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课程总结

篇1

由于计划制定切合实际,指导性强,保证了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促进了校本课程全面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探究校本课程教学方法。

1、立足课堂,加强校本课程教法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古典文化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古诗文积累的方法,教者不但要探索教法,还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积累。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句,背诗文”的古诗教学四步法。

2、关注方法,加强古诗诵读指导。

掌握良好的诵读方法对学生学好古诗文有很大帮助。本学期中心小学教师就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意——体诗情”的古诗词学习三步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进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内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1、古诗卡学习达级活动。

以古诗卡中的古诗词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采用自由背诵,注意等级差异。在古诗词背诵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背诵古诗词。每背过八首古诗词,便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称号,依次为诗客、诗侠、诗仙、诗神、诗圣,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热情参与。家长们也热情配合,学习气氛高涨。有的学生甚至背过了《明日歌》《琵琶行》等难度大的诗词。

2、组织诗朗诵会。根据各年级所学内容,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班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通过配乐朗诵,背诵,表演等活动形式,评选出优胜小组和背诵大王。这些活动开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必背的篇目教师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每一首古诗词的通过,教师们都经过学生自背、家长检查、学习小组检查、课堂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

(三)完善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常规教学提供了文本保证。

实验教材的修订与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是实施校本课程常规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文本保证。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教学,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古文化底蕴,推进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我校加强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修订和编写工作力度。

1、按计划完成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本着确保实验教材质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年级段文化知识层面,适应教学需要的原则,本学期我们对20*年编写的校本课程实验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全新改版。即对原教材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增补,将难度过大的和不适于小学生的部分篇目进行了替换,将原教材的四册改编为现在的六册,即每个年级一册(上写学期合订本)。

2、如期完成了配套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为了解决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疑难与困惑,20*年9月,我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指定专职人员编写配套教学用书。经过不懈努力,截至本学期,历时两个半学期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至六年级全套十二册约五十万字的教师教学用书初稿的编写工作。尽管还很粗糙,还有很多尚需进一步斟酌和完善之处,但我们还是迈出了这既艰难又可喜的第一步。

二、教学计划的精心编制,促进了校本课程的有序运行。

1、继续完善文本教材的修订与编写工作。

首先要抓紧一切时间尽快完成校本教材教师用书的编写印刷工作,为任课教师提供坚实可靠的教学文本保障。

其次要抓紧时间,创造条件,对主教材进行重新修订。

2、、中心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

首先要定期组织课程实施专题工作会议。

其二要组织必要的教师教材教法专题培训。

其三要定期深入基层学校对全体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调研和技术指导。

3、各基层学校学校期初要编写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末要做好专项教学工作总结。

4、各基层学校要组织任课教师学期初要制定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学期末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要求撰写一定量的专题经验总结、案例或论文。

5、任课教师要认真规范地编写教学预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校本课程教学,一是要背诵,二是要熟练地朗读,即容易背诵的背诵,不容易背诵的要熟练朗读。中心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将定期深入各校检查验收。

6、各基层学校要把本项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纳入教学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加强课程管理与教学指导。

三、困惑与设想

(一)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与困惑。

1、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现象。如校本课程究竟与国家课程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思路上有什么异同,校本课程究竟要讲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状态。

2、教材问题。现在,学生手里没有教科书,原因是资金问题,学校承担不起,又不能向学生收费。

(二)下步设想。

篇2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73-02

作为人文经管类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案例教学最早被用于医学和法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初,哈佛大学首先将案例教学方法用于管理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将所研究的问题置于特定的环境中,采集相关信息、数据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说明问题的原因和过程,得出具有启示意义的结论,甚至是理论的创新。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通常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设计,挑选适当的案例,组织课堂和课后研究与讨论,并对学生针对案例做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与讲解,根据学生做出的解决方案质量给出平时成绩作为激励等。虽然案例教学已经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往往面临一些问题与障碍。本文针对《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中实施案例教学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进行分析,并对《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问题与障碍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仍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1.管理学案例教材匮乏。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均加大了案例教学的比例,但目前适合中国本科学生的管理学案例教材寥寥无几。在此背景下,《管理学原理》授课教师为了实施案例教学往往需要自行挑选或者设计案例。由于教师本人精力和水平的局限,其挑选和设计的案例往往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以理解,甚至不适用于本科教学。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的质量与案例教学的质量显著相关,管理学案例教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

2.教学投入和教学设施不足。与简单的课堂讨论不同,《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更加复杂与多样,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在某些案例研究与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可能需要部分软件、硬件的支持。但在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只需要教师对基本原理进行讲解与演绎,学生不用动手实践,使得许多教学管理者认为《管理学原理》教学与理工科科目不同,没有必要安排实践环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教师只能安排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课后自行分析并制作方案。学生课后学习极大地依赖自己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这种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3.教师对案例的把握不足。高校教师往往是研究生毕业就进入高校执教,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严重不平衡,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对其主持分析的案例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由于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往往存在鸿沟,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高校教师难以充分把握、透彻理解所教的案例,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天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和控制者,由于教师对案例掌握上的不足,可能最终导致所教授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与现实脱节,最终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

4.学生对案例教学不适应。作为一门管理类基础课程,根据本科培养计划,《管理学原理》课程往往安排在大一开设。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刚由高中升入大学,仍保持着高中时“重做题、轻实践”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缺乏主动实践、参与课堂讨论与分析的动力。学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学生较低的配合度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与障碍,对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进行讨论。

1.编制高质量的案例教材。为了保障案例教学的质量,有必要编制一套高质量的管理学案例教材。虽然组织高水平的管理学案例教材编撰工作离不开各大教育教学出版社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管理学案例教材缺乏的背景下,各高校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原理》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自行组织起来,编制高水平的管理学案例教材。同时,组织全院多位经济、管理类教师共同编制管理学案例教材,能够有效地减少单个教师编制课程教学案例的个数,节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参编教师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编制少量案例也有利于提高编制案例的质量,进而优化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2.增加教学资源投入。为了缓解《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学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管理学原理》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学院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宣传与呼吁,使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知晓并理解《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的现状及其带来的问题,争取教学管理部门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加大资源投入的支持力度。同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也应当改变其“经管类学科仅需较少教学资源投入,只要教师站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即可”的传统思想,了解国际国内管理学相关学科教学实践的发展状况,对管理学相关学科的案例教学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以保障管理学相关学科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3.提升教师能力。主讲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以及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案例教学的质量举足轻重。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能力。首先,教师本人应当时刻注意自身能力的不足与缺陷。其次,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相关理论进展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将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同时,学校、学院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水平,进而提升管理学相关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

4.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投入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以及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自己难以主动提高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主讲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了解案例学习的整个流程、案例分析所需知识储备和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必要的准备工作。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采取鼓励的基本态度,为了保护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始终对学生保持鼓励与肯定的态度,支持学生的发散思维,表扬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做得好的部分,并艺术地提出学生未来需加强的方向,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批评与嘲笑。同时,教师还应当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其分析案例、讲解解决方案时表现的能力相联系,对做案例认真和做得好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加分,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学习,进而提升整个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将案例教学应用于《管理学管理》等管理学相关的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与知识。本文在回顾案例教学发展演化历程的基础上,对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问题与障碍以及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进行了总结与梳理。研究认为,管理类学科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是管理学案例教材匮乏,教学投入和教学设施不足,教师对案例的把握不足,学生对案例教学不适应。而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主要有编制高质量的案例教材,增加教学资源投入,提升教师能力和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本研究为高校管理类课程主讲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一定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品媛.试论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法[J].管理学报,2008,5(3):340-344.

[2]王谊.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6(6):63-64

[3]贾红.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4-5.

[4]熊勇清.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1):85-88.

[5]秦立栓.论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5(3):7-8.

篇3

一、概述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性学科,是人类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1\]。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中,管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目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管理学这一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管理学教学应在“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够用、实践为主”教育原则指导下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而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式是很难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因此需要管理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还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能熟练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还是盲目地沿袭本科教育,教学中大量讲授国内外的管理学理论,混淆了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差别\[2\],内容上成为了本科管理学教育的“压缩饼干”。

2.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还是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停留在理论知识灌输的层面,即“填鸭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很难真正理解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学懂学会,更谈不运用。并且单一而枯燥的讲授模式会严重挫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3.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多数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往往是理论的讲授多过于实际操作方法介绍和运用,课程的实训环节很少、甚至没有。并且很多校企之间的合作无法真正地实现,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也只是作为普通工人工作,而无法接受管理技能的训练。这与“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这一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严重偏离。

4.教学课堂师生互动性差

师生互动性差是目前管理学课堂上一个典型的问题。管理学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只能在课后实现。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一方面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枯燥的听讲会丧失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对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很多高职院校目前还是沿用总结性考核的方式,即期末时采用闭卷笔试考核,且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80%,平时成绩仅占很少一部分,而对实践性的考察在总成绩里根本得不到反映。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课程考核方式只能检测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不能检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改进高职管理学教学的措施

1.明确高职管理学教学目标

高职管理学以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高职管理学课程设置应以掌握基本管理理论和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技能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注重技能培养的统一,达到理论与技能的深度融合\[3\]。因此,笔者认为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搜集、分析信息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制定计划能力,组织设计能力,招聘、应聘能力,指挥能力,激励能力,沟通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等作为高职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28卷第1期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都无法收到完美的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融合,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笔者认为管理学课程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尝试以下几种互动式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法,将典型案例、与行业有关案例和社会热点案例等进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展开探析、讨论和总结。(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掌握,并且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充分运用在管理实践中。如“举棍子”的游戏可运用于总结管理职能时让学生对抽象的四大职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4\]。(3)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管理情景中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定任务、掌握特定管理技能、感受管理内涵。这些教学方式在管理学课堂的运用,既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掌握相应的管理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3.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管理实践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分小组设立“模拟公司”、组建管理团队就是实践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例如讲到计划职能时,要求学生小组拟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计划,讲到组织职能时,要求学生小组设计出公司的组织结构、内部职权分配、人员的配备和公司的企业文化等,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整个的管理职能活动就有了亲身的体会。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请进来”指的是邀请校外专家和管理者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聆听真实的管理经历,感受管理的真谛。“走出去”可以是组织学生到校外知名企业进行组织调查、参观工作现场(生产流程)或者在企业短期的生产实习。

4.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

既然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和培养其实践能力,那在课程的考核上就不能仅是采用“期末闭卷笔试”,而应建立起与教学目标匹配的多环节、全方位的考核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将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技能成绩。平时成绩占30%左右,具体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堂提问表现和案例讨论等;期末成绩占40%左右,可以开卷的方式进行着重考察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技能测试占30%左右,以小论文或企业实习报告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 方桂萍.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

\[2\] 李鑫.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4(6):281.

\[3\] 尹文秋.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87.

\[4\] 华中生,张斌,李四杰.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游戏教学方式尝试\[J\].教育与现代化,2004(2):36-39.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Management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Yi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Finance,Yunyang Teachers' College,Shiyan 442000,China)

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problems in cas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Its purpose is to improve effect of case teaching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and help engineering students train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ability.

关键词: 管理学;教学效果;改革

Key words: management;teaching effect;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277-02

0 引言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课程,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需要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相关管理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企业需要既懂工科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又具备实际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工科院校认识到工科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很多学校为工科学生开设《管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但是很多工科学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尤其是案例教学仍然沿用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但存在案例教学共通问题,也存在工科学生《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特性问题。

1 工科学生《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适用于工科学生的《管理学》案例 《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选取,而目前的工科学生《管理学》案例教学沿用的大多是经济管理类案例,案例来源分为两类:一类从著名企业发展得失成败中总结,案例通常过长,包含很多信息,而教学对象工科学生没有经过经济管理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面对此类案例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很容易失去案例教学参与的兴趣;另一类案例来源于报纸、杂志、网络等,这类案例内容较新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参与性较强,但是由于系统性不够,与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联系需要教师自己把握,这类案例仅仅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达不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2 工科学生案例教学参与性不强 在工科学生《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工科学生参与性不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①工科学生对于《管理学》课程的学习重视性不够;②由于工科学生在以前的课程学习中多是接受灌输式教育方式,没有接触过案例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在面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参与积极性不高。

1.3 工科学生案例教学过程缺少实践环节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工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习惯于亲自参与的实践性教学方式,而当前的《管理学》案例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师陈述案例、学生发言表明观点,仅仅通过课堂形式的案例教学,学生很难掌握《管理学》知识的精髓,也很难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将管理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2 提高工科学生《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精选适合工科学生的《管理学》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陈述、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教师总结,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工科学生《管理学》案例教学中,主要角色是工科学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因此一个体现工科学生未来工作情景的合适案例才能够引发工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激烈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①案例的选择应符合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目标。工科学生的《管理学》课程培养目标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不同,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未来成功的企业管理者,而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让工科学生熟悉各种管理学知识,为将来成为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储备知识。因此工科学生《管理学》的案例选择不能停留在《哈佛工商管理全集》或类似的案例,而应联系企业生产实际选择案例,如面向矿业工程类本科生应选择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煤炭班组管理、煤炭运输管理等《管理学》案例。

②深入相关企业搜集整理案例。目前工科学生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除来自教材、案例集外,很多案例是教师从网络、报纸甚至文学小说中摘抄而来,这样的案例缺乏对企业管理相关原理的深入洞察,很难起到很好的案例教学效果。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事《管理学》课程的相关教师紧密联系自己所主持或参加的相关企业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管理学》案例教学积累收集相关案例。科研和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像笔者所在学校就有很多老师通过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促进和丰富了相关的教学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通过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提高工科学生案例教学参与性 在目前的考核体系中,学生的最终成绩主要取决于其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都是按照“点名+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的形式来判定。这样的考核体系使得学生将注意力更多集中于期末考试前的知识点背诵,对于平时成绩的关注仅仅是不缺课,而上课时往往是看自己认为有用的专业书籍。这样的考核体系很难提高学生对于平时课堂案例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对此状况应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提高工科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参与性,目前的平时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20%-30%,可以提高平时成绩的权重,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重提高到50%-60%,而平时成绩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在案例教学中鼓励甚至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与,例如规定每个学生整个课程至少参与案例讨论三次。在案例介绍中改变传统的语言陈述案例形式,采用多媒体对案例进行陈述,学生对于案例的参与形式运用“头脑风暴法”,即每个人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必深思熟虑,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每个人可以多次补充发言修改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在此过程中老师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即每个案例都不设置标准答案,而重在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其未来管理能力。

2.3 通过构建移动课堂增加工科学生案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目前的《管理学》案例教学多采用“黑板+幻灯片+录像片”的形式,这样的案例教学形式传播信息量小,容易形成“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效果,而《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亲自参与,仅凭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管理学》知识学习效果。在《管理学》的案例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承担的企业横向课题或是社会关系,积极组织学生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如面对矿业工程类本科生,可以在一个教学周期内至少组织一次到煤矿进行参观学习活动,在煤矿上设立《管理学》案例教学移动课堂,让学生充分了解煤矿的生产管理环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学习的《管理学》相关原理和知识为煤矿企业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管理问题,在考察学习结束后学生应向任课教师提供一份考察感受,阐述自己对于参观煤炭企业某一管理环节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聂锐,芈凌云,吕涛.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周三多,陈传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陶应虎.《管理学》案例教学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94-96.

篇5

1 引 言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群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主要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实践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主张在理论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实践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改变师生的主客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互联网技术也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实践化教学”思想的指导和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研究如何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可转移能力,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实践化教学的理论阐述及依据

实践化教学,就是要彻底改变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客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从用耳朵听变为动手去做。实践化教学要紧密围绕“两个能力”的培养目标,即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转移技能。

国外的大学教育理念和本文提倡的实践化教学理念实际是一致的。赫瑞瓦特大学亚洲区负责人王忠义教授认为课堂应由学生讲解研究结论,对于学生的研究结果,老师只作必要的提示性辅导或概括。此外,应设立学习方法课程,注重学生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澳大利亚大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学生是学习的积极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提供指导,上课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广泛而合理的课程,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传统“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

传统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考虑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知识面虽然广,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一些大学把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作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但充其量只是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学生缺乏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不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可转移技能。

3.3 教学环境没有职业情景

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一般是以个体的角色,单一地听教师讲授课程。教室只是学习的场所,没有职业情景设定和职业人的角色定位,学生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体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很难培养出学生就业时需要的岗位能力。

3.4 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管理学”课程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以一张试卷的成绩决定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努力和学习效果,不够全面,而且这种考核机制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无法实现培养能力的目标。

4 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课程的实践化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的实践化教学,以课程应培养的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目标。因此,其实践化教学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实践化教学要与互联网手段有效结合起来。

4.1 “管理学”课程应培养的学生能力分析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不仅希望能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管理者角色,同时使学生获得以下能力。

4.1.1 专业技能

4.1.2 可转移技能

4.2 “管理学”课程实践化教学的内容研究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才得以实现的。对课程的实施结果进行主观的先行判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通常指教学内容),什么方法最有效(通常指教学形式)是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关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实践化教学的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设计。

4.2.1 根据课程在课程群中的定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管理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任务,明确其应教授的内容。在尊重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础上,对与其他课程交叉重复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不讲、略讲或换角度讲,节约教学时间和资源。因此,对于“管理学”中“管理沟通”、“组织人事与行为管理”以及“建立有效的团队”部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时,可略讲或不讲。

4.2.2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对于知识内容的具体讲授,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目标,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如通过最新企业经营管理的案例、关于财经热点时事的视频、自己所观察和经历的一些真实事件等作为管理知识讲授的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的企业管理案例、现实活动和抽象的理论知识之间寻找到一个可以链接的桥梁。尽量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二是教材内容与管理实践相结合。

4.2.3 理论知识适用、够用即可,但一定要尊重知识体系

大学教育一定要帮学生在这样一个较长、较稳定的时间段内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系统的思维方式。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时,要尊重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但不必讲得过于精深,能满足学生未来工作对知识的基本需要即可。“管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少而精”为原则,把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教学内容安排成结合理论知识的案例或问题的思考讨论,锻炼学生的可转移能力。而对于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通过列出专业书清单、推荐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的方式,帮助他们提升对理论知识部分的掌握。

4.3 “管理学”课程实践化教学方法研究

澳大利亚大学的教学方法比较丰富,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讲课、辅导课、课堂陈述、讨论、作业、实践等环节。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需要把重点放到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可转移能力的“三位一体”培养。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4.3.1 演讲法

课前3分钟,安排学生演讲《我欣赏的管理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开拓视野,通过不同同学介绍的优秀管理者身上的优秀品质,激发他们心中的梦想和斗志,帮助他们树立将来奋斗的榜样和目标。

4.3.2 模拟教学法

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设计企业真实情景,让学生模拟。如在组织权利部分的授权部分,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分别扮演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模拟授权过程;组织冲突处理部分,让学生模拟不同类型的冲突情境,并运用组织冲突处理策略,实际模拟不同类型组织冲突的处理方法。通过演练,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深刻理解以后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面对不同的冲突该如何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3 辩论法

对于管理学中的难点问题,安排学生通过辩论形式,更深刻、更清晰地理解难点问题,如对于“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以及对于一些企业真实案例问题的解决,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法,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一些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3.4 故事教学法

“上海交大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王维克教授会讲述许多故事来增进同学们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丰富的实例,让数学更活泼更有趣。“管理学”课程在每次课堂上,也可以以开篇故事作为课程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枯燥难懂的理论,通过恰当的故事,让课程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3.5 情境教学法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环境可设定成类似企业的工作环境,格子工作间或者圆桌会议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融入到未来真实工作的情景,有更早的实境感;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着职业装、配合使用道具、工作情景中遇到的管理问题的模拟,使课程更具情境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4 “管理学”课程实践化教学手段研究

4.4.1 课堂和课后学习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一些任务。如“管理学”课程中,学完计划部分的知识后,要求每个团队合作完成一份“创业计划”,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安排学生去企业做调研、参观等,增加学生对企业和管理实境的感性认识。

4.4.2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现代化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也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因此,“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各种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优化,例如在百度贴吧里设置各种管理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教授学生利用互联网做网络调查问卷,利用微信、QQ等方式发放问卷等。充分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和热情,将互联网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使管理学的课程变得更有趣,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也使学生能将管理知识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成为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管理者。

篇6

[关键词] 高职 课程 教学研究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该课程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实践性较强。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的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地去探讨和解决。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独具高职特色的课程培养目标尚未完全形成

《管理学原理》是大学、高职和中职三个学历层次管理类专业和相关专业必开的一门课程。有些高职教师认为,本科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多年积淀形成的,完全可以套用,结果不加思索,“拿来”就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带有明显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理论知识重视有余,实践技能训练不足,而这恰恰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背离。还有些高职教师仍没有摆脱中专教育的模式,沿用了中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课程教学理念不够科学和完善

一是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而多数教师侧重于管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管理方法的传授,缺乏对管理理念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二是课时分配不尽科学。《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为了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大多数教师将80%的课时用来讲解理论知识,留20%甚至更少的学时用于实践。这种课时分配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管理的理论重于实践”、“科学多于艺术”。三是教师偏重于教材内容的单向传授,缺少师生双向交流,很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下能动性地学习,也不容易使学生体会到 “管理的灵魂是创新,管理的价值在于实践”。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互动性差

重传授、轻参与,重分析、轻综合,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培养, 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仍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案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变成了“举例法”;“讨论法”缺少恰到好处的点评,有的甚至简化为提问法,等等。教学方法的不够灵活,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填鸭式”、“满堂灌”更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4.教师的教学创新不够

一是许多教师早已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模式,满足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灌注式教学方法;二是该课程的教师完全脱产到一线实践的机会很少;三是该课程的教师与非常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平台还不健全。这使得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受到很大限制,教师也难于进行教学创新。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教育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办学的时间短,基础条件较差,底蕴不足。既没有现成的国内经验可以套用,又没有与之相似的国外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去总结、去修改、去完善。因此,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不协调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更是如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依然主要是学理论知识,多是在本科或中专教材的基础上做一些“加法和减法”,使得针对性和应用性都不强。

2.高职院校摆脱中专教育的羁绊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有长期的中专办学历史,带有较深的中职教育痕迹。而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教学方面的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所以,用中专教学的经验指导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在一定时期内还存在。

3.教师群体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高职特色教学的需要

从教师来源上来看,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原来的中专学校,教学中带来较为明显的中职教育教学特色;少数教师属于近年来新招聘的教师,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理论水平较强,教学中带有明显的大学特色。

从教师创新上来看,高职院校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大多不愿意为教学改革付出更多的成本和承担更多的风险。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他们担心改变传统的模式会在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也担心学生的不适应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来看,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在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方法选用上缺乏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另外,教师中的研究群体还很不成熟。

4.教学改革中的政策激励不到位

一所学校的强弱大小,靠的是人才,是教师。人才靠的是培养和激励,有效地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于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目前的高职教改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教师的培养缺乏长期的师资培训规划,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授予学生的是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种心智技能的训练。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仅仅依靠理论记忆、经验指导、实践操作就能达到,更多的是在体验中融汇、实践中领悟、思考中创新。其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完全服从并服务于“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实训课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来组织进行,由学生来评定成绩,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再次,对于管理者而言,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很重要。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表现的空间,讲解完重点难点后,让学生提问、讨论、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交流或研讨,引导着学生去思考,鼓励着学生去质疑、创新。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差异性,精心选取教材,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一是在知识体系的基本完整下讲究重点突出,在理论够用下突出技能本位。二是在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减少高层战略管理的内容,注重中基层管理中所涉及的管理实务与技能。三是将管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并设置于相应的管理情景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置身于情景中训练技能。四是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实用性和前瞻性。五是根据各专业未来岗位的差异来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该课程内容的要求。

3.改革教法,实现教法多样化、教学互动化

《管理学原理》课程应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可以说,传统教学法仍然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在理论的运用或技能的训练中要借助情景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来源于管理实践活动,所以要重视和加强该课程的实训教学,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将复杂、抽象的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去感悟和从事管理实践活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

结合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发展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引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和管理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二是给教师创造提升理论水平、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平台;三是树立“以师为本,因师而治”的管理哲学,把教师当作“人才”来尊重和相信,而不是视其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源或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四是制订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监督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五是制订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考评标准和奖惩制度,使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5.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评估的标准更多的是关注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积极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塑造自我。

结束语

总之,《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打造“双师”团队,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等措施和手段,达到既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风儒.管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朱中华.高校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4]余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2).

[5]崔德明.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本质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9(11).

[6]舒醒.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

篇7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一直是我国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很多企业录用人才的首选学校,尤其近些年,国家开始注重高职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使得高职学校成为较为热门的职业教育机构。而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更是高职学校中大多数专业都开设的科目,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学到非常系统的管理知识,不管学生主修哪一类专业,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的改革,对管理学原理的改革也开始实行,对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等进行革新,使得管理学原理更好的为学生提供管理知识。

一、管理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所谓管理学原理就是指多重原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学科,例如整体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等,这些原理相互协调,共同组成管理学原理。其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中一些运动或者经济动态之间的关系,使得局部更加服从整体性规划,达到整体效果最为理想的状态,同时也可以使得社会发展更为稳定和协调。如今的管理学原理所涵盖的知识体系较为广泛,与很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使得这门学科成为高职学校中普遍开设的课程。

二、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原理虽然已经在高职学校开设了很多年,也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采取了有效的改革措施,但是,就目前大多数的高职学校而言,针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1.知识内容与高职学校教学要求匹配度低

管理学原理在大多数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都有开设,其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并不相同,所针对的教育群体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要求校方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但是,就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而言,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很多教学方式和内容都是套用一些高等院校的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其匹配度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偏低,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降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差,从而导致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与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发生偏差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

2.教学方式欠缺完整性

管理学原理包括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提高成绩。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的高职管理学原理科目的教师都缺少完整的可靠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把这门课程当成简单的管理科目来讲授,并没有抓住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目的,缺乏了对学生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学生只能硬性记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对于课程的设置不够规范,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大多数的学生都缺乏兴趣,而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主观来授课,势必会造成学生产生对学科的逆反心理,使得学生的学习水平偏低,同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着不利的影响,这些方面都是与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相违背的教学弊端。

三、提升管理学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策略

管理学原理关系着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水平,更关系着学生未来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管理知识的运用程度,所以,在课堂上,有效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选取合理知识体系、符合高职学校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包括很多复杂的原理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目的的选取知识内容,使得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更加符合高职学校的教育理念。好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提升,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这些都是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而高职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专业技能型的群体,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要与其他学校的教育不同,其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求更为严格,为了满足高职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师就要额外注重管理学原理科目的知识内容体系,使得这门课程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制定完整且规划性强的教学方式

高职学校的教学方式与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它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就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高了标准。所以,教师要制定较为完整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出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优势,使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要体现管理学原理教学的目的性,意在教会学生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管理的作用意义,学会应用管理知识,懂得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管理,发挥管理的实际效用价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或者工作效率。因此,管理学原理能否为学生打开管理知识的大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到更多的管理学知识,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为高职学校的教学实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的学习及未来工作提供了管理方面的知识,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管理的认知度;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要深入研究,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内容,使得管理学原理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有益处的管理知识,使得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又可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得到更好更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建红.《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神州,2013,03:101-102.

篇8

论文摘要:《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创新的实践考核体系,发挥其高职高专经济管理基础课的作用。

管理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组织,要协同劳动,要经营要发展,都需要进行管理。《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实践性极强。

一、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一条主线。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2.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4.实地走访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5.管理游戏法。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三、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篇9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51-03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程,它并不是研究具体专门的管理实践活动,而是系统地研究其共同遵循的基本原理、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原理》课程在我国推广与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启蒙引入阶段、迅速发展阶段、巩固提升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教师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总结,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教学成效。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国内学者已做了很多研究,总结了一些改进的方法,但是似乎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本文将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一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适用性不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所使用的管理类教材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从国外引进或翻译的教材,比如哈罗德・孔茨等人所著的《管理学》;第二类是国内学者根据西方的管理学而编写的教材,如周三多等人编写的《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第三类是国内学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或科研见解而编著的。第四类是各个院校根据自身学校特色、教学建设项目等而自编的教材。从这些教材来看,第一类教材与我国国情相差较远,并且缺乏生动实际的本土案例,适用性较差;第二类教材是国内学者在消化吸收西方学者所著的《管理学》的基础上不断编写的,比较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前沿性和实践性的知识关注度不高;第三类是各学者在自己的教学或科研方面对管理产生不同的见解,虽然注重规范的学术传承,突显自己的特色,但结构体系基本类似。第四类教材雷同较多,对管理学原理研究不太深入,使用范围较为狭窄。总而言之,当前管理类的教材良莠不齐,学习效果欠佳。

2.教学目标不明确。《管理学原理》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很多高校一般都在大一开设这门课程。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管理的基本内容,很多知识点到为止,操作性与针对性都不强,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内容空洞,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专业技能。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看不到其重要的实际作用,从而会带来学习上的懈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出现教师难讲、学生难理解的现象。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造成的。在《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现在大多数教师还是倾向于将书本上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结论的学习放在重要地位。许多教材也按照我们的阅读习惯大多乐意去集成管理学原理的一些经验结论性的知识点。例如激励理论这部分内容: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等,它们之间有关联也有冲突,而这些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不同角度和不同样本下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非常多元化。如果我们仅仅罗列式地介绍,然后给出一个权威式的总结,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起到什么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可能会导致教师无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授课方式较单一。《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侧重于对相关概念、基本原理的介绍,大部分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的传统授课方式。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一般安排是32~48学时,在这么短的授课时间内要讲完教学大纲所囊括的内容,那么留给教师安排互动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而互动教学一般相对比较费时。二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游戏的愿望不是十分强烈。很多学生往往不在意学习过程,而是追求考试结果。这样一来,学生秉承了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知识的习惯,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总而言之,虽然很多教师也进行了多种授课方式的尝试,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还是走上了传统授课方式的老路。

4.案例教学建设滞后。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模拟企业真实情境或事件,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在学生的相互讨论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但是,目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仍存在很大争议。因为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拥有一定实践经验或阅历,而对于没有任何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大一或大二学生,其教学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另外一方面,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仍处于探索阶段,适合课程内容的本土案例相对较少。很多情况下是直接借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这使得学生对案例的制度背景、人文环境等方面难以理解,达不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当前高校在《管理学原理》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而国外案例一般陈述篇幅较多、案例相对陈旧、案例所涉及的企业较为陌生,学生接受程度较低。国内案例大多数偏重综合案例,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新颖案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的效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他案例教学设施也不完善,在大学实验室里很少见到案例教学管理实验室,难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基于现实而构建的管理与运营情境。

5.考核方式较为死板。考核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管理学原理》教学效果和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据了解,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管理学院原理》这门课程考核的方式相对单一,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主要通过闭卷考核方式来衡量。有的院校采取教考分离的方式,对所有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用统一的试卷进行考核,在这种考核机制下,迫使学生更加注重机械式记忆,容易造成“考前突击”的现象。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却难以考察。而注重过程考核的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小,一般不超过30%,这样学生参与平时的课堂讨论、案例讨论的主动性降低,甚至表现为消极、排斥。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

1.选择或编写合适的教材。教材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于管理类教材的选择,主要有前面所述的四类教材。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因为专业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有所不同。比如对于理工类学生要求理解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框架,选择较为精炼易懂的教材,同时可以赋予其专业特点,这样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这些内容和自己的专业是紧密联系的。比如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教材中所列举的案例是关于桥梁、道路、建筑等方面的,学生的兴趣会比较容易调动起来,教师对此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与启发,教学效果会明显提升。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来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以便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管理学原理》教学出现上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归根于教学目标的单一化,即传授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作为其唯一目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这说明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成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应在理解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运用管理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对实际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管理学原理》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应为学生的专业培养夯实基础。从专业培养的角度来看,马洪波等学者提出了――兴趣(I)――对于管理的兴趣,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知识(K)――课程所讲授的专业知识,从学生经验系统中整理归纳出来的管理理念;能力(A)――沟通与信息获取能力,理解能力,判断(批判)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决策的能力,持续学习与不断创新的能力;素质(Q)――科学精神,价值判断,做人与做事――四个方面的培养目标,简称“IKAQ”目标。“IKAQ”四个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尽量做到全面兼顾。如果无法全部达到这四个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宁可牺牲知识(K)和素质(Q),也要成功实现兴趣(I)和能力(A)的基本目标。

3.丰富授课方式,优化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手段的不断优化,可以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因此,丰富授课方式,优化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高校授课方式单一的困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思考:①可以适当增加《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实践学时,给任课教师开展多种授课方式留有一定空间。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好的教学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地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因此,授课形式的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针对《管理学原理》具体的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讲授管理思想及学派,可以通过学生辩论的方式开展;决策可以通过决策模拟游戏完成;计划与组织可以通过一些切合实际的案例来进行讨论;领导与激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来实施。在实施这些教学手段时,需要注意课前学生的认真准备、课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与总结、课后的温习与巩固。此外,还要建设自己的课程网站,在网上进行讨论、自主学习、答疑、测试等教学活动,能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其他学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真正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4.建立教学案例库、完善案例教学设施。建立好的教学案例库,完善相应的案例教学设施,是《管理学原理》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典型实用、科学真实、时效性强的案例,能引起学生的密切关注,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案例内容与教材知识点紧密构成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哈佛大学,每年都要更新现有的案例库,编写教学案例已成为该校教师指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根据本校《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师编写案例库。在选取或创作案例时,我们必须要注重案例的教学适应性、典型性和启发性。以后每年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选编新的案例加入到案例库中,并把时效性差的案例加以剔除。为激发教师编写案例的积极性,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走访企业或挂职锻炼,积极参与各种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还应完善其他案例教学设施的建设,比如创建案例教学管理实验室、沙盘实验室等,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交易等程序,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实施科学、具有弹性的考核方式。《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仅仅通过闭卷考核方式是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势在必行的。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采用论文式、答辩式、论文加答辩式、操作式、开卷式、半开卷式、闭卷式等。将传统的以考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考查“能力”为导向的“静态+动态”考核方式。静态考核的重点是知识的掌握;而动态考核的重心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比如与我院合作的英国考文垂大学规定学生成绩的60%取决于课堂讨论、书面报告、大作业,期末考试成绩只占40%。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决策、解决问题、表达、创新等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因此,实施科学、具有一定弹性的考核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改进学生的学习习惯――变“死学”为“活学”,从而更加切合《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特点。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梳理,从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角度,探索了改革的方向与路径。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需要坚持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理念,遵循人本观念,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相信他们的潜力,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努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素养,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满意度,进而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易磊,程志宇,曹宏亮.《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刍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122-123.

[2]马洪波,唐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构和建设思路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72-76.

[3]张巍巍.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引入及应用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71-72.

[4]尹小勇.本科类“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5-176.

[5]袁红清,朱慧新.本科院校“管理学原理”教材建设及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128-130.

[6]姚国荣.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66-68.

[7]何得桂.谈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2,(11):37-39.

篇10

从当前市面上的管理学教材来看,种类繁多,选择难度较大,很多教材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内容过于抽象,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无法满足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实用性需求;同时,市面上有些教材过于陈旧,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脱节;还有一些教材完全是沿袭西方的管理教材内容,脱离国情,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影响了教学质量。

2“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我国各大高校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者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所有的教育者必须要以学生的需求为起点,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因材施教,明确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原有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需要经过修改后方可投入使用。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差异,规划不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实用性,掌握与理解学习的基本理论,运用当前的理论分析与总结管理学的问题,加大实训力度,安排好教学内容与实践,合理分配教学结构,通过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来加强对理论的认识。

2.2增强对教材及资料的建设管理是因时、因人而变化的活动过程,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无法满足所有行业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管理的理论更是要不断地变化方可满足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单一教材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因此,必须要加强教材、教学材料的建设。首先要通过大量的调研,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教材,以后期的实践需求为主。其次是教育者要加强沟通,要根据专业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再次是“管理学”课程的教师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地修改讲义,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最后是深入图书馆,建立合作,多订阅相关教材、资料,老师指定学生学习与阅读,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3增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多媒体设备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根据教学内容、技术的情况合理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使学生可以对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2.4增强基地建设,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现代管理学的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工作外,还必须要注重实践工作,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另外,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为学生的实习创造条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要加强环节的管理,从严控制,在学生学习前要适当地分配实习任务,按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适当地配备业务能力突出的企业人为其指导,解决学生实践中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2.5增加课堂中的“案例”数量所谓的“案例教学”就是将有经验学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主要是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学理论,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这一方法目前在西方国家十分普及,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