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考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考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考点总结

篇1

[关键词]技能 通用管理 认证 “双证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42.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06-04

一、项目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素质良好、技能合格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第一线与实际工作场所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较高关联度,其关注度也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变热。

叶平浩在选取2002年至2011年CNKI中1582篇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问题集中在基础领域,如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就业、人才培养目标等。

在高等职业教育诸多问题中,其核心问题是质量。教育部2006年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深刻认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提出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双证书”、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等具体意见。

关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界定,目前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合格或者卓越,应服务于其目的,即能够实现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视为合格或卓越。本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提出,试图探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某个具体途径。简言之,就是建设一门课――管理技能开发,引进一种认证考试――通用管理能力(GMP),再将两者进行衔接融合。当然,这种探索应看做是对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双证书”的意见的一种响应,应能在局部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建设的基本思路

管理技能开发课程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自我管理、个人与团队、团队管理向学生传授涉及开发自我意识、解决问题、了解和融入团队与组织、团队建设与领导各个方面的管理技能。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是由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引进和推广的一种水平考试。管理技能开发课程与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课证衔接的设想,是用较低的教学和学习成本使得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顺利通过认证考试,从而实现高职高专教学“双证书”或者“多证书”的设想。

最简单的衔接办法是直接“拿来”,即将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涉及的内容完全搬用,完全替代管理技能开发课程内容,然后教学也围绕考试进行。但这样做恐怕不能达到低成本的目的。原因是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不同于一门课程的教学,而放弃一门已经有较多的经验价值的课程也是对原先的投入的放弃。值得探索的是,可否在管理技能开发课程的基础上,引进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的核心知识点,然后通过管理技能开发课程改良和建设,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既能满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取得学分的需要,又能实现考证的双重目的。

三、管理技能开发课程与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叠合与差异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情况

天向互动教育中心翻译引进的《个人与团队(第二版)》,分为上下两册,两册分别以自我发展管理和团队管理为主题展开。自我发展管理主题主要讲述组织中的个人应具备哪些必备的基础管理技能,这种技能直接指向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团队管理主题主要讲述如何领导团队,并成为优秀的领导者。[1]自我发展管理主题又分为五个板块来阐述:自我规划、时间管理、沟通基础、工作沟通、融入组织。这五个板块实质上阐述了三个内容和一个衔接点,即自我规划、时间管理、沟通管理和从个人到团队的一个衔接点:融入组织。因为《个人与团队(第二版)》下册的内容开门见山地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团队的管理内容:团队建设、实现目标、团队激励、领导团队。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自我发展管理主题中加入一个衔接板块是必要的。徐世勇、刘旭刚编写的《管理技能开发》面向在校学生,目的是“期望在校学生掌握和了解管理技能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别是掌握一些基本的管理技能”。[2]实际上,这本书的编排也主要是从个人管理技能和团队管理技能这两个主题展开,了解自我、问题解决、压力管理、人际沟通与合作技能、冲突管理这些章节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管理技能,团队管理、授权则从团队管理技能的角度来展开。

(二)相同点的比较

1.两套教材编写的出发点相同。两套教材的编写者都意识到管理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的必备的一个能力, 和社会分工、高校专业分科之间并没有天然的沟壑。相反,当今社会需要具备管理能力的通用型人才。在这样一个认识的基础上,有了天向互动教育中心《个人与团队》教材的引入和认证体系的结合,也有了对徐世勇、刘旭刚编写的《管理技能开发》的编撰。

2.两套教材的主题相同。徐世勇、刘旭刚编写的《管理技能开发》和天向互动教育中心翻译引进的《个人与团队(第二版)》,教材编写的主题都是两个,即阐述个人管理技能和团队管理技能。尽管两套教材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始终围绕着这两个主题展开论述。

3.在一些具体的章节安排上相同。两套教材在一些具体章节的编排上是相同或相似的:《管理技能开发》中的了解自我、人际沟通与合作技能章节和《个人与团队(第二版)》上册中的自我规划和沟通管理内容上相重合;《管理技能开发》中的团队管理、授权章节和《个人与团队(第二版)》下册团队管理的部分内容相重合。

(三)不同点的比较

1.教材的侧重点不同。徐世勇、刘旭刚编写的《管理技能开发》侧重于实用性技能的开发;天向互动教育中心翻译引进的《个人与团队(第二版)》侧重于基础管理知识的阐述,并且和认证体系相结合。这种侧重点的不同,通过教材内容编排的不同体现出来:《管理技能开发》比《个人与团队(第二版)》多出三个板块的内容,即问题解决、压力管理、冲突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恰恰是在个人管理技能方面非常实用的内容,也是要综合运用个人管理基本知识才能够完成的内容。而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人与团队(第二版)》未予以提及,而是用更多的笔墨去细致地阐述了个人管理和团队管理中的基本理论。

2.知识点不同。从通用管理能力(个人与团队)一些常见的考点比对,《管理技能开发》与《个人与团队(第二版)》均有知识点重叠和差异,有些知识点表述略有出入,但实际上所指相同。我们归纳通用管理能力(个人与团队)常见的考点20个,分别是SWOT分析法、KOLB学习周期、SMART原则、时间管理矩阵、PEST分析法、组织竞争优势――顶点优势、迈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ANSOFF矩阵、BSC平衡计分卡、三环领导模型、六顶思考帽法、头脑风暴法、目标管理、WBS任务分解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双因素理论、X理论Y理论、五种团队领导方式、团队能力和领导方式,这些考点全部落在《个人与团队(第二版)》,但落在《管理技能开发》上的也有7个,类似度达35%。当然,《管理技能开发》其他的知识点是这个教程的一些特色,在这些考点之外,也在所料之中。

3.成本不同。成本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即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由于两套书的侧重点不同,其编排的篇幅不同,如此直接导致了选用相应教材的教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不同。徐世勇、刘旭刚编写的《管理技能开发》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定价32元,共八章,236页,预计30个课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天向互动教育中心翻译引进的《个人与团队(第二版)》上下两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64 元,全书十个单元,共36章,500页,预计需要70课时。

综上所述,在对《管理技能开发》和《个人与团队(第二版)》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管理技能开发》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能够在实用技能的培养上起更多的作用;而《个人与团队(第二版)》则更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和体系性。如何结合两者的优点,同时实现技能提升和获得证书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

四、假设与实验及其结论

(一)假设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选用徐世勇、刘旭刚编写的《管理技能开发》,同类可选用的教材并不多见。从国外引进的教材以大卫・A.惠顿,金・S.卡梅伦《管理技能开发》最具权威性。引进教材内容丰富,极具国际化,但要经过消化吸收,进行本地化方能使用。另外引进教材大多篇幅过长,价格不菲,学生尚未使用已有畏惧,因此我们并未选用。

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个人与团队)目前以Karen Holems,Corinne Leech编著,天向互动教育中心翻译引进的《个人与团队(第二版)》为考试指定教材,教材篇幅适中。考点基本落在教材之内,未有逾越。

管理技能开发课程与通用管理能力考试知识点对比分析的基本假定是:

第一,上述教学和考试的知识点是封闭的,封闭的区间各自在《个人与团队(第二版)》教材之内。

第二,涉及的各种概念和原理在教学或考试中可能表达不尽相同,但在比对中视为同一术语、同一原理或同一知识点。此类差异性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第三,教学和考试涉及的案例教学或案例分析可能要动用更加全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在上述的区间之外,但此类延伸也将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

技能提升和获得证书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

(二)实验设计

为了评估在管理技能开发课程的基础上,引进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的核心知识点,然后通过管理技能开发课程教学实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并掌握实用的管理技能与考证双重目的的可能性,设计实验如下:

1.实验分组

参照组甲:由A教师以公选课的方式开设《管理技能开发》课程,选用徐世勇、刘旭刚编写的《管理技能开发》的教材,32课时。甲实验组A教师仅以《管理技能开发》的教材为基础进行讲授。

实验组乙:由B教师以公选课的方式开设《管理技能开发》课程,选用徐世勇、刘旭刚编写的《管理技能开发》的教材,32课时。乙实验组B教师在《管理技能开发》的教材之外,以天向互动教育中心翻译引进的《个人与团队(第二版)》为依据,选取20个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讲授。

考虑到教师授课水平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项目组在设计实验时,第二学期的实验设计做了改变,即其他指标不变,在第二学期中,参照组甲和实验组乙由同一教师讲授。

2.实验评估

两个实验组的学生,以参加“基础级个人与团队管理”的认证考试为课程考核的方式。在成绩公布后,分析两本组的考核情况,做出分析评估。

如果各项指标或者多项指标,实验组都优于参照组,则说明了在管理技能开发课程的基础上,引进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的核心知识点,然后通过管理技能开发课程教学实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并掌握实用的管理技能与考证双重目的的可行性;否则,说明其不可行。

(三)结论

实验进行了两个学期,获得了两组数据,相关情况如下:

第一学期数据:A教师讲授的参照组甲和B教师讲授的实验组乙各45人。

第二学期数据:参照组甲和实验组乙各60人,都由B教师讲授。

第一组的实验数据表明,在两位不同的教师讲授的情况下,实验组的各项指标或者多项指标都优于参照组,通过率两个组相差了一倍。考虑到师资因素设计的第二次实验数据表明,实验组的各项指标或者多项指标都优于参照组,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这说明在管理技能开发课程的基础上,引进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的核心知识点,然后通过管理技能开发课程教学实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并掌握实用的管理技能与考证双重目的的可行性。

五、经验与总结

(一)弱弱结合,任重道远

管理技能开发是我们新开设的一门课。开设的初衷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传统的课程如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在内容上侧重于知识和原理部分,但管理技能部分较为单薄。解决之道可以是继续开设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课程,但在教学内容上侧重选择技能部分传授,也可以对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进行改造,专设关于管理技能方面的课程,如管理技能开发课程。后者是我们参照国内部分高校和国外高校教学实践“拿来”的。这其中自然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和试验,准备不足,经验不够也是预料之中的。或许也可以这样认为,我们开设的这门课不太成熟,教学实践中问题较多。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从2002年始引进、改装、出台,至今有十余载,但考试认证制度和过程也在完善之中,也略显幼稚,社会认可程度不高。所以课程管理技能开发与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可能相互“提携”的机会比较小,更可能的是借鉴整合形成新的影响力,预期效果是弱弱整合形成强势。可见,任务的艰巨性和失败的几率是同时并存,要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持续投入和较强的模糊耐受性。

(二)外部影响因素较难排除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有几个因素影响较大,较难排除。其一,教师不易证明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的权威和有用性。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本身社会认可程度尚待提升,其认证考试建设也在发展中,在课证联动衔接建设中,学生实用导向比较明显,比较关注证书的社会认可程度或关注其权威性(学生的逻辑是社会认可度高,权威性就高)。若证书能成为学生就业的一块敲门砖,帮助学生成功就业,学生就认为它“有用”。尽管这样判断比较急功近利,表面看还合乎常理,因此比较难以说服学生改变思维,说服他们考虑再多一点、再广一点、再远一点。其二,教师的流动性大,教学团队建设受较大影响,进而影响与教学团队相关的教学工作,如教学大纲设计的优化、教材建设、考试题库建设等。其三,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变化发展影响课程教学设计稳定性。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从引进、改造、推出和推广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同时也在变化之中。教学设计在以往的认证考试中寻找结合点和衔接吻合内容,这样的内容本身就在变化中,可能教学设计刚刚构建成型,认证考试已经有所调整。其四,认证考试组织过程较为冗长和不确定,从报名到考试到出成绩能按计划的时间表进行,但发证环节耗时较长,效率不高,使部分学生因此质疑考试的质量和权威。

(三)项目取考证之长补课程之短有小量成功

毋庸置疑,课程与考证衔接建设均有小量成功。首先,项目建设过程解决了课程教学目的性的问题,使学生在选课之初就明白他们是为考证准备的,与单纯选课要学分不一样。其二,解决了课程教学内容单薄、封闭、静止的问题。课程建设与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相连接,考试中吸取当前管理学最新的知识和技能都能通过设计的连接办法进行传导,向管理技能开发课程输送最新信息。其三,解决了部分学生“双证书”需求问题。在项目实施的高校中,部分学生获得“双证书”的渠道有限,机会有限。在完成课程获得学分的同时还能获取一个认证考试证书,哪怕证书“含金量”还不是很高,总体来说无坏处,有利益,何乐而不为?其四,教师教学团队(或可称为虚拟团队)初步建立。通过项目建设,课程管理技能开发教学团队业已建立,并形成交流互动、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尽管教师流动对教学团队有所冲击,但互联网等移动通讯技术使虚拟团队工作方式成为可能,因此团队工作并未受太大影响。其五,课程管理技能开发教材建设已有思路,即将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部分考点在课程现有的内容上(教学以徐世勇、刘旭刚的《管理技能开发》为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本教材的内容框定学习内容)体现出来,或将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考点有机融入教材中。当然这部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其六,通过课程学习和参与认证考试,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能满足实践工作需要的管理技能,这些技能可能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成功的基石。总之,项目建设强化了课程管理技能开发的建设,使之在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材建设方面有一定进步;项目建设还引进了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考试,使部分学生持有或将持有“双证书”;项目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工具,增加了就业竞争力。

(四)追求长效要持续投入

项目成果具有非人格性,一旦小有所成便物化依托单位的资本――人力资本。既然是人力资本就有继承性,并不一定说是谁的项目,并不一定因为是谁主持便改变其非人格的意义。项目建设的效果要保持或扩大效果,使课程管理技能开发成为项目依托单位一个优质课程,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建设,需要同行认可,继而接班和传承。一句话,要持续进行和追求长期效果,还需要持续投入。

六、结束语

一种新的探索,总是需要时间让社会认识到这种探索的价值。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发挥其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地方,要培养出能够快速职业化的毕业生,管理技能开发正是这样一种探索。这一课程有最实用和简洁的管理学的课程设计,不需要基础性的管理学知识,面向管理专业和非管理专业的学生,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实用的知识。如果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能够像其他资格考试一样,最终能够通过证书的方式体现出来,这对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但正如上文所述,课程和考证两者在社会上的认可性都较弱,这需要长效的持续的投入。而作为课程的承担者,教师应当有坚定的信念,能够坚持开设课程,全心全意上好课程,指导学生参与考证。我们应逐步扩大师资队伍,形成相应的师资团队,将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并逐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最终将课程设立为基础必修课程。同时,在逐步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好反馈调研,用调研数据支撑课程,进而向整个社会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KarennHolems,Corinne,Leech编著,天向互动教育中心译.个人与团队(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徐世勇,刘旭刚.管理技能开发[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

[3] 大卫・A.惠顿,金・S.卡梅伦.管理技能开发(第8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 叶平浩.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9).

[5]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B / OL]..

[6] 黄蓉生.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篇2

关键词:慕课;微课;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应用

一、慕课、微课的应用与发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校园、智慧高校、“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新技术革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期盼与要求。“教育的对象是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1]微型视频网络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半个多世纪以前,英美等西方国家教师就注意尝试使用主题明确、规模短小的微课授课方式,“60秒课程、一分钟演讲、一分钟微视频”等形式先后出现。国内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开始探讨微课,从概念厘定、微课设计模式一直到相关的微课、慕课设计理论研究,发展势头较为迅猛。[2]需要指出的是,微课是针对某个小的知识点或疑问点进行讲授,不是传统课堂的浓缩,不是完整课程的局部截取。慕课在2012年发展较快,被称为“慕课元年”。微课和慕课都有在线性、大规模性和开放性特征,差别在于微课比较短小,一般在10分钟以内,而慕课时间则可长可短。微课教学内容短小,每堂课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授课方式灵活便捷,趣味性强,是基于学生独立自主性学习基础上的个性化学习,是将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的短小而精悍的视频,能够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提升更为精准。微、短、小是微课的外部特征,自主个性高效学习是微课的内在本质。但微课也因为其碎片化的特质而阻碍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成为认知心理学家抨击的对象。

二、微课、慕课的课程设计理论支撑

长期以来,人们在教育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过度强调将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引入课堂,却偏偏把互联网拒于学校和课堂大门之外;过度强调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却忽视了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已发生质的变化这一重要事实。”[3]教学环境和对象的变化,增加了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应对各种教学情境。

1.“双主型”教学设计理论

客观主义教学理论和主观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相结合的“双主型”理论,既重视教师主导地位,又兼顾学生主体地位,采用任务驱动形式,在教师创设情境和讲解引导基础上,让学习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并对活动进行观察反思,最后习得知识并迁移应用。微课、慕课的课程特点就适宜于采用这种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因为它能贯穿微课设计整个过程,渗透每个操作环节和细节。知识信息凭借多种媒介免费共享,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占有者,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搜集信息和知识以及掌握的知识更新速度甚至比教师还要快和新,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再能轻易令学生信服,加之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面对海量的知识和开放的课堂,培养有思想、有智慧、有能力的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能更好解决教学问题。运用“双主型”理论思维,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操作优势,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实现“教学相长”。

2.体验学习圈理论

体验学习圈理论由美国大卫库伯教授最早提出,他认为,学习是基于体验的持续过程,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四个阶段,通过设计课前背景资料和习题以供思考,师生讨论或学生之间讨论,学习者深入思考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实现学习者的知识迁移这样一整套教学流程,为创设理想学习情境提供了指导与帮助。[4]课程设计方面,由于微课、慕课具有开放性,这就使其学习者是不确定和潜在的,要充分选取生活中的实例或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拉近学习者与微课、慕课的距离,树立“生活就是学习”的理念。内容方面,从素材、动画、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可视化设计,将问答式讲解和课堂启发性结合起来,要避免提供较多的辅材料,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和量度。

三、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

1.教师的理念与知识结构

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环境下一定要用全新的教学观念统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单纯地以“技术+教育”的思维,认为新的教学革新只是增添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学生搜集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便捷,这种只在形式上有新鲜感,而没有从教学本质改变上去启发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探索的方式是不合时宜的,这样的教学心态是不能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任何情况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共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比较贴近实际,能把复杂深奥的管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深受师生的喜爱。[5]比如,微信上有两个点击率较高的经典管理案例:“制度的力量”与“分粥的故事”。“制度的力量”主要是讲述18世纪末期,英国政府为了解决把犯罪的英国人统统发配到澳洲去,如何通过改变付费与监督方式来降低囚犯死亡率的故事,从最初的生命威胁、利益诱惑到最后的较低运输死亡率,都凸显出制度设计的魅力。这是一个制度规则的制定设计问题,不同的制度设计提高了效率,解决了社会问题,促进了社会进步。但从深处讲,这就涉及体制、机制的选择,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一个值得教学反思的课题。

2.学生的思维与接受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一共包括9种智能,它们不是相互融合,而是单独存在的,每个人之所以拥有独具特色的个人智能,就在于这9种智能是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组合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因此,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要着重于每一个学生独特优势潜能的发展,做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让每一个学生能凭借自身优势和挖掘自身潜能来实现个人价值,成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6]传统情况下,教师要花较多时间通过书籍、辅助教材和一些课件制作才能把一个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但在信息化背景下,当一个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分分钟就能把案例的历史背景、知识构成、解决方案、优劣分析及影响改进等用信息化手段给查询出来。对于教学而言,“浅入浅出为下品,浅入深入为中品,深入浅出为上品”,理想的教学状态是复杂理论简单化与知识传播的享受性。[7]因此,不要过低估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演能力,也不要过低估计学生知识获取和接收方式的能力。

四、结语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较快,人们较难抽出大块时间学习,碎片化的时间就需要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方式,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微课、慕课适应时展需要,既能进行互动交流,践行随时性学习和螺旋式发展的学习理念。作为教师而言,“互联网+”背景下,要积极运用慕课、微课教学工具,积极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交流墙等互动系统和先进理念技术,拓展课程和知识的广度、深度、参与度。同时,又不能简单局限受制于这种方式,为教学信息化而遗忘了教育教学本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只是手段,目的还是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高效学习以及深度学习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的培养。慕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在公共管理教学与实践中已经得以全面运用,这是由公共管理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首先,公共管理学科的讲授内容大多属于社会热点问题,以慕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助于深入社会话题传播正能量。其次,公共管理选题的课程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其盈利性较弱,所以公共管理学科要借助于慕课的学习平台获得顽强的生命力。[8]第三,慕课和微课有助于提升公共管理学科案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公共管理学科的关键环节,国内诸多高校都采用政务问政、案例模拟等教学手法。慕课和微课恰恰满足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同时,现代高等教育必须加大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投入,更多运用慕课、微课等方式传授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常识,这不仅有利于基本科学常识的普及,也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更推动着新的讲课、授课方式的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设计;对比;实验;课堂效率

第七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的课程专题讨论会上指出,各种课程改革中涌现的一个最恒定的趋向是“走向实验”,“我听见而我忘记,我看见而我记得,我亲手做而我理解”的格言经常被引用来说明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一节课40分钟,高一化学是一周三课时的国家标准,往往有探讨实验的课时,难于完成教学任务,面对新课程的教学,该如何去平衡实验、时间、课堂效率三者之间的矛盾呢?我经过摸索实践,设计课堂上多人对比实验操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不错,现在把我的多人对比实验法,举几例与大家分享,希望能“抛砖引玉”。

学习《必修1》第一章的“萃取”时,“萃取”知识在课本中只有三行半和一个四氯化碳萃取碘的实验,而“萃取”是高考的一个考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光凭老师用嘴去讲,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我就设计了多人对比实验,当学生了解萃取的含义后,我仔细讲解了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然后用表格展示四个对比实验和实验的步骤,第一个实验是四氯化碳与碘水的萃取;第二个实验是四氯化碳与溴水的萃取;第三个是苯与碘水的萃取;第四个是苯与溴水的萃取。我请三位学生上讲台,拿取与实验编号相同的分液漏斗,和老师同时展示对比实验操作,每个人面前的实验盒里已经放好了实验药品及仪器,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按实验步骤进行对比实验操作,我们四人所用仪器相同,操作步骤也相同,就是所取药品不一样,在操作时,老师边操作边讲解仪器的拿法和用法,我们操作完成后,让在座的同学点评我们四个人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实验现象,学生点评中出现的疑问,再由老师进行讲解。我们教师不要忽视学生的能力,通过这种对比演示实验,学生把有关中学萃取实验的问题都能很好地掌握,同时做了四个实验,动手的学生少了点,但便于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

学习《必修2》第一章关于碱金属元素的知识时,对于同主族元素金属活泼性变化规律,教材安排了钠、钾与水的反应,在前一天安排了学生进行预习,学生知道有实验,积极性很高,我讲到要做实验处,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因为该实验存在一定危险性,而是先提问该实验反应是否剧烈?有学生上网查过该实验,所以在回答问题时,能把实验中的现象、注意事项和操作程序都能叙述较全面,这次,我把预习较好的两位同学请上讲台,同时进行对比实验的操作,其他同学在以后的预习中,会更加仔细和用心了,当然预习好的同学做实验不一定动手能力就强,观察同学就有机会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观点。接着学习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时,我增加了对比实验,预习好的同学有机会操作钠、镁、铝与盐酸和水的反应,课堂上我叫6位同学同时进行实验,由于经过了高一上半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试管、滴管和酒精灯的使用,老师只需要稍做点拨,学生们能顺利完成,出现的小问题,在座的各位学生都会擦亮眼睛及时给予指正的。

学习《必修2》基本营养物质时,要学习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③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④还有糖类、油脂、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本节内容多、知识散、实验也多,而大纲要求是一课时完成,对于①②④学生在预习、实验的基础上,能顺利完成达标练习,只有③的水解反应是教学的难点,尤其是蔗糖的水解反应,涉及到催化剂、产物验证、验证前调节溶液的酸碱性等等,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对比实验,由三位同学协作完成。实验时三位同学分别取对应的标号试管,先由①号同学指令:“往试管中加入一滴管的蔗糖溶液”,三位同学同时操作;再由②号同学指令:“再往试管中加入3滴稀硫酸”,只有②号③号同学操作;此后三位同学都把试管放入老师正在石棉网上加热的沸水中,3分钟后,同时拿出试管;③号同学边叙述边操作:“往试管中加入2滴酚酞,溶液什么颜色?振荡,再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发生了什么反应?加到一滴氢氧化钠使溶液变红,振荡后红色不消失,为什么?”只有③号同学操作。①号同学再次指令:“

篇4

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新学期工作计划。以规范为前提,以创新为动力,以制度为根本,以管理为保证,以质量为生命,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围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育人目标,践行“求实、务实、踏实、扎实”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调动教师积极性,育人为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争创平安年级、文明年级、和谐年级,为临江高中的快速、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服务教师成长,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文明守纪,业务过硬,团结协作,学风浓厚,气氛和谐的教师队伍。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自尊自强、明礼诚信、遵规守纪、善于学习、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优秀高中生。 3.以人为本,科学规范,不断完善和创新年级组管理机制,努力营造一个环境优雅,规范有序,风气端正,品位高尚、协作竞争、和谐共进的年级组。

三、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德育创新与学生管理工作

1.统一思想,全员参与。以增强全年级所有老师管理学生的责任心为突破口,把学生“学会做人”放在首位,以爱施教,以严治生,指导学生走好高中生活每一步。班主任要勤跟班,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把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千方百计做好转化工作。每一位任课老师,要立德爱岗,发扬“敬业、爱生、奉献”的精神,在每一堂课、每一节自习、每一个地点,记住管理学生的责任和任务,认真组织教学,敢管学生、会管学生。 2.科学规范,从严要求。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加强遵规守纪、礼仪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完善和改进常规管理的要求、检查和评比,在评比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监督,促使每个班级处于友好竞争、充满活力的良性发展状态。 3.服务全体,教育到位。发挥模范生的表率作用,重视纪律差生教育管理工作。班主任建立自己的班级日志、学生档案,对屡次违纪学生耐心说服教育,做到“努力抓,反复抓,抓反复”,并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做到家校共管。重点关注,全面监督,使学生增加危机感、紧迫感,产生应有的压力,力争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 4.营造环境,完善制度。年级组统一部署,明确要求,班级搞好环境布置。班主任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和全班学生一起,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班级公约,激励和规范学生行为。确立班级奋斗目标,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为龙头,倡导“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和和谐的班级文化。 5.加强沟通,预防在前。优化值日安排,加强值日管理,做好值日信息反馈。每周日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通报信息,交流经验、剖析问题,寻求改进办法。重视做好预防教育工作。 6.争优创优,打造特色。在共同进步的前提下,鼓励班级与班级之间在常规管理、学习成绩、主题活动、运动会、班级布置、班级制度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超越,争优创优。提倡工作创新,打造鲜明特色,能争第一的要争第一,争不到第一的要创唯一。期待在管理和活动中多出现创意新、操作性强、效果好的形式与方法,年级组将进行交流与推广。

(二)教学管理工作

1.狠抓教学常规,细化过程管理。立足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求课堂教学既瞄准高考、夯实基础,又要从高从严,规范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创建优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一些好的学法和技巧,每节课后均要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做到“精选题、快反馈、强矫正、勤反思”,将知识与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要提高自习课的效率,体现班主任和值日老师的价值。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加强学法指导,“看起点,比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提高。 2.发挥团队优势,加强集体备课。各备课组长协调好各组成员的教学过程,集思广益,优势互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单元的重要环节,如重点、难点、考点、能力点、专题训练,统一进度,保证年级教学一盘棋,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认真开展各备课组的集体研讨会,确定每次备课的策划者和主备者,备课组根据本组学生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备课,在备课组教案相同的情况下,落实不同层次班级习题配置,落实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在备课中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以老带新;要适当增加单元测试的次数,独立地命题;要科学配题,体现层次,练习到位;要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要步调一致,及时督促,反馈到位。改进备课组考核方式,每学期每个教师必须上一堂公开课,未上过高三的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课,每学期不少于20节,年级组将定期进行检查和登记。 3.着眼小高考,力争实现预期目标。结合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工作组要求全体师生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凝神聚力狠抓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迎考工作。学期初召开学生大会进行动员,自第一周开始就进行必修学科的模拟考试,单人单座,严格规范,摸清人头,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确定工作重点及努力方向,力争实现预期目标。重点关注两个艺术班的学生学习动向,及时调控。在搞好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迎考的同时,也加强语数外及选修学科的学习。 4.加强学法指导,强化学风建设。指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有效果地学习,发展性地学习,在各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以强化教学管理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规范走向习惯,从被动转为主动,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动力,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勤奋学习的引导教育和不良学风的纠正教育,在班级、年级内形成优良的学习氛围。 5.加强相关信息的采集、研究和应用。每周日晚自习第二节开一次班主任例会,每两周召开一次备课组长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全体教师会,从理念上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对教学监控、考试监控、教学过程、教学反馈、教学资料、班级管理等提出具体要求,使本学期教学工作能有序、高效地进行。 6.建立家校联系,介绍年级工作思路,并对家长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的有关问题。 7.切实加强和规范艺体生的管理和专业辅导工作。 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加强其它方面工作:

篇5

一、关于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的问题;

二、关于学校成立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以及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的有关问题;

三、三是关于市县电大评估和指标体系的把握、理解问题;

四、关于课程注册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的问题;

双向视频系统建设从5月17日开会,整个系统共同运作到现在,历时5个月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至9月25日正式试播时日止,已有10所市级电大和5所县级电大、一个教学部与省校实现了双向视频和多媒体系统的连接,至上周铁岭和盘锦电大也已实现了连接;现已播出门课程,直播课时,共录制了课时。

存在的问题:一是根据省校提出的要求,"将建设双向视频教学系统作为市级电大参加开放教育试点的必要条件之一,县级电大本科试点,原则上没有双向视频教学系统的单位不能进行本科试点。本科试点专业开设2个以上、在校生规模超过100人的,必须上双向视频多媒体教学系统;专科试点单位,在校生超过300人,开设专业2个以上的,也必须具有双向视频教学系统;专本科在校生规模超过300人的也须上双向视频多媒体教学系统",目前还有本溪县、宽甸、黑山、北宁、营口直属、盖县、鲅鱼圈、兴城、绥中、清河、辽中、新民、彰武、成教、全城、教益、文学院以及辽油和水利厅电大没有实现双向视频系统或多媒体系统的连接;二是已经连接的单位有的没有进行很好的实时接受和使用。

要求和措施:1、凡应建而未建的单位,要求从现在开始至11月中旬,完成双向视频系统或多媒体系统的建设工作,特殊情况不能在此期间完成的,要提交报告经省校同意后可拖延,否则将暂停20__年春季本科招生;2、省校将向已经建设双向视频系统或多媒体系统的单位免费提供课程教学光盘,包括流媒体课件光盘和VOD光盘,以解决媒体资源建设和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问题;未建双向视频系统或多媒体系统的单位,将实现有偿配置;3、为了解决市县电大出口带宽和目前双向视频系统或多媒体系统租用线路费用较高的问题,省校正在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论证;4、采取措施解决学生从公网浏览网上课程的问题,以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与服务;5各市要组织好学生和教师的实时接收,省校将采取措施对各市县电大的实时接收情况进行管理。

五、关于学校成立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以及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的有关问题;

试点工作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改革、管理模式改革、教学现代化设施手段、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教学支持与服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和科研。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果:试点工作提升了教学现代化水平;加快了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远程教育的科学研究。但是也确实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其中网上和多种媒体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以及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是影响试点深入进行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一是看能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二是否依托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支持服务;三是否有建全的远程教学的管理和监控评价措施;四是否坚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实现了在学习对象、学习资源、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开放。我们不仅要有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与服务的理念,而且在机构设置以及教学组织上应该实现这方面的工作。目前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各种形式的支持与服务仍然是我们试点工作的瓶颈。必须下决心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省校在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和整改方案中,班子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成立学习支持服务中心,统筹全省电大系统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学习支持服务中心暂定6人,由教务处副处长周志忠负责中心的工作,人员由教学处的姜莉、直属分校的袁天柱、教务处的侯英函、教育技术中心的钱玉环组成。中心的职责如下:

1、负责统设课程教学资源的订购、复制、提供、使用及管理;

2、负责制定省管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并组织建设、传输发行、推广使用及管理;

3、负责全省下学期开设课程一览表的制作、下发,并指导各试点单位正确使用;

4、负责电大在线平台教学资源的组织、管理、使用、检查等;

5、负责网上交互教学活动的管理、相关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使用及推广;

6、负责接受学生咨询、投诉及各种教学管理服务性信息的反馈;

7、制定与支持服务相关的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

8、指导、检查各试点单位开展学习支持服务工作;

9、负责直接面向学生的支持服务性工作;

10、负责东北地区媒体资源协作会的相关工作。

学习支持服务中心成立后,马上要开展的工作:1、清查所有开放教育课程的资源,包括文字、多媒体和网上资源,包括省校和试点分校及教学点,按试点和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组织各级电大进行配置;2、为各级试点单位复制、配置双向视频课程资源;3、筹建学习支持服务中心的网页或网站;4、组织全系统解决开放教育学生的实名注册率的问题;5、组织开展第二届网页和媒体资源大赛;6、制定并下达下学期开放教育、成人、高职开课一览表;7、组织系统如实统计文字教材到位率;8、筹备第二次东北地区媒体资源协作会;9、推进省管课资源建设的进展。请各市电大支持省校学习支持服务中心的工作,并积极组织本单位开展学习支持服务工作。

三、关于市县电大评估和指标体系的把握、理解问题;

与中期评估相比的变化:1、中期评估的落脚点是变化,总结性评估的

落脚点则是发展,因此我们要把各项工作做实,有利于发展的模式要积极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发展的经验要要认真总结和提炼,有利于发展的创新要努力地去探索和突破;2、这次评估的性质是总结性、验收性,因此与中期评估相比39个观测点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关键词是"应用、效果、经验、质量、特色、创新、模型",因此在评估中,我们的关注点要放在指标和标准的要素上,也就是管理学的"封闭点"上,要深刻理解指标体系的内涵要求,对照标准,查缺补漏,尤其是刚性指标,我们要做大量的分析、整改、总结、提升的工作;3、与中期评估相比,这次评估更注重办学能力的变化和增强、教学质量的保证提高,不仅是看硬件设施是否齐全,而是看这些设备在教学管理上的实际运用,不仅是看教学资源能否达到数量的要求,还要看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实际运用的效果,不仅要看教学模式是否改革了,而且还要看新的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看有没有实践基地和实践活动,而是要看这些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什么效果、试验报告、论文的质量是否确有提高,不仅是看你招了多少、毕业多少学生,而是要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等。

组织形式:各省教育厅局组织专家对省以下的分校教学点进行评估,教育部在评估中央电大的时候要抽查一些省级电大;中央电大对省级电大评估时,也要抽查分校教学点的情况。省教育厅在8月24日到江西参加会议,初步定于05年3-5月对分校和教学点进行评估

方式:实地考察、专项检查相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有面对面的,也有网上的。专家先在网上看情况,然后在组织实地考察。由下而上,先评教学点、然后省电大,最后中央电大。拟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沈阳电大和省电大的教学点进行评估,大连电大自行组织。

时间紧、任务重,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从省电大来讲,学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评估工作,我们成立了督评办和学习支持服务中心,调整了教学处和教务处的工作职能,开通了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开了几次评估工作会,成立了评估专家组,认真作了指标体系的分解,任务分层次落实到校长、部门和人员。省校的整改意见已经形成了文件,党委书记座谈会上已发给大家,供大家学习参考。认真学习教高厅20__{20号}文件。首先是学校领导班子好好学习学习。学习的目的是要统一思想认识,学习是前提,弄清楚这次评估的任务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考核的重点是什么;认真制定总结性评估实施方案和整改方案。省校已经制订了工作实施方案和整改方案,各部门正在按方案进行整改。

对照薄弱环节,切实整改:抓住中期评估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结合总结评估的核心指标、重点指标,从薄弱环节进行整改,我省电大试点工作应该说是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确实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比如说定位问题、队伍问题、教学模式问题、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支持服务问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监控问题、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问题、素质教育问题等等。

关于评估指标和标准内涵有关的说明:

关于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评估一、二级指标:一级指标:Ⅰ-1指导思想;Ⅰ-2教学点建设与运行;Ⅰ-3队伍建设;Ⅰ-4教学设施的完善与使用;Ⅰ-5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建设;Ⅰ-6教学改革;Ⅰ-7教学管理模式改革;Ⅰ-8教育教学效果。二级指标:Ⅱ-1试点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Ⅱ-2深化试点的改革思路;Ⅱ-3教学点的设置;Ⅱ-4教学点的运行;Ⅱ-5人员配置与结构;Ⅱ-6队伍建设规划与实施;Ⅱ-7教学设施的建设与功能完善;Ⅱ-8教学设施的使用和效果;Ⅱ-9多种媒体资源的配置与建设;Ⅱ-10教学资源的应用;Ⅱ-11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及成果;Ⅱ-12实践教学;Ⅱ-13素质教育;Ⅱ-14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及成果;Ⅱ-15教学过程质量保证;Ⅱ-16教学支持服务;Ⅱ-17教学质量;Ⅱ-18毕业生与社会的评价

指标体系总体介绍:设定8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其中有8个核心指标);39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有不同的权重,给出相应的评估标准。结论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标准只给出合格和优秀两个等级的标准。优秀标准是在满足合格标准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市及以下电大只有合格和不合格2个等级。

从标准的设定来说,既设置了基本要求,同时更强调各地的特色和创新;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测评方式;合格标准是试点项目的基本要求,不分地域条件,按统一的合格标准衡量

Ⅰ1.指导思想

Ⅱ-1.试点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

1.定位与特色:

办学思想明确,主要看是不是坚持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方向,坚持了四个面向(面向地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坚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一是看能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二是否依托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支持服务;三是否有建全的远程教学的管理和监控评价措施;四是否坚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实现了在学习对象、学习资源、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开放办学。

发展目标和规划:要求在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求有翔实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有适应当地需求和条件的五年或十年学校发展的规划。同时要有近一两年改革发展的可行的措施、步骤,而且发挥电大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2、试点地位

主要是看在诸多办学形式中,试点工作是否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试点教学的条件、投入是否得到保证,并根据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学校整体规模和结构是否合理,试点所开的专业和招生规模与学校的人员、设施条件是否相适应,教学质量是否能能保证。

Ⅱ-2.深化试点的思路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改革思路和措施要适应远程教育的特点、遵循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规律,如:学生主要基于媒体资源学习、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信息交互环境、加强学习过程的支助服务以及办学系统对各个教学环节协调一致的管理与监控等;尤其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建设和综合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对教与学的持服服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革管理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监控,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要有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同时还要看是否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的实践模型:主要依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思想、理论和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资源,结合本地特点创设出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学习方式,通过办学系统对学习过程提供有效地支持服务和管理,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就应当是适合本地的实践模型。

4.试点的经验与课题研究成果及其应用

承担的课题研究项目75通过 主管项目单位的验收,并有专家组审定通过意见书。获奖项目是指省部级及以上或在全国电大系统评审和评奖中获奖。

试点经验和研究成果指导试点工作,并加以应用:成果具有指导意义,并在校内、省内或全国电大试点中学习应用,推动了校内、省内其它教育形式的改革。

5.坚持、维护和发展系统办学

贯彻教育部的要求,履行试点协议,维护系统的完整性和试点的一致性,严格执行试点教学与管理各项规定,无违反试点要求的现象。

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本地教育资源整合中,配合主管部门积极提出加强系统建设意见,有相应的措施保证本地区各级试点单位认真进行试点。并校单位应保证试点作为该单位的重点工作,应增加参与试点的人员数量和设施条件。

Ⅰ2.教学点的建设

Ⅱ-3.教学点的设置

6.试点分校与教学点的设置及其建设

试点教学点履行审批手续,无未经批准的教学点,无点外点。

要求从思想观念、教学设施、教学和管理人员情况、管理手段等基本条件符合了申报手续,经中央电大审批同意,试点教学点的教学设施和条件随着所开专业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有相应的增加,师生比达到评估标准规定的要求。

7.考点设置

考点设置符合中央电大规定,原则上设在县级以上城市,1个县级城市只许设立1个考点,1个地市级城市原则上也只能设立1个考点。省级电大所在的城市原则上只许设最多不超过3个考点。本科考点原则上只设在地市级以上的城市。各市考点内按标准考场设置符合标准,符合中央电大有关规定要求。

考点设置要经中央电大复审、备案,考点和省级电大要建立考点设置和管理的专卷档案。考点机构健全、设施完备,有较好的网考和监控设备。

8.教学点与考点的管理

重视对教学点的管理、指导和服务,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相关的管理文件要齐备,定期检查、研究和解决试点教学点管理和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定期组织教学点管理人员培训,教学点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到位,对基层教学人员、学生的服务到位。

考点要求考试无失密现象。及时、妥善处理考风考纪方面出现的问题。

Ⅰ3.队伍建设

Ⅱ-5.人员配置与结构

9.教师配置与结构

分校、教学点配有专职教师1人;试点分校每个专业配有专业责任教师,每门课程配有课程责任教师,对教学点没提这个要求。所谓责任教师不是辅导老师。这个专业责任教师应该熟悉这个专业,课程责任教师应该了解这个课程。

10.辅导教师配置

辅导教师含专职和兼职教师,生师比计算时,须按(1:23)减去从事普专班和高职班教学的教师数。

11.管理、技术和研究人员配置:满足试点需要,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Ⅱ-6.队伍建设规划与实施

12.规划制定与实施效果

①制定了4支队伍建设规划。这四支队伍近期从事试点教学、教学管理、信息技术及科研的4支队伍的增补计划以及近两年来的落实情况。

②取得初步效果,适应试点需要。

13.兼职教师聘任、培训与考核。

制定有管理办法,按要求聘任、建档、培训与考核,1/3相对稳定。相对稳定即这个教师担任电大教学三个学期以上。

Ⅰ4.远程教育教学设施的完善与使用

Ⅱ-7.教学设施的建设与功能完善

14.教学设施配备与功能完善

各试点单位教学设施的建设与配备符合试点要求;各项设施,尤其是网络平台的功能要完善;。

15.广域网、地域网的建设以及平台功能的完善

试点分校和教学点有中央电大要求的教学及管理平台,及时跟踪功升级,能及时、完整的提供信息资源,保证教学与管理需要;年底完成县级电大教学平台的配置。

16.教学设施的使用与效果

有使用的制度措施,提供教学、管理、技术服务,运行良好。学生网上学习时间:如果每位老师在积极组织网上交互活动教学的话,实际上很容易记录到学生上网的情况,因为网络是可以记录的。现在中央电大已经设计完成了监测系统,对每个教学点的每个学生都可以远程记录。可以自动了解学生的上网情况。电大要把这个教学跟踪、教学情况的检测抓紧,有利于网上教学的指导,更有利于网上教学的改革。实现100的学生实名注册率,特别是本科学生实名注册率。

Ⅰ5.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建设

Ⅱ-7.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建设

17.统设必修资源配置与到位率

统设必修课程教学资源:印刷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含光盘)、IP课件、网络课程及课件等。这个基本资源各教学点以上的市点单位都应当配备。一是要求配备率,二是要求及时到位率:指开学第一周学生能够拿到教学资源的统设必修课程门数与当学期全部开出的统设必修课程门数之比。

18.统设必修课动态信息资源:

网上动态教学信息和资源包括教学文件、安排及有关通知、教学辅导及答疑、综合练习、网上直播课及考试辅导等。配套的网上教学资源:是指试点专业统设必修课程在已有中央电大网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为满足本地区教学需要由学校自建设的各种网上教学资源。

19.选修课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建设

①选修课资源建设规划和实施措施;②已开选修课程中,两种以上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的课程占90%以上。已开的选修课程:已经被学生选学,已经或正在开展教学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主要是指经过教学设计的印刷教材(含辅助教材)、音像教材(含光盘)、IP课件(应覆盖本课程主要知识点)、网络课程及多媒体课件等。

20.图书资源的配置与建设

①学校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提供与试点专业相关的电子图书5千种以上,全文期刊1千种以上。数字化图书馆:通过网络在微机上可能实现查询、浏览、阅读多项功能的全文电子图书,同时要求有相应的期刊,要求图书紧密结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些是教材,也有些是参考的论文等都可。②学校能向教学点提供共享省级电大多种媒体的图书、资料和文献。提倡通过网络让基层的教学点的学生看到这些资料和图书。特别是随着毕业环节到来,学生要查阅资料,希望省级电大提供。

Ⅱ-3.教学资源的应用

21.应用措施与实施情况:①学校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度和措施可行,对教师应用进行培训和检查。②辅导教师都能使用,应用方案完整,对学生有指导。对教师开展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制度规定、培训计划和具体的培训记录,并有教师使用情况的检查措施和记录。③学生能自主选择应用,能应用网上动态信息和资源。学校为学生自主选择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创 造了条件,提供有方便学生的多种措施,并有学生应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学习的情况记录和反馈意见。

Ⅰ6.教学模式改革

Ⅱ-11.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成果

22.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①所谓形成的改革思路清晰,是要结合本地情况,形成具有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媒体特点、当地特点等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创新思想;切实可行的实施改革的措施包括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模型和思路,有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规划、进度和措施;学校制订的实施性教学文件体现改革的思路,要有要求、可操作和明确的工作程序。②文件齐备,同时有检查制度,有实施过程的记录、小结和分析,有对应的研究活动。

23.改革的成果

1)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交互活动,形成了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课程教学模式可以用功能模块和过程流程连接,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框架,并有对各种模块的定义或描述。形成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远程辅导为辅助,基于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学习和开展多种形式网上交互学习的方式。有一批示范性的整专业或一类课程有指导意义的典型经验,支撑本地的教学模式。

24.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成效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指导学生自主选课、安排学习计划、学习时间;积极组织网上学习活动,能有计划、有指导地开展小组学习,并有记录和总结。有教师组织教学的教案,总结学生在学习能力、协作学习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示范性经验。

Ⅱ-12.实践教学

25.设计与要求;26.实施条件;27.实施效果:各试点单位按按规定完成全部实践教学,按时开出率在70以上。组织落实、操作规范、报告齐全、评阅认真,学生能力有提高

Ⅱ-13.素质教育

28.总体思路与实施效果

学校根据远程开放教育及其学生特点,结合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形成了加强素质教育总体思路,并有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要求的实施办法和具体措施。对学生素质教育提出总体思路,针对学生特点,在知识、能力培养基础上,进行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教育;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的实施中。学校积极培育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校风、学风建设,开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取得了成效。注重校园文化,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提供以人为本学习支持服务的条件,创造利于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例如,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和刻苦学习的学风,加强诚信、社会公德和公民意识,培养尊师、爱校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团结协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学校初步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学校文化,学生在思想、心理、文化、能力等方面,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有示范性经验和典型事例。有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和开展素质教育的示范性经验、典型实例,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心理素质、文化基础、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提高。

Ⅰ-7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Ⅱ-14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成果

29.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①教学管理模式:目前研究部门对试点教学管理模式可概述为:基于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教育教学规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应个别化自主学习方式的具有现代化和网络化特征,基于多级的系统管理及运行,保证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的资源建设、整合与共享、提供多功能学习支持服务、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的教学管理模式。

①所谓思路清晰:认识到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办学质量的保证。从教学管理模式的主要要素,如:教学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保障、教学条件保障等几方面,开展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改革的具体措施,具体的实施方案,而且要有实施效果。

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遵循远程教育的特点、规律,在完整性、统一性、规范性及特色方面作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

30.管理模式改革的成果

①初步形成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点、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得到实施

②有效地使用中央电大教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准确,更新和反馈及时。真正实现招生计划、学籍注册与管理、毕业审核、考场编排、成绩登录、年报年检、公文传递等各个环节运转使用正常。而且还要有反馈,使得真正有利于试点工作。

Ⅱ-15.教学过程的质量保证

31.教学过程的监控

①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素包括:课程设计与建设;教师基本素质;教学设施条件;教学过程管理;考核内容和方式;监督运行机制;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

32.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执行

中央电大以校发文形式,对教材、网络、资源、学籍、考试、教学点、招生、教学过程、实践环节、毕业环节、教学检查与评估等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文件。各级试点电大制定的实施性教学及教学管理文件,它是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依据。试点教学过程实际就是依据这些文件、制度,组织开展教学及教学管理的过程。电大系统教学质量的标准对各级是同一的,各种教学要求和基本办学条件是统一的。要保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防止执行过程中的失真和衰减。

33.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管理

①形成性考核管理:形成性考核不仅仅是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情况,还应综合反映学生参加网上学习、面授辅导、专题讨论、学习小组讨论、教学实践活动等多方面的学习情况。形成性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形成性考核各个环节的完成情况的档案记录必须完整、真实、有据可查。

②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无明显异常,能反映教学的实际状况,有考核结果分析:全省试点本科或专科形成性考核及格率不高出全国平均及格率5个百分点,终结性考试及格率不高出全国平均及格率10个百分点。

Ⅱ-16教学支持服务

34.支持服务的研究、思路与制度

①教学支持服务的思路明确:对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应当加强:从事远程教育所需的基本教学条件具备,开展远程教育的教学研讨、技术服务、教学服务、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满足开展试点教学的要求。对学生的支持服务包含学习支持服务和非学习支持服务:其中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括:资源提供、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学习方法思路的指导和帮助、教学管理咨询指导、学籍查询、成绩查询、教学安排表、学科咨询服务、答疑等,非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括:主动关怀、心理咨询、教学设施和媒体使用的指导等。学校从对教师的支持服务和对学生的支持服务两方面都有明确地思路和措施,并有针对性地对现存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改善。

②建立了相关制度,有措施、有检查,针对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了改进

35.教学支持服务的开展与效果

①引导试点人员提高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条件和服务,达到学生满意的效果

②为教师提供备课、教研、学术交流、制作资源的条件和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只有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质量才能提高。

Ⅰ-8教育教学效果

Ⅱ-17教学质量

36.课程的教学效 果

①多数学生"三基"达到基本要求,考试抽查和网院统一考试成绩正常

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抽查和试点高校基础课统考成绩正常。三基课程考试成绩50以上的学生及格;抽查考试与本省平均成绩不超过10个百分点;全国统考课程与全国远程教育学校平均成绩不超过10个百分点。

②多数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技能,自学能力有提高,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

要求学生能否达到50以上学生学会基于网络的自学;能否通过作业或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自学能力有明显提高。

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上网和计算机使用技能,能熟练地从网上获取信息和资源。评估组将实地测验,检查是否50以上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能。毕业生在计算机应用和外语水平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的获取率相对较高。

37.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①论文(设计)的选题、指导、答辩和考核等实施过程按有关规定执行

②多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恰当、质量达到基本要求,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Ⅱ-18.毕业生与社会的评价

3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好的和较好的占多数,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参考毕业生追踪调查结果,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否适应工作需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好的和较好占50以上。多数试点分校和教学点毕业生反映较好。50以上毕业生总体评价反映意见好和较好。

39.毕业生对教学的评价

将所有的指标简单的做了汇报,也是供大家参考的意见,希望多听听大家的意见,整个评估过程中还有针对相应的指标,还要参考上级电大制订的相应文件进行。希望各级电大在已取得的试点经验基础上,深化改革、有所创新,以丰硕、优异的试点成果迎接总结性评估,为我省远程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6

“案例教学”早在1870年应用于法律教育中,到20世纪70年代,普遍运用于普通教育学中。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功运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为世人瞩目。地理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是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它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革为前提,以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为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它重在培养学生有效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一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主观试题的命题形式及反映的命题意图来看,都强调案例分析,体现了“原理加案例”或“理论加案例”的特点,即要求学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运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众所周知,一个考点在高考中的出现往往有一定的区域或事例作为载体,虽不可能猜到高考会考哪些地区发生的事情,但可以通对某些区域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了解相似其它地区的情况,这样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应重视案例教学,用案例来支持、印证地理原理,加深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通过案例来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以“自然灾害―西南干旱”专题复习为例

1.案例编写及展示

自然灾害是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之一,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涉及到的题目较多。笔者根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及学生基础的分析确立一个主线,即“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治的主要途径”。然后结合最近国内发生的关于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利用网络收集西南地区景观图片和文字资料将其设计成案例。

案例1:我国西南干旱(图略)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导致云、贵、川部分地区,特别是云南省土壤缺墒加剧,作物生长受到影响,塘库蓄水大幅减少,人畜饮水出现困难,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目前,旱灾已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区)受灾人口6 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 807.1万人,饮水困难牲畜1 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案例展示实际上即情境的创设,除通过印发地理文字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等展示案例材料。良好的展示方式可以引发学生阅读案例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快速进入案例的学习情境中,为后面的分析与探讨做好准备。本案例教学中笔者将文字资料印发给学生,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西南干旱的典型图片,如黄果树瀑布今夕比较图、干旱的土地及牛车拉水的图片等,并配合恰当的文字说明及音乐创设案例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直观感受自然灾害(西南干旱)产生的影响等。

2.提出问题及思考

在学生“进入”案例情境后,教师应及时设疑问难就案例进行提问,这是用好案例的关键所在。西南干旱发生的背景、地点、产生的危害等都有可能作为考试出现的材料,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高考命题组教师,请结合西南地区地理特征,以西南干旱为背景设计1~2个问题。最终学生设计的问题基本集中在有关干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笔者又提供给学生西南旱区主要城市2009年与常年的降水量及温度比较统计表及2010年2月西南气象干旱情况分布图,结合学生的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题目。

(1)结合材料,分析此次西南干旱的分布特点及其危害。

(2)结合材料,简述此次广西、云南等地旱情严重的自然原因。

(3)简述云南常年冬季干旱多发而贵阳不会的自然原因?

(4)专家指出,西南地区旱灾的加剧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不少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发展造纸业,大面积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等经济作物。试简要分析这两方面经济行为导致旱灾加剧的主要原因。

(5)试简述缓解西南地区严重旱情的可行措施。

这种通过结合案例设计一系列与主题相关问题,能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交替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及研讨

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在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思考,并获得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基本见解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学生小组的建立一般以前后桌4人为宜,各小组要选举一个小组长并做好记录。这是案例教学的主要过程,它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是以学生讨论为主,但教师也要以主持人的身份进入角色,以防止学生讨论偏离主题,并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组织调控,努力创设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同时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模型,建立解题的思维模式,使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形成解题能力。本案例讨论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案例入手,知道某种自然灾害肯定是发生在一定的区域中,因此题目往往与该地的区域特征相联系,使学生明白此类题目的分析要联系区域特征,即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等方面综合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及相关题目。

4.案例总结及归纳

在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①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总结学生发言是否积极、分析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等,并指出学生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②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地理知识或原理表达自己的看法,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研讨结论进行补充或提高性阐述,并要做到对案例所反映的一般性地理问题、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以及解决的一般性措施进行显性表达,开阔学生视野,从而使学生掌握对同一类问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如在本案例中的总结归纳是:今天通过西南干旱的学习了解了干旱的基本概况,在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灾害时,要确定在哪里,并要知道该区域的地理特征,为什么会发生(自然和人为),发生之后又有什么危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应该怎么办(措施)。

5.案例拓展及迁移

培养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因此有必要对案例进行拓展,这样能够避免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些内容与方法上的局限性,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等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方法的迁移。在学习完西南干旱后,出示另一案例。

案例2:中国干旱频次分布和中国涝渍灾害区分布图,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1)分析广东福建一带冬季干旱的原因。

(2)说明华北春旱及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篇7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08-04

市场营销学理论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学科。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医疗器械生产、销售的实际需要,市场营销学知识已逐渐渗透到医疗器械学科之中,形成一门专业性的市场营销分支学科,是一门内容涉及生物医学工程学、哲学、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它将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医疗器械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而出现的机会与优势而产生和发展,并且有着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医疗卫生行业、个人或家庭广泛的服务利用的需求,必将成为本世纪发展最快的管理学科之一。

一、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历史沿革

戚鹏等人认为,“教材建设工作在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内容、创新性的滞后,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相脱离,教材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对教材编写质量的监控”[1]。就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来讲,起步较晚,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从国外引进市场营销学编著、杂志和国外学者讲课的内容译稿。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更是黑洞,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高校只是近十年来的事,且并不多见.即使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没有教材,所用教材几乎都是教师自编,湖北科技学院与国内多数高校一样,采用自编自用教材。2011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医疗器械营销实务》十二五规划教材,供高职高专医疗器械类专业用,可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教材,它只为今后教材建设提供最初的式样和铺垫,也能为编著出版一部供医疗器械类专业使用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优质教材提供研究基础。

二、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架

(一)课程内容目标与体系设计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总体设计,在“管用、够用、实用”的整体设计指导思想和“边教学、边探索、边选材、边优化”的内容建设原则的影响下,探索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本着以营销理论为主干线,融洽医疗器械知识特点,在市场领域中形成专业性营销学分支学科,突出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目标、任务为中心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以医疗器械营销对象为载体而设计营销知识点,达到以点带面,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匹配、实践知识与岗位技术匹配、营销知识与管理能力匹配的关联性,并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营销知识、技能的要求,完善课程内容构建体系。

(二)课程性质定位与适用专业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探索,实质是课程性质的择向。作为非营销类专业或医疗器械类专业使用,在其使用策略选择方面,它针对不同学科或专业来说,可以是一专业基础课,也可以是一专业的主干课;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可以作为医疗器械营销或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可以成为选修课。当然,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作为新学科、新课程的面世,依内容体系的整体设计,其课程性质应定论为是一门具有系统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适应什么专业用?课程性质的定位已阐明,它主要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医疗器械制造与维修(维护)专业,药剂设备制造与维修(维护)专业、医学影像设备与管理专业、眼视光学专业使用;也可供医疗器械营销专业、药学营销专业及从事市场营销或销售管理人员参考。

(三)课程范畴教学要求与学时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属于管理学科范畴。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等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观念,培养学生应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知识解决企业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学时分配,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先修课程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经济学原理等课程,明确了这些课程,有了这些课程的知识,其营销学的学时配量也就有了基础和方向目标,一般要求是按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地位与实际需要而分配学时数,其课时量策划,医疗器械类本科专业必修课配量48学时,专科类专业以36学时为宜;如果作为本科专业选修课来开设,学时分配宜36学时为度;公共选修课就不用分专业,教学形式可多样化,分配18学时左右,当然这都是个商榷的课时量,仅是个参考的标准。

(四)课程内容体系的架构

四年多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以总结性概括出适合理工医类专业特点,体现出医疗器械行业开发生产、营销管理的思想方法,针对医疗器械类专业的差异,已将基本内容的精选与结构框架设计分为10个主体模块部分,并在每个模块后备用中英对照的关键词、模块思考题、典型案例与思考分析,以助知识认知、识记与保持,达到理解、掌握与应用知识、技能的目的。

1.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概述。(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营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阶段特征、内涵及其外延,市场营销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医疗器械营销的含义、内容,熟悉医疗器械营销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关系、医疗器械营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医疗器械营销学的意义。(2)教学内容:市场与市场营销概念,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市场营销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医疗器械营销的含义、内容与范围,医疗器械营销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关系,医疗器械营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环境。(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环境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环境和企业营销行为的关系、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掌握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主要构成,应用分析、评价市场机会与环境威胁的基本方法,分析企业面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所应采取的对策,熟练掌握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环境概念和特点,医疗器械市场宏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市场微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企业内外环境SWOT分析。

3.医疗器械市场购买行为分析。(1)目标与要求:了解消费者市场的含义、特点以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掌握消费者购买一般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学会运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分析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类型及其特征。了解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市场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市场营销组织的演变,掌握生产者购买决策的参与者,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和生产者购买决策过程的阶段特征,运用生产者、中间商和非营利组织的购买行为类型及其相关原理,分析中国组织市场购买行为的特殊性[2]。(2)教学内容:消费者市场的概述,医疗器械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及其购买决策过程,医疗器械组织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4.医疗器械市场调查与预测。(1)目标与要求:了解医疗器械市场信息对企业法的重要性,掌握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含义与构成,掌握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过程和方法、步骤;预测市场的需求,应用市场营销调研和预测结论为企业市场营销决策服务。(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现况调查与分析,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预测[3]。

5.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织、计划与控制。(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演变、组织形式及其对现在和将来的事务的具体安排职能,掌握营销计划内容与实施,市场占有率的主要指标及其意义,明确计划是企业进行营销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够协调营销活动,掌握面向对象的营销技术,加强营销管理,从而实现营销目标;掌握营销控制,面对现在和将来,开展营销质量监控,实施营销质量评估[4]。(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织,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计划,面向个人或家庭消费者、经销商、医疗卫生机构推销医疗器械实务,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控制。

6.医疗器械目标市场营销战略。(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战略各步骤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及其联系,理解市场细分的作用和依据,应用市场细分原理和市场定位方法,处理企业目标市场营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细分,医疗器械目标市场选择,医疗器械市场定位。

7.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合策略[5]。(1)目标与要求:了解产品的概念及其营销价值,掌握产品组合策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及其营销策略,学会应用新产品开发过程、新产品采用与扩散过程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决企业市场营销实践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解医疗器械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定价的一般定价方法和基本策略,学会应用价格变动的反应及价格调整原理,分析医疗器械行业的价格大战及其利弊得失;熟悉分销渠道和物流的含义及作用,掌握分销渠道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销渠道和物流管理,以及各类中间商的作用,并应用分销渠道理论来解决当前企业营销的现实问题。掌握促销的含义与作用,促销组合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促销方式的主要特点,理解广告的设计原则和人员推销的基本策略,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的主要活动方式,应用促销组合理论,分析中国企业促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2)教学内容: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内涵、构成、特点与作用,医疗器械产品策略,医疗器械定价策略,医疗器械分销策略,医疗器械促销策略。

8.医疗器械招投标与融资租赁[6]。(1)目标和要求:了解医疗器械招投标、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形式、特点及其流程,掌握合同签约与履约的法律责任。(2)教学内容:招标、投标及其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经营租赁、金融租赁与融资租赁,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医疗器械招投标的种类、范围与形式,医疗器械融资租赁方案设计与实施,合同签约与履约。

9.医疗器械市场国际营销。(1)目标与要求:了解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掌握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区别,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内容及其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选择国际目标市场的基本标准,揭示和分析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和基本营销策略。(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概述及其演进,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比较,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国际市场目标选择与进入方式、关税知识,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与组织形式,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市场营销问题与对策。

10.创新理念与特色营销。(1)目标与要求:了解关系营销理论知识,掌握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关系;掌握绿色产品市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服务营销的定义、分类,服务营销组合策略,了解网络营销特点,运用网络营销策略;了解体验营销特点,学会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体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了解文化营销内涵,掌握文化营销特征。(2)教学内容:关系营销的概述及其运作;绿色营销的内涵及其特征;服务营销营销概念、分类及其服务特征,服务营销组合与质量管理;网络营销特点与运行方式;文化营销内涵及其特征,文化营销层次与功能;医疗器械体验营销的产生与发展,体验营销特点营销策略;水平营销的概念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三、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近几年课程教学实践成效

几年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在满足教学需要中选材,在不断充实内容中优化知识体系。已在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必修课)和2010级、2011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选课)的教学中,通过课程试教、试改与内容精选的程序运行中,使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从理论教学上讲,仍采用课堂班级授课,辅导课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实践教学主要途径是每年参加一次区域性或省、市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5―6次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营销案例分析,也有平时的课堂案例短时讨论。

(二)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主要教学方法。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教学鉴于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教材,书市上典型营销案例也较少,教学参考也处于短缺状态,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适量结合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阅读有关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案例资料。讲授要求少而精,讲重点和难点,启发引导学生自学;也可运用医疗器械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式学习;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参与营销多种形式的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主用教学手段。采用讲授与自学结合,案例分析与讲堂讨论结合的方式。基本策略是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借助课堂讨论、计算机模拟、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营销知识应用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安排案例分析作业,给学生接触实际、运作分析的机会,达到实践操作的训练目的。

(三)课程考核目标与单科成绩计算法则

课程结业考核。实行试卷考核的传统模式,采用百分制计分。对于非营销学专业学生来讲,可以通过营销学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加深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系统性认知,体察其课程内容的整体概貌。但这方法有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基本概念、难以考量出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的缺陷。

考核成绩计算。采用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50%;医疗器械年展会和医疗器械营销案例分析是学生实践课考核的资料与标准,成绩占30%;平时上课考勤、课堂纪律等项占20%。综合计算单科结业成绩,满分100分。

(四)课程考核命题设计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开设的一门专选课、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考核试卷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层次、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结业水平,以《课程教学进度计划》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和目标层次要求编制。试卷分大题型,以各大题学时分布与该门课程教学中所占的学时数对应,各大题考分分布以考试内容所占全卷的总分分值,体现教学时数的短长,体现知识单元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性。全卷知识考点涵盖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体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并保证多数考生能够在规定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回答,其试题难易度、期望考试质量与实际命题目标测试要求相符合。

(五)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实证分析

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实证分析,其实证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是多方面的,本例见证于采用课程内容选择与内容结构体系调研,课程教学考核的质量分析等手段举证比较。

1.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系实证分析。调研对象与方法,以调研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必要性、学时数、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系设计问卷调查表。2011年7月以来,先后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回校面谈等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向毕业生和在校生共发放调研问卷46份,实际收集有效电子版、纸质版问卷共37份,无效卷3份,有效卷回收率约占80%。

调查结果。对医疗器械类专业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必要性回答,有19人认为很有必要开设,14人认为可以开设,4人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对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时的回答,23人认为开设36学为好,10人认为54学时合适,4人认为36学时多了;对近三年开设医疗设备营销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知识含量与内容结构安排的认知,24人认为内容管用、够用、实用,13人认为内容基本上管用、实用,内容缺少不够用。

实证分析一。从教学学时看,认为36学时多了的观点认为,医疗器械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医疗器械使用、维护与维修,做售后服务性技术工作,学点营销知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学;持36学时不够用的观点认为,医疗器械产业是关系人身安全与健康的“朝阳产业”发展迅猛,将会推动医疗器械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这个需求量就包括数量和质量,需要懂得医疗器械营销学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市场营销工作。最后的结论佐证了开设36学时比较合适,其点击36学时的人数也占多数(62%,23/37)。

实证分析二。从教学内容方面看,撇开认为内容基本管用、够用的观点而来讨论其认为内容不够用的说法。认为内容不够用是因为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较大的支柱产业,营销学涉及的学科知识面宽阔,只有足够学时、丰富知识内容才能构成知识内容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的连贯性、实用性,才能更好地融入特色营销、家庭医疗保健仪器营销,体验营销知识内容。

结论,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内容知识的宽度、深度及其结构体系的科学性,是个漫长的建设与优化过程。对已持有的不同学说,可能是当时的问卷调查表没有把本专科分类设计而形成的调查自身误差,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2.课程考核与考试质量实证分析[7]。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探索研究,以教学实践为手段,并在教学实践中选材,2010年以来,对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考核,用教学测量来举证分析。以2010级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医疗设备营销课程结业考核为例,考核资料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课程考试质量软件录入医疗设备营销课程结业考核分数,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及其成绩分析、质量分析数据。

考核结果,本专业共有35人参加考试,最高分92分, 最低分61分,平均分75.8分,标差8.37,偏差0.12,峰度2.18,区分度 0.23。

考试成绩分析,从成绩分数段分布频数看,高分或低分的学生数相差也不远,大约处于持平,频数曲线显示中间高、两边低状态,近似于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考试分数在均值75.8±8.37的范围内,考核结果与结论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系统掌握和理解程度。

考试质量分析,从试题总体上看,以偏度与峰度见证,偏度值为0.12,表明考试成绩的分配,属于正偏态,偏态程度属中下等。峰度值为2.18,本次考试成绩的分配曲线属于近似于正态曲线,为扁平而略带尖的顶峰度。再从区分度看,它是衡量、鉴别学生水平能力差异的指标,本次考试区分度值为 0.23,在区分范围 0.4~0.5之外的下限,表明考试质量没有较好地区分学生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戚鹏,邢鹏.高校教材建设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

校教育管理,2009,(4).

[2]蒋长顺,乔忠.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

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胡亚荣,金浩宇.把握企业需求提升医疗器械专业学生

就业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12,(18).

[4]王能河.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J].中国市场,2012,(5).

[5]吴锦.浅谈药店会员制创新营销策略研究[J].价值工

程,2012,(17).

[6]金兴,乔忠,王能河.医疗器械营销实务[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11:179-210.

篇8

[关键词] 发展性评价; 市场营销学; 考核方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5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098- 02

1 引 言

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受到了普遍关注,大量相关研究从课程体系内各课程的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高校市场营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对策。但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首先,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某一方面进行,缺乏一种整体性的分析,系统地把握高校市场营销学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其次,现有研究集中在从现状到对策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经验型研究,或者是解读文件、引经据典的思辨型研究,缺乏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找准问题根本,提出既有针对性、又有一定普遍性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市场营销学教学的问题,着力点应在于针对性和实效性,核心就是要抓住大学生的需要,并对其需要进行引导、满足和提升。本文选择了发展性评价这一切入点,即将评价贯穿于高校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之中,建立新的学生考核体系,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要求,提升教学质量。

2 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从评价的功能、目的和角度出发,针对市场营销学教学改进和促进学生知识获取而提出,重点在于发挥评价的改进和促进功能。对学生采用发展性评价,目的是融合教学与评价。教师运用发展性评价这一工具不断开展评价和反思,从而改进其教学手段和课程设计,最终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3个方面共同发展。

对市场营销学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评价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多元化。高校市场营销学课堂上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各地的学生受当地传统和文化的影响不同,因此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学习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异,只要这些差异对于学习市场营销知识没有影响,就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授课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每个课堂上的学生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在采用发展性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这样对发展性评价的采用才不会在一开始就受到学生的抵触。

(2) 课程、教学与评价的结合。采用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如果脱离课程和教学必然失去意义,发展性评价的基础和核心是突出评价与课程、教学的结合,强调三者间的相互推动和促进。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在课程和教学中蕴含评价,是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的必经之路。评价既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也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每一个环节。而通过评价所获取的信息,则是教学活动和课程设计调整的依据。课程、教学和评价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3) 评价方法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真实掌握程度,因此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充分地衡量学生的特点。在课程结束后的卷面考试对于学生的评价并不全面,一个科学的市场营销学考核体系还应包括学生在课程开始前、课程进行中对营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课程反馈的评价,不仅需要对知识的掌握进行测试,也需要对课程和授课教师进行测评。因此,在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发展性评价方法,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考核体系,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全方位评价。

(4) 评价过程动态化。实施发展性评价的目的绝不仅仅只是关注最终的结果,更关注的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馈和表现,期末考试成绩仅仅只能说明学生在某一时点上的表现,不能作为其在课程学习上的最终评价。要使用市场营销学全过程评价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应强调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授课中、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使评价的实施日常化。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流程,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5) 评价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正确实施发展性评价要求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双方才能在将发展性评价持续下去,师生双方在评价过程中应增加互动和理解,这样双方才能通过发展性评价获益,达到“共赢”。因此在设计市场营销学发展性评价考核体系时,既要考虑考核体系的科学性,也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接受程度。

3 考核体系创新

针对高校市场营销学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本文认为,现行的考核体系应做如下的改进。

3.1 由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转变为多次考核

市场营销学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学生平时上课学习,到期末阶段再集中复习考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卷面成绩,结合出勤情况综合给出最终成绩。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学生平时上课并不积极,课下也没有太多动力去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堂授课时只要涉及讲授过的知识,学生往往不知所措。而到了期末阶段,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于期末考试,只注重所谓的考点,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而死记硬背,忽略了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不仅复习量大,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只能是仅仅通过考试而已,死记硬背的知识往往在考过之后就被忘得一干二净。

因此,为缓解学生因复习量大而造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平时自主学习市场营销知识,系统掌握市场营销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本文认为教学和考试的融合是一条重要的路径。把考试融入平常教学的全过程中,降低期末考试在最后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不仅可刺激学生注重对课堂知识的消化,时常让自己保持在一个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最佳状态之中,而且因期末考试的比重下降,学生期末复习的压力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整个考核体系由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让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知识的有效时间由期末复习的1~2周变为贯穿于市场营销学授课始终,同时降低期末考试的压力也有利于消除学生作弊等投机行为。

平时的考核可以灵活设置,如案例分析报告、营销策划、名著读书心得、小测验、现场讲课等。在考核对象上,可以学生个人为主,也可以学生团队为主,学生不仅需要在考核中体现个体的特质,也要学会在团队中与他人协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学会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2 由学生被动考核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考核

现行的考核制度下,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并不对等,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教师给出的分数和评价,学生只能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懈怠的重要原因。教师在这样的制度下,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学生给出评价,由于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所给的评价往往也有很大程度的主观色彩和偏好,同时教师也没有太大的动力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课程。

根据“发展性评价”的理念,首先,学生可和教师共同商定发展目标,共同商定教学与考核的方式。这样可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全心投入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学习中来,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改善授课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提升授课的质量。其次,让学生担任考试的评判者。在平时,如案例分析报告、营销策划等以小组为单位的考核中,教师可在每组选择一名学生作为代表,与教师共同组成考核评委会,考核评委会对每个小组的报告都给出成绩,并且让每位学生代表对报告进行逐一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凸显,由于需要对他人报告进行点评,也考验了学生评价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对市场营销认识的加深。最后,增加学生自评环节。学生在每次考核后,对自己在考核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这不仅能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其主体地位的实现,对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加强。学生还可通过这样的自评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为自己今后就业的定位提供帮助。

3.3 由考核注重书本内容转变为关注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高校市场营销学的传统考核方式多以教材上的知识点为考核最终标准,教师所出的考试题目几乎全都围绕教材,每一年的试题与以前的版本相比也没有太多变化,所有的标准答案都源自教材。学生要想获得好成绩只要把教材背熟,特别是一些所谓的重点和考点,根本不用考虑市场营销知识的应用,市场营销学课堂上的学生大多认为学好市场营销学就必须死记硬背。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型管理学科,但这样的考核内容与其学科本质实在是相去甚远,在这样的考核导向下,学生自然无法真正领悟到市场营销学的精髓。

因此,考核内容的改变迫在眉睫,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考核不应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而应该加强学生对营销知识应用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考核。考核的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情况下,冲破课堂、教材的限制,主动去观察社会,观察企业,把握营销学科的前沿及其最新动态,让学生在思考和应用的过程中加深对营销知识的认识。应把对营销知识的应用能力、基于营销知识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运用营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运用已有知识与企业、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市场营销学的考核应该是开放式的,在考核中应加大主观试题的题量和分值,多设置辨析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甚至罗列一些当前的营销热点,让学生进行分析。考题尽量不设置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教师打分的依据是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点的提及数量。考核内容中还可考虑设置名著读书心得,考察学生对专业经典文献的认知情况。

4 总结与展望

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创新设计高校市场营销学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引导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阶段关注营销实践,积极应用营销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设计新的考核方式也可支持教师从多个维度,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授课质量。但是从发展性评价理念出发设计的新考核方式并不能解决高校市场营销学课堂上的所有问题,在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道路上并没有尽头,要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好,还需师生之间更多的配合与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红利. “过程式”考核在高职营销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运用[J]. 鸡西大学学报,2013,13(1):15-17.

[2] 刘川, 王仕尧, 张承德. 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研究, 1999(3):75-76.

[3] 于开莲. 发展性评价与相关评价概念辨析[J]. 当代教育论坛, 2007(3).

篇9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的教育风格就是倡导“愉快教育”.教师要使课堂教学充满乐趣,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热情,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取得这样的效果,不仅要求老师有广博的学识,还能够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将幽默作为课堂教学的调节剂,运用风趣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实例创造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其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课外兴趣活动中,让学生解答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头100个,脚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始终算不出结果,学生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每只鸡的两只脚和每只兔的4只脚在捣乱,如果兔和鸡的脚只数一样,那就好办了.于是,教师说,我们命令:“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师说:“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齐答,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100×2=200(只).师问:“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240-200=40(只).“这40只脚到哪里去了呢?”教师问.学生回答:“被兔子提起来了.”师又问:“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教师幽默的教学中,变得那么浅显,生动而有趣,犹如满天迷雾被太阳驱散,一切东西都看得明明白白,幽默与风趣,令学生们发出了愉悦的微笑.

二、提炼内容 力求精讲精练

“精讲”就是减少讲授的量,但要提升讲授的质.“讲得少”不是简单的“少讲、减缩”,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力求课堂教学实在和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生实际,精心组织讲授内容,准确安排讲授程序,精辟讲解,使学生能从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并为“精练”腾出一定的时间.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讲呢?

1.认真备课是精讲的前提.

备课内容包括:

(1)备教材.要钻研教学大纲,明确目的要求,通晓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明确所讲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还要明确它与邻近学科的关联;

(2)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预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清楚哪些内容学生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适当指导,哪些问题需要重点详细讲解,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讲授详略得当、取舍合理,使教学针对性更强.

2.灵活处理是精讲的关键.

要实现精讲,还要做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难的知识简易化,把凌散的知识系统化,如用单调性比较某对数值的大小时,可用“增函数x大y大,减函数x大y小”帮助学生们理解与记忆.若学生遇到困惑,教师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去解释问题,少拐弯.总之,让知识回归简单是精讲的一剂良药.

3.精心设题是精讲的难点.

在浩如烟海的习题当中,选择和编制恰当的习题是体现教师功底的最重要的环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习题的选择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每道习题的特点、目的和作用,练习少而精,体现重、难点;

(2)习题的设置要有梯度,一般由易到难,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如求定义域,可以先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再求对数、根式、分式组合而成的函数的定义域,最后求抽象函数或实际问题的定义域.

(3)要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

(4)练习形式追求多样化.比如,可对所讲内容口头提问,可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练,或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书面练习等.总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练习的最大效应.

实践证明,“精讲精练”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符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在紧张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抓住了重点,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热爱学生 提升整体实力

1.关爱学困生.

魏书生说:“育人先知人.”教师要主动、用心了解学困生的思想动态,仔细挖掘并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多加表扬.例如有的后进生有班级荣誉感,有的是能歌善舞的文艺尖子,教师在平时多为他们提供机会展示自己的亮点,让他们得到肯定和希望.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及时鼓励.例如课堂上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学困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有了缺点,犯了错误,应以尊重、爱护、宽容之心对待他们,耐心诱导,用关爱去温暖他们的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老师要有耐心和恒心,给他们时间和和信任,平时多与他们谈心,可以是直接谈话或通过作业本谈心.不论哪种方式,必须先动之以情,消除他们紧张、恐惧、戒备的心理,让他们明白老师是真正关心帮助他们,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和仰慕心,并取得其信任.这时候再晓之以理,导之以情就能水到渠成了.要不失时机地激励他们产生“想学”的强烈愿望,例如上新课时,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学困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在练习中让他们多做基础题,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总之,育人无定法,教育后进生尤其如此.“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就能找到帮助学困生最有效的方法.

2.关注中等生.

教师对尖子生和学困生关注较多,往往忽视了中等生在班级中的重要地位.其实,中等生是班级中最大的群体,是优秀生的后备军,若我们多关心督促他们,他们可能会超越自我;反之,若漠视他们,他们学习的热情可能会减退.平时教师要主动亲近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他们更多机会、更多鼓励、更多认可,帮助他们保持优点,引导他们发挥潜力,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心中有他”, 让他们亮丽起来.

3.督查尖子生.

篇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相关学术研究也主要关注高校合作办学的问题与对策,较少涉及中等学历教育。

近年来,学生出国留学低龄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到西方发达国家接受本科教育的中国学生成倍增长。在这种趋势下,高中学段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迅速,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扩展国际业务、项目合作与交流、境外教育消费等形式”[1]。“高中国际班(部)”是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模式之一。①即,我国高中(包括公办和民办高中)的部分年级或班级同国外教育机构(包括国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育服务中介机构等)在课程、教学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这类高中国际班以中国公民为招收对象,在中方教学地点进行主要教学活动,吸引了大量有留学意愿的学生及家长。尽管高中国际班仅满足我国部分家庭对特色教育资源的需求,但其发展经验可以为我们克服普通高中人才培养同质化、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该领域的发展亟须大量学术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

目前,根据合作对象的性质,高中国际班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我国高中与某一国外中学的合作;②另一种是我国高中与国外教育行政机构的合作(简称为“学校―政府”合作高中国际班)。③研究者认为,第二种合作模式更加复杂,其运行往往涉及作为第三方的社会中介机构,比较容易发生矛盾与纠纷,所以更加值得细致、深入地研究。本文正是针对“学校―政府”合作高中国际班的案例研究。研究者通过对案例的“深描”,力图揭示高中国际班发展的复杂形势,为广大教师及学校管理者提供经验参考。

高中国际班包含为国外大学输送生源的目的,带有一定的“留学预备”色彩,有些项目甚至成为单纯的留学预备班。这种过于功利的办学思路与国家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消化吸收、利用创新”[2]――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认识,即加深学生的国际理解。在高中国际班的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如果没有充分、深入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则很难将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切实吸引进来,很难保证项目的教学质量,更难做到中西融合、发展创新。所以,我们应深入合作项目内部,全面、细致地分析中外双方的沟通与合作过程,探寻阻碍合作的各种因素及改进措施。

在分析高中国际班这类组织的合作机制与效果时,我们可以借鉴组织学领域的理论进行探讨。根据阎凤桥的观点,任何组织都具有“两面性”,既有明确的制度体系,也包括各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既具有有形的结构,也包含文化、气氛等无形因素。[3]所以,研究不但要分析中外双方的权利义务框架与沟通、合作机制,也要关注双方的教育价值与文化传统。此外,摩根指出,20世纪下半叶以来流行的“组织有机体”的观点特别突出了组织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4]这就是说,我们在聚焦组织的内部设计与矛盾纠纷时,也要关注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价值理念、合作机制与社会环境被列为本研究的三个分析维度。

二、案例选取与资料收集

本文针对“学校―政府”合作类型的高中国际班展开研究,重点关注跨文化沟通与合作的过程。研究者选取了位于不同省份的两个案例(以下简称为项目A、项目B)。这两个项目都是由我国中学与加拿大X省教育部签署协议,得到后者授权,举办“中加双文凭国际班”。学生注册中加两国高中学籍,学习两国高中课程。加方课程由加拿大注册教师用英文讲授,使用加拿大原版教材。学生毕业时获得中、加两国高中文凭,可根据平均成绩直接申请进入加拿大大学,原则上也可报名参加中国高考。为方便沟通与合作,中加合作双方都与一家中介公司进行合作。该公司是由加籍华人在加拿大注册成立的留学服务公司。

在项目A、B中,合作三方的权利、义务分别是:中方学校负责提供教学设施、中方课程,同时负责招生、支付加方教师工资并安排其日常生活;加方政府负责提供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并以此对学校实施加方课程的情况进行年度考查,同时加方政府还要对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加拿大X省高中毕业证书;中介公司负责招聘加方教师,订购、运送加方教材,协调、安排加方政府来华考察事宜。中方学校每年根据一定的生均标准向加方政府缴纳管理费,并向中介公司支付一定的服务费。这两个项目的学费大体相当,每年约合人民币10万元。

项目A已有三年办学经验,其中方合作学校是某省会城市的一所知名公办中学。④项目A共有四位加方教师(两位英文教师、一位数学教师和一位科学教师)参与。项目A的中方学校负责人S主任是普通高中部的原教导主任。为配合加方教学,项目A从普通高中部抽调来四位中国教师做“助教”,在学生听不懂英文讲授时进行汉语讲解。项目B只有两年办学经验,其中方合作学校是一所民办中学,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某地级市。⑤除中加项目外,该校长期与日本某教育集团合作,拥有六个中日班。项目B目前只有一位加方教师参与,教授两个年级的英文课程。原先的一位数学教师和一位科学教师因与中方负责人G老师―― 一位退休的原公办学校校长――发生矛盾而在学期中间辞职。而且,由于中介机构迟迟未找到适合的替代教师,高一、高二年级的数学与科学课程被迫停开,半个月后改为由中国教师代课。

研究者对项目A、B的中方负责人,加、中两方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中介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多次访谈,并在加方政府负责人来华考察时,作为翻译,参与观察了项目洽谈过程。此外,研究者还查阅、分析了这两个案例的相关文件,如合作协议、中方学校与中介机构的宣传资料等。

三.研究发现

围绕交流与合作的问题,无论是项目A还是项目B,加方政府负责人、中方学校和中介公司均不满意项目合作效果,并坚持认为主要责任在另外两方。不少项目参与者在接受访谈的过程中情绪激动,他们在会面时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根据上文确定的分析维度,研究者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将从价值与信仰、合作机制和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外双方的合作障碍。

1.价值与信仰

(1)教师的教育理念

在加方教师的描述中,教师应该是学习过程的辅助者,帮助、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项目B的英文教师提出,中方负责人G老师根本不能理解这种教育理念,只知道逼孩子读课本、背单词,只关心考试成绩。这位教师也指出,他认为比课程更主要的是告诉学生到了加拿大后该怎样融入那里的生活,比如怎样在派对上跳舞、交际,怎样寻找打工机会等。但G老师却总是认为他在教室里和学生玩耍、聊天,而不是在认真教学。辞职的两位加方教师就是因为这件事和G老师发生了严重争执。

面对这个问题,G老师的看法是:“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有责任心,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学生……我知道教育不能只追求高分,但考试是不可能回避的。这个项目只是让你避开中国的高考,但仍须参加加拿大省高考和外语考试。加方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跳舞、唱歌、闲聊。也许我不懂西方教育,但我非常清楚,如果学生高三毕业时,没有被任何大学录取,那我该怎么向家长交代!”项目A的S老师也一再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她说:“下学期要毕业的高三年级是我们的第一批学生,如果他们的出路不好,我们之后就没法招生了。”

(2)教师的生活态度与处事方式

由于加方教师的生活也由学校照顾,他们的生活态度也成为价值冲突的重要内容。项目A的加方教师住在校内公寓中,他们普遍认为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公寓的设施太过简单,房间太小,而且没有独立的厨房。项目B为加方教师在学校附近租下一套公寓,但教师抱怨公寓的条件太差,室内卫生设施常出问题,物业维修又很不及时。除此之外,当学校因运动会等活动挤占周末时,加方教师也不肯配合。G老师认为加方教师太过挑剔,个人主义过强,很少兼顾全局,而且对生活条件的关注远高于对工作的关注。相比之下,与项目B常年进行合作的日本教师工作勤恳,而且从未对住宿条件表示过不满,受到中方的欢迎。

另一个引发误会的问题是中加双方负责人的交往习惯与交往方式。在项目B中,面临教师紧缺、课程停滞的严峻形势,G老师认为加方负责人W先生首先应与自己会谈,然后再共同面对家长,他也根据这个想法主动安排了W先生的考察活动。但W先生却执意要先单独观察课堂,然后与加方教师和部分学生交谈,最后再见G老师。这种做法引起中方的强烈不满,G老师认为加方缺少对中方的信任与尊重。在访谈中,W先生对自己的要求解释如下:“我只是想先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但中方总试图完全安排我的时间。我丝毫没有冒犯的意思,你知道,在中方负责人的陪同下,学生的表现会有些不自然。如果我不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我不知道该如何给这个项目作出评估。”在项目A中,S老师热情地为W先生安排了欢迎宴会和旅游活动,但都被对方婉拒,S老师感到非常尴尬。

2.合作机制

作为三方合作,这两个项目的运作模式相当复杂。一方面,任何一方的内部问题都会影响其他两方;另一方面,三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会影响每一方的工作。

(1)各方的内部问题

就中方学校而言,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是,项目A、B的加方教师在学校中既没有形成自己的组织,也没有参加中国教师的团体(如学科教研组等)。他们大多苦于消息闭塞,孤立无援。在缺少归属感的情况下,教师们感觉自己就是学校雇来的教书机器,得不到中方的关心和尊重。令项目B的英文教师非常不悦的一件事是:“上学期上课时,我在教室里突然发现了一个新学生,可事先没有一个人通知我。”

在项目A中,加方教师认为,中方助教并没有担负起辅助教学的职责。数学教师的描述是:“他们(助教)坐在教室后面做自己的事情,好像是在判作业……但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很少在课堂上贡献想法,却常在课下‘指挥’我们,说校方让你做这个,不让你做那个。”另一位英文教师指出,助教既然是来辅助教学的,在他们工作不尽责时,加方教师应有权要求更换助教,但现实中他们根本没法做到这一点。的确,在这个项目中,没有任何正式文件对助教的职责作出规定,学校也没有出台任何助教评价标准与办法。但S老师谈到,学校曾就助教问题征求过加方的意见,但他们除了抱怨之外,从没有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不过是一种情绪宣泄。

中方学校的第三个问题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体系过于复杂,办事效率较低,以致很难及时满足加方教师的需要。S老师指出,国际部只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在经费使用和人事安排等诸多方面需要和学校的其他部门协调。这个过程相当复杂,一件小事也需要层层报批。加方教师根本理解不了中国学校内部的复杂体系,总误认为我们没有尽力。

生源质量也是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项目B是与民办学校合作,在争取优秀生源方面敌不过当地公办学校。项目A的中方学校虽是公办名校,但因国际班的招生没有纳入该市中招招生计划,也很难争取到优秀生源。加方政府负责人W先生在观课后指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过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当然,中方学校不是唯一的问题来源。对于W先生来说,他感到一年一次的学校考察(通常为一至两天)时间过于紧张。他既要观课,又要向学生和加方教师了解情况,只能抽出一点时间和中方学校负责人及中介公司负责人商谈改进措施。但考察时间是由加方政府规定的,可能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G老师认为,正是由于加方负责人每年只来短短的一两天,所以对这个项目的问题重视不够,但作为中方负责人,自己却要每时每刻面对家长的批评,非常不公平。

中介公司是中加双方进行沟通的桥梁,但他们的服务却远未满足另外两方的需要。中加双方均认为主要问题在于中介公司内部工作人员更换频繁,以至于无法及时招到学校急需的教师,也无法及时传递加方教师向W先生反映的情况。对此,中介公司的负责人也有些无奈。他指出,这种中介公司属于新生事物,大多数员工是在加拿大刚刚拿到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具备双语能力,教育背景较好,所以不安于本职工作,频繁跳槽。除此之外,中方学校指出,该公司近期在加拿大创办了一所高收费的私立大学,很希望通过B项目为那所私立大学吸引到更多的生源,以获取更多的学费收入,所以这家公司只热衷在家长会等场合宣传自己,并不真正关心B项目的质量。

(2)三方合作关系

学校、政府与中介公司的负责人都指出,当初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时本着两个原则:一是权利义务对等,二是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在实践中,他们发现这两个原则都出现了问题。

首先,中方学校深感权利与义务的错位。项目A的S老师认为,加方教师的工资完全由中方学校支付,但当加方教师没有按规定履行教职时(如无故旷课或迟到等),学校却不能按照校规扣除他们的工资。这是因为加方教师是与中介公司签订的聘用合同,学校是基于与中介公司的合作协议支付这项服务费用的。在S老师看来,“学校给他们钱,却没有管理他们的有效办法。这是办学,不能采用通过家政公司找小时工的做法”。所以,S老师强烈建议修改与之相关的合同文本。在这一点上,加方教师也心存不满。项目B的英文教师指出,由于中介公司是他们的雇主,他们在中方学校遇到问题时,学校经常以“有事先找公司”为借口推脱责任。

其次,三方在合同中规定的相互制约关系存在漏洞。目前的三方制约关系是:加方政府负责人在考查项目时,如发现学校或中介公司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可以限他们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改正,否则有权取消项目授权。在学校出现问题时,中介公司有责任协助、督促学校进行整改。而当中介公司出现问题时,学校也可以向加方政府汇报。G老师认为这种合作关系是不公平的,因为加方政府基本不受制约。他认为,W先生一年只来一次,对很多问题的处理都不及时,但学校却基本没有办法向其施加影响。更棘手的问题是,由于项目B的问题比较严重,W先生准备同时对中方学校和中介公司给予警告。家长们听说后非常担忧,他们集体找到W先生,指责合作项目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因为项目一旦停办,学生就要回到国内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再重新备战中国高考,在成绩上必然吃亏。家长代表要求W先生与学校和中介公司共同赔偿孩子的损失,否则就会诉诸法律。

3.社会环境

在追求国际化标准的同时,国际学校需要满足学校所在地的教育需求,也要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高中国际班也面临同样的挑战,对项目A、B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包括以下两方面。

(1)顾客需求

由于中加项目的学费高出普通高中数十倍,家长对项目的期待很高。项目A的家长在与加方政府负责人的见面会上最关心的问题是:孩子的成绩到底够不够升入加拿大的正规大学。有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家庭并不很富有,但为了孩子的教育投多少钱都可以,不过前提是孩子的升学必须得到保证。另有家长提出,目前社会上能够帮助中学生出国的留学服务公司很多,但这些公司介绍的都不是加拿大的好学校。自己之所以选择项目A是看重中方学校的名声,希望孩子接受高质量的高中教育,考上世界一流大学。

家长针对加方的课程与教学也提出了一些要求。项目A的一位家长说:“学校里中国课程的大纲与教学计划非常清晰,考试要求也很具体,但是加方的课程安排就显得很模糊,教师在上课时也不突出考点,搞得我们心里没底。”不少家长赞同她的说法,要求S老师指导外教编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受到家长的影响,学生也很关注考试与升学问题。他们在见到加方政府负责人时,最常提出的问题是:“我想上XXX大学,您觉得我现在的成绩够吗?”或“我想学金融,哪个学校在这个领域排名第一?”

面对这样的顾客需求,加方表示难以理解,科学教师的说法很有代表性,“他们(家长)根本不了解加拿大的教育体系,所以不信任我们。这些学生和加拿大的同龄孩子相比,过于敬重家长。但问题是,家长能告诉你的只是他们自己的经验,很多都已经过时。如果我们没办法改变学生和家长的想法,又怎么可能改变学校的态度?”

(2)文化差异

在项目A、B中,加方教师的月工资约合两万元人民币,是中方教师工资的近七倍。但几乎所有的加方教师仍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里的工资比香港、上海等地的国际学校低很多,应该涨工资。但S老师和G老师都认为这个要求极不合理,在他们看来,中国教师的工作强度要比外教大很多,目前的工资差距对中方教师来说就已经很不公平了。A项目的中方助教也反映,由于收入差距过大,他们感觉受到歧视,根本不可能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平时也不愿与加方教师交往。一位助教这样谈到:“我常听到他们(加方教师)抱怨这个条件不好,那个东西不好吃。我真的很气愤,他们本来就比我们多拿那么多钱,平时说话就应该注意点,再这样抱怨就是对我们的不尊重。你不尊重别人,别人怎么可能尊重你,怎么可能愿意与你合作?”

当中方教师感到不公平时,他们心中就会不断涌起抵触的情绪。“不尊重”“歧视”“欺负”等词汇频繁出现在他们对加方教师的描述中。S老师谈到:“当你没和外国人打交道时,你体会不到什么是爱国心,什么是民族自尊心。”她感到在这种中外势力失衡的情况下,自己更有责任保护学生的权益,让他们都有一个好的前途,让家长的钱花得物有所值。G老师在与加方项目负责人会谈时,双方在评价某位加方教师的行为(在教室吹口哨、吃口香糖、坐姿不雅)时意见不合。加方负责人认为该教师年轻活泼,并无恶意。但G老师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显示出对中国学生的不尊重。

加方认为中方教师和家长太过敏感,他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带有歧视色彩。W先生认为:“如果有什么分歧都往这个方面想,那么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合作。”

四、总结与讨论

在我国,开设高中国际班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面临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源自组织“硬件”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成员的价值冲突,也源自更宏观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文化。它们紧密缠绕在一起,相互影响。就组织内部而言,理念上的分歧会因硬件上的问题而不断升级,引发误解,甚至产生极端情绪;而硬件上的问题又会因为价值冲突和情绪激化而难以找到补充、完善的契机。就社会环境来说,社会文化与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组织成员的相互期待与相互理解,而组织内部的机制障碍与意见不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夸大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以致催生刻板化印象。当中外双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无法“平心静气”地交流时,中外合作何以持续,何以深化?要走出矛盾交错的“地雷阵”,必须对高中国际班的治理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兼顾“内”“外”,平衡“软”“硬”。当然,高中国际班的有些问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如中外教师的工资差异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其他方面的条件,逐渐弱化该矛盾的负面影响。

中外合作各方可考虑以下建议。对于中方学校而言,第一,中方教师与加方教师的沟通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学校可明确助教的工作职责,并明确中外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研修的方式与频率。同时,学校也要建立起中方负责人与加方教师直接沟通、平等沟通的机制,增大加方教师参与项目管理的机会,进而增强其组织认同感。此外,学校也应健全家长与加方教师之间的沟通机制,增进双方教育理念的沟通。第二,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将“洋课程”“洋教师”简单移植到我国学校的“老体制”中,一味强迫其适应环境。学校可根据国外课程及国外教师管理的特殊需要,在经费使用与人事管理等方面赋予高中国际班一些特权,适度打破科层体系的僵化,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第三,学校在帮助加方教师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可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如增加岗前培训,开设专题讲座,举办中加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等。

对加方政府来说,一项很重要的改革措施是加强与中方学校和中介组织的沟通,建立起“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处理问题”的工作机制,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加方可根据合作项目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办公经费,增多来华考察的次数。同时,加方政府也须建立起了解家长需求、解答家长疑问的机制,切实保护学生的利益。

中介公司不仅在稳定工作人员、保障及时服务等方面需要改进,同时也要履行好信息与文化中介的义务。加方教师的出国准备、职前培训以及中加两方的矛盾调解都是中介公司可以积极作为的方面。

在合作各方采取一定改进措施的同时,面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市场化的趋势,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也应采取一些积极对策。首先,政府应着力完善市场的竞争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如在招生政策上对高中国际班一视同仁等。同时,政府还应完善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次,为纠正高中国际班过度功利化的办学倾向,政府要提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识,采取相关措施,并加大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宣传,引导家长转变“唯考试论”“唯名校论”的教育观念。

注释:

①在一些学校,如北京四中、上海中学等,国际部是学校招收外籍工作人员子女的部门。

②中外学校之间的合作,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与英国惠灵顿中学合作办学项目。

③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例如河南省实验中学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简称NS省)教育部签署的政府教育友好合作项目。

④项目A的高二、高三年级各有一个中加班,高一年级有两个中加班,每班约有30名学生。

⑤项目B的高一、高二年级各有一个中加班,共65位学生。

参考文献:

[1]赵萱.基础教育国际化:合理性探寻与研究评述[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1(3).

[2]扩大开放 规范管理 积极推进――教育部部长周济就贯彻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答记者问[DB/OL]..

[3]阎凤桥.大学组织与治理[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