在新旧会计制度下,进行会计基础的变更时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应该征求事业单位的意见,以事实可行的原则进行增加。既要满足事业单位的要求,又要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最后对于会计科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前留科目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有一个缓冲期给其适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尽量健全引入和帮助事业单位解决新旧会计科目接洽的核算问题,做到有效而实用,具体的措施可以根据各事业单位的反应情况作一个行之有效的补充意见稿,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另外,各事业单位在深入领会新制度修改、实施的必要性同时,也应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的角度来理解新制度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不断进行理性思考,在以后工作中不断注意、修订、进行反馈,从而使事业单位能够更加快速的适应和使用新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的功能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航,吴耀姝.浅议财政资金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完善[J].财务与会计, 2010(4):32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行使行政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主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方面,在国家法律层面,会计法与预算法对其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提出具体要求,部门规章层面,财政部分别针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颁布实施相应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出具体规定,同时,财政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亦颁布相应制度,提出相应要求,这些都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专门要求,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抓手。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加以识别,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不断促进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进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发挥,实现国家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完善。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重要性分析
1、有利于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实际情况
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反映职能,通过会计核算可以记录反映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根据会计法与会计制度规定,通过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制度建设,以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与计量,其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亦非常高,需要会计人员有较专业的职业判断,正确记录与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实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管理,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管理基础,在会计部门中进行符合实际的人员分工与职责安排,并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基础设置,同时会计人员在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判断与识别,完成会计核算,反应准确的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核算客观性、及时性、可比性等信息质量要求的落实与提升。
2、有利于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行政相关职能发挥
行政单位是我国政府的主要组成单位,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单位,两者是国家公权力的主要执行部门,肩负着国家治理重任,需要以过硬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会计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是经济组织的基础管理工具。监督是会计的另一重要职能。会计核算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数据,是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要求,披露相应信息的基础,需要接受第三方的审计和国家审计部门的审计。因此,会计监督的职能发挥,不仅是对本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同时也是外部相关者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的基础信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管理,将通过会计、预算、内控等方面的管理,不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对于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行政相关职能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高质量高水平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将直接提升老百姓对国家政府的信任程度与依赖程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公共资源在全国各地的分配并不均衡,如何运用好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需求满足感,是各级政府需要集中精力解决的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水平至关重要。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将直接通过会计数据反映出国家公权力实施的有效性,在会计核算质量提升的同时,亦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应用会计信息,通过对比与分析,发现自身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制定与实施改进措施,以不断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服务质量的改进与提升。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基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关键在与会计核算基础的建设与提升,这一点是最为基础且重要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管理中,往往存在行政事业单位忽视会计基础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制度建设不完备等问题。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认为会计的计量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将会计视为报销的部门,没有认识到会计部门的实际重要作用。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人员较少,且满足于日常会计机械式的记账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缺乏判断与识别,会计核算模式难以突破。还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设长年保持原样,没有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全周期的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在预算和内部控制对会计核算的提升方面制度,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与定期修订。
2、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政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各类经济活动的依据。近年来,我国对预算法进行了专题的研究,并进行了专门修订。新预算法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事项均纳入预算管理,实现了全面性与全周期性。这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管理提供了抓手,同时会计管理也为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提供了工具。但在财政预算管理过程中,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预算的重视程度不足,机械编制预算,没有与实际情况结合,造成很多费用不该支出而支出,也造成有些必要的支出,无从开支。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将预算完成,在每年年底集中进行费用开支,使得财政支出不均衡,同时形成资金浪费。还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预算缺乏分析,没有将财政预算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依据,使得会计核算与财政预算脱节,没有形成有机的联合系统。
3、内部控制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当前我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主要措施,国家先后下发了内部控制指引等文件,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每年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对于会计核算质量提升非常重要。但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联系到一起,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缺乏对会计核算环节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建设,使得会计核算质量难以提升。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没有将内部控制的管理思想应用到会计管理中,使得会计核算的实时性较差,特别是我国将逐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将对于会计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都需要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不断提升质量。
三、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主要措施
1、持续加强会计基础建设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认真执行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按月及时进行会计核算。规范设置账簿(账套),正确设置、使用新的会计科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分类要求,对相关资金进行详细、正确的会计明细核算,保证资金安全、运行高效。加强对“三公经费”的核算和管理,确保会计核算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认真审核原始凭证,保证记账凭证金额与原始凭证金额一致,附件规范、完整,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对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与能力提升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实现会计核算基础的夯实与提升。
2、持续提升财政预算建设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进行财政预算管理设计与实施,充分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有全面的考量与把控,将全面预算贯彻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中去。以会计历史数据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并进行适度修订,同时,在预算实施过程中,以会计数据监督财政预算的完成进度,对于超预算及亏预算的情况应及时预警,在年度终了,应对财政预算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与会计核算数据结合到一起,分析其存在的主要不足,以不断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3、持续提升内部控制建设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应按照国家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并有步骤的实施开来,以环境建设为起点,通过流程梳理与风险识别,建立控制活动,并通过沟通交流与持续评价改进,提升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特别在会计核算管理中,应与内部控制充分结合,将两者有机结合到一起,以内部控制促进会计管理活动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进而有效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是国家公权力的主要行使者。会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基础管理工具,也是外部监督的主要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会计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学习,结合预算法和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要求,将会计核算管理与预算和内部控制有机结合,不断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涛:试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财会研究,2006.
[2]李秀敏: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8).
篇4
关键词:央行业务;事后监督;内控体制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4)-0010-03
目前,人民银行逐步建立健全了由业务核算部门、内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事后监督等部门构成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些部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维护央行业务的稳健运行,防范和控制风险。事后监督部门单设以来,从其职能发挥的效果来看,各级会计核算部门的整体业务差错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会计核算质量逐步提高,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但是,整体来说,内控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部信息传导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尚待建立,内控体系中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尚不明确,监督检查职责和监督内容相互交叉(尤其在会计核算业务的监督控制方面),事后监督职能的发挥与总行对事后监督工作的要求和希望存在差距等等,而事后监督在内控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是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科学定位事后监督在央行内部控制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一、事后监督在央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一)事后监督具有的监督优势
在人民银行内控体系中,事后监督部门成立较晚,但其提高会计核算质量,防范资金风险的职责,以及对核算业务监督的专业性,使它与其他内控部门相比,具有独特的监督优势。
1、每日实施监督,监督具有连续性
事后监督每个工作日持续进行,监督人员对上一工作日的核算业务进行全面的审核与检验。这种对业务的不间断的监督,能及早发现存在问题,尽快采取措施。相对于内审、纪检部门的不定期检查监督,克服了时滞现象,是目前央行唯一能对核算业务进行持续日常监督的机构。
2、监督重点突出,具有风险防范能力
事后监督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重点对大额资金汇划、特殊业务处理等涉及资金出入、核算系统管理、重要事项变动的风险环节进行监督。对这些风险点的监督,可以充分利用各类业务资料集中齐全的优势,从账务关系对应的角度,准确核对业务操作的真实性,有效监控资金来源和资金去向,造就资金风险防范的“防火墙”。
3、作用独特,具有业务督导作用
基于上述两个特性,事后监督的存在有助于消除怀有作案动机人员的侥幸心理,有效规避道德风险。事后监督以对日常业务核算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点,按照制度规定,将发现的问题和苗头通过多种渠道反馈,不断提示对业务操作及操作流程的要求,督促核算部门加强核算管理和控制,将有可能转化为资金风险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事后监督在内控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事后监督对会计核算业务实行全面和连续监督,与会计核算部门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直接接触到会计核算的具体业务和详细数据,其监督结果可为上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为其他内控部门提供监督信息、监督线索,为被监督部门提供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的改进建议和加强风险防范的意见。因此,鉴于事后监督工作的特点和其在央行内控体系中的监督优势,处在联系着前台业务核算部门和后台内控管理部门的位置,身兼会计核算控制和监督控制的双重角色,从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实际状况看,事后监督处于内控体系中核算业务监督的“中枢”位置,发挥着中心监督作用。
二、事后监督职能定位的局限性影响其职能的充分发挥
(一)事后监督职能定位偏低与其担负的监督职责不相适应
在总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中,虽然指出事后监督属于“会计核算监督的范畴”,但又指出事后监督工作“是会计核算过程的延续,是会计核算业务的后台”,强调事后监督工作的会计核算属性甚于其会计核算监督的属性,弱化了事后监督的内控职能。事后监督职能定位与其肩负的把好会计核算质量关,加强资金风险防范的职责不相适应。工作实践中,由于事后监督职能定位偏低,对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着认为其只是前台会计核算业务的延伸和二次复核的观点,把事后监督简单地定位为“事后”的查错纠弊部门,忽视其具有的对会计核算的监控职能,不利于事后监督工作向纵深发展,不利于内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事后监督职能定位偏低制约其职能的充分发挥
一是制约监督的独立性。事后监督的独立性包含形式上和实质上两方面,形式上的独立以事后监督部门单独设立可以实现,实质上的独立必然伴随着职能地位确定,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工作方法等的清晰界定。职能定位的局限显然在实质性上制约事后监督的独立性,使事后监督在履行职责时难以处于超然地位,且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监督的有效性难以保障。二是制约监督权威的树立。事后监督的对象一般是同级的业务核算部门,若会计核算过程结束于事后监督工作完毕之后,核算部门会有“产品”(会计核算)还有下一道“工序”(事后监督)作处理的想法,出现降低对核算业务质量要求的倾向,一些不规范的作法得不到及时纠正,甚至出现有些问题屡查屡犯的情况,事后监督的监督权威得不到有效树立,由此导致事后监督的工作压力增加而监督效力却大打折扣。
三、事后监督在内控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从事后监督与央行其它内控部门之间的关系看,既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目标一致。清晰定位事后监督的职能,并对其职能加以细化、完善,有利于其全面履行对会计核算业务的监督职能,有利于发挥内控体系的整体效能。
篇5
摘 要 近几年来,水利施工逐渐成为我国工程建设中的重点。水利施工企业在实际的操作中,暴露出其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不足,需要不断改进会计核算方法来适应新形势下水利施工企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水利施工企业 会计核算 改进
近年来,随着我国多地频繁爆发的旱灾,暴露出我国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水利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正在生产生活。“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的关键时期,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随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水利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也将显的越来越重要,如何准确反映水利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水利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笔者进行了思考,以期共同商榷。
一、水利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资料问题
由于水利施工项目建设期长,工程资金规模大,工程多属于流动作业,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的特点,导致会计核算难度大。会计人员往往不能够掌握单位的具体业务、开支项目以及资金的来源和性质,对单位的专项经费和往来款更是不能明确。虽然水利施工企业都制定了各项定额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水利施工企业面临的施工环境都比较复杂,无法采用统一的定额进行核算,导致原始会计资料改动大,造成了会计数据的精确性不高,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加之水利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更新慢,业务知识不是很熟悉,对成本核算把握不准,在间接成本与费用分摊上面临客观上不准确或主观上随意分摊现象,导致会计处理不当,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面临挑战。
2.收入确认不严格执行《建造合同》准则要求
水利施工企业一般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准则将建造合同定义为:为建造一项资产或者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数项资产而订立的合同,根据合同收入而确定企业收入入帐时间和金额。由于水利施工企业对质量要求较高,隐蔽工程多,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发现建造问题,所以,水利施工企业收入往往直接根据进度而结转,而不按照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进行合同收入的结转。另一方面,在按完工进度进行收入确认时,由于水利施工项目建造复杂,很难准确进行进度核算,只能从项目本身进行估算。在实际会计核算工作中,由于不同的会计人员素质不同以及为实现管理者意图,导致会计人员经常采用了一些错误或变通的方式来计算确定完工进度,这样就容易导致收入会计计量不准确,影响了《建造合同》准则在水利施工企业的实施效果。
二、对改进水利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思考
1.加强水利施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首先,要采用集中核算的形式来进行会计核算,由于水利施工企业项目部较多,分别核算或采用二级核算容易弱化企业的会计工作,所以应采用统一的集中会计核算方法,将会计人员集中起来,并统一向各个项目部委派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基础资料的收集。同时对工资、奖金、福利和其他费用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统一核发,防止将费用纳入了水利施工企业的成本,侵占了专项资金,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其次,要加强施工现场数据的收集,根据水利施工企业流动性大且原始数据经常变动的特点,健全施工材料物资的领、发管理,防止物资的流失,导致成本费用核算不实。再次,要建立健全水利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加强各项经费的支出,严格审批手续,严格控制费用开支,将有限的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不断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提高水利施工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准确进行水利施工企业会计核算
一是要严格地按照《建造合同》准则的规定,按照水利施工项目设计图纸、技术要求、功能实现等方面的要求来订立合同,合同订立要求应尽量数据化、标准化,以满足水利施工成本和水利工程施工收入结转的需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当前,面对水利施工企业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以及复杂的建造环境,要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中《建造合同》的相关规定,不断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准确估算完工进度和水利施工成本发生会计数据,严格按工程完工进度进行收入确认,不断提高水利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水平。二是要重视财务报告的披露。水利施工企业由于工期时间长,不确定性大,可能在实际会计核算中存在着大量的会计估算,所以需要进行财务报告披露来进行会计估算内容反映,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同时,水利施工的建设项目具有高风险性,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工程纠纷或者工程诉讼,对于这些潜在的费用和损失,如果不进行财务报告披露,势必会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财务过程,进而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三是要更新水利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但要进行会计准则的知识更新,更需要学习关于水利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比如合同知识、概预算知识等。同时还需要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培训来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队伍素质,全面掌握新形式下水利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造就一支既精通会计知识又熟悉工程专业知识的会计人才队伍,为水利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梦茜.水利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19).
篇6
【关键词】会计核算 企业 规范
前言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强大的实例。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主要对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并处理,属于企业内部核心体系,是企业发展和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也是预防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对企业活动进行审核、差错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十分重要,而且要保证严格规范的建立原则。
一、企业会计核算建立的基本原则
会计原则对会计核算提出了一定要求,会计原则也是会计事务处理的根据,同时能够保证会计核算质量。会计原则的基础是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如果不存在,就无法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也就没有会计原则的存在。但是,会计原则和会计假设又不是完全相同,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会计工作的基础是会计假设,但是会计工作规范是会计原则。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原则起到指导性作用,同时对会计核算也具有指导作用。
企业建立会计核算的原则主要有三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即会计核算中的信息要保证客观性、相关性、一贯性、及时性、可比性和明晰性等原则,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和准确;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要求原则,要符合资本支出原则、收益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修订原则,修订会计原则要符合谨慎原则、实质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二、企业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分析
(一)加强对财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培训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逐渐改善,因此各项税收和经济法规政策等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就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确保会计从业人员能够通过培训或继续教育对税收政策和经济法等熟练掌握,不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并且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的操作,同时逐渐了解会计报税纳税新形式。另外要针对企业会计人员实行激励制度,不断培养激励会计人员,予以合理的奖励措施,激发财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会计政策规范化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计核算需要遵守一定原则,企业也要有一定处理方法,这些统称为会计政策。一直以来,企业都是对会计科目很重视,但是对会计政策却较为忽视,这对企业会计工作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规范化的会计政策,那么该企业的会计信息就没有很强的可比性,从而导致会计预算考虑没有理论依据。根据对多个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部门管理者的调查,很多集团性企业对子公司会计政策不了解。会计预算管理的核心是损益预算,因此预算管理就要求会计政策规范化。
具体包含以下几点:收入确定政策;费用、成本确认和划分政策;资产减值政策;无形资产摊销及折旧政策;短期投资和存货会计政策。企业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具体包含如下两种。第一,纳入预算管理的经营单位业务范围保持一致,也就是这类企业具有行业专门性特点,如电信行业、供电行业等;第二,纳入预算管理的经营单位业务范围没有达到一致,这类企业是比较多的,而且在这些企业内部,业务种类也很多。如服务业、制造业、物流,控股公司或国有企业等,集团公司未建立标准化会计制度,就需要加强管理。从预算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入手,会计核算方法由集团制定或审核。
(三)建立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进行企业核算和预算过程中,统一会计科目能够有效降低工作量,是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个别企业的预算是企业部门制定的,预算科目和会计核算科目不尽相同,会计数据不能综合整理,核算数据和预算标准不符,很难进行考核管理。建立统一的会计科目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业务考核,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包含稽核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等多个内容。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企业才能开展会计行为。
完善企业内部制度首先从稽核制度着手,应该建立健全稽核制度。严格依据制度审核账本、财务报表和财务凭证,强化管理,如果审核中出现问题,应该立即修正并追究管理者的责任,严防再发生类似问题,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强化管理。大力推进企业内部稽核制度,是落实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途径,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成本核算制度是由核算对象和成本核算方式构成的,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应该强化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从制度上确保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难免会有不足之处,但是随着我国国家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企业会克服种种困难,寻找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不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带来的不便和危害,为了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应该将重点工作放在会计核算上,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丁贤友.关于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08年10期.
[2]杨凯.浅论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9期.
篇7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水利基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水利基建工程日益壮大,不仅对其会计核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且水利基建工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分析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结合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为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提出具体要求,并针对于提出的会计核算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保障水利基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利基建工程 会计核算 问题 要求 对策
建设单位是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基层单位,它是基本建设工程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基本建设投资的支配者,其会计核算遵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具体会计核算方法是:
1、收到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基建拨款”科目。分别按资金性质记入相关明细科目。
2、建设资金进行使用时借记“基本建设支出”有关总帐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贷记相关科目。
3、建设资金转销时借记“基建拨款”科目,贷记“交付使用资产”、“待核销基建支出”、“转出投资”等科目。
水利基建工程是指除涝、灌溉、防洪、发电、围垦、供水、移民、水资源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工程及其配套和附属工程的统称。水利基建工程对我国防洪、防旱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利基本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人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引发了涉财内容、方法、方式的新变化。为了正确核算新增资产的价值,水利部对原1992年制定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编制规程》(以下简称原规程)进行了修订,于2001年2月8日颁布了新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新规程》与《原规程》比较,《新规程》对报表内容和格式及编制方法作了较大修改。现结合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大多对外承包的具体情况,就如何按《新规程》准确核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成本、及时编制项目的竣工决算、正确交付各种使用资产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准确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指标
会计核算指标为水利基建工程开展会计核算指明了发展方向。水利基建工程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我国现行水利基建工程而言,其会计核算指标难以定位,再加上,水利基建工程单位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其缺少准确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指标。
(二)缺乏健全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
基于水利基建工程具有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其大多数水利基建单位通常设置临时性指挥部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严重缺乏科学依据,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同时,该工程单位还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等机制,造成其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成本核算意识薄弱
会计成本核算在水利基建工程财务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就我国现行水利基建工程来说,其大多数领导层尚未全面认识到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以至于其缺乏会计核算意识,导致自身难以置身于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为实现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成本核算的高效开展贡献自身力量。
二、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的要求
会计核算人员直接关系到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因此,本文对我国现行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以下四点要求:
(一)熟知工程概算基础知识
水利基建工程概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造价以及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基本方法。首先是基本建设程序。水利基建程序具有八个阶段,其概念和内涵对推动水利基建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工程造价。工程造价主要来源于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临时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其他费用等;最后是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基本方法。会计核算人员依据掌握的概算基础知识,实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成本控制的有效融合。
(二)熟知各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算的批复内容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算批复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设置会计明细科目和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依据;第二,工程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依据;第三,考核概算执行情况的依据。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必要将工程资金流量控制在概算批复允许范围之内,若出现工程量增加或减少状况时,需上报概算批复部门,待其部门审核通过之上,方可执行。
(三)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水利基建工程普遍实行招投标,在招投标时,建设单位和承包商之间的施工合同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成本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的核心依据,因此,应保障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确保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业务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水利基建工程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前提基础。
(四)熟知《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策编制规程》的基本内容
《水利基建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策编制规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编制依据内容复杂多样,即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项目概算、年度投资计划、年度财务决算、支出预算;二是编制的重点应放在掌握编制质量要求和时间进度要求之上;三是编制的方法。要求不仅能够正确分摊待摊费用,而且还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口径和项目概算费用的一致性。
篇8
【关键词】 医院会计制度;渐进式改革;资产负债观
一、《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背景分析
著名会计学者查特菲尔德先生指出,会计具有反应性,国内学者刘峰教授从制度变迁角度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进行了详细解读。作为一项制度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医院会计制度也将变化发展。我国历史上医院会计制度有过三次重大的改革,每一次变革都是适应医疗卫生经济体制的创新,是不断弥补自身缺陷的动态过程。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财政部于1998年针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对于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会计核算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的规定也已经和现行公认会计原则或非营利组织会计国际发展相违背。例如财务报表体系不完整,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不利于医疗机构绩效评价的科学执行;采用纯粹的收入费用观和配比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则,产生诸如“待摊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益”等不符合资产定义的报表项目或会计科目,与国际会计发展相悖,也与非营利组织国际会计发展趋势相违背。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深化、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改革《医院会计制度》已经势在必行,2009年,财政部了(征求意见稿)。
二、征求意见稿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征求意见稿在体系、核算基础、报表种类、会计科目的设定和名称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总体上使得医疗机构财务报表能够更好的向信息使用者传递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在两个基本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它关系到《医院会计制度》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合理性。
(一)应该合理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医院会计制度》采用的是“制度”,与企业采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具有明显差异。葛家澍(2001)对制度和准则的差异进行了精辟解读。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的,会计制度则是以某一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前者侧重于规范确认和计量,比较抽象灵活;后者侧重于规范记录和报告,简单明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由财务会计目标和会计基本假设、信息质量特征、要素、确认与计量、报告等内容组成的,层次上高于具体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准则作用类似于概念公告:第一,评价具体会计准则的质量;第二,指导新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第三,交易或事项缺乏会计准则规范时,作为会计处理选择的理论依据。《医院会计制度》需要借鉴基本准则,对医疗机构的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信息质量要求、要素、确认与计量、报告等内容进行界定吗?本文认为有必要,不论是制度还是准则,其目标都是为了规范会计主体如实反映其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交易或事项是纷繁复杂,需要在一些共同的概念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进行合理会计处理,才能取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正因为如此,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第一章也规定了类似于基本准则的内容。
《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借鉴了上述做法,它的第一部分内容对会计核算目标、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基础和一般原则、会计要素、报表编制等进行了规定,相对于基本准则仍然存在差距:第一,层级结构不明显。“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要素-确认与计量-报告”是国际上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逻辑顺序,也是我国基本会计准则采用的逻辑顺序。征求意见稿的这部分内容的逻辑结构不明显;第二,混淆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原则的关系,没有明确提出信息质量要求,而是将信息质量要求纳入会计核算目标和一般原则中。
(二)《医院会计制度》应适当融合“资产负债观”理念
征求意见稿保留了“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体现了收入费用观的准则导向。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不同理论,前者是以资产和负债的概念为基础和核心,定义利润及其构成要素,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资产负债表地位比损益表重要;后者是以收入和费用的概念为基础和核心,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损益表比资产负债表更重要。20世纪60年代以前,收入费用观一直是会计准则制定的首选思路。随着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由于能够及时捕捉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波动,在必要情况下及时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能够更及时的提供相关会计信息,资产负债观的重要性逐渐凸现。
医疗机构会计制度应该转向资产负债观,舍弃收入费用观吗?理论上,制度变革途径包括急剧式和渐进式。根据葛家澍、杜兴强(2005)解释,“急剧式”改革是指将改革对象直接置于最佳状态。理论上即使存在一种会计规范是最适合其所处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最优会计规范也应该跟随着调整变化。在特定社会时期,什么是最佳的会计规范,这是一个无法检验的命题。在医疗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由于难以确切了解什么是最佳的改革方案,只能针对目前能够发现的缺点进行改革,其改革方法本身也并不一定是对现行方法的改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试错”现象。医疗机构会计制度改革也必将是渐进式的改革,在一定时间段内甚至可能存在着退步,并最终沿着“螺旋式”上升方式逼近最佳状态。公立性医院作为一种公益性组织,与企业在目标、监管策略、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差异明显。企业会计准则所采用的资产负债观,是以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所密切相关的,是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必然要求。医院的主要业务是治病救人不需要向企业那样关注账面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引起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正确核算其收支情况、现金流量情况、账面资产或负债在报表日期的账面价值(基于历史成本),就能够满足医院会计的基本需要。
《医院会计制度》采用“收入费用观”,保留“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科目,具有其合理性。医疗机构不是完全不需要“资产负债观”。首先,医院进行长期股权或债券投资时,如果能够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不仅能够正确反映医院进行长期投资的真正意图,也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长期投资对医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对合理展开医院长期投资绩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资产负债观的思维有助于改进医院绩效评价。医院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应该立足于资产和负债定义,只有预期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是资产,只有预期能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义务才是负债。从这个角度上,医院根据现行报表进行绩效评价时,有必要区别对待某些不符合“资产负债观”的报表项目,如“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
综上所述,《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报表种类和编制、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的规定,是对现行制度的显著改善,反映了医疗机构绩效评价等医疗机构改革的客观需要。它仍然需要:借鉴基本会计准则,使其符合逻辑顺序,具有合理的层级结构,更好的指导《医院会计制度》对具体会计问题的规范;适当引入“资产负债观”思路,合理核算长期投资,正确对待“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科目,为合理发挥会计报表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J].会计研究.2001(1):4~8
篇9
关键词: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32-002
一、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比较
1.会计目标的比较
企业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企业会计的目标不再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是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成为企业会计目标的首要出发点,将投资者作为企业会计财务信息首要使用者,凸现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比较
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作为我国会计体系的两大分支,它们遵循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较大共性,即都必须遵循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及时性、重要性。但是由于二者核算主体和核算目的不同,它们又遵循自己特有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作为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服务的企业会计,准确核算企业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润自然是其首要任务,企业会计还遵循一个与确认利润有关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预算会计还遵循两个与预算的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质量要求:统一性;专款专用。
3.会计核算基础的比较
企业会计的核算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中央总预算会计的个别事项和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核算中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强调的是货币资金的实收实付,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因此,收付实现制既不记录非现金交易事项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也不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入、支出来进行核算,相应的债权、债务也没有合理的确认,这必然会导致预算会计信息不完整。而这些隐性负债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必然使得预算会计信息不能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无法有效分析政府资金运用效果,导致政府的财政决策和预算控制失去可靠的基础。
4.会计要素的比较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有两点区别:第一,从数量上看企业会计有六个会计要素,而预算会计只有五个会计要素,不对“利润”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第二,从名称上看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与“净资产”会计要素。企业资产运行的增值归投资者所有,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配,故称所有者权益;预算会计不以盈利作为目的,称其为净资产。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股本)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科目。而在预算会计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类科目应设置“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等科目。企业会计侧重于对生产、流通环节的核算、反映和监督,故有费用和利润分配两类会计要素;预算会计侧重于对分配及社会消费环节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其支出具有消耗性与不可补偿的特点,其收入和支出是直线型的,收入转向支出即终结,没有收支循环的过程,无需核算成本费用和利润。
5.会计信息披露的比较
第一,报表结构的比较。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设计的,三类科目的“期末数”所反映的都是结转后的余额,是静态报表;预算会计年终转帐前的资产负债表是按“资产+支出 =负债+净资产+收入”的结构设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科目的“期末数”所反映的是期末余额,是静态资料,支出和收入两类科目的期末数是“本年累计发生额”,是动态资料。
第二,报告内容的比较。预算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组成。企业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应披露的相关信息,财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组成。而预算会计的财务报告是按照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下达的有关决算编审规定编制的,披露的信息相对简单,核算内容也不够充分。
二、改进和完善预算会计的必要性
1.从政府职能的转变看预算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主要体现了:一是强调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受人民的委托,用人民的资金,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包括各项国有资产和财政性资金),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二是政府应该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政府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价,其中包括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债务管理和财政性资金管理的监督;三是在市场力量逐步增强、法制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逐步转换的情况下,人民与政府之间应该构建起委托与受托之间的关系,政府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四是政府的职能逐步走向服务型、管理型、绩效型。
2.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看预算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要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财政管理的公开、公平、透明,要考察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效果、政府采购成本的公允性,对财政资金实施有效监控等,都需要相应的会计信息作支撑。与此同时,政府出于向纳税人、国债购买者和投资者等政府资金的提供者提供有效信息的需要,出于监控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加强政府自身资产和负债管理的需要,也同样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3.从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看预算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政府开始推行问责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问效,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而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离不开预算会计的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因此,建立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也需要相应的完善预算会计制度做保障。
三、改进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议
1.明确预算会计的目标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起点应是确定会计目标,可将“全面受托责任”引入预算会计目标,以决策有用观为主体,结合受托责任观综合确定目标。如果将“全面受托责任”引入预算会计的目标则有助于完善预算会计财务报告的内容,有利于提供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有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和政府绩效,满足实际使用人和潜在使用人的需求,从而帮助政府有效履行其公共治理的职能。
2.逐步推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
推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方式应是逐步的,然后加大推行的力度和范围,充分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和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模式,结合预算会计的环境和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在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初期,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德法模式采用修订的收付实现制,即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但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应偿还的内外债务、政府间上解支出及补助支出等会计事项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行政事业单位对欠发工资、养老保险金、需要分期摊销的大宗服务消耗或购买性支出等会计事项应采用权责发生制。
3.拓宽预算会计要素
借鉴企业会计的成功经验,可将现行设置的五个会计要素变更为六大会计要素,相应增加“结余”要素,预算会计中的“结余”虽不同于利润,但也是收入支出配比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单位运用资金的成绩,它具有实质性含义,同时改变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的设计依据。确定预算会计要素时还可突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将“净资产”改为“基金”,这样,就可以弥补“净资产”不能表明事物本质以及会计报表等式与国际上的做法严重不相符的缺陷。美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采用“基金、结余”要素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
4.完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
预算会计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目前核算内容的不全面应该根据财政体制的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换同步尽快完善。比如,按照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针对现行政府产权无法用财务数据表达的事实,尽快将政府产权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可以分别从存量和增量两部分进行核算,核算政府产权时,对涉及财政收支的事项,还要进行收支核算;针对现有的社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相对独立的核算,收支进行配比,单独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信息,无论是缴存国库的还是缴存财政专户的社会保险基金,都作为收入核算,拨出作支出核算,更应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拨付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当然社会保险基金经营机构的资金运行,仍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进行具体核算,财政部门不能代替。
5.健全预算会计信息体系
首先,科学设计报表体系。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可通过预算收入明细表、预算支出明细表等附表对外披露信息;行政单位会计可披露收支结余结转表、经费收支明细表、基建收支明细表、基本数字表等附表。事业单位会计应披露收支结余分配表、事业收支明细表、经营收支明细表、基本数字表等附表。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转变为顺应公共绩效管理潮流的,以披露国家预算执行信息为重点,并能全面地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的综合性财务报告。其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披露预算会计信息。预算会计的信息体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报表,还应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不仅要通过人大公布预算会计的预算和决算,还要通过网络、电视、平面媒体等传播途径公布预算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月玲.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核算原则的比较研究[J]. 商业研究, 2002(1)
[2]邵积荣.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发面的差异[J].中国工会财会,2002(1)
[3]张川.“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中的区别[J].交通财会,2003(1)
[4]李恩,王玉德,李梅晨.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核算差异[J]. 财会月刊,2006(4)
[5]李定清.预算会计的目标[J].会计之友,2007(2)
[6]王丽洁,张玉周.中国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建设及与预算会计的协调[J].北京大学学报,2007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平行记账法;问题;改进建议
引言
当前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采取新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传统单一的预算会计核算模式受到冲击,并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平行记账法便是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中产生,是为了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所提出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技术方法,而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这一方法使用的会计主体。
一、平行记账法的概述
(一)产生背景
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信息处理时,应保证其可读性,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而在行政事业单位传统的会计处理模式中,主要是侧重于预算会计核算,这一会计处理模式并不能满足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平行记账处理方式应运而生,出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业务披露上的需求,行政事业单位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下采取了平行记账的处理方式。
(二)运行原理
首先,从平行记账法的内涵来看,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相关会计信息时,要在同一个会计核算系统中同时体现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这两项功能,也就是“双功能”原则。而这一原则的实现,关键在于会计业务事项是否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这一标准中,换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现金收支往来这一特殊业务时,既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也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处理顺序则是先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财务会计系统中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然后再预算会计系统中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预算会计核算。而对于特殊业务之外的普通业务,行政事业单位只需要在进行财务会计体系中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便可。其次,从平行记账法的功能来看,其是在原有双分录的基础上,先是明确了权责发生制及其法律地位,然后重新定位了财务会计作用,实现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功能的叠加。具体而言,平行记账法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以核算为出发点,针对具体的会计信息数据编制详细的财务统计报告和核算报告,并在报告中充分反映出单位资产、负债和成本等相关要素,从而全面反映出单位预算执行及整体财务状况,进而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发展及管理水平提升奠定厚实的基础。
二、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平行记账法时存在的问题
平行记账法的产生,对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传统会计向智能会计方向的转变。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这一会计处理方法产生的时间相对较晚,以至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一)会计工作效率较低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采取平行记账法进行账务处理,也就是要在财务会计系统和预算会计系统中进行核算,既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会计分录的编制,又要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预算会计分录的编制。但是从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业务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业务均属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范畴,其他业务的比重相对较小,因此需要会计人员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会计双分录”编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会计分录编制错误,不仅会降低会计工作效率,而且会影响会计核算的质量。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但当前会计人员应用平行记账法进行账务处理时,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工作效率,导致会计平行记账处理效果并不佳。
(二)会计科目选择容易出错
会计科目选择容易出错也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平行记账处理方式存在的不足。一方面表现为平行记账编制分录的数量较多,会计人员在仓促编制下难免会选错会计科目,这样就会出现错账的问题,进而影响会计核算的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会计人员不能正确地认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之间的应对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读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关于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及实务操作指南相关资料,从而厘清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
(三)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深入实施,并提出要将平行记账法的财务理念融入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从而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一方面表现在对新会计准则内容及要求的解读不够深入,难以有效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基本需求开展会计工作,尤其是对于各类资产、收入和费用等要素的会计处理方法还无法有效掌握,从而导致会计工作质量不高;另一方面表现为部分财务会计人员对预算会计工作的熟悉程度较高,但是对于财务会计相关业务处理仍处于较陌生的状态,无法合理界定相关的经济业务是属于预算会计范畴还是财务会计范畴,也无法针对相同业务在两种会计原则中得以充分体现,账务处理变得尤其复杂。
三、行政事业单位应用平行记账法时的改进建议
(一)厘清平行记账法应用范畴,减轻会计人员工作负担
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行政事业单位应采取平行记账法进行处理,即分别进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两个会计分录的编制。但是由于这期间受到会计人员能力方面的影响,导致会计人员在编制双重会计分录时容易出现错误,而且也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难以有效提升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为了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厘清平行记账法应用范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替代会计人员机械重复编制双重会计分录的模式,这样不仅能让会计人员从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能够减少会计分录编制错误发生。这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科目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对现有的财务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也就是要在财务系统中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有效对应和关联,形成映射关系。接着在财务系统的分录编制界面中设置“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和“其他业务”这两个选项,这样会计人员在完成财务会计分录编制后,勾选“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这一选项,财务系统自动关联出预算会计科目,并自动生成预算会计分录。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政拨款收入和业务费用会计处理时,其对应的财务会计核算科目为“财政拨款收入”和“业务费用”,此时在财务系统的作用下,可自动关联出预算会计科目“财政拨款预算收入”和“事业支出”,系统自动关联生成预算会计分录,此时会计人员不需要进行双重会计分录的编制,不仅可以减轻工作负担和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能够避免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出现选错会计科目的情况,进而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除此之外,会计人员在财务会计分录编制后,若选择“其他业务”这一选型。
(二)构建一套虚拟的会计科目体系,建立各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平行记账法时存在的会计科目容易选错的问题,除了要厘清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外,也应在现有的财务系统基础上,通过构建一套虚拟的会计科目体系,让会计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和了解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每个科目之间的关系。比如,针对收入类的业务,行政事业单位可在现有的财务系统上增设“财政拨款收入”这一科目,并关联对应财务会计的“财政拨款收入”和预算会计的“财政拨款预算收入”这两项科目,其他科目以此类推。通过虚设这样一个会计科目体系,为更好地进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分录编制提供准确的依据,进而有效提升会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深入解读和分析新会计制度,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平行记账法是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应运而生,为了提升平行记账法的应用效果,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首先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做好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即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及要求,对现有的制度和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与新《政府会计制度》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从而有效推动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与预算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单位的会计活动,提升会计工作质量,行政事业单位也要重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应定期组织会计人员深入解读和分析新会计制度,在掌握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树立权责发生制理念,并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掌握和理解各类资产、收入和费用等要素的会计处理方法,实现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的转变。另外,会计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会计专业水平,切实将改革内容与自身实际工作紧密联系,严格按照财政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合理确定相关业务的范围,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对涉及资金往来的科目进行平行记账账务处理,同时加强复核,强化往来款项的管理,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业务应实施财务会计核算和预算会计核算“双重核算”,也因此产生平行记账法这一会计处理方式。因此,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平行记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一方面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厘清平行记账法应用范畴,可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平行记账的相关业务进行明确,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减轻会计人员的负担;另一方面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深入研究和分析新《政府会计制度》,基于其内容和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优化设计,保证会计信息准确转换,从而推动平行记账工作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郑恋.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平行记账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22):222.
[2]王利昕.信息化下“平行记账”会计核算的实现[J].商业会计,2019(22):70–72.
- 上一篇: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实施细则
- 下一篇:立体风格的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