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决策树法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决策树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决策树;K近邻;就业管理;就业预测
[作者简介] 韦金日,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在职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并行分布式计算,广西 南宁,530003;李雪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与并行计算,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5-0073-00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纷纷开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就业工作进行管理,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招生人数的扩大使得学生信息系统数据库存储的数据量急剧扩增,面对巨大的数据集合,传统的数据分析手段已经日渐力不从心。这是因为传统的信息系统是基于查询的,数据库可以很好地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和查询等功能,但是这些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隐含的有用信息无法被获取,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无法被发现,无法利用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缺乏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知识的手 段[1]。
数据挖掘技术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未知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2]。对于存在着的庞大的历史信息,可以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出毕业生就业信息中隐藏的有用因素和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结构,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3]。
本文将以从某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的实际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集,利用K近邻相似的决策树算法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预测出学生可能的就业情况。
一、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是一种基本的分类方法,决策树模型呈树形结构,在分类问题中,表示基于特征对实例进行分类的过程[4]。
决策树的建树过程是从根节点开始,对每个非叶子节点,找出其对应样本集中的一个属性,称为测试属性,对样本集进行测试,根据不同的测试结果将训练样本集划分成若干个子样本集,每个子样本集构成一个新叶节点,对新叶节点再重复上述划分过程,这样不断循环,直至达到特定的终止条件。其中,测试属性的选择和如何划分样本集是构建决策树的关键环节。不同的决策树算法使用不同的技术。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路径描述了各种分类规则,可以认为是if-then规则的集合。因此,决策树模型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且分类速度快,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分类方法[5]。
决策树学习通常包括三个步骤:特征选择、决策树的生成和决策树的剪枝。根据属性选择度量方法的不同,可以给出不同的决策树算法。建树的过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建树阶段和剪枝阶段。修剪按其进行的时间顺序可分为先剪枝和后剪枝。先剪枝是在决策树的构建过程中利用一定的技术进行判断,比如可以设置一定的阀值,若可能生成异常分枝,则停止此分枝的生成,即将此生成的分枝剪去;后剪枝则是待决策树完全生成后,运用特定的剪枝算法对整棵树进行修剪。
构建决策树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利用训练集建立决策树模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训练集中获取知识,进行机器学习的过程。第二步是利用生成的决策树对输入数据进行分类。对输入的纪录,从根节点依次测试记录的属性值,直到到达某个叶子节点,从而找到该记录所属的类。
常用的属性选择度量有:信息增益、信息增益率和Gini指标。信息增益来自于信息论中的概念,表示已知特征的信息使得类的信息不确定性减小的程度[6]。
(一)信息增益
设数据集S包含n个数据样本,类别集合为 C■,C■…,C■。记Si为类别Ci中的样本个数,显然有■S■=n 。对一个给定数据对象进行分类的期望信息为:
I(s■,s■,…s■)=-■p■log■(p■)
其中p■是类别Ci发生的概率,可以由式子Si/n估计。
若属性A有互不相同的v个值a■,a■,…a■,根据属性A将S划分为v个子集S■,S■,…S■ ,Sj中数据样本取值均为aj,记Sj的样本数为Sj=n■,则S■(a■)的发生概率为nj/n。记子集S■中属于Ci类的样本数为S■,则集合S■中具有类别Ci的条件概率为Sij/n。如果A被选做测试属性,根据A产生划分的熵由下式计算:
E(A)=■■I(S■,…,S■)=■■n■I(S■,…,S■)
其中I(S■,…,S■)=-■P■log■■(P■) =-■■log■■。
利用属性A对当前分支结点进行样本集合划分所获得的信息增益为:
Gain(A)=I(S■,S■,…,S■)-E(A)
本文选择具有最高信息增益Gain(A)的属性A作为节点的分裂属性。
(二)信息增益率
信息增益率是在信息增益的基础上,引入属性 的信息熵Split(A):
Split(A)=-■■log■■
并定义属性的信息增益率为:
GainRatio(A)=■
本文选择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率GainRatio(A)的属性A作为节点的分裂属性。
信息增益偏向于多值属性,信息增益率在此基础上调整了多值属性,但是倾向于不平衡的分裂,而Gini指标不仅偏向于多值属性,而且当类的数量很大时会有困难,并且还倾向于导致相等大小的划分和纯度。考虑到数据集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信息增益率作为属性度量选择方法。
二、K近邻相似的决策树算法
(一)数据的预处理
在数据挖掘中,数据集的数据好坏对最后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很大的一部分精力都要用于数据的预处理。从数据库中导出的原始数据有62个维度,这其中有很多的维度与我们最终要分析的结果无关,为了不让这些数据影响到最终处理结果,因此要手动进行降维,最后要分析的维度为30个维度。其中的类标识是就业单位性质,为了进行数据的处理,将这些不同的类别分别用数字表示,总共有九个类别,分别是无业、自主创业、营企业、国有企业、读书深造、公务员、部队、事业单位与合资企业,分别对应着0~8这八个数字。
由于选择的剩余29个维度都是分类属性的数据,因此不需要进行数据的离散化,但是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数值化的处理,每个属性的值为P■(i=1...n),其中n是每个属性含有的不同的分类属性值。
(二)K近邻相似的决策树算法
数据集中有一些缺失的数据,因此需要对这些缺失数据进行填充,通常处理缺失数据的方式是设定一些默认值或者取某个属性的众数,但是这样会造成最终数据的失真率比较高,因此本文采用一种近邻填充缺失值的方法:对于特征空间中的每个训练实例xi,距离该点比其他点更近的所有点组成一个区域,叫作单元。每个训练实例点拥有一个单元,所有训练实例点的单元构成特征空间的一个划分。最近邻法将实例xi的类yi作为其单元中所有点的类标记,其中每个区域中有k个实例。
采用余弦相似函数作为两个不同实例的距离度量,将每个实例看作是一个向量,将每个属性的值看作向量的一个元素,两个向量分别记作X和Y,X和Y的距离为 ,其中 和 分别是向量X和Y的范数,取与每个向量最接近的k个向量,本文中k设为100,对缺失值做以下的处理:找出k个向量中当前属性下有值的n个向量,缺失值填充为这n个向量当前属性的和的n分之一。当填充完所有的缺失值之后,就进行决策树的构建。采用经典的C4.5算法来构建决策树,并通过信息增益率进行每次的分裂属性选择。
三、结果分析
(一)实验环境及软件
本文的实验环境如下:Intel(R) Core(TM) i7 CPU,4G内存,500G硬盘;开发语言为Java,环境为JDK 1.6,编程工具为Eclipse;所用数据库为:MySQL 5.5.10。
(二)数据属性和数据集
数据来源于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实际数据,由于某些数据对我们的目标没有帮助,所以在实验前必须对所需数据进行归纳整理。选取的数据集中含有三年的数据,因此将前两年的数据作为训练数据,第三年的数据作为预测数据。总共的样本大小是9598,其中训练集大小是6308,测试集大小是3295。
样本的维度总共有25个,分别是学号、入学时间、毕业时间、性别、民族、政治面貌、考生类别、生源地、系部名称、班级、专业方向、家庭经济情况、个人身高、个人特长、在校任职、所获奖励、能力证书、就业意向、意向月薪、学籍变动、就业时间、就业形式、就业区域、派遣单位名称和就业单位性质。
其中的个人身高需要进行离散化的处理,将具体的身高划分为150~155、156~160、161~165、166~170、171~175、176~180以及180以上这七个类别,由于其中有些数据在统计时缺失了,因此使用本文提出的K近邻相似进行缺失值的填充。对于就业意向和意向月薪也进行类似的处理。
通过程序分别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率,由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率大小可知,专业方向的信息增益率最大,从而将专业方向作为决策树的根节点。分别进行迭代计算可以构建出整个决策树。
(三)实验结果
通过采用众数进行缺失值填充和采用最近邻法进行填充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如表所示: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使用了最近邻填充缺失数据的方法精度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因此证明本方法是切实有效的。
不过,由于进行k近邻比较的时候需要两层扫描训练集,其复杂度达到了O(n■) ,因此需要借助于MapReduce进行并行化的操作。
四、结 论
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本文将K近邻相似的决策树算法应用于高校就业,挖掘学生数据与就业有关的关系,为就业指导提供决策依据。利用这些预测信息,学生可以合理规划就业方向,学校就业指导者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宣传,就业计划投放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增强学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莹.决策树算法在高校学生就业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09.
[2]张嘉赢.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
[3]贺爱香,袁雪松.C4.5决策树算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2,14(5).
[4]李航.统计学习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决策树;风险管理
前言
中小企业的问题是全世界都避不开的一个长久问题。自从198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小企业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各个行业全面绽放光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就,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然而,市场瞬息万变,行I竞争激烈是各个企业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也是风险管理的来源。经济形势的下滑、世界形势的严峻、人口红利的消失使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有效识别风险来源、管理和规避风险是中小企业实现持续盈利、长久发展、赢得广阔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素。我国的中小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普遍存在着数量多、经济实力弱小、企业寿命短、管理活动简单且效率低下、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等等特点。所以如何加强中小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持久发展,更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一、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在追求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将各类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结果控制在预期可按受的范围内的方法和过程,以确保实现组织整体利益的实现。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单一的产权结构,基本上实行家族所有、家族决策的经营管理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这导致很多高层管理者是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他们因具备血缘、亲缘关系的先天优势往往容易忽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容易导致处理、收集市场信息的意识不够,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先天不足、底蕴浅薄,使得很多中高层管理者缺乏市场判断、风险管理的意识。可以说,中小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淡薄是造成面对风险时手足无措的原因之一。
2.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最高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之间可能由于存在一定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使得他们碍于情面,不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即便建立了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也只是一纸空文,不付诸实践。这样的风险管理机制只是暂时的、被动的、阶段性的,对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3.各项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运用能力差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除了树立风险意识、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外,掌握相关的技术方法也是极为关键的。中小企业受到自身经济实力、管理理念的限制,往往不能通过购买风险管理的软件、咨询相关的风险管理专家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此外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高端的管理人才也无法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模型来有效识别、管理、控制风险。
二、决策树法
决策树法是企业常用的定量风险分析决策方法,其结构简单、学习成本低、可解释性强,能够为中小企业进行风险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1.决策树法的概念
决策树是在已知各种情况发生概率的基础上,通过构成决策树来计算损益值,评价项目风险、判断项目可行、获得满意方案的风险决策方法。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外部大部分条件是知道的、但还存在无法预知无法控制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管理者的方案会出现好几种不同的结果,并且可以根据以往的资料来推算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决策树法就是利用了概率论的原理,借助树状图,按照客观规律的大小,计算出各个方案的期望值,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
2.目前国内外关于决策树的研究现状
目前,决策树作为最广泛的归纳推理算法之一,在国内外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应用,主要包括企业风险决策与数据挖掘系统。决策树成熟算法目前有有ID3、C4.5、CHAID、CART等。为了解决采用后剪枝技术容易出现的过拟合现象,一种全新的组合方法被提了出来――随机森林,其极大地提高了算法的泛化能力。
3.决策树法的应用条件
使用决策树法进行风险决策时应具备以下条件:企业管理者的目标明确且清晰;有多个可能出现的情况;每种情况都有企业管理者无法预测无法控制无法避免的不确定因素;决策者能够估计每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每种情况的期望值能够计算。
4.决策树的组成
一颗完整的决策树是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的:决策结点、方案枝、状态结果、概率枝。
5.决策树建立的步骤
一是决策树的绘制:绘制决策树图形,按照训练样本数据集从左到右依次递归展开。
二是决策树的修剪:对生成的决策树进行检验、校正和修正的过程。主要是用测试数据集中的数据校验决策树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初步规则,将那些影响预测准确性的分枝剪除。
三、决策树法在目前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生命周期普遍较短,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中小企业持续不断地发展呢?管理学者认为,中小企业作为抗风险能力较差的群体,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只有持续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映能力、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扩大市场前景,实现源源不断得盈利目标。而决策树法作为科学的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具有学习成本低、可解释性强、科学性高等特点,可为广大中小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1.企业运用决策树法的优点
决策树法能够为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决策分析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实施风险控制。它具有下列优点:①它是一个简单清晰、容易理解的决策过程,能直观的显示整个决策问题在时间和决策顺序上不同阶段的决策过程。②决策树法用树形结构图的形式展现决策树,往往向人们展示的是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有利于中小企业周密全面的思考。③计算量相对较小,便于操作,学习成本低,中小企业企业管理人员容易掌握。④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决策树能够方便地表达各阶段决策与整体决策的前后关联与相互影响,利于管理者逐级思考。
2.决策树在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应用
一是决策树法在企业投标中的应用。
决策树法作为成熟的定量分析方法,简单可行,易于操作,增加了招投标决策工作的科学性。目前常见于建筑市场的铁路施工项目、工程投标报价项目等投标项目决策过程。常见的投标决策目标有两个,一个为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一个是谋求最低的费用、支出、或损失。若投标决策目标为最大值,则选择最大期望值的方案,若投标决策目标为最小费用、支出、损失时,应选择期望最小值对应的方案。中小企业通过将竞争对手在内的外部环境、本身的经营管理情况、施工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的估计、实现预期利润的可能性等因素建立到决策树中,使投标决策有理有据,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以此控制可能的风险。
二是决策树法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对于小型商业银行、小型金融机构而言,如何辨别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成为做出理想决策的关键因素。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引进专家系统、保险转移风险、客户对象多样化、信用评分方法来分散和降低风险、出售信用风险资产。目前除了这些传统方法,最常用的是现代风险度量模型。决策树作为常用数据分类方法之一,已经广泛被用于现代信用模型。通过对决策树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能够较为科学的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做出科学的借款决策,减少借款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避免承担财务上的损失。
三是决策树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决策树已经被深入发展为数据挖掘技术,现已被广泛用到营销销售领域,多用于对企业客户的细分、新客户类型的预测、挖掘企业潜在客户、数据库营销等等领域。目前汽车行业、快消品行业、通讯行业等已经广泛应用决策树的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中决策树算法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客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以此较少企业营销决策的失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减少财务损失的风险。
四是决策树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无法避免市场层出不穷的风险,而一旦决策失误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失误,后果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投资决策的方案选择、风险管理与规避直接决定企业投资的成败进而决定企业战略的成败。决策树分析是目前企业决策分析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一批已知的训练数据建立一颗决策树,对数据进行预测,通过判断各种投资方案出现的概率及最终期望值确定投资问题的决策方案,这将帮助企业在投资中减少风险避免损失,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四、中小企业运用决策树法实施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在管理能力、经营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略显不足,都处于明显的劣势,这也使得中小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面临大的风险,容易陷入经营困境,甚至会导致资不抵债、库存严重积压、破产倒闭等后果。因此中小企业的风险后果相当严重。为了保证企业中小经济活动的连续性、稳定性、高效性和安全性,企业必须正确选择管理决策方法,尽量规避风险,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
1.要树立风险意识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既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等外部风险,也包括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内部风险。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弱小性,因此要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提高对风险的预测、分析能力把握机会,规避风险,切不可风险来临之际才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提高管理层的科学决策能力
能否成功得实施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本身管理层的管理决策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提高管理层的科学决策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管理层掌握与运用一些基本的科学决策的方法,包括决策树等定量分析方法,管理层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工具,比如Matlab,Spss等。这就要求企业对管理层加强培训、提高其科学决策的能力。
3.要注重市场调查,降低决策风险
运用决策树法等科学决策方法计算概率、期望值时,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在面对风险决策时,要开展科学的市场调查,运用多种渠道来源获取市场信息、消费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外部信息。在平时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注意内部数据资料的积累,建立本企业专有的数据资料,为以后的科W决策做好准备。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各种各样的风险时常出现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其带来的后果与损失也是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的,而我国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有限,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做好组织结构建设、加强内部控制等定性决策方法来规避风险的同时,应充分运用定量科学决策技术的手段,如决策树法等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充分利用决策树在决策时具有层次清晰、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的特点,为管理者在进行风险决策时提供一种简便、快捷、有效的决策方法。
篇3
作者简介:黄伟增(1982―),男,广东河源人,本科,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讲师。
摘要:对于计算机教学中的质量评价需要采用新型的决策树来进行评价,实现教学质量的优化升级。决策树方法是一种以数据挖掘为核心技术的算法,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够从整合的数据中找出潜在的、对决策有价值的信息。文章就针对高职院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中决策树的应用进行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决策树
一、决策树方法概述
决策树方法是一种以数据挖掘为核心技术的算法,主要优势在于能够从整合的数据中找出潜在的、对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它经常性地被常用于数据预测的模型中。决策树是利用最大信息量建立一个完整的节点,再取不同的分枝,依次建立不同的节点,决策树的算法是著名的Quinlan所提出的ID3方法,目前被改进为C45。C45算法是将信息的增益率分化为分枝中的一个属性来进行选择的,这种天算法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数据处理的连续性。
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效。因为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为选择题和判断题,能够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却不能测试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根据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可以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学生的综合成绩包括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在学生参加一级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平时的作业、实验以及小测试等考核。因此,对于计算机教学中的质量评价需要采用新型的决策树来进行评价,实现教学质量的优化升级。
二、高职院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念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要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就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首先,在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设定上,要明确评价的目标不仅是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数量和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而且要评价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其次,在对教师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既要对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各种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以及达成学习目标的具体水平进行评价。
2注重教师的成长
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重点要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例如:要对教师确定的教学范围和深度进行评价,确定是否合适;要认真评价教师所选的教学媒体,判断是否与实际教学内容和具体对象相契合。评价的过程要能积极帮助教师确定发展目标,并努力满足其发展需要为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审查或者鉴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以学评教,教学结合
以学评教是要积极地参照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呈现的真实状态,从而对课堂实际教与学的质量进行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具体状态可以分为情绪状态和注意状态以及参与、交往状态,还有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等。其中,情绪状态集中表现出学生对学科保持兴趣的时间长短,以及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的具体能力;注意状态则表现出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回答的针对性;投入思考的程度和发表个人看法并主动操作方面是参与状态的表现;交往状态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并共同解决相应问题的状态;思维状态则体现出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培养,以及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在生成状态则表现出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及实际是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加强程度等。
三、高职院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中决策树的应用研究
1确定挖掘对象
准确全面可靠的目标数据源是决策分析的前提。在进行试验性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通过收集学生的相关学习及生活的数据信息、教师的授课基本信息等获取了本校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的教与学的基本信息,试图依据学生基本情况、日常生活表现的分析找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从而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管理学生,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
2数据准备
主要数据源是学生教学评价系统的基本信息、教务处系统以及学生管理处
系统中的基本信息、教师的评价系统等中总结整理需要的数据,实现教学质量评价数据的全面性,实现教学价值的基本保证,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是一个实验教学的过程,因此,针对教学性质的分析必须实现一个评价系统的完成数据分析,决策树的数据准备就是利用教学信息中的全面化实现教学效果的评价。
3决策树的应用
决策树的应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数据预处理、决策树模型、决策树剪枝,在数据挖掘的前期工作中比较基础和重要的部分是数据收集,前期收集数据信息都是关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资料,其中有作业、测验、上课情况、期末考试等情况。这样的信息收集可直接体现学生是否在认真地对待运程教学,可直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及时给予学生帮助。Web交互环境是数据收集的主要方式,从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TCP/IP网络层都可挖掘数据。本文中所涉及的数据挖掘都是从服务器上的Web得到的,其中登录服务器的用户名以及访问页面都在数据挖掘的范围内。学习者的信息可以通过在线调查表的方式收集。当服务器接受到用户的登录请求后,问卷调查也开始了,使用教学平台的学生都会接受在线调查。包括是否有记笔记的习惯、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是调查的主要内容。之后后台服务器可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后台服务器也会因点击提交页面那一刻开始自动接受调查结果。在决策树模型建立的过程中要保证整个教学的分析情况,对于学生、教师的信息都要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保证教学的先进性。在决策树剪枝的过程中要实现数据的合理保留价值,整个的剪枝要根据数据优化的基本原理,保证数据的研究完整性。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要从一个完整的完全生长的决策树中得到科学的、真实的数据,就必须对数据进行剪枝,剪枝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常用的是前剪或者是后剪,在针对教学质量评价采取的是后剪,保证了数据分析的常规原则,从中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分析价值,保证教学的先进性。
四、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教学的评价系统,目前决策树之一方法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十分的成熟,因此在评价方式确定下,选择预测性数据的挖掘分析需要实现教学数据的真实性,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的整理剪枝,确定最终的价值数据,为数据的分析、教学质量评价的结论做最后的准备,实现教学质量的优化升级。计算机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针对教学的实质性分析,我们需要做出更多的数据整合以及分析,保证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在高校教育领域,就当前阶段数据挖掘还是一种较新的技术。如何在高校的学生成绩管理中合理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存放了大量学生的信息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处理,从而提取出可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关键性规律,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目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急需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它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展,被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很多高校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项研究工作上,并逐渐的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比如,将其应用在学生信息的管理、学生的各门课的成绩分析和考试系统、教育教学的评估工作等,这些应用都将对提高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起到十分显著的的指导作用[1]。
1 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的成绩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是采用联机的事务处理系统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成绩数据只能简单地存储于数据库中,而对数据的处理也停留在单纯的数据查询和插入修改等功能上,仅有的对成绩的分析可能也只是求总和、平均值、均方差和合格率等之类的统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单纯的保存了相关数据信息而没有能够挖掘出这些数据背后所隐藏的可能有用信息——例如学生每门课程取得的成绩的可能原因、每门课程的诸多知识点之间以及课程和课程之间的联系。庞大的数据库里数据和数据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关联,我们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关联,为高校教育教学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从而科学的指导教学,提高高校的教学及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是目前高校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管理学生成绩
数据挖掘技术就是从大量的、有噪声的、不完全的、随机的、模糊的应用数据中来提取隐藏在其中的潜在并且十分有用的信息过程[2]。利用数据挖掘对存储在高校成绩数据库中的学生成绩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达到全面地分析成绩数据的优劣及产生原因、各种因素之间隐含的内在联系的目的。挖掘分析这些数据所隐藏的有用信息,找到对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帮助高校管理者对未来高校的发展进步的决策。由此可见,数据挖掘技术一定会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增加学习效率和学校强化管理水平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3]。
第一,使用计算机对高校学生成绩进行信息管理相对于传统管理方法有着十分明显优势:在现代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管理早已经超越传统概念,使用计算机存储量大且成本低,可以长久保存,同时对信息的检索更迅速也更方便,结果的可靠性也是传统管理方法不可比拟的,这些也正是高校管理正规化和教育单位的科学化所必需的。
第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对于任何一个教育单位来说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于高校的管理者的办学思路的抉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成绩管理系统不仅应该做到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手段还用改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查询需求。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方便的查找自己到各门课的考试成绩及其他的教学相关信息;教师也能够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和分析工具非常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成绩变化,及时获取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对高校的管理者来说,运用了最新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也可以让他们更及时快捷的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有用的信息,从而为不断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保障。
3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
3.1数据挖掘的过程
数据挖掘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如图1所示直接数据目标数据净化数据数据源知识数据选择清理与集成数据转换数据挖掘模式评价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解释和评价。
主要分为以下六个主要步骤[4]:
1)确定数据源。数据源的确立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是挖掘结果准确的保证。对学生成绩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时,面向对象是各类不同的学生,例如教务处要挖掘的信息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成绩,从而掌握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每个系所要掌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针对本系的学生来说的,所以要挖掘的对象也只是每个系学生的成绩信息。他们面向对象和数据挖掘的目的都是不同的;
2)选定模型。为所挖掘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数据挖掘方法,并且针对该挖掘方法选择几种或是一种的算法。选择何种算法将直接影响挖掘信息的质量;
3)采集数据。这个阶段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将会占用开发者大部分的工作量和时间。因为开发者需要收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些数据他们可以以直接的方式获得,而有些数据可能需要对学生以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
4)数据预处理。开发者在这一步需要将收集到的大量的不同的数据预处理,使其为一个分析数据模型;数据预处理是数据挖掘很重要的一步,数据只有经过预处理才能提高挖掘对象的质量;
5)数据挖掘。算法在这一步得到具体的实现,开发者将对经过预处理的数据信息进行挖掘;
6)解释和评价。分析和验证上一步的挖掘结果,并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将其集成到教师的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学习环节中去,使教师和学生可利用所得信息改进教和学的策略,指导学生进一步更好的学习。
3.2数据挖掘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对信息的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挖掘算法。通过对几种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本文选择了以下两种适合的算法:关联分析方法以及决策树分类方法。
1)关联分析
利用关联分析对数据进行挖掘的目的就是挖掘出隐含在数据之间的关系。首先给定一组或一个记录的集合,然后,通过分析此记录集合从而推导出信息之间的相关性[5]。一个适用于关联规则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90%客户在购买黄油和面包的同时也会选择购买牛奶”,即:规则“购买黄油和面包也会同时购买牛奶”的信息可信度高达90%。在大型的数据库系统中,类似的关联规则会产生很多,因此需要开发者进行筛选。一般来说,我们会采用 “可信度”和“支持度”这两个闽值去淘汰一些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规则。
关联规则算法主要 有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要求开发者查找出所有的频繁项集。频繁项集就是指其支持度大于或是等于最小支持度的那些项目集。第二步是指由频繁项集所产生的强关联规则,即所产生的以上规则一定要满足最小置信度和最小支持度[6]。
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关联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学生成绩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研究课程的开设先后关系以及各门课程的成绩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将对一些课程的教与学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使高校的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决策树算法对学生成绩的分析
决策树算法是以实例为基础的归纳学习算法,用来形成数据挖掘的预测模型和分类器,同时可以对大量未知数据进行预测或分类、数据的预处理以及数据挖掘等。通常包括两部分:树的生成和树的剪枝[7]。
使用决策树算法来提取分类规则时,规则使用以“if——then”的形式表示。决策树算法和其他算法相比具有以下的优势:处理速度较快;从结果上来说,分类准确率也更相近,算法更容易转换为SQL语句。
4 结论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高校学生的成绩、心理分析和德育评估、教学及管理决策、教学质量评估等,能够为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等用户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支持,对教务管理和教学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高校教与学、管理与决策的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春阳,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成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大连交通大学,2009.
[2]J.Braehaan,T.Anand.The Proeess of Knowledge Diseovery in Databases.A Human一eentered APProaeh.1996:37-58.
[3]刘军.决策树分类算法的研究及其在教学分析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6.
[4]邓景毅.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综述[J].电脑学习,2006(3):2-3.
[5]赵辉.数据挖掘技术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营销道德;营销方案;决策树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1-0098-03
[作者简介]尚会英,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营销道德、营销管理。(北京100144)
营销道德仅作为一种观念、一种自我约束,很难保证决策者在营销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和员工在营销方案实施过程中考虑道德问题,因此,从决策和实施过程角度探讨营销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无疑会将营销道德落到实处。
一、基于营销道德的营销方案制定过程――决策树模型
决策树模型是从决策制定过程的角度对方案的道德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模型,之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其目的在于指导营销人员做出伦理性决策,从而为营销方案的道德性提供保障。
决策树模型在探讨如何制定符合营销道德的营销方案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不是对营销活动的道德性进行事后评价,而是从决策的起点――确认问题出发,直到营销人员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决策。其次,对备选方案的伦理评估分为利益相关者分析和伦理评价两个环节,不仅充分考虑备选方案影响到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考虑到了决策者的个人道德标准及组织特性。最后,从决策制定过程角度,提出了制定符合伦理道德的营销方案应把握的几个方面。下面我们通过如下图所示的模型来说明融合伦理道德于营销方案制定过程之中的决策树。
1 方案拟定。对营销问题的认识激发决策者去寻求解决途径。首先要制定备选方案,备选方案的组成反映了决策者的个人价值以及组织文化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组织政策会对决策者考虑哪些备选方案有显著影响。遏制不合伦理行为的组织政策会将不合伦理的备选方案排除在方案组之外。相反,无效的政策或出发点低的政策会诱导方案组将不合伦理的备选方案包括在内。除了政策,鼓励伦理行为并且惩罚不道德行为的奖励结构会阻碍不合伦理决策被包括在方案组内。另外,决策者所属组织的专业行为规范也会排除不合伦理的备选方案。政策、正面的奖励结构和专业规范会消除从事不合伦理的行为的机会,如果决策者所考虑的备选方案组内没有不合伦理的行为,那么合乎伦理的行为就有保证。
2 伦理评估。确立了备选方案后,接下来要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评估根据以下有关标准:经济标准、技术标准、伦理标准等。由于伦理问题是关于某个备选方案在道德上的是非问题,而且它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从长远利益考虑,应该将伦理标准作为首要考虑和重点讨论的标准。
伦理评估包括两个环节:利益相关者分析和伦理评价。
(1)利益相关者分析。在利益相关者分析中,先收集问题的信息和备选方案的信息,包括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和备选方案可能对各利益相关者产生的潜在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不同的问题或者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备选方案影响到的利益相关者和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程度会有所不同。
找出了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之后,紧接着需要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权衡。在这里,我们借鉴美国学者唐纳森(Thomas Donaldson)和邓斐(Thomas Dunfee)的综合社会契约理论。综合社会契约包括最高规范、宏观社会契约和微观社会契约(社团规范)。最高规范是普遍的,它是对所有商业行为提出的要求;宏观社会契约提供了微观社会契约得以发展的特定条件;微观社会契约是在宏观社会契约提供的自由空间中发展出的指导商业行为的特殊社会契约。
在运用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时,管理者们应当将所有相关的最高规范都包括在对备选方案决策的评估中。此外,还需要考虑所有相关的社团规范(这里的社团是指经济中或社交中的群体或组织,即文中所提到的利益相关者)。具体应考虑的社团规范的组合取决于决策影响到的利益相关者。所有受影响社团规范都应包括在内,并考虑多个社团规范之间产生冲突的可能。社团规范之间发生冲突时,管理者需要确定使用规范的优先准则,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优先次序,以消费者、企业自身、社会三者为例,如果三者之间发生冲突,要求企业优先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
(2)伦理评价。伦理评价是决策者在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客观分析之后,依据个人道德标准及组织特性对决策的伦理方面所做出的评价。决策者的个人特征包括个人价值观、道德发展阶段及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性。约翰・纽斯特罗姆(John Newstrom)和威廉・鲁赫(winian Ruch)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有些被调查者说某种特定行为是非常道德的,而其他被调查者认为这种行为是非常不道德的,究其原因,是决策者的价值观结构不同。不同的价值观结构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而人的行为又受价值观念的指导,因此。决策者的个人价值观是影响伦理行为的最主要个人因素。决策者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也对伦理评价产生影响。劳伦斯・科尔伯格经过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模型:阶段一――避免惩罚的行为;阶段二一一服务于自己需求的行为;阶段三――得到他人赞同的行为;阶段四――遵守法律和权威的行为;阶段五――为履行社会契约而进行的行为;阶段六――普遍原则支持的行为。研究表明,处于较高道德发展阶段的人比处于较低道德发展阶段的人更易于做出符合伦理的决策。此外,决策者的年龄、性别、任期时间、受教育程度对做出伦理判断也有影响。
3 方案选择。经过伦理评价之后,决策者对备选方案的伦理水平有了明确的认识。可能出现三种结果:处于最低水平之下、满意水平与最低水平之间、满意水平之上。这三种结果分别与道德方面的三个层次相对应:不可接受、临界可接受、可接受。很显然,处于最低水平以下为不可接受的,此备选方案不再考虑;处于满意水平之上的为可接受的,该备选方案能否被采纳取决于决策的其他方面,比如技术、经济等方面。比较难解决的是处于最低水平与满意水平之间的临界可接受的备选方案,如果有一些超越伦理因素的特定因素,那么l临界可接受的备选方案能成为一个可接受的备选方案。否则,它成为一个不可接受的备选方案。超越伦理的特定因素可以是经济、技术方面的,也可以是政治、社会方面的。以Weyerhaeuse公司1992年5月29日宣布关闭在华盛顿州埃弗里特的泵厂为例,当时,这一决策的伦理方面被认为是临界可接受的,因为它会给那些长期雇员造成痛苦,他们将大半生都献给了这个工厂,但市场供过于求导致水泵价格下降,原料成本上升,以及需要大量投资以满足目前环保法规的要求。而这家工厂在这个供应能力充足的市场中既小又落后,因此,经济方面的因素超越了被判定为临界水平的伦理方面,管理者采纳了关闭工厂的方案。但公司值得称道的是,
他帮助被解雇的285名工人重新找到工作,并付给了他们一次性的补偿费。
从决策树模型我们不难看出,要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营销方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决策的伦理方面作为首要且重点讨论的标准。
(2)同一备选方案,不同企业做出伦理评价的结果会有所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低水平和满意水平的设定。因此,对最低水平及满意水平的设定要高标准并努力提升,以提高企业的道德层次。
(3)从决策者个人和组织文化人手,确保伦理评价的正确与合理。
(4)确定抵消临界可接受性的决定性因素时一定要慎重。
二、基于营销道德的营销方案实施
再完美的营销方案,如果不能在实施过程中有效贯彻和实施,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很难保证每位员工在实施过程中考虑道德问题,亦很难起到提高企业营销道德水平的效果。如果从以下几个领域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制定营销道德规范。营销道德规范是专门规范企业营销活动,提高企业营销道德水平的一系列行为准则,一般来讲,它包含于企业道德规范之中。国外企业对道德规范的制定非常重视,华盛顿道德问题研究中心在1995年底发表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表明:60%的公司制定了职业道德准则;排名前500家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通过成文的伦理守则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而且有趣的是:在美国,越是大公司越是重视道德规范的建设。199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500名员工以上的企业有50%制定了道德规范,而50000名以上的企业,有80%制定了道德规范。美国学者维特尔和斯恩・格伯蒂通过研究发现在道德规范存在时,市场参与者会更重视公司的利益,当道德规范被执行时,道德问题得到更认真的对待,并能有效促进道德行为。
营销道德规范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但它作为指导营销人员行为的准则,又不同于企业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它的注重操作性和管理方面,注重操作性要求营销道德规范的每项内容中,既有道德问题的原则体现总体方向,又有标准化的运行程序用以指导具体行动。以北方电讯公司(Nortel)的伦理守则为例:Nortel原则上规定不允许用“好处费”和“小费”的方式与客户交往。如果仅有此原则,员工们将会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问题仍然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为此,Nortel又制定了有关道德决策的指导方针,在指导方针的第九条――送礼与招待中明文规定:Nortel的雇员们不准许从供应商或潜在的供应商那儿接受礼品或小费,但那些价值较低的用于促销宣传的小礼品除外(如廉价的且印有公司名称的钢笔、水杯、台历)。但拒绝接受这些礼品会招致尴尬或伤害送礼人的感情,当你在另一个国家,在公开场合送给你时,这一点尤为如此,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以公司的名义收下礼品,随后向经理汇报并上交公司。
2 设置伦理委员会。从组织结构上明确设置伦理委员会,指定伦理主管,能保证营销方案实施过程中贯彻营销道德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财富》杂志排名前500位的企业,有80%建有伦理委员会。据最近对《财富》杂志的1000名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企业拥有专门的伦理工作室或进行伦理专题讨论;1/3的企业建立了他们的伦理委员会。另据一份资料显示,美国的200多家大型企业专门设立了高层伦理主管,负责找出伦理问题并予以解决。这些人往往本身就是伦理方面的专家,他们专门解决一些雇员关心的伦理问题,支持伦理热线。在Raytheon公司,伦理主管平均每月收到100次伦理方面的电话询问,所面对的伦理问题大多数是一些小问题,但有10%的问题涉及严重的道德问题,必须由最高企业管理人员讨论并加以解决。
根据哈罗德・孔茨的观点,实现伦理制度化的关键是任命一个有内部和外界理事组成的伦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职能可以包括:(1)定期举行会议讨论伦理问题。(2)处理“灰色区”。(3)把准则向组织的全体成员传播沟通。(4)对所能出现的违反准则的行为进行检查。(5)实施准则。(6)奖赏遵守准则者和处罚不守准则者。(7)不断审议和不断更新准则。(8)将委员会的活动向理事会汇报。
当然,设置伦理委员会,指定伦理主管并不是对所有企业都可行,尤其是对小企业不是很现实,但最关键的是: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无论是兼职、还是专职,总应有具体人负责处理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
3 招聘、培训与奖惩的控制。从人员招聘、培训与奖惩领域加强营销道德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营销方案实施过程中员工的行为。具体来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招聘原则中应包括对每一个潜在雇员道德价值观的评价,特别是招聘制定营销决策、管理公司销售部门和一线销售人员的营销部经理和主管人员时更应慎重。
其次,对所有职能部门的员工的培训计划中都应包含营销道德教育。戴维・弗里切认为,一个企业中,政策的形式并不重要,为了更有效,政策必须要让组织的所有成员都明白。要做到这一点,培训是良好的途径。被证明有效的培训方式之一是:列举公司目前和以往员工碰到的道德困境,让组织内所有成员就如何解决道德困境充分发表意见,培训主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
篇6
艺术管理学是将五个传统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实施,在表演或视觉的创作以及艺术作品的展示中的应用。在管理界有一句非常着名的格言就是"管理即决策",很显然,艺术管理决策在艺术管理活动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艺术管理决策,主要是在艺术管理活动中,决策人或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相关方案并执行的过程。由于艺术活动本身的特殊属性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活动,其既包含了无法量化测算的艺术创作过程、大众审美需求、市场前景预测等,同时也涵盖了可以量化决策的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因此,艺术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决策环境和艰巨的决策任务,需要同时应用理注决策理论和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来进行决策。
2艺术管理视角下的理性决策
2.1理性决策理论及方法
理性主要是指人类的判断、推理等,不同于感觉等心理活动的思缚活动。有学者认为,理性是人类人认知世界的最高层次。%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主要代表经济生活中一般个体的抽象意义,且经济人与理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经济人假设中认为,经济人的思维和行为都是理性的,且决策目的都为获取最大化利益。理性的经济人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
古典决策理论是一种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都应是理性的,理性决策应保证有明确的决策客体、清晰的决策目标、各个决策方案的结果对应概率都能够精确计算、决策者决策总为最优、决策过程不受时间及成本限制。
理性决策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决策与定量决策两种。M其中,定性决策主要是居于心理学、行为学等,通过调查分析,充分发挥专家智慧的决策方法。这一方法运用中,决策者会从决策对象的本质展开研究,根据个人能力作出决策。通常适用于自身因素较为复杂、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的客体,一般包含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而定量决策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对决策中不同要素的关系进行表现,并获取最优决策方案的方法。
2.2定量决策在艺术管理视角下理性决策中的运用
决策中一般包含决策者、方案、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概率以及结局几个基本要素。
首先,在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具有明确可供选择的方案,能够在唯一的自然状态下,获得决策结局,在决策过程中,只需要选出最优方案即可。确定型决策中可运用的决策技术众多,包括内部投资回收率法、线性规划法等。以线性规划法在艺术管理决策中的运用为例。例如,某演出公司安排了A、B两场巡演,这两场巡演计划同时进行,需要一定的人员、场地等成本。其中,A巡演人员成本为2万元,场地等成本为4万元,每场演出所获取的利润平均为8万元;B巡演人员成本为4万元,场地等成本为2万元,每场演出所获取的利润平均为6万元。而公司在人员预算上有48万元,在场地等预算上有60万元。在市场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实现预算利用最大化以及组织利润最大化?所获取的最大收入为多少?通过线性规划法,可以设A巡演场次为x场,B巡演场次为y场,获得的最大收入为z万元。[3]从而获得目标函数z=8x+6凡通过计算,可以获得最优方案,即A巡演为12场,B巡演为6场,所获取的最大收入是132万元。
其次,在风险型决策中,决策者虽然有多个不同的选择方案,但是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和结局也相对较多。自然状态概率可预测,决策者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决策中所用的决策技术主要有决策树法贝斯决策法等。
最后,在不确定型决策中,自然状态同样众多,且其概率不可预测,需要决策者融入主观意志进行决策。决策技术包括乐观的大中取大原则、悲观的小中取大原则、最小的最大后悔值原则、等可能原则等。
由于在艺术管理理性决策中,决策者的目标多样化,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有限,处理水平有限,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影响,因而决策中并非完全理性,还需要在运用古典决策理论的同时,运用其他理论对其中的缺陷进行补足。
3艺术管理视角下的有限理性决策
3.1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有限理性"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但是这种理性是有限的。随着各类科学理论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经济人假设的缺陷以及完全理性决策模式可操作性的缺乏,从而使有限性决策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赫伯特?西蒙的"满意决策"、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理论等。在有限理性决策理论中,艺术管理决策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时间因素、伦理因素、决策者个人因素等,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3.2艺术管理视角下的有限理性决策
首先,艺术管理的决策客体本身具有特殊性,往往客体无法量化测试。比如说如何评测受众的审美规律,如何评估某一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等。这些无法量化的测算就使艺术管理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需要在有限的理性框架下开展决策。艺术管理决策有限理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艺术管理决策相关联的要素众多,而艺术管理决策者能力有限,无法将其全部找出,只能分辨出关联明显的要素;第二,艺术管理决策者无法预知所有的决策方案及相应的结果涕三,决策者必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且艺术管理决策会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其次,在有限理性决策框架下开展艺术管理决策,也可以辅以理性的决策技术以实现科学决策。例如,某地想要测算当地需要多少艺术团体,以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就可以依据理性决策技术进行各因素规律分析,能够获得准确的定量结果,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目前,基于这种决策理论的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大量出现,并广泛运用于城市交通管理、航空管理等。例如,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在艺术管理决策中,也可以对这些系统进行充分运用。
最后,艺术管理决策者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决策能力,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充分理解艺术本质及规律,将艺术知识与管理知识充分融合。同时,充分发挥团队作用,积极吸取新知识、新技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4结语
篇7
[关键词] 物流企业 商业智能系统 模型
现代物流的核心是通过物流信息对物流系统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物流系统的整体功能与效益。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是是物流信息系统对企业物流进行整合的智能化阶段,它以物流系统为应用背景,为物流决策者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对该系统模型进行设计,为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需求分析
商业智能是一类由数据仓库、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的、以帮助企业决策为目的的技术及其应用,它允许用户查询和分析数据库或数据仓库,进而得出影响商业活动的关键因素,最终帮助用户做出更好、更合理的决策。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模型设计必须考虑企业高层管理者、各部门主管、信息管理人员及信息分析等各方的需求。综观我国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对历史数据、海量信息进行分析的平台,无法形成科学的分析结果;缺乏一套灵活的运输配送调度系统;缺乏良好的库存决策系统等。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应具有解决上述问题的能力,它是企业领导层通过信息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做出科学决策的平台,能够为企业管理层、基层进行信息分析、综合决策提供一个方便科学的平台。因此,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第一,基本的企业信息管理的功能,企业信息管理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另一方面负责采集物流企业的各种信息,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数据,商业智能系统的建立也有赖于企业信息管理模块所收集到的数据,如:客户信息管理数据、仓储库存管理数据、运输配送管理数据、财务管理数据等。第二,高级的决策功能。如:顾客价值分析、库存优化决策、库位安排、智能配送等等。
二、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物流企业决策问题具有多元多层的目标体系、复杂而灵活的约束条件、事先无法确定的周围环境等,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应具有一定的知识处理或完成一定的思维活动的能力,以便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并能启发、引导用户根据问题特点构造解决问题的思路。对非结构化的问题,应能运用专家的推理知识加以解决,最终达到辅助决策者做出高质量的决策的目的。
根据以上要求,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结构概念模型如图1示。该框架基于传统决策系统的“六库”结构,且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与“六库”有机地集合起来,既有传统决策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又可通过数据挖掘来提高系统的智能性。其中,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界面负责接收用户的各种请求,并提供给用户需要的信息,是商业智能系统能力表达和实现的窗口。它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物流系统的可用性和实用效果。用户首先完成对决策问题的描述,然后系统对问题进行分析/识别,建立模型;用户通过交互手段进行模型选择/优化后实施模型的简化运行来对模型进行评价,最后完成模型的求解输出结果,整个决策过程结束。
三、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主要由业务系统模块、数据仓库系统模块、数据挖掘系统模块、联机分析模块和决策支持系统模块组成,如图2示。业务数据库是数据仓库数据的基础来源,数据仓库通过一定的数据抽取、转换、清洗和加载工具,通过元数据库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综合性和易用性,且自动生成统一可靠的数据仓库。进而,根据各个成员企业的决策需求,对数据进行不同粒度、不同维度的组合,将数据仓库转换成有关运输、仓储、配送、绩效评估、客户关系,以及风险管理等具体业务领域的数据集市,为各种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决策支持方案提供整齐一致的数据。
使用数据挖掘模块,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分析等技术,应用关联规则分析、序列模式分析、聚类/判别分析、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决策树方法、模糊逻辑,以及公式发现等数据挖掘分析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规律或关系,帮助企业的决策者调整市场策略,预测客户的行为,减少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建立各类物流决策模型(车辆路线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设施定位模型和全球定位系统模型等)来实现对物流业务的互动分析,提供物流一体化运作的合理解决方案。最后,结合联机分析处理(OLAP)模块,把能够真正为用户所理解的信息从当前及历史数据等原始数据中转化出来。这些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数据的维度特性,帮助分析人员从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快速、一致、交互地访问和分析,以便管理人员可以对数据了解更深入。联机分析模块关键是对数据仓库中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多维分析是指对以多维形式组织起来的数据采取切片、切块、旋转等各种分析动作,以求剖析数据,使最终用户能从多个角度、多侧面观察数据库中的数据,从而深入地了解包含在数据中的信息、内涵。OLAP系统功能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为客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和为企业本身提供的统计分析,这也是确定数据仓库主题的依据。
四、结论
本系统是针对一般物流企业的业务情况开发的,有一定的通用性,但每个企业的业务情况和管理方式都不一样,设计时并没考虑这些情况,因此,它不是通用的商品软件。物流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集成化,要求物流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运作流程,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商业智能产品,以适应物流市场发展的变化。商业智能系统将物流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处理,为物流企业合理定位、精确控制和准确决策提供依据,它将成为现代物流企业提升自身整体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况漠.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研究[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3.2.
[2]张德海等. 面向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商业智能系统设计[M].管理学报,2007.5.
篇8
【关键词】敏感性分析;不确定性;产品研发;风险性
一、敏感性分析的概述
敏感性分析是指预测项目主要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对项目评价指标的影响,从中找出敏感因素,分析评价指标对该因素的敏感程度,粗略预测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并分析该因素达到临界值时项目的承受能力。
1.可以研究各种不确定因素变动对投资项目经济效果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了解投资项目的风险根源和风险大小,改善和提高项目的投资效果,为最后确定可行的投资方案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2.可以筛选出若干较为敏感的因素,集中力量对它们进行研究,尽量降低其不确定性,选择敏感度小的,即风险小的项目作投资方案,进而减少投资项目风险。
3.通过可能出现的最有利与最不利的经济效益变动范围的分析,为投资决策者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程度,并对原方案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或寻找可替代方案。
二、产品研发的风险性因素
在产品开发的风险评价中,传统的财务评价模型关注外部环境,如市场变化所引起的价格、销量、成本等因素的变动所带来的外在风险,而忽略了企业由于市场知识、技术能力、现行战略和内部资源与新产品的协调性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内在风险。急需要通过敏感性分析帮助企业在产品开发中更加全面地评价产品开发所面临的风险。事实上,企业开发特定产品的内在风险各不相同,基于内外部风险的作用,结果是夸大了新产品的潜在回报,造成投资失败。
三、敏感性分析的具体应用
(1)确定敏感性分析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阶段、实际需求情况和指标的重要程度来选择,与进行分析的目标和任务有关。
如果主要分析方案状态和参数变化对投资回收快慢的影响,则可选用投资回收期作为分析指标;如果主要分析产品价格波动对超额净收益的影响,则可选用财务净现值作为分析指标;如果主要分析投资大小对资金回收能力的影响,则可选用财务内部收益率指标等。
如果在机会研究阶段,主要是对项目的设想和鉴别,确定投资方向和投资机会。此时,各种经济数据不完整,可信程度低,深度要求不高,可选用静态的评价指标,常采用的指标是投资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如果在初步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则需选用动态的评价指标,常用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率,也可以辅之以投资回收期。
(2)确定产品开发内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从企业的市场知识、技术能力和战略协调性三个方面对产品开发的内在风险进行评价。权重是综合评价中的一个关键因素,科学性和合理性决定评价的准确性,计算的方便性则影响评价的效率。
a.如果产品还处于产品概念阶段或原型阶段,只能通过调查消费者的偏好和意图来获取一些资料。比较分析的方法在这个阶段特别有用,因为使用它可以估计出产品每一个属性的价值,帮助企业决定在最终产品中包括哪些功能更有利可图。
b.如果一种产品正准备推向市场,店内实验和实验室模拟实验的方法更合适,因为这两种方法与实际购买的情况更接近。如果要开发的产品是成本比较高的耐用品,如电视机、影印机,那么采用简单的实验室实验或者模拟购买调查的方法就比较适合,这种购买――反馈调查的方法可以估计出潜在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范围。
(3)选取不确定性因素。
a.替代品因素。相对于购卖者了解、认知的其他替代产品,产品价格越高,购买者对价格越敏感。
b.个性化因素。购买者对某种产品区别于竞争产品的特色评价越高,他对价格越不敏感。
c.转换成本因素。更换供应商所必须的投资越大,购买者挑选产品时的价格敏感性越低。
d.价格―质量因素。当高价在某种程度上代表高质量时,购买者的价格敏感性会降低。
e.支出因素。购买费用发生较大时,购买者的价格敏感性越高。
(4)计算分析变量因素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利用敏感度系数(正值越大,表明评价指标对于不确定因素越敏感;反之,则越不敏感。)和临界点的相关知识,先改变某一个变量因素,计算该因素的变化对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数值,并与原方案的指标对比,得出该指标变化的差额幅度。
(5)绘制敏感性曲线,确定敏感因素。将各个不确定性因素的百分比与对应的项目投资效益指标的数值在二维坐标中绘出,以不确定性因素为横坐标,经济效益指标为纵坐标,得到敏感性分析图。
(6)分析敏感性曲线。从敏感性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出与敏感性因素变化的最大极限值所对应的效益指标的临界值,在确定了项目因素变化的最大极限值和项目效益指标的临界点后,一方面可以很快找出敏感性因素,另一方面也便于投资者在项目投产后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限制其超过最大允许极限值。以下是产品的重要指标:
a.销售量最低值。销售量最低值是指利润为零时的销售量,即盈亏临界点的销量。
b.单位变动成本的最大值。单位变动成本上升会使利润下降,并逐渐趋于零,相对于利润来说是一个逆指标,此时是企业可以忍受的单位变动成本最大值。
c.固定成本最大值。固定成本也是利润的逆指标,其上升也会使利润下降并趋于零。
d.单价最小值。单价相对于利润来说是一个正指标,它的下降会使利润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利润将变为零,它是企业能忍受的单价最小值。
(7)对敏感性因素的深入分析,可以确定其分布规律,再通过概率分析确定净现值的分布规律,进而确定开发的风险。
(8)用风险决策方法(如决策树)对方案进行选择。
四、敏感性分析对产品开发的意义
综上所述,敏感性分析是项目经济评价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不确定因素的变动对项目投资效果的影响作了定量的描述,有助于提高企业产品开发预测与决策的水平;有助于企业产品的优化设计和正确地指导产品的生产;有助于搞清项目对不确定因素的不利变动所能容许的风险程度;有助于鉴别何者是敏感因素,从而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那些敏感因素上,或者针对敏感因素制定出管理和应变对策,以达到尽量减少风险、增加决策可靠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亮.产品设计中的成本工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
[2]黄旗明,潘云鹤.产品设计中技术创新的思维过程模型研究[J].工程设计,2000(02).
篇9
关键词:收益管理;定价管理;价格决策模型
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高级管理理论给以经验管理理论为主导的国内酒店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从国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经验中汲取营养,寻找适合本土酒店业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许多酒店一直把追求最大的利益当作终极目标,但是却一直苦于没有很好的方法来科学地预测和有效地管理收入,收益管理的理论正是在此背景下被引入酒店业,继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酒店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效益。
一、研究背景
收益管理(Revenue Management)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政府放松对民航的管制后,从航空运输的实际应用问题中产生的一个概念,关于收益管理的定义,目前应用得最广泛的是Kimes在1989年提出来的:收益管理是运用信息系统和定价策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价格将产品销售给合适的顾客,即所谓的“4R”观念。
20世纪90年代,国外酒店业开始引入收益管理指导实际工作,大量关于收益管理的实证研究相继出炉,至今,收益管理已经帮助酒店业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国际上,酒店业是继航空业之后,收益管理应用得最为广泛的行业。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的马里奥特(Marriott)酒店在90年代初率先引进收益管理系统,并取得了惊人的收益,各大酒店集团继而纷纷效仿,自建立收益管理系统以后,凯悦(Hyatt)饭店俱乐部客房的预定率上升了20%,希尔顿饭店公司(Hilton Hotels)更是创造了空前的收入记录。
二、酒店收益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收益管理的研究内容
收益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涉及众多学科,主要有运筹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等。Jeffrey和Garrett(1999)整理了超过190篇文献之后得出关于收益管理学术界探讨得最多的几类问题,主要分为以下4个方面:需求预测(Forecasting)、超额预定(Overbooking Research)、库存控制(Seat Inventory Control)、定价(Pricing)。
需求预测曾一度被认为是收益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得到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多次反复验证,泊松分布模型由于其预测的准确性,以及符合饭店需求的离散性而被广泛采用。关于超额预定的研究开始得最早,历史最悠久。Rothstein(1968)在其博士论文中建立了首个超定DP(Dynamic Programming)模型,尔后,研究者们纷纷提出各自的超额预定模型,以期求出最佳的超额预定数量,实现最大的收入。冯首春、童金华等人还提出了给予DB(Denied Boarding)旅客的补偿方案。Jeffrey和Garrett(1999)研究发现,自1972年以来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库存控制的研究,其中包括最初的单程库存控制研究,以及后来的出发地――目的地控制研究。
关于本文着重研究的定价管理,早期许多航空业定价管理的文献都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他们一般都是从行业层面来分析价格和价格竞争策略,与我们所定义的收益管理没有太大的关联性,然而到现在,定价日益成为收益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因显而易见,多级机票价格的制定是进行收益管理的必要条件,而价格也是旅客是否购买机票的最重要决定因素。
(二)收益管理的适用范围
Kimes(1989)总结出了6条收益管理的适用范围,在学术界堪称经典,并且被广泛引用。它们分别是:可以细分的市场;易腐的库存;产品可以预售;波动的需求;低边际销售成本;高边际生产成本。后来,企业的能力相对稳定也被认为是必备的条件之一。
(三)定价管理
1、定价的目标。根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理论,企业在定价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定价的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以获取利益为目标;以扩大销售为目标;以市场占有为目标;以改善形象为目标;以应对竞争为目标。
2、定价的方法。从价格制定的不同依据出发,可以把定价方法分为3大类:首先是成本导向定价法,即以营销产品的成本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制定价格的方法;其次是需求导向定价法,即以产品或服务的社会需求状态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企业的营销成本和市场竞争状态,制定或调整营销价格的方法;再次是竞争导向定价法,即以同类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供应竞争状态为依据,根据竞争状况确定是否参与竞争的定价方法。
3、价格策略。现行的价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新产品价格策略,相关产品价格策略、差价策略,折扣价格策略,心理定价策略。
价格策略在酒店业当中应用的最多的就是价格歧视原理,它是构建收益模型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就是公司以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反应成本比例差异的价格来推销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服务。价格歧视分为3种:一级价格歧视,将每一单位产品都以可能的最高价格出售;二级价格歧视,根据顾客购买产品的数量,执行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将顾客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对不同的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重视如何防止高价目标市场的顾客,按低价标准进行购买。从市场营销学角度出发,以上方法被称为差别定价方法,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三级价格歧视(见图1)。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客房等级数量的增加其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因此客房价格等级的数目不可能无限地增加,所以需要提出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的定价方案。
三、酒店价格决策及相关模型研究
Eliashberg J、Steinberg R(1991)通过调查发现,对于价格决策的研究或多或少的独立于收益管理的研究,但是在基于定价管理的收入管理的研究当中倾向于将价格而非存量控制作为处理需求的主要变量。存量和价格控制并不总是矛盾的,Gallego、Van Ryzin(1997)认为关闭一个折扣等级可以看作是把产品价格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等级。国外通常将定价决策归结为一个动态定价问题(Dynamic Pricing Problem),下面我们主要探讨收益管理当中价格决策及其相关模型的研究。
(一)最优饭店细分市场模型
收入管理中价格决策的关键就是价格歧视,价格歧视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市场细分。最优饭店细分市场指的是饭店确定最优的客房价格等级及数目。SP Landany(1996)对最优的细分市场及数目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关的模型及使用的前提条件:
假设1:饭店有一条已知的确定型需求曲线(deterministic demand curve),且该曲线是非线性的。
假设2:饭店拥有的客房数量固定且同质。
那么,在一家拥有Q间客房的饭店中,每日价格和需求的关系为:p=f(q),q>0,p为满足某日需求q的价格。
第一,假设n=1,分配到该细分市场的客房数目为q1,则p=f(q1):
p1(q1)=q1f(q1)-(F+Vq1+K)1≤q1≤Q ①
p1(q1)为每日以p价格分配给需求的利润。对①式进行求导得:
冯寿春虽未提出产品定价及细分市场的模型,但是他以某酒店为例,引入了预定时间、预定约束条件、驻留时间3个变量,来定义收入系统中的产品,从入住天数的角度去设计饭店房价的优惠金额,为如何优化客房收益提供了另一种方案。
(二)基于两个细分市场的固定库存服务定价模型
赵涛介绍了基于两个细分市场的固定库存服务定价模型,这是收入管理的经典模型。两个细分市场指的是:价格不敏感市场(Price Insensitive Market,简称PI)和价格敏感市场(Price-Sensitive Market,简称PS),文中主要分析了PS市场中以及贴近于典型收入管理应用环境里的定价战略。
定价战略通常取决于固定库存能力下的顾客效用价值,同时取决于顾客的到达特性,将这种到达特性用两阶段模型表示,顾客分别在阶段一和阶段二到达。定价决策模型中将用到一些变量:VLow(第一阶段价格敏感性客户到达购买服务的较低价格),VHigh(后来的客户购买服务的较高的价格),CLow(较低的时间成本),CHigh(第一阶段承担的较大的时间成本),NL(价格敏感性市场的容量),NB(价格不敏感市场的容量)。
1、可预见需求下的价格决策。在对价格敏感性细分市场和几个不敏感市场容量的确凿掌握下,最优的定价战略为:
第一,当价格敏感性和价格不敏感市场都足够大的时候,采取单一价格VHigh,同时:
2、部分不可预知的需求市场定价战略。在价格不敏感市场未知的情况下,上述结论同样有效。
3、完全不可预知市场。
第一,当两个市场足够大,采取单一价格决策最高价格:VHigh,有:
5、超额预定下的定价决策。当第一阶段的销售限制(Limited Sales)最优的情况下有:
第一,在超额预订量C确定和单一阶段销售的情况下,将以确定的未能出现数量超额预售。当未能出现的数量上升时超额预售数量也相应上升,并且销售的平均价格会相应下降,同时更多的库存会面向价格敏感性顾客开放。当取消预订的顾客数量C不可知,并在0至最大的C之间分布时,超额预售的数量将远远小于未能出现的期望数量,否则这将承担巨大的风险成本。
第二,在两阶段销售并且未能出现数量可确定的情况下,早期的超额预售数量将大于未能出现数量。
(三)其他定价决策模型
除了上述研究之外,张传斌还提出了酒店前瞻性定价模型,这是个概念性模型,酒店前瞻性定价模型共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酒店整体目标的设置,第二层次是以价值为导向的定价策略,第三层次是管理定价过程,即酒店定价管理的战术层次。吴茂峰提出了客房软结构决策树模型,其中涉及了两个概念,即保护水平和订房限度,为定价决策模型的提出提供了参考。
四、研究的前景及展望
收益管理被研究者称为“管理科学的新应用”,甚至被华尔街杂志评为商业策略的第一名,被认为是有待探索、前途光明的实践,其带来的潜在高收益吸引着酒店业研究者的目光。我们目前提到的关于酒店业收入管理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酒店客房,但国外已经出现了对酒店餐饮和娱乐等的收入管理研究,例如,Kimes、Thompson(2004)研究了餐厅的餐位组合与收入管理的关系,酒店始终是一个集客房、餐饮、娱乐、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接待设施,如何将各功能区给酒店收益带来的贡献融合成一个整体模型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虽然着重分析定价决策,但是收入管理包含着需求预测、前期的预定、库存控制和定价等诸多内容,它不仅需要当代信息手段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更加需要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据此作出英明的决策,因此,仅仅提出理想的模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不断的检验并且优化模型,使收入管理体系更加丰富、圆满。
近年来,国外酒店收入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离不开酒店行业的鼎力支持,本土酒店业亦应该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突破目前陈旧的思维方式,积极寻求与业内研究人员的合作,以更强大的实力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Kimes S E.Yield management:A tool for capacity-constrained service firm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89(8).
2、McGill J I,Van Ryzin G J.Revenue management:Research overview and prospects[J].Transportation Science,1999(2).
3、Rothstein.Stochastic models for airline booking policies[D],New York University,1968.
4、Kimes S E. The Basic of Yield Management[J].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89(3).
5、Eliashberg J,Steinberg R.Marketing-production joint decision making[A].In:Lilien J.eds.Marketing[M].North-Holland Amsterdam,1991.
6、Gallego G,Van Ryzin G.A multi2product dynamic pricing proble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network yield management [J].Operations Research,1997(1).
7、SP Landany.Optimal market segmentation of hotel rooms-The non-line case of the Omega,Int[J].Mgmt Sci,1996(1).
8、Kimes S E, Thompson G M.An evalution of heuristic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best table mix in full-service restaurant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23).
9、Richard D Hanks et al. Discounting in the Hotel Industry:A New Approach[J].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2(1).
10、冯首春.我国饭店应用收入管理的系统分析[D].四川大学,2004.
11、童金华.基于收益管理的高档饭店客房销售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5.
12、(美)科特勒.营销管理[D].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钟宁.收入管理动态定价策略研究[D].上海交大,2008.
14、徐建军.饭店客房收益管理及展望[D].华侨大学,2006.
15、赵涛.收入管理理论及其在我国酒店业和广告业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3.
16、张传斌.酒店前瞻性定价管理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
17、吴茂峰.酒店业中的收益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6.
18、陈旭.酒店收益管理的研究进展与前景[J].管理科学学报,2003(6).
篇10
(1)本世纪初的情况
19世纪末,美国国会对财政收入的控制能力很强,但这时期的政府存在责任分散、缺乏统一领导、政治上腐败混乱等问题。这导致了以加强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运动的兴起。在这一时期人们对预算的职业化、开支的控制、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科学管理等问题越来越感兴趣。20世纪初,美国的泰罗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一起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④实行刺激性的计划工资报酬制度;
⑤把计划职能同执行执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等等。
泰罗理论的实质是动机理论,将这一理论和行政管理结合起来,便得出了集中预算制度的思路。同时,依据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对组织结构变化的了解,可以保证预算管理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20年代后期,人力资源学派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另一种方法,也对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者有帮助。该学派使用的概念不仅同行政管理、也同预算理论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预算理论与实践来说,人力资源理论对分析财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并研究怎样提高其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人力资源学派提出:
①不仅应该从经济技术角度,也必须从社会角度去考察组织性质;
②人们的心理需要也必须加以考虑,因为每个工作者不仅仅受经济利益的刺激;
③在组织理论中必须考虑非正式的工作小组,因为它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组织形式;
④领导方式应该有民主色彩,以便实现有效的组织交流;
⑤工作人员的满足感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密切联系。
人力资源理论强调可行性,但对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来说,人力资源理论的重要性要小于“科学管理理论”。
总之,这一时期,管理理论对美国财政管理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1921年通过了《预算和会计法》;设立了预算局并在组织上隶属于财政部;设立了负责,总会计局事务的审计长。这使财政管理机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审计长的监督下(审计长服务于国会),行政部门拥有了更大预算管理权(过去国会的权力更大一些)。借助这种机制,从1921年到30年代中期,财政支出得以集中控制,滥用行政管理权的现象大为减少,并且还建立了更为健全的会计制度。
(2)大萧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这一时期产生了组织理论,对财政管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组织理论的经典模式不仅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的动机模型,而且还包括30年代提出的组织理论。组织理论强调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认为劳动任务必须由中央权力机关依据行动计划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对每个单位的活动应加以监督,与最终产品生产相关的各项活动要相互协调。组织理论还认为,一个组织内部的工作要根据以下内容实行专业化:
①组织活动的目的;
②将某个具体过程中的工作放在一起;
③按照服务对象进行专业分工;
④相同地点完成的工作要放在一起。
组织理论对财政管理理论的影响之所以十分重要,不仅是因为其理论为决策者进行组织调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而且是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组织结构正处于急剧变革之中。1939年通过的《重组法》将预算局从财政部转移到总统办公厅,并且重新明确了预算局的职责:
①协助总统编制预算;
②对预算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
③进行行政管理和计划改进方面的研究;
④协助总统寻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方法;
⑤协助总统清理和协调各部门制定法规的建议;
⑥协助处理有关行政命令的建议;
⑦协助开展统计服务;
⑧协助总统随时了解政府各部门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
这项法案使得联邦政府的行政控制日益加强,并且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应该指出,这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组织理论建立的。事实上,建议通过《重组法》的布朗委员会成员中有数位组织理论的坚持者。
1938年,切斯特。巴纳德综合了科学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重新分析了官僚制度:官僚制度通常要求协调合作,在正式的组织中,合作的形式必须是有意识的和有目的的。
从对预算实践的贡献看,巴纳德十分重视对“经济激励”的研究,认为不仅存在“客观刺激”(如物质和金钱);而且存在主观刺激(如劝说和思想工作)。因而,预算可以看成是为了完成组织目标而设计的客观刺激方式之一。同时,他还认为,这种控制手段必须与其他管理措施相配套。
巴纳德的理论在许多方面给人以启迪,在他之后,出现了一批重视雇员感情研究、重视决策的社会性以及一些在“系统模型”中考察政府行为的学者。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后,许多理论家成为实际的管理者,他们发现一些传统理论在政府的管理中不那么有用,而一些新出现的定量技术在战争环境里经受了考验,有些方法对政府管理非常有价值。这时,组织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受到抨击:这些理论的原则是规范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它们只说明应该如何分工而不是说明实际上怎样分工。对传统理论的摒弃,导致公共管理领域中出现令人欢欣鼓舞的新局面。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为财政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他提出,组织是“交流”和“协调”的综合体,管理者的职责是:
①就组织结构作出决策;
②就组织内部的工作内容作出更广泛的决策。
他还指出,“管理”是要求他人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受“有限合理性”的制约。这意味着,象其他政府管理活动一样。管理者在预算活动中一般不可能获得全部信息,做出完美、精确的决策,而只能在不完全信息下进行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要为获得更完整、更高质量的预算资料而努力。西蒙十分重视长期预算工作,长期预算包括预测职能范围的变化趋势和服务需要量、进行工作规划等。
西蒙的理论从许多方面对预算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影响,包括:
①数量方法的运用;
②重视使用计算机;
③在决策中采用决策树分析方法;
④考虑长期预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共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蓬勃发展,它们对政府活动包括财政管理发挥了重要影响。这时,组织理论仍然有相当影响力。1949年,第一届胡佛委员会的报告将重点放在使政府结构合理化方面。报告建议消除机构臃肿的现象;提出政府办公用品的供给必须依据商业原则;并要求在基本目标和工作实绩的基础上对政府进行考核,重点是寻求衡量手段,以确定政府事实上是否按照事先预定的标准开展工作。这一报告的许多内容后来被纳入《1950年预算和会计程序法》中,该法吸收了绩效预算(又称为“功能预算”、“活动预算”、“项目预算”等)的一些要素,吸收了能使会计和采购活动更加商业化的一些原则要求。
绩效预算着重强调政府干什么而不是买什么。绩效预算的支出内容与其所服务的规划紧密相关,其优点是便于政府集中注意力组织有关机构制定规划和开展工作。制定规划重点时绩效预算不要求考虑社会问题的影响,进行考评时也不必向最高决策者汇报行政机构完成社会目标的效果情况。
(4)设计计划(规划)预算时期
设计计划预算制度是60年展起来的主要预算方法。产生这一制度的理论渊源是多方面的,这包括:系统理论、经济理论、计划理论和信息(决策)理论。应该指出,这时的管理理论吸收了系统理论、计划理论、信息理论的大部分成果,因而,可以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了广义的管理理论。系统理论是在公共管理领域里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它包括如下重要内容:
①组织是一个由相互独立部分组成,具有选择、生存和维持自身不变基本需要能力并且可以作出反应的系统;
②信息交换、反馈和控制等控制论原理是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③系统方法体现整体观念,分析的出发点是整个系统,而不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设计计划预算的内容包括:
①设计。设计既有短期,又有长期。
②计划。每一计划都要针对特定的责任划分范围,都需要对其效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对比评价。
③预算。预算方案与设计及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
④系统。预算的全部方法开始被视为一个“系统”。
设计规划预算方法刚开始只在美国国防部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65年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决定将设计计划预算方法推广应用于整个行政部门。他提出这一方法的要点是:
①准确确认国家的目标并使之建立在持续的基础上;
②从众多目标中选择最紧迫的目标;
③研究设计既能实现上述目标,又能使成本最低而效益最大的各种备选方案;
④不仅要说明实施计划的下一年的成本,而且还要说明第二年、第三年及以后各年的成本;
⑤考核实施效果,以确保实现效益最大化。
(5)目标管理时期
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决定放弃设计计划预算方法,强制采用目标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进行多轮谈判,然后确定目标。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目标管理是一种典型的具体管理方法。
美国财政的目标理论模型包括以下内容:
①说明单位的基本任务;
②对超越基本任务而进入管理范围的次要目标进行认定;
③设计考核的指标;
④运用计划评审技术或关键路线法、甘特图法,画出进度表,体现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进度。
目标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实现具有独立性质的特定目标。虽然这一特定目标是独立于预算而存在的,但用精心设计的目标管理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它。
象设计计划预算一样,目标管理方法被美国联邦政府使用几年后,终于被搁置一边。
(6)零基预算时期