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械原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机械原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机械原理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 人力资源配置 集中式处理 中型医院 难点 对策

我院是一家中型综合性医院。按照国家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和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我院消毒供应室向消毒供应中心转型,于2008年10月开始对全院复用器械逐步由分散处理转为集中式处理,由于临床医疗专业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较难清洗、较难包装和较难灭菌的高风险复用器械进入了消毒供应室进行集中式处理。但在中型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我院消毒供应室原有的人力资源状况难以适应因转型所带来的新的挑战,人力资源配置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我院消毒供应室实施全院复用器械集中式处理的人力资源配置难点及对策报告如下。

1 人力资源配置难点

1.1人力结构配置不合理

团队成员大多数为年龄老化、身体偏差、活力退化、思维固化、不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等的护理人群,或在临床科室不能值夜班到供应室临时过渡,特别是一些年资高的护士,寻找各种原因主动要求退居“二线”,转到供应室,造成老少比例严重失调,主管护师比例偏大,大多数为中专学历,只有护士长一人为大专学历。

1.2手术器械量增大,需延长工作时间,造成人员不足

全院复用器械由过去的分散式处理转变为现在的集中式处理,手术器械的集中处理节省了科室的人力资源,但大幅增加了消毒供应室的工作量,并且根据需要延长科室工作时间,增加班次,加大了供应室人力资源的消耗。人员不足造成工作无序和物品丢失。

1.3消毒供应室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消毒供应室人员年龄均在45岁以上,学历低、年龄大、工作积极肯干,但在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观念往往陈旧、滞后,缺乏创新精神和意识,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接受新业务的能力不强。

1.4工作人员职业防护不到位

实施器械集中式处理后,锐器刺伤、传染性病原体的感染概率增加,而工作人员往往不注重自我防护,病原体有可能会从病人使用后的器械传给工作人员。因为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临床经验不足,工作中因为怕麻烦而长期形成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或担心经济成本增加,不注意必须的防护。

2 人力资源配置对策

2.1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科学、合理、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源,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因素。为了保证集中式处理的正常运作,改变组织架构、人员岗位和工作制度。组织架构的设置和人员岗位职责根据集中式处理的流程细化和专职分工来设定。

2.1.1按需设岗 按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无菌储存、下送七个流程分为清洗下收组、包装下送组、消毒灭菌组,各流程的环节质量由质量控制组监控。 2.1.2调整工作时间 实施集中式处理手术器械量增大,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增加班次,工作时间由原来的8:00-12:00;14:30-17:30改为8:00-18:00来配合手术室手术器械的供应。

2.2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器械回收入供应室后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操作。获得护理部的支持,手术室固定或相对固定专人负责管理和指导。招入年轻的合同工进行培训,进入清洗下收组,在护理组长的指导下完成劳动强度大的清洗下收工作。而灭菌工作则由具有高级技工职称的2名男性承担,加强供应室人才阶梯的建设。

2.3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医疗器械集中式处理后,做好消毒供应室团队成员的思想更新,鼓励他们更新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是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根本之路。重视供应室专科技术更新,开辟多渠道的岗位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丰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使之适应新的工作模式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环境。扩大护士的知识面,有利于促进供应室专科知识的发展。

2.3.1思想更新 在所有的管理对象中,人是首要因素。重视人的因素,营造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和依靠人的文化氛围,提高每个人的素质,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及时帮助每一位团队成员改变固化和滞后的旧观念、旧意识、旧思维。

2.3.2知识更新 针对供应室护士高龄化的现象,定期进行工作职责、流程操作、风险因素、质量控制和相关制度的细节团队培训。进行专科知识、新技术及其操作和新理论及其应用的培训学习、考核,掌握器械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的操作规程。加强和完善了灭菌器的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

2.3.3继续教育 选派工作表现突出的护士外出学习进修,或者参加有关的专业会议及培训班,培养专业骨干,进行手术室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学习,了解手术器械的特点和管理要求,掌握手术的操作步骤,了解器械包的用途、保养以及帮助认识专科器械,记忆器械包内物品,使消毒供应室护士在认识器械和包装等方面的工作达到熟练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2.4提高员工职业防护的意识

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工作流程和技术操作规范。实施器械清洗时应按标准预防要求穿隔离服、防水胶鞋,戴口罩、护目镜、手套等,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感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规范洗手习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安全处置锐利器具,发生锐器刺伤应做好紧急防护措施,局部进行紧急处理、疫苗的预防接种、人员的跟踪调查。

3 小结

要解决消毒供应室实施集中式处理的人力资源配置难点,必须首先争取获得医院领导和护理部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使人力资源的投入获得保障;二是必须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三是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素质,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吸收新的学科知识。只有合理的人力资源才能保证医疗器械集中式处理的正常开展,提高集中式处理的工作效率,保证全院复用器械的质量。从而促进消毒供应室专科业务和技术的发展。

篇2

采掘机械教学特点存在问题改革探索《采掘机械》是采矿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必修课程,其关键性对于此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采掘机械发展迅速,新产品不断涌出。采掘机械产品的不断创新与滞后的教学课程之间的矛盾、采掘机械产品独立讲解与采煤整体工艺脱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弥补课本中的不足,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知识重组

《采掘机械》课程所用教材内及顺序为:采煤机械、支护设备、掘进机械。此顺序的布置并不符合井下煤炭开采工序,并且各个内容之间是独立的,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煤炭开采工序及设备间的关系。基于此,我们在教学时增加了绪论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采煤工序介绍、煤岩力学性质等;其次,讲解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变,在介绍井下煤炭开采工序的基础上,进行掘进机的讲解。进而,补充矿压知识的同时讲解液压支架、采煤机,并将本不属于本课程讲解的刮板机也进行简单介绍;最后,进行“三机”: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机之间关系的讲解及注意事项。此顺序可使学生对井下采煤工序清楚认识,并可根据矿企所需生产能力进行简单的“三机”选型及配套,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知识扩展

对于采矿学生而言,《采掘机械》《采矿学》同时学习,使得学生清楚的认识井下工作环境以及采掘机械所在煤炭开采过程的位置,但机械学生不学习《采矿学》,学习完全部课程后,虽然掌握了《采掘机械》中所讲述的采煤机、液压支架、掘进机等机械产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但却不知该机械产品在井下的运行状况。基于此,针对机械学生我们补充了井下采煤工艺、采煤视频以及新产品等内容。

通过补充采煤工艺,使得学生对于所学机械产品在整个采煤工艺中的位置、顺序有了清楚的认识,对与《采掘机械》同时开设的《运输与提升》课程也起到辅助作用。采煤视频的播放有助于学生对于采煤机械在井下实际运行情况的掌握起到促进作用。图3为钻式采煤机三维图,目前国内外滚筒采煤机所采煤层高度下限在0.8米左右,而对于0.8米以下煤层无法实现机械化开采,钻式采煤机的研发成功可以实现0.4米煤层的机械化开采,有效解决了极薄煤层的机械化开采问题,该机型内容的补充有助于学生清楚认识对我国煤机行业产品的发展现状。三维模型的课堂呈现可以为学生清楚的讲解各个零部件的结构及该零件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对于机械制图学习较差的学生提高其识图能力提供帮助。同时,对于采矿专业学生采掘机械本身并非讲解重点,在让学生掌握机械工作原理基础上,我们补充了采掘机械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等内容,使得学生工作后可以初步判断机械故障。

三、学观结合

采掘机械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涉及机械、液压、采煤、矿压等,其内容涉及面广,学习难度大,所以讲解相关的内容时要注意讲解采掘机械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中的内容,还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的发挥自身潜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更高的积极性,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为达到此目的,我们采用学观结合方式,课堂主要讲授课本知识,辅之视频、图片、三维模型等。课堂之外,利用学生闲暇时间,带学生到工厂去观摩,并进行简单的装配,使得学生好奇心倍增,在现场针对真实的产品给学生讲解,学生随时可以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4为我校三机试验平台,其包括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机、反冲过滤器、乳化液泵站、变压器等设备,学生不仅通过该平台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设备的形状、工作原理,更可深入了解设备间的配合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启动顺序,为今后参与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篇3

机械设计具有自身的程序,图1为设计的基本程序。图1机械设计的基本程序目前,机械设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内容过于防范

目前,机械设计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有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包括材料、力学、热处理、机械原理、公差与配合、机械零件、机械CAD等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层面较广,教学内容较散,且与其他课程有着很多重复,如机械设计学科中有一项螺纹连接的相关教学内容。可见,教学范围与机械设计这门学科的学习原则不相符合。又如,减速器的类型、样式和设计参数要求,和机械制图中的减速器设计相关知识存在较高重复率,不仅在学科的学习层次上造成混乱,还浪费了学生的学习精力。

1.2与时俱进能力不强

机械设计这门学科的实用性较强,同时其教学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传统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进行更新,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机械设计教学应当满足工程性和技术性需求,同时也应当具备系统性。因此,现代机械设计学科紧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将传统的设计技术进行时代元素的融入。如今,很多相关院校对机械设计教学中的设备结构、设备强度和运动学等技术的教学比较注重,教学力度也较大,使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教学很少涉及。尤其是安全、人机关系、美学等社会因素和价值工程、周期费用分析等经济因素,导致机械设计教学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生产需求。

1.3教学方式落后

很多相关院校对机械设计的教学仍然采用讲学通用的原则,对于教学中的重点知识,让学生采取理论知识记忆的灌输性传统学习方法,而对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教学涉及较少,仅仅加深了学生的相关知识或原理的理解。同时,缺乏案例式教学、现场教学以及讨论启发式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严重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应当对机械设计教学体系进行创新。

2创新机械设计教学体系措施

2.1调整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的学科教学内容应从实际出发,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如今,很多学生对于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明确。所以,机械设计教学中应当遵循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原则,可采取重点学习、部分理解等方式。首先,教学内容要清晰精简,要精简机械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中产生知识重复。同时,在学生的实际应用教学中,如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论文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注重实践运用的教学环节,不但要适度融入相关基础知识,还要增加其课程。其次,要注重知识的整合。在机械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将其中关联性与联系性较大的知识急性整合学习。最后,在机械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增设。不仅要注重知识的重点性,还要考虑知识的完整性,可以增设以电、液为动力的机构组合,结合实际的典型机械等新内容,使学生全面认识现代机械,以适当前生产实际需要,方便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和推广。

2.2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设计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彻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时,注重培养学生总结结论的能力。同时,在相关知识或原理的讲解时,融入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体现机械设计教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以及现代性。

2.3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相关院校的招生多是面向全国,导致各种学生的机械设计学习基础不一。因此,要不断创新如今的机械设计教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直观教学,在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各类种机械、机构、零件、部件、图纸,提高学生相关知识或原理的实践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以及录像等现代教学技术,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仿真软件系统,开展机械设计的现代化、立体式教学。此外,教师在机械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应当尽量减少相关知识或原理的理论推导,运用例证讲清思路,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增加教学实践

机械设计是一门较注重实践运用的学科,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知识运用,如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图2为机构简图的绘制步骤。以四杆机构为例,结合日常见到的筛东西、磨豆腐等,布置设计任务。在四杆机构的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醒双曲柄机构、曲柄摇杆、双摇杆机构分别有什么运动特性,能转化为什么样的运动形式,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用到了这些机构,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任务。一个机器少不了动力,因此课程中增加电动机的选用环节。学生设定自己运动机构的各种参数后,按部就班选用电动机,由此掌握效率等概念,并对整体的机器建立一个大概的认识。电动机选好后,考虑减速的问题。这时,可以引进齿轮机构(包括蜗轮蜗杆)、带传动、链传动。齿轮机构重点讲传动比的分配、计算及选用,对于渐开线的形成等和现场应用联系不密切的内容可忽略不讲。带传动、链传动重点讲传动特点和应用。此外,学习过程中要加入查手册选材料环节,把时间用到应用实践上。

3结语

目前,我国机械设计教学体系仍然存在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和落后等问题。因此,在机械设计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期为国家培养更多机械设计创新性人才。

作者:李爱军 徐红芹 王红梅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参考文献

[1]金京,罗声.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6):534-536,539.

[2]钱抗抗.创新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浅谈机械设计基础的微课开发与实践应用[J].职业,2016,(11):45.

篇4

关键词:机械原理;教学改革;机械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2-0128-02

一、引言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科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各种机构的共性问题[1,2],机械原理课程理论抽象,研究内容宽泛,并对前期的基础课程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導致很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觉得机械原理课程深奥,内容枯燥、课程索然无味。

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的“机械原理”教学是利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通过创新设计大赛作品的制造,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督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3,4]。目前,湖南文理学院有效地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机械原理课程相结合,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二、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的“机械原理”教学的实施过程

通过多年来参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我校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相结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下面对其实施过程予以介绍。

(一)主办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解析会

委派骨干老师参加历届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解析会,对每一年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比赛主题有一个正确和深刻的理解,避免以后的作品出现跑题现象。骨干老师参加完主题解析会后,召集所有的学生和全院的老师,在学院内部把主题解析清楚,并以自由提问和临场解答的方式,尽量让学生理解每一届的主题。另外还邀请2名在往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介绍经验,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整个流程,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积极性。

(二)开展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相一致的工程创新三维设计大赛

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一步认识机械原理课程对于机械产品设计的重要性,我校在全体大二学生中主办工程创新三维设计大赛,并要求全体学生自发成立三人协同小组,为各个协同小组配备一名指导老师。在此阶段,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和互相学习,并阶段性地与指导老师探讨设计方案,通过反复查找资料和充分的方案论证,最终完成产品三维图形的绘制。完成此过程,学生需要自发学习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并与指导老师充分交流。为了完成三维图形的绘制,学生还需要自学三维制图软件。通过2个月左右时间的训练,各个小组基本都能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学院组织三维设计大赛评比,由学校挑选的5名专业老师作评委,评选出优秀作品15件参加下一阶段的实物制作,并为期间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作品颁发奖状,一方面是对学生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的鼓励,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物作品的制作

进入实物作品的制作阶段,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经费的来源。我校历来就重视学科竞赛,教务处有专用的用以支持学科竞赛的经费,学院内部也为实物制作预留了一定的经费。因此,此阶段所需费用得到彻底解决。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尽早尽好地完成作品的制作,我们对所属的机械厂和加工中心作了硬性要求,学生提出作品加工要求后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得以满足,并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作品的机械加工,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产品的制作流程,也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近几年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成果

自从学院将机械原理教学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相结合后,老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都更加重视学科竞赛,学校也加大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作品的经费投入,近几年涌现出大量高质量的机械创新设计作品,在省内竞赛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下为湖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在近两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的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作品汇总表。

实践证明:在课程在近三年的考试中,2006届学生机械原理课程及格率只有56.5%,2007届学生机械原理课程及格率提高到81.2%,说明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促进了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这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产品的开发创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的“机械原理”实践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通过与传统教学法的结合,使学生掌握了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能力,提高了其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四、结束语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了增强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的适应能力和挖掘其开发创新能力,通过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的“机械原理”教学改革,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机械原理知识和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永杰,程西云.机械原理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4,(9):141-143. 

[2]施火结.机械原理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s5):69-71. 

[3]周永清.机械原理创新教具学具进课堂[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2):11-13. 

篇5

【关键词】电力拖动;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由于新知识的不断增加,教学时间的相对减少,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需要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

传统教学方法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习教学,由于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由不同的老师担任且相隔一定时间,再加上课程进度有时不统一,因此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如在学习常用生产机械控制线路时,教师在讲台费尽心血向学生讲述,学生往往却听得一塌糊涂。

2. 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理论知识只是采用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很难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做理论作业不能达到提高技能的目的。学生做作业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 理论学习具有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学生在学理论课时,不知道重点与非重点,只是盲目进行接收,所学内容和目的不够清楚。

5.实习教学滞后,加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传统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阶段进行的,理论学习不扎实,到实习时不能很好利用理论知识,也就谈不上用理论来指导实习训练。

针对上述原因,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充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二、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路和内容

第一步:实践,就是打破了以往的先进行理论教学而后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而是先让学生参加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让学生亲自到实习场地去参观,以增加感性认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第二步:理论,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第三步:再实践,就是学生学完理论课之后,再回到实践操作中去,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气配盘和生产机械的故障排除,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此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理论课与生产实习课交叉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实践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统一制定模块教学进度,建设模块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编制相应的教学讲义。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技能的快慢进行适当的控制,并以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既突出了操作技能的训练,又使学生学到与职业技能有关的知识,不仅培养了一专多能,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具体应用

本文就《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中的“常用生产机械控制线路”为例来说明怎样构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第一步现场参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机床电气控制的对象是生产机械,生产机械的运动形式以及对电气控制的要求是设计电气控制的重要依据,也是掌握控制线路工作原理的基础,机械与电器的配合动作是实现生产机械自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控制线路之前对生产机械的构造、运动形式、机械与电器的配合动作等方面有足够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为此,必须组织参观教学。

在参观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 教师先要充分熟悉生产机械,做到心中有数,主要包括下列项目: (1)生产机械各部件的名称、运动形式及其驱动电动机、传动装置; (2)各种电器、开关在机械上的安装位置、作用及其配线; (3)各操纵手柄的名称、作用、基本操纵方法;(4)机械与电器联动部件的名称、位置、动作方式等。

2. 准备好机械部件及电机、电器的名称卡片或标牌。以X62W型万能铣床为例,要准备的卡片有:床身、横梁、主轴、刀杆、铣刀、工作台、回转盘、升降台、主轴电动机、工作台电动机、主轴变速箱、主轴变速盘、主轴变速冲动机构、工作台变速箱、工作台变速盘、工作台变速冲动机构、工作台纵向操纵手柄、工作台纵向位置开关、工作台横向与垂直操纵手柄、工作台横向与垂直位置开关、正面按扭站、侧面按扭站、左电气壁龛、右电气壁龛等,每一张卡片写一个名称。

3. 讲清参观目的,即通过参观要弄清的问题,要求学生写好提纲,带着问题参观。

4. 学生分组。参观时要分组进行,切不可全班学生一齐涌上去参观。每小组以6~8人为宜,轮流进行。

5. 参观时的基本程序:

(1)教师将卡片粘贴在相应部位,参观时对照各部位讲解机械的构造、各部件的作用、各主要电器的作用。

(2)开动机器作操纵演示,指出各种运动形式和各部件的控制要求。

(3)让学生观察机械与电器的联动部件的动作情况。(如变速开关、变速冲动等等)

(4)请生产工人进行切削演示。

(5)提问检查,看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同时进行查漏补缺。

(二)第二步进行理论学习

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录像教学和投影教学等等),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充实,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主体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透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1. 抓住每种控制线路的特点重点讲解。一方面,各种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无论怎样复杂,都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一般性的通用环节,如正转自锁控制、正反转控制、点动控制、时间控制等基本控制环节,这些环节学生都很熟悉,往往只要稍加点化,学生即可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不同的生产机械控制线路,由于其加工工艺、控制要求或设计者的构思不同,有独特的部分,如M7120磨床的电磁吸盘控制线路、M7475B磨床的晶闸管退磁器线路、X62W万能铣床工作台控制线路、T68镗床主轴变速控制等,这种独特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重点地突破这一难点,整个控制线路就迎刃而解。

2. 化整为零——分析线路的基本方法。任何复杂的控制线路,都是由若干台电动机或其他电器(如电磁铁等)的控制线路组成的,而每一台电动机的控制线路,又是由一个或多个基本控制环节(如启动控制、点动控制、制动控制、调速控制等控制环节)组成。在分析控制线路时,先根据被控对象(电动机等)将整个线路划分为几个模块,再逐块细分成若干基本控制环节。先分析每一个基本环节的工作原理,再分析每一块电路的工作原理,最后回到整体控制线路。

有时也可以先不给出线路图,而是反过来,启发学生根据具体对象的控制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基本控制线路图画出来,再找到各基本控制线路之间的关系,将他们组合成整体的控制线路。然后回到课本上的线路图,通过提问和讨论即可使学生掌握线路的工作原理。

3. 讲清机械与电器的联动,是讲授生产机械控制线路的关键。大多数生产机械有很多机械—电器联动控制,即由机械手柄或机械部件的动作操纵电器开关的接通与断开,例如X62W铣床工作台的手柄操纵,手柄不但操纵机械离合器,而且控制位置开关SQ3~SQ6,从而实现对工作台的操纵;铣床的变速冲动控制,由机械变速机构操纵位置开关SQ1、SQ2;又如Z3050钻床,其摇臂松开上升(或下降)夹紧的自动控制,是由位置开关SQ2、SQ3控制其工作状态的转换,SQ2、SQ3的动作也是由机械控制的。另外如一般的行程控制、位置控制等,其开关的动作都是由机械控制的。与机械联动的电器在何种情况下动作,哪些触头闭合,哪些触头断开,学生很难明白,直接影响对控制线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讲清这一关键性的问题。

4. 着重于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使学生熟悉教材中所介绍的几种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及其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控制线路图、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及其故障的能力。生产机械是多种多样的,其控制线路也是千变万化的,线路出现的故障更是变幻莫测。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从读图方法、线路原理及其故障分析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从具体的控制线路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及特点,做到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第三步实践教学

当完成理论教学之后,应转入实习教学,即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习教学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到电工专业实习室进行电气配盘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然后在各种机床的电气控制模拟示教板上进行排故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二是到实习工厂进行实际应用的训练,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结语

“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符合自然辩证法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具体问题,对此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补充,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目的。

“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又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3.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转变了传统的即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中心,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主要对机械专业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通过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机械原理;教学;创新

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实践应用性、创新性,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主要讲述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力分析和常用机构的运动原理和应用。学过这门课以后,学生能对现有机械的组成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组合新的机构及创造出新产品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目前,国内外高校都十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德州学院结合机械原理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培养和发展机械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引导自主实践,重在创新过程”为原则,对机械原理课程进行了全面的建设。机械原理课程建设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二、通过理论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1.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

随着企业对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越来越重视,机械原理教学内容也应该随之进行改革。以机构设计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对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机构的结构、应用特点的介绍,全面、系统地讲授各机构的运动、动力性能。对与理论力学重复的部分如平面机构运动分析、力分析、刚性转子平衡可适当减少课时,简单介绍。

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工程机械的结构实例。讲授机构时先以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导入,再以各种机加工机床的结构作为实际工程机械实例深入学习。如讲解连杆机构时,先以常见的推拉门窗、太阳伞等生活实例应用引入,然后进一步介绍在牛头刨床的传动机构。而这些机床的结构中如牛头刨床中包含了机械中的连杆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使学生能够将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机构有了直观的认识。

同时在讲授各个机构时应将其彼此联系起来,如介绍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时,可以提问学生前面所学机构中哪些机构能够实现主动件匀速转动从动件移动,学生就会能够将连杆机构中的曲柄滑块机构联想起来,然后可以进一步联想起凸轮机构高副低代后就是连杆机构。接着让学生将自己所知道的凸轮机构和两机构联合使用的应用实例举出一二。这样将前后所学内容连贯在一起,融合贯通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授课的信息量;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机械原理的教学内容建立以图片、动画、录像资料为主的素材库。对各个机构的运动、分析及应用采用三维动画演示,运用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创造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素质。而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以前已经进行三维实体软件的学习,大部分三维动画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这样将三维实体软件的应用与专业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不但使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利用先进软件工具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拓宽了思路,进一步提高了创新意识。

同时,在德州学院的教学网中建设了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网站,并被学院评为优秀网站。网站内容包含教学课件、习题解答、在线复习、实验指导、学生创新实例、师生互动平台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对学生进行答疑,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同时教学网站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的平台,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自主性学习,从而有效地化解理论课时少的矛盾。

三、通过实践教学模块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设计合理的课后大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精选的理论基础作业外,可以适当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大作业,规定一段时间内完成,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进行评价。这些作业可以来源于实际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工程实际应用。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学生对《机械原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提高。特别是学习到几种常用机构时,比如讲到连杆机构时,可以布置自动翻书架的设计、爬楼机器人机构设计等题目让学生任选其一进行设计,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进行设计。既提高了学生设计自主性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0年的人才培养改革中,提高了机械原理实验课时量,增加到了12学时。近几年,学院加大了对机械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增加了创新实验设备的购进。目前可做机械原理课程实验的有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和机械创新实验室。目前机械课程实验教学中已由原来的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转变为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现在的实验教学中除保留了机械原理的认知实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齿轮齿廓范成原理实验等基本实验外,增加了平面机构创意组合实验、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轮系创意组合实验、慧鱼创意组合实验等实验。规定了必修实验的个数为5个,除此之外为选修实验项目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将机械创新实验室对外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想和具体方案,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利用业余时间去实验室将自己的实验设计构思进行验证。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亲力亲为,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各种仪器的综合操作技能,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积极进行课程设计改革,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为了体现专业特色,同时又兼顾课程教学理论知识,我们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题目、内容和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课程设计题目避免重复,设计内容不光要有图纸和设计说明书,还鼓励学生要采用计算机软件对自己所设计的方案进行三维虚拟造型,进行运动学仿真及可行性验证。学生们对三维虚拟造型都很感兴趣,学习Pro/E等三维设计软件的积极性也较高。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三维设计软件的熟悉程度,而且还调动了他们的创新积极性,扩大了他们的思考空间,激励他们改进设计,大胆创新。课程设计的考核还鼓励学生做出所设计机构的实物,若方案可行并有实物模型做出的则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为优秀,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4.科技创新模块以科技设计竞赛为载体,促进学生创新素质提高

德州学院大力支持广大学生参与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制订了《德州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管理办法》、《德州学院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认定办法》等,对学生在第一课堂外实施的一系列创新和技能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或技能成果给予一定的学分和物质奖励,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创新意识。而竞赛都要求在符合大赛主体与内容的前提下,学生自行选择设计题目。设计大赛一般要求提交模型或样机,因此参赛学生不仅要构思,还要设计、制作和调试。将创新构思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在竞赛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查资料、绘制图纸、撰写说明书到自己亲手制作,以及作品的调试以及最后的竞赛答辩,学生们经历了各个环节,对创新所需的实践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

四、结论

经过几年的机械原理课程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机械原理课程被评为德州学院优秀课程。通过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 管锋.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1-122.

篇7

关键词:《机械基础》 中职生 多媒体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98

《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繁、杂、广,加上概念性、原理性较多,是典型的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课程。同时,中职生受挫感较强,意志力薄弱,数理化基础差,学习接受能力有限,加之学生仅学习机械制图,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不足,感觉教学与学习比较枯燥,倘若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法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在多媒体时代让中职生学好《机械基础》课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其进行教改探讨。

1 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内容的适用性

《机械基础》现有教材难度偏大,如果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仅凭学生现有水平,很难使他们将掌握所授内容,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本着教学内容“深入浅出、适当够用”、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原则授课,让大多数学生能听懂,学习知识能基本掌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可适当加一些相应的肢体语言来进行解释。如在讲解运动中相对运动概念时,请两位同学站在讲台上进行演示:①一个站在原地不动,另一个向前或向后走;②两人同向一起走,一个快,一个慢;③两人速走,方向相反;④两人同向同速走;⑤两人同时站立不动。通过肢体表现,学生很快判断出前三个动作是相对运动,后两个动作不是相对运动。从而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上课举例应符合实际、易懂。由于学生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农村,城市中常见的装置没见过,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最好根据我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来举例。如讲解杆件的四种变形时,拉压、剪切、扭转及弯曲变形分别以拉压弹簧、剪刀剪纸、拧矿泉水瓶和臂力器为例,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各种变形的特点;上课时还要善于发现和使用笑料,增加幽默感,加深记忆。如对于机械、机构、构件、零件之间的包容关系,用俄罗斯套娃等来举例(最外面的一层是机械,最里面的一层是零件),再引用相声中的一个笑话加以讲解。使学生在欢笑之余,加深理解,化难为易,达到了教学效果。

2 通过实地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课程理论性过强,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对知识不能巩固记忆,很容易忘记,很难把每一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本课程每一章前,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要讲到总体知识结构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例如,告诉学生能实现机械传动的机构有哪些,然后再依次分章节逐个讲解,区分出各机构中的异同点,应用在哪些地方,以及每一章节之间的联系及其特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好本课程的应用特点。同时,按不同专业,到工厂、企业或网站搜集本章相关设备的视频、图片等最新信息让学生了解本章的应用,从而树立起具体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外面的设备与我们平常学习的内容是息息相关的。必要时到教学现场,尤其是本校有的设备现场进行观察,如通过观察自动车床中凸轮机构组成及应用了解凸轮传动原理;通过观察自行车的轮系来了解轴系零部件及传动。

3 利用模型教学

利用教学模型,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边演示边讲解的方式,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精力集中的注意时间是比较短的,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会导致他们的厌烦。而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提高兴趣。如在讲铰链四杆机构时,结合教学内容,先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模型及运动进行观察,掌握其组成、名称、画法、类型及运动特点。讲其判定方法时,课前事先让学生用硬纸条作两个四杆机构模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用不同的杆为机架,对铰链四杆机构进行观察与汇总,报告教师,教师再进行总结,从而得到铰链四杆机构类型判断的方法,使学生在直观印象中把握了重点;然后辅以视频、动画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来加深印象,形象直观、吸引了学生。

4 教学例子生活化

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处处都是与机械有关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列举生活有关的例子学生往往容易理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节流阀时,教师抓住流量是通过改变节流阀的截流面积来调节要点,可以启发同学思考有哪种日常生活用品的原理与节流阀的类同。如此一来,同学们就展开各自的想象,有的同学联想到宿舍内的水龙头,又或者是用来淋花草的软水管。当我们塞住和放开时候,水流量和流速是不一样的。小组活跃讨论热烈。学习轴的上零件固定方式时,教师可以分别带来几根阶梯轴、光轴和齿轮让学生观察,再联系生活中运用轴的机械。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轴的作用。

5 适当利用多媒体

引进多媒体先进教学。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往往采用挂图、模型以及教师口授,这些方式对于结构复杂的机械图来说,有时要理解透彻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等现象,效果不理想。尤其对于一些难懂的内容,如:液压传动的原理、液压元件工作原理、平面连杆机构分类及其性质等内容,学生较难观察到内部运作情况。一节课下来,绝大部份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走神等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生产设备播放,教会学生识别生产设置的元件。再结合动画,将油液的流向、元件的工作情况表达出来,从此动画中,学生可以观察到:油如何从液压泵的吸油阀进入经出油阀流出,到过节流阀,再经换向阀,到达执行元件,元件的工作过程我们可以多次观看,如此生动形象的动画,学生有如亲临其境的感觉,再经教师的形象化的语言、手势、板书等教学手段,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静止的变成动态化,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学生印象深刻、易懂。

篇8

    论文摘要:《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拙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本文从分析学生学不好本课程原因着手,提出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技术的重要性及应用方法。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它的教学成败将直接影响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如何在学习《机械基础》学科中,帮助他们在建立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摆在所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但在《机械基础》教学实践中的每一次测验、考试之后,教师就会发现已经教过多遍学生本应该掌握的内容,不少学生实际上并未真正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如何解决呢?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主观教学。现在课堂里传授的各科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课堂教学就是把人类认识的最终结果教给学生。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是高度抽象化、概念化、充满分析推理的理性思维形式。在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认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对他们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方式,在认识上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冲突,导致了教师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学生却一窍不通的结果。问题就产生在已经学过多遍且教过多遍的教师,往往很难体会一个初学者在接触新概念、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种种错误和误解,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代替学生的客观实际。从《机械基础》教学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初中升入职高一般数学等文化基础较差,且实际生活、工作经验不足,对《机械基础》中的有关计算、机械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等不能马上充分理解,学习《机械基础》的困难较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害怕学不了,学不好。通过调查发现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自信心普遍较弱,有的学生低估自己的潜能.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态势,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性和进取心,得过且过,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对学习《机械基础》课程也不利。如果教师对学生怎样思维、怎样进行学习、心理发展等一些根本性问题知之甚少,那么就会造成《机械基础》教学的可靠性较差、效率较低、质量不高的现象。只有掌握学生的一些根本想法才能赢得主动,因此,解决《机械基础》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首先就在于解决好两种不同认识方式的接口和匹配的问题。

    (2)教学缺乏反馈。现代控制论告诉人们:对一个系统的有效控制必须取得足够的信息量,反馈是系统优化的关键,没有反馈的系统是无法实现控制和无从优化的。一个系统要高效、稳定,必须通过反馈调控才能实现,因此,《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反馈是+分重要的。课堂上的察言观色、个别提问、课外作业、测试考试等,无一不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由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费时太多,致使教师无法由此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以准确、及时地调控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成为单向的、缺乏有效反馈的、盲目性极大的低效传输系统。这种缺损的教学带来了可靠性较差、效率不高、质量较低的必然结果。

    (3)课堂中角色移位人是能动的个体,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是机体自我组织的过程,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另一个颠倒和角色移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教学是“满堂灌”“一言堂”,一切由教师说了算,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1)运用多媒体技术,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机械基础》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传统的“一嘴巴、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说教变成多感官刺激,使抽象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教师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对《机械基础》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大大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能否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好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例如机械基础课程中常见传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步进运动机构等工作原理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原理的,无法掌握相应其他对应的知识点。反之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同时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充满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证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死点位置、极位夹角、急回特性等问题,感受非常直观,否则你就是费尽口舌也难以讲清原理.难以让学生掌握知识。

    (2)构建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若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能解决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问题.即教的一半,教学中依然是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因此必须补上另一半,即学的一半,构建一个双向双控的反馈模式.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反馈信息中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和学,这样的控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控制,而是教师的他控和学生自控的完美结合,必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提供了《机械基础》教学的多媒体技术,同时也提供了《机械基础》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反馈测评系统。由于系统的介入,营造一个学生得以参与《机械基础》教学过程的具体环境,沟通了师生之间的信息通道,使以学生为主体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得以落实。在获取的大量反馈信息中,为《机械基础》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数据化的环境,教师可以从量的积累中发现质的规定性。

篇9

关键词:机械原理教学;现状;问题;考核制度

我国在1952年正式实行高考政策,满足了中国学生迈入更

高学府学习知识的梦想,当时正值我国建设的新时期,对有着专业知识的文化人需求很大。我国作为生产大国,大学很早就开设了机械方面的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现如今,我们已经迈入了21世纪,在这个依靠科技创新的社会,应用型人才越来越缺乏。就我国的教育来说,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我国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上大学,大学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针对此现状,我国也在不断实行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但这些做法也只停留在表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机械原理课程包含的内容

在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中,机械原理课程贯穿整个机电专业的学习,是专业学习的基础。针对机械原理的定义来说,机械原理是研究机器的机构组成、运动方式、质量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整个机械行业中,由于人类已从手工时期迈入了工业时代,对机械的要求越来越多,机械的种类也随之多样化,每种机械都有自己独特的用途,但组成的结构大体相同。在机械原理教学中主要包括对机械动力学和机构学的教学。从理论知识面上来说,机械是由机器和机构两个大方面组成,而机构是用来

改变或传递运动形式的装置。在机械原理理论课中详细地介绍了机构的分类以及具体的分析。

二、机械原理与创新设计相结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对部分五年制高职教育院校的课程进行调查可以发现,许多学校的机电工程系相关的机械专业,机械原理教学中对于课本知识普遍只注重“教”,老师在课堂上对于机械理论知识讲解得非常仔细,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又因为课本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不能够及时掌握,导致课堂效率出现问题。在机械原理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

现阶段,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针

对性与应用性较差,学习内容交叉重复,职业技能培养缺乏,不能彰显职教特色,在教学中普遍理论性偏强,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在机电专业中,机械原理课程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传授的知识理解得不透彻,久而久之就很难将这门课程学好。理论课上完之后集中进行实验,学生都已经忘记前面的知识,实验课的效果很不理想,而且知识不能得到巩固,导致学生考试挂科,最主要的是不能学到专业知识。同时实验课的实验器材配备也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实验设备比较老套,不适合现行的机械教育。

2.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依然喜欢用自己的一套方式教学生,在学校,

大部分担任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老师年龄普遍较高,不能将课程与创新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授课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导

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同时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机械原理教学的重点培育部分,而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总是认为学生会在休息时间组成科研小分队,对机械进行科研,从而来培养创新能力。然而,根据调查得出,如今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课外打打游戏,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不高,且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技能相对缺乏。

3.考核制度不完善

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在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中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非常大。从客观上来看,更使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因此,往往在考试时喜欢临时抱佛脚,更有甚者,在考试中抄袭别人的试卷。这样的因果循环就会导致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人因为某些原因挂科,而经常不学习的,在考试中抄袭却过了,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学生认为自己课程过了就代表自己学会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三、机械原理教学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实践和策略

上述在机械原理教学与创新设计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明,我们在这门课程中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需要努力去改正,经过仔细推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策略:

1.理论知识与实验紧密结合

有理论而无相对应的实验是不能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的,在现阶段的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教学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机械设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中往往会对连杆机构进行详细的介绍,因此,必须在此理论课结束后通过实验课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度,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奠定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创新设计与教学结合在一起

学生是否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以后工作的成功与否。在当代五年制高职学生中,特别是机械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任课老师应该将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融入教学中,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列举实例给学生进行讲解,例如:曲柄连杆机构,生活中的门和窗很多都是利用了连杆机构的原理,这样学生一目了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对机械的零部件进行深入了解,弄清机械由哪几部分组成,在课余时间开展机械原理方面的创新知识竞赛,对学生的创新设计进行详细的辅导,对学生设计的作品的优点给予鼓励,对不足点加以更正,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得到极大地提高。

3.完善考核制度

完善考核制度,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还要对机械原理的实验课及创新设计加强考核,使学生注重对自己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将创新设计的理念与机械原理相结合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完善机械原理教学中的不合理因素,也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为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段巍.机械原理课程改革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8.

篇10

一、考虑生源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素质不同,需因材施教。职业学校的教学对象不同于大专院校的学生,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大都是生产的一线岗位,故尽管是相同的课程,但教学中的侧重点仍需不同。在教学中,应结合职校生的特点,重结论、轻推理,将教学重点放在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上。例如,齿轮机构的分类,传动特点;渐开线的形成、正确啮合条件,可简单地进行讲解;重点可放在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计算;加工原理和根切;变位齿轮;轮齿的失效分析和材料选用;轮系的分类、应用及计算等。

二、加强直观和实训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校的学生与大专院校的学生相比,因其基础知识掌握有限,实际经验缺乏,难学、难教的问题比较突出,可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现有知识,摸索一些规律,总结一套使学生易懂、易学、易掌握的教学方法。

很多学校都设置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陈列室,陈列一些来自生产、生活中有趣的机构和机械零件的模型或实物。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在陈列室中讲解齿轮机构的分类、传动特点以及齿轮各部分的名称、轮齿的失效分析和材料选用等。

另外,在教学时,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机械运动过程、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做成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以丰富教学表现力。例如,渐开线的形成,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陈列室有模型,但是静态的,所以,可以用电脑播放动画演示其形成过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当然,还可开设实训教学课堂,开展“齿轮参数测定”“减速器的拆装”等实训项目。“齿轮参数测定”可训练学生掌握用不同工具进行齿轮检测的方法。齿轮的检测在实际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可学会用游标卡尺、螺旋千分尺、公法线千分尺、径跳仪等工具,检测齿轮的齿顶圆、齿厚、公法线长度、径跳、端跳等常规项目,提高其动手能力;“减速器的拆装”可使学生了解轮系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功用。

三、尽可能多采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校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深入现场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例如,轮系中齿轮的变速、变向问题,仅凭挂图、模型,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去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可请机床管理员打开车床变速箱,现场讲解、演示齿轮机构是如何实现变速、变向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最后,还可让学生总结出变速的实质是由相互啮合齿轮的齿数决定。

如果有条件,可以参观齿轮加工工厂,了解各种齿轮的加工方法。课本中只简单介绍了齿轮的滚齿加工、插齿加工和铣齿加工,在实际生产中,一个中型齿轮加工工厂,采用的齿轮加工手段是多样的,如剃齿机、珩齿机、磨齿机等,可配套生产不同精度的齿轮。除了了解各种加工原理、齿轮的加工方法,也可通过加工出的齿轮,分析根切原因,从而理解变位齿轮的加工原理及其方法。通过现场和直观教学,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地结合起来,达到不断深化以及灵活应用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齿轮几何尺寸计算问题的能力

在“齿轮机构”中,有许多齿轮几何尺寸的计算公式,需要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最基本的几何尺寸计算公式后,再用数学知识去探究其他各类齿轮间的内在关系。这样,会发现斜齿轮、圆锥齿轮和蜗轮蜗杆机构的几何尺寸计算式都是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公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形或者由它们推导而来。所以,只要记住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公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几何关系,就等于记住了所有齿轮机构的几何尺寸公式。另外,还可以通过齿轮参数的变化来演变成不同的齿轮。把数学的相关知识运用起来,是理解、分析和解决课本中问题的基础,教学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合理安排适量的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