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读通课文,会写13个生字。

2.了解课文是通过哪几个事例来写“盼”的。

过程与方法:

抓住描写心理的句子,体会“我”的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迫切想穿新雨衣的心情。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迫切想穿新雨衣的心情。

【教学难点】

体会运用心理活动描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盼”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年过年的时候,你们最盼望什么呀?(学生自由回答)

2.是的,有了新衣服,大家都盼望怎样呢?(过年)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盼》。(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

与自己过年的“盼”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课件1:自学提示。

学生自学本课生字词,自读课文。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主要内容: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我”迫不及待地想穿上它,到后来如愿。

三、理清文章脉络。

出示课件2:课文脉络。

1.课文是从第几自然段开始写“盼”的?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从第3自然段:“我开始盼着变天”看出来。

2.理清脉络:

一、(第1、2自然段)妈妈给“我”买了新雨衣,“我”试了一下。

二、(从第3自然段到最后)盼下雨到下雨,“我”穿上新雨衣。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脉络,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初步感悟“盼”。

1.出示课件3: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到最后,找找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出示课件4:“盼”的事例。

①天空晴朗,“我”盼着变天。

②下雨后,盼着家里能有需要买的东西,好借机穿新雨衣,但未能如愿。

③盼着第二天继续下雨,终于在上学路上穿上了新雨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初步感悟了小主人公心中的“盼”。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刻体会小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细读课文,深刻体会小主人公盼下雨想穿上新雨衣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盼下雨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盼》。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

二、深刻体会“我”的心理活动。

1.出示课件4:自学提示。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自学并小组交流。

3.出示课件5:自学点拨。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课文中写“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①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②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③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④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2)学生找出两处认为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3)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有新意。

设计意图:

学生找句子,读句子,体会小主人公的复杂心理。

三、拓展延伸。

1.刚开始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们讨论过大家在过年的时候,都有自己美好的愿望,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盼”的这种心情写下来吧。

2.随机抽取几个同学来说说。

设计意图:

与导入相呼应,读写结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在文章中描写、刻画心理活动的好处,以后我们可以把这种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以使我们的文章更加充实,更加生动。

【板书设计】

16 盼

心理活动

能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文章更充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明确两篇例文分别表达了什么中心意思。

2.进一步掌握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来选材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爸爸的计划》

1.题目是“爸爸的计划”,说说文章是如何写爸爸订计划的。

2.说说例文是如何围绕爸爸订计划来写的。(学生交流)

3.出示课件1:例文结构。

第1自然段:罗列给每个人订的计划,突出爸爸爱订计划。

第2自然段:用两个具体的事例,写了爸爸一丝不苟执行计划。

第3—7自然段:写爸爸给“我”订计划。

4.课文是通过几件事来写爸爸爱订计划的?(通过两件事来写爸爸爱订计划,分别是给他自己订计划和给我订计划。)

二、《小站》

1.初读例文,这个火车站给你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特别小,不起眼)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站的“小”?出示课件2:例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在这个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中,工作人员对小站进行了精心布置,它设备简单,却运行自如。

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小站上活泼的喷泉和灿烂的杏花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2.出示课件3—5:思考题,你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小站很“小”?

(只有……才……甚至,一间小屋,几根木栅栏,三五个人影,也许,或者,立即消失)

3.小站有哪些布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漆成淡蓝色的木栅栏、安全红榜、竞赛优胜者的照片、写着天气预报和晨报摘要的黑板、宣传讲卫生的宣传画、喷水池、假山、树……

月台左面——月台中间——月台两头

4.你怎么理解“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这句话?

①什么叫春意?(春天的气象)

②“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至少有哪两层意思?

三、课堂小结。

篇2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策略]

1.

总结阅读、写作方法

在“交流平台”中,通过对三篇课文阅读方法的回顾,再次重点强调要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思考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在“词句段运用”中,学会在写某个场景时,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让叙述更加的生动具体。

2.语言运用

高段语文要求学生能够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理由。这也是《宇宙生命之谜》这篇科普性说明文的逻辑特点。通过知识的学习指向语言表达与运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是高段语文的教学目标。

3.古诗学习

以自学为主,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词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篇3

关键词: 研究课 高效课堂 词汇课教学 教学设计

一、研究课的概念及意义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英语教研组坚持不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师生可持续性发展为本,在原有集体备课基础上提出研究课活动。研究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集体讨论研究如何上好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增进教师之间相互了解,形成交流、合作和研究的学术气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充分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在教学实践方面,可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并应用知识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高中英语词汇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课标对词汇的要求,高中英语词汇学习量较大,传统教学中对词汇的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上课就是忙着记笔记,教师是字典的搬运机,学生则是复印机。词汇教学是师生面临的最大难题,低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老师在讲授新课时,经常先处理课后生词,再进行课文学习,这就造成词汇教学脱离语篇语境。学生经过被动学习后,看似顺利完成了规定任务,其实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多了解词汇,对词汇的用法过度拓展,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面面俱到的结果无疑给学生增加了负担,模糊了词汇教学的重难点目标;学生的词汇记忆不得法。

三、实施研究课的具体措施

根据现状,我们备课组加强了团队的科研意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课堂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制定了实施的步骤:(1)确定备课组成员分工;(2)个人初备;(3)集体研讨;(4)修正方案;(5)跟踪听课;(6)课后交流;(7)反思总结;(8)整理定稿。

研究课的内容包括探讨词汇课的优化教学设计模式,侧重教学方法、课堂活动设置的科学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等方面;探讨精品课常态化的方法,即集中解决平常课中的某些课堂设计环节中的难题;总结研究课实施中的问题和反思。

四、词汇课教学设计探究过程

在研究课实施第一阶段,大家学习新课程理念后达成共识:在生动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猜词能力和应用能力,词汇学习要渗透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第六模块第17单元第三课“My favorite Comedy”为例,Text 1讲述了憨豆先生在生日当天去餐厅吃饭,为自己庆祝生日的片段。文章的第二、三段对憨豆先生进入餐厅点餐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动作描写,其中有大量的动词及动词词组需要学生掌握,如:take out,seal,place,indicate,order,make an attempt to,hide,busy oneself doing...,教师首先通过信息的提取,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词汇,接着通过八幅图片展示憨豆先生点餐时特别的肢体语言,每一幅图片都相对应一两个动作,教师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幅图片还原句子,用上之前提取出的动词,通过连词成句又一次学习了这些词汇。然后教师播放憨豆先生点餐的视频,老师做旁白,将憨豆先生的一系列动作连句成篇,由此学生在语篇层面上又一次学习了这些词汇。

在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学生学习词汇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学生生词不教不会读,进入主题困难;重点词汇应用不熟练;生词量大记不住,教学进度缓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课进入第二阶段:解决词汇教学中的困难环节,研究词汇课教学的更多策略,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

针对词汇在导入环节的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同伴合作进行听、读和写前的预习,让学生互帮互学,完成课堂展示。例如,模块8 Unit22 Lesson 1以“Global Warming”为话题。针对学生不熟悉全球变暖的原因、形成及后果等具体情况,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摘录介绍全球变暖的英语文章,利用词典等工具书重新组织材料成文,并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介绍。由于课前做好了预习工作,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相关话题时觉得难度降低了许多,同时学会了很多有关全球变暖的词汇。老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新单词的同时,在学案中设置单词填空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其中一些词汇属于拓展词汇,鼓励学生查字典或工具书掌握其用法。

针对词汇读音和重点巩固问题,我们学习武汉新洲一中王祖元老师的四步朗读法,让学生课文学习后时反复跟读和朗读直到滚瓜烂熟,并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

针对学生单词记忆问题,我们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记忆词汇。对于那些只要求认识的单词(如人名、地名等),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对于某些不常用的单词,只要认识、看得懂就行;而对那些要求掌握的词,就不仅需要认识,而且需要掌握,通过大量例句,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分层教学的策略。词汇重点突出,在练中学,节省了时间,解决了教学进度问题。老师在词汇教学中还列举了利用构词法、新旧词汇联系、同义词反义词联系,利用遗忘曲线定期进行词汇巩固复习,归纳单元话题词汇,构建词汇网络,利用写作应用词汇等策略,经过课堂实践,大家认为这些策略都非常有用。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必须切实关注其高效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从而使初中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高效性。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确立语文教师的学科管理思想,从杜绝“无效”,促进“有效”且“高效”的角度反思语文课堂教学的行为,使“高效”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1]。

1高效课堂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被扭曲的种种现象

1.1“满堂问”取代“满堂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到今天,很多教师已认识到“满堂灌”的弊端,都在有意识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但在转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满堂问”现象。这种现象貌似新课程下的新生事物,代表新课程理念,但它的实质是教师操纵少数学生“组团”去灌。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上,教学内容基本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师提问,然后由少数几个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来回答,师生一唱一和,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把大多数的学生放在了“听众”席上。

显然,“满堂问”只是“满堂灌”的变种和异化,“满堂问”实质上比“满堂灌”具有更加严重的危害性。“满堂问”无形中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且压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问”严重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变成回答问题的主体,最终导致学习主体地位的缺失。“满堂问”只是会使学生只习惯于答,而把质疑提问题看作是教师的事情,导致学生质疑能力的丧失和问题意识的缺失。这样做,必将扼杀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影响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

1.2作秀式的分组讨论代替集体学习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自学体验和进行问题交流,让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中形成学习共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提供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课堂学习的精彩,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思维的状态和品质上,而不在“众声喧哗”之中。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关注小组整体在合作中所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独特见解,也要关注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合作的态度、合作的过程,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符合新课改理念。

1.3多媒体运用泛滥

实施多媒体课堂教学,操纵课堂教学节奏的是鼠标,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一个教学环节就很快地过去了。有些语文教师喜欢用多媒体上课就是看中了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失去教师板书的空隙,学生的大脑和精神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的疲惫之中,学生的思维远远跟不上鼠标点击的速度,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为扩大课堂容量,单方面地一味播放,学生就只能成为热闹的看客,多媒体教学也就只能称为多媒体演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2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2.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和教学客体,也是积极主动自我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燃起学生“我要学”的高涨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其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广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充分利用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优势,“导之有方”,使学生在“动之有序”,让学生在“动”中乐学、善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2让学生成为质疑的主体

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产生的效果会截然相反。

2.3让高效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新课切入往往是通过复习提问和导入新课两个环节完成的,这种切入新课的方法固然有温故而知新的优点和循序渐进的特点,但这种“慢热”式的切入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师生的积极互动,让这样的课堂教学出彩也更是难上加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新课切入法的创意的研究,以巧妙灵活的方式切入到新课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的回应,打造精品课堂。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要在课堂教学中沉迷于“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的解读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而是要学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新问题的动力。同时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3结论

总之,打造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对课堂效果的探讨和原因的分析,而是需要渗透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中,需要进行具体操作。语文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授予学生课堂全过程的质疑权,学生享有充分的课堂提问自由,许多问题可以在师生平等合作探究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需要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应用文写作 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注重其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希望学生能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而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即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斯里指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写好现代应用文是大学生基本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大学生应该要有扎实的实用性文章即广义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应该是和英语运用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处于同样的位置,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础能力。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而言,拥有良好的应用写作能力也将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更高的起点。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是依据岗位建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发展也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课程设计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制定新的课程考核方案。

一.不断创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应用文写作》既是一门语文类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一门职业通用能力训练课。课程的设计应深入契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打破学科型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在校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坚持“职业活动导向,能力训练本位,模块任务载体、对接专业基础”的设计理念。在课程设计中,以职业活动为线索安排任务,围绕能力训练来设计教学活动,把项目和任务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同时注意和专业课程的接轨。同时,突破原来学科体系以文体建构课程的设计模式,以职场工作情境为载体重建课程结构。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贯穿一条主线:素质本位,能力核心。即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一个重点:教学做一体化。即不把实训割裂开来安排独立的课时,而是在教学中以“做中学、学中练”这种方式来完成每个单元的教学,强调写作实践和写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一个设计:情境化设计。即注重学习情境与职业情境设计,注重与职业活动对接,与专业对接,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拓展。以具体工作情境作为教学切入点,紧紧围绕虚拟工作情境的完成来进行“项目和任务设计”,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针对具体情况分析的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写作实践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熟练的写作技巧。

二.调整现有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面面俱到,遵循着“知识本位”的理念,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整体性。但这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明显地不适合高职学生,教学内容呆板枯燥,文种缺乏针对性,很多教学内容和实际使用脱节,与专业不能良好对接,既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兴趣,也无法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应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高职教育需培养出具备企业一线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围绕以后岗位所需要的文书拟写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

(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原则,应用写作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形成“通用平台+专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体系。以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为教学主体,形成“通用平台”。通用平台部分解决通用文种写作能力的培养问题,以“必须、够用”为指导思想,讲授和训练各个专业都要用到的以及必须要会的一些文种。“专业模块”部分则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补充一些专业性文书,如管理类专业可以增加市场调研报告、合同等文种,建筑类专业则可以引入项目建议书、施工合同等内容。

(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突破原来学科体系以文体区分的模式,而是以职场工作情境为线索重新加以安排,淡化文种的性质和概念,强化功能和用途。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创设工作情境,在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式学习。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做一体化,多样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多以“知识讲授+范例分析+写作练习+作业讲评”为模式进行授课,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根据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特点,应用写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能力训练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知识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和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学会相应文书写作,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一)创设情境,实际运用:《应用文写作》是具有很强实用价值的基础性技能课程,要用具体文种的写作来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实际事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时的能力,只有将具体文书放入特定的情景中,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写作情境之中,以身代入进行写作,以角色的身份构思文章,教学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过不同情景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活生生的事实。

(二)合作互动,团队作战:即通过学生合作完成某一特定项目和任务以达到教学目标。如调查报告、活动策划书、简报等文种的写作,就需要团队的力量,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在写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和与人合作及交际应变的能力,并且能够使教学形成连环效应,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三)案例教学,启发讨论:通过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和重新设计中去发现、去思考,对正确的案例有更清晰的认识,对理论可以有感性的认知,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四)课外延伸,行业专家助教:《应用文写作》课程与现实社会、实际的工作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课程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第一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和第二课堂实现了联动。如可以在学校学科技能节上,组织举办“调查报告写作大赛”、“主题简报制作大赛”、“现场广告词拟写大赛”等项目。《应用文写作》课程还可以与企业、行业进行沟通和联系,邀请或聘请与应用写作相关的专业人士或有写作实践经验的人士协助教学,企业行业专家走进课堂。

四.建立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但同时也应该有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应用文写作课程传统惯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分数以期末的成绩为主体。以这种方式考核,有些学生能通过期末临阵磨枪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一筹莫展、举步维艰。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注重实际操作、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必须建立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严格控制教学过程,重视过程考核,弱化结果考核。考核中要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标准和内容以工作项目和场景为单元,采用课堂表现、平时阶段性训练项目成绩及期末综合测评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平时阶段性训练项目成绩应占主要地位。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写作课程建设,必将改善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督促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文风、规范化的工作习惯以及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良好习惯,最终实现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2).

篇6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革,微课程作为先导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特点,这也体现出现代教育适应媒体时代要求的新特点。作为当前媒介生态的鲜明特点,微课程的应用能够推动现代化人才教育理念的形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应这一时代需求的专业性英语人才,要求首先应该培养出符合现代化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外语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责任。但是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整合化以及融合化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因此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以微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提升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够推动英语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微课;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提高措施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逐步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之中,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实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提升教学环节中的信息化建设力度成为提升学校教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在众多的教育资源中,“微课程”因为其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其高效性、灵活性、便捷性、互动性强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时间、空间的限制,迎合了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和全民教学的时代要求,必将成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新模式。选择将“微课程”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之中是一项顺应时展和学生学习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补充部分,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推动学习效果的提升,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微课的基本内涵

(一)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又称为微课程或者微型课程,主要的形式是通过视频教学为主要的学习载体,依托PPT作为主要的技术支撑,完善记录围绕某个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进行简短、完整的教学工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要针对某一项专门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相关知识传授的基础之上,辅的增加教学设计、练习作业以及专家点评等模块。因此,微课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简单延伸,而是一种新形势下具有完善的开放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新世纪的十几年发展中,国外学者对于微课程的重视和研究逐步扩大,并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微课程视频,对全球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国内的相关研究方面,有教育部和教育技术委员会牵头,进行了一系列微课教学研讨工作,推动了我国微课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但是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方向也主要集中在宏观领域,专业性研究仍然呈现出相对匮乏的局面[1]。

(二)微课的基本特点

微课的特点课和精品课程呈现出很大的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示范类课程,其具有完善的独立性知识体系,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知识点的讲解工作,使学生能够清晰、透彻的掌握基本知识,完成教学工作的“解惑”目标。

1.通过以视频为载体,构建出多样的资源模式。教师将知识点的讲解录制成微课程视频资料,同时通过相关教学计划设计、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反思以及学生的意见反馈等教学模块的应用,构建出独立完善的教学综合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2.课程主题明确,主题短小精悍。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一般坚持以10分钟左右为最佳时间,因此微课程要求突出教学工作中某个学科的知识点的重点、难点以及注意事项,或者是反映教学环节中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具体情况,强调课程设计具备较强的明确性主题。其主要的用途是在学生的预习和课后复习方面。3.课程便于获取,方便传播。微课程的设计不是针对某一门综合性课程,而是对有限时间内的某个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工作,使观看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对视频内容的兴趣,同时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视频资源的优势在于获取和传播途径较为便捷,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形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工作[2]。

二、在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中应用微课程的意义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微课程作为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同时对于现代化高等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作为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更应该符合时展的需求,成为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因此构建完善的大学英语微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课程的应用顺应了时展的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人们教育观念、学习模式、阅读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高效、快捷获取知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使得知识的内容呈现出泛化和碎片化的特点。随着互联网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型方式逐步兴起,也在逐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教学工作成为现代化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阶段生活中发现,移动网络已经吸引了学生大多数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对于手机、平板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课本,这也是信息化时代学生的总体特征。这一时期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字化教学模式,他们也更乐于接受选择性更好、操作更便捷、形式更多样、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因此如果教育者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呆板单一的教学理念进行英语教学共走,势必会引发教与学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微课程作为“微时代”的产物,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微言大义、鞭辟入里的优势,在学习、阅读、授课方式符合新时代学生的基本需求。

(二)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推动教学体制的深层次变革,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也是如此。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碎片化、泛化等新形势要求,导致教师的讲课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使得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等问题。相反,采用QQ、微信等新媒介形式进行英语文章、视频的教学和传播工作,在学生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因此,课程作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迎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程的应用能够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大学英语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强调需要进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评教形式等内容的变革,同样对教师授课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微课程的应用正是基于现代新技术的高效便捷特点,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对基础性知识进行细化的综合,实现丰富教学模式、转变学习方法的形式。在大学英语的信息化建设中,引进微课程模式,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需求,现实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变革[3]。

三、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构建出完善的微课应用模式

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多种作用,在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学习内容的复习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面都具备作用。因此,应针对不同的应用模式提出系统的应用方法。1.应用于课堂辅助阶段。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课堂中无法直观呈现的内容进行系统性整合。编辑成符合学生理解的多元化微课程资料进行讲解,保证学生在说、学、读、写、用等多个环节得到训练。微课程能实现同类课程的共享,保证了优质资源的均衡分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自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对视频内容进行微调,不断更新和完善微课程的内容,保证语言运用和时展呈现出高度一致。这一过程能够在保证教学活力的同时,构建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2.应用于预习和复习阶段。这一阶段应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启发性和总结性特点。相对于有限的课时安排,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较重,因此需要针对大多数学生并无预习和复习的习惯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微课程。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将单元相关的预习资料以微课程的方式布置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同时在课程结束之后,针对学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将重点、难点问题以微课程的形式进行保存和发放,解决学生的问题,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效率[4]。

(二)微课程制作的注意事项

1.重视突出教学计划重点。由于微课程的特点,要求必须具备切入点精巧、教学计划的特点突出等特点。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避免出现面面俱到的情况,保证教学工作的效果。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保证突出微课程制作的重点。

2.采用多模态制作模式。由于微课程具备较强的时间限制,因此要求教师应尽快切入到主题之中,保证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微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师可选择多模态制作方式,保证教学内容和形式具备较强的灵活性[5]。

四、结语

微课程的应用对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要求一线教师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进行完善,积极有效的推行微课程的应用和完善工作。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和建议,为提高我国微课程的应用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3]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4]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