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基础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基础笔记

篇1

一、处理好“详”与“略”的关系

职业中学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差,而学习专业课必须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所以必须加强数学教学。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不同于普通中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系统性,而且要考虑自己所教班级专业课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要避免职教数学普教化,走应试教育的路子,从而使数学更好地为学习专业课服务,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处理数学教学内容时要做到详略得当。在不影响教学体系的前提下,对那些与专业结合紧密,学不好就会影响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内容要详细讲解,反复练习,融会贯通,而对那些与专业课关系不大的内容可略讲,这样可以用比较少的时间,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生要学《建筑预算》、《建筑力学》、《建筑制图》等课程,为保证这些专业课的学习,就应加强立体几何内容的教学,对直观图、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体积等内容就要详细讲解。三角函数是学习《建筑测量》、《应用电工》的基础,在教学中也要重视,要使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但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立体几何内容与专业课联系不大,就应少用些时间,略讲。处理好数学教学中的详与略的关系,可以使数学教学目标更明确,减少盲目性。再者,经过详略处理,节省了教学时间,简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觉得数学学习很实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处理好“增”与“减”的关系

现在的职业高中数学教材并不能够完全满足所有专业教学的需要,所以数学教师要根据所教专业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增加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删除那些与专业无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不论是在校学习过程中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会遇到大量的繁杂计算,所以增加电子计算器使用的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要教学生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常规计算,在以后教学中如遇到与计算器有关的内容就穿插介绍使用方法。如讲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时,介绍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或反三角函数值,这样就会很容易解决专业课中的繁杂计算问题。

对那些与本专业无关,且不影响教学体系的章节教师可删去不讲。如《向量》这一章节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可不讲。

正确地处理好学习内容的增与减,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使学生投入到专业课学习中去。强化专业课的数学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

三、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

职业中学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掌握教材,而且要了解自己所教班级的专业课的安排顺序,以及每门专业课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所谓“近”是指现在,现在专业课急需的数学知识先讲,为学习专业课扫清障碍。例如,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在开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建筑制图》、《建筑测量》两门课,教师就应将急需的立体几何知识、三角函数知识调前学习,把不急需的内容放在后面讲,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所谓“远”就是着眼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需要学生毕业后去学习。故教师不但要看到现在专业课急需的学习内容,而且要考虑到今后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需要。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代数中的数列与极限都是选学内容,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故教学中也要教好,为今后学习铺平道路。

四、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学知识基础之上的,相当一部分初中数学没有过关的学生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后,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根据学生这一特殊情况和职业学校数学学科的教学实际,教师除了要变教新知识还要有针对性地复习旧知识,坚持查漏补缺,使复习的内容为新授课服务。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差异,做到学生差什么就补什么。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才能不掉队,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对职校的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新授课的时候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要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更要考虑专业特点和需要。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的困难并不在于这些新知识有多难理解、掌握与运用,而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思考、探索新的知识与方法。这样,老师的作用也就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间搭起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当然,要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教师还要正确安排好教学时间的分配,既不能把旧知识的复习过于简单化,面向一部分的学生,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又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五、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篇2

【关键词】 鼻出血;鼻内窥镜检查;双极电凝治疗;护理

鼻出血是耳鼻喉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属于急症,可单纯由于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局部原因主要有外伤,鼻中隔偏曲,鼻腔、鼻窦和鼻咽的肿瘤,鼻腔异物,鼻窦炎等;全身原因有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心脏及循环系统疾病,出血性疾病等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为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出血性休克[1]。鼻出血的止血方法有鼻腔填塞法、冷冻止血法、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法,血管结扎止血法、血管造影下动脉内栓塞术等。本科自2008年1~12月,收治了52例鼻出血患者,采用了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法,并予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加强治疗前、中、后护理及配合药物治疗,均成功的一次性止血,无需鼻腔填塞,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8岁,平均42岁,52例鼻出血经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一次性止血成功,所有治疗创面均痊愈,时间3~7 d,2周后复查粘膜已恢复光滑,全部痊愈患者随访1个月1次,半年无再次出血,无鼻中隔穿孔、感染及鼻腔粘连发生。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从鼻腔插入鼻内窥镜,吸净鼻腔凝血块,如鼻甲肿胀者,用1%丁卡因、少许肾上腺素及生理盐水棉片表面麻醉鼻腔及收缩鼻甲(对高血压患者免加肾上腺素)。随后详细查找鼻腔出血点,由前向后、由上至下,避免遗漏。找到出血部位后,将双极电凝(用头皮针胶管套入电极,露出电极头)置入,将电极头贴于出血电进行凝固,至局部组织凝固出血停止。治疗结束后,凝固创面涂以四环素眼膏,并嘱术后每日涂2次,给予抗生素口服或静脉用药3~5 d。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鼻出血一般属于急症,在剧烈出血的情况下,患者及家属多精神紧张,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患者及家属希望尽快止血,减少痛苦,这时护士要安慰及鼓励患者,消除紧张情绪,避免患者因精神因素引起血压增高,使出血加剧,并耐心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的目的、步骤、优点,同时讲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以消除患者和家属的担忧,使其能积极配合医生手术治疗及治疗后护理,以取得最佳效果。

2.2 治疗前护理 首先建立静脉通路,严密观察患者的出血量并记录,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抽血做出凝血时间及生化检查,准备好治疗仪器并做好消毒处理,准备好药物,配合医生告知患者治疗方法,并说明手术相关事项,签好同意书,使患者能积极接受治疗。

2.3 治疗中护理 协助医生摆好患者,向患者交代术中注意事项,嘱其勿将血咽下,止血时头部勿动,以免电凝时造成鼻腔其他部位的损伤,随时询问有无心悸、胸闷得等不适症状(有条件的接心电监护),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手术,术毕为患者擦干面部血迹,对年龄较大患者护士应协助其起身。

2.4 治疗后护理 嘱患者术后取半卧位[1],以减轻头部充血和鼻腔粘膜水肿,1 d后改成平卧位。保持呼吸道湿润和鼻腔的护理,嘱患者使用复方薄荷油滴鼻,防止鼻腔痂皮的生成,让患者多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及湿润,以预防并发症发生;遵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密切观察鼻腔有无再次出血等异常,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定期复查。对创面结痂较厚者应配合医生及时予以消除,避免引起感染,对高血压患者嘱其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以维持正常血压稳定。

2.5 饮食护理 鼻出血患者在治疗后进食冷流质饮食,禁烟酒及过热、辛辣刺激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如术后第2天无再次出血,可进普食。

3 小结

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利用鼻内窥镜清晰的视野,可窥及鼻腔顶部、深部及后部隐蔽不易窥测的出血部位,在鼻内镜引导下双极电凝烧灼止血,直接对出血点进行电凝,使血管表面立刻凝固而达到止血目的,具有能准确到达出血部位,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视野清晰、患者痛苦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预防;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系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血压特性,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全球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既常见又严重的疾病。由于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昏迷时间较长,常常是因为营养供给不足衰竭而死亡,单纯靠补充液量不能使病人顺利的度过昏迷期。及时选择正确的途径给予营养支持,对维持营养状态,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给予鼻饲管插管,以保证营养的供给。此类病人病情严重,由于鼻饲引起的潜在的并发症也不能忽视。回顾我科自2008年元月~2010年12月62例高血压脑出血昏迷病人,总结鼻饲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病人48人,女病人14人,年龄33~76岁,32例死亡,病人在无消化道出血的条件下给予鼻饲饮食。手术病人在术后3~5天给予鼻饲。

1.2饮食形式:以米汤为主,辅以牛奶、豆浆、鱼汤、鸡汤等流质食物,每次≤200ml,每天4~6次,3~6天后逐渐过渡到匀浆饮食。

1.3鼻饲的方法:通过鼻饲管,用50ml注射器分次注入。鼻饲初期宜少量多次,开始一般采用的是每3~4小时一次,每次50~100ml,2~3天后逐渐过渡到正常,每2~3小时一次,每次≤200ml,每日总量在1500~2500ml。在两次鼻饲之间要补充果汁或水分。饮食的温度要接近体温38~4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肠胃不适、腹胀、腹泻等。

1.4结果:62例鼻饲患者中出现返流5例,占8%;误吸1例,占1.6%;腹泻10例,占40.3%;胃潴留5例,占8%;脱管4例,占6%;堵管2例,占3.2%;平均发生率7.13%。所有患者经营养测定均无营养不良发生。

2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鼻饲前要检查胃管有无脱出、松动或盘于口腔,确定在胃内后方可进食。检查胃管是否确在胃内的方法有三种:①胃管接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②用注射器从胃内注入10ml空气,置听诊器于胃部,能听到气过水声。③将胃管启齿端置盛水碗内应无气体逸出,如有大量气体逸出,表明误入气管。

2.1.2鼻饲时要保证无菌操作,餐具要保持清洁,纱布及注射器应每日更换一次。

2.1.3鼻饲饮食的温度应在38~40度左右,不可过热或过冷。太热刺激食道及胃粘膜导致损伤,温度太低极易引起胃痉挛,呕吐,消化不良,腹泻,腹胀不适,因此有前提情况下最好以水温计测试温度,也可将鼻饲液滴于手腕内侧部不感觉烫为宜。新鲜果汁与奶液应分别灌入,防止产生凝块。服药时应将药研碎,溶解后再灌入.

2.1.4患者虽未经口腔进食,但每天应进行口腔护理2~3次,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

2.1.5留置胃管更换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过长或胃管本身质地导致胃管与粘膜粘连,胃管对粘膜的压迫也可能导致粘膜缺血坏死。鼻饲者若用普通橡胶管应每周更换胃管一次,硅胶管可每月更换一次。或根据不同的胃管使用时间要求按期更换。

为了使病人得到休息,更换胃管时应在前一天喂完最后一餐食品后拔出,次晨换另一鼻孔置入。在置入胃管前应给予清洗鼻腔行口腔护理。频繁更换胃管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增加了感染机会;留置时间过长可诱发鼻咽部粘膜损伤,引起局部感染甚至使鼻咽部细菌沿导管下行至肺部引起肺部感染。如果加强管道护理,保持胃管通畅,可降低反复插管对鼻咽粘膜的刺激,减轻痛苦,减少感染机会,节省人力物力。 转贴于

2.2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2.2.1返流、误吸:误吸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衰弱、年老或昏迷病人,有食道返流者尤易发生液体饮食返流,吸入至气管。由于病人胃肠功能低下,胃肠蠕动缓慢,造成胃潴留,或突然增加输注速度而引起腹胀,发生呕吐。要素饮食中的氨基酸pH值较低,对支气管粘膜刺激性较强,一旦发生吸入性肺炎,将比较严重。护理中应抬高床头30°~45°,当患者的头部抬高40°时,咽高于贲门19cm,而胃内压通常为1.76Kpa,故胃内容物不易返流至咽部,同时避免腹部受压或者使患者腹内压升高,防止食物返流。病情允许时可采用半卧位,注意鼻饲管及输注速度,输注完毕后维持30~60分钟,密切监测胃潴留量,当>150ml时,应暂停输入2h。胃管出口作一标记,吸痰时动作应轻柔,尽量减少刺激。合理安排护理时段,鼻饲前先翻身叩背,吸痰,做好口腔护理。鼻饲后尽量不搬动患者,不吸痰不叩背,嘱患者保持原卧位30~60分钟后再更变,避免在鼻饲过程中吸痰,咳嗽引起呕吐,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卧位,头部放低,吸除气道内吸入物,并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进一步返流,造成严重后果。

2.2.2腹泻:腹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62%[1],本组发生率占40.3%通常发生于鼻饲开始使用高渗性饮食,胃肠道分泌大量水以稀释溶液的浓度,肠道蠕动加速,易产生腹泻,鼻饲宜采用逐步适应的方法,配合加入抗痉挛和收敛药物可控制腹泻。此外, 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并发肠道霉菌感染而引起腹泻。严重腹泻无法控制时可暂停喂食。鼻饲液配制过程中应防止污染,每日应现配现用,配好的营养液暂时放置于4℃冰箱内存放,时间不超过24小时,容器应每日煮沸灭菌后使用,避免人为引起肠道感染。鼻饲液中所含纤维成分较少,容易导致病人便秘,配方中适当加入纤维成分,防止便秘。在护理中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果发生肛周皮肤发红,可应用芝麻油予以涂抹保护肛周皮肤。

2.2.3胃潴留:胃潴留是因为胃肠蠕动减慢,输入的营养液潴留于胃内。每次输注溶液前先抽吸,以了解胃是否已排空,若残留量>100~150 ml提示有胃潴留,需延长输注间隔。可加服胃动力药,如吗丁啉、灭吐灵,促进胃排空。连续输注时观察4~8次/d,发现胃潴留应减慢输注速度或暂停输注。

2.2.4脱管、堵管:脱管多数因病人烦躁时自行拔除或翻身时不慎脱落,护理中应用细孔、柔软、稳定性好的鼻饲管,以求舒适、安全、妥善固定鼻饲管,查明鼻饲管的位置,用一次性口罩的具有弹性的系带将鼻饲管固定在双耳或颈后,每次输注完毕后应立即冲洗鼻饲管,避免造成鼻饲管堵塞。

3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长期昏迷,失去咀嚼和吞咽功能,无法由口进食,且此类患者具有病情重,病情长,失血多,兼有营养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丢失量增多等特点,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必须进行鼻饲补充营养。同时,我们应该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才能做到早期插管,早期给予供给鼻饲营养,减少合并症的发生。胃肠内营养具有经济、简便、符合生理需求的特点,可促进肠腺分泌,增强肠道免疫功能,还可改善局部胃肠黏膜血流量,可促进胃肠蠕动,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防止发生菌群失调和应激性溃疡,增加胰岛素分泌,减轻脑细胞损伤及水肿。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肠内营养应用得当,远比肠外营养安全[2]。也可适当减少静脉输液量,也降低医疗费用。对长期鼻饲的病人,要及 早开展有效的吞咽功能训练,有耐心、有决心,有毅力地训练,多给关心和体贴,激发病人的兴趣,取得家属的配合,大多数病人能恢复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知道鼻饲是配合治疗,促进疾病恢复的护理手段,即使病人出院后还需鼻饲进食,家属也会独立进行鼻饲操作,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因此,做好鼻饲管及其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对于配合医生的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在头颈部CT动脉血管成像(CTA)中的生理盐水最佳注射流率。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9月行双源CT头颈部CTA 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等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3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为5.0 ml/s,5.5 ml/s,6.0 ml/s进行检查,比较3组患者的对比剂存留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2组对比剂存留明显少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CT检查中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为6.0 ml/s可明显消除对比剂伪影的影响。

关键词 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伪影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72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saline injection rate to eliminate artifacts in CT angiography of the head and neck check

LI Yan-kui,LI Xu-lv,ZHOU Zi-qing,et al

(Yulin First People′s Hospital,Yulin5370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best of saline injection rate in CT angiography of the head and neck.

Methods:Eighty-four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randomly with different intravenous injection rates,respectively,5.0 ml/s (control group),5.5 ml/s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6.0 ml/s (experimental group 2).The effect of eliminating artifacts and adverse reaction was compared.The suitable saline injection rate of CT angiography of the head and neck was analyzed.

Results:The effect of eliminating artifac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2 (6.0 ml/s) was better than other two group (P<0.05).The adverse reaction among three group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Batter effect of eliminating artifacts is obtained in the CT angiography of the head and neck examination at the rate of 6.0 ml/s.

Key wordsPhysiological saline;Injection rate;Artifacts

头颈血管疾病是神经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双源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安全、经济、创伤小的影像检查技术,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检出率高[1],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以往的检查中,按传统方法注射生理盐水,许多病例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内存留较多的对比剂,产生较严重的对比剂伪影而影响头颈部CT动脉血管成像(CTA)的图像质量。我院提高生理盐水流率,以消除存留对比剂的伪影,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9月行双源CT头颈部CTA患者84例,男48例,女36例。年龄36~75岁,平均62.70岁。所有患者均碘过敏试验阴性。将患者按时间顺序等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用物:德国西门子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扫描系统;双筒高压注射器(Nemoto Dual Shot GX),静脉留置静脉留置针20 G;非离子型对比剂(370 mgI/ml);生理盐水。

1.2.1操作步骤(1)检查前向患者介绍检查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选取右肘正中静脉并留置静脉留置针。(3)安排患者上CT检查床,取自然仰卧位摆好检查,肩部尽量下垂,固定头颅,嘱患者CT数据采集时头颅及身体保持不动,以免影响CT后处理时数字减影。(4)注射参数。3组碘对比剂均为50 ml,注射流率5.0 ml/s,生理盐水注射量均为50 ml。注射流率:对照组为5.0 ml/s,试验1组为5.5 ml/s,试验2组为6.0 ml/s。

1.2.2扫描方法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下缘至颅顶,扫描方向由足往头采集。扫描定位像后进行减影扫描模式,使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触发点为主动脉弓水平面,延时6 s跟踪,触发阈值100 Hu,采集时间5~6 s。

1.3评价指标

1.3.1图像质量由2名副高职称以上医、技师以双盲法进行评价,将标准分3级评价:Ⅰ级无强化或略有强化;Ⅱ级有强化但不伴有硬束伪影或略有硬束伪影但不影响动脉起始段显示;Ⅲ级显著强化并有硬束伪影,明显影响颈动脉起始段显示。Ⅰ、Ⅱ级为无对比剂存留,Ⅲ级有对比剂存留。

1.3.2不良反应本研究只监测与注射流率相关的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痛感、药物渗出、全身热感。比较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多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3组患者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及头臂静脉的对比剂存留情况(表1)

2.23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表2)

注:试验1组不良反应中注射部位痛感2例,药物渗出1例,全身热感1例;试验2组注射部位痛感3例;对照组注射部位痛感3例,药物渗出1例

3讨论

头颈CTA是一种无创伤性血管检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利用螺旋CT在受检查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的高峰期,进行连续原始数据的三维采集,而后运用计算机后处理技术重建出靶血管的立体三维影像[2],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影响头颈CTA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对比剂剂量及流率的合理匹配、开始扫描时间均为关键因素[3-5]。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病例的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内存留对比剂较多,产生放射状伪影,影响颈总动脉、椎动脉起始段的显示,从而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使用较少的对比剂并利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可更好地解决静脉内高浓度对比剂的影响[6]。有学者提出了优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原则[7-8],其中注射流率和注射剂量的选择是关键,却较少涉及生理盐水的注射速度。本研究在对比剂注射流率相同情况下,采用3种不同的流率注射生理盐水冲管,试验2组扫描时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内对比剂存留明显少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存留在静脉内浓度过高是由于冲管不彻底,通过提高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可以维持静脉腔内压力,保证团注效果;还可以提高注射侧静脉内注射压力,促进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内的对比剂更快进入心脏再循环,达到稀释静脉内对比剂浓度的效果。由于生理盐水是等渗液体,较碘对比剂粘度低,对血管刺激性小,不会增加患者注射部位疼痛感、液体渗漏及全身热感的发生。3组患者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结果表明,头颈CTA注射方案采用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为6.0 ml/s安全、简便,对消除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及头臂静脉内存留的高浓度对比剂所导致的放射状伪影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元星,欧陕兴.双源CT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25(2):173-175.

[2]蔡武,龚建平,朱江涛,等.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时头颈部CT血管成像扫描延长时间的初步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2):316-320.

[3]王智清,张凌,陈耀康,等.双源CT头颈部CTA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5):812-815.

[4]何新华,胡永胜,王自勇,等.双源CT头颈联合双能量动脉成像肺动脉干监测优化方案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12):1126-1131.

[5]尤志军,景建梅,石明国,等.多层CT血管成像中影响强化效应的因素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396-398.

[6]王晓娟,吴诏周,赖寿伟,等.128层螺旋CT头颈CTA扫描的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3):96-97.

[7]王莉,黄葵红,刘理慧,等.双源CT头颈动脉联合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的护理体会[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2):1900-1902.

[8]白呼和巴拉,白力嘎,王亚梅,等.256排螺旋CT冠脉CTA与头颈CTA患者的心理护理[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6):721-722.

篇5

关键词:新媒体;管理学;考核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42-02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课程考核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检查学生学习状况、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在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许多高校都在针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会对其他教学环节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一、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调查与数据分析

笔者对所在高校管理类课程考核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5份,收回295份,有效问卷275份,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希望能以此了解该校管理类课程考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因篇幅所限,本文只列出对部分重要问题进行的统计分析。

被访学生对其课程考核中采用的考核方式,按由多到少排序,绝大部分学生的排序是闭卷、论文、开卷、口试,所有学生排在第一位的都是闭卷考试,说明高校课程考核是以闭卷笔试为主。

对于“课程考核中记忆性知识的通常比例”,55%的被调查学生选择60%~70%,20%的被调查学生选择80%~90%,可见考核中记忆性知识所占比重很高,课程考核忽视了学生自我思考、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评价。

对于“课程考核是否忽视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有8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课程考核忽视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数据看,管理类课程考核中可根据培养对象需求适当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笔者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管理学原理》考试方式的形式、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1.考核方式单一且与教学目标脱节。近年来,各高校在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地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考试改革方面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管理学原理》期末考核形式仍以传统的书面闭卷考试为主,期末试卷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仅占30%。试题中客观题比例占卷面总成绩的35%,主观题占65%。此种考核指标体系存在如下问题:(1)期末试卷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过高,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学习过程而只注重考试结果。(2)主观题所占比例虽高于客观题,但大部分试题内容以对书本中部分知识点的记忆掌握为主。(3)记忆性试题所占比例过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造成当前部分毕业生空有理论而工作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会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势必影响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能力。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学科。管理学界流行一句话: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为管理学众多理论的科学性、普适性和严谨性;艺术性体现在将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运用,针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管理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拥有发散性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书面笔试只能考核共性的内容,为了保证评分的公平性,教师只能依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学生也只能迎合评分标准进行作答,缺少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评价与培养。

3.未能与信息化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当今社会,互联网与信息化已经融入到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各方面,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及也使人与人的交流打破了时空限制,变得更为高效和便捷。与此同时,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与信息化教学已经融入到大部分教学环节中,例如多媒体课件、软件实训平台等,但唯独考试这一环节,管理学科大部分课程的考试还只停留在传统笔试形式上,没能跟上信息化发展的脚步。长此以往,势必会拖其他教学环节的“后腿”,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新媒体环境下《管理学原理》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考核方式改革还应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MOOC、大数据、APP、微信、微博、在线平台、资料库建设等途径,丰富考核媒介和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正确使用手机、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同时,又能创新性的将信息化发展前沿科技和理念引入到课程考核方式中,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考核方式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考核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应为: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吻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来丰富考核方式,将知识考核、能力考核与素质考核融为一体,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的目的。

根据以上目标,笔者设计出从三个层面对学生展开全方位考核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新体系。

(一)考核内容

1.专业素养与能力。专业素养与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管理岗位的重要素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是《管理学原理》课程的首要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培养。考核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提问、团队活动、读书笔记和课前报告来进行。

2.理论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管理学的各种理论博大精深,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才能指导实践,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部分考核主要包括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学术论文及答辩、综合方案撰写及答辩等。

3.学习态度。积极正面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效果得以保证的基础,因此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核必不可少。此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待课程任务能否积极参与并完成以及学生精神面貌等,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出勤及参与情况、任务作业上交情况、小组成员互评等指标中获得结果。

(二)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完成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定,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课程结束后,教师结合班级学习情况,采取一种考核形式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各部分指标组成如下:

课程考核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70%+期末考核成绩×30%

过程性考核成绩(100分)=案例讨论×20%+课堂提问×10%+团队活动×20%+读书笔记×20%+课前报告×20%+学习态度×10%

期末考核成绩(100分)=(论述题+案例分析题)×50%+学术论文及答辩(或综合方案撰写及答辩)×50%

四、新媒体环境下考试方式的创新运用

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初,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微信群、小组微信群及公共邮箱,课后可利用微信群作为交流平台,进行案例讨论、问题讨论、团队交流、完成课后任务等。相关讨论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以及讨论内容可作为教师和学生过程性评价的基础。

其次,利用MOOC和大数据资源,努力搭建《管理学原理》课程在线平台,教师和学生可共享课件、课上和课后任务、案例、资料、论文、网络课程等,可辅助对学生完成读书笔记、课前报告、论述及案例分析题、学术论文、综合方案撰写等指标的考核。同时,学生的相关笔记和报告可提交至此平台,便于教师收取作业、打分和统计。

最后,在学生管理方面,可采用APP进行课堂点名、课堂提问及统计等指标的考核,以便更为高效便捷的对学生出勤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管理学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管理学也是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财政学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该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运用基本原理指导现实中的实践,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管理学还是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但从这门课程的课程内容来看,一般学校还在沿用传统管理学教材的理论框架,偏重于理论讲授,而案例和现场实践教学很少或是没有;从教学方法来看,多仍然以口授加板书为主,基本都是教师从头讲到尾;从考核方法来看,目前,大部分院校教师课程考核方法主要是较大比例的考试成绩加上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主要是出勤、听课态度加上作业或笔记。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为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展开研究。

1.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管理学课程虽然是一门和实践有密切关系的课程。但一般学校的教学内容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很少涉及到运用部分。为了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

(1)通过课堂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消化理论知识的能力

如在每一节教学内容前,先导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然后通过所选案例的关键词或中心思想引出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再根据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案例。这种在课堂上用鲜活具体的实际案例把管理的理论形象化地表示出来的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管理的实践环境。

(2)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

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一些大企业搞联谊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查、企业咨询等实践活动,或到各类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现场进行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查、企业咨询实践,或者邀请企业家来校举办管理学讲座,并面对面和学生交谈。

(3)构建实验体系,模拟管理实践情景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和实践有密切关系的课程。但由于条件的限制,管理学很难通过真正的企业管理实践去体会。因此,探讨管理学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改进管理教育的模式。如用友公司的ERP沙盘模拟电子化与手工结合的训练软件,以及最早产生在国外的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的竞赛应用的软件等等都是专供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模拟管理实践和实战演练。通过模拟演练使管理学基础这门课更具有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可操作性。

(4)开展创新实践教学,动员学生充分参与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

如借助学生会的“经济管理学会”等学术团体,组织学生参加优秀管理学小论文和案例的评选活动;指定专业教师担任技术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大赛、全国大学生沙盘大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创新能力。

2.以综合运用能力为考核内容,按照过程重于结果的原则,构建过程考核体系

为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在改革考核内容的基础上,改期末突击并一次考试定终身带来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不扎实的弊端,改革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内容可按照平时作业(习题、案例分析)、单元模块、实习报告和学期综合进行考核,并分块加总确定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在实训中或实习前,首先确定好实习企业,教师将实践课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必须在实习前通过网络资源对该企业及企业所处的行业做深入的了解,以便实习结束后能完成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的撰写,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培养,提升教师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其理论,还要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因此,管理学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的学术性,而且要求教师的工程实践性。

高校的管理学任课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存在着社会实践经验缺乏、专业实践技能薄弱、知识与技术能力相脱离的现象。因此,教师亲自参与了管理实践,就能克服远离实践、“纸上谈兵”的弊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现实。如教师到企业中兼任相应管理工作职务,通过参与生产实践与企业管理,就会对现代生产管理模式、企业理念,团队协作意识等管理学的理论有比较具体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学术特长,参与企业的一些研究项目,为企业进行咨询服务,这样既能够较全面地熟悉整个行业的运作,把握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也在贡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参与生产管理咨询服务,可以紧密跟踪行业的发展,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因此,只有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参与管理,才能深刻体会管理的精髓,这对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把实际生产中的案例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去教学,突出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了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对于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有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菁.挂职锻炼是高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2011(5).

篇7

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情景模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利用管理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是理论和实践孪生互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中的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形成判断或结论,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判断及处理。其教学优势表现为:

①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案例教学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主角。教师引入案例后,学生要进行充分的讨论,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塑造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则将真实生动的企业管理活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不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升华而且塑造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丰富学生知识面。在校大学生一般对企业真实环境比较陌生,案例教学给学生展示了世界知名企业的发展情况、决策案例。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掌握知名企业的丰富信息,通过认知,然后分析判断,加深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对企业信息的掌握,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即通过管理知识、管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功效:培养学生的管理实践和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现实管理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发挥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⑤实现教与学互动。教与学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教是由内而外,学是由外而内。案例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渗透,建立了教师和学生互动、平等、和谐、相互发展的平等关系。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挑选合适案例,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获得知识,实现教学互动。

2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障碍

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管理学教学的初衷。但在实际教学过程还存在诸多障碍:

①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本土案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案例本身质量的影响,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要依靠高质量管理学案例的选用,即要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案例教学法在我国不但起步晚而且实际运用中重视度也不高,所以缺乏规范、适用的教学案例,难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案例。

②缺乏规范合理的教学程序。案例教学法引入管理学教学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明显区别,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师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懒虫式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但现实表明,欠规范合理的教学程序抑制了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案例选择缺乏时效性、针对性,结果是事倍功半;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的时间和时序安排不合理,忽略了管理学理论的基础,结果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处于半生不熟状态;案例教学组织欠严密,案例教学是一情景模拟过程,虽各抒自见,但具有目的性、科学性、程序性和结论性,但现实出现随意抒发、高谈阔论、偏离教学目的场景,结果是课堂教学秩序混乱。

③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欠缺。案例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富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学术水准,还要具备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面对剖析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要具备较强的判断和应变能力,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要进行引导、评析等。当前,高校部分老师缺乏案例教学的热情和动机,一方面对案例教学掌握不够,不能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彷徨现象;另一方面与学校的激励机制有关,不能全身心研究案例教学的规律。

④教学氛围不浓。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管理情景模拟环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案例来掌握管理学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从现代管理学创始人泰勒开始,就认为科学管理是基于劳资双方相互合作,高效组织是基于组织各成员间相互合作。因此,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师生良性互动。然而,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难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能力有限,创造性思维受到束缚,缺乏对管理科学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结果是,浓厚的案例教学氛围就难以营造。

3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实施途径

①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不但能调动学生融入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对系统的管理理论、知识有深入的把握。合适的案例应摆脱仅依赖教材的传统模式,让案例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首先,保证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多国外案例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企业的产品或者名称比较陌生,不能产生强烈的情境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搜集,分析,编写案例,也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整合,获取案例,这样的案例具有真实典型性。其次,把握案例教学宗旨。从各种可能合适的案例中挑选出既衔接当前讲授的管理理论、知识,又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达到管理理论、知识的应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现实的环境,教师可以此获取案例,进行修改和编写、形成鲜活的管理学教学案例。最后,注重案例的对比。本土化案例的缺乏,单一案例的局限性,往往难以胜任管理学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基于所授课程内容,通过案例对比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②规范案例教学程序。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案例教学课堂实施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学材料的收集、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活动才能有方向、有序地进行下去。其次,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选择若干案例,而是以每次授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高影响力问题来组织案例选择,保证案例符合教学要求,达到简明、典型、时效的特点。再次,组织、指导案例分析。教学的第三个阶段是实施阶段,案例一般要提前一个星期发给学生,给他们准备的时间,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案例分析课开始,要遵循“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结论”等步骤。最后,案例讨论的归纳和总结。除了通过对学生的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简要回顾和评价,以及对学生的正确合理回答和创新观点给予积极肯定外,教师还要明确指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哪些不足,如何利用管理理论、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才更合理或更为有效。

③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的素养和水平。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的素养和水平,是保证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高校教师应走出校园,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探索管理规律和理念,找出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使自身对管理有更为直观的认识。经常和学生交流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为活跃案例教学的氛围,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达到内化知识。另外,学校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可考虑建立适宜和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有计划地为担任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并以项目的形式支持教师编写管理学案例,提升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引入使学生感到课堂氛围更为宽松,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吸收、消化和应用。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授课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案例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角身份,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导演。作为导演,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谋划,不仅包括案例选择,还包括所选案例的背景知识,如何设置问题才能将管理学理论、知识与案例中阐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课上要当好导演,包括解释案例,把握方向,引导讨论,不断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思路。

4结束语

篇8

关键词:知识管理 网络课程 视盘技术

目前的网络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着如:课本知识或黑板简单的搬家;教师只注重显性知识,忽视了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对知识的建构并不理想等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的问题。因此我们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网络课程的制作中来,希望网络课程不仅是网络教学资源的载体,而且能够形成一个可以对知识进行高效管理的模块

一、促进知识管理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一)知识积累共享原则

通过记录许多教师、学生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进行集体智慧的积累,并使知识在学生之间进行共享和推广。

(二)合作互动原则

成员的交流有助于取长补短,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在设计网络课程的时候,除提供有助于师生交互的工具外,还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引导学生参与。

(三)重视隐性知识传递的原则

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传递隐性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经验去分析和理解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二、促进知识管理网络课程系统结构的设计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将网络课程的分为多个功能模块,主要有知识传递模块、知识交流模块、知识积累共享模块和知识反馈模块,具体结构如图1。

(一)知识传递模块

课程简介部分,对课程的情况作了简单介绍。包括教学计划和对课程的学习理念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对网络课程做出一个整体的把握,尽快地进入网络学习的状态。

教师简介部分,对授课教师基本信息、教学情况、科学研究、学术成绩等进行介绍。

开始学习部分,是对课程内容的呈现网页。该网页集中体现对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并集中表现学习内容的呈现。

学习资源部分。在这个部分里,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课程相关的资源,包括论文资源,网站资源、视频资源等等,扩展了学习者的视野,丰富了学习者的知识层次。

(二)知识交流模块

讨论交流部分,是网络课程的特色,也是集中体现高级交互的一个部分。我们以网络课程《视盘技术》为例进行分析。在其讨论交流部分中,采用BBSXP的后台技术,在前台分幽默笑话、学习公社、主题讨论、心灵驿站四大块供学习者在此展开讨论。学习公社里提供了“王老师在线”,使教师和学生实现零距离接触,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主题讨论则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对各个章节进行学习、讨论的平台。在心灵驿站里,学习者可以发表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态度。该模块是使学生充分参加交流,实现虚拟学习社区的一个模块,也是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在这里通过学习者对问题的阐述和表达,在提高学习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促进了知识的深层理解。

在智能答疑系统中,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问题的回复,同时也能看到其他的问题和回复。

通过知识交流,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是学生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深层次的对话,以达到隐性知识的传递。随着学习的进一步开展,我们还可以建立学习社区,促进学生之间持续性的深度的对话,从而有效促进不同类型知识的传递与共享。

(三)知识积累共享模块

如网络课程《视盘技术》的个人书桌部分,学习者在这里可以发表个人作品、书写个人Blog,本部分为实现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而设。学习者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和集中,使其成为学习者知识基础的一部分,这同时也是将知识进行积累的过程。希望通过个人书桌的功能使学习者初步掌握对自己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以增强个人管理知识的能力,促进学习者进行个人知识积累。个人书桌部分界面如图2。

学习笔记部分,提供写、看、建、查等功能。学习者可以方便地写学习笔记,可以查看别人的笔记,可以在原笔记(自己的或者别人的)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笔记(系统将自动记录笔记之间的母子关系),也可以对笔记进行查询。注意这里的笔记不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笔记,还包括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习者对问题的解释,学习者自己的理论和观点等。

电子学档部分。电子学档记录的内容可以是网络课程的学习心得、学习计划、疑难问题,也可以是与课程无关的其他有意义学习体会等。形式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创作内容、资源的链接、文档, 图片、声音或视频文件,其中可以有对于这些内容的其他人所做出的评论或评价信息,由此实现交流合作。

以上是对知识积累共享模块的介绍。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将学习者的知识进行积累,形成一个知识库。知识库除了包括学习者学习的内容,还包括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习的方法和学习心得。而且这个知识库是一个动态的,可以随时进行更新和扩展,适时地记录学习者特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挖掘到的学生的隐性知识成为共享的知识。

(四)知识反馈模块

包括作业提交系统和电子学挡。学习者可以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教师可以集中批改并集中作业评价意见,这样就形成了相对集中的问题资源库,可供后续学习使用。

电子学档中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的效果和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掌握了这些信息,教师可以随时变换教学手段和方式,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与进度。

三、结束语

知识管理积累、共享、协作、交互、创新以及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等理念对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将知识管理运用于网络课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缺乏实证性的研究及结果,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知识管理理论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徐峥,陈庚,袁希岚.网络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

[3]杨鹤林.个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5.

[4]张润彤等.知识管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10.

[5]樊治平等.知识管理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22.

篇9

(一)教材内容安排不尽合理,教学中照搬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所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主要是参照国外的相关教材进行编写的,内容中基础理论比较多,而相关的实践内容比较少,与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要求不完全符合。另一方面,管理学的理论发展速度又十分迅速,编入教材中的管理理论与现实的情况不可能完全相符,加之,国外的管理理论与我国的实际国情也不一定能相适应。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完全依靠教材进行讲解,学生也以学会教材中的知识为目标,脱离了管理实践,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选用中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这些方法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的选用十分刻板,缺乏灵活性。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都是选用的课堂讲授法这一教学方法,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记笔记进行学习,即便选择其他方法,也是生搬硬套缺乏灵活性的。例如,为了应对检查,选用多媒体教学法,然而,课件上的内容纯粹是对教材知识的重复,只是形式的转换,根本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对案例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在课堂上盲目堆积案例,不能对其实质进行详细的探究,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降低了案例教学法的效果。第二,教学方法的选择缺乏针对性。《管理学》对高职院校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因为这门课程是必修的基础课程,是进行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但是,针对不同管理类例如财务、旅游、行政等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其不同的侧重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针对管理类的所有学生均是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管理学》的教学,导致其教学效果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与其行业进行接轨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为企业培养中、基层的后备管理人才,使其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够胜任管理工作。《管理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应该根据该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培养学生管理方面的才能和素质。具体而言,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创新职能的内容,对传统的计划、沟通、决策等职能根据该目标进行更新,并且要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使用教材辅助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所使用的《管理学》一般是教育部门组织行业专家编写开发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盲目追随教材,而是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其内容进行审视,打破权威与神话,结合管理实际以及相关理论的进步进行讲解。这种把教材看做“文本”而非“圣经”的思想,能够帮助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最新、最全面的知识。例如,在进行基础概念“管理”的讲解时,完全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古今中外各学者的理解,对其进行拓展和全新的诠释。教师从完全依赖教材进行教学,到使用教材辅助教学的转变也是其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科学选用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学科,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巧妙设计课堂进程,创新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情境模拟,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进行实训。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将其融合到一起,充实教学内容。第二,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把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对该专业的特征以及培养目标进行了解,从而综合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应该成为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应该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从视觉与听觉方面给予学生刺激,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第四,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的新奇观点进行碰撞,在学生互相沟通共同协作的过程中促进其互帮互助,使其共同成长与进步。

(四)加强实训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10

开放课程环境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开放课程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国内外优秀大学的视频课程,又名公开课。开放课程最早起源于英国,如今已有22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成为这一计划的践行者。开放课程建设使高等学校的职能为社会感知,神圣的象牙塔向社会学习者开了一扇窗,成为科学、文明、理性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使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国家增进社会福利的公共产品,提高整体国民的社会福利。然而,与网民旺盛的求知欲形成对比的是,国内大学的课程很少。开放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互助的精神,来为整个国民服务,应该成为国内高校课程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为节能型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农林类院校《环境管理学》开放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当前的发展方向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通过国家开放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共享,服务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学习者自主学习。目前,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已纷纷在网上提供课堂实录。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普及,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同时,也给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

不同的农林院校在其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农林院校本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仍是理学,但兼具农林学性质。其培养计划有农林特色,因此一般学校都增加一些特色课程。为了适应农林院校环境管理开放课程需要,获得环境管理学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

由于环境管理学是培养“理、工、文、社、管”多位一体复合型环保应用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于具备环境管理专业素养的人才需求量又比较大,所以许多学生比较关注和欢迎该课程。然而,由于涉及学科广泛、教学内容较多和学科本身具有的边缘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如何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具体研究环境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成为当前系统的、规范地加强环境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议题。

二、农林院校的《环境管理学》课程特色

高等农林业院校是培养农林业类人才、促进农林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一门课程的研究领域、应用领域等方方面面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也将随之加深和扩展。所以,当今农林类高校开设“环境管理”意义更加深远,以林业院校为例,鉴于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与森林资源现状之间的关系,森林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短缺和环境形势严峻的现状,如何应用环境管理学的理论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应成为今后环境管理课要攻克的课题。

为了调整课程教学目标,适应农林院校毕业生的需求。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深厚的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及水、气、声固废污染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科研、教学、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环境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服务于这一目标,将教学目标调整并确定为:根据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为环保领域直接输送中高级应用和管理人才,或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高级研究人才宽厚基础的人选,培养他们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环境管理相关问题的能力。需要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改进教学方法。并且,围绕着《环境管理学》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生态伦理和绿色能源等为主要着眼点的一系列研究。

三、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框架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数字电视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远距离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教学应该并且能够更有效率地运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使其成为传统课堂有益补充。基于资源共享原则,利用网络无远近、交叉串连的功能,在开放大学团队的主导下,通过电脑虚拟空间营造网络公开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快地增长才干,成长为优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改革目标在于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开放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习者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习者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依据环境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教师是解惑的角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定位,形成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意在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项灌输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互动来激励大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范例教学环节的增加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知识和能力。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以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享受师生面对面的传统课堂空间的乐趣和愉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人们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2.构建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

由于环境管理涉及的概念理论多,知识更新迅速,在课堂教学中,只靠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吸收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板书、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同时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生动,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兴趣引导为主与任务驱动相结合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对环境管理课程的态度不同将学生分为以下四类:a.对环境管理课程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教师同步思维,不断解惑和收获;b.为实现其既定的目标而学好环境管理课程,这种动力使他们能配合教师理解相应的内容;c.被动上课,但对环境管理课程没有抵触;d.为出勤率而上课课程时间与其目标有抵触,往往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给予某一特定任务,只有当他们完成特定知识的消化吸收后,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这样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对这两类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法;对于a、b类学生,多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c、d类学生,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能保证兴趣较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照顾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两极分化。

(2)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方法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学习已进入立体化时代,不仅在课堂、图书馆,在宿舍通过网络也可以获取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网络教学能够突破教师教学内容的框架思考来研究更多的相关问题,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辅助学习。

《环境管理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较为突出的实践性。在环境管理学课程的课堂讲授中,如果在环境经济手段――排污交易、生态补偿、押金返还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学习过程中,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在课堂上通过开放课堂的共享,通过老师的辅助讲解,控制课堂进行的速度促进大学的课堂教学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转变。

环境管理课程内容多,课程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保持课堂的轻松学习气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学中教师应使授课内容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其次,采用生动的素材。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解除他们单器官的疲劳感。最后及时为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使他们不断地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实践表明,这是维持学生轻松学习心态的持久动力。

(3)网络互动教学方法

一些学者认为,在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应使用团队项目教学法,使得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而基于网络的开放课程,恰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使该教学法付诸实施。

网络互动教学方法是借助于博客、网站、QQ群等网络技术与学习者进行交流的学习方法。教师将与环境管理学课程相关的开放课程资料和精品范例更新到自己的微博上,逐步形成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与实际教学进度相一致的网上教学资料库,学生在教师博客上的这个资源库进行下载学习。课程视频不仅有授课,学生如果想跟踪教授布置的作业、课堂笔记,甚至可以扩展到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个方面。还可以点击该教授的网页查看,互动性更强,也更有课堂上的真实感。同时进行课程跟踪评价与交流,形成一个随着课堂进度而不局限于时空限制的师生互动环境。综上所述,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互动,来激励大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构建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快乐、主动地进行知识体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1)范例式体验

开放课程背景下,范例仍然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教学模式。运用任务驱动法,使网络的开放课程和网络资源为环境类课堂教学和范例服务。让同学们通过课前自主的查询相关的开放课程资源和相关的前沿发展趋势,通过自学,提高学生自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基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对范例中一些环境的模拟仿真,学生亲自参与构思、巧妙设计;并通过在课堂上的分组练习和小组讨论,分别讲解自身观点,其他组进行质疑和补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和学习兴趣深化认识凝练思维。在与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评价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养成严谨和批判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一些经典教学范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以2005年和2010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范例,分析企业的环境责任,特别是对于化工型企业应该如何开展环境管理。通过分析化工厂选址的合理性、城市水源结构、应急预案、环境风险评价以及跨国环境诉讼、国际环境责任等方面,引导学生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同时,鼓励学生站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不同角度分析如何做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补救。

生动的教学范例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不但从学习中得到了创造的乐趣,还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自身的表达组织能力,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2)社会调查式体验

环境管理学课程需要学生与社会接轨,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物尽其用、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环境安全等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活动为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多角度地深入社会增加其社会阅历,进而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传播环境文明。当然,作为农林类院校,还应设计一些凸显农林特色的典型主题,如强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环境伦理的有效实施,如何有效开展森林、土地、水等资源的环境保护与管理,从而使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率大于资源开发速率,为农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3)模拟式体验

引入项目式模拟,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虚拟项目,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由授课教师和同学一起为其点评。例如,学生可以以哈尔滨的雾霾为背景,设计完成以“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为题的项目。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城市的能源结构、北方冬季供暖、周边村民焚烧秸秆等直接原因到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大气的环境容量、环境政策标准间接原因入手,综合运用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探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具体方案、综合对策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小组分工协作,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提交项目报告,授课教师要对其成果做出恰当评价。学生在模拟体验过程中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通透掌握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农林类《环境管理学》展望

在教育全球化、科技化的背景下,知识共享促进了开放理念的传播。在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科技化、全球化、共享化。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林业科技人才,突出东北林业大学的林、理、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通过我们几代人的努力,教学心得、经验的凝练、精心设计,一定会为网络课程的开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林类《环境管理学》网络公开课,如何体现特色,也值得思考。课程视频不仅有授课,学生如果想跟踪教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笔记,还可以点击该教授的网页查看,互动性更强,也更有课堂上的真实感。有专家指出,开放教育和学习资源具有蓬勃发展的潜力和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公开课资源将不仅仅包含课程本身,而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公开课发展成为社会化的学习平台,使学习者不仅成为资源的使用者,还成为资源的创造者,实现进一步的社会化学习。除了进行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在线开放外,还同时将与网络课程学习配套的网上学习资源和管理平台权限等一并开放。这种“课程、教学、资源、考核和管理”的一体化开放模式,不仅深化了教育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还成为教学计划的有益补充。可持续农林业是未来农林业的发展方向,重视农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管理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林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高等农林业院校环境管理人才素质,使环境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永峰,陈红,徐春霞.环境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8.

[2]樊庆锌,任广萌,宋玉珍.环境规划与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2.

[3]刘琨,李永峰,王璐.环境规划与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1.

[4]张勇,赵雯,杨凯.本科“环境管理学”课程加强实证方法教学的实践与建议[A].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5-318.

[5]李永峰,乔丽娜,张洪.可持续发展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3.

[6]李永峰,张楠,乔丽娜.中国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2.

[7]李永峰,张楠.可持续发展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9.

[8]李永峰,潘心语.环境伦理学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2.

[9]李永峰,张楠.生态伦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9.

[10]刘关君,李永峰,陈红.绿色能源[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1.

[11]朴金星,杨倩盛辉,乔丽娜,程国玲,李永峰.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动态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0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